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构建设管理

机构建设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机构建设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机构建设管理

篇1

河道是行洪的重要通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河道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反映社会及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水利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树立水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河道长约6万余公里,随着城市防洪建设、钱塘江千里江堤建设、治太工程建设、主要堤防加固建设以及各地开展的堤防建设,河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调查统计,我省县级以上河道现有堤防约14255公里,这些已建的堤防在历次洪水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护了沿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巩固长期以来河道堤防的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已建堤防工程的效益,是当前我省各级河道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我省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省的河道堤防管理工仍较薄弱,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目前,我省河道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设河道管理处(所、科)来监督、指导河道堤防的管理工作,近一半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未成立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与其它有关职能合署,负责指导开展河道堤防的管理工作。这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下设机构只负责指导开展河道管理的有关工作,并不直接对河道堤防进行管理。全省除环湖大堤、西险大塘、杭嘉湖南排、北排等重要的河道堤防工程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外,大量的河道堤防工程由所在地乡镇进行管理,或处于失管状态。因此,从管理的网络结构来看,我省的河道管理机构是不健全的。

二是管理力量薄弱。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管理机构,由于受编制等原因,大多只有3至4人,人员偏少,难于承担水法律法规赋予的河道管理的全部职责。根据省水利人力资源年报,在从事河道堤防管理的人员中,中专学历人数所占比例一般,略低于全省平均学历层次水平;水利类专业占全部专业人员的26%,比例偏低,不利于基层水利工作的开展;在技能方面,高技能人才总量不多,特别是高级技师极缺乏。管理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了我省河道堤防的管理水平。

加强河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我站今年已根据我省河道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就健全河道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一系列保障体系上作了专题研究,并从今年开始逐步实施。现将今年将要开展的工作向大会作上交流:

一、开展管理现状调研,进行管理机构设置试点,逐步健全河道管理体系

上半年,我站将组织对全省河道管理的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确定永康、兰溪、海盐等地开展河道管理机构设置的试点工作,对建立流域性、区域性管理机构和集约化管理等多种模式进行探索,提出建立河道管理机构,健全河道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河道管理体系,要积极向当地政府作好汇报,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抓紧建立河道堤防的管理机构。所建立的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能,在职能中,除开展正常的河道管理工作外,同时要承担河道堤防维修养护职能,从而争取落实财政的养护经费。

二、建立河道管理保障体系

篇2

二、建设标准

(一)改造升级建设

各镇(区)要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所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进行改造升级,合理布局厨房、餐厅、浴室、活动室、医务室等公共设施,配齐房间内部基本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后的五保供养机构要达到《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实施办法》中确定的一星级及其以上标准,符合“三有三能六达标”的要求,即每个房间或套房内有能正常使用的卫生间、有保暖降温设备、有电视机,老人不出院能洗澡、能看病、能康复娱乐,消防、卫生、环境、五保老人供养水平、管理服务人员配比和工资待遇达标。

(二)新增床位建设

新建设施应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达到“三有三能六达标”的要求,有必备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值班室等入住服务用房,宿合、医疗康复室、老年活动室等老年人生活用房,行政办公室,厨房、浴室、洗衣房等附属设施,室外活动和晾晒场所等。建筑设备包括供电、给排水、安保、通信、消防设施等;人均建筑面积在12.5m2左右,内部结构合理,具有衣物储藏空间,室内的配套设施应符合老年人居住无障碍设计要求,卫生间地面应符合易清洗、不渗水和防滑等要求。

三、实施办法

(一)分步实施

按照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结合各镇(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现状,本着着眼现实、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升级工作从现在启动,分三年到位。

1、2013年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升级达标镇区:其中镇新建的敬老院必须在2013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2、2014年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升级达标镇区:建议敬老院并入镇敬老院。

3、2015年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升级达标镇区:建议镇敬老院及早选址新建。

各镇区要根据计划要求,及早谋划、及早启动,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升级工作,确保到2015年我区所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全部达到《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实施办法》中确定的星级标准。

(二)资金保障

各镇(区)要按照改造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建设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建设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上级财政将给予补助。

(三)申报验收

当年度改造建设工作完成后,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于次年1月底前向区民政局申报验收,据实填写《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建设省补资金申请表》,并提交区政府和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改造建设工程决算报告书以及具体支出资金明细表。区民政局、财政局于5月底前完成对各镇改造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并按规定上报。

四、有关要求

(一)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是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主体,要高度重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改造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搞好项目规划预算,注重部门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跟踪建设改造工程质量。为确保按期完成全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改造任务,区政府决定与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签订责任书(样式附后),明确改造建设内容、项目启动和完成时间、项目责任人、资金筹集方式等。各镇(区)须在2014年1月底前将责任书填报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

(二)专账管理,及时拨付

篇3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本文认为,该定义尚有不足之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节约资源的定义“最大限度”很难确切理解,什么样的节约程度称为最大限度?举例说明,一个没有安装任何电气或者其他用能设备的建筑,能否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首先应当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本文认为“可持续”一词,更能体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最先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 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未来时代人类的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又有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的概念,特别是世界各国贫穷者的需要应当被考虑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2)限制的思想由技术的状态和社会组织在环境的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能力上影响。该报告首次清晰的全面的开放的定义了可持续的概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发表了经过讨论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几乎达成共识的可持续指标(SI)。图1中举例说明了一些典型的广义可持续指标,可以看到可持续指标不光有气候,节能,环保等常规的环境概念,更有生物多样性,贫穷,医疗获得等社会概念。经过对其中和建筑生活有关的指标,可得到粗略的可持续建筑指标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提取可持续建筑指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图1可持续指标SI系统

2.可持续认证系统与LEED认证体系

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人们经历了单纯的以节能为目的的节能建筑转向了追求多个可持续指标,提高人们对建筑的不同体验,并减少各类资源使用的全面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目标上来。系统的对可持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的界定和目标进行归纳和量化评估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该内容主要由各国的绿色建筑协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完成。在我国可以接触到的有实际案例的,有好几种,本文主要介绍LEED认证体系。

LEED的全称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即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该认证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发起并完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被誉为LEED之父的罗伯特·瓦松(Robert K. Watson)创建。1998年8月份,LEED v1.0正式问世,标志着第一个系统的分类定义建筑物的可持续指标及其评价目标的认证体系产生,从而令可持续建筑有了系统的,可比较的评价度量工具。

LEED认证体系到2012年已发展为涵盖所有房屋开发和建筑过程,成为美国绿色建筑分级认证最具公信力的标准。

3.基于LEED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增加了各类复杂的可持续指标SI,这些可持续指标大部分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因此有必要调整组织结构为适合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形式。

对于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需要改良。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

图2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以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的任务上和传统项目不同,主要有三点:

1)管理的目标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有工期、费用、质量和安全等控制目标。可持续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目标增加了可持续指标集合(Set of Sustainable Indicators)这一新的目标集合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

2)管理的周期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侧重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是一种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不光关注设计和施工,还包括运营阶段的调试和持续改进。这一点也由于上述项目管理目标的区别。可持续指标如节能等的管理周期跨度远远大传统项目管理的工期范围,在费用上也扩展为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

图3传统的项目管理的阶段分工

3)管理的业务流程不同。传统项目管理分阶段分专业分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则在任务上高度集成,在传统项目中后期出现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往往在策划阶段就要介入项目,因为影响可持续指标的因素必须在前期完成策划和设计,各专业需要高度协同,以配合跨专业、跨阶段的可持续指标实现。

根据图2和图3,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对可持续项目管理产生诸多问题。由于组织的分散,不同组织在项目管理阶段会产生3个以上的信息移交界面,每个界面都意味着潜在的信息丢失。可持续项目由于加入了许多的可持续指标作为目标,这些可持续指标并非设计、施工单位的常规任务范围,因此很容易在信息转移过程中被忽略或扭曲。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在项目策划阶段和项目运营阶段,虽然都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但实际上这些任务是由建设单位内部不同的单位负责,例如资产投资管理部(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工程管理部(Project Management)和设施管理部(Facility Management)负责,当设施管理部获得项目最后的建造信息时,由于项目信息在界面中的遗失以及项目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变更,其信息甚至不能和最初的项目策划阶段比较。由于不同的目标,周期和业务流程,应当对项目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做一些调整。

传统管理模式中,业主方(运营方)管理组织设计往往以项目建设为导向,导致在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不可能系统性地对运营目标进行分析,往往造成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的相互脱节,不可避免地发生两者之间的矛盾;运营方及委托的物业管理咨询单位往往在动用准备阶段甚至项目竣工后才介入项目,其服务是被动性的,不利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为此,何清华等提出的LCIM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1]或许是项目组织的改进方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解决了项目管理短期目标和建筑运营长期可持续目标的平衡。

图4 可持续项目的LCIM管理组织

图5 LCIM管理组织

经过改进,该项目的各阶段管理结构如图3-3所示。建设单位LCIM管理团队的构成见图5。表1说明了各个角色的权利与任务。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有如下优点:

(1)设计,施工等不同的承包商之间不再移交信息产生信息传递界面,作为服务供应商只对项LCIM目管理团队负责,减少了信息的丢失和不同阶段的冲突。

(2)LCIM管理团队不仅仅着眼于短期的工程项目目标,更着眼于长期的运营目标,团队不再只着眼于项目完工,从而增加破坏长期目标的风险。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可持续建筑指标得以在良好的决策环境下实现。

(3)业主项目经理和各专业工程师在同一个团队对整个项目管理流程负责,对设计和施工有总体的规划和把握,减少了由于项目不同阶段产生的设计和施工中的冲突。

(4)可持续目标项目经理的设立,让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指标有了全程管理的中心,避免了以往由工程项目经理兼管的弱势地位,让顾问公司有了完美的沟通平台,在顾问公司这样的外部资源转化为了LCIM管理团队内部的沟通点。

(5)SC项目管理决策委员会的出现也确保了整个决策体系着眼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利益,避免了传统工程项目的短视。

表1 LCIM形式下各角色的权利和任务

角色 工作说明

项目决策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项目团队的最高权利机关,由集团领导,项目管理部领导和工厂领导,投资决策领导等组成。一般仅负责重大项决策。

业主方工程部项目经理

E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项目常规目标即工期、费用和质量的整体控制等任务。

业主方可持续项目经理

S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管理的核心,全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关注可持续指标的实现、调试和运营阶段的纠正。直接管理可持续顾问公司,对顾问公司提出的意见协调集团其他资源论证和达成。间接管理业主方工程师团队和设施管理部团队。

业主方设施管理部经理

F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办公室运营阶段的管理工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出在项目运营阶段的需求,配合工程项目经理和可持续项目经理从运营角度提出建议和要求。是实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的重要角色。

业主方项目工程师PE 向工程项目经理直接汇报,管理整个项目全过程的设计和施工及运营维护的技术信息,是项目技术信息储存的核心。项目工程师包括土建,暖通,给排水和造价等专业工程师。

设备和维护工程师FE 向设施管理部经理直接汇报,从工厂运营角度对设计和施工信息进行监督,及时反馈。

可持续顾问公司SC 对可持续指标SI的实现提出建议和方案,并且提供顾问支持。

施工总承包单位 G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设计总承包单位 D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4.结论

LEED认证项目管理出现了很多标签建筑, 很多通过LEED认证的项目节能性能甚至还不如一般的传统建筑,或者很多建筑由于申请绿色认证抬高了不少成本,并造成项目管理流程和组织的困扰,影响了正常的建设项目管理进程。平均来说,LEED认证的建筑从每平米能耗指标来说大约比传统副本节能18-39%,但是,28~35%的LEED认证建筑比传统副本能耗更高。因此有必要探索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管理团队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的实现,确保LEED等可持续认证体系所设定的可持续目标的真正达成。本文通过LEED体系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不但为基于LEED认证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更可以令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借鉴,加快可持续认证建筑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加速可持续建筑项目的实施,让可持续认证项目不仅仅停留在设计认证阶段,实现真正的可持续运营,推动全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清华, 陈发标.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23(4).

[2] DiSano J.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J].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ThirdEdition,New York, 2007:11-14

[3] 施骞. 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项目监理机构是监理单位派驻工程项目开展项目监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它是为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监理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项目监理机构由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组成,其组织结构形式、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通常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项目监理机构的特点

项目监理机构具有其自身的组织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项目监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的要求,决定了项目组织协调、沟通和信息管理的要求。

(一)项目监理机构是为了完成项目监理的目标和任务而设立的,所以具有目的性

由于项目各参加者来自不同企业或部门,各自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它们各自承担一定范围的项目责任,按项目计划进行工作。所以在项目中存在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群体目标之间的矛盾。要取得项目的成功,在项目目标设计、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切合项目的特点。项目监理机构的建立应考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加者之间的合作,任务和职责,工作流、决策流和信息流,以及项目其它的特殊要求,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完成项目任务。

(二)项目监理机构是一次性组织,其工作经验具有长期积累性

由于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次性的,所以项目监理机构也具有一次性特点。项目监理机构的寿命周期与它在项目中所承担任务(由合同约定)的时间长短有关。项目结束或相应项目任务完成后,项目监理机构随即解散或重新构成其它项目监理机构。即使一些经常从事相近项目监理任务的机构,尽管人员队伍未变,但由于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目的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合作者,也应认为原有机构不复存在。

尽管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是一次性的,但由于其工作内容相对稳定,所以机构成员的工作经验仍能得到积累,并带入下一个项目监理机构中得到有效应用,从而能够不断提高项目部的综合水平。

(三)项目监理机构与所隶属的监理企业之间有复杂的关系,机构成员既是本项目监理机构成员,又是所属监理企业的一名员工。企业和机构之间一般存在着如下的复杂关系。

1、企业组织是长期的稳定组织,项目监理机构依附于企业,机构的人员常常由企业提供,有些任务甚至直接由企业部门完成。一般项目监理机构只有去适应而不能调整企业组织。因此,企业的运行方式、企业文化、责任体系、运行机制、分配形式、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到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行为。

2、企业和机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责、权、利关系。企业既要保证企业对机构的控制,使项目实施和运行符合企业经营战略总计划,又要赋予机构一定的自,以保证项目监理顺利成功。所以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对机构的影响很大,机构运行常常受到企业的干预。

3、由于企业资源有限,因此在企业承担项目监理条件下企业与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

4、机构成员有时同时承担多项任务,则机构内部存在资源配置的次序问题,而且往往要改变工作方式。

5、机构管理者对内实行行政管理,对外实行合同管理并承担合同义务。

二、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

(一)项目监理机构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1、确定项目监理目标。由于项目监理的对象是项目,项目监理目标由项目建设的目标确定,主要体现在工期、质量、费用三大目标上。

2、确定项目监理机构的任务、责任、权力。按照委托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工程师授权,这些权力是监理工程师为履行合同义务所必需的。

3、确定项目监理的工作流程、操作程序、工作逻辑关系。通过流程分析,可以构成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确定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监理工作流程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监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以及监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有很大影响。

4、确定监理人员工作任务,落实人员职责。总监项目监理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外界及上层系统的职责关系,权力界限,工作联系。

5、建立监理行为规范,作为项目监理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

6、在上述基础上建立监理信息系统。即按照监理厂作流程和工作职责,确定工作过程中的信息流程,包括信息流程设计,信息文件设计,信息处理过程设计等。

(二)组织项目监理机构的主要步骤

1、根据监理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对监理工作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和组合。

2、绘制组织结构图。监理组织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监理任务和内容要求,本着适应、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计组织层次、职能及人员配置的组织机构框图。

3、配备监理人员。根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体现职能落实、人才配置与使用合理,并应考虑充分发挥人员潜能和积极性的原则。

4、制定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根据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内容,确定监理内容并编制相应的监理工作流程图。

三、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配备

项目监理机构要有合理的人员配置。实践证明,工程项目监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现场监理机构组成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一位可信赖的项目总监和一个高效精干、配置合理的监理班子是项目法人接受监理单位的先决条件。项目监理机构的监理人员数量及专业配置应满足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需要。

监理行业是一种管理型服务行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即与项目监理业务相适应的高、中、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一般来说,施工阶段监理机构组成人员的职称结构,宜以中级职称为主,约占人员总数的60%,但项目总监和主要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具有高级职称,专业监理工程师也应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

工程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总监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现场项目监理工作的成效。因而,监理单位在投标时,应认真确定合适的人选,这既是对建设单位负责,更是监理单位对自身的形象和信誉负责。

专业人员结构的合理配套,监理单位应根据项目法人对监理的委托范围及内容要求,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针对被监理工程的性质特点,合理选配好各种专业人员,特别是各主要专业的监理工程师人选,做到专业人才合理配套。

监理机构要制定相应的监理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监理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和程序一般应包括监理单位内部制定的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监理工作制度和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等,它们是衡量监理单位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四、组织协调与沟通

(一)协调的作用

协调是工程监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协调可使矛盾着的方面向统一体转化,从而使项目的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监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有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例如项目目标的协调;各专业技术方面的协调;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各种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的协调;项目参建各方之间的组织协调等。所以协调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各种协调工作中,组织协调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其它协调有效性的保证。只有通过适当的组织协调才能达到整个系统综合协调的目的。

(二)沟通

沟通是组织协调中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沟通,不仅能够解决各种协调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各参与者心理的和行为的障碍和争执。通过沟通可以达到:

1、使目标明确。项目参与者对项目的总目标达成共识,以总目标作为群体目标,作为大家的行动指南。沟通的目的是化解组织之间的争执和矛盾,以便在工作中协调一致,共同完成项目总目标。

总监一方面要研究业主的总目标、战略、期望,另一方面在作系统分析、计划及控制前,把总目标通报给项目监理成员及有关各方,使每个成员、各个方面互相理解和了解,建立和保持较好的协作精神,积极地为项目工作。

2、使人们的行为达到一致,减少摩擦、对抗,化解矛盾。

3、保持项目的目标、结构、计划、设计、实施状况的明确性。当项目出现困难时,使大家有信心、有准备,齐心协力。

五、项目监理机构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项目监理机构必须是高效率的。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应符合组织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如下:

(一)目标统一原则

一个组织要有效运行,各成员必须有明确统一的目标。这就要求组织机构成员应就总目标达成一致,在项目的设计、合同、计划、组织管理向各职能人员授权,作出监理工作任务分配表。确定规则等文件中贯彻总目标,在项目的全过程中顾及各方面的利益,使项目参与者各方的权益和义务关系达到统一。为了实现统一目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统一指挥、有统一的方针和策略。

(二)权责平衡、授权合理原则

在机构的组织设置过程中应明确各成员间的职责和权限,并通过授权、组织规则等文件予以定义,要体现责权利的一致性。组织机构内各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应保持平等。成员拥有哪些权力,即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样,成员要承担哪些责任,则必然拥有相应的权力。例如项目监理机构建立后,监理企业法人代表应依据委托监理合同向总监颁发授权委托书,总监根据委托书向法人代表提交责任保证书。这种授权委托与责任保证关系实际构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能够有效保证责任和权力的落实。

机构设置必须形成合理的职权结构和职权关系。没有授权或授权不当会导致缺乏活力或失控,使项目上的许多日常琐碎问题提交高层处理,导致高层无力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控制。

(三)适用性和灵活性原则

应确保机构的组织结构适应于项目的规模和特点。通常一个监理企业内部,不同的项目监理机构应有不同的组织形式,甚至一个机构在不同建设阶段也有不同的组织形式。项目监理结构应便于领导,组织机构简单,人员精悍,保持最小规模,并在运行过程中应经常性地检查和评价机构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四)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的相互适应原则

篇5

围绕“全时段、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专业化管理为主、属地化管理为辅”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体制,明确职能分工,强化管理责任,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镇、街道办事处的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职责范围重新进行调整和界定。

(一)城区范围内职责调整

南起昌国路、北至高新区界、东起东四路、西至世纪路范围内区域:

1.按照市、区城市管理职能划分,市园林管理部门负责莲池公园、人民公园、猪龙河两侧游园的市政工程设施、照明设施及照明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市路灯管理处负责火车站广场地上广场、昌国路互通立交和现行管辖范围内的城区道路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2.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物业管理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的市政工程设施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城市社区(含物业管理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楼前楼后从楼内至化粪池的污水管线、化粪池及化粪池井盖的监督管理工作。

3.区园林局负责中心广场、儿童公园、城区河道两侧游园、街头游园的市政工程设施、照明设施及照明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4.区城管局负责行使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5.火车站广场管委会负责火车站广场地下广场的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6.除上述市有关部门、相关镇、各街道办事处,区相关部门管理区域外的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工作一律移交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其中包括:

(1)原公路分局负责的张北路、柳泉路、新村东路市政工程设施。

(2)原体育场街道办事处负责的东三路。

(3)新世界步行商业街管委会负责的新世界步行商业街。

(4)原市相关部门负责的北西六路、张桓路。

(二)城区以外区域职责调整

1.按照市、区城市管理职能分工,市相关部门负责新区市政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及新区道路路灯及路灯附属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2.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负责张南路、西山路、朝阳路、世纪路南延段、南京路、重庆路、昌国路市政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3.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年以后市、区投资建设的南定镇、沣水镇、傅家镇、杏园街道办事处雨污分流工程的雨污水管网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

4.相关镇负责新区辖区内的村庄、物业管理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市政工程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全区市政工程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市政工程设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及考核工作。

(四)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的道路设施、桥涵设施、排水设施、防洪设施、照明设施等职能不变。

(五)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的猪龙河、玉龙河、涝淄河、南部排洪沟职责不变。

(六)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新增加的城市道路及时纳入市政工程设施长效化管理中,管理职责及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界定。

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主动落实好与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职责调整的交接工作,交接前及交接过程中的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由原责任单位负责。同时,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相关部门要按照此次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职责和范围调整要求,建立健全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配足配齐各类市政设备,实现我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篇6

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规范化建设,是武警部队后勤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改革不断深化,采购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采购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首长的关注。但是随着采购规模逐年扩大,采购过程中因采购机构原因引发的诸如质疑投诉多、采购效率不高等问题,不仅影响了采购机构职能的发挥,也不利于物资采购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正确认识采购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采购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改革,进一步提高武警部队后勤保障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改革起步晚、起点低,涉及职能机构较多,各单位实际情况与改革环境差异较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武警部队采购规模的逐年扩大, 采购过程中因采购机构自身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而引发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目前,武警部队颁发的有关文件和相关配套规章,明确要求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应当建立规范的办公场所、配备齐全的办公设施。由于采购机构的编制体制尚未落实,绝大多数单位采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相应的配套设施缺少。如,有些单位没有档案室、没有谈判室,或者没有指定的开标场所;有些单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不齐全;有些单位则没有采购业务专用车辆等。采购机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购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采购机构操作运行不规范

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一方面由于专业采购人员匮乏,采购活动的组织还不够规范。另一方面,部分单位执行采购程序不严格,执行预算不够准确。少数单位在物资采购中不按规定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把物资集中采购简单地看成为派人上街买东西。有的采购机构,慑于机关某种权力,不按规定程序、方式、要求组织规范的采购。

(三)监督制约不到位

在采购管理上,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按照法规赋予的职责,不断加强了检查与监督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采购工作的规范进行。但从目前情况看,仍然存在着对采购机构的操作运行和采购流程监督不力,出现越位错位、管理不到位、检查不深入、监督不及时以及社会监督不够有效的问题。有的单位该集中采购的物资没有实行集中采购,或化整为零规避集中采购,作为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政策支撑,对违规行为缺乏制约手段。有的采购机构既是采购的组织者,又是决策者的双重身份导致了采购运作不规范。

(四)采购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目前,武警部队除总部物资采购站以外,总队级单位物资采购机构尚无正式编制,导致采购业务人员严重流失。此外,在成立采购机构时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采购人员大部分临时抽调,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人员轮换,高素质采购人员保留困难,加上很多采购人员对采购法规的方法、程序不了解不熟悉,对相关的谈判知识知之甚少,导致本来可以通过选择性招标、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采购的物资,采用了公开招标或询价的方式进行采购,最终使采购价格偏高,影响了采购效益和采购质量。因此,采购队伍整体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二、加强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为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加强物资采购机构全面建设,应按照《武警部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明确的标准,以提高遂行多样化采购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一)加强物资采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基础设施是开展物资采购保障的物质基础,物资采购保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规范的办公场所和齐全的办公设备。

规范办公场所包括:配备固定的办公室、专用档案室、单独设立的接待室和指定的开标场所。配齐办公设备包括:一是配备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备;二是配备办公所需的电话机、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屏蔽器、照相机、摄像机、碎纸机等设备;三是配备分别连接物资采购内、外网,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的计算机;四是配备采购业务专用车辆。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更好地完成采购任务、提高采购效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二)强化监督检查,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廉政保障

搞好监督检查是保证采购活动规范进行的重要环节和途径,要依据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在监督检查方面,应制定业务人员廉政守则、采购责任追究制度等监督性制度,从而使采购机构和业务人员在“自律”上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在出现违反制度规定的情况时,严格依据相应规定追究相应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可落实性。

采购监督应分为采购准备的监督、采购过程的监督、采购结果的监督。采购准备的监督主要检查是否有采购预算,是否依计划采购,供应商的选取是否符合要求,采购文件制作是否严谨规范;采购过程的监督主要包括供应商的资质是否满足条件,评审专家的组成是否客观公正,评标、定标是否科学合理;采购结果的监督主要包括是否变更中标结果,是否严格履行采购合同,是否依照标准对采购货物进行验收。通过全程的跟踪监督,保证物资采购充满“阳光”。

(三)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采购队伍建设是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应当加强物资采购人员培训,提高素质能力,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采购队伍。

一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才先行和跨越式发展的观念,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抓好武警部队采购人员培养的主动权,以物资需求为牵引,以深化物资采购改革为目的,采取超常措施,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系统化、能力多元化、技能职业化、行为规范化的采购专业人才。

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从采购工作的长远发展、部队职能使命和个人岗位职责出发,突出重点、区分层次,以岗位目标需求为牵引,科学组织,分类培养。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理论厚实、技能娴熟、业务精通的复合型采购人才队伍。

三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借助地方资源开展依托培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方针,通过与地方政府采购机构联合培训开展武警部队物资采购专业训练,吸取地方政府采购培训的成熟经验,请地方政府采购专家为部队授课,选派部队物资采购骨干到地方院校和采购机构学习深造,逐步走开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训武警部队物资采购专业人才的新路子,进一步拓宽武警部队物资采购专业训练渠道。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有计划地安排采购人员到部队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学习进修;加大采购人员的在职培养力度,定期请专家、教授传授采购理论知识,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技能;健全岗位学习制度,通过岗位互换提高采购人员综合素质。

四是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组织采购人员参加国家权威机构的培训、考试获得不同等级的资格认证;借鉴外军通行做法,建立采购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对不同技术等级人员赋予不同的采购权限;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采购人员建立能够客观反映采购人员德才表现和采购业绩的科学量化指标体系,对采购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岗位调整、晋职晋级、立功受奖等结合起来,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要结合采购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搞好顶层设计和综合配套,为采购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二是加强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在构建内部局域网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采购信息网的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软件开发应以自行开发为主,重点开发采购数据管理系统和建设采购门户网站。建立健全专家库、供应商库、产品信息库等。科学设计采购机构主页,将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工作计划、统计报表和站库文件等按照统一标准整理成电子档案,实现采购机构基础资料的数字化。

三是拓展网上采购业务。利用武警物资采购网积极尝试网上采购,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是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网络的开放性对武警部队物资采购信息安全保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通过物理隔离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时间戳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强硬件、传输线路、运行环境和作业人员等的安全管理,利用电磁屏蔽、系统监控等措施,防止网络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是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深化武警部队采购制度改革过程中,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围绕规范化建设,认清采购机构规范化管理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和发现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以人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奖惩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培养过硬的采购队伍,不断加强物资采购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从整体上提高采购效益,确保以物资采购保障效能的提高促进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提升,为武警部队安全顺利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为圆满完成中心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郡奎,夏阳.完善军队物资采购机构内部控制制度[J].军需物资油料,2008,(2).

[2]李东辉.切实做好军队采购服务工作[J].军需物资油料,2007(11).

篇7

一、引言

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018年9月国家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所谓预算管理全覆盖,即将四本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2019年3月7日,首次分中央和地方列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四本预算全部实现分中央、地方和全国三个层面报告。作为全方位中的“一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五类,其预算绩效管理关系到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效率和运营安全,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的福祉。

二、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现状

1.预算管理作用有待发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目的是统一安排和合理规划各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活动,从而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但是,这一初衷在落实过程中的结果却差强人意。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小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空间和不断提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都让地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如何达到平衡的问题日渐凸显。就以养老保险为例,因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渐严重,且较难逆转,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又担负着过去的债务,而以省级统筹为主的调剂方式使得基本养老基金在全国层面的调剂有难度,加上人们对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期待,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越来越大。《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9)No.10》指出,2015年全国有6个省份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到2022年,入不敷出的省份将达到半数。再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例,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样,面临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支出的增幅超出收入的增幅,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在某些省份已出现,医疗基金或会“穿底”的风险逐步显现。

2.预算编制有待完善社保经办机构各部门之间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以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来说,财务、稽核、养老、退休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基础数据都是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依据。特别是当期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数,更是要综合考虑在职职工基数增减、离休和退休人员的基数增减,离退休金的增长幅度、缴费收入的基数等众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测量都要社保经办机构的相关部门遵照相应的岗位职责来安排和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财务部门单独做完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来自相关部门基础数据的支持严重缺乏。

3.预算执行力有待加强首先,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理念不够。有些经办机构“重预算轻执行”,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并未对落实预算进行监控,没有形成完整的预算执行体系。其次,单位执行力不强,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操作规程来保障预算落实,经办人员能力、经费也不匹配,存在着人员少、工作压力大、工作经费紧张等问题。最后,预算指标也缺乏约束力,预算起不到指导作用,导致预算和执行两张皮。

4.预算监管制度有待健全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编制具体预算的责任主体。但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是由省级社保机构统一负责,财政部门不直接负责编制。但各级财政部门又必须了解预算编制,因为财政负责对社会保险兜底,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基金上,如当地的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时候,地方政府要补上缺口。所以,财政部门在社保资金征收、筹集、投资运营、预算编制、决算、专户、发放过程中,都要适当参与,严格监督。但目前,两部门的合理分工和监管制度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预算法》还规定人大对政府预算具有全方位的审查监督权。对于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而言,也应接受本级人大机构的审查和监督。但实际上,本级人大机构仅行使了人代会审议,对地方社保基金预算各个环节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缺失。

三、基于PDCA循环的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最早提出PDCA循环,戴明采纳、宣传了PDCA循环。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本文就是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打造基于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闭环链条,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的全过程,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1.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贯穿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的各个环节,在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中是首屈一指的地位。绩效目标的设定是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目标就是保险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产出和效果,确保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完整和安全,防止贬值、实现保值、争取增值,并满足参保人员的给付需要。编制预算时,在明确经办机构职能职责的基础上,根据绩效目标,细化分解,具体落实到各经办机构人员配备、社会保险征缴管理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等专项资金预算,如某市确定的年度绩效目标为争取中央养老保险基金一般转移性支付资金和养老保险省级补助资金,保证全年收支平衡。

2.事前评估与审核优化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资源配置和合理使用,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都是建立在事前绩效评估基础之上的。事前绩效评估结果可使用于预算编制,直接作用于预算资金的分配。因此,把握住关键环节,并加强顶层设计,把“预事”与“预钱”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发挥作用;建立合理的分工机制,以明确责任,财政部门承担管理责任,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承担编制执行责任等;必要时引入专业第三方,支持推动与完善事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

3.绩效运行监控在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等都要跟踪监控绩效的运行情况,包括持续监控各项活动和项目,并定期收集社保基金绩效信息,及时汇总并加以分析。例如保险基金征缴的情况、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等,预算运行实际情况和原定绩效目标有出入时,要分析目标偏离原因。对于偏离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对预算执行进度也要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对后续预算安排的合理性、业务实施的可行性、评估绩效目标完成的情况都实现了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可有效减少预算资金的损失。

4.绩效评价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可根据完成情况、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解决资金使用完成后的责任落实问题。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组织、基金预算编报、基金预算执行和决算管理、基金预算监督管理等内容。如就专项资金的资金到位、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就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性、效益性进行分析等。对部分专项资金、支出政策等重点项目或有疑义的项目组织绩效再评价。

5.绩效的反馈和应用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反馈,就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人社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这个过程会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形成约束。绩效反馈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绩效评估的目的达成与否,就依赖于绩效反馈的应用。从结果应用的具体方式来看,包括支持预算安排、管理整改、报送人大、信息公开以及纳入政府考核、实施绩效结果问责等。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管理结果,将由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卫生计生委等联合予以公告,并与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强化绩效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8

Abstract: the self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is to create efficient organization of important way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idding agencie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self management team though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steps, the self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idding agencies.

Keywords: bidding agency; Self management team; Stag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招标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比赛,而是团队和团队之间的比赛。个人组成团队,团队组成组织。但是在一个招标机构里,由于大家的需要、观念、能力等不一致,导致难以高效一致地完成组织目标。因此,让员工在工作时长久保持热情和激情,建设高效能团队、管理好团队显得非常重要。

广西科文招标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政府采购招标甲级资格、工程招标甲级资格、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乙级资格、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预乙级资格的专业招标机构,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广西科文招标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创立了“按程序规范运作、按制度综合考核”的管理模式,业务横跨湖南、广东两省,遍布贵港、玉林、梧州、苍梧、钦州、桂林、来宾、河池、防城港、贺州、百色、北海、柳州、崇左等16个市。由于广西科文招标有限公司对分公司的考核实行经理责任制,通过考核分公司经理的业绩评定分公司,在这样的模式下引入自我管理团队理念,有望构建高效的招标团队。

1影响自我管理团队引入的因素

“自我管理团队”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家基础管理学学院,是指一个一般由6~18人组成的,经过培训的团队,其中每个人都负有明确规定的工作职责。自我管理团队的思想核心在于授权过程,即员工在一系列关键过程中的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过程。招标机构在构建自我管理团队之前,必须得到团队领导的全面支持,团队中上下级之间要诚信和公开,确保团队中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保持信息交流的通畅。此外,还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1现有的经济状况

很多企业采用自我管理团队思想是为了渡过难关,诸如企业的生产状况不佳、生产规模不断缩小、行业经济萧条等,但这些企业多数都失败了。可见,要使自我管理团队思想有效地运行,其前提是实施的企业要有一个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状况。

1.2管理者是否愿意放权

员工面对的挑战是准备并接受自我管理思想,而对于团队管理者而言,则必须愿意并学会放权,且要能够适应权力、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范围的变化。

1.3员工的能力及准备情况

企业引入自我管理团队思想往往会带来更好、更高效的工作方式,但也有很多员工不清楚为什么要引入自我管理团队思想,不明白自我管理团队思想是什么,该如何实现这种思想。

1.4新旧思想的相融性

通引入自我管理团队思想之前,管理者要考虑企业现有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是否适合自我管理团队思想。很多企业成功地将自我管理团队思想放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实践,然而将实践范围扩大后,自我管理团队的实践往往受到威胁,甚至失败。

1.5对员工家庭的影响

工作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到员工的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团队思想引进初期,员工的压力可能会不断上升,自愿加班的次数增多,占用了休息时间,这需要来自员工家庭的支持与理解。

2引入自我管理团队的步骤

2.1设立一个执行指导委员会

实现自我管理是一项较大的企业文化改革工程。它需要来自上级管理层最充分的支持。上级管理层可以通过设立执行指导委员会加入其中,委员会成员可以是团队的首席主管、首席主管的上司,以及其他会对改革带来帮助的领导者。

2.2指派和选择人员组成决策委员会

有了执行指导委员会后,还需要组建一个具体的决策委员会。其中的成员应是引进自我管理团队思想过程中的指导者和规划者。他们对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精通运作策略。委员会可由两人或多人组成,其中包括首席执行官、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生产部门主管等。决策委员会的责任在于使自我管理团队的思想计划适合组织以及组织文化的现状。他们的任务在于做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计划。

2.3确定试点范围

对于决策委员会而言,要确定以何种恰当的方式引进自我管理团队思想,包括对试点范围的确定。试点范围的科学确定直接关系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成功落实。在招标机构,可以将业务部、招标部确定为试点范围,因为这些部门的人员较少受到传统企业观念的影响,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些。

2.4开始运作项目并熟悉项目过程

一旦决定引进自我管理团队思想,让整个团队了解和熟悉这一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通过宣传画、录像、标语等简洁、清楚的方式让人们了解、熟悉并接自我管理团队思想。

2.5人员分工

引进自我管理团队思想主要涉及上级管理者、顾问、团队领导、团队成员和其他支持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团队及人员。

上级管理者从对团队直接领导和控制的角色演变成了项目的批准人、教练以及对于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策划工作的责任承担人。顾问将对团队的实施过程提供咨询。当团队的领导与成员之间发生矛盾和争吵时,顾问可以充当仲裁。团队领导是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支持者,和上级管理者、团队顾问一起组织和规划团队,并愿意放权让团队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是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实施者。其他支持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团队及人员可能会把自我管理团队思想运用到服务业。

3自我管理团队在招标机构中的发展

像大多数生物一样,团队也会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招标机构在自我管理团队思想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着清晰的特点。

3.1第一阶段:形成

篇9

On the import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Ma Xiao-juan

(Henan Highwa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Xinxiang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xposed, how to tak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the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mportance; development

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公路建设项目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很多建设项目地域跨度越来越大,项目参与单位分布越来越广,项目信息成指数级增长,信息交流问题成为影响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问题。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管理中目标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流程的及时性,从而使公路项目管理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

一、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在投资建设一个新的工程项目时,应重视开发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同类或类似建设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资源。

1.处理大量信息

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了的一个过程。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项目文档管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可以摆脱管理者繁琐的事务性劳动,将集中精力致力于管理工作,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2.加大沟通信息的力度

“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提高”以及“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建设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加大沟通信息的力度。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各参建单位的有效沟通,形成科学、规范、开放的制度,使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向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转变。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3.有效节省成本

高速公路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分布范围广、参与单位和人员多、风险大等特点,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合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文档资料等多方面的工作,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使沟通和协调工作产生困难,大量的动态信息需要有效的集成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显吃力。运用现代建设管理理念建设一个采用先进开发技术、功能全面、高实用性、高可维护性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系统;结合具体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特点进行量身定制,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业务综合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电子化办公、无纸化办公,有效减少管理成本。

二、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

充分利用Internet平台,建设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内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综合系统不仅提供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更主要的是实现工程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全过程电子商务和,包括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过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大部分工作,例如:召开虚拟的工作会议,交换资料信息,会签图纸和文件,监测施工质量等等。

2.加大信息化推广效果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推广,需要在完善的体制和制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首先要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他们是信息化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普及者和应用者;其次,要制定信息应用的标准化程序和规则,实现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无障碍交流;再次,规定信息化的达标等级,例如:硬性规定什么等级的施工企业必须达到相应等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并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

3.提供网络系统,搭建硬件平台

采用成熟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建设搭建硬件平台。网络设计应本着可扩充性、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的原则,同时提供支持用户数与应用多、稳定可靠的网络系统,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多种信息的安全、快捷、有效的传递。

4.应注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其安全性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保护网络的安全性。在进行设计时,应对网络上的用户进行访问权限的设置,防止对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提供不同的信息,实现外部公共网、内部网络间的互联,同时利用防火墙等技术进行访问的控制,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5.不断的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最新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持,因此,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参与项目的管理者以及各方领导者的素质更应得到提高,因没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就不能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整体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将数字技术的应有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6.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整合各方资源

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经过前期准备、系统设计、系统分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安装调试、后期服务与支持等有关工作。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同时具备可发展性与开放性,进而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具体的实施过程应本着分布实施、整体规划、不断深入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耕.关于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交通科技,2004(3).

[2]刁彦.谈如何加快公路信息化建设[J].辽宁经济统计,2005(9).

篇10

当前养老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而在养老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档案管理的问题。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水平,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以便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档案管理观念落后。目前,由于养老服务机构是近几年才新发展起来的行业,一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尚未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档案管理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养老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资料是各个部门不断发展的产物,如医疗部门、护理部门、康复部门等,而这些部门常各自为政,尚未将日常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养老档案资料转交给档案部门,导致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资料收集不全面,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落后,资金投入较少。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投入一定的计算机设备和相关性软件,所以需要养老服务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历时时间长,属于一项长期的项目,但是养老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费毕竟有限,常将大量的资金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用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较少,导致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这样便造成养老服务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及软件更新速度缓慢,相关设备设施陈旧。

(三)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属于兼职人员,档案管理知识水平和技能偏低。同时,养老服务机构也尚未组织这部分人员参与专业性的培训,导致这部分人员无法全面认识养老机构档案管理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职责落实不到位。甚至,还有一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熟悉养老人员的学习、生活、身体和医疗等档案情况的信息化收集、整理、编目和装订业务流程,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构建信息化管理意识,充分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偏低的问题,只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者树立档案管理信息化观念,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因此,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全方位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及时解决养老服务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养老服务机构应该切实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及考核范围中,从而保障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增加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了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便需要适当增加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资金,购置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设施,定期更换电脑系统,升级管理软件。同时,养老机构还应该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思考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态势,构建全方位生活、健康、病理和心理信息档案资料,全面反映老人在养老机构中的健康状况。

(三)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在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建设,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工作岗位要求。首先,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者还需要不断学习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管理技术,以便加快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其次,养老服务机构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培训力度,采取合理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有效拓展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思维,丰富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能。再次,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业务能力,为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人们养老观念发生转变、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养老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养老服务机构应该不断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水平,为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更好的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武娟.养老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实现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11):67+69.

篇11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6)01-0006-05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由于人类能力的有限性,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组成群体(社会),由此形成了不同属性的社会关系,而为了维持此种关系就需要各种制度加以规约。“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2],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制度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于谋取有序、建设性社会关系的社会管理(对社会内各个组织、各个人之间的利益和关系的调节)[3]手段。

一、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作用日渐增强,但人们大多对制度构建采取庸俗实用主义态度,认为制度只要能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题就足矣,根本不必深究制度构建背后的核心理念。对这些终极内容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我们制定出来的制度只是权宜之计,很难树立制度的威望,更遑论制度信任。对于社会管理过程中引入制度构建的证明,需要在对制度以及制度构建进行界说的基础上,主要从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管理效率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对于“制度”概念的界定,由于论者通常居于各自的立场和视野,很难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恰如曼海姆在其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所说:“我们先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即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的词或同样的概念,当处境不同的人使用它时,就指很不相同的东西。”[4]人们赋予了“制度”的外延以非常广泛的意义。如有些经济学者把其理解为规则体系,有些社会学者把其理解为具有“机构”的含义等。制度其实是一个既古老又永恒的话题。谈及古老的原因是制度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长久,谈及永恒在于人类所创造并制约着人类的制度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借助特定制度来完成社会交往的,在制度的预设下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同时以此决定自身的行为,使社会处于相对可控制的稳定状态中。制度由此对人的行为形成了某种激励,与既有制度相符合的行为受到赞赏和模仿,这又进一步强化制度对人的积极引导作用。随着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制度会经历一个从适用到不适用的过程。当某项制度被认为不适用甚至违法了正义理念时,人们就会选择不遵从该制度,更有甚者去破坏它,当破坏该制度的人和事多了,该制度就形同虚设,最后名存实亡,围绕制度的变革就开始了。有关制度形成的学说,学者们一般持构建论和演进论两种观点。演进论者认为制度是通过长期的、无意识的演化而自动形成的。构建论又可分为自由主义的构建论和权威主义的构建论:前者认为制度是在人们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意愿支配下通过理性计算而有意识建构成的;后者相信制度是通过权威机构或者社会精英阶层设计并颁布而成的。但近些年来,构建论和演进论出现了调和的趋势:制度的出现是演进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审时度势的人为设计结果,也可以说制度是在构建和演进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这也是本文所持的观点。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来分析制度构建的问题。作为经济学中一对范畴,均衡与不均衡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立变量相等的均等状态,此即为‘变量均衡’,对立变量不相等,即为‘变量非均衡’;二是指对立势力中的任何一方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的均势状态,此即为‘行为均衡’,相反则为‘行为非均衡’”[5]。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学领域,制度均衡还可以与主体的价值判断相联系,这样就可以增加主体满意与否这一要素。如果主体对制度感到满意,就会达到制度均衡状态,反之,就是制度非均衡状态。在制度均衡的状态下,主动接受该制度的社会成员更多,从而使社会关系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相反,在制度非均衡状态下,社会成员就会反对既有制度,尝试进行新的制度建构。要达到主体满意的制度均衡状态,应该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不能激起公愤,所定制度不明显违背既有的基本价值观;二是不能直接侵害个体利益,不能因实施某一制度而导致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剥夺。这两方面条件是相互依存、彼此增益的。一般情况下,制度非均衡状态是经常存在的,制度均衡状态是暂时性的。制度构建的实质就是从非均衡到均衡状态的不断转变的过程,即从一个不完善的层次向比较完善的层次递进的过程。总之,制度构建是自然演进与主体理性的统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内部正式规定的,具有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对社会结构做出直接关注的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迪尔凯姆,他力图解释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不同及其原因,由此提出了社会结构的概念。他依据社会分工和集体意识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管理学上最早注意到组织结构意义的是社会关系学派。美国社会学家梅奥在20世纪20-30年代进行霍桑实验过程中认识到,所有正式组织都含有各种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它对组织成员的影响甚至比正式组织还要大。20世纪70年代以后,组织结构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产生了组织符号主义、组织文化理论等,其中社会学为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如汉南(Hannan)和弗瑞曼(Freeman)提出了总体生态理论,认为单个组织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整并不是组织变革的主要机制,遵循的是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的过程。简言之,一个组织被一个新的组织所代替的主要条件就是该组织在总体水平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迈耶尔(Meyer)、罗万(Rowan)和祖克尔(Zucker)主张,组织结构主要不是由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客观需求决定,而是迎合更大社会范围的团体关于组织形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理性的看法的产物。帕弗尔(Pfeffer)和沙兰西克(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指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减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之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6]。上述三个理论都强调了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认为灵活的结构形式及其制度构建更能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对于社会管理来说也是如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现代法制社会的逐渐完善,组织面临着诸多突变的环境和内部分歧,结构的优化迫在眉睫。由于社会的组织结构由处于不同水平的各级组织构成,它们之间会存在竞争及其相应的冲突。要保证社会的总体秩序,就要有获得有效执行的制度,确立起超越各个具体组织结构的客观权威。将制度构建引入社会管理还与效率有关。效率(efficiency)概念最初来自经济学。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说:“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即“当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7]。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曾把效率定义为:“对于某种经济的资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严格地更好,那么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尽管帕累托确实使用了“最优”这个词,它实际是效率的一个定义,因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仅在有限意义上是好的,即不能使每个人的情况都比初始情况好[8]。从社会管理意义上说,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为人类所提供的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这里产出或收益是指能够为人们提供满足的有用物品。对于制度构建所追求的效率,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广义上,制度构建的效率即制度的社会经济效率,主要依靠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获得最大的收益;狭义上,制度构建的效率主要指通过制度本身的设计与实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文主要依从狭义的理解,制度构建的效率除了受制于组织结构因素,还有制度构建的管理因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把追求效率作为普遍性社会价值追求。自从亚当•斯密(AdamSmith)提出社会分工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现代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极高效率已经得到了确凿事实的证明。但复杂的分工体系以及精密分工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给人类带来烦恼,解决之道就是进行制度构建,即对不同的行业及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专业标准,这些标准是公开透明的,从而使处于不同行业和工种的人接受同一专业标准。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加深了专业标准的通用性,时下国人经常讲到的“与国际接轨”,其实就是接受并适应这些专业标准。

二、制度构建的主体性

谁来发现社会管理的缺陷?这是与为了谁而要进行社会管理的问题直接相关。这一问题涉及了制度构建的主体问题,尊重并维护制度构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构建的基本道义追求。“主体”本身很难进行定义:一方面缘于主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或者个性,很难给出一个整体性的普遍主体界定;另一方面缘于当我们把某一人说成是主体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把他客体化了,也可以说,当我们把主体客体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远离主体了。传统西方哲学家大多从主客二分入手,建立了对象化的语言逻辑和相应的思维模式,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对其自身进行反思和把握。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标志着人们对主体性把握的开始。这一命题第一次明白无误地伸张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地位。自此以后,“自我意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到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具有历史意义的“自我意识”论达到了顶峰。在当代,对于主体性的理解也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有人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属性之一,也有人把社会性理解为主体性,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及其结构中的个体,人的属性包含了主体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层次,因此,人的主体性并不等于人的属性,也不同于人的社会性。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了现代主体性学说。主体间性范畴的讨论肇始于胡塞尔,他建立了先验主体性的现象学,“不仅要求悬置作为外在实体的人和物,而且也要求悬置心物一体的自然主体之我,将自我先验化、功能化、空灵化为一种至大无外的逻辑主体”[9]。胡塞尔把知识的根源归结为先验自我的意向性,并坚持一元主体的自明性。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谈主体间性,试图解决人与世界的同一性,他通过“此在”和“共在”概念促使主体间性的探讨进入到本体论阶段。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哈贝马斯提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主体间性理论。他将主体间性问题作为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将理性从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将语义学转变为普遍语用学,建立起了交往理性。在理论上,社会管理中制度构建的主体性表现为承认人的自由性、平等性,并将此作为制度构建的原初信念,自由和平等构成了制度构建的目的性价值。依据李普森的观点,自由与平等之间存在冲突,自由主要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看待别人的观点,即主体性;平等是指在社会结构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主体间性。自由对制度构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参与制度构建的主体必须具有意志自由,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他们参与制度构建活动是出于自主意志的选择。意志自由的有无也是确认所进行的制度构建是否合乎道德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制度构建中的自由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自由,即任何主体的自由都是在既定制度约束下表现的。制度构建的主体都自觉服从按照一定程序颁布的和经自己意愿所认可的制度。此时他就成为自我立法的主人。英国政治哲学家赛亚•伯林(IsaiahBerlin)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类。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觉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处于“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在主体之间的交往中,如果限制来自于某种专制的情况,那么主体自由就无从谈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自由能否实现必须假设主体自由有可能被侵犯,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制度构建起到规约的作用。在社会管理中,每一个体都应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承认,如果其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权利的获得。保障主体权利实现的制度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度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较早阶段,由于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共同规则,虽然人类生活的共同规则并不等同于制度构建的全部,但它却是制度构建中的原始根基。自从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而进入了对社会关系的依赖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逐渐被利益关系所驱使,这也是人们意识到自己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权利规范为形式的现代社会制度为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保证,社会管理的制度构建更经常体现为维护主体权利。从实践的层面看,社会管理的制度构建要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提供最具有广泛性的社会行为引导。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制度构建的主体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如果制度构建之初就没有很好地代表和体现最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不仅会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且会促成部分社会成员公然违反制度,且他们的违反能够获得人们的同情。为了使制度的制定者不能预设某些有利于自己阶层或自己的制度,制度构建过程要保持开放、透明,即适度的放权,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制度构建当中。尽量把制度构建的权力下放到基层社会群体,不仅可以有效增加社会管理的幅度,而且还可以降低社会管理的层级,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

三、制度构建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阿罗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10]不过学界倾向于采纳科斯(Coase,R.H.)在《企业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科斯认为市场上每发生一笔交易时必须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询、谈判签约和监督交易的履行等,这些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成本超过收益就有可能使交易失败。目前,交易成本的概念已经突破经济学领域渗透到其他多学科的研究当中。通俗地说,交易费用就是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包括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也可以称为交易成本。在社会管理中,公民之间的交往是有成本的,如果这些成本过高,就会阻碍甚至导致社会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对于制度构建的成本构成,可以借助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做法将其分成如下两个方面:事前的交易成本,如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如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两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约束成本等。那么,影响社会管理中的交易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成员是否恪尽义务,节省监督、信息收集等方面的成本;其二是制度是否完备,减少搭便车现象和道德风险的盛行。制度成本不同于交易成本,只有当交易具有可预期性,并且频繁进行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制度,此时交易成本就转化为制度成本。社会管理中的交易成本并非只是主体之间一次交往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中,主体之间的交往是趋向于无穷多次的,并且很多社会交往本身就具有重复性和反复性,这就需要有效制度的规约,此外,服从制度就构成了社会成员的基本义务,多数社会成员自觉履行义务就可以降低制度执行的成本。制度构建成本是一个动态的概数,因为任何制度从诞生到变迁或消亡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成本,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社会成本。制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耗费人们精力、财力与物力,即制度的形成成本。同样,制度执行成本、制度监督成本、制度变迁成本都是存在的,并且各成本之间也互相制约。如果说集权制度减少了制度的形成成本,可能会增加制度的执行成本;民主制度构建虽然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但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就会变少。为此,社会管理中制度构建应该考量制度成本,在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制度构建的交易成本。谁来承担制度构建的成本?多数情况下是制度所涉及的人群,但很多时候与制度并无直接关联的人群也不得不承担了制度构建的成本,后一类情况就是外部性现象,即制度构建过程对并无直接关联第三方的影响。所谓外部性是指主体活动结果对第三方有益或有害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是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不利于社会管理的,克服负外部性的方法就是通过制度构建来防止和避免此类问题的再现。人们应当在制度构建过程中认真考虑谁是其利益的直接关联者,谁是其利益的间接关联者,并明确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制度面对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否能被他们所接受并且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这根本上取决于制度本身与人们实际生活、与社会成员的内在契合度。制度不仅能防止人们犯类似的错误,而且还是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为此制度构建的过程要落实到可操作性上。假如人们不去关注制度构建的成本,所制定出的制度不仅因维护成本太高难以持久,还可能造成制度效益的下降,使制度失去生存的现实意义。在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构建时,必须依据制度效益指标,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确定不同制度在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如果制度构建会使大部分人比原来状态更好而另一小部分人的状态也没有变坏,再通过状态好的人帮助状态没有变坏的人,实现大家都能从中获得良好的效益。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社会管理事务和边界的扩展给社会管理的制度构建提出了挑战,社会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到关键的事情上,把部分制度构建的权利划给基层民众,在提高社会管理可行性的同时,还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目标的高度认同,以利于社会管理自我秩序的生成。总之,作为社会管理逻辑起点的个人是生活在制度在先的群体性场景和各种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之中,正由于制度与其个体社会成分的高度契合性,社会管理目标的达成必须在贯彻社会责任的立场上,随时应对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其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专业化等因素的挑战,还要随着内外综合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应的制度,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以便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管理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3]李萍.社会管理的伦理审视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6-30.

[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8.

[5]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

[6]周文成.国内外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0(2):126-128.

[7][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45.

[8][英]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K-P[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68.

篇12

一、框架结构设计管理

1.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

首先,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并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当遭遇2008年汶川地震那种强大自然灾害时,瞬间爆发的破坏力对建筑的冲击相当大,建筑需要承受的力量过大导致造成建筑局部受损或者全部毁坏。然而如果建筑结构太柔,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造成的破坏,但更容易导致建筑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以至于全体倾覆。结构过刚造成经济浪费,建筑造价过高且应变能力差;结构过柔造价便宜却极易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其次,作为安全的结构体系应该是多道防线,层层设防的。当灾难来临,所有的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仅仅是将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构件上是不危险而不现实的。最后,在框架结构体系中必须应该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结构设计。在框架结构中,柱子倒了,梁才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子还可以不倒。可见柱子承担的承重责任比梁大。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突然来袭时,首先要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摧毁。

当无可避免的灾难发生时,为了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营救被埋人员,在设计房屋建筑结构时,为了给救援人员更多的救援时间和受难人员在瓦砾下更多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将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时,应多注重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例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结构好。设计建筑的关键时刻分清主次,取大舍小,才能体现现今建筑结构设计管理的科学和人性化管理。

2.框架结构设计中“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应注意的问题

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

强剪弱弯措施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二、砌体结构设计管理

1.砌体结构的应用

砌体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泛,这是因为这种结构建筑方便就地取材,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及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是砌体结构的缺点是自重大、体积大,砌筑工作繁重。由于砖、石、砌块和砂浆间粘结力较弱,因此无筋砌体的抗拉、抗弯及抗剪强度都很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容易在砌体结构设计中出现失误,主要问题体现在底层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裂缝,砌体结构分布方式及抵抗自然灾害等两个方面。

底层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房屋是指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为多层砌体结构的建筑。例如沿街的旅店,办公楼,餐厅等,这类建筑是解决底层需要的一种比较经济的空间房屋的结构形式。但是由于部分建筑设计者追求单一的建筑立体造型来增加使用面积,将房屋二层以上的部分横墙且外层挑墙移至悬挑梁上,各层设计有挑梁,但是实际结构的底层挑梁承载能力不足,超出实际负荷力量导致出现裂缝,严重影响了建筑的质量保证和建筑内人员的安全保障。

由于砌体结构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也决定了它的脆性性质。为了保证房屋质量,应该对多层砌体结构设计需要采用构造柱、圈梁及其它拉结等构造措施以提高其延性和抗倒塌能力。因此可以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布置或者混合承重的结构布置。例如,当房间较大时,设有沿进深方向的梁支撑于纵墙,一般可满足抗争要求,因为纵墙由于轴压力的存在提高了抗剪能力。采用混合承重结构的布置时,这种结构体系由两种结构材料弹性模量和动力性能相差很大的两种结构体系构成,虽然不能一种良好的抗震结构形式,但因为其能够满足建筑使用的要求,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结构经济,方便施工,所以在现在社会中应用较多。

2.砌体结构设计遇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砌体结构的问题主要反映砌体强度不足;设计截面太小,承载力不够;材料质量不合格,如砌体用砖和砂浆强度等级不符合设计要求,采用不符合标准的水泥和掺和料等几个方面。后果则容易造成砌体错位,变形,砌体墙高厚比过大导致使用阶段失稳变形。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墙体出现竖向偏斜,使用后受力而增加变形几率甚至错动。加上施工顺序的不当,如纵横墙不同时咬槎砌筑,会导致新砌体墙平面外变形失稳。更严重时,墙体由于施工或使用中的碰撞冲击而掉角、穿洞、甚至局部倒塌。

砌体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向是要求砖及砌块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砂浆具有高强度,特别是高粘结强度,尤其是采用高强度空心砖或空心砌块砌体时。在墙体内适当配置纵向钢筋,对克服砌体结构的缺点,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自重和加快建造速度,具有重要意义。而采用高强度砖石和砂浆,用较薄的承重墙建造较高的建筑物也是现代砌体结构的主要特点。例如瑞士在16层高的公寓建筑中以15厘米厚的砖墙承重,并采用抗压强度达40兆帕的特种BS砖建成18层高的公寓;采用抗压强度达60兆帕、孔洞率为28%的多孔砖建成19层和24层高的塔式住宅建筑,砖墙仅厚38厘米。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建筑也要注重设计的思想,主要包括建筑功能的充分发挥,材料的合理应用以及人力和资金的合理配置,并将现代设计思想孕育到建筑结构中,推动其进步。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但建筑结构设计是一种讲究实用和科学的艺术,必须要结合生活的实际,注意生活的细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设计科学,合理,实用,美观的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所有人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积极参与的力量,促进结构设计管理达到更加完善的效果。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推动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建筑结构设计者,只有解决了综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外型美观大方合理的处理结构和布局的问题,才能真正体会结构设计的意义,推动建筑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早在1998年,泉州市政府就针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状况,提出建立市、县、乡、村、企业五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的构想,并制定下发《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见》,对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建设提出基本要求:(一)切实落实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政府统抓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二)建立健全五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三)明确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员的职责;(四)加强消防组织网络建设。经过努力,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县、乡、村、企业五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一是市、县两级安监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泉州市一级安监局总编制达32人;12个县(市、区)安监局全部为正科级别,共有编制数88人,平均每个县7.3人。二是安全生产执法队伍逐步壮大。目前,泉州市及所属县(市、区)执法大队共下达执法人员编制84人,目前已到位54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执法人员选配、调配力度,争取明年上半年全部基本到位。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力量拓展到村和社区。全市163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配备安全监管人员2-3人,有529名安全监管人员经培训考核获得了执法资格证书;沿海县(市、区)各乡镇政府还设立了消防办公室;山区县的乡(镇)其消防机构与安办及森林防火办结合在一起;2449个村(社区)全部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大部分企业都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据统计,仅丰泽区就建立各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953个,成立社区义务消防队72支,配备专(兼)职安全员2056名。四是安全监管经费和执法装备得到加强。目前,泉州市及所属县市区安监局全部配备了2-4部不等的安全监督监察专用车辆,电脑人手配备一台,办公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南安市、惠安县分别按照总人口数的人均0.5元和0.3元的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丰泽区拔出专款为辖区每个街道配置一辆安全监察专用车辆,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

二、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基础建设

五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的构建,为我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好有效监管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安监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更有成效,我们的做法是狠抓基层、打好基础、探索长效机制。

(一)全面开展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活动,促使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化。2003年,我们按照省安委会的要求,在全市抓了3个省级试点,8个市级试点;2004年开始,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活动在我市全面展开。市县安监部门对“创安”活动采取逐个指导、重点考评的办法,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稳步扎实推进。到2006年底,全市已有63个乡镇(街道)经考核验收为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在开展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做好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所有经过考核验收的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度、例会制度、宣传教育(培训)制度、检查制度、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制约人的行为。同时,我们在全市生产经营单位中广泛开展以“建章立制”为重点的基础工作建设年,按照“一书”、“二个制度”、“四薄”、“六表”(即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会议记录薄、安全检查记录簿、教育培训登记薄、设备检修维护登记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表、特种设备登记表、安全事故情况备忘表、重大危险源情况登记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加以规范,使创建工作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把“创安”活动向村(社区)延伸。市安委会要求,作为市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除了乡镇本级要达到设定的验收标准外,其所属的村(社区)也要达到合格村的要求:即村(社区)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硬件设施必需有办公场所和资料室;软件必需完善创建活动“五项内容”的具体要素,即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保障、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要求。

(三)把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企业。我们要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必须层层建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所属企业的基本情况必须做到一企一档,对各个企业的监督管理必须有书面的台账,对所有企业都要有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要求。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