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的对策

环境保护的对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保护的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保护的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N945.11文献标识码:A

1.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2.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2.3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3.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

3.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所辖范围及所管领域有关的环境问题。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进一步总结和探索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

3.2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良的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3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强化法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健全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

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现有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3.3.2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要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强制淘汰制度等。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3.3.3不断加强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监督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都要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完备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要研究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敢于碰硬,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

3.4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

国家已把环境保护列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当前要优先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观察社会的进程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问题出现。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忽视环境保互问题的控制和解决将导致城镇的污染状况愈加的恶化。在关于城镇的环境保护的讨论中,居民的环保意识无疑产生不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很多的经济往来中,往往都是以利益为重的。及时的发现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安全隐患并对其环境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解决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 城镇环境危害的种类

2.1 土壤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严重,有一些中小型的煤矿过度的开采和一系列的过度砍伐树木严重的导致了土壤污染,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的土地逐渐沙漠化。另外,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的居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固体废物垃圾并长期露天堆放生活垃圾,致使阴雨天气将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渗透到地表和土壤缝隙中,这种成分不经导致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还会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造成污染,而人类在食用一些果蔬时危害到自身的健康。

2.2 大气的污染

一些小型的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节省成本而将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废物排放到空气中,这些气体中的一些成分是构成酸雨的重要成分,众所周知,酸雨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可以直接对森林、草原、农作物造成危害,还可以对土壤、水质、建筑物、桥梁和工业设备造成腐蚀,严重地影响陆地和水域的生态平衡。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温室效应引起的厄尔尼诺效应影响了全球的生态系统和水土资源。在城镇的经济发展中,如果政府部门不对废气的排放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大气的环境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2.3 水体的污染

环保意识薄弱的城镇居民习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到水源中,近年来,主要的水体污染现象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浮游生物过分繁殖,造成的的海洋“赤潮”现象和淡水中的“水华”现象。

3 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加强开展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加强城镇环境的保护规划编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城镇的环境问题,因此在编制城镇的环境规划时可以采取下述原则进行加强:①为了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可以选用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和实施的方式;②关于如何合理的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证合理的控制城镇产业结构的发展规模问题上,可以采取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③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和同步实施的原则对于保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有效实现,保证实现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体化;④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以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内容,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⑤把城乡传统风貌和城乡现代化建设结合,科学地合理地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

3.2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人的环境行为需要由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来指导,这种指导可以使人的行为增强目的性和预见性,保障环境保护的进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人类自身的盲目造成了和环境恶化的关系,这些需要靠提高人来自身的环境保护觉悟性来解决,通过一种谆谆善诱的环保教育指导人们认识自身对保护环境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将有效的把环保意识深入到广大人民的行为当中。

3.3 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方式当中,有一条十分有效的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管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原则中,主要有如下几条:①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对该城镇的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执行,根据具体情况,切实的保证各种排污费的征收;②对于一些环境违法行为,严格的依照环保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处。相关环保部门应积极深入的对城镇企业进行环境监察,奖惩制度明确,坚决杜绝一些所谓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作祟心理;③对于一些尚不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应进一步进行完善,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对一些排污总量有价分配、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水处理按质收价制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规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目的。

3.4 健全的机构可以保障环保队伍的力量

一支高效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可以全面的提高环保工作中的统一监督管理。及时对城镇环保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环保的相关执法装备,保障对环境污染源的远程监控力度,这些都将对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应加大对环保事业的资金投入,乡镇政府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保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同时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

4 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在环境保护问题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系统的概括了现代乡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讨论提出了几点关于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保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应按照经济与环境统一的的环境保护规划,在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生态小镇、保证环境友好型城镇化道路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海.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索[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9).

篇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农村环保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

性运行。

一、农村坏境污染类型

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

旅游业对农村造成的污染。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很多城市的周围的农村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差。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不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

三、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

加强农村自身的环境规划。农村自身还应进行因地制宜的进行环境规划以实现生态效率最大化。农村土地整理就是其中主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使生态布局合理化"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可以围绕以下领域展开。村庄兼并走适当集中的道路。土地置换。按照生态适宜度的要求安排农村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应退出占据的良田使用劣质耕地道路电信以及供电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尽可能集中使用"以节约能源。生态活动合理布局使垃圾实现集中处理或者实现再循环。

加强对农村的环保投入。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对象。国家绝大部分环保资源都投入城市。农村环保投入则严重不足,而且渠道也不畅通。这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表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缺失与空白状态。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监测。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得到预防预警。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组织。

丰富环境管理手段。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还必须丰富环境管理手段。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好坏与否,与环境管理手段的运用是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在城乡环境管理中,我国比较注重强制手段。强制手段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对于我国情况复杂的农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广泛运用各种环境管理手段对新农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在利用强制手段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手段利用利益机制调动相关主体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强制性管理对污染排放集中的点源污染来讲效果尚可。我国大多数农村的污染呈面源分布,而且环境信息也不对称。仅靠强制手段管理很难奏效今后我们应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加强经济手段的力度。充分利用费税、补贴、押金等经济杠杆。通过利益激励与调节调动经济社会主体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篇4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篇5

1前言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可划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和改善,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完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防治结合,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养护工程也在增加。但公路建设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繁荣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路养护上仍普遍缺少环保设计和环保措施。因此,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本文将主要谈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

2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2.1水资源污染

在公路养护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过低、养护不及时或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污染。如施工中砍伐树木,弃置土方,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营运期间,由汽车所携带的有机质溶剂、化学储剂、石油及其制品等,因滴漏或其他原因进入河内及土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在养护中因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粉煤灰,其也会对地下水有一定影响。

2.2空气环境污染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加热沥青和行车粉尘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中,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加热沥青时,其产生的属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危害了养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公路养护中的粉尘污染,一是因砂石路面上的面砂在行车的碾压作用下被碾压成粉状,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汽车运输过程中,一些散装材料因震动掉落路面,如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到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3声污染

公路养护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公路养护期间的施工噪声、车辆噪声及路况和车流量。在公路养护期间,作业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15m的噪声值在75dB一105dB(A)之间,在距打桩机15m处声级范围为95dB~105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拌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而言,由于路况不同,车速不同,因此在相同车流量时,其产生的噪声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2.4生态环境污染

主要指对周边动、植物环境影响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如在养护中,为改善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公路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施工中经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就会出现某些区域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被迫迁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另外,在养护中,因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为节省造价和施工方便,养护人员往往沿线就地开采,从而对原有山体、绿化、天然景物地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策略

3.1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生产单位中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护施工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公路养护中对环境的破坏,如营造防尘、防噪、防眩的公路绿化林带,设置服务区污水排放处理装置,逐步完善公路沿线的大气、噪声、地面水监测系统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公路环保措施等。

3.2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应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与公路日常管理统一起来,设立公路环境管理监督执行机构,陆续制定公路环保行业规范、标准,使其真正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应根据不同公路的特点来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依据公路总体功能、公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交通量及发展趋势及季节性等特点,来合理提出环保预算投入、公路绿化规划、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养护作业方式改进、突况环保应急措施等。

3.3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如在沿线路堤边坡、弃土等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周围景物、环境特点、边坡地质情况与土壤性质,选用最佳的绿化形式、达到层次分明,尽量减少边坡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沿线环境的同时,还可改善景观和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吸收汽车尾气,吸附微尘,防止环境污染,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3.4统一规划.集中采石料

石料是公路养护中用量最大的主要原材料,因此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即加强对公路沿线石料管理,由报辖公路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和产量,以杜绝到处开采,减少石料点,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沿线私人料场的管理,将其严格控制在公路界以外,同时限制新设石料场出料口岔道,作好料场边沟排水系统配套设施,减少石料场开采,严格运输过程中对路面的损害,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3.5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推广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修补、喷射法补塘、灌缝等新工艺,加铺低噪声路面;同时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路面铺装率,逐步消灭砂石路,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推行公路维修旧料的回收利用,如沥青再生技术,既可节约资金,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3.6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较为有效的方法可分为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渗滤系统和湿地。道路养护期间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可采用简单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公路的排水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结合进行;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施工结束将这些池清理掩埋;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7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3.8公路噪声防治

加强交通管理,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在噪声可能较大的公路两侧应增设禁鸣笛标志、隔声墙、噪声反射板等降噪装置;对敏感点还要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改进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无特殊情况禁止机械深夜作业,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扰民的问题;还可通过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利用障碍物对噪声传播的附加衰减,改善公路行车条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

篇6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惠及千家万户。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要充分认识农业环保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复杂性,不动真格留不住蓝天白云,不下决心换不来青山碧水,不出硬招完不成环保目标。近些年,微山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保护质量。地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构建科学农业治污体系,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发挥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五种力量的作用,打好“组合拳”,形成综合推进、多措并举的强大工作合力。

 

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农业生产场所缺乏保护规划。通过对微山县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全县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土地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外界污染因素很容易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从而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农作物产量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于地区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中等农作物的生产,仍没有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作物生产,导致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危险重重;再次,农业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呈现极度不对称现象,生产者对农作物的信息掌握比较全面,而消费者只能掌握少量或者一部分信息,在没有外界干预因素作用之下,消费者很难对农产品的质量作出精确判断。比如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质量较高的农产品和质量较低的农产品,在信息资源不对称的状况下,造成逆向选择,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价格,而且还看可能会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良农产品的现象,导致高质量的农产品被排挤出市场,从而致使农产品市场退化;最后,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过程中。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交流不到位,在农田周围建设高污染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明知道其向农田周围排放污染物,但是置若罔闻,不了解污染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再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农业部门也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情况,从而给农作物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2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分析

 

2.1 切实做好工业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影响

 

首先,强化监控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本地区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要限期整顿,对于违法排放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取缔小炼铁企业、炼油企业和造纸企业,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禁止其重新作业,同时要督促企业及时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要采取政策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不断向着环保生产方向转变,强化对工业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其次,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对农业内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对废气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2 强化对农业生产污染物的控制

 

篇7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猛,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正逐渐形成,不仅仅大大促进了了我国城乡,区域间的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繁荣,总体而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在很多地区广为流传。高速公路的覆盖,虽然很大程度的加强了公路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但一定程度而言,由于受到高速公路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也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威胁了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平衡。随着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提出,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环境保护,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 高速公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初期,由于大量边坡的开挖和填方会形成面积巨大的边坡,同时对区域环境内的原有动植物群落造成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灾害,不仅影响道路的安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安全。

2.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施工规模逐渐扩大,施工的周期也越来越长,高速公路修建完毕,投入使用之后,可以使高速公路沿线的很多原来无法变现的农牧产品可以很快的得到运输,变卖。沿线个矿产资源,林业等各种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更为便利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区域间的商品,信息,劳动力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得到了更为优化的交换配置,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高速公路在促进沿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地使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单一的农田或者林地变成了商业开发用地,使得土地不再仅仅是发展农业,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为有价值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带来这些变化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农田永久的失去了农业生产的能力,而且,高速公路沿线容易产生一些“黄泥水”,很大程度的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会使得沿线的居民发生拆迁,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沿线原有的居民需求,带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 高速公路对水文地质引起的破坏

高速公路在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填方和挖方对沿线的地质地貌产生影响。当一些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进行隧道施工时候,会进行仰面破的动土开挖,一定程度的破坏了整个山体的稳定性,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滑坡等多种地质自然灾害,由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多的动土开挖,如此,必须对地表的植被进行砍伐或者是毁坏,让高速公路眼线的土体,土壤更容易失去水分,变得更为松软干枯,发生风化严重,沙漠化,盐碱化等比较严重,当遇到雨水季节,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比如河流渠道上升,湖泊淤积,从而造成一些洪峰涝灾。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重型施工机械设备,对沿线的土壤进行高强度的碾压,让土壤的结构和致密性,透水性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透水透气性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4. 造成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多会通过一些山区地形,而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较脆弱,在高速公路动土开挖时候,或者填方,挖方,挖隧道,土渣丢弃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工程沿线的水源产生很大的破坏,从而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加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1.科学设计高速公路的走向

高速公路为了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会通过一些城镇地带,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设计时候,可以从全局发展的需求考虑,尽量减少对耕地,农田的占用,通过科学测量,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高速公路穿过方向。减少多沿线土地资源的破坏。

2.对比选择最佳的路基设计方案

在高速公路进行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设计出最优的路基设计方法,如此,可以很大程度的对农田耕地等土地资源进行保护,也能够很大程度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3.要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工程绿化

对高速公路周边的绿化工程关系到整个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果。要在综合考虑到高速公路施工地段气候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植被种类,比如草皮,乔木,灌木等。针对具体的工程特点和自然风貌,采取有效的绿化措施,。如此,既可以防止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净化沿线的空气,同时,也可以使得沿线的景色得到美化。加强对沿线的绿化,不仅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可以减少对公路的养护费用,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4.要加强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保护

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要结合高速公路穿越地区的地质地貌特点,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等多种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保护。在进行工程措施保护水土流失过程中,可以采用排水,导流等方式,比如可以在线路交叉处的灌溉渠道设置桥涵等,保证灌溉畅通。对一些高填深挖的高速公路地段,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用挡墙,护墙,浆砌片石等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护。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过社会的和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规范也更为严格。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的保护,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速公路的线路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从公路全局出发,兼顾局部细节,严格控制高速公路施工环节,加强工程验收的规范性和制度化,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保护规范贯彻落实到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等全过程,如此,可以有效的实现高速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小余 陈放全 基于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2]张莹 余卫民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期刊论文] 《公路》 ISTIC PKU -2007年6期

[3]李金玉 试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期刊论文] 《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2007年3期

[4]王莹 李纶 杨大禹 杨碧聪 保龙高速公路声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 ISTIC PKU -2008年4期

篇8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得到迅速发展。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辐射难题。以下就辐射环境保护的对策及辐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论述分析。

1辐射环境的类型与辐射污染特点

1.1辐射环境的类型

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辐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波已经在雷达、通讯、广播、电视、电脑、医疗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如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但是其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些装饰材料由于工艺要求需要添加放射性水平增高的物质,从而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再次,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种类也越来越多,如X射线、CT、PET等等,尽管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患者和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辐射伤害。可见,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无法避免辐射污染的存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辐射污染控制在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2辐射污染特点

首先,辐射污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能量或射线污染,并且辐射污染是发生在使用过程中,因此辐射污染的控制不能够完全消除,只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尽量低的水平上。通常,电磁辐射污染源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广播电视系统发生设备,通讯、雷达及导航系统无线发射设备,工业、科学和医疗系统射频设备、高压电力系统设备以及交通系统电磁辐射设备。

2辐射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辐射环境的监测

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是控制辐射污染的前提条件。伴随着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起步,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前,在我国从事辐射环境监测科研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结合国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体系,并且编制了相关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的配备等等。如果财力允许,实验室更新设备时还应该朝着自动化、数字化和谱仪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人为误差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2强化辐射环境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演练

辐射安全事故主要是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在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活动中引发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事故,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等辐射事故。对于辐射环境安全事故一定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要建立好辐射应急组织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等。同时还应该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当辐射事故发生时,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应建立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辐射事故相关信息。

2.3做好辐射环境污染的医学防护

首先,要积极开展辐射危害研究,从而制定科学的卫生防护标准。其次要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广泛的进行科普宣传,让周围的群众广泛的了解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正确认识辐射的危害。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投入、严格执法,对一些为了追求利润不顾人们生命安全的不法分子要处以严厉的处分,对于核废料的处理要由国家政府直接监控,严格管理,独立执法,从而有效的避免核废料对人类安全造成的伤害。

2.4妥善管理辐射环境档案。辐射环境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辐射环境管理档案材料,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入场监测以及法律法规标准的贯彻实施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和科学依据。要做好辐射环境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能够科学系统的进行分类,从而为管理利用提供必备的条件。辐射环境档案可以根据行政区划分,也可以根据污染源或污染性质划分。其次,要系统的对档案进行排列和编号,以便迅速准确的查找和利用这些档案。

3辐射安全防护工作的措施

运用射线设备与放射源的单位,首先要根据辐射作业类型装备相应的辐射监测仪器,对辐射作业场所进行专项的监测,设定门机联锁体系,这样可以避免人员在射线设备或放射源运转时期进人辐射剂量水平较高的射线机室。

3.1健全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凡是从事放射作业的单位应根据可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法令的规则,结合单位的具体状况,树立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或专职、兼职安全和防护管理理人员,拟定健全的、可操作性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执行规则细则,实时监督落实。这样能够规范辐射管理,防止呈现管理混乱,使每人表现自我监督的效果,各司其职。优秀的组织机构能够非常好的便于环境保护部分的监督管理,增加辐射防护监测和管理力度,部分单位虽然有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但仅仅为了敷衍检查,机构和人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与实际作业脱节。在健全的管理机构下,对辐射作业人员进行定时的工作健康体检和自己剂量检测,并进行考核和训练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定时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和防护,将反常的现象报告给单位主管,及时向属地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突发的辐射事端状况,对辐射事端进行全部的调查。

3.2日常监督检查常见的不符要求及整改项

门机联锁和作业状态指示灯呈现问题,门机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安全联锁是确保安全的最好方法一起,警示象征不符合也会引起事端作业室大门忘关(没有门机联锁的射线设备),会导致作业、非作业人员进人射线机室,遭到不必要的辐射,给人员形成辐射损伤无防盗设备或设备不结实,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些单位不重视这项办法,以为这是糟蹋,没有必要进行辐射作业场所设置与辐射类型一样的报警仪,辐射作业人员没有佩带热释光剂量计,或者虽佩带,但并没有定时进行剂量检查,自己剂量档案不完善,为了削减不必要的辐射,需要强调工业人员自带防护用品,不能为一时方便给自己或者别人增加辐射剂量。(1)有些单位分管领导没有参加辐射防护和安全训练,缺乏辐射防护与安全知识,对辐射防护的注重力度不行;(3)有些单位没有建立辐射安全领导小组,没有指定专人负责辐射防护作业,或者虽建立了领导小组,但形同虚设;(3)对于有些现已验收过的单位,疏于平常管理理,没有定时对报警、监控等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演练,致使应急呼应功能有所降低。

结束语

目前,辐射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辐射环境的保护工作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辐射环境保护工作也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的重要组成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近些年,电视及网络媒体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虽然我国的环保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对现阶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是环保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仍然还是在恶化,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很多区域出现了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酸雨污染地区。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自从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以后,尤其是进入新的城市和工业化的社会以来,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导致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经有过比较好的控制,但是最近几年水污染现象又有所恶化。现在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重。森林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对于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不低于 30%。尽管建国后我国持续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希望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但是却导致森林破坏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过度放牧以及环保问题不够重视,管理不善,造成了 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更加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重视环保工作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我国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渐完善监督体制,有效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运用多种措施积极解决环保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处罚力度。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要进行重点查处。加强对于工业开发的监管,对于影响环境的问题要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各级的环境监管机制,对于相关部分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执法情况进行监察,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三)增加环保的资金投入。要着力加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投资,政府需要把环保问题的财政支出列入政府投入的重点项目,加大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以及环保各种问题的建设等的投入力度,认真执行国家对于环保问题的相关政策,确保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相关事务的经费。积极宣传环保的意义,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丰富资金筹划的渠道,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募集社会资金治理与环保事业。

(四)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给公民和企业提供一个保护环境的平台,例如垃圾的收集与回收,废物的处理等,从而保证环境,水质以及空气的清洁。在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政府应该积极为民众提供这种服务,如果当地的政府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也要明确这方面的职责,不能推卸责任。

(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由于不同事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是不一样的,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工业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相对来说第三产业是最少的。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清洁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和谐。

(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环境保护队伍人员的自身素质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需求,很多从事环保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仍然采用一些老办法,不会创新,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环保工作的质量。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优秀的人才选进班子,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积极优化环保队伍的人才,对人才进行素质能力的提高,把环保干部输送到党政系统,把优秀党政干部吸引到环保系统。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促进我国环保队伍建设的提高。

(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对于环保产业的税收要以其排污水平的高低实行差别性税收政策,基本的税收基数根据国家环境污染物标准(排放总量)设定,如果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的),则依据基本的基数进行收税;如果排污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或者排放总量的),则对其以超标排放的倍数(或超出排放总量的排放量)为标准进行收税;如果排污水平很好,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则以低于的排放倍数(或者减少排放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减税,甚至是免税。还 应针对环境服务所得税建立其减免政策,针对环保设备及服务制定出口退税政策。将环境服务质量的水平与经济收益进行关联,对环境质量产品实行依据其质量高低进行定价的政策,加快排污权交易政策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快速推行。除此之外,还要为推动环保产业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内外部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洪平,谢i.为发展竖起环境法制的坚强“后盾”[J].环

境保护.2011(20)

[2]董树彬,张启发.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双向互动

篇10

中图分类号:S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人口与环境同发展,人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一个人一般每天要吸进0.75 kg氧气,呼出0.9 kg二氧化碳。人体从呼吸道、汗水、大小便中排出的代谢物中含有400多种化学物质,人的粪便中有许多的微生物菌体。城市人口每人每年平均产生垃圾4200 kg排入环境。人口的增长,需要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国策,保持人口合理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梨树也不例外。

保持人口合理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梨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首先,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以人为本在全县环保领域的集中体现;其次,集中力量解决好环境问题,有利于“五个统筹”,有利于促进梨树的全面、协调发展。

1 梨树县人口与环境的现状

梨树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和吉林省畜牧业大县。东辽河环绕大半个县境。全县幅员面积3595 km2,所辖21个乡镇,313个村和33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人口总量低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一直在0.5%以内,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7%,现总人口78.6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9874万人,城镇人口20.9919万人。昭苏太河在境内发源,流经6个乡镇,流域面积1147 km2,占梨树县土地面积的30.5%,流域内人口达28万人。

梨树县虽有辽河支流眷顾,十几座小型水库零星分布,但地理位置处于东北平原腹地的贫水区域,水资源相当匮乏,基本没有地表水可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使用的全部是地下水。南部郭家店、十家堡、孟家岭三镇矿产资源主要以硅灰石和制造水泥用石灰岩为主,储量虽较为丰富,但人均量很少。

梨树是农业大县,人口较多,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城镇污染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环境问题解决得恰当与否,事关大局。

2 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措施

坚持人口的合理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对保护环境必将产生重大作用;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结合梨树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而为之。

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发展;积极提倡优生优育,使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开发人口的智力资源,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进一步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

二是加大水源地监管力度。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设置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并设置明显详细的标志。规划;严把环评关,严禁对饮用水有污染的新建项目进入水源地。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发展工业和设立排污口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加强对水源地周边排污口的管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已有的工业污染源应限期关停或搬迁。在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严格监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禁止向水源地倾倒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加大乡镇饮用水源监管力度,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要有专人管理,对饮用水源进行常规监测,对各乡镇深水井供水点进行卫生处理和检测,保证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三是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全县水源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厕,修建小型乡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水源地的生活垃圾在分类收集、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对不可进行生物处理的垃圾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与“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置”相连接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模式,减少农村污染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监督保护区内沼气池、粪便、垃圾等各种污染物的存放和处理,严禁随意倾倒废渣、垃圾、人畜粪便等其它废弃物。

四是强化治理养殖业污染。号召积造农家肥。梨树县畜禽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户占有相当的比例,大力积造农家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改善土质、缓解土壤板结,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生产成本、净化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的卫生面貌、改变脏乱状况,促进新农村建设;鼓励生产有机肥。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生物有机肥,不仅具有固N、解P、解K的特殊功效,而且使平日废弃的资源得以再次利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改良土壤、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化肥残留物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梨树县境内只有吉林省农生物有机肥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梨树县东北养猪育种有限公司两家生产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公司满负荷生产可年产40万吨,能消化一定数量的禽粪,目前只年产1万吨左右;东北养猪育种有限公司消化了自家所产生的猪粪,年产有机肥1万吨。这两家所生产的有机肥供不应求。

篇11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在城镇居住、工作和生活,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农村产业体系以及资源配置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城镇气候与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一、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1、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基础。农村工业对区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土法炼硫就使周边大面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局部地区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炼硫附近山同内岭呈现“秃头”,周边大面积农田不长庄家,成为死地,成千上成的农民失去了懒以生存和养育后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业污染的举措,然而受企业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落后地区的乡镇业依旧如故,并没有太大改善。

2、乡镇工业开发建设使得污染源逐步扩大。乡镇企业是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在这一战略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然而乡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污染城乡生态环境,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3、发展城镇化导致城镇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严重。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各类化学肥料、农药用于农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规模化养殖等都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乡村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区域空气。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取代有机肥料的化学肥料对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据研究表明,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长年积淀最终流汇于地下水体,对人类身体健康形成致命的隐患。

4、 农村土地开发导致大量农田被毁,极大地损害了农业产业发展。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可再开垦的荒地少之双少,大量农田被侵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属于农村工业占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农村工业占地高达一亿余亩,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另外,大量的农田在农村工业活动中受到污染和破坏,我国每年有近2亿亩土地,其中有15%属于耕地因工业废水而遭受污染.

二、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推动城镇化必须兼顾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随着城镇化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收成面临巨大压力,产量目标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和农村市场容量,只有保障了这两大目标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劳务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环境目标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可以说我国城镇化能否顺利实现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将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纳入核算机制,从实物、质量和价值等方面对相对时间与空间内的农村自然资原进行真实合理的统计、评估、测算,以此来确认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时纠正和改变过度损害自然资源现象。

2、政府需强化管理干预。行政手段、经济制约和法律监督是政府管理农村农业环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够规范,缺货约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进一步规范、优化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和行政干预的严肃性。经济手段则是通过补偿、收费和排污交易等对企业进行制约。这一手段在我国运行已久,问题也十分尖锐。比如排污收费制度是以排污浓度强弱为收费标准,而标准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出资治理污染,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法律监理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动监督城镇经济活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保持一致的法律行为。目前,以法治化建设管理我国农村农业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断出台,但对于农村农业以及城镇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相对薄弱,缺乏相对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和条文。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监督执法的力度,无法确保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强化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着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经济和系统学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业技术,使农业活动、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资源更新高效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投入的工业化农业,是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统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应以发展立体种植生态农业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下以自然生态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种植。这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够将农业生态系弘巧妙地构划,合理利用资源,使各生物之间形成互相依顾、利用关系。

4、城镇化经济发展大系统必须以维护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过去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并没有将自然环境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极易形成对自然和环境资源造成忽视和破坏,导致了很多生产者不顾自然资源保护与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才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彼此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5、加快和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步伐,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及生态城市为主。面对资资与环境这一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向生态型城镇发展已毋庸置疑。生态型城镇并不是在于绿化占地面积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强调的是自然生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能力。生态型城镇建设要先对城镇做一个整体规划,使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处于调控环境质量位置,同时兼顾区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态学设计,通过对污染集中治理,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严肃处理无法治污的企业等手段,使高频率下的城镇居住环境达到无公害化。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小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然而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在给我国经济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产生了诸多负面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使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促使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 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对一些闲置地和坡度较大无法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比如:地改梯田、农林建设或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必须确保土地的生态条件不受影响。但是人类活动通过土地的整理活动,打破了生物和环境建立的长期相互作用,建立了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但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生态系统,使其变得更加脆弱,大大的降低了系统的缓冲性能,因此不合理的土地整理很有可能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2 影响生物多样性

根据影响自然生物多样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是影响自然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由于对高品位的设计过分追求,导致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在田间到处可见,大大减少了绿地地面、自然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区域性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2.3 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问题

由于土地在整理过程中,虽然耕地与经济林的面积会不断的扩大,但更多的自然用地土地被开发成耕种,种植各种农作物。当前,人们过于追求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地的肥力,在耕地中施加大量的有机或化学肥料。并且,为了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产量,还会向耕地中喷洒大量的农药。这些肥料和农业的过量使用,产生了严重的农业源污染,从而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大幅度的锐减。这样不仅违背了土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也影响了农业产品的安全性,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 做好对土地整理对象的环境生态保护

土地整理对象包括:闲置土地和未利用水域、滩涂、迹地等。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扩大耕地面积、增强土地产出量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土地的环境生态,并因此为基本出发点增强土地整理对象的保护力度,加强瘠薄土地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利用人下从新构建新型的土地和作物、生产和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新型关系,做到在进行土地整理中实现生态环境深层次的保护目标。

3.2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此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来巨大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中对非目标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在促进农作物养分的循环利用、保护土壤有益生物,防止土壤侵蚀,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农业区域是人民频繁从事农业活动的区域,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途径来对生物的多样性加以管理和保护,只能是在不影响或尽量少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从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层次上加强对生态多样性从的保护。

3.3 土地整理和结构调整中的环保

保持生态平衡是土地整体的前提。因此,在对土地整理中,应兼顾后备资源的开发,合理统筹安排。注重目标的可行性、注重实施的实效性。注重措施的综合性,严禁盲目的扩大耕地指标。无论是对沙荒地进行开发、围湖造地,还是对各类废弃地进行复垦、农业用地的调整等,都需要对土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论证。完善农田基本设施的配置,建立严格的环境风险责任制,将土地整理中的环境保护、修复和补偿成本纳入工程项目预算中。

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土地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循环再生的原理,并对系统工程进行优化,利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选择优良树种,人工建立植物群落,并对群落的物种结构的均匀性进行优化,加速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相互制约的过程,改善工程建设过程中破环的生态环境。

3.4 做好土地整理的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土地生态是土地整理中进行环境生态评价的主要因素,确保土地整理建立在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建立土地整理环境生态调查机制,做好环境生态的保护T作。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区域进行划分,同时在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环境生态保护目标,进而实现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对具有环境生态功能的土地进行筛选和优化,将地整理中对环境生态的风险降低到最低,进而提升土地整理的环境生态效益和价值。

篇13

全市土地总面积407261.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09776.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5%;非林地面积197484.6hm2,占48.5%。全市森林覆盖率46.21%。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4125.2hm2,占林地面积73.5%;疏林地面积390.0hm2,占0.2%;灌木林面积28154.9hm2,占13.4%;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023.9hm2,占1.9%;苗圃地面积64.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9096.3hm2,占4.3%;宜林地面积13775.9hm2,占6.6%;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46.2hm2,占0.1%。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6800683m3。其中:乔木林地蓄积量6487607m3,占95.4%;疏林蓄积量390m3;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312225m3,占4.6%。

市内地带性植被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取而代之主要是以人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群落,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部分乔木经济林及少数残存的原生或次生阔叶林,灌木树种主要有桃金娘、岗松、野牡丹及部分人工矮化了的经济林如荔枝、龙眼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茅根、野古草、纤毛鸭咀草、五节芒等,蕨类有东方乌毛蕨、芒箕、扇状铁线蕨、铺地蜈蚣、菜蕨等。

2 桂平市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问题

2.1 地区间不均衡性

桂平市的林业规划缺乏全局观念,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局部性,这就要求综合治理的手段,不同林地适合种植的树种是不同的,应该深入调查确定各个地区最适宜种植的树种,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让各地对建设生态环境的战略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当然也要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生态建设要认真落实,不浮躁、不冒进,力争把全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当地民众互相监督,保护已有的建设成果,使桂平市的生态建设成为“一盘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2 滥采乱挖,生态恶化形势严峻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拥有电器数量猛增,在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级冰川融化,淹没沿海地区,而一些地区正好相反,长期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致使干旱问题不断升级,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桂平市许多地区仅仅考虑林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林区的生态效应,导致林地生态环境退化,并且遭到破坏。桂平市一些公益林地区存在严重的滥采乱伐现象,不仅破坏了林木资源,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严重毁坏了林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如非法采集名贵稀有树种等现象,严重破坏植被多样性,野生动物数量也随之减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演替进程加快,对桂平市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3 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严重

在桂平市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土流失和沙化现象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增多,不仅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据初步统计,桂平市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以往成倍增长,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可小觑的损失。林区植被被破坏后,会逐步退化成沙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为沙漠化形成不可逆转的物质基础,加之风的作用,沙地面积会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的地步,人力所能控制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要从当下抓起这项工作,避免问题的严重化。

3 桂平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 加强领导,确保完善区划界定成果质量

经过多年的实施,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核定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为了确保完善区划界定成果质量,桂平市成立了由林业局局长为组长的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领导小组,并以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技术依托,组织开展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整个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完成,一是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掌握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技术操作细则;二是对调整或界线有争议的,技术人员要深入实地进行现场界定;三是根据2009年二类调查成果更新小班属性数据、图库,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有关成果等。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配合,从而确保了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质量。

3.2 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

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分级管理,专项使用,确保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林业的扶持政策,强化社会林业的意识,按照省人大《广西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从地方财政总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的资金,用于造林、育林、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业科技

教育”,要加大投入,促进资源培育。鼓励群众投劳造林,对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要合理确定有偿投入比例。 依靠科技兴林,是振兴我市林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搞好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工程建设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实用技术推广纳入工程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科技推广队伍,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好各层次的技术培训、科技信息传递和应用;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第一线,努力提高科技兴林水平;利用生态经济技术指标指导、验收、考评工程建设成果。

3.3 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