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精细化管理

土地精细化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土地精细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土地精细化管理

篇1

引言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项目实施管理的高质量和施工高速度最终目标非常艰巨。为此迫切需要我们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来统筹管理土地整治项目。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包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管理规范化,第二个阶段是管理精细化,第三个阶段是管理个性化。为此笔者认为:项目实施管理精细化就是要在项目实施管理全过程中,做到精心计划安排,精细管理组织,层层细化目标,措施准确,责任明确,同时做到上下统一,全面落实,全员到位。下面笔者从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实践,浅谈土地整治实施工作中精细化

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广西土地整治管理模式

就当前我区土地整治管理模式看,主要还是以行政职能为主导的土地整理管理运作模式,即以行政权利推动为主,参与管理主体也是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业务机构。我区经过多年土地整理工作的实践和总结,为实现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程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全面的土地整治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广西土地整治实施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模式,完成了项目管理规范化建设第一个阶段。笔者认为接下来管理工作重点转入到第二阶段管理精细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不折不扣认真贯彻执行和落实已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上来,逐步转变管理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从各级项目管

理单位和从业干部职工执行力和权益上做到精细化。

二、当前土地整治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土地整治工作自2000年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广西经济建设发展和耕地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项目实施管理观念、手段和方法上依然滞后土地整治工作发展,表现在:

一是项目实施管理观念和手段方法有待创新和提高。目前我区项目承担单位存在重项目申报,忽视项目实施管理的观念。表现在:一是业主认为只要把项目申报工作做好,争取新项目批复,业主主要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可以交由熟悉工程施工管理监理和施工单位去完成,导致项目业主对项目实施管理流于形式,对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心中没数,处于被动局面;二是重结果,轻过程。项目的实施管理是全过程管理,项目承担单位管理重点是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把控,做到对项目实施的每个程序和环节心里有数,片面的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管理,致使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就会被表面现象所掩盖,造成诸多工程质量隐患。

二是土地整治机构建设重眼前,轻长远发展。土地整治事业是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扶持“三农”政策一项长远战略规划,目前我区各地对土地整治机构建设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各地管理机构建设还不健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两个人,或者临时抽调管理人员,由于业务不熟悉,职责不明、衔接不紧、工作效率不高。

三是土地整治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目前我区土地整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主要靠人工完成,收集、上报和更新周期长,无法满足土地整治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一是由于项目区分布广、项目数量大、资料数据多,对标准和规定理解不同,造成信息真假难辩。二是无法对信息资料进行实时更新,三是无法对信息进行共享和交流对比。

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办法。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是企业广泛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一个推手,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在明处,罚在明处,避免目前土地整治实施管理工作上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因此,土地整治工作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刻不容缓。

三、项目实施中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要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精心做好项目管理的策划工作。要根据项目的不同施工特点,识别哪些是一般过程,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特殊过程,制定对每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要求,

使整个项目施工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是对全过程进行精心控制和有效管理,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精心细致和有效的控制管理是确保总体目标实现的保证。一是要精心设计图纸,精心编制施工组织方案,精心审查图纸,精心审查施工组织方案,精心细致地做好图纸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使项目承担单位、施工技术人员对图纸和施工组织方案清晰明了,心中有数。

二是要充分调动人的工作能动性,提高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放线定位、项目监理、权属调整、设计变更、项目资金管理、工程质量、工作量复核等各环节要落实到责任人,对所制定的责任和权益要精细。

(四)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参建单位的诚信评价机制,对从事土地整理工作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投标单位,要建立年度审核备案制度,杜绝有不良记录和评价不合格的施工、监理和招投标单位参与本行业工作。

(五)各级管理部门对项目监管工作要精细化

(1)项目监管由原来偏重“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转变,以促进项目规划设计评审工作质量的提高,加强工程管理费用开支标准及工程变更审批管理,杜绝“钓鱼工程”和变相套取项目资金行为发生。

(2)充分发挥各级土地实施管理人员的技术支持作用,采取现场不定期抽查和检查与日常工作月报等监管方式相结合,运用数据分析、类似项目比较等方法对项目质量进行评估。

(3)择优选取项目决算审计机构,扩大评审复审面,防止中介不中的行为,保证项目审计质量,使竣工决算编制客观准确反映资金用途。

篇2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非农业用地越来越多,而农业用地则越来越少,这样就有碍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对土地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在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与规划又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因此,采取有效的途径,完善土地利用与规划,就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更好的推动各项土地建设的发展。

1.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实际意义

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是最为基层的土地利用与规划,虽然其属于低层规划,但是却起到了基座的作用,如果不稳扎稳打,势必会影响到上层规划意图的贯彻和落实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因此,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是土地利用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中,必须要对具体区段、范围、时间及方式做好具体安排,合理制定规划方案,并真正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城乡规划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土地利用和规划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以往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已经无法有效的满足于先进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依据现有的耕地法律来说,以往的土地利用与规划也无法满足其具体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一些已经进行城镇合并的区域来说,不仅是原有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无法有效的应用,就连现有的土地利用与规划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进行适应。所以,要想使得土地可以实现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土地利用与规划,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具体应涉及到镇区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同时,土地利用与规划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人民生活需求的蓝图,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促进土地管理更加合理,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在进行土地利用与规划中,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协调,尤其是对于耕地保护及建设用地比例的调整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审批各项用地的编制都以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托。

2.完善土地利用与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当前规划难以衔接其他规划

从目前看来,现有的规划与其他规划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在建设用地标准上也难以统一,例如在对生态保护、土地管理、地质灾害等专项规划中还比较落后,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规划必须要与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但是,由于在对各项规划中,所规划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修编的期限也有一定区别,实际操作中存在协调性问题。如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看,在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宗旨是严格控制各类用地指标,加强对土地的节约,尽量少的占用耕地,并根据供给需求来建设用地,而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进行就应根据经济发展来进行用地规划预测,才能达到供给需求。

2.2规划缺乏动态性与严肃性

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是以市场经济发展导向所作出的动态反应,但是现有的规划无法实际操作,上一轮规划采取了土地利用分区管理制度,而对于城乡土地利用条件从主观上看所划分的区域可操作性差,对于土地利用管理规定只有一些概括性规定,动态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必须要制定详细细则及规范性规划来确保实施。此外,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是在法律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在实施中,土地利用计划没有与规划配套,因而造成二者指标不匹配,导致规划架空,无法得到落实。

3.从土地管理角度完善土地利用与规划的途径

3.1提高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将土地利用与规划作为其他各种设施利用和规划的基础,在对土地进行利用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他各种设施的利用和规划进行有效的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的规划和利用要与实际的情况相符合,而且各个部门也需要鼎力配合,在对土地进行利用以及规划之前,要对周边的地理情况以及城镇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方案,从而使得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实用性得以提升,另外,土地的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合理的对土地规划进行控制,严禁控制过于死板,要在规划最优的原则上,对土地规划的强制性以及约束性进行有效的降低处理,同时将土地规划的刚性和弹性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使得两者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

土地规划和利用都具有一定的刚性指标,针对其刚性指标要进行合理的空间预留,针对土地利用和规划所制定的方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弹性,可以对土地利用和规划进行上限以及下限的有效设置,在对土地利用和规划的方案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所制定的方案设置为高、中、低这三个等级,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最为适宜的等级的方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3.2科学指导节约集约用地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说,在对土地规划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依据,对用地进行节约和集约,合理的调整土地,对土地实施有效的规划和利用,从而使得城市的用地紧张局面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另外,在对土地利用和规划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出土地利用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依据制定出的具体发展方向,来对土地的利用和规划进行深层次的布局和调整,深一层的对用地的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收集,依据用地指标,来对城市用地、耕地以及各种非农业用地等进行优化配置,以经济角度、生态角度以及各个方面的角度来对用地的集约节约指标进行制定,从而可以实现土地利用与规划的进一步完善。

3.3做好规划中的各项工作

要想完善土地利用和规划,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说,先要制定出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根据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来对土地规划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保障土地规划和利用方案可以进一步的实施和开展,应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土地各项数据的检测,然后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清楚的了解土地的分布状况,最后就是要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变更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调查,在经济学理论上,实现土地规划和利用测量数据的精确性,这样可以使得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科学性进一步的得到凸显,从而达到完善土地利用与规划的最终目的。

4.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想使得土地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就需要对土地利用与规划进行完善处理,将土地管理工作作为向导,针对城乡以及城镇之间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规划,将科学发展观以及严谨的规划理论作为土地利用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的收集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变更指标,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完善土地利用和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城乡城镇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朱迎松.国内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03)

篇3

中图分类号: P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新时期下,我国的数字化地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发展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新时期,加强对地图数字化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分析,对确保数字化地图的精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概述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测量仪器,如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对实地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汇总整理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绘制电子地图的新形势地图测绘技术。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早应用在土地和地籍的信息管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八十年代,数字地图测绘技术已然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今,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人们已经离不开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

三、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

1、数字化地图主要是就是根据计算机的一些软件来进行绘图工作,在成果进行验收的阶段,一旦发现了问题,还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了在传统的手工作业中出现的误差,大大缩短了成图的周期。

2、数字化地图测绘的精确度比较高。这样的测图方式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根据RTK或者是全站仪进行的一个碎步点的采集方式,而且加上光电测距技术的发展,在距离的测量上他有着很高的精确度。

3、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方便进行图件的更新。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建筑物结构也经常性的出现变化。采用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白纸测图出现的问题。

四、地图数字化坐标变换的一般方法

地图数字化坐标变换一般是采用相似变换模型,即选择常用的4个参数,通过平移、旋转和缩放来实现数字化坐标系转换为地面坐标系。设k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为(xk,yk),相应的数字化坐标为(εk,ηk),则转换关系为:

式中a0,b0是平移参数,即数字化坐标系原点在地面坐标系中的坐标;μ是缩放系数;a是旋转参数,一般来说,a是个微小量。通常将缩放与旋转参数取为:

并将式(1)写为:

对几个已知地面坐标(xk,yk)的控制点(或界址点、格网点)数字化,得到其数字化坐标(εk,ηk),则可利用这些点来求转换参数的估计值(,,)。求这些转换参数估值的一般方法是,由式(3)对(xk,yk)写出误差方程为:

式中,

式(5)中,a00,b00,a0,b0均表示参数的近似值。

对于所有的(xk,yk),有误差方程:

式中,

组成法方程可解得:

式中,

(BTB)的逆阵为:

在按式(8)得到转换参数的估值后,即可按式(6)或式(4)求得改正值Vx。

五、按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进行坐标转换

可以看到,上述数字化坐标转换的一般方法,在形式上是将地面点坐标(xk,yk)当作有误差的观测值,而将数字化坐标(εk,ηk)当作无误差的数值。实际上,数字化坐标(εk,ηk)的误差一般都大于(xk,yk)的误差,为此,将(εk,ηk)和(xk,yk)都当作观测值,此时,由式〔3}得到附有参数的条件

方程为:

对于所有的(xk,yk,εk,ηk)有条件方程为:

式中,B,lx的意义同式〔7),而v是观测值L的改正值,有:

由条件方程式(13)组成法方程为:

式中,K是相应于条件方程式(13)的联系数向量;Q是由(xk,yk,εk,ηk)构成的观测值的协因数阵,设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观测值,且设xk,yk的协因数均为qx;εk,ηk的协因数均为qε。由式(15)可解得:

当旋转参数为微小量时.可取a0=1,b0=0,则有:

此时可得到:

还可以求得观测值的改正值为:

可以看到,求解转换参数的式(18)与式(8)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当旋转参数是微小量时,按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求定的转换参数在数值上与一般方法是一致的,但作为观测值的(xk,yk),其改正值与其协因数qx和qε的取值有关。

六、地图数字化数据的相关平差

地图数字化后,得到了数字化点在地面坐标系统中的坐标值(xi,yi)(i=1,2,…,n)。为了消除观测误差带来的矛盾以及合理地评价数字化数据质量,可以将这些坐标值作为观测值进行平差。数字化数据的基本平差条件有直角、直线条件、平行线条件、面积条件等,本文以直角房屋为例讨论数字化数据的相关平差。

直角房屋普遍存在于地图数字化中,对于每一个直角,可以列出一个条件方程。设i、j、k是三点构成已知的角度β,则有,并可得如下的条件式:

(21)

对于一幅图中的所有直角条件,可以列出如下的条件方程:

(22)

可求得坐标观测值的改正数及平差值:

(23)

平差值协方差阵为:

(24)

式中,,r是所有房屋角度条件的个数;Q是观测值的权逆阵。以前计算时通常都取Q=I,即将数字化坐标转换后得到的地面坐标值作为独立的观测值进行平差计算,此时得到的是非相关平差的结果。而根据前述的分析可知,这些观测值之间是非独立的,其协因数阵是根据转换参数的协因数计算所得,所以应采用相关平差进行数据处理。

设数字化坐标的协因数qε=1,已知点的分布见图1,选取不同的已知点以及地面坐标协因数,对一幅图中的所有直角条件分别进行非相关与相关平差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A、B两点作为已知点,qx=0,可得两种计算结果。

方案二:取A、B、C、D四点作为已知点,qx分别为0、0.2、0.5,可得6种计算结果。

方案三:取A至I9点作为已知点,qx分别为0、0.2、0.5,可得6种计算结果。

2、不同方案所得坐标平差值比较

分别采用2点、4点、9点转换计算各房屋角点的地面坐标。在qx=0.5,qε=1的情况下,采用相关平差计算得到各房屋角点平差后的地面坐标,并计算了2点、9点转换所得坐标平差值与4点转换所得平差值的差值,将差值按大小排列并划分为一定的区间,统计差值落在各区间的个数,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取不同的已知点进行坐标转换,因为所求得的转换参数有较大差异,转换后所得的地面坐标也差别较大,导致地面坐标平差后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2点转换与4点转换的差值中,X坐标有57个达到了dm级,这说明用于求定转换参数的已知点坐标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数字化数据成果的质量,应该合理地选取已知点。

七、数字化数据精度的评定

数字化数据的精度评定是数字化数据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度估计式为:

(25)

式中,,其中、是已知坐标,xi、yi是数字化坐标。由于所有点的已知坐标实际上不可能全部获得,因此式(25)只适用于理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地面坐标平差后所得的改正数,按照计算单位权方差。若采用非相关平差,则可根据r计算单位权方差,然后分别按计算地面坐标与数字化坐标的方差。

采用前述的三种方案计算单位权中误差即数字化坐标的中误差σε,在不同的方案下,相关与非相关平差计算所得的σ0都一致,为σ0=0.0604m。在非相关平差中,通常将它们看作转换后的地面坐标的精度,每个坐标的点精度相同且相互独立。事实上,转换后的地面坐标是相关的,任意一点地面坐标的中误差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26)

表2列出了不同方案下坐标转换后得到的4个点的地面坐标的中误差。此外,还计算了平差后房屋角点坐标的中误差。在方案二、方案三中,当采用非相关平差时,坐标平差值的中误差均为0.06754m,采用相关平差时则有区别。选择其中4个点的相关平差计算得到的坐标平差值的点位中误差列于表2。

表2点位中误差比较

表2数据表明,采用相关平差时,所得到的转换后的地面坐标的精度、地面坐标的平差值的精度与非相关平差是不相同的。因此,为了合理地评价数字化数据的精度,应该采用相关平差模型。

八、结束语

随着地图数字化的不断完善,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将会得到更多设计者的重视。我们的后续任务就是加强地图数字化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分析。

篇4

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城市面积正逐步扩大,并倾向于“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而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城市建设已经拓展到郊区,对土地占用、环境建设等产生一定影响,加强对该方面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乡郊区以及乡村人均土地越来越多,城市的郊区化发展也就是开发在城市边远地区的土地,这样会对郊区以及农村的农田、湖泊、森林、河流等产生影响,对国土资源造成破坏,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住宅区、办公楼或者商业中心,不仅对环境产生影响,也挑战力环境的影响力,破坏郊区特有的环境污染自净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规模的扩大,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大量人口的集中,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而高层建筑将对周围建筑造成遮挡,不利于良好的光线保障作用。过去,一些住在远郊乡村的农民身份转变为新城市居民,而失地农民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容载压力。

2、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矛盾

2.1 征服理论和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

在传统的征服理论中,以“人”作为世界发展的核心,人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或者利用,飞快的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长此以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自然界通过反馈机制,向人们提出抗议,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开始融入“自然理念”、“低碳理念”,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理重点。

2.2 价值观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也没有任何价值,如空气、水或者土地等,都是大自然的免费供给。因此,人们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大肆开发土地、破坏自然资源、任意占有和利用,直到如今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强调高享受、高消费,以此带动经济投入力度,实际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只能让人们陷入囹圄之地。

2.3 生态伦理与环境发展的矛盾

人们只有合理处理与土地的关系,才能奠定生态伦理理念基础。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将一些理想转变为现实,但是也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而不能企图控制自然、摆布自然,否则必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繁荣景象。

3、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

3.1 树立科学的持续性发展观念

人类若想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应确保处于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人类自觉约束自身的污染、浪费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节约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大力度挖掘全新资源;保障废弃物的排放量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有关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其公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人们在注重消费、注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同时,不能提前享受后人应具备的同等消费权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同代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得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3.2 试析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以当前实际发展形势来看,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以供给为主,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指导意义。当前,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并将“保护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上升为基本国策层面,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有机融合,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3 妥善处理资源短缺和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必然面临郊区和农村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城市房地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能对环境、资源造成肆虐般的影响,否则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健康性发展。面对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我国城市中心以集约化建设道路为主,势在必行。

总之,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中,必须加强对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更好地实现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战社.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略[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

篇5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5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形式渐趋复杂,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1]。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SEA)的范畴,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负面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其优势在于可以弥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考虑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土地利用可能引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足。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更好地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并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全面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操作性[2~4]。

二、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方案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缘、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为重庆市最边远的区县之一。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43′06″~109°18′58″,北纬28°09′43″~28°53′05″之间。根据2005年秀山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246 361.31hm2,其中,农用地210 572.35 hm2、建设用地12 292.58 hm2、未利用地23 496.38 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47%、4.99%和9.54%。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的修编。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近期为2010年,规划期末为2020年。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方案(见下页表1)。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PSR框架模型最早是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评价世界环境状况时所提出的评价模式[5],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会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6]。

在土地利用中,压力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各种建设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而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压力。本文选取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耕地压力指数这四个指标。

状态是指土地受到外界的压力作用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或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选取土地利用率、城镇及工矿用地率和自然保留地面积率这三个状态指标。

响应是指为了预防和减缓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政府和公众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本文选取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基本农田保护率这三个响应指标。

四、评价方法及结果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是系统态势度的量化比较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7]。

土地利用涉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由于因素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使得该系统成为一个灰色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评价一般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时限较长,评价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灰色性的特点,因而可以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比较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水平年环境序列与理想环境序列的关联度,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8]。

1.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参考序列就是作比较的“母序列”,记作X(k),一般选取最优指标集,记为:X(k)={x(1),x(2),…,x(n)},(k=1,2,…,n)作为关联分析的原始参考数列。比较序列是与参考序列作关联程度比较的“子序列”,记为:Xi(k)={xi(1),xi(2),…,xi(k)}。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按其可能给环境带来的最佳影响或根据相关经验以及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参考序列,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的环境序列作为比较序列,利用其实施前后的环境状况与理想或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9]。

本文根据相关经验和行业标准选取了各个指标的标准值,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序列;通过对秀山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2006―2020年)中各项指标值的推算,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序列(见表2)。

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为消除由评价指标物理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评价之前,需将样本中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0]。

3.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运用灰色建模系统IV软件计算各比较序列中每一个指标相对目标序列对应指标的关联系数以及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其中:分辨系数ρ取0.5。

ζ=1,0.5167,0.6222,0.5196,0.3333,0.3982,0.4378,0.5912,0.3570,0.47151,0.6135,0.5588,0.8336,0.5629,0.6190,0.6908,0.5275,0.4052,0.33331,0.4106,0.4708,0.4988,0.3333,0.4005,0.4330,0.4390,0.4142,0.7505

关联度为:R=(1,0.5248,0.6145,0.5151)

即2005年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10年和2020年规划方案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与预期的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分别为0.5248、0.6145和0.5151。

4.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与预期的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均大于0.5的水平,说明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都与环境标准比较协调;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与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201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为0.6145,大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202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为0.6145,小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1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

规划方案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评价指标看,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压力指数的增加、城镇工矿用地率的增加以及自然保留地面积的减少。即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大幅增加,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同时大力开发荒草地等自然保留地为城镇建设用地所需,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由于秀山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加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虽然森林覆盖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扩大带来的环境破坏明显大于森林覆盖率上升带来的环境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规划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及生态用地面积,合理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灾害控制,综合整治矿区生态环境,建立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机制。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讨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其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采用PSR框架模型,从土地利用的压力、状态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三个方面选出10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比这10个因子在规划实施前后的相对变化,预测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规划方案在优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正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11]。文本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初步探讨,尝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秀山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尚属尝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因为自身的特点,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且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运用此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较合理。但是常用的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求出的关联度总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12]。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采用静态的标准值作为参考序列,不能全面反映规划方案实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的评价方法还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报,2006,(1):134-138.

[2]贾克敬,谢俊奇,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6):15-20.

[3]蔡玉梅,郑伟元,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6).

[4]王永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1):36-38.

[5]蔡玉梅,谢俊奇,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2):3-8.

[6]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21-28.

[7]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0.

[8]曾光明,杨春平,曾北危.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5,(4):247-251.

[9]荀文会,刘友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1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