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用配音教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72-02
“人人有才,人人成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一般来说,职业学校根据课程体系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来实施人才培养。因此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而言,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数控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中职生数控技能和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来的,需要进行调研、确定岗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等具体步骤来完成。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2002 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 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显然,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政府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课程体系,宏观层面主要指课程观念、课程模式,中观层面主要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微观层面主要指教学法、考核方法、实训条件等。
二、建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的步骤
(一)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是依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在对企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专业“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成立的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应有企业行业专家、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专家、本校数控专业学科带头人。
(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了建立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专业对应的专业岗位及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深入区内外企业,对机械行业企业技术人才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分析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2.对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就业有渠道、升学有通道”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目标。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是部分中职学生的梦想。深入高等院校进行调研,了解高等院校对中职生的要求。
3.对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现已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是原有的课程体系的实践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有最深切的体会。通过对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原有课程体系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
(三)召开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会。邀请企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专家、机械行业技术能手与本校数控专业带头人座谈,分析讨论调研报告,提取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四)召开课程体系构建研讨会。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引产入教,工学交替”,涉及到中职学生的升学梦想,涉及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因此必须邀请企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专家、机械行业技术能手与本校数控专业带头人座谈,分析讨论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课程体系,确立数控专业课程。
(五)对接职业标准,形成项目化教学任务。针对工作岗位开展企业调研,明确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将教学内容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形成项目化教学任务,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实施,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化实训相结合,改学科课程模式为岗位课程模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把学生分为数控车工技能方向、数控铣工技能方向和数控维修工技能方向,在校期间可以考取普通车工、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维修工等多个中级职业资格证。
(六)确立教材内容。经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对数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确立每门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企业用得上的,目前社会所需的,学生继续深造所必须的内容。
(七)对课程体系初稿进行试用。新构建课程体系是否达到目标,必须进行试用。根据试用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完善。
三、新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引产入教、工学交替”。校企共建“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在校实训基地建立企业的加工车间,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教学项目载体。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毕业前进入企业实习,进一步熟悉企业文化和适应企业。校企共建“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善于沟通、懂得协调、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调整课程排序。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阶段和课程的重新排序。具体情况如下。
阶段 1:基础教学
实施人文、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教学,学生初步具备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阶段 2:校内见习
安排学生下校办工厂、实训基地实习,了解机械零件加工工作过程,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按企业方式运行,突破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分割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施项目驱动教学。
阶段 3:专业教学一
实施专业知识及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调试、质量控制等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
阶段 4:生产实习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工作气氛、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结合专业目标,确定实习岗位,学以致用。
阶段 5:专业教学二
在第4阶段生产实习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提高后续顶岗实习的适应性。
阶段 6:顶岗实习
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岗位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就业适应能力。为了保障顶岗实习有序进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编印实习作业指导书,确定实习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
按照“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学校企业一体”“教室实训室一体”“学生员工一体”,实现工学交替。
课程内容以企业典型产品为教学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进行实训场景与企业工作场景对接、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角色与师傅角色对接、学生角色与学徒角色对接,最终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
(三)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体系涵盖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动画课件、教学视频、课堂实录、仿真实训、教学游戏、企业案例、测试习题、考核评价、网站资料等多种介质融合的纸质、电子、网络课程资源。课程体系全部上网,全学期开放。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调阅查询,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自主学习,通过网上平台进行答疑与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四)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形式,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从理论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到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改革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学习过程评价为主,考试成绩为辅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同学、教师、企业、行业多方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分阶段的评价为依据,综合评定成绩。
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进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由于没有认识到企业、行业参与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了教材就行,教材有什么就教会学生什么。对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要求,通过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了“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引入学习课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同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引进学校,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同时,安排学生参加短期的生产实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在第三个学期安排生产实习,了解企业,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中级技能等级证考核后,参加产品加工。新的课程体系依据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课程学业评价的基础上,编制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考核试题,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实施学生职业能力多元化评价。
语言文化高度国际化,语言知识快速信息化标志着我们今天的世界已悄然跨入了多元文化时代。传统外语教材内容重语言轻文化的编辑思路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以英语语言教育与应用为专业的学生们多数都狂热地迷上了英语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1]首先就流行音乐文化而言,从寄托美国黑人思乡之情极富忧郁色彩的Blues、代表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融合的jazz、主要受rhythm and blues,country music和tin pan alley 音乐影响发展而来的rock’n’roll ,以及涵盖rap、b- boying,dj-ing, graffiti writing,beat-box五种街头艺术的hip-hop到充满怀旧之风的、浓郁田园风情的欧美白人民族音乐代表的country music都无一不在激发学生们对英美音乐文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次就现代流行艺术文化的综合形态,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等在内的影视文化而言,因其最具时代活力、国际传播意义与社会影响广泛受到多数学生的热爱与追捧,英语专业学生自然更沉醉于Hollywood blockbusters,有些学生考试屡屡受挫,却对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环球等称雄好莱坞的电影公司耳熟能详,甚至能把经典名片中的英语对白表演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更不用说家喻户晓的热门电视剧,影视节目、达人秀等。‘Oscar’、 ‘Friends’、 ‘America’s Got Talent’等无一不是学生们课内外津津乐道的话题。 ‘Harry Potter’系列第一部的全球上映再次标志英国在世界青年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将流行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音教材、辅助语音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一、专业英语语音教材现状浅析
长期以来,专业英语语音课程设置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指针,力求科学、系统、准确、严谨,语音课程与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怎样在琳琅满目的英语语音教程中选择出实用且适用的教材长期困扰相关课程教师们。诚然,目前市面上不乏许多优秀语音教材:孟宪忠主编的《英语语音学》、王桂珍主编的《实用英语语音语调》、《英语语音技能教材》 ‘American Accent Training ’等。但基于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材编辑者、选用者、使用者间认知方式的不同,此类教材究其实用、适用程度都亟待改进。就孟宪忠主编的《英语语音学》为例,该教材优越其它同类教材的特点在于:专业性强、编排清晰、循序渐进、教学起来有条理。但专业性太强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趣味性。而其实用性不足等缺憾往往导致教学效果难尽人意。该教材虽然从语音三要素:发音、节奏、语调详细阐述了英语语音学基本理论,配有插图、CD,图文并茂,但因其偏重生僻文字描述、单调CD配音、内容较为陈旧、英式口音RP训练等,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本书抽象枯燥的语音理论让原本基础就薄弱的学生更加痛苦无心于学习;同步练习册所配CD录音机械单调,让原本兴趣就不浓的学生更加不乐于听练;偏重RP,忽略GA(美式口音)在当今国际交流中的广泛性,让热衷于多元文化的学生无所适从、更加难以理解英语语音的多样性。
二、流行文化融入语音教材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流行文化有鲜明的时代性,诠释着各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流行文化有极强的广泛性,彰显着各种阶层、各个年龄段人们的本色。 流行文化有精准的感染性,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流行文化有多元的社会性、以多彩的视角展示各个时期美丽时尚的解读。流行文化更具充满趣味的娱乐性,不同认知个体都能轻松愉悦其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流行文化则是语言最为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英语国家流行文化底蕴深厚、个性张扬、容忍度大、生活气息浓郁等鲜明特点使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更加坚不可摧。极富音乐节奏感的英语声音更是传承各种流行文化的有声载体。因此,在专业英语语音教材,融入英美国家流行文化元素使之实用化,势必能有效弥补传统教材的缺陷、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为提高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奠定坚实基础。
三、流行文化融入语音教材的内容
英美国家流行文化元素种类繁多,鱼龙混杂,如何去其糟泊、取其精华,有效融入语音教材并适用于教学乃是当务之急。英语语音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英语声音信息的输出与传递、而且还是对信息的再加工与再创作。基于学生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特点,英美流行音乐、影视文化可作为首选内容有效渗透语音教材,但一定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更要做到思想内容积极健康。语音教材编辑者将最为实用且适用于英语发音、节奏、语调的流行音乐、影视语料,将其有机融入各教材单元。此类语料种类繁多,通过长期的课程实践,笔者筛选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内容供参考。音素、字母、音节、单词语料可选一些浅显易学的素材如abc phonics song手语歌;26个字母自然发音爵士调朗读abc phonics;hip-hop动感音标;hip-hop学单词等;而比较适用于节奏、重音、连读、弱化章节的语料有:Melody Anthem律动舞、歌曲‘Rhythm of the Rain’、‘When I am gone’等;而歌曲‘A New Day has Come’是音长变化最好的展示;气息训练语料首选乱世佳人主题歌‘My Own True Love’,教父主题歌‘Speak Softly My love’等;惠特尼休斯顿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阿黛尔的‘Rolling in the Deep’,西城男孩等流行音乐组合的众多经典更是英语声音特色训练之完美素材。而精彩纷呈的英美影视更是为实用英语语调模仿提供了大量适用的语料,如‘The Lion King’, ‘Hoton’ ‘The Sound of Music’, ‘Forrest Gump’, ‘The Ghost’, ‘Titanic’等等。
综上所述,将流行文化,特别是英美流行音乐、影视文化有效渗透英语语音教材,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兴趣与动机[2],其实用化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英语语音教材内容的实用化绝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流行文化的融入,探索开发更为实用、有效的语音语料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矫秀丽.流行文化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8(40).
英语语音是整个英语教学的基础,对记忆单词、学习语法、强化口语、提高听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应该受到特别重视。语音教学需要很多的操练,而反复的操练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往往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焦虑感。学生在听、说模仿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些语音错误而影响对语言交际内容的理解。如“加音”、“漏音”、“错音”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语音的障碍,对语音有了“怕”、“怵”的不良心理,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有创新地进行大学英语语音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改善语音面貌,在语音教学过程中增加口语表达练习,把英语语音教学贯穿到口语练习中,把培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英语语音教学的最终目标,使语音教学走出反复机械的传统操练模式,这也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共同课题。
一、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和探索
通过听课和与英语语音教师交流发现,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对新的英语教学的理念虽然了解较多,但理解不透彻,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运用这些教学理念的就更少。语音课仍停留在基本语音知识和发音规则的讲解及基本音标的反复机械练习上。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要会写,还要会读,更要会讲,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关系。这里的“讲”指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互动性语言活动,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改善提高语音语调才是符合语言规律,能够增强语感的科学、实用、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要把握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语音教学不仅是低年级的任务,而应贯穿基础英语教育的始终,
不同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基础阶段,教师主要让学生发现英语语音的规律和归纳语音规则。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应不断补充语音方面的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不符合语音规则的特殊现象,如多音节单词的重音、辅音连缀和连续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要领。例如,在实际交际中重读音节的元音读的要比其在非重读音节中长,并抓住这一要领,让学生反复练习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足够的听说教学时间是解决学生语音语调问题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而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削弱听说课的教学,必须破除“我教、你学”的教学观。教师教授语音时应努力让学生会独立思考,使他们具备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具备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兴趣放在英语语音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的首要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产生情感的火花,而兴趣的情感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如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音学习的乐趣,才能使之持续下去,那么对学生语音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整个英语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极大的促进效应。
其次,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以往英语语音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其弊端在于:重讲授轻自学、重注入轻发掘、重共性轻个性、重眼前轻长远等,不利于体现教学民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教学中则更多地考虑教法的创新,更多地运用一些创新教学的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法、情感交流法、自我实践法,尤其要注意要运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学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设计、考核方式、教师延伸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改革。要想在语音教学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懂得充分挖掘课外活动的巨大潜力。
三、课堂教学
1.积极创造语言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进行课前预热活动,自由演讲。
教学方法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适应口语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将角色转换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朋友身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努力创造轻松的授课环境,消除口语练习的焦虑感和胆怯心理。课前自由演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师的引导参与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表演要求,并对其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进行点评指导,肯定优点和长处并指出语音语调等方面不足。还可以要求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所说内容进行提问或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共同探讨该学生演讲的思想内容,以自由交谈、主题讨论、自我表述、分角色表演、英语游戏等形式进行语音语调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学生间及学生教师间的互动。对于性格内向、不善口语表达、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逐渐减少消除“怕讲怕错”的思想包袱,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开口讲英语的机会,使他们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用绕口令进行语音教学和口语练习。
绕口令是区分语音的好方法,特别是对辨别区分相似元音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英语国家传统的绕口令,也可花一定时间和精力编制一些绕口令。这些绕口令应当尽量用一些简单的,比较常用的,甚至以后会学到的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这种简单的绕口令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且还可以同时接触一些以后要学习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另外,教师在编写绕口令时可针对本地学生语音辨别情况。一些方言区,学生不能区分[l]、[r]这两个音,还有一些地区学生不能区分[l]、[n]这两个音,教师就可以多编一些这方面的绕口令,帮助学生辨别语音。
3.利用英语歌曲进行语音教学。
歌曲教学可以在英语教学的多个方面使用,也同样可以用于语音教学,教师应有选择地使用歌曲,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英语歌曲是较好的课堂材料。在熟悉旋律的同时,学习歌词则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有很大帮助,对于口语表达练习来说也是相当轻松有效的操练资源。
4.多媒体参与教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快捷、直观、准确等特点,可以作为学生口语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通过视听、声像、软件和课件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全面刺激,营造出一个仿真的英语交流环境,大大增加了口语训练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音教学延展到口语练习中,让口语表达训练与语音语调提高紧密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注意收听一些用英语播音的节目,如中央九台的节目,既能听音,也能看画面加深理解。以节目为基本材料,进行语音模仿、问题回答、主题讨论,就新闻节目某个话题组织小组辩论,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看法。把教学活动与看英语节目有机结合起来,使口语练习有趣有意义,使语音教学有特色。学生在了解社会,理解社会文化现象中练习口语,启发思维,拓宽眼界,增长知识。
5.活用口语练习。
口语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提供的情景开展对话,对话的内容与形式均围绕听力练习中涉及的语言功能和所采取的步骤。因此,这是指导性较强的对话,是学生复习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同时,练习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其中,任务型练习是语音教材中的重要练习内容,学生自己思考或动手去查找相关信息,与同学交换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语音课程的教学强调实践性,课堂内的实践、网上练习的实践,通过开展“语音语调大赛”、“语音语调模仿”、“演讲”、“电影配音”等旨在改善学生发音,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展现个人才能的舞台。在学习中营造多听、多说、多练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主要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完成,鉴于语音课的特殊性,课外教学只有与口语练习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的放矢,易于实施。英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掌握消化知识并能力内化的关键场所。其中,教师的作用仍是“导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有趣的课外活动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些语言环境的创造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改善语音语调的重要保证。而整个活动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关键。因此,在实践中,把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与考核、奖励制度结合起来,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精选一些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如短文、对话、诗歌和名剧经典片段作为课后实践练习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英语语音语调水平,感受语音语调及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在轻松随意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增强对语言的判断和鉴赏能力。这样的课外实践也可以反馈延伸到课内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也可以成为学生评价考核的组成部分,使课内课外教学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把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的。
英语语音课的目的是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语音和语调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操练掌握英语的发音、语流的规律和语调的功能,基本上能正确使用语音语调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因此,英语语音教学必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不然语音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教学的表层次,就忽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基本存在形式的属性,所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并贯穿与英语教学的各个领域中。
参考文献:
[1]Brown,Gillian& Yule,George.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本文所论及的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主要涉及大学及以上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和学术书籍。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见证史。1985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是第一批正式出版的播音学理论教材,如果以此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始,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建设成果为划分依据,可以把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3年播音理论形成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起步期,1994年至2001年《中国播音学》出版后的8年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期,2002年《实用播音教程》出版至今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扩张期。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搜索系统中分别输入“播音”“主持”“朗诵”“配音”“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并将搜索结果进行整理,截至2013年2月16日,共有775种图书(包括67种电子书),可以归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的有486种(包括56种电子书),本文将在分析其出书年代、所属出版社、品种和类型的基础上,梳理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一、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
1. 起步期(1985年 ~1993年)
专业出版开始前,中国播音理论经过了几代广播人的探索。1962年,齐越在上海播音组的讲话开启了中国播音学的探索。1982年1月,张颂发表的《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构筑了播音理论研究的框架。张颂在1983年出版的《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构筑了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前奏。①
首批专业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专业出版的开端。1985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9月,出版了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和张颂的《播音基础》,这是正式出版的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宣告了播音理论的初步创立,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端。1989年12月12日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及其音像教材出版社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播音学学科相关成果的出版,积极配合和支持了学科的发展。
一系列专业教材的出版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好了准备。从1987年开始,张颂带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教师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中国播音学丛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这套丛书除了《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还有吴郁主编的《播音学简明教程》(1988),毕征主编的《播音文体业务理论》(1989),祁芃的《播音心理学》(1992)等。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12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35种,教材13种,专著6种,文集8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8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6种,几乎都是播音理论形成期的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种,以主持人论文集和资料汇编为主;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都是介绍主持人的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9家出版社各1种。
2. 发展期(1994年~2001年)
《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标志着学科体系的建立。1994年10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同时,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播音大全》,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播音主持课程讲座的音像制品。
中国播音学各研究领域成果的出版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深化和拓展。《中国播音学》的作者们以此书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例如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1998),“从理论上对播音学科的独立性作了全面的阐述”。②罗莉的《文艺作品演播》(1996)、曾志华(雪琴)的《广告播音艺术》(2000)是播音学艺术语言演播方面的深化和拓展;鲁景超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2000)是播音学口语传播方面的拓展;吴郁的《节目主持艺术探》(1997)是作者对主持艺术基础理论、主持人语言等的探索,《主持人的语言艺术》(1999)对节目主持艺术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30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96种,其中教材29种,专著21种,文集23种,译著1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21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5种,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国播音学建设成果为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1种,以节目主持研究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论文集为主。作家出版社、华艺出版社4种,以主持人自述式文集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各2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家出版社各1种。在这一阶段,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多角度研究的出版物迅速增加;擅长运作畅销书的出版社看到了著名主持人的市场号召力,出版了诸多主持人自述式文集。
3. 扩张期(2002年至今)
系统规范的教材出版促进了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付程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凝聚着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的成果,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
教学改革成果的出版引领了特色专业教育。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50周年校庆后,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了体育评论解说通道班、英语通道班、配音通道班等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电视体育解说》(2005),《双语播音主持艺术》(2007),《影视配音艺术》(2007)等教材,使很多院校得以开设特色课程,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张颂文集》铸就学术研究的高地,《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代表着学术研究的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到2012年陆续出版的《张颂文集》指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006年出版的首批《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包括李凤辉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柴璠的《当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创新空间》、张政法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从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开掘独具特色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播音主持学术研究在全国展开。到2010年,“全国设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专院校约三百多所,开设本科课程的高校约有六十多个,在校生达到两万余人”。③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浙江传媒学院沈鹏飞和金重建、湖南广电集团曾致等专家学者纷纷出版专著和教材,大大丰富了播音学学科体系。
这一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出版进入整体规模快速扩张时期,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增加到100家,共出版图书299种,和前一阶段相比,出版品种数几乎翻了两番。其中,各类教材166种,专著60种,文集33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36种,译著3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83种,该社立足本校优势和特色,坚守专业化出版,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74种,值得称道的是该社出版了“播音主持艺术技巧丛书”等三套很能体现编辑策划能力的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3种,以《节目主持艺术丛书》为主。浙江大学出版社9种,作者以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为主。长江文艺出版社8种,是白岩松、朱军、李咏、曾子墨等主持人的自述式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7种,教材、专著、译著都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5种,以主持人论文集为主。北京大学出版社5种,以《中国播音学系列教材》为主。中国经济出版社5种,是于根元主编的《语言与传播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种,全部为英语经典电影对白朗诵。武汉大学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2种。郑州大学出版社等57家出版社各1种。
数字出版刚刚起步。近两年,很多出版社开始了数字出版的尝试,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共出版电子书56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4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各4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各3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6家出版社各1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最多,一是因为该社积累的专业图书品种多,可利用的资源多;二是因为该社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加快了电子书出版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从出书累计品种来看,排名前十位的涉足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的出版社见表1。
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建设,坚持走专业化出版的道路,发展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不但品种最多,486种专业图书和电子书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58个品种,占32.5%,而且重版率最高,30种重版书中,15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除了表1中的10家出版社外,还有中国经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各5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各4种,武汉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1家出版社各2种,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6家出版社各1种。
二、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未来之路
1. 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维护专业出版的品质
把播音发展为一门学科,应是中国首创。尽管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也不乏对播音的研究,也有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但它们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播音学科进行专门研究。而“中国播音学植根于中国,是面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面对主要为广大中国受众服务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应用的状况及其规律的研究。”④“坚持中国播音特点,才是播音创作基础的立足点或基点。在这个立足点或基点上发展我们的播音理论,才会入之愈深,见之愈新。”⑤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依托中国播音学坚实的理论根基,才有可能枝繁叶茂,发展壮大。
从前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不断再版和重印的几乎都是立足中国播音学的教材和专著,那些抛弃了播音理论根基,大谈主持现象的教材和专著却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与传统并非截然两分,创新与守旧本应相生共存,否则创新便必然会流于浅薄的时髦,甚至流于单纯的形式创新乃至话语创新。出版的创新与守旧也当作如是观”。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也应在坚守中创新发展。
2. 挖掘各个研究领域的选题,激活各类院校作者资源
播音主持专业图书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百种,分布在不同教育层次和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但选题分布并不均衡。单就教材而言,本文统计的208种各类教材中,导论概论7种,语音发声25种,播音创作基础13种,朗读朗诵30种,播音文体业务5种,广播播音主持1种,电视播音主持3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2种,新闻播音6种,口语、即兴口语5种,体育解说2种,配音8种,演播6种,播音主持心理学3种,作品赏析1种,主持导论概论通论15种, 各类主持34种,主持传播学1种,英语播音主持10种,粤语播音3种,综合28种,一些类别仍有较大的选题开发空间。专业编辑要善于挖掘各研究领域潜在的特色选题,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的“影视配音艺术”课程教学成果显著。当时,开设这门课的院校很少,我们抓住这一市场空白点,出版了这门课的教材,之后很多院校因为这本教材而开设这门课程,教材的销量逐年上涨。
如今,除了传媒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等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还有很多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参与或转移到教学工作中,这为专业出版提供了丰富的作者资源。编辑可以根据作者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教材或专著的写作。比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的作者仲梓源既有在江苏卫视担任八年新闻主播的经验,又有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主讲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编辑正是看到了作者的这些优势,主动向这位从未出过书的作者约稿。《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出版后,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3.把握数字出版的机遇,开发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出版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主要传授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只有文字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必须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示范能力的师资。很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即使有教材,也不知该如何教学如何示范。出版多媒介数字化教材、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数字化教材可以做到文字与示范录音或节目视频同步,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播音主持数字化产品仅限于将文字内容平移到数字平台,出版者还需根据读者的需要,重新确定和设计出版物形态,生产出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多媒介数字化教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播音系学生练声时,能够拿着轻便的手机边听示范边录音,更高效地掌握艺术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规律。
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膨胀,但教育质量很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家院校,很多跟风办学的院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即使这些院校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仍有巨大差距。如果依托品牌教材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有助于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播音主持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赵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播音主持编辑部主任)
注释:
①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②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③ 张颂. 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六十年“自强自信”杂感[A]. 播音主持艺术10[C].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32-0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增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以及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于200所播音主持类的高校,为了扩大招生,不顾报考学生的成绩,导致所招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至今,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模式仍旧缺乏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供高校使用。
一、高校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的设置同质、单一化
目前,我国200多所设置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参考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如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播音发音、文艺作品演播、电视播音支持、广播播音与主持、演讲与口才等。但是每个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所不同,将专业课程一味的同质化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高校的优势,不符合社会各大工作岗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播音主持类的师资配备不科学
个别院校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聘用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教师,而是在相关专业上调配教师。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量较少,缺少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能从中学到实用的知识。
(三)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滞后
目前在专业课的教材选择上,各大高校都选用了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这是第一套正式出版的专业教材,它吸取了21世纪初电视和广播中的新实践材料。但是在近十年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覆盖了多达331个地市,目前各大高校的专业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广播节目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了,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四)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不科学
部分院校为了扩大招生,降低了考生入学的门槛,忽略了考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得院校考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在考生审核方面,过多的注重考生的外在因素和天生特质,忽略了后天对考生的培养和改变,招考方式传统单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忽略考生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没有更多的四维空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一)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科学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已经逐渐趋于频道、频率专业化以及节目类型化,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各大高校要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准确把握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权重,剔除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同时增设一些播音支持的培训课程,例如《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娱乐节目主持》《体育解说》等。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培训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自身特长,选择专攻学习。
(二)加强各大院校的师资配备并强化教学教材
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教育,必须与广播电视事业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时刻掌握媒体的动向,熟悉播音主持的一线动态,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各大高校应与媒体机构展开合作,为教师创造条件前往媒体机构培训,亲身体验,熟悉播音主持的艺术理念,创作的环境、条件、手段和方式等,以便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各大院校要开发适合院校本身资源条件、人才专业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材,完善教材体系,摆脱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现状。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面,应开创教学新思路,拓宽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首先,在各大电台或者电视台等媒体场合设立实践场地,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将学生组织到实践场地进行参观、学习,实际了解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播音主持人、编辑或者配音演员,来校讲课,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并且通过不同作品和栏目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内的礼堂、演播厅等公共设施,与各传媒机制合作录制节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加强素质培养
生源多并不代表办学质量一定好,招考的门槛太低,只能致使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招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审查,打破传统格局,打破“闭门锁校”的传统观念,汲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加强与社会中各大传媒机构的合作和沟通,向学生传输更多的就业知识。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先天资质,还要注重后天培养,因材施教。
三、结束语
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在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受重视,各大高校只有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正确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Abstract】As a language study, English always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all the basic skills lik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ll of these different aspects can help students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and master techniques.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English can be universally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future. However,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is in a “mute English” state.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unfavorable situation, from the starting semester of our college’s English majors, we concentrate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The speaking ability is the best embodiment of their oral performance. To improve their oral performanc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spects. The most basic one is to focus on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his pap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to discuss how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of the first year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English;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quality
英语语音的学习包括音素的发音、音节、语音的节奏规律和语调等诸多方面。根据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目前英语口语能力较差的一些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重视学生语音语调质量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任素贞在谈到语言学家对国外大量听力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时,提到几乎所有教材都忽视了对听力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辩音,对快读的理解,对连读、弱读、重音的理解等。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一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到他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接触英语十年左右了,然而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却明显滞后于书写能力。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学生片面追求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试卷的答题模式无法全面测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而准确的英语发音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金森指出:我们的听觉机制在监控我们自己的言语方面也发挥着作用,这个机制既能听到自己的话语,又反过来帮助指挥说话。
在众多学生之中,乡镇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口语更是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一现象是多重原因所造成的。一方面乡镇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地方方言交际交流,这有一定的音准问题,导致英语音素发音不标准,进而影响到英语单词和句子也是错误的读法,经年累月形成的读音上的错误已经伴随学生太多年,他们习惯于以前错误的读法,上了大学再纠正有些积重难返,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乡镇农村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本身英语发音就又问题,传授给学生错误的读法他们却不自知,而且学校没有先进的电教设备,也就不能多渠道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此外,学生平时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基本没有或者很少,因此语言的实用性就比较差,学生们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不会遣词造句。甚至有的时候让学生们做口语会话的时候像是在说作文,他们冗长复杂的陈述根本就不是英文地道的口语的表达。根据以上对于学生口语普遍较差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分析,我院外语系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口语水平的提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本论文将主要探讨保证语音语调质量的方法。
一、英语音素的发音
英语音素的发音从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也就是国际音标表讲起,为学生讲授发音的时候笔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带着学生过了两遍,更方便他们记忆。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标是音素的符号,学会音标很有助于学生背英文单词,音标类似于汉语拼音,是辅助拼读出单词的媒介,可用它来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
由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过去就没学过音标,或者是太长时间以前学的,当时训练不到位也就都忘记了。所以笔者选取了最简单易学的音标归类方法,先领学生入门,这也符合由简入繁、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第一种讲述方法是:英语的音素有48个,其中元音音素20个,辅音因素28个。20个元音又分为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12个双元音又细化为7个短元音和5个长元音。辅音是清浊成对的10对也就是20个;剩下8个其他辅音。这样划分清晰,便于学生识记。
第二种讲述方法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一些概念。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在通道上不受发音器官阻碍的音素叫元音。元音有单元音和双元音两大类。元音共有12个,按发音时舌头最高点的位置又可分为:前元音4个,中元音3个,后元音5个;双元音共有8个又分为5个合口双元音和3个集中双元音。发音时气流在通道上受到发音器官阻碍而发出的音素叫辅音。其中声带振动的为浊辅音,声带不振动的为清辅音。浊辅音共有17个,清辅音共有11个。辅音按发音方法又可分为:爆破音6个,摩擦音10个,破擦音6个,鼻音3个,舌边音1个,半元音2个。这种讲述方式便于学生掌握发音的具体方法和各发音器官所处的位置。通过这两种梳理知识的方式,带着学生渐入佳境,可以很好的保证英语音素发音的学习质量。
二、英语的节奏规律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在节奏规律方面的学习基本为零,英语老师也没有为学生详细讲述英语这种语言与汉语的节奏规律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问题,也早已习惯了全班同学一起大合唱式的朗读英语课文的习惯。其实英语是不该提倡步调一致的朗读出来,因为每个人的语感和语言节奏是有一些差异的。英文读出来应该是像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样高低起伏的从口中流动出来,而中国学生的发音总是很平缓,没有立体感和流动性,这一点是特别难以纠正和有所改观的。
学习英语语音音素的正确发音是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基础,英语语音的组合方式会影响听者对于表达者所讲语句的理解。汉语的普通话是按音节定时的,而英语则是按重音定时的语言。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规律,因此中国学生在学好音素的基础之上,便要学习掌握英语的节奏规律,主要涉及:句子的重音模式、节律模式、音的连读、音的同化、省音与缩略、弱读等方面。
音节是英语语音节奏的最基本单位,它是由一个元音或一个元音同若干辅音组成的发音单位。英语单词按其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此外,还要为学生明确绝对开音节、相对开音节和闭音节的概念。英语中的重读音节一般比非重读音节要长一些、响亮一些、音调也稍微高一些。
不仅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音。通常情况下是实意词重读,虚词不重读。不过在平时的会话实践当中,重音的位置还要由说话人意愿和所表达的意思来决定。英语的读音方式还分强读式和弱读式。这两种读音形式也影响着我们的听力理解,学好它们对于说话者所传达的意思才能准确的把握,以免在听的过程中造成理解偏差。英语话语中词与词之间还存在连读的问题。英语当中有音的同化、缩略和吞音等现象,学生把这些技巧都运用于口语表达之中,便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在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听力理解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达到了互相促进的双赢效果。
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把节奏规律的各个层面知识都讲述透彻了也就保证了学生对于英语语音节奏规律的学习质量。
三、英语语调的种类、结构、功能和使用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学习到的部分,基本被老师忽略带过。汉语有语调和声调,声调是用于单字的朗读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不同于英语这种没有字调的语言。英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其次是重音。学生们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读起英文也没有注意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因而读出的整句都比较平缓。
人在讲话的时候所采取的语调种类,能表达这个人的某种情绪。讲话时喜怒哀乐不同情感会导致声调的变化。话语中声调高低的变化就叫做语调。要听懂别人表达的话语意思只注重语句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听出说话人的语调或语气。
语调分为:降调、升调和降升调三种。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特殊疑问句和祈使句当中,表示说话人已确定的表达完整自己的意思。升调一般表达的是不确定或不完整的意思。降升调就是把升调和降调结合在一起运用,往往为自己的表达有所保留。
在给学生讲授语调知识的时候,先让他们跟读模仿课本上给出的例句,再让他们到具体语境当中去\用学到的知识,进而两两分组自己编对话,在实践当中检验体会语调对于个人情感的不同表达。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对于语调的掌握,每一次都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音频和视频中的语调问题,然后进行模仿训练,最后再让学生做配音演练,以此来保证学生的语调学习质量。
我国众多高校的听说教材都片面注重听力和口语的提高,而忽略了对语音的重视。我院此次推行的课改方案把听力、口语和语音进行了合理的合并与融合,使它更适合于低年级阶段英语专业学生的接受学习和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社会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与学生口语水平较差之间的矛盾,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试着找出一些适应于现阶段学生口语水平的措施。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语音语调质量的具体举措的实施,保证英语专业人才的质量,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以致用,担负起作为沟通与英语国家交流的桥梁作用的责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References:
[1]郭燕.大学英语系统语音教学的必要性实证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21(11).
[2]Gimson,A.C.,1977,A Practical Course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A Perceptual Approach,London:Edward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