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篇1

聚焦核心素养,

确立课程建设理念和育人目标

建设促进全体学生长远优质成长的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所在,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内核。

立足于学本课程开发,树人团队提出了课程建设“三问”:“现阶段的课程在哪里” “我理想的课程在哪里”“怎么靠近理想的课程”。在调研需求、架构统筹、价值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宽广可选,个性丰富”的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为孩子积蓄一生行走的力量的价值取向,确定了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强健的体魄、远大的抱负、宽厚的基础、坚韧的意志力。

学校制定出“树人学子‘5+5’气质”的育人目标。

五个基础:体魄强健;举止优雅(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自信大方、正义向上);兴趣广泛;思维灵活;习惯良好;

五项才能: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有一副流畅表达的口才;能写具体生动有感情的文章;能掌握一门乐器演奏好才艺;能会一项关键时刻的求生技能。

为达到“让每一个孩子的先天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之目的,树人小学确立了这样的思路:给一些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一段课程经历,让学生培养才干;给一些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成长;给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思想无疆界。

学校将原有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分类整合,形成学科基础、个性拓展、综合探究三大门类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壮”四大领域的多维课程结构。

整合融通校内外课程资源,

构建“树人”课程体系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必须突破学科知识本位,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育人功能,并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人小学坚持为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素养奠基的理念,整合融通校内外资源,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序列

学校课程开发团队感觉到责任在肩,必须为学生长远优质的发展着想,一边做门类和领域的整合,一边打通领域课程联系,加强学科联系、连接和整合,努力构建系统性的课程环境。

围绕人文修养开发了精品德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十二专题》《树人小学学生发展指南》《树人学子十大礼仪》《树人小学学生教养16条》《树人学子6年间要完成的50件事》,形成了完整的人文修养系列。

语文教学板块中以“1+2+1”为模式(一个单元主题、两篇精品文章、一本课外阅读书目),既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对145万字阅读量的要求,又承认差异,允许超额完成任务,将这一标准大大扩展,达到了800万字。分层阅读计划保证了有困难的学生达标,又使有能力的孩子吃饱。

在科学与思维领域里,“做数学”课程在基础数学教学中丰富了内容结构,“必体验的数学文化、必亲历的数学游戏、必参与的数学活动、必表演的数学魔术、必养成的数学思维”融汇到数学常态教学中。

目前,学校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共有40多个校级社团和120多个班级社团,保证孩子每一个方向的生长都会得到激发。

实现课程可选

传授知识不是小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建立有宽度、可选择的课程,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如果说学科主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那么,选修课程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两类课程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015年3月4日,学校第一阶段的102门“达”课实现网上选课,引发了一阵风暴。在线选课系统第一次向三至六年级开放,有些课程在开放系统后十秒就抢完了,火爆程度让网络两小时内几近崩溃。《茶艺表演》《尤克里里》《美丽从头开始》《生存技能大挑战》《拍拍乐》等课程吸引着全校近2000名学生,由按部就班的课堂,变为“我最爱”“我喜欢”的走班上课。由校训“诚勤立达”而得名的“达”课,走班上课,形式灵活;全方位互动,个性十足;综合探究,趣味浓厚;学科内容整合、课内外时空统合,教学效益更趋最大化。

引入精品课

2014年4月,来自台湾的老师采用独特、新颖的“剧幕式”教学方法,把严肃的科学课上得生动而活泼。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课上既动脑又动手,达到了“科学很好玩儿,好好玩儿科学”的目的。

补齐悬缺课

中科院博士团队开设的生命课程,是树人课程的妙手偶得。2015年二年级五班一次 “爸爸妈妈进课程活动”,德国弗莱堡生命科学海归、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博士崔艳艳,走进树人课堂。

经协商,崔博士的天才儿童科学培养项目,迅即与树人课程对接起来,树人小学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生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课程将在北京实验形成的内容,针对重庆地域条件进行二度开发,嵌入到树人1~4年级的周课表中,为学生带来充满创造力的每周一课。学校一直在为全校孩子苦心寻觅,而一直悬缺着的课程空白,得到了填补。

在课程实施中反思改进,

朝向“优质多样,自主选择”扎实前行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需要不断从实施与反思中改进和完善。树人的课程建设行动簿上,记写着一个个年度课程实施已成和将成的足印:

2014~2015学年度:开展调研与认证,形成树人课程整合和开发规划;实施周一下午全员、全面分级段的走班自选课程,继续做好周四下午的按年级的走班小课题探究课程,实现树人孩子一人一张课表计划。还有部分孩子成了半天在校、半天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半日族”。

2015~2016学年度:实现网络平台选课,注册家长义工,尝试进行学段管理,利用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

篇2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规定。在差异与多元化课程背景下,课程目标呈现多维度的特征。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制定学校目标、年级目标;根据学科课程的总目标,制定年级段目标、单元目标;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不同学科、不同活动的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课程目标时体现差异化的特征。

课程目标要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制定,要联系学生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来制定。也就是说,课程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学校层面,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施,学生要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思想品质方面。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2.行为习惯方面。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3.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健康素养方面。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5.审美情趣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二、构建层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学校以建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目标,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来满足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必须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才能得以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策略。

一是学科拓展。我们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性较强的科目,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知识内化规律以及知识生成规律,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专项延伸。我们针对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除完成学科规定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两项专项技能。

三是德育统整。我们针对德育工作无序、零散“碎片化”现状,有效整合品德课程、学科德育、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学生评价等各方面,通过内容整合、活动整合,形成横向融合贯通、纵向循序渐进的德育课程。

2.校本课程特色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是学校根据发展学生特长的需要,利用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的课程资源,开设选修课程,以社团、专业队等形式定时开展活动,成为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的重要途径。

3.学校课程体系多元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是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重新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压缩材教学时数,增加学科拓展、专项化教学等内容,教学时间在本学科课时中调剂。

统整德育课程,将德育与品德与生活(社会)、班队会课以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做统一设计安排,使用好德育校本教材及实验小学《学生管理手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手册》《家庭教育手册》等。

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是依托天津市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天津市游泳学校北辰分校、北辰区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等基地建设和学校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设置科技、体艺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科技、体艺社团,教学时间为校本课程时间。同时,由国家课程拓展、延伸出的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科类校本课程,虽是必须课程,但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级别的评价标准,也体现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初步形成了北辰区实验小学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如果说课程分类更有利于实现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方式不同,同一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课程评价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学科课程采取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评价,如语文学科设置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交流表达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评价,而笔试成绩只占50%;有学习过程与行为表现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流合作、语文实践和完成作业五个方面,以等级形式评价。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既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通过形成性全面评价,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深化艺体学科考法改革,完善音乐、体育、美术等体艺学科学业考核办法和操作细则。音乐学科对班级特色、合唱和个人演唱效果进行评价;美术学科至少考查学生10幅作业作品,对优秀学生作品采用发放收藏卡的方式予以奖励;体育学科对每班学生乒乓技能的考核,学校从考核中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6-02

一、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英语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校地处理县通化乡,位于国道317线,距理县县城33千米。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的村寨,95%的学生属于羌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差异和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比较薄弱。但是,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家长培养学生的愿望较高。地处羌族居住区,历史人文景观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羌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能歌善舞,热情大方,个性鲜明、活泼张扬。这一特点又为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26个字母的认读与书写方面容易与汉语拼音混淆,同时对英语书写体和印刷体相混;单词发音不准,用汉语拼音代替;课时较少,课后基础知识的练习较少,课堂教学设计形式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监督力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接触外语的环境,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使用工具书,不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中差生比例由所增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通九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主题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交流的工具,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能够更好促进国际交往、文化理解和交流。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语学科建设的核心主题:“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内涵:“回归语言本色”、个性化的语言学习

“创设情境(Situation)――角色扮演(Role-play)――任务活动(Task)”(SRT)实施差异教学,注重以学定教,因学施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英语团队正在努力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追求,是回归“情境英语”,让老师们领着孩子在特定的场景中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

三、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聚集于学生口语表达和乐趣、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的语境中,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取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1、课程设置思路:

尊重差异: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培养他们善交际、会思维、。

2、课堂建设思路:

(1)、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又译为“分化性教学”。美国教育学者Carol Ann Tomlinsom指出:差异教学是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的监控,对教学进行调控。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随时监控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教学的精髓在于“面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的关键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使用弹性分组教学。美国学者尼克森也指出:未来的教学技术应当朝着促进和推广”教学个别化“的方向前进,任何期望所有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等程度的掌握特定的材料,具有同一的兴趣型式,处于同步的动机水平变化状态,这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开展差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要通过长善救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①学生分层:研究学情分析,我们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交流沟通,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兴趣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分层学习;②课堂实施:在课堂教学前,根据具体情况写教案,我们会设置分层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计分层学习活动。我们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兴趣。在课后,我们设置有差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情境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启发――引导――链接这样一系列的环节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领悟――创设――迁移,进而获得自己真正所能掌握的语言知识。

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视听为主导的教学

丰富学生的视觉信息源。(视觉输入)

创设视觉化的信息环境。例如:班级中英语文化布置。

视觉化学习资料的大量呈现。例如:借助Ipad等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一体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信息内化)

类比联想、感知领悟

鼓励学生的视觉表达(语言输出)

视觉化笔记(思维导图:本课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

绘画。(制作英语小报、编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图片词典等)

语言交流本身的乐趣--口语交际最真实、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生动的语言场景,活泼的语言交流。

四、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主。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起始阶段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支持材料基本齐全,除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以外,还有MP3/磁带:包括所有听力活动和悦耳的歌曲歌谣;视频导引,从而为学生提供地道英语环境。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0-01

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叫做《扶不扶》的小品节目,讲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事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你面前摔倒了,那么你要不要去扶起来呢?按照我们做人的良心来说,肯定是扶起来。但是人们都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了,扶着怕被扶着粘上自己不放,真正被摔倒了又没人敢去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人们的品德观念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又被重新提到了小学教育的日程上来,并且放到了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就以小学德育教育校本建设的目的和实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德育教育始终存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但因为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也一度成为了形式化,和流程化,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和问题。

1、德育课程不被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家长只是过多的关注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近而也造成了近年来多发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够跳楼,自我伤害的案件发生。以及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一些本可以忽略的矛盾,引发了一起起不可挽回的血案,这就都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的案例。

在学校教育中,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副课的思品课来说,更是不被重视,因为考试中德育教育不作为必考科目,也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组织教学和家长的来说,各方面都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虽然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而一些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内容,一般都会是课堂上一笔带过,学生缺乏体验,和进一步的认知。

3、德育课程流于形式

实现德育教育的成果的途径就是班会、少先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但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流于形式。课堂教育匆匆带过,而班队活动基本上也流于形式。如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基本上就是搞搞宣传活动,或者到某个敬老院慰问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为什么要学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失败之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阶段,现在我们给他们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单纯,极易学习和模仿,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极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念。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子不满伤害至亲,路上遇见有人有难不敢伸手相帮,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来达到满足私欲的案例发生,可见,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重点

1、开放式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将要从其他基础学科出发,一方面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方面进行德育培养。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德育中,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多是流于形式。开放式德育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更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愿意与人合作,改新道德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鼓励他们吸纳和接收更为先进的思想,并且愿意将这些德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去,真实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制定实际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思品课以及语文、数学都其他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课程,要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与自己的思想贴近,才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认可。切记,不要生搬硬套的灌输和外来不合适的教材运用。

3、实施和评价的善始善终

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注重培养的过程。不能为了追求效果,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校本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的日常渗透。二是问卷调查、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实施。坚持以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和学生的行为反馈为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智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26(07)

篇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一般都会对期末的教学效果产生设想,即完全学会所教东西的成绩优秀、期末成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学生“三分天下”。这种设想在统计学理论上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就教育的本质来说是极其有害的。在设计考卷的难度时教育者会自动将考卷的难易程度与区分度挂钩。英语教师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会潜意识地将班上的同学划分为优良差三类,在平常的教学中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尤其是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分门别类观念是常被固守的,相关的评分程序设定也会按照这种设想进行设计和调整。按照这种固有的教学思路,学生的潜能必将为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整齐性而磨灭掉。

毫无疑问,目前这种划分等级的观念得到了实践的支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预期。同时,这种等级观念还严重削弱了相当一部分处于“中”、“差”等级的学生。这些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只能是维持现状,不可能有突破。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降低。而这必然导致整体教学效果的降低。这种整齐性的教学效果预期,限制了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教学评价隶属于教学管理,在进行教学活动评价时要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充分考虑英语教学各方面的因素,以此全面而整体地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估。因此,从现今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状况来看,在新课程建设中建立英语教学成效的科学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活动开展亟需的。现从课堂评价、形成性评价、考试评价三个角度来对英语教学的科学评价方式进行详细探讨,以期能改变当前仅仅依据英语考试成绩来评判英语学习状况的现状,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新课程建设的推进为英语教学成效科学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钱学森之问”提出以来,我国教育的弊端已为社会所共知,不仅成为教育界、学术界研讨的对象,而且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热点。国家督学李希贵也曾说过,我国的教育发展至少落后工业改革20年。教育改革虽然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但更重要的却是课程改革,这是因为:课程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个专业或一个学期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讲授多少学时,都是由课程体系来决定的。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可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切实的依据,并可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1]。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由于科技的进步,课程资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了。比如,原先的教材都是纸质教材,现在则出现了很多光盘版、网络版教材,甚至出现了手机版教材。讲授课程的手段,原先只有粉笔、黑板,现在则有了好多电子工具,计算机、投影机、录像机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这些新的课程资源无疑为英语教学成效科学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使各种评价数据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摆脱手工搜集、计算的麻烦;还可使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先通过计算机预先检验,使其更加合理。

三、新课程建设中英语教学成效科学评价方法的建立途径

1.通过课堂评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表现情况、学习成效的评定。学生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客体,课堂评价旨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英语教与学的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并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英语,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评价时要善于结合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在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交流能力、兴趣、态度等。

在英语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艺术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通过其他英语教师和教师同行在听课后对自己讲课的建议和看法,英语教师可以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再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英语教师可以及时变更自己的课堂评价,对自身的英语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堂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超的评价艺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所展现的评价艺术,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甚至是失去信心的学生影响尤大,这又特别表现在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的影响上[2]。英语教学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可鼓舞和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科学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为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可以说,课堂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构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一味夸赞。诸如对于天赋异禀但学习不上进的学生,应该适时进行批评,指出某段时间内其学习状况的退步。应通过客观准确的课堂评价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2.更正考试评价在英语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考试手段是评价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广大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应对公众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合理化的考试评估机制。考试之所以备受大家诟病,主要就在于我们还是把考试的成绩等同于能力。秉承这种思想很容易造成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功利化,使考试不得不模式化,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上,而在能力的培养上却只能倾注很少的精力[3]。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考试的评价作用。

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正理解英语知识以学以致用,在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上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倡导主动快乐式学习,撇清英语学习和分数的对等关系。考试是启发式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子系统,而非全部,要将考试成绩从能力唯一标准的神坛上放下来,摆正心态。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考试还是选拔人才最公正的考核方式。但不能因此忘记,能力的培养才是英语教学活动的核心。

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是建立在随机过程上的科学实施办法,现今此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评价的各个方面[4],对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亦不例外。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效果的不可预知性,不断改进原有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应该注意的是:此处的得到的结论与常规的简单应用英语平均成绩来评判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结论是一致的,但并不代表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评估教师英语教学质量的科学性,这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来证明。应该说,一切为改革我们教育现状的努力都是应该得到赞赏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将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多年的老教师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波动调整教学过程。

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评价英语教学质量的时候,一般是根据对前后两次考试的测试来进行,是通过分析学生前测与后测两次测试在不同成绩等级间的变化(前后相继的两个价值状态)的具体状况,构建相应的转移矩阵。马尔科夫链在教学评价中,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若每个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着学生基础状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波动性,那么所得到的马尔科夫链也会呈现稳定分布的状态。

3.建立形成性评价,贯彻过程性评价方式

使用调节教育过程以替代以往的期末考核过程,是当前适合对教学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教学理念。形成性评价具有多种形式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持续评价,如教师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常规课程观察,记录学生在学期中参加活动的情况、各种大小规格形式的测试的情况。除此之外,对英语教学的评价也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咨询,以此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多功能评价形式,可以较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反映英语课程进行的实际情况。

形成性评价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力求避免只关注结果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是采用发展性的眼光来评价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计划的设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思考,力求形成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可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面有效性地开放式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包括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容和策略,借以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和态度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而通过单一的测试来评价兴趣和态度是无法实现的。形成性评价可以较好地使学生自己认识自我,认识到自身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优势所在,从而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自主性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的自主学习上来,通过一些活动的进行来加大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从而在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若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态度自然就会端正,无需老师督促,就会积极学习英语。

形成性评价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的评价四者相结合。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形成性评价还会从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学期的英语学习中所形成的长期英语学习战略上考察教师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情况都不相同,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情况,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成绩而不是作为主要衡量线。应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付出的努力,而不单单依据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英语学习水平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依据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根据英语成绩给予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其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不尽人意,但若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认可,就是莫大的鼓励,可有效避免整个班级英语学习成绩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在鼓励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学生从形成性评价中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对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档案的建立是形成性评价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相应的英语学习信息,包括上一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学生英语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不定期地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进行反思,借以让学生跳出自身的英语学习误区,将自己的学习疑惑讲给同班级的同学,通过同学们的思辨和英语教师的建议来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做出改进。在一定时期后,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综合英语学习状况作出评价。为此,可精选班级上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探讨,推动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包含学生自己、同学之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相对保密。通过收集学生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学习状况,学生和教师都能意识到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据此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档案的建立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做到与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契合。

四、结语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纲,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弱化了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地位。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客体,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摧毁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评价可以使教师获取学生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明晰自己学习方法上的缺点和不足,而后在英语教师的指引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获得英语学习的长足进步。相对于常规的“只对事不对人”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称得上是以人为本。此评价形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改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充分考虑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使学生的个性和个人性格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正视了差异化的学生状况,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善于启发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通过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为教师本身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学习效果评价的科学依据和可靠信息,从而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3―01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教师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农村地区推进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是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是受到农村小学办学规模、资源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开发负担比较重,校本课程开发进度缓慢,因此,需要加强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困境中不断探索,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与城市学生相比较,由于农村教学环境的落后,资源的缺乏,课程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在课程实施中丧失主动权,形成厌学情绪。

2. 校本课程建设负担过大。通常情况下,农村小学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需要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导致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负担比较大。比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教师身兼数职,这些教师不仅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如此一来则无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另外,还有部分农村教师教学负担比较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应付了事,缺乏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导致课程内容平淡。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一1397~03

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体育院校是研究体育学问和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场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规划与建设,而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分类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属性与内容。日本川村英男著《体育原理》把体育科学分为三个层次:即分科体育学、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胡晓风1980年《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把体育科学分为:体育学学科、基础学科和运动学学科;熊斗寅1983年《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将体育科学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卢元镇1995年《体育科学》将体育科学分为:社会科学群、管理学科群、自然科学群、数学学科群、信息学科群;国家教育部《授予博、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科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基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体育学科具有应用实践性、交叉综合性、整合协同性的特征,因此,基于系统科学的学科互联工程是制定和优化体育学科的规划与建设的可能途径。

本研究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系统原理,确立指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原则,寻找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新的增长点,进而提出体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内系统互联、学科系统互联和学科外系统互联的完整工程。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0余篇,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取得相关的数据。采用访谈法,走访了教育部、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国内具有博士学位点的部分体育院校相关领导、调查有关的数据。

2 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的原则

学科规划是学科发展的战略、策略和谋略。学科建设则是实施这一规划的过程,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学科规划,学科建设将失去方向;没有学科建设,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制定学科规划和实施学科建设,有其内在的原则。

原则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基于文献综述、专家论证和实践摸索,得出能反映学科规划与建设规律的若干原则,为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1 指向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这种指向性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结构定位、水平定位和地位定位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树立起“基地意识”、“一流意识”和“特色意识”,这样才能体现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汇聚团队、构筑基地的建设思想。

2.2 科学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科学、合理。要做到科学规划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努力把握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体育所提出的需求;其二,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其三,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支撑发展,形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学科建设软硬件工作环境。

2.3 可操作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可操作,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切实可行。根据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具体的学科建设目标,如目前体育院校处于什么位置,以什么层次为主,主要在哪些领域为社会服务,从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围绕特色学科,加大投入,加强建设。这样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3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互联工程的构建

目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是注重体育学科内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即称为“三大建设”,忽视体育学科内的学科基地建设、研究所建设、实验室建设;注重体育学科内的资源整合来申报研究课题,从而形成就“体育论体育”的现状,忽视借用体育学科以外的资源,通过学科研究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体育学科的建设。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外的资源,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构建互联工程。

互联工程是一个纵横交叉的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板块型和网络化特征,它包括了学科内系统互联、学科系统互联和学科外系统互联工程三个层次(图1)。

3.1 体育学科系统内互联 体育学科系统内互联包括学位点、学科方向、研究所、学科基地、社会服务、实验资料等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网络系统。

学科方向是形成学科特色的前提,学科方向的凝炼要以研究所和学科基地为支撑。学科基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并与学科建设方向紧密结合。依靠实验资料、依靠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通过互联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供软硬件支撑。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关于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重点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立与完善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科研机构、学科基地、实验资料中心等互动平台,建立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经费投入机制、分配使用制度、考核制度等),理顺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找准学科建设的定位,形成特色,并在每个学科方向上建立一个研究所,学科方向带头人和研究所所长实行责任教授制,动态地整合体育学院的资源,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整合,体育学院已获得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优势特色后备学科和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的政策支持,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第二步、第三步主要通过申报省、部级的研究基地和申报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进一步利用和争取体育学院以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多学科合作共建体育学科的良性运作机制。

3.2 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互联 体育学科是一门交错性、渗透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它的发展需要运用其它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需要借助于其它学科的资源,根据学科发展的目标,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因此,通过课题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作为载体,整合其它学科的力量,形成多学科的合作攻关的研究氛围,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笔者就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在2001-2003年期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浙江大学11项,华南师大10项,苏州大学8项,南京师范大学6项。这些院校同时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与高级别课题的立项,汇集其它学科的人才资源,进行合作攻关,出精品成果。这些都说明了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互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基地的建设的体育院校,都无不例外在学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例。

3.3 体育学科与学科外系统的互联 体育的社会化是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学科与学科外系统的互联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它包括与社区互联、与高水平竞技互联和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互联等网络系统。

3.3.1 体育学科与社区互联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建设,为社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通过体质、体能实验中心建设,为社区居民科学锻炼提供服务,并为本学科的研究提供素材。

3.3.2 体育学科与高水平竞技互联 通过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姻,建立省队校办的训练基地、企队校训的培训基地,以培训、训练基地建设促进体育学科建设,如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与省队联办浙江省女子足球训练基地、竞技健美操训练基地等,这给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外源性的支持。

3.3.3 体育学科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互联 通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其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体育科研的质量和档次,有利于出精品成果;通过学科共建或联合审报科研项目,以汇聚相关部门的人才资源,促进交叉,服务地方,为政府行政的内容更贴近社会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科学服务。使学科发展与政府“作为”融为一体,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上述三个层次的互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合体。并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整合各层次的资源,如:系统内互联以课程群建设、学科建设为载体;与其它学科互联以较高等级课题作为载体进行学科渗透与互补;与学科外系统互联以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的咨询需要和社会需求,使学科建设在政、需、研一体化中得到强化。

4 结 论

1)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是一个系统互联工程。大中小系统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依托。然而,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根据本学科的实际,吸纳系统内外的“能量”,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2)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目前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梯队的学历、职称结构偏弱。因此,通过引进与培养、重在培养的途径,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创造和优化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学术环境。此外,给学科梯队教师交任务、压担子,使学术队伍快速成长。

3)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是加强学科建设的保证。体育学科建设的硬件投入往往是较大的,可以通过各种联办承办体育的形式带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科研条件;通过申博、申硕,增加经费的投入。

4)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实力和一流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

5)精品工程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因此,在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同时要规划与建设精品教材、精品课程、重点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重点专业。使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互联工程与精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工程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投稿日期:2005-01-20

篇8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每一位校长都必须思考: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哪里?完成三大课题的主渠道在哪里?切入点在哪里?

我们认为,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切入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008年,适逢东莞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招标,我校的“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顺利中标(课题立项编号:S115KTZB-02)。课题研究的周期为2年(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课题的立意是,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力求通过拓展型课程建设,构建自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凸显我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该课题中期总结如下。

一、拓展型课程的内涵

(一)定义、指导思想与目标。

我校的拓展型课程是由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整合而来的学校特色课程。

拓展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一手钢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因此,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学校层面强调科学性,着眼于整体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仅是打造某方面的亮点;教师层面强调可行性,着眼于常态下便于大多数教师日常操作,不仅仅是追求教师做课题研究或活动;学生层面强调全面性,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仅是争取部分学生获得奖牌。

(二)由来、对象与课程资源。

1.一手钢笔好字。“天天练”写字由语文及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天天练楷书基本笔画》《天天练楷书偏旁部首》《天天练楷书间架结构》《天天练楷书书法作品》。

2.一些文雅气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主要由语文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含英咀华》。

3.一种探究习惯。“做上学”由科学和数学学科拓展而来,四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做上学》。

4.一门兴趣爱好。“兴趣与个性”主要由音乐、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二、三年级以普及层次为主,全体学生参加,目前设乐器、纸工两个选项,课程资源《折纸・葫芦丝》;四、五、六年级以提高层次为主,部分学生参加,分为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四个系列,目前设航模、动画、古筝、舞蹈、陶艺、版画、足球、篮球等二十多个选项。

5.一项健身技能。“阳光体育”由体育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目前以跳绳、毽球等运动技能为主。

(三)课时与进度安排。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计划表

对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我校《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说明: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文件规定,4-6年级周课时量为30课时,表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意思是:上学期音乐周课时量为2课时,美术周课时量为1课时;下学期音乐周课时量为1课时,美术周课时量为2课时,此为我校在遵行国家课程设置规定后进行的调整,一周总课时量不变)。

例如,“做上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主,补充了数学学科拓展而来的“七巧板”、科学学科拓展而来的“小实验”,教学进度安排到年级及周次,评价也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二、拓展型课程的依据和基础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6条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二部分《课程设置的原则》第3条指出:“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四部分《义务教育设置的有关说明》第4条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实践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的提出,给一线校长和教师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也出了一道难题。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中,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小学阶段课时安排方案(每节课按35分钟计)

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应做到门类完备、活动(科目)品种丰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选择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自2006年以来,构建了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2008年)校本课程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提出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的理念,进行“两个重心移位”的课程调整,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其中涉及语文、外语、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涉及活动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正因为进行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自成体系、自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为我校拓展型课程“五个一”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三、拓展型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一)实施策略例举。

1.整体构建,分项突破。

2006年秋季,“天天练”写字课程全面实施,教材、评价落实到位;

2007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提高层次选项及开班取得突破;

2007年秋季,“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评价方法取得突破;

2008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普及层次选项及试点取得突破;

2008年秋季,“做上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使用取得了突破;

2009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资源的整合、师资培训取得突破;

2009年秋季,“阳光体育”课程花毽项目取得突破;

2010年春季,编辑《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

……

2.从“我”做起,整体联动。

“我”是什么?“我”是教师,“我”是学科……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强调从教师自己做起,从学科本身做起。

例如“天天练”写字课程,从“教师”做起,先抓教师的板书与作业批改,后抓学生;从“语文”做起,先抓语文学科写字教学,后抓天天练写字课堂;从“作业”做起,先抓作业书写评优,后抓写字考级;从“描红”做起,先摹后临;从“姿势”做起,先规范写字姿势,后培养写字技能;从“写字”做起,先认真写字,后学习书法艺术。

例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本;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理解记忆是本;集中诵读与分散诵读相结合,集中诵读是本;朗读与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相结合,朗读是本。

3.课程推进,师训同步。

教师拓展型课程校本培训一览表

教师拓展型课程校本培训人均累计197课时。

4.注重过程,评价激励。

拓展型课程本身不新颖也不特别,这“五个一”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应有之意。拓展型课程在我校是课程,不是活动,更不是运动;每一项拓展型课程的目标、内容、进度、资源与评价,《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都有明确的指引。如阳光体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常用健身技能,不是一句口号,它真正落实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拓展型课程的评价是等级达标、学生学习拓展型课程的评价和学习基础型课程的评价,一同纳入《学生素质报告单》。

以“天天练”写字课程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为例来说明。

我们根据《中国硬笔书法考级大纲》,将师生的写字水平等级划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细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如“七级甲等、七级乙等、七级丙等”共二十一级。诗文诵读等级则设有童生、秀才、举人、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等十二个等级。

与基础型课程评价有所不同的是,等级达标更主要的是一种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型课程教学活动。

5.注重探究,多方呼应。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使之常态且有效是我校拓展型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的做法如下。

拓展型课程做上学的实施目标直接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即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发展为目的、过程评价为尺度。

另外几项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倡导适时开展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主题探究活动,可量化的指标是:各项拓展型课程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年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探究活动。

各项拓展型课程近期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选录如下: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摇月是故乡明?摇四年级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摇品读陆游?摇六年级

“天天练”写字课程?摇永字八法探秘?摇四年级

“天天练”写字课程?摇走近王羲之?摇五年级

阳光体育课程?摇毽球的来龙去脉?摇三年级

阳光体育课程?摇当文武秀遇上NOBODY?摇五年级

兴趣与个性课程?摇葫芦丝趣谈?摇三年级

……

(二)实施效果例举。

1.从数据统计看效果。

如天天练写字课程:

2008-200年度天天练写字课程写字考级达标一览表

2006-200年度,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师、生收获颇丰。其中教师获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市级奖项30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近20篇。学生获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市级奖项100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论文30多篇。

2.从信息反馈看效果。

《硬笔书法》报主编严海南:“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写字课程定位准,起点高,好得无话可说。”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文铸:“松山湖中心小学蛰伏三年,用三年时间构架经营拓展型课程,把它做成今天这种效果,真是一个奇迹!”

东莞市教育局杨晓棠局长:“松山湖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小学科教学,提出了拓展型课程‘五个一’,这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如果更多的学校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小学教育就一定能办好。”

“国家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考察了该校的航模、陶艺、器乐、经典诵读等拓展型课程后,对该校的拓展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她得知该小学在全校持续开展天天练字14分钟,师生共同练字考级等做法时,更是点头表示赞同:现在很多孩子经常用电脑,不会写字或写不好字,坚持天天练字很好。”(摘自人民网)

三(2)班范婧的家长:“我们把孩子转来读书,不怕接送的麻烦,是因为学校真正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孩子在这里学习‘五个一’,很快乐。”

广大家长的赞同,是我们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家长的口碑,是我们最看重的奖杯。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31-2

余文森教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则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是教学的前提,是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的科学设计。生成往往是以预设为基础,但不是预设的按部就班,是依据学情对预设的调节、拓展和丰富,是学习自主建构过程,所以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一、预设开放性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走向自主生成

课前一周准备: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分别调查“沙钢集团”、“张家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每个调查主题提出调查内容。调查目的是通过自主调查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工业联系。

调查题1:(1)沙钢集团的炼钢过程有哪些工厂?(2)以沙钢产品为原料的附近企业有哪些?(3)上述工厂存在怎样的联系?

调查题2:(1)张家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有哪些?哪些是著名代表企业工厂?(2)开发区内有哪些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3)上述开发区内的企业工厂存在怎样的联系?

对张家港人来说沙钢集团可谓家喻户晓,所以本校学生对预设题1比较熟悉,通过在沙钢工作的家长、网上、实地考察多途径收集信息。

学生1:我爸爸在沙钢工作,我了解到了沙钢主要有这些工厂:沙钢烧结厂、沙钢焦化厂、华盛炼铁厂、宏发炼铁厂等。炼钢工序:铁矿石进入烧结厂去除杂质的烧结物和经焦化厂生产的焦炭进行炼铁厂铸钢,然后进入轧钢厂生产线材、钢材等产品。

学生2:以沙钢为依托,延伸冶金产业链,注重产业链的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世高金属(韩国SK投资),利用沙钢原材料进行热卷板、宽厚板深加工;美国新力金属主要生产汽车刹车片,它将沙钢生产的高速线材加工成摩擦粉;奥地利富利美科也是利用沙钢线材生产金属纤维建筑材料。还有沙钢的钢渣处理、除尘设备、煤焦油深加工等相关企业。

学生3:沙钢集团的相关工厂存在着上一家工厂的产品是下一家工厂的原料,所以是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教师: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地理专业的角度形成什么样的工业联系?

学生讨论得出: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教师:接下来请第二小组来展示他们的调查情况。

学生4:(小组PPT展示主导产业规划图和代表企业的照片)

学生5: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土地、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信、道路。生活、生产服务设施有开发区服务大楼、教育(张家港市职教中心校、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梁丰幼儿园、初中、高中,小初高教育完善)等配套完善齐全。

学生6:综合上述,我们小组认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学生7:老师,我们在调查学习中了解到工厂的计算机网络联系算不算工业联系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意外,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表扬再让学生讨论。讨论出的结论绝大部分都认为是工业联系,因为工厂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还可以获取市场信息,提品信息等,信息联系对市场化、国际化的工厂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

我补充道:“同学们的讨论非常好,这应该属于工业联系的信息联系,你们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超越了教学内容,非常了不起!”

二、预设乡土案例教学,在教师有效追问下动态生成

教学中直接分析教材提供的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学生相对比较陌生,只是为了案例而学习案例,不能达到深刻理解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了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预设学生已经亲自调查学习的案例作铺垫。首先分析案例1沙钢集团的工业集聚,然后再分析课本案例加深理解。

【案例1】 沙钢集团的工业集聚

沙钢集团是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沙钢是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的钢铁企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持续、高速、高效发展。沙钢拥有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及相应配套公辅设施于一体的650万吨钢板生产线一条,国际先进水平的100吨、90吨、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生产线五条,平立交替、无扭控冷全连续高速线材生产线五条,全连续切分轧制带肋钢筋生产线六条,以及同韩国浦项合资的冷轧不锈钢生产线二条和热镀锌钢板生产线一条。具有年生产铁1000万吨、钢1500万吨、材1500万吨、不锈钢薄板40万吨、镀锌板15万吨的生产能力。

追问1:沙钢工业区内有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铸造厂、轧钢厂等,它们存在工业联系从而近距离地聚在一起是什么现象?有什么好处?

学生1:工业集聚现象。好处有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篇10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一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就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的起点,对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从教育学角度,作尝试性探讨。

1 对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的几点认识

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自1983年以来,经历创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经过十几年的学科课程建设,其在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理论深度及引进相关世界新信息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是现有教材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在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上,它还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的“学校体育教育学”,既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又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内容、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内容等;其中“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一章的内容,既包含关于学校课余训练的一般概述,又包含课余训练的原则与方法、计划等内容,似乎它将要包含所有关于“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而有的章节内容之间,缺乏有机或必然的联系,表现为只顾示全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二,学科课程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大多课程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与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由于过多偏重于对学校体育理论的思辨研究,学校体育学这一学科,就忽视了结合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成果,从而使课程内容显得抽象理论过多,且晦涩难懂。第三,学科课程体系中重复内容较多,每个问题似乎都可自成一体,全面论述,结果概念或论断重复出现,使学科体系稍显烦琐。同时,课程内容中某些章节内容还同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相重叠,反映出相应学科之间仍缺乏必要分工的问题。学生对相关知识反复学习,虽有利于巩固学习结果,但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建设起点审视

现今的学校体育学课程缺乏实感,过分抽象,不以学习者熟知的学校体育现象的分析为起点,而是?一开始就用定义、规则、普遍的原则,分类以及类似的东西,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作初学者的起点,这是荒唐可笑的,极不合理的”。笔者认为,现今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的起点:第一、理解困难,机械记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第二,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现今学校体育学学科体系不适合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生的已有经验准备。因为,初学这门课程的学生,虽有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学习经历,但他们一直作为学生角色出现,因此所感知的现象及问题,受其自身体育兴趣和视野的制约;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受其所处的位置制约。对于涉及学校体育方方面面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较少关心,较少了解,或仅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少分析。即使对于自己的体育学习实践和生活,也很少以旁观者的身份,从教育学的角度,全面深人地进行观察与分析。在这种对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尚缺乏全面深人地感知、了解的经验准备状态下,直接引人概括化的概念、原理、理论等为起点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而“没有首先让学生熟知定义和概括所需要的种种个别事实,学生便很难接受,觉得相关理论空洞抽象,不易理解。即使机械记忆下来,也很快遗忘。因此。学校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应注重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不断展开以描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从而“尽可能以学生直接的亲身体验作为统觉的基础,进而分析、探讨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二,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由于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多以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作为学科课程起点,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所学知识对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有什么价值、觉得所学“无用”。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在教材的绪论中再三强调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无济于事。但是,如果课程从学生了解的学校体育的各种现象人手,进而引导他们发现其中一连串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其中道理的迫切愿望,则易于使学生投人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时候,学生感到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来分析、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为读书而读书”,因而。易于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第三,不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今学校体育学课程以概括化定义为起点,学生只需进行接受学习,没有发现学习的机会,而若以他们所了解的学校体育现象作为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学校体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再提供给学生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讨论、发现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容易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

篇11

一、把握新课程下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掌握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使小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紧紧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及社会需求,让小学生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能力。

二、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使小学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1.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是学校的教育主体,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展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悟、体验、洞察这个社会,真实地获取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尝试活动,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获取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

学生的一些认识及新的道德观念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那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品德产生于社会生活中,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观,让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之间都可以互相促进、相互督促,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重视小学生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

篇12

作为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对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主要指广义的课程资源,即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校内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中占主导地位,而校外课程资源更多的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都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基于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一般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遵循如下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2.优先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个性化原则。

(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1.研读教材,形成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引导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再从教材出发,关注课本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其它课程资源的纽带。

首先,课前搜索感知教材。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教师介绍的背景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课上生成解读教材。只有将学过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2.鉴别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鉴别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应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3.实现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新课标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课程资源。既要重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保证课内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课内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比重,做到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整合。

(三)课程资源的创新

课程资源是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的创新是在旧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语文指出:“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如何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两大主体,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以下主要通过学生资源及教师资源两方面浅谈如何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其次,亲近自然环境,进行校内外沟通。

再次,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1)在教学中,老师由情入手,用自己飞扬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感情,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

(2)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的好,在课堂上使学生趣味盎然,快乐无比,并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自觉性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

(3)从课外走进课内运用研讨会这一课程资源,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主动性提高,自己用方法解决问题,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及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1.教师角色的转化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学生潜意识里将教师视为权威,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好榜样。

(1)开放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做法列举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知识在上课之前让同学自己预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运用自己喜欢的课程资源如运用研讨会、辩论会、图片等学习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课文。课程讲解中出现的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

第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将知识融汇到一起。学生在学习时有串联性,并对文中出现的场景虚拟、练习,结合多种课程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要创设开放的课堂就要有开放式的活动。课堂活动是教学开放的标志,又体现在学生作为全员全过程参与。

(2)在教学中提倡师生平等。

好的语文教学应充满激情,传播美好的人文精神,启迪学生的精神良知,富于学生自尊,以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在教学中情感是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对学生和蔼仁慈,学生对教师态度发生变化,师生之间不再是敌对的,而是融洽相处,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

2.教师能力的培养

建设开放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师仅仅转换角色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能力及素养。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有三方面: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1)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材的能力。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

第三,教学口语表达能力。

(2)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身的创新潜能,创新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只有将自己职业知识掌握的十分熟练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如何创新方法如下:

第一,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第二,探究新知识,变革旧有模式。

第三,思想先进,引进现代化教学。

篇13

我校致力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在多年的德育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学校的习惯课程――分年级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低年级“课前准备习惯”“正确写字习惯”“道路行走习惯”等、中年级的“课堂发言习惯”“作业书写习惯”至高年级的“礼仪用餐习惯”“社交习惯”等,都有系列体系,并有相应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们通过手拉手新知课程、一对一辅导课程、文明监督课程、我是文明小能手比赛课程等方式,从内而外多方进行行为的监督与养成。

每组课程、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课前准备课程是低段的重点,要求学生能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准备好不同的学习用品。但并不是除了低段以后,中、高段就不重要了,在中、高段同样要求学生有课前准备习惯,并且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根据课的不同准备好不同的学习用品,还要根据课的内容不同,准备不同的细节:习作课准备习作练习本;复习课准备练习本;新课准备课前资料等。

每组课程有侧重、有连贯,使学生在学校六年能真正地将这些习惯养成。

二、课堂课程:十善课堂

我校以“崇善”文化立校,推行“十善课堂”――通过构建“善育、善动”的课程文化,培育“善待、善教、善诱”的教师文化,培养“善学、善思、善取、善为、善创”的学生文化。

教师善教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善待就是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中,教师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要善于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善诱就是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探求教和学的有效策略。学生善学就是勤学、会学,努力学到最好;善思就是边学习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理解所学要义,善于解决问题;善为就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善取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善创就是学会创新,善于创造。

为践行这一理念,我们“以点带面”,利用教师的每一次外出培训,依托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沙龙”“师徒结对”“擂台大赛”等活动向全体教师辐射;同时,以“同课异构”“团体课”“教研周”等形式在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大胆实践。

三、活动课程:五善、五节

五善与五节指的是学校系列活动课程。五善指“读善、写善、画善、养善、讲善”;五节即“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校园吉尼斯”“家长开放日”。

1.读善――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是我校的常态工作。晨读课、语文课、课间活动都是学校充分利用的经典诵读课堂。近年来,学校组织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篇目。各班语文老师更是根据班级的特点,分阶段安排了各班经典诵读内容,低学段每班包含古诗词不少于30首,高学段每班不少于50首,还要包含三字经、论语、中庸、弟子规等。由语文老师有指导性地带领学生诵读,其他学科老师参与辅导。少先队对经典诵读活动全面督促,教导处负责检查诵读情况,并组织每学年一次的经典诵读比赛。

2.写善――书写经典

写善,不仅仅写是的经典内容,是善的内容,同时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我校每年会在一年级中开展“写字姿势”的评比;每年会在全校开展写善比赛,初赛在全校学生中铺开,每次书写,以学校当学期的国学内容为主,语文老师进行硬笔书法的讲解和示范,在所有同学中进行选拔。

3.讲善――日行一善

日行一善是我校的常态工作。我们提倡学生每日为班级、为学校、为家庭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班课、学科课、节假日……都是学校充分利用的德育课堂。近年来,学校组织了“感恩母亲”“感谢同学”“知恩拜师”等为主题的专项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对同学、对教师、对家长的关爱。每年元旦,我校就开展讲善比赛,将平时的行善活动进行延伸,展示学生平时行善的缩影。引导学生从书本当中,有的从身边的生活中,还有的从自己亲身经历之中,讲述着身边的故事,抒发着对善的理解,让学生们通过精彩的演讲让学生们再次感受“真善美”的力量。

4.养善――善心彰显

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养善”活动――养动物或植物,几年来,我们先后养过“蚕宝宝”“金鱼”“蔬菜”“盆栽”“乌龟”等。每年的春季,学校把善养的动植物发放到孩子们的手里,让孩子们自己带回家里养,要求自己照顾,自己管理。在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后,学校再要求孩子们把学校发放的动物、植物带回学校,进行“善养之星”的评选。

在善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与爱心,从善养的过程中,感悟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孩子的德育工作。

5.画善――丹青绘善

画善则往往是对上述“读善”“写善”“讲善”“养善”活动的小结。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身边发生的善行,欣赏到的美景等画下来。

6.校园文化艺术节

我校每年的六月份会如期举行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班歌演唱,才艺表演,文艺演出都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一首班歌,一群孩子,在班歌中表达孩子们对班级的热爱,对班级文化的诠释。在个人的舞台上,孩子们展示出自信与热情,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蹈展现了自己的文艺才华,传达观众一个理念:我唱,我自信!我舞,我勇敢!

7.体育节

我校的体育节从“团体体育、亲子体育、竞技体育和教职工体育”四个层面推进。“搭桥过河”“迎面接力”“播种与收割”“赶小猪”这些集趣味与竞技、个人与集体于一体的比赛项目,以团体合作为基础,以多人参与为导向,将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亲子袋鼠跳”“大珠落纸篓”“飞镖”“踏板齐步走”等12个之多的亲子项目,把全校1000多个家长邀请到了学校,将亲子体育举办成了全校型的体育嘉年华。

8.校园吉尼斯

我校的校园吉尼斯从体育吉尼斯、生活吉尼斯、学科吉尼斯等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旨在通过吉尼斯让学生享受愉快幸福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选择、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我并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9.科技节

我校的科技节,以动手制作为主题,每年的科技节要求孩子们自己亲手制作比赛工具――纸飞机、降落伞、水枪、航模、遥控飞机、遥控汽车等,从比赛器材的准备中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0.家长开放日

我校每年三月份会在固定的一、三、五年级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评价;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