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经济环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既面临着种种机遇,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体制作为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应顺应经济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管理体制,最终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财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
财务管理体制作为一种经济型管理体制,在企业和国家单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成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财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看,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之后,逐渐由计划经济为主变成市场经济为主,而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也丰富了起来,具体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等,而其中的经济手段就与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息息相关,它是国家在进行战略规划和经济计划之前的宏观调控,还有一种是利用金融或者财政的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财务管理作为我国经济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满足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就要更准确地为国家提供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由此可见,由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的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而财务管理体制也反过来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财务管理体制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有成本管理制度、收益分配的制度以及财务投融资体制等,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安排财务的总和,而从财务管理体制的各方面内容都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在财务投资体制方面,我国近年来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型经济的政策与投资制度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我国投资制度的政策定位上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朝着外向型、出口型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从财务融资体制中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由于国家对投资力度的增大,表明政府在推行科学、稳健的金融政策,这种经济环境就有利于融资制度的产生,而融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经济市场的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健康。由此可见,完善、健康的财务融资体制反映也影响着经济环境的状况。
二、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一)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实施、把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新时代的经济环境结合起来,就必须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实践工作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和培训,不断提高和改进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使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也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对财务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设想和大胆改革,制定有前瞻性的计划和规划,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二)打造良好的财务管理市场
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秩序的进行,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市场的规范,例如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在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上要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行合理制定,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要与企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相符合,尤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更应结合国际的经济状况打造一个资金流动健康的财务管理市场。
(三)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财务管理制度
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中更加强调了财务管理体制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使财务管理体制的职能更加明晰,从根本上为财务管理功能和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有所创新。具体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把财务管理的观念改变了,财务管理制度真正成为融协调、监督、组织、评价等为一体的制度规范,把企业单位在运营、资金运转、控制成本、收益分配等多方面的财务内容进行综合的组织与控制,最终进行评价和监督,为企业对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本质内容,长时间以来,企业财政直接管理财务监督、财务资金的周转等活动,导致财务工作和财政工作混淆不清的状况,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我国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下,可以把政府给予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变为政策上的规章制度,把财政的直接参与变为间接引导和监督,为财务风险的规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为主逐渐向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体制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尤其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经融入到我国各项经济发展工作中,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财务管理体制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研究财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基于新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7).
[2]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J].当代财经,2003(05).
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已逐步由以往的项目、区域转变到政策、战略方向,这一评价是伴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基本理论及实改变而出现的。在评价实践过程中,因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合理,使得公路工程在产生最大化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如何减小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调查工程影响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预测办法对项目未来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工程在获得效益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工程项目在论证上更为客观可靠、工程设计及建设更为完善,实现工程最大化综合效益一个研究性活动。
1.2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开展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有这几个目的:一是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调查,对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起到的正、反效用进行分析;此外,对公路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对其适应性及工程可接受度,以此为工程建设决策给予必要依据。二是在对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对策。三是探寻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单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情况。
2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子及评价内容
2.1影响因子
(1)社会方面。一是目标人口,公路工程影响区域内人口的总量、密度、结构等情况;因拟建工程对人口现状改变有影响,受损者和受益者比例、区域人口迁移等情况。二是科技文化,工程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科研力量、院校总数、办学水平等。三是医疗卫生,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医院数量、结构分布、规模大小、环境卫生等。四是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住房、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方面。五是社会稳定,包括地区暴力、盗窃等犯罪率、交通事故等(2)经济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的产业布局、国民收入、经济结构等方面。②需求情况,区域内目标人口对于拟建公路工程的实际需求。三是收入分配,因拟建工程的影响,目标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变化。三是就业及失业,因拟建工程影响,区域目标人口的社会就业及失业现状。
2.2评价内容
和一般工程项目比较,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现状评价:依照影响因子筛选情况,对确定的因子基于一定评价范围开展调查,并要收集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对获得的资料予以加工,对公路工程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整体的客观评价。(2)影响分类: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积极和消极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公路工程有助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譬如:旅游区公路工程的建设,会增加区域的旅游收入,并为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后者则是对社会经济前进的阻碍力,譬如:工程建设导致人口迁移、耕地减少等。二是直接及间接影响。前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和某些社会经济环境要素间有直接性作用;后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经某个或多个媒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三是短期及长远影响。此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依照时间流划分的,两种影响无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公路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影响就属于短期的;而在公路建成投运阶段把持续产生的影响看作为长期的。(3)效果分类:一是正、负效果。该效果主要是和公路工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应的。
通常而言,积极影响带来的正的社会经济效用是公路工程受益者所求的。比如:公路投用后可有效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保证商品便捷流通、降低运输费用等,这些带来正面的效果.而消极影响带来的不佳的社会经济效果,这是公路建设部门和受益者不想看见的,或要积极避免的。比如:在农业生产区建公路需要占用农田资源,这就会导致区域内部分农民丧失农业生产基本资料,还会出现搬迁及安置等问题。二是有形及无形效果。前者一般是可通过货币来度量的。比如:因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在客货运输中大大节约运输时间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通过货币来计量。而后者就是很难通过货币计量的效果。(4)发展水平。除对拟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外,还需对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分析。主要是拟建公路工程对区域的人口、收入、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治安、就业失业等影响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对拟建公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效果分析。(5)拟建工程需求。依照社会经济实际,预估拟建公路的现实及潜在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数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方式及程度。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对拟建公路赞成与不赞成目标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给出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需求程度。
3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3.1明确评价范围及目的
首先,要利用好既有资料,并基于专业判断来明确公路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涉及面,并依照评价深度要求,明确目标人口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具体范围。其次,依照拟建公路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效果明确此次评价目的。
3.2确定影响评价因子
对拟建公路工程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予以识别,可采取半定量法判断。对于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及选择,同样可采取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完成,可通过此算式进行:评价指数=影响因子导致的影响值/标准满意值
3.3选定评价方法
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方法:
(1)专业判断法,该法是在相关专家或应用一定专业知识定性阐述拟建公路工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效果,该法一般应用在工程无形效果方面的评价。
(2)调查评价法,就是在无法给出具体需求函数状况下,可通过该方法来评价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工程需求情况主要是通过对公路工程引起的支付愿望,或对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可接受赔偿愿望进行整体效益的度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提高公路工程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同时,能够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实现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晓言,许晓峰,任立.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评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33—234.
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流动的资金现象,这些流动的资金就是会计需要计算和控制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会计要素的冲击,其具体表现就是会计要素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来做出不断调整。因为,要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变化发展,就必须要及时修改会计要素,由此才能够为会计目的做出相应的准备。
2、对会计报表目标带来的挑战
会计报表目标就是指为会计的核查对象安排的会计信息以及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到来的需要,会计目标是发展会计实务和理论的根本事项和条件,也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顶层。
会计目标的冲击造成了理论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受委托责任观点,它是针对过去并且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另一个是决策有用观点,主要是针对将来着重讲了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未来的会计信息发展方向应该是要向使用的人不仅要提供质量效果好的信息,同时也要注意受委托的责任信息,这才是会计发展的正确目标。
3、对会计计量带来的挑战
会计计量就是用货币等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各种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用明确的数字计量来确定事物发生之间关系。以前会计在计量方面上就是用成本计算、折旧、损益类等方面的实务来表现的,这种计量成本的模式是过去传统的方法。而在经济社会,人们讲究的是无形资产代替有形资产。由此可见,传统的计量模式将被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取代,但是公允价值模式的计量法带有主观判断性,缺乏可靠性,而历史的成本计量模式具有可依据性,比较客观。所以,面临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推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要依据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这也是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1、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
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来决定的,经济体制方面强调的是政府干预,一般会采取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大多是政府部门制定会计规范,后一种体制下,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规范。
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就是在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间配置会计信息的一个政策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被分为公开、核准和混合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注释、补充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等。对于会计信息问题,日本和法国对信息披露是十分具体的,并且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很多。这是在两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的表现。而相比较这两国来说,美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则就比较笼统,但是在实务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样充分体现出美国经济中政府力量较小。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和披露的频率不同,反映了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视不同,同时也表现了各国对吸收外资的政策不同。由此可见,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下,既要充分考虑到本国证券发展的阶段及投资者的心态,也要考虑到本国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建立并完善本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3、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
在各国会计中,会计准则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适应既定的经济环境。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到会计准则,还要深入的研究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成为需要,随之也产生了会计准则的需要。
三、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会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传统的会计工作集中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经济环境下,因会计电算化被广泛应用,所以会计人员将从繁杂的日常会计事务转向参与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
2、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着重强调科学性和合理性。简化核算不应当再成为评价会计方法是否应当选用的标准,而是将科学性和合理性当作是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3、增强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导致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会计要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由于不同用户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会计应当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4、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更加迫切。社会经济环境在客观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应予协调和统一。
四、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做出的相关调整
1、借助于政府的有效手段对经济环境进行有效规范
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它是在本国市场体制的基础上,再借助于国外市场的特点建设起来的,经济的主体单位是市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这就要求政府采用适当的法律或其他手段来正确的规划经济体制,干预市场的发展形势,从而为会计工作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2、改变会计计算的计量模式
在社会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多的状况下,也应该对会计计算的范围作出调整,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更决定了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就成了必然。首先,要增加会计信息的容量,充分考虑到非货币形式的模式。其次,还要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形式的计量模式,结合着传统的成本模式和多种计量模式来改变会计核算的计量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的结合才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3、跟上国际会计的步伐,健全会计制定标准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日常生活与信息传播中,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新闻媒体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对象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媒体工作人员在新闻信息编采中的实际操作也需求进行变革改进,这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来讲,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如何开展编采工作,成为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关键[1]。下文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编采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今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闻编采工作及其现状分析
(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闻编采。纵观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突破,成为大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对于国内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综合国力与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推动作用下,新闻采编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其发展空间与发展速度也是十分乐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新闻事业不断发展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挑战,与传统新闻采编工作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环境下的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对于新闻媒体信息传播需求也出现了不同,因此,新闻传播中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模式,必然会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排斥,最终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二)新闻编采工作的现状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编采工作被新的传播思想和理念影响,同时在这种新传播思想与理念方式的影响下,也意味着新闻编采工作的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一旦新闻编采工作模式改革滞后,就会出现一定的麻烦和困难,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讲,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与发展,不仅需要转变自身的知识理念,满足当前环境及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同时在新闻编采中还应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和作用,积极参与到新闻编采工作中,进而促进新闻编采工作的发展提升。1.新闻编采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新闻传播及编采思想理念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受众及新闻传播的需求,而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新闻传播的思想模式,就需要新闻编采工作人员在做好编采工作的同时,通过传播的新闻内容改变大众对传统新闻媒体及形式的理解,坚定新闻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影响。要满足这一条件,就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水平,进而在编采工作中才能够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有效加工,传播出去并形成一定的影响。综合当前的新闻编采市场,新闻编采工作者知识结构不完善,新闻传播消息模式单一、缺乏深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2]。2.新闻编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对于新闻媒体以及有关行业来讲,市场经济环境下,它的竞争力发展与提升主要取决于新闻信息编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新闻编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越高,其所在的新闻品牌的传播影响也就越大。当前的新闻媒体工作环境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编采工作者,虽然编采工作经验上十分丰富,但是在系统性的新闻专业能力方面仍有欠缺,而有着系统性的新闻视野与知识储备的年轻人,在新闻编采工作经验方面十分不足,这就导致新闻编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业务水平相对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新闻编采工作开展,两类工作人员能够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将对新闻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编采工作的发展思路
根据上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编采工作开展现状的分析,为解决新闻编采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与整体业务能力有待提升问题,促进新闻事业的更大发展,应注意通过以下两点进行改进提升。(一)加大对新闻编采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品牌影响直接取决于新闻编采人员,新闻编采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高,新闻产品的质量也就比较高,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自然比较深远,形成的品牌影响也就比较大,反之则会导致新闻失去影响,受到大众的排斥。因此,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事业的发展提升,其关键就是提升新闻编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这就要求新闻编采工作开展中,要不断加强对编采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积极鼓舞工作进行业务开拓尝试,进而不断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提高新闻品牌影响。此外,还应注意对新闻编采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有效促进新闻工作与市场经济环境的相统一,促进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更高发展,使其在新闻编采工作开展中有一个更加专业的态度。(二)坚持“编采分开”的新闻编采工作制度。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编采工作中存在这新闻编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不均衡情况,拥有丰富新闻采编工作实践经验的老工作者,在新闻知识结构与思想理念上与现代传播环境存在一定差距,而拥有丰富知识储备以及新的传播思想理念的年轻新闻编采工作者,具体工作开展中缺乏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整个新闻采编工作团队的效率低下,整体水平不够高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为确保工作能力及情况不同人员,其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同时确保新闻产品的质量效果,就可以采用编采分开的工作制度,对当前的新闻编采工作进行完善,在两者的协作分工下,编辑一些有质量的新闻信息,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闻编采运作模式,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提升。当前,新闻编采工作开展,很多媒体单位对于新闻传播就采取了编采分开的专业化工作制度[3],一方面不仅能够提升新闻编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有效的分工协作,生产出具有较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新闻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在有效调动编采工作人员积极性基础上,不断生产出新的、拥有高效质量的新闻产品,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众需求。
三、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闻事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于新闻媒体行业来讲,就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既要有效把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机遇,同时又要勇敢面对它所带来的挑战,努力转变新闻编采工作思想与模式,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进而生产出高效、高质的新闻产品,满足市场环境与大众的新闻需求,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者:衣学 单位:山东省威海日报社
参考文献:
1.2数据来源文章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及相关计算主要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13》[24],部分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赋值
2.1.1数据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差异,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无量纲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用于计算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不同指标的功效系数。
2.1.2指标权重的赋值不同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当前学术界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众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每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求出指标权重后,再将两种方法所得权重进行综合处理,结果即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
2.2协调发展度模型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借鉴相关协调发展研究[3]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发展定义出发,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只是反映f﹙x﹚与g﹙y﹚两个子系统有序发展关联性和互动耦合作用,并未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在协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模型,以进一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程度。通过﹙4﹚、﹙5﹚两式,测算了山东省2003年以来10a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标准见文献[28].
2.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预测
预测是进行决策与调控的基础,现有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这些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复杂、数据量少的问题.灰色系统GM﹙1,1﹚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也能在数据有限、系统复杂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29].为了深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未来发展趋势及演变情况,在协调发展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其未来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
2.3.1协调发展度预测根据GM﹙1,1﹚预测模型,得出社会经济预测模型为。
2.3.2预测精度检验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式﹙6﹚、﹙7﹚得到2003−2012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预测值﹙见表4﹚,并将预测值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30],结果均满足预测模型精度要求.根据表4预测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误差都较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6%、2.19%.故在未来经济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本文所建GM﹙1,1﹚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时序变化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从时序发展速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变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缓之外,其他时间段均为均匀快速上升增长.与社会经济相比,生态环境则呈波浪形缓慢曲折发展.生态环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发展较快外,其他时间段平缓发展,且慢于社会经济.从效益指数值来看,生态环境效益初始值较高,但发展缓慢,且在2003−2006年为负增长,因而10a内变化量不大,社会经济效益初始值虽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效益指数与生态环境差距不断缩小,自2010年超过环境效益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效益指数变化幅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幅度大,平均年变化率为8.89%,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小,年均变化率仅为0.75%.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户,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山东省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3.2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图2为协调发展时序动态,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0.660~0.852之间,即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说明山东省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协调发展度类型划标准,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较好.在中等协调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到2009年时,生态经济转变为经济环境同步发展型,反映了此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比例配合得当.在良好协调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距离继续缩小,协调度不断提高,并在2010达到协调度最高点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滞后,生态经济在2012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类型.在图2中,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均呈平稳发展态势,反映了各指数内在的互动关系和相互约束作用.生态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综合评价指数则相对较低,表征了在测度时间段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虽是协调有序、相互影响,但由于各子系统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因而协调发展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促进物质交换频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3.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结果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模型,通过式﹙4﹚、﹙5﹚计算得到2013−203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状况,其发展趋势见图3.按照现状预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在协调度中,协调度曲线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持续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原本处于协调一致状态的两个子系统数量上比例失调,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一致的交换匹配,导致二者之间的演化趋势背离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发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协调度不断下降.协调发展度曲线初期由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提高而在发展初期不断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达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态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使得协调发展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体现系统总体功效的协调,也要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和谐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自2003年10a以来协调发展变化作出的预测,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结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协调性,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因而,这种只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以环境保护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中图分类号: E232 文献标识码: A
会计是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或者部门都离不开会计的相关工作,并且都对于会计资金的管理相当的重视,这是在微观层面上看的,而在宏观层面,会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才产生会计这一主要工作,因此,社会环境会对会计产生很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不论是政治、经济或者文化都可能影响到会计的发展,甚至于一些法律条文的颁布也会影响到会计行业的走向,这些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过来看,会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会计行业发展的好才能直接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就可能间接地促进政治和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繁荣。所以说,我们必须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对于会计的影响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宏观社会因素
这里所说的社会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就是指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会计的发展和改革,最终促进会计的良性进步。
1、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层面颁布的一些政策和制度,主要有政治路线、政治体制、政治领导和政治思想等内容。政治环境因素是对于会计影响的最为基本的一个宏观因素,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它直接决定着国家会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且还能够通过影响其他一些因素,如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来间接地影响会计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的话,会计过程并非仅仅是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如果针对会计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的话也能够发现一些政治方面的内容,其中就蕴含着大量的政治因素体现,这同样也是国家对于会计领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和规定,尤其是国家政治对于会计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和制度的规定更是能够最为直接的决定会计的走向,与之相对的,会计过程中也必然能够体现出这种整治意图。具体从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因为是国家政治管理力度较强的人们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会计制度和政策的管理上也是较为严格和成体系的,所以它的影响也是较为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对于会计的影响并不是全方面的,也有一些会计的具体方面受不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2、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当前还有很多人把会计作为经济的一部分,虽然这种看法有点狭隘,但是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经济环境会对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经济宏观因素的调节作用。这里所说的宏观的经济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交易的主要环节和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指国家的经济制度体系,比如当前划分最为明确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目前美国就是盛行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把经济过程完全交给市场去完成,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而还有些国家也是市场经济,但是其中又存在着明显的政府主导作用,比如日本,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很大,任何大的经济活动的运行都需要有政府的参与,进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我们都知道当前我国是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总的经济上也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但是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的肯定了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且正在逐步的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放松了国家对于会计的相关直接管理,允许会计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但是这种自由发展还是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的发展影响,和整体的宏观市场经济体制分不开,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表现的极为明显,在和世界接轨之后我们只能够慢慢的和国际上的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制度进行慢慢的融合,逐渐的适应各自的经济制度,并且在此过程中肯定会受到相互间的影响,这一点会计制度也不例外,近几年来,由于和世界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会计行业受到的影响也越来也深了,可见,经济宏观环境确实能够影响到会计的发展。
3、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在大的方面来说的国家层面整体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而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极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会计的相关操作和制度建设。我们以美国和法国为例,当前美国主要是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国度,因此,其整个国家的文化环境也是崇尚自由散漫的,这一点对于会计行业的主要影响就是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也并不强制要求各个企业和个人的会计行为的一致性,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个会计个体的特征,因此,形成的会计制度比较杂乱,但是其在会计的真实性上有了很严格的要求,任何会计结果都会直接公布,这也得益于美国的整体文化环境;而对于法国来说则主要是较为严格和要求统一的文化氛围,因此,在会计行业内也力求一致,把任何会计行业法规和制度都进行统一,注重行为的规范性,尽可能的避免松散随意的会计组织结构。
4、法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法律主要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当然还包括法律制定的主要过程和一些法律的制定机构。法律环境对于会计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法律的强制性上,正是因为这种强制性所以使得任何一项有关会计的法律的出台都比要得到贯彻实施,不能够有丝毫的违规。但是针对不同的法律体系来说,其对于会计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等国的法律条文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在处理会计方面的问题时就有了很大的随机性,我们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随意的进行会计活动;而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则是较为严格的,其约束性很强,几乎不存在浮动的空间,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二、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微观社会因素
所谓的微观社会因素主要就是具体到了企业和个人层面来探讨其对于会计产生的主要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没有宏观调控影响那么深远,但是却是最为直接的,具体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1、会计人员的技能对会计的影响。
首先就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来说的,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本身会计事业的处理技能不过关,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相关的工作,总是很容易出现一些失误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整个会计过程的失败,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会计技能的要求也正在逐步提高,因此,也就更需要会计从业者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处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和资金数额打交道的过程,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也必须有所规定,一旦会计从业者存在明显的违规操作的话就可能影响到会计处理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就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最终不利于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要求,以确保其操作的合法性。
3、企业管理水平对会计的影响。
因为大部分的会计操作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会计操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越科学合理,就越能够适合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也就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而如果企业的管理很混乱的话,就会导致会计管理的混乱,最终不利于会计的发展,所以说,我们要加强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环境的不同, 各个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处理均有较大的差异。认真分析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有助于比较各国会计学的研究, 认识分析会计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寻找并改变某些不利的环境因素, 推动我国会计学进一步深入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修正创新
一、引言
近几年以来,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在全球有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分配要素。所以,一种较为新型的经济范畴重点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及其使用之上,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便应运而生了。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不能确切地知道或不能证明的经济事务和会计现象或趋势,根据常理推断出的客观情况,是日常会计处理的条件的必要先决条件。会计假设反映的环境特点,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的统一体,并将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潮流,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必将对传统会计假设构成巨大的冲击:
(1)企业盈利分配模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含量将成为产品生产和产品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知识将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因而使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企业所得利润的重要依据,这是对企业所得利润分配方式是一种创新。
(2)对会计信息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强大的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是国际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各种的要求必将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
(3)加快加深会计国际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将大大加快,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国际化必将加快加深。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进行,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些交易可以在网络上瞬间完成,使得经济活动的空间加大,从而带来了整个会计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会计活动的难度加大,很多一切可以顺利进行的现在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会计活动实际上是人为的推断和猜测,很多时候由于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导致了会计反映结果与客观经济现实都或多或少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是由于会计假设本身的缺限所造成的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假设与现实经济越来越不一致,这就向会计假设的实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及时适应积极应对,尽快做好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四、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创新
知识经济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无形的经济和人才经济。从会计的观点来看,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形资产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增加显著,特别在是一些科技产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比固定资产的比例还要多。一个企业的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质量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会计创新的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本身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活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一些空间活动,再到媒体世界,改变会计核算的主要扩展,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新的“相对会计主体”,一般被定义为“与经济利益有关的一种联合体”,这个“相对”的会计主体,扩大过去传统的物理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会计和报告的时间范围的限制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相匹配的原则的基础上。从“网络实体”的观点,这个假设在虚假的“媒体空间”中的一般适应性比较差。据“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瞬时”介入出和转换特性,可以判断项目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是关系到形成联合体“的经济利益,从一开始就实现业务目标的时间已。
(3)创新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网络的成员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在短期内跟随一体的综合性公司的形式,可以在短期内删除这个联盟。对于这样一个企业的短期课程,当问到去人工分多的时间间隔不再需要,那么你可以为了“网上交易实体”作为会计分期,每笔交易报告的编制均在交易之后进行。这将使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间与调控,成本和费用的分配比例问题,如问题人不存在时的问题。
五、结束语
会计假设并非是永远不变的,会计假设自身本来就是会计人员单单根据有限的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而做出的判断。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计人员就必须对会计假设不断做出修正,或者进行创新。现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网络经济造成了对财务会计假设巨大的冲击。同时,会计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财务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的新的途径。总之,会计知识型经济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的会计研究。只有不断地积累会计理论与实践,大胆地探索,并且勇于创新,以此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1.1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涵义
ParkRF.AndBurgessEW首次将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到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们把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称为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孟令尧等认为社会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体系。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人为改变和创造的环境。王顺认为人才生态环境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朱达明认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体系,主要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指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完整的、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以人才为中心,包含影响人才生存发展的经济、制度、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各因素对人才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
1.2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由于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从整体上反映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状况,就需要建立一个恰当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人才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可以了解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各方面信息,监测其出现的问题,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合理的解释,预测其发展状况,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2.1系统性原则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包括影响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全面、科学的反映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内涵,同时必须体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层次性,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框架。
1.2.2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是为了使抽象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能够进行计量和比较,从而对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在保证全面前提之下,选取的指标应该容易得到且可以量化,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1.2.3针对性原则
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重点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所以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到科技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评价指标。
1.2.4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可比性,也就是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评价,也能够对不同区域同一时期的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评价。
2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在己有对人才环境的研宄中,RavesteinM在其著作《移民的规律》中提出了“推-拉”动力理论;LarrySjaastad[7],MichaelTodaro?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才迁徙的原因;DasguptaandPartha[9]研宄了地区环境与人才流动的关系。这些研宄中都提出了影响人才流动的原因包括政府的公共政策、社会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国内文献中,张再生M]认为人才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区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人才的聚集产生影响;朱杏珍[11]提出人才流入或流出某一区域,是基于对该地区环境的预期,包括人口福利、物价水平、区域经济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桂昭明[12]对人才环境的研宄中涉及到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政治稳定环境等公共因素。
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归纳出吸引人才的共性环境(对所有人才都适用):地区发展环境、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教育条件、生活舒适程度、社会治安状况、交通便利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分析其所需要的个性环境:
(1)科技人才具有“趋群”性。科技人才更倾向于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蒋录全,朱秀梅指出高技术产业具有在空间上集聚的特点,众多的高技术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并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大学、服务行业等结成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这样的网络可以降低成本、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增强知识的外溢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所以区域内如果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的发挥,同时还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对科技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科技成果数反映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同样能够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
(2)科技人才具有“趋外”性。科技人才有向国外或国内外资企业流动的倾向。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追逐的对象,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以吸引科技人才为导向的移民政策,同时在国内的外资企业也对科技人才求贤若渴。由于科技人才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国外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外资企业工作文化与语言障碍较小,同时外资企业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更有利于科技人才进行创造活动。此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较强。
(3)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存在,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造有利于创新成果传播及推广的环境,科技人才很可能向该地区流动。一个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反映了该地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情况,而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数量既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也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并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从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具有与风险投资相似的效果,所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也是一项重要的个性环境。
(4)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决定了科技人才需要不断的学习来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当地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供科技人才交流和学习;并且,科技人才需要及时获得科技资讯和科技发展前沿,地区的网络、资讯比较发达也能够影响科技人才的流入,人均邮电业务量能够反映资讯获取的快慢程度。
(5)科技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对精神层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地区内有较多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对科技人才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原则,本文将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分为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自身环境、开放系统环境、保障和谐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等五项一级指标,并在各一级指标下设立了29个二级指标。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如表1所示。
2.1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发展环境是反映地区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决定了人才的总量和结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能够满足科技人才所需的各种物质需要,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环境是影响科技人才的最重要指标。科技发展环境指标包括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2.2科技自身环境
科技自身环境是指能够直接促进科技人才长远发展的环境。上文指出区域内如果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将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的发挥,同时还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所以自身发展环境应该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有研发活动单位数、科技成果数;同时专利申请数和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数反映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情况,有利于激励科技人才在完善的产权保护环境中放心的进行研宄;此外,我们加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以反映该地区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反映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些指标所体现的环境能够决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状况。
2.3开放系统环境
开放系统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技术
表1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与蓝色经济区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及排序
交流的机会,使得科技人才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保证了科技人才能够“留得住、流得通、用得活”。选取的开放环境指标包括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外商投资企业个数。
2.4保障和谐环境
综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教育条件及社会治安状况等共有环境构建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完善的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可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包括保险、就业、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社会保障,是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共性保障环境指标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然而,为了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还需要构建科技人才的个性和谐环境,包括高等学校数和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共性保障环境和个性和谐环境共同构成保障和谐环境,良好的保障和谐环境能够促进科技人才与区域环境的和谐发展。
2.5生存空间环境
生存空间环境反映地区生活便利程度,它包括共有环境中生活舒适程度和交通便利情况,也包括个性环境中的资讯获得情况。向往便利、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有助于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在选择工作与创业时,人们往往会首先考虑到当地居住的生存空间环境。生存空间环境指标包括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及人均邮电业务量。
3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测度和评价:以蓝色经济区为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己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意味着蓝色经济区应建设成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先地区,代表着我国海洋科技的最高水平,并有实力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因此,掌握一定技能的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最急需人才和最根本保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7市。据对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10个支柱产业、13个新兴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且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传统产业,对于国际化、掌握一技之长的、从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更是相当缺乏。本文利用以上所构建指标体系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并对蓝
?136?
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测,
为改善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3.1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灰色关联度分析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是基于对某一发展变化系统的动态过程量化分析进而分析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方法,它较其他分析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各因素间的亲疏序次和空间分布规律。灰色关联度根据事物或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若两条曲线的形状彼此相似,则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小。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宄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检验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同时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1.1绝对关联度的计算
本文选取蓝色经济区2001-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关于科技人才的定义:“是指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创造性劳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我们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划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作为科技人才的样本数据,其它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蓝色经济区7城市历年《统计公报》及7城市科技局官方网站。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与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5以上,并且大部分都在0.9以上,这说明所选的指标都与科技人才有较好的关联度,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合理的反映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所处的生态环境。从单个指标来说,与科技人才关联度最高的前6个二级指标是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以及科技成果数。其一,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属于科技发展环境。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反映了收入水平,工业总产值衡量的是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的发达程度,这说明个人报酬以及地区发达程度仍然是吸引科技人才最重要的因素,物质基础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关键。其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以及科技成果数属于科技自身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反映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成果数反映科技成果水平及地区科技创新创新氛围,这说明除了个人报酬及地区发达程度,科技人才最看重的是自身发展因素,这与科技人才的特点相符。其三,排在第三位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属于保障和谐环境,它反映了社会保障状况,这说明科技人才很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只有稳定的有保障的就业环境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其四,生存空间环境各项指标与科技人才的关联度排名都比较平均,且排名不高。其五,开放系统环境各项指标与科技人才的关联度排名也都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排在第19位,而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排在第27位,这说明科技人才在开放系统环境中最看重的是外商企业投资的产出规模,而非企业数量。
3.2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比较分析利用构建的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因子分析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通过原始数据初始化、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确定因子个数,得出综合评价值等步骤实现。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本文以蓝色经济区7个地市为样本,选取2012年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数据,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2。
由SPSS计算可以得到5个公因子,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8.254%,其中公因子&贡献率为59.977%,公因子F2贡献率为16.506%,公因子F3贡献率为9.668%,公因子F4贡献率为7.076%,公因子F5贡献率为5.026%。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根据公式F=(59.982%F1+15.968%F2+9.484%F3+7.936%F4+3.929%F5)/98.254%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F。根据表2蓝色经济区2012年各城市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得分及排名
SPSS计算结果,能够得到公因子F1在专利申请书(X7)、科技企业孵化数(X12)、进出口总额(X14)、外商直接投资额(X15)、外商投资企业个数()、公共安全支出(X21)、高等学校数(X22)上的载荷显著,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包含了开放系统环境的大部分,所以公因子F1主要反映了各城市开放系统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2在工业总产值(X2)、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尤)、科技活动经费支出(X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X8)、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X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X18)、医疗卫生支出(X19)、教育支出(X20)、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X23)、城市建成区面积(X28)上的载荷显著,能够看出公因子A主要反映了保障和谐环境的状况;公因子尽在人均GDP(X1)、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3)、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X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24)、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25)、人均邮电业务量()上的载荷显著,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包含了科技发展环境的大部分和生存空间环境的大部分,主要反映了科技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状况;公因子F在高新技术企业数(X9)、有研发活动单位数(X10)、科技成果数(X11)、政府出台科技创新制度数(X13)上的载荷显著,反映了科技自身环境的状况;公因子F4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7)上的载荷显著,反映了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质量的状况。由表3能够看到,青岛的F'得分排名第一,说明青岛的开放系统环境最好;烟台的尽得分排名第一,说明烟台的社会保障环境在蓝色经济区7个城市中都是最优的;东营的F3得分排名是第一,说明东营的科技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状况比较好,特别是在薪酬方面对科技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潍坊的F4得分最高,说明潍坊有最好的科技自身环境;威海的F5得分最高,说明威海的自然环境状况最优。从综合得分来看,2012年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排名依次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东营。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诸方面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投资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主要反映在政治环境优越、经济环境良好、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巨大这几个方面。
但是,由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仍存在差异,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会计信息的不完善性, 以及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 都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因为误解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加大了世界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严重妨碍了国际合作的维持和延续。
二、通过会计国际化改善投资环境的必要性
会计国际化是指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因此,通过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以提供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场合, 改善信息的质量,从而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一)能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企业经营和投资跨越了国界,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者和拥有资本的投资者都需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我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来讲,不仅要向国内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要向参与国际竞争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而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我国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中,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在会计计量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尽量缩短我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同时在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上也进行不断完善,便可以使得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能更好地被使用、交流、判断和评价,从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
(二)可以协调跨国企业各子公司之间的会计政策
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它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 母公司为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 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另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完全一致,跨国公司的母公司遵循母国的会计准则,国外公司则被要求遵循东道国的会计准则。故其信息的可比性是极为有限的,而信息的可比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关一家企业的信息,若能与另一家企业的类似信息相比较,若能与本企业其他期间或时点的类似信息相比较,其有用性将大大提高。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协调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由此可见,通过推进会计国际化,可以为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有效的可比信息,为当前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减少交易费用
在国际融资活动中,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投资者使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财务资料是不同的, 资金是有限的, 市场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怎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这就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方便他们作出投资选择。如果会计准则不一样, 不仅投资者无法比较作出正确决策, 还会导致资源浪费, 在海外上市中最使人有切肤之痛的就是向上市当地监管机构报送按当地会计准则重编的会计报表。耗时、耗费巨大。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 某公司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发行证券总额5500 万美元, 为了编送三套不同的财务报表却花费了280 万美元。因此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按照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及可比性,可以减少跨国发行证券的上市成本,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费用,从而进一步刺激国际资本投资。
三、促进会计国际化,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对策
(一)不断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程序,并具有重大的经济后果,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必然会引起不同利益集团的关注,其背后必定存在一定的利益之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尽一切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 让我国成为经济、政治和技术上的强者。这才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和增强我们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权。另外,在政治上我们应加强与iasc 以及其他各国的沟通, 争取在iasb 中留有一席之位。但是这要以技术上的权威影响为基础, 我们应调动国内来自于会计学术界和会计实务界的所有力量, 组成一支优秀精良的队伍, 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出谋划策, 对iasb 的各种报告和征求意见稿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设性建议, 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要做好会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配套工作。会计所处各种环境的因素是一个相互作用、联动的过程。因此,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应从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做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一些配套工作, 主要包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提高审计质量等。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理论研究与国际沟通。积极推进理论研究, 加快国内与国际会计界的理论探讨与沟通。让国际会计界逐步了解
2.结合实际处理会计实务
虽然努力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尽早实现会计国际趋同,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可比性,从而改善我国投资环境。但是,如果盲目地照搬国际惯例,忽略我国所处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 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与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例如,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 利润非常重要, 对公司的评价也主要以相关利润指标为基础。上市公司无论是要求发行新股还是申请增发新股,都要以其一定期间的盈利情况或是净资产的收益率情况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公司上市后, 如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 其股票即暂停上市, 暂停上市后第一个半年公司仍未扭亏, 则被终止上市。如果公司实现盈利, 则可以按程序申请恢复上市。这些法规的规定, 致使利润成为评价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样, 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个别公司还可能铤而走险, 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以掩饰某个会计年度经营不善的情况。因此,在目前我国证券监管的强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按iasb 的提议,考虑取消利润表而采用综合收益表, 取消利润概念而采用全面收益概念, 如此等等。由此可见,要通过会计国际化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不能硬性要求我们直接采用现成的国际会计准则, 而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所处环境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使之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紧跟我国投资环境创建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水平,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众所周知, 准则制定得再完善最终是要靠会计人员去执行,如果一个非常完美的准则因为缺乏国际会计人才的原因得不到有效执行, 那么我们还是难以通过会计国际化来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了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我们应将教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 力求造就国际性高级会计人才。例如, 国家可以拿出资金资助在校的会计专业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去国外事务所实习。这样不仅能够在准则的制定上与国际接轨, 而且能够提高执行准则的质量。另外,我们还应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 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大部分注册会计师是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而进入注册会计师队伍的, 他们从业时间短, 执业经验不足;另一部分则是其他行业离退休人员直接进入注册会计师队伍, 他们年龄偏大, 知识结构老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注册会计师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系统地学习, 并通过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业务沟通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还应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开展多种多样、广泛、深入的合作, 使他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国际会计惯例, 更新知识观念, 提高执业质量,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为投资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可比性较强的会计信息。
通过国际会计化改善我国投资环境,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关系,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要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完善、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艰苦漫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张祯珍.《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刍议》[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1).
2. 张宝柱 殷焕武.《我国投资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经济师》, 2006 ,(2).
3. 林钟高 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国家利益分析及其调整》[j] .《财经论丛》, 2007 ,(4).
4. 王小僮.《谈会计的国际化》[j] .《山西财经》, 2006,(10).
5. 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 .《会计研究》, 2003,(2).
统计专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新形势,培养适应和谐社会时代创新型科技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这是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创新型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要学会掌握统计信息技术的创新。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例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又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再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创新型和谐社会时展经济的条件下,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其次是统计信息人才的创新培养。创新型经济社会时代是一个重视发挥科技信息人才作用的时代,尤其是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体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点,对统计工作人员相应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在群体中大多数人只是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较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要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成为经常化和制度化。
注重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现代科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就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国际互联网的,使资金在、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对货币计量的否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在不同计量方式中所作的选择,是最合适的计量方式。对币值稳定的挑战,是要改变货币计量的属性,这同改变货币计量尺度是两个不同的,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否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人们用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这两个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来替代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但并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尺度,也即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都是货币计量范畴的。
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也没有否定货币计量假设。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在于两者占有的空间不同、传递渠道不同、所需时间不同。作为综合计量尺度,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在会计上,更注重问题的实质而非问题的形式。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还是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在IT环境下,能否用多种货币去计量同在一个或若干个会计期间,但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是,在IT时代,一般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仍不能用多种货币去计量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之一是明晰性,即强调会计信息要使公众能够理解,对于大部分各个特定区域的社会公众而言,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中含有他们不熟悉的币种,将妨碍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正确理解,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有效性。另外,由于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不同,直接用几种货币表示同一会计要素,得出该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结果无精确的经济意义。比如用几种货币表示的固定资产总额,就没有直接可比性,简单汇总没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
[1]雷光勇,黄赋.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J].会计研究,1999,(1).
[2]张皓.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创新[J].财务与会计,1999,(9).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往往会有效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发展和加深他们的认知水平,甚至会起长期的影响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环境作为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实践上的探索也日益深入。我们做了相应的尝试。
一、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这样既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宽幼儿的视野。如在主题活动《一起去旅行》开展过程中,通过师幼共同收集自己的旅游照、各种旅游景区门票、漂亮的风景图片、争做文明小游客签名及让幼儿把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及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布置成主题墙饰。师生还共同准备旅行路线棋、迷宫“路路通”及制作旅游纪念品材料等投放到各活动区中。每到自由活动时间,过去由教师创设的无人问津的主题墙饰前,挤满了幼儿的身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眉飞色舞的指指点点,还有的忙不迭地拉住老师去听她讲述旅游的快乐记忆。区域活动中,当老师在介绍要开放的活动区时,想制作旅游必备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孩子们,总是迫不急待地“违规”,提前到相应的材料投放区开始自己的工作。过去只知道按师生共同预设的做帽子、包,结果做出来的帽子和包的款式单一,装饰简单,内容不丰富,现在孩子们不但能按预设的计划制作,而且超越预设自己设计包和帽子款式,于是我的设计”工作室生成了。原来拥堵的包和帽子车间人员分流了,进入了设计室工作,幼儿设计生产的作品款式越来越丰富。在迷宫“路路通”游戏中,幼儿先是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拼图,玩着玩着,幼儿发现应该有新的旅游线路,于是自己设计制作路路通。此外在文明小游客签名活动中,师生人人签上自己的姓名,幼儿还在中国地图上将小红旗插到自己旅游过的地方等等。幼儿在自己参与创设的环境中,活动兴趣大增,过去在活动中总是不愿动手做的孩子,现在是生怕“抢”不到材料;过去活动时争抢角色的现象不见了,幼儿学会了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去对旅游知识不了解的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幼儿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体,获得了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拓宽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了。
二、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交往,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中,应为幼儿创设学习交往的环境,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也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创设了社会性区域“旅游品专卖店”、“嘟嘟美食”、“交通工具城”、“建筑乐园”等。同时师幼共同讨论设置了取款机和多个刷卡机,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旅游品专卖店”,老板热情的不断向顾客推销自己的旅游纪念品。有顾客说:“你的包太贵了,能便宜一点吗?”老板说:“这包不贵,它是我们的设计师自己设计,手工制作的,其他地方买不到。你看这款式和上面的装饰多漂亮,是独一无二的,不买你会后悔的。”还有顾客说:“老板,你卖的包真的很漂亮,我非常喜欢,可我的钱不够。”老板说:“没事,我这里有刷卡机,你可以刷卡。”顾客说:“我没有卡。”老板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回家去拿钱,我把这个包给你留着,不卖给别人了。”看着顾客高兴的离开后,他再和别的讨价还价,直到生意成交。在美食区,“嘟嘟美食”开业了,幼儿通过商量,选出了的老板和服务员。老板在厨房忙着准备工作,一名服务员拿着点菜单站在门外吆喝:“过往的人儿快过来,过来品尝美食!今天本店开业大酬宾,只要品尝我们的美食,就有好礼相送。”大家听说有礼物,都想吃东西。服务员见人太多,已经没凳子坐了,就大声对客人说:“大家不要挤,请排好队等候,大家都会有礼物的。”另一名服务员忙着为客人点菜、送菜、结账。吃完东西的客人拿着礼物高兴的走出来,站门外的服务员马上说:“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在“交通工具城”,认识和不认识的幼儿组成了一个小集体,有的当司机开汽车,有的当警察指挥交通,司机们在交通标志指引下有序的向前行驶。这时有一辆车呜啦呜啦叫着“有急救病人,快让开。”速度飞快的开过来,交通警察马上指挥其他车辆让路。在活动中不同班级的幼儿自由交往,共同参与活动,既能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也能在同伴的交往中进行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既拓宽了幼儿相互交往的空间,也满足了幼儿交往新对象的需要,还促进了幼儿社会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认知,发展幼儿智力。
在环境布置中要充分相信幼儿有自己学习、动手的能力,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人,把布置环境的过程变为幼儿感知和学习的过程。良好的环境创设能够帮助幼儿学习认知,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主题活动《一起去旅行》的开展过程中,用全班小朋友收集的自己的旅游照和漂亮的风景图片,及让幼儿把自己去旅游过的地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展示于主题墙,让幼儿互相交流学习,幼儿知道了更多的风景名胜。幼儿对各种旅游景区门票非常感兴趣,针对门票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门票有什么作用、门票上为什么有图、门票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门票背面一条条连接起来的线是什么等。通过老师的介绍,幼儿对门票知识有了了解,并亲手设计出了不同风格的门票贴在展示墙上。在景点介绍时,把师幼共同收集的漂亮的风景图片制作成线路图展示在主题墙。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来到主题墙叽叽喳喳的相互交流自己曾经到图上的哪些地方旅游过时,发现了这些线路图和门票上的景区线路图有点相似,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线路图,有的说是迷宫,还有的直接找老师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做了理解肯定,于是有的幼儿提出想设计旅行线路图和迷宫。在“旅行必备品”的介绍中,幼儿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有的眉飞色舞、有的手舞足蹈,都兴高采烈的讨论着旅游时要带的必备品。孩子们还画出了各具特色的旅行必备品展示在主题墙。通过主题活动的深入,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出行前应该了解要去旅游的那个地方的地理、气侯情况,做什么样的旅游等,为旅游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此外通过“争做文明旅游小游客”的签名活动,幼儿知道在旅游时应该听从导游的指挥,遵守旅行途中的各项规则,做文名的小游客。这在种植角,师幼共同认识、种植农作物,并做了农作物生长情况的观察记录。做观察记录是幼儿最喜欢的工作,幼儿每天一到幼儿园就直奔种植角,仔细观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对农作物有了认识和了解,也能说出几种常见农作物的名字。有的幼儿还把自己在家里做的观察记录带到幼儿园向同伴讲述。在“宝贝气象站”,师幼共同设计了每周天气记录表。孩子们按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每周小结“晴天、阴天、雨天”各有几天,每月再总结一次当月的天气情况。过去幼儿从不讨论天气,现在他们不仅每天观察天气,还从新闻报道中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一到幼儿园就向老师报告天气情况。如:今天的天气怎样、气温多少度等。这样,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孩子们的认知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主题环境也在逐步的丰富和完善。整个过程,成了幼儿不断动手动脑,认真探索、思考的过程。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力争至2010年,我市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较大幅度降低,年均节能率达到2.5%,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0%左右;建筑节能达50%左右;中水回用率提高至2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至4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数超过50%;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到10.34万吨以内;各类污染物产生指标和排放指标明显下降,环境负荷减少,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节约能源,建设节能型社会
1、开展全社会节约用电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广泛开展节约用电,切实抓好重点环节的节电降耗,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电水平。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抓好电力、化工⒎闹∪尽⒃熘降戎氐愫哪苄幸岛湍旰哪?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跟踪和指导,督促企业制ㄊ凳┚咛褰谀芙岛哪勘旰痛胧乒阌τ贸墒斓慕诘缂际酢⑸璞负筒罚睦笠到薪诘缂际醺脑臁?BR>3、实施项目能效评价制度。对重点耗能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加强审查,达不到最低效率标准的项目,不予核准和备案。
4、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的意见》(粤办发〔**〕17号),重点抓好政府各部门办公楼空调和照明系统节电改造。积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设备和产品,节约办公用品。
5、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加大新建建筑节能审查力度,在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环节严格执行有关建筑节能标准,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设工程不予验收备案;推动既有建筑物的建筑节能改造;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工作。
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1、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纺织印染、化工、造纸、啤酒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积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印染、造纸、制革、电镀等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审批和建设。
2、推进城市节水。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强对供水管网维修管理,降低管网水损耗率。逐步加快实施分质供水,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全面实施《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促进污水再利用和污水资源化。
3、完善水价体系。加快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按照“小步快跑、逐步到位”的调价原则,逐步调高水价。实行“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节水的促进作用。
4、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抓紧制订和落实全市水资源总体规划,做好东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相关工作,逐步将流域水权分配到乡镇区域。加强防治水污染工作,缓解水质型缺水状况。不断探索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三)大力节约原材料,提高利用率
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并推进再生材料的循环利用。鼓励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提高循环利用率。推行一次性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鼓励生产和使用高强度、耐腐蚀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在宾馆、旅业、餐饮等行业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3、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禁止过度包装和奢侈豪华包装,特别是要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加强监管。
(四)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把土地审批关,严格建设用地限额管理,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公共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制度。
2、进一步盘活使用存量土地。加快清理违法用地,规范用地秩序,积极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置换工作力度,按照转让、收购、托管、调换产权等四种方式进行处置,尽快消化盘活抵债土地。
3、切实执行产业政策,推行土地投资强度标准。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限制产业项目供地,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实际,制定并认真执行投资强度控制指标,逐步淘汰占地规模大,投资强度低的落后产业。
4、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拓宽市场配置土地的范围;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加大政府储备土地力度;完善土地有形市场制度建设。
5、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理顺执法监察体制,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运用卫星影像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动态执法监测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执法体系;严格执行土地违法案件移送制度;坚决查处大要案,确保新增违法用地发案率降为零。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1、城市垃圾资源化。加快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系统,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2、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开展粉煤灰、工业废渣、有机废水等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垃圾发电、余热利用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电厂(项目)的认定管理工作。
3、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旧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
4、建立绿色消费体系。在传播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同时,要制定绿色采购制度,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物品,政府机关要带头采购使用再生品等各种有益于环保的物品。
(六)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步伐
1、加大统筹规划力度。抓紧颁布实施《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办法》,制定“十一五”期间全市清洁生产工作目标,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积极推进我市清洁生产工作步伐。
2、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以化工、电镀、漂染、造纸、家具行业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企业为重点,结合省环保局下达强制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名单,指导、协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力争每年推出10家市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1个试点镇区,对试点企业和镇区给予重点扶持和指导,并给予资金支持。
3、加快组建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服务中心,以我市制造业中的电子信息、化工、纺织、造纸、家具行业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建设成为我市清洁生产政策咨询、学术研究、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平台。
4、推广一批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促使更多的企业应用这些技术节约能源、提高效能、降低污染。选择造纸、家具、化工、纺织等能源消耗大、材料消耗多、工业污染严重的重点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借助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专家的力量,选择先进合理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1、逐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为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形成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为重点,兼顾发展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为特色,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3、扩大产业规模,形成独立完整的环保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培育环保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并以此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发展。
4、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按照工业布局调整环保产业布局。如在纺织、造纸等行业集中的镇区,布局以水污染防治技术开发、设备生产及环保咨询服务企业为主的环保产业园区。
三、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工作责任制。成立“东莞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加强指导、协调、督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发改、经贸、科技、财政、国土、建设、水利、环保、城管、质监、供电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要求,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并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
2、建立奖惩机制。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考核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加强统筹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把资源节约目标分解到每个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和学校等单位,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要发挥各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
4、机关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尽快制定出台全市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制订各级机关节能、节电、节水和节材的目标及措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选购节能型、环保型的照明、办公用品和设备;加强机关物业管理,严格控制办公楼宇的空调温度,杜绝白昼灯、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加强公务活动管理,公务接待活动要提倡节俭,办公设施要讲求经济实用。精简办文办会,加快办公自动化步伐,有条件的机关要推行无纸化办公,尽量节约用纸。
5、尽快推动成立我市节能协会,充分发挥节能协会的作用,做好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节能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节能技术的咨询服务、节能产品认定等工作。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加快推进“商贸东莞”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落实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不断完善商业网点布局,整合商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2、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坚决执行招商引资对项目投资的新要求,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
3、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限期整治,整治不达标的坚决停产关闭;加大力度坚决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和企业的无序发展。
4、加强改造提升。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同时,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5、鼓励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园区集中供能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实现园区内企业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物资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关系,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把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列入政府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的重点领域,对重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予以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支持,积极引导银行信贷、民间资本进入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领域。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基础管理、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宣传培训等工作,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3、全面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国家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为依据,鼓励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1、加快推进“科技东莞”工程。把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进步纳入“科技东莞”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
2、充分发挥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技术力量和作用。要把节能技术纳入科技进步、技术改造支持的重点对象,鼓励企业开发、生产、示范、推广节能设备和产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资源节约技术和装备水平。
(五)创建绿色消费模式
1、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者选择能源节约型产品。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抵制过度包装产品。
2、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引导酒店和旅客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旧货市场等循环消费环节,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六)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1、建立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项目市场准入制度,重点耗能产品必须达到最低能效标准;新建建筑必须符合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设工程不予验收备案;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节水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土地等重要资源以及节能、节水、节地的统计核算工作,建立科学的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各级政府要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明确资源节约日常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工作。
3、对重点企业和宾馆、饭店、商场等单位,加强资源节约标准和规定的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七)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