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篇1

关键词:高校藏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理论概念

(一)阅读的定义

目前国内并无统一定论,本文采取《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①为阅读所下的最新最全面的定义:阅读既是一种个体的社会性的活动,也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本质应该包括两方面:

1、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首先,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的主体把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信息的过程。其次,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在阅读主体力求掌握阅读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主体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2、阅读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首先,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对客体的构建与创造。阅读主体在对客体的动态把握与构建的同时,还会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创造性的理解,赋予客体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其意义与价值得到不断的开拓与重建。其次,就阅读主体与作者而言,阅读过程也是阅读主体以阅读客体为媒介,与潜存于客体之内的作者进行着一种心灵的交往与对话。再次,从阅读主体与人生社会活动的角度而言,阅读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消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作者的精神文化生产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阅读主体自身和社会意义的成长。最后,阅读也是阅读主体在生成与建构客体意义的同时,在客体之中重新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

(二)课外阅读的定义

学生自由选择或经教师指定,在课外阅读的各种书籍、报刊(不包括教科书)。有益的课外阅读能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课外阅读现状

(一)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与所用阅读时间

根据数据看,在所有被试学生中,有87.9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有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是很清楚的。这与笔者的预期不谋而合。

其次是认为“课外阅读不是很有帮助”学生所占比例,比例明显减少。持这一观点的仅有11.58%学生,最后是表示“课外阅读没有帮助”这一观点。在所有的被试学生中,仅有2.43%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帮助”。但从学生每周平均课外阅读的时间来看,情况如下所示:被试学生中平均每周进行五小时以下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高达78.17%,而每周进行大于10小时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仅有4.57%。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知态度是非常端正的,绝大多数被试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很喜欢。但他们在实际阅读上所花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都达不到一个小时,所以被试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处于“高热情,低行动”。

(二)阅读语种

根据被试学生阅读时所选择的语种情况来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汉语―53.32%。其次是34.17%的藏语阅读者。随后是所占比例为7.55%的英语阅读者。最后是其他语种,所占比例为4.88%。藏族大学生的母语虽是藏语,但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更青睐于汉语。

(三)课外阅读目的

从述数据可以看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中认同最高的是对阅读的感兴趣,所占比例为25.77%,这就说明作为大学生,他们对课外阅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发展个人的特长和找与学校课程有关的资料,所占比例总和达到45.40%。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功利性。有18.49%的学生表示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消遣休息,放松身心。而表示进行课外阅读没有目的,随便看看和表示其他原因的仅占10%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阅读时间短及建议

大多数藏族大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但他们在实际阅读上所花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都达不到一个小时,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处于“高热情,低行动”。所以,藏族大学生应将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让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母语阅读少及建议

阅读语种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汉语,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英语和其他语种,这就说明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们在课外阅读语种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开放化,这是一个值得的骄傲的情况,但是藏族学生在阅读母语书籍方面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担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发扬好、继承好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一些文化,包括语言。

(三)阅读功利性强及建议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很有功利性。由此可见已经进入小小社会的藏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定位和伴随着担忧。所以大部分同学的课外阅读离不开与课程有关的资料,离不开与个人发展有关的领域。笔者认为,这不能说是不好,也不能说是好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阅读本身的目的不是考试、也不是就业。阅读使人丰富、使人机智、使人豁达。阅读可以伴随我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杜笑眯.谈英语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8(5).

[2] 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后摄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3)

篇2

2 数据分析

2.1进行课外阅读了吗

四个选项选“每天”占7.81%,选“经常”占40.10%,选“偶尔”占48.96%,选“从不”占3.12%,甚至“偶尔”比“经常”还多占近10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愿意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能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高中时拼命地想抓住每一分钟去学习,到了大学就放松下来,主观意识的懈怠使得课外阅读被更多其它的休闲式课外活动方式所替代。

2.2课外阅读文献类型

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首选“图书”,占55.21%,选 “期刊”占18.23%,选“报纸”的8.33%,选“视听资料”的占5.21%,选“网络资源”占13.0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以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是图书,现在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网络资源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部分的载体,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电子书阅读器、MP4等电子产品由于其便捷、信息量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但数据显示:图书仍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

2.3课外阅读的作品题材类别

选“文学类”占65.10%,选“科幻类”占6.77%,选“新闻类”占14.06%,选“综艺类”占11.98%,选“教辅类”占2.0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阅读种类比较广泛,其中“文学”类最受大学生欢迎,对“新闻”、“ 综艺”类的选择显示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其阅读取向的变化。

2.4课外阅读文献来源于

选“学校阅览室”占34.37%,选“图书馆”占44.79%,选“网络”占12.5%,选“购买”占8.33%,选“订阅”占0%。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与阅览室成为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两者所占比例将近百分之八十。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及安徽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特征有极大的关联性。除图书馆外,“网络”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这也让我们应该警惕当代少部分痞子作家、网络所形成的哗众取宠的泡沫文字,不但让学生读而无益,反而迷惑了大学生的正确的选择目光,使其成为迷惘一族。

2.5课外阅读的目的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选“阅读教学参考,查找文献资料”占31.25%,选“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占43.75%,选益智休闲,提高修养”占15.10%。选“了解历史社会和国情”的占3.12%,选“娱乐消遣”占6.77%。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大学生的压力和紧迫感加重,他们亟需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故而“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很正常地成为大学生首选,它与“查找文献资料”构成选项中的四分之三的比例。除此外,提高修养、娱乐休闲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但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增强,但其拓展知识的功能仍被喜欢课外阅读的大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娱乐休闲等居次。

2.6最喜欢的阅读内容

选“文学”占67.71%,选“历史地理”占10%,选“经济管理”占5.73%,选“艺术”占10%,选“科技”占1.56%,选“语言”占1.04%,选“医药卫生”占1.04%,选“政治法律”、“环境科学”、“外交”、“哲学”、“农林科技”各占0.52%。

由此可见“文学”由于其生动蕴藉、审美冶情仍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2.7课外的专业阅读

选“要进行大量课外专业阅读”占39.06%,选“看情况读一些专业书” 占52.08%。选“没必要看课外书看课外专业书”占2.6%,选“其它”占6.25%。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仍赞成课外需进行专业阅读,这与第五题的大学生阅读目的的取向是一致的。

2.8认为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介绍或指点

对此选题认为“很需要”的 占13.54%,“需要”占51.56%,“不需要”占19.27%,认为“无所谓”的占15.62%。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课外阅读上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引导。

2.9对于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满意度

选“很满意”的占26.56%,“满意”占37.5%,“不满意”占14.58%,“无所谓”占21.35%。我们注意到有近四成消极观点,这意味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不作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显现安徽省高校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任重道远。

2.10学校为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需要做的方面

选“开设文学鉴赏课”占41.14%,“专题讲座”占23.96%,“组织读书报告会”10.41%,“其它建议”占24.48%。数据显示,只要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是基于全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任何一种指导形式都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

3 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强化其引导与服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质量与数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程度与实效。学校要提高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力度,为学生的专业储备、文学素养、审美趣味培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3.2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05-03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较早期的学者认为,大多数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是明确的,读书观是正确的,学习知识、完成学业扩大视野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这些都表明他们在不断努力地攀登知识的阶梯。而为娱乐消遣、消磨时间、寻求刺激和安慰的,所占比例很小。[1]大多数人的课外阅读目的是正确的,对课外阅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在问卷表中“课外阅读主要目的”一栏,有45℅的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42℅的学生是为了修身养性,12℅的学生是为了增强专业知识。由此可见,“休闲”、“娱乐”或“消遣”成了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2]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存在多样性,主要有满足学生所需的“学习型”、满足扩大知识面的“实用型”、满足消遣和休息需要的“娱乐型”等,且这些阅读目的比例相当。[3]

从时间上看,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有所变化,即从以拓展知识、扩大视野为主要目的到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随之加重,因此需要利用课外时间,选择轻松愉快的书刊来调节紧张疲惫的身心;而激烈的竞争、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无法只专注于拓展知识、修养身心这些高层次的需求,由此赋予课外阅读更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色彩。[4]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对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方面,研究者多持一致意见,认为文学类作品较受大学生的欢迎,是他们课外阅读的首选;也有少数研究者指出,“娱乐消遣”类书籍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还特别指出性别差异、专业差异以及年级差异对大学生兴趣的影响。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图书馆所作的调查发现,文学类书籍特别是青春文学比较受在校大学生欢迎,其中青春文学饶雪漫的系列小说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作品。[5]郑惠生在对中国人民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的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籍,不论是什么年级和专业,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籍的人数远比不喜欢的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学生对文学书籍的喜欢程度也越来越高。文学类书籍之所以成为大学生的课外主要读物,这与文学自身的优势有关,同时在阅读时也不像阅读专业书那样需要非常专心,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消遣。尽管文学类书籍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大,但是一些娱乐性书籍也渐渐占据一片天地。犹如一位研究者所说,“学生该读多读的书读的不多,不该读的书倒读的不少,正经做学问的书读的不多,杂书和闲书倒读的不少”。例如,学生读武打和言情小说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读文学名著的数量。[6]现在的高校学生被称为“90后”,他们标新立异,喜欢不平凡的生活;他们渴望紧贴时代的脉搏,热衷于追求、引领时尚;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体验新生活。于是,各种时尚生活类书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活在大都市中的高校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对这类书籍的购买与阅读逐渐成为他们日常阅读中的一种习惯。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图书大多属于快餐类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一些研究还发现,性别差异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男、女生由于生活观念、心理及性格的差异,在阅读兴趣上有很大的差别。总体而言,女生乐于学习外语和文史哲、小说类书籍,而男生则热衷于计算机类、经济类等热门专业书籍。[7]黄震洲在“大学生课外阅读情感研究”一文中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男、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课外阅读情感倾向上的不同,男生在探索真理方面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提高文学修养方面则高于男生。[8]女生对杂志和报纸的“认同”率均超过了男生,但在经典名著的“认同”率方面女生却低于男生。男生对电脑科技类图书、武侠、军事类图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女生,对休闲旅游类的图书兴趣则小于女生。

专业差异也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产生影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阅读兴趣上有所偏重。如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虽对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书籍均感兴趣,但又各有侧重,具体表现为:理工科的学生较喜欢看经济学方面的书籍,而农业专业的学生则喜欢看植物学类书籍。湖南医科大学的调查表明,他们的学生(即医学院的学生)往往热衷于涉猎与医学相关的伦理学、心理学书籍,理工科的学生对这方面书籍的兴趣则较小。在对军事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科技类、成才指导类以及与政治和哲学相关的书籍。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防事业,关心个人情感,因而他们对书籍的选择更加理性。[9]

此外,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年级差异对大学生课外阅读有重要影响。低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消遣性的课外读物,高年级大学生则比较喜欢知识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课外读物。[10]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较差,学术水准较低,专业理想尚未完全形成,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对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的课外读物难以产生兴趣,只能把读书兴趣主要放在消遣、娱乐性的读物上。相比之下,高年级学生求职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类书目逐渐占主导地位,又因为此时专业素养已经形成,能很好地判断选择哪些读物有利于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所以课外阅读的专业性、知识性较强。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过图书馆借阅的方式阅读者较多,其次是网络阅读、同学间相互借阅以及购买等方式。对武汉科技大学的调查发现,图书馆借阅排名第一,比例高达62.97℅。可见,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求知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因为图书馆藏书量大,内容广泛,且可免费阅览。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的最佳去处,其科学文化环境、优秀的文献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选择“同学借阅”的比例也接近一半,直接反映了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呈现趋同性,易受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11]

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正在逐渐取代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周立军在对华南农业大学的调查中发现,网络阅读排第一位,其后依次是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电子图书。网络阅读的兴起对传统纸本阅读有很大的冲击,所以网络阅读的方式位居首位是必然的趋势。据调查,华南农业大学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达74℅,上网率97℅,这为网络阅读提供了便利。[12]研究者们指出,我们应当理智地分析网络阅读这一新兴方式:一方面,它是顺应时展的产物,读者能迅速地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而有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另一方面,网络阅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网上信息量大,读者很难筛选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因此,应当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深层次的网络阅读,同时发挥纸本阅读的传统优势,使网络阅读和纸本阅读相互补充。

四、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途径

关于如何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建议:高校图书馆是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途经,为此要加强信息检索教学、文献资源保障、网络监管的力度,通过开设导读课、提高导读人员的素质等途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引导大学生读好书、指导大学生把书读好、联合举办系列讲座;高校应当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提倡引导性阅读;加强新生入馆教育,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要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导读”,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开设“公选”课程,发挥各种工具书的作用。还有学者较全面地从学生个人、图书馆、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了建议: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从根本上改善其课外阅读状况的关键,应当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图书馆应当了解大学生现状,激发其阅读兴趣,并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其阅读创造优越的条件;再次,高校应注意整治浮躁散漫的学习风气、改变淡薄的阅读氛围。同时,社会的其它部门应做出相应的努力,如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应加大对大学生阅读的关注力度,增加大学生阅读活动在全民阅读活动计划中的比重;出版界应为大学生提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健康读物;传媒界则应大力宣传阅读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走近阅读,争取各界更多的支持和关注。[13]

五、结论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研究涉及的问题较为全面,其中,课外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方式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阅读诸问题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网络阅读等新的问题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因此,研究结果较有说服力。但就总体而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内容。如,情感体验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再如,要更多地关注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阅读的影响,以便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方法。如,从总体上看,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问卷设计多客观题,尤以选择题的比重偏大,缺少主观题,因而调查的灵活性不够,不能够深入地了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特殊情况;现有研究的样本选择范围一般局限于部分地区,为此,需要更大范围的研究,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继坤.高校开设阅读学课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J].上饶师专学报,1999,(2).

[2]钱承军.关注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3).

[3]张环.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综合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5).

[4]吴平.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的偏颇与引导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4).

[5]潘旭,马力,石浩,邓斌.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图书馆对策——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研究,2010(12).

[6]赵秀山,李素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1).

[7]张国飞.西南林业大学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5).

[8]黄震洲.大学生课外阅读情感研究[J].高校图书馆,1989,(1).

[9]康梅英等.军校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J].信息管理导刊,2002,(1).

[10]何军.对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2,(5).

篇4

在现今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外阅读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这说明阅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知识面,就应该了解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探索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1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阅读量趋于下降。

当前大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大打折扣,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少于30分钟和1小时左右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超过6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为1小时或少于1小时;日均阅读时间少于30分钟或无课外阅读时间的比例竟高达35.2%。[1]有59.9%的学生平均每月阅读书刊1-4本,而阅读书刊1本以下的占20.1%,更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年阅读书刊少于48本阅读量。[2]表明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率严重下滑,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或许与大学生专业课程重、忙于考研考证等有关。在当今传媒发达的时代,或许读书已不再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1.2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显现出分化。

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有调查表明,小说、传记类占95%以上[3],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医学和心理健康、艺术、体育、法律、经济方面的图书也涉及较多。另外,随着考各种资格证书、公务员,以及考研的升温,这些方面相关的读本也成为大学生们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比较深奥、枯燥、语言晦涩的读物,如古文、哲学、政治、高深专业的学科读物等方面的图书则涉及较少。

1.3课外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需要掌握知识增多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从浩繁的资料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快速把握材料的阅读价值,起到信息检索的作用,这就是快读。而有些知识需要边阅读边思考,并进行批阅和大脑转化反复阅读的精细读。另外,纯粹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则可采取浅读的方式;只为追求感官享受和感受快乐,主要针对一些简单、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采取愉读的方式。

1.4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和目的更加明确。

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和动机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有对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阅读目的91%为学习知识,48.4%为完成学业,82.8%为扩大视野,26.7%为科学研究,20.7%为求职,58.3%为娱乐休闲。[4]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为知识积累型,主要是为了扩大知识面,积累知识,增长学问,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涵养;第二类是实用参考指导型,主要是指导考研,考公务员,考各种等级证、资格证等,另外也为了解答自己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矛盾,寻找依据,获得启发;第三类是娱乐消遣猎奇型,武侠书、言情书、卡通漫画娱乐性的杂志都是被读的对象,只是为了消遣或猎奇新鲜事物,不用大脑思考或消磨时间,或是紧张学习后放松自己。

1.5课外阅读图书主要来源更加丰富。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可供大学生选择阅读的来源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报纸、杂志、期刊外,电子书刊因其新颖性、可读性、量大性、快速性、便捷性的特点也成为大学生们课外阅读图书喜爱来源之一。大学生进行阅读的载体更加丰富,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也可以通过电子词典、mp3、mp4等电子工具进行阅读。

1.6课外阅读主要场所分布不均。

有调查表明,在选择平时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时,有75.5%的学生选择寝室,50.5%的学生选择图书馆,29%的学生选择教室,12.4%的学生选择书店,2.6%的学生选择其他。[1]说明大学生大多选择阅读场所倾向于随意、舒适,注重隐私,较高比例的人选择寝室,而图书馆因是高校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部门,以其浓厚的阅读氛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2.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

2.1正确认识阅读的地位,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校教育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丰富自身的其它学科知识,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而知识的沉淀与积累除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大学生在课余不断阅读,这样大学生才能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针对当前大学生把课外阅读仅当成业余生活很小的一部分的现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如宣传栏、BBS、展板、讲座、沙龙等向大学生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2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为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亦是大学生喜爱的阅读场所,要不断改善图书馆的环境,浓厚书香氛围,创设一种科学、健康、人文、创新、发展、舒适安静的“绿色”阅读环境。[5]要增大馆藏的品类,提高大学生的借阅满足率,增加图书数量和电子资料,旨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除了做好经典名著的阅读推荐工作,提高大学生阅读的品位外,还可以加强组织建设,成立读者协会,使大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2.3加强大学生阅读的引导,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部分大学生课外阅读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消遣性。作为大学的“心脏”,图书馆应从更专业的角度加强大学生阅读的引导,使其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教师要教会大学生图书及网络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方法,明确阅读目的,选择适合的图书。

2.4发挥大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阅读交流。

加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成立读者协会或阅读俱乐部等组织,把喜爱阅读的学生集中起来,定期举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针对大学生关注的阅读热点,选定专题,开展读书讨论;举办“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等主题活动感悟人生成长,进行“读者之星”评比活动。举行读书有奖征文活动,创建一些专门的阅读网站,为大家提供新型的交流平台,并经常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等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整个校园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2.5倡导快乐阅读。

功利性的读书造成部分大学生功利性阅读的心理,从而影响阅读的品位,甚至对读书产生怨恨。高校教育者特别是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交朋友,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不同性别、性格、专业特点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帮助他们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其用心感悟生活,用爱体验人生,在阅读的同时享受快乐。同时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读者营造一种自主轻松的阅读气氛,让大学生产生读书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有趣的、健康的、知识的阅读,进行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

[1]戴建陆,张岚.大学生课外阅读行为调查.图书馆学刊,2008.5.

[2]唐淑香,孙娟.湖南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图书馆建设,2009.3.

篇5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实验稿课标”)已于2012年9月1正式实施,它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提醒了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语文,应该这样教。

启示一:语文教什么――莫忘语文教学的根本:学国的语言文字运用

修订版新课标在对语文性质的表述别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它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并反复强调这是实验稿所没有的。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有失偏颇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的语文目的。这样,才能留住语文的真,不至于使大学语文“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或许有人会说,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因而重点应在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但笔者认为,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只是大学语文其中之一的目标,并且是高一级的目标;而让学生具有文从字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是语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目标,并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姑且不说每年都让指导老师抓狂的毕业论文写作,就是在大型的比赛或招聘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004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获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位外国留学生,让众多中国学生惭愧不已。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招聘工作中,笔试附加题改错字仅1%及格。所以,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提升,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学情。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弃谈语言,而奢谈“文化”“文学”“人文”,那就是忘了语文的根本,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启示二:语文怎样教――

(一)坚持语文学习的法宝:多读、多写、多积累

修订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这实际上是回归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大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论文辞不达意的现象极为普遍,书读得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广州大学的王华老师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较少,因此阅读量也不多。在被调查的224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从来不讲课外阅读,17.1%的学生每月阅读量还不到1本,27.2%的学生每月的阅读量仅为1本,还有21.8%的学生是偶尔阅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都较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会逐年下降了。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今大学生手机、电脑、兼职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就是三月不读书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像中小学语文那样规定一个学期要包含16课时的堂上作文课,大学语文极少的课时也不允许教学上这样做。由于缺乏“多写”的环境和老师课堂上的指导与督促,大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写写微博、发发微信就再也不动笔了,以致学年自我鉴定和毕业求职信都写不好,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了。要改变大学生这种状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多读、多写、多积累是不可抛弃的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是从古到今已经验证的真理,也是语文十年课改反思的结果。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下点功夫,激发学生读与写的兴趣,这才是大语教学的康庄大道。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修订版新课标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笔者最近开展的一项题为“90后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就高职生这一对象而言,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品位亟待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亟须得到老师的指导。在被调查的68名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完整地看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有55人了解名著的主要方式是看改编的电视剧或漫画书,有26人“很久没有看长篇小说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狭窄得可怜,他们除了对时下流行的一些非主流小说以及一些励志的、成功学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外,对其他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名同学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时触及到经典,如老舍、鲁迅,如《三国演义》。作为大学生来讲,这似乎不太正常。这种状况在中文专业学生群体里大有改观。中文专业学生喜欢的作家有:巴金、曹雪芹、莫泊桑、奥斯特洛夫斯基……喜欢的作品包括《红楼梦》、《白鹿原》、《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麦田的守望者》、《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中文专业的学生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的视野与品味相差如此巨大,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各阶段的文学史,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翻阅教材,他们能不同程度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教师的讲授也可能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因而在课外阅读时会有意地选择这些作品阅读。而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只有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经典名著的阅读少有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地指导,还可以面向全院多开设经典文学讲座,或利用博客撰写一些经典作品导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经典,了解经典,读懂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乃至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启示三:语文教学效果怎样评――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修订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照实验稿课标,我们可以看到修订版新课标“评价建议”的条理更加清晰,具体建议更加细化、指导性更强。修订版新课标强调了评价的作用,强调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建议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发挥其实并不多,充其量也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修订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恰恰启发了我们:作为环境较为宽松,学校、任课教师可以做主的大学语文课程,其课程评价完全可以按修订版课标的评价建议来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采取全面的、较为完善的评价。正如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所言:“由于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少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语文更易于采用开放性、人性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多数高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都较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评价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的多样性、灵活性也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包括笔试以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如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文章发表、写作比赛获奖、小组合作表现、与课程有关的一些社团活动等等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比例可占总评的50%或更多,考试的次数也可以不止一次甚或可以不考。如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的陈建华老师,他的学生如果在一个学期内能够熟练背诵100首唐诗(老师提供“必背100首唐诗篇目”),就可以免考语文。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等等,评价的结果也更为公平,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