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配音发声方法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配音发声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配音发声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91

综合音乐素质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课程中,综合音乐素质之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因为它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

长期以来,每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学生唱出那种缺乏乐感的歌声时,会埋怨他们没有“音乐细胞”,认为他们不是学习音乐的材料。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在以往的音乐课上,每当我们怀着极好的动机把自己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灌输给我们的学生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一堵墙,它挡住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接触,抹杀了孩子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剥夺了孩子们自觉感受音乐的机会。任何一种教学内容,教材、教法都是某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反过来,教学思想也主导着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的产生。

以前我们沿用的是基础教学方法,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基础知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是传授者。在教与学之间,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超越教师的独立见解,没有标新立异,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

综合音乐感课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打破了音乐课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识谱、单调重复的唱歌中解放出来,它让学生探索音乐的奥妙,去创造自己的音乐,使学生的创作、演出、指挥、听觉、分析、评论等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音乐探索者。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音响来表达,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因此必须从听觉素质训练来着手。综合音乐素质则以听觉作为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听觉中感受探索的意义和乐趣。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以教知识技能为主,而综合音乐感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自觉的乐感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是以学生自己实践,演出音乐作为探索的手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自己去演出音乐。如一首歌曲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再创造时可能会出现不完善,但只要有自己的表现要求,都应予以鼓励,它强调的不仅是歌曲的处理结果,而是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能力。

笔者深深体会到,综合音乐感课程把学生从陈腐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重压下解放了出来,使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音乐环境中亲身感受音乐,积极思维,自由讨论,这些都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综合。

综合音乐感课程强调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教学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对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和曲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力,是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理解、欣赏、创造音乐之门的钥匙。通过对音乐的理解鉴赏和创作,使得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传授美育教育,并从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才能。这是当前音乐教学内容,教材、教法改革的基本目标。

综合音乐感是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音乐及其相关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例如。学生在初次欣赏音乐时,尽管他们对音乐的音色、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调式等音乐语言很难一下子有较多的理解,但他们能感受音乐很动听,音乐给他们带来了愉悦,这就是音乐感觉,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

综合音乐感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指挥,让每个学生通过手势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且要表达得让别人看得懂,能使大家跟随指挥的意图而做出相应的表现。这样学生自己从训练中即兴创作,通过思维的扩散,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从而得到音乐素质上的提高和“自觉乐感”的培养,在探索创作中获得发展,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综合音乐感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为他们将有能力学好任何新的音乐作品,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

篇2

一、选择适合于学生的音乐作品

为提高学生鉴赏意境的能力,音乐作品选择的范围我尽量广泛些,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多选取那些能唤起学生兴趣,又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较浅显的作品。如《大海啊,故乡》,旨在感悟主人公对大海、故乡、母亲的深挚感情;《青春舞曲》重在感受青春易逝,让学生懂得珍惜少年时光。又如《新疆之春》,反映了解放后新疆人民欢乐的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相同题材,相同音乐风格的不同音乐作品也是进行类比欣赏的重要方法。如学习《走进》一课,则补充欣赏《青藏高原》《天路》等。因为这类歌曲都带有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加上有学生熟悉的歌手韩红与李娜的演唱,通过对同一作曲家张千一的介绍,学生对《走进》的音乐形象和含蓄的话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同一音乐作品,我还选取不同的演唱、演奏形式进行欣赏。如学习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永恒》,则通过选取英文版、中文版的不同演唱,以及乐器萨克斯的演奏,让学生学习起来既不感到单调,又加深了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多样化教学

为提高学生鉴赏意境的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

(一) 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实践让学生体会音乐意境。如《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中创作的,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以风吼、马啸、黄河的咆哮起兴,以狂风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歌颂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后就能很好的体会其中的意境了。

(二) 通过了解音乐形象来培养学生欣赏意境的能力。我国古代乐舞理论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组织学生观赏舞蹈等,可让学生通过欣赏舞者的动作、表情,体会其喜怒哀乐,进而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如人音版教材的“椰风海韵”一节,教学目标是对高山族与黎族的音乐学习。在教学中,我注意穿插播放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中高山族的杵舞与黎族的竹竿舞学生就能更好的感受音乐美,对高山族与黎族人民的生活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 通过欣赏背景画面来培养学生欣赏意境的能力。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姐妹艺术,教育部新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阐述了“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与时俱进。美术与音乐这一对姐妹艺术各具特色,进行有机整合,既调动学生的视觉形象,又调动学生的听觉形象。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展示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边看画边听。笔者适时对情景进行描述,诱发学生积极想象。通过教学,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俄罗斯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和顽强的精神。

(四) 通过观赏电影画面来培养学生欣赏意境的能力。在学习歌曲《雪绒花》时,我结合教学内容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如主人公――上校特拉普和他的六个孩子面对德国法西斯的追捕,冒着生命危险在剧院唱着祝福祖国的《雪绒花》,学生们在电影形象中感到深深的震撼,低回的乐曲中饱含的爱国情感也即作品的意境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五) 通过观看多媒体来培养学生欣赏意境的能力。如介绍探戈舞曲、秧歌舞曲时,则播放有关录像,以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又如“梨园金曲”中的《唱脸谱》介绍京剧的脸谱,则鼓励有兴趣的同学画京剧人物的脸谱,以更好地理解脸谱所代表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由于孩子们很喜欢将听到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宣泄自己的情感,所以这“音乐欣赏”教学就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六) 通过学会将音乐还原成形象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意境的能力。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我选择了“相爱――抗婚――化蝶”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展开想象。结果对引子片段有的想象成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象;抗婚片段,他们通过高亢激昂的音乐,想象到梁祝的奋勇抗争;“化蝶”片段的低回凄切和缠绵,则想象成他们有情人难成眷属。这样,让学生聆听音乐之后把它化为一幅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引导他们在感受音乐作品基本情绪的同时,脑海中的画面也随之变化。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篇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高中音乐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课改”深入人心。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但是,随着音乐系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实践中凸现出来。如何正确看待音乐教学与学科综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可不可以创造性的理解?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人根据自己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多年实践和思考,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的现状,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边抛砖引玉。论文参考。

1.学科综合要避免盲目延伸,要坚持“以音乐为本”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的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如老师在欣赏、介绍云南彝族民歌的时候,大量的跟学生在讨论云南的民族服装、节日、民族习惯等问题,缺乏音乐性,音乐课前半截俨然成了历史文化课。虽然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这样的学科综合是不可取的!这样的音乐课迷失了音乐本性!音乐学科综合,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综合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学科综合才真正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

2.课堂活动设计要恰当有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热闹”的音乐鉴赏课越来越多地涌现,不少一线教师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热闹”的音乐可就不是好课,不“热闹”的音乐课就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等有必要没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加了在课堂教学中。“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地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制造“热闹”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外壳,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使音乐课堂活动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既有热闹活跃的气氛,又有凝神思索、静思默想的时刻,让浓浓的音乐流淌在学生心间。音乐活动的设计最好是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会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3.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工具,莫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主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教师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功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于课件制作上: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位动画、影视录像等等应有尽有,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论文参考。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发出的唯一感慨就是:音乐老师制作的课件太棒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4.音乐鉴赏要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只能适当的引导,避免过多的言传身教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作用是引导学习和促进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仍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音乐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论文参考。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言语引导是音乐鉴赏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例如:由于学生音乐经验积累或联想、想象能力的差异,他们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往往表现为浅表层次的不同反应与理解,若达到对音乐深层内容的领会,教师启发性的引导就成为必要。但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切忌那种直白的音乐解释,而应采取一种对音乐的描述。总之,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化:由传授变为感受,由讲解变为理解,由分析变为描述。

总上所述,我们要地认识到,实践新课程,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光靠一股热情、盲目模仿是不行的,要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实践,并不断反思和小结,才会真正有所收获。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康晓蕴.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07) .

[2] 王玲.浅析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从“和”的审美角度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J]. 作家, 2009, (20) .

篇4

文章的标题往往昭示文章所写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在阅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如教学《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我们”指谁呢?“这里”是什么地方?“出发”到哪里去、干什么?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线索,激起了学生急于找出问题答案的渴望。经过初读,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全篇内容的梗概。有的课题还能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给自己写信的人》,看到这个标题学生就会想: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写信?这两个问题也正是学生所需理解的重点。这种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认真读书的习惯十分有益。

二、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入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笔标出段落有几句话,再逐句理解。如《趵突泉》一课第二自然段,“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学生分句细读后说出这一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写泉水的位置、水质和流向。第二句话写这清浅鲜洁的溪水是由趵突泉流出的。第三句进一步突出了趵突泉在济南的地位。三句话合起来写趵突泉的泉水为济南风光增添了光彩。

掌握了重点句就抓住了纲。可如何掌握重点句呢?我指导学生要学会鉴别。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第二自然段,学生分辨不清哪句是重点,我引导他们边读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并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读后明白了,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以至没有书都是写学习上具体困难的,说明条件艰苦。而第一句“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是对这段内容的概括,是这段的总起句,也是重点句。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学习中明确了重点句是能够提领全段的句子。

三、从重点段入手,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段是文章的精华,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是通过重点段集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常常围绕主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

如《观潮》一课的重点段是“潮来时”的情景。我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声音变化的?是怎样描写潮的形状特征的?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细读后品出“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等语句,读了此段,学生对潮来时那汹涌澎湃的宏伟气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了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认为,这种边读边思边批注的练习,逐渐就能成为学生自读的一种方法,同时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四、从课后问题提示入手,把握学习的基本要点

课文后的问题提示,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它即突出了训练重点,渗透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带着启发儿童心智的内容。同时又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体味语言本身的表达作用,在学习《》时,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来阅读课文。作者为什么写“两次站起来了”,表现了的哪些高贵品质?学生边读边把描写两次站起来的句子画上,并且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学生通过理解,明白了作者两次写站起来都是对英雄的称颂。

篇5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选择欣赏作品时一般坚持如下原则:

1.作品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的感受。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二、 欣赏的前提要会听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 怎样欣赏音乐 》一书中说:“如果

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例如,在听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轻轻地划拍,轻轻地摇摆,边听音乐边模仿指挥,边听音乐边模仿乐器的动作等。孩子们有了这些小动作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扰,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内心能和音乐产生共鸣。

三、 听的基础上模仿唱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比如:器乐曲《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是根据维吾尔族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学生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在聆听器乐曲时可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乐曲在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四、 丰富教学形式,全方位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1.充分使用辅助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可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

2.游戏寓教于乐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编故事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编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体验

篇6

一、在课堂上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如果设计的教学环节能够寓教于乐,化静为动,就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缓解其识字的压力,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识字环节,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⒈游戏识字法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用生活化的游戏构建起来的课堂,迎合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识字,使学习与生活游戏水融,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猜字谜游戏法,猜字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长知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汉字的特点,编成谜语,描述汉字所表示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猜字谜以帮助记忆,如:“日下一长横,里字下面藏”,是“量”字。还有动作演示游戏法,在识字教学中,师生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在所学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如学“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看看远处,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⒉象形识字法(独体字识字)

在教学独体字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鸟”字,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儿是鸟头和鸟身,不要忘了点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愿意去学,学得很有趣味。 .

⒊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

在学生们学过的合体字中,同学们基本上了解常用偏旁所表示的含义,如虫字旁,大多是与昆虫有关的字——蚂、蜻、蝴、蛙等。提手旁,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拍、打、捉、扔、拔等,这样的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⒋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的识字法

这三种识字方法,既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巩固孩子所学的字,又能拓展他们的思维,收到多方面的效果。

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灰色知识变成了一个个灵动、跳跃的音符,它们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碰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孩子休息和玩乐的时间识字

科学家们谈起学习,总会说“我学习的最大力量是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时,他能够学得很好,所以,在学生玩耍时,我会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说说爱吃的旺旺雪饼、盼盼薯片是怎样写的,让他们说说爱喝的娃哈哈、水蜜桃、冰牛奶是怎样写的;说说喜爱的皮卡丘、米老鼠等玩具怎样写。这些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乐于认识的事物,学习时注意力也最集中,很快学生对这些字耳熟能详了。

三、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

教室里有许多现成的实物,我鼓励学生根据实物认字。让学生们收集各类图片,在图片下面写上相应的汉字。渐渐的,学生真的认识了不少字。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篇7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因此,音乐教学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思想教育。在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的认可。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彻底摆脱传统的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模式,在传授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一、环境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生正于青春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加之受生活阅历的限制,脾气等各个方面都很难控制,也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基于初中生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导入环境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自觉地学习音乐,并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先试着想象春天的美景,并且可以选取几首关于春天的诗歌让学生朗读,引导他们发出内心深处对于春天的感慨。这样通过教学环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在把握好歌曲的构造、特征和展现形态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想象空间。然后,在这样的热爱春天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对歌词进行改编,让学生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样子来填写和改编歌词。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还激发了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处于朦胧的过渡阶段。当前的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如果通过一些教学设备来让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图像、视频等,就可以对学生的眼睛、耳朵、嘴、手足和大脑等同时进行多重刺激,从而让学生的全部感官都参加到音乐学习中来。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由的想象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春之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先让学生观看春天的图片和动画,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春天的情景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这样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遨游,对音乐作品有了更加新颖生动的理解和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质疑精神是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重要动力,有探究才会有创新。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选择适当的契机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例如,在教学《化蝶》时,教师可以围绕着“作品创作的背景是什么?”“像这样关于爱情故事的音乐,你们听后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这个爱情故事有什么看法?为什么?”等问题,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加强实践教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3-02

一、研究生及其论文阶段的特点

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过多的机会开展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我感受和对人群行为的感悟进行行为活动。因此,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做事方法和方式,甚至没有细致地思考过行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是培养学生思维指导行为的极佳阶段。三年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前一年半学生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后一年半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从教师与学生所处关系上,前一阶段如同篮球“联防”,后一阶段好比“紧逼盯人”,“入门弟子”与指导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主题进行交流、沟通。研究生论文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或者项目(Programme),其特征在于具有清晰和有限的目标;具有独立性,即项目本身具有独立性,实施项目的研究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适当的、相对较长周期;非封闭性,即完成项目需要借助事件之外的环境实现。我们认为,毕业论文对于研究生是一个难得的培养和培训行为做事方法和能力的机会。

二、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无良师、长无益友、老无善终”。将人生的上述阶段的不幸,归结起来是人生两大痛苦,即“成长”与“选择”痛苦。

在年少和青中年时代主要问题是成长,该时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就会影响人生的发展的高度,或者得到的错误的引导,就会耽误人生或者造成损失。而在青中年时,作为独立的社会人,会面临很多选择问题。选择较之成长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是更高层次的痛苦。与学生共处发现,研究生具有很高的成长的热情,即上进心;但是,大多数学生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成长,或者说还没有学会成长。尽管成长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志,我们认为,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人,即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世界观;另一个是做事,即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事件,也就是方法论。做人和做事是密不可分,但是具有独立性。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可以用相同方法论来处理事件,只是其结果的效果不同,一个是有益于社会,另一个则是有损于社会。如何培养学生做事做人,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按照事件的时间和重要性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即:

显然,我们不希望出现紧急、重要的“救火”事件;不紧急而重要的事件必定是一项长期、关键性的事件;我们希望将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件转换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心理压力,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因此,对待上述事件的态度应该为:

于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善于处理不重要、不紧急事件成长的能力;善于处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成长的高低。在分析上述关系之后,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重要但并不紧急的毕业论文通过阶段划分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

三、方法养成培养

方法论有众多观点,各有长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目标界定、任务分解、计划制订、行为实施、总结、评价与修正,循环延续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于PDCA[1]方法,事实上,戴明的PDCA方法也是从人类行为活动总结出来的公认的行之有效、可靠的方法,只不过它明确用于质量管理,但绝不限于质量管理[2]。将这种方法引入到研究培养之中的具体设计为:

四、培养实践

1.培训阶段。采用上述方法始于研二的下半学期进入论文选题和开题阶段。第一步是在专门培训,主题定位为“学会成长”。培训时间为半天,这样便于将问题讨论透彻。首先是问题测试和引导阶段,列举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一:导师对研二的小张说:“一个月后我们教研室要组织召开一个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全国各地有30多人参加,你帮助把会议筹备一下。”(老师给出参会人信息表)如果你是小张你立即要做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该问题的目标和条件比较清楚,但并无固定答案。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对于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必须经过的路径,且为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费用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答案是,小张立即要做的事情是问老师“接待的规格和费用是什么”。在得到导师的回答后,接下来小张可以根据以上条件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供导师决定,并且可以阐述方案的依据和优点。问题二: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的朱棣文,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是何种条件使之能过实现角色转换?该问题同样没有固定答案,但是可以引导出:尽管一个人所处的行业、位置不同,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方法,使他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事件,这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通过上述关于“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论引领个人行为,能够可靠、有效地成长起来。最后,我们将下述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并以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如何所述方法指导论文这一事件的设想、要求。

2.目标界定与目标分解。论文的目标即是论文在学术上要获得的关键结果。学生经常是对研究目标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种状况是将目标与研究的目的意义相混淆,即将为什么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想得到什么(研究目标)相混淆,另一种状况是将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混淆。基于此,首先培训学生如何界定目标。目标分解是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事件的关键。论文目标分解是根据课题研究对象,目的是将所研究内容按照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上相关联的子目标。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开题报告阶段的调研和撰写,反复讨论,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上述方法的正确、有效(不是表面的)的运用,并指出,开题是论文好坏的关键。

3.计划制订。科研活动中,计划主要包括行动计划和时间计划。行动计划就是技术路线和方案。技术路线是出发点达到目标的线路。首先必须认识我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分析国内外状况,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的发展状况,研究目标所处的位置。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最基础的推演,能够“纸上谈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术线路。然后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重新认识技术路线,修正和完善,甚至是原有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该过程就是一个PDCA过程,我们更强调和重视“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过多地纠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据可行、科学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在培训中,我们将上述过程形象地研讨为:

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中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步行、地铁、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术方案是在技术路线中若干行程模块总称,技术路线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样,技术方案也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诱导学生学会“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块之间交接点就是“节点”,节点自然构成了子目标。因此,要对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地铁时,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是一种常规行为。

时间计划要依据节点细致评估,决不可有“做到那里,说到那里”的心态和习惯,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

4.行为实施。行为实施阶段,我们要求办事认真、细致、果断,更多地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作息时间等。实施初期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运用,我们采用周例会的形式,逐个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指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开展,一些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掌握该方法。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周例会。一些学生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逐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取消周例会,而直接进入月例会。该过程需要耐心地辅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学生“上道”,就会发现其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会“省心”很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感觉。

5.总结、评价、修正。科研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是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因此,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进行,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重复性并不强,这一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重大区别。为了有效开展科研,总结、评价和修正工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事件,其总结和评价是针对其目标而言,总结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并及时对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进行修正。该步骤通常是在月例会和周例会上集中进行,学生逐一汇报,讲述计划实施情况、调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计划等等。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指导和督导。同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让他们在一种气氛中熏陶,熟悉过程和方法。

五、实践体会与总结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普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行为做事的方法和风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会该方法有如下优点:

1.将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方法论可以转化为一种鼓励成长的行为动力,潜移默化地激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2.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习惯,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而自觉地运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过实践过程,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化困惑为开明,化不知所措为独立设计、自我把握。

当然,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用于探索、合作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意识和行为结合,要求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6-01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 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 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 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 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的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作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 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要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的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所以在音乐教育中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欣赏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于是"醒"、"动物世界"、"神奇的大森林"、"动物狂欢节"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醒"这个名字,学生解释是:各种动物睡醒后的叫声,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醒"。这个名字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想,且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想象、创新的火花。

篇10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以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引起学生探究音乐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上,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新颖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丧失自信心,由此产生退避的心理;而问题太容易,又会让学生产生轻视甚至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由潜在水平向新水平的转化。此外,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提问方式,少一点判断性的问题,多涉及角度新颖的问题,以达到激起学生求知欲并使其不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

比如,当在课堂中欣赏一首曲目时,可以让会乐器的同学发挥自己的所长,通过采用不同的乐器表现这一曲目,来让同学对乐器间的区别以及表演的优缺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这一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切身的体验,从而更加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音乐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

音乐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在情境的设置上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做到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如今,音乐传播媒介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广泛的传播,然而有些音乐教师却不允许流行歌曲进入课堂甚至禁唱。实际上,流行音乐是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如果一味禁止,会抹杀掉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投其所好,创设一些与优秀的流行音乐元素相关的情境,在课堂上对流行音乐投之以极大的热情,去粗取精,使其为音乐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音乐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改进策略.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1).

篇11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方式,与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评价、约束、激励和完善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我选择,自我提高。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大学优良学风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是否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则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习效果上受多重因素影响。

1.个人理想的影响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2]实现理想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对帮助理想实现的一切知识保持强烈的兴趣并自我选择,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学习障碍,不断接近并实现个人理想。理想从时间跨度上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持久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短期目标在阶段内会对学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在既定短期目标实现,没有新的目标产生时,学生便会迷失自我,学习盲从。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往往以考入大学为理想,不断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但进入大学后,缺乏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的指引,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大学就是简单的混毕业证,学习动力缺乏,学业每况愈下,甚至不能完成学业。近年来学习无用论、60分万岁、拼爹等论调在学生群体中甚至成为部分学生的共识,这种混学位证、毕业证的群体在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这类特殊群体的存在,不仅导致这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四年大学生活的培养,但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却没有显著提高,同时,还会给整体学习风气的建设带来冲击。

2.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充满自信心,具有更积极的学业成就定向,这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新知识。[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动向学习障碍发起挑战。而且,随着每次成功,自我效能感会愈加强烈,从而形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的良性循环;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逃避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学习依赖性强,而且每次学习失败更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了一触即溃的边缘,这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弱—自主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佳—自我效能感降低—自主学习信心再次下降—学习效果严重不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一次又一次降级甚至放弃学业。

3.学习动机的影响

篇12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当地经济适用房平均价格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实事求是地测定住房补贴系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按《意见》中规定的时间和程序上报审批。

二、认真进行住房普查,建立职工个人住房档案,进一步落实无房户和住房不达标户的真实情况,准确测算住房补贴资金的需求量。

三、尽快制定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和发放具体办法,落实原住房建设、维修资金的划转额和公有住房出售资金的余额,以便方案出台后使住房补贴发放到位,有效扩大住宅消费。

四、发放住房补贴时,要严格审批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弄虚作假冒领补贴的个人要制定处罚办法,对出具假证明的单位负责人要给予行政处分。

五、要加强宣传,让广大职工了解和掌握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有关政策,理解房改,支持房改,确保全省城镇住房货币化分配的顺利实施。

山西省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意见

全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全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货币化分配进程,全面建立住房新体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晋政发〔1998〕2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实行住房货币分配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发〔1998〕23号为指针,稳步推进全省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我省实际情况的城镇住房新制度。通过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启动住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断地解决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二)实行住房货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力求享受房改优惠政策购买公有住房与享受住房补贴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货币支付量基本平衡;力求新职工和无房户、老职工的住房补贴量基本平衡;新职工按月补贴,老职工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相结合;坚持政策属地、财政分级负担;在国家和省统一政策指导下,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二、实施范围、条件、时间和对象

(一)实施范围是,各级地方财政全额预算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财政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住房货币分配办法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单位补贴资金来源和职工住房情况自行制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级房改部门批准后执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自行制定住房货币分配办法,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房改部门批准后执行。

(二)实施条件是,房价收入比(即本市区、县城一套建筑面积6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原有住房建设资金(或其他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市、县。

(三)实施时间是,太原市、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市、县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住房货币分配方案,其他市、县最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四)实施对象是,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前参加工作的无房户职工,住房面积未达标户职工(简称老职工);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简称新职工)。无房户职工是指,夫妻双方自参加工作之日起,未以任何一方名义承租公有住房或按享受政府优惠价格购买过住房(包括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的职工。确认无房户职工的具体标准和办法,由各市、县房改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住房未达标户职工是指,职工购买公有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

各类人员住房补贴的建筑面积标准为:

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的职工,地厅级140平方米,县处级100平方米,科级80平方米,科级以下60平方米。

机关工勤人员,技术工人中的初、中级工和25年以下工龄的普通工人60平方米,技术工人中的高级工、技师和25年(含25年)以上工龄的普通工人80平方米,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师100平方米。

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由各单位在本《意见》规定的机关单位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范围内,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三、住房补贴系数的确定

职工住房补贴按职工月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补贴系数根据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职工年平均工资、补贴年限等因素测算确定。

补贴系数=(经济适用住房每平方米价格×60÷2-职工年平均工资×4)÷补贴发放年限÷职工年平均工资×100%

(一)经济适用住房每平方米价格,要严格按照国发〔1998〕23号文件规定的七项成本因素加3%以下的利润测定。城区、郊区及建制镇,在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每平方米平均价格时,应分别单独进行测定。

(二)职工年平均工资,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核定。

(三)住房补贴测算年限以32年计。

(四)补贴系数随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变化和国家的规定,可进行调整。具体标准由市、县房改部门测算,报经同级政府审定,按规定的报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四、住房补贴额的计算和发放方式

(一)新职工住房补贴额的计算和发放

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到岗的次月起,随工资按月计发住房补贴,发至职工离退休为止。

1、月住房补贴额=当月工资×补贴系数

2、职工当月工资构成,参照住房公积金缴交工资基数逐年核定。

(二)老职工住房补贴额的计算和发放

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前参加工作的无房户和未达标户职工,发放住房补贴采取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相结合方式进行。一次性补贴含两项内容,一是按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前已有工作年限的住房补贴;二是当地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补贴。按月补贴是指在职工其余的工作年限内,逐月进行补贴。

1、无房老职工住房补贴的计算

(1)一次性补贴额=(月工资×补贴系数×12×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前工龄)+(年度工龄折扣额×建立公积金制度前工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

(2)对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后的其余工作年限,比照新职工住房补贴额的计算和发放方式,按月计发补贴,发至职工离退休为止。

2、住房未达标老职工住房补贴的计算

(1)一次性补贴额=〔(月工资×补贴系数×12×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前工龄)+(年度工龄折扣额×建立公积金制度前工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K

K=(规定的住房面积-已购未达标的住房面积)÷规定的住房面积

(2)对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后的其余工作年限按下列公式计算月补贴额,逐月进行补贴,发至职工离退休为止。

月住房补贴额=当月工资×补贴系数×K

3、计算老职工住房补贴的几项规定

(1)计算老职工一次性住房补贴额的月工资,以职工本人1998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准。月工资构成参照住房公积金缴交工资基数核定。

(2)当地住房补贴方案出台前的职工工龄,按照职工实际的工作年限计算。已离退休职工,按参加工作之日至国家规定的离退休年龄计算,提前离退休职工,按参加工作之日至实际离退休工龄计算。

(3)年度工龄折扣额,为当地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晋政发〔1994〕109号)测定的出售公有住房工龄折扣额,住房公积金公助部分按100%贴现。

(4)对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职工工龄,在当地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前已离退休的职工,按参加工作之日至国家规定的离退休年龄计算,提前离退休的职工,按参加工作之日至实际离退休的工龄计算。

(三)住房补贴发放的管理

1、住房补贴以职工个人为单位计算。双职工家庭的住房补贴由夫妻双方各自所在单位计发。

2、职工住房补贴由职工所在单位核算汇总,报同级房改部门审核。房改部门负责对享受住房补贴资格的职工进行认定后报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审批下达拨款指标和单位住房基金使用计划。对财政全额和差额拨款单位住房基金不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全额或按差额比例列入预算拨付。

3、住房补贴参照住房公积金缴存办法,由职工所在单位统一缴存至住房资金管理机构开设的“职工住房补贴”专户,按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管理。

4、职工个人住房补贴,专项用于职工购买住房、建造住房、大修理自住房、交纳商品住房租金、偿还购房贷款时才能提取。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5、职工离退休时可一次性提取本人专户内住房补贴余额。

6、住房补贴方案实施前已离退休的职工,住房补贴应由离退休后的管理单位一次性发至本人。

五、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城市住房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单位向职工发放住房补贴,实行预算内列收列支管理。主要资金来源:

1、各级财政和计委原有住房建设和维修资金的划转;(划转资金以1996、1997、1998年三年实际住房建设和维修资金的平均数核定。今后,随经济增长水平逐年上调。)

2、直管公房出售收入;

3、预算外政策调控资金;

4、各级财政新增预算;

5、政府规定的其它资金。

(二)财政全额和差额预算单位,要建立健全单位住房基金,主要用于发放住房补贴,专款专用。主要资金来源有:

1、城市住房基金和财政预外专户拨付的住房补贴资金;

2、单位的公有住房出售收入按规定提留维修基金(多层住宅留20%,高层住宅留30%)后的资金;

3、单位公有住房租金收入;

4、单位划转的住房折旧和大修理资金。

(三)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房改等部门制定。

六、做好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

(一)继续做好现有公有住房的出售工作,职工购买现住公有住房,仍可按届时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房改成本价予以购买。

(二)现承租公有住房的职工,在租金标准未达到成本租金水平之前,承租期间不享受住房补贴。若承租公有住房的职工按届时房改成本价购买现住房后,住房面积未达标,可按住房未达标户职工计发住房补贴。若职工退出承租的公有住房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商品住房时,可按无房户对待计发住房补贴。

(三)享受住房补贴的职工,不得租赁公有住房和政府廉租住房,不得购买享受房改优惠价格的公有住房,不得参加房价低于经济适用房价格的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

(四)提高住房公积金缴交率。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缴交率,按职工工资的6%执行,职工所在单位住房公积金缴交率,按职工工资的10%执行。

(五)职工住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办法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1997〕144号)规定执行。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实施,是扩大住宅消费的制度保证,是建立城镇住房新制度的核心环节,是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重大改革,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做到政策公开,利益公平。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测算,根据《意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特别要做好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和划转工作。

(二)住房补贴实施方案的审批,按照晋政发〔1998〕23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三)加强协调配合,严肃房改纪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服从改革大局,按照统一部署和政策,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保证住房货币分配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保证政策的统一性,省有关部门制定的房改配套文件,必须商省房改主管部门后颁发。各地要在认真进行住房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职工个人住房档案,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确定补贴对象,核定补贴标准,不得随意扩大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各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管理和发放住房补贴,不如实申报住房状况和售房收入、无房和未达标老职工人数以及新职工人数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对隐瞒现住房情况和配偶住房情况,弄虚作假领取住房补贴的个人,除令其退出住房和全部住房补贴外,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职工个人、住房情况证明机构及其负责人相应处罚,具体办法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山西省建设委员会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篇13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教育工作中进行实施。当前社会岗位竞争压力非常明显,音乐教学如何立足职业高中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职业高中音乐教学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分析音乐教学理念,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以更好的实现对职业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音乐教学理念

从音乐学科的本体角度进行分析,其课程定义涉及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活动、评价等综合范畴。当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就是从音乐学科的本体角度进行研究的,成功的反应了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且融合了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理论和成果。当代音乐教学理念下,对教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保证自己的仪态举止优雅,展现一名音乐教师的审美休养;其二,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谈话要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所以不断实行的教学改革,不单单是指时间上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的更新。

二、职高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性质是为社会输送专职型应用人才,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和普通高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仅从未来就业问题上分析,职业高中学生更加具有优势。所以,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想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要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促进学生未来就业。跟一般学习的理论类别课程相比,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类课程,所以想要保证教学工作的开展,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首先将此歌曲的基本乐理知识告诉学生,然后带领学生欣赏黄河相关图片,让大家对于黄河的壮美有直观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职业高中学生的兴趣培养,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分析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教学渗透和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养成学习的主动性。音乐是一门赋予人们情感的课程,所以教师要以情感作为媒介,消除长期单纯学唱带来的学习厌烦情况。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职业高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所以相比于传统课堂中的刻板、严肃,轻松的教学课堂氛围更能够实现对学生想象力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不但能够更好的学习,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其需要完善音乐教学课程,针对学生发展特点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站在学生多角度上思考问题,和学生之间成为朋友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可以一起唱歌或者一起跳舞,来共同完成音乐课的学习。

例如,我们在开展二胡器乐曲的欣赏课时,可以引用瞎子阿炳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对于故事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多数学生都认为阿炳是个卖艺的盲人;也有学生认为阿炳是作曲家、艺术家;还有同学在讨论中表达自己曾经看过《瞎子阿炳》的电影,并将电影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了归纳总结。很显然,每一个学生由于知识掌握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但是这期间通过欣赏课学生之间的讨论,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参与意识、拓展思维,还能让老师加深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认识。另外,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开展的优势,是成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意识,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与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相比,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未来工作中岗位需求上教会学生必备的技能。所以要求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需要明确职业学校、高中生教育两个关键词,实现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兼得的发展局面。

例如,我们学习歌曲音乐时,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vcd播放,并为学生讲解街舞的来源以及所经历的发展过程等,首先让学生保有对于街舞的理性认识。另外,多媒体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街舞时有更为直观且清晰的认识。最终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歌舞音乐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同样受用。

(四)利用音乐的抽象性与通感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与学生每天都学习的理论以及实践课堂来说,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会让人不自觉的向往和憧憬。另外,音乐本身具有的抽象性与通感性特点,促使人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音乐中,音乐旋律的变化、音乐声音的变化,都会使人们的想象发生变化。所以音乐教师要抓住音乐的抽象性与通感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们在学习《送别》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歌词的朗诵,朗诵后我们进行音乐的欣赏,最后将此曲的创作背景和学生进行分享(李叔同准备出家前写的诗,包含告别红尘、告别朋友的两层含义,其中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是抒情,第三段则是总结)。在讲解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李叔同出生在富商家庭,为什么选择了出家?”,学生有的回答:“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导致的”,有的回答:“可能是在生活中受到了伤害”,问题的提问和回答,能够让学生从听觉感受转化为思维感受,有助于创造力培养。

三、结语

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学工作需要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音乐教师需要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特点等方面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地位,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去感受和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并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着重培养,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专职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磊.浅谈职业高中音乐教学如何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上,下旬),2015,(16):263-263.

[2]周丽霞.浅谈职业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2,(31):110.

[3]薛莲.传承民间音乐,弘扬民族文化――苍南职业高中民族音乐教学调查研究[J].北方音乐,2012,(5):135-136.

[4]李凤彬.乐感、情感、美感――提升职业高中音乐教学效益的主旋律[J].音乐时空,2014,(3):183-1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