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环境保护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

篇1

一、强制性环境保护机制

强制性机制,主要是依据震慑作用对企业违法行为加以约束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实现企业改善环境行为[2]。目前而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应该做以下的改进:其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当地辖区面积、经济情况、人口数量等合理编制基层执法人员;其二,科学管理,环境执法人才进行严格考核,任人唯贤,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一支现代化高效、专业、能干的环境执法队伍。

因而应该完善相关法律,赋予环境执法部门更多的权利,能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加大罚款力度,综合考虑违法后果加以重重处罚,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

二、自愿性环境保护机制

自愿性机制,是企业管理者在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自觉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实现最大的盈利[3]。首先,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环境潜移默化中重视它、保护它,构建强大的凝聚力与环境观,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盲目追究经济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综合考虑选择环境优先,经济效益可以赢回来,但是环境一旦破坏是无法挽回的,因而全体员工自愿的保护环境,企业的明天才会走得更远。

三、压力性环境保护机制

压力性机制,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企业相关联的方方面面:企业伙伴、公众、终端消费者、社会团体等都会对企业处理环境问题起到监督作用[4]。换而言之,就是社会上各个方面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事后对事实加以陈述,有一定滞后性,信息公开的内容成为一种形式,难以满足利益关系人的需求。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广泛,我国可以多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报告的相关制度。

此外,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环保民间组织仅仅在环境教育层面影响较大,需要不断完善立法,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得环保民间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正代表公众对企业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可以对民事诉讼法中起诉资格的限制撤销,原告资格适度放宽,检察机关、公民、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最大限度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四、激励性环境保护机制

激励性机制,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科学利用规律影响或调整市场主体已达到降低或消除污染现象的发生。在此主要是运用限制性、激励性手段,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在经济决策中考虑到外部环境污染的影响,最终实现环境改善的目的[5]。环境积极政策在激励性机制中占有重要一环,当企业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政府或者环保部门就会依据经济规律,凭借经济杠杆(成本、价格)等,进而实现企业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篇2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保护档案

环保部门应推行“一企一档”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协调,在所辖区域内实行“一企一档”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制度, 以便于摸清本地区内企业的环境保护动态,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检查、监督、治理,摸清企业环境保护动态,帮助企业建立及开展环境保护档案工作。 同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的主体作用,由环境监察大队对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对企业环境保护监管中形成的监察、监测资料和治污设施运行管理方面的资料,准确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状态。

1、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在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中,注重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的收集工作,尤其要做好审批项目环境保护档案和环境保护业务系统管理档案的收集,做到内容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的名称、地理位置、邮政编码、企业注册的类型、企业经济发展概况、建成投产日期、企业投资规模、生产面积、原材料种类、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数量、污染物排放情况、危险废物处置情况等。 二是企业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材料。 即企业内部设立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制定的环境保护制度材料,包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安排、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过程、环境保护设施(装置)设计施工资料,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制度要求等基本材料以及适用于本企业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及相关政策性文件。 三是企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材料。 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及环评批复、排污许可证(减排总量和限定浓度)正本、副本、年检,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情况及自动监控系统;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施,淘汰、技改和关停计划及落实情况;清洁生产情况(进展、验收等), 防范环境风险事故措施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演练组织实施方案、记录;环境风险事故总结材料,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协议或合同,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及缴费收据,用水、用电、用煤等费用的登记材料以及污染源日常巡查记录表等。 四是企业环境保护监测控制材料。 包括企业环境保护评估文件规定的环境监控监测记录,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资料;企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自检报告 (运行台账、维护情况、监测计划及落实情况),地方环境保护监管机关依法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监督性监测结果,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在线监测资料,分析监测仪器和设备的日常维护、计量记录以及限期治理或限期整改情况。

2、建立动态的企业环境保护档案数据库体系。 在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环境保护动态档案建设的同时,应将企业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数据库、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库、环境统计数据库、排污申报数据库建设纳入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的整体发展策略之中,并做好环境保护档案信息开发工作,实现基于数据库管理的环境保护档案整理输入、信息提取、加工分析、查询检索和数据输出,认真分析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境保护数据信息资源的需求,随时提供环境保护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源汇总形式,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连续的、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环境保护数据资源。

3、开展编研工作,实现企业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转化。 环境保护档案就来源讲,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生态、城乡建设等各个方面,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工作也是环境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积极地做好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的编研工作,根据各部门的需求对所存档案资料进行筛选加工,使原本型知识形成二次文献,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控制环境恶化、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资信水平。 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而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资信水平不失为其中一个有效举措。 国家环境保护监管机关应与企业联合行动,将违规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记入环境保护监管处罚登记体系作为长期监管的依据,并以此增加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 各地方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可结合公众监督和在线监控等结果进行必要的排名,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环境资信状况,强化社会监督的力度,进而增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二、建设环境保护的动态档案

近年来,随着在线监测监控体系为环境保护档案增加了电子版的动态档案,为环保部门推动进一步的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节能减排指标统计对环保工作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统计,还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校正。要使环境保护档案更好地为节能减排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作为环境保护档案的重要内容。建立污染源动态档案库,将排污申报内容纳入环保档案;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如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和二氧化硫(SO2)的台账;完善地表水、空气环境质量档案;建立科学的与污染减排统计有关的其它 指 标 数 据 库 , 如 GDP产 污 强度、GDP值和新增工业源污染物削减量等指标。

2、同步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环境保护动态档案建设,将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数据库、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库、环境统计数据库、排污申报数据库有序纳入环境保护档案,建立连

续动态的数据库体系,为节能减排统计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资源。

3、全面做好环保档案接收与收集工作,尤其要做好审批项目环保档案和环保业务系统管理档案的收集,做到内容齐全。审批项目档案包括项目的各个环节内容,如项目申请、受理、立项、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等。项目审批有的工作内容不在一个部门完成,档案接收工作要按照不同部门收集,统一整合存档,以保证项目内容的完整性。要简化归档手续,方便部门移交,且便于项目内容的衔接。

4、坚持科技进步,继续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加强档案管理软件和计算机设备、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要积极创建各种专题信息数据库,加快环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同时要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促进电子档案报送接收,要从节约资源、信息共享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效率和环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5、要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工作,实现基于数据库管理的档案整理输入、信息提取、加工分析、查询检索和数据输出。要认真分析节能减排对环境数据信息资源的需求,随时提供节能减排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源汇总形式,提高环保档案的利用水平。

三、总结

总的来说,环境保护档案记录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 加强对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 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查找及整改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急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跃. 基层单位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要点探讨[J]. 海峡科学,2009,(06):83-84.

篇3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日益高涨,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不能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协调,理论研究与实践往往不统一。笔者致力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企业的环境事项影响经济问题为主要对象,重点关注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期望企业能够尽早地将环境事项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将环境会计核算纳入企业的经济核算系统中,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 企业环境会计的概念框架

1.1企业环境会计的形成过程

从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社会和环境背景。由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活动,也包括自然界本身的活动,对自然生态或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超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受到损坏,也使人类及各种组织认识到这种环境损坏的危险性和可怕后果,最终会形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和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而企业会计仅仅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传统账簿体系下核算的纯财务事项,没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与环境的正面、负面影响和相关的外部经济问题,特别是企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1.2环境经济核算与环境会计

确认、计量环境经济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可以使用生产核算、统计核算等核算方式,但如果把环境会计核算加入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组织活动过程的实际状况。所以,在研究环境会计问题时,需要把环境会计核算与控制确立在经济核算的范围内,作为环境经济核算的方式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进行环境会计的科学定位,把握其相关理论,正确建立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

2.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实施途径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在我国企业开展环境会计核算及披露环境信息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均不完善,特别是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反映出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不足。相比之下,国外在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施一直走在我国的前列,因此,加强环境会计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西方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与实务操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适当地组织会计专家对环境会计方面多做研究,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模式。

2.2营造有利于实施环境会计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一方面要使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培训工作,使会计人员具备实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求企业领导重视环境会计工作,因为环境会计核算不仅是企业会计人员的事,还需要企业领导、投资人、企业职工等多方面人员配合才能完成。

3. 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保障机制

3.1加强环境立法,促使环境污染者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采取了诸多手段控制污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的环保法律与法规是环境会计产生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环保法规,就不会有环境会计。但这些法规原则性强,概括性强,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关各方应在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环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实施环境会计的强大外在压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之所以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营决策,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环境破坏者确定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加大处罚力度,让污染者付出沉重代价,使环境污染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经济上都不合算。这种办法还能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保护环境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制裁,绝不能让污染者以损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污染者为此付出的代价必须大大高于环境保护成本。

3.2加强职业教育,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培养会计专业人员

环境会计的技术性很强,多以定量分析为主,且涉及多种交叉科学知识,如会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学、环境管理学等,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又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组织培训,为会计从业人员补上这些知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会计人员队伍,使其熟悉环保法规、政策、和专业技能,否则将无法适应环境会计的发展要求。为此建议从现在开始一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二要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环境会计、环境学、环境审计等课程,努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环境保护知识与专业技能。

此外,要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环境审计制度必须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结束语

笔者在研究中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我国最新的会计理论,阐述了既切实可行又富有新意、不脱离企业实际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基础理论与实务。可持续发展是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环境管理机构和会计工作者,应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为目标来深入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5)06-0114-04 DOI:10.13914/43-1453/z.2015.06.026

0引言

随着20世纪50-60年代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的出现,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开始系统思考环境教育问题。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制定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系统阐述了环境教育目标。1977年,由66个国家的官方代表团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的第比利斯会议是环境教育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所提出的环境教育结构、内容和指导原则至今仍成为许多国家环境教育的蓝本。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相继确立了比较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普遍的环境宣传教育,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环境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普及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了日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和环境教育网络。企业环境教育是我国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各界对企业环境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及方式方法不明确,加之企业“经济人”价值理念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环境教育的开展长期停滞不前。在人类由黑色工业文明步入绿色生态文明的征程中,企业污染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迫切需要加强企业环境教育,明确教育的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和内容,以指导企业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企业环境意识,促使环境行为自觉自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企业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责任

就企业环境教育而言,国外通过环境立法和严格执行规范环境教育、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开展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实践等方式确立了比较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从20世纪60、70年代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应急治理为主,到70、80年代促进清洁工艺流程减轻环境源头压力,再到90年代兴起产品流程的系统优化,直到现在强调实现企业内外部环境资源的经济、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地发展。西方国家更偏重通过承担企业环境责任创建绿色企业来实现环境教育,在企业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之间建立了协同联动机制,促使企业从生态环境教育层面上升为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自觉。国内对企业环境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教育的概念、国外经验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如欧阳润平(2004)明确指出企业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系统中的关键,促进企业环境行为自觉自律则是企业环境教育的根本方向;李广义(1998)则从企业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韩冰(2011)在分析日本企业环境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策略。通过研究企业环境行为的自律或他律机制来实现环境教育是国内当前企业环境教育的重点。王红(2008)基于系统辩证学的视角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环境责任实施经验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给予了系统科学的思考;陈红心(2010)从企业“生态人”假设出发通过创新环境技术和创建特色机制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了研究;贺兢(2013)强调从政府、企业自身、公众三方面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过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达成共识,但忽视了通过企业环境教育促成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作用机理。我们认为企业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责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环境教育是指以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为对象,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运用多样化教育手段和方式,以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态度的改变、环境行为的自觉自律为主要任务而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领域的重要表现,是企业从设计、采购到生产、物流整个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融共生。企业环境教育是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源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意识,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教育活动。只有企业环境教育深入长久地展开,才能确保企业环境责任的自觉履行,才能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明确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对象及实施主体、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开展企业环境教育,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自觉履行就显得尤为紧迫。

2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导向是实施企业环境教育的前提,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主体,现代企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的企业遵循“经济人”假设逻辑把自然环境要素排斥在经济系统之外,无视环境资源的价值,无限度地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未能形成适合企业环境教育发展的土壤,企业环境教育长期被忽视。生态文明形态催生了“社会生态人”企业主体,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将自然环境资源纳入经济系统之中,正视环境资源的外部性,为企业环境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当前,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不单指企业及其员工熟练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环保意识上升为企业价值观指导着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与实践,最终指向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自觉化和常态化,终极旨趣在于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循环工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及实施主体

明确教育对象以及实施主体是开展企业环境教育的关键。企业环境教育不同于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包括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具有特定的范围和明确的指向,形成了完备的环境教育支撑体系,开展的如火如荼。相比之下,企业环境教育对象及实施主体不明确已成为开展企业环境教育的瓶颈。因此,在生态文明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厘清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及实施主体就成为开展和实施企业环境教育的关键因素。

3.1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

企业是由众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内部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外部包括政府、社区、顾客、供应商、同业竞争者等)。无论是外部利益相关人对企业主体的环境教育和要求,还是企业主体对利益相关人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均会因为利益纽带产生广泛而切实的影响1。鉴于此,我们从两个层次来明确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及其员工,这是企业环境教育的起点。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企业应根据内部各层次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训,如对企业内部管理者开展环境意识、环境认知内容的教育,强化其环保意识,并将环保意识上升企业决策层面,在企业决策时永不触犯生态红线;对普通员工应加强环境技能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促进研发低碳节能技术、节约利用资源、正确处理工业废料等环保行为。第二个层次是由第一层次衍生来的外部利益主体,包括价值链上的其他相关组织或个人,如消费者、供货企业、营销企业、物流企业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与外部主体进行能量交换,包括从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或半成品、通过中间商销售产品、通过专业物流公司派送产品至消费者手中,这一系列价值活动充分体现了企业因为利益纽带而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只有把价值链上的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全部纳入环境教育体系才能使企业环境教育真正落地。因此,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除了在单个企业开展以外,还应扩大到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主体,从而确保企业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3.2企业环境教育的实施主体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来讲,环境教育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但由于企业环境教育在内容、对象上都区别于学校环境教育,由政府单一提供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环境教育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企业环境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须包括政府、园区、非营利性组织、企业本身等主体通过有效手段配置环境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环境教育,确保企业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政府可通过制定环境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环境教育活动提供指南。纵观世界各国,以环境教育立法来规范和保障环境教育主体地位、确保公平环境权、构建面向大众的终身环境教育体系的做法已成为政府保障环境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二是园区是企业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通过严格的园区环境监管体系来规范园区内企业行为,之后通过印发环境知识读本、开展环保沙龙、征文、竞赛活动强化园区内企业及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是非营利性组织可通过举办各类国际间或区域间环保论坛、会议以及世界性环保日活动提升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第三方环境测评机构不定期强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行为。四是企业本身需建立健全内部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和环境监管机制,自觉主动开展和实施参与式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

4企业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企业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环境教育的成效。经过30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形成了完备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意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环境法制教育、环境行为教育以及环境技能教育等内容。根据企业环境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以及成人学习特点,我们认为企业环境教育应采用以实践体验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着重开展环境认知教育和环境技能教育。

4.1环境认知教育

心理学认为环境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回忆和解码。企业环境认知教育包括对环境价值的认知和对环境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企业环境教育首先需要各实施主体通过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系统思考等方式向受教育者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敬畏自然,亲近自然,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指导工作实践。其次是园区和企业通过制作宣传片和微电影、编制《企业环境保护知识读本》,在各企业内部开展学习和讨论活动,让全体员工知晓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环保常识,比如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绿色食品的选择等,践行低碳生产和生活。最后是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内部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亦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因此,政府、非政府组织及企业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深入学习,了解环保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奖惩机制等,避免在重大决策上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事前教育,防患于未然。

4.2环境技能教育

环境技能教育是企业环境教育的落脚点。环境认知教育最终要通过环境技能教育与员工工作实践融合,转化为员工环保行为。与环境认知教育相比,环保技能教育更强调员工环保能力,如操作能力、发现及判断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目前,员工在企业中大多直接或间接从事着与环保有关的职业,比如环保工、建筑、商贸物流等。因此,通过企业环境技能教育培育对环境有益的技能型环保员工是推动企业环境教育开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由于不同职业、工种和具体工作岗位对于环境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环境技能教育应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实施,根据具体职业和工种要求,以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方式通过组织员工参与企业环境预警机制、参与污染事件发现、汇报、治理应急管理、举办环保技能大赛、评选环保技术明星等活动将环保知识和技术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使企业环保教育活动走向常规化,使企业环保工作走向常态化。

5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新征程中,环境教育是一个值得人类永远探索的话题。企业环境教育是我国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系统。在科学把握企业环境教育的内涵基础上,明确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指导企业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促使企业环保行为自觉自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月.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3(4):67-71.

[2]杨凯东.中国环境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祝真旭,王民.非正规环境教育之基本内容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20(3):482-485.

篇5

第二条 本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消除污染,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第三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企业员工、领导都要认真、自觉学习、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看待和处理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倡车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尽量消灭污染物,并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四条 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应设置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保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和监测任务,改善企业环境状况,减少企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协调企业与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

第五条 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网,有企业领导和企业环保员组成,定期召开企业环保情况报告会和专题会议,负责贯彻会议决定,共同搞好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应配备必须的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设置一名厂级领导来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并指定若干名专职环保技术员,协助领导工作。环保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章 基本原则

第七条 企业环保工作由分管环保领导主管,搞好企业内的环保工作,并直接向企业负责人负责环保事项。

第八条 环保人员要重视防治“三废”污染,保护环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日常生产中去,实行生产环保一齐抓。

第九条 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周边环境和每个职工的身体健康及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员工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任何违反环保工作制度,造成事故者,必根据事故程度追究责任。

第十条 防止“三废”污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车间都必须提出治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企业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应及时给予安排解决。

第十一条 对环保设施、设备等要认真管理,建立定期检查、维修和维修后验收制度,保证设备、设施完好,运转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并确保备品备药的正常储备量。

第十二条 在下达企业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把环保工作作为评定内容之一。

第十三条 凡新建、扩建、改造项目中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排挤“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的资金、设备、材料和人力等。

第四章 环保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 本企业环保机构职责:

1、在企业分管领导负责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企业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测试等。

2、负责组织制定环保长远规划和年度总结报告。

3、监督检查本厂执行“三废”治理情况,参加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方案的研究和审查工作,并参加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

4、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按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

5、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岗位进行培训考核。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十五条 凡本企业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成绩明显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 凡本企业员工玩忽职守,任意排放企业“三废”,造成污染环境事件,按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论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赔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篇6

一、环境文化概念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污染物,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文化理论应运而生。我国学者对环境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上,对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环境文化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对环境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潘岳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即是环境文化”。曲以斌认为:“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张国玲认为,“环境文化,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陈莉认为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总之,环境文化就是环境保护文化,是当代人们环境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深谋远虑。众所周知,地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构建环境文化,通过环境文化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解决或缓解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二、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在日益显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的盲目开发建设、景区的超负荷运转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加剧了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环境破坏严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噪音、烟尘、旅游垃圾随处可见,大量旅游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文化缺失。据调查,当前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缺乏环境文化建设的情况,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第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尽人皆知的游戏规则。关注环境、保护环境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经济收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因此,企业之间自然而然的达成默契与共识。这样的产业环境和心理状态必然会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破坏、景区环境质量下降、旅游价值及旅游吸引力降低。

第二,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不力、引导不够。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追求物质财富、侧重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主要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是衡量政府作为的主要标志,也是提高人们收入、改善人们生活的主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而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被掩盖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光环之下。这样的主导思想催生了旅游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忽视环境文化建设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旅游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速度低于工业企业,不易察觉,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有人认为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绿色产业”,不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构成威胁。

第四,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已有的法律没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单行环境保护法、单项环境保护法、各种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多有发生。此外,我国专门针对旅游污染、旅游垃圾等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建设不足,有待提高。

第五,社会范围内对环境文化重视不足,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和环境文化建设氛围,整个社会上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在社会中形成环境文化建设的意识和习惯。

正是由于如上原因,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漠视环境文化建设。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对此听之任之,要对环境破坏予以科学、有力的治理,同时,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加强企业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合理调控和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1.政府加强监管

政府的监管首先要从执法监督开始。如上所述,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完整,无论是新法律还是正在修订的法律,都吸纳了环境文化的基本理念。所以,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据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进行执法监督,使他们学法、懂法,并从中体会和学习环境文化理念,不断地推进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违法成本。同时,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争取制定专门针对旅游引起环境破坏的专项法律法规,使全社会认识并重视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其次,转变观念,促进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政府要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追求政绩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理念落实到旅游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中,促进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考核手段,把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并作为重要考核项目,以此督促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最后,政府要尽一切可能,采取多种手段促进企业环境文化建设。例如通过环境税收、环境教育、环境审计、环境影响评价考核等手段,向旅游企业施压,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总之,政府要通过制定法规、加强监管、合理引导、科学考核、加大投入等方式帮助旅游企业构建环境文化。

2.媒体参与监督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媒体监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的今天,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对旅游企业的监督作用,对那些不履行环境责任,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利润的企业要给予曝光,使之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从而承受来自于公众和政府机关的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压力,迫使其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并在今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打造环境文化。

3.居民监督举报

旅游目的地居民是旅游发展引发环境破坏的直接受害者。由于旅游企业唯利是图,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履行环境责任,从而导致目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无疑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要鼓励目的地居民进行监督举报,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旅游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进而构建环境文化。

(二)发挥内部积极主动性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与外因在事物产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内因是本源,是最重要的,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对于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的建设,除了外部加强监管外,主要应从内部出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1.从自身的发展前景出发,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目的地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企业的衣食之源,企业要获得长久发展,必须肩负起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责任。企业究竟能走多远、能有多大作为取决于目的地旅游资源和环境状况。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来看,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环境文化,打造生态文明,这是旅游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看,企业应该积极主动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企业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恶化,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国内外一些企业开始把环境整治作为树立社会形象的一种策略,也作为协调大众关系的一种手段。旅游企业也应该通过建设环境文化,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恶化,改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并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调动企业领导者的积极性

如上所述,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事关旅游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企业要不遗余力的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只有率先调动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企业领导者的培训、宣传、政策导向、监督管理等方法使其提高环境意识,进而积极主动的在企业中倡导环境文化建设,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为主导,引导企业的价值取向,对企业进行文化洗礼,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不断地向员工灌输环境保护的理念,制定奖惩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从而提高员工整体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环境文化。

参考文献:

[1]曲以斌.浅谈中国环境文化.黑龙江环境通报,2000.4

[2]张国玲.环境文化视野下的发展.管理与财富,2000.12

[3]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管理世界,2004.1

篇7

现代企业应该既要重视生产, 也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 其中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环境管理,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石油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然而石油企业在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与加工过程中, 产生的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声等,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 探讨石油企业环境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石油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1.环境管理带有被动性

我国的石油企业都有环境目标。石油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减少和消除政府有关部门的罚款。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加以限制,政府对环保的要求, 迫使企业被动加强环境管理。二是满足其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大型石油企业对环境保护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制定了环境保护条例, 对其下属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使各石油单位不得不按上级要求进行环境管理。

2.机构健全, 但职能弱化

在我国,各单位都建立了环境管理的专门机构, 有的企业还设有环保部, 对企业的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管理; 有的企业设立质量安全与环保部, 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此外, 由于环境管理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的部门, 而企业内部各部门又相对独立,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处理不好主要职能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导致环境管理工作无法进行。

3.企业环境管理的方法落后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污染防治模式,这是一种末端治理方法。忽视生产中的各环节的污染控制、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企业的环境管理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目前, 我国已有很多先进的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 推行清洁生产,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低

我国多数石油企业的环保工作还是初级阶段,保治理水平低。目前我国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重视管理、操作和培训,淘汰旧工艺设备,残余污染物处理。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已经完善,已经进入到对有害物、放射性以及人体工程、安全环保、清洁生产、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等内容的深层次全方位环境管理阶段。因此, 我国企业环保工作仍然负有相当艰巨的任务。

5.通过ISO14000、HSE认证的企业少

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公告, 到2003年4月30日, 通过HSE认证的企业有139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只有14家。这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众多专业公司中, 占有很小的比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石油企业环境管理无论在思想意识上, 还是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企业推行先进合理的环境管理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

二、石油企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1.工作环境差, 环境管理点多面广

油田企业工作环境恶劣,绝大部分处在条件恶劣的戈壁、沙漠、沼泽地带、山丘地区, 远离城市, 少有人烟。同时, 石油企业生产涉及工序复杂,分布范围广。因此,要求石油企业的环境管理要遵循“全员、自律”的原则, 要“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

2.环境与安全、质量、职工的身体健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石油企业的环境关系着企业的安全、质量和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不了作业质量,企业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一旦有事故发生, 必然会危及职工的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如果员工没有安全环保意识,不注意安全生产,直接影响采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石油企业在管理上要求把环境、安全、质量、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

3.环境与安全、质量、职工的身体健康管理直接关系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投资大、事故影响大等特点, 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对石油资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可持续发展则是石油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建立先进环境管理模式应把握的关键要点

1.树立绿色理念

现代企业的核心重点是企业的价值观, 绿色文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树立绿色价值观, 环境保护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 是企业推行先进管理模式的关键。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广泛的宣传教育,明确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增强环保意识。

2.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企业建立先进环境管理模式, 重点放在防治污染、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奋斗目标, 然而从模式运行的持久性来看, 片面追求环境目标是不现实的, 企业必须把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先进的环境管理模式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方式。清洁生产是先进环境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因此,清洁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污染治理方式与生产方式, 需要企业在技术、观念、组织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企业还应在环保方面加强对外交流, 了解并掌握国际上清洁生产方面的最新信息、技术, 及时引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

4.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

企业在进行环保制度管理上,根据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建立相应责任、教育、检查、事故统计、报告、处理、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的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并按照管理体系要素要求, 不断完善相应制度, 做到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保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学. 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8

思想认识要到位。我国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煤矿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矿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客观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持企业可持发展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运用环境保护这一职能,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努力向经济发展高增长,能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目标迈进。

篇9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65-01

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企业环境的科学管理,做好企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对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对环境管理认识不足,理念落后,仍然把追求近期利益放在第一位。(2)企业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环境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未批先建”、不执行环保“三同时”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3)企业环境管理的方式落后,仍在采用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企业越来越不能忽视环境给其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方面,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政府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而且公众对企业环境形象声誉以及产品环境友好性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利益。种种变化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已经处于环保压力影响企业发展生存的新形势,其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更有必要加强内部环境管理要,以应对环境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主要要做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全企业环保管理体系,细化环保管理制度

企业要适应新形势下的环保压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及相关环保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管理应建立由厂长(总经理)总负责,生产副厂长(副总经理)具体负责,职能机构为环保部,环保部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统计。要设置监测机构,负责生产装置的排放监测和厂区的环境监测。企业分厂的厂长兼管环保,车间设有专职或兼职环保员。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环保管理制度的建设,如企业排污的管理、企业污染物防治设施的管理、企业危险废物的管理,企业职工的环保职责以及企业环保责任追究考核等等。企业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环保机构和企业自身特点制定企业近期或长期环保管理目标与计划,由企业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监管。通过企业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职工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增强职工的环保素质,规范企业的环保行为,达到最大限度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

近几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紫金矿业污水渗漏、大连海洋石油污染、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松花江、南京栖霞区化工厂爆炸等等,其不同于一般的污染事故,它总是突然发生,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在这些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不仅给地区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经济利益与信誉的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现代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

笔者认为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首先要做到对企业的突发环境事故正确处理。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按照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标准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并纳入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中要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报告方式、联系组织方式等。其次,企业应急物资要储备充足,有专人负责。对于应急物资的使用、应急处置、人员疏散要做好培训,并定期组织演练。对突发环境应急事故要科学处置,在污染区域要设置警示标志,对在事故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控制,并要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控,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另外,企业还要与当地环保部门加强信息的互通,及时披露相关情况。总之,企业要全面地考虑到由环保方面带给企业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一步以较少的环境成本获得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3 持续推进清洁生产

现在企业管理者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由于我国环境管理的落后,大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仍然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随着国家污染减排与防治工作形式的日益严峻,末端治理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因此企业要积极开展进清洁生产工作,实现从源头减少消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通过清洁生产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诊断,了解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的水平和状况,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本行业的各种技术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搜索和论证,为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指明方向,同时进行相应的技术方案的储备,依靠改进工艺技术、实施精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杜绝各种浪费等措施,使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从而未达到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双赢”模式。

4 加强同当地环保部门的联系

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是环保法规、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它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行使监督、检查、指导和支持职能。企业的环境管理部门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加强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到当地省、市、地区的环保法规的最新动态,有利于企业较好的开展环保工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例行监测数据为企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可有针对性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另外,加强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的联系,在其指导下进行政策扶持的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可申请环保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企业也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面对更大的环保压力,这就需要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让企业在新形势下能够更主动、更积极、更正面的应对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14-02

一、研究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环境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多或少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变化。产生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市场失灵是最主要的,因为市场失灵的原因,企业相互之间往往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采用各种先进理念和各种经济技术手段,以保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环境为主要目的,核算企业在日常的经济生产过程中破坏环境等各方面的成本,让它们在企业劳务和企业成品中很好的内化,从而控制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污染,减少环境的成本,最终实现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生态发展的目标。

(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形象危机等问题,很多形象危机都是因为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特别是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意识提高了,企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已经被大众抵制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可以很好的控制企业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当中,增强企业生产科学合理意识。通过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企业可以的控制成品的生产成本,减少污物排放,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企业才可以到达长期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为政府制定有关的环境管理提供现实依据

提高和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可以很好的对企业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所额外增加的代价进行定量分析,较为直观的反映出稀有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社会环境污染的情况,更好的对我国企业部门进行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估,分析各类企业影响区域环境污染情况,总结实践,根据实际情况,为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等的制定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

二、我国在开展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

我国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受限于企业环境成本回家核算模式落后、企业环境成本分配方式陈旧、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才稀缺以及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对我国开展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产生了很多的阻碍。

(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传统落后

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方式的进步,以往传统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那种传统而且常规的记录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日常业务以及各种相关事项的做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已经无知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了。在以往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很多企业还没有把因为自身进行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本纳入到会计的核算范围当中,很多企业也没有考虑社会环境的问题,没有很好的预计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不科学合理性。

(二)企业环境成本分配方式陈旧混乱

以往的企业环境成本分配方式,没有考虑到现在的生产方式的问题,还是按照产量、人工数等方式来实施分配,引起了很多污染小的企业承担了很大的环境污染成本,而很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反而承担了比较小的环境污染成本,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发展。还有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他们很少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分配企业的环境成本,这很不适应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成本动因的配置方面也不科学合理,从而限制了企业的长期有效发展。

(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才稀缺

由于我们的教育现状以及企业管理的一些问题,我国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的人才还相当稀缺。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它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等,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从而科学合理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从现阶段来说,我们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员综合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很多技术没有学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三、完善我国环境成本核算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模式落后、企业环境成本分配方式陈旧混乱、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才稀缺等问题,为了更完善我国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与体系,本文认为可以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和完善。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全面提升与优化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准则以及制度

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很多行为都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约束,会计工作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在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当中,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加于规范和约束的并没有有效的建立,像《会计法》只是一般的指导性准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使我国的企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还没有的就要及时建立,以保障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正常进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在国家层面,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尽早通过法律程序,对稀有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对浪费自然资源的企业加以处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更好的保护环境,优化资源配置。

(二)提高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断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技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没有哪一门学科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都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也不例外,它也包含了工程学、会计学、环境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一般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通常会用到与环境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排放量、能源节约等的核算方法,这些知识一般的企业会计人员他们并是了解,很难很好的完成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多的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借鉴与改进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成果,建立与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理论体系

我国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领域起步比较晚,在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方面都不够完善,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早在我国之前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了,无论是在知识理论体系上,还是在方法论框架上,都比我们国家的要成熟和完善很多。我国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在核算对象、计量方式、成本归集、分配方式等上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很好的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先进的研究成果,适当的采用他们成功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四)转变以往的核算观念,全面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员素质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员,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经济技术直接关系到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成败,要做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就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去做,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核算观念,增加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全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其次就是加大对他们技术技能的培训,通过针对性知识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及时把握新知识,适应的运用到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当中去,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效率。

结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是一个国家层面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健康发展问题,各个战线上的企业公司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自觉提高对社会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做起,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企业环境成本,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同时在国家层面上,应该积极和外国企业加强合作,借鉴与改进他们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结合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林素敏(1975- ),女,海南人,本科学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马慧颖,蔡博.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障碍及其对策明[J].财务与审计,2008,01:76-77.

[2]李淑萍,吕红.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32:298.

篇12

[中图分类号] F27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33-05

[基金项目] 武汉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约束下武汉市企业环境行为复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批准号:06086)

[作者简介] 张劲松,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企业信息化。

(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尤其是它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急剧恶化,使得环境问题从边缘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议程的中心话题。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逐步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但是,以往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思考和实践,使得各类政策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增加了环境管理的成本,降低了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二、资源环境约束及其影响

1.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企业竞争力变迁。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的。当耗费资源技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而当节约资源技术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即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时,工业发展便进入高级阶段。

耗费资源技术与节约资源技术的企业竞争力比较取决于两个方面:(1)技术本身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国家如何调节经济个体消费资源和影响环境的行为。企业竞争力变迁是指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企业使用节约资源技术比使用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实行的管制制度和政策的技术标准也不同。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有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也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耗费资源技术的竞争力必然显著下降。我国企业能否尽快实现竞争力来源的转移,即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是一项关系到工业发展前途的重大任务。

2.资源环境约束下企业环保压力来源。资源约束环境下企业环境保护压力主要来自如下三个方面:

(1)环境法律法规压力。由于企业行为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自然资源正在快速枯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环境法规及国际规则对企业环境行为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遵守和适应环境行为规范,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2)国际竞争压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已转向技术壁垒。作为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利用环境保护制度,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3)生产技术改进压力。我国不少企业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污染增加型的生产技术,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绿色壁垒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积极采取环保措施,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三、企业环境行为分析

1.企业环境行为内涵。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的环境压力而采取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变革、内部生产调整等措施和手段的总称。企业接受环境压力并将其转变为环境成本,作出相应的环境行为响应,使得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环境外部负效应逐步为企业所认知和承担。企业行为和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促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战略。企业环境行为主要是满足政府的要求,表现为企业遵从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和企业遵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程度的调查来评价政府监察、各种处罚、环境管理政策的效果。随着公众、市场等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企业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环境压力。

2.企业环境行为驱动因素。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制驱动。企业之间在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着博弈关系,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表现为企业都不治理污染。强制性的政府规制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回归到最有效率的均衡之中,社会收益也因此会有所增加。因此,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驱动力便是政府的环保规制。其二是市场驱动。在满足政府规制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企业通常还会主动采取进一步的污染防治措施。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驱动。当企业采取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时,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也可以显示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常,良好的环境声誉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3.企业环境行为动机分析。企业环境行为产生的动机表现在三个方面。(1)事业动机。指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身生存和长远发展视为最终目标,自觉地承担包括污染防治在内的各项社会职责。在事业动机的推动下,只要企业具有投资实力和适用技术,环境问题终会找到解决途径。(2)行政动机。企业以政府的法律、方针、政策为主要信号,以政府的偏好为其行为调整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实施,微观上要求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并举,即采取合理的环境管理行为。(3)利润动机。企业出于市场机会的考虑,采取合理的环境管理行为降低原材料用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4.市场经济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起着激励多投入、高消耗来实现高产出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其环境行为也必然随之发生转变。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要求所制定的环境政策可分为适应型政策、防御型政策和主动型政策。适应型环境政策的特征是企业基本遵守环保法规,先发展后治理;防御型环境政策是企业不仅遵守现有环保法规,而且为满足可预见的环境管理要求制定积极对策,主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御活动;主动型环境政策是企业将环境保护、利润最大化、市场开拓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融为一体而采取的创新策略,优先选用清洁生产技术,将污染消除在源头。

四、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机理

企业的决策环境和决策问题是复杂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面临的是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而这其中又由于决策偏好和认知偏误等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环境行为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

1.企业环境行为类型及其变迁。企业环境行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体现出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企业环境行为,即环境保护投入行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及企业污染行为。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管理采取了不同的行为策略,总体来看可分成政策应对型、风险规避型、机会追求型、持续发展型等四种类型。其中,政策应对型的环境行为若非强制性要求,不会主动考虑环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会主动采取行动治理环境;风险规避型的环境行为是为了防止由于污染而引发事故,给企业经营造成风险,或者是保证对竞争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作出及时反应,以防止竞争对手施用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带来的尴尬;机会追求型的环境行为中,市场驱动因素成为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发展型的企业环境行为将环境与经营目标进行最佳融合,企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已经将环境视为目标因素。

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其环境管理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企业自身条件及政府规制与市场状况等外界条件的变化,环境行为也会发生转变,可能自下向上,也可能自上向下。企业环境行为的变迁原因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环保规制的严格程度。当政府提高环保规制标准或加强环保规制的实施时,企业违反环保规制将面临严厉惩罚,这会促使企业认真考虑与制定本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而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应对环保规制。

(2)市场的需求约束。即消费者对产品与生产过程环境性能的认可情况。这种市场需求的激励会促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环境治理,使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态度从消极走向积极。

(3)企业规模变化。当企业规模逐渐壮大时,规制者对其排污行为的监管相对容易,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公众形象与声誉。企业如果违反环保规制,所导致的机会成本会更高。企业规模的变化,使企业环境行为从消极走向积极。

(4)环境管理改进所获收益的可占有性。企业是否会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依赖于企业能否占有改进产品或生产过程环境性能所产生的收益。企业能够占有环境性能改进的收益时,才会有动力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

2.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函数。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受内外两类因素的制约。内部因素为组织方式、体制、自身素质、目标、领导体制等;外部因素为自然、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决策情境,而企业在不同的决策情境中会选择不同的环境行为。在外部情境和内部条件均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积极的环境行为;在企业实力弱且外部环境较差的时候,企业倾向于选择消极的环境行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决策可用如下环境反应函数形式来描述:

环境行为=f(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环保规制、市场环境、社会因素以及竞争企业的行为;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技术状况、企业战略定位等等。对某些企业,环保规制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对另一些企业来说,来自于竞争者的压力、上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及公众的环保压力则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

3.企业环境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企业环境行为只有在其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利益,并且这种利益至少要大于企业为之付出的全部成本时,这种行为才会发生。以企业环境污染行为为例。所谓收益,包括因忽视环境治理给企业节省的成本W和节省的环境治理行为管理成本C;污染行为实施成本包括被查处的惩罚为Q、查处后社会压力给企业经营者带来的成本为L,假定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为P,企业环境行为的成本收益不等式如下:

(W+C)×(1-P)≥(Q+L)×P

上式可视为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揭示了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根源和本质原因。若环境污染的经济处罚力度不够,即Q值较小,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措施力度不大。以收费制度为例。收费标准一般偏低,大大低于超标排污的收益,也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因此,使得收费手段难以奏效,对企业本身的刺激力度不够。环境管理是通过多级委托实现的,当各级人具有虚报信息和隐藏信息的动机时,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低,即P值较小,上级部门很难切实掌握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的具体情况,难以对企业行为实施有效的查处或控制。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其环境污染行为说到底是理性决策的行为。环境污染行为成本收益不等式告诉我们,要达到控制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目的,一方面,要加大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要降低污染行为的预期收益,使得污染行为的实施成本大于乃至远远大于预期收益。

五、基于环保规制的企业环境管理

环境问题涉及到技术、管理与制度三个主要层面,制度层面上的问题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在缺乏有效的环保规制约束下,微观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在其决策中占据优势。设计有效的环保规制制度,建立宏观环境保护目标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决策行为之间的传导机制,应成为环保管理者的关注重点。

1.环保规制的类型和手段。环保规制按照其对经济主体排污行为的不同约束方式主要分为命令控制型环保规制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保规制。命令控制型规制是旨在直接影响排污者的环境绩效的制度措施,其具体手段是通过建立和实施法律或行政命令来规定企业必须遵守的排污目标、标准和技术。这种规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污染者几乎没有选择权,主要是机械地遵守规制制度,否则将面临通过法律或行政渠道所施行的处罚。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保规制也被称为环保规制的经济工具,在制度设计时紧密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市场信号来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具体方式包括实施产品税:以影响污染物品的相对价格;通过缴纳排污费等方式,实现资金转移。以市场为基础的规制的主要特征在于为经济主体提供了选择和采取行动的自由,可以使排污者通过选择对其自身来说最为经济有效的解决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

除上述两种正式的环保规制模式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环保规制,其主要方法包括环境管理认证与审计、生态标签、环境协议等。与正式的环保规制类型不同,非正式环保规制一般不具有强制约束力,是建立在企业自愿参与实施的基础之上的。

2.环保规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种利润导向决定了企业会不断地自觉地寻求可获利的创新机会。环保规制对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于宽松的规制而言,严格的环保规制可以实际引发更大的创新。这是因为宽松的规制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进行应对,并采取末端治理方式;但更为严格的规制可以使企业的注意力不再更多的关注于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更为基本的解决办法,如重新设定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尽管遵循的成本可能会随着规制严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创新补偿的潜力可能会增加更快一些。因此,遵守规制的净成本可能会随着规制的严厉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甚至会形成净收益。

作为对环保规制的反应,企业环境行为创新补偿可以采取两种广义的形式。一是当企业面临着由于规制而导致的高污染行为的更高成本时,他们被迫要考虑可能会减少企业遵循成本的新技术与生产方法。这种类型的创新尽管会减少污染控制的遵循成本,但多采用末端处理方式。创新的第二种形式是企业可能会从环保规制引致的环境管理发现全新的生产方法,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同时改进了受影响的产品本身或相关的生产过程。

3.环保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环保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收益或其获利性的重要影响,体现为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环保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直接关系着环保规制的环境效果。切实有效的环保规制应是充分考虑了企业竞争力约束的环境制度设计。环保规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环保规制必然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在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环保规制的实施必然会减少企业的赢利空间,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有效的环保规制在提高企业成本的同时,可通过创新补偿与先动优势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收益,部分或全部弥补企业遵循环保规制的成本,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净收益,即环保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双赢。

4.产业生态与环保规制。产业生态是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产业生态和环保规制的出发点都是保护环境,但存在较大差别。环保规制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产业生态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过程中环保规制具有强制约束力,而产业生态不具有;环保规制由政府的强制力推动,而产业生态的激励机制是市场推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产业生态行为产生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环保规制,但企业的产业生态行为又超越了环保规制。企业自愿进行的产业生态实践,建立在现有的环保规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基础上。产业生态的系统思想要求环保规制不仅仅考虑环保规制对于本地区的影响,更要关注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产业生态思想要求环保规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当作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而着重考虑如何发挥企业在减轻环境污染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即在规制的制定中,优先考虑如何激励企业基于合理的经济动机而最广泛地参与产业生态实践。

六、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环保制度建设。无论从手段类型、数量还是区域、领域覆盖面来看,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型环保规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以市场为基础的环保规制或自愿性环境管理则处于从属地位。与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工业污染防治状况相比,命令控制型规制所拥有的环境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创新。因此,我国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待改进之处。

(1)加强环保制度创断,实现规制手段的多元化。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环保规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规制手段的多元化。在制度制定与实施的严格程度上,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环保规制基本保持一致,既不过于落后,也不过度超前。过于落后会使本国的出口企业更易于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过度超前会使本国企业的遵循成本过度提高,同样会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完善环境税费政策。目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在环境治理上的经济激励作用,而且排污费收费标准大大低于治理所需费用。由于缴纳排污费比企业自己采取污染治理措施要便宜,所以不能激发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积极性。为了激励我国企业实践产业生态,需要对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应适时开征环境税,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税,提高企业排污行为的成本。

(3)扩大排污权交易范围,建立健全市场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对污染物排放和管理的经济手段,对企业采用产业生态实践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方面,应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的市场交易体系,为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和培育环境资源市场,为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奠定基础,通过引进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健全、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

(4)建立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告制度。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改变投资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更加理性。这一制度有利于增加企业进行产业生态实践的动力,也有利于企业自愿环境协议的形成。为了弥补环境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建立环境信息公告制度、环境听证会制度,及时向公众提供各种环境信息,让公众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监督企业排污情况。

(5)对环境资源实施许可证制度,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在实行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目前,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行许可证制度,它包括开采或使用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对于前者,必须根据环境资源的是否可再生性,确定其开采或使用的最高限额和利用方式。这些限额必须是可以转让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后者,环境监测部门制定总排污量的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改造传统产权制度。一方面,要明确产权主体并使其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按照权利和责任义务对等原则来构造产权主体。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真正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承担环境损失费用。

2.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的建议。目前的企业环境行为状况表明,经济刺激型政策的不足,在我国排污收费领域体现为排污费标准太低而不会促使企业主动治污,同时协议收费现象的存在便是对命令控制手段和经济刺激手段的违反,在协议收费存在下无法保证企业环境行为有效。因此,必须改善企业环境管理方法和手段。

(1)严格环境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环境政策不够严格,导致环境政策在实际操作上低效率。例如,我国企业污水费和超标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远远起不到作为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所特有的经济激励作用。同时,环境管理还存在执法不严现象,环保部门内部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建立宏观层次上的严格的环境政策,强化微观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标准进而增加制度的约束力,是必要和迫切的。

(2)改进现有环境政策手段,施以行为激励型政策手段。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是行为激励政策的典型表现形式,其思想最初来源于ISO14000。通过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能有效改变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提高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有效性,从而促使企业为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而主动改善其环境行为。

(3)建立企业环保投资援助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企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进行环境投资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政府需建立环境政策和企业环境投资援助体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引导,应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制定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执行的法律条款,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同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公司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

(4)通过培训和环境教育,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并非无力承担环保投资,而是在逃避环保投资,认识不到从长远来看环保投资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领导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能引导企业打消对环保投资的顾虑,提高其环境意识,从而提高改善其环境行为的积极性。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到其发展战略中,就能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企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企业制度和规章的建立要体现企业的责任理念,明确划分事情的责权关系。

(5)社会要形成完善的企业责任监督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除了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之外,还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消费者、投资者和大众媒体。有组织的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投资者运动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相应的立法,从而使得企业充分而全面地重视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社会团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社会责任监督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力量,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着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

(6)建立企业实质性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加强行业协会的环境管理职能。政府在环境管理中一般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排污主体的企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遵守既定制度。行业协会在进行行业管理,包括行业的环境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本行业的排污状况、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有效调动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污染的防治。行业协会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有助于减少政府环境管理中的交易成本,政府可以针对行业协会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同时再由行业协会组织协会内的企业实施,行业协会也可以有效地组织行业内的企业采取符合共同利益的环境保护措施。

七、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体制转型期,企业的环境行为受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政策制定和环境行为调控的难度。政府、公众和市场压力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更多的公众和企业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来自市场及社会的压力逐渐成为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导驱动力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环境问题突出,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在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机理、环保规制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从政府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建设与改善企业环境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任保平.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工业化及其制度供给[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

[2]关劲峤,黄贤金,刘晓磊,等.太湖流域印染业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湖泊科学,2005,(4).

[3]徐雪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J].上海环境科学, 1997,(8).

[4]张.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间的关联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4).

[5]周群艳,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1).

篇13

(一)兼顾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进行会计核算与披露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成本最小化、经济价值最大化,环境会计也是如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环境支出,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考虑环境成本与效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代价过高,披露成本大于披露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之和,则得不偿失。

(二)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遵循相关会计规范的基础上,应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环境会计的创建初期,其作为一个跨多学科的新研究和实践领域,最终发展结果还无法确知。因此应鼓励理论界和实务界充分发挥其才智作出多样性的探索,鼓励企业根据情况在环境会计方法选择和环境信息披露上进行尝试,坚持一定的灵活性。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环境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定量分析应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价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问题难以用数值来表现;有的虽可以计量,但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并且精确度不高。因此,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要考虑到现阶段的科技水平,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能货币化的信息尽量货币化,不能货币化的信息以其他非货币化方式计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除了按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的定量信息外,还可以有文字说明等定性信息,以达到在环境报告中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

(四)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原则许多大型企业为了营造绿色优势,弥补其在实际环境影响中的负面作用,往往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在其中披露已经采取的减少负面环境影响的措施,这在西方国家因为市场发育的完善更为多见。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仅要花费信息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和审计成本等直接成本,而且还可能出现泄露商业机密等间接成本,期望所有企业都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也不现实。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迫于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在外部作用的激励下,不得不编制环境报告,对外提供环境会计信息。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建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会计政策及其他内容。关于环境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应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

(一)企业环境财务信息企业的环境问题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因而,企业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收益信息。环境成本是指按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消除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环境损失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如环境审计成本、环境认证成本、环境管理系统构建和运行成本等。环境资产是指因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企业环境资产的内容包括:环境存货,即环保物资、环境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利用产品等;环境固定资产,即环保设备和污染治理设备;环境无形资产,即环保专利技术、环保非专利技术、资源开采和使用权、排污权等;其他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一些国家,当履行义务所要支出的金额和时间不确定时,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环境负债的内容包括环境恢复义务、环境罚款以及环境赔偿等。环境收益是从企业的角度对环境保护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做出评价。目前,环境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将环境收益按能否进行财务核算分为直接环境收益和间接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收益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等优惠措施中所取得的收益,企业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国家发放的奖励金等,这些收益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计量而在会计报表中反映;间接环境收益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计量因而以文字表述等其他方式披露。

(二)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企业不能用货币计量,无法在环境会计报表内反映的,但可以其他形式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一是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具体包括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许可标准;企业环保政策制定是否遵循“政策性、可行性、效益性”原则;环境政策的使用范围如何,是否适用于企业所有的经营场地;环境政策是否在企业内部得到广泛理解和支持;环境政策是否得到高级管理层的通过和认可;环境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二是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情况。三是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治污设施运行效率和污染源及其治理情况;是否发生污染事故及其处理情况。四是污染物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包括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总量、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再利用收益等。五是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包括从事环境管理、监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各项研究和开发支出及具体采取的措施等。六是间接环境收益,主要包括治污后的空气质量(清新程度)、治污后的水质(是否变好)、所在社区居民疾病率(下降程度)、企业的形象(是否改善)、企业的知名度及信誉(是否提高)等。由于企业对间接环境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存在较大难度,从目前世界各国环境会计实践看,一般都以环境业绩指标作为企业环境保护投人及成果的评价标准。此外还包括其他事项,如企业制定的重要环保规定、职工环保培训计划、社会环保宣传计划以及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是指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项目、补充资料和报告内容的方式,将有关环境财务信息直接列入现有报表,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主要运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以价值量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独立环

境会计报告是指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独立的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对不能货币化的环境信息采用文字说明、图表等形式在环境报告书中单独披露。但目前究竟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以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制定的情况下,企业应先考虑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待我国制定和颁布具体环境会计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报告模式,即现阶段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应由环境会计报告和环境报告书两部分组成。

(一)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资产负债表是用来揭示企业在特定日期拥有或控制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所有者权益的报表。参照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环境资产负债表的设计也可分左右两方:左边列示环境资产项目;右边分别列示环境负债和环境所有者权益项目。其格式见表1。二是环境利润表。环境利润表通过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得出环境利润,从整体上揭示企业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表应根据“(直接)环境收益一环境费用=环境利润”进行设计。其格式见表2。三是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为了满足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企业可以在环境会计报告附注披露下列信息:环境会计政策;重要的环境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数,会计估计变更说明;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基础:所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若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估计环境负债金额,应披露无法做出估计的理由,并说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环境负债的事实;环境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计提各项环境资产减值的方法及其可能发生变动的说明;环境会计期后事项等。

(二)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反映环境财务信息,目前许多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无法采用货币计量。为了便于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整体环境工作和环境状况,企业有必要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书。环境报告书是反映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为了减轻和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做的努力及其成果的书面报告。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报告书的编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但环境报告书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对其应包含的内容各个机构看法不一。笔者认为,环境报告书基本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部分:

一是企业简介。企业简介是对编制环境报告书的企业的概括说明。

二是最高经营者声明。最高经营者声明是以承诺的形式,明确表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决心以及企业对解决经营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这一部分内容确定了环境报告书的基调。

三是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是在企业最高经营责任者环境保护承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企业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实现的环境保护总目标,以及由分解总目标而形成的各个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应是暂时性和不断发展的。环境政策、环境总目标及具体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具体内容。企业必须对自身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环境政策,确定环境目标,提出最具可操作性的措施来解决企业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在这一部分,企业必须披露其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以及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

四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为了贯彻实施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企业应在内部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环境管理的组织保障。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对存在问题进行检查纠正,以及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目标四个环节的循环,确保组织通过这四个循环使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企业应在环境报告书的这一部分,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以表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行动和努力程度。

五是环境保护活动。企业应在这一部分详细说明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行动。

六是环境财务信息。这一部分主要披露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有关的财务信息。如环境保护资本性支出、为了达到法定环境要求而发生的支出、罚款支出及环保收益等详细内容,实际及或有环境负债,预防条款及对财务成果的影响,未来环境支出预算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