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与尊严

生命与尊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与尊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直以来,体育的娱乐性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与探索人性并娱乐大众的电影艺术有着先天的共鸣。在电影产生、发展与成熟的一百多年的历程中,从来就不乏体育题材电影的身影。在光影流转中,体育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热烈的歌颂,运动员不屈不挠的奋斗形象往往被塑造成全民的英雄。体育与电影的激情碰撞不仅完美诠释了体育的力与美,而且也为电影艺术创造了一次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体育电影以艺术的灵感传播着追求与进步、公平与公正、和平与友谊、平等与开放的体育精神,正是凭借其艺术性与精神力量的完美结合,体育电影超越了民族、国家与空间的界限,以其蓬勃的朝气与感染力,获得了众多拥趸,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拳击是重要的体育竞技运动,它给人以血脉贲张的激情和对力量与速度的渴望,是对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与冲击。拳击还以其阳刚的展现、节奏的控制、意志的较量、坚忍的耐力等鲜明特点和独特审美价值,被世人所喜爱。“在100多年的电影历史中,有关体育题材的就多达3 000部,其中以表现拳击内容的为最多,仅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就超过500部。其数量和票房价值均超过了其他各类体育题材影片。”[1]在世界电影史中,拳击是追求光荣与梦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拳击电影往往传奇而动人,大都是描写平民拳手在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训练之后,在拳台上披荆斩棘、挥洒血汗,最终赢得荣誉、实现梦想、抱得美人归的故事。这类电影为观众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梦,激励人们向着梦想不懈追逐。然而,一部拳击电影打破了常规。虽然它也是讲述追求、荣誉与梦想,但它却没有经历艰苦奋斗之后,站在人生巅峰的结局,而是探寻从辉煌中跌落后关于生命尊严的思考,它超越了爱与梦想,包含着人生的苦痛,深沉刻画了剧中人物在迷茫、绝望与渴望被宽恕、被救赎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影片就是《百万美元宝贝》。这部影片拍摄仅38天,耗资仅1 800万美元,却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4项大奖。是什么成就了《百万美元宝贝》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

一、以独特的视角深情讲述

《百万美元宝贝》以影片中男配角黑人老拳击手埃迪·斯科雷普写给男主角拳击教练弗兰基·邓恩的女儿的一封信为承载,通过埃迪略带沙哑,而又饱含沧桑的嗓音为我们回忆并讲述了整个围绕弗兰基所发生的故事。

《百万美元宝贝》的独特叙事角度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影片采用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角中的‘画内’视角展开叙事……叙述者在有限的视角下娓娓道来片中的故事,反而让电影充满了神秘的美。”[2]在影片中埃迪的第一人称视点的旁白贯穿了始终,从人声鼎沸的开场到沉寂静谧的结尾,随着剧情的起落,当埃迪用低沉而深情的声音向你述说一个交织着勇气、血汗、梦想、尊严与爱的故事时,你不仅会被故事本身所触动,而且会被这个声音以及这个声音所饱含的感情所深深打动。

弗兰基·邓恩是一名老迈的拳击教练,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拳击事业,并训练出了许多叱咤拳坛的拳击高手。然而,他对拳击事业的沉迷与执著,使他失去了宝贵的亲情——女儿离他而去。他希望得到女儿的宽恕,但是,每周他寄给女儿的信都会被原样退回,这成为弗兰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不仅如此,弗兰基的老朋友,埃迪·斯科雷普曾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拳击手,那时弗兰基是他的搭档教练,但是,在23年前一场挑战拳王的冠军争霸赛上,埃迪在对手的一连串重拳中倒下,从此失去了他的右眼,拳坛生涯也止步于他的第109场比赛的血腥的第15回合。而“弗兰基认为自己应该终止那场比赛……他一生都希望能收回那第109场比赛。”从此难以释怀的痛苦与深深的自责使弗兰基远离人群,过着极度自闭的生活,他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最了解他的埃迪。直到一天,女主角麦琪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麦琪对拳击的执著与热情慢慢打动了弗兰基,弗兰基答应训练麦琪。很快,麦琪的天分和弗兰基的经验使麦琪快速成长为一名厉害的拳手,并且在朝夕相处的训练过程中,弗兰基和麦琪感受着彼此的遭遇,在共同追寻梦想和超越痛苦的过程中,从对方的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家庭归属感。然而就在麦琪的拳击事业渐入巅峰,在与“蓝熊”对决的一场拳王争霸赛上,即将取胜的麦琪转身走向角落休息时,被卑鄙的对手从背后偷袭,麦琪跌倒,颈部重重地撞在了拳台角落的休息凳上面……此后,影片节奏急转直下,从亢奋的体育励志片变身成为对人性深深思考的艺术片,它超出了英雄必胜的俗套,而是对体育内涵、人生意义、爱、梦想与尊严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度挖掘。

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思考

什么是人生价值?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是对信念的执著、对梦想的追逐还是拥有面对痛苦与挫折的勇气?是对生命的珍惜还是对尊严的秉持?是对爱的付出还是对宽恕的渴求?也许这就是《百万美元宝贝》想让我们思考与体味的。

麦琪来自密苏里州西南部,一个破旧小镇的山上,那是一个雪松和橡树环绕,比偏僻更偏僻的地方。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只知道一件事:自己是个垃圾。即使她现在离家1 800公里远,但感觉却还如同在山上一样。麦琪从13岁起就开始做饭店女招待,靠捡拾客人的残羹冷炙充饥。就是这样一个经历坎坷的31岁的女人,却有着自己的梦想与执著。“拳击是我惟一喜欢的事情……我会成为冠军。”麦琪不仅拥有着美丽的梦想,也是为梦想而执著前行的人。麦琪就坚持自练拳击,不断地恳求弗兰基训练自己,直至打动了弗兰基。我们总能够看到,在阴暗冰冷的拳击馆里,麦琪拼命挥舞着双拳的坚韧背影。麦琪是为信念而生,拥有着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勇气与信心。在麦琪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拼搏向上、坚韧不拔、直面困难、超越自我,这时的麦琪是多么的美丽啊。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在麦琪的辉煌将要达到顶点时,忘记了弗兰基一直不断重复的告诫“随时保护自己”。当麦琪在拳击场上放下双手,转过身去的那一刻,她的命运被逆转了,阴险对手的偷袭让麦琪的脊椎彻底断裂,完全无法修复。麦琪丧失了行动和呼吸的能力,只能瘫痪在床上,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接下来的故事让人难挨而心痛,麦琪被褥疮夺去了一条腿,失去希望的麦琪恳求弗兰基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遭到拒绝后,全身失去运动能力的麦琪想到咬舌自尽。在被发现而得到救治后,麦琪又撕开了伤口,最后只得被注射镇静剂以防止再次自杀。迷茫无助的弗兰基看在眼里,伤在心里。最后只得求助于神父,然而神父的答案并没有使深深自责的弗兰基得到解脱。“让她活下去,实际上是在杀死她。”当弗兰基在阴暗的拳击休息室里心情凝重地装好为结束麦琪而准备的注射剂时,得到了好友埃迪的救赎,“麦琪走进那扇门的时候,除了胆量什么都没有,根本没有机会实现她的梦想,一年半以后,她在争夺世界冠军,是你的功劳。每天都有人死去的,弗兰基……你知道他们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我从没有过机会’因为有你,麦琪得到了属于她的机会,如果她今天就死去,你知道她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我觉得得不错’我会觉得心安理得的。”于是,弗兰基缓步走进了医院,在告诉了麦琪“莫·库什勒”的含义并给了麦琪深深一吻后,为麦琪注射了致死的药剂并拔下了麦琪的呼吸管,麦琪微笑着流下了泪,安然地离开了人世。影片后半部如同一场残酷的拳击比赛,一记重拳、一记重拳地捶打在我们的心上,然而当我们为麦琪和弗兰基感到悲惋时,也开始了对生命与尊严的思考。就像弗兰基在片中反复强调的“随时保护自己”,弗兰基因为最亲密朋友埃迪所受到的无法挽回的伤害而深深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于是他对所有接受自己训练的拳手都极力保护,以至于因为害怕自己的拳手受到伤害而一再推迟其参加冠军争霸赛,最终失去了训练了八年的优秀拳手。拳击只有相对的安全和绝对的危险,弗兰基深刻明白拳击的残酷与无情。“拳击是有关尊严,赢得你自己的,同时剥夺对手的。”而麦琪的梦想却是对尊严的追逐,她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但在对拳击的尊严的执著追求中失掉了生命。在生命与尊严的选择中,麦琪选择了尊严,她用自己短暂而美丽的生命照亮了拳坛的夜空。

《百万美元宝贝》的成功与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对人性的思考,还在于它对友情与爱的诠释。弗兰基是一个无法得到女儿宽恕的父亲,麦琪是一个失去父亲又无法得到家人关爱的女儿,埃迪是一个失去拳击事业与右眼,但宽厚、善良的朋友。整部影片围绕着这三个人展开,片中弗兰基与埃迪幽默睿智的对话,弗兰基与麦琪充满父女深情的问答以及埃迪对麦琪的帮助与点拨,无不充满着爱与友情的光辉。这也是《百万美元宝贝》中让人感觉温情的重要主线。片中友情与爱不时闪现在残酷黑暗的现实之中,就像明与暗相克相生,我们不仅体味着生活中的残酷,也感受着生活中的温暖。当麦琪的妈妈为了得到麦琪的遗产而硬将笔塞进麦琪口中,要求麦琪用嘴在法律文件上签字时,你是否充满憎恨?当不懂“莫·库什勒”是什么含义的麦琪,听到弗兰基在耳边轻轻说出“我的挚爱,我的血肉”而微笑着流下眼泪,安然离去时,你是否潸然泪下?《百万美元宝贝》不愧为经典,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在残酷黑暗的现实中鼓舞我们勇往直前的正是点滴的美好与光明。

三、用细节扣动人心

在观赏《百万美元宝贝》时,你是否经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深深触动。《百万美元宝贝》的成功也得益于它对细节的把握,在细节中它将感动刻画于无形。黑夜里,埃迪发现在拳击馆阴暗的角落里,麦琪拼命击打着沙袋——这是对执著的感动;麦琪对埃迪强调自己只是在能够购买之前借用梨球——这是对尊严的感动;弗兰基对将要进入诊室修复被打断的鼻梁骨的麦琪说:“我就在这儿等你。”——这是对父爱之情的感动;麦琪严词拒绝拳击经理人米奇的邀请——这是对忠诚的感动;弗兰奇给予麦琪的三个深情之吻——这是对爱的感动。总之,在观影过程中你的心会不断被影片的细节所扣动,这也是《百万美元宝贝》的又一个魅力。

《百万美元宝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电影流露出经历过风雨,经受过磨难,于躁动和不安中生发人生阅历的沉淀,在看透了虚荣和社会的浮华之后,回归平淡,表达出面对人生的从容与豁达,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3]。

[参考文献]

[1] 杜文杰.好莱坞与拳击——早期电影与拳击(上)[J].大众电影,2001(08).

篇2

“生命”。“尊严”到底谁重要?如果让你在俩者中选一者,你会选哪一个呢?若让我选,我个人认为应该选“生命”。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次没了尊严我可以去找回来,若这次丢了生命,即使你流芳百世,也无能在这个世间翻身,这多冤啊!

另外,这个结论也是我从两个古代故事中得出的。从前,越王勾践因自己国家的腐败,而丢掉尊严去吃吴王的大便才保住性命,回国后,越王勾践不灰心,重新振作起来,他卧薪尝胆,建国立业,终于等国家恢复强大了再去打吴国,吴王终于被打败了。另一个故事是韩信放弃尊严从一个人的胯下爬过。

“生命”。“尊严”到底谁重要?我还是说“‘生命’最可贵。”就说抗日吧,一个八路军想潜入敌人内部,为部队打下基础,到时候来一个里应外合,可是八路军的侦察员误会了,回部队后硬是说那个八路军是汉奸,当这个八路军听说后,如果他聪明的话就应该是镇定自若,帮部队里应外合,多杀几个鬼子,来表示自己的清白。笨的话,就以死来表示清白。不过,这套“买卖”会亏大本,还没杀鬼子就已经死了,一。白潜入敌营了。二。不值得。

“生命”。“尊严”到底谁重要?我已经说出了自己的认为。请问你有什么看法呢?

篇3

周末下午,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去寻找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看完了于丹老师精彩绝伦的讲座,这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一开始就问了我们小学生快乐吗?我觉得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玩的时间,因为我们有写不完的作业,因为学校不组织实践活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非常的不快乐,但是又听了于丹老师引用古人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不快乐是我的态度不对,因为我没有把学习当做一种爱好,没有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钻研去遨游。于丹老师还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还要学习人如何去生存的本领,学习如何去劳动,学习如何去感恩,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学习如何自力更生等等。在一些调查报告中,这些方面我们都不如美国的小学生。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但什么是“色难”呢?也就是晚辈孝顺长辈,千难万难,也难不过晚辈给长辈一个好脸色看。想想自己,平时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顶撞父母,还对父母吆三喝四,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孝顺,脸都红了起来。今后对父母孝顺首先要做到“色难。”

通过这次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学校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家里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年级:978891798

篇4

周末下午,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去寻找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看完了于丹老师精彩绝伦的讲座,这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一开始就问了我们小学生快乐吗?我觉得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玩的时间,因为我们有写不完的作业,因为学校不组织实践活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非常的不快乐,但是又听了于丹老师引用古人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不快乐是我的态度不对,因为我没有把学习当做一种爱好,没有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钻研去遨游。于丹老师还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还要学习人如何去生存的本领,学习如何去劳动,学习如何去感恩,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学习如何自力更生等等。在一些调查报告中,这些方面我们都不如美国的小学生。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但什么是“色难”呢?也就是晚辈孝顺长辈,千难万难,也难不过晚辈给长辈一个好脸色看。想想自己,平时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顶撞父母,还对父母吆三喝四,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孝顺,脸都红了起来。今后对父母孝顺首先要做到“色难。”

通过这次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学校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家里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年级:978891798

篇5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媒体记者迅速赶赴现场,赶在第一时间给受众发回报道。然而在救灾现场,有的记者不顾抢救伤员的紧迫形势,要求营救人员为拍摄镜头让路,例如一个场景中,废墟中压着两位幸存者,央视某女主持人对营救人员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幸存者上方有一块水泥板,随时都有可能垮塌。营救人员要把板搬开,女主持人则说:“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为了追求效果,女主持人把话筒伸向地下,要求被压的老大爷发出声音。最后,一名女性得救了,但是下半身残废了;可能由于被压得太久,老大爷被救出后不幸死亡。对此,采访者应该自责!也许电视画面很震撼,但这是建立在别人失去生命的基础之上的。

又如,四川电视台某记者问一个被压在废墟中的男子是哪里被压到了,被压男子说全身都被压到了(只露出个头)。记者又问他现在还能呼吸不,被压男子回答说还能微弱呼吸,并希望记者快点喊人来救他。而记者仍然试图问他其他问题……

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媒体究竟应该是先救人还是先报道?如此让我们认识模糊、难以置评的事情,其实在新闻职业规范较为成熟的国家,也曾经发生过,经过争议和讨论后已经形成一种职业自律,并且为多数人认同。

1991年6月1日,甘尼特通讯社的图片编辑比尔・佩里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采访时,得知一辆载有数人的汽车掉进湍急的梅塞德河后,迅速赶到现场。两名妇女和3个小孩站在正在沉没的汽车顶部!他不会游泳,车里也没有应急设备,于是他飞速开车赶到最近的一个露营办公室请求帮助,在确认公园的巡警已经整装上路后,才赶回现场拿出相机拍照,这时,即将淹没的车顶只剩下一位妇女! 这位妇女被救,另一个落水的孩子被下游的游客救起,事故共死亡3人! 这张一位妇女正在被救过程的照片发表后没有受到指责!

1998年2月,俄亥俄州的《莱马新闻报》记者克里斯・德维特在公路上偶遇一起车祸,一辆小车底朝天翻倒,一位妇女被困在车里,头向下吊着。德维特说:“我的第一个本能是去帮助她。”他赶到出事的车旁,看到那位妇女伤得不重,并被告知已经有人给护理中心打过电话时,这才拿来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但是,由于发表照片时并没有说明记者当时如何做的,该报仍然接到了大量电话和信件,怀疑记者的拍摄有悖道德。

上面的这两个事例说明,身处突发事件或危险时刻的记者,是救人在先还是采访报道在先,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之所以发生“选择的困境”,在于当事记者把获取“精彩”、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素材置于救人之上了。这次大地震报道,可能记者当时确实想把地震的惨烈状况、对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但是对遇难者安危的忽视,恰恰暴露出我们平常采访中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淡漠。当事记者遇到这类情况,应该本能地自问,自己是否尽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救助责任,然后才是如何履行自己作为记者的职责。

媒体在灾难中更重要的是发挥传递服务信息(包括救援情况、救灾物资的供给情况、帮助离散家属寻找亲人等)和救援信息(为救援队寻找救援目标)的作用,真正成为“社会雷达”,而不是为了煽情、追求更高的收视率而进行漠视受灾者生命和尊严的采访报道。

电视主持人需要更多的冷静

在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后,赵普、海霞、宁远、陈鲁豫、白岩松等央视、凤凰卫视和四川电视台的多名主持人陆续出现哽咽、流泪的场面,严格地说,这是不够专业的表现,至少主持人不该在镜头面前失控,因为你的情绪影响着数亿观众。焦躁、震动、感动,这些情绪的交叉,使得每一个人都在播报死伤数字、播送援救画面时,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观众们还是原谅了他们,网上很多人纷纷发帖子“表扬”。有网友表示,主持人为抗震救灾过程的感人场面落泪,他们的敬业精神、真挚而不做作的情感,感动着亿万观众。

这个时候主持人泪流满面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主持人此时需要比普通观众理性、冷静,从传媒人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才能救助更多的人,怎样安抚受灾者的心灵。这些问题都不是流泪和动情可以做到的。如果主持人在这个时候不够冷静,可能会出现差错。例如某个学校校长说全校师生因为房屋坚固而基本没有受伤时,央视主持人王世林脱口而出:“太好了!”事后,他自己也觉得话说得不合适,因为那个乡还有其他很多人死伤。

采访不能再次伤害受灾者感情

一些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对自己家人的安危无暇顾及。很多记者不停追问他们:“家人去世了还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对已是悲痛万分、同时还在前线工作的遇难者家属问这样刺痛人心的问题,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映秀小学一个压在废墟下的9岁孩子没有放弃,唱着歌等待救援。他被救后遭到记者的频繁采访,以致情绪失控,十分惊恐,在医院里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心理专家施琪嘉教授就此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节制!另一位心理专家赵丞智副教授进一步指出:

“如果媒体在报道地震救援的时候,总是提供惨烈的、震撼心魄的图片,或者是夸大灾难事件的恐怖性、可怕性和影响性,以达到抓取读者的目的,那么这种报道就会给当事人和未经历灾难、关注灾难幸存者的许多人,造成一个新的‘应激源’。”

笔者相信上面提到的新闻从业者都很敬业,可能仅仅是不会适当地提问或表现灾难,但记者不了解传媒职业规范中“减少伤害”原则,却是共同的问题。“减少伤害”是传媒新闻职业规范中一个不言而喻的基本原则,多数国际的或行业的职业自律都有表述,但我们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例如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PJ)的《职业伦理规范》提到:

“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其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

新闻图片不宜直接展现死难者和人的肉体痛苦

此次的抗震救灾报道,一些传媒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悲惨照片,并被安排在显著位置,更有记者刻意将死者脸部进行清洗后拍照,丝毫不顾及死者的尊严,也不顾及受众的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我国传媒大规模悲惨的、刺激性强烈的照片并非首开先河。2005年7月4日,《京华时报》头版大照片展示被淹死男孩的全身。2006年6月以后,各家媒体持续数月追踪多张身高78厘米的湖南半截人彭水林的照片,其中的部分照片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央视2006年2月15日《共同关注》的一期节目“是谁毁了花季少女”,提供的被毁少女的面孔画面惨不忍睹;2006年2月17日《北京青年报》头版头条刊登我援助巴基斯坦受害工程师家属痛不欲生的照片,等等。发表这些照片或画面的由头,不论是同情,还是正义、救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画面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在传播图像或画面时,要始终把握这样一条底线:媒体上出现的画面是面向大众的(包括未成年人),而不是小众的。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摄影教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用照片来说明一切,要分清什么时候需要照片,什么时候不需要照片;在需要用照片来说明问题时,对报道、表现的方法也应慎重选择,而不应随意伤害读者的感情,更不应伤害被摄对象及其他有关人员。对不堪入目的场景也应少拍或不拍;编辑在使用照片时,对于令人震惊的照片和表现悲痛的照片尤其要慎重,应多想想该不该用,该怎样用。”

早在1988年,我国出版的美国记者约翰・赫尔顿的书《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就写道:

篇6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遵规守纪 明荣知耻》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纪律彰显一个人的底线,纪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约束,制定纪律并不是管制我们,而是让我们都能变得更好一些。只有纪律严明,我们的学习环境才会更加自由和宽松。纪律实际是为那些没有规矩的人制定的,对于遵规守纪,能力强的同学来说,根本就不会起恐惧之心。

严明的纪律能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帮助,纪律能使我们有意识的约束自己,改掉不良习惯,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

当前,我们不难发现,在身边、校园里仍存在着纪律松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违反学习纪律、迟到早退、不假而归、上课睡觉、损坏公物、踩踏草坪、破坏植被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违纪现象都应是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希望全体同学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7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嗟来之食也可谓有侮辱之意,“嗟”是对施舍的简称,是对人们人格与尊严的侮辱与践踏。所以嗟来之食不能吃。

着名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把人的尊严比作一件物品,物品掉到地上,就好比尊严被践踏,道歉就好比把物品捡起来,那物品要么会脏了,要么会支离破碎。同样的道理,当尊严已经被玷污、践踏、侮辱,尊严已经支离破碎,而又不能丢进洗衣机里,所以活在没有尊严的世界里,生命还有何意义?

虽然说生命是宝贵的,那尊严就不宝贵了吗!那尊严就是呼之则来,唤之则去的吗?回望历史,人们都为了生命去放弃尊严,命不一样也不会胜利吗!视死如归的将军,宁死不屈的,女中豪杰刘胡兰……,这些人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尊严放弃生命的吗!不也正如那贫穷的逃难者一样吗?

我认为尊严高于一切,尊严是生命的支柱,生命因尊严而充实,没有了尊严的生命,褪掉了生命该有的金色内涵,只剩下黯淡的躯壳,那生命有何意义!

五年级:孙皓妍

篇8

巴金老人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都表示希望他活,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配合治疗。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老人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一次地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1]

如今,越来越多的病人像巴金老人一样躺在中国各个城市的ICU病房里。面对他们的身心痛苦,我们不得不思考:(1)ICU终末期病人的生命状态如何(2)ICU终末期病人是否有死亡权利(3)医学的目的是否是仅仅使人活着

1 生命价值:彰显生命的尊严

1.1 人的本质追问

“人是什么”是亘古以来人类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而“什么是人”可以看作是对“人是什么”的终极追问。古希腊的斯芬克斯之谜是古代人类对于“人是什么?”的最早探索,然而其解答只是“动物”层面的,这里的“人”只是human being,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两脚走路的动物”的注解便可见一斑。自文艺复兴始,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人性以解答“人是什么”,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派将人定义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实体;而经验论派沿着感性途径研究人的感性存在,二者都没有正确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观点,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可见,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即人是“社会”的人,是person。

1.2 ICU终末期病人的生命的尊严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有自我意识的实体[3],其生命属性包括生命的神圣属性、质量属性、价值属性。坚持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相统一的生命价值论认为,判断生命价值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生命的内在价值,由生命本身的质量决定。二是生命的外在价值,即某一生命对他人、社会的意义”[4]。生命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对于一个ICU终末期病人来说,被一大堆机械和管子包围着,尽管他还有呼吸和心跳,他的生物学生命还存在,而他的人格生命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已经脱离社会生活,他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都不再可能通过他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ICU的终末期病人与其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医疗技术的一种客体化延伸,是不具有质量属性和价值属性的毫无尊严的生命。我们不得不反思此时的病人需要的究竟是生的权利还是死的尊严。

2 死亡权利:保障死亡的尊严

生命的尽头,痛苦生还是痛快死,谁有权来做决定?在国外,越来越强调病人的自,医生和家属都应执行病人的决定。

2.1 死亡权利

病人自是病人权利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权利,也是体现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5]。病人自不仅包括病人拥有对自己的疾病的知情权,也有对治疗表达自己意愿的决定权。同样,面临死亡的病人有自主选择死亡状态的权利。在欧美争取病人权利的运动中,也存在着对死亡权利的要求,例如要求病人有权决定何时死亡及采取何种方式死亡[6]。

同时,自主原则作为医学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内容就包括了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病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权利。而尊重病人的权利则可以延伸为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利。1975年卡伦・安・昆兰案,新泽西州最高法院在允许撤除昆兰的一切治疗时,就考虑了昆兰曾有三次说过,她绝不要靠特殊手段活着,即没有证据证明取走呼吸器违反了她已知的选择。此案作为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里程碑,使有关“死的权利”的道德问题变得突出。昆兰以持续性植物状态活了10年,成为围绕“保持尊严而死”问题的关注焦点[7]。

2.2 ICU终末期病人的死亡的尊严

美国死亡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库布勒・罗斯在《成长的最后阶段》中将临终或死亡过程描述为“(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她反对一般人将死亡看作是一种威胁,提出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挑战。如何面临死亡的挑战,即关涉如何保持生命的尊严也关涉如何保持死亡的尊严。所以,在此意义上来说,死亡尊严的本质在于:死亡的尊严内含在生命的尊严之中,是生命的尊严的一部分,生命的尊严问题与死亡的尊严问题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其次,傅伟勋老师倡导从起码条件和理想条件去理解死亡的尊严的本质,他认为起码条件是能够按照本人的意愿,死得“像个样子”[8],无苦无乐、心平气和。

从病人角度看,按照本人的意愿,意味着医生要尊重病人的意志自由,尊重病人的自主选择。那么,什么情况下病人所做的死亡选择才是合理的,应该得到尊重呢?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能力看,病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自主决策能力,死亡选择是其真实意愿的表达。在美国,病人的死亡自决权是通过签署“生前预嘱”和预立书面医疗指示来实现的,而我国才刚刚起步,民众尚需宣传普及,国家尚需立法保护;其次,从病人的生命质量看,当病人的身体健康进入无可逆转的衰退阶段,某些大脑及身体功能不可逆转地消失或身体有严重及不可逆转的残障,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病人的生命质量下跌到不可接受的低水平,其生命价值也随之消解。最后,从病人选择死亡的目的(或理由)看,很简单,就是要死得有尊严。与其被病魔折磨得失去尊严,不如选择死亡以维护一己尊严。因此,病人此时对死亡的选择,应看作是他(她)的基本人权,既避免了因疼痛折磨而被降低甚至是被剥夺了的生活品质和生命的尊严,又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同时也为社会和他人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是符合生命价值原则与卫生经济伦理学原则的。

3 生死之间:反思医学目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现代医疗危机直接导致新医学目的的产生。1996年《医学目的:确定新的优先发展战略》将“治疗和照料患者,照料那些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详死亡”增加为新的医学目的。此宣言还提出:尊重人的尊严和选择。

遵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生命神圣论这一伦理原则,“救死扶伤”成为医生的天职,医学的目的就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技术干预的高度泛化,“征服疾病”、“战胜病魔”的“战争模型”的医疗观大行其道;曾几何时,“不惜任何代价让病人活下去”成为临床医疗行为的流行口号。然而,“当进一步治疗可能无效时,医疗技术似乎为维持生命提供了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可能性,但是维持生命的技术对于病患的生命质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医疗技术只是延长了濒死过程,只能延长生命的量,却不能提高生命的质。我们不禁要问,医学的目的是否是仅仅使人活着,无论其生命质量如何。

传统医学目的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延长寿命,把死亡视为医学的最大敌人。然而,任何个体的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最好的医学也不能消灭死亡。当死亡不可避免,终末期病人已无康复可能时,采用姑息疗法,促使安详死亡就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的要求,因而不促进也不延迟患者死亡是符合生命伦理原则的[9]。

参考文献:

[1] 女儿推动尊严死亡: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N].中国青年报,2012-11-21(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6

[3]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施卫星,何黄钢.生物医学伦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2

[5] 苏令银.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J].医学与哲学,2002,23(5):31-33.

[6] 梁莉.病人权利运动综述[J].医学与哲学,1999,20(2):12-14.

篇9

2、贫莫贫于无方,贱莫贱于无志。

3、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伊谢科恩

4、忌妒,是心灵的肿瘤。——艾青

5、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7、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美国总统林肯。a.)

8、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DDD屠格涅夫

9、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10、一个人开朗豁达,就会感受到自尊的快乐。

11、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12、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13、一个人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百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亚里士多德

14、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就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

15、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16、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越发敏感,作茧自缚,最终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17、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

18、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巴斯葛

19、只有当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又没有其他办法时,漂亮的衣服才能派上用场。——塞缪尔约翰逊

20、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格外珍惜自尊,就会主动维护他人的尊严。

21、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22、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是无价的。

23、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苏霍姆林斯基

24、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DDD伊谢科恩

25、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DDD汤因比

26、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斯大林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

27、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

28、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29、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DDD蒙田

30、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

3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32、骄字不倒,前进不了。

33、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桑塔亚那

34、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陈家琪

35、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西罗斯福

36、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37、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38、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

39、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

40、尊重他人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一片风景,尊人优雅。

41、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42、诗人的想象力支配现实的程度,说到底,是衡量他的价值和尊严的精确尺度。——桑塔亚那

43、于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44、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45、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嗤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46、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47、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

48、本能有它自己的途径,而且是最短的途径。——罗曼罗兰

49、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50、当你没有空休息的时候,就是你该休息的时候。——西德尼

51、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戴尔卡耐基

52、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53、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尼克松

54、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55、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普列姆昌德

5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57、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爱默生

58、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DDD陈家琪

59、不可能这三个字只存在与愚人的字典里——拿破仑

60、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

61、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62、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

63、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

64、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罗素

6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蒙田

67、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篇10

征程漫漫,我们在旅途中应当选择尊严,掸去遮蔽双眼的黄尘,在生命里,踏出一路芳华。

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迹褪色成一页泛黄的丹青,当浊浪和着汉家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慢慢远去,当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如蚀人心魄的魔音冲击着你的双耳,泪水冲垮伟岸的背影,你慢慢逝去。

项羽在咆哮的乌江边学会选择,从容坚定地选择生命的尊严,如一枝殇菊在风中飘零,却永远芬芳。面对湛蓝滑过矛尖,那鲜红的血滑过雪白的颈,壮士坚毅地选择尊严,选择比生命重要的尊严,在终结生命中绽放芳华。

是那在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且行且歌的歌者;是那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鳖客;是那遍访青山绿水,观皓月当空的行者。

李白,重返鲁地,饮酒弄月,同销万古情愁,南天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间。他在梦醒之后学会选择,选择人生尊严,守住孤独,吟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择与明月美酒同等的尊严,仰天大笑出门去,写下“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如亭亭净植的莲,绽放缕缕幽香。

攀一枝旌节,怀抱“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忠贞,奔走于茫茫大漠;逐一群羔羊,坚守精忠报国的崇高信仰,游荡于寒沙衰草之中。冰雪飘雪,热血沸腾起豪情烈焰;驼铃阵阵,遥忆爱国深情。

苏武在富贵享乐的此岸,选择了人生尊严的彼岸,毅然把效忠祖国的丰碑伫立在心中。他以不屈的贞节,将人生尊严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以不朽的忠骨,将一支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让人叹服的惊奇;他以永不背叛的精神,把一群枯瘦羊群定格为灿烂的永恒。他选择尊严,如梅花绽放于寒冬,芳香远飘。

蝴蝶在花瓣上选择了自己的尊严,悠扬地停息自在;

篇11

人生滋味如醇香的美酒,干净清纯。啜饮一口,酒香溢在口齿之间,真切而回味无穷。摆在面前的是一张白纸,需要你用自信去涂抹色彩,用朝气去书写文字。如果说人生滋味是黄昏里烧得热烈的火烧云,那么人格尊严便是夕阳的余辉。它震慑一切,包揽万物。万道金光铺满大地的那一刻,让人联想起人生的雄浑与伟大。不管是淡泊自若的老年,繁忙实际的中年,还是天真烂漫的少年,坚守着人格尊严才是最后的归宿。秋雨先生这样解释人格尊严的涵义:“由于长久维护,这种生命结构和精神造型成为社会一种不可轻侮的高贵存在。”

人生灵魂在于高贵,这高贵便是一种人格尊严,缺少人格尊严的生命如河面上的薄水,在阳光普照大地的那一刻,立刻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温文尔雅的兰花有尊严,耐寒傲雪的腊梅有尊严,那片葱葱郁郁的胡杨林也有尊严。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腐,三千年的岁月便是胡杨树坚守尊严的见证。尊严是它们人生的筹码。

那么人呢?放弃人格尊严意味着什么?在没有人格尊严的人生中,黑暗如潮水一般涌来,生命对于自己,除行尸走肉,再无他义。就像花,一夜落尽,生命凋零。

人格尊严与文化还有渊源,“西方文化人类学家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如果放弃人格尊严,那片茂盛的文化森林在须臾间便只剩下枯枝败叶,此时的我们哪有资格谈文化?人格尊严是文化的奠基。

读了《余秋雨人生哲言》中一段经典的论述后,我才明白当初走遍万水千山的三毛为什么选择将生命的重量交给袜子去承载;我才明白王国维、老舍为什么将生命融入湖水;我才明白海子为什么选择在铁轨上听春暖花开的声音。他们为了人格尊严,选择了与文化共存亡。一种文化没落时,他们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凄美得如童话。

篇12

关键词:尊严;生命伦理;自主性;工具理性;人性迷失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3-0001-06

The Value of the Concept of“Dignity”in Bioethics

WANG Yunling1,GAO Jianguo2

(1School of Medicine;b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Shandong,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ambiguous implication of“dignity”concept,scholars like Macklin and Hoerster held the view that“The concept of‘dignity’is useless”and they argued to remove the lexicon“dignity”from the ethics vocabulary.This point of view was opposed by a number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y held that the concept of“dignity”cannot be replaced by such concepts as“autonomy”because the concept of“autonomy”merely has similar meaning to“dignity”and it cannot totally cover the connotations of“dignity”.The value of the concept of“dignity”lies in that it can express the value connotation which cannot be expressed by any other words;it is the core value of Bioethics;it can help people fight against the spread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save them from the lost human nature.

Keywords:dignity;bioethics;autonomy;instrumental rationality;lost human nature

“尊严”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这导致了学界对这一概念有无价值的争议。人们对“‘尊严’到底指什么?用它来辩护的人类重要价值是什么?在现代医学科技文化中‘尊严’是否是一个必要的概念?”等问题莫衷一是。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医学科技文化中许多与医学新技术应用相关的道德讨论几乎都与尊严相关,如对克隆技术、人工生殖技术、死亡标准等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学界争议的基础上,对“尊严”概念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价值予以探析。

[BT1]一、“尊严”概念的存废之争

当我们回顾人类文明史时会发现,“尊严”曾经是人类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天,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不得无故侵害人的尊严,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人类之间和平交往,反对迫害与虐待,尊重人的尊严,共享稳定与和谐,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都是因为尊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防止自我毁灭的精神基础。承认人人都享有尊严,这是人类在生存斗争史上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果。然而事实上,当人们认真考察什么是“尊严”时,却意外地发现,“尊严”概念极其抽象、模糊和难以琢磨。人们在使用它时似乎都知道它意指什么,但是真正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明示时,却发现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事实上,当不同的人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放在一起比较时,很可能发现大家所讨论的并非同一种东西。正因如此,一些伦理学者向“尊严”发难,认为这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应该将其从现代伦理学词汇表中剔除出去。

[BT2](一)“尊严”概念无用论的挑战

基于“尊严”概念含义的抽象性而认为它“无用”并主张抛弃它的人中,露丝・麦克琳(Ruth Macklin)是最典型的一个学者。2003年,她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尊严是无用的概念――它并不比尊重人或人的自主性有更多含义》一文,主张从医学伦理学中删除“尊严”概念。麦克琳认为,“尊严”概念并没有给生命伦理学提供更多的东西。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回顾了“尊严”概念进入生命伦理学的历史,认为这一概念与美国社会在道德和法律领域对人的自的强调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美国官方认识到病人“事先做出指示”(make advance directives)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此类法规。例如,1976年的“加利福尼亚州自然死亡法案”的条文所阐述的语境便涉及到“尊严”概念的使用:“立法机关由于知悉患者拥有享有尊严和保护隐私的权利,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应该意识到,成年人有权利做出文字指示,以便使医生知道,在病人生命末期应该维持还是撤除生命支持措施。”在麦克琳看来,此种语境中的“尊严”概念并没有超出尊重自主性的含义。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麦克琳在其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其他例子,如医学生利用新鲜尸体做插管之类的操作练习。生命伦理学家可能会谴责此种做法冒犯死者尊严,但麦克琳却认为这和尊重自主性毫无关系,因为此时医学生并不是在一个人身上进行练习,而是在没有生命的尸体身上练习。人们有理由担心死者家人的想法――如果他们知晓自己亲人的尸体受到那种对待的话。但在麦克琳看来,此种担心与死者的尊严毫无关系,而只是与死者家人的愿望有关系而已。在其他情形中,如关于生殖技术和遗传学的伦理学问题,麦克琳认为“尊严”概念会在个别地方获得意义,但它并未超出理性个体进行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尊重自主性原则)。因此,“尊严”概念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其含义模糊,并没有比已有表述给出更精准的表达,因而也就不能提供更多具有实质性含义的东西,从医学伦理学中删除它不会有任何损失。

此类看法并非麦克琳的突发奇想,她也不是唯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德国哲学家赫斯特(Norbert Hoerster)也持有与之类似的观点。2002年,赫斯特指出,“尊严”在哲学、法学和伦理学领域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它缺乏一个清晰的内涵。这种情形是很奇怪的。不要忘记,在德国,“尊严”被看作全部社会秩序之最高价值,即使如此,德国联邦也没有对“尊严”进行定义。结果,“尊严”概念实际上被滥用了,从而造成了这一概念的贬值。在涉及某一问题的争论时,支持者和反对者可能都会诉诸“尊严”,如对安乐死的争论就是如此。人们就很难想象这个概念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规范作用,很难想象它能有效地判定和调节社会利益冲突。最后,“尊严”概念很可能会沦为一个“空洞的公式”或一句“无描述性内容的口号”,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武器”。如果是那样,还不如干脆从现代伦理学词汇中将其剔除。

[BT2](二)学者们对“尊严”概念无用论的回应

“尊严”概念无用论在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论,许多著名学者都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刊发麦克琳文章的《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30多篇快评,许多生命伦理学学家卷入争论,甚至包括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的专家们。这表明,“尊严”概念无用论不但是一个学术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议题。这一议题触动了伦理学家和政治家们的敏感神经。

在这场讨论中,绝大多数学者承认,“尊严”概念的确存在含义不清晰的问题。但是,面对这一问题,简单的抛弃并不是好办法,设法澄清其含义才最重要。学者们从三个方面对麦克琳的思想做了批判。首先,人们不能以“模糊性”作为抛弃一个概念的理由。许多概念含义都是很模糊的,在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中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可能有不同的阐释,然而它们不但未被抛弃,实际上还被频繁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平等、正义、善、公正等概念便是如此。“尊严”其实也是这样的概念。其次,含义模糊并不一定意味着概念无用。就“尊严”概念而言,在许多领域,如学、法理学以及生命伦理学领域,它都是相当有用的,往往被用来表达丰富的思想,这样的概念不应被随意抛弃。对于这样的概念,人们要做的事情是对其进行更加精致和细密的哲学分析和理论探讨,而不是简单抛弃。最后,“尊严”概念和“尊重自主性”也有差异。“尊重自主性”主要指对人类理性的尊重,但对那些缺乏理性的人类个体,我们允许使用人制度,因此可以不再考虑这些个体的自主性。例如,深度昏迷病人、休克病人以及婴幼儿。但是,我们不能因这些个体缺乏理性而不考虑其尊严,随意处置甚至侮辱他们。相反,我们必须认真看护他们,敬谨地对待他们。“尊重自主性”与“尊严”不能等同的情形很多。例如:一个人的自主性未被违背,却可能有失尊严;一个人的自主性受到了侵犯,却可能未失尊严。前一种情形,如那些来自贫穷地区,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医疗服务的病人;后一种情形,如一个自杀者被强制送医等。可见,“尊严”概念与“尊重自主性”可能在含义上有重合之处,但两者并不等同。

西方学者除了对“尊严”概念无用论提出批评意见,也对“尊严”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索。一般来说,尊严意味着“某种值得赞誉或崇敬的东西”,或者是某种杰出或非凡的特性。在“尊严”概念的历史沿革中,康德在理论上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康德关于人之所以都拥有尊严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理性的自觉,人的尊严与人本身的固有价值相联系的观点对当代“尊严”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无论“尊严”概念的含义如何演变,“尊严”概念都应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关于“尊严”概念是否有用,是存是废,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学者大多肯定“尊严”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比如,关于“人的尊严”到底在生命伦理学中有何用途的看法,韩跃红就认同生命尊严应当成为现代生命价值观的内核的观点。张国安也坚持认为“人的尊严”乃生命伦理学之重要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在其概念体系中处于较高层次,统摄其他概念。甘绍平明确表示:“研究尊严理念,从而更好地坚守维护人的尊严的原则,是今天人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可见,国内学者大多对“尊严”概念持肯定看法。

[BT1]二、“尊严”概念的价值

尊严”概念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HTK](一) “尊严"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人类不能使用其他语言来进行表达[HT]

持“‘尊严’概念无用论”观点的人认为,“尊严”这一概念完全可以使用其他语言来代替,如“人权”或“人的自主性”等。在他们看来,“尊严”概念并未提供超出这些概念的更多东西。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进行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尊严”概念的涵义不但区别于其他概念,而且实际上内涵更为丰富,它所反映的某些价值无法使用人类的其他语言来进行表达。

许多人以为在某些场合中“尊严”概念完全可以被“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来代替而并不损失任何含义。事实上,“尊严”概念和“人权”与“人的自主性”都仅仅只是含义交叉的关系,并不能互相代替使用。

首先,“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都只含有“尊严”概念的部分涵义,二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尊严”概念所含有的伦理意蕴。例如,孟子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艰难境遇最能展示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处于即将饿死的境遇中却拒绝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是一种做人的尊严。然而,有骨气与“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之间却并没有必然联系。孟子把这种骨气称之为“浩然之气”,其“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显然都不能包容这种含义。又如,英国学者泰德提到一种未被侵犯人权,也没有被违背自主性的典型情形,就是那些因身体退化失能又缺乏儿女照顾而不得不孤单地在养老院里生活的老年人。这些人早已退出社会生活,终年没有人探望,他们常常产生被社会和家人抛弃的感觉。虽然政府的高福利制度使他们没有衣食之忧,但是他们感到缺乏“尊严”。对这些老年人而言,缺乏尊严有何伦理意蕴?这伦理意蕴便是:这些老年人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已经失去价值,因而他们自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这一伦理意蕴显然与“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之类概念的意蕴完全不同。

其次,由于涵义交叉,“人权”与“人的自主性”中的某些涵义实际上也无法被“尊严”概念包含。例如,当一个人人权受到侵犯时,或者当其“自主性”被剥夺时,很可能与其“尊严”毫无关系,甚至反而展示了个人的“尊严”。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形,如一个人因坚持正义而为恶势力所不容,惨遭杀害,其人权受到侵犯,却并未丧失“尊严”。为正义事业献身倒是一种英雄壮举,反而展示了个人“尊严”。“人的自主性”被剥夺的情形,在学上有一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人的自主性与人的“尊严”并非同一个问题,这个典型案例就是法国的“投掷侏儒案”。1994年,法国奥日河畔莫桑镇(Commune de Morsang-sur-Orge)镇长了一个禁止在这个镇的舞厅进行“投掷侏儒”演出的命令,认为这种演出伤害了人性“尊严”。然而,当事人认为镇长的决定没有道理,就诉至地方行政法院,请求撤销镇长禁止“投掷侏儒”演出的命令。案件反复审理,最后上诉到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最终作出了该行为“与公共秩序(order public)不相容”的裁定。当事人认为,“投掷侏儒”演出乃是其自主自愿选择的行为,而镇长的禁止命令违反了其自主性。可是镇长却认为,不允许“投掷侏儒”表演是维护当事人的“尊严”。在这个案例中,当局诉诸“尊严”,而当事人诉诸“人的自主性”,两者的结论与主张截然不同,表明“人的自主性”与“尊严”有时并非同一回事。这种情形也典型地体现在发生于中国某地的“女体盛”事件上。2004年,某娱乐公司推出“女体盛”,以女大学生的身体当食器盛菜,引发争议。随后,某妇联发表文章怒斥“女体盛”侵犯女性“尊严”,而当事人却称行动出于自主选择。可见,尊重人的自主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尊重人的“尊严”。

所以,“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与“尊严”概念在含义上有实质不同,尽管某些情况下其含义确实有交叉,但彼此并不能互相代替。“尊严”概念所表达的某些重要价值确实不能在其他概念中找到或用其他言辞来确切表达。当然,到底何种重要价值只能通过“尊严”概念来表达,也许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毫无疑问,“尊严”概念是不能被其他概念取代的。概念含义模糊的情形在各个学科中都是很常见的,如法学中的“权利”、哲学中的“理性”等概念,都是如此[ZW(DY,7]

以“权利”概念为例,在法学界,对它的解释方法纷繁复杂。夏勇在谈及此种复杂性时引用康德的话说:“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权利?’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什么是真理?’那样使他感到为难。”而费因伯格则在其著名论文《权利的本质与价值》里断言:给“权利”概念下一个“正规的定义”是不可能的。1991年出版的弗雷泽《权利》一书在论及研究“权利”概念的途径与方法时说:“在政治理论里,权利已经成了一个最受人尊重而又确实模糊不清的概念,想在原理上阐发权利概念所代表的观念,与阐发诸如平等、民主乃至自由之类的观念,几无二致。”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ZW)]。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至今仍在不断探讨中,甚至每一项涉及这些概念的具体研究都要首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BT2](二)“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与医学伦理学不同,生命伦理学并不只是关注行为规范,而是要研究作为行为规范之依据的价值观念,如“正义”“平等”“德性”“权利”“义务”等,但这些观念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乃是人性“尊严”。诸如安乐死、人工流产、放弃治疗、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工生殖等当今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生物医学议题几乎都与“尊严”相关。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可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价值,而某些传统价值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其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秩序的根基而不可被动摇。人性“尊严”就是这样一种基础价值,是当代生命伦理学辩护的核心价值观念。

显然,把“尊严”作为生命伦理学研究和辩护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性“尊严”思想的萌芽出现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是先贤对人性“尊严”思想的哲学启蒙。而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性“尊严”思想越来越为哲学家们所关注,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家都对“尊严”思想有过深刻阐述。

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目的论思想奠定了现代人性“尊严”观念的理论基础,并使“让人拥有尊严”越来越成为近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人类能够追求“尊严”,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作为理性存在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自尊、自信、文明与开化的体现。就此而言,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背景下,在人性“尊严”面临工具理性威胁的道德境遇中,生命伦理学把“尊严”作为核心价值来研究并非来自某些聪明人的偶然灵感,而是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逻辑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支柱与结果。

[HTK](三)“尊严”概念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拯救人性迷失[HT]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日常语言科学化,生活习惯科学化,甚至社会风俗也已经“科学化”。例如,传统社会中的节日走亲访友已经部分地被短信祝福和视频聊天代替。如果说这些改变还只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科学技术作为工具理性的一种依赖,而并没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尊严”)造成更大影响的话,那么,在医学领域,人民便能切实感受到科技作为工具理性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医学对人类生活的过多侵入。确切地说,这是指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医学化现象。例如,我们以医学理论为依据来指导和变革生活方式,不吸烟是因为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会伤害我们的肺;少喝酒是因为酒不但会让我们产生酒精依赖(一种精神性疾病),而且可能使我们的血压升高,等等。而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变化或者不适之时,我们不是求助于生活经验或者文化传统,而是使用医学语言来解释。这种情形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就此,恩格尔哈特教授有过一个重要评论:“医学使实在医学化,它创造了一个世界。它把一些问题翻译成它自己的术语。医学塑造了经验世界由以形成的方式,它为我们限定了实在。人们所具有的困难由此可被了解为病症、疾病、畸形和医学上的异常,而不是被看作无故的烦恼、正常的疼痛或魔鬼附身。医学问题是一系列现象,人们把它们看作是适合于医学的评价、说明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或治愈的。”之所以会这样,显然是现代医学建制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医学在逐渐控制人类的生活,并成为人类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范式。通过这种范式,人们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生活给出种种解释问题的医学预设,如身体胖被解释为营养过剩,个子过高被解释为垂体问题,等等。传统社会中无需烦恼的问题在今天则成了病症。这样,现代医学就创造了一种超越经验的社会实在,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则不得不在科技权威面前接受这种实在。据此,当某一问题被解释为医学问题时,医学实际上就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预期,人们的命运就必定受到医学的影响。事实上,这表明现代科技发展正在导致人性异化,威胁着人性“尊严”,而这正是康德曾经担心的问题。

这是一种生存困境。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敏锐地注意到这种困境并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科学和工具理性已经与政治相结合,深刻地奴役着人和自然界。马尔库塞使用了“单向度的人”这个概念来指称那些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丧失了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弗洛姆则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商品化和物化的情形称为“人性异化”。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生活情形正是人类在现代科技社会面临丧失“尊严”之危机的情形。这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一种深层生存危机。

如何在现代社会拯救人性的迷失?弗洛姆揭示了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种重要特性,即人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有理性地理解和规划世界的能力,具有巨大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把人的这种特性叫做“反思性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当人秉持这种反思性自我意识并能够按照个人意愿自由行事时,人就拥有了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能力。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度主体性与自我超越性。只有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才能体悟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幸福。根据马斯洛的看法,人的最高需要就是赢得自尊。这种需要会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动力,也就是争取“尊严”的动力。然而,在当代科技背景下,此种动力却在面临着不为人所自知的消解的危险。为此,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把“尊严”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拯救人性迷失的行动目标,是恰当的。

可见,“尊严”概念在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极为重要,它代表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拯救人性的迷失。基于这些理由,人们完全可以肯定“尊严”概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及不可替代性。当然,由于人们至今对它的研究尚存不足,因此其含义还不是非常清晰。然而,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尊严”概念不但可以认识,而且可以有很清晰和准确的含义――去认识并清晰地界定它,这正是伦理学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甘绍平.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2008(6):85-92.

[2]RUTH MACKLIN.Dignity is a useless concept:it means no more than respect for persons or their automomy[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3,327(7429):1419-1420.

[3]NORBERT HOERSTER.Ethik des Embryonenschutzes[C]//Ein rechtsphilosophischer Essay.Stuttgart,2002:24.

[4]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J].哲学研究,2006(3):63-67.

[5]张国安.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6):71-76.

[6]Win Tadd.给予老年人体面的照护:为什么尊严很重要――欧洲经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1):6-9.

篇13

2、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

3、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约翰高而斯华馁

4、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

5、一个人开朗豁达,就会感受到自尊的快乐。

6、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越发敏感,作茧自缚,最终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7、忌妒,是心灵的肿瘤。——艾青

8、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嗤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9、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格外珍惜自尊,就会主动维护他人的尊严。

10、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就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

11、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伊谢科恩

12、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蒙田

13、只有当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又没有其他办法时,漂亮的衣服才能派上用场。——塞缪尔·约翰逊

14、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15、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

16、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是无价的。

17、尊重他人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一片风景,尊人优雅。

18、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赢得集体和社会的赞扬,这就是自尊的表现。

19、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罗素

20、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戴尔·卡耐基

2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22、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23、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普列姆昌德

24、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

25、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

26、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

27、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28、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池田大作

29、哪里有理性智慧,哪里就有尊严。——马丹·杜·加尔

30、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巴斯葛

31、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桑塔亚那

32、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

33、不要让一个人去守卫他的尊严,而应让他的尊严来守卫他。——爱默生

34、生命的尊严使普遍的绝对的准则。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

35、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尼克松

36、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康德

37、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