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篇1

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广大的工人、农民、职工、干部和老年人,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主体。①无论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还是受教育群体的范围上,社会音乐教育都更为广博、丰富。笔者针对社会音乐教育这一特点,选择了部分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希望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蚌埠市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及琴童家长,共发出问卷280份,取得有效样本267份,其中家长问卷调查61份,教师问卷调查34份,学生问卷调查172份。被访问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文化层次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种状况间的联系。

二、调查地点的社会因素

蚌埠又称珠城,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蚌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三、蚌埠市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

1.师资来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仅仅是副业,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各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以及在校艺术专业学生等。在34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其中9人(26%)学的是声乐专业,24人(71%)学的是器乐专业,2人(6%)学的是音乐理论,1人(3%)学的是舞蹈专业,2人(6%)学的是器乐和声乐两个专业。

2.师资学历结构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是息息相关的。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中本科学历占了74%,大专学历占20%,研究生学历占6%,中专学历则无人选择。本科学历的教师一般来自于大、中、小学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要求,学音乐的研究生人数少,另一方面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所开设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技术类,例如器乐、声乐、舞蹈,等等。所以本科学历教师是能够胜任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家庭授课较多,一般不去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学。

就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教学水平也较高,但在社会中仍然有人对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

3.家长

(1)家庭背景

蚌埠地区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学生家庭情况总体来说以工薪阶层为主,少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同时参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大专、本科居多,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模式。

据调查,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占多数,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34%,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虽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仍然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

(2)家庭经济支出

在调查中,家庭和个人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经济投入是一个重点,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家长和个人对于儿童学习音乐的期望和功利性。

音乐教育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其经济投入可以说是较大的。不仅学费较高,如果学习器乐演奏,乐器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起,还要考虑到更换乐器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往往要付出比普通教育更多的费用。很多家庭由于负担不起,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很无奈地中止了孩子的社会音乐培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给孩子每个月在学习音乐上的开支是“3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50%,“120—150元”和“200—300元”的家庭各占20%,“150—200元”的家庭占10%。

通过这次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培训学校让孩子学习音乐都是盲目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考学加分,为了考级而学习音乐;有些家长是为了实现小时未实现的愿望,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除此之外,蚌埠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或者中小学教师,进入培训机构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教师培训,加上社会音乐教育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9(2).

篇2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篇3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篇4

我们从音乐学院和高师音乐专业两方面来分析:

1.从招生人数较多的本科阶段来看,我国大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不招收音乐理论方向的本科生。那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胜任视唱练耳教师呢?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视唱练耳基础好的学生不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视唱练耳。后者显然是不适合承担社会教育机构视唱练耳教师这个职务的。值得注意的是视唱练耳水平较好的学生也需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之后才可以担任视唱练耳教师。这一点笔者会在后面具体说明。

2.各大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方向的招生人数与其它主流专业有很大差距。笔者选取了几所国内知名音乐学院的今年招生的数据作为参考: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招收钢琴系本科生20名,声乐歌剧系27人,作曲系中视唱练耳方向3名;上海音乐学院20lO年招收钢琴系本科生20名,声乐表演系28名,视唱练耳方向2名: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招收钢琴系本科生90名,声乐系110名,视唱练耳方向本科生10名。

在研究生阶段,音乐学院和一部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都招收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但数量同样不多。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的师资主要是来源于各高校音乐专业在校生和外聘已工作的音乐教师。在声乐和器乐方面,要聘请到优秀的教师并不困难,但在视唱练耳专业教师稀少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采取让其他专业教师来开设音乐基础课的办法。这样一来就难免产生一些问题:

一、教师教学过程不够规范。我们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师本身具有良好地音乐素养并不意味着就能教好这门课程。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一些教师大多只能按照自己当初学习视唱练耳的习惯来组织教学。许多教师都有很好的视唱练耳功底,但作为一名视唱练耳教师只具备较强的音乐读写能力还不够。视唱练耳教学法在技能性、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是很难符合要求的。

二、教师对于视唱练耳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心理了解不透彻。一些教师对于视唱练耳启蒙教学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这阶段的知识内容简单,用自己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视唱练耳的启蒙阶段非常重要,它奠定了学生今后音乐素养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教育会对他今后视唱练耳的学习产生持续影响。知识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同样简单,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刚刚接触视唱练耳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点。如果教师认为一些知识点比较简单,不进行细致讲解便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就会产生缺口。这些缺口看来并不起眼,却会在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影响。教师对知识点要做到透彻了解,哪里应该深度剖析,哪里应该重点强化,哪里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不对类似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视唱练耳专业师资稀少是客观事实,如果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因为这个原因而停止开设音乐素养课程,这对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个损失。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篇5

1.进一步健全本专业委员会所属各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通过会议的民主程序,推举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学术委员。该项工作将是本年度各学术委员会分别举办的学术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

2. 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学会队伍。

3.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中心、中师中心、高师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并逐步规范,形成制度。

二、学术研究活动

本年度基础教育中心、中师中心、高师中心等均将先后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各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学术活动为:

(一)基础教育中心

1.基础教育中心4月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新课程研讨会暨音乐教研员培训班”。

2. 各学术委员会的活动有:8月,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在上海市举办“全国童声合唱培训研讨班”; 8月,舞蹈学术委员会在深圳市举办“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舞蹈教学)教师培训班”;12月,器乐学术委员会在广州市举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器乐教学研究”活动。

3. 大区之间学术协作活动有:东北三省将于6月在哈尔滨市举办“新课程教学交流及专题报告会”;中南六省(区)将于8月在湖北武汉市举办“新课程下的音乐课教学研讨会”;西南四省(区)将于10月在云南举办“音乐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二)中师中心

11月在广西南宁举办“全国中师、幼师合唱指挥现场执教评比”活动,同时进行“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和“论文报告会”。

(三)高师中心

声乐学术委员会将于5月在重庆西南师大举行“高师声乐教学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将于7月上旬在哈尔滨市举办教学改革研讨会和成立大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将于7月在西北师大举办“高师理论作曲课程改革”研讨会;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钢琴教学改革”研讨会;合唱学术委员会将于10月在开封河南大学举办“合唱教学改革”研讨会 。

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贯通中小学、中师和高师)将于8月在大连市举办“音乐教育学课程建设”研讨会。

三、科研工作

1. 继续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后的调研工作,拟与今年9月完成全国各地的调研任务。

2.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2004年的重点工作是搜集资料,10月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召开课题核心组全体成员第二次会议,交流资料和信息;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

四、其他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