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108-03
doi:10.14033/ki.cfmr.2016.29.059
关节镜是临床医生诊治关节疾病的内窥镜,通过关节镜观察患者关节病变情况。肩关节镜主要应用于肩部疾病的检查中,有助于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疾病的病理改变,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肩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1]。低体温是肩关节镜术后常见问题,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切口感染,甚至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此外,术后低体温还会导致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恢复[2]。因此,对于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做好体温的干预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预后的恢复[1]。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70例,分析保温护理管理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2±2.15)岁;术前基础体温为(36.52±0.31)℃。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2~66岁,平均(40.47±2.32)岁;术前基础体温为(36.62±0.28)℃。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术前体温在36.5 ℃~37.5 ℃。排除标准: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同时排除术前体温超过37.5 ℃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基础体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吸入符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于术前1 d将关节镜灌洗液及手术器械放置手术室,将手术室温度调整至22 ℃,使用普通棉被或手术单覆盖于患者的四肢、躯干;观察组采用充气加温的方式进行保温护理管理,采用Warm Touch TM充气式保温装置,将充气式保温毯及手术单覆盖在患者四肢及躯干上,并调节充气温度至36 ℃~40 ℃。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中灌注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热舒适度评分,采用鼓膜测温仪检测患者手术前后鼓膜温度变化(鼓膜温度为患者的中心温度),同时采用热舒适度量表对患者热舒适程度进行评分,总分10分,5分为中间热舒适度(表明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分数越高表明越热,反之,越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及热舒适度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体温调节属机体适应性反应的一部分,只有保证体温的恒定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一旦体温出现过高或过低,极易引发代谢功能紊乱,严重者导致死亡[3]。医学研究显示,在进行外科手术时,50%~70%的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体温现象[4]。围手术期内患者出现低体温易增加创口感染、心律失常、复苏时间延长等状况,增加术后寒战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恢复。因此,维持患者围手术期体温恒定至关重要。根据AORN(美国手术室护士协会)对围手术期的建议,要求外科手术室及其他无菌区域应保证室温在20 ℃~23 ℃,肩关节镜手术中,由于患者肢体需要长时间暴露,且为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灌洗液进行冲洗,患者对灌洗液的吸收便会引发体温下降[5]。此外,肩关节镜手术采用的是全身麻醉的方式,物使用剂量的增加,抑制了下丘脑对体温中枢的调节,使患者体温大幅度下降,进而产生寒战反应,若不给予保温措施干预,即便手术成功,也将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延长术后恢复时间[6]。
采用充气加温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保温干预,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及手术单覆盖在患者的躯干和四肢上,通过调节充气的温度,一方面降低了因长时间肢体暴露导致的体温下降的机率,另一方面对患者起到了保温作用。此外,充气加温可有效提高患者热舒适度评分,维持患者的体温处于舒适的温度,不仅满足了患者对热舒适的要求,同时提高了手术满意度[7]。
本研究分析保温护理管理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中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常规保温方式与充气加温方式不会对患者手术时间、输液量及灌注量造成影响;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热舒适度评分,术前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体温及热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保温护理管理可有效保证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内体温的恒定,实行充气加温的保温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评分,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华伦.侧卧位臂板固定架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5):524.
[2]史雪辉.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5,41(10):1235-1236.
[3]鲁楠,张爽,安惠,等.肩关节镜手术对术后血压变化的影响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1423-1425.
[4]苏秋玲,洪范宗,王伟,等.新型受力可调节肩关节牵引器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0):45-47.
[5]李晓婷,谌璐,张丹,等.低体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3):341-342.
在高中生物教材涉及很多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环保知识一点点被灌输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形式多样,除课堂授课外,还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但只是宏观的了解了各种生物,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将对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生态系统,了解地球上的大生物圈,了解我们对环境的依赖。教学中可以用学科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原本美丽的地球,现在已经不堪重负,原本健康的生物圈,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引导学生爱护身边的环境,爱护地球上的生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也要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破坏环境的后果,引起学生的警惕,不能再无休止的破坏它,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重视环境保护是人类的责任,否则我们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增加生物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就是很好地途径。可以选择取材简单、方便展开的课外活动,研究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实感受身边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主动探究环境保护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人类对环境的强大破坏力,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比如,在讲人类活动带来生物基因突变时,可以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哥斯拉》,然后再展示给学生切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多年后当地生物的图片,以动态的、震撼的直观形式冲击学生视觉,学生看到核泄漏造成的生物基因突变有多可怕,自然会联想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可耻的,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增加生物课堂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留在脑中。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十分可取,用一个个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的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打开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讲授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物链、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
案例教学选材的方向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还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物遗传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遗传知识学习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教师向学生讲授猎豹数量减少案例,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猎杀,猎豹数量减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后代存活率完全没有了保证,整个种群濒临灭绝。教师要问学生:“为什么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质量变差?”,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利用遗传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教学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要教师的引导。高中生物课堂的知识丰富,学生树立的环保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做环保宣传,让身边的人也建立起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中的环保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的破坏,呼吁人们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咨询老师相关知识,老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环保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结束语:生物教学的任务不仅是生物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热爱环境保护,自觉宣传环保的理念,真正实现环保的行为。生物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机会体会环保的意义,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l]林小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田科技信息[J].教学管理,2011(15).
我国是有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采取实际行动。教师应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高中生的环保理念。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人们必须正视并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大自然的恢复是非常缓慢的,但人类的破坏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任由自然被破坏,那么,动植物的生存和延续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生态平衡将会不协调,人类也会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人类维护它的和平和稳定。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维护人类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要解决自然和资源的问题,教师就要教育青少年注重环境问题。只有他们注意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关爱地球、节约资源的习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其增长率已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资源短缺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本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真正成才。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不仅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地理课本涵盖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也是高中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获得大量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1]。在教授地理知识前,老师应该充分、积极地备课,与时俱进,跟踪我国当前解决环保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入保护环境的内容,挖掘环境保护的背景、意义,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整体概念和理念产生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下环境问题的严峻,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和短片内容深入探究,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落实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维护美好的生存环境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增加生物课堂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留在脑中。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十分可取,用一个个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的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打开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讲授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物链、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
案例教学选材的方向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还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物遗传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遗传知识学习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教师向学生讲授猎豹数量减少案例,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猎杀,猎豹数量减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后代存活率完全没有了保证,整个种群濒临灭绝。教师要问学生:“为什么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质量变差?”,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利用遗传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教学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要教师的引导。高中生物课堂的知识丰富,学生树立的环保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做环保宣传,让身边的人也建立起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中的环保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的破坏,呼吁人们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咨询老师相关知识,老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环保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一)二者是对立关系
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二)二者是统一关系
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二、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受到国内外强大压力,利润变薄甚至变成了负增长。政府进行自主创新,扩大内需,寻找新挑战带来的新机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创新具体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成了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在转型中寻找先机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综合来看,选择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向。
(一)新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环保因素
一方面,经过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地球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人类按照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了,能源、生产资料等不可避免地都会面临价格上涨和来源短缺的问题,加上人工上涨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威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顺应了历史潮流,可以有效地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二)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新兴产业是技术转型的前进方向
节能减排已经成了工业调整的主要驱动力。随着那些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越来越会受到市场和排放等多方面的严格控制和限制并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补偿责任,传统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会进一步摊薄。同时,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征的绿色产业依靠自身的特点会在受限和社会补偿成本上拥有显着优势,加上可能会享受的补贴,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增长。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参照的产业转型,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可以有效地保护投资,并在未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环境保护是区域经济成本控制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治理成本和对污染的监控成本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形式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未来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必然会更加严厉。同时,中国污染物治理和补偿成本也越来越高,例如,近几年出现的沿海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经济补偿成本高昂。随着国家对污染物控制的越来越严格,对环境污染的监控越来越严格,监管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如果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监控设施和监控队伍,这些成本会让区域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吞噬掉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只有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从源头上入手,在发展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才能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高昂监控成本和治理成本,保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四)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经济化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开始大范围使用贸易保护措施,众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也开始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作为间接贸易壁垒,因为更容易受到本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开始被普遍采用,例如,碳排放和碳足迹为代表的环境指标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因此,环境保护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相关环境标准、乃至未来市场对环境标准的需求,才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做到有备无患,保护投资并增强竞争力。
三、现阶段区域经济提倡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获得外力支持
(一)提倡和重视环境保护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外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加重及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规划前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让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从而减少发展建设中的阻力。国家和民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可以更容易地吸引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从而更容易地获得投资并打开市场。
(二)环境保护符合中央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国内、外环境压力加大,中央对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支持。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进行重点解释,这些都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已经升级成为国家意志。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可以更容易地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上级的支持。
(三)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自主创新的方向
在传统产业上,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具有明显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超越。而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上,中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限,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国际产业调整这难得的机遇期,从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供应链等新兴产业入手,可以有效地抵消发达国家的优势从而让自身脱颖而出。
(四)环境保护是民心所向,可以获得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