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凭和学历

文凭和学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凭和学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凭和学历

篇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创新犹如没有躯壳的灵魂,充其量不过是顺势应景的刻意做作。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认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创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要创设相对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主体对象对于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适时点拨,适度指导,使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感受历史进程、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愉悦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否则,即使教学设计多么精巧,教学手段多么先进,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适应性教学程式下教学主体被动从属的消极局面。看似新奇的教学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技术性的改造和策略性的虚饰,没有任何创新意蕴可言。

(二)历史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改革中要戒绝那种出于教学策略需要,随意割裂历史联系,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历史学的对象是一种历史真实,尽管我们不可能全面地再现历史,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全部基础,这也是历史创新教育所应信守的思想原则之一。教学中所选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要引导学生一切从历史真实出发,全面考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脉络,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富于人文修养和历史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思维能力高并不等于创新能力一定高,甚至可能很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综合素质,比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包括性格、气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径,既重视知识基础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重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教育效益的多维度,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且成为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展示、极具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健全个体,为学生的后续性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化的综合素质平台。基础教育各学科在促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历史教育可以通过追古抚今、鉴往知来、启思益智,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熏陶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综合素质。

(四)在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肯定性评价对学生有极强的激励作用

肯定性评价是对学生的直接肯定和褒奖。有研究表明,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影响。没有评价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普遍低于使用评价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儿童的学习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准确、及时的肯定,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学完本课生字后指名当堂默写,平时语文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默写完全正确,书写较工整,于是笔者就表扬了他,并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比较大的"100",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把两个零加了一弯变成了一个笑脸。我发现该生的脸上露出了很灿烂的笑容。同学们也都笑了,并自发地为他鼓起掌来,课堂上爆出了灿烂的笑声。

二、正确使用否定性评价

1、使用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鼓励"为主

使用否定评价要慎重,防止否定评价的否定作用。否定评价要与尊重、鼓励联系起来。形式是否定的,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和人文关怀。要在否定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从而在否定中不断突破,逐渐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当练习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的一句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很强,要么这除草剂就是假冒违劣产品,来,我再为你喷洒一点。"学生在师生的笑声中入情入境地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否定性评价也要体现"尊重鼓励"的原则。巧妙使用否定性评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融洽,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示、人格魅力与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

2、使用否定性评价时要有爱心和耐心

否定性评价是评价的否定性指向。学生被否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准确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不利因素向有力于学生进步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被修正、调整的进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那么,即使是否定性评价,也会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时怀着爱心进行耐心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爱心和关怀。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这位学生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这一案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仅仅草率地给予否定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教师学会适时适度合理使用评价是多么重要。

三、教学评价要注意价值导向

语文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但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要重视教师评价的正确引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评价要纠正非语文倾向,防止偏激评价和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蔓延,要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

请看《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片断[1]: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这位教师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但课程标准也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秦始皇造兵马俑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为自己死后的统治。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百姓疲惫,民不聊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劳动人民创造出兵马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富有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功劳应该归于劳动人民。

总之,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评价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还要把握好评价尺度及评价艺术,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当然,教师要慎用否定性评价,使用否定性评价时一定要讲究评价的艺术性。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仅仅是评价的不同侧面,其目标是相同的。只有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篇3

大多数文科生对物理不感兴趣,他们远离物理,逃避物理,谈物理色变。即使上物理课,也有学生做与物理无关的事情。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

2.学生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学习方法不科学。

3.学业成绩好差悬殊,上课容易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课堂效率低。

4.由于文科班物理每周课时安排少,加上物理概念、规律抽象、空洞,学生物理学习容易遗忘,导致知识凌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何提高文科生物理的学业成绩,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提高文科生物理成绩的对策

1.提升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条件之一,它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关系。

(1)系统研究课本、大纲以及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大方向。要实施高效的教学过程,就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大纲,研究考试说明,它们是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小高考”命题的依据。指引着文科物理学习的大方向。另外,还要对近几年的物理“小高考”的试卷有所了解,把握“小高考”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学科知识结构有清晰、完整、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安排课时。同时,根据“小高考”的要求对有些内容要做合理取舍,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物理教师要以锤炼的语言、独特的思维、渊博的知识、有效的讲解才能影响和打动学生。

(2)根据文科生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把握教学细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文科生认知特点和学业水平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科生而言,物理学习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眼里或在理科生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可对于文科生而言却是一个跨不过的坎,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障碍要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排忧解难。只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互相交流,产生情感共鸣。体恤学情的老师才能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才能与学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征服”学生,让学生们真正爱上物理课。

对于文科生,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习是在“想学”的前提上进行;二是明确提出每一节课、每一节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让学习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学有所成。

2.以纲为跟,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结构

(1)夯实基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物理“小高考”注重考查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适度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要求分“了解”(A级)、“理解”(B级)、“应用”(C级)三个不同等级,其中“了解”(A级)、“理解”(B级)的测试内容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所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牢固理解与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提高物理学业水平的重中之重。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都会犯错。一方面可能是文科生学习物理也喜欢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不能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由于物理课程本身难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很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进行描述,把物理问题趣味化、生活化、基础化,引导他们构建一个物理模型或物体实际运动情景,帮助他们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讲电场强度时,场源电荷在场中各处产生的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有无、大小都无关,正如天气温度与温度计无关,只是温度借助于温度计来测量的。在讲各种电荷的电场线时,让学生通过一个比喻———“正电荷万丈光芒,负电荷万箭穿心,同种电荷背靠背,异种电荷手拉手;近电荷者密,远电荷者疏”记住了电场线的相关知识。再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个解题方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围绕以加速度为中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基本规律去求解问题……教师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又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

(2)改进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搞好文科班物理教学的主要措施。教师要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努力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科生的认知特点,把知识分解成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探索、掌握知识。这样既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又能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有生长点的知识。也只有通过思考才会体会思考的乐趣,才会体会物理学中的真正魅力,文科生的物理成绩和乐趣也会自然提高。

篇4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27-01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廉价的激励评价,这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和应付的学习态度。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激励性评价,让激励性评价发挥作用?笔者作为一名教育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激励性评价提供土壤

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良好课堂氛围,是进行课堂口头评价所需求的。但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当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才会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给予学生鼓励,以适应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不能太单一,太廉价,既要结合实际,又要会正确运用,这不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拓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一般课堂常规的评价激励语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听。例如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XX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评价要点:分享成功。)第二是说。你讲的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他同学听的就更清楚了!(评价要点:讲的有道理)第三是想。我想XX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评价要点:推迟思考)第四是做。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评价要点:加强注意力)

还有科学探究与科学应运过程激励用语,其中包括一是知识的掌握。例如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二是发现问题: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评价要点:强化提问)进行猜想:.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三是思维能力:你很会思考,真像个小科学家!科学态度: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要点:科学态度的培养)四是实验记录: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五是科学应用: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六是合作能力的培养:你真得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们合作的非常好!七是科学习惯的培养: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正确使用评价语言,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渲染气氛,更有利于知识的深入渗透。

三、把握好激励的时机,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口头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由衷而发的感慨之时,选在师生互动之间。

(一)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激励性口头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激励性口头评价要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篇5

1、发展过程化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要更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心学生个性;既关心结果,更关心过程。

2、主体多元化评价。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获得来自多角度的肯定,树立学习的信息。

3、内容综合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我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学生自定目标学生努力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用多元化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写出鼓励性评语。

4、方式多样化评价。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动描述法、成长记录袋、口头测验、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在考试方式方法上,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操作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数不封顶与保底相结合。

5、标准层次化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上要注意运用多把尺子,注意分层落实。首先,要抓好对知识、能力的单元形成性评价,并着重抓好单元测试后的分层次教学,对尚未达标的学生实施成功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拓教学。

科学地实施发展性评价由于注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了综合性、主体性、超前性的原则,因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综合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收获:

1、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

(1)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调动。由于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注意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上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少了,代替它的是“活”了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

(3)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课前要求学生自己预习,独立读通课文,提出问题;课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还给学生,先让学生各自再读课文深入思考自行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也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课后还让学生各自查找资料,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的探究。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逐步改变了“只顾听,不愿说”、“只顾自己讲,不留空间给同学”和“不善于倾听同学发言”、“不善于总结同学观点”等现象,学会了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文相关内容的查找、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了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资料的检索方法,也学会了上网搜索自己所要的材料,还能向父母、朋友、相关人员咨询,他们查找的渠道宽了,方法多了,速度快了。

篇6

(一)引导学生知错改错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语文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仅凭 “√”号、“×”号、“ W”号这些基本的批阅符号根本不足以向学生反馈作业中的问题。如果老师在错误或者不妥之处运用作业评语“对症下药”,提出改进与提高的目标,比如:“字儿写得很漂亮,但笔记归纳过于简单”、“作业很完整,但书写格式不规范,下次要注意”、“字迹太潦草,老师认不出来”、“把作业中的错题改正”、“把不完整的内容补齐”等。根据这些评语,学生就会明了自己的作业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知道怎么改正,怎么补充。另外,看到老师这么“较真”,下次写语文作业时他应该会更加认真细心,比之前有所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重视的心理需求,喜欢别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在语文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性评语,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奋剂”。“内容充实,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精品!”“字如其人,太漂亮了,令人赏心悦目!”“今天的作业进步很大,继续保持。加油!”“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相信你还会给老师一个惊喜”……当学生看到这些寄托和传递着老师关爱和期望的作业评语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满满的赞许和欣赏,他们定然会倍受鼓舞,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语文作业评语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某些特殊的日子里,如在学生过生日时,某学生家中有困难时,优生产生骄傲心理时,后进生有闪光点的时候……语文老师以作业评语的形式悄悄送去自己的爱心和关心,这些评语如鲜花小草,给学生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似涓涓细流,于无声处滋润学生心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生活风和日丽。

(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把握自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和年龄阅历的欠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他们或许因无视自己的优点、长处而妄自菲薄;因无视自己的缺点、不足而妄自尊大,因此非常需要师长的点拨和指导。借助语文作业评语这个平台及时给学生一些中肯的意见或者建议,是一种被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其实你很有潜力,只是缺乏耐心而已,不相信你可以试试”、“你是一个很踏实的孩子,虽然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只要坚持,我相信你行!”等等,学生借助于作业评语能更清醒、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地完善自己。

(五)促进家校互动

教育专家王海燕说过,“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教育学生,也在引导家长,或者通过影响家长,使得家长也真正成为对我们很有利的一种合作的教育力量。”在家校沟通中,相比电话、短信、微信等通讯方式快捷便利的优势,添加了作业评语的语文作业本则更加侧重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如何,家长通过翻阅他的语文作业便会了然于心,如果再阅读了教师给孩子的作业评语,则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同时,透过一则则饱含真情、鼓励、期许的作业评语,语文老师倾注在学生身上的拳拳之心也会深深地感染和鼓舞家长。“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会更加支持和配合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强督促和教育,从而真正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二、语文老师撰写作业评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及时性

俗话说“趁热好打铁”。语文老师及时批阅学生作业,并借助作业评语及时对学生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一次次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持续的成就感,才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二)针对性

作业评语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尖子生的作业,表扬中有指正,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勇攀高峰;对中等生的作业要多点督促,勉励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对学困生的作业要多点欣赏,要找到闪光点,肯定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提出今后改进的具体建议,激发他们潜在的上进心和求胜欲。

(三)灵活性

作I评语既可以针对作业进行评价,也包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语言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段落或一则格言。比如节假日或某学生生日,可以给予一些祝愿;某个学生因为生病缺课,作业完成得很糟糕,可以给予他一些安慰;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垂头丧气可以激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临近考试时,可以动员学生尽早复习,争取优异成绩。

(四)人文性

语文老师在写作业评语时,语言应该和蔼、亲切,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不宜说教。和蔼亲切的作业评语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会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以平等的姿态和自己谈话,而不是一个评价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和老师是平等而不是对立的,老师的评价就会被乐于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之中。

(五)激励性

篇7

一、知识回顾

问题1: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复习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还记得它是什么吗?

――“不仅求会,更要求联(系)”.就是说,不仅要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等本质特征,更要思考数学知识、方法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它们在不同章节是怎样应用的,重在抓住“联系”这个核心要素.

问题2: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树立怎样的复习观念呢?

对于基本方法――“不在求全,而应求变”.

因为,我们是不可能把所有数学方法都能做到熟练掌握,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变化”,将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方法的内涵和本质延伸、迁移,将相关问题转化求解,做到举一反三.

怎样变化?本节课通过对两种基本方法的复习与研究,学习如何将有关问题进行转化求解.

二、自主构建

基本问题研究:

问题3:请同学们观察以下问题:

(1)将asinx+bcosx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

(2)求y=cosx+sin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求y=sin2x+2sinxcosx+3cos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你能发现这三个式子间的关系吗?

分析: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课本例题、课本习题、高考题(多次出现),它们是密切相关的.在(1)中令a=b=1,得(2);(2)中用2x代x,按二倍角展开,再添加常数1(1=sin2x+cos2x),化简后即为(3).

可见,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从解题的本质上说都是一样的:可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求解.(1)、(2)形式比较明显,困难就在于,怎样把(3)化为(1)、(2)的形式?

解:y=sin2x+2sinxcosx+3cos2x

=1-cos2x2+sin2x+3•1+cos2x2

=2+sin2x+cos2x

=2sin(2x+π4)+2.

所以函数y=sin2x+2sinxcosx+3cos2x的最大值为2+2,最小值为2-2.

问题4:三个问题的解决中都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变换?

(1)降幂变换:sin2x=1-cos2x2,cos2x=1+cos2x2;

(2)添加辅助角:asinx+bcosx=a2+b2sin(x+φ),其中φ由tanφ=ba确定.

这两种变换是我们解决一类可化为y=Asin(ωx+φ)+B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熟练掌握的方法.

教学思考:我们经常强调要让学生“回到”课本,怎样“回”?教师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研究,看看高考的要求是如何在课本的基础上变化、提高的,研究这种“变”的依据是什么,它是如何拓展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性,做到正本清源,抓住根本.

三、应用探索

典例精析(2006年高考题):

【例1】 已知函数f(x)=2sin2x+23sinxcosx+1.

(1)写出f(x)的单调递增区间;

(2)若不等式f(x)-m≥0对一切x∈[0,π2]都成立,求实数m的最大值.

问题5:本题与上述范例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共同点:所给式子都有二次项,都有两项积sinxcosx,都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周期性等问题).

不同点:将问题引申到不等式中,或者说一类不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

解:(1)f(x)=1-cos2x+3sin2x+1=2sin(2x-π6)+2,

令2kπ-π2≤2x-π6≤2kπ+π2(k∈Z),解得kπ-π6≤x≤kπ+π3(k∈

Z),

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π-π6,kπ+π3](k∈Z).

(2)0≤x≤π2,-π6≤2x-π6≤56π,

-12≤sin(2x-π6)≤1,

1≤f(x)≤4,m≤1,即m的最大值为1.

问题6:从这道例题的解答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要研究三角函数性质,通过降幂变换、添加辅助角两种基本方法转化为y=Asin(ωx+φ)+B,进而求解,这是解决此类类问题的通法;

(2)对一类恒成立问题,可化为求目标函数f(x)的最大(小)值来求解.学会比较,是实施转化的前提,只有注重,才能引发联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思考:例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的启发性.本题通过研究例题与引入问题的三个式子的联系:形式上、方法上有何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抽象出本质的东西――数学的思想方法:降幂变换与添加辅助角.而在变化的过程中,相比前面观察的三个式子在哪些方面有创新?这种总结、思考,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手段.

【例2】 设函数f(x)=a•(b+c),其中a=(sinx,-cosx),b=(sinx,-3cosx),c=(-cosx,sinx),x∈R.

(1)求函数f(x)的最大值与最小正周期;(2)将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d平移,使平移后得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求长度最小的d.

分析:本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没有直接给出含三角函数的等式,而是以向量为载体,通过转化才能化为类似例1的形式;二是对于问题(2),无论是用代数方法解还是通过图象法求解,怎样选取向量d对一些同学都是认知上的难点,要认真把它弄清.

解:(1)由f(x)=a(b+c)=(sinx,-cosx)(sinx-cosx,sinx-3cosx)

=sin2x-2sinxcosx+3cos2x=2

+cos2x-sin2x=2sin(2x+34π)+2

故f(x)的最大值为2+2,最小正周期为π.

(2)方法1:由sin(2x+34π)=0得2x+34π=kπ,即x=kπ2-38π,k∈Z,

于是d=(38π-k2π,-2),|d|=(kπ8-3π8)2+4(k∈Z).

要使d最小,则只有k=1,此时d=(-π8,-2)为所求.

法2:描点作图,依题意,按向量d平移,

使平移后得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

这样的向量d有无数个,而长度最小的d

只有一个,就是向量BO,即d=(-π8,-2).

通过例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问题的共性就是要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求解,而“万变不离其宗”,前提就是要掌握“降幂变换、添加辅助角”两种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问题可以拓展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上,衍生为综合性的问题.

教学思考:学习是为了应用.例题中抽象出来的方法能否引申为一般的方法,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指导意义?这都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特别地,对于以其他知识为载体的有关问题,能否利用化归的思想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来处理?怎样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探寻、引申,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练习:

已知a=(3sinωx,1),b=(cosωx,0),ω>0,又函数f(x)=a•(a-kb)(k>0)是以π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

(1)求函数f(x)的值域;

(2)若函数f(x)的最大值为52+3,则是否存在正实数t,使得函数f(x)的图象能由函数g(x)=ta•b的图象经过平移得到?若能,求出实数t并写出一个平移向量m;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四、总结归纳

问题7: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1)要熟练掌握“降幂变换、添加辅助角”两种基本方法,顺利解决可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

(2)注重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的交汇点和相互关系,树立转化的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问题化归到我们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来求解.

作业:

1.已知函数f(x)=sin2x+3sinxcosx+2cos2x,x∈R.

(1)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函数f(x)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sin2x(x∈R)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2.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S满足3≤S≤3,且AB•BC=6,AB与BC

的夹角为θ.

(1)求θ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f(θ)=sin2θ+2sinθcosθ+3cos2θ的最小值.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复习课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特别关注怎样使复习课既要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又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针对学生“惑”的问题.

二是特别注重思考复习课怎样上出新意,创建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亮点”.

三是精心思考复习课怎样去设计高水平的思维训练活动,保证课堂的思维量.

我们就复习课的几个环节来分析、感悟黄老师的教学思想.

一、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是一节复习课的基础,其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所学知识;二是有针对性地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强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

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的两个问题可谓“画龙点睛”:

问题1: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复习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还记得它是什么吗?

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回忆复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策略――“注重联系”,形成有效铺垫.

问题2: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树立怎样的复习观念呢?

激发学生思考,自主寻找第二轮复习的抓手,教师再提炼、总结,提出第二轮复习的策略:对基本方法――“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能给学生强烈的信号,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为教师如何对“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进行解读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构建

自主构建是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复习课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要求与新授课是有区别的.对基础知识,复习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对基本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变化”.通过变化,将方法的内涵和本质延伸、迁移,转化为相关问题进行求解.因此,这一环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围绕“变化”这个关键词来展开.

黄老师是怎样实现这样的教学思考呢?

首先,通过“问题3:请同学们观察以下问题:(1)将asinx+bcosx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2)求y=cosx+sin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求y=sin2x+2sinxcosx+3cos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你能发现这三个式子间的关系吗?”有机地将课本例题、课本习题、高考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高考题并不神秘,而是我们平常学习的引申、拓展.面对“问题”在“变”,我们怎么去应对呢?那就是要紧紧抓住数学的思想方法,用“变化”的观点,将数学问题转化到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然后,自然地引出“问题4:三个问题的解决中都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变换?”让学生通过这种前后知识的联系,抓住“两种变换”这个切入点,将本节课主要内容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知识、方法串联起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应用探索

应用探索是一节复习课的关键.知识是“死”的,而运用则是“活”的,学习的知识能否真正为已所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很好地检验.因此,精选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探索,既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纠正学生应用知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这是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

本节课,黄老师设置了两道范例和一道训练题,我们看看例1中黄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

问题5:本题与上述范例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问题6:从这道例题的解答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的设置注重了以知识技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及思想方法等作为主线,适当地为学生搭建了阶梯,让学生“想探索、能探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分析、自主构建,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黄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进行评价,告诉学生其发现的方法特点是什么,有何启发性,运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或者为何探索受阻,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等.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学生形成解题的经验、提高解题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一节复习课的升华.怎样优化知识结构、掌握解题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经验.

本节课黄老师的总结注重了三个层面的问题解决:

一是通过问题7,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作了补充、完善,它包括:重要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探索过程所运用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的“亮点”所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篇8

以下以黄河清老师“等式――解决不等式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学为例,就“四环节”的实施进行简要的解读.(注:教学过程有删减)

[课例]

一、问题提出

以下是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P97“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中的内容.

1.范围

讨论x2a2+y2b2=1(a>b>0)

方程中x、y的取值范围,可以得到曲线在坐标系中的范围.

由标准方程可知,椭圆上的点的坐标(x,y)都适合不等式

x2a2≤1,y2b2≤1,

即x2≤a2,y2≤b2,|x|≤a,|y|≤b.

这说明椭圆位于直线x=±a和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略)

问题1: 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求出吗?

问题2:方程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含有“平方项”.你能否据此去讨论得到的取值范围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y2b2=1-x2a2≥0,得x2a2≤1|x|≤a,同理得|y|≤b.

问题3:“判别式法”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解题方法,我们能否将椭圆方程化为关于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通过方程有实根化为Δ≥0来求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a2y2+b2x2-a2b2=0(a>0),

有Δ=0-4・a2(b2x2-a2b2)≥0,

化简得x2-a2≤0|x|≤a,同理得|y|≤b.

问题4:我们知道,函数、方程、不等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能否在椭圆方程中,将要研究的变量解出,化为目标函数,再通过对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求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x2=a2(1-y2b2)=-a2b2y2+a2≤a2|x|≤a,同理得|y|≤b.

二、方法剖析

问题5:你能归纳出以上几种方法的特征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2的解法特征――通过“非负项”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别式”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4的解法特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研究其性质化为不等式解题.

三、总结归纳

问题6:上述问题的解决中,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评析、总结归纳:

由学生的发言中可以发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这种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即“等式”“转化”(思想)为“不等式”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它们既是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四、应用探索

1.通过“非负项”构造不等式解题

(1)在条件极值问题中的应用

【例1】 x,y∈R,且2x2+y2=6x,则x2+y2+2x的最大值为 .

解:由2x2+y2=6x,得y2=6x-2x2,由y2=6x-2x2≥0得0≤x≤3,

x2+y2+2x=x2+6x-2x2+2x=-x2+8x=-(x-4)2+16.

当0≤x≤3时,u=-(x-4)2+16单调递增,故当x=3时,u取最大值15,

故原式的最大值为15.

评析: 如果不注意从条件等式中去构造“非负项”求出变量x的限制条件,就会得错误的答案16,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

(2)在不等式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例2】 已知x1、x2是函数f(x)=a3x3+b2x2-a2x(a>0)

的两个极值点,且|x1|+|x2|=2,求证:0<a≤1.

解:f′(x)=ax2+bx-a2,x1、x2是函数f(x)的两个极值点,则

f′(x1) =f′(x2)=0,

Δ=b2+4a3>0且x1+x2=-ba,x1x2=-a.

将|x1|+|x2|=2平方,得(x1+x2)2-4x1x2=4,

即b2a2+4a=4,①

有b2a2=4(1-a)≥0,a≤1,由题设a>0,0<a≤1.

评析:学生在解题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原因是无法建立起要证不等式与题目条件间的联系.而从等式出发,通过“非负项”去寻找限制条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在解析几何确定参数范围问题中的应用

【例3】 如右图,已知点A(a,0)和直线

L:x=-a(a>0),P为L上一动点,过P作L

的垂线交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于Q.已知

Q点的轨迹方程为y2=4ax.若点B到L的距离

为4+ a,ABL,且A、B在L同侧,过B作直线与y2=4ax

交于M、N两点,且以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A,求a的取值范围.

解:设直线MN的方程为x=my+4,代入y2=4ax,消去x,

得y2-4amy-16a=0,

Δ=16a2m2+64a>0恒成立.

设M(x1,y1),N(x2,y2),有y1+y1=4am,y1y2=-16a,

x1+x2=m(y1+y2)+8=4am2+8,

x1x2=m2y1y2+4m(y1+y2)+16=16,

则AMAN,即(x1+a)(x2-a)+y1y2=0,

x1x2-a(x1+x2)+a2+y1y2=0,

16-4a2m2-8a+a2-16a=0

得m2=a2-24a+164a2≥0.

a∈(0,12-82]∪[12+82,+∞).

评析:解析几何问题中,由于条件比较复杂,解题时要先设法根据题意建立等式,再利用 “非负项”转化为不等式求解.

2.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解题

构造以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方程有实根化为Δ≥0来求解,这是化“等式”为“不等式”的又一重要“转化”方法.

【例4】 求使函数y=x2+ax-2x2-x+1的值域为(-∞,2)的a的取值范围.

解:令x2+ax-2x2-x+1<2,x2-x+1>0,x2+ax-2<2(x2-x+1) ,

即x2-(a+2)x+4>0,此不等式恒成立当且仅当Δ=(a+2)2-4×4<0,

-6<a<2.

评析:将问题直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Δ求解,具有一般性.

【例5】 在已知抛物线y=x2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M、N关于直线y=-kx+92

对称,求k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知,k≠0,设M(x1,y1),N(x2,y2)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则MN的方程可设为y=1kx+b,代入y=x得x2-1kx-b=0,且Δ=1k2+4b>0.①

又x1+x2=1k,中点x0=12k,y0=12k2+b,

(x0,y0)在直线l:y=-kx+92 上,

12k2+b=-k×12k+92,b=4-12k2,②

将②代入①得1k2+16-2k2>0,

1k2<16,即k2>116,k>14或k<-14.

评析:先建立等式,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再用判别式求解,是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例6】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它们所对的边a、b、c满足a+c=kb,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A、B、C成等差数列,A+C=2B,B=60°.

又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即b2=a2+c2-2accos60°.

又由a+c=kb得a=kb-c,代入上式得b2=k2b2-2kbc+c2+c2-(kb-c)c.

即(k2-1)b2-3kbc+3c2=0,(k2-1)(bc) 2-3kbc+3=0.

由Δ≥0得9k2-4×3(k2-1)≥0 , k2≤4,解得-2≤k≤2.

又a+c<b,kb>b(b>0),k>1,于是可得1<k≤2.

评析:在等式中根据条件确定好主元,就能构造判别式求解.

在例2中,得出等式b2a2+4a=4①后,也可用判别式求解:先化为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b2+4a3-4a2=0,由Δ≥0得0-(4a3-4a2)≥0,解得0<a≤1.

3.构造目标函数利用不等式性质解题

在等式中,将要研究的变量解出,表示为其他变量的函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所构造的目标函数进行研究,从而求解.

【例7】 对于函数f(x),若存在x0=f(x0),则称x0为f(x)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x)=

ax2+(b+1)x+b-1(a≠0),对于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若函数f(x)的图象上A、B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x)的不动点,且A、B两点关于直线l:y=kx+12a2+1对称,求b的最小值.

解:由于对于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故方程ax2+(b+1)x+b-1=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即 ax2+bx+b-1=0有两个相异的实根.

Δx=b2-4a(b-1)>0,设A、B横坐标为x1, x2,则AB中点的横坐标

x0=x1+x22=-b2a,AB中点的纵坐标

y0,又A、B两点是y=x与y=f(x)图象的交点,又A、B关于直线l对称.k=-1.y0=-1×(-b2a)+12a2+1=b2a+12a2+1.

又AB中点在y=x上,即y0=x0,即-b2a=b2a+12a2+1

,有

b=-a2a2+1=-12a+1a≥-122=-24.

当2a=1a(a>0),即a=22时,bmin=-24.

教师总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这几种转化的方法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大家应该很好地学习和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黄河清老师“问题导学”的教学风格,问题的设置“联想丰富,转化合理”,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解决问题过程的表象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构想和创造让人大开眼界.

一、问题提出“平中见奇,立意深远”

首先, 由“讨论方程x2a2+y2b2=1(a>b>0)

中x、y的取值范围”出发,敏锐地抓住“非负项”、“判别式”、“函数定义域”也可以推出x、y的取值范围这样的解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正是黄老师教学功底和教学创造力的体现.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分散式、螺旋式的,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较为分散,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从数学内容中去发现、发掘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谈不上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其次,问题的提出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精心设置“问题链”,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朴素的感知变成有意识的发现、理解,提高思维的能力.在该环节上黄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中,各有不同的思考点:“问题1” 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2”、“问题3”、“问题4”通过适当的铺垫,让学生既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又有足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问题起到了“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诱导点拨而不灌输”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诱导而不灌输,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施教若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

二、方法剖析“特征明确,重点突出”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方法剖析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方法剖析这样一个教学载体,让学生认识方法的合理与必然性,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一环节上,黄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各种方法的基本特征:问题2的解法特征――通过“非负项”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问题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别式”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4的解法特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研究其性质化为不等式解题.这样的剖析目的有三:

一是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任何一种解题方法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这样解是合理的?思维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方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如“非负项”为什么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析出方法的本质特征,就知道了方法产生的来龙去脉.

二是促进学生学会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方法课的重要抓手,知识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关联性,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无法更好解决问题时适时派生的,它不断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如 “判别式”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方法,但“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解题”却是学生无法想到怎样沟通联系的.因此,引导学生将它们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法在解决新的矛盾认知中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类比联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等”与“不等”,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方法的剖析,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中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学会比较,这对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归纳“画龙点睛,内涵丰富”

数学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蕴涵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两个组成部分.知识是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着数学事实的发现和繁衍,决定了数学发展的脉络.但“方法”与“思想”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人们习惯上把那些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办法称为方法,而把那些抽象的、涉及范围较广的或框架性的办法称为思想.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总结归纳.

黄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强调了“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将数学思想显现化,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把“方法”与“思想”的内涵表述得十分到位,即“等式”“转化”(思想)为“不等式”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去实现,让学生对“方法”与“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对问题进行了拓展: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它们既是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这种对数学思想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严谨、深刻的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据可遵、有法可循,学会观察、感受和思考这些数学思想的特点与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

四、应用探究“目标明确,路径开放”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方法课也不例外.在应用探索环节,教师要注重针对本节课重点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本环节黄老师的问题设置有几个特点:

一是再现性问题.学生对方法的学习,总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力图实现解题的类化.因此,所有例子的设置黄老师都紧紧抓住“三种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三种方法的解题特征和方法步骤,这对提高学生对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一法多用”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形成解题技巧,达到“多题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篇9

在该评价表中,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环境,本着“因地制宜,化繁为简”的原则,在综合性学习评价操作方法的探讨将综合性学习分为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综合性探究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师生可以根据每个学期综合性学习的重点,有序有选择地对综合性学习的某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减轻师生负担的目的。课题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每单元重点将每个学期的评价重点确定为:七年级上学期为搜集信息,七年级下学期为交流信息,八年级上学期为探究能力,八年级下学期为成果展示,九年级为各项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每个评价部分又分为“评价内容”、“自我学习介绍”“自评”“他评”“综合性学习评价”五个栏目。对于“评价内容”,我们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已列出,期望其成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的指导。而在自我学习介绍中要求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自评他评中要求能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为被评价者打出评价等级的同时,具体写出自己的评价依据和改进意见。老师不仅在“师评”栏目中写上自己的评价意见,并结合前面的自评、他评给出学生综合性评价,该评价成为被评价者最后的评价。我们课题开展的起步阶段,就带领学生学习了该评价表,然后通过这份评价表的填写,学生客观地再现出来在这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及活动的得与失,清楚地明白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较好起到了对综合性学习的督促、鼓励作用。

在师生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评价表》后,评价活动的下一个环节是建立学生综合性学习档案袋。教师分别为每个学生建立单独的档案袋,档案袋中保存有学生的每次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表,活动活动的资料,小组活动的计划,甚至综合性学习的小结等。它体现了“档案评价重视记录学生日常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经历和表现,并向学生提供诊断性信息,实现评价过程与教师指导过程、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体化。档案评价指导学生主动收集与整理体现在学习档案袋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可以把相关的学习作品整理成册,以此肯定学生的努力创造与成长进步。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的评价精神。评价档案袋的实施有效保存了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历史记录,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纵向上客观地审视参加者综合性学习的得失、长处与不足,较好的起到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作用。

建立开放性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第三个环节是注重评价环节的反馈工作。教师如果把评价档案袋束之高阁,定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教师在评价活动中要把评价环节的反馈工作落到实处。评价反馈有以下几种形式:整理档案袋,把评价表的最终结果计入平时语文成绩,公布评价表,及时反馈家长和老师下次综合性学习的合作分工中体现。整理档案袋即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后由学生保管并整理自己的档案袋,并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把综合性学习的资料放入档案袋中。这种方法旨在让学生熟悉自己的评价档案袋,从而使评价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非综合性学习活动期间,档案袋由老师保管为宜。)反馈的第二种形式为计入平时语文成绩,即把综合性学习的综合评价折合成分数,如“优”为三分,“良”为二分,以此类推,这些分数和平时测验分数结合起来,成为平时成绩;反馈的第三种形式为公布评价表,即把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以张贴或传看的形式公布,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反馈的第四种形式为反馈家长,在综合性学习需要家庭参与的应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并将综合评价反馈给家长;反馈的第五种形式为老师在全面分析学生历次综合性学习评价档案的基础上适当参与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分工,从而多给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机会,避免学生畏难情绪躲避面对自己的短处,促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

我们建立开发性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就是以上这些,我们课题组以乐平市第五中学为试点单位,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两年的教学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开发的评价体系在现今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农村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其主要体现在:

(一)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的操作性和简便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综合性学习评价表》的制定和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但由于综合性学习涵盖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内容包罗万象,相应评价的内容太多,使评价表制定显得臃肿。虽然已经在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化繁为简,分阶段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师生仍有不胜重荷之感。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因追求表格的简洁和准确,使用了部分如“参与意识”等的评价的专业术语,给部分学困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难。因此,如何改进完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使本课题致力研究的“综合性学习评价操作方式”进一步服务我们的教学是课题组仍需努力的方向。

(二)综合性学习评价活动的开展对时间、地点的要求较高,在当今教学现状下受到了限制。

篇10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升学,更是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

要把学校的作文课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可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读背相结合,读写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指出:“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故应加强诵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要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现在的教材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是为数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以外,每学期还会补充十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

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确实是一种好办法。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和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及情感的有效参与。

三、具体作文前后的要求

1、观察体会生活,获取生活素材。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大笑、掩口而笑……作文要写得真实,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只有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才能找出它的变化。

2、练好口头表达。写前要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口头训练,要求学生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述事物的看法或见解;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3、写草稿。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4、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

四、通过几种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1、自己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在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练习审题。自己命题的要求是:题目要具体、新颖、简洁。

2、自己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况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两部分。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58-01

激励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何把激励性评价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尊重个体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

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激励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1、“沙里淘金”,消除自卑。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只要教师提供激励学生发展的反馈信息,使“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就可以为学生今后如何发挥强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充分开发了儿童的发展潜能。

2、以“我”比“我”,激发自信。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我”比“我”,从纵向比较中,他们将会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如: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体会作者感情准确到位,遣词造句新颖独特,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填写随堂记录卡的方式进行评价。

3、找“岔”挑“刺”,消除自满。教学评价中应避免“廉价的表扬”,对于较轻松的学生,频繁的激励式评价会使他们飘飘然不知所向,助长他们的自高自大的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和平日的学习表现,展开生生互评或自我评价。找缺点,寻不足,让“优生”心服口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励他们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二、关注学习过程,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开启艺术殿堂的金石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种激励性的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大地改善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1、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智育得到发展很重要。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激励性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才是更有利的。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一位教师在即将下课时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作如下评价:“今天一堂课,同学们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懂得了寓言两则的深刻含义,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真值得嘉奖。”这种带有激励色彩的评价,体现了教师评价对学生通过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肯定,有利于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三、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让评价成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篇1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立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YKZ042。

很多人都认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印象主义批评有诸多的相似性,但问题是李健吾为什么会形成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相似的批评风格?对此问题学界虽多有研究,但很多研究者对其原因的探讨往往偏向于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如温儒敏认为:“诸如王尔德的创作与批评同一说、圣・佩夫的批评‘情操’说、黑兹利得的‘艺术神采’说、勒梅特尔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例’说,等等,李健吾都有所研究,并作过介绍。李健吾考察和参照了诸多印象主义者从各种不同侧面提出的观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做了融汇综合。”[1]如果问题的全部答案与此说如出一辙,那么我们又并不牵强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即李健吾为什么能够实现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人认为是由于李健吾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幸运,因为他有留学法国的经历,而法国又是印象主义批评曾经最盛行的地区。如欧阳文风认为“李健吾长年研习西方文学与文论,1931年至1933年间还在法国留学,对印象主义批评曾经做过全面的考察,诸如勒麦特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法郎士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说、古尔蒙的‘印象形成条例’说,等等,他均有过较深的研究和涉猎。”[2]尽管李健吾留学法国的经历与他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介绍、研究与接受有重要的关联,也是形成其批评风格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认为这样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其实以上所说的原因仅仅是外部原因而已,而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学生态与批评现状,这一切都是形成李健吾批评风格的外部原因。当然外部原因只是李健吾批评风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影响李健吾批评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其内部原因即李健吾自身的因素,诸如审美观、审美心理、批评观和个性禀赋等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偏重于“二元合一”的立场。这种立场使人们在面对认识对象时,往往把认识主体的意识自觉地投射到认识对象身上甚至达到“物我混融”的状态。这种文化传统,使追求批评家投身于作品的印象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李健吾的《咀华集》与《咀华二集》写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时某些人把文学批评工具化、政治化甚至庸俗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如李健吾所说“我厌憎既往(甚至于现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批评变成一种武器,或者等而下之,一种工具。句句落空,却又恨不把人凌迟处死。谁也不想了解谁,可是谁都抓住对方的隐匿心,把揭发私人的生活看作批评的根据。大家眼里反映的是利害,于是利害仿佛一片乌云,打下一阵暴雨,弄湿了弄脏了彼此的作品。”[3]这些文学批评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不注重批评家的阅读体验,而假文学批评之名行非文学批评之实。在这种情况下,李健吾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特别是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对阅读体验的倚重,无疑是给当时的批评界吹来了一丝凉爽的风。因此,李健吾当时在文学批评中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对于纯化文学批评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时,由于作家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也给批评的多元化预置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印象主义批评在此时进入中国也就有了可能。

李健吾是一位批评家,更是一位作家。因此,他深知写作的辛酸,所以他不主张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对批评对象不中肯的颐指气使,而是主张尽可能地尊重作家的劳动,批评是批评家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对话过程。他认为批评是“重新经验作者的经验”。如果“和作者的经验相合无间,他便快乐;和作者的经验有所参差,他便痛苦。快乐,他分析自己的感受,更因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书的成就;于是他不由自己得赞美起来。痛苦,他分析自己的感受,更因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自由便是在限制之中求得精神最高的活动”[4],根据法国学者蒂博岱把作家型的批评家所做的文学批评称之为“大师的批评”的论断,我们以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大师的批评”。这种批评与学者的批评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注重批评家个人审美经验的传达,而且批评的过程也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后者注重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不赞成批评家在批评过程中脱离原作而自由发挥。由于李健吾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并不可能完全忘却自己的作家身份与经验,所心他特别重视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和再创造。李健吾认为“我的工作只是报告自己读书的经验。如若经验浅肤,这至少还是我的。批评最大的挣扎是公平的追求。但是,我的公平有我的存在限制,我用力甩掉我深厚的个性(然而依照托尔斯泰,个性正是艺术上成就的一个条件),希冀达到普遍而永久的大公无私。人力有限,我或许中道溃败,株守在我与世无闻的家园。当一切不尽可靠,还有自我不至于滑出体验的核心。”[5]李健吾“大师型的批评”及其在文学批评中对个人体验与感悟的倚重,对批评再创造性的重视,使他很容易与印象主义批评产生共鸣,这也是他能够借鉴印象主义批评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李健吾非常推崇批评的再创造性,所以他在文学批评中就极力地主张批评的独立性。由于推崇批评的独立性,所以李健吾在文学批评中就非常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看来,只有作家摒弃了非文学的因素之影响而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创作,才能保证文学创作趣味纯正;只有批评家抗拒了个人利害得失的干扰,才能使批评真正向自身回归。他说“批评家不是一个清客,伺候东家的脸色;他的政治信仰加强他的认识和理解,因为真正的政治信仰并非一面哈哈镜,歪曲当前的现象。……他明白人与社会的关联,他尊重人的社会背景;他知道个性是文学的独特所在,他尊重个性。他不诽谤,他不攻讦,他不应征。属于社会,然而独立”[6]。

作家身份及其在批评过程中对审美再体验的倚重,对批评过程中个人感悟的重视,对批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强调等,使李健吾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产生了共鸣。这种跨越时空和民族文化的共鸣,使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成功对接的批评景观。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李健吾批评个性的形成仅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任何人接受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都是有原因的。对李健吾来说,这个原因就是我们以上所谈到的外因与内因。当然,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了我们的分析将会遇到的质疑。我们现在立足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本去分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个性与印象主义批评的相似之处,进而证明李健吾接受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内因,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概念循环。因为他们会认为李健吾的批评个性是在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以李健吾批评个性与印象主义批评的相似性来说明李健吾文学批评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抹杀批评家主体性的看法,批评家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批评作家、批评作品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批评家接受别人影响的方面。以上所提到的质疑,实际上只是看到了李健吾接受影响的一面,而忽视了他选择接受对象的一面。因为这种影响的发生与存在,不仅与印象主义有关,也与其能够和李健吾结成一定关系有关,特别是与李健吾愿意接受其影响有关。对李健吾来说,他自身的批评个性和西方印象主义的影响如同双翼,使他的文学批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繁星点点的文学批评时空中实现了展翅翱翔。而且这两个方面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是相得益彰,混融统一的。一方面李健吾的批评个性不但是他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内因,而且也是其中国化的关键原因,这也是李健吾没有误入民族虚无主义歧途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接受又无疑使他的批评个性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李健吾接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影响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西学而接受西学,而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批评个性。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李健吾的批评个性主要来自于他的审美观、审美心理、批评观、个性禀赋、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中国古典文论也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身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度,李健吾难免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与古典文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9.

[2]欧阳文风.一种准现代感悟诗学――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J].文学评论,2008(3):164-168.

[3] [5]李健吾.咀华集・跋・咀华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158,157.

篇13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64-01

和谐管理是院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种凝聚人、激励人、成就人的学校管理目标;是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管理应注重科学制度和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二者相互渗透、有机协调,可充分调动院校官兵工作热情、激励创新精神、增强全员参与管理意识,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益。

一、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院校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院校建设与管理中要对教育训练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其中包括教学基本制度、计划管理、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教学建议、人才队伍建设、教学保障、装备保障等制度,建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要做到教有规,行有则,绩可评,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一种和谐的、能够共同遵守的、契约式的约束机制,并成为教职员工的行为准则。合理可行的教学制度、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反馈制度、教员评估与奖罚制度等,可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客观上也抑制了人性中的懒惰、任性、自由散漫等弱点。通过监督机制,保证制度的落实,是院校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对、学术腐败、自由主义起抵制作用。因此,一所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这所大学发展的好与坏。只有具有一流的科学管理制度,才能制订出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才能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体系,为院校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文管理是院校发展的推动力

人文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是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和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文管理倡导“鼓励文化、激励文化、欣赏文化、分享文化”的崭新理念。集中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仁者爱人”。“仁爱”主要体现为尊重人、宽容人、理解人和善待人。“尊重人”,在院校里,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应该给予群众、教师与学生参与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权利,让他们参与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权威性和民主性;“宽容人”,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够原谅曾经犯过错误并改正的人,是形成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基础;“理解人”,经常换位思考,管理者要站在被管理者的位置去思考怎样管理,而被管理者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管理,这样就能够增进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建立平等、宽松的环境;“善待人”,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真诚,作为管理者要动情,对师生有深情,以心换心,沟通情感,充分肯定他人的进步,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训练的积极性。每名学员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短处,所以,要以宽广的胸怀,多看长处,使他们享受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科学制度与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是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之基,是院校和谐管理之本

制度管理是硬性的不讲情面的刚性管理,而人文管理是带有感彩的柔性管理,若凡事只讲制度而忽视人本因素,就会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之中。反之,若凡事都讲人情、讲情面,管理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在“人文”的幌子下大行人情世故,这样不但管理出了问题,还助长了不正之风、腐败之风。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营造出既强调管理又要保证权利;既科学有序、有章可循,又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健康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才能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

据此,在院校管理中要确定这样一个信条:少强制,多尊重;少批评,多宽容;少疑虑,多信任;少不准,多自由,为大家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为构建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搭建平台。积极调动教员干部的主体意识,以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要用自己的才能、知识、情感榜样、行为示范、人格魅力和思想追求构建学校和谐管理,影响全体教职员工,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集体战斗力的优势,做到“无为而治”,为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