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刻板记忆遏制思维发展,较之十分重视创新教育的发达国家,创造型人才奇缺。索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运作,它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质性,差异性,注重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校始终把培养教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为宗旨,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核心。并且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鼓励他们多种形式学习;二是提倡大练基本功,诸如“教研专题”讨论会。组织“说课”竞赛。组织新教师上“汇报课、公开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开展“普通话竞赛”、“论文评奖”、教案展览。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现代教学设施的操作竞赛活动。
三、根据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核心
优化教学环节的内容首先是优化教法,其途径是根据学校实际引进并推广教学经验,总结推广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填、压、灌、低效高耗的羁绊。
四、评价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驱力
①我校确立以四率为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初一新生一进校,便把巩固率、全科合格率、学校及格率、优秀率指标分解到班。分解到各科老师,并制订了一系列奖励制度;②制订“教学工作守则”规范学校常规教学。学校制订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五环节的工作守则,确定了教学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质量标准,并将考核标准纳入量化成绩:③设立督查机构,强化教学监控,学校在教导处专设教研督室。对教学的五环节跟踪督查评估。定期征求各班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④用素质教育报告单替代过去的成绩单,对学生的评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五、构建多功能德育网络体系。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善的人格。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来抓。①坚持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量化评分。②开辟校园之声广播,实行班级值周制,增设校园检查岗。给学生制作校牌。使每位学生融于集体管理之中,增强了自尊、自爱、自削的能力。明明白白做学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管理风气在我校形成。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电话,及时矫正学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不同的奋斗目标。④充分发挥家长工作领导小组及家长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我们还聘请了法制校长,真正把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感到许多无奈和困惑,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毋庸讳言,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效果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尤其是面对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外语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外语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新;外语教育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和意志。一句话,外语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高职英语课改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其基本理念为:注重基础训练,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整合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行差异教学,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我校也在英语课改中进行了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总结教改实践,我认为应把英语课改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第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之后用表扬与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给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如在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课文We Have Nothing to Fear中讲述了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患脊髓灰质炎瘫痪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梦想,最后成功竞选成为美国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受美国民众爱戴的一位总统,被学者评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通过罗斯福的个人经历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一个人的成功要靠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得来,从而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挫折,树立自信心,最后获得成功。第三,可以通过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分工搜集资料,进行资源共享,最后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注重提高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知识是实现交际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而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讲授课文时沿袭了传统的三部曲――朗读、释义、翻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整个教学活动鲜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既不讲授语言点也不讲授文化点。这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积弊,即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在句子水平上组织教学,忽视在语篇水平上组织教学。语篇分析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不但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九单元课文Britain and Ireland(《不列颠和爱尔兰》),文章主要介绍了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岛屿,也就是介绍了英国和爱尔兰两个国家的概况。课文内容简单,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预习后都能看懂。在讲解此课时,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段段平铺直叙地讲解,极易使学生感到学不到什么新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解此文时,首先展示关于这两个岛屿的地图,并让学生按地图说出英国与爱尔兰共和国的各个组成部分。当然由于文章主要详细介绍了英国,笔者也在此后介绍了英国的相关背景知识,如英联邦构成及England,Britain,The United Kingdom三个名称的不同含义。然后转入课文,先告诉学生课文可分成四部分,即第一段提到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岛屿这个主题;第二至四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威尔士及英格兰;第三部分即第五段介绍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对两个岛屿的气候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根据提示找出四部分内容,并且记住了英联邦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位置与特征。通过对语篇的整体掌握又不放松对句子的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
当然,教师也要重新定位自己课堂上的角色,“语言讲解者”、“语言示范者”和“知识传授者”已经不符合现代外语提倡的教师角色定位,现代外语教育所提倡的教师角色应该是指导学生外语学习方法和培养外语交际能力。
培养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内频繁使用汉语,再加上缺乏英语环境,就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造英语词句。学生在实际表达中,往往不由自主地依赖汉语的帮助,把要表达的想法先用汉语的形式整理出来,然后翻译成英语,再说出来。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Christmas一文中,作者对与圣诞有关的风俗进行了介绍,文中提到了圣诞歌、圣诞树、圣诞卡等。笔者在讲此课文时,利用了许多直观的教具,如各种彩色的圣诞卡、西方国家欢度圣诞的图片与视频,并播放了几首著名的圣诞歌曲。这种直观的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注重提高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文化的教学。人们把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历史和哲学等;另一类是普通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习俗等。现在语言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上一个共识,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外,还要加上文化导入。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人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依附的密切关系,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传授。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从而能正确理解、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主要以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有碍理解和交际的词汇、短语和句子从文化的角度尽可能地导入必要的文化知识。因为影响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多半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所以教学中导入的重点是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注重提高创新精神素质
作为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即具有独创性、发散性、变通性、重组性、迁移性、逆向性和质疑性。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极力诱导和培养学生。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而是要能够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进行创造。为此,英语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总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提高语言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精神素质。英语课改只有抓住了这几个要点,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胜利进行。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思考 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教育界认可并积极推广。大学生为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群,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趋于成熟,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追求自我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而新的教学方法,必须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落实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及功能,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
一、概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内涵面向所有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开发学生潜能及智慧,发展学生创造性及个性,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该理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及自然性的统一,为一种同现代认知心理学及社会性发展理论适应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在素质及知识能力之间、课程同学生之间、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之间进行选择,而是井学生、学科、社会当作基础,将完善及发展学生主体性当作重心组织教学。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实现高效学生终身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重视学生的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及成功体验,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及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同社会体育的一个衔接点,传统的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大学体育教育无法满足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全面贯彻并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教学目标中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目标为高效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及落脚点,规定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否可以为学生制定出一个适宜可行、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人才发展。
1.教学目标应采取多层性。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因为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必须接受相同内容的体育教育,失去了教学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尊重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一个浮动区域,按照教材性质、技术难易、对学生体能要求等,划分目标,例如可以划分成体能、知识、技能等等,在此基础上细化,例如可以将知识划分成认知、理解、创新、应用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期望值和效价来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目标层次,量力而行,从而有效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重视技能目标,忽视或者不重视相应的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应高度重视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认知目标,认知深度及知识拓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范围及标准。情意目标绝对不可以只是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一个辅手段,还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意志、精神等品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按照具体教学内容和相应的组织形式,积极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社会性获得发展,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在教学内容中有效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及多样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进行及时更新,多选择一些非竞技的运动项目,重视健身,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深度方面,教学内容应具备较高的可接受性,难易必须适中,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的比例。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多样化、全面化,强调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全民性、终身性、主动性及实用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满足群体、个体、社会发展需要。
2.重视学生的选择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例如按照功能可分为:体能类、球类、艺术类、格斗类、体闲类、娱乐类、户外运动、保健类等。不同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需要。
(三)教学方法中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项目、锻炼目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教育、赏识教育,创造出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师好药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法、激励表扬法、合作学习法等。
三、结论
21世纪高校的体育教育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的教育理念,相应的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王昆(1970-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我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8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2-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百万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但同时,高职教育也还存在着诸如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的专业体系不健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系统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不畅通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探索创新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滨海新区2011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状况分析,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能和工程师的用人需求存在着超过5万人的缺口。而现实是:一方面很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是找到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另一方面制造型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导致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原因是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滨海新区企业家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到企业往往需要2~3年的培养适应期,因此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八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天津的高职教育应该为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服务,最为关键的是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目前企业最缺的是素质良好的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和工程师。
二、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2011年上半年,天津的工业总产值增长16.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0.2%,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36.3%,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工业仍是天津市财政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就业的主要阵地。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滨海新区的大项目中,企业老总首先看中的就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供给链,这是项目建设目标和利润实现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新区先进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低,出现了责任意识缺失、没有足够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不高等现象,与巨额引资或自主研发的高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施严重不相适应,甚至成为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有资料显示,有些制造业引进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只有70%左右,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亿元左右。可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滨海新区经济建设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产能扩张,至关重要。高职教育作为天津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肩负着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主动适应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需要,关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企业用人的新需求、新发展,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载体不多,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为:全方位、全面、全程的素质教育理念还未形成;“能力至上”的倾向;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零距离”就业,过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的显性课程、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隐性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系统、实效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天津职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先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专业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岗位为依托,按照“课程教学驱动—社会实践体验—企业岗位实习—环境文化熏陶—行为养成训练—素质评价激励”的操作流程,形成以学校顶层的素质教育文件为引领,依托专业群对接岗位群的特点制订院系级素质教育方案,分年级、分阶段按照认知形成(课程学习、环境熏陶)—认知验证(职业规划、养成训练)—认知提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素质评价四过程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体现了职业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机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的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1.以学校顶层的素质教育文件作为引领。天津职业大学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实行途径和保障机制五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职业为依托,与技能培养系统衔接配套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发展。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2.依托行业企业岗位制订院系级素质教育方案。职业素质概念是从企业角度提出来的,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这个衔接口就是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天津职业大学通过调研行业企业,寻找专业群对接岗位群的契合点,归纳出专业群的技能标准和职业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院系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运行、措施和进程、评价方式和保障体系等可操作的、系统的实施方案,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适应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要求的“准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使学生具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院系级素质教育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企业通过全方位参与方案的制订和修正、过程的运行和管理到绩效的评价和建议,把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入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得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院系和企业双主体的特色,增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建设基于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的认知形成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的关键是解决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天津职业大学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层层分解细化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之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情境设计、案例分析、教学互动、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把职业岗位素质划分到文化素质、通识课和职业素质三个课程模块之中,文化素质模块课程设置了40余门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模块中设置了8门必修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根据岗位素质要求设置如“沟通与协调”等5门必修课程,在建设上述职业素质显性课程过程中,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第二课堂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系列活动、主题讲座、职业规划、人际交流与沟通等职业素质隐性课程,构架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完整的认知形成体系。
4.做好职业规划,发挥第二课堂效能,完成认知验证。职业规划不仅仅依赖课堂完成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验证和不断地修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固化的主题活动和与形势紧密相连的专题活动,在倡导专业精神的基础上,对培养职业素质其他要素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天津职业大学通过创新与实践由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学业生涯规划、职业决策、创业和升学等六个途径构成的教育指导、项目固化训练、常态化评价,建设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社会消费项目调查、和谐寝室文化展示、五项技能(计算机、英语演讲、书法、职场礼仪、公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比赛、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项目,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了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完成了对实施素质教育理论内容的检验,使职业素质教育通过一、二课堂渠道的对接得以融通,教育的功能也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素质塑造转化,再向创新创造的高层发生着飞速的转变。
5.通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过程实现认知提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是学生将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专业技能训练效果综合运用实践,得到社会和企业评价,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为适应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天津职业大学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中现场管理技术、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之中,并将“职业化”理念逐步渗透到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积极的工作状态下,熟悉和认同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频繁反复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方面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养成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在职业化理念、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得到提升,达到人职匹配。
6.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具有指导、规范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天津职业大学引入素质项目评价系统,学生从入学初始,就输入个人信息,并按照系统引导,完成电子注册,同时可以查阅上学期间选择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说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后将登录系统完成活动所要求的报告或注册;后期则由辅导员按照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给予量化的分值,系统汇总报告学生参与活动的总分。学校学生处要求学生于每学期达到一定的分值才能获得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总学分达到要求,可以获得素质等级证书,其目的是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评价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天津职业大学推行的以专业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岗位为依托,学校、院系两层素质教育方案,分年级、分阶段地实施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做出了尝试和探索,成效显著,滨海新区的企业对职业大学毕业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可。形成范式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全面扎实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柳艳娜.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16).
1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0届毕业生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届生一起冲入就业市场。由于就业学历的攀比又进一步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预计,2011年大学层次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58万。我们的高职教育是否合格,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就看我们的学生是否为社会所接纳――毕业生就业率。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要能转危为机,完成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闯出一条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需要企业和学校,教师和学生联手合作、共度难关的创新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的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之处,是在搞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这一特色没有真正体现。职业素质,简单地说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职业情况了解程度等方面。目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处理等非技能性优势。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又要加强职业观念、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是技能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2分析问题及措施建议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对口企业当属IT企业。
IT企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工作节奏快、知识更新快、竞争激烈,要求员工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新。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是精神和能力的总合,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对职业情况了解程度。
2.1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职业能力和技术
许多IT企业,对刚进入企业的毕业生都要进行岗位培训,技术性强的岗位上更需要“一两年的边做边学的过程”才能培养出熟练的IT员工。如果将这些企业培训过程挪到高职院校里,并进行提炼和教学标准化,不就可以为企业节省下这笔开支和时间、精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企业里使用的技术及操作,即“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就是一名熟练工,达到企业上岗标准。
职业能力还表现为“学习能力”,企业十分看重新人的学习能力――自己学习、钻研技术的能力。我们调查了多家在杭的大型IT企业,他们都一致表示对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最为看重。所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目前正在实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就是对症下药的有力举措,通过此项改革,我校从课程设置直至课堂讲学内容都围绕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关键点进行。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技术功底,才能在低端的IT工作岗位的繁复操作中凸现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和优势。其次,要加强普高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普高生在入学前,不如职高生那样接触过较多的专业工作(如暑期的实习等等),对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职业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他们入门的时候,给这些学生以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较强,所以将他们的职业兴趣培养并激发起来,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择业的整体素质。要注意引导正确的职业兴趣方向,以免出现学生对各个游戏站点了如指掌,但对专业相关的技术网站、论坛却一无所知的情况。
2.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虽然学校培养的重点是专业技能,但职业道德培养已越来越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现已成为程序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了突出这方面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案例换成了实战案例,让同学们进入全息化实战教学的课堂――项目分工。全班40人按照软件工程的划分,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及编码实现作为四个工作岗位,每个项目组由四个人组成(如图1所示)。
前2位同学分别为组长和助理,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基础,能组织同学开展各项工作,组长突出组织能力,设计师强调有耐心,善于协助和沟通,后2位的同学要求依次降低,实际就是由前2位同学带动后2位一起工作。重要性、得分高低都按此排序。在实训室里,也按此顺序坐位,便于教学管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拿到高分,就要完成自己分配的工作。这是对软件企业中的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一种映射。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选几位同学作临时兼职(作为加分条件):数据库汇总1人、界面集成3人(其中2人查收单元文件和窗体文件并集成,一人负责界面整体美工)。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实战的逼真度。最终,我们将一个40人的班级划分成十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被分配到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模块),比如总共五个模块,我们就将它们分给十个项目小组,每2个项目小组作一个模块,2组的关系是既相互协作,又是相互竞争的。事实证明,协作大于竞争。因为前期大多数组员不清楚,为了搞清楚设计实现中的难点――难点往往是共同的,他们一般都是先讨论,等大部分弄清楚后开始做时才处于竞争状态。在这种充满行业氛围的环境下,很容易使学生淡忘了编码的枯燥。通过明确的分工,使编码实现岗位还原了其本来面目,即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的安排和要求,编码实现只需完全参照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写,包括事件入口、变量、参数甚至界面颜色等全部在详细说明书中描述清楚了。做编码实现的同学都最终发现自己的任务最轻,责任也相对最轻――给他们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一个项目接下来,先召集各小组组长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将模块划分图公布出来,让各小组竞标,竞到标的小组肯定做的是自己认为比较熟悉、“上手”的开发部分,所以从组长到组员兴趣相对就大许多。在进行需求分析时,主要是各组组长组织同学开展各项工作,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基础,能够确保在老师直接指导下,完成课堂上现场演示编程。整个教学过程阶段分明,始终能处于一个自适应环境之下,许多错误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许多不足是学生自发修改弥补的,许多结果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这是以往没有的一种心理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团队开发和合作。在IT企业中的项目,往往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团队中的人员行行,性格各异,作为一个团队成员,你怎样跟其他同事合作得融洽?即便你不是一个销售人员,作为一个技术工程师,你也有很多和客户打交道的机会,你怎么样和客户交往?有时客户提出的功能在技术上实现不了,你怎样去说服他而又不会引发矛盾。因此,IT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多毕业生,在网上聊天时什么话都敢说,当面交流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描述问题不清楚,面试时他讲了半天,面试官也没听明白他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一些同学,习惯自我为中心,谁也看不起,一不如意就开始抱怨,或者对工作马虎了事,不负责任。不懂得的如何做人、做事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成为不稳定因素,不能跟其他员工很好的合作,不能独当一面完成工作,自身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尽量自己创造机会接触社会,不要仅局限在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多与人沟通,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
此外,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学习能力,一个程序员每次完成一个研发任务、完成一段代码,都应当有目的地跟踪该程序的应用状况和用户反馈,随时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逐步成长起来。一个不具备成长性的程序员,即便现在是个高手,不久也会落伍。具备以上全部素质的人,可以成为合格的IT人员,但是这些素质都不是由IQ决定的,也不是课本里可以学习到的,是IT人员对自己工作认识的提高,学生应多培养这种意识。我校正致力于的LUPA开源项目,开源精神就是这一素质培养的具体事例。勤向他人学习,并积极帮助同事,发扬资源共享的精神,会使整个开发团队生气勃勃,个体和整体水平大大提高。高职学校要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校的课余素质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3灌输一般性IT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补充
比如质量管理体系、开发文档规范化,标准化的代码编写习惯等等。虽然,不同企业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但在IT领域中是有一些共性的。可以提取共性的东西来作为培养学生的教材,这些共性有一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文档习惯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代码程序员,30%的工作时间写技术文档是很正常的。缺乏文档,一个软件系统就缺乏生命力,在未来的查错、升级以及模块的复用时就都会遇到极大的麻烦。而作为一名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就养成用电子文档来记录自己的思维、试验时随时记录调试数据的习惯,然后制作出合格的开发文档。
(2) 作为知名软件公司的规范,代码的变量命名,代码内注释格式,甚至语句中行缩进的长度和函数间的空行数字都有明确规定。良好的编写习惯,不但有助于代码的移植和纠错,也有助于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那些认为高水平程序员写的代码旁人看不懂,这种认识是浮浅和错误的。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是程序员基本的职业素质需要。例如,Linux系统的搭建,如果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代码习惯,全球的开源研发协作是绝对不可完成的。
(3) 测试习惯。对于商业化、正规化的开发项目,测试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程序的可读性是十分重要的。
(4) 工作风格。IT人员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推托责任;仪容整洁,对外能保持IT从业人员沉稳的工作作风;遵守工作环境下的各项要求和规章。我们正在建立的实战式教学就是要将企业的氛围搬入课堂,让学生在学校里能获得职场的氛围熏陶。将企业的一些项目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外包项目(BPO业务)到学院:如软件系统性能测试的BPO业务就是锻炼学生的极好机会。
此外,实行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以及通过“科技制作竞赛”等专业类课外活动也是一种督促、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手段。
3结论
IT技术蓝领是整个“蓝领阶层”的缩影,体现了许多“蓝领阶层”的共性。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计算机专业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企业则反而找不到对口的大专生充实“蓝领阶层”,这反映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欠缺。在人均教育水平较落后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受过高等教育的蓝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改变作为企业主体的广大基层技术员工文化修养不高的格局,从而最终提高企业文化档次。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建立新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改善计算机专业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是学校、企业共同的目标。让校、企携手,共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让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一知识技能型人才群体成长为今后中国IT软件业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董仁忠,马庆发. 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制度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8,2(2):13-15.
[2] 潘树枫,陈丽坤. 高职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 辽宁高职学报,2002,4(3):32-33.
[3] 冯小军,邱川弘. 制造业实用人才的培养[J]. 机械职业教育,2004(11):24-26.
[4] 何靖泉,熊丽华.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高职学报, 2008(1):67-68.
[5] 仲崇生.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安全保护教育[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1):36-37.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for IT
CHEN Hua-peng1, ZHU Yu-gang1 , SHEN Yin-yue 2
(1. 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识到上述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我还要认真琢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真正用到实处。
三、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认真了解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填充教育的思维中,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不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认为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开来给他们玩游戏,上网聊天。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影响,他们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开关机。
2.认真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还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
(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3.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音乐欣赏的传统教学一般是初听、复听、再听的教学模式。遵循这样的模式,教师习惯性地用毫无美感的语言介绍作者、讲解作品,用枯燥的语言深刻地分析却又肢解着作品的乐律和内涵,以期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例如,在学唱歌曲《草原赞歌》时,不妨在原来的教法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大胆评一评老师这样的教法。通过学生的评论,会发现他们想要了解的话题:生1:《草原赞歌》是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插曲,如果老师能为我们剪辑一些《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片的精彩片段,我们会更加喜欢这首歌。生2:这部作品反映了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如果老师能为我们呈现蒙古草原的美丽与富足,以及暴风雪时草原的变脸与无情,可以让我们更能体会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对家乡的热爱与面对暴风雪的勇气,还可以给画面配乐。生3:这部作品是蒙古歌曲,感觉距离我们的生活好遥远,如果老师能为我们介绍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音乐特色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民族韵味看!忽略了知识和学生主体情感的关系,就很难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的教法,不仅可以让音乐教学避免事与愿违,也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让学生不再觉得音乐欣赏是枯燥无味的。
二、评一评 这样的音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实际教学可以发现:学生爱听歌,却对教材中的歌曲不太感兴趣;学生爱音乐,但又未必喜欢上音乐课。其实,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对经典名曲的鉴赏能力不高。在欣赏教材中正统严肃的音乐时,教师不妨给学生评一评这样的音乐的权利,适当将音乐课变调,让学生也能欣赏到爱不释口的作品。例如,在经典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过且喜欢的风格。生1:我喜欢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现场版,不仅在民歌里融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也把我们祖国的风采带向了世界。生2:我喜欢听席琳迪翁和宋祖英在2013年春晚合唱演绎的《茉莉花》,那熟悉的旋律让人感觉很新鲜。生3:我喜欢周彦宏唱的版本,唱出了我们江南女子的甜美。生4:我喜欢霍尊唱腔风格的《茉莉花》听!这才是学生的心声。如果把评一评 这样的音乐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喜好,以此打破一成不变的欣赏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更能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乐趣,领悟歌曲的魅力。
三、评一评这样的观点: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1.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科教兴国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
(1)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摆在突出的优先的战略地位。
(2)高素质创新人才只有通过长期地科学地教育和培养才能造就,而大学正是培育这样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和造就知识宽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健全和谐的人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专家。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要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更应当将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地位。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又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面对着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和岗位的多次选择,学生阶段充其量所吸取的只是知识海洋中的几滴水。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靠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知识基础、锻炼出来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出来的全面素质,才能胜任选择,永立不败之地。要知道各行各业的竞争,争到最后,争的不是学历,也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能力和素质。学校最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能力和素质。
2.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教师、政工人员和后勤人员三支队伍,必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维空间中合力推进才能奏效。其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各科任课教师则是关系到素质教育优劣成败的主力军。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渊博的学识和学术成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一种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信任感和影响力。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我们每位任课教师都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自觉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素质教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3.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1)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摒弃只要科研水平高就是好教师,教学好是没水平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进取才是好教师的观念;摒弃教师只管教书而育人是政工人员的事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的观念;摒弃教书只是传授知识的观念,树立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观念;摒弃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学生的观念,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的观念。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敬业爱生、耐住寂寞、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发挥聪明才智,在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2)必须优化课程设置。要扩展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陈旧过时的课程,增加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和时代性。
(3)必须更新教学内容。要在筛选保留传统经典基础性的知识的同时紧紧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增加新知识。把反映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到鲜活实用的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适应新需要。
(4)必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充斥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师生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只重现知识本身的讲授,忽视知识产生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熏陶的陈旧教学模式。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着力激发学生乐学爱学,刻苦自学的内在驱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品德。
(5)必须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优秀课程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和信息量大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现场感和效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要特别注意电子教案和课程软件的制作质量、适用对象和使用方式,防止泛用。
二、在“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1.画好一张蓝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我对“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了课程全局在胸,每堂课具体步骤有序实施。这种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和“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两部分。前者是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程序设计,后者是每一次课的具体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包括:前次课内容回顾与作业讲评,本次课内容提出,本次课内容提要,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讲授,知识点、能力点训练(例题、提问、讨论),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下次课内容提示,填写教学评估卡以及大、小循环反馈等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紧紧围绕“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个中心,通过教师讲授与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鲜活知识,首先给学生打下能力与素质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牢牢抓住知识传授这一主线,带动全局,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同样必须重视知识传授,“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倒掉”。我们反对的是知识中心主义,反对把让学生“知道”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性、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其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2)深入挖掘工程热力学科学理论的知识价值、能力训练价值和素质培养价值,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与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力争使学生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升华人格。
(3)总体上要求整个课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次课还要实事求是,并不苛求面面俱到,知识与能力或知识与品德可能只侧重在二维目标,而不是都要达到三维目标。
2.施力于两个着力点――爱国、创新
一个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这也是课
堂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本人讲授的“工程热力学”是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课,既不能讲成脱离知识传授的一般的创新理论课,更不能讲成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要特别讲究方法,要特别注重效果。为此确定的原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重在渗透,重在熏陶,适时适度,努力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在绪论课中,通过热能利用在整个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阐述使学生认识研究热能利用和学习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爱课程、爱专业的教育;通过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在讲授热力循环等章节时,通过国内外热能动力设备循环热效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用能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激励学生为改变落后现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如何提高循环热效率时,首先从数学上分析,提高热效率集中体现在状态坐标图上循环封闭线内的面积越大越好,则必须从这个面积出发向上下左右四周扩展开来才能达到。从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开始向上可从提高初温、初压入手;向下可从降低背压,减少循环热损失起步;向左可引出抽汽回热循环;向右可引出再热循环。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蒸汽动力循环的全貌及内在联系,而且也受到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如在讲范德瓦尔状态方程时,着重分析范德瓦尔如何从逆向思维出发,从原来的理想气体模型不考虑分子自身体积、不考虑分子间作用力到反其道而行之,考虑分子自身体积、考虑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建立起范德瓦尔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开创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研究的先河,使范德瓦尔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受到了逆向性思维的启发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
紧密结合热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适当介绍热力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生平轶事,借此让学生们了解科学理论的创新方法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并进而引伸我们从中应获得的创新方法的启示、科学精神的熏陶以及人生感悟。
紧密结合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来思考、研究和创新。我常常向同学们讲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同样,我讲授的热力学理论知识,也只不过是真理长河中的一段溪流,而不是热力学的终极真理。这好比一个完整长句子中间停顿的逗号而不是句子最后的句号。热力学理论尽管是一门比较古老、比较完善的学科,但是它也在不断发展进化之中。从纵向来说,从可逆过程热力学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从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到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乃至到耗散结构理论;从横向来说,从理论热力学到工程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生命热力学等等。基于这种认识,我讲课的时候,总是实事求是地讲到某种“逗号”的程度,而不总是讲到“句号”完结,力争讲到“问号”的程度,讲出问题来。我体会,一个会讲课的老师讲的课,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用、还要有疑有思,这个思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经常给同学们列举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微观可逆性与宏观不可逆性的矛盾问题、平衡状态的局限性问题、普适精确状态方程的研究问题,热动装置中能量利用率最有效提高的途径问题、传统能量利用方式与环境相容问题以及参数直接测量仪器研制问题,等等。我列出上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认识到热力学本身的不完整,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让同学们破除对真理的神秘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诱导和触发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们大胆去质疑、探究、想象、发明和创造,去攀登科学高峰。
3.抓住三个环节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老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收到好的效果,我采用三个具体作法:
①通过《学生情况调查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状况。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现状,专业思想,特长爱好与不足,人生志向与理想,便于老师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对于学习基础差、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②通过每次课后让学生填写《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评估卡》,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为节省学生填卡时间,评估卡只调查三个方面情况:a.在今天课堂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包括知识、能力、素质)?b.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c.我今天的讲授中最模糊的是什么?通过评估卡我既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三年来我收上来的教学评估卡有三千多张,对改进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地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而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践智慧,普遍地把它解读为“应对考试竞争的教育”。而现实是怎样的呢?应对考试竞争的势头未减,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因此,所谓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其实就是现实存在着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需要满世界找学问来解释其合理性,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全社会都在实实在在地维护它、支持它。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者,既然挣不脱考试竞争,也就不容易弄懂素质教育的真谛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向素质教育“转轨”绝不像理论家们在纸上谈兵那样轻松,“转轨”意味着教育这列机车需要改道,他们就像是铁路上的扳道工,面对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承担的是生死攸关的责任,如何能不困惑?
然而,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仿佛可以超越过程、超越社会评价,超然于考试竞争之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社会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厘清与人的素质之间的联系,把活生生的人培养成仿佛并非血肉之躯、仿佛没有真善美之心的考试机器?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人们倡导素质教育必定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限,人们执著于应对考试竞争必定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尽管它们就在人们心照不宣的默许下并行不悖,但是谁也不想实事求是地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在这个困境中,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就像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们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简单地概括为“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最省力的办法杜撰出来的,在这样的虚假前提下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是真问题。进一步说,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也并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并列起来了,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只要有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意味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调侃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那么,这种调侃到底是说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说人们对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的解释出了问题。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吗?是否还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现实呢?有一种说法是“宁要高素质的人才不要升学率”,这如果不是蓄意羞辱潜隐抵制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百倍愚蠢吧!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我认为有几个朴素也浅显的问题很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基点: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
说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这应当没有异议。那么,解读这个基础的性质,只要借鉴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来审视不同建筑物的不同基础,就不难弄清楚。越是规模宏大的出类拔萃的建筑就越是需要深刻厚重而且扎实的基础,这应当毫无疑问;任何基础都必须是全面的、均衡的,最薄弱的部分也要合格达标,这应当不难理解;任何基础的表面粗糙都不是问题,它无须舍本逐末地在表现形式上苛求精致,这也可以说是个尽人皆知的常理。依据这样的极浅易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极浅易地解读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了,也就可以理智地以验收基础工程的标准来实践并且评价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底线合格,首先培养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体智德美劳基础素质的、能够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教育目标。我们之所以说“首先”,是因为这无疑也是一切卓越的精英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基础,必然把握不好以此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会背离以此为基点的考试竞争,这就会造成上述的问题以及由问题造成的困惑。我在《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一文中,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详细论述过当代基础教育的方向偏差及改造对策。认为方向偏差的根本就在于选择了顶线评价趋向,同时舍弃了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背离了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混淆了现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也由此混淆了高等教育要支持差别原则对均等机会的优先性,而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均等机会对差别原则的优先性的教育法则。其实基础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就像金字塔厚重的底层基石,所以它必须均衡;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性质,就像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间的关系,基础教育就是它的原料生产阶段,所以它只须质地纯正却无须精雕细刻。选择顶线评价趋向的偏差在于,它实际上是在基础教育中演绎高等教育特征,这就像是引导金字塔的每块底层基石都与塔峰径直相对,这必然造成全社会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还像是引导原料生产都要制造半成品,这就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僵化与低起点。
而如果把握好这样的基础,就应该明确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目标。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从本原的意义来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任何健康社会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的精英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基础教育如果希望“真正公平地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奠定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就应该理智地选择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我们通常说的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目标,其实只是一种事实判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为高等教育输送有限定性规格的人才的责任,而是高等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的已经达到普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人才中选拔人才。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终点,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必须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惟其如此,基础教育才可能回到合适的基点,它的素质目标和考试竞争才会摆脱两难困境。
三、目标: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辞书里说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并且成熟的。以此来解释素质教育目标,至少不够充分或恰当。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素”字的解释显然是关键,辞书里对“素”字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说它是指质朴的、本色的、不加修饰做作的,这比较接近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的“素”。这种解释取源于《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其事素而不饰”,这个“素而不饰”中的“素”与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中的“素”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的观点有些激进,孔子的观点比较温和,但就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而言,孔子的观点更为贴切,因为孔子就此与学生讨论过教育目标问题,甚至就是教育中的不同目标的比较和取舍问题。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直接的意思是说色彩绚丽的绘画是因为洁白素净的底色,他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把这个意思引申到道德教育目标上来,认为实施礼仪教育要以仁义为基础,因为礼仪是道德行为的形式目标,它可以修饰也可能做作,但仁义是基本的、本色的、普适的德性目标,它无法修饰也不可以做作。
我们依据这种解释就不难概括出作为现代教育目标的素质的含义,在教育中它是指人的最基本、最本色、最具有普适性的身心品质。这样的解释其实与日常用语中的解释一致,所以我们才认为素质是个常用词语,平常百姓对待平常事,常常很自然地关注素质而且以素质为依据,譬如,农民评价庄稼通常会说“长势”好坏,依据的是庄稼的成长势头和生命潜力;工人评价建筑物基础通常会说“敦实、扎实”等,依据的是负载、材料质地等,他们关注或依据的就是类似“素质”的品质。我们在许多专业领域尤其是特色专业领域中评价人的时候,经常直接使用“素质好”一词,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使用“素质”一词的多数情境往往是遭遇某些目标冲突的,或者需要进行非常规选择,或者需要以潜质代替当下,人们就会使用“素质”一词,譬如挑选运动员、艺术特长人才、各种专业人才的时候,遇到僵化测试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人们就不仅会以“好苗子、好材料、潜力大”来解释冲突,还会以“素质好”来支持选择,这里使用的“素质”就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解释?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对素质教育发生误解,症结就在于我们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解释教育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注重物质性和结果性目标,忽视功能性和过程性目标。譬如我们解释全面发展教育,一直以来就注重“全面”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不厌其详地解释教育的内容,却把智力、体力、发展等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而我们解释素质教育的时候,同样注重“教育”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还是不厌其详地罗列丰富的教育内容,却把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我们依据这样的解释实施素质教育,结果就依然是全面的教育和随意性的素质目标。最普遍的所谓“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解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们真正重视的还是“全面”而不是“发展”,是对某些所谓特长进行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不是“素质”。我们蔚为大观的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应试者或仅仅是为了器乐考级而加盟艺术,甚至竟然是因为文化课考试无望而转攻艺术,他们所张扬的艺术素质的肤浅,不能不说是对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嘲讽。因此,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的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
教育目标观念向素质转换,其实不是什么新思想。因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是素质目标,而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如果真正以此为目标,应当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只是我们的教育学分析和解释出了偏差,使人们执著于营造全面教育却疏误了发展,才造成素质目标失落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谈不上“转轨”的问题,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任何教育几乎都需要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而任何考试也几乎都避免不了竞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有相适应的考试竞争,或者说我们必须把考试竞争融入素质教育系统中。转贴于
四、对策:我们到底该如何改造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是教育考试竞争的极端恶性形式,它的另一极端则是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这是种极端化判断,极少成为真正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在它们中间,有意义的思考也应该在它们中间。教育教学评价和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不是选拔。学校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它的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工程中包括了必要的考试竞争。但是,如果学校教育撇开自己的社会责任,转向应对选拔性考试,甚至以选拔性考试竞争为唯一宗旨,就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制造所谓的“应试教育”。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它的荒谬性昭然,已经无须批判。因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现实的考试竞争有什么问题,它对实践素质教育有什么伤害,我们该如何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
现实的考试竞争疏离了实践素质教育。人们用考试竞争的结果代替教育价值,这种代替享有一种无形的权威,它在教育和教学价值的判断中把实践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弄得形同虚设(学生仅以高分就可以被高校录取),也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和兴奋都聚焦于局限性的几门课程以及局限性的考试竞争中来。这种注意和兴奋像瘟疫一样恣肆蔓延着,冷漠并且疏离了我们实践素质教育的责任。因为没有人关心试卷和分数背后的教育和教学,没有人关心创造这些试卷和分数的各种不同角色的成人和孩子到底生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主体发展价值。实际上,在我们追逐考试竞争并且强化考试竞争符号(成绩或分数)价值的同时,我们遭遇到了教育的双重价值失落,这种失落被考试竞争符号遮蔽了,而符号价值的肤浅和权威,则相辅相成地步入了恶性循环。
死揪上课补课和考试训练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人们不得不容忍它的肤浅是因为不得不屈从于它的权威,人们把考试竞争喻为“指挥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僵化落后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挥棒所促使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教育者和不懂教育却粗暴地干预教育的家长群体,都宁可相信一种判断:提高考试竞争力,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我们不能不觉悟,也正是这种判断,把实践素质教育逼到了一种尴尬境地。有许多禁止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规定都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素质教育为理由。这种理由的潜台词是:实践素质教育宁可退出考试竞争。而坚持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辩解理由是向学生的前途负责也替家长分忧解难。这理由也有潜台词:考试竞争必须抱残守缺。令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肯相信,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应对任凭多么落后的考试也会有竞争实力。
现实的考试竞争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僵化的尖子主义的考试竞争把基础教育窒息在一个精英化的旋涡里,高分名校的狭隘目标和残酷的选拔淘汰,把教学什么和教学为什么都淡化了,它必然架空新课程改革的种种努力,把新教育思想异化成教条,使实践素质教育很难在实质上有所作为,教育正义甚至也无以伸张。譬如近年来教育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多数与无聊学习制造的痛苦、考试竞争制造的压力相关;近年来基础教育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名校,高考后的舆论媒体上则会莫名其妙地捧出不少名人。相比之下,基础教育中维护民工子弟受教育权利的呼吁,高考后人们对无缘竞争和竞争失败者的关爱,对同样付出心血的他们的老师们的理解,是否太过苍白?而后者同样是国民素质的注解,我们的考试竞争实际上是以忽视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基础为代价的。
所谓精英人才或卓越人才如果只是考试竞争胜出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基础很可能比失败者更糟糕,胜出可能只是意味着获得了一块敲门砖。我们说的糟糕有三方面依据,其一是以“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考试竞争,使他们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养成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越是“出类拔萃”就越是疏离普通公民;其二是他们即使成功也未必热爱敲门砖,未必热爱自己的专业,未必热爱由专业追求所建构的事业,我们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选拔卓越人才的良好愿望很可能事与愿违;其三是考试竞争如果迷失了实践素质教育的路向,很容易步入教育的歧途。“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以复活?许多人竟浑然不知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已批判过的陈腐教育观念,在如此的歧途上行走,如何能养成做人中人、平民人、知天下之人的良好素质基础?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我们选择走出困境的路径,这从根本上说是个端正教育思想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瓶颈”的时候,正是现行的考试竞争必须重新改革的时候,而这种改革只能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并轨”。我们面临的事实,不是实践素质教育附庸扭曲考试竞争,而是考试竞争在适合实践素质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我们首先需要澄清误以手段为目标的问题。实践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为它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教育评价都没有理由拒绝高素质的人才。实践素质教育并非是要全新设置教育内容,它依然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我们之所以会误解为全新内容,只是因为现行的考试竞争内容不全面,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驾驭这些内容载体,如何不限于僵化地记忆、熟练、掌握而误了发展,如何实现素质目标。而考试竞争毕竟不仅关系到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且关系到高层次人才选拔,它如何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相适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考试以素质为目标,其本质上就是素质测试了,还会有什么冲突?诸如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把儿童青少年整得厌恶学习的战术,说到底不过是低层次非素质目标训练而已,如此,哪里能寻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呢?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弄清现行考试竞争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实的考试竞争的成功或失败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指标?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如何判断?曾有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在研究了中国高考试卷之后,说它是“捉弄人”的考试,并且说他们学校里的来自名牌大学的与来自二、三流大学的中国研究生,就发展潜能而言只有几个月的差别。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些已经被考试竞争淘汰了的学生,如果给他们机会,其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泰勒在著名的“八年研究”中,曾经利用实验班学生免试升入大学的规定,证明了他的“那些特定科目学习达不到要求的中学生,许多依然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功”的假设,诚然这种证明说的是美国中学的考试竞争的发展局限性,但是也足以启示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试,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我们应当在实践素质教育中改造考试竞争。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实践素质教育,也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是否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呢?这里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我们以储备丰富的知识仓库、以数不清的考试或模拟考试来应对考试竞争,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最笨拙的办法,这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或者负效?这就像足球队只练踢球甚至只练临门一脚不练其他,或者像长跑运动员从早到晚只练长跑不练其他,能否算是有效训练?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地应对比赛?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迫使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忍受沉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失落的是什么?学生和教师们滋生着心理焦虑与紧张,抑郁失落与无聊,学生厌恶学校学习,教师冷漠教育教学,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应对考试竞争?
如果我们把实践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从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或者重建与重构的虚拟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融入现实的教育和教学之中,也融入考试竞争之中,是否能形成一种冲突的和谐呢?我们似乎谁都没有认真地回答过一个浅显问题:超负荷的上课补课,即使是应对考试竞争,真正有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此表示过异议,他确信为差生补课是最不理智的,赞科夫曾经对此提出过建议,认为后进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他们的主张其实都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张。天津南开中学的康岫岩校长,以一种有容乃大的教育家气派实践着素质教育,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也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智慧应对着考试竞争,在高考进入倒计时的“严峻”时刻,她依然与高三学生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其结果不仅没有影响考试竞争,反而“考得更好”。当中国的现代农民都已经摆脱了“只有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可以提高质量”的理念的情况下,教育为什么不能寻求科学教学呢?有些家长已经觉悟到“学生应有自己的时间去消化”,有些学生则萌生了“希望有时间自己调整、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觉悟,教育何以就不能支持如此的觉悟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0-01
初中生带着美丽的梦想,跨入了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如何让他们的翅膀更坚实有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构想的首要任务。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不能用言语明确构成自己的意思,那么人类思想的最高成绩,最深刻的知识和最热烈的心情,都无法使人知道。”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其三、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老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教师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双师”素质概述
“双师”的含义就是让教师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教授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早在职业教育改革之初,国家在制定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时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要求的目标是让教师成为教师和技师、教师和工程师等“双师”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双师”应当教学能力强,可以运用熟练而科学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组织和控制的水平,提升教学效益;具备学历和知识结构双高水平,即有专业的教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技能;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在教学外教师能够运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工作水平高,教学中具备优秀的教师品质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这些基本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是鼓励教师在获得基本的教师资格后,还要通过自身的充实和深造,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如技术培训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证书、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教师具备教师职称后,获得工程或者技师以上职业等级资格并达到其操作技能水平还较为困难,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发展概念和发展导向,即以“双师型”为基础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此逐步促进教师达到“双师型”目标。因此,从根本上看,“双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两种技能:教授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技能素质的提高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双师素质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
1.双师的标准模糊
双师素质教育是一个目标和方向,职业教育要建立双师队伍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也得到了实施。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评价“双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界定。如,讲师工程师、讲师技师、讲师职业指导师等是否认定为双师。在实践中,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认定往往是由学校和有关机构进行考核评定,因为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双师的评定当然也就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差异,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的培养和评价没有介入和指导,这进一步导致了双师评价机制的标准性缺失。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认定程序,没有激励机制和手段,更与工资待遇无关,当然就会影响教师成为“双师”的积极性,在没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很多教师对成为“双师”失去了“兴趣”,因此,认定标准的模糊显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培养。
2.教师资源的局限性明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源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而这些教师往往都是从这个校门出来就进入到了另一个校门,即完成了学业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因此,虽然其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水平较高,但是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的技术实践,当然就没有相关的技能积累。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强于实践教学,自身的素质也就突出了理论强而实践弱的现实情况。因此,在培养双师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只能从头开始对实践技术进行学习,而现实条件却不允许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技术实践,要获得通过技术资格认证当然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难点之一。
3.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继续教育是教师获得双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培养方向,但是此目标还没有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即获得职业技术资质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利用继续教育的手段来培养教师的第二技能,实际上双师素质提高仅仅停留在制度和规划中,甚至于口头上,最为重要的继续教育的手段和措施还没有完整,因此双师素质培养无法全面实施,这也是“双师”之所以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4.缺乏固定的培养模式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机制就是重视理论的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同其他院校的教师培养基本都处在同一个教育体制中,所以缺乏特有的教师培养模式,这就形成了单一素质突出,而无法成为“双师”师资的现状。在现有的一视同仁的教师培养模式下,要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十分困难的。
三、国外的“双师”培养制度
1.德国的职业教师培养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其实行职业教育的时间较早,经验和改造使其职业教育的体制已经较为完善。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德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双轨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而其在“双师”培养方面的体制构成也有独到之处。德国职业教师的培养有三种形式:(1)常规过程,即在大学完成基本教育,在这期间需要选修职业教育和辅修专业,完成大学学业时需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进入教育学院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教学理论。完成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职业教师资格;(2)间接过程,一些学生可以先完成职业教育,在高职毕业后需要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主要进修教育理论课程,然后参加常规的资格考试,进入职业教育学院。(3)直接过程,学生进入到综合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师工作,但是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而德国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继续教育的规范、系统激励措施、操作办法、进修内容等,继续教育的制度较为完善。
2.日本职业教师培养模式
在日本要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先行获得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具备从事教育的基本资格;然后需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职教的资格。日本教师的录用考试是每年一次,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进入教学岗位后,还要进行相应的进修。日本对相关的进修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每位教师都可以获得进修机会,日本规定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直接对教师的进修统筹和安排。在职教师的进修内容丰富多样,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修内容也不断扩展和变化,这种灵活的进修制度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四、我国培养“双师”素质队伍措施
1.树立教师的“双师”意识和“双师”标准
在培养“双师”素质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教师“双师”意识的培养,即教师要具备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将成为双师作为其从事教师工作的生涯目标。在职业院校应当大力宣传“双师”人才的必要性,让教师明确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才能和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而要教会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自身就应当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同时应当重视对实践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评估,即鼓励教师成为双师,也通过监督和激励来促进其树立成为双师的意识。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技能考核的标准,确定教师取得职业技术资格的具体办法和标准,以此规范“双师”的评价体制,让教师有意识、有动力、有目标。
2.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的调整更新,因为技术的发展是高速度的,今天教师具备了技术资格认证,并不等于就具备了长期的职业教学资格,因此培养双师素质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即完善的继续教育的体制。这个长效机制不是单纯的定期和定时的考核与进修,而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监督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觉地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职业技能。也就是在定时定期的基础上,规范进修和学习的方向,此方向应尽量与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技术发展有关,即促进教师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技能,这样“双师素质”才能发挥效果。
3.拓展师资来源
在师资引入的制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技能,这两个思路就是先专业再职业,或者先职业后专业,这里的专业就是教学的基本素质,职业就是指职业技能。先专业再职业就是指那些从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到职业教学中成为教师,然而在其工作期间需要对其进行技能化的培训和进修,即选定教学科目后,马上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然后进入到教学中;先职业后专业,就是指在聘请教师的时候,应当拓展眼界和层面,从企业中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从事职业教育,而在聘请任教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专业的进修培训,使其在具备了教学能力后进入到职业教学活动中,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两个师资引进方式可以满足目前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双向的人才引入机制可以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化进程。
4.借鉴国外的模式培养“双师”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日本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工作须先到企业工作后才能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具有“双师”素质队伍的成功经验。
五、结语
总之,要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就需要从宏观、微观、主观、客观方面入手,利用师资来源的拓展、培训机制的完善、主观意识的培养、先进经验的引入等对现有的职业教师的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树立双师素质的培养目标激励评价机制,并以此为核心改进制度和措施,完成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迅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武俊梅.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民营科技,2010,(06).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18-02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一股新生力量、新鲜血液,应该给教师队伍带来一缕吐故纳新的气息。
21世纪人才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未来的教育质量,而未来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其思想、学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所以提高新时期教师综合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现状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需要高素质、高质量、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便抓住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素质,尤其加强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其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神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做到“德高为范”。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青年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在思想上、行动上,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情操。青年教师表情丰富、高雅自如、利落洒脱、端庄稳重的教态,有利于学生听课,减轻学习压力,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2.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质。只有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荣誉感,自觉献身于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才能努力研究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技能和水平扎根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精神是以“为学生服务”为最高目标,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乐于奉献。以教为荣、以教报国的精神是人民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只有具备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各种困难,守住三尺讲台的一方圣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平凡的岗位中建功立业。
3.要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没有健康的身体是难以胜任的。青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抛弃不良嗜好,注重劳逸结合,科学用脑,保持精力充沛、记忆良好、思维敏捷。在有健壮体魄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把压力变为动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教学科研工作多么繁忙,都应积极增加自身的生活情趣,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克服和化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同时,青年教师要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善于关心自己,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状态。
4.关爱学生,做到“爱生如子”。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爱是教育的生命之水。关爱学生,是铸造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理想、学习及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以平等的意识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其次,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和学会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师生间平等亲密的关系,构成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5.勇于创新,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的根本。青年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在精通自己的专业并对所教课程有精深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创新来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深化科研水平,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还应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及现代教育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努力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三、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与高速发展形成了对人才的高需求和高标准要求,这无形中给学校尤其是处于象牙塔顶端的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使青年教师不断地面临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这些要求和期望在给高校青年教师创造并提供发展机会、展示才能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愈来愈大的压力。青年教师担负着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工作中不仅需要敬业负责的工作理念,而且需要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需要从各方面提升和培养职业所需的核心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脚根,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忠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3]张俊,宋小清,朱光玉.高校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2).
[4]刘宁.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汉中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知识宣传、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本地区的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收集调查问卷74份、座谈会8次、个别访谈200余人次,整理资料300余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培训人员认可的社区教育培训方式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主,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格证。47%的调查者认为参加此类培训的时间较短,希望培训授课方式以集中面授、远程授课和编组学习多种形式,采用教师讲课和自己手动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为主。25%的调查者认为培训的成果不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增产难、致富慢,培训内容上要求包括现代农业理论知识、产品市场及营销、创业技能等。55%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的选取上过于局限,希望延伸至区县、乡镇一级的地区。
二、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目前汉中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多,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强,青壮劳动力缺乏,制约了农业劳动的开展,优良的品种及主推技术难以在农村中推广开来。
(二)部门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统筹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管理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强;分配任务时,培训单位与受训人员统筹不到位;培训资源整合混乱,往往出现多个培训专家讲同一内容,不同培训单位组织的专家为同一人等现象,导致受训人员抱怨重复培训、培训内容单一等情况出现。归根结底,各部门未能紧密配合,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系统。
三、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做好高素质农民在科技致富等多方面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原来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培育一个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一大片。另外,可以将一些高素质农民培育好的经验及方法进行推广,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影响力,让青年农民看得见希望,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