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广大的工人、农民、职工、干部和老年人,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主体。①无论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还是受教育群体的范围上,社会音乐教育都更为广博、丰富。笔者针对社会音乐教育这一特点,选择了部分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希望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蚌埠市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及琴童家长,共发出问卷280份,取得有效样本267份,其中家长问卷调查61份,教师问卷调查34份,学生问卷调查172份。被访问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文化层次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种状况间的联系。
二、调查地点的社会因素
蚌埠又称珠城,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蚌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三、蚌埠市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
1.师资来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仅仅是副业,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各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以及在校艺术专业学生等。在34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其中9人(26%)学的是声乐专业,24人(71%)学的是器乐专业,2人(6%)学的是音乐理论,1人(3%)学的是舞蹈专业,2人(6%)学的是器乐和声乐两个专业。
2.师资学历结构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是息息相关的。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中本科学历占了74%,大专学历占20%,研究生学历占6%,中专学历则无人选择。本科学历的教师一般来自于大、中、小学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要求,学音乐的研究生人数少,另一方面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所开设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技术类,例如器乐、声乐、舞蹈,等等。所以本科学历教师是能够胜任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家庭授课较多,一般不去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学。
就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教学水平也较高,但在社会中仍然有人对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
3.家长
(1)家庭背景
蚌埠地区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学生家庭情况总体来说以工薪阶层为主,少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同时参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大专、本科居多,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模式。
据调查,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占多数,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34%,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虽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仍然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
(2)家庭经济支出
在调查中,家庭和个人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经济投入是一个重点,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家长和个人对于儿童学习音乐的期望和功利性。
音乐教育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其经济投入可以说是较大的。不仅学费较高,如果学习器乐演奏,乐器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起,还要考虑到更换乐器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往往要付出比普通教育更多的费用。很多家庭由于负担不起,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很无奈地中止了孩子的社会音乐培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给孩子每个月在学习音乐上的开支是“3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50%,“120—150元”和“200—300元”的家庭各占20%,“150—200元”的家庭占10%。
通过这次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培训学校让孩子学习音乐都是盲目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考学加分,为了考级而学习音乐;有些家长是为了实现小时未实现的愿望,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除此之外,蚌埠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或者中小学教师,进入培训机构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教师培训,加上社会音乐教育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9(2).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我们从音乐学院和高师音乐专业两方面来分析:
1.从招生人数较多的本科阶段来看,我国大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不招收音乐理论方向的本科生。那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胜任视唱练耳教师呢?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视唱练耳基础好的学生不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视唱练耳。后者显然是不适合承担社会教育机构视唱练耳教师这个职务的。值得注意的是视唱练耳水平较好的学生也需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之后才可以担任视唱练耳教师。这一点笔者会在后面具体说明。
2.各大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方向的招生人数与其它主流专业有很大差距。笔者选取了几所国内知名音乐学院的今年招生的数据作为参考: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招收钢琴系本科生20名,声乐歌剧系27人,作曲系中视唱练耳方向3名;上海音乐学院20lO年招收钢琴系本科生20名,声乐表演系28名,视唱练耳方向2名: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招收钢琴系本科生90名,声乐系110名,视唱练耳方向本科生10名。
在研究生阶段,音乐学院和一部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都招收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但数量同样不多。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的师资主要是来源于各高校音乐专业在校生和外聘已工作的音乐教师。在声乐和器乐方面,要聘请到优秀的教师并不困难,但在视唱练耳专业教师稀少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采取让其他专业教师来开设音乐基础课的办法。这样一来就难免产生一些问题:
一、教师教学过程不够规范。我们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师本身具有良好地音乐素养并不意味着就能教好这门课程。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一些教师大多只能按照自己当初学习视唱练耳的习惯来组织教学。许多教师都有很好的视唱练耳功底,但作为一名视唱练耳教师只具备较强的音乐读写能力还不够。视唱练耳教学法在技能性、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是很难符合要求的。
二、教师对于视唱练耳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心理了解不透彻。一些教师对于视唱练耳启蒙教学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这阶段的知识内容简单,用自己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视唱练耳的启蒙阶段非常重要,它奠定了学生今后音乐素养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教育会对他今后视唱练耳的学习产生持续影响。知识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同样简单,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刚刚接触视唱练耳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点。如果教师认为一些知识点比较简单,不进行细致讲解便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就会产生缺口。这些缺口看来并不起眼,却会在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影响。教师对知识点要做到透彻了解,哪里应该深度剖析,哪里应该重点强化,哪里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不对类似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视唱练耳专业师资稀少是客观事实,如果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因为这个原因而停止开设音乐素养课程,这对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个损失。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1.进一步健全本专业委员会所属各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通过会议的民主程序,推举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学术委员。该项工作将是本年度各学术委员会分别举办的学术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
2. 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学会队伍。
3.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中心、中师中心、高师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并逐步规范,形成制度。
二、学术研究活动
本年度基础教育中心、中师中心、高师中心等均将先后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各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学术活动为:
(一)基础教育中心
1.基础教育中心4月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新课程研讨会暨音乐教研员培训班”。
2. 各学术委员会的活动有:8月,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在上海市举办“全国童声合唱培训研讨班”; 8月,舞蹈学术委员会在深圳市举办“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舞蹈教学)教师培训班”;12月,器乐学术委员会在广州市举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器乐教学研究”活动。
3. 大区之间学术协作活动有:东北三省将于6月在哈尔滨市举办“新课程教学交流及专题报告会”;中南六省(区)将于8月在湖北武汉市举办“新课程下的音乐课教学研讨会”;西南四省(区)将于10月在云南举办“音乐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二)中师中心
11月在广西南宁举办“全国中师、幼师合唱指挥现场执教评比”活动,同时进行“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和“论文报告会”。
(三)高师中心
声乐学术委员会将于5月在重庆西南师大举行“高师声乐教学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将于7月上旬在哈尔滨市举办教学改革研讨会和成立大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将于7月在西北师大举办“高师理论作曲课程改革”研讨会;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钢琴教学改革”研讨会;合唱学术委员会将于10月在开封河南大学举办“合唱教学改革”研讨会 。
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贯通中小学、中师和高师)将于8月在大连市举办“音乐教育学课程建设”研讨会。
三、科研工作
1. 继续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后的调研工作,拟与今年9月完成全国各地的调研任务。
2.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2004年的重点工作是搜集资料,10月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召开课题核心组全体成员第二次会议,交流资料和信息;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
四、其他工作
当今社会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高师(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已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呈下降趋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一定要重新调整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面对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问题,调整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是现行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无法满足音乐性和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无法培养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未来主要岗位群——中小学教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适应不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艺术师资的要求。“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而课程的设置又是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定的培养方向决定的。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体现着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应有的性质和特色。”
因此,对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失衡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表现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更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对于高师音乐学研究生来说,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直接影响到音乐学专业研究生音乐学理论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掌握。
当前,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具体表现为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研究类课程的失衡,方向选修课的人为壁垒,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和门类的失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缺。
1 必修课程中缺乏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对于高师而言,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政治;专业必修课程则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专业技能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对于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各自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专业技能类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技能而设置;教育类课程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养成和提高的基础课程,更是学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的关键课程;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较高阶段,研究类课程的设置则是为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服务的。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这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基本课程结构。
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这三类课程本应是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的。然而,事实上,在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置,而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往往是缺乏的,无论是从课时,还是从所占学分来看,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都是不能和专业技能类课程相比。例如,山东省某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程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以下几门:艺术美学,民主音乐学概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史学研究,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只有两门课程是研究类的课程,没有一门是教育类的课程,这对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来说都还是很欠缺的。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这两类课程都是非常缺乏的。
2 方向选修课程存在人为壁垒
我国硕士生培养一般是按研究方向加以培养的,与研究方向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是方向性课程。方向选修课是特别为某一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开设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选修课。按理说,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得很缌,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性选课,如果把这些方向课程加起来,开设的课程门类应当是相当丰富了,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对学生全面的音乐素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各个研究方向所开设的方向选秀课程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人为壁垒,某一研究开设的方向选秀课只供本方向的某几个学生享有。
3 音乐专业选秀课程时比重大,门类少
音乐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整个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不管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能够进行选修,不同的学校对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分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多,有的少。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教学特点是过分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然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我们在强化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还应注意专业选修课安排和选择,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确保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汲取知识的空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和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中,专业选修课突破了方向性选修课的局限,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音乐素养的意义非常重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程,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之间的共同研讨,发表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选修课程对音乐学专业所有的硕士生都是同样重要,高师应该努力开设出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中,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例如,某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7门专业选修课程,分别是音乐文献研究,西方现当代音乐,音乐学专题讲座,中外文化史,专业论文导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音乐,世界音乐。这7门课程均是36个学时,2个学分。其中,西方现当代音乐,音乐学专题讲座和中外文化史的考核方式是考试。虽然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但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所有的学生来说,课程的门类依然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再看四川某
一所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仅有4门,分别是钢琴教学研究,72个学时,3个学分;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72学时,3个学分;手风琴教学研究,72学时,3个学分;声乐心理学理论,36学时,3个学分。较之山东的那所师范大学,四川的这所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的课时更多,门类更少。这样课时太多、每类稀少的选修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4 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
音乐表演是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音乐素质之一,对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生来说,无论是毕业以后走上讲台,还是走上舞台,音乐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表演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即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的一些音乐表演的活动,包括课堂上的音乐表演,专业内部组织的音乐会,学校在庆典时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包括学生参加由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而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音乐表演类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音乐表演类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也包括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理论素养。
音乐表演类课程是高师音乐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大量的音乐表演类的课程,尤其是在声乐和器乐方向的,开设的音乐表演类课程更多,例如,钢琴,手风琴,和声学……音乐表演类课程的门类繁多,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其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上课形式基本是小班教学,有的研究方向招收的人较少的,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对于音乐表演类的课程,课堂上的音乐表演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整堂课都成为学生的音乐表演的时候,也就是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反思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了。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主要的表现是忽视课程中的理论教学,过分强调音乐表演实践。例如,“声乐演唱”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使理论结合实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忽视音乐表演类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使得研究生的音乐表演类课程成为了技能操练课,而这种缺乏理论支撑的技能操练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实际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转贴于 5 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基本是空白
艺术素养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除了音乐素养外,还必须通过其他的课程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音乐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课程,虽然在这些课程中,除了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最紧密以外,美术、戏剧和音乐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它们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因此,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懂得艺术,要具有艺术素养,就还必须修习其他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
然而,在现行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中,和音乐相关的非音乐艺术类课程基本上是空白的。这种空白使得学生除了懂得音乐,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艺术素养结构不完整。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白与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的倾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学生都是关起门来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联系非常少,即使是同属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专业之间联系都非常少。
二、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原因探索
导致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编制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课程结构属于一种人为的结构,是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思想决定行动,编制思想的误区会导致编制出来的课程结构不仅妨碍音乐学专业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难以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导致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下降,社会认可程度低。
1 研究方向本位的课程结构编制理念
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在一个二级音乐学科名下,设置的研究方向少则8~9个,多则十几个。研究方向分得过细,过于狭窄,势必导致课程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学生没有进行跨方向选课的渠道。此外,这种课程结构编制理念也影响了导师的素养,他们只是某一个领域的专才,尤其是专业技能的专才,其开设的选修课都是具有很强的方向倾向性的,即开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本研究方向的,对其他研究方向的学生具有排他性。
这些人为壁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音乐学专业的每个研究方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都很少,开设的选修课只供这几个学生享有,人为的壁垒限制了其他方向学生对课程的选修,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当然,这种人为壁垒造成的最大的后果是研究生的全面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的研究生的素质结构非常不完善。
这正如郭声健教授所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方向分得太细,这其实并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 借鉴移植的课程结构编制模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自从开始招收硕士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吸收并借鉴着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编制模式。但当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时,则需要加强自身课程结构的探究和理论建构。
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结构编制中存在着“重专业性轻师范性”的错误观点。对专业性的过分强调使学校在编制课程时,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培养教师教育的素养和发展教学技能的教育类课程则少得可怜。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毕业后主要是去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素养,相关的教学技能,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知识观必须在学习阶段形成,而这些理论素养和观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师范性是高师在编制课程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偏离了师范性也就偏离了自身的坐标。如果说音乐院校以学生的演奏(唱)能力的提高及比赛获奖与否来衡量其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那么高师则注重的是全面知识的获取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编制中,关于技能性训练的课程应该是课程的重点,而其他的课程,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高师的师范性特征则决定了在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编制中,应该增设大量的能够体现其自身师范特性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将来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另外一种错误观点是“重技能性轻理论性”,认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具备高超的音乐表演的技能就可以了,而不顾培养硕士生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中独立地从事理论研究”能力的教育目标。表现在课程结构中,即是研究性课程的缺乏与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高师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大都来源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是某一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拥有高超的音乐表演技能,而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教学设计,即是单纯进行技能操练的教学设计,将音乐表演类课程错误地理解为音乐技能操练课程,这是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的。
所以说,在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初期,适当借鉴专业音乐学院校的课程编制模式给高师院校带来的是有利的影响,但是在专业已经逐渐成熟的时候,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借鉴移植则会对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
3 陈旧的就业岗位设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高师音乐学硕士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主要分为以下4种:第一,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高校政治辅导员;第三,社会培训团体;第四,专业音乐人才。在这4种职业领域中,中小学音乐教师事实上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入领域。而与之相左的是,音乐学硕士生毕业后最不愿从事的工作之一就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高师在培养音乐学研究生时,最不重视的一个就业岗位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高师丝毫不去考虑已悄然发生巨变的就业市场,依然保持着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的培养模式,仍在追求学生高超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力图使学生都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就是这样一种陈旧的就业岗位设计,很难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音乐师资素质培养的要求。
一、 初衷
李老师出生于音乐之家,已故的父亲李凌是中国音乐界的老领导。李老师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自1978年起一直在中国音协工作,历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执行秘书,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务。最初李老师并未从事音乐教育,但后来有一件事使她感触很深,并将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了她毕生奋斗的事业。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工作的时候,她曾多次为学成回国的年轻人和在国际音乐比赛的获奖者组织音乐会。但当时最让李老师震惊的是听众的音乐素质欠缺。她认为要提高听众的音乐素质应当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所以,当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廖乃雄教授的影响,接触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后,就认为它可以为中国的中小学和学前音乐教育所用。她曾赴德国、奥地利(奥尔夫音乐学院)学习、考察。将其与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后,她认为中国多年没有改变的以唱歌为主要(或全部)内容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免过于单调,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我们最缺乏的是可供借鉴的音乐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因为中国在与世界隔绝了多年以后,音乐教师根本不知道国际上是在怎样进行音乐教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当代音乐教育相对落后、国民的音乐素质相对低下,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但在当代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国家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与中国古老的音乐美学、乐教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奥尔夫在他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解释了他的“原本”的含义:“‘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中国上古时期形成的音乐的概念即强调“歌、舞、乐”是一个整体,这两者的相通性是显而易见的。“原本性音乐”从哲学的层面去认识,可以理解为它是原始的、自然的、即兴的、综合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手段、一座桥梁,通过它达到促进人性发展的目的。
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学模式,它具有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性,也具有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的广泛适应性。正如奥尔夫曾说过这个体系是一种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方法是可以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完全可以“本土化”。
基于以上认识,李老师自1986年起,就开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推广工作。
二、踏实的工作
1991年成立了中国音协奥尔夫学会(1993年更名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李老师作为会长,用以下三种方式开展工作:
1.聘请专家讲学
先后邀请德国、美国及台湾的“奥尔夫”专家和学者来华授课。如1986年邀请德国西柏林奥尔夫教师施耐德夫人在北京讲学,1988年、1991年邀请奥尔夫学院教授两度来华讲学,1988年邀请美国奥尔夫协会会长玛瑞・莎洛克博士在北京、西安讲学,1995年邀请德国的沃尔夫冈・哈特曼先生在上海讲学,2001年邀请美国奥尔夫协会前主席朱迪・邦德博士在北京讲学等等。
2.组团出访学习交流
4次出访德国、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活动。如1991年11月应美国奥尔夫协会邀请,李老师赴美参加美国奥尔夫年会,并在会上以《阿细跳月》为课题做了中国“奥尔夫”教学课例的展示;1995年李老师以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带团(包括16名上海小学生艺术团成员)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纪念卡尔.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会议,在会上又展示中国“奥尔夫”教学课例《秧歌》。
3.培训师资
在国内多次举办大型培训班。如1986年,李老师就任刚刚组建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就于当年的5月19日-6月14日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分别在北京和西安举办大型师资培训班,在京先后两期共有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近九百学员参加,此次活动后在各地掀起了一个奥尔夫的小,对当时刚起步的音乐教育改革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88年8月15-25日在奥尔夫基金会资助下,由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与原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联合主办奥尔夫师资培训班,全国除青海、台湾外各省均派人共计四百余人参加学习。这次培训由于重点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法课教师参加,为该课教学注入了新观念、新教法,推动了音乐教育理论的建设。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由中国音协音教委主办为期一年的“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师资培训班”(现己举办了十届),由李妲娜、吴国本、李燕诒等人任教,学员80余人。1989年起分别在北京、陕西、广东、沈阳、甘肃、河南、山东、天津、河北、大庆等地举办短期(3―7天)的培训班,2002年起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以外开办师资培训班(200课时),与当地有关机构联合开办培训班。
4.教学及研究
李老师在祖国大陆及台湾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她对奥尔夫教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并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专著两部:1997年编写出版了《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与杨立梅合著,海南出版社);2002年又编写出版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与修海林、尹爱卿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从书]),这是在大陆第一本比较全面介绍奥尔夫的专著。2000年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陆第一个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站(省略)建立,新颖、丰富的内容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点击,加速了国内外关于奥尔夫教育信息的传递。
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继续教育学院,李老师受聘担任本科“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至今已有4 届。
三、 融入
2000年李老师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艺术课”课题组成员,参与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
李老师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小学的“音乐”、“艺术”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左下栏图表能够很好地说明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与中小学的“音乐”、“艺术”课程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随着我国在全球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元素渗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我国教育领域,多元文化教育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教育发展模式对当今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与严峻的挑战。笔者作为一位多年在普通高校兼任音乐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现今80、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与未来人生的发展都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假想在大学课堂中如仍以以往传统单一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去诠释某门课程的话,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结果会造成课堂无生气、学生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思想开小差等被动学习的状态,更别提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改变教学者的自身意识,及时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积极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笔者现就自身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总结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行共同交流。
一、培养对象及目标
早在1953年,国际音乐学会就召开了主题为“音乐在青年和成人教育中的作用”的会议,会议研究了与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相关的问题,并指出:非专业化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音乐家,而是培养听众的鉴赏能力、品味和作出批评性判断的能力[1]。负责音乐与大专院校教育的委员会还特别强调:要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音乐教育,以避免由于缺乏起码的培训而造成成人中人才的浪费。
因此,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应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平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通过此项独特教育手段的开展,能够拓展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获得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从而陶冶情操、感化心灵、传承文化,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人类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型的“国际公民”。
二、坚持在本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随着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深入,音乐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其中,“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强调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去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无疑会对我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要熟悉本地民间地方音乐,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其音乐价值、文化内涵。
而今高校的音乐教育也应跟上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结合当今全球文化发展和国际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作统盘考虑,把握和处理好音乐的民族性与多元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关系,在坚持本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三、丰富多元化音乐教学资源,建构完善合理的音乐课程体制
以往传统的大学音乐课程体系已远远满足不了、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大学中的实施,无疑应调整和完善原有的音乐课程体系。建议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编写、研发或购置有关多元化音乐的教科书,开设一些新的课程,如:《世界音乐》等。这类教材中囊括的内容,要走出我国以往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框界,这无疑为大学生学习世界文化,了解全球音乐动态,更自如地面向世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其二,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元素。如中国音乐史可加大对中国各少数名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外国音乐史中科有重点地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如:“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亚洲音乐”等。三是,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进行多元化音乐教学,开发计算机音乐软件、添置正版音响音像资料等。如:中外音乐赏析课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给学生们以视觉、听觉、感觉、心灵上全方位的震撼。四是,本土教材的内涵与外延高校都应有明确的界定,应多加关注和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组建系统的本土音乐图书、乐器图谱、音像等资源库。高校之间、高校与地区文化馆等相关部门要保持联系,本土资源才能得到较好的共享利用。
四、改革教学教法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中要将音乐、科学、文化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知识整合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多媒体的运用、语言的引导暗示、模拟场景、实物的演示等)创设特定的音乐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进入状态,引导学生在参与协作中激发创造性,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整合。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重要的主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先决条件。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因此,教师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推进的水准和推行实施的进程。那么,如何让现有的高校音乐教师及未来的高校音乐教师具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就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经总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可派送在职的任课教师外出到该领域研究较为突出的高校进行短期进修,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学院已开设有世界民族音乐、亚洲音乐、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等于多元化音乐教育相关的课程,这给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师师资的培训提供了可能。其二,重视准教师的培养。综合性院校或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系及音乐学院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摇篮,现在如能高瞻远瞩,重视对准教师――高校音乐教育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的培养,将解决普通高校多元音乐教育师资缺乏的后顾之忧。其三,整合教师资源,调动一切现有力量,组织一支多元化的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多元化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在高校实施此项教育,要充分发挥综合类大学专业学科较多的优势,科学有效地进行跨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各个院系共同携手,根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科整合的要求,同时整合教师资源,调动现有的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组织一支多元化的音乐教师师资队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转变。以上是笔者对有关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些个人见解,借此呼吁更多的音乐教育专家、高校教师和学者能够更多地对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予以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疆
1.社会结构与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拥有二百七十多个民族的移民国家,这些移民创建并繁荣了美国,在为美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同时,他们也迫切的要求提高社会地位和寻求平等的权力,种族歧视,移民问题,公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触动了整个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程。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的观点顺应潮流并适时的发展起来。而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与美国不同,中国并不存在移民带来的民族内部矛盾,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着“欧洲中心论”和以本民族为中心的问题,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以“欧洲中心论”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学校音乐课程中,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设置相当的缺乏,具有本民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
2.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纵观美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从开始的同化融合到今天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育领域几乎数十年就出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这种变革是在目前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音乐教育也有着“欧洲中心论”的经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建立在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体系之上,但是经过了时代的变革和反思后,美国意识到其自身人口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丰富多彩的特质,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本民族文化中的各种因素与其它外来文化中的因素相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多元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史上,对夸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探索不是很成功,时期,洋务派代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欲以同化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之后又出现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这样一味的照搬,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文化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实现。
3.存在的问题。当今中国,许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它放在附属或者补充的位置上,只是例行一道程序或步骤罢了,并不是我们要真正贯彻落实的实践标准。比如说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看出,占有绝对比重的都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比如乐理试唱练耳,四部和声写作,配器,曲式分析等,而民族音乐或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设置则少之又少。在当今趋于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之下,在感受到全球竞争力带来的压力的同时,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已经倾向于迎合市场需求的商业化发展,实用性和市场商业价值已然成为衡量音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的功利心也越来越强,音乐教育真正的目的何在?难道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使学生具备生存的本领,还是为了日趋商业化的音乐而教育?若真如此,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将有何意义。教师应当是整个教育过程实施中最重要的因素,他所具备的教学素质的高低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成果,影响到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中的音乐教师欠缺的是教授世界音乐文化的能力,他们在专业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里,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今天的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本身正经受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危机。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理论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戴维・埃里奥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观”,引起了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实践音乐教育观的论点简述
(一)多层面与多样性的实践性音乐教育基本主题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哲学源于“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①也就是说,每个具体的“音乐”实例实际上比音乐作品更多。他认为音乐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层面所组成的社会集合体。
戴维・埃里奥特采用“音乐”一词的三种不同写法来概括实践性主题的基本内涵:(1)音乐(所有字母大写:MUSIC)是指世界上所有类型的音乐,包括世界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2)音乐(第一个字母M大写:Music)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实践(例如:爵士乐);(3)音乐(所有字母小写:music)指音乐实践中的某一具体内容。
戴维・埃里奥特还认为,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由各自不同的演奏技巧、独特的“音乐理解”所决定。他将“音乐理解”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者和听众。他认为“音乐理解”一词代表着实践活动,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人应批判性地思考、反思,并能够创造性地和符合道德规范地进行表现和创作,以此来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和进行教学。
(二)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观点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演奏实践活动,意味着对各年龄段、具有各种音乐能力和个人目标的学生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应当是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创造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爱心的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进行终身音乐创作,②在学校或社区里欣赏音乐,也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意义上的音乐,让学生参与表演和欣赏、即兴演奏和欣赏、作曲和欣赏、排演和欣赏、指挥和欣赏、听录音和现场表演,并通过学习来提高音乐批评能力。他强调,实践主义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教与学的变革。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扮演一种或多种角色,如教练、导师、顾问、协调员、指挥、领导、资源人等。
(三)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与音乐欣赏水平,进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教师在实践性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享受、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及通过持续不断的音乐活动来获得自信。同时,他特别强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感与责任感,还举例说明实践性音乐活动的社会价值,比如“活着的地球”音乐会、“青少年援助”音乐活动所、“音乐诗果酱”社团等。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性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进行多层面、多样性、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自身素质高并且有服务于社会意识的音乐教学活动模式。
二、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状况透视
(一)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的新音乐课程标准
面对21世纪全球的科技与经济不断往前推演的时代,无论东西方都认识到,自工业革命后,独尊科技、偏重理性的教育内容与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多元的需求。素质教育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而这样的希望工程必须从小做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风潮应势而起,中国的教育再次迈步,出现新的气象。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彼此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此外,《决定》中首次从科学角度阐述了美育的作用及功能。如第六条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决定》具体且系统地规范出学校美育的任务、目标及实施途径。如在中小学部分,应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必须以免费或优惠方式对学生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等。
2000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国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中小学教师代表,研究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明确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反映了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获得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及美感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培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及主动学习、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能力。
(二)目的与现状的反差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观念存在分歧,理念层次也存在较大分歧:多数教育者仍重音乐教育形式,而轻对非音乐本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音乐教育的社会及娱乐功能;大学音乐教育则倡议多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教师培育课程仍以专业音乐的课程培训未来的音乐教师,强调表演与培育精英的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
其次,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分歧:目前,我国仍然以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在中小学与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决定》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操,反而更多地注重于部分可能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教学培养中小学生及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养,因为专业技巧过关了,可以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所以,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很大距离,使新课程标准在我国的中小学及普通高中阶段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这都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不便。
三、实践音乐教育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之异合
作为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反叛,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的思想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的当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主张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观点“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是与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可以说,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论,是随着时展而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然而,他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强调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就学生自身来说,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首先具备基本的音乐听赏能力,继而具有音乐创造能力,最终成为社区及社会音乐活动的主力军,服务于整个社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显然,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现行音乐新课标的目标不谋而合,两者对于提高全人类的整体素质及推进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放眼现实,我们又与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怎样评价音乐教育目标的可行性与实践性,怎样实施音乐教育?尤其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如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价值的未来的音乐人?作为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能马上更改现实,但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平衡新音乐课程标准与现实的矛盾?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其实践观理念?
尽管如此,不管是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还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在出发点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而主要的问题都是怎样有机地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推动、引导社会的音乐活动及音乐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②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41,122.
参考文献:
[1]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韩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政府注重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入每年约占财政总支出15%―20%,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韩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了战争带来的贫困,走向了未来之路。在韩国,上至政府下至国民,对教育都付诸了极大的热情,而这种精神也成为新时代韩国国民实力发展的力量源泉。教育可以说是摆在韩国公民前最为重要的事务之一,而音乐及音乐教育在韩国的发展则显得更为重要。
韩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音乐和舞蹈已成为韩国人社会生活、学习的一部分。韩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大致可分为“民族音乐教育”和“西洋音乐教育”。而韩国的音乐教育,也迫切认识到,必须将韩国传统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文化及多元化文化之间紧密相连。
一、音乐教育的普及
韩国音乐教育基本上进入到一个普及的阶段。80%的中小学生都学习钢琴,而其目的仅是一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韩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对于西方音乐的关注度较高,但是传统音乐却一直未有间断。
在韩国,传统音乐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为此,韩国兴起了很多专门从事幼儿音乐启蒙的机构(如国乐游戏研究所),有条件的幼儿园都在进行韩国传统音乐教育。(如长鼓、“四物”游戏和弦乐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开始,音乐教育以传承传统音乐为主,占课程内容的33%。教学中以民族特有的节奏及旋律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唱民歌,唤起民族自豪感。从小学音乐教材的民谣、音乐家演唱会保留的曲目、富于特色的饮食文化及独具特色的长鼓舞、扇子舞、农乐舞等,韩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都明显存在传统音乐的特点,可以说,这是音乐教育民族性的结果。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也为音乐教育在韩国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由于这样的民族性,韩国的音乐教育才处于亚洲的前列。
二、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的大力推进
韩国的教育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学校分布比较合理,大致可分为:1.一到三年的学前班与幼儿园;2.六年制小学(这~阶段属义务教育);3. 三年制初中(部分属义务教育);4.三年制高中;5.2―3年的专科和职业学院、四年制学院与大学教育,大学有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阶段学习课程。其中幼儿园和小学、初中可以归入基础性教育;高中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以学生考入大学为主要目的,职业高中则主要学习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这一阶段属于分类培养教育;大学教育:近年来两类高中综合入学率已达约78%,大学教育在韩国正迈向大众化普及型教育;硕博教育属精英型教育,培养尖端的文化与科技人才。
而韩国的艺术教育分别是由教育人力资源部和文化观光部负责。2003年7月23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和文化观光部共同提案了“透过建构地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和联系体制的文化艺术教育活性化推动计划”,其中明确指明韩国文化艺术教育活性化事业推动方向,详细阐明其推动过程和推动计划。该项文化艺术教育活性化事业推动目标在于:提高国民个人享有文化艺术的水准,开发其对于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培养能够适应当今知识文化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加强提高其在接受学习文化中的涵养。加强国家及社会各部分对文化艺术间的联系,以此提高文化艺术的亲密感和渗透力。
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音乐院校
早在七世纪时,韩国国家全部课程中,音乐就被认定是包括在10门基础学校教育学科当中的。这说明在很早,韩国就已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教育。
在韩国,音乐院校及高校中的音乐系一般开设管弦乐、声乐、钢琴、作曲、传统音乐。而进入这样的专业院校的流程和中国也是有区别的。在韩国,学生(高中毕业生)先参加高考(11月、12月),等文化课成绩出来后再参加专业考试。韩国的专业院校分为A、B、C三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学校是分时间段来进行招生考试的,考生可以申请考试。
进入学校后,具有不同程度音乐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来学习音乐。1.公共院校:韩国政府使用其教学系统作为主要的教育管辖基地。其音乐课程的内容包括音乐 “理论”和“活动”。“理论”中又包含了7种音乐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速度和曲式。“活动”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歌唱、器乐演奏、作曲和音乐欣赏。公共院校的音乐课程是以螺旋式课程理念为基础而体现的。西方音乐、韩国传统音乐,以及一些亚洲地区的民歌成为了韩国公共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2.专业艺术院校:学校是为学生专心集中于艺术学习而设立的。学习内容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视唱练耳、专业课、室内音乐、管弦乐、表演实践、电脑音乐和音乐欣赏。3.另类学校:另类学校是指除了公立私立之外出现的一些新型的学校,它是把公立和私立结合起来,既不完全是公立,也不完全是私立,这也是一个韩国文化多元化的体现。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为:民族音乐课、乐队、唱诗班、摇滚乐队等,在韩国为学生们所需要。4.私人音乐培训机构:韩国的私人音乐机构是十分活跃的。大多数父母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把孩子送到这些私人音乐机构去学习音乐,例如学习乐器来滋生孩子的情感成长、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审美的感受能力等等。在私人音乐机构,各种各样的乐器可以被教授,主要包括有:钢琴、长笛、小提琴、单簧管、danso(韩国的一种用竹子制作的垂直的乐器)、kayakeum(韩国的传统12弦拉弦乐器)、演唱训练等等。私人音乐机构会根据个人的需要提供教学辅导。因此,所提供的专业教学方法是个别的教学课程和以选定的教学法为基础的小组教学方式。
四、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及教学方法
韩国各大音乐院校中,在职教师一般都必须具备硕士、博士学位,并且是音乐界著名音乐家、学术带头人。韩国音乐院校教师岗位是很有限的,除了固定、必备的几位著名的专职教授以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兼职教授担任或代课讲师担任。在韩国院校的任教资格标准中,首先看重教师的学术成果、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履历,并要求教师必须在国外学习10年以上,在其他国家已经是著名教授或是演奏家等资格者优先谋取韩国教授职位。这些著名教授要把自己的简历、学术简历、学术成果、特长公布给学生,学生按照自己所追求目的选择老师。韩国艺术院校课程设置一般按照教学大纲范围来制定,每年每学期向校方申请下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经教务部门审批后印刷下一学期课程一览表再由学生选择。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认为老师讲的不如意,可以申请换科目。对于老师而言,退课人数超过规定以下,就有被停课的危险。因此,韩国音乐教师的岗位竞争激烈,在西欧留学并取得硕博学位的艺术人才回国后也很难谋到职位。据韩国官方报导,有近5万名左右的国外及国内毕业的博士、硕士在韩国找不到相应的职位。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师竞争机制的良性循环发展。
韩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世界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艺术院校积极引进外教专家与欧美的音乐教学体制。韩国音乐学院集合了欧美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将欧洲音乐院校的学习演奏、合奏、重奏及美国的毕业论文规程搬过来,如器乐专业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举办音乐会,期末开始曲目是交响乐片段或者是室内乐重奏音乐会。两首音乐作品的背奏,并且将考试曲目复印给每位打分教授参考。研究生除了演奏、参加合奏、重奏、交响乐队考试,还必须面向社会举办音乐会,有社会知名音乐家组团考试,通过才能毕业。还要求学习音乐理论课,写答辩论文,这样才可以取得学位,所以学生学习负担较重。
五、音乐专业学生就业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国力或私立交响乐团,国力或私立合唱团,国家歌剧表演中心,国乐艺术中心等。国立交响乐团包括代表国家级和代表道级(相当于中国的省),私立交响乐团和私立合唱团也很多。即便在韩国音乐学院毕业了,还要到欧美实习工作或研修深造几年后才能回国工作。然而这种风气已经普遍了。由此可见,韩国艺术院校对于师资的要求从理论到教育实践水平,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从而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体系。
六、活跃的音乐社团及配套齐全的演出设施
韩国音乐社团最初创办成立于1961年,从那时就开始寻求和探索发展和提高韩国音乐之路,并且通过国际音乐和文化交流活动来提升韩国音乐家们的社会地位和对音乐事业的兴趣爱好。这个社团的最初起源要追溯到由该会会长Je Myung Hyun在1932年所创办的音乐家协会,之后1949年就改名成为了大韩音乐家协会。随即朝鲜战争爆发,音乐活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但是仍然还有有两个社团在坚持着,也就是由韩国年轻一代的音乐家发起的音乐社团和音乐家协会。自1958年参加国际音乐理事会后,这两个社团就于1961年被合并成为了韩国的一个完整的音乐社团。这个社团已经逐渐成长为能够容纳整个韩国范围内的爱好音乐的成员的团体,并且它投入了不断地努力在国际音乐交流活动上,从1958年至今,他们出席和参与了诸如“国际音乐理事会”“国际音乐联合大会”以及每年一度的“汉城音乐节”“海外音乐研习学生比赛”“韩国音乐发展研讨会”“韩国国民的音乐比赛节”,还有一年两次的“汉城国际音乐节”等等活动,借此才得以将韩国的文化和音乐生活介绍给世界,同时可以从与国外音乐活动的交流中学到很多。
韩国的音乐演出场所也是设施齐全,如国家大剧院、世宗文化中心,首尔艺术中心,这些都是韩国国家主要的表演艺术中心。首尔艺术中心是韩国国家最大的艺术表演综合性场馆,建有一个专为交响乐团演出和吟诵的独立音乐厅。它还建有一个歌剧院,是韩国传统艺术表演的国家中心地。另外,还有其他的艺术场馆设施,如展示书法的美术馆和剧院。这些都为韩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活动场所和艺术展示的平台。
七、结语
通过以上对韩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概况的简要阐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韩国在音乐院校建设、师资团队建设、音乐院校管理体制、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民族性等诸多方面的长处,在肯定韩国音乐先进教育体制的同时,为我所用,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徐承美.《韩国传统音乐小考》.当代韩国(文化研
究) 2002年夏季号
【2】曹月.《漫谈韩国音乐与韩国文化》.艺术百家
2002年第2期
【3】朴长天.《科学、先进的韩国音乐教育》.乐器
2003年4月
【4】金顺爱.《培养传统文化的记忆――韩国基础音乐教
育掠影》.人民音乐2010年第1期
【5】Ki-Beom Jang Ph.D.“The Realities of Music
Education in Korea and A Cas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usical Abilities upon Math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al Trait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Korea”
學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感受音乐节奏、曲调等方面的变化,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力,相关的研究实践证明,初中时期的音乐教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记忆力,多听音乐可以帮助青少年发展记忆力。在对青少年进行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会其长一些简单、欢快的歌曲,加强对学生记忆力的训练。人们背诵200字的作文花费的时间要长于200字的音乐,音乐中起伏变换的旋律,使人们更容易记忆。初中使其音乐教师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音乐训练,使其掌握音乐记忆力的相关技能,可以将对音乐的记忆方法,融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
二、初中生音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校内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学校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守旧,一些教师仅仅按照大学学习的理论对学生开展教学,收到的效果也自然不好。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于对逻辑要求比较缜密的学科,而音乐是一种多变的富有感染力的学科,程式化的音乐学科并不适合音乐教学。音乐是一种律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感悟、体会,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出于应付了事或者自身的素质不高,致使教学方法、观念依然守旧,没有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2. 家长对学生音乐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些家长为子女今后的生活考虑,会让其多学一门技能,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些家长对青少年培训课程本着试试看的态度,重点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音乐的鉴赏力,所以在挑选音乐培训机构的时候,会倾向于费用较低的培训班,对音乐教师并没有特殊的要求。还有一些家长是出于攀比的心理,周围同事、朋友的孩子上音乐培训机构,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所以对音乐培训机构的选择就更加的宽泛。由于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一些费用低的音乐机构成为了家长的首选,生源甚至高于专业的培训机构。这些音乐水平不高的音乐教师,由于自身的音乐素质有限,在向青少年传授音乐知识的时候,难免出现错误,将有误的音乐技能教授给学生,并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并且会形成一种错误的音乐印象,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3. 音乐课的学科地位低
音乐学科作为考查学科与考试学科课程相比,在学校里的学科地位比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艺术教育法规性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7年和2008年又相继颁布了加强艺术教育的意见,说明国家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重视的,但国家的重视并没能使得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学科地位得到明显改变,学校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的层面。正是因为目前我国音乐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有相当数量的音乐教师深感委屈,认为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回报少、生存状态差,而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又使他们在爱岗敬业上大打折扣,且不会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当音乐教师自身没有成就感不能感受到学科教学带给自己的快乐的时候,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就更困难了。
三、提高初中阶段学生音乐教学的对策
为了使青少年初中阶段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我国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使初中生音乐教育可以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具体办法如下:
1. 高校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高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重点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开展青少年音乐的课程,重视青少年音乐市场的需要,培养顺应时代精神的师资力量,使学校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教师素质有所提高。另外,各个高校的音乐学院应该以弘扬音乐精神为己任,顺应市场的需要与附属学校进行合作,让高校的教师任教,以此增加初中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高校教师在长期的任课过程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将其运用到对大学生实际的教学中,使高校毕业生更具备教学的宝贵经验,使其从教学理论、教学技巧都有较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进行青少年音乐的教学活动中。
2. 提高家长对青少年音乐教学的重视,共同促进对学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