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通信技术

物联通信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通信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联通信技术

篇1

物联网是借助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依照相关协定,把互联网与物品连接起来,实现信息通信和交换,完成物品的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及管理等。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既突破了传统传感器仅能够在本地开展自动化控制的局限性,又有效解决了现阶段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有效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及合作,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与合作,实现质的突破。云计算在2006年第一次被提出,随后很多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云计算,现有云计算定义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于网络连接的资源及计算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形成一个资源池,并根据需要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其中,云计算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为:一种以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为基础,借助互联网上自治、异构的服务来向企业及个人提供按需计取的软件信息和计算。云计算在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的定义为:涉及了互联网上各种服务形式的应用及应用所依托的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采取量入为出的形式向公众提供的云称为公共云,不向公众开放的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云为私有云。两种定义有不一样的侧重,但从根本上分析,云计算是一种基于虚拟技术的新技术,以互联网为载体,规模经济是云计算的重要驱动,由各种计算资源构成的信息技术资源池是云计算的重要支撑,云计算是以用户需求为根据,动态地向用户提供可伸缩的、虚拟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状态下,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规模及各种要求来为其动态地构建信息技术服务,并完成后期的维护及运营,而用户支付费用也是依照量入为出的方式来进行的[1]。现阶段,云计算服务应用越来越普遍,也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提供各种层次的云计算服务,还有一些企业能同时进行软件、平台、设备等多层次的云计算服务,Google就是个例子,Google既能够提供云计算软件服务,又能够提供云计算平台服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云计算方面寻找各种商业突破点。

2物联网特有的业务模型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我国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实生活中,最主流的数据业务模块中包括多种多样的业务类型、数据包的频率、描述、配置的范围、移动性等。物联网的数据业务主要呈现高频次、小数据包的特点。这一类业务在线的时间较长,和QQ等聊天软件的功能相似度较高,通常会消耗很多的网络资源,从而影响网络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中,物联网朝着更高的网络频次、更小的数据包及更多的在线事件发展,这些东西的发展对网络负荷的增加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这时需要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采用传统的优化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效果差,同时很容易带来信令风暴问题,这些问题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其不利。这个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制约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一步结合,将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利于我国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3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LTE的是英文单词LongTermEvolution的简称,是一种长期的演进技术,该技术在现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数据传输效率及频谱效率上具有显著提升的特点,可以实现多种频段和宽带分配,因而可以实现灵活地进行频谱分配。与传统常规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该技术在覆盖面和系统容量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LTE系统还简化了网络架构,这样就会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减少网络节点,同时也减少维护消耗成本。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就成为物联网,主要结合全球定位、红外感应、射频识别、激光扫描等一些先进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物品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传输,同时还可以实现定位、识别、监控及跟踪等多种功能。因而,如果将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互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对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物联网业务模型中存在的各种网络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以实现推进两者共同发展的目的。下文笔者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相互结合。从LTE无线通信技术角度技能型分析,该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和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系统的容量及覆盖范围,其终端设备在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就在结合及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通过对LTE技术终端设备的推广,实现该终端的普及,对促进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在这种先进技术的带动下,物联网中的信息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信息的种类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而数据分析的数量也随之增长;不仅如此,随着不同系统及异构网络之间数据融合问题越来越严重,数据信息的整合处理也越来越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的目的,进而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信息技术快速提升。基于物联网感知层面角度分析,LTE终端在我国信息化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该终端在LTE射频的识别、定位系统、天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需要提高对LTE终端研究的重视程度。从物联网网络层面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现阶段的通信技术包括WiFi、3G、4G及有线网络等,对此,LTE终端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LTE网络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方面,提升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基于物联网应用角度分析,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引用可以增强物联网在存储方面的功能,在数据的存储及处理方面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同时还可以满足智能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云计算在物联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文所写可以得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在云计算中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各自优点,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确保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上述基础上,增强互联网服务的便捷性,从而实现LTE终端与物联网的信息共享。

4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4.1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要想将LTE无线无线通信技术高效地应用到物联网业务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从而实现物联网控制器、传感器等的相互叠加,同时还要将其与LTE无线通信进行可靠性连接[2]。在上述情况下,利用局域网的作用,可以实现将物联网中的存储数据传输到LTE无线通信系统中。业务数据包在物联网中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频率高、规模小等,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就会极大地增加无线网络的压力,因而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数据传输的质量和传输效率。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LTE无线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利用的是OFDM技术,通过该技术就可以改变一些巨大的信息传输信道,转变为若干数量的小型信息传输信道,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在进行转换高速传输的数据流过程中,通过层二调度器来实现管理和控制网络资源的目的,从而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频率小规模的数据可靠性传输。与此同时,在LTE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手段通常是被动释放,因而缺乏较为主动的技术手段,这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如果一些信息无法进行监测,此时就不可能实现对链路进行主动释放,此时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工作来实现其功能,如通过必要措施来告知核心网。从核心网角度出发,还需要深入研究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这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地促进物联网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LTE无线通信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例如,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手机的使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手机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线通信终端设备,可以快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在经过信息传输之后,需要构建相应的无线承载,这样就可以向核心网进行信息传输。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为了增强传输效果,需要构建标度指无线承载。从接入网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结合无线承载进行参数设置,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提高配置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确保资源被充分利用。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数据没有显示出来,此时系统就会自动进入非连续的接收周期。根据实际经验而言,LTE技术就可以实现对这些参数的调整。

4.2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的融合展望

尽管我国的通信行业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发展也不断走向饱和,联通、电信、移动这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发展也渐渐进入瓶颈期,怎样把我国的电信业务向更多的领域发展,已经成为各个运营商慎重考虑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实现是必须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而LTE无线通信技术是现阶段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运营的重要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支撑万物互联实现的重要基础。目前,物联网相关标准不断完善,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都致力于物联网发展,其中联通和电信先后宣布NB-IOT网络的商用将在2017年实现,且会在物联网终端的设置方面大量投入资金,希望借助物联网来掀起信息化浪潮。相信在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成熟和融合过程中,物联网信息的经济性、标准化及安全性会有更好的保证,有效推动物联网规模化发展。

5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相互结合,对于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冯庆亮 单位:广西联正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17-02

1概述

物联网意指所有物品依靠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和互联网的连接,进行智能化的识别或管理等。物联网的出现是一种思维的革命,打破了传统思路中物理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相互分离的状况。老式思路中一方面是公路、建筑物、机场等,另一方面是个人电脑、宽带、信息数据中心等,两方面相互分开。

在物联网时代中,由钢筋混凝土与电缆打造的建筑或设施与电子芯片、宽带网络等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犹如一座新式平台,承载着生产运行、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活动。

如今,在电厂、变电站、供电所等区域已经实现了电子信息系统的覆盖,并且已经依据不同需求创建了各种网络,例如传输型网络、综合数据型网络、调度数据型网络等,这些网络相互之间也实现了联通。未来的目标是将这些网络扩展至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及其通信之中,实现全面化的物联网。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实质就是借助射频自动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品与网络的联系以及共享,让物品脱离人工干预,自动进行网络交流,这是一种现代化物品的透明式管理。

2.1组成架构

物联网的网络主要由用户层、应用控制层、承载网络、接入层、应用采集控制层等构成,这其中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一并构成了承载网络。

用户层主要是指为用户所提供的物联网应用界面接口,主要包含计算机、客户端、手机、传感器等各类用户设备。应用控制层是由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所构成,具有搜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数据等一系列作用,同时实现用户层的适配与实践等触发工作。承载网络又为通信网络,比如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等,担负着物联网接入层和应用控制层的信息通信作用。承载网络主要包括端至端网络、树状网络、环形网络、交叉式网络等,其联网形式通常分为无线与有线两种,无线联网主要有集群网、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网、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网等;有线联网主要有互联网数据线、光纤、语音通信线缆等。接入层和末梢节点一并组成了物联网搜集信息与控制信息的系统,接入层包括基站节点与接入网关,而末梢节点包括控制模块与多种搜集模块,接入层担负着借助末梢节点信息来搜集信息与控制组网的作用,并及时通过末梢节点往下传送或转发信息。

2.2关键技术

国际电联报告中点明了物联网的四项关键技术,即标识事物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

REID借助射频信号可以自动来识别并搜集信息,是一种在恶劣环境下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主要有三方面构成,即标识,读写器、天线。标识是由芯片和耦合元件制成,具有着唯一性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来识别目标;读写器是一种读取或写入的标识信息型仪器;天线负责传递标识与读写器之间的射频信号。RFID技术通常涉及RFID反碰撞防冲突、RFID天线、适宜的工作频率、隐私安全等研究工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包括搜集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的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其具有功耗很低、适宜移动、便于铺设等很多优势。传感器网络技术主要研究各类测试技术,尤其是网络化测控技术,此外,还研究智能化传感器的网络节点、组织结构、底层协议等。传感器网络技术正不断改善自我检测及控制技术,日益安全可靠。

智能技术意指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赋予物体一定的智能性,并借助智能系统来分析物体的各种状况,及时进行有关处理工作。智能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的智能化理论、人工智能、智能化控制系统与技术、智能信号的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纳米技术是一种研究0.1nm至100nm材料性质与应用的新兴技术,具体包括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力学等众多科目。

3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

根据物联网的技术特征,同时结合电力系统通信的特征,物联网主要运用在电子系统通信中的应急通信、配网自动化、智能电网等方面,物联网为电网实现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

3.1应急通信

应急通信是随机出现的,在地点与时间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增大了指挥中心与事故地点联系的难度。通常要抢险人员赶赴现场后,检查并搜集现场信息,然后要借助视频或音频等向指挥中心传回现场报告,如此会增加抢险的耗时。

物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为指挥中心或调度中心开展工作时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度,通过物联网可以对电网状态信息或各类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智能化检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时,物联网可以及时为指挥中心传送准确的数据信息,准确定位事故现场,同时查明了现场的事故状况,有利于应急人员提前备好所需设备到现场即刻展开修理或是更换零件等工作,进而提高了处理事故的效率与能力。

3.2配网通信

配网是相对于高压输变电网而言的,尤其是在10kV等级之下的电压网络具有配电设备量较多、电压等级较多、结构较为复杂、支线较多、分布较广、变动频繁等特性。按照配网的自动化等级可以分为通信子站、配网主站、区调分站共三层。

通信子站层意指配网FTU、TTU、DTU等终端与通信子站层的通信,通信子站一般配置220kV或是110kV的变电站。

配网主站层意指通信子站和配电主站两者之间的通信层,依据电力监控协会第二次关于安全防护的有关规定,此层数据承载着调度数据网之中。

区调分站层意指区调分站和配电主站两者间的通信层面,此层数据量比较多,承载着调度数据网之中。

分析配网通信的特性得知,当前配网主要通过载波通信、光纤通信、无线宽带技术与租用无线公网等来运行的。这其中的载波通信与无线公网的安全性较低,光纤专网主要是覆盖110kV变电站,因为配网经常变动,不适于光纤网络。光纤的施工难度较高,难于灵活变动,会增加施工成本。无线宽带技术可以能够配电网的补充成分,然而一些无线网络会受到天气或是路径的反射干扰,在使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物联网可以合理解决配电网中的终端与通信问题,仅需将配电网中的设备及其附件联通互联网,便可以完成配网的通信工作,并且可以实现配网的遥信、遥测、遥控等自动化技术。由此可见,物联网可以很好的处理配电终端较多且经常变动的问题。

3.3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作为一种安全度较高、可靠灵活的新型电网,满足了当今社会的低碳发展需求。智能电网中的通讯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控制技术等可以与电网的有机结合,实现安全且高效的运行。智能电网的应用符合当今社会关于低碳发展的要求,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技术。

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智能电网中,可以补充或增强其测量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节能控制、远程抄表技术、监测设备状态、电网负荷节能控制技术、电网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相关事故精确定位跟踪、温度监测技术、覆冰监测技术、输电线路杆塔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比如,电网底层的数据含有电缆沟信息、配电房开关等,这些数据难于通过通信方式被有效搜集,然而,借助物联网可以将各类底层信息实时搜集并整合,提高了管理效率与应急的灵敏度,实现了电力事故的有效事后处理或是事前预防。

3.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

除了上述几方面之外,物联网还可以被运用于工业监管、市政设施管理、智能化交通、远程医疗护理、环境保护治理、数字化家庭等众多有关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领域,全面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3.5物联网的不足

物联网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因此还需要一段长期的研发与改善,尤其是要做好上述的四项关键技术,除此之外,还要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微型行为系统等作为补充。物联网需要有合理的规范来指导,标准的流程来运作,所以统一物品编码与提高信息安全也是物联网技术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4应用展望

物联网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不仅能够改善输电通信基础网络,提高其输电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度,而且其作为配电网络的重要通信途径,能够补充当今公网与无线网络一些难以实现的功能,与此同时,物联网能够抵御恶劣气候时电力应急状况,增强抗灾抗险的通信体系,物联网可以说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物联网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当中还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比如开发与运行成本较高、管理与规划工作不够完善、相关资源安排欠缺合理性等,这些都是制约物联网普及与进步的阻碍,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一并做好物联网的研发与推广工作,相信未来的物联网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高远,杨小刚.倪航.物联网技术的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7).

[2]彭瑜.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方向[J].自动化仪表,2011(1).

[3]王春新,杨洪,王焕娟,张君艳.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1(5).

[4]付蓉,郭前岗,王保云.智能电网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望[J].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10.

篇3

现在的物流管理有着明显的信息化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与物联网与卫星定位技术、GSM/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物流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被准确无误的感知和掌握,GIS与GPS与感知信息的结合,构成了物流信息一张强大的网。

1.2智能医疗

自动识别技术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方便,最典型的代表是RFID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智能医疗能够帮助医生实现对病人全方位的监控,达到会诊记录,病情记录等关键信息的共享,还有对病人医疗器械和病人病情发展的追踪,这种智能医疗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推广。

1.3智能交通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乘坐公交车时IC卡的使用,物联网技术与公交系统的融合,统筹运用GIS和GPS等手段,达到调度,发配,收费等管理于一体,同时还有智能化的停车,系统调配红绿灯,及时查看路况信息等交通控制调配等手段,都体现了物物相连的物联网对于交通的帮助,还有公路、桥梁、交通的智能检测,都体现了智能交通的作用。

1.4智能农业

智能工业。智能农业与智能工业最主要的体现上是在对于数字的实时监控上,从生产、加工、运输、分销、零售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生产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到信息跟踪,事故追溯系统,质量评估系统,统计分析系统,信息门户系统等,使农业和工作都达到智能化的水平,方便生产。

1.5智能安保

智能安保体现在传感节点的利用上,利用传感节点的覆盖全面性,来防治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威胁安全的入侵,这种智能安保已经应用到世博会当中。2.6智能家庭物联网对于智能家庭,数字家庭的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家庭不是简单地将家中的电子产品结合到一个遥控装置当中去,这样做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设备相连,物联网所要达到的智能家庭,数字家庭的目的,是通过物联网建立外部联系,让服务与设备之间产生联系,达到互动效果,一个最理想的例子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指挥家用电器的工作,在下班回来的途中各个家用电器已经各司其职,回家时就享受自动化的成果与便利。

2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人把它比作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为过,1990年的施乐公司可乐售饭机可以被看作是物联网技术的最早实践,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的支持下提出了PC(ElectronicProductCode)的概念.比尔盖茨1995年在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阐明了物联网的含义,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这种含义也产生了变化,再随后的时间段内,各国开始提高了对物联网的认识,并把物联网当作一项国家战略来发展,目前的物联网当中有三项关键的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所涉及的四大关键领域分别是:RFID;传感网;M2M;两化融合,随着各国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视,一些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战略也相继被提出,如日本的u-Japan计划,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智慧地球被提出并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8月,总理的感知中国讲话和建立的感知中国研究中心将中国的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篇4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71-01

1 电力系统中的物联网应用技术

电力系统中主要存在两种关系,就是客户之间以及客户和电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而物联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就可以把这两种关系用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数据的网络连接,提高电网整体运用性。要实现智能电网一体化,电力系统的基层信息采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好电网信息这个载体,帮助电力系统实现智能电网多元化发展,发掘其潜在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智能化网络系统是智能电网能够顺利运行的保障,这个系统主要依靠具备自适应调节能力的统一入网以及分布式管理体系。这个系统可以对客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实时实地的监控和采集,通过采集数据分析,整理出最适合的输配电方式为用客户服务,这必将是更加安全更加经济的,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能源的利

用率。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这几个方面。宽带给物联网提供的技术支持,使数据的采集不会受到量的限制。数据传输以多种成熟的接入式为主,可以避免传输过程中的拥堵。对获取数据的分析要通过云计算加工厂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物联网是智能电网的开发和应用的根本,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其能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应用到电力输送、传输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维护、信息搜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证和支持。

物联网在智能电网的应用中越来越普遍,物联网不仅能够为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家居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也占有主要位置。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等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宽带通信平台来实现。

2 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的作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物联网将会成为和智能电网最密切的行业。智能电网逐渐会发展成信息面最广、最深、受众最多的物联网体系。物联网与智能电网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借助智能电网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智能电网通过物联网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电力节能减排工程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2.1 实现按需发电,避免电力浪费

其实物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到,例如我们家里用的电表,就是一个传感器。以往的电网技术储电技术不成熟,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而物联网的应用将这个难题解决。它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的网络中枢对家庭用电的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从而确定一个家庭的用电高峰,再将信息返回到发电企业,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时段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力资源的浪费。

2.2 促进分布式发电

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以后还可以给家居用电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普通家庭可以利用太阳能供电,自给自足,多余的电量可以进入公共电网。

2.3 输电安全有保障

电力行业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电力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电力运行不仅需要经济性,更需要安全性,安全的运行才能避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财产损失,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我国国家电网采用物联网技术,不断提高电力运输系统的应用技术,构建经济环保的现代化电网工程。

电网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在世博会上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传统的供电方式虽然在传输安全上有保障,但是会造成很大的电力资源浪费。所以要应用物联网技术,在供电线路上安装适当的传感器,利用这些设备来实时监测电网的供电,保证安全性。

2.4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运营商,在打造高效的物联网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为了构件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国移动不断的推出了安防监控和交通物流等很多打造高效开放物联网技术的方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大方便。

2.5 有利于节约电能

在不同的办公楼里面,办公人员对屋内的温度要求不同,物联网传感器可以自己测定屋内的温度,经过数据整理得出常用温度,从而对屋内的空调等设备进行智能调节。试验证明,这项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能。例如,人在走入屋内的时候,屋内的灯亮,外面的阳光达到一定的亮度,自动窗帘会拉上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感应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进行智能的控制,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电能的浪费。

物联网中的智能交互终端还能帮助家庭用电实现智能化,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持,智能交互终端对家电进行统一的监控,通过对用电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整理出家庭用电的高峰期,指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电能。

3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时

事实上,我国很早就开始注重研发物联网技术在只能电网中的应用 ,而且目前已经在很多项目中有了实践,例如智能用电、智能家居和电力监测等方面,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的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

国家支持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以在2009年开始就已经设立专门的从事物联网在电力系统应用环节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国网信息通讯公司的总经理经常带自己的研发队伍走访全国各地的电力研究院和研发场所,与相关的技术和研发人员进行探讨,挖掘物联网在智能电网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在走访各个研发地以后,国网信通公司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达成了共识,为了能够推动物联网和新一代的宽带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个优秀的公关团队带领具有研发优势的单位共同申报了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公关团队,成立项目专题组,占据了物联网在只能电网中应用研发的先发优势

地位。这个课题小组在北京以先后召开了多次项目联络会,为物联网技术在只能电网的各个环节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攻关目标,为下一阶段的研发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国家电网自2009年起,对智能电网在配电中的应用逐步进行试点试验,这些试点包括智能家居、监控防护等。试点的建成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智能电网的继续发展。

4 结束语

国网信通公司从电力应用的全局出发,率先进入研发领域,积极研发物联网技术,为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计划在三年之内取得物联网技术在电力应用系统中的突破性进展,各种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文文.基于营配一体化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09.

篇5

我国现今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通信主干网络,也已经拥有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各种通信方式并存,以及以各层各级自愈环网为重要特征的专属通信网络体系架构。随着对智能电网的不断建设,通信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智能电网的主要支持系统也就贯穿在了发电环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用电环节以及调度环节这6个大的应用环节基础中。但是,现今通信网有着“人少网广、设备多、分布过散”这些特点,需要急需利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对整个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而应用物联网则可以利用各种信息的传输设备来构建形成一个兼识别、定位、监控以及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化局域网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末梢的信息感知的基础环节则可以全方位的对网络信息感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其通信的智能化并且能够在数据流、信息流以及业务流上提供更加高的可行性支持。

2通信系统的总体架构

在设计时通过在通信的专业信息流控制角度来进行分析,在通信管理系统上实现开放式分层的架构如图1,其具体可以从上而下的分为感知层、传送层以及应用层。其中感知层主要的功能是利用各类的感知设备对通信资源的标识和信息的数据进行采集。传送层的作用则是对在感知层其收集的数据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传送,其范围一般是比较长距离的,主要是完成对信息的接入和传输。应用层是作为整个系统的数据呈现作用,对传送层传入的相应数据进行各类的信息处理并且通过各种的信息终端设备进行与人之间的交互,应用层是整个通信中提供各类业务应用功能的模块。整个通信系统可以通过以服务的SOA架构技术为基础,来对独立关注等特点进行充分的体现,其各层之间的松散耦合的逻辑应用,以组件的形式来实现同层模块之间的松耦合,从而让整个系统拥有更加良好的拓展能力。

3关键应用

通信管理系统的应用核心就是业务的保障、高级分析以及网络的优化。其主要可以通过通信设备的智能标识、动力环境的智能管控、通信设备的状态检测以及备件备品的无缝调拨等方面来帮助电网企业对其通信网络的运行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行提升。

二、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管理系统中应用

1技术架构

通信管理系统在技术上可以分为前置端、服务端以及客户端,其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实现。

2Savant中间件的技术实现

篇6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在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是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概念也随着技术的变化一同发生着转变[1]。在当前,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物理设备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通过对事物和事件信息表达,完成信息交互,并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和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是一个具有计算和控制能力的系统,实现了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中除了电脑,还包括这传感器、传输系统等部件。

2物联网在农业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当中使用的物联网也可以成为农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施监测,同时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流通以及销售情况进行跟踪。依靠农业物联网,能够将农业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加快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2.1农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

2.1.1传感网络技术

通过使用网络传感器,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并控制数据系统的数据传输,随着无人机的大量使用,传感技术正在成为农业物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量无线传感器投入使用,可以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微型传感器作为整个网络的节点,并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组成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当前,农业传感器已经管饭使用在大气气压、空气湿度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的检测当中。

2.1.2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使用短距离的无线网络,实现农业物联网的自主之通信,帮助物联网中的物与物进行交流。常见的技术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另一种是依靠传统的无线网络,并将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相连接,比如WLAN和GSM等网络,通过接入这些网络,无线网络的作用能够更远,从而实现对各种农业信息的远程传输。

2.1.3智能处理技术

农业数据是非常复杂和繁多的,单纯使用传统的处理手段,很难满足当前的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要充分结合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地对农业工作中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明确农业发展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充分地进行智能化控制。

2.2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2.2.1检测环境信息

当前农业当中已经大量使用了各种传感器在大棚和养殖池当中,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当前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浓度等情况,利用通信技术将数据发送至农业生产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在处理数据后做出反应,根据参数的变化,及时对当前的情况进行调控,比如改变温度、灌溉等等。依靠农业物联网,即时地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调整,让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为合适的生长环境当中,保证农业的产量。

2.2.2监管农产品的质量

在监管农产品的质量时,会使用到条码技术和电子标签等,并使用到传感器网络和移动网络,对一个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跟踪,并且能够迅速发现农产品的产地。比如,在监管某个农产品时,可以利用IC监控,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声场过程、市场准入等信息进行收集,监管不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农产品进行同步监管。

2.2.3远程调度和指挥

当前,很多大兴农场都是用到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场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发生巨大的灾害时,首先可以具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同时,专家和技术人员也能够在远程对农场进行指挥,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损失。

3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种,通过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公交交通和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感知,在多个系统之间还可以进行数据共享,从而建立能够提高交通效率的网络,并维护交通的安全。

3.1车联网的特点

车联网所连接的物是不同的车辆,提供车辆之间的信息船体服务。除此之外,车联网还传输佘亮和道路之间、车辆和车场之间的信息,帮助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合理规划自身的行进方向。因此车联网具有移动性的特点。同时车联网所传输的数据都是即时性很强的,从而保证交通的安全,避免由于道路拥挤引发交通事故。最后,为了保证形成安全,车联网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网络必须要随时可靠。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车辆行驶,使得随时都在缠上海量的数据,车联网必须要保证在交通高峰时段依然可以满足数据的传输要求。当前,通常使用交换机进行数据收敛和分析的树形网络,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车辆的要求。目前基于5G技术,正在研制物理mesh网,在不使用交换机的情况下就能实现通信,将端到端的通信速度提高到了毫秒级别,进一步提高了车联网的即时性和安全性。

3.2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当中的应用

篇7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物联网而言,其特点可分为两点,一是广泛性;二是移动性;物联网属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前提,也是我国相关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1.物联网相关概述分析

1.1 概念分析

对于物联网而言,其概念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对物联网的定义为:对局部网络或者是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然后将传感器以及物品、控制器等运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连接起来,有效地形成人与物相连、物与物相连,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网络。物联网属于互联网的延伸,不仅对互联网中所有资源都包含在内,也对其应用具有兼容性,但是对于物联网自身来说,所有元素都存在着个性化以及私有化。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包含3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的感知以及控制;主要指的就结合不同类型传感器以及相关的控制进行组合而成的,它能对终端物品进行直接接触。

二是信息传输;一般状况下通过感知以及控制的状况下,进一步把所有的传播技术通过信息传输到网络终端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使用网络进行通信时会存储相对来说比较多的私人信息,这就要求信息在传输的整个过程必须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是信息应用等方面;主要指在信息在进行输入以及传输的整个过程中,在达到终端时可进行控制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物联网实现对物体进行有效控制。

1.2 物联网存在的特点分析

信息系统不仅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沟通,同时也能不断加强人与人彼此的信息交流。对于信息系统而言,其主要的责任就是传递信息,进一步包含相关的数据以及语音等方面。但物联网在连接的过程中,能让世界上任何物品之间的连接得以实现,其中包括人和物。

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物品进行相应的感应后,才能对物品控制进行实现,人对物品实施控制时,会存在相对来说比较多的信息,致使物联网和信息通信相比,广泛性较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的交互,方便人们对物品进行合理控制。与此同时,物联网所有能连接的物品一般状况下都属于私有物品,所以,互联网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属于私有的,严格要求物联网在交互信息时一定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物联网主要初衷是为了能够让人们对物品实施远程监控,因此,物联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安全性高以及可靠地网络支持,这样才能让人们不管在任何地点、任何地方都能在网络的帮助下对物品状态进行了解,实现对物品的控制,所以物联网在使用中要充分具备安全以及可靠性。

2.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措施分析

2.1 应用方式分析

针对信息通信技术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很多内容组成,比如移动终端、传输通道以及网络维护等。

首先移动终端,主要是信息的接入设备,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节点以及网络之间的交互,并且感知、工作方式也直接决定移动终端能作为物联网信息节点终端的通信部件进行应用。

其次通信技术中的传输通道,主要负责每一个终端设备连接以及远程传输,然而在物联网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也是通过一个传输通道进行移动终端信息之间的交互,因此,针对信息通信技术来说,能够根据物联网做好传输支持。

最后则是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维护系统对终端客户、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性能等给与管理和维护,更好地保证通信信息得到高效以及平稳的运行。然而物联网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管理和维护平台对其运行做出相应的管理以及维护。对于物联网的维护以及信息通信维护而言,其原理基本相同,也使得通信网线管理的维护平台可以更好地为物联网提供服务。

2.2 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措施分析

现如今信息通信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信息通信和物联网功能以及结构之间存在着比较多的相似之处,这样也使得信息通信技术更好地为物联网的运行和维护提供更多支持。然而因为信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二者之间传播终端对象存在不同,同时二者传播手段也存在不同,从而导致信息通信技术不能直接以及完全地应用到物联网之中,必须要做好相应地改进。

目前对于信息通信技术来说,主要是数据以及语音上的传输,然而并没有信息的感知功能,同时也能对终端物品的控制功能。在进行传输以及使用的过程中,其终端对象是人,并不包含物,这样无法作为物联网的节点进行应用。对于物联网特性,直接要求对信息终端具备传感功能,因此在信息通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增加传感器,从而够达到对物品的远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融合。

现如今,针对信息通信技术来说,其管理对象主要是用户管理、传输过程管理以及传输设备管理和业务对象管理等。这些管理,并不包括对终端物品的管理,由于信息通信管理主要负责对象是人,不能将物品加入到管理之中。所以,必须要全面提高对信息通信管理功能的开发,并且传统管理方式做出相应改变,通过采取先进的信息管理方式,保证可以管理到一些不同性质用户,与此同时也能管理广泛的用户群体。

3.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展望分析

3.1 应用现状

通信网络系统所覆盖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传输,物联网更好地为人们描述了一个实物世界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并且通信技术应用到物联网中进行传播,使其二者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物联网的普及,同时也能拓宽通信网络应用范围。在实际上,现阶段运营商主要把通信技术以及系统应用到物联网上,比如开展支付业务以及物流行业等,通过这些技术能够全面的推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

3.2 展望分析

然而在物联网和通信技术进行融合后,那么大多数仅仅只会局限于一些特定的行业,要想进行普及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市场的规范以及引导没有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因为缺少能够吸引大众的业务,需要研发出相应的产品以及业务,并且通信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存在着较强的吸引业务,那么会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规模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要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地解决,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会得到完美的融合,同时也能得到快速发展。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研究后可以得出,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物联网中,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其中。然而因为信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二者之间对终端客户定位以及控制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直接导致信息通信技术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从而使其能够适应物联网的需要。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必须要使信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之间能够得到融合,这样才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钱明茹.物联网中基于属性的安全访问控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3,12(8):123-124.

篇8

[5]赵俊峰.JavaWeb应用开发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Yama Tienne, Erik Apache Poi Turbspublishing [M]. 2012.

[7]蒋海昌.JavaWeb设计模式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分类号】:TP277

物联网,是一个最近较为热门的名词,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动力监控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系统实施的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说,目前动力环境集中监控技术发展与监控系统的实施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时暴露许多新的问题,如在监控系统硬件配置灵活,软件功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其故障诊断分析、数据统计等高智能化方面的性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过去人工看守维护方式下的一小时一抄表的报表模式在电源监控系统中仍有体现,监控系统的可靠性等问题仍然存在[1]。

一、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结构

监控系统能够对通信机房的高低压配电、整流电源、蓄电池组等机房动力设备,机房环境的温度、烟感、门禁、红外、声像、空调等环境因素,进行计算机化的实时监测、控制与管理。监控内容包括通信机房内的电源设备、空调设备和机房环境的遥测、遥信、遥控量。同时还要完成记录、告警、处理等实时操作,并与管理网接口,向其发送管理数据。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监控局站和采集子系统模块组成。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扩容性强,支持大容量监控组网方案,能运行TCP/IP协议,支持多种传输方式。采用Client/Server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兼容性、扩充性及安全性。

1、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是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负责对本地各机房通过传输网将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环境量及图象上传来的大量数据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并实现维护人员的统一调度和派遣。

2、监控站点

各机房安装有监控主机,对机房内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并向监控中心上传数据及下传监控中心向底端设备发出的控制命令。

3、采集设备子系统

完成对各机房所有设备运行参数及环境监测量的数据和图象采集,并将数据和图象通过连接线路上传到中心局监控主机。

二、基于物联网的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实例

为响应国家及公司在物联网推广方面的号召,结合我们在提高动力维护工作技术水平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对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进行物联网方式的智能化改造应用设想。

1、机房设备监控应用设计

现状:在机房动力设备监控方面,通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已搭建起了覆盖全网的一个较为完善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相关设备的状态量、模拟量的实施采集、监测以及对采集数据进行后台分析处理等功能。对照“物联网”的定义,现在我们缺少的主要是对被监控设备的标识及识别。

改造方案:根据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使每个设备在本物联网范围内都具有一个唯一的编码(在小范围的物联网内,具体编码规则可以由我们自行定义,只要能让每个设备都具有不同的编码即可),并采用相应的传感器来对其进行采集、识别。从现有的机房条件来看,我们认为较为可行编码识别的方案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每个动力设备贴上存储有特定编码的 RFID 标签,在机房部署 RFID 解读器,让其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标签接收到这些电波后,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相关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识别设备。这一技术具有识别速度快,可同时识别多个设备、标签可存储信息量较大等优点,但造价相对较高。条码识别技术。在每个动力设备贴上打印有特定条码的标签,通过人工手持条码扫描器来对各设备进行扫描采集,数据再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送至相关系统进行处理,从而识别设备。这一技术主要是造价低,但不能同时识别多个设备、标签存储信息量较少。

应用设想:经过以上对被监控设备的标识及识别改造后,我们可对其进行智

能化应用。机房设备三维可视化。通过绘制各动力设备在机房内部的三维模型,关联到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中,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可直接通过点击相关设备,了解到它的精准尺寸及位置信息,并可通过三维模型实现可视化的呈视,实现对设备管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动力设备资源管理。结合巡检管理系统,维护人员可通过笔记本电脑、PDA、智能手机等终端,快速调取相关设备的设备基础信息、运行参数、故障运行记录等信息,对设备的运行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设备故障闭环处理、系统容量预警分析等相关应用如图1

2、视频环境监控部分

视频环境监控部分主要对机房环境、设备运行的现场进行图像监视,可以直观地观察现场及告警等。视频监控部分提供联动功能,更直观地以图像方式对机房状况及设备进行实时监视。同时对机房的基本环境参量( 如温度、门禁、烟感等) 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火灾和非法入侵等。监控系统中的视频环境监控部分由视频监控、门禁烟感和空调监控组成。视频监控由硬盘录像机、高清摄像头、摄像云台、解码器、门禁、烟感、监控软件组成。硬盘录像机储存视频记录并上传告警信息,摄像头可以保证获取图像的质量,云台解码器可控制摄像头左右上下移动及放大缩小镜头,监控软件安装在监控主机上用以实时查看监控图像。门禁、烟感 通 过 门 禁 传 感 器 和 烟 雾 传 感 器 采 集 数据,通过硬盘录像机的监控变量接入并上传到监控主机。空调监控通过 RS816 智能空调遥控器采集温度数据,由空调监控软件进行管理维护,以实现机房空调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关机。通过视频环境监控部分对机房内环境、门禁、烟雾、空调实时监视,实现机房防火、防盗及人员进出记录,保证机房安全管理,实现 24 小时无人值守。

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都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短期内还未能达到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先行开展一个较小范围的“物联网”改造,来试验一下相关的技术应用,给大家提供一些实际的参考案例和经验教训,同时也为将来维护技术向“物联网”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国民. 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析[J]. 科技信息,2011,15:481-482.

[2]陆峥. 通信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篇10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hospital information,mobile and barcode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hot destination of hospital bining these two technologies to construct the emergency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is committed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emergency work process and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System utilizes advanced wireless networking and barcode technology,targeted for emergency work in process an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orders.Ensure medical safety,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hospital emergency rescue and work efficiency,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Wireless networking;Barcode Technology

1.项目背景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急诊科接诊急重症患者多,来诊患者就诊病种复杂,患者病情变化快,也是医院医疗纠纷的多发之地。由此急诊科护士往往都处于高度戒备,工作节奏紧张的状况。而另一方面,急诊科室的突发事件很多,这就又需要医护人员采取果断决策和快速实施救治。如何提高抢救工作的水平对医院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取决于急救医师和护士的技术和技能,取决于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是否充分、合理、完备,同时也需要医院从管理角度去加强建设,如利用信息化系统来提升急救人员的工作效率、借助先进的IT技术来提升急诊科的管理水平等等。从国际上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和条码化已经成为各国医院应用的热点。移动信息系统融合了移动计算、条码识别等技术,并且通过移动终端快速的进行病人识别、药物核对及诊疗过程的全程控制。

2.总体设计方案

急诊护理系统是建立在医院HIS、LIS等基础数据之上的二次应用平台,系统以无线物联网为数据传输链路,使用手持数据终端(PDA),将医院各种基础数据源通过无线网络与PDA连接,实现急诊护士在病床边实时输入、查询、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和生命体征等;通过将二维条码标识技术应用于病人腕带、药品标签、生化标签和标本标签等,采用手持终端设备扫描腕带等标签信息,快速准确的实现病人、药品和标本等识别。还可以为急救设备、急诊医护人员佩戴特制的资产标签及医护人员标签,可以定位跟踪急救人员及急救监护设备的最新位置和活动状态,了解病患和医护人员在手术室、观察室等重点区域的进出时间及停留记录,记录其详细活动轨迹,为提升抢救效率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当发生急救情况时,医护人员和病患均可通过按下人员标签的呼救按钮进行紧急呼叫安保或者监护人员;为重症病人佩戴特制的温度传感标签,可以实时记录病人的变化记录信息,代替了繁杂的人工使用体温计操作,当病人体温超过预警值时,也可以自动提醒医护人员。

2.1 无线网络架构

我院的物联网基础网络设备提供了最大300Mbps高速的传输速率,兼容802.11a,802.11b,802.11g,无线设备,具有丰富的用户安全认证/数据加密传输的功能,配合医院的医疗管理系统(HIS),可为整个医院提供了最大300M网络信号的无隙覆盖,使整个医院处于整体的电脑网络系统管理之下,加快医生对病人病况信息的查询,认识和处理。无论是对医生、护士还是工作人员,整个工作的进程都将是可控的。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图3

2.2 软件架构

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模式。基于真正的SOA三层架构体系(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层)。服务器为JavaEE环境,客户端为.net环境,两个异构环境之间的通信采取基于SOAP的webservice传输协议。业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处理。整个应用程序为多层的技术架构,表现层为基于Win Form的富客户端,分别有桌面版(PC)和移动版(PDA),业务层以及数据持久层基于JaveEE技术实现,其中核心业务层为各个子系统所共享的数据总线,业务方法通过Web服务提供给客户端调用。这种体系结构的好处在于各个层次非常清晰,也符合当今技术发展的趋势,如图2所示。

2.3 基于物联网的应用

急诊护理系统基于无线物联网和条码技术构建,通过在急诊科室部署无线网接入点AP,实现对所需的场所进行无线覆盖,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如图3所示。

(1)身份确认

将信息印制在RFID医疗卡上,由病人随身携带。当该病人入院诊治时,医院只需用二维条码扫描器扫描医疗卡上的标签信息,就可以完成病人的入院登记和病历获取,因此为急救病人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由于RFID技术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省钱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因此医院对急诊病人的抢救不会延误,更不会发生伤员错认而导致医疗事故。

(2)人员定位及监控

人员定位包括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定位和追踪,将腕式RFID标签佩戴于工作人员和病人手腕上,就可以对他们的位置进行持续的定位与追踪,同时也可以和门禁控制的功能相结合,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人员才能进入医院关键区域,如限制未经许可人员进入药房、儿科和其它高危区域等。腕式标签还具有防拆卸功能,预防病人佩戴的标签被非法拆卸或破坏。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标签上的紧急按钮进行呼叫。

(3)移动医疗监护

智能化无线医疗监护服务是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RFID技术为底层,通过采用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为移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提供“移”触即发的随身数据应用。医护人员查房或者移动的状态下,可通过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的护理人员端软件,透过Wi-Fi无线网络实时联机,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的数据交互。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在手持数据终端上获取全面医疗数据的信息服务系统,而病人可藉由佩戴在手上的装有RFID的手环,在与PC连接的RFID读卡器查询显示该患者目前的检查进度,并可获取全面医疗数据的信息服务系统,根据历史记录和临床检查结果,对比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当机立断地会诊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各项预检、留抢、离抢和护士护理信息以生成各种报表供医院管理层查询分析用。

(4)生命体征采集

利用嵌入式传感器和特殊软件使医生可以实时了解到他负责的病人的血糖、血压情况。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处理,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

(5)运动状态侦测应用

例如通过心电监护仪器等设备,连续24小时智能检测病人的坐、走、跑、趟等运动状态,记录人体心电数据和运动数据,并且能够显示、存储、打印心电图和运动状态,能够对佩戴者位置进行GPS定位监测,实时位置结果以电子地图方式显示在网页上,还能进行摔倒识别,异常事件报警等。

由于无线网络信号的发散性,系统软硬件设计与抗干扰性存在的局限性,运动状态心电信号的侦测过程中会产生运动伪迹干扰,严重影响计算机分析和医生诊断。我们通过在硬件部分增加定位器同步采集信号,在软件分析部分利用自适应滤波处理技术消除运动伪迹噪声,得到基线稳定的信号。实现了精确侦测定位,扩大了受监护患者的活动范围,为患者提供了舒适可靠的监护服务。

3.系统优势

1)相对条形码,系统采用的RFID标签具有良好的非接触性,防止电磁干扰、断电、设备故障等威胁,不易受干扰;标签上的信息能够进行重复的写入和擦除,应用方便。

2)系统可以实现定位设备和人员的自动清点和活动轨迹查询,可以根据医院需要进行特殊区域对特殊人群或者特殊设备的智能报警和越界提醒。

3)大范围覆盖,每个物联网AP覆盖范围可达30米以上的覆盖半径,同样的区域可以用更少的数量的设备,节省用户成本,便于实施。

4)利用物联网基础网络,医生和护士在病房,诊室,急救室,手术时可以不必带着沉重的病例资料,使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实时的记录、查询和传递信息。

5)利用物联网基础网络,药剂师将适时的根据医生制定的药剂配方,正确的配置药品剂量。可以避免看不清楚或看错医生的处方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差错。

6)通过该急诊护理系统在医院的部署应用,避免了人工核对患者身份、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工记录、修改医嘱信息、实时记录生命体征信息以及打印医嘱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等流程,不仅大大减少了急诊科医护诊疗过程中医疗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可能的医患纠纷,同时也全面优化了整个急诊科医护流程。

7)医嘱执行时的人工查对由条码扫描匹配来进行替代,这不仅提升了医嘱给药查对的工作准确性,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让护士能有更多时间给病人提供更细致的医护工作,有效提升病人满意度。

8)系统能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挖掘,提供各项统计数据和分析报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这类定制化的分析报表能够真正为医院管理层所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极大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4.总结

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出现,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无线定位系统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将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医疗物联网应用于医院追踪资产、设备和病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关键工作人员、资产和医疗设备的实时位置信息已成为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能帮助医疗机构降低成本、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曾凡.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7):28.

[2]田园,畅小琴,张文丽等.门诊自动分诊系统的应用与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1,6(40):644-645.

[3]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3版2012-2013)/物联网蓝皮书[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王汝林等.物联网基础及应用[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11

0 前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兴起的新型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大的作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作为航空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物联网技术与空管系统相结合将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空管系统的技术框架和技术平台,对物联网技术下的新型空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1 物联网基础

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是多种传感器技术应用,传感器根据相关协议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联,并实现互联网的智能识别、跟踪和定位等功能。现阶段,我国民航使用的中大型运输机,正是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传感器于一身的物体,结合当前较为完善的空管自动化网络,为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物联网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2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空管系统主要包括星基导航系统,广域多组合式监视系统,数字数据通信系统,体现天空地一体化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协同决策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多功能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定位和应用将使国家民用航空的运行和资源得到有效、充分、灵活的管理。新一代空管系统的发展和实施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它还将推进民用航空运输体系运行方式的变革,推动大民航运作体系管理和协同理念的转变。

3 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特点

3.1 透彻的感知性

区别于传统的空中交通监视手段,新型空管系统主要应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PBN(基于性能的导航)、MLAT(多点监视)等技术对空中交通实现更加全面、有效的监视。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空管系统的监视内容范围,为提高空中交通管制效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透彻的感知性也能为管制员提供较大的工作便利。

3.2 全面的互联性

全面的互联性是指通过运用多形式、多渠道的网络通信方法提高对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各项信息的存储量,从而达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各个空管节点的资源共享。实现互通性的主要措施包括AIDC(设施间数据通信)、CPDLC(地空数据链)、IPV6等。

3.3 智能化

空管系统的智能化主要是利用空管物联网技术将多渠道的信息源进行融合整理,并以数据的形式传入空管自动化系统,给空管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从而提高空管保障能力。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改善方案简介

该方案源于国际民航组织(ICAO)2010年第27界例会中提出的民航系统打包升级规划(Aviation System Block Upgrade),以下对其典型区块作以介绍。

4.1 协同决策系统(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

协同决策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采集、融合和共享平台,由以下六个核心元素构成:信息交换平台、关键事件触发、队列预排序、可控运行时间、不利情况下的协同决策、协同管理航班数据。

图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空管系统改善方案结构图

协同决策是通过更加透明的信息共享,实现各运行保障单位间更加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协同决策的目标是,通过精确跟踪航班运行流程关键节点、实施队列预排序等手段,提升特定运行范围内各参与单位的整体运行效率。离港排序子系统通过信息交换平台获取更加精确的目标起飞时间(Target Take Off Time),计算并输出计算起飞时间(Calculated Take-off Time),实现有计划的流量调配,减少关舱门后旅客长时间等待以及航空器开车后地面长时间等待,减少管制员工作负荷,提高安全运行效率,提升民航服务品质。随着更多协同决策系统的互联互通,整体空域运行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4.2 机载间隔帮助系统(Airborne Separation Assistance System)

图2 ASAS在飞机FMC中的显示

ADS-B是机载间隔帮助系统(ASAS)的关键启动装置。利用ADS-B,ASAS实现地空信息的透明互见,从而增强机组的间隔情景意识。在较长时间内,将管制员的一些责任委派给机组。减少地空通讯误解,缩小管制间隔,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余度。

4.3 飞行队列管理(Queue Management)

飞行队列管理包含进港队列管理(Arrival Management)和离港队列管理(Departure Manager)两个子系统。

进港队列管理系统(AMAN)向管制员提供进港排序建议,优化终端区空中交通秩序,缩短进近时间,提高跑道使用率。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空管自动化系统中采集的航行诸元,计算出预计落地时间,再根据航空器预计进港轨迹,动态的自动计算和优化落地时刻和顺序,给管制员提供决策辅助。离港队列管理系统(DMAN)的功能是:优化离港序列,提高跑道利用率,减少离场延误,优化地面机动区交通,减少航空器关舱门后等待。实际应用中,DMAN是AMAN的补充,因为两个系统影响的都是同一条跑道,所以两个系统存在很深的信息交互。

在物联网中:传感是前提,计算是核心,网络是保障,安全是基础。以上这些新型空管技术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只有依靠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数据进行融合,才能实现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跨越式稳步发展。

5 结论

本文对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新型空管技术的应用平台,提出了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结构,并对新型的空管技术进行分析,全面的解读了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新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可见,未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新型空管技术已成为空管系统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戴明,雷旭. 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战略的思考[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04).

[3]栗中华,陈艳. RFID技术在民航飞机运营与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06).

篇1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2Based Train Control , 简为CB TC) 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技术,对列车实现连续控制。它摆脱了轨道电路对列车占用的判别方式,突破了固定闭塞的局限性,可以实现移动闭塞。本文将从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着手,探讨无线CB TC 的技术经济优势及对于实现互联互通和项目设备国产化的优越性,并对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

1  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CBTC

列车自动控制(A TC) 系统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的需求以及各种新兴的技术基础。过去25 年中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及过去5 年中移动通信的发展, 对A TC 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微处理器的件为基础的系统的演变,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将极大影响A TC 系统发展的进程(见图1) [ 2 ] 。

图1  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

无线CB TC 采用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开放的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列车与轨旁设备实时双向通信, 信息量大,并通过采用基于IP 标准的列车控制结构,可以在实现列车控制的同时附加其它功能(如安全报警、员工管理及乘客信息等) 。

目前国际上诸如Alcatel , Alstom , Siemens , Bombardier 和Westinghouse 等信号供应商。均开发出了各自的CB TC 系统并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无线CBTC 与互联互通

2. 1  无线CBTC 的技术与经济优势

由于无线CB TC 可采用移动闭塞的制式,列车能以较小的间隔运行,可使运营商实现“ 小编组,高密度”的运营模式,这使系统可在同样满足客运需求的基础上,缩短旅客的候车时间,缩小站台长度和候车空间,降低基建投资;同时,由于系统核心通过软件实现,使其在硬件数量上大大减少,因而可以降低维修费用,从而降低系统生命周期成本。

2. 2  采用无线CBTC 可实现互联互通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互联互通指的是接口间的列车控制的安全标准、导轨的模型化以及列车控制信息传递协议等。因此,要达到真正的互联互通, 就必须重新设计系统接口[ 3 ] 。由于无线CB TC 的各控制子系统间的逻辑接口均通过数据通信系统实现,数据通信系统采用开放式的国际标准后,子系统间的接口也可实现标准化;而通过采用序列号、循环冗余校验等方法进行对安全关联数据的保护和接入防护,可有效保证开放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安全,因此采用无线CB TC 将会有利于实现互联互通。

在对既有的点式列车自动防护(A TP) 传输系统或编码数字轨道电路的改造中,采用无线CB TC 对其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进行一定的改造后(主要是增加网络接口和无线控制子系统),可实现既有信号系统与无线CB TC 的叠加,从而达到既有线路与新的无线CB TC 线路的互联互通。

通过模块化的结构、强有力的接口设计和事件描述,无线CB TC 强调系统应用层和开发层的独立性,而强调应用层之间的接口标准。采取开放式的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厂商从系统部分元件的国产化着手(如通信系统等),逐步实现整个系统的国产化。

2. 3  国外的互联互通项目

2. 3. 1  欧洲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系统U GTMS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系统(Urban Guided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 , 简为U GTMS) [4 ] 是由欧洲委员会于2000 年提出的一个研究项目,旨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共同标准和规则,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降低系统和社会成本,并使交通系统更加灵活以满足运营商的需要。项目的参与者来自于运营商、系统供应商和科研院校。研究范围包括: 信号与联锁、列车控制、列车管理系统、供电监控及维护辅助系统等。U GTMS 的目标是定义一个完全开放系统的功能、系统要求及接口的规范。

U GTMS 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评价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 TMS) 的功能需求规格书,进行ER TMS 以及柏林、伦敦、马德里、纽约和巴黎的先进项目与U GTMS 的基准比较( Benchmarking ) , 定义U GTMS 的功能需求规格书(FRS) 。第二个阶段将完成FRS , 建立系统需求规范书(SRS) ,建立功能接口标准I/ F 形式/ 安装/ 功能接口规范书(FORM Fit Functiona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 简为FFFIS) 。第三个阶段将进行实际规模的示范线试验。

与U GTMS 同时进行的还有国际电联IEC(In2 ternational Electro2technical Commission) 的标准化项目IEC W G40 , 旨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网的交通控制,以及管理系统的功能、系统和接口规范。共有7 个国家(法、中、加、日、德、意、美) 及15 个运营商和供应商参与这个标准化项目。

转贴于 2. 3. 2  巴黎公共运输局(RA TP) 的地铁13 号线

经过公开招标,RA TP 选择了阿尔卡特的6530 Seltrac S30 作为地铁13 号线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将使列车的运行间隔从现有的105s 缩至90s 。它采用无线数据通信,通过虚拟闭塞方式来提高线路通过能力。系统可实现列车自动运行(A TO) 和列车自动防护(A TP) 功能。此外,设计上的模块化使系统可实现线路的混合模式运行,并预留了向无人驾驶模式发展的空间。为了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 升级改造工作均在晚间进行。阿尔卡特的系统可以叠加在现有的系统之上,因此可以顺利完成系统的升级改造。13 号线将于2005 年完成现场测试。

对于互联互通的接口标准, RA TP 采用开放的国际标准而不是由某个企业作为”领跑者”制定。据悉,巴黎3 、5 号线的信号系统升级也已开始公开招标,并且这次招标是将系统的车载部分、轨旁部分和通信系统部分分成了5 个合同包分别进行招标,其中车载2 个,轨旁2 个,通信系统1 个。

2. 3. 3  纽约地铁(N YCT) 的Canarsie 线

在Canarsie 项目一期中,N YCT 要求3 个供应商在一个信号改造区段示范其CB TC 技术。经过示范, N YCT 认为CBTC 是最适合改造其信号系统并实现互联互通的方案,并选择了一家供应商(Siemens) 作为项目“领跑者”和另外两家供应商(Alcatel ,Alstom) 作为“跟随者”。在项目二期, CB TC 将被安装并作为N YCT 的CBTC 技术的标准。按照安装合同,“ 领跑者”必须提供详细的互联互通的接口规范以便两个“跟随者”能按照规范生产兼容产品并进行示范试验。

对于互联互通的气隙接口标准,纽纽地铁采用了由“领跑者”制定的非开放的标准,Alcatel 决定购买其通信设备,而Alstom 决定开发兼容产品。

3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

3. 1  在武汉和广州的应用

2002 年5 月,武汉轻轨率先一步,决定使用阿尔卡特公司的Seltrac S40 系统。该系统采用移动闭塞技术,能够实施可靠的列车自动监控(A TS) 并能使4 节编组列车以80 km/ h 的最高速度在高架双线上安全运行。系统通过指挥中心的主电脑控制列车运行,可实现无人驾驶、定点停车和无人自动折返,但为了安全需要仍配备了司机。系统采用车载信号系统,另外仍安装轨旁信号机以作应急用。此外,系统还设有一套“功能后退模式”,以确保在极罕见的情况下系统发生了影响正常运营的故障时运营不会中断。其首期工程将在2004 年投入运营。

2003 年5 月,广州地铁3 号线也决定采用Seltrac S40 作为其列车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使列车行驶速度高达120 km/h , 并大大缩短行车间隔,从而大幅度提高运营效率。该线将在2006 年投入运营。

3. 2  在上海的应用前景

随着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无线CB TC 作为新的列车控制技术或替代原有的信号系统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多运营商的共识。

上海目前的5 条轨道交通线路采取了4 种不同的信息制式,互不兼容。按照市委和市政府“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步”的精神,考虑到上海市轨道交通即将形成网络的前景,对新建线路信号系统的规范化以及对既有信号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实现全网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5 ] 。因此, 在选择A TC 系统技术与制式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实现不同线路间的互联互通,应采取开放式的国际标准而非某一家供应商的标准;

第二,积极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开放市场, 鼓励竞争,减少备件品种,防止垄断,减少培训,降低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三,对于新建线路,必须充分考虑成本-效益比,以及为将来的系统升级预留空间;

第四,对既有线路的升级改造,必须考虑既有系统的充分利用和近期实施的可能性,分步实施,逐步升级。

无线CB TC 具有卓越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由于采取了开放的国际标准,使系统有可能实现互联互通, 并有利于实现项目设备国产化, 因此无线CB TC 在国内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泛的。

参考文献

1  黄钟.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A TC 系统的发展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研

究,2003(1) :6

2  Alcatel TSD. Seltrac 移动闭塞系统结构和功能. 2003

3  Peter L udikar. Taking a logical approach offers interoperability bene2 fits. Railway Gazatte International. J une 2002 :307

篇13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知识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路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无线网络的发展。而物联网技术连接了所有信息技术。LTE无线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量和传输速率,因此在物联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利用两者的优势,更好的为社提供服务,是当下物联网以及LTE技术所要解决的难点。

一、物联网和云计算分析

1.1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组成的形式,是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包含两层意含义:第一,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依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展的网络。第二,用户通过网络扩展和延伸的任何物品进行了通信和信息交换就是物物相息。互联网通过智能感知等技术,实现互联网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传输,它是一种集识别、追踪、定位、监控的新型网络技术。虽然目前物联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却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汽车交通、医疗、电力以及环保领域。物联网技术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该技术与传统信息交流技术不同,它能够实现不同领域的信息交流。

1.2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目前关于云计算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关于云计算普遍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照使用量付费的模式,它能提供按需、便捷、可用的网络访问,用户只需要投入少量的管理,就能快速使用这些资源。云计算是在虚拟的环境下使用的一种计算方式。云计算分布在大量的计算机上,用户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连接或者切换到相关应用上,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系统和存储系统的访问。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性高、通用性、按需服务、使用价格方便等优点,因此短短几年时间在中国发展很快。很多大型的互联网都开始对云计算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的服务。比如国内的百度、奇虎360等企业,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发。

二、物联网中的特殊业务模型

物联网作为新经济增长的战略产业,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目前物联网的主流业务模型包括各种类型的业务、数据包频率、属性、描述、终端密度等内容。物联网的数据模型比较小,高频率的业务类型只有类似QQ这种,QQ是一种时常在线的业务,计算量小,用云计算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也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所以利用LTE无线通信技术扩展无线网络业务,很有必要。

三、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实际应用

将LT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在物联网业务中,需要局域网以及实现物联网的控制器和价格传感器,通过LTE通信技术进行连接,这样物联网中海量的数据信息能够通过局域网里进入到LTE无线通信系统中。LTE无线通信技术和传统的通信技术不同,它利用OFDM技术,将无线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通信通道转化为若干个小型的信息传输通道,这样便于数据信息进行快速转换,便于网络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LTE无线通信技术对高频率、小规模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手机作为当下应用最广泛的无线通信中断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手机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和核心网信息的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LET核心网络没有建立相关的释放功能,所以系统只有接到接入网的消息以后,才会对核心网络进行释放。从接入网的角度考虑,需要对核心网的QCI无线承载设置一定的参数,并及时对接入的网络进行调试,保证用户数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保证设备配置灵活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当系统在运行的情况下,数据如果在系统规定的时间内还没有显示出来,那么系统会自动进入到非连续接受的省电模式中,并根据业务层面不同的参数进行调整。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LTE技术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通信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将无线通信技术向高速化、现代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宽带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