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篇1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法以及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1]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指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对现行法律制度运行效果的认知、情感、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2]自2008年以来,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到现在,“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的构成主体。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件频频发生以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一、“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困境

1.培养途径单一。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90后”作为新一代接班人,需亟待提升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成为“90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最主要的渠道。课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法条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法律概念上,教师以单项讲授为主,重视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基础课实践性较为突出,但课时较少,明显制约了教学效果。单一的培养途径,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2.法律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存在忽视法律教育的倾向。他们认为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能很好地生活。虽然经常看到或听到社会上有关法律的事件,但总觉得那都是别人的事情。使得学生很难主动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匮乏。同时,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使得“90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法律观念和法制概念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法律意识淡薄。3.运用形式僵化。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强弱的重要标准。我国“90后”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运用上,存在“知与行”的偏差,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正确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且理论和实践不能同步,有时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但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手段以及法律经验作为支撑。对知识没有深入掌握,具体实践经验缺乏,导致运用形式僵化,不能灵活使用。

二、“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价值

1.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面临多重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道德领域的失控现象冲击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形成。由于“90后”大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利于规范引导思想,树立正确三观。2.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有利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恪守知行一致,形成强烈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感,增强护法意识,敢于同违反国家法律与校园规章制度的行为作斗争。有利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校园。3.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培养,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律认知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强“90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权益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身安全与合法利益。由此可见,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三、“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实行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为“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示范作用。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法制教育经常化,将其同校风校纪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资源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同时,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章必罚,使学生在最直观的法律环境中树立法律意识,感受浓厚的法制氛围。2.改善教学方式,传授丰富法律知识。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要优化学校主课堂地位的作用,完善法制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减少条文式、抽象性的内容。适当引进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能力。3.注重法律实践,促进法律知识合理运用。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法律生活与法律实践,高校要运用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以“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中,成立法律社团、组织模拟法庭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的立法讨论,发表自己的相关意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大学生参与法律的热情与实践能力。4.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法律素养。“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与生理正在高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稳定。遇事反映强烈,情绪易冲动,受挫折能力弱,明辨是非能力差。因此,大学生要激发自我觉醒,重视法制思想的学习,内心形成坚定法律信仰,乐于接受法律行为规范。自觉培养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成为一名法律素养提升、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篇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社会、国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普及为主,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去,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法制观念和素养,不断提升人才素质。

1 现阶段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人才,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过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视了习惯和实践教育,我们应该明确,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过于注重思想教育无法实现知识到能力以及思维的转变,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1.1 缺乏对法制教育的准确认识

法制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目标,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仅仅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是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的体现,要明确思想素质是重要的,这仅仅只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德育教育不能涵盖法制教育,这样起不到法制教育应有的目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就业过于关注,忽视德育教育,更加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开展,弱化甚至是完全略去法制教育的存在。这种片面单一的法制教育的理解很难保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师资力量上很匮乏,导致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开展状况堪忧。

1.2 法制教育重心偏移

现阶段的法制教育将重心放在法律的普及上,而不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这种落后的法制教育重心是目前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根本所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而法律意识又是法律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法律素养得到提升。这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也是我国法制教育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以课堂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很难将知识转变成能力,从而提升法律素养。繁重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法律知识失去了兴趣,同时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缺乏重点,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

1.3 缺乏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是法制教育的基础,现阶段的法制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虽然说学生就业对法律知识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要明确法制社会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从基础的教育中心到教学方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法律思维。

2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改进方向

2.1 明确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和了解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不断提升个人素质的基础,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渊的影响,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法制教学水平。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改变,转变传统的法制教育观念,深入分析法制教育的深刻含义,围绕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为核心进行法制教育研究,让学生在学校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2 将培养法律意识作为法制教育的根本

要明确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有力保障,只有知法懂法用法的人,才能促进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使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就很容易走向犯罪,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摆脱知识灌输,而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一定能力和意识进行犯罪行为的判定,降低学生不如犯罪道路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3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实际中要增强法律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知识教育,提升法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创新,教学内容新颖有趣,同时要符合实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提升课堂效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进行犯罪现场模拟、犯罪心理分析等,通过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3 总结

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明确现阶段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培养同社会、国家联系到一起,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优秀毕业生。

篇3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人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

一、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法律素质是当前医疗市场的需要, 医疗行业是一项服务于患者的高风险职业,疾病种类多,情况复杂,转归又难以预测。医护人员需要应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满足患者不断提升的健康需要。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既维护患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也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权利,只有时刻将法律意识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患矛盾、纠纷。

1、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需要。和谐医疗关系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医患纠纷上升幅度十分明显,令人担忧和警惕的是,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不多,许多纠纷演变成了冲突事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的受访医生对自己的职业环境不满意。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采取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方法,是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良策。

2、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完善和优化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的需要。医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医学生应当具备更高层次、全方位的知识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学习法律基础课,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努力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成长为不致被淘汰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门人才。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对外交往,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医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懂得基本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法律知识,有助于了解并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了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色及其规律,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地积极投身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

二、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方略

1、注重学习和掌握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法律修养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修养的学习重点,在法学基础理论部分,掌握法的本质特征和涵义,了解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的简要过程,了解法治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等。在宪法部分,了解宪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在部门法部分,掌握我国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侧重培训《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法》等,由最基本的“民法”入手,到与医疗行为息息相关的“医法”,使医学生对其有相当层次的了解和熟悉,加强自我修养、培养法律素质。

2、安排典型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与医疗纠纷有关的案例分析。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精心策划,对临床上曾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针对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正如美国法学院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学生从司法审判和法庭辩论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寻找依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带有很强的“务实”色彩,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得到相当数量的法律运用和能力的训练。

3、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再教育

在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在进行各项临床实践时都能从法律角度去分析、理解、体会。防范在医疗过程中如执行医嘱、护理操作、医学检验、配药发药、文件书写、与患者接触沟通可能会出现的潜在性问题,使学生对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能的法律问题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也就是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医疗实践中,更牢固地培养法律意识。

4、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法律修养的特性所决定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法律知识,这谓 “知”。但“知”并不是法律修养的最终目的,“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加强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法律修养素质的学习目的。

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玉芝.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4

[2]古津贤.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19-01

1 带教老师做好表率 临床教学不仅是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专业角色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带教老师在带教全过程中的言行与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到护理实习生,因此要从带教老师的思想教育入手抓好临床实习。学生临床生产实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必须提高带教老师对实习目的的认识,学生进科前,护士长应组织护士讨论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把培养好接班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防止怕麻烦,怕水平低,不能胜任教学及流露出对护理工作不安心的情绪。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同学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使其懂得身教胜于言教的实际意义,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实习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

2 提高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记录好实习笔记 学生进科后首先介绍科室概况、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及组织纪律、服务态度、学习方法。既往同学们当中易发生差错的原因教训等,教育学生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忠诚老实,按照护理部制定出的实习纪律,请销假制度及有关要求,并且按学校规定,进行学员学习阶段的量化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言传身教,交给实习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胆大,心细,要求学生学会将理论转为实践,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学会护理体检,掌握专科护理和各种技能操作,学会与患者沟通,采集健康史,学会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并要求护生每天写实习笔记,不懂就问,书中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可促进他们自学。

3 护士长加强管理,重视带教工作 加强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护士长应注重本科护士的责任心、业务学习及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的发病机理,症状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要点及各项操作的要点。护士长可采取护理查房、专题讲座、病案讨论、统一操作等方法完善提高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另外,护士长在护生整个实习过程中起到督导作用,及时做好沟通及反馈,以便提高临床带教的整体水平。首先审核带教老师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是否胜任,检查制定的带教计划是否按实纲要求切实可行。其次指出带教中易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相应对策。最后定期召集护生座谈会,了解护生临床收获,带教中的问题、建议等,并反馈。带教老师帮助她们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处理,表扬优秀带教,增加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4 一对一带教 即一个带教老师带一个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对治疗性的操作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分期制定目标,不断积累经验。初期,老师应先示范使他们掌握要领,及时加以指导纠正,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短时间适应环境,后期,老师应适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尽量给他们提供操作及书写机会,但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 加强道德素质和安全教育,培养法律意识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管理模式及服务理念已不再适应临床的需要,应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培养,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教育护生正确认识护理工作人命关天,出现差错,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死亡造成悲剧,给社会带来负担,以此来理解护士的社会责任,增强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因此,从护生实习期应加强安全及法律意识,带教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熟知《护理应急预案》,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的关联,体会到在法律中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6 总结 在我们的护生带教过程中,通过带教老师做好表率,严格实习生管理,记录实习笔记,一对一带教,加强道德素质和安全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护士长加强管理,重视带教工作不仅使护生学到了许多护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使他们明确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了法律意识,为护生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5

商软的法律思想主要反映在《商君书》一书中。现存的《商君书》有26个篇目,是商秧及其后学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商软一派法律思想的主要依据。

(一)以法为本,垂法而治在法家学派内部的各代表人物中,商较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在《商君书•定分》中,商鞍多处谈到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饥而去食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故有名主、忠臣产于今世,而能领其国者,不可须臾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臣故日:法任而国治。”商秧从奖励农耕、富国强兵及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出发论证了实行法治的必要性。商软认为,要富国强兵,最重要的是君主要重视农战、推行农战、奖励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施行以赏罚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奖赏有功于农战的人,惩罚破坏农战的人。同时,商较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天然本性,“民之性,饥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正是“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矣……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仁义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只能实行法治。为了推行法治,商软还提出了“法、信、权”三位一体的法治方法论。“国家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关于商较执法守信的法治方法,《史记•商君列传》为我们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乃立三丈之木赞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夺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徒者予五十金。夕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二)刑无等级一断于法商较“刑无等级”的思想是其法律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商君书•赏刑》在解释“一刑”的时候阐述了“刑无等级”的思想:“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意即无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处刑,矛头直指旧贵族,对商周以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思想进行了直接否定。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所概括的那样:“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在总结前人推行“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商较得出一条教训:“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他一反过去“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坚决主张刑上大夫,甚至对太子犯法一事也进行了严肃处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琳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其直接影响是,“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贼盗,家给人足。”

(三)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为了推行法治,商较主张取缔一切不符合君主法令的思想言论,坚持用法律统一人们的思想、舆论和风俗,也就是要实行“壹教”政策。商秧所说的“壹教”即“以法为教”,为了贯彻“以法为教”,商较提出了“以吏为师”的主张。据《商君书•定分》记载,有一次秦孝公问商鞍:“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吏民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商软答日:“为法令置官吏”。为此,商鞍详细阐发了为贯彻法律而培养懂法的法官和官吏的思想。具体措施是在中央与地方各级设置法官,并对之进行统一培训,使之通晓法律,这样,即可“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使“吏民知法令者,日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从而达到“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得以非法而干法官”的目的,其结果是“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四)严刑峻法,以刑去刑商鞍非常重视刑罚的作用,主张轻罪重判、小罪重罚,认为只有通过“重罚”、“严刑”才能达到“去奸”和“民莫敢为非”的目的,这是商鞍“重刑”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商鞍看来,“重刑”不但不像儒家所说的那样缺乏仁义、道德,相反“重刑”恰恰是合乎仁义,体现“至德”的统治方法。因为对于重刑,“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侵;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正是基于“重刑反于德”的逻辑,商鞍提出了“以刑去刑”的思想:“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同时,商鞍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说民”

二、商软法律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并最终受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同样重要的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法治进程本身也起到了内在的驱动作用。无论是立法、守法还是司法、执法,公民法律意识的优良与否都至关重要。

篇6

法律素养包涵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即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指对法律怀有尊崇和敬畏,有守法意识。遇到事情能够想到用法律来解决和保护自己,并能够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指个人内心将法律视为一种至上的信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规则,法律信仰是法律认识的最高阶段。法律素养是通过个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意识及运用法律的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对于当代普通大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前两层素养就可称为具有法律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法律素养是当代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这不仅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需要,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之间的交易数量增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权利被侵犯的可能性也在增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大学生作为我国当代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又是新世纪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的高低和优劣就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更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对于我国建设法制国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大学生法律素养对于我国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然而从社会制度上看,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长,在性质上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因而人治的社会意识影响根深蒂固。从实际情况上来说,我国国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待增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法治化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法制社会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的民主文明。党的十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其中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尤为关键。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为社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更可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法律素养。因而,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建设法制社会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决定了其要在法制社会的环境下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建立和正常的运行。市场经济需要法制化管理,这是因为市场的活力及动力主要来自市场自身的调节,来自自由竞争,而交易和竞争的公平与合理性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保障。可以说,市场经济只能健康地成长于良好的法制经济当中。另外,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里的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阶层,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一个国家的风气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当有具备培养和提高法律素养的自觉性,成为法制社会良好社会风气的带领者。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问题所在

尽管大学生们在大学的法律课程教育中及通过其他途径学习和了解部分法律知识,但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代大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的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和具体知识。学好法律知识是进行法律素质培养的一个基础的环节,也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前提。尽管大学生通过法律课程及其他方式学习和了解了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但效果不够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如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属于法律常识性的知识,但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基本制度仍不够熟悉。另外,大学法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法律教育中对法的理性认识不足,对法律的认识仍处于零散的、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普遍缺乏对法学理论或法律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很多学生对法律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水平甚至还处于初步接触阶段。

(二)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包括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也是法律素养的主要方面。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各项能力素质包括法律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不管工科还是文科专业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将会在以后激烈的就业形势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尽管法律知识的学习会对培养法律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法律意识则能驱动公民主动地守法、护法。但是归根结底,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动机是来自于应付就业压力,大学生这种对待法律的功利性态度必然会导致其摄取法律知识的意识仍然不够主动和自觉,因而整体法律素养的水平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并不能意识到在当代社会法制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法律意识非常淡漠。

(三)法律能力欠缺

当代大学生法律能力上的欠缺表现之一是守法的觉性不高。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校园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故意伤害等的犯罪比例在逐年增加。大学生法律能力欠缺还表现在,大学生不善于将法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保护自己,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是大学生的自觉护法意识及护法能力不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活动时,围观沉默的多,团结起来同违法犯罪活动斗争的少。大学生同犯罪活动斗争的勇气及护法精神欠缺,在违法犯罪活动面前态度漠然、明哲保身,不得不说也是使得校园里很多违法犯罪活动屡次得手甚至越发猖獗的一个原因,这与大学生的法律能力上的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法治化进程起步得较晚,不可否认尚法制上还存在种种的不足和缺陷。而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的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及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课程内容设计及课程教学缺乏科学性

高校法律课程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高校法律基础教育课的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方式不够科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不断出现了许多新发展、新事物,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国家出台了很多新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最能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法规并没能及时被纳入大学生的法律课程教育教材中。在课程教学中,由于法律有是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高校法律课程教育的老师又一般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变得非常单调且枯燥,学生对法律课程不感兴趣,接受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法律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流于形式

高校将大学生法律课程教育的开展总是寄托在课堂上,这也很难取得实际的成效。这种教学方式太过陈旧与单一,而一些相对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法律的运行环节中得到法律知识的实践和应用的方式却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并且,新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由于法理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容易对这部分的课程产生消极情绪。因而,有不少的教师会将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减少,讲课时一笔带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理念的培养。同时目前法律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也主要是具体的法律知识,而极少涉及法律的制度层面及法律背后的理论思想。这种重记忆、轻思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碎片,不可能使学生对法律制度产生整体的认识,更未能进行有效的法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教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培养。

四、对策、措施

(一)深化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高校应适时地对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增删和改动。对这些年新出现的法律要及时地添加入教学课程中,同时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可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法理和宪法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的制订上要紧紧抓住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来修订和完善教学内容。其次,重视基础法理部分教学,明确法律知识与整体法律理念培养的关系。教师在对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应深入思考和恰当地去把握。应该认识到,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法律理念固然不能得以确立;而只关注法律知识不注意引导、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则会本末倒置,产生法律理性意识和系统思维上的缺失。要将法律知识与整体法治的理念结合起来讲解,目的是为了真正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师需要能够使用通俗而浅显的语言将法律的相关原理、观念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而富有问题的趣味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法律理念的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讲授是手段,法律理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目的。

篇7

护理; 实习生; 临床带教; 体会

1 带教老师做好表率

临床教学不仅是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专业角色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1]。带教老师在带教全程中的言行与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到护理实习生,因此,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科学学风,严格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实习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

2 严格实习生管理,记录实习笔记

护理部制定出了实习纪律、请销假制度及有关要求,并按学校规定,进行学员学习阶段的量化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教给实习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胆大、心细,要求学生学会三动:动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动手(学会护理体检,掌握专科护理和各种技能操作)、动口(学会与患者沟通,采集健康史,学会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2]。要求护生每天写实习笔记,不懂就问,书中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可促进她们自学。

3 一对一带教

即1个带教老师带教1名实习生,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对治疗性的操作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分期制定目标,不断积累经验。初期:老师应先试教,使她们掌握要领,及时加以指导纠正,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短时间适应环境,后期:老师应适时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尽量给她们提供操作及书写机会,但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加强道德素质和安全教育,培养法律意识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管理模式及服务理念已不再适应临床的需要,应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培养,使护生养成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肛肠科

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教育护生正确认识护理工作人命关天,出现差错,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死亡,造成悲剧给社会带来负担,以此来理解护士的社会责任,增强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因此,从护生实习起应加强安全及法律意识,带教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熟知《护理应急预案》,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的关联,体会到在法律中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3]。

5 护士长加强管理,重视带教工作

护士长在护生整个实习过程中起到督导作用,及时做好沟通及反馈,以便提高临床带教的整体水平。首先审核带教老师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是否胜任其职,检查制定的带教计划是否按实纲要求切实可行;其次指出带教中易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相应对策;最后定期召集护生座谈会,了解护生临床收获、带教中的问题、建议等,并反馈于带教老师,帮助她们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处理,表彰优秀带教,增加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6 总结

在我们的护生带教过程中,通过带教老师做好表率、严格实习生管理,记录实习笔记、一对一带教、加强道德素质和安全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护士长加强管理,重视带教工作,不仅使护生学到了许多护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使他们明确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了法律意识,为护生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踏建了良好的平台。

参 考 文 献

篇8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1999年7月编制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2)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4)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5)具有综合运用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6)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设置了四个专业平台,这些专业平台是工程管理各个专业方向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其中,法律平台是与技术、管理、经济并列的四大平台之一。

2.土木专业毕业生调查反映的结果

为了分析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后,需要哪些方面的管理知识,美国曾于1978年、1982年、1984年三次对400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当时建筑管理方向28门课程的重要性排序。数据显示建设项目相关法律一直被认为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也是培养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远比法律知识的学习更艰巨,并不是设置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得到落实并长期贯彻。

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必须强化合同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9

正文: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招生数量巨增和招生质量下降,高职生的道德、诚信、法律意识等程度不同存在下滑的趋势。开学初,我们学校的一个四人间女生宿舍同学闹矛盾了,三个女生反应说她们丢失的手机卡和洗面奶在第四个女生的化妆袋里找见的,所以她们三人疏远并宣称她是“小偷”,教室、宿舍的同学都知道那个女生是“小偷”,谁都向她投去鄙夷、唾弃的目光。导致这个学生后期的学习、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三个女生也没有意识到诋毁人家的声誉违犯了法律,被认为是小偷的同学,也没提出任何异议,没有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们都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谈不上尊法、守法和用法了,这样的现状,在高职学生中很普遍,由此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期待提高。[1]

1.高职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

1.1 高职生自身的原因

从高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看,一方面,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缺少吃苦耐劳锻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并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等。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迈入成年的大学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仍然对家庭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并且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的霸道性格和懒散的习惯。遇到事情,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不管是否合理合法,不愿受纪律约束,一遇不顺心就易怒易躁且容易走极端。当他们进入高校远离父母一切靠自己时,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就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隐患。[2]

1.2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初、高中阶段的教学仍然在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中考高考考什么,校老师教什么。高分进好学校,低分只能进次等学校,受此影响,一些学校片面注重应考科目的教学,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高中毕业了,法律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一些学生仍是法盲。

1.3 法律知识贫乏

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虽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他们的法律水平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多数注重专业课而忽略法律基础课,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高职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整体来说法律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些学生还存在“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现象。再一个原因,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任务较重,法制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师资和学分的限制,法律课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4社会上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运行,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的负面消息报道,比如“我爸是李刚”、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因体检不合格拒之门外的事件的报道等,让学生看到了法律的不公正性和情大于法的负面效应,还有一些金钱之上的理念,让学生认为只有权和钱是王牌,法律意识便抛之脑后,更谈不上用法了。

2 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措施

2.1.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对高职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利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间,较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使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与其关系密切的一些法律,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同时懂得在自己和他人遭到非法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2.2.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培养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要让学生头脑中的法律,意识不会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结束而减弱的话,就必须经常性地提起他们的注意,而校园广播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设定法律知识专栏,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广播分析一些案例或讲授一些法律小常识等等。[3]

2.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知识和能力、书本和行动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高职生不仅可以学到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检验十几年求学成果。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生迈入社会大门前的奠基石,也是实现高职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外,还要在教学途径上创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使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在做中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性。

2.4.家长的言传社身教

高职生从法律层面来说,虽是成年人,合法的公民。但因涉世不深,不懂的怎样处理一些事情,这就要求做家长的,从自己的言谈举止,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此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知法、懂法、用法,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孩子们培养法律意识的一个有力的途径。[4]

2.5.高职生自身的学习

作为一名高职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自己应主动、自觉地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内容。不仅是做一名合法公民的需要,更是求职、工作的法宝,比如会计专业的同学,如若《财政法规》这门课程不合格,就拿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也就没法从事会计相关职业。所以作为高职生的自身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

2.6.社会的正能量影响

社会上的新闻媒体、网络等一定要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多报道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事件,熏陶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总之,对高职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水平,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要发挥作用,齐抓共管,促使法律意识养成。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报.

[2]陶红.高素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cn/search.action.

[3]刘晓光.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31.

篇10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全民能够懂法、用法、护法已经成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力量,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更要懂得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目前当代大学生中完全不懂法的人是极少的,毕竟大多数大学都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完全懂法用法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法律专业或者与法律专业相近专业的学生,他们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违法的,知道违法后的严重后果,知道哪些事情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更能有效地避免自己遭遇不法侵害以及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有效的解决。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都属于似懂非懂型。对于法律,这类人群是知道却不会运用,或者大体明白一些,但不全明白,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者他们能够分辨哪些事情是违法哪些事是不违法,但违法的后果却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他们做了违法的事情却还不知道或者别人已经侵犯到他们的合法权益却不知道维护。总之,他们自我感觉懂法,有时也会懂法用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知识来进行分析、判断以及自我维护,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存在欠缺的。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又面对来自经济、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学生总是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知识的获得总是被动的,对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出勤是较低的,即使上课出勤,上课的效率也是比较低,学生在上课期间要么是在玩手机要么做其他自己的事情,真正认真听老师讲解的人很少。而这恰恰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此外,有些大学生虽然知道有些事情是违法的,但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哥们义气,采取放任或者漠视的态度,结果沦为了阶下囚,与之相伴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手铐和脚镣。

2、学校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一些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应付就业能力的培养、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主动降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察标准,甚至有时会减少课时,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另外,现在高校对法律知识的传授都是灌输式的,无法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厌倦与反感。此外,高校宣传不到位。一方面高校只宣传了义务而忽视了对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违法犯罪后果的宣传。

3、社会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和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某些省份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错误的引导,认为只要没抓住就没有关系或者抓起来关几天就会放出来,不会有什么大的事情,从而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及违法犯罪后必将严惩的法律后果。

三、有效途径

1、积极促进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的创设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加法制实践活动的热情, 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学习, 还能使他们在感性上接受法律实践的影响, 进而牢固树立法律意识, 而且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过程本身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学校在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甚至部分管理条例可由学生参与制定工作。其次,是促进大学生参加社会法律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法院审判旁听,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法律服务活动,还可以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人员来为学生做讲座、培训或者演讲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实践的感性激发,使大学生能够有感而发,从而培养法律思维, 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同时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篇11

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为主线,着力宣传我县国土资源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各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国法。积极创新宣传的手段和形式,进一步拓宽渠道、提高水平、增强效果,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工作目标:一是加深了解,提高认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制观念;二是学用结合,要求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达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三是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全面提高国土资源法律意识。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两法”宣传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我局成立“两法”宣传工作领导组,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执法监察股),办公室主任由马学军同志担任,具体负责法制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宣传方式

1、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同时利用图片展、宣传栏、播放vcd光盘等多形式开展“两法”宣传教育。

2、利用矿产资源法宣传日,印发有关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有关资料,并由地矿股、执法监察股送到全县各矿点,并召开各矿点法人代表参加的宣传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及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知识座谈会。使各矿点法人代表充分认识矿产资源管理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为保证《土地管理法》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提高人们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这一基本国策的充分认识,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现实性的充分了解,我局将在第十六个全国土地日期间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将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改为固定场所、媒体报道、悬挂标语、短信发送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将宣传的内容面向基层,深入到群众,发放到企业。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以局域网络为载体,营造“两法”宣传氛围,通过网络及时颁布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咨询及政策解答。

篇12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刑事案件频发,许多真实发生的案件不得不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促使我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研究。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概述及研究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念。如今,我国物质精神文明都取得了极大地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待社会各方面发生的事件舆论愈多亦深刻,这其中必然离不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尤其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驱使下,对法律的反映和认识,是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也是对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他们对待法律现象、法律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对法的认识、掌握及运用的程度等系列思想层面的动态就形成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种法律意识既包括理性的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作为刚刚成年的大学生步入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其思想还不够成熟,并未形成较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因此在遇到事情时,并不能全面理性的看待问题,特别是事件中包含的法律因素不能被作为分析和解决事情的方法。但大学生作为从学生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个过渡身份,他们肩负着国家重任,因此若心中有法、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形成健全的法律意识,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法律素质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培养大学生成为懂法、知法、守法的青年,不仅能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而且对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稳定校园秩序。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不得不使得整个社会都要反思,如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律意识,让大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必然能够稳定校园秩序,建设和谐校园;最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助推器,而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必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我国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权利意识有所增强,当代大学生愈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并能主动的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但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首先,大学生的法律认知不全。依法治国虽已见成效,同时大学生在校也会接受法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层出不穷,大学生无法紧跟步伐,对一些法律概念和术语模糊不清。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升必然是建立在对法律知识的把握理解基础之上的,没有充足的知识,法律意识是不可能得到质的提高;其次,法律能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法律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一般都会接受基础法律的学习,但学习多功利化,作为学科学习,并不懂得将法律作为武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当本人或者身边同学、家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自己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无法使得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甚至吃哑巴亏;最后,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对法律现象的反应和理解的过程中形成法律信仰。如果人们只是懂法,觉得只要不犯法就是守法,那就等于无法律信仰可言。尤其现如今社会,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这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歪曲,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更甚者以身试法,公然践踏法律,这些行为也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第一,社会因素。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决定着政治、宗教、法律制度等等思想层面上的东西。那我国社会的法治进程的助推力也必然来源于经济基础。我国综合实力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市场结构还是不健全,必然影响着我国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法治建设的不完善,例如,有法不依情况的存在,立法程序的不完善,司法不公正,司法环境负面影响等等因素,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因素。几乎我国所有的大学教程了都包含了思想法律教育的课程,但大多数都是作为公共课程来学习,不像主流专业那样被重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缺失。而且教授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师多由思想政治方向的教师承担,缺乏专业性和实践经验,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心态上轻视,就无法保证法律知识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言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今一代青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恰当,溺爱或者严管都容易使孩子心理上存在问题。同时,家庭教育存在片面性,很多家长管教孩子容易一再强调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谈不上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的一个阶段,但很多情况下,心理发展跟不上外部条件的变化,这就极易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目标功利化,注重自身专业学习,而忽视法律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法律意识的形成。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建议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系统性任务,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来共同完成,笔者有如下几方面建议:

(一)社会方面。还是要加大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法律威严,使大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另一方面,要引导网络良性化发展,因为大学生现如今多从网上接受信息,网络的影响不容小觑,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尽快完善网络立法,使得网络尽量避免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各高校应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改革高校法制教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如,以案说法。或者聘请法律专业教师对大学生实施法律素质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教育教学活动,建立相应的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用法能力;家庭方面,首先家长就应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从小为孩子灌输正义法制的观念。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得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理人格。采取最贴合孩子个体的教育方式来管理,保持良性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最关键的还是要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知识,用理论来武装自己,注重培养自身了心理素质,培养法律思维意识,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掌握法律方法,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25-01

培养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范畴,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识记知识内容的同时能真正的理解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思想品德这一课程中,教师主要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维护祖国等崇尚的思想品德。而考试这些只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媒介,并不完全是教师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故教师在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下面我对如何增加学生的法律意思提出几点策略。

1.选取时事进行分析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以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为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识记所讲的知识点,在做题时能正确的运用知识点解题,从而忽略了开设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真正含义。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一些合理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通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一个分析,让学生知道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应该如何防备,如何处理,如何运用正当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还能给学生提醒,避免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列举一个最近发生在XX市的一件网络诈骗事件,一名初中生小明在网络上做网络兼职刷单时,轻信于他人,被骗取钱财。针对这一件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小明为什么会被骗,然后再对于这种事情学生应该如何防范,当事情发生时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通过教师对事情的分析,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当学生遇到此类事情时也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解事情。

2.举办辩论会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班级中举办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不但验证自身的观点,从而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运用能力。当然,教师在举行辩论会之前应该注意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布置论题并且分好组确定哪些同学是正方,哪些同学是反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辩论证据,增加辩论会的丰富程度。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这样的辩论主题"中国社会是更需要法治还是更需要德治",辩论正方为:中国社会需要法治,辩论反方为:中国社会需要德治。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观点将班上同学分为两组,一个星期之后举行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增加对法律的了解。

3.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体会一些教学案例,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故事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印象,也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抢劫学生的主题,然后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编导一个以抢劫学生的小情景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将其演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自己编情景剧时便会自主的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先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国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对知识的理解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分析时事、举办辩论会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合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年龄特征对教学策略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整,让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最合适的教学环境,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