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健康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本期特别话题专谈――
题记:
我们临床医生认为,要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以把提倡家庭主妇管理放在首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主任曾春雨教授
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正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患病率高:目前我国已有糖尿病患者4000多万,高血压患者1亿以上,预计到2025年高血压患者将增加到3亿。
死亡率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70%,每天约有1.3万~1.5万人死于慢性病。预计到2020年,慢性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
负担重:相关数据显示,2007―2010年,慢性病防治已占我国总医疗费用80%。
从上面的数据上看,我们应该充分调动个人及家庭的积极性,变被动地应对疾病治疗转为主动地管理健康。
相关
链接
那些令人难忘的事件
1997年4月,45岁的著名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猝死。
2001年5月,44岁的著名喜剧作家梁左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去世。
2004年4月,54岁的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杨迈因在跑步机上心脏骤停突然辞世。
2005年8月,46岁的著名演员高秀敏在家突发心脏病去世。
2005年7月2日,68岁的特型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在医院去世。
2006年12月,72岁的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在家中突发心肌梗死而不幸去世。
2007年6月,59岁的著名相声大师候耀文在家中突发心肌梗死而不幸去世。
事件共同的特点:
冠心病、心肌梗死;大部分死于家中;轻体力活动工作者
常规意义上的家庭健康管理是指由健康管理机构针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不同情况制定完整健康管理档案。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混沌的状态。健康管理机构设施、管理方式不成熟,以及人们缺乏应有的健康管理理念,构成我国家庭健康管理无法漠视的现状。对此,健康管理专家李晓霞认为,4种原因导致我国家庭健康管理处于尴尬境地:
第一,百姓基本医疗和保健原则上应该是国家的事情,但是推行了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家庭健康管理的基础、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档案的管理等方面,都没有有效实现。
第二,百姓对健康的重视度也还不足以主动积极地接受家庭健康管理,或者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第三,家庭主妇对科学营养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
第四,家庭健康管理平台的服务没能够激发或者匹配日益提升的家庭健康需求。
既然面对如此尴尬的情况,我们是等待机制的成熟还是勇于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呢?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老年病、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正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日益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如再不加以管理,则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群可能进展为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并可进一步并发多种致命性并发症,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健康,从主妇抓起
但是,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呢?临床医生、健康管理专家们都在积极探索。著名健康管理专家黄建始教授在他的微博中提到过:慢性病的管理主要靠自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主任曾春雨教授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提到:“我们临床医生认为,要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以把提倡家庭主妇管理放在首位。”因为,没有一个机构比一个家庭的主妇更能清楚了解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性和健康需要。
家庭主妇健康管理是指把主妇作为首要的培训对象,让她们了解健康知识,然后根据家庭成员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帮助家人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推崇主妇管理至少具备3个优势:
第一,可以充分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性,提出更具实施可能的个性化的健康方案。
第二,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管理环境。
第三,可以节约家庭健康管理的经济费用。
所以说,做好了“家庭主妇健康管理”,是一个物美价廉的家庭健康管理方案,是家庭健康管理上的一大进步。
打造完美健康主妇
“主妇=煮妇”,所以,一位完美的健康主妇首先要管好全家人的“胃”,不懂起码的营养知识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打造完美健康主妇第一步就是――
让主妇摇身变成“营养师”
很多家庭主妇认为只要自己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满足了家人的营养,其实不尽然。如果主妇们想让自己的家人每天生活在真正的健康环境中,需要多多学习一些营养知识。以下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学习营养健康基本常识
日常三餐原则 早餐是一天中很重要的一餐,早餐的营养决定一天的精力。
饮食内容 每餐必有蔬菜,平均1日1次杂粮粥,因此家中应该常备一些杂粮,如豆类、燕麦、玉米、黑米、薏米。
原味生活 烹调中各类菜肴尽可能原味并尽可能保留完整食物,少加调料,尤其是有家庭成员工作期间午餐带饭的家庭,因为微波加热,调料高热下会影响健康。学会自发黄豆芽、绿豆芽,既新鲜又无污染。
食用油分类使用 橄榄油、核桃油应该放入冰箱保存,主要用于凉拌菜。
食用油、盐、糖定量 避免过多,以免影响心血管健康。
新鲜蔬菜少买勤买 蔬菜不宜存放过久,以免营养损失并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
把营养知识融入买菜中
买菜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多选择一些深绿色蔬菜如菠菜、小油菜等,颜色越深,营养越是丰富。根茎类的胡萝卜、芋头、红薯、山药以及南瓜、丝瓜都是污染较少且营养丰富的优选蔬菜。
健康烹调做菜,改变不良习惯
很多家庭主妇经常早早进了厨房,提前把菜洗好切好,当要做饭炒菜时,因为准备充分,非常快地就把饭菜端上了桌。
然而,我们要纠正一下这类主妇的错误习惯,因为有些蔬菜过早切好营养损失会很大。炒菜时应该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可以避免损失营养。菜不能做过多,餐餐有剩饭菜,扔掉浪费,不扔对健康不利。
不要延续长辈们的错误习惯
有些主妇习惯已经养成,总是一味的认为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也没有什么大病,也生活得好好的。
主妇应该好好想想,祖辈们哪有现在这么多的心脑血管病,他们吃的是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空气,没有现在这么大的生活压力。而现在的我们,周围很多人不到50岁就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空气污染严重,身心压力大,缺少锻炼,缺少睡眠,如果不从生活中去注意,把握自己的健康,何谈长寿?
把握一切学习机会
主妇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别人交流,有空一起看健康节目,创造健康氛围,就社会热点健康问题讨论和树立健康观念,多读正规医药出版部门出版的健康类书籍,订阅健康杂志和报纸,进一步加深认识。
了解家人,主妇先行
健康管理的真谛,在于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家庭健康管理就是要了解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健康状况,然后从家庭层面进行管理。了解家人,主妇先行。首先,对家人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定期提醒、组织家人体检,将每一个家人每年的体检报告收集好,根据医生的建议管理家人的健康。
下面就给主妇们介绍一下,如何针对家人各种不同的身体状况做好家庭健康管理。
血脂异常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血脂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给身体带来众多的不健康因素。要知道,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主妇管理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管理目标
调脂治疗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因人而异,实现个体化调脂。调脂目标并不仅仅是一味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要注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管理内容
1.膳食干预
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45克为宜。
多吃鱼和豆制品。
鱼类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海产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如金枪鱼、银鳕鱼、三文鱼等。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等有一定作用。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等有益于人体健康。
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日新鲜蔬菜400~500克,奶类250克,水果100克。
2.科学生活
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戒烟限酒。
避免熬夜,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代谢紊乱。中老年人应该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3.定期体检
主妇们应该注意,如果您的家庭成员中有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血脂异常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者,都属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1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糖尿病
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病变。
管理目标
时常关注家人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
管理内容
1.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
2.血糖监测
每年测2次左右。尤其是血糖管理,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管理都很重要。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反映的是过去1~2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对健康管理很重要。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抵抗等都应关注。
3.体重管理
减少热量食物的摄入。
增加体力活动和锻炼。首先必须每周5天运动,每次运动时间1小时左右,使运动后的心率达到170减去年龄的得数。
4.科学膳食平衡
不宜吃的食物
易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易使有害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不宜饮酒。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供热能,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
注意,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为了患者的安全不饮酒为佳。
适宜吃的食物
大豆及其制品:这类食品除富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之外,在豆油中还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胆固醇,又能降低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有害血脂的作用。
粗杂糖:如莜麦面、荞麦面、热麦片、玉米面含多种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实验证明,它们有延缓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馒头、烙饼、面条,长期食用,既有利于降糖调脂,又能减少饥饿感。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与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管理目标
正确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
管理内容
1.建议家人在健康管理中心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
2.周期性的健康体检。每3个月要进行1次临床健康检查和健康状况评估。
3.每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无创功能医学体检,比如营养、健康风险、毒素、心理等。
4.限制钠盐摄入量。
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盐,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少食咸菜及盐腌食品。
5.限制饮酒及戒烟。
6.注意维持体重,预防发胖。
平时计算体重指数可以以腰围为准,女性≥80厘米,男性≥85厘米为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则应该考虑减肥。
7.适度的体育运动
中年人可进行散步、跑步等运动,还可根据个人喜好参加一些活动量稍大的球类运动。
老年人则提倡散步或慢跑、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可分次进行)。
8.家里配备血压计,每周定期监测血压1次。
相关
链接
家庭主妇10大烹饪必知
家人对你的烹饪技术竖起大拇指,是不是让身为家庭主妇的你对自己信心满满呢?然而,除了味道,你做出的菜品是不是真的安全而又健康营养。有些小细节主妇们可不能不知。
烧肉不宜过早放盐
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易使肉中的蛋白质发生凝固,使肉块缩小,肉变质硬,且不易烧烂,快熟时再放盐为好。
油锅不宜烧得过旺
油锅烧得过旺,不但会使菜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受破坏,而且易产生致癌物质。
肉、骨烧煮忌加冷水
肉、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烧煮中突然加冷水,汤汁温度聚然下降,蛋白质与脂肪即会迅速凝固,肉、骨的空隙也会聚然收缩而不易变烂,肉、骨本身的鲜味也会受到影响。
未煮透的黄豆不宜吃
黄豆中含有一种会妨碍人体中胰蛋白酶活动的物质。吃了未煮透的黄豆,蛋白质难以消化和吸收,甚至会发生腹泻。
炒鸡蛋不宜放味精
鸡蛋本身含有与味精相同的成分谷氨酸钠。因此,炒鸡蛋时没有必要再放味精,味精会破坏鸡蛋的天然鲜味,当然也是一种浪费。
酸碱食物不宜放味精
酸性食物放味精并高温加热,味精(谷氨酸钠)会因失去水分而变成焦谷氨酸二钠,虽然无毒,却没有一点鲜味。在碱性食物中,当溶液处于碱性条件下,味精(谷氨酸钠)会转变成谷氨酸二钠,也是无鲜味的。
反复炸过的油不宜食用
反复炸过的油其热能的利用率,只有一般油脂1/3左右。而食油中的不饱和脂肪经过加热,不但使菜中的维生素受到破坏,还会产生多种有害的聚合物,对健康不利。
冻肉不宜在高温下解冻
将冻肉放在火炉旁、沸水中解冻,由于肉组织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细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复其原来的质量。遇高温时,冻肉的表面还会结成硬膜,影响肉内部温度的扩散,给细菌造成繁殖的机会,肉也容易变坏。因此,冻肉最好在常温下自然解冻。
吃茄子不宜去掉皮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相对较多的国家,这种灾害自身具有非常强的突发性,同时也没有规律可循,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旦出现了旱涝灾害,就可能会给农民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还会给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当前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民在从事农业劳作的时候也不需要受到之前的一些不利因素的困扰,打井就是抗旱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它给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 打井常见的方法
打井的方法有很多,选择何种打井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地质情况,还要对当地的地质因素对打井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打井方式。比较常用的打井方式有手挖井、打机钻井、水力钻井、螺旋钻井以及冲击钻井。在实际的工作中,手挖井能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它对工具和施工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十分的严格,能够将其当做水库,但是它也存在着工作强度大的不足,此外,水位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地下水位比较高的位置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打击钻井在应用的过程中,施工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同时其还不会受到水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它需要换管,打井的深度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坚硬的岩石区和重粘土地区是不能使用这种方法的。水力钻井的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保证钻进的深度,同时也不会受到水位的影响,但是它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使用这种方法也加大了成本的投入。螺旋钻井比较适合使用在有专业的工具并且施工人员也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条件下,施工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同时也不会受到水位变化的影响,但是它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予以支持。如果有比螺旋钻体积还大的岩石,就不能使用这种方法,冲击钻井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受土壤类型的影响,同时一般情况下都能满足打井深度的要求,但是技术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在偏远的地区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2 钻井工艺
钻井就是利用相关的设备在地层上钻出一个有一定深度的圆柱孔。钻井分为顿钻和旋转钻两种。顿钻是利用游梁上下运动带动钢丝绳上下动,钢丝绳再带动钻头上下运动产生冲击作用,击碎岩石。使用顿钻成本较低,设备也简单,但也有缺点,工作效率较低,正在被逐渐取代。还有一种钻井方法是旋转钻,这种方法目前使用较多,是利用钻头的旋转产生切削使岩石破碎,比顿钻效率高,而且能处理井塌的情况。钻井之后还要进行洗井,目的是为了清除井内的泥沙等,并抽出含水层泥土、细沙及渗入含水层的泥浆中的次生泥质物,使井的出水量达到正常的标准。若一次洗井不能洗干净,应进行多次重复洗井,直到将井内泥沙、岩屑洗干净为止。
3 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
3.1 科学的布置井位
原来的土地采用的是分散经营的方式,距离土地相对较近的农民在打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就会自家打自家的井,这样一来,水井的密度就会超出正常的范围,抽水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彼此之间互相干扰的问题,地下水资源也被大量的开采,这对水井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也相对较多,在设备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经济它调价不是很好,农民们谁都不希望投资打井,如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旱灾就可能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还会给农民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合理的对井位予以设置,可以几家一起打一口井,这样不但减少了成本投入,同时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对地下水资源予以应用。
3.2 合理的建设抗旱水源井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导致土地过于分散,难以进行集中灌溉,灌溉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土地的分散经营限制了农民打井抗旱的可行性,不利于农民灌溉田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开发打井抗旱的新途径,是当前灌溉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学习抗旱打井的建设经验,积极探索抗旱打井的新方法,提出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新方案。根据现行农业的发展情况,联户打井是解决灌溉问题的有效途径。
联户打井即联合相邻土地的多家农民,共同建设抗旱打井任务,建立一眼大型的抗旱水井。在联合过程中,乡镇领导应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督促和引导农民联合打井,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加强农民打井抗旱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打井方式,联户打井可以有效节约经济投入,降低农民的灌溉压力。联户打井还可以增加水井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一井多用,避免了过去一井单用的浪费行为,不仅增加了灌溉效率,而且对地下水资源有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3.3 民主管理抗旱水源井
抗旱水源井建设能够十分有效的保证农田的产量处于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虽然经过了很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抗旱打井工作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进和完善面,但是,其在不断发展额过程中,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首先是对水源井管理工作相对较为忽视,传统的抗旱水源井建设主体是国家,但是没有委任一个负责人,这样也就使得水源井在使用的过程中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水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非常严重的损耗,这样一来也造成了较多的经济损失。还有一部分人利用国家的资源去建设私人的水源井来进行灌溉工作。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予以控制,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一名水源井管理负责人,对水源井进行维护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源井的合理使用。
结束语
抗旱打井是在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建设的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科学建设水源井,加强对水源井的管理和使用,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干旱农村实施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是在实质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抗旱打井不仅可以改善农田的灌溉情况,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的饮水问题,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答:的确如此。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梦到被强盗追,强盗是假的,但这情绪是真的。”这可以提醒我们,当我们做恶梦时,梦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梦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是有意义的。当你反复做同样一个梦时,这个梦可能在暗示你最近的情绪或心理究竟处于何种状态。
从你的叙述来看,你做的是恶梦,这提示你最近的情绪似乎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可能是工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压力过大,也可能是生活中出现了某件突然或重大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你自身的应付能力,于是通过梦境的形式显示出来。
要想避免夜里再做恶梦,可以尝试如下的办法:临睡前好好地泡个脚,上床后在心里想一件让你高兴的事,以施加正性的暗示,或者听一段轻快的音乐,来放松自己的心情。睡前是潜意识非常活跃的时候,糟糕的、美好的心情都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和梦境的好坏。心情放松后,在心里反复暗示自己,“今晚我会做一个香甜的好梦”。在这样不停地暗示下,良性的信息就会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伴你进入梦乡,对你的梦境和心情的改善大有帮助。
我为什么总想家?
问:我入伍将近两个月了,最近心情焦躁,睡眠也不好,每天都在想家,感觉部队生活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现在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突然变得爱和人争吵,明明自己有错也不承认,有时还和班长顶牛。我这是心理出现问题了吗?
答:你可能出现了适应障碍。这种情况在新兵中比较常见。
环境变化、突然或重大的事件,都会引起人的心理波动,如果个体具有内向、敏感等个性特征,往往又会加剧这种强烈的心理不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适应不良,严重者可发展成适应障碍。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年人或老年人,一般不超过6个月。在军营中,这也是颇为常见的问题。
新兵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新兵对军队紧张、艰苦的生活不适应造成的,严重的可导致适应障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问题,如焦躁、抑郁、偏激、易怒等;二是睡眠问题,如失眠、多梦、早醒等;三是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逆反、不服从管理等;四是人际关系问题,如顶撞领导、难与人相处等;五是工作问题,如消极怠工、不愿意训练、不喜欢学习、得过且过等。以上5种情况较为常见,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品行问题,如撒谎、偷窃等。
新兵适应障碍一般来说病程短、症状轻、随着时间的延长,即使不进行临床治疗,很多症状也会逐渐减轻,直至恢复健康,因此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症状持续超过半年,仍然没有好转,就应该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确定是否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以便采取更有效措施,避免延误治疗。
我到底选择回家还是留下?
问:我本来准备退伍回老家,父母已经为我找好了工作,但我现在却有机会转士官,可以继续留在部队。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现在我不知道怎样选择,天天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着觉,心里非常痛苦。我该怎么办?
答:回老家还是留在部队,这种选择的困惑是老兵们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恋爱现象在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中日趋增多,基本已成他们生活里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恋爱,对于恋爱双方来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慕和依恋,两颗心沟通和交流的结果。在找寻爱情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品尝甜蜜和喜悦,也可能经历苦涩和悲伤。
1.大学生恋爱现象增多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异性已经是他们谈论话题的主旋律,这种经历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过的,也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独特文化和景观。
1.1恋爱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需要
大学生大多处于17~23岁之间,两性关系正处于发展阶段,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萌发性意识后,开始尝试恋爱择偶。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趋于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越来越强烈,两性间的交往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性意识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恋爱观,他们开始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用各种方式接近、吸引自己心仪的异性,不愿再参加集体活动,开始进入恋人之间甜蜜的两人世界。
1.2优越、轻松的大学生活为恋爱提供了温床
普遍的大学生在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压力后,都希望进入大学能好好轻松一下。中学时代,学生的恋情大多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与谴责,而且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只能把对异性的爱慕压抑在心理;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不太紧张,生活环境针对恋爱问题的管理相对宽松,既不苛求也不干涉,父母也鞭长莫及,加之他们身理和心理发育成熟,那种对异性的渴求就爆发出来。
1.3校园里的从众现象促使恋爱风潮愈演愈烈
寝室里的伙伴是学生进校后最先了解接触的群体,大家在学习、生活等的态度上大多会保持一致,思想观念也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在很多的问题上都会表现出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在校园里成双成对的美好氛围中,大家都怕因为没有随大流而落伍,为了不表现出自己的无能,显示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盲目加入恋爱大军的行列。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恋爱风潮在大学校园里愈演愈烈。
1.4大学生希望用恋情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都属于异地求学,基本都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离开父母后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校园经历中逐渐引发了其孤独和忧伤。他们渴望有个知心人能倾听其内心的苦楚。由于这种情感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在丰富的校院生活中,扩大交往范围,在熟悉了解彼此后,产生了爱情和友情,异性之间也因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话题而走到了一起,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和依归。
1.5网络的的普及带来开放性的恋爱观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横贯校院内部,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吸收了来自各方面的恋爱观点和思想。而网恋这种更高效纯情的恋爱方式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途径。这种恋爱方式给学生一种新的憧憬与渴望,也给他们带来性诱惑,他们渴望把童话变成现实,实现自己的期望,由此不断上演网恋故事。
2.树立正确恋爱观,建立健康恋爱行为
心理学上认为,恋爱过程里心理的需求,恋爱对象间性格的互补,恋爱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快乐都可以促进两性间的了解,健全人的心理,但那些动机不纯的交往却不能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只有健康向上的恋爱行为才能为将来大学生踏上社会起到积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成熟、自然、积极的恋爱观去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
2.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恋爱行为受学校和家长的管束越来越少,不同的年龄、国籍、信仰等都已不再成为他们交往的问题,只要有心跳的感觉,就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许多大学生刚接触异性时,不明白为什么去爱,如何去爱,只求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他们只把恋爱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体验,从中去获取恋爱的经验,忽略了从这个过程中去培养发现爱、发展爱的能力,不去培养爱的责任。这种想法让很多大学生终身都不知道怎么去享受爱情。因此从恋爱过程中去体验爱的责任和奉献,培养恋爱过程中的修养和道德,为学生获得真正爱情奠定了基础。
2.2提高大学生恋爱过程中抗挫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天长地久的,大多数的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失恋很可能会伴随着甜蜜而产生,他给人带来痛苦、失落、焦虑等负面的伤害,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因此失恋是人恋爱过程中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阅历较少,难免将失恋看成人生中最严重的问题,有的人甚至几年都走不出失恋的阴影。他们把失恋当成一种错误,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尊严,失去了情感,因此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要尝试着去引导他们:一是及时找自己信赖的人疏导自己的情绪,发泄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二是用自己的意志来驾驭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失恋不失德;三是收回自己投入在恋爱上的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业中去,追求自己思想的升华,寻求自己心灵上新的寄托。
2.3建立健康恋爱行为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他们的文化修养应该与他们在恋爱过程的语言、态度、行为等相匹配,在公众场合中的亲密行为不应该发生。恋爱过程中,他们总会出现一些亲密行为,如拥抱、接吻,更有一些同学按耐不住冲动,发生婚前。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必须对恋爱过程中的行为负责,这一点将使他们必须在不同的场景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打消一些不良影响。另外,恋爱过程中产生的性冲动,解决方法上一是要克制,二是可以在恋爱中多参加社团活动和班团活动,转移注意力,把恋爱行为尽量向正面引导。
综上所述,恋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可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经历,我们也阻拦不了,但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恋爱不是人生唯一的主题,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精彩在等着他们去追求,并在追求中找寻自己人生的价值。我们要让他们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争取获得自己人生的成就。 [科]
【参考文献】
[1]张社争.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自我观念、完整的人格。也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去思考自己的学业规划,编织自己的未来、人生的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积极自我审察,主动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各种发展困惑、心理问题与障碍,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朝理想的目标迈进。
关于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观念,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满怀憧憬与信心。对自己的心理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审查。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心态,提高自己调节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性;还要认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同时注意养成良好心理卫生习惯,养成优良心理品质。
最后,大学生要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要对心理咨询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把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当产生了长期、反复、失度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需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引导。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敞开心扉实话实说,坦诚真诚地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认真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勇敢面对,积极主动寻找帮助,不能自暴自弃。此外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与关注本校心理咨询的途径及预约流程,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29-02
在这个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而突出又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据天津大学高希庚等人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1997年和1998年,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的结果显示: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1989年,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高校大学生中,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占总数的20%以上;其中在退学、休学的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就占40%-70%。
1999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大学的近6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占16.51%。
“八五”中华社科基金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查”课题组于1998年对我国15个省的47所高校近3 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58%。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同期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出,在1978―1987年10年间,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数的比例由24%左右上升至40%以上。
这些数字非常令人震惊,其事实也令人忧虑。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一,总体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其二,社会转型时期个体产生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心理疾病呈上升势头。其三,精神疾病成为终止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其四,大学生中的心理疾病以神经症为常见。其五,大学生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非偶然,它是因病退学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危害极大,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门槛,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从此,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独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应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使其顺利成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因而,必须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5.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
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产生悲伤和忧愁的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要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具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才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又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为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性的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伟大工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二、“严”字当头,坚持
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意识和习惯,我校坚持把“一日生活秩序”作为准军事化管理的切入点,着力从飞行秩序、站队集合、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礼节礼貌、请销假等环节上严格管理。坚持每日查房制度,实行内务评比,不断加大学生执行校纪校规的检查力度,特别在节假日前后,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规章制度宣传教育,以严格的行政管理来培养学生严谨的飞行作风。坚持铁的纪律,敢于逗硬,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无视纪律,违犯规定,都要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在坚持准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措施,制定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分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革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错位,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落差,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对于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的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别,还有许多同学是从来没有离开家独立生活过,突然到一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解决不好、不及时,严重的会引起心理问题,所以做好新大学生入学后的管理工作,让大学生快速的适应新生活,才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新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一些同学无法面对新的生活。
(二)是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三)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是贫困生问题
家庭的窘境,吃穿住用的简朴,有时还为生活发愁,为买不起学习用品难受,遭到同学的嘲笑和不理解。这些情况会使他们的自尊受创,造成性格孤僻、心情忧郁、烦躁不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严重的影响了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还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加强管理措施,及时解决大学新生问题,保证他们心理健康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为及时解决大学新生的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安排好新生的生活、学习、活动,适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调适,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心理困惑期。
(一)做好入学教育,调整角色,确立新的人生目标
新生进入大学后,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向他们介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本校本专业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重新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确立合理科学的奋斗目标。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团委的能动作用,帮助新生提高生活技能
作为新生班的班主任、辅导员要在入学初期建立团结有力的班委班子,同时以主题班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新同学尽快自我熟悉,与老师熟悉,尽快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会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过好生活关;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指导他们向高年级同学求询,减轻心理压力。
(三)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生活规律,学会有序而充实地安排生活
大学生活虽然紧张,丰富多彩,但却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内容和方式显著不同。中学是基础教育,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强,教师管理非常直接和严格。而高校是专业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索性特点突出,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新生要逐渐掌握大学学习生活规律,熟悉学习、生活程序。增加预见性、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和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个人潜力,进行科学创造,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养成尽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任务的良好习惯。
(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作用,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同学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让新生消除陌生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使学生获得支持、友谊、理解。同时院系党团组织应该多组织一些新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对校园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做好班级助奖学金的评定工作,解决好贫困生的问题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的扩招,高校中的贫困生面越来越大,他们吃穿住用简朴,有时还为生活发愁,遭到同学的嘲笑和不理解;严重时影响了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在大学新生入学初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摸清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将国家配套的各种助奖学金及时、公正、公平、公开的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同学。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让贫生能从入学开始就安心、专心的投入学习。对于特困学生要作为特例收集材料上报学校,特别解决,也可以发动老师同学伸出援助之手。
(六)建立学校一学院一年级-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建立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力争做到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学校层面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层面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的辅导员,班级设置学生心理联络员。学校要充分利用讲座、录像、板报、知识竞赛、校园网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保健教育,普及新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心理耐受力,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心理压力。学院辅导员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级组织,要坚持对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知识的学习,增强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班级心理联络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级组织,也是班级主要班委。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社会环境,班级心理联络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反映,辅导员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通过以上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最大帮助,使每个莘莘学子都成为21世纪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总之,新生入学是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新起点。在这一阶段,如何使新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非常重要。班主任、辅导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他们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16-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心定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自信能否形成、稳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自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有的放矢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做好心理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东省日照市大学城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906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90人,女生516人。
2.工具。心理健康问卷:采用陈昌惠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大说明症状越严重。
自信问卷:采用车丽萍编制的大学生自信量表,该量表共70题,由整体自信(综合确认、总体肯定、否定自我)19个题项、学业自信(专业信心、外语信心、动手操作)21个题项、社交自信(同学他人、家人老师)12个题项和身体自信(体育运动、健康素质、动作身材、仪表表情、长相身高)18个题项构成,采用l-5分的5级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户口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等。
3.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者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测查,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906份,有效率为90.6%。数据统计采用SPSS 11.O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和Excel2003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自信的特征。由表1可知,大学生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等四个分量表及自信总量表的得分分别为69.34、66.31、43.51、62.11和241.27分。男大学生自信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但在学业自信和社交自信方面无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在整体自信、身体自信、自信总分方面,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2.不同自信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本研究按照每个人自信总分的高低,将被试分为自信高分组、自信中间分组和自信低分组。分组的标准是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将总得分排在前27%的人定为自信高分组,将总得分排在后27%的人定为自信低分组,中间的46%定为自信中间分组。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自信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除躯体化和偏执因子外,不同自信水平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和总症状指数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心理健康状况随自信水平的降低而严重的趋势(见表2)。
3.大学生自信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由表3可知,除社交自信因子与躯体化、敌对、偏执、其他等四个因子无显著相关外,其他自信诸因子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三、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自信总水平、整体自信和身体自信上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造成男性在自信和成功方面不断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强化,而女性的自信心与成功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受到无形的伤害与削弱。家庭、学校与社会都按照社会公认的性别角色定型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进行塑造,也使得女性倾向于对女性角色要求的能力有更多投入,而对与男性角色相关的事物则很少参与,造成其对竞争、事业的信心不足。可喜的是,在社交自信和学业自信方面,男女大学生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正逐渐被认可和接受,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高校通过实施以女生为本位,进行女性意识教育,成立女生部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女大学生自尊、自信等其他个性特征的健康发展。
自信是个体自我认知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学识、地位、能力等认可的程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也正是互有差异的自信水平才最终使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区别于其他人。本研究表明,大学生自信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大学生自信水平高者,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搞好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信水平低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难以正常发挥自己的潜力,容易造成学习、工作困难和社会适应不良,遇到的应激源相对较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学校及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在大学期间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将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也使他们能对自己更充满自信,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
[2]Webster RL,Ellis TS.Men and womens self-confi-denee in per-forming financial analysis.Psyehologieal Reports,1996.
[3]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袁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大学生人际关系,广义上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和与之相关的所有人之间通过各种交流交往而形成的一种心里关系,狭义上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周围所有人因相处而产生的心里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他的人际关系相对而言较为简单,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简单划分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大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当今社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人们开始趋向于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而人际信任显然是发展团队协作精神的必需品,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目标对象,如何使其在几种主要的人际关系中把握好人际信任关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极为重要。
2.大学生几种主要的人际信任关系与心理健康
2.1 亲子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显然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落实到实际生活,则是指父母如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对待、培养子女,反过来子女又是如何对待、反馈父母的一种相互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大学生所必须要面对且在大学生内心所占比重极大的一种关系,相对而言这种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由于血缘这一与生俱来的关系纽带使得亲子关系极为特殊,大学生对于父母的信任度也是极高的,二者之间的人际信任极为稳固。
据多种研究调查表明,父母对于孩子的基本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趋向于温暖、理解、关怀时,子女对其信任度极高,会逐渐养成自身热情开朗、积极向上、独立自信的性格特点,对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有些明显的促进作用。父母若是采取拒绝否认的教育方式,则会养成子女内心的自卑感,害怕被拒绝,无法融入集体,做事情优柔寡断的心理,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去干涉子女,会使得子女在成长中严重缺乏自信,过分依赖他人的性格特点。而父母若采取严厉的惩罚式教育,则会使子女产生严重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表现出过分自我约束,极度苛求自己的行为,严重时甚至出现敏感、偏执、抑郁等症状,极其容易导致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2.2 师生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受大学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影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显然要比中小学时期的师生关系更为放松,没有传统意义上那种紧绷感,师生之间接触时间较短,相关而言沟通和交流很少。但是正是因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往往围绕学生在校情感问题,未来的职业理想规划,人生观价值观的修正等方面展开。大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会趋于主动地位,他们更渴望从老师方面得到一定的思想指导,或者取得某些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独立性极强的个体,他们对于老师的信赖程度并不是很高。
师生关系是依托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与学联系,是一种明显的以知识的教授、传递、接受为纽带的业缘关系,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师生关系中老师的主体地位。对于大学时期而言,大学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统筹全体学生之间的各项活动,领导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显然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的师生关系中同样占主导地位。尽管大学辅导员在这一师生关系中占据主导,但并不是指大学生只是单纯的居于被动位置,任何关系的构成都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护和经营。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活动参与度,对于老师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老师信任程度同样影响这师生关系的发展。师生关系正式在这种双方的共同作用之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2.3 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个小群体,他们会根据自身各式各样的共同点,如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相似,共同的生活经历,类似的生活内容,相似的兴趣爱好等,或者是日常相处过程中种种客观因素产生了各种情谊,这种情感联系了他们每一个个体,使其可以很容易的建立起这样那样的相互关系,这种逐渐趋于密切的关系,会使同学之间的信赖度较高,相互形成稳定的心理依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