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篇1

慢性病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重要职责。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承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

1现状分析

1.1制度和人员配备不足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首先要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完善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指导下,方可取得较好的健康管理效果[2]。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其慢性病管理的制度虽然也较为丰富,但制度的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人才本身的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一些经培训合格、具有一定慢性病健康管理经验的临床医生往往流动性较大,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开展。

1.2慢性病的发现不科学 及早的发现慢性病患者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目前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不能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多数患者待确诊时即已有多年慢性病病程[3]。此外,众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确诊不科学,部分患者仅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值偏高便被误诊为高血压或糖尿病,不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另外,35岁以上首诊免费测量血压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但血糖的免费监控尚未普遍开展。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未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如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开展。

1.3慢性病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防治慢性病的基本医学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能够做到为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如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和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几乎随处可见相关宣传内容。但宣传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均以宣传单、宣传册的形式发放给慢性病患者,而未能对其进行相关解说;缺乏足够的多媒体宣传和教育,且部分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导致患者难以理解。

1.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是指对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每年4次以上的随访、用药指导、生活质量评估及一次以上的免费体检[4]。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没有做到上述要求。还有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无法接受完整的随访;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也不能如期进行随访,导致随访仅为电话随访形式,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直观掌握,导致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够规范。

2对策

2.1加强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国家相关卫生政策得以落实;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约束相关医护人员,促使其树立更强的责任心。其次,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多的专业医生创造更好的深造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其能够留在基层发展提供平台。

2.2加强慢性病的筛查。慢性病的筛查对于慢性病的确诊十分重要,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并非仅凭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异常,需按照标准的慢性病诊疗规范,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给予综合判断。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工作首先要摸清患者的基础资料,随后对其开展定期的、针对性的监测,如对35岁以上的人群实行首诊血压、血糖制度,为慢性病的筛查提供参考[5]。

2.3充实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的慢性病患者,应结合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医学常识宣教。健康教育内容应浅显易懂,最好为科普性读物,避免专业性词汇,同时内容应生动,并具有可读性。此外,还应定期为患者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广大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

2.4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慢病的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探索适合自我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制定更加切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和流程。

3讨论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前文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综合全文,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实人才队伍,加强慢病筛查,并规范慢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韦明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健康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 19(6):105-106,111.

[2] 景玉芝,樊立坤,张兴平,等.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67-368.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3-02

社区慢性病在我国非常的常见,这通常是指长期积累的、不会构成传染的疾病,精神异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病的形式,这些慢性的疾病具有社会危害、健康损害、病因复杂、病程长等共同的特点,正因为存在着这些危害,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对于减少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在我社区中随机的选取13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132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83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进行探讨的主要方法是,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开展相关的预防、控制宣传活动,下面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1.2.1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相关的预防方案

想要对社区慢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首先要对社区中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患者的生活情况、发病历史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依据患者自身的特点,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及预防计划,并要对患者的日常治疗情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后期的对比分析。

1.2.2 积极组织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为了使患者在日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包括慢性疾病的日常禁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护理措施、预防措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的护理过程中,如果不对一些日常禁忌进行严格的控制,很容易导致较大的安全问题,如高血压的主要禁忌是上火、生气,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禁忌是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这对于患者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提出相关的疑问,应该为患者予以明确、详细的解答。

1.2.3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

由于慢性病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很多患者在心里上存在着一些不良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对患者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指导。

1.2.4 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家访

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医生要积极的进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家访,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并了解患者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如果发现患者的生活环境中有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转的因素,应该积极的指导患者家属予以改善。

1.2.5 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慢性病的治疗及控制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自我监控知识的培训,如,与患者的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基本的测量与记录,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若P

2 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的心态、日常饮食、体育锻炼情况等几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P

3 讨论

社区慢性疾病在我国老年群体中非常的常见,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能够使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各方面的生理指标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对于延长患者的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采取了对患者病情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以及基本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等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情况等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由此可见,在慢性病的控制、治疗过程中,要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指导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较好的状态,对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发病率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作用,宣传教育工作能够使患者对于慢性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从而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治疗,而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控制慢性病的信心,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慢性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非常的必要,本文就提出了宣传教育、家访、心理辅导、自我管理指导等几种基本的预防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会举.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11,14(9):315-316.

[2] 韦显威.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0,19 (7):225- 226.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慢性病干预是以慢性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对其采取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及控制措施。干预对象单位的选择对干预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干预单位主要包括以社区、家庭以及自我个体。

1.1 社区干预

社区卫生工作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以社区为干预单位实施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方法。社区干预模式,对社区内慢性病病人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水平,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3]。社区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

1.2 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最小干预单位,对患者家属开展疾病知识的教育,或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务人员定期家访、实施训练,以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8]。家庭是社会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14]。同时由于慢性病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情况[15],将

干预对象扩大到家庭成员层面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及管理。家庭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慢性病单纯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高血压病,它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家庭干预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嘉兴市某院66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家庭干预的研究显示,实施家庭干预后,患者家属了解了健康饮食、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患者的血压控制及服药依从性得到了改善[8]。

1.3 自我管理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是指个人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卫生保健活动,强调患者以个体为干预单位,主动参与管理自身健康状况。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具体实施在不同个体、社区之间存在差异。英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状况,制定个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开展自我管理技巧的培训教育等,从而加强患者在认知、营养、心理及沟通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16]。黄丽勃[17]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中强调社区医师与个人的合作,在社区医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自身症状、个人行为危险因素、心理情绪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而在判断和分析问题后进行自我评估,与社区医师共同商讨治疗方案,随时反馈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国外社区较早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且慢性病病种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国外一项关于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关节炎患者的活动,促进放松行为[18];英国1项为期5年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显示,成功的自我管理可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减少就医时间,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增进与专家的沟通,有助于强化个人知识及技巧以期达到有效的管理长期带病状态[16]。近年来,我国部分社区也尝试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傅东波等[19]对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自我管理项目的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及部分健康状况方面得到改善,并减少了就医次数。于普林等[20]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膳食及健康状况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2 干预方式

近年来,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危险因素促使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地区已尝试推行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疾病防治和心理、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干预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旨在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的摄入,控制吸烟、饮酒,同时注重参加适宜的体力活动。家庭干预模式中的行为干预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为目标,通过向家属讲解合理的膳食模式、烟酒对疾病的危害等改善家庭的不良行为,并要求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在众多行为干预理论中,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上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1]。此外,国际上也开始探索行为阶段改变模型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应用[22-2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干预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通过启发、鼓励、关怀、倾听音乐、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干预模式中常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向红[24]对社区60例慢性病病人的干预显示,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应激,改善健康状况。家庭心理干预的重点则是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干预人员需给予家属心理指导,改善家属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要求家属在患者情绪不良时给予安慰、理解,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指导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社区作为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一个共同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健康教育干预方式是社区干预模式中较为常见并很受重视的一种干预方式。在社区举办慢性病学习班,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参加,利用图片、影像、广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宣传,让广大居民更直观的了解慢性病防治知识。根据患者的病种、文化层次不同,实施群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健康知识的普及。一项关于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研究显示,经过健康教育,社区离退休人群吸烟、饮食偏好、少运动、心理不平衡等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5]。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家属的健康意识为目标也很有实际意义。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危险因素、护理知识、识别疾病恶化的先兆等,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4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指尽最大可能让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其宗旨是使人们了解健康知识,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且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26]。健康促进理论作为一套实用策略需要广泛的社会联盟作为支持,不仅要开展教育、组织管理等干预工作,还需有相应法规政策配合。因此健康促进干预方式主要应用于社区干预模式。社区健康促进的内容包括制订指导和管理健康策略的政策,加强政策与环境的支持,开展社会动员,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参与,并对基层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对社区人群展开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促进是促进社区人群健康、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胡运红等[27]对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一项研究显示,实施健康促进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性、身体健康状况方面都有所改善,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芬兰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北家里里地区运用健康促进模式使20年里35~64岁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48.0%[28]。

3 干预技术

随着慢性病干预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与推进,人们已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技术以更好的实现慢性病的管理。

3.1 知己健康管理技术

慢性病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技术即为知己健康管理技术,与其他干预模式相比,该技术的运用是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也是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己健康管理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一种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的健康理念发展出来的量化管理技术。知己健康管理的特点是针对个体,通过个性化的信息收集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旨在预防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在评估的基础上促进对象参与制订个体管理方案,在管理者指导下改变不良行为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知己能量监测仪是量化行为的有效工具,它采用运动加速度传感器原理来监测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并直观地以能量千卡值形式显示出来[9]。此外,知己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作为一项新技术也被应用于知己健康管理中。该软件通常与知己能量监测仪结合使用,将运动数据与饮食内容输入软件中进行自动化分析,便可准确得到各项指标,从而清晰的掌握患者的运动行为及饮食习惯,做出合理的干预[9]。这一技术有效地避免了服从的盲目性,有利于促使干预对象自觉按运动与饮食的指导方案去实施。王慧敏等[29]在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知己健康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自我健康行为的重视,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吸烟量,并形成了规范服药等良好习惯。

3.2 契约管理技术

契约管理是指患者按自愿的原则签订保健合同,以契约的形式将医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加以固定[30]。研究表明,契约制度有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稳定而又相互信任的关系,加强患者合理用药等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同[31]。由于契约管理技术可建立更加牢固的医护关系,因此,当干预对象人数多、依从性差时可重点采用该技术进行管理。

3.3 载体干预技术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有研究人员提出载体干预技术,即以实物为载体,携带健康信息进行反复刺激,长期连续地对某一种或几种危险行为实施良性诱导,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干预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效果评价[32]。载体干预技术的实施需在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好的地区进行,以便能够承担载体干预所必需的费用。另外,优越的政策环境、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也是载体干预技术实施的有利因素。

对慢性病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帮助慢性病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慢性病在我国普遍流行,研究有效的干预模式对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常见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管理成本以及众多干预手段的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为选择最优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6):651-653.

[2]孙爱国,邹跃威,钟志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06(25):137-138.

[3]Zhi-Yin Y, Zhen Y, Li-Fang Z, et al. Human behaviors determine health: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Int.J.Behav.Med.,2011,18(4):295-301.

[4]Kelishadi R M S N. Short-Term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am o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 isfahan healthy heart progra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23(4):518-533.

[5]王秀花,王景俊,马庆云.社区慢性病干预的实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6):52.

[6]王媛媛,刘薇薇.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1):50-51.

[7]Mendelson Ad M C C A. Integrating self-management and exercise for peopl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11,26(1).

[8]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1):6-7.

[9]孟春英,郭颖,曹爽,等.“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9-61.

[10]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9,360(2):150-159.

[11]Bazzano LA, Gu D, Reynolds K,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J].Ann Neurol,2007,62(6):569-578.

[12]Bazzano LA, Gu D, Whelton M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 and women[J].Ann Neurol,2010,67(1):11-20.

[13]严迪英.社区干预[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1):46-47.

[14]章玉玲.家庭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8(28):2624-2625.

[15]翁根龙,沈宇.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慢性病综合干预模式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

[16]Davies NJ. Improving self-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Nurs Stand,2010,24(25):49-56.

[17]黄丽勃.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3):287-288.

[18]Nour K ,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e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titi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30(3):12.

[19]傅东波,傅华,Mcgowan P,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23-225.

[20]杨依,蒋晓莲.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20):8-11.

[21]熊建菁,卢伟.糖尿病患者非药物干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5):382-385.

[22]Petrocelli JV.P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e:counseling 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29.

[23]Steptoe A,D Sc,D Phil,et al.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counseling on stage of change in fat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adults at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1(2):265-269.

[24]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2(1).

[25]靳祥堂,高爱丽.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厂矿医学,2008(5):636.

[26]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1035-1036.

[27]胡运红,李奎生,谢艳华.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6):102-103.

[28]林中,林惠玲,曾念彬,等.社区健康促进在预防慢性病中的作用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4):743-745.

[29]王慧敏,卢运红,文宏. 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58-1160.

篇5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 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 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 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 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 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 患病率高 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 患病种类多、复杂 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 多种疾病并存 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 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 社区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 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 考 文 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 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 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 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 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 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 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 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 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 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 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 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 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 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 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 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 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 林 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