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

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

篇1

二、建立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一)设置文明礼仪教育环境

我们在楼梯、走廊上张贴文明礼仪儿歌,悬挂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的文明礼仪图片,让幼儿了解基本的礼貌用语。我们还在三楼大厅设置了一个礼仪书籍阅读区,提供大量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图书,让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方式,懂得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总之,我们利用一切幼儿能接触到的场所,让幼儿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良好的文明习惯。

(二)明确礼仪学习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我们从入园、进餐、午睡、游戏、学习等各个环节入手,抓住机会,适时启发、引导、规范和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让幼儿从中了解文明礼仪,养成文明好习惯。例如:大班从日常生活礼仪入手,开展“我是文明小使者”活动,幼儿轮流当“文明小使者”,每天早上都会佩戴文明标志,站在班级门口迎接同伴入园,较好地培养了主动问好和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中班幼儿每天午餐后都会跟着老师一起阅读有关礼仪养成绘本,通过故事绘本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小班幼儿利用户外活动时间一起做“礼仪操”,喝水、洗手时会自觉排队,吃饭时会保持桌面干净卫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正确的礼仪行为。教师通过日常活动为幼儿做出正确的示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建立园本课程

课堂教学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礼仪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纳入常规教学,将礼仪教育有机渗透到五大领域中,形成园本课程。例如:小班教学活动“我来给你撑把伞”“小熊请客”“小猪打电话”,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礼仪;中班教学活动“甜甜的糖果”“从蜗牛开始的”,帮助幼儿在操作和游戏中体验交往礼仪的重要性;大班教学活动“我是文明小乘客”,让幼儿了解了乘车的基本礼仪,培养了公共意识和良好的公共礼仪。在观察、感受和体验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良好的社会礼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开展文明礼仪周活动

我们结合教研课题《幼儿传统礼仪的养成教育》,利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活动,强化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礼仪儿歌、绘本故事、艺术绘画、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幼儿对礼仪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明礼仪规范的认识,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礼仪教育。

(五)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

我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元宵节到了,我们开展了“闹元宵、猜灯谜”亲子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礼仪规范,学习节日祝福礼仪;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开展了“爱的传递”“感恩母亲,亲情洗脚”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表达爱、传递爱等相关礼仪;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们都会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让幼儿将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社区居民,将祝福传递给更多的人;春节来临,我们开展了“懂感恩、知礼仪”亲子联欢会,教师带着幼儿及其家长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同迎新纳福。

篇2

孩子们在幼儿园内往往会很大程度受到教师的监督与约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都比较好。然而,不少孩子一回到家就都忘了这些规范,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逐渐冒出。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懂得正确引导,甚至缺乏对幼儿的礼仪教育知识,那么这不仅不利于家园合作的展开,而且会消解幼儿园内的教育成效。因此,首先很有必要丰富家长们的礼仪教育知识,不仅要让家长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们作出良好的表率,家长也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引导与教育方式,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让家庭内的礼仪教育也发挥效用,这也是促进家园合作背景下的礼仪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效的基础所在。家长首先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礼仪教育知识,可以多展开一些必要的学习。例如,为孩子学习礼仪订阅的礼仪教材里面的礼仪须知、感悟礼仪和亲子课堂内容,家长要必读。在这里家长找到了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实践证明:家长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关系到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这充分给我们揭示了家长对于孩子所起到的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家长才应当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够给孩子形成良好的表率与榜样,这也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所在。

二、开展礼仪教育的家园合作活动

幼儿园应当多举办各种家园共建的合作活动,这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力的渗透礼仪教育的平台,这也是深化家园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幼儿园可以结合各种传统节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进来,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园、家长、孩子三方面间的交流沟通,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家园合作的平台,将会让礼仪教育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此外,幼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在家中完成。活动任务中可以很好地融入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这同样是一种很灵活的家园合作的方式,这也是巩固孩子对于文明礼仪认知的一个过程。例如,可以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带领幼儿参加劳动,开展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六一”儿童节开展制作贺卡送同伴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关心同伴的教育;九月十日教师节开展尊敬教师、关心教师的教育;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九九重阳节之际学习节日礼仪,同时开展孝心敬长辈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贺卡送给长辈,对长辈说一句感恩的话,帮助长辈做家务事,如端茶、抬凳子、捶背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活动形式,不仅能深化孩子们对于各种传统节日的理解与认知,这个过程也是借助家庭平台来检验孩子的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成果的一个过程,这对于加深孩子的文明礼仪意识将会很有帮助。

三、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生活点滴中

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生活点滴中同样是在家园平台下展开礼仪教育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幼儿的生活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以及幼儿园生活中,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与细节有良好的把握,并且针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给予他们有价值的引导,这将会很好地帮助幼儿自身的礼仪行为的构建,并且能够逐渐建立他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家长和幼师要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并且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生活点滴中。这样才能够给予他们更为深入的引导,并且督促幼儿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幼师要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幼儿年龄小,凡事缺乏坚持性,要坚持礼仪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训练礼貌行为,巩固其礼仪习惯。由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不系统,这就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为使礼仪教育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老师要和家长形成密切联系,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进餐、如厕、午睡、喝水、盥洗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加强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在家庭与幼儿园这两个平台中都深化对于幼儿的引导与督促,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家园合作基础上的礼仪教育。

篇3

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为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遵循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坐站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乘坐电梯、购物、交通乘车、拨打电话、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1.礼仪习惯与一日活动相结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由此,在孩子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

2.知行合一与随机教育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

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善于利用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的形成。

如:某一孩子生病了,同伴之间吵闹打架了,弟弟妹妹摔倒了,等等,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时常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开展随时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

3.渗透在评价活动中

.适当的评价不仅有督促作用,同时能给予幼儿以激励,如我们通过“礼仪小明星”“每周之星” 等评比活动,让幼儿相互评价,彼此对照。促使幼儿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又如,我们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知识汇总成三字儿歌,组织幼儿进行礼仪故事比赛等形式,引导幼儿虚心好学,诚实守信,言行合一。

篇4

一、主题活动中有计划地进行公共礼仪教育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的。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根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预设了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主题活动:小班主题“小宝贝本领大”,让刚入园的孩子有了最初的公共礼仪萌芽,在集体学习、进餐、午睡、盥洗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最初接触到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具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懂得集体生活中不能妨碍他人,与他人一起生活时要学会谦让与等待;中班主题“彬彬有礼小朋友”,让孩子理解了作为一个文明的小朋友应该具有的行为、习惯,知道彬彬有礼的孩子朋友多,在集体中生活也会更快乐;大班主题“我是自己的小主人”,为孩子踏入小学生活做准备,通过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集体活动、自由活动,了解小学生在学校这个公共场所应具备的礼仪行为。

《幼儿园教育纲要》还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在相关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让孩子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在《美羊羊逛商场》这个社会活动中,老师将一些没有明确定义,但却存在于我们大家心里的社会公德用“美羊羊逛商场”这个形式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跟随着美羊羊逛商场,感受外出活动时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及应具有的礼仪行为:乘电梯――乘坐电梯不拥挤,先出后进守秩序;如厕――上好厕所冲冲水,马桶香香大家爱;玩游戏――游戏好玩大家爱,玩好马上就让位。更重要的是通过《美羊羊逛商场》这个活动,孩子可以将学到的礼仪知识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从乘电梯可以联想到乘自动扶梯,坐公交车,坐地铁;上厕所可以联想到丢垃圾;玩游戏时的玩好了就让位,可以联想到去公共场合吃饭,去公园玩娱乐设施……等活动中,孩子们将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为养成良好的公共礼仪习惯打好基础。

二、角色游戏中有目的地进行公共礼仪行为练习

角色游蚴怯锥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角色游戏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共礼仪意识,我们有意识地抓住角色游戏的各种机会,在游戏情境中对孩子进行公共礼仪教育。

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孩子们时不时地会与图书馆、电影院、餐厅打交道,在这些公共场合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曾经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参观,发现孩子们到了图书馆非常兴奋,在阅览室大声说话。究其原因,孩子缺乏一定的公共意识,于是在孩子的角色游戏中隐含了一些公共礼仪的教育内容。老师在图书馆游戏中加入了“禁止拍照”“手机静音”“不穿拖鞋”“严禁大声喧哗”等图标,在理解了这些图标的含义后,孩子们感受到图书馆保持安静的意义,也就主动地将保持安静的行为贯穿入整个图书馆游戏。

俗话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老师的行为,于是,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中处处注意礼仪行为的示范作用。老师去肯德基用餐:安静地排队,礼貌地道谢,用餐完毕后还主动地收拾自己的餐具;老师乘坐公共汽车:主动给抱娃娃的妈妈让座,上车后自觉地把滴着雨水的雨伞放入塑料口袋……

老师的潜移默化,将公共礼仪的种子悄悄地植入幼儿稚嫩的心灵,也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绽放了更多的礼仪之花。

三、时事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公共礼仪熏陶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的配合。”孩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当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时,利用这些时事对幼儿进行公共礼仪的熏陶是非常有效的。结合“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字”“大陆游客在台湾吃饭不能走正门”等事件,孩子们接受了旅游观光应“爱护公共财物、公共建筑,不随意乱画乱刻”“在宾馆饭店不大声喧哗,不影响其他客人”的礼仪要求。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苏州及周边的城市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博览会:2016年的苏州园博会,2013年的常州花博会等。苏州的许多孩子都参与到博览会中,孩子们不仅为博览会的美丽景色折服,也为博览会的先进设施而惊叹。对于一些先进设施,许多孩子从没有见过,也不知如何使用。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了介绍,不仅让孩子了解博览会,也让孩子理解在使用新设施时应有的礼仪行为。

直饮水机是许多孩子感兴趣的设施,在各类媒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使用图片。结合图片,孩子们分析了不正确使用会造成的危害,懂得了“直饮水机不可以用嘴巴凑着喝水,灌装水时放在下面的龙头出口上,直饮水不能洗脸洗毛巾,不可以把垃圾扔在饮水台上”的道理。

“参观”“排队”“休息”是各类博览会永恒的话题,怎样参观?怎样排队?在什么地方休息?如何休息?都是孩子能够理解并可以参与的内容。在媒体的宣传和幼儿园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中,孩子懂得了不插队、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触摸、不哄抢纪念品、不在休息座椅上睡觉的游览礼仪。

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渗透过程,虽然幼儿园的孩子只有六七岁,但时事教育不仅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的判断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受到了公共礼仪的熏陶,为孩子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5

例如,儿歌《我的好妈妈》,这首儿歌激发孩子们尊敬长辈的情感,并能与大家交流自己在家做的关心长辈的事情。

2.利用歌曲宣扬礼仪

大班上学期所学的《礼貌歌》是让幼儿知道相互宽容会给大家带来快乐。

3.运用故事感悟礼仪

中班下学期学的《萤火虫找朋友》说的是交朋友要看清他的长处,不要只看短处,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待事。

二、运用趣味益智游戏渗透幼儿的礼仪教育

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我们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进行思索,然后边观察边操作。因此,教师可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知识。

1.幼儿能在游戏中进步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结交新朋友,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有礼貌地交往。

2.幼儿能在游戏中感知礼仪

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知道什么是礼仪,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礼仪。

三、幼儿行为习惯的摇篮———家庭礼仪教育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礼仪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两方面着手:

1.日常行为规范

家庭礼仪教育应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