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

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第一,停工损失的界定。停工,即停止工作,就制造业企业而言,是指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止产品生产。从时间方面看,有长期停工(如因季节停工)和临时停工(如因停水、停电等停工);从范围方面看,有全面停工(如因自然灾害、停业整顿而停工)和局部停工(如因某一条生产线检修而停工);从原因方面看,有计划内停工(如计划内大修理停工)和计划外停工(如因待料、机械故障停工);等等。从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停工分为正常停工(计划内停工)和非正常停工(计划外停工)。无论是哪一种停工,只要企业继续存在,停工产品以后还要继续生产,在停工期间都会发生一些必须或必要的支出。损失,即损坏丧失,如物力、化学性质变化造成损坏,市场贬值、停工待料等造成价值丧失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损失是某一个体除出于费用或派给业主款以外出于边缘或偶发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项与情况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

本准则》认为,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上述两项定义虽然表达不同,其含义大致是相同的。二者均指出了损失的本质是由丧失的无利益获得的资源而导致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如一项支出的发生或资产的耗用并未提供相应的营业收入,一项资产遭受未能预料的损坏或盗窃等,都属于损失。停工损失,即指因为停工而造成的损失。根据前述对“损失”的理解,企业停工并非都会带来损失,如季节性停工、计划内的大修理停工、技术改造及革新停工、固定资产的改建和扩建停工,属于正常停工,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可预见的活动,是为了以后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停工期间发生的各种支出与未来提供相应的营业收入有关,因而不能界定为停工损失。而因为停电、停水、待料、机械故障、不可抗力造成机器大修等停工,属于非正常停工,其间发生的各种支出均是丧失的无利益获得的资源,因而属于损失。因此,就制造业企业而言,停工损失,是指企业或生产车间、班组在非正常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支出。

第二,停工损失的计量。从内容上看,这里所指的停工损失属于直接损失,即指由停工直接导致的各项支出。对这部分停工损失的计量,其标准与方法和费用的计量是类似的。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停工损失还包括间接损失,即指由停工带来的、不易被立即察觉到的各项支出。如因停电、停水或机械故障导致当无法在规定期限履行合同而承担经济赔偿等。国内外目前在会计上所确认的停工损失不包括间接损失,其原因之一是对间接停工损失的计量非常困难,仍有待在会计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第三,停工损失的账务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六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它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我国现行制度认为,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和计人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费用是在企业日常的活动中所产生的,而不是在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因而将停工损失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或者管理费用均不妥。

基于“停工损失”的理解并结合“费用”的内涵,笔者认为,对于停工比较多的企业,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单设“停工损失”账户对停工损失进行核算。考虑到非正常停工有客观原因和管理原因(如停水可能是自来水公司的原因、自然灾害原因,也可能是企业不能及时交费的原因、内部爆管的原因),可在其下设置“非管理停工损失”和“管理停工损失”两个二级科目,再根据具体原因如停水、停电等设置三级明细帐。以满足绩效考核等管理需要,期末将“停工损失”转入损益,结转后本科无“期末余额”。对于偶尔有停工的企业,可以在“营业外支出”账户下设置“停工损失”明细账进行核算。这样做,既能反映“停工损失”的真实内涵,又能满足管理的需要;既可以确保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又可避免利用“停工损失”人为调节利润;既明了又简单。

篇2

坚持走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需要建立、推行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不仅是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更是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呼唤。然而,针对企业如何在操作层面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会计处理这一现实问题却鲜有学者涉及。

一、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提出

环境成本一般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两部分。前者是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来定义,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损耗,其会计核算主体是企业,具有会计意义。后者是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来定义,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损耗,属于经济成本,社会各组织的微观环境成本构成了该社会的宏观环境成本,其会计核算主体是社会、国家,缺少会计意义的操作性,本文不予讨论。

内部环境成本可分为企业环境经济成本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前者指企业活动所导致的社会环境折耗,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总和。其实质是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性损失,例如因企业污染造成周围环境质量的下降。后者指企业耗费在环境方面的支出,是企业承担的影响其财务成果、与环境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支出。根据目前会计准则的规定,环境经济成本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不对企业的财务成果产生影响,本文暂不探讨。而环境财务成本能够纳入目前的财务会计系统,并分配到产品成本或作为期间费用抵减企业当期的利润,因此企业进行环境财务成本的核算更有操作性和会计意义。

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确认计量

(一)成本构成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的环境活动实践来看,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主要包括:排污费;绿化费;土地损失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监测支出;罚款与赔付;废物处理费;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环境恢复支出;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的停工损失;购置环保设施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建工程执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施工材料费、有关人员工资等;已有环保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及提取的折旧费;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环境税金以及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

(二)成本确认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确认是进行环境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也是企业处理环境交易和事项的前提。其成本确认同样遵循基本会计原则,须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应以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耗费为中心,对企业在各会计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环境资源价值及环境成本予以确认。

(三)成本计量

环境财务成本的计量应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原则将符合确认条件的环境财务成本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关于成本的具体计量模式、方法等,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文献,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其一,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指标的多样化。进行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时应将传统的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结合,例如货币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质量指标结合应用。其二,环境财务成本具有多种计量属性。将环境财务指标进行量化以货币表示,除了采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还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现值和替代成本等。其三,环境财务成本应予以资本化或费用化。对于这一问题,国际相关组织均存在较大分歧,我国也尚未做出相关规定。FASB认为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予以费用化,但如果符合下列任何一个标准,且其成本可以收回即可资本化:一是可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二是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成本,包括之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三是该项成本发生在当前持有待售资产的销售准备过程中。ISAR认为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或改进其安全性、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可能由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保护环境。

如果将环境财务成本费用化,将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如果将环境财务成本资本化,则通过分期摊销长期资产,将成本支出转移到若干期间的费用中,从而对企业产生长期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支出受益期的长短判定该项支出是否应资本化,一般以一年为基准。需要资本化支出的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规定,例如购置环保设备或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可参照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记入“环境资产”账户下的“环保设备”明细科目;又如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可参照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记入“环境资产”账户下的“环保技术”明细科目。

三、账户设置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未对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做出要求,更未设立核算账户。为了从操作层面解决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处理问题,根据环境成本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设置“环境财务成本”基本账户。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账户的借方核算企业本期环境财务成本的发生额和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负担的环境财务成本;期末,本期借方的累计发生数从贷方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结转后无期末余额。

账户下应设置以下二级科目。第一,费用支出。核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与环保相关的支出,例如排污费、绿化费、废物处理费、环境监测支出、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税金和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等。第二,损失支出。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引发环境污染而支付或被要求支付的意外损失,例如因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罚款与赔付、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的停工损失等。第三,或有支出。核算企业预计可能发生的环保负债,例如因环境问题发生诉讼,企业可能需支付的赔偿金、诉讼费等。第四,环境治理收益。核算企业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例如废弃物的处理收益、利用“三费”生产产品减免税款等的收益。

此外,企业还可视情况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和“环境资产累计摊销”三个资产类账户。“环境资产”账户主要核算环境财务成本中能够形成企业环保资产的投资额,例如购置环保设施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可予以资本化的部分。该账户下可设置“环保设备”和“环保技术”两个二级科目,分别单独核算企业为保护环境而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和“环境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分别核算环保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和环保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四、账务处理

在上述账户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系统,不同情形下企业发生的环境财务成本可进行如下处理。

第一,发生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但未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应交税费”、“累计折旧”等科目。

第二,发生与本期不相关的环境支出,且未满足资本化条件,如金额较小,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其账务处理与发生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的处理方法相同;如金额较大,则分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应由以后期间负担的环境财务成本,例如企业在某种污染发生前,根据政府环保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拟定的治理预算方案支付治理费、土地损失补偿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发生时,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摊销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科目;对于大额环境财务成本可以合理估计、事先预提,例如环境恢复支出等,预提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环境支出”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环境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第三,发生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环保支出时,借记“环境资产――环保设备或环保技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环保设备的折旧和环保技术的摊销额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科目,贷记“环境资产累计折耗”或“环境资产累计摊销”科目。

第四,发生与环境有关的意外损失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损失支出”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等科目。

第五,预计可能发生与环境有关的环保负债时,借记“环境财务成本――或有支出"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环保负债”科目。

第六,企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而产生环境治理收益时,应冲减已发生的环境财务成本,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环境财务成本――环境治理收益”科目。

第七,期末将“环境财务成本”所有二级科目进行结转,借记“本年利润”、“环境财务成本――环境治理收益”科目,贷记“环境财务成本――费用支出”、“环境财务成本――损失支出”以及“环境财务成本――或有支出”科目。

参考文献:

篇3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和生产者,会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繁杂、实践性强,成本会计类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课堂的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动手操作,提高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将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来,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为了考试能顺利通过而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考试结束就把课程所学忘记。本文通过分析科尔博的学习风格理论,探讨针对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成本会计的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成果。

一、科尔伯(Kolb)学习风格理论

个体具有差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被称为学习风格。教师在安排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风格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风格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科尔伯(Kolb,1985)的学习风格包括具体的经验(concreteexperience,CE),省思的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RO),抽象的概念(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AC),主动的实验(activeexperience,AE)等四阶段学习循环。这四个阶段学习环,包括:(1)具体的经验(CE),以个人的感受获得实际经验;(2)省思的观察(RO),通过仔细的观察进行价值判断;(3)抽象的概念(AC),通过文献研究等进行认真思考解决问题;(4)主动的实验(AE),通过实际进行实践验证理论以达到学习目的。四阶段学习环的比较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学习者侧重的阶段不同,科尔伯定义了四种不同的学习者:(1)分散者(Diverger),分散者是处在学习环中具体的经验和省思的观察阶段(CE-RO),是善于想象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吸收具体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把其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概括;(2)同化者(Assimilator),同化者是处在学习环中省思的观察到抽象的概念阶段(RO-AC),是善于吸收的学习者,他们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进行思维加工,边观察边思考;(3)聚合者(Converger),聚合者是处在学习环中抽象的概念到主动的实验阶段(AC-AE),是善于进行逻辑推理的学习者,他们从经验中抽象出信息并进行积极加工,从一个观念出发,然后通过试验验证信息;(4)顺应者(Accommodator),顺应者的学习特征是处在学习环中主动的实验到具体的经验阶段(AE-CE),这类学习者感知具体的信息并积极地加工,他们是感觉者、试探者和操作者。学习环中不同学习阶段与学习风格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成本会计类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产品成本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计算。在制造业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受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影响,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上。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成本计算程序前面几个步骤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分为:(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按要求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和制造费用明细账;(2)对各项要素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3)正确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编制待摊费用分配表和预提费用分配表,同时登记待摊费用明细账和预提费用明细账;(4)根据以上各种费用分配表,归集辅助生产费用,登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5)根据以上各种费用分配表,归集制造费用,登记制造明细账,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制造费用,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6)如果管理上要求单独核算的控制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时,应正确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7)根据以上各种费用分配表及有关资料,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并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确定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个成本核算程序中,前几个程序基本一样,不一样的是在最后的第七步,确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教材与教案的实例编写都是假定当月生产费用已经归集完毕,也就是说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数据起点是从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分配计算确定以后开始的;另一方面教师讲授时受时间的限制,一般均将程序的一至六步省略,只从第七步讲起。由于没有前七个步骤的铺垫,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数据的来龙去脉没有讲清楚,对于初次接触成本会计的本科生来说,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重重,而且与前面所学知识脱节,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的学习风格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成本会计的内容,掌握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三、基于学习风格的成本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科尔伯学习风格理论,开课前最好能针对全部选课学生发放学习风格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诸如“你认为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什么?”备选答案为分别是:(1)通过直观的感受,(2)通过仔细的观察,(3)通过认真的思考,(3)通过亲自实践。调查问卷以科尔伯的学习风格研究工具(学习风格表,LSI)为基础。通过问卷回收后的统计分析,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尽量涵盖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这样可以提高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合作精神。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学生内在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介绍将要接触的实验所涉及的企业整体情况,如产品的类型和成本结构,产品的生产流程,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的构成与各自的生产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虚拟为企业的实际成本会计与管理人员,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套适用的的成本核算方法余成本管理系与,并将成本核算结果与成本管理目标形成文字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成本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桦.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2011(8)

[2]史元.论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2(36)

[3]胡爽,郑立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及对策研究[J].新经济,2016(Z1)

篇4

我国高校本科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系以成本核算为主,包括:成本核算的基础方法,基于成本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基本方法,用于成本控制的成本核算方法,特殊行业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笔者拟对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所采用的成本会计教材进行对比,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系,以改进高校成本会计教学。

(一)成本会计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于福生教授编著的《成本会计学(第六版)》(以下简称“人大教材”,教育部重点推荐教材),在成本会计概论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成本会计介绍,包括成本的内涵和作用,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与学科定位,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的对象与成本对象,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第二,成本核算的程序及要求,包括成本核算的要求,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东北财经大学万寿义教授等编著的《成本会计(第三版)》(以下简称“东财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成本的含义,成本的分类,成本的作用及降低途径,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的分类,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原则,成本核算的要求,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上海财经大学乐艳芬教授主编的《成本会计(第四版)》(以下简称“上财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包括成本的含义,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信息质量要求,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成本术语及其用途,成本对象及成本分配,成本会计系统的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分类,制造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制造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三种成本会计教材概论部分内容基本相同,但“上财教材”讲述的内容更为广泛,特别是“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内容在我国成本会计教材中提到的并不多,“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内容体现了成本会计的最新发展。

(二)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核算方法 三种成本会计教材中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上略有区别。

共同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综合生产费用的横向归集及分配、生产费用的纵向归集及分配三大部分。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内容包括材料费用、职工薪酬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其他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综合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包括: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的纵向归集及分配也就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内容涉及在产品数量核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核算。

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人大教材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东财教材涉及实际分配率法(包含生产工时比例法、直接工资比例法、联合分配法),预算分配率法,累计分配率法。上财教材也包括实际分配率法(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预算分配率法,累计分配率法。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差异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东财教材的联合分配法同时涉及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两种分配标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法都只涉及一种标准。其次,人大教材中的“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与东财教材、上财教材的“预算分配率法”实质上都是计划分配法,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第三,东财教材、上财教材比人大教材多了一种“累计分配率”法。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人大教材、东财教材都讲到了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上财教材包括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基本相同,只是上财教材的分类标准有些差异,将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全部归为“交互分配法”。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人大教材包括7种方法,即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费用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东财教材包括4种方法,即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计算法,按所耗直接材料计算法。上财教材这部分包括5种方法,即在产品不计价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比例法。三种教材都包含了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人大教材所包含的方法选择性更多些。

(三)基于成本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人大教材、东财教材、上财教材这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都包括: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不过东财教材在分批法部分除了基本的分批法以外,多了一个“分批零件法”。

(四)基于控制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人大教材包括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环境成本,东财教材主要有成本计算的定额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上财教材包括定额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战略成本管理、作业基础成本法、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这三本教材都涉及了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但不同的是,第一,人大教材、上财教材还包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东财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第二,只有上财教材的成本会计涉及了战略成本管理,而这部分内容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特殊行业成本核算 人大教材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东财教材这部分除了农业、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外,又增加了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核算。上财教材全部为制造业成本核算,没有涉及特殊行业的成本核算。

(六)成本报表编制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考核 人大教材包括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期中成本预报,且只涉及了成本预测的“期中成本预报”,缺少成本决策、成本考核;东财教材包括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但没有涉及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考核;上财教材包括责任成本与成本考核,但缺少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相关内容。

(七)现代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上财教材专门有一章“计算机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分别讲述了Excel(微软公司开发的通用电子表格软件)、ACCESS及VFP(数据库管理软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人大教材、东财教材缺少相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

二、高校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不足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一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近年来在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教材的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由原来单一制造业成本核算扩展到特殊行业成本核算,由传统基于成本对象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发展到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特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在成本会计内容体系方面,还加入了计算机电子表格及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应用,同时还补充了成本会计的新领域,如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等。虽然我国高校在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及现实企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 在上面三类成本会计教材中,都还有“定额法”的内容。定额法是计划经济时代侧重于成本控制的核算方法,上世纪从原苏联引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三十多年之后,定额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已经丧失,而且定额法仅仅是“用表核算”,没有与账务处理结合起来,与标准成本法相比,在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方面有缺陷。根据有关调查发现,企业基本上已不再运用定额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应删除有关的内容。

(二)对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没有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根据财政部的新成本核算制度,要求采用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但目前成本会计教材的相关内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会计准则去编写相关内容。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西方引进来的,但从我国企业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并不理想,这除了外部环境等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的成本会计学教科书在介绍这三种成本核算方法时没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介绍。上面三种成本会计教科书在讲述三种方法时,没有充分结合我国现有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去开设账户、进行账务处理,同时缺少结合我国企业现实情况的、具体的、完整的例子及应用讲述,这样就不利于我国成本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真正推广应用。建议学者们深入企业实际,适时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及国外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新进展,对我国现有成本会计教材中上述三部分内容进行彻底补充及完善,必要时可由财政部出面设立有关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的专项会计科研攻关课题,通过科研攻关来解决从西方引进来的现代成本会计方法的适应性问题,真正提高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

(三)没有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体系 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要求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体系。多维度,是指以产品的最小生产步骤或作业为基础,按照企业有关部门的生产流程及其相应的成本管理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合出产品维度、工序维度、车间班组维度、生产设备维度、客户订单维度、变动成本维度和固定成本维度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多层次,是指根据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划分为企业管理部门、工厂、车间和班组等成本管控层次。但在三种教材中,缺乏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相应内容。如间接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基本上都还是单一的产量标准,没有引进产量以外的其他维度(如作业、资源耗费方式等);产品成本对象囿于传统,缺乏工序维度、车间班组维度、生产设备维度、客户订单维度、变动成本维度和固定成本维度,成本核算方面没有贯彻多维度观念。对企业来说,成本核算涉及企业员工、班组、车间、分公司、总公司,但现行成本会计教材体现不明显,成本核算讲的都是一级成本核算体系,缺少二级成本核算(车间、公司)、三级成本核算(工序、车间、公司)等多层次成本核算的内容,应加以改进。

(四)特殊行业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缺少新兴行业 “新成本制度”中涉及的特殊行业包括制造业、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但在我国当前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有些教材(上财教材)不涉及,有些(人大教材、东财教材)讲了,但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传统的行业,比如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文化业等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第二,缺少新兴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比如信息传输企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

(五)不能适应建立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 财政部的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要求企业建立起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的现代成本管理制度,但在我国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中,建立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完整,上述三种教材侧重点以成本核算为主,成本核算占据了大部分内容,缺少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的阐述;成本分析内容单一且多年不变;用于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没有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所有这些不足,不能适应新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

(六)没有真正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 财政部的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要求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信息的输出(成本报表)、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方面,加强对产品生产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加强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但目前在我国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体现的不充分,上述三种教材中,除了上海财经大学乐艳芬教授主编的成本会计第四版中稍有涉及外,东财、人大的成本会计教材都没有涉及。

三、高校本科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完善

结合财政部新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笔者认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模块:

(一)概论模块 根据上述三所高校所采用的成本会计教材,该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1)成本会计介绍,包括成本及成本会计的定义,成本会计的演进发展与学科定位,成本会计的目标,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信息质量要求,成本会计的内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新经济环境与成本会计。(2)成本核算的程序及要求,包括:第一,制造业基本经营流程的具体认识;第二,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原则,制造业成本费用的分类,制造业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制造业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制造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

(二)成本核算模块 (1)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核算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根据新成本核算制度的规定,产品成本核算项目至少包括四项,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要素费用、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合理分配标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至少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法。由于新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规定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只有直接分配法及交互分配法,所以应取消顺序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至少包括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至少包括:原材料消耗量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原材料扣除法、完工百分比法。(2)基于成本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少包括产品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不过必须改变现有成本会计教材只有品种法包含完整例子的局面,补充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下完整的成本核算应用举例,具体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及在产品之间分配等所有产品成本核算全部环节,让学生彻底了解除品种法外的其他产品成本核算全过程,真正掌握其实质。(3)基于成本控制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建议至少包括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淘汰原有的定额法。同时也要补充质量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新内容,这两部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健康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特殊行业成本核算。特殊行业至少包括: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等特殊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完善补充这些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成本核算知识面,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三)成本报告模块 目前大多数成本会计教材所涉及的成本报表种类少、形式单一,应多补充其他种类的成本报表并完善格式,实现企业多层次、多维度的成本信息报告,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

(四)成本控制模块 (1)多维度、多层次的责任成本控制方法。根据成本可控性、成本性态,从不同维度归集、分配成本,核算产品及劳务成本,要求企业要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专题去讲述。(2)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成本控制方法。根据西方企业成本核算的经验,大力推广“标准成本制度”的运用。利用“标准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简化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根据成本分析提供的成本差异报告,及时进行成本考核与控制。(3)其他前瞻性成本控制方法。要想建立起现代成本管理制度,必须及时吸收国外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最新应用成果及经验,如: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价值链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等,并对其做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外部环境的改造与完善,然后再纳入到成本会计教学体系中。

(五)基于Excel运用的成本会计实训模块 Excel作为一种电子表格数据处理软件,几乎成为通用的财务应用软件,尤其适合成本会计表格多、计算量大的特点,所以建议在上述模块的每一部分所举实例及运用都要融入Excel的运用,同时在成本会计实训课中,以Excel软件为基础,既要进行要素费用、综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分配的单项成本核算实训,同时也要实施包括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成本报告、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责任成本)的综合实训。借助于Excel数据处理的优势,把其真正纳入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贯穿成本核算及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发挥现代信息基础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篇5

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需要整体搬迁(包括部分搬迁或部分拆除)或处置相关资产而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规定,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二、政策性搬迁与处置收入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规定,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应按以下方式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1)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同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2)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去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3)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4)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通过对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纳税税种的归纳可知,企业要对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政策性搬迁与处置收入的税务处理

重置固定资产的税务会计处理。企业根据搬迁规划,重置同定资产应将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例1]2009年5月4日,重庆甲公司由于政府城市规划,要进行整体搬迁。5月4日甲公司因搬迁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300万元,累计已提折旧1200万元;因搬迁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400万元,累计折旧为1500万元,处置收入为500万元,发生处置费用400万元。该公司土地使用权账面原值600万元,累计摊销额为200万元。该公司取得搬迁收入3000万元,支付新址的土地使用权800万元,购置了一批600万元的新设备。并发生资产搬迁、移置费用400万元。本案例是在假定搬迁企业所得税以查账方式征收,并且拆迁当年没有可以抵扣的未弥补亏损以及未来五年每年盈利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该公司2012年12月完成搬迁。该企业有政府搬迁文件,有搬迁计划,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

甲企业账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收到搬迁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3000

(2)发生费用性支出等时,转入递延收益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2700

贷:递延收益 2700

(3)支付新址的土地使用权和购置新设备时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800

固定资产 600

贷:银行存款 1400

(4)原固定资产报废处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

累计折旧 1200

贷:固定资产 1300

借:递延收益 1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

(5)因搬迁需要处置固定资产时

借:递延收益 400

银行存款 500

累计折旧 1500

贷:固定资产 2400

(6)原土地处理时

借:递延收益 40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600

(7)发生资产搬迁、移置费用时

借:递延收箍 400

贷:银行存款 400

(8)将专项应付款余额转作资本公积时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300

贷:资本公积 300

(9)该公司的专项应付款当年不计人应纳税所得额,2012年完成搬迁时缴所得税。

应纳所得额=3000-(1400+100+400+400+400)=300(万元)

应交所得税=300×25%=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5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5

贷:银行存款 75

没有重置固定资产的税务会计处理。企业没有重置固定资产,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去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2]假定例1中甲公司取得搬迁收入后没有支付新址的土地使用权和购置新设备,其他资料同上。

甲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除了没有第2条支付新址的土地使用权和购置新设备的账务处理外,收到搬迁收入、原固定资产报废处 理、因搬迁需要处置固定资产、原土地处理和发生资产搬迁、移置费用的账务处理同上例。

将专项应付款余额转作资本公积时,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1700

贷:资本公积 1700

2012年缴纳所得税时,

应纳所得额=3000+500-(900+400)=2200(万元)

应交所得税=2200×25%=55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5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50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50

贷:银行存款 550

搬迁企业按地方政策完成纳税义务后向拆迁人追偿的搬迁或处置收入企业所得税补助,仍需按相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的相关规定,搬迁企业收到的企业所得税补助属于用于补偿企业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府补助,取得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需再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3]假定重庆政府出台文件,文件规定搬迁企业选择货币安置需交纳的企业所得税确实无法抵扣的,可由拆迁人支付。该公司选择享受地方政策,将搬迁或处置收入余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并向拆迁人追偿。该公司2009年需要计算和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300×25%=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5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5

贷:银行存款 75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的相关规定,搬迁企业收到的企业所得税补助属于用于补偿企业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府补助,取得时应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需再缴纳企业所得税。

收到拆迁人企业所得税补助时,

借:银行存款 75

贷:营业外收入 75

借:所得税费用 18.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8.75

篇6

关键词 : 企业政府拆迁补偿财务处理

一、引言

(财企[2005]123号)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据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企业因城镇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搬迁而收到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款,其有关财务处理规定不明确,不便执行。为此,现就有关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财务处理问题通知如下:1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2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区分以下财政部文件情况进行处理: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搬迁过程相关事项财务处理:1、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2、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3、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4、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款节余的会计处理,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搬迁补偿款的相关披露,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二、企业收到政府搬迁补偿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 资本。企业在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时首先要区分政府补助和政府资本性投入,对于政府补助,又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 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偿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性投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在专项应付款核算,待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拨款结余需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四条规定,对于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即参照上述规定先作为政府资本性投入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作为政府补助,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 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作为国家资本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因此,企业因搬迁收到的政府补偿时,应首先分析是否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判断是否属于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而进行搬迁收到政府补偿,即是否因公共利益而搬迁,如是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处理。

三、纳税处理

1.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规定:企业应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则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 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2.营业税。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文件,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篇7

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土地征地手续不合法或不完善、土地以租代征,有房无地、房屋无报建或验收手续,以及其他原因无产权证;或由于资产重组、股东投资、资产置换、以物抵债等进入公司的资产未过户,或者由控股股东拥有产权证。

为此,IP0申报前要解决主要经营性房产、土地、专利、商标等资产的产权问题,办妥相关资产的产权证,对办理产权证确实有困难的,若不属于主要经营用房屋和土地,可以先转让给控股股东或其他方然后租用,资产专利和商标也可由控股股东长期授权使用。

案例一: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晶科技”)的LB0专利权长期未过户,对此IP0申报中,专利所有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物构所”)声明如下:

自本所将LB0专利权转让给福晶科技以来,该项专利(含其在美国和日本的权益)实质上归属福晶科技所有,其使用LB0技术不构成对本所的侵权。本所保证将根据福晶科技的要求尽快将专利权过户至福晶科技,并配合福晶科技排除任何第三方对福晶科技自由使用及处分该项专利的侵害及妨碍。

律师及券商对此作了核查声明:经核查,发行权及物构所目前正在办理该项专利的过户手续,专利权过户不存在实质的法律障碍,该事项不影响发行人资产的完整性,对本次发行及上市没有实质不利影响。

二、关联方交易及同业竞争问题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从避税角度考虑开办了若干家业务类同或上下游企业,独立性相对较差,导致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相对较多。另外,核算基础薄弱使关联交易在安排、核算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交易目的、动机是为了调节利润;交易依据不充分,缺少相关合同及确认;定价不公允;关联方界定不完整;会计处理不当;交易程序不规范;实质关联方非关联化。证监会在IP0审核中对关联交易是否必须、是否真实、是否公允,以及最近一年及最近一期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交易比例是否超过30%较为关注。对于发行人存在外包、外协生产模式的也特别关注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因此拟上市民营企业应提前规范关联交易,通过资产重组等方法消除同业竞争;减少不必要的关联交易,经营所必需的关联交易应完善相关程序和法律手续,并注意按市场原则定价。

三、收入确认问题

收入不真实是民营企业财务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在没有上市融资需求的前提下,通常是少计、晚确认收入,少体现利润,尽可能地少缴或晚缴税。当企业有上市融资需求时,少体现利润是极其不利的。

另外,还存在收入确认凭证不完整,如缺合同、发票、交货或发运单、对方确认单等;或买方提供结算数据不及时或不准确;退货处理不规范;利用关联交易虚构收入、不真实反映收入等情况。由于与收入有关的重要合同、协议是收入确认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格外重视合同的规范并妥善保管,尽可能地将合同的内容与条款予以细化。对于一些金额极大的重要合同,还应考虑聘请专业人士协助草拟并进行复核。

同时,企业应按会计准则要求制订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明确收入确认的时点、依据,并严格执行,以减少IPO审计时的调整。但目前相关的收入准则,主要是针对传统行业及传统销售方式制定的。对于新型产业(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网络相关行业),以及药品的特殊销售方式,现有判定标准显得过于抽象,而只能依赖企业、审计师及监管部门的职业判断。下面以药品特殊销售方式为例,说明其应如何规范收入的确认问题。

案例二:某公司药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是先将药品出售给分销商,继而由分销商完成药品的终极销售。公司在将药品发运给分销商时确认为收入实现,主要理由就是它与分销商签订有购销合同,根据这些合同的相关内容,不论分销商能否完成二次销售,都将如期收款。

而我国收入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分销商能否回款取决于其是否能最终实现销售,如果分销商持有的存货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全部实现药品的二次销售。换言之,靠二次销售赚取价差的分销商将因此没有支付能力,还会将货物退回公司。由于公司未来的销售仍需依赖分销商,不接受分销商的退货是不现实的。所以,公司虽然已发出商品,但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报酬实际并未转移,故公司在将药品发运之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是不合理的,其销售行为应按寄售模式予以反映,待分销商将药品最终销售后,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四、税务方面问题

民营企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采取各种方法逃避纳税,如设置账外账;不开发票不入账;向关联方转移利润;成本费用虚列,不配比结转;虚假购物(有增值税发票);应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所得税扣除与税法不一致,但往往得到税务局默认;个人所得税未代扣代缴;税收优惠不合法,无文件或审批级别不够。

由于IP0过程中,省级税务部门将对企业前三年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国家法规政策是否相符出具确认文件,并就可能被追缴的风险作特别风险提示,以及证明近三年内有无税收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受过税务部门处罚。因此企业应早作安排,规范运作,依法纳税。企业在取得税收优惠时,应取得并妥善保管税务当局及其他政府部门有关征、免、减税文件及税务鉴证清单等正式书面文件。

这里还需提醒企业在日常纳税申报表及财务报表审签中,报表应由相关责任人自行或书面授权签字。曾有企业在IP0申报中因比对纳税申报表法人代表签字笔迹不一致且无书面授权资料而被证监会否决的情况。

五、社保问题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未按规定为全部在职职工办理社保关系。但IP0申报中对人员社保情况应予以披露,曾有企业因社保问题被否决的情况。故企业在申请IP0时,应充分准备并收集相关书面材料,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本公司社保执行情况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劳动合同以及劳动服务合同。

六、会计基础问题

民营企业往往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政策及估计常见问题。如会计政策不够稳键,随意性或目的性强;资产减值计提方法不合理、计提基础不准确、计提金额不充足、计提范围不完整、大额冲回以前计提等。

(二)一些费用及款项长期挂账。某些民营企业在往来账如其他应收款、备用金、银行存款未达账或预付款中存在名目繁多、责任不清、用途不明的费用性款项,长期挂账,未作清理,部分已成为死账。企业应在IP0过程中逐一清理,落实责任并进行账务处理。

(三)长期投资业务多且账务处理混乱。如投资挂账于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等;核算方法选用不适当,或不反映损益;股权投资差额及商誉处理不恰当;投资关系不清晰,无合同及被投资单位出资证明。为此,企业应在IP0过程中按会计准则规定对投资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并完善投资文件,如对外投资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投资协议、被投资单位章程、验资报告、营业执照等相关投资业务证明文件。

(四)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中的常见问题。如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方法、年限、残值率不当或经常变更;利息资本化不符合准则要求;停工损失资本化;试运行期间会计核算不正确;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时点不当,折旧起始时点不符合准则要求;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依据不充分;开发支出资本化依据或条件不充分;非专利技术是否能确定受益年限,以明确予以摊销或减值测试。

(五)资产、负债账面反映不完整。主要表现在:部分收入不入账,比如边角料销售;以物抵债资产、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借款不入账;未付款购货未进行暂估入账;已办理报废手续但仍在使用资产等。

公司管理层应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健全财务机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七、研究开发费用问题

民营企业大多属于新兴高科技行业,因此企业的日常研究开发费用一般较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其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规定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并在受益期限内按直线法摊销。因此IP0申报中,对研发费用资本化,需充分考虑其条件,并准备相关材料作为证明。

八、准则衔接问题

篇8

《成本会计》是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该门课程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普遍不理想,这既与课程本身的难度大有关,也与教师的授课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但究其根本还是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合理。

(一)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条块分割 从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成本会计教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这样一条主线来组织内容的,有些教材增加了其他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的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按照这样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往往是学生学会了材料、人工与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也学会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计算,熟悉了报表的结构,却不明白要素费用的核算和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后续报表的关系,从而无法对成本会计工作形成整体认识。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的计算公式多,不易区分,仅制造费用就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法、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等多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及其他核算环节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这样的课程特点加上总课时的限制决定了教师必须要花费较多的课时进行理论讲解,留给学生模拟实训的课时就很少,其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计算,对各个表格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并不清楚,没有真正掌握核算方法,面对综合的实训任务无从下手。

(三)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教师主要采取单一讲授方式给学生讲解各种计算公式及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种表单容量大,难以通过ppt进行演示,教师更多依赖教材,学生感觉气氛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

要想改变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真正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技能,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考核方案的全面改革。

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雇主需要其雇员具备的职业胜任和发展能力。经过调研分析,确定了《成本会计》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员,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可基于成本核算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来考虑,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及成本核算员岗位职责;成本要素费用的核算;成本计算单的编制;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与控制。将这些工作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出学习活动。重构后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见表1。表1给出的是基本框架,可根据课时及学生情况增加各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核算等任务。

从表1学习任务划分及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看出,重构后的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强,能够形成全局观念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以成本核算方法为例,不管是哪种核算方法都离不开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要素费用的核算。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也就自然把要素费用核算和具体核算方法之前的关系弄清楚了。完成五个任务以后就对成本核算员的工作有了全面理解和认识,能够形成全局观念,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是互不关联、条块分割的知识。

(二)由简到繁,职业技能逐步提高 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总体上看从成本认知到具体核算方法,再到成本分析与控制,是螺旋上升的,难度逐步加大;具体到核算方法也是依据单件、小批量生产-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这样的顺序安排,企业的生产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相应学习活动安排也是如此,比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核算没有涉及到辅助生产的核算,到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安排了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等到经过这两个任务学生对要素费用的核算已经熟练掌握时,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就不再安排要素费用的核算,更多地关注成本计算单的编制。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增减,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要素费用的核算以后,教师可以增加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三)学做合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重构后,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方式,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企业参观、课堂讨论、项目实施等学做合一的授课方式。以往讲授企业的生产流程、成本费用的相关概念时,主要在课堂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程内容重构后,在成本认知环节,可以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对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个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任务时,将学生分组若干小组,小组内部再对综合性的任务细分,每次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所提高。

三、重构后的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评价应结合工作场所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以往的《成本会计》课程多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账务处理题等,更多地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单一核算方法的掌握,综合性的业务题因为受时间限制很难考核。课程内容重构后,与课程改革配套,考核方案也做了调整:

篇9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报告。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篇10

1.机电企业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机电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机电企业在整个生产制造活动当中所投入的新科技、生产工艺也越来越多。而“工业4.0”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尤其注重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而我国目前的许多机电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分批法、分步法、品种法、分类法等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与目前机电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与未来“工业4.0”和“智能制造”模式严重脱节,已经跟不上机电企业在生产活动当中的要求。2.机电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机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目前的许多机电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环境。在一项完整的机电企业生产制造活动当中有许多环节,其中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工艺改进、测试、乃至产品后期的包装以及销售服务,这些环节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如果缺乏有效地管理,企业就无法降低成本,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的材料、器件、易耗品等价格涨幅较快,且品质高低差异较大,如采购不当极易造成企业成本高于市场价格。同时机电企业陈旧、低效的运营管理方式,也使得企业缺乏竞争力。

3.机电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目前多数企业已实现了财务核算电算化,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等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处理,仅有少数企业在供应链环节实现了资源共享即实施了ERP系统,但从“战略成本”、“工业4.0”、“智能制造”等发展要求看,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应建立销售、研发、设计、采购、制造、测试、物流、售后等各环节信息的互联互通,并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从大数据环境中,及时、准确地挖掘和采取成本改进、改善的办法,使企业可以灵活的根据产品的成本状况、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等情况,综合制定企业成本战略,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机电企业成本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体系都显得十分散乱无章。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一家的事情,它需要高层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全力配合。我国许多机电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往往都比较侧重对生产材料成本以及生产费用的数量和价格的控制上,缺乏将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综合起来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机制。机电企业在进行复杂系统的设计、制造时,往往所需要的材料、器件以及零件数量会比较多,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制造、组装、测试、交付、售后等环节若是靠一个简单的财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机电企业应该从大数据环境中,及时、准确地挖掘和采取成本改进、改善的办法,使企业可以灵活的根据产品的成本状况、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等情况,综合制定企业成本战略,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机械制造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主要策略

1.加强企业全过程的一个成本管理控制

机电企业应该在产品的研发阶段,针对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度,在设计阶段就引入目标价格和目标成本法,采用定额、限额设计,避免功能过剩带来的成本损失和机会损失,对重要材料、器件的选型采用项目会计师评审制度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产品的采购环节是机电企业的另一个重点,机电企业在采购环节可以采取招议标、定点定额定时配送、集中采购等方式;在库存环节尽可能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如采取最小库存、动态库存、零库存等方法。机电企业成本控制应该与生产制造环节相结合,按照生产节点准确、及时提供所需物资,避免生产延误造成的停工损失,以及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占用或物资失效损失;在产品制造环节尽可能采取标准工艺和流程,尽量避免特殊工艺、专用设备和工装,合理采取专业化外委协作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在质量控制方面,针对故障现象及时进行分析并妥善解决,避免顾客抱怨带来的企业品牌形象和机会成本损失,对所有故障现象进行“举一反三”,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进一步降低质量成本后售后服务成本。

2.优化成本核算,提高机电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电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行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制造、技术、管理水平上,扩展到了成本、内控、预算等方面。我国机电企业应该按照自身企业状况建立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从兰州某机电企业成本数据上来看,企业在2014年度成本费用数额总计达到2.2亿元,其中占比例较大的是材料、外协等费用,达到了1.1亿元,而该企业采取在全价值链开展降成增效活动,控制的重点放在材料招议标采购、外协审定价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上面,当年就为企业节约了2000余万元成本,有效地控制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从这个案例看,企业大力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对企业各环节所产生的费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控制,就能够找出降低成本的环节和空间,制定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和升值。

3.提高机电企业成本的信息管理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机电企业在生产制造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纷繁复杂。比如生产原材料的各类价目、材料供应商的情况、机械制造工时情况、成本消耗情况的分析等等,如此庞大繁多的数据如果简单的依靠财务部门来分析的话,已经成了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应该积极将企业原来的设计、工艺等软件,如Autocad、CAXA、UG等信息系统,与企业ERP系统、生产制造PLM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企业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进行互联互通,同时积极地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信息设备,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模式,提高成本信息收集效率和利用率,挖掘成本信息潜力,降低各环节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11

    电大教学采用统考制,在2006年以前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出卷考试,2006年江苏省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考分离,历年考试成绩出现时好时差的原因,现分析如下几点:

    1、复习资料题目未涉及部分的出现。复习资料是学生考前复习的重点,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资料中未涉及的计算内容与方法出现在考卷中,其结果必然只能是平时学的较好的一部分同学能给予解答。而成本会计计算分析中的大题目所占分值一般较大,这必然使得一些仅依赖于资料的同学造成大量失分。如在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在考卷中,又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制造费用按年度分配率分配法出现在考卷中,以上题目所占分值均在十五分以上。

    2、课程可考的内容较多。成本会计在计算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包括从材料费用到其他费用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四种计算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两种归集程序和四种分配方法,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单独核算内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七种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五种计算方法以及成本还原方法的计算要点,连环分析法在原材料费用总额分析与可比产品降低任务完成分析中的应用等。

    3、课程偏难的诠释。学生反映课程偏难的原因可分析如下几点:1缺乏产品生产与核算的程序概念,成本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核算也是环环紧口,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给予讲解,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实践工作,因此较难理解掌握。2计算烦琐且共性部分容易混淆,成本会计计算量较大,大的题目往往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只求一知半解,怕烦,不善于深入理解、钻研,另外成本核算最终是将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经过费用的分配计入该对象中从而完成成本的计算,其中的各项费用的分配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学生容易混淆。3会计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成本会计学习时,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甚至还未入门,加上课程较烦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体会

    鉴于成本会计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如果仅靠考前的抱佛脚,依赖局限于资料上的计算题,且考前在老师的解答下勉强会做,其结果只能是若考题不在资料中或者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给予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作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了解课程特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这里强调两个字“逐步”,这表示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这里又强调“各项费用的归集分配”这表示成本计算就是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逐步归集分配计入每个对象中,就形成了该对象的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这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各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这好比成本核算的主干,每个主干部分又包括许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线索,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核算每一步的内容和采用的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理清思路,寻找共同点。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每一步中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方法,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共同的点,灵活学习,掌握方法,作到举一反三。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这一内容的共性在于:各项费用的分配均按用途进行,属于产品直接用的又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属于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及产品直接用的但没有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辅助生产部门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帐户、行政管理部门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分别从各要素费用所属帐户的贷方转出。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中计入某劳务“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发生额汇总起来,再把汇总的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在它的劳务受益者之间分配,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基本公式外,还应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某辅助生产劳务费用经分配以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余额为零,最终的分配按用途进行,其他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所属的明细账户,基本生产产品耗用的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车间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行政管理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从所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所属名细帐户的贷方转出。3、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计入某个车间“制造费用”帐户的发生额进行汇总,再把汇总的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生产产品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要求掌握的,前三种方法是将某车间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分配后,“制造费用”帐户余额为零,不同之处在于三种方法所用的分配标准不同。

    而第四种分配方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该方法在分配时不考虑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而是按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以某种产品本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算该产品本月应承担的车间制造费用,用这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帐户月末会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是:某产品应承担的分配额计入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并从该车间的“制造费用”帐户的贷方转出。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该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教材中介绍了七种分配方法,在掌握这七种方法时,要理解并结合某产品“基本生产成本”名细账户中四项生产费用的衡等关系。

    三、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掌握成本计算方法

篇12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从事电大教学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着本课程的教学,从历年通考结果看,成绩时好时差,学员也普遍反映课程偏难。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在此对成本会计的统考及教学提出几点体会,愿与大家探讨。

    一、成本会计统考分析

    电大教学采用统考制,在2006年以前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出卷考试,2006年江苏省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考分离,历年考试成绩出现时好时差的原因,现分析如下几点:

    1、复习资料题目未涉及部分的出现。复习资料是学生考前复习的重点,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资料中未涉及的计算内容与方法出现在考卷中,其结果必然只能是平时学的较好的一部分同学能给予解答。而成本会计计算分析中的大题目所占分值一般较大,这必然使得一些仅依赖于资料的同学造成大量失分。如在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在考卷中,又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制造费用按年度分配率分配法出现在考卷中,以上题目所占分值均在十五分以上。

    2、课程可考的内容较多。成本会计在计算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包括从材料费用到其他费用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四种计算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两种归集程序和四种分配方法,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单独核算内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七种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五种计算方法以及成本还原方法的计算要点,连环分析法在原材料费用总额分析与可比产品降低任务完成分析中的应用等。

    3、课程偏难的诠释。学生反映课程偏难的原因可分析如下几点:1缺乏产品生产与核算的程序概念,成本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核算也是环环紧口,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给予讲解,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实践工作,因此较难理解掌握。2计算烦琐且共性部分容易混淆,成本会计计算量较大,大的题目往往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只求一知半解,怕烦,不善于深入理解、钻研,另外成本核算最终是将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经过费用的分配计入该对象中从而完成成本的计算,其中的各项费用的分配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学生容易混淆。3会计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成本会计学习时,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甚至还未入门,加上课程较烦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体会

    鉴于成本会计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如果仅靠考前的抱佛脚,依赖局限于资料上的计算题,且考前在老师的解答下勉强会做,其结果只能是若考题不在资料中或者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给予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作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了解课程特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这里强调两个字“逐步”,这表示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这里又强调“各项费用的归集分配”这表示成本计算就是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逐步归集分配计入每个对象中,就形成了该对象的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这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各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这好比成本核算的主干,每个主干部分又包括许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线索,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核算每一步的内容和采用的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理清思路,寻找共同点。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每一步中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方法,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共同的点,灵活学习,掌握方法,作到举一反三。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这一内容的共性在于:各项费用的分配均按用途进行,属于产品直接用的又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属于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及产品直接用的但没有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辅助生产部门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帐户、行政管理部门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分别从各要素费用所属帐户的贷方转出。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中计入某劳务“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发生额汇总起来,再把汇总的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在它的劳务受益者之间分配,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基本公式外,还应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某辅助生产劳务费用经分配以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余额为零,最终

    的分配按用途进行,其他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所属的明细账户,基本生产产品耗用的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车间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行政管理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从所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所属名细帐户的贷方转出。3、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计入某个车间“制造费用”帐户的发生额进行汇总,再把汇总的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生产产品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要求掌握的,前三种方法是将某车间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分配后,“制造费用”帐户余额为零,不同之处在于三种方法所用的分配标准不同。而第四种分配方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该方法在分配时不考虑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而是按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以某种产品本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算该产品本月应承担的车间制造费用,用这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帐户月末会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是:某产品应承担的分配额计入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并从该车间的“制造费用”帐户的贷方转出。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该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教材中介绍了七种分配方法,在掌握这七种方法时,要理解并结合某产品“基本生产成本”名细账户中四项生产费用的衡等关系。

    三、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掌握成本计算方法

篇13

【关键词】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费用化;选择标准

近年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我国加快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步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ISO14000)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准入证,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开始公布环境报告,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成本制度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烈。

造纸行业是我国最传统的产业之一,也是环境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目前,造纸业的发展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制约,而在我国的造纸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准确的核算环境成本,不仅有助于造纸企业合理确定成本,提高企业环保的积极性,也有助于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会计学术界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讨论,以及对世界各国发起制定相关会计准则的倡导中,并随着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环境管理法规的完善而逐渐形成,构成了现代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环境成本的会计理论框架尚不成熟,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或制度。同时,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环境不同,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1995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在其环境会计项目中将可以明晰地同环境保护挂钩的各种支出称为传统成本,如环保设备的投资、使用的原料、设施和物料的成本,减少使用这些物质或减少对这类物质的浪费,可以减少环境的恶化程度或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而那些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合在一起,难以清晰辨认其与环境业绩关系的成本则被称为潜在的隐没成本。不难看出,EPA的做法是根据支出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如果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就视为环境成本;否则,排除在环境成本之外。

199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TheIntergovernmentalWorkingGroupofExpertsonInternationalStandardsofAccountingandReporting,ISAR)在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ISAR对环境成本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成本。”ISAR定义涵盖的范围比EPA定义更广,也更容易被接受。但定义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执行环境目标”比较抽象,难以有效限定环境成本的范围。

尽管我国没有统一的环境成本定义,且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与环境相关的支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早在1985年,财政部就要求企业在“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用明细表”中将排污费单独设项反映;且在企业会计账务处理上,也将“排污费”和“绿化费”作为提供生产技术条件的费用在“管理费用”账户中进行核算。但是随着企业环保支出的种类增加、形式多样,仅通过“排污费”和“绿化费”对其进行核算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明确环境成本的含义成为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首要任务。

企业是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环境成本的界定应当体现企业承担的环保责任,环境成本必须体现环保目的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为此,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所发生的各项人、财、物等消耗的所有支出。该定义明确表明,发生支出的目的是“环境保护”,而支出则产生于实现环境保护的手段或结果。具体而言,环境成本从发生的时间上来看是“可能已发生”或“将要可能发生”;与环境的相关度来看,既可以与特定产品“直接相关”,又可以与特定产品“间接相关”或“不相关”;从支付方式上来看,既包括货币性支出,又包括非货币性支出;从发生环节来看,又可以分为三类,即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环境成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和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

二、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的国际比较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是指将环境成本确认为当期费用,还是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是环境成本计量的两种方式。如果环境成本费用化,将影响支出当期的损益;而如果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就可以通过分期摊销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对产品的定价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国际社会对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标准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IASB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IAS16)中指出,“企业可能会因为安全或环境原因购置一些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此时,这种购置能使企业从有关资产中获得超过它们没有购置时所能获得的未来经济利益”。从IAS16的规定可以看出,只有“物化”的、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且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支出才能资本化。但这种资本化的支出必须依附于某项资产。

(二)FASB标准

美国从1989年起指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了“EITF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两个文件,基本表达了FASB对环境成本资本化的立场。FASB认为,如果环境支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1.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2.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包括稍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3.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比较而言,I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更符合会计意义上的资本化确认标准,如果环境成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与未来企业收益没有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而FASB则认为,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只要其对企业未来生存具有意义时,该环境支出就应予以资本化处理。从各国政府越来越关心环境问题、环境法规政策日益严厉的趋势来看,F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比I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标准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此值得我国借鉴和采纳。

三、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选择标准分析

(一)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划分标准现状分析

传统的造纸业是一个高污染行业,造纸企业在废水污染的预防、治理、补偿过程中都会发生环境成本。在实务中,我国造纸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理解就是为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环境成本的范围也仅限于其造成的直接环境影响所付出的代价。为此,造纸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也比较简单,把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企业每年向地方环保局支付的排污费、企业因当期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及罚金、企业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项目作费用化处理,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然而,随着国家对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企业处理环境污染的技术也要随之提高,环境成本已不再仅仅是处理污染物的成本或是缴纳一些罚金。因为有时环境破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会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当期表现出来,或者有些环境成本不会在当期发生,企业应着眼于未来,充分考虑可能会在以后期间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将这类潜在的防治环境破坏的防治成本进行确认。一些造纸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仅考虑部分环境成本,并对环境成本全费用化处理的做法,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的普遍做法,但有着非常明显的弊端。首先,这样做容易造成产品的成本信息失真;其次,全部费用化处理会导致企业抱着环境成本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想法变本加厉地破坏环境,不利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也扼杀了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标准

以FASB环境成本资本化条件为基础,具体到造纸业环境成本的资本化选择,除了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外,还应按环境成本受益期长短进行分类后分别处理(如表1):

1.第一类是受益期较长但属于一次性支付的环境成本支出。此类环境成本支出是指造纸企业因环境问题一次性支付的费用,但是其受益期不仅在当期,也会延续到以后的会计期间。它包括:(1)造纸企业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成本,如企业的环保设备支出,企业植树种草支出及产生的人造资源费用;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建造,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等。(2)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如对有环境污染影响的材料替代,对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整、材料采购路线的变更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3)造纸企业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如对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造纸企业负担的部分。上述支出延长了造纸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改善了造纸企业的安全性,提高了造纸业效率,应予以资本化。但是如果此类成本当期发生额较小,即使会影响以后的会计期间,也应灵活地将其费用化。

2.第二类是受益期为当期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需持续支付的费用。此类环境成本支出是指造纸企业因环境问题每期都必须支付的费用,并且它的受益期只是在当期。它包括:(1)造纸企业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成本,如企业主动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等;(2)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如企业环保设备的维修、折旧,企业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成本,节能设施的运行成本,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成本支出;(3)造纸企业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如企业每年向地方环保局支付的排污费,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过后的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包装物等所发生的成本,企业在开征环境税的国家和地区支付的环境税成本等。对于受益期为当期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需持续支付的费用,由于是当期支付当期受益,一般予以费用化处理。

3.第三类是受益期为当期并且只在当期支付的环境成本。通常情况下,此类环境成本支出是因造纸企业当期发生了特殊的环境问题,其费用在当期支付当期受益,不会连续影响以后的会计期间。它包括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如对企业所在地域环保活动的赞助,企业的环境罚款支出,企业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企业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企业生产过后对环境的补偿成本,如企业因当期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及罚金等。这类成本与以后期间发生的环境成本不会有紧密地联系,并且不会对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延长资产的寿命、改善环境状况等方面有重大影响,一般对此类环境成本予以费用化。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