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市场研究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市场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畜牧市场研究

篇1

作者简介:王愚(1977—),男,江苏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2-02

一、“稳增长”目标提出对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社会各界对此次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进行了解读,就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来看,“稳增长”目标的提出预示着以下可能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动。

(一)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要改善经济发展持续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政府将陆续出台投基建、扩内需、减赋税等系列政策。要投资,单纯依靠“铁公机”的政府主导行为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民间资本将处于更加显要的位置被重视起来。增速向民间资本开放一些垄断或国有行业、为民间投资主体提供更有利的融资环境、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将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的关键。

(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金融政策方面,在控制通货膨胀压力仍不可小觑的前提下,要保证或刺激经济增长,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与财政政策并行,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适当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也是有可能的。从国内的部分近期先行经济指标和信贷指标看,再生产环节对于货币的需求呈自发性下降态势,企业中长期贷款和融资规模的需求也快速下降。因此,除减税外,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给予优惠也将成为重要的扶持手段之一。

(三)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外部需求的“瓶颈”一再显现,我国人力、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继续受到挑战。无论在怎样的经济形势下,对原有低水平、重复性和“三高”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最终要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意味着政府不仅会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调节分配、改善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将继续深化对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财税制度的变革。通过对就业、教育、医疗改革、社保体系、住房、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完善,最终完成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稳增长”目标提出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稳增长”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可以看出,“稳增长”的目标正是在经济发展连续下行的条件下提出的,我国财政的连年赤字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等原因,目前国内市场存在普遍的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这就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经验,已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所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显然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大踏步前进提供支撑。

2.利率市场化需要平稳的物价水平

只有在相对平稳的物价水平下,名义利率水平与实际利率相差才会较小,利率市场化的推出不会引起存贷款利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市场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往往会带来存贷款利率的大幅上升。这会加剧银行间的不正当竞争和经营风险,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伤害。而防通胀正是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需要时刻防止通胀抬头的物价状况。

3.利率市场化需要相对宽松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

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市场化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以通过信贷规模的调整来消化利率波动对经营利润的影响。而在信贷规模总量控制的政策约束下和提高贷款利率的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很难保证正常运行的盈利。“稳增长”政策出台后,政府会相继推出一系列降低准备金率、贷款门槛等措施,这对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长空间无疑是有利的。

(二)“稳增长”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微观主体的影响

1、商业银行改革初现效果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部分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预算硬约束、市场定价能力、风险管控等多个方面已经基本具备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

2.超额准备金利率问题将进一步解决

按照通行的做法,超额准备金一般不支付利息,这使得中国的银行资金更多地在金融部门之间流动而不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稳增长”目标提出后,政府必将全力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改善居民储蓄的高增长现状,这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积极性。

3.利率与汇率的互动管理日益成熟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汇率和利率的关系更加紧密,由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贸易、资本流动等问题,利率机制上的国际协调更为重要。而我们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成熟的金融危机处置手段也为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持。

篇2

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省青年专项课题《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为GZD1211008”。

一、 “厂中校”建设过程

(一)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厂中校”建立的意义

在“厂中校”建设中,有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开发性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厂中校”也不了解,认为与企业签订单,就是把自己“卖”给企业了。因此,在“厂中校”成立前要充分做好动员工作,为日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讨论和验证后制定相应协议

1、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和调研

组成专家团考察“厂中校”企业,查看是否符合教学条件、卫生安全是否能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转。

2、拟订建设方案,制定负责人的管理职责。

明确合作的目的、意义和建设方案,规定组织结构、开设课程、考核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并由企业、学校进行讨论和确定。

(三)组织学生认知企业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企业主页等途径自主了解相应的情况,也可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实地参观,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深入了解。

(四)“厂中校”的运作与管理

“厂中校”的运作成效完全取决于合作双方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在于对双方制订的管理制度的自我约束性。合作双方要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合作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及时做“厂中校”的运作与管理的记录并及时总结,提炼合作经验,完善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总结合作成效、增强合作信心。

二、“厂中校”运行中的收获

(一)“厂中校”培养实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在“厂中校”除了到生产车间“上班”,还进入企业课堂学习,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分别登台讲授企业规章制度、职业责任感和创新力、专业操作基础知识、设备使用和维护等内容。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变得高效,对此,学生深有体会在“厂中校”学习,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都有很大提高。另外,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身份是员工,员工既然加入了企业,就要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使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发展空间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发展趋势相吻合,以便进入企业后,自觉地把自己融入这个团队中,以企业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企业尽职尽责。

(二)“厂中校”为实习教师提供培训与指导,打造“双师”素质

“厂中校”给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和检验能力的平台。专业老师通过参与生产一线和管理工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操作技能,了解了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既可以把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也能把生产问题反馈于课堂,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为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三)“厂中校”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顶岗实习是按照企业订单,在真实的环境下组织生产。专业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帮助维修中心解决生产中碰到的维修技术难题,不仅能充分利用学校师资的优势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进行项目开发等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厂中校”真正实现“三赢”

“厂中校”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厂中校”模式缩短了员工岗前培训时间,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学生在实习中,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学校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厂中校”运行中的思考

1、“厂中校”建设中教学计划对接

企业要求的是生产产量、效益,学校要求的是完成教学计划。学校如何与厂方沟通合作,利用厂方的生产计划完成教学计划是以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2、“厂中校”建设中学生的管理

厂中校的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管理上是厂方与学校双重管理,双方管理对象的不同自然有一定的矛盾性。校企双方需共同探索出一套管理新模式,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蒙忠,何斯远.“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

篇3

1.2丰富的林业资源全市林地总面积128万hm2,森林覆盖率62%,退耕还林(果)面积4.633万hm2,泡核桃种植面积23.33万hm2,红花油茶1.333万hm2,银杏0.67万hm2,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还有4万hm2的茶叶,1万hm2的咖啡和柑橘、荔枝、桂圆等经济林果地可以发展林下生态养殖。

1.3实现林畜共生双赢利用林果、林虫、树叶、草等供畜禽采食,畜禽粪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起到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林地可以营造出空气清新、凉爽舒适的环境,适宜畜禽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药物使用量。同时畜禽可以吃到林下“活食”和新鲜的野草,减少饲料消耗,降低饲养成本,还能生产出生态环保、健康无公害的畜产品,实现“畜-果-粪”的良性循环,有效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林畜共生,两相得益。

2保山林下生态养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门对林下养殖、林畜结合,开发林下资源生产优质生态畜产品的认识不够到位,畜牧与林业部门沟通协调不够,科技人员对林下生态养殖的研究不够深入,一直只讲林畜矛盾,没有寻求共生双赢的有效途径,以至多年来引导性的资金投入较少,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动。

2.2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养殖户对优良品种不够了解,长期按习惯进行选择,良种化程度低,出栏率低,效益不高。

2.3技术欠缺对不同林地下饲养不同畜禽密度如何定,如何饲养才能发挥好的经济效益,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如何饲养、饲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优质生态等无直接经验,都有待进一步摸索。

2.4零星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户靠自发饲养,产品量少,知名度低,没有相应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帮助开拓市场,饲养出来的优质生态畜禽,饲养周期长,养殖成本高,优质不能优价,甚至养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市场。

2.5基础条件差林下养殖区域绝大部分都是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致使一些先进养殖技术无法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下生态养殖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3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对策

3.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广泛宣传和进行正面引导,对发展林下养殖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让更多农户了解、认识林下态养殖发展前景。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召开户主会和参观考察等方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热情和积极性。

3.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导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结合、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结合、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多模式、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养殖的发展潜力。

3.3培植龙头,示范带动培植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林下养殖,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开拓生态畜产品市场,开展生态畜产品加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申办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认证和优质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商标,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做大做强保山畜产品“生态”品牌。着力发展一批基础强、潜力大、机制新,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高,发展能力强的示范场(户)。加快提升林下生态养殖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养平衡,实现清洁生产,全面提高全市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篇4

各级林业部门都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开辟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益处,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模式和关键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强化责任,严格奖惩

篇5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8-02

近些年是世界奶业发展的黄金期,优越的气候条件与消费乳制品需求增加的原因,从而带动了乳制品价格增加,并且一些产能过剩的乳制品也很容易地在国际乳品市场上卖出。乳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是评价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标准,联合国农业组织数据指出在生鲜乳方面,2016年全球原奶产量约为5亿吨,同比增长1.24%;在乳制品生产方面,全球奶酪总产量1916.1万吨,增长1.21%。从世界各地域划分,欧洲、美洲和亚洲原奶生产量依次排在前三位,并且三个洲的原奶产量占比全世界原奶产量的90.3%。从原奶产量的整体走向来说,2006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美洲和亚洲的原奶产量远高于其他大洲。

一、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

生鲜乳的价格已然是所有人必须关注的话题之一,不过受到奶牛生产周期的影响,生鲜乳的价格也随之波动。每当发达国家乳制品价格高涨时,会带动全球乳制品价格随之提高。虽然我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但是严重受到地理条件因素的限制,并且我国对牛奶需求量非常大。从我国整体来说南方缺少充足的奶源供给,对进口奶粉依赖程度很高。所以我国在进口奶粉巨大优势的冲击下,对我国乳制产品价格波动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乳制品价格受本国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国际生鲜乳价格以及进口奶粉的优势等原因的综合影响,伴随着乳制品企业数量与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奶业竞争越加强烈,促使奶业进入价格战时代。乳制品企业想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缩减成本,所有人必须接受价格战所带来的代价。每年在奶源稀缺时,乳制品加工企业都要展开新一轮的奶源储备竞争,加上奶源基地与乳制品加工厂的大批量建设,各个奶源占据了寡头垄断的地位。

二、生r乳收购价格分析

乳制品的价格作为生鲜乳产品的最终价格,是影响生鲜乳价格最大的因素之一。如果乳制品的需求增长,并且保持供给不变或者减少,那么乳制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将会大大增高,这样会加快原料奶需求增长,从而使奶业价格发生改变。

从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我国生鲜乳收购价格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世界生鲜乳主产区的奶粉涌入我国是奶业市场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价格低于我国奶业市场价格,导致中国生鲜乳加工企业对国内原料乳需求急速下降,所以导致生鲜乳收购价格下降。从2008年3月2.93元/千克跌至2009年6月的2.47元/千克。随后我国为恢复奶业生产,加大牛奶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奶业市场生产开始一步步回暖。从2009年10月原料奶收购价开始慢慢回升,一直到2010年12月生鲜乳价格为3.19元/千克。不过生鲜乳价格的回暖速度整体还是不能同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的增长速度同日而语,导致我国生鲜乳的生产成本上升。

三、我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分析

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伴随着我国乳制品市场价格因争夺优质奶源带来的激烈价格竞争,导致奶牛饲养成本直线上升,所以奶农杀牛与倒奶的情况偶有发生。其实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非常低,一些发达国家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远远大于我国。不过近些年来我国乳制品消费的飞速增长推动了我国奶业的发展。我国乳制品消费的地区差异性非常大,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我国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也一直在上升,不过还是远远不及城镇居民,所以城镇居民仍是中国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因为我国有豆浆等可以替代牛奶的乳制品,所以乳制品不是奶类必需品。在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上,因为饲料或者白糖等原料的价格上涨,阻碍了我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所以各个乳制品企业都会提升乳制品市场零售价格来减少成本上涨带来的的压力,大多数乳制品企业在提升价格后,减弱了我国乳制品市场的消费能力。

四、生鲜乳生产资料供应市场

生鲜乳价格的波动情况不单体现了生鲜乳市场的供求关系,其实还影响着养殖户与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计划。并且对于饲养奶牛的养殖户来说,企业收购的生鲜乳价格决定着自己的个人收入。生鲜乳收购的价格关乎乳制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乳制品企业收购价格高则成本越高,而且利润降低,反之利润增加,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资料供应市场其实为养殖户提供了优良的养殖饲料与奶牛等生产必需品,不过是建立在在服务费和人工成本平稳的条件下。生鲜乳价格的由生产成本和利润组成,所以生产成本对于生鲜乳价格影响非常大,而且生产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5%。

五、结论

我国生鲜乳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散养,虽然养殖区域的非常分散,但是养殖户数量极多,从目前来说大规模的养殖无法代替散养的主导地位。玉米、豆粕等组成的精饲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养殖成本,跟生鲜乳市场的供给曲线紧密相连。其实我国生鲜乳市场各环节存在问题,应该建立新的机制通过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帮助乳制品企业节约成本。我国乳制品企业价格战竞争在国外乳制品进口的冲击下,国内乳制品销售市场其实趋于完全竞争,所以企业在乳制品定价上不能仅仅通过企业的销售市场势力改变市场的需求,因为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对乳制品价格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我国乳制品价格过低原因和对策探讨[J].前沿,2006(5)

[2] 李胜利.2007年中国原料奶价格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8(2)

[3] 周俊玲.中国奶类市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

篇6

此前不久,马尔代夫总统在水下6米处主持了一次内阁会议。这不是什么创意,更不是作秀,只是用形象的方式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步伐。否则,这个由1192个小岛组成、平均海拔只有1.5米高的印度洋岛国将在本世纪被海水彻底吞没!

“全球暖化”曾经只是少数科学家的预言,而今却成了地球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减少排放,也成为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做的“功课”。

那么,到底是什么排放出巨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持续“高烧”而且越烧越高呢?人们可能马上想到汽车,但很少有人知道另一个罪魁祸首:过度发展的畜牧业!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人类对肉类和奶类的需求不断上升,牲畜饲养业飞速发展,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汽车排放!如果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衡量,牲畜比汽车多排放18%;如果用一氧化二氮衡量,那么人类活动(包括饲养牲畜)释放的一氧化二氮中65%来自牲畜,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变暖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6倍!报告最后呼吁:“畜牧业是造成今日严重环境危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采取紧急行动才能补救。”

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37%来自反刍牲畜的消化道;而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量是二氧化碳的23倍。人类活动产生的氨有64%来自牲畜;而氨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牲畜不仅产生温室气体效应,而且牲畜饲养与森林争地。现在,地球土地的30%都被用于饲养牲畜,导致森林减少,森林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这自然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牲畜饲养业还导致土地和水质的退化。牲畜饮水和饲料种植灌溉用水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紧张。牲畜粪便还污染着环境。

同样来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研究成果也让人触目惊心:

生产一磅牛肉,代价是2600加仑水、14.5公斤谷物和36.4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欧系车每250公里的排量)。而生产一磅番茄,只需29加仑的水;制造一磅全麦吐司也只需要139加仑的水。据理论计算,每生产257个汉堡包,就等于摧毁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雨林!

现在,全世界有超过10.2亿的人饱受饥饿之苦。是因为地球太贫瘠,养不起全部的人口?非也!因为他们贫穷,买不起粮食!更因为,33%可耕农田种植的是牲畜饲料,每年有760亿吨的谷物用来喂养牲口!这是用来解决全球粮食短缺的14倍!生产肉类代价如此昂贵,却只能供更少的人享用。请记住:

一公顷土地生产的马铃薯可供22个人吃;

一公顷土地生产的稻米可供19个人吃;

一公顷土地生产的羊肉只能供两个人吃;

一公顷土地生产的牛肉只能供1个人吃!

换言之:一个人享用肉食,就会让大约20个人连米饭土豆都吃不上!

能够享用肉食的人都很健康很幸福吗?不!在10.2亿人忍饥挨饿的时候,却有几乎同样数量的人因为过度肥胖而痛苦不堪。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畜牧业的危害以及改变饮食方式的迫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帕乔里博士反复强调:如果你少吃肉,牛会更健康,你会更健康,地球也会更健康!不吃肉,多骑车,节俭购物,你就能帮助遏制全球变暖。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人们放弃肉食改吃素食,以此减少因饲养动物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新加坡和瑞典政府,也号召人们以素为主,减少肉食。披头士的主唱麦卡特尼、英国的查尔斯王储,在全球发起了无肉星期一的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素食队伍中来。

目前,全球素食人口在快速增长。素食主义所代表的环保意识、心灵纯净与自然和谐,已经成为流行趋势,用年轻人的语言说:吃素绝对很IN。

“素食风”也正在席卷中国大地。在白领阶层和年轻人中,素食观念正迅速蔓延。路边的素食馆也多了起来。目前中国有超过200家素食餐厅,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大城市,而且大受欢迎。有些餐厅还需要提前预定。台湾地区有超过200万的素食人口,素食餐馆更是不计其数。在美国,素食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英国也有很多人坚持素食;在德国,一家名叫“雷夫莫斯”的素食店已经拥有了2500家连锁店。

篇7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50-1

1 宜君县核桃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宜君县位于渭北百万亩核桃林带的中心位置,是陕西核桃主产县之一。县域面积1531km2,总人口近10万,农业人口18.2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年均降水量709.3mm,气候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具有核桃生长发育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由1997年的2.7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6.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5万亩。

宜君县结合核桃产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并总结提出了核桃管理“六项”技术,即“换良种、巧施肥、套秋粮、细间作、精修剪、防晚霜、有机化”。“六项”技术自2006年以来在全县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县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6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林下经济模式的主体。一方面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间,提高核桃园的早期经济效益,达到“以园养园、以粮促果、粮丰果繁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冲刷,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园地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增强核桃树体抗逆性。

2 宜君县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高,农民的认识不高;投入不足,宜君县发展核桃林下经济潜力巨大,农民积极性也非常高,但由于政府没有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大发展。应对策略是继续给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同时争取国家、省里的政策支持;项目不成熟,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去借鉴,靠自己去挖掘,找到好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应对策略是耐心的做宣传协调工作;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示范推广力度是推广的基础,应对策略是多建几个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培训还需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配套,应对策略是建立几大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或协会,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林粮间作的收益和技术水平不均衡,部分果农在套种时,没有突出核桃树的主体地位,不留通风带;林下养殖技术不成熟,幼鸡易遭黄鼬、鹰等天敌危害。

3 宜君县发展核桃林下经济未来建议

3.1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炒热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菜、林花、林药、林粮、林苗等模式。目前在宜君林粮、林苗间作比较多,间作技术相对成熟,并且近两年市场波动较小,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为扶持和规范林下养鸡工作,县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林农发展林下养殖业。由政府统一确定对养鸡户统一种苗、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统一鸡舍规划设计的“六统一”原则,对建设标准化养鸡大棚并圈地放养的养鸡户根据规模大小,每户给予2 4万元的基础设施补助。三是大力发展林下旅游业。充分利用宜君是“中国避暑城”的有利优势,并且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旅游业。

3.3循环经济模式

积极引导农民将林业、畜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循环经济模式。鼓励部分核桃种植大户与我县酒厂合作,用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喂猪,将猪粪引入林地浇灌。把林业引入到循环链条末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废物,解决了核桃园肥料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1-2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篇8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22-2

1 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1.1 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使农民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实现,延伸林业产业链,将极大地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多目标复合经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林下经济的经营效益。发展林下种植,可以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3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林下经济有投资少、产出高、见效快,操作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林下种养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充分利用我区林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2 我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机遇

2.1 林阴空间优势

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234288.5公顷,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38.51万亩,目前已开发约占适宜开发面积的88%,其余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

2.2 气候优势

我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界,四季分明,日照充分,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9.9℃,无霜期299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47.8毫米,这种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3 政策优势

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通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从财政上重视扶持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有力促进了我区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4 交通优势

八步区是桂、湘、粤重要交通枢纽及工商业重镇和物资商品集散地。贺江航道复航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建成后100吨轮船可直达广东肇庆、江门、广州及港澳等地。在建中的贵广高铁通车后,从八步区到广州、佛山只需40分钟,大大拉近了八步区与珠三角的空间距离。

2.5 旅游优势

八步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是广西较早开发森林旅游产业的地区。近年来森林生态旅游及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区的经济增长。除大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外,滑水冲自然保护区、金鸡坪山、狗耳山等森林生态旅游条件优越。

3 我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但我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3.1 规模偏小且市场化程度低

林下种养殖业大户不多,龙头企业少,除仁义的巨东外,全区2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大户有4家,没有50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难以产生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缺乏专业指导,市场信息闭塞,品种选择的盲目性,经营模式单一,多数是依赖外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良好保障。

3.2 科技力量薄弱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大多数农户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模式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技支撑,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3 资金制约因素大

多数农户虽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在发展初期就受到资金缺乏地限制,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方面受到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4 林区道路基础差

我区林木种植多是山地丘陵地带,有的甚至海拔超过500米。林区道路狭窄,由于缺乏资金而年久失修,无法通车。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一些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从而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 加快我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支持,实现林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4.1 出台政策来加强保障

及时出台林下经济发展之相关政策,明确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来抓。同时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集中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成立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4.2 统筹安排与科学规划

按照“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坚持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

4.3 培育龙头来示范带动

国有林场具有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人员素质高等优越条件,应作为培育壮大林下经济产业龙头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贺州巨东养殖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集团、贺州灵峰药业等龙头企业优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选择适当的种养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孵化一批专业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林下经济。

4.4 强化服务与合力联动

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资源,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示范户的技术水平。注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加大资金投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搞好项目对接,加强金融服务协调。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避免市场风险。

4.5 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态良好的优势,加速经济发展。一是着手规划建设野生动植物公园、珍稀动植观赏园、文化纪念林、功德林等森林生态项目,不断完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拓展森林旅游资源。继续加大大桂山、月湾茶园等景区建设,加快开发滑水冲自然保护区、金鸡山、狗耳山的生态旅游。二是加快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把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风情资源进行全面融合,开发设计森林生态和民族风情旅游精品走廊。三是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

4.6 加大对林区道路建设

采取财政投入、林农集资和探索以林养路以路促林等有效的模式,努力改变林区道路设施落后的局面,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7 开发林下产品经营加工

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篇9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0%,堆肥占20.0%,焚化占5.0%,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0%。引进先进技术,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更加有效的垃圾处理途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数据显示,2007-2009年环保行业创投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19起,其中投向垃圾处理业的有12起,所占比例达到63.0%。其中2009年有关垃圾处理的企业频频获得投资,案例数量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

细数案例,我们发现嘉博文在3年之内两度融资,获得多家风投青睐。继2007年1月获高盛、康地及上海光明的首轮2117.00万美元投资之后,又于2009年11月,获得青云创投(旗下中国环境基金III)1170.00万美元注资。

嘉博文是一家高科技环保及生态农业公司,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弃物,并将产出的微生物再生产品应用于清洁畜牧业及有机种植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经过几年积累,嘉博文在业内取得领先地位,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的唯一奥运村垃圾处理服务商。

另外,中德垃圾技术公司也非常值得关注。2007年6月,Och-ziff和深圳创新投投资中德垃圾技术。同年7月6日,它成功登陆法兰克福主板市场。注册成立于汉堡的中德垃圾技术股份公司,以其子公司丰泉环保为运营主体,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小型垃圾焚烧技术开发商和设备制造商。通过在德国设立控股公司,实现中国企业在德国证券市场融资零的突破,同时吸引国际先进的环保科技,推动了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

资料显示,德国约四分之一的垃圾以焚化的方式被处理,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不足5.0%,差距显而易见。这里说的垃圾焚化不同于传统焚烧,利用先进技术及设备,可以有效控制二恶英等污染物的排放。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及供暖,产生的蒸汽可以供工业企业使用(像制鞋业、印染业),热水可用作居民取暖或者桑拿、按摩等。虽然先期投资较大,但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因为垃圾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元,而将这些垃圾综合利用可以创造25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垃圾发电受到了政府及社会资本的广泛关注。2010年3月11日,兰州市政府与“中德垃圾技术”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在兰州市秦王川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环保装备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可见,在大力推进低碳环保的今天,垃圾发电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电价优惠和垃圾处理补偿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将会促进这一行业更快发展。

快递业的并购之道

2009年冬天快递业的“涨价风波”和2010年初民营快递企业DDS(深圳东道物流公司)的轰然倒闭,让市场不得不重新思量中国快递业的未来。运用并购手段推动快递业整合重组将成为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

通常快递业所运输的货物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在时间上比物流业要求更高,是介于物流业和传统邮政业之间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

国际快递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成立于1979年。1980年,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随后国际快递巨头也纷纷通过合资、委托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邮政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外贸行业对报关材料、样品等快速传递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因此迅速崛起。1993年,顺丰速运和申通快递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成立,1994年初,宅急送在北京成立。2005年12月,中国按照WTO协议全面对外资开放物流及快递业。2007年9月,《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为快递业提供了规范服务行业标准。2008年7月,《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9年10月1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新修改的《邮政法》同步实施,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提出了快递业的准入门槛。

我国快递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200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达到5,00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23.1万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8.6亿件,同比增长22.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9亿元,同比增长17.3%。全年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55.7%和31.7%;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3.5%、70.4%和6.1%。(见图)

按照快递企业性质及规模,可以将我国快递业企业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外资快递企业,包括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天地快运(TNT)、联合包裹(UPS)等,外资快递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以及发达的全球网络。第二类是国有快递企业,包括中国邮政(EMS)、民航快递(CAE)、中铁快运(CRE)等,国有快递企业依靠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国内网络而在国内快递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第三类是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包括顺丰速运、宅急送、申通快递等,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在局部市场站稳脚跟后,已逐步向全国扩张。第四类是小型民营快递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但管理比较混乱,其主要经营特定区域的同城快递和省内快递业务。

快递业并购动因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94-0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的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加快林业的经济周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农民增收的途径,对发展循环经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4]。

1 兴宁市资源概况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属于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兴宁市总面积2 104.85 km2,土地21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8.4%,其中有林地面积12.59万hm2,森林覆盖率66%,林木绿化率68.9%,活立木蓄积量313.3万m3。生态公益林面积4.5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1%。现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78万hm2,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2万hm2;1个国家森林公园,面积0.066万hm2,8个县级森林公园,面积1.18万hm2。

2 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具有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等突出优点,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经济先发为生态先发,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结合兴宁市资源实际,适宜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4种模式。

2.1 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主要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根据兴宁市山区的总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特点,采用该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林药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在退耕还林地林药间套、野生资源封禁保护、次生林地林下套种、疏林地撒播补种等方式开发林下经济。林下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包括青蒿、金银花、当归、巴戟等。通过稳定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建起中草药生产基地[1-2]。

2.2 林禽模式

除了林药模式,林禽模式也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林下经济模式。森林不仅可以为家禽(鸡、鸭、鹅等)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家禽食物资源,包括昆虫、草料等。畜禽可以在林下觅食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林下适宜的光照、充足新鲜空气可以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林禽模式可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有研究表明,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售价比普通肉鸡高出50%,且口味较佳。另外,林下家禽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林地施入发酵后的家禽粪便,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如各镇各村农户自行建立的山窝式养鸡场,就是最好的典范[2-4]。

2.3 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

在兴宁市的一些村社,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建立以沼气为核心的“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的生态模式,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300元/户,使兴宁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这种模式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减少了薪材、秸秆等生物能源的浪费。如梅州市盈安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有机沙田柚示范基地和养猪场紧密结合的“猪—沼—果”生态环保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4 林业生态旅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原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游客增强体质的健康需求,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应充分发挥森林氧吧的健康效能,以及纳凉避暑等生态功能,在适宜的林区发展林下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和林下采摘、垂钓等特色森林产业[3-4]。如兴宁市正在规划建设的集林下休闲、观光农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

3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兴宁市的林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家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欠缺等问题。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

4.1 搞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命力的体现,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搞好林下产业的规划。为了完善林下产业链,应当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将林下产业建成为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兴林富民、高效持久的重要产业[1-2]。

4.2 积极推动,强化服务

林下经济是新兴的经济模式,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需要积极推动,以及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做好资金服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其次是完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能够深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组(队),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是打造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3-4]。

4.3 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具有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这就需要做出一个示范企业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起来。因此,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在探讨多种发展模式的同时,现阶段应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深加工,实现多种经营,打造优良品牌,提高信誉度和影响力[1-3]。

4.4 树立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增强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为兴宁市林业生态旅游树品牌,结合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使游客真正认同“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5 参考文献

[1] 唐慧芳,谭子幼.泸溪县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82-84.

篇11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1.引言

森林是一个多样性的生物群体,各类动植物都有它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自然资源不仅仅是林木,还包括林下各类植被、草场水域以及生活繁衍在森林内的各类动物、鸟类和鱼类,这些林下各类资源较林木生长有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再生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林下资源是我们当前需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2.林下资源利用的模式

2.1林农模式

有林粮、林果、林菜、林油、林麻、林薯(土豆)等多种形式。此种模式多在疏林地和未成林地,林木生产前期,林下间作多为常规农作物,使用一般方法管理。

2.2林药模式

在林地利用林荫优势种植、采集松籽、柏籽、党生、黄芹、柴胡、白术等中药材,收入很可观。

2.3林菌模式

在林下利用林荫优势种香菇、磨菇、木耳等菌类,长期受益。

2.4林养模式

在林下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羊等,尤其是养蜂的非常多,春、夏、秋天都在林下养殖。

2.5林景模式

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好多地方都把风景好的林地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活跃了农村文化,安置了农村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利用、保护和扩展了森林、林地资源。

3.林下资源利用的原则

3.1坚持生态优先的经营原则

对原始林下资源实施保护性经营,强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注重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坚持因地制宜的经营原则

针对不同分布类型、不同分布区域的原始林下资源生态学特性、生态环境不同的情况,在经营上要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

3.3坚持立体高效的经营原则

实行立体化多层次经营,充分利用光能、水源、地力、植被,发挥生物间的立体共生、循环利用功能,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3.4坚持基地示范的经营原则

对适合林下资源经营的模式、品种、技术建立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实现科学化、规模化发展。

4.林下资源利用遇到的困境

4.1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没有采用统一合同模式,对责权利规定不够明确,加之宣传不到位,有些群众对此不理解,存在抵触情绪,甚至片面地认为是卖空吃空。制定的合同为统一样本,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时将《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的实施方案》上报党委、政府,经过讨论认为切实可行后,按实施方案进行,并对不足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4.2宣传引导的深度不够

对宣传、组织引导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有些村只是在广播、黑板上、会议上宣传一下,没有深层次的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清楚实行林下资源有偿承包的目的、意义以及承包费的开支使用情况。有的村民认识比较模糊,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4.3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侧重于对野生菌的采拾,而对中草药、野菜、野生兰花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低,使野生资源综合开发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少数人中标与多数人未承包的关系和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难于处理,科技兴林、护林措施难于落实,认为今年我承包,明年不知谁承包,所以对资源的保护不到位,开发项目少,潜力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4市场化程度偏低

虽然已经自然形成了专门收菌和卖菌的一批人员,但交易时没有固定的市场,大部分在一些村巷里进行,造成有些农户有货卖不出去,销售困难,收入减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规范化、市场程度低,优势不突出。

5. 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的途径

5.1明确责任主体

林下资源归国家所有,林业局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对辖区内的林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是林下资源管理的主体。林场职工是林下资源经营的主体,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的对象必须是本林场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职工,能对所承包区域的林下资源承担起管理责任的人。在切实保护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承包经营者在承包期和承包区域内可采取一切积极有效措施促进林下资源增长,实现收益最大化。对于资源分布广、储量高、便于集中管理的区域,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经营区,按沟系或作业区,采取公开竞拍方式,将林下资源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林场职工,采取联户承包的方式。承包者要兼负起承包区域内的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管理等职责。林场要切实加大资源检查考核力度,确保林下资源可持续经营。承包者享有对承包经营区内林下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收益权。对于资源分散、储量不高、不便于集中经营的地域,结合现有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区,落实资源管护责任,强化资源管护。林业局、林场切实加强采摘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管理,加强资源保护和检查力度,严格考核资源管护工作成效。

5.2综合开发利用林下资源

对林下资源的开发,不能仅局限于对野生菌的采拾,应该对农户进行积极引导,做好综合开发利用。一是林下养殖。林下除具有丰富的食用野生资源外,还有丰富的野生昆虫,微生物是养殖家禽的好饵料。二是野生资源培植。林下野生资源可谓种类繁多,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繁殖,只有遵循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有的资源自生自灭,有的则因争取不到适合的阳光,水分等永无出头之日,实行有偿承包后,通过合理,科学和管理,使各种野生资源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适时采拾,合理开发,弃旧存新,各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对野生资源的培植是十分有利的。三是生态旅游。在管好林、护好林、经营好林下资源的同时,可以不失时机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面,为喜欢拾菌的游人提供一个合法的休闲环境,也为喜欢到大山里野炊的人们提供一个合法的立灶场所。

5.3完善责任激励机制

成立林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林地资源的乡镇进行规划、管理和协调与服务。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制订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到对应乡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年终考核。实行职能部门包挂督导责任制,林业、农业、畜牧、科技等涉农部门对区域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挂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进程。优化发展市场环境。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促进林下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篇12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篇13

(二)在于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问题一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经营效率如何,主要取决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而一个企业或一个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由此可见,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创新,而且包括与之相伴而生的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追求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创新工程,不仅包括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必然客观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农产品营销创新尚处于萌动状态,缺乏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不是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是营销创新问题。

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经营系统在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新组合。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是管理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没有不断的营销创新就没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企业活力的提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意义尤为重大,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经得起“入世”的严峻考验,事关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各地正在进行的“订单农业”、“市场农业”、“农产品名牌战略”等实践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营销创新的有力例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客观上迫切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全面审视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运销观念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全面导入现代市场营销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内容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PS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PS”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战后日本在发展奶牛业时就曾经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政治口号。泰国王室也曾致力于劝少年儿童多喝牛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关键和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决策包括:(1)是否给农产品设计品牌即品牌化决策;(2)决定用谁的品牌即品牌使用者决策;(3)决定品牌的质量水平即品牌质量决策;(4)使用多少个品牌即家族品牌决策;(5)品牌扩展决策与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