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规划与建设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规划与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规划与建设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全民温饱,到全民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

一、农村规划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

农村的规划的工作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而农村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也需要各界村民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征集村民的建设性意见,领导村民共同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做好接待工作,尤其是基层政府,虽然基层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农村的规划工作,但是基层政府是倾听民意,征求民间建设性意见的关键机构。基层政府要为对农村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详细的咨询和记录村民的真实想法,并利用录影机等设备对村民的言论进行记录。还要为村民提供书写建议的信纸,使村民可以写下自己的建议。基层政府要对村民的建议进行指导,如果村民提出的建议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对村民进行讲述,使村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便转变思维,为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1】。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秉承一户一宅的原则,为一户村民设置一个宅基地,切实保证我国农村拥有足够的耕地。另外,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对美丽乡村规划征集意见,村民对政府的建议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提交自治委员会,再由自治委员会对基层政府进行统一转交,提高村民意见的表达效率,使政府更快的了解民意并参考民意。

二、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工作重点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高度发达的经济建设的水平,也包括和谐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村庄田园化工作的重视,争取将农村建设成景色宜人,适合生活的田园。首先,政府要对城乡的边界进行科学的设置,以便明确美丽乡村的规划范围。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农村耕地面积不会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减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扩大城区面积的方式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政策支持,因此,农村的规划必须要严格避免城市面积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被侵吞的问题。另外,农村政府需要注意,村庄田园化并不同于村庄复古化,尤其是一些对民生工程有利的现代化科技设施,更是不能去除。在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就要使用新型高科技设施,将农村的垃圾与污水科学的进行处理,避免垃圾污水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农村居民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2】。虽然我国的村庄田园化改造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村庄田园化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农村规划团队应该组织学习队伍前往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农村规划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规划方案,使农村真正成为美丽的田园。

三、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新型建筑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的规划工作却没有跟上建筑建设的发展水平,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建立了美丽乡村的示范工程,但这些示范工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乡村规划程度的目的【3】。因此,农村的规划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方案。首先,在资金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规划中来,将思想认识的提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要加强对农村文物保护的重视。首先,要邀请文物专家对农村历史悠久的建筑进行鉴定,考察建筑的实际建设年代和有无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并判断该建筑是否属于文物。有些农村地区的文物数量众多,在进行美丽乡村而对建设规划时,要对文物进行重点的保护。例如,我国连州是重要的文物地区,连州拥有四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2011年6月的文物普查中,连州共申报了39项具备很高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连州的一些文物受到了破坏,还有些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取,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做好同当地公安以及文化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盗窃和破坏文物的人员,保证文物的安全。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农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美丽农村建设的重点。首先,要避免农村地区修建较为密集的大型建筑,避免开挖地基对乡村的土质造成影响。另外,要集中安置重工业企业,并做好工业垃圾的处理工作,避免工业污水对农村的河流造成污染。农村的规划人员还要注意保护规划地区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树木要加强保护,要规定大型树木周边不能进行地基开挖,避免大型树木的根基受到破坏。

结束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有数亿之多,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我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工作,充分征求规划地区农民的意见,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规划方案,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对提高美丽乡村规划的合理性,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103-05

[作者简介]桂俊荣(1974—),女,湖北武汉人,艺术学博士,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中外设计思想及其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新农村乡村规划研究”(10YJC76002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新农村建设从前期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农村建设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渐从“上楼”、“强拆”走向注重科学、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彰显地方文化,突出乡土生态的乡村特色建设。乡村特色建设强调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保持农村环境生态,凸显地区经济特色提升农村经济实力,重视发展地方文化,发掘村庄历史文脉。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与村庄生态特色建设

中国在发展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二元结构模式导致城市与乡村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户籍、物质供应、就业、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造成城乡发展失衡。进入21世纪,这种城乡对立模式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提上日程。从城乡问题提出到现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从理论探索层面进入到实质建设阶段。在经历大拆大建后,农村出现大量“新”房、中西合璧式洋楼,农村呈现“崭新”的面貌。同时,农村原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村呈现出从南到北“全国化”的统一面貌。现代都市中的钢筋水泥将人与人、人与自然隔离开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走入乡村,体验农家生活,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热。新农村建设是以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方向,还是保留农村独有的面貌?这一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新阶段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乡村特质问题引起普遍关注。

乡村特质是指乡村这一聚落空间中自然生态景观、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所具有的特性,它区别于城市聚落。新农村建设中对乡村特质的突出与彰显成为形成乡村特色的关键。乡村由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立体建构起乡村特质。物质层面具体体现为村聚落空间、乡村生态空间、乡村基础设施空间、乡村服务设施空间;非物质层面表现为产业与经济、社会组织及乡土文化等。乡村特质所凸显出来的是农村生存环境的生态和谐以及村庄文脉的清晰路径。这是当今农村政府工作的重点。

二、村庄生态特色建设的理论维度与实施举措

(一)物质空间

从物质空间层面来说,乡村特质更多地依托乡村聚落空间和生态空间得以呈现和展示。乡村格局、街巷肌理、院落构成、建筑形体色彩等将时间与空间有机融合,构成了乡村独有的聚落生态空间。

1.乡村格局与街巷纹理

乡村聚落形成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人类最初择地而居时,基本都会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及生活便捷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针对乡村具体情况,在实施撤村合并的非移民新村建设规划要尊重乡村现有村庄格局,有针对性地解决格局存在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建设完全改变村庄格局。如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堪称是古村落良好生态格局的经典。村中水系发达,与村落民居布局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生态空间。自建村以来,这种生态空间为生存于此的居民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营造出优越的生存环境。新时期,这种具有独特生态空间的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①以此为借鉴,在延续这种良好生态空间的基础上,新农村规划建设可着力突出乡村街巷纹理特色,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人居生态环境。通过篱笆、石板、竹篱等形式突出乡村街巷特色,强化阡陌交通、巷道相连、墙头栉比、青石路延伸这些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乡村特征。

2.院落建筑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极广,受一定文化影响所形成的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识别性极强,譬如陕西的窑洞,的碉楼,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等。它们一方面表征了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成为地域差异最为鲜明的标识。这种民居院落形式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形成,作为有形的文化形态构造独具特色的村貌。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面积对旧建筑进行拆除改造,虽然能重返展示新农村的“新”面貌,但在很大程度破坏了村庄本有的环境空间,也消解了区域乡村民居特征。所以,如何处理新旧民居建筑,抑或是对村庄面貌的定位,将是新农村村庄特色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居院落在形成之初就契合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成为居民对抗自然环境,营造优越生存空间的最佳形式。譬如,黄土高原土层厚且松软,同时这一区域气候干燥少雨,窑洞就充分利用这一区域多土少木、雨水偏少的特点,依势而开,或沉入黄土塬下或靠崖而凿,营造出冬暖夏凉的生存空间。对院落建筑的处理可遵循乡村原有模式,在建筑体量、色彩、构造空间等方面强化乡村形貌特征及色彩特征。在村庄的规划建设中,对院落建筑的处理需要遵循村落与环境所建构起的生态和谐原则,院落格局和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有机融合。

(二)非物质空间

诚如先生在《乡土中国》陈述的,乡土性构成了中国农村的本质。①农村的社会组织形态及文化形态有别于城市,乡土性是乡村非物质空间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承袭、熟人人际交往空间、农业经济模式等。

中国农村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孝亲等伦理思想观念。也正因为此,很多现代学者都强调,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在农村。虽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其社会组织基本上延续了以宗亲血缘为基础的社会构成模式。这一点在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就能够清晰看出。现在农村建筑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民居中三间式的传统民居格局(中间为客厅,两边设厢房)虽不复存在,但是,人们在客厅或多层建筑顶层仍保留着家庭神龛的位置。这种神龛最早为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神圣空间,是家庭生活中多重神化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物质呈现。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对祖宗的尊崇。对祖宗的追慕及尊崇是农村日常化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血缘宗亲关系的确认。尽管新时期血缘宗亲维系的农村社会及人情网络出现很多新的情况,但是,乡村民居中祖宗位置的留存即表明中国农村中仍存在较突出的血缘宗亲观念。这种观念虽然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在宗族伦理观念较强的几个区域仍是维系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力量。②从21世纪初期开始在全国农村蔓延的续谱活动,也是中国农村基本社会组织关系的写照。很多地方新修的祠堂成为宗族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新农村村民活动中心。随着国家权力和法制管理逐渐取代地方伦理道德力量,乡村人际关系逐渐松散,熟人社会变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需求主导下的关系模式,乡村社会组织向现代村治模式转变。

在转型的过程中,要通过规划建设强化中国农村乡土性特质,确立以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民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模式,进一步彰显乡村生态环境中的特质。应配合乡村文化建设,利用乡村现有自然资源,寻求自然资源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在强化乡村自然健康、绿色生态特质的基础上,着力于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及经济振兴。

三、江西井冈山市大陇镇乡村生态特色规划实例

井冈山市依凭井冈山,拥有极好的生态环境,山体葱茂,水资源发达。大陇镇位于井冈山市东南部,东临茨坪,西接葛田乡,北部毗邻茅坪乡,南部与湖南炎陵县隔山相邻。大陇镇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革命战争时期,大陇镇辖区建立了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农村建设改制后,大陇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是大陇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大陇乡位处镇政府,因而在上一轮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都较该镇其他村更好。

2013年井冈山市制定新的《村庄规划》,总体上确立了井冈山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总原则和总体规划方针。③井冈山市针对25户以上自然村进行新农村规划,未来将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每一个村庄。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中,大陇镇投入近400万元打造大陇镇中心区域建筑特色(如图1左)。临街房屋统一规范,楼高不超过四层,白色墙壁,檐部统一为青色砖,窗棂设朱红木质镂空窗框。对街道道路进一步建设,协调街道房屋,做到“有出头,有绿化”,街道不占民居门前空间,房屋与街道间有绿化带分隔(如图1右)。同时,大陇乡积极参与井冈山地区红色生态旅游区域建设,着力发展旅游经济及特色生态自然经济。

结合大陇镇的现状,针对井冈山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地对其生态空间及文化空间进行了综合规划。大陇乡朱屋组所在位置较为优越,是大陇镇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集市、通讯、学校等相对齐备。该地与湖南省接壤,集市活动频繁,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客逗留。同时,该地紧邻井冈山风景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前景较好。综合各方情况,该镇的规划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不改变村庄聚落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村貌改造、硬化道路,根据民居状况对现有民居进行保留修整、拆除重建等。对主干道实行加宽处理,不占农田,总体上不改变道路走向。道路硬化采取分级处理,入村主干道实施水泥硬化处理,村中各户交通的小路采用鹅卵石或当地石材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逐步地实施了对于城乡的规划建设,并且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完善与发展,到目前来看,国家城乡规划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的建设获得了全方位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刻地对我国的发展实施着影响,城乡规划建设依照具体的时代要求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开展迫在眉睫。因此,目前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的研究,并针对其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提出了诸多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探索及具体要求分析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在区域发展以及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等环节,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这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严重地影响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城乡规划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重点。本文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城乡规划的探索及具体要求:

首先,就城乡规划的探索来讲,我国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一事项,一直到现在已经取得了诸多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城乡之间独立发展的二元规划策略,未能注重二者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城镇的规划建设的《管理条例》规定还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实施。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我国《城乡规划法》的编制与出台才打破了以往的规划建设僵局,将建设工作推向了新的台阶。

其次,就城乡规划建设具体要求而言,它主要分为科学整合与系统协调两个方面。科学整合是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各区域呈现之间要构筑以核心城市以及中心城镇为辐射点的整个大空间整合的规划,同时着力保证小城镇中的中心城乡获得优先突出的地域与交通的整合,从而推动区域城乡整体空间、小城镇城乡等各方面的一体化城乡网络的建成。系统协调则是要求城乡规划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的计划相互协调,尽量达到对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建设与应用,全面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在城乡协调规划中的渗透。

二、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三、我国当前解决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问题的对策

1、全力推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国家当前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以《城乡规划法》作为依据,要想推动城乡规划实现良好发展,就要将此法作为中心和基础来逐步推动本法律的更新完善以及其他相关辐射法律法规的大力健全,为我国逐步萌生的新的规划需求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具体来讲,国家要利用多种渠道及方式来向所有的城乡住户进行《城乡规划法》的普及性宣传,指引当前的城乡建设人员按照必要的审批工作要求以及相关制度等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同时,国家还应当鼓励城乡居民针对法律的不足来提供完善建议以及创新见解等,着重推动其他相关法律对《规划法》的补充,全面推动我国城乡规划系统合理实施。

2、完善城乡规划机制与体系建设

首先,国家在目前推动城乡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还必须致力于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的各项项目审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保障机制等的建立,确保城乡建设的各项活动在开展之前能够得到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对于各种条件的审核,保证各项建设符合国家城乡规划的整体建设方案。同时,还要积极地加大周围群众对于各建设活动的监督,追究非法建设活动的法律责任,将各项建设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的大体系。而且,国家要为某些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基础建设项目,提供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民间力量对于国家规划建设工作的帮扶。其次,国家还要以全局与部分、短期与长远、发展与保护、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统筹兼顾为原则,来调节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具体的体系。

3、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投入

国家当前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也是保证我国立足于国际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极大对于建设工作的各项资金投入。国家除了为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财政拨款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等策略来调动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努力拓展筹集渠道,致力于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在进行规划建设投入时,关键还要针对当前乡村建设不足的问题,来加大各项投入对于乡村发展的适当倾斜,以缩小城乡建设的差距。

四、结语:

城乡规划建设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国家一定要努力加大对于此工作的研究,着力针对其建设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并从各项基础保障方面为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仲平. 城乡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城市建设,2010(33)

[2] 王婷芳.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好城乡规划建设[J]. 城建档案,2009(12)

篇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hui good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s the basis, through the city of Huainan pan generation Miao Village Center planning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problems of villages, and main points of the village planning, which highl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industry,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creative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uide and control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beautiful village; village planning; Dai Miao Village Cent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ilding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guidelines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1]为了进一步规范村庄规划工作,符合《城乡规划法》对于村庄规划的要求,各省市陆续颁布了村庄整治技术导则和建设规范,安徽省此前也出台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为未来8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村庄规划提供依据。

1 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及意义

1.1 总体目标和原则

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2]

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县为主,合力推进。

1.2 重大意义

美好乡村的建设,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要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保护乡村的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乡村模式。同时,通过村庄规划,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

2 淮南市潘集区代庙中心村概况及现状问题

2.1 村庄概况

代庙中心村隶属于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是新农村试点村、示范村。村庄位于芦集镇中心,紧邻017县道,交通便利。现状居民2106人,486户。村庄水网密集,树木繁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村内居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以酥瓜种植为主。

2.2 现状问题

(1)布局凌乱

村民利用自家的宅基地随意搭建住宅,疏密不一,导致村庄建筑布局凌乱,人均建设用地更是达到了 196.7㎡/人,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设施的有效配置。

(2)特色产业不具带动作用

除水稻、小麦的种植,代庙中心村有自己独特的酥瓜种植产业,但同样作为农业种植,附加值较低,且一年只有一季的产量,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3)缺乏基本配套设施

相对于淮南市其他村庄,代庙中心村已具备一定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如村委会、小学、卫生所、深水井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需求的不断提高,村庄仍然缺乏村民日常基本的配套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环卫设施等等。

(4)建筑缺乏特色

代庙中心村与大多数皖北村庄一样,建筑基本为1-2层,屋顶样式不统一,墙面既有粉刷也有贴砖,颜色也不统一,新旧建筑相互混杂,形成差异明显、色彩混乱、缺乏特色的“皖中村庄风貌”。

(5)人居环境较差

由于农村设施的匮乏以及村民素质的不同,“脏、乱、差”等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禽畜圈舍用地与村民居住区的混杂,垃圾随意乱倒,污水乱排等,村庄闲置地以及河流沟塘中被杂草和垃圾所覆盖,人居环境亟需整治。

3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研究

3. 1 与上位规划相衔接

村庄规划只有保证在与上位规划充分衔接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代庙中心村建设规划必须建立在潘集区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其为保留或改造扩建中心村,则对其开展建设规划,同时也要注意在规划过程中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避免出现村庄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

3. 2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3]

以往的村庄规划大多把精力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建筑,这些表象中,很难深入研究村庄的社会经济水平,现有产业发展以及一些特色文化、产品上,从而使得村庄环境好了,村民生活条件一如既往。因此,从村庄可持续的角度,需要为村民考虑发展新的产业,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保障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代庙中心村就是结合特色的酥瓜产业,利用即将停产的窑厂旧址作为酥瓜交易基地,并利用周边环境,开展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以一产带动三产,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村庄知名度,为村庄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3.3 配套基本服务设施

基本配套设施是农民日常生活的必须和保障,也是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环节。《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对于中心村,配置“11+4”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2] [4]

代庙中心村在保留现状和扩建的基础上,利用村庄集体用地新建了一所幼儿园,并利用村委会东侧沿主要道路空置的房屋作为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等对外营业的场所。最终11项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集中于村庄中部的公共服务组团中,辐射整个村庄。

现如今城乡互动越来越多,公共交通成为必然,因此规划结合村庄对外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公交站。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原则,在村庄内根据一定的服务半径配置垃圾桶和垃圾收集房,由环卫工人定期按步骤的处理村庄垃圾。污水通过暗渠或管道通往生态垃圾处理设施中,通过“厌氧——自流充氧接触氧化渠——人工湿地”等简单的步骤,达到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又能有效解决村庄污水的问题。村庄在人流集中处应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利用污水管网,排入生态污水处理设施中。

3.4 建筑环境整治引导

(1)建筑整治导则

针对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附属建筑等几个要素对现状村庄的建筑进行分类,例如分为平屋顶、坡屋顶、清水墙、水泥抹面墙等等,然后描述每个要素现状及整治后的形式、颜色和材质,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分类分项的整治方法,能够简洁细致的控制和引导整个村庄的风格与格调,具有可操作性。

代庙中心村现状建筑风格凌乱,在征求民意和节省开支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公共建筑和坡屋顶住宅建筑采用红色坡屋顶,平屋顶建筑统一改造成为带红色檐口的平屋顶。墙面全部刷白色涂料,现状部分贴砖的尽量补齐或涂白色涂料。大门统一采用深红色,窗框刷红色涂料,使整个村庄的建筑形式相对统一整齐。

(2)环境整治导则

主要针对村庄道路两侧、宅前屋后、公共中心、滨水区域的绿化景观提出整改要求,明确硬化路面与软化景观的范围,提出了硬质铺装的材质要求,以及各区域植物配置的建议,为施工阶段提供参考依据。

另外,在代庙中心村中对于影响村庄环境的垃圾收集点、臭水沟等提出整治措施,即垃圾收集池加盖形成收集房,并做好周边的隔离绿化,清理水渠水塘中的垃圾,种植芦苇等净化水质的植物,岸边为绿化护坡,植以柳树,形成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等等。

4 总结

代庙中心村建设规划作为淮南市唯一入选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优秀方案集中的规划作品,不仅提出了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完善基本配套设施,更创造性的总结了建筑与环境整治的导则,使规划更具引导性、操作性和可实施性。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也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些编制内容。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 皖政[2011]5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皖政[2012]9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3] 王健, 王鹏, 陈振华. 京郊村庄整治规划与研究. 规划师. 2007, 4: 44-49

篇5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扩大公共服务,围绕实施各种项目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最根本的公共产品和必要的人工服务。以此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之上。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分析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目的是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空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设新农村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应统筹城乡空间发展。

1、城乡空间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是一个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性关联的区域要使一个城乡混杂发展的综合体逐步演变为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有机融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城乡空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体系从国土规划一直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地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应建立各级规划的纵向联系及衔接机制加强上层规划对下层规划的指导及下一层次规划对上一层次规划的反馈。加快城镇、农村区域重组力度,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按照城乡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进行农村居民点重组.在城乡区域范围内建立有序合理、功能藕合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以城市为龙头、城乡联系、链条紧密、依存度高的产业集群和城乡经济圈。构建城乡和谐的市场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城乡两大经济系统间的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机制。减少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效益引导城乡走向和谐统一。

2、城乡空间的集聚与分散。集聚与分散是城乡空间变化的基本表现,贯穿于城乡空间发展的全过程。城乡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在发展的过程中达到新的平衡,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但国内在城乡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分散存在着自下而上的低级乡村空间城市化现象致使乡村地域景观特色的缺失乡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城市空间也呈现无序蔓延、扩散的状态。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应将集中作为城乡空间的本质属性,加强人口向城区、城镇集聚的政策引导,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区、城镇和中心村的快速发展。对于乡村空间来说,可加强村庄布局规划合理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促进村庄合理发展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利于节约、集约用地。

3、城乡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城乡空间应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了解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容量和类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要有明确的态度重视环境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人工环境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并制定有关区域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利于引导政策向保护环境方向倾斜。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体现当代的文化、技术特点,更应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要继承和发展地区建筑学,体现地方特色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

4、以人为本。在统筹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林木、绿地、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以此作为规划的空间目标。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考虑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热、供电、通讯、防洪、供气等为城乡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便捷的服务并在配置生活服务设施、构建网络化的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时充分注意人们需求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以保证社会设施的使用效率性和长期性。

二、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关策略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三、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是农村支持城市建设。广大农村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了贡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然而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出现了搞形式主义、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走城市化病老路等问题。如有些乡镇大规模地撤村并村,对所有村庄都重新进行规划树立样板.按统一图纸建设对一些尚不具备建楼房的地方进行拆迁改建集中盖别墅给当地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等。因此,应从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融入城市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资金应重点用于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撤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某些重点村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本文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可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