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的感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丁伟明:感谢您对常州德育工作的关注,我市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是以学生为本,牢固确立儿童立场。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育的主体。德育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怦然心动”,然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化,重灌输、轻参与,恰恰把学生排斥在德育之外,把学生完全当作德育的客体。因此,以学生为本是德育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而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前提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内心敞亮、个性鲜明、求真求实的人。以学生为本体现了公平、人道的社会价值诉求。公民社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人本意识、公平意识的个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公平与人道,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进而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中国德育: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听到很多“生命教育”的声音,请问常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生命教育?
丁伟明:从根本上讲,实施生命教育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需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却忽视了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考试的工具。实施生命教育正是为了摒弃教育功利主义,使教育正本清源。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临严峻挑战,对学生生命的关爱被提上教育日程,由此,我们于2005年率先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工作。
为了让常州市的生命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我们实施了生命教育本地化的方案,致力于打造生命教育活动品牌。
一是生命教育周活动。自2007年起,我们将每年三月第二周定为全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周”。每年的“生命教育周”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例如,2011年以“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教育”为主题,开展《知心姐姐》公益报告会、67个菜单式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讲座、禁毒教育宣传展;2012年以“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主题,开展生命教育课堂观摩活动、十四岁青春仪式观摩等活动。“生命教育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
二是“青春巡礼”仪式教育活动。十四、十八岁是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我们设计了以十四岁青春仪式和十八岁成人仪式为代表的“青春巡礼”仪式教育活动。“青春巡礼”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自我成长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地步入成人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是生命成长体验营活动。每年暑期我们都会组织“七彩夏日,快乐成长”大型生命成长体验营,通过内容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快乐中得到提升。2007年我们开展了持续一个星期的体验营活动,围绕“阳光体育”“国防拓展”“与运动相伴,让健康同行”等主题展开,全市有一千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同时,我们还在全市开展“生命探索、生命挑战、生命互助、生命活力”等内容的布点式夏令营,几十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拓展训练、行军拉练、野外生存训练、文艺展示、趣味体育等活动。
四是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起,常州市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感动中国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开展“感动校园,感动你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感动校园,感动你我”征文活动、“风采学子”“感动校园之星”“感动校园故事”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人性的美好,让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注校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尊重生命历程、学会真诚回报。近年来,我们还开展了“美德少年”“杰出学生”海选活动。2011年起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海选活动,吸引了全市四百多所学校、一万多名班主任、四十多万名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在活动中加深了沟通与理解,共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中国德育:我们注意到《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近年来,常州市也非常重视公民教育,请问常州市是如何推进公民教育的?
提起110米栏,人们总会第一个想起刘翔,然后才是史冬鹏。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史冬鹏,则成为刘翔这朵红花身旁的绿叶。很多人认为,史冬鹏会一直处于刘翔的光环下,但是对于史冬鹏来说,自己并不是非常羡慕刘翔,他说:“刘翔也比较羡慕我,羡慕我的自由。”
亚军,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者。就目前中国乃至亚洲110米栏的阵容分析,还没有谁能真正取代史冬鹏的地位。而他长期与刘翔协同作战的默契以及经验,也是相当宝贵的。在刘翔治疗的日子里,史冬鹏起伏较大也输过不少比赛。但只要刘翔、史冬鹏在一起训练比赛。史冬鹏的成绩会在刘翔的带动下不断被促进,而刘翔也会在老战友的配合下比赛得更顺畅。刘翔在广州亚运会获得冠军的当天晚上,史冬鹏也动情地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刘翔跑一天,我就陪他一天,如果有天他退役了,那么我也退役。”9年里,他一直跟随飞人的脚步,尽管这对双子星一明一暗,但史冬鹏尊敬队友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史冬鹏与刘翔,是队友,更是对手。但在起起伏伏的运动生涯中,他们相互激励,让生命绽放了最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史冬鹏,甘当绿叶,陪伴队友飞向巅峰的美德,更是令人感动。若能用假设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素材,人物的美德之光套更为夺目。
2010年7月15日晚,德国总理默克尔抵达中国,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默克尔抵达南京后,获安排人住市内“索菲特银河大酒店”顶楼的四百多平方米、可“看到南京全景的总统套房。但默克尔认为这个安排过于奢华,坚持要人住七十多平方米的普通商务客房,房价一千八百元,只是总统套房的二十分之一。默克尔说:“普通豪华套间条件已经足够好了。”
第二天早上,酒店本来准备了两套方案,房内用餐或是在只为贵宾服务的46楼行政楼层索菲特会所用餐,但默克尔谢绝去专门为其准备的私密性强的索菲特会所,坚持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样到7楼西餐厅吃自助早餐。而且不进CIP包间,和随行的德国工作人员一道在大厅吃自助早餐。默克尔还谢绝了工作人员的服务,坚持自己到自助餐台取食物,并自己动手切法式长棍面包。此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在取一种燕麦面包时,默克尔不小心将一片面包落在地上,按照惯例,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帮客人捡起来换一个,而默克尔却拒绝了服务人员,并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那片面包。并放进自己的餐盘里。默克尔总理的早餐很简单,煎鸡蛋卷、奶酪饼、西瓜、面包。也包括掉到地上的那片燕麦面包。
当一些富商为了炫耀自己而一掷千金的时候,默克尔这位德国的总理,却拒绝入住总统套房。如果说这个故事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那么当她从地上捡起那片面包的时候,其节俭的美德便足以让我们思绪万千。运用时,若将笔墨聚焦那个细节,人物形象自然会跃然纸上。
去年,香港义工“阿福”舍身救人的事迹在国内外广为传颂。黄福荣本是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孤儿院的22名学生中,已经有19名出发去附近的中学和小学上学了,只有3名年纪最小的孤儿还没有出发。3名孤儿与老师在二楼的一间房子里,黄福荣在他们的附近,地震后,已经跑到安全地带的黄福荣扭头一看,3名孤儿和老师没能跟出来。他掉转方向,拼命冲上孤儿院二楼的走廊,将受困的老师和3名孤儿奋力推到走廊的窗户处。当黄福荣正在救援另外两名老师时,余震袭来,阿福不幸被压在废墟下面。虽然他很快被挖出,但是抢救无效,成为玉树地震中第一个遇难的志愿者。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生活并不富裕,但多年来热心公益,救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2年,他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福荣到四川做了两个月义工,为受灾民众运送物资。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称黄福荣代表了“香港精神”。
一个人做点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甚至为了别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阿福是这样的人。他的光彩,显然不仅仅是在救人过程中显示的英勇无畏,更在于他将慈善作为了自已一生的事业。运用时,我们应该着重挖掘阿福作为一个平常人物的非常风采。
走进《昆虫记》,我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多彩,书本语言的形象优美,作者探究事物时的不懈努力……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更是引我思考,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更是让我收获颇多。故此,我想谈一谈对“生命”的理解。
法布尔认为,浩瀚的星空比不上树丛中蟋蟀演唱的小夜曲;宏大无比的宇宙比不上渺小的蟋蟀所带来的生命的颤动。为什么?他说生命是我们的灵魂,而那宇宙星空是孤寂的没有生命的,就没有灵魂。所以即使是同蟋蟀一样小的或是更小的事物,它们有生命,那它们就有充盈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只是一具躯壳,而有美妙灵魂的它们是鲜活的事物,自然比星空更加璀璨。
于法布尔来说,生命是无上珍贵的灵魂;于我来说,生命只是一颗平凡的种子,却会开出炫目的鲜花。谁会想过,出生的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漂亮的蝴蝶,生在石缝里的松树竟也能存活生长,一个平凡的人也能获得成功。其实,无论是动物,植物乃至人类,刚出生时,都是一颗小种子。可渐渐的,种子开始抽芽,生长,慢慢孕育出漂亮的花骨朵,在经过时光的冲刷,开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的花。每个人都有开花的机会,生命的种子充满无限可能。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些许“恶魔”,亲生摧残他人生命的花朵。
近日,发生了一件令人气愤不已的事。一位女士在乘飞机时,希望狗狗能好受些,选择了飞机托运。可无良商家为了赚钱,将空运私自改为陆运,狗狗在密不透风的大巴车车厢里被活活闷死,主人伤心欲绝,从此人犬分隔两地,再不能相见。这件事里的商家为了多赚些钱,就丝毫不顾生命的脆弱,用极不负责的态度和轻视生命的行事方法,使狗狗惨死。或许狗狗死亡的最后一刻,都在希望有人能救它出去可没有。没有人知道,狗狗去世时是如何的绝望。更没有人知道,女主人看见死去的狗狗时,该是何等的伤心,何样的悲痛。每一条生命都一样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你或许将他们看得很轻,可在他人眼中,他们是千金难换的珍贵。所以,尊重他们,不恶意伤害他们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一个平凡的人,千万别以为自己毫无用处,而应该明白,自己一定能为社会做出点什么贡献。看看,工人、农民、木匠、清洁工等等,哪怕是这些被称为最底层的职业,不是还有人去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吗?他们不是依然为社会的发展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吗?他们的人生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生命无味而多彩,他们的存在卑微而重要,不是吗?
生命,就是要从“无用”中发现价值,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不因一时之利而局限自己。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
2007年 10月 11日,瑞典皇家 科学 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 2o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给出的理由是:“她用怀疑 、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 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多丽丝·莱辛作为 20世纪英国文坛的明星人物,因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被誉为“我们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她的同时代人,英国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安妮塔布鲁纳称莱辛为“原始形态中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
而作为世界文学一部分的
1.老妇人与猫的两位一体
细读之余,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老妇人和猫是紧密相连着的,她们拥有着异体同构的关系,即是不同的两个物体或者人物之间 。存在着某些方面或者相 同的行动、外貌 、遭遇等等 。就这两者的同构性而言,在文本中展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
首先 ,两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20世纪 60到 70年代,英国 经济 是一片的萧条,社会福利政策基本处在瘫痪的状态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伦理道德一片混乱。文章中这样写到“这几个子女中,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这是一个何等冷漠的社会,连自己亲生的儿女都这样,更不要提及老妇人周围的邻居。就因为老妇人喜欢 “推着她那辆旧儿童车,里面塞满了她买来的或是要卖的东西,走街串巷”,就认为“她已不再是个体面的人”,“二三十年的老邻居都说她神经有点不正常”。老妇人周遭的社会布满了对她的反感和排斥,老妇人不能更好 的融入到那乱糟糟的社会中而倍受欺凌。甚至于市政府总以为穷人着想的名义,一次又一次的迫使老妇人搬家,一步步的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反观文中的另一主角猫,“一只没家的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它是只杂,黄色的眼睛很小,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 态优 美 的两种猫来,蒂贝可以说 是等 而下之的”.可见猫的生活也不好,为了生活它不得不到处战斗搏杀.最后落得的是“一只耳朵给撕裂了口” 正因为两者之间的外在遭遇的相同,老妇人对着猫说“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 。你这只老脏猫 ,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你只不过是只没主的野猫,一只偷嘴的老猫,嗨 。蒂贝 ,蒂贝,蒂贝”,这里,老妇 人面对的是蒂贝.对话的对象也是猫,可是实际让人感觉到的是在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感叹.她把猫看成了自己的一个镜像,在孤独可怜 的时候 。在没有人理会 她的时候 ,她把猫 当成了一个倾诉的对,当成了对自己的感叹。
再者,两者在外貌上都是不“体面”.在个性上都是顽强而自立的。老妇人因为厌倦了体面的工作而开始贩卖旧衣服 ,在搬进贫民窟居住的时候。她跟猫一样的脏了。“蒂贝浑身发臭,不过,蒂贝并不 比它 的主女人更臭 。在生活上,老妇人四处贩卖 旧衣服来养活 自己,即使没有了养老金 ,她凭着 自己的生意 .生活过得也不错 ,而当猫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和袋装 肉汁的时候。便 自己去捉鸽子吃 ,甚至给老妇人带来鸽子作为主人的晚餐。她们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她们挣扎着在这个混乱和排斥她们 的社会里生存着,饥饿和贫 困虽然伴随着她们 ,但是那种坚韧的毅力却带 给她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最后 ,两者在命运上有着共同的归宿。老妇人 因为饥饿和病痛悲惨地离开了人世间,在去世前,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和混乱提出了最前的控诉,“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四个子女生气地抱怨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 、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 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 !你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问呀!问她们呀!。而野猫蒂贝在试图寻觅新家的时候.市政府官员抓住了老猫,并给了它一针,它和主人一样,死于人世的不宽容 ,死 于不甘寂寞,死于渴望人间温情而不得。
至此,我们可以完全 的肯定了作者不仅仅把猫和老妇人列在一起对照,更重要的是她使 两者形成了异体同构,猫既是老妇人唯一的亲人,也是老妇人自己的镜像,在两者的精神特质上具有了同一性。
2.写作者与猫的两位一体
在行文的过程中,作家都是以全能全知的身份来讲述着这个故事的,然而在行文就将结束的时候,笔者发现作者把视角转变了,作者通过了猫的眼睛,从动物的角度来查看老妇人的死状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它看见赫蒂靠做在一个角落里。毯子松松地裹在身上,显然是睡着了。她的头垂在胸前……”.“看见”一词表明了作者眼界角度的转变,读来感觉由文本外面直扑进了文本老妇人的死状直列在我们眼前,强烈的现场感油然而升。莱辛在《特别的猫》中写道,“在我与猫相知,一辈子跟猫共处的岁月中,最终沉淀在我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 ”
正是 由于作者的爱猫和与猫相知 .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着,在《老妇与猫》这样的文本中作者此时的跟猫结成 了一体.从文本的零度 陈述转 向了写作者对文本 的介入 ,加强 了文本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死者的深刻哀悼。
[ 参考 文献 ]
[1]doris lessing.doris lessing stories[m] ,vontage booksedidon.1994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 :外语教学 于研究出版社 .1998.
[3]王佐良等,英国《20世纪文学史》,外语 教育 与研究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