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节奏音乐和教育

篇1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如何让孩子轻松、积极玩音乐呢?我想到了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近段时间经常会下雨,而下雨的情境刚好又是是每个孩子都熟悉和亲身经历过的,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 “下雨了”这首简单、富有生活化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采取将音乐和图画有机结合的形式,让音乐变得更形象,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声音不仅能听见,还能看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想象力。同时,让孩子借助音乐在听一听、说一说、动一动、看一看、玩一玩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四拍子节奏和节奏的变化特点,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其中,让节奏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于生活,更加激发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总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可见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节奏则是一切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将它比作是音乐的骨骼,支撑着整个旋律的流淌。对于孩子而言,节奏也是其最早感知到的音乐元素——鲜明的节奏总是可以让还未学会走步的宝宝兴奋地手舞足蹈。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开展以“下雨了”为主题的资料大搜索行动,调动家长也参与其中,一起收集、整理、交流和讨论有关下雨全程的声音、节奏的资料,让他们去聆听这些天然的节奏,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在自然和生活的各种音响中去体验节奏,为集体教学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例分析:

音乐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尽量减少对幼儿统一的约束和要求,充分发散幼儿思维,体现活动的灵活性。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灌输式或强迫训练式的教育,那么如何让幼儿玩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呢?

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张雪门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节奏来源于生活,换而言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有节奏的,它们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我通过一段表现下雨情景的音乐,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有的双手抱头,有的用手当做雨伞,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慢慢地跑、有的快快地跑,有的捂着耳朵……正是因为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孩子们的表现才会这么丰富和精彩,从他们的表现中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节奏的高度敏感。

借助幼儿高涨的情绪,我及时的将音乐“下雨了”传入他们耳中,由于这个音乐的节奏更加鲜明,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当音乐播放第二遍时,就有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声音和节奏的想象能力是我们不可低估的。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幼儿玩音乐的关键

篇2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伴随着人类的听力的产生而产生,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就对一些敲打物品产生的声音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兴趣爱好进行培养的话,它就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音乐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那么,如何培幼儿的音乐细胞呢?这也是广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一个非常的特殊的时期,他们能够感受到声音产生的美,但是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也就是说幼儿对音乐只是一种本能的接受和瞬间的触摸。如何才能够让幼儿扑捉到音乐基石,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才是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要想让幼儿很好的掌握和体会音乐就要让幼儿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幼儿感受到节奏感的美,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中情绪,从而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一个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就是幼儿的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因此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与中小学生相比就困难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结合儿童的心里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者很早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教育的真理:“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即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如此。兴趣和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对于幼儿而言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可能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其学习主要是依靠的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年龄和心里的局限使得幼儿的这种兴趣往往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的幼儿的兴趣不太稳定,对于音乐也是如此,这就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工作者要善于扑捉幼儿的兴趣并对之加以引导使其兴趣越加浓厚从而更深入的进行学习。

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激发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音乐和美术体育不同,美术体育可以通过身体的多个器官去感受但是音乐只能通过听觉去感受,这就使得音乐更具有抽象性,从而也就增加了学习时的困难。对于节奏,幼儿可以听到,但是,要想真正的把握这种节奏感就比较困难了。节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风声、雨声以及各种昆虫鸟兽的鸣叫都是节奏,这些节奏不仅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此,在节奏感的教育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告诉他们这些节奏是什么,还可以把幼儿带入产生这些节奏的真实的环境之中使之慢慢的接触和体会。比如说下雨的时候让学生感受雨的节奏,还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和小鸟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这些昆虫和小鸟鸣叫的节奏。通过和大自然进行接触,让幼儿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是激发幼儿节奏兴趣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敲打来制造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幼儿感受到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聆听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自己制造出不同的节奏,这样既可以体会到制造节奏的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节奏的接触,幼儿体会到了节奏了并开始对节奏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音乐主要是用听觉来体会,比较单一,如果长时间的单单依靠听觉来体会和学习节奏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也会随着这种单一的学习会很快的淡化,从而不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和以后对音乐的学习。所以,在培养节奏感的时候,还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这种动作要由幼儿根据自己对节奏感的感受自行表演,即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节奏的同时,自由的舒展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根据节奏自由舒展身体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幼儿对节奏感的认识,还可以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

节奏感也好,身体动作也好,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但是音乐最终还是一门听觉艺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和节奏最终都不能离开听觉,所以对于幼儿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让学生仔细的体会这些声音,并慢慢地体味其中的变化,去体会其中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对节奏和音乐进行把握和理解。

节奏的体会和学习,最终还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因此节奏最终还是要融入到音乐中融入到歌曲之中,所以在节奏感的培养中还要结合歌曲的学习进行。但是,在歌曲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如《火车开了》,在联系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歌曲的练习不仅是节奏的最终归宿,也是培养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音乐和节奏是每一个幼儿都具备的潜能,但是出于认知和学习的局限,这种潜能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够持久。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歌曲的练习,相信在幼儿教育中,只要我们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合理地引导,相信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上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吴江虹.节奏――音乐活动的生命线――浅谈幼儿节奏感地培养[J].才智, 2008,(02).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07-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术家研究如何画出人的各种细微的表情;法国著名的音乐家弗朗索瓦・德尔萨特致力于观察、记录和分析人体动作的外在表现与人的内心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动作的表现力找到了内心的依据,也为情感的表达拓展了肢体的功能;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敏锐大胆地探索,发明了“体态律动教学法”,竖起了音乐教育新的里程碑;在舞蹈领域,邓肯惊天动地的反叛行为冲破了芭蕾艺术四百多年来编织的程式罗网。而德尔萨特和达尔克罗兹这两位音乐家在唤醒人们的动作意识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达尔克罗兹对节奏和节奏的肉体运动形式――体态律动的把握,更是抓住了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和抓住了音乐和舞蹈教育弘扬人的生命力的关键部分。

达尔克罗兹的这一贡献揭示和唤起了人们对节奏的表现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不仅拯救了被技能技巧所主宰而陷入困境的音乐和舞蹈艺术,还使律动这种节奏性动作为音乐和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价值。这种新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种带有质变的艺术教育的方法。

一、律动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本质的教育方法

节奏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是客观事物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节奏也是艺术范畴的重要概念,它是通过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承担起艺术表现的主要要素。律动是节奏的一种动态现象或效果的体现,即节奏是律动的内在条件,而律动则是节奏的外在表现。在艺术领域,相对于音乐、舞蹈等在时间中流动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是形象一次性呈现的非动态、非过程性艺术,它们的律动感通过线条、块面和色彩的变化有规律的组织排列来呈现,观者需通过主观的感觉和想象来获取动态的理解和感受艺术形式的生命感。而在种种艺术的节奏表现中,唯有舞蹈艺术的身体律动在形态上既包含音乐的时间性,又包含绘画等的空间性,可以说既是律动最鲜明、最充分的体现,又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的感知觉(动觉)的律动,这种律动与人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正如中国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以律动为主的原始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律动所体现的生命活力,使得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魅力永存。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达尔克罗兹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为自己的体系找到了理论的依据。

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说,“所谓律动乃是具有音乐本质的一个方法……”,它“是以新的音乐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同时,它不仅是新的舞蹈教育法,也是能够广泛地涉及一般艺术面的教育方法”。因为“我的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完全的音乐感觉、听觉、全部的感情、对节奏的感情及对律动的本能等发达起来,形成他们研究艺术的基础”。尤其是对节奏的情感表达和对律动的本能的敏感,能使人的原始动作的各种机能发达、调和并能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整理肉体动作为目的的一系列练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艺术是一种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形式,但当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日趋完美的同时,精美的形式和高超的技艺往往使人们忘却了它赖以生存的、最本质的含有鲜活情感的节奏特征和富有生命力的律动表现。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重新揭示了这一切,使机械理性的音乐教育、在刻板节拍下跳动的舞蹈教育以及所有注重追求技能和优美形式的艺术教育都相形见绌,猛然醒悟地迈开新的步伐。所以,律动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本质的教育方法,也是能够广泛地涉及一般艺术面的教育方法。它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彻底改变了音乐教育的面貌,对舞蹈教育的巨大影响和对其他艺术教育的影响也是最好的证明。

二、律动教育还是一种开发、调动人的本能的艺术教育方法

音乐、舞蹈曾是人们表情达意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原始人通过律动发泄情感,口唱身跳和手舞足蹈是人们不能压抑的本性冲动。反之,当人们听到节奏性强的音乐,身体就自然想动,甚至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点头和摆动身体。60年代末,国外相关的研究就证明,半岁的孩子已开始对音乐有最初的动作反应;两岁起,对音乐显然已有一系列的诸如点头、晃头、摇腿、提起或放下脚跟等部分身体的动作对应了。这种幼儿会跟着音乐自然舞动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自古以来在民间人人都能跳以简易律动为特征的风俗舞蹈和流行舞蹈也是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艺术化了的舞蹈越来越使人们望而却步,以技能传授为主的舞蹈教育被视为具有特殊条件和才能的人的专利,广大民众常常因此被拒之门外。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法从人的本能和本性出发,借助于生命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带入音乐和舞蹈的境界,这是何等的高明!律动是构成一切艺术的基础,当音乐的律动通过肉体动作来展现,能够使人真实地知觉乐感,使抽象的音乐概念和音乐的本质变为现实和幸福的源泉;当律动被提到舞蹈艺术的主要地位,人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进入舞蹈世界,而且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达尔克罗兹认为律动的觉察和律动感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A条件,因为对于音乐、舞蹈及至所有艺术教育来说,就是既把握到了艺术的最基础条件,又是一种开发、调动人的本能的艺术教育方法。这也正是律动教育得到人们的青睐,被作为音乐和舞蹈启蒙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价值还在促使舞蹈的普及上体现出来。19世纪的欧洲,狄德罗关于“生命在于运动”的著名观点已深入人心,出于对文明的反思,身体健全之于精神健全的重要意义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因此,运动一度成为时尚。骑自行车、跳舞、练习体操甚至成为一种时髦。而20世纪初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将这种时尚推向了一个。

在历史上,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之所以能在运动成为关注对象的历史时刻驾驭时尚,在于它是一种为运动注人美感和灵魂的教育。达尔克罗兹律动教育虽是一种类似节奏体操的简易的音乐舞蹈教育,但比原先欧洲单纯把重点放在肉体方面的瑞典体操更受人喜欢,因为它不仅能达到生理训练的目的,而且还重视心理因素,在音乐陪伴下的优美的律动,不会让人有沉重枯燥的感觉。用肉体动作感觉音乐的律动,也就是把律动再现于肉体以后,才能真实地知觉律动,自己也投入律动之中。律动这种抽象的概念以及音乐的本质,通过体操的方法才能变为非常新的现实,才能变为幸福的源泉。在现今,律动教育之所以具有推广价值,就在于以律动为核心的音乐、舞蹈教育,是一种与传统以技艺传授为手段和目的的艺术教育有着本质区别的崭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它使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奠定在艺术的本质和人的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这对于舞蹈普及教育,尤其是面向人人的作为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十分合适。此外,最主要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和弘扬了柏拉图的哲学体操与音乐完美结合,并诉诸于人的心灵,使人的灵肉合一,达到舞蹈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这正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追求。

因此,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著.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篇4

二、现代音乐教育关于音乐教育目标的研究,是考虑音

乐教育目标的着眼点音乐教育目标的系统研究,还是到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后才开始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誉为“20世纪颇具影响的”詹姆斯•默赛尔(JamesL.Mursell,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他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量音乐教育理论著作标志着包括有关音乐教育目标系统研究的现代音乐教学的形成。在他的《美国的学校音乐》中,音乐教育目标被表达为“真正的、全面的音乐发展”。这个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对音乐的热情;二是掌握必要的技能;三是掌握必要的知识;四是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这简短的四个方面的可取之处是,它们覆盖了布卢姆(美国教育学家)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和情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属认知领域;掌握必要的技能属技能领域;培养对音乐的热情和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属情感领域。这里,有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要求是我们在50年代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所熟知了的,即“双基”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默赛尔提出了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热情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就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提出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否定了音乐教育实践中只重“易量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忽视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积极影响,以及创造性音乐活动必备的情感这一最重要的因素的错误倾向。在考虑建立我们的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指学前、初等、中等各级学校)时,笔者认为,完整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和民族传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是什么?2.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什么?3.音乐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怎样?在这三点中,第一个属教育外部的问题;后两个问题属教育内部的范畴。从教育内部看音乐教育的目标,应当搞清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在教育上的客观要求,以及音乐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我们在这里着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音乐教育就其本质讲,应当是对受教育者心理的情感过程抑或是认知过程产生更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受智力开发为主要导向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许多文章认为音乐教育是开发智力的手段。这种提法看起来旨在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实际却不太妥当。首先,在音乐与受教育者心理的关系上,它片面强调了音乐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作用在于对人的情感应产生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无法忍受的错误做法和恶果。许多孩子在望子成龙的家长及教师的呵斥和驱使下,在令人沮丧的失败体验和气氛中,机械地进行重复练习。其结果怎样?在当时看,孩子们果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曲目,但从教育全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却付出了牺牲孩子情感的重大代价。许多儿童在“学会”音乐的同时,也积累了对音乐的怨恨感甚至恼怒情绪。上述现象从过程上看是个教育方法的问题,但它却直接来自片面强调发展智力无视情感因素的教育目标。其次,这种提法将音乐教育纳入了智育的轨道,违背了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应主要担任美育任务这一客观要求,削弱了音乐在全面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和功能。

篇5

1.1、音乐和美术间存在本质的同构性

音乐和美术两者在本质上都受到生理以及感情的影响,因此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其本身最大的不同也表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音乐主要表现在其节奏、音色、旋律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而美术不同,美术主要是以构图、线条以及色彩的形势来直接塑造出其所具有的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渲染出艺术感染力。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都是以人的情感、价值观念来作为其主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以此来实现其审美意境的有效传达,促使其精神世界真正获得升华。而且在西方的家庭式教育过程当中,就主要包含了最为基础的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形势之下,美术教育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所以将音乐融入道美术教育当中直接和艺术的形势追求产生了共鸣,而这本身也是拓展学科教育综合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1.2、音乐和美术情感属性

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音乐和美术两者都是通过情感来传达人类内在的精神感受,像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等都直接向人们展示出了悲壮的情景。在音乐当中主人公和命运间的挣扎和搏斗都是以一种激烈的节奏和强劲的旋律来直接展现。而在素描绘画作品《血衣》当中所传达出得情感就和音乐这种情感的表现不谋而合,所以正是因为两者在情感上所存在的同构性特点,促使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于音乐运用的可行性及主动性,所以音乐对于欣赏着情绪的改良也会直接对欣赏着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本身所产生的情绪模式可直接通过音乐来建立起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角度来建立和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层面来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当中的深刻涵义,最终促使音乐能够有效的运用在美术的启蒙及创作教学当中。

1.3、学科教育理念的同源性

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来说,音乐和美术两者本身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为其在教育的理念上存在着相应的方法和观念,都可以结合自由、综合性探索、以及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林来进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标准当中就曾明确的指出建立门类艺术必须要和其他类型的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直接指出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强调学生们应当在音乐、艺术、舞蹈以及戏剧、媒体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以此来获得其中的学习经验。而且英国教育部也直接公布了美术课程的重要标准,主要要求其必须采用分科的形式直接加入道跨学科内容的课程类型当中,以此来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如今综合式教学的形势在我国纷纷涌现,必然会成为往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

2、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节奏和构图的形式实现

节奏在音乐理论当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迥异的时间单位来进行有组织的序列,主要包含了一种强弱的因素在其中。同时音乐当中的节奏也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声部织体的疏密、和声以及配音色的迅速变化,及其调性布局和曲体结构等进行有节奏的表现,因此其对于音乐的形势美以及情感表现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可以直接通过音乐节奏的概念来直接获取到旋律及情感的运动变化。而美术的构图概念则同样反映出了一种运动化发展的趋势,同时相应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直接通过形象的组织以及空间的布局,还有其具体的位置关系来展现。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教育者可以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美术的详细构图来促使两者的运动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美术的概念和意境。

2.2、旋律和形式语言来实现

旋律主要指其单音方面的连续进行,主要和节奏、和声两者统称为音乐方面的三大主要要素,其中音高就是构成旋律的主要因素。不过,实际中的旋律通常都是伴随着节奏而产生的,因此其本身根本离不开速度、音色及音量等多种因素的有效配合。而在美术教育当中,不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结合主题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其对于作品的画面旋律感以及节奏旋律间的层次关系等都提出了非常高得要求。所以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画面来直观的观察道作品的节奏及旋律,但却直接失去了从其他角度理解和感受艺术的机会,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从听觉上来享受到感官愉悦,那么学生将更加深入及全面的接受艺术综合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真正通过美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艺术。这种旋律和形式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了旋律的图式表达、线条感及其形式美等多种方式,而这种形式美,则通常采取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均衡以及重复与旋转的方式来加以体现。

2.3、音响和张力来实现

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为例,书中对于视觉艺术张力产生的真正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诠释,而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张力主要也是通过形体本身的方向、形状以及所具备的亮度值来直接改变其所产生的效力来直接体现。不过在美术的教育教学当中,通常美术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考虑如何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方便的解决并理解这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促使其直接成为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一视觉艺术作品张力的关键所在。而且阿恩海姆直接认为这本身是一种张力倾向,促使其通过某种知觉来直接感受艺术作品在运动之后而直接产生的张力,其本身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产生相应的运动幻觉;二是运动倾向直接引发人们的运动经验。不过,在引导学生们产生视觉联想,从而直接感受造型艺术张力的教学过程当中,美术教育通常都可不借助音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们对于视听的感受,而直接启发学生们对于视觉艺术张力的注意。而音响却可直接通过所创造的音域空间来帮助美术教学中学生们对于空间和张力的充分理解。

篇6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最初、最原始,将戏剧、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的艺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有完整的体系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无论从教学理念到教材、教法等,都具有十分完整的体系。它是以节奏为基础,在旋律、和声、曲式及配器等方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它虽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拍拍打打。

2.富有很强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源泉,也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奥尔夫通过对幼儿的特性深入研究后,认为在幼儿教育中打击乐器是最好的学习乐器,通过击打乐器鲜明的节奏感和简单易学极大的满足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同时通过语言和动作极大的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3.富有创造性

一般在音乐教室里老师弹琴,没有强制行为,幼儿在地毯上唱歌、跳舞、敲打节奏乐等,幼儿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动口、动脚,去唱、去跳、去做游戏,他们的音乐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在自己设计的音乐和动作中快乐地学习感受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对幼儿们来说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即兴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音乐产生的本质出发,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幼儿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从而激发幼儿的音乐灵感和兴趣,达到“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目的。总体而言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最适合幼儿的启蒙教育,本文笔者从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入手,深入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给幼儿带来全面的审美体验

在实践中要求幼儿能通过演、奏、唱、跳及临场设计和创作,完成自我学习和培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自由朗诵、歌唱、乐器及即兴舞蹈来引导和鼓励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和表演中去,这种音乐学习是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综合教学模式。这种能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融合在一起,给幼儿视觉上、心理上及身体活动上都创造了全面又丰富的审美体验。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挖掘幼儿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强调还原幼儿的天性,这种教学法能挖掘幼儿的自然天性,让幼儿在唱、跑、跳、笑的同时更开心快乐。如,教师在教幼儿们《两只老虎》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拍打出歌曲的节奏来。当唱“两只老虎时”,幼儿们的表现形式就有点五花八名,拍手的,拍肩的,甚至拍腿的;唱到“跑的快,跑的快”时,幼儿们不约而同跺起了脚;当唱“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幼儿们的天性就被挖掘出来了,拍屁股,拍脸蛋,拍肚子;唱到最后一句,幼儿们撅起小嘴做出思考的表情,幼儿也变得更加活泼快乐。

篇7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本源性的音乐教育。本源性的音乐教育观认为,音乐和舞蹈、表演、语言等艺术表现形式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接近于自然土壤和人类机体的,可以让每个人都学会和感受到,非常适合于儿童。在奥尔夫的课堂上,音乐已经不只代表节奏和旋律,而是一种融合了律动、舞蹈甚至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整体。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儿童迈向音乐的大门。

一、以节奏为基石,注重整体综合性

作为音乐和舞蹈的共同基因,节奏可以独立的表达音乐的意义,通过节奏这个交织点可以通向二者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让二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性的音乐教育中,对于节奏方面展开的训练,其作用是很大的。节奏是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节律密切相连的,它带有很强的直感特征,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器具,通过肢体动作本身就可以表现出来,它会很容易地被学生领会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难度。比如,在上《小雨沙沙沙》这堂课时,我们可以首先以歌词道白的节奏为切入点,因为歌词通常都是合辙押韵的,可以让学生在倾听道白节奏的同时启发他们对于不同节奏类型的创造能力;接着通过使用打击乐器来配出伴奏,让学生调动起自身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这样就会让学生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进入到旋律中;最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己来创编一种舞蹈动作,或者是创编出一种打击器乐的伴奏形式,通过这样的综合表演方式来传达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

二、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教学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即兴演奏。打击乐器比较容易学,而且和声相对简单,其伴奏中的每个声韵都是一种固定的节奏,因而,它比较适合让低年级的学生来进行即兴演奏,这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以及创造能力,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依据自身的感受将音乐传达出来,通过运用简单的器乐来进行即兴演奏,即使没有器乐,他们也可以用自身的肢体或者是其他的如筷子、报纸等来进行演奏,从而在音乐中挖掘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在一般的舞蹈、伴奏、演唱之外,让学生多加练习音乐创作活动,借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和音乐特性的理解。在对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地去做,不怕出错。可以先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挑选出不同字数的词组,如两字词组、三字词组等,将其作为节奏的原形来进行各种练习,然后可以在其中增加如节拍、音调等方面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器乐教学以打击乐器和口风琴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器乐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多声部的音乐活动,通常是以大合奏或者分组合奏居多,注重分组演奏和练习,很少有大齐奏的形式。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学会许多演奏技巧,包括常用的伴奏形式和复杂一些的打击器乐的合奏形式,这样的演奏形式对于学生相互的合作及协调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奥尔夫音乐课堂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教学方式。它首先从最为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然后再到接近肢体的乐器,再之后到口风琴的吹奏,这种方式便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的每一项练习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项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这就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注重游戏性,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说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中选用的内容要适于孩子学习,最好具有游戏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快乐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很多游戏,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注重的不是音乐这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只强调智力素质,而是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敏感性、空间感、结构感、注意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由于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讲解课堂的内容,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

五、注重本土文化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的是其中的教学理念,在实际过程中它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鼓励人们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将奥尔夫教学理念融汇进去,这实际上带给各国的教育者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语言甚至是方言等,采用这样的方式会更让人容易接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从学生出发,从小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从而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小学音乐课程中有“童谣说唱会”,可以先让学生们多搜集一些童谣,然后让他们自编动作,配合其他的伴奏进行演唱或者朗诵,许多地方童谣还可以用地域性的方言来朗诵,像《螃蟹歌》,如果用四川方言进行朗诵就会非常有特色,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传授一种单纯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多种非智力潜能,从而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的建议[J].才智,2013(6).

篇8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旋律与和声都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绝不能离开节奏而单独存在。节奏是体现生命的运动、风格、韵律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说。有运动就有节奏,节奏在人类之前并不依赖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早显现出来的艺术,渗透在音乐形式的纵横结构之中。由此见之,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创设饶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游戏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根据教学实践目地,音乐游戏可分成以下几类,

1,音符类游戏

“蹦蹦跳跳学音符”这一简单而不乏趣味的小游戏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将音符做成可爱的“音符贴”,指定学生为某一特定的音符,然后我在琴上弹出音或旋律片段,当弹到某音时,相应的学生要跳起来并大声地唱出该音。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2,节奏类游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和灵魂。韵律活动在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帮助儿童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美,学习通过有节奏的活动来表达音乐的节奏美。

如在节奏学习和训练的课堂中,一开始我并没有讲节奏的定义之类的,而是和学生一起感受“走、慢跑、快跑”,这时学生们会很明显地发现“走”时我们两脚落地的时间间隔要比“慢跑”和“快跑”长,”慢跑”时的两脚落地时间间隔比“走”短,比“快跑”长,然后把两脚看作是两个相邻的音符,如果“走”代表x(四分音符),那么“慢跑”就是xx(两个八分音符),快跑就是xxxx(四个十六分音符),从而引出了定义节奏的一个重要知识:音的时值长短,并学习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在练习节奏型时用拍手和拍腿来练习,很明显拍手的声音大,拍腿的声音小,进而导出节奏的另一方面:强弱关系。节奏训练时用节奏接龙的游戏方式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节奏,并很好地掌握、消化了它。

3 听音类游戏

我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时,做打电话游戏:我在琴上弹出三度音程”do、mi问:“喂,你是谁7”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

4 识谱类游戏

为了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我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它是终止线II。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II。这些游戏活动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了让学生记住音乐符号“f、p、mf、mp”,我就设计了一个“找硬币”的游戏:将硬币放到班里某个学生的手里,再让另一个不知情的学生来找,其余学生一起唱一首歌并用声音的强弱来提示找硬币的同学,声音强时表示该同学已经靠近硬币,声音弱时表示远离硬币,这样学生很快就牢记了这些符号。

5 竞赛类游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好胜心特强,特别中意比赛,所以每每在学习完一首歌曲或学习完一个单元的歌曲后,就会来一次“歌咏比赛”,将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这样不仅很好地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歌曲,还更好地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6 其他游戏

如:音准训练类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等。如何运用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要把游戏恰如其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去。

好的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孩子音乐方面的能力,而且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展都力,而且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发展者是非常有益的。所以说,儿童音乐教育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以音乐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是,具体落实到儿童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又该从何做起呢?首先,应该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和创编有新意、有价值的好游戏。什么样的游戏是好游戏呢?第一,必须好玩,能真正唤起孩子的游戏兴趣,真正充满童趣;第二,必须好听,即游戏所用的歌曲或乐曲应该符合音乐作品的一般美学标准,结构精巧完整,形象准确生动,旋律流畅上口,风格特征鲜明:第三,必须易学,即游戏的形式、规则和要求简单明了,幼儿一学就会,基本没有障碍:第四,必须在音乐方面或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树立游戏的观念,用游戏来统率和贯穿全部音乐教育工作,并更多地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而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的旁观者和指导者。

篇10

【摘要】舞蹈作为教育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音乐作为舞蹈演绎中极为重要的要素,探究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舞蹈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音乐;推动作用;身体姿态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受到当下众多人的喜爱,其是一种非常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不流露出对舞蹈的痴迷,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外在体现。著名学者刘沛先生曾言:“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一些永久追求的东西,或追求环境、身体或者物质与内心灵魂深处的激荡,外在物质体验与内心的相互交融便成为人们最终的追求。一个没有追求没有艺术传承的民族是无法想象的。诚如人们一旦缺乏水、空气和食物便无法生存一般,艺术的追求是人们的精神养料。”

音乐和舞蹈自古以来就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舞蹈通过音乐加以推动,使得动作更加升华,可以说音乐决定了舞蹈的走向,舞蹈的风格特点无不受到音乐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依赖,不会存在缺乏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兴起发展而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种种关系,同时更表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念和对生活的审美属性。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如果融合在一起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情感表述上则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一、舞蹈教学中音乐的作用

舞蹈和音乐之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其最大的共通之处是它们都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在早期时代,人们曾用生产工具诸如竹棍等物品相互击打以产生节奏,同时会伴随着舞蹈的产生。音乐和舞蹈之所以会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是因为它们都具备着节奏感的要求,而最原始的节奏产生方式很好地契合了这一共通点。从更理论化的角度来分析,人们有节奏的动作必然需要音乐来辅助,否则有节奏的动作也必然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统一。劳动号子就有着典型的集体劳动节拍。舞蹈作为一种人们因为情感的牵引而自然做出的带有节奏感的动作,必然是需要音乐加以配合。当然,能够和舞蹈相互的音乐必然是节奏感很鲜明的音乐,这样才能做到很好的引领舞蹈动作节奏的作用。音乐自身可以同多种艺术方式相互结合,诸如电影中音乐伴奏、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时,但是音乐还是最好和舞蹈相互结合,因为它们之间都有着很强的节奏感。

舞蹈和音乐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抒情性作用,相比之下,音乐在抒情性方面可能更加含蓄,舞蹈则情感表达上更加浓烈,正是由于音乐在抒情方面的抽象性,音乐不会对舞蹈动作产生干扰,反而能够很好地促进和引领着舞蹈动作趋向于完美。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舞蹈在舞台表演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音乐的内在情感,在时间的进一步推移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并行发展,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完美冲击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音乐作为一种编创活动成为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如:在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第五课《跳起舞》的教学要求中,把“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进行自编动作表演”为教学目标。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挽来表现人们欢快热情的性格。后来的《挤奶舞》是一首节奏欢快、民族风格鲜明的乐曲,这与舞蹈的节奏正好相融合。在进行充满节奏感的舞蹈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舞蹈中亲身体验这首乐曲中欢快的节奏及音乐的民族特点。《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则是以聆听体验藏族音乐高亢嘹亮、欢乐活泼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

提起芭蕾舞剧《天鹅湖》,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在芭蕾舞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音乐在音乐界同样是影响至深。纵观该舞剧的音乐与舞蹈,体现了二者的关系。《天鹅湖》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首抒情婉约的诗作,听之在情感上无不受到很大的触动,每一场音乐都极具完美地完成对舞台场景的描述和戏剧中矛盾的推动,同时又完成对角色内心世界情感的刻画,具有极强的带人感。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戏剧表现力,并辅以极具完美的音乐体验,是作者对舞蹈在表现力上的极大改革,从而使得这首舞蹈成为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舞蹈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曾有人说过“音乐是舞蹈的情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等等。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 “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二、总结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舞蹈和音乐之间的相关性,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需要舞蹈来体现其内在的艺术感。舞蹈可以以直观形象的肢体动作来展示音乐中的旋律特征。舞蹈教学中更加体现了音乐的重要性,通过音乐能够带动舞蹈表演中的动作连贯性和整体节奏感。

参考文献

[1]张懿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4,(4)

[2]陈晶.对舞蹈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法的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

篇11

德国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律动学说》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和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每个音乐活动的首要基础。

小班的幼儿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完全把握住,所以节奏感差。“奥尔夫音乐”是我园的研究课题,如何将奥尔夫音乐原理渗透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呢?我们从节奏培养的角度出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一、耳听——感知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能力与它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联系。而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熟练音乐的基本要素。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听音乐走、跑、跳、停,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让音乐来指挥孩子。在平时,我们经常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节奏游戏,如在《跳起来》的活动中,通过鼓点让孩子有节奏地跳,鼓点快就是小袋鼠出去玩,鼓点慢就是袋鼠妈妈来了。还有《鱼儿鱼儿水中游》,听见三角铁慢慢地敲,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听见快速的声音,就是大鲨鱼来了,小鱼要赶紧游进呼啦圈。刚开始有的幼儿不会听节奏,而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动作。经过多次的游戏,幼儿知道了鼓声就是教师的口令,要听着鼓的节奏做动作。

二、眼看——学习节奏

图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谱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空洞乏味,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蝴蝶》中,我们进行乐句练习,引导幼儿稳定拍子,教材中用了蝴蝶的图谱,一只蝴蝶表示一拍,一共4个乐句,让幼儿指图片唱歌。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来。还有,在《小乌龟》一课的活动中,教材运用了特别的图谱:根据歌词内容,图谱中有4个地点:山坡、树林、糖果店和游乐场,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在图谱上演示小乌龟,唱到每句歌词最后一字,小乌龟就到达相应的地点。在这样形象的演示下,幼儿不知不觉感受了乐句进行的准确性。

三、动作——表现节奏

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节奏,必须运用动作,不仅让幼儿动手,还要动腿、动脚。“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简单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比如小猫走、乌龟爬、小马跑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小老鼠和小花猫》中,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等动作。

四、唱游——加强节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经常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比如在《鱼儿鱼儿水中游》的活动中,幼儿学小鱼游时,教师选择三角铁敲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幼儿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喜欢,也容易接受。同样在童谣《小肥猪》中,我们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念“打蚊子”,一组拍手做打蚊子动作。“×××”表示念“打蚊子”,“0”处拍一下手表示拍蚊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学得有趣,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使幼儿兴趣浓厚地、注意力集中地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捕捉到节奏,掌握好节奏。

篇12

第一个层次:节奏训练

据台湾学者林朱彦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5岁幼儿喜欢具有规律性的歌曲和舞蹈。由此研究可知,4-5岁的幼儿经训练后能达到正确辨别声音高低、长短、强弱等的发展水平。所以在幼儿园中,我们老师要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同时带领幼儿玩节奏模仿等锻炼幼儿感受声音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同时帮助幼儿获得对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力与反应能力。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培养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有良好的节奏感,不仅能更好地感受音乐,提高对音乐舞蹈的兴趣爱好,而且还有利于更快地学习舞蹈动作。从小班幼儿抓节奏训练,可以为幼儿打好良好的基础,为以后舞蹈学习作铺垫。为了方便幼儿能更快的领悟节奏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准备了一些游戏结合节奏训练,比如:老师在前面走,幼儿在后面走,老师不时改变速度,这种快慢不同的走路形式,就是节奏。幼儿必须全神贯注的听和看,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因此,小班幼儿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喜欢,也很容易接受。

第二个层次:感受音乐

当幼儿升入中班的时候,经过一年的训练,小朋友对于音乐的感受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幼儿在中班舞蹈学习过程中,应该将音乐感受与把握作为训练的重点,使幼儿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幼儿养成倾听音乐的好习惯。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幼儿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舞蹈的表现中去,才有可能有表情和动作的到位。在聆听音乐时,我们老师可以向幼儿简单介绍舞曲的基本旋律、情绪、背景,让她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随后体会安静、优美、热烈、雄壮、急促、缓慢的不同,引导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的翱翔。我个人认为,中班幼儿在学习中让她们重复听音乐,让幼儿熟悉音乐并喜欢音乐,通过多次聆听和动作练习,让音乐和舞蹈成为幼儿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如:中班活动《绿毛虫》,音乐是2/4拍的,整体结构是非常跳跃性的,以高音为主,谱出了毛虫蜕变成蝴蝶的美丽过程。于是我要求幼儿认真倾听音乐,感受这段音乐中美丽的故事。幼儿探索用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脱皮等动作来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趣。我发现幼儿对动物世界的变化非常感兴趣,于是我采取加上图片的引导,让幼儿音乐倾听完,小朋友便夸张地使劲将粘在身上的“皮”用脚踹下,嘴巴里还有意识地说:还差一点,还差一点了……。

第三个层次:学习动作

幼儿期是大量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身体柔软,容易学习,再加上她们喜欢模仿,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相同的动作,因此只要我们老师能积极为幼儿创造条件,她们就可以获得许多运动技能。我们老师应该把握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动作发展不仅是生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动作发展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动作发展是幼儿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它是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的结果。如:幼儿先学会走路然后才会跑跳,再如幼儿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拇指、食指合作的“拿”。因此幼儿动作的发展有一定的进程和顺序,前一个动作的发展经常是为下一个动作的发展做准备的。所以当小朋友能够感受到这个音乐的节奏并且对音乐的旋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体会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开始教小朋友学跳舞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是舞蹈教学的核心。但同时应该注意,我们老师在教小朋友动作的时候,不可忽视少儿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充分理解小朋友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根据不同小朋友恰当的指导他们用肢体动作去表达情感。切忌生搬硬套,用规范性的动作来束缚小朋友的表现力。例如歌舞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在这首欢快的舞曲欣赏中,孩子们会跟着音乐的节拍晃动手臂、转圈,我们老师会发现每个孩子脸上都挂满了喜悦的表情,她们虽然不会用语言来描述,但是却能用舞蹈这种表演形式对自己快乐的心情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很快掌握并学会了歌曲的各种基本动作及舞蹈,通过巡回表演让孩子们对学习动作能熟能生巧、触类旁通。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50-01

民族舞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这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以及表现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民族舞蹈进入音乐课堂,是学习艺术风格、开阔视野的途径。

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一)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等。如在教学东北民歌《小看戏》《东北袖头秧歌舞曲》《东北二人转》等歌曲时,让学生知道东北秧歌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其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是东北秧歌的特色。让学生在唱与舞的实践中感受东北民歌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音乐韵味和“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的民间舞蹈风格,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东北民歌的表演艺术。

(二)藏族舞蹈―弦子、堆谐等。教学《巴塘连北京》《我的家在日喀则》《妈妈格桑拉》等歌曲时,告诉学生,高原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藏族舞蹈具有纯朴、健壮、豪放的特点。膝部的颤动和屈伸是舞蹈的动律,常常是边歌边舞。其舞蹈形式有“弦子”“堆谐”等。“弦子”优美抒情,动律松弛、长袖轻拂,舞姿舒展流畅;“堆谐”节奏鲜明轻快,动作热情奔放。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歌边舞,感受藏族音乐和舞蹈柔美欢快、纯朴豪放的民族韵味。

(三)蒙古族舞蹈――牧马、安代等。教学《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牧民新歌》等歌曲时,告诉学生,我国苍茫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以狩猎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他们具有勇敢、热情、豪爽的性格,有着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具有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其舞蹈形式有“安代舞”“牧马舞”“筷子舞”“摔跤舞”等,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歌与舞中感受蒙古音乐和舞蹈热情奔放的民族韵味。

(四)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等。教学歌曲《娃哈哈》《雪莲花》,欣赏歌曲《新疆好》时,告诉学生,维吾尔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脆的手鼓节奏翩翩起舞。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开朗幽默,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翻腕、绕腕,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民族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是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动律;“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运用较多,它讲究快速、多姿;“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基本的手型、叉腰、托帽位、敬礼位、跺地转腕、移颈动作,及“赛乃姆”的基本步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和舞蹈轻快抒情的艺术风格。

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将民族民间舞蹈引入音乐课堂,辅助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后,笔者深深感受到,舞蹈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还可以伴随着音乐使学生获得愉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笔者在进行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一段优美的舞蹈示范就能激起孩子们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歌曲中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更让他们兴奋不已。在教学中,笔者先教会学生几组傣族舞蹈动作,然后让他们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歌曲,听后师生共同分析,使他们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再结合教师的葫芦丝声,边歌边舞。这样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养成听音起舞、自主感受音乐的好习惯。

三、教育教学实践总结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色也明显各异。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更应注重民族民间音乐,将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采取多艺术种类相结合,将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编成适合学生天性又简单易学的“小M合”,体现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民族音乐的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