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篇1

2006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意见》提出加快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我校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各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我市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关系等情况,立即认真实施《意见》,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并形成制度化。这项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取得的成绩

可以说,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有到企业实践的强烈愿望。根据学校的教师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发展要求,学校制定了《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运作,我们主要取得以下成绩:

1.培养了一支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考试,全部拿到高级工以上技术证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由原来的23%提高到现在的60%。

2.建立了稳定的教师实践基地

截止到2010年12月末,我校共在盘锦地区建立了教师实践基地12个。这些教师实践基地,设备先进,企业规模大,生产技术领先,教师进厂后能学到真本领。上述企业,学校挂“双师实践基地”牌匾,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3.教师实践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到企业实践后,教师的专业技能明显提高。实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体会到了企业的特殊文化。教师回校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受到学生欢迎。教师们还不断创新,扩大教改成果,开发出17种校本教材。

二、教师到企业实践基本做法

1.挑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做教师实践基地。各专业都建立了供教师实践的基地,但这些基地必须在本行业中规模较大、且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我们的教师进入后,才能学到最先进的技能。

2.制定学校专业发展计划,按计划培训教师

中职学校的专业既有稳定性,又必须有一定的发展性,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开发新的专业是职业学校应对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学校在专业发展上既应用长期的规划,又必须有近期的规划。根据专业的发展规划的需要,及早安排专业教师培训,为专业开发储备师资。

3.通过社会关系,联系实践企业

很多企业技术先进,但不愿接纳教师进厂,学校就通过各种关系找企业的负责人联系,并建立个人感情和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等,从而形成牢固的关系。

4.校企合作,稳定校企关系

根据企业的用工情况,学校的毕业生优先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就业。学校与企业鉴定校企合作协议。

5.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

有些专业的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这些教师到企业后与工厂技术人员形成技术互补,教师带着技术进厂,受到企业的欢迎,这样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三、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1.企业不愿接收教师挂职实践

教师到企业实践,很多企业并不欢迎。我校联系的企业都是在熟人的介绍下才能进行的。企业不愿接受教师到企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的每个工位都有专职工人,教师占用工位必然影响生产。二是企业的机械设备比较昂贵,怕教师操作失误损坏设备。影响企业生产是企业不愿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根本原因。

2.专业教师没有时间到企业实践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是2个月,如果派去的人太多,将严重影响教学工作。从这个角度看,每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2个月难度相当大。

3.企业从技术保密的角度拒绝外人进厂

一些企业不欢迎外来人员进厂,一是怕自己的技术或专利技术泄秘,二是把企业的生产状况被别人了解。因此,这些企业是绝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

4.学校财务困难,支付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费用难度大

2006年9月到2010年12月,我校平均每年用于支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费用20万元。在学校财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再过多的支付教师培训费用,显然是雪上加霜。一些学校之所以在教师到企业实践问题上力度不大,经费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

5.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相关支持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教师到企业实践,不单纯是学校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教育部门的事,社会各部门、有关企业应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每个企业的义务这一前提出发,应主动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政府部门应出面协调,并对接纳教师实践的企业适当给予经济补偿或提供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接纳教师进厂实践做出的贡献。

四、进一步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措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从实践看,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专业课教师的80%,各专业教师基本具备工程师证、技师证和高级工证,这对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通过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看到和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回校后积极进行教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学校在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提高认识既提高领导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认识,也要提高全体教师对进厂实践工作的认识。把到企业实践看做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措施。

2.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计划。各专业的教师要到相关企业实践,每两年轮训一遍。同时,学校要引导一些文化课教师或已停办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转专业,接受企业实训锻炼,尽快适应新的专业的教学要求。

篇2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目标

教高〔2012〕6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改革重点和主要举措第二点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到“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个文件,四处提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足见国家对医德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纠纷屡见于报纸、网络、电视之上,每当有医护人员受到人身攻击时,网络上却是一片叫好声。有人说是“医闹”、“水军”在网络上挑唆,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试想所有医护人员都恪守医德、一心为患者着想,那么再多的“医闹”也闹不起来,归根到底是部分医疗人员医德缺失。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和精湛的医术,但医德低下,败坏了医风,损害了整个医疗行业队伍形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让“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传统高尚的医德融入每个医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思想和行为自觉。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后备军,未来将进入各种医疗行业,担负起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德医风建设。那么,在医学生的各种观念还处在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他们进行正能量的医德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成本的核算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佳的时机。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功利主义和利益至上的现象,医学生往往会存在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和迷惘。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当代的医学生,应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把个人价值融入整个社会价值的元素中,从而促进个人更好的发展。针对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和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医改政策,鼓励优秀医学人才去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去基层医院就业,虽然没有城区大医院先进的医疗条件,但“小舞台”有“大智慧”。基层工作包含着人生的探索与追求、最真切的呼唤、最真挚的情感!服务基层应成为当代医学生人生追求的一项事业、服务国家的一种使命、服务百姓的一份责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基层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基层就业将成为更多医学毕业生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鼓励毕业生以“中国梦”为蓝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医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一)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医学院校而言,医德教育则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课,教育部和卫生部明确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医学生实施医德教育。崇高的医德是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关系到医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稳定。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未来还将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能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端正他们的职业理想和择业取向,促进学生就业和就业稳定。

(二)医德教育对就业指导具有促进作用

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培养人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实践。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和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就医学院校而言,医德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和择业观。高尚的医德能提高医学毕业生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识,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主动选择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高尚的医德本身就是很好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医德教育不仅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就业指导对医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不断成为新闻热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列为招聘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专业技术能力。众多招聘者认为,从医者,德至上,术次之。他们认为,刚毕业的医学生在医术上有所欠缺可以理解,毕竟临床经验还很少,且能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但毕业生的医德修养是长期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起来的。在这样的就业导向下,医学生能更加深刻领悟医德修养的重要性。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医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医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贴近医学生的职业和就业实际有效开展。

三、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医德教育路径

(一)信息指导中传递医德教育

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工作,在毕业生与招聘单位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供需矛盾,了解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并将了解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将对他们求职择业和自我塑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纵观医疗单位招聘信息中的招聘条件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都有要求,诸如“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品行端正,医德高尚”等等。通过这些案例和信息,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行业、熟悉医疗行业基本要求和基本素质,培养他们毕业后即可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二)思想指导中融入医德教育

思想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工作,主要包含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在思想指导中融入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医德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很可能直接决定着择业的成败。由于部分医学生片面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很少考虑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择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择业失败。要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引导他们考虑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自己的选择,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环境与成才之间的关系,避免择业期望值与现实社会相脱离。

篇3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专为在工业环境下设计的具有数字运算功能的电子系统,因其具有通用性强、灵活性好、操作维修简单等优点受到各行业控制领域的广泛认可与推广,PLC课程在广大职业院校中迅速普及并发展起来,如今它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技术。

本文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PLC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理论进行了课程开发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1 PLC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PLC课程在技术上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学科知识,面广量杂,教学内容多,涉及许多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之间存在矛盾。尽管PLC教辅材料种类众多,可选择范围较广,但由于课程内容涵盖面大、学员层次存在差异等问题也使得教材的选择变得困难。

传统的授课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走“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多理论、少实践”的模式,且理论课与实践课授课时间间隔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面对实际技术任务时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些高校受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等因素限制甚至未开设实践课,仅通过多媒体教学,或简单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践练习,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灌输者,容易造成其学习依赖性和疲劳情绪,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符,因此为适应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有必要对PLC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是根据相关的知识、技术、经验、手段和方法,伴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按照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展开课程,课程设计要明显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要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有知识、有技术、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需要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对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准确定位。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得知,目前企业PLC应用岗位因其岗位技术侧重不同,对人员能力要求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流程操作、技术资料管理及技术研发。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是各类生产性企业的机械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操作、日常维护,这些岗位需要学生的 PLC 应用能力为:熟悉PLC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够读懂控制系统的PLC程序,会进行故障检测及故障排除,能够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基本的PLC控制系统,编写常用程序,完成现场硬件调试。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3教学实践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集成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收效显著。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分为四个阶段:示范―引导―任务―考核。

示范阶段: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学生仿照完成。目的:以行动为导向,在示范过程中渗透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模仿中学到各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相应理论知识及任务操作的一般方法步骤。效果:克服呆板灌输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阶段:学生依据指导教师发放的任务内容,逐步完成工作任务。目的:加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效果:学生从模仿到探索逐渐进入角色。

任务阶段:布置工作任务―答疑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任务设计―实践操作―教师验收―展示交流―总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效果:教师讲授越来越少,逐渐成为咨询指导的角色,学生动手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

考核阶段:分为小组考核(针对小组任务训练,占40%)和个人期末考核(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占60%)。目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并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既督促了日常小组训练,又贴切了能力培养。效果:日常小组学习讨论积极、互帮互赶,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468-02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取得了很大成效,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职位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其原因在于现行课程教学与职业教育特征之间的差距,使课程及其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面临的关键任务。

从网页设计实际工作任务来看,“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摸式,是以教学实践为主线,以实操、讨论、项目推动等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设计是可实践性的,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所收获。每个项目以“成果―>技能知识”为序,安排各项任务,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逆向形成“知识+技能+成果”的职业岗位本领。

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及网页设计职业岗位要求的角度调查和分析,学生职业能力是使学生熟悉网页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围绕岗位核心技术技能,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Dreamweaver、Photoshop、fireworks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主流工具有机地融为一体。

1构建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来进行。其主要特点强调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和主动制定实施方案,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职业所需技能,项目管理和质量监控办法作为过程控制的必须条件。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面显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建立以行动(工作)体系为框架的现代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的理念,已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其特点决定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开发过程应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着力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必然要以实训项目来展开,实践性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为此,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就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建立的教学情境,围绕项目任务的实施来展开职业技能的提升。

2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特点

《网页设计与制作》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属于“摄影及美工专员”岗位的课程,该岗位的任务是网店商品拍摄、文案的整合,网店VI设计与印刷等,因此在教学中形成如下教学特点:

1)从职业行动领域出发,基于网页设计(制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以项目引领为“纲”,以任务驱动为“目”,组织教材结构和内容。

2)每个项目以“成果技能知识”为序,安排各项任务,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逆向形成“知识+技能+成果”的职业岗位本领。

3)围绕岗位核心技能,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例如将Dreamweaver、Photoshop、fireworks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主流工具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直接使用Adobe的Flash软件,而是行业通用的阿里妈妈广告栏来制作网店Flash。它做为专门面向广告型的Flash制作,使教学难度大大下降。

3过程(项目)为导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分解的模块和知识结构,可能与教材按知识体系编排的顺序不一致。某个模块可能涉及前后几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因此需要教师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遵循“够用”的原则。

通过对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流程的分析,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和初学者的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按4个层次8个项目组织教学结构和内容:第一层,基础层,包括项目一(网页赏析)、项目二(网站规划与创建);第二层,实战层,包括项目三(网页布局)、项目四(页面制作)、项目五(网页美化),是课程的重点;第三层,提高层,包括项目六(网页特效制作)、项目七(动态网页制作),是本书的难点;第四层,运营层,包括项目八(网站与维护)。

3.1以实训项目为任务的组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

过程(项目)为导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在教学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按照一个现实的项目的工作流程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过程(项目)为导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是教师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项目进行的教学。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按照“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的新设计课程项目。通过项目训练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网页设计等工作能力。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完成整个项目。结束后,各小组进行工作结果评比及比对讨论,结果由教师评审及打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兴趣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能力,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

学生将为课程实施工作的主体,教室、实训室成为学生们工作的模拟职场,学生作为员工角色扮演,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模拟为职工的实训活动,学生根据工作内容的进程自我调整细节。项目导向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以督导角色出现,教学策略从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

3.2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教学的考评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电子商务学生学习方式形成乃职业技能提高的标尺。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相对实用及科学的考评方式。采用不单纯笔试为主的考试,灵活多变考评方式。例如:电子商务是以开设网店及对应的网店营销方案作评分标准。“数码拍摄与制作”的考核方式就是工作流程“选商品-找模特-拍摄-网店上架”。“阿里巴巴企业课程”则要求学生用英语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向外国商人询盘为主要评分标准。虽然这些考核方式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但却比单纯笔试更能学习到实际的岗位技能。

4结束语

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是以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改革为目标,将教学过程的职业化、项目化作为改革的基点,并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创新思想是一有益尝试。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是知识更新较快。学生就业两三年后专业知识就慢慢落后,职业道路出现首个瓶颈。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应用和实施,将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增加教学效果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本科院在毕业论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协调,主要是在管理、评价、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校制定的工作条例和制度是不全面、不细致的,执行过程中也不严格、不规范和难以落实。也就是说学校在指导教学方面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教师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教导学生。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有三:一是缺少明确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来体现英语的专业特点;二是毕业论文管理机构不健全,成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三是没有行之有益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需要论文评价体系,用以解决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和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主体是关于学生的学历、职称、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的答案参差不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也很难确定。评价标准是关于评价论文时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导致评价者很难用细致科学合理的量化角度评价论文,致使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还是真正的公平公正,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层次和水平。还有教师出于种种考虑,勉强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过度宽容和迁就,这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和错误暗示,会让学生有不用努力学习,通过抄袭就可以顺利通过的侥幸心理。 

(三)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大多数学生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学术研究工作,对每个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使得教师对毕业生关于毕业论文方面的指导尤为重要。但是教师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投入的精力少,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毕业论文的教育工作。其次,大多数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和师资,主要是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学缺少重视,投入极少。最后,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乏味,教师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创新趣味的理念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过度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但是缺少对个案的分析或实践的开展,导致很多学生表面上理解和吸收了知识,但是在毕业论文进行研究时,依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的问题很多。第一,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第二,基础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等应具备的掌握的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的科学领域的深入了解,没有正解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第四,学生难以独立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低,只求能够通过,而且学生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往往思想陈旧,缺乏创新能力。每部第六,学生的感性认识强,但是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总结。学生在选题时太过盲目,随大流,有的学生摇摆不定,常常更换自己的选题,有的学生太草率,没有经过研究和思考,有的学生选择的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或者题目太大,给人的感觉是不知所云。 

二、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严谨性和规范性,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防止抄袭行为的出现,教学生认真做事、诚信做人。 

加强指导教师的自身认识,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培养,真正领会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教学生撰写论文的同时教他们诚信做人。 

(二)加强对毕业论各个环节的指导教育 

调整论文撰写辅导的时间和形式。以往是在第七学期开学举行毕业论文讲座,但是论文是在十二月份开始撰写,相隔时间较长,难有实际效果,不过是走过场,内容太多,学生收效甚微。因此,学校作出了调整,把撰写过程分为收集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报告、规范格式、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这六个部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撰写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督 

建立一个健全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监控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教师论文指导的质量。主要是在论文准备阶段、论文写作过程、论文写作中期和论文评估体系这四个方面的监控管理。 

(四)加强外文书籍的资料建设 

英语论文离不开参考文献,外文的参考文献对学生的写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应该为学生建立外文图书资源库,加强资料室方面的投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要从思想上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加强对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写作技巧,加强有关部门对撰写论文的各环节的监控管理,以及加强外文书籍资料产投入,来保证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有新意有质量的英语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篇6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作业是其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核心评价形式之一,化学作业改革质量会直接影响化学课程整体改革效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意识到作业改革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作业设置形式,要注重其多样性。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全新的化学知识框架体系,多角度培养其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提高解题效率,更好地完成化学作业。同时,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为培养其人文素养提供有利的保障。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将学科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

二、基于有效教学指导的高中化学作业改革实践途径

1.化学作业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内外为基点,优化改革化学作业,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在设计课堂化学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上,结合相关章节教学重难点,科学设计课堂作业,便于了解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刚学过知识,完善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课堂化学作业必须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结合教学环节,将其巧妙融入其中,把握好难易度,确保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理解刚学过的知识点。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学习水平,综合设计课外作业题,题型、内容和数量等都要多样化,答案要具有隐蔽性,要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属于课堂作业的更高层次。这种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等自行选择,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所学单元,也可以是该学科其他内容。学生要先根据自身已有能力进行解答,如果无法解答,再寻求其他方法。要多鼓励班级学生和同学、老师对话,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看法以及心中的疑问,甚至可以向教师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等。高质量完成化学作业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进度与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化学作业要有趣味性和复习性

在设计化学作业时,教师要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优化化学作业形式,使其更加新颖,增加其趣味性,促使学生对设置的化学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完成课堂内外的化学作业,而不是应付了事。教师可以利用化学试卷的空白处,巧妙设计一些化学谜语、环保知识等,也可以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实验,让他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更好地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激发其学习激情,更好地学习化学学科。在设置化学作业时,教师要多设置些“写、做、填、比”等方面实践性较强的多样化化学作业,促使化学作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化学作业的复习性,对于刚学过的新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少布置些作业,但要优于前几章布置的作业,确保学生每天都能花一定的时间做化学作业,积累更多的化学知识。每过一段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做错的化学题,做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

3.化学作业要具有个性化特点

在设置化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化学试题,确保班级学生都能在完成化学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教师可以尽可能少设置些纯知识型作业,多设置些“应用型”“探究型”作业。对于班级中化学成绩较差、学习又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些“基础型”和“知识型”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化学学科记忆的零散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给这类学生布置些识记作业,如背诵金属的活动性和化学元素符号,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确保化学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此外,在设置化学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设置约2/3难度较低的化学作业,约1/3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作业,再围绕化学章节内容,设置一定的创新型作业,这部分作业不需要所有学生都完成,确保设计的化学作业更具层次性。此外,在设置化学作业中,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原则,分层次设置作业,即基础型题、巩固题、综合深化题,各层次化学作业数量不等,其完成形式和要求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些题目学生需要写出整个解答过程,而有的只需要写出答案,根据自身已有的化学水平,完成对应的试题。如果是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型,学生需要写出整个解题过程。

篇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39―01

人类的文化传承千年,在这些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被细化,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就将教学分成了四科、六艺,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在现代的知识时代下,专业和知识的分化更加细致,这使得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危机以及价值信仰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开始思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而道德观念提升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所以我们需要去填补教育中的精神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当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比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在德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来使学生认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如,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你遇到过像李丽这种向其他同学借东西没有借到的情况吗?当时你是什么心情?如果你遇到过,当这个同学再向你借东西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最后李丽的脸红了?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会引导学生思考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到互帮互助。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将道德教育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中,以后学生再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相信其他的同学一定会想起今天的课堂教学,进而伸出援助之手。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外阅读是让学生接触德育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思想品德以及语文等科目的课外阅读资料,其中涉及到很多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种阅读资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所以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的开始制订阅读计划,第一周阅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周的阅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第三周的阅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然后教师根据每周的目标为学生推荐与目标相关的读物,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这些德育思想渗入到头脑中,长此以往,德育效果将会逐渐凸显。同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安排阅读就可以,在课上教师还需要对这些阅读的内容进行检验,比如可以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为同学们讲解他们阅读的大概内容,以及从这些阅读的读物中你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和思想,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使道德教育思想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三、在课后作业中渗透道德教育

篇8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高,其内容空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材匮乏。市场上只有针对教师、医生、会计等职业都有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没有针对高职学生行业和岗位的教材;

(2)课程匮乏。高职院校几乎都没有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3)教授内容单一。教师教授职业德育内容多侧重一般性职业道德规范,很少涉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只告诉高职学生应该“做什么”,没告诉他们“怎么做”,可操作不强。因此,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二)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偏重理论灌输,缺乏能力训练

在教育方法与途径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直接灌输。虽然有多媒体演示、案例引导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等尝试,但所占比重较小,且缺乏职业道德能力训练,无法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是由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重专业教学,轻职业道德教育的倾向决定的。据相关调查显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完全独立,课时量极少,教学效果一般甚至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单一呆板,学生作为“接受道德灌输的容器”,对职业道德教育不感兴趣,无法感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敬业精神教育内容

工学结合模式下敬业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能够创造出高尚的灵魂和美好的生活。因此,高职学生要感谢命运,感谢思想,感谢社会和企业,能回报企业的悉心栽培;

(2)包容教育。包容是豁达和涵养,是从容和自信,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帮助一个人修身养性。高职学生在向企业第一线的员工学习中,要具有宽广胸怀,与人为善、和谐共事并平等地理解和尊重别人;

(3)责任教育。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高职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诚实守信教育内容

诚实守信是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实现人人讲诚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授业解惑”上下功夫,更要从思想上抓起来,培育高职生的诚信意识。对于具体的内容可归纳为“四个要”:

(1)要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高职学生是树立为企业和事业的发展奋斗的思想;

(2)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高职学生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3)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高职学生要以“钉子”精神,在短短顶岗实习的时间里,学习企业文化和提

高职业道德素养;

(4)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高职学生要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能对自我严格要求,抵抗外来的诱惑,不谋私利,不损害企业的利益。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团结协作教育内容

培育高职学生团结协作的人格品质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重大要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培养出高职学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善于向集体学习。如向企业熟练技术工人请教操作的要领;虚心地向老师傅们学习职业道德品质;

(2)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如人际关系良好,能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作业,能很快熟悉各项作业的要求,并能与作业上的人相处愉快;

(3)有较强的集体归属感、自豪感及奉献精神。例如,遇到重大的公司决策时,愿意承担并主动分担团体任务,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4)坚信集体的力量。如遇到更好的职业选择时,能平衡利弊,在不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形下做出更好的选择。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工学结合夯实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平台

1.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课程要适合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紧密结合;将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将道德教学要求同企业基本素质要求结合,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传授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2.高职院校要扩充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这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通病。因此,把专业教师、专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拉进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团队中,还需要把企业中优秀人才列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队伍中。企业兼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具有学徒制的性质,不仅能指导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更能起到职业精神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职业品质。

3.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相对忽视实践。工作结合模式下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培育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职学生德才兼备。

(二)校企合作架设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

1.制定职业道德实践教学计划。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计划仅涉及到专业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完全被忽略。为了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能得到全面的发挥,高职院校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及时地把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纳入到实践教学计划之中。

2.丰富实习实训活动。在高职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中,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培训;发动学生参与企业模范或标兵的评选活动;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品质的团体训练,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加强高职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和职业道德精神的理解,最终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3.规范实习实训纪律。技能训练是实习实训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在这个环节中对高职学生放松纪律管理,那么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能结合不同专业与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建立严格的实训实习管理办法和具体规范,注重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重视在实习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校企合作营造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化平台

1.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为基础,营造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物质文化能最突显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要突出“职”的特点。可以在校园里设置企业文化长廊,张贴有关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宣传标语,还可以把在校园里建设企业工作坊,工作坊的建设完全与企业的模式一样,包括工位设置、仪器布置、生产操作流程和安全标语等,营造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

2.以校企精神文化互动为重点,增强职业道德文化建设。在引进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吸收合作企业先进的职业精神文化的内核,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化的相融与互动,把企业所提倡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团结协作精神渗透到校风校训之中,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3.以校企制度文化互动为抓手,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把企业吸收到学校,投资学校的实训室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借鉴优秀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能与企业共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职学生。这样创建以企业为名称的班级,招收与选拔学生到班级中来。利用周六、周日和节假日,企业派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来学校实训基地授课,让学生在学校久能接受到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教育,以此培育出忠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一大批实习员工。

篇9

道德教育是引导人们逐步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理应是其本质属性。然而,在实际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应然与实然却存在相悖,道德教育不具有道德性的思想和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违背道德性和反道德的教育现象也会出现,这应引起我们关注。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英语的道德是“morality”,意为“standards,win—ciples of good behaviors”,是指涉及善行的标准和原则。我们可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道德是一种精神,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产生、形成的,又是人们的生活准则,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第二,道德“是一种直接指向人的行为实践的精神意识”第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追求,它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地位、生命意义、理想选择等问题;第四,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主要调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需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道德教育作为人的德性形成的必要途径,是以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人们,调整社会生活中人我、群我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物我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教育,是调整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它通过传递社会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塑造人的德性人格,创造新的人类道德文化和道德生活,使人类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

从学理上讲,道德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这是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即培养人的德性的内在规定决定的。教育与道德是一对孪生兄弟。陈桂生教授通过对教育概念的考察,指出:“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它是一个规范词,而‘教’是一个中性的动词,为描述词。”黄向阳博士从语言、逻辑与事实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系统探讨,得出“德育(道德教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从教育的词源本义来说,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中庸》上说:“修道之谓教。”荀况认为:“以善先人者谓教。”被誉为中国第一本教育著作的《学记》上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较为完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道德教育中非道德性现象的现实透视

道德教育必然具有道德性,这是道德教育的应然命题。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情形中,却存在着与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相违背的情况,这就是道德教育的非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内容政治化和无限泛化。在我国社会现实中,道德教育之所以拥有无比的权威和巨大的力量,并不是人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道德舆论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因为道德教育背后强有力的国家政治权力。社会和学校借助政治权力维护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同时又使大量的非道德性因素介入。其结果稀释了道德教育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最后造就了一种空有其表而无其实的虚假的道德。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实质上是道德教育的非道德化,政治化了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已经走出了道德教育的范畴,它不是教授道德,而是教授道德范畴之外的政治。

道德教育活动忽视人性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其价值定位上更多是强调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对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关注不够,甚至忽视人性的培养,遮蔽了道德教育自身所内蕴的人文关怀。忽视人性的道德教育实为非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活动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漠视人的需要与体验。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以社会为本位、群体为本位,这势必造成一种“无我”的文化。它使国人接受了“我们”这个复数人称代词,忘却了“我”这个单数人称代词。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我们的道德教育无限夸大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道德教育过程搞成命令式、强制式的单向灌输过程,忽视受教育者需要和内心体验,严重挫伤受教育者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也不能使学生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动力。道德要求很难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道德教育方式缺乏理性和人道。道德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非道德性,即注重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注重社会要求而忽略学生的需要和可接受性,用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用指令式、强令式纠错的教育方式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为标准来评定学生品德的高低等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为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道德教育中的体罚和心理惩罚,更是不人道、不理性。例如,云南省曲靖市令泽县上村中学学生张立波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罚站;又因其在罚站时与同学打闹,被教师连掴12个耳光,当天晚上9时死亡。广西柳州市29中附小美术教师罚全体学生喝“颜料水”。新疆乌鲁木齐市一所行业所属小学1名三年级女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和请家长到校而被“扒裤示众”。可见,这些行为是何等的不理性、不道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道德性的策略

道德教育要满足关爱人的道德需要。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原动力。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行为动力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制造一定的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才能使学生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界本无道德,因为有了人,人们为了更好生活,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创造了道德。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教育是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人是道德教育现象发生的根据和基础。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具有自主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

篇10

二、努力构建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一)更新观念,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引领,提高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职校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专业技能是基础,职业道德是灵魂。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引领,努力提高学生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路子,最能够发挥实效,也最能够体现德育课的职业特色。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可行性,才能够积极想办法,找对策,构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实现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魅力。

篇11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而且要看其对待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由此可见,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学科与政治学科间的整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中职学校开设政治课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服务的。而专业学科教学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知言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更不要走过场,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1. 在教学目标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中介”,社会需求和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所谓“凸显”,就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引领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环节中,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社会需求上下工夫,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引起共鸣。

例如2011级电子(1)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又有争强好胜的心里动机,喜欢动手操作,满足于成就感,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音箱的制作”是一次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的实训课,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知荣辱、共进退 ”确定为德育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让学生知道“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效果。因此,笔者将课堂活动以4人为一组,哪一组做得最快、最好、音质最佳即为优秀。上课伊始,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学生很兴奋,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终这堂课学生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而且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更是令我眼前一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般说来,任何知识体系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因素,具有潜隐的教育性;同时科学性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笔者在讲授“二极管整流电路”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确定为德育目标。根据知识的特点,笔者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设“一切为了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教学情境,以产品的“性价比”为线索展开。例如在电解电容的参数选择上,若容量选得过大,则冲击电流大,影响元件的使用寿命;若耐压值选得过大,则成本高,如若其他元件的选择仍然不合适,就会造成产品的性价比过低,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影响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效益;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不便或经济损失。这样,在授课中就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就没有信誉可言,消费者也会感觉受到了欺骗。因此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 使职业道德在课外作业中得到提升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学生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外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得好,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而且会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展示和检验。例如笔者在“五一”黄金周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了课外作业——推销电子产品。此次活动既要面向商家,又要面向消费者,对学生而言,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指导学生写推销计划,根据产品特点设计推销方案,面对消费者进行培训等,争取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笔者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合乎实际、童叟无欺、实事求是,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服务社会、感动社会。可见,课外作业会给学生一个在实践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躬行践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4. 在实习期间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实习教学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一次“彩排”。学生会通过实践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当然,学生能否在职场这个“舞台”中做得更好,笔者认为学生在“彩排”中能否促进“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在实习期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觉”发展的空间。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2010级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主要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在实习中感觉缺少了什么?(2)你在实习中获得了什么?(3)你为企业做了哪些小的贡献?(4)实习结束回校后,你再准备做些什么?问题不多,压力不大,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令人欢欣鼓舞的自我教育氛围,学生既感兴趣,非常乐意接受,又能深切感受到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老师的殷切希望,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积极、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精心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篇12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48-02

【作者简介】王进法,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31)教师。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重认知少实践、重校内轻校外、重主题少常态的状况,空洞说教,与实际脱离;学生知行背离,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立足实践,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升。

崇真中学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假日修行”为切入点,努力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点和突破口,探索德育知与行的统一。假日修行是指利用日常的双休日、节假日空余时间,按照拟定的德育主题,以作业的形式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持续地实践、体验。假日修行其形为作业,质在修行。通过探索并构建生活化、体验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崇真文化引领下,把学校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一、构建规范、系统的“假日修行”,推进课程化的德育

道德教育以德性培养为本质,其最终目标是把丰富的道德内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依托课程对德育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将会使学校道德教育主题更鲜明,目标更明确,组织更科学,发展更全面,结果更有效。我校将假日修行纳入校本类德育课程体系,以“求真”为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用课程的形式整合学校原有零散的德育活动,建立了一个有序列有层次、完整化系统化的假日修行课程体系。

假日修行的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一种精神、两种意识、三种品德”:一种精神是指爱国主义背景下的崇真精神,两种意识是指法制意识和爱心意识,三种品德是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假日修行的课程设计以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重大节假日、重要的纪念日和主题日为载体,目的明确,形式稳定,具备连续性。课程实施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将核心价值观和崇真精神细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要求,采用学科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突出针对性。如端午节“传承”主题假日修行,围绕“我们的节日・端午”,普及端午知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假日修行选做作业有学包粽子、收集整理端午民俗、整理并诵读屈原的经典诗文、“新时代青年应如何传承端午文化”命题作文等。

假日修行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情感和行为的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只要身体力行,认真去做,有所感悟,就基本达到了预设目的,给予基本学分。对于以资料卡片、小制作、图片等形式反馈的作业,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情感交流、体验感悟、反思类的作业,则主要由教师来评价;对于爱心公益、志愿服务形式的作业,可以让社区群众、社区机构参与评价。

二、探索真实、可行的“假日修行”,实现生活化的德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往往是因为学校提供的是“假社会”的教育,学生当然不会获得真正的道德成长。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德育同样也要通过生活并且在真正生活中才能发挥力量。假日修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经历、去感悟、去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假日修行是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的德育。生活化的德育要注重把握生活的整体性,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尽可能地整合,形成合力。假日修行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延续,它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或社区资源来实践,让家长、社区群众和单位直接参与,形成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课堂、进家庭、进社会的局面,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如中秋节假日修行选做作业包含有:一是叙亲情,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聊家常;二是爱心制作,利用月饼盒等礼品包装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最亲的人;三是爱心公益,给家庭周围、所在社区的孤寡老人或新市民子女送月饼、芋艿,送上美好的问候。

假日修行是走向网络媒体时代的德育。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把影响人道德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行动和信息等各种因素都纳入德育课程,建构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道德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一些主题教育网站或平台,如“苏州普法”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即时互动,其教育效果是灌输式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法制宣传日”假日修行选做作业之一是添加“苏州普法”微信公众号或下载“e同说法”手机客户端,学习由苏州市司法局推送的各种普法信息,分享观点,点赞转发,传递正能量。

三、追求有实效的“假日修行”,获得知行合一的德育

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思想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基本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为“知”和“行”是同等重要的,在道德教育中身体力行,“知”和“行”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假日修行强调学生在亲历的实践中,亲身的体验中,培养德行。如母亲节“感恩”主题的德育假日修行选做作业有:一次家务劳动,洗一次衣服、拖(扫)一次地、做一个菜、洗一次碗,感受母亲日常家务劳作的辛苦;一个行孝举动,为父母洗一次脚、送一杯茶,陪父母散一次步、聊一段家常,在小事中体验行孝的快乐。

从哲学角度理解知行合一,实质上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追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假日修行强调实践、体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行”中体验感悟,通过行动体验和感悟内化,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升华,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德内涵,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母亲从事家务劳作是辛苦的,学生通过亲身尝试体验,就更能理解母亲年复一年持续劳作的艰辛,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接下来的行孝举动就变为水到渠成的行动,学生能够处处为母亲着想,关爱体贴母亲,逐渐地把感恩化作日常的行为习惯。所以说知行合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于道德行为。

假日修行“体验内化”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周记,包括用文字详细地记录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的心得体会、认识感悟等;二是分享交流,包括利用晨会、班会课让学生互相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等;三是互评反思,包括组织学生的假日修行作业展览评比,让学生互相对照对比,查找差距,在反思中进步;四是榜样示范,包括通过评选班级、校级道德模范活动,宣传和表彰他们在实践中的先进事迹,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

篇13

保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是培养师德,师德培养的基础在于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但是,在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方法比较僵化,教育效果还差强人意。因而,探索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是一个重要论题。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

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