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配音的基本技巧

学配音的基本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配音的基本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配音的基本技巧

篇1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与专题片配音及各类影视配音能力;

3.具备各类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节目的播音、主持能力;

4.具备从事语言表达工作的能力;

5.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及现场报道方法;

6.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7.掌握广播电视新闻拍摄制作与基本的音频、视频编辑方法;

8.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业方向

一、主持人或播音员

电视节目主持人、网络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些职业全部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口。从事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经验和超强的即兴能力,这些岗位非常看重专业技能。

二、配音员

配音是为影片、视频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在一些传媒学校,以及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中都会单独开设配音这个专业,但是它依旧属于播音主持专业,只不过以培养配音方面的人才为主。

在当今社会,新闻配音、影视配音,客服配音,以及高铁、飞机、轮渡等各行各业对配音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并且配音员的待遇普遍很高,且就业面比较广泛。配音逐渐发展成当代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方向。

三、出镜记者

记者是集编辑、采访等多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从事记者这一行业,除了自身的专业技巧要过硬,更要学习编辑、采访、拍摄等技能。而且,记者这一行业门槛高,需要进行国家级别的考核。

有许多省级电视台和有名气的报刊、网站,在招聘记者时,基本要求就是被招聘的人需要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因此,记者这一行业对播音主持毕业生来说,是个高要求高回报的岗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课程

1、大部分专业都会学习的必修课,包括政治类、军事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形式政策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艺术概论、播音主持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学语文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篇2

其次,配音员要有持久的气息控制能力。配音员的配音是一种要求独立创作的工作。播出的稿件多种多样,长短不一,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不等,最长的需要播一两个小时,播长篇的稿件时要求声音由始至终保持一定力度,不减不衰,从容不迫,这就要求对气息有持久的控制能力,要做到: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挤不僵,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播起长篇稿件时势必是前半部分还从容,后半部分却越播越弱,到最后有气无力或是声嘶力竭,这显然是创作的失败。

配音员要能做到快吸慢呼,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补换气。配音语言,一般句子长度比口语长,结构比较复杂,间歇比口语少而短。要把每个句子播得完整而有层次,就需要按照句子结构用气,绝不能因气不够用而停下来吸气,这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影响了听众的收听。因此,要求配音员呼气的持续时间要尽量长,而且要掌握在句子进行中补换气的技巧。补换气可以通过偷气、抢气、就气三种方式来完成。比如:“在日常中所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示的面貌。”这句话中的并列成分要分组换气,不能一个顿号一换气,也不能一口气憋到底。

配音员能在相当幅度内对气息作细微的调整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对气息的控制达到收纵自如。要求对气息的强弱、徐疾能有相当幅度又细致入微的控制。配音员必须学会下意识的控制气息,要依情取气,即依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决定换气的位置、方式、进气量等等。

篇3

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解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解说词,更好的诠释专题片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拥有更好的欣赏效果。从专题片脚本到配音解说,是一个二次创作,而不是枯燥的文字简单转换成音频语言。因此,播音员需要善于驾驭稿件,对专题片高度的掌握,保证语言表达通畅和冷静、机警,全面的把握配音的技巧。

一、电视专题片解说的特点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基本形式:电视专题片由画面镜头、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等诸多因素组成,通过诸多元素配合,达到对受众视觉、听觉的双向刺激。很多专题片要求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即解说词配音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辅助画面,阐释画面,服务于画面的,在专题片的这种要求之下,解说词大多数具有散文风格,要求有一定的跳跃感,更好地起到描述说明、抒发感情的作用。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方式很多,按照内容有新闻性,广告性,纪实性等等,甚至可以有更为细致的分类。关于专题片配音的特点,并没有明确的理论阐释,笔者根据专题片的特点,从专题片的目的出发,将电视专}片配音的特点概括为生动形象,准确到位,效果突出三个方面:

生动形象,要求在介绍主题有关的人物或者事件时要有画面感。虽然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许多时候是对画面的补充说明,但是,配音自身展示出来的形象感画面感作为一种情感元素,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渲染意境,达到更好的观看效果,把想要表达的各方面更有效地渗透给受众。

准确到位也是专题片配音的重要特点。无论是新闻类还是纪实类或者其他专题片,都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准确叙述。叙述的准确到位是配音对于画面空间感交代死角的弥补。配音员在配音的过程当中,对于繁杂的方位要在心中进行想象和构造,这样可以更好地辅助配音达到准确到位的效果。

效果突出要求配音把握好解说的层次和目的。解说词的写作风格与内容各有差异,综合电视专题片特点以及本片的自身特点,给配音员规定了解说时的一般要求,即配音时通过对电视画面的解释说明,引导观众更加有效地观看、理解和欣赏画面。配音过程作为配音员对解说词以及专题片主题的理解,塑造,是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当中,配音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心理解和声音形象帮助受众更好地“渗入”主题,融入主题。

二、做好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的策略

(一)充分熟悉和理解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中声音会产生立体交叉的效果,配音在专题片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和针对性的说明,以此来吸引观众,使观众对专题片产生兴趣,通过聆听解说员的解说以此来看懂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拥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典范作用,所以对其中内容的挑选首先要强调特定的领域的特点。至于专题片里的内容,由于观众之前没有任何准备,整个的过程都是跟随配音解说来了解,这样对配音解说就有很高的标准。

为了让广大观众能更好地了解电视专题片中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配音解说工作,为了更好地引导观众,需要解说员在节目配音开始前,要充分了解好本片的内容,同时能流利地朗诵解说词,最好把个人的情感和认识融入其中,能够对解说词内容烂熟于心。同时,解说人员对于解说词也有自己的理解,同时能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举例来说,有些解说词,语句的形式很书面化,跟专题片不能很好地融合,配音的时候,让人感觉很生搬硬套,给人的感觉很差。这种情况,必须对解说词进行修改,使其内容可以口语化,让观众听起来很容易理解。所以,就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而言,每部专题片在配音以前,配音解说员必须充分熟悉理解解说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视专题片的质量。

(二)勤于沟通,领会意图,了解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如果不细致地了解解说词,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独立的对专题片进行全面的报道,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声音上都给人僵硬的感觉,专题片就失去其灵魂,没有艺术感和美感,不会给观众任何的吸引力。只有播音员在稿子上下到了功夫,理解解说词的中心思想,在配音的过程中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样做出的专题片感情饱满,能把握好重点,使声音与图像能更好地融合,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必须与电视画面相配合,才能够完整全面的进行事件的报道以及形象的整体塑造。

此外,解说员在解说词创作时,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的考虑到电视屏幕上的特征、状态、图像和专题片需要表达、想要传达的信息。在大多数的电视专题中,解说词通常间断性的分布在画面、同期声、采访人物以及音乐之间的,呈现出马赛克点缀的风格或形式。当独自阅读解说词时,通常人们有一种交代不明、参考不清、前后不连贯的感觉。解说词与一般文章不同,不需要追求流畅,只有将其结合电视元素,才能显现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播音员在进行电视专题片配音前,必须要认真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撰稿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向他们请教,并虚心听取编导的意见。

(三)积累广博的知识

电视专题片涉及的内容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风光、人物风貌等等。播音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解说词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理解,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把握电视专题片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才会在配音解说时底气十足,取得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任志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天生一蹴而就,他在平时很注意知识的积累,他自己曾经有过话剧舞台表演的经历,并大量阅读了中外典籍。所以在《诗人》、《武当山》等一系列专题片的解说中,为我们呈献了文化底蕴深厚,风格独特,艺术性极高的解说。这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功夫永远在诗外,没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没有艺术性的解说的。

(四)解说过程当中的情感调动

正确的备稿,只是端正态度和情感的第一步。在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还要注意解说过程当中情感调动。配音过程当中的情感调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配音过程当中,配音员调动思想情感处于运动状态是配音时保证思想感情丰富饱满的重要支撑。根据稿件内容的变化,表达情感的变化不断调整配音员自身的情感态度以符合稿件的需要。无论是配音之前的备稿,还是配音过程当中情感的调动,对于配音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缺一不可。这就要求配音员摆正态度,找准需要的正确基调和情感状态,让感情运动起来的同时,也让在情感表达的时候显得更加真实细腻。在电视专题片配音解说的过程中,需要在坚持基本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不断练习。让专题片配音能够以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群众的声音形象展示给受众。配音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每位播音员的努力,在工作实践当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三、结语

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其专题配音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电视节目管理人员应重视配音人员的选择,加大配音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配音人员综合素质。此外,配音人员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在配音过程充分调动自己情感,保证配音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忠实于原片风格

影片的风格取决于导演的风格,导演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而导演的风格则需要演员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配音演员是在原片演员已经创作完成的形象基础上进行语言再创作,可以称之为语言的二度创作,必须忠实于原片的风格、时代气息、国度差异与语言习惯等。

配音演员的工作周期短,接触的人物形象多,可以说是两三天换一个新面孔,在性格、类型和年龄跨度上差异很大,绝无雷同,而且这些人物又是出自不同导演之手,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且有着不同表演风格的演员扮演,这就要求配音演员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影片风格,主动去贴近所配人物的形象。

配音演员首先要弄清楚影片是国产片还是国外片,是喜剧、悲剧还是正剧,演员的表演风格是生活化还是戏剧化的,这都将直接决定配音演员的语言风格,比如同样是国产戏,有反映大城市生活的,也有反映偏远山村生活的。而在大城市生活中,有反映知识分子、学生、干部生活的,也有区域性较强、地方色彩较浓郁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例如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要运用老北京人的语调、语气进行配音,使观众看了觉得熟悉亲切,地方色彩鲜明。如果把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戏如《骆驼祥子》《龙须沟》的语言换成字正腔圆、四声规范的标准普通话,那么影片也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

提高配音质量

要提高配音质量,需注意以下六大要诀:

配音的语言松弛

与舞台上的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要松弛自然,因为话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不必要求音调与音节的伸展,也不要刻意追求音色响亮清甜,任何夸张与做作都会失真,因此声音状态应依照自然生活。

演员在舞台上演话剧的时候,对台词语言适度夸张是为了使后排观众听得清,因此演员常常会把字音加强、拉长、提高,强调语音共鸣、吐字咬紧、音量放出。但是在录音棚里有不同的要求:一切恢复到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上,这时话筒及调音台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丁点夸张都会带来不真实的效果,这就是影视与舞台艺术在台词创作上的根本区别。

配音的声音控制

用松弛自然的生活语言并不代表废除基本功训练,松弛自然不能失去控制,不能四声混乱,不能吐字含混,必须要强调语言的分寸感,注意语言的规范,有时还要比生活中收敛。

有人会问既然要恢复到生活真实的状态上,那就别练基本功了,但这就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说的自然松弛是相对舞台剧而言,并非退回到原本的自然生活中去,如果演员吐字不清或地方音四声混乱或发音位置不佳,分辨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等,甚至连逻辑重音也不懂,怎么能胜任配音工作呢?事实上,配音中所谓的松弛自然是在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让听众找不着人工雕琢的痕迹,这就像照明师在摄影棚里用很多灯打出一个自然光的效果,是自然的艺术、艺术的自然。

配音前的材料准备

配音前,演员必须了解原片的时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内容,认识原片的风格体裁,分析原片的语言特征,找准剧情发展的脉络,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还要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

再好的演员也不能拿过词来就念,即使你朗诵水平很高、声音很好,也得和其他角色搭配。配音演员的创作过程同原片中的演员一样,要熟悉剧本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风格流派,以找准配音创作中的主心骨。即使是历史剧,不同的导演可以导出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演员也会演出不同的特点,只有通过认真调查,有了丰富的材料准备,才能准确生动地为原片中的角色配音。

配音时的话筒位置

话筒是语言创作的工具,配音演员应学会驾驭话筒。话筒距离远会造成声音虚空,距离近则会造成声音厚重。若大声疾呼应远离话筒,若窃窃私语就应调近距离,平时以一尺为最佳距离,特殊效果须特殊处理。

一般人认为话筒的位置是由录音助理负责摆放的,似乎与演员无关。其实不然,话筒是死的,人是活的,配音演员若是前后左右摇晃,话筒摆得再好也没用,因此,配音演员必须同录音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舞台上说悄悄话要用气把音顶出去,让观众都能听见,可是在录音棚里就不行了,不仅不可以大声说悄悄话,有时反而要比生活中的发音还要收敛。因为有了话筒,只要距离合适,多小的声音也可以放大,甚至连轻抿嘴唇和用鼻子呼吸也会传出音效来。

配音时的心理调整

在理解原片的过程中,配音演员应先从角色的行为模仿入手,然后跟踪角色的思想行动由表及里、由内及外地推敲,把握行为逻辑和语言特征,沿着这条途径进行再加工,形神兼备才能有语言生命。

配音同演戏一样,要一切从角色出发,配音演员还要向片中的角色演员靠拢,任何企图表现自己嗓音洪亮、技巧超群的杂念都应抛弃。因为荧幕上已经有一个形象在演戏,你只能顺着他的行为逻辑去配音,就连音色、哭笑声都要模仿,只有把你变成了他,才能实现第一步的形似,即使原片角色的演员在表演上有公认不合理的地方,你也要为他合理化,用你的语言去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形神兼备。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你才能配出有生命、有性格的语言,才能防止声画不贴。

篇5

播音员配音时不管是画面为主声音为辅,还是声音为主画面为辅,都需要先感受:一感受内容,二感受画面,一有感受就立体,一立体就丰满。体会内容所要传达的意思,照顾声画结合画面编辑环节,建立全方位意识,再加上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会使播音作品达到圆融和谐的感觉,完美地进行播音创作。

说完声音与画面,再说说对播音表达技巧的妙用,分两层意思来说:第一层对稿件内容的准确定位和把握及运用技巧与自身天分的完美结合。首先,播音员配音工作的好坏在于所显示播出的效果,通过显示真情实感来正确地表达信息,传递情感,让观众入心入脑。成功的配音往往是能够控制声音,包括高低、快慢、虚实。正确而恰当的表达来自全方位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把握,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以自己的基本条件为基础控制表达分寸,既做到潇洒自如又不露底浅显,既热情洋溢又不轻佻浮躁,放够即收,收久即放,放收相宜。在不变中求变化,语言的基本功力是不变的,真实自然地表达是不变的,在相对固定的创作圈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不变应万变,适度有致的变化往往可以带来新鲜、生动的效果,表现出丰富的层次,给配音效果增添魅力。配音的美应来源于境界,真正的技巧高超乃是让人听不出技巧而觉得完美流畅的创作。播音员要思考如何将自身先天条件与表达技巧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准确地传达思想感情。这里要谈到一个感受:那就是声音的魅力。声音是有魅力的,毋庸置疑。所谓声音魅力就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人们常常能感受到但又说不清,这是因为魅力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有魅力的声音不但有好的听觉感受还能把稿件的言外之意、无穷的韵味传达出来 。电视播音员优美圆润的声音,理解表达得到位等等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东西,都是构成魅力的因素。 声音魅力包括先天具有即天赋和后天获得两个方面。天赋包括好音色、好共鸣等,后天获得则指后天经过训练努力而获得的好声音。一般来说没有不好听的声音,如果天赋的音色共鸣不太好也没关系,只要经过科学刻苦的训练,结合稿件内容生感,即使不太好听的音色也会有感染力。第二层声音的表现力,这是优秀播音作品的关键因素,在播音表达规律中语脉的对比推进与变化是由语言的低、缓、虚、厚所构成的阴柔面,高、急、实、薄所构成的阳刚面的对立而产生的,语言的推进好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脉,时而波峰时而波谷,高低错落,变化有致。把稿件中潜藏的意境神韵,即文字中的言外之意、无穷韵味传达出来,要用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魅力、全情地融入所播内容,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完全融入稿件情感的基础上,创造出语断意不断,势变神相连的气脉承连,由气息拓展形成的虚实境界与语势、精神、思想、感情相连,表现出主题的格调、风格,当停则停、当断则断 ,控纵自如,富于张力,形神兼备,格调高雅,底蕴十足。

当然配音的意境语言的神韵要结合播音员的文化、修养、心性、阅历等诸多方面,只有我们播者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通过技巧与自身天分的结合,节目稿件与自己体会感受的结合,融会自身独特气质的气韵展现,使语言美的创造、声音魅力的展现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想这也许就是风格形成与体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主持》,赵淑萍著

篇6

在进行模仿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声音的构成元素,在乐理中,构成声音的元素有音高、音L、音强和音色,但是针对有声语言的创作,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刻认知的是其中的三点:音量――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音强,音域――也就是声音高低的范围,以及人人所各有不同的音色。

一、音量

声带的厚薄、气息的大小、腔体的共鸣以及相关的语言环境和用声习惯决定了我们发声的音量。一般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基础音量条件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像话剧演员等戏剧表演者对音量的要求那么高,可以说,音量是每一位戏剧演员所要具备的硬素质。而在话筒前,对音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别小到听不清,或大到爆频失真即可。话筒就像是人的耳朵,舒服的声音大小就是最佳音量。

因此在配音的时候,我们这样分析,比如纪录片,观看片子的人距离电视机或者电脑屏幕的距离是很近的,解说的声音可以就像身旁的朋友一样对你娓娓道来,音量不需要很高,多数使用小实声,甚至可以在许多地方使用虚实相间的发声位置。这样播出来的纪录片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以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的烘托和补充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中,例如在练习《大国崛起》这个片子的配音时声音会偏实一点。在练习关于动物的《萌宠日记》类的片子的配音当中声音会偏虚一些。

二、音域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度,声带震动频率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它直接关系我们发声音域的宽窄,音域的宽窄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而表现力的有无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承载相应的稿件作品。

我们所说的“音域”,一般是指自如有效的发声区域。有的人的音域确实能达到很高或很低,但却并不是在自如有效的区域范围内。大多数男生会追求如同李易老师、孙悦斌老师的那种低沉宽厚的用声感觉,但往往会在模仿过程中花大力气在音域问题上,在自己的声音无法承载自己想要表现出的感觉的时候,超出有效发声区域的盲音便会出现,诸如表现为:不够明亮,不够饱满,音量不受控制,杂音较多等情况,从而大大弱化语言内容本身的色彩。就像唱歌当中不同八度的哆咪发嗦啦西,每个人的自如音区也有所不同,男女解决盲音的方法也就是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音调,找到支配自如的最佳用声位置。

松弛的低音和通透的高音才能为语言增色,以“声音变形”为代价,以过分夸张的吐字技巧来弥补音域上的距离,不仅说的人难受,听的人也不舒服。所以,通过专业的练声方法,打开腔体,改变习惯,灵活控制气息,刺激声带以拓展的它的弹性限度,从而增加声音的频宽才能解决音域问题,音域的问题不解决,语言表现力的难关就很难突破了。关于这一点,我在练习《国窖1573》这类广告的配音过程中就深有体会,内容才是主体,广告词当中的“你能听到的历史”、“你能看到的历史”和“你能品味的历史”其实各有不同,对比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和视觉,才能凸显出最后品味的“味觉”之享受和它的重要程度,从而展现整篇广告所要表达出来的“味道”,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模仿原声、为了达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压低声线导致声音变形,语言变味。

三、音色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它好比是声音的颜值,是语言魅力的关键。“音量”和“音域”尚可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音色”却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好比你的外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渐成熟,但是神韵和神态却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声音也是如此,它所具有和外貌形象相同的个性和识别性,可以说声音就是形象中的一种,当你的声音出现时,听者心中与你相关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等相关的属性都会被调取出来,从而完成对你这个人印象的还原和补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商业广告和品牌声总是保持不变,不同种类配音需求的风格也有着趋同或者分明的原因。

既然音色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那想要改善音色,是不是无计可施了呢?那倒未必,通过对音色的开发引导和长期的针对训练,是可以有所改善的,但是天生的基础还是起主导作用,就像是实在不漂亮的人想通过整容来变漂亮还是有困难有风险的。

篇7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特征与理论

影视翻译具有五大特征:凝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字幕翻译具有短时存在性、语言融合性、空间局限性,也就是说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具有文本性和质量性的限制与形式还需考虑到数量上的分装布局以及字幕在银幕上走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安排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因为翻译者自身的个人情感状态对译文的根本要求随意处理。在影片里出现的人物对白的内容不能添加注解所以要做到浅显易懂,同时尽可能与该影片情感走向和文体语言风格保持一致,也就是保存影片中异国情调而不因为语言上的转换过程中而流失其原汁原味。

由施莱尔・马赫提出:“要么让作者靠近读者,要么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观点。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越发密切同时又要在其积极融合的过程中保证其基本精神内涵的完整性。故而影视翻译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法则:异化法保留了原文最自然的状态,随之也造成了幻想空间,观众对其不了解激发了智慧和想象力去试图理解其中的他类民族文化的内涵;归化法则把原文的文化集合为目标翻译语言文化日常的行为模式中去,避免文化的冲突,加强了观众的理解和跨文化的交流。根据影片的需求采取原对话的完整翻译或是删改其主要目的在于更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使影片迭起的戏剧效果加剧。

二、《2012》翻译技巧分析

影视翻译需要配音以及字幕声画同步,与其他文体翻译不同的是它具有特殊的翻译手段和方法,只要在保证对白译文能清晰表达原文的意义的基础之上,只要能令观众短时间内清楚明了原文大概意思和内涵,对原文稍作裁剪都是在允许范围之内。以下是针对《2012》影片翻译的技巧进行分析。

(一)片名的分析

金堤在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概念后又加之进一步阐述,梳理为三项概念:接收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这三项概念强调对影片信息的概括以及接受者对此的理解和感受,主要精神和具体事实和意境氛围必须要达到对等关系,《2012》的原名“再见亚特兰蒂斯”,需要普及一下的是,亚特兰蒂斯是传说中曾经繁盛一时后又被灾难毁灭的城市,而2012曾被玛雅人预言是世纪更新换代人类灭亡上古文明复活的最后的日子,加之2012年以前种种环境灾难现象的扩大化和严重化更令人们在与影片同环境下把焦急于生态环境的情绪代入的心理。经过艺术处理和现实问题的渗透加工以及观众舆论效果更容易造成不同的反响和轰动,在翻译的过程中,“再见亚特兰蒂斯”这个携带强烈的西方文明味道的创词经过二度翻译转换成了《2012》,影片《2012》片名采用了意译法结合了当时玛雅人的预言末日危机在中国本土的影响以及融入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境,在二次创作改动后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欣赏欲望,其片在片名上的翻译可以说是可圈可点。

影片的片名往往体现的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也作为制片商与观众首次沟通接触的第一窗口,加之人类的短期记忆是十分有限的,片名要简短并朗朗上口,才能使观众第一眼便记住。而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因此经过二次改造翻译后的片名必须具目的性和原则性,它体现了信息价值的原则、文化审美价值的原则以及商业价值性的考量。

影片的片名一般做三种翻译方法和技巧:音译法,就是根据发音将片名稍作改动,保留洋滋味;直译法,因为中西的语言规则不同,实际上是做不到一个不漏地翻译的,恰当的翻译能带来原文本身所强调的文化信息;意译法,丧失了源语的形态,根据本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以及审美价值稍作改动,如果使用不恰当极容易曲解了源语原文本来的意思。

(二)专业名词的翻译

既然影片翻译与其他的文学翻译追求高规格的情感贯通不同,只讲究通俗流畅、简单易懂,那么专业名词也应该以通俗化和口语化的改造来迎接翻译的洗礼的观点是错误的,专业名词必须区别对待,一般会采用直接翻译、异化翻译等为保留其文化特性。科幻电影之所以与其他类型的电影分属不同区域,是因其通过视听说手段后所讲述刻画的内容都会涉及某个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紧密相关,但常常科幻片里涉及的科学技术是在现有的科技无法达到但又在基础上做出了虚幻性的构思,而这些专业知识几乎是被编导特意借来表达影片的核心科技的理念。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而且能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而不至于胡乱翻译令这部科幻片缺少甚至是扭曲了科学实际理论的参与,以至于对观片群众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而在影片《2012》中很多的自然景观和关于太阳系灾难以及地表出现的危机上更大程度实际地靠近现实生活,在考量世纪末日所带来气象变化时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例如在片中出现的“It looks like the neutrinos coming from the Sun…have mutate din to anew kind of nu clear particle.”译文为:“好像是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核粒子。”直接的翻译令观众及时掌握这些未解之谜的专业术语的说法,专业词汇的使用能拉近影片表现的实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影片的逼真性和消息具体化,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沉思。

(三)翻译影视对白的要求和应避免的问题

所以作为文学翻译的分支之一的影视翻译也需要再创造追求其艺术美,在影片《2012》中有许多再创造的影视翻译有个很成功的例子就能够体现出这一点,“I wish you could see what Im seeing people.I wish you could be here with me!”翻译成“希望你们能够看到,希望你和我同在这里!”这样的直接翻译使得震后感就少了许多,过于欧化,机械而盲目地照办原片的句式,而再次被翻译为“多希望你们能够亲眼目睹,多希望你们能够身临其境”时,赋予诗意后的句子里面激荡着疯狂奔向毁灭死亡的美感就像是飞向烈火中奋不顾身的飞蛾,这样的浓稠的撕裂情绪迸发更适合影片那个衣衫褴褛鬓发凌乱的男人的形象。强调二次改造的过程中的美感,当然并不是说任由译者的知识组建进行毫无章法的自由艺术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误译和过度本土化,讲究不能太过于直白可以据情使用一定美感的辞藻,旨在透过剧情本身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理解再创造个性化、口语化语言,保留影片中文化内涵的意象美,同时还要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加以调和,而且再创造的内容基本只能是根据原文所表述提供的信息二度创造,不能令文中的意思脱离原文所解或是有较大幅度甚至是扭曲了原意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电影作为沟通和传播人类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它具有大众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而作为输出情感的主体的影片对白则是影视作品中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承载主题思想、体现角色性格特征和发展铺设剧情以及作为剧中人物与观众进行情感、思想交流融合的最直接媒介的不可轻易取代的重要作用,影视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体,也必须从三个角度文化、信息、美学方面考虑出发,旨在表现非本土语言影视剧的人文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它发挥着一个国家的观众与西方语言电影交流的纽带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对影片翻译的制约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大不一样,中国人追求辞藻的舒适性还有韵律节奏的协调性上都有不同追求。

(四)背景地域名称的翻译

影片《2012》包含了许多地域背景,如曼哈顿海滩和邱明谷、黄石公园等特殊地域环境的场景切换,影片中所描述的空间地点几乎辐射了整个地球,而仅仅通过158分钟便创造出远比电影时长超出许多的3年长时空的虚构时间空间。字幕的出现安插标注地域和所处的时间,灵活调动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会令观众因为影片所涉及的地理环境太多而产生繁杂混乱的想法,尽管闪现的速度快但是细致的程序化的翻译小细节能让观众短时间充分了解背景知识,增加了科幻影片的真实性和亲近感,其发挥作用是不能被忽略的,只有把握好小细节并进行认真的梳理工作才能令观众从头到尾完整而清晰地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五)后期配音的技巧分析

配音在保证译文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基础上,争取在配音时长短频率节奏以及换气停顿甚至是口型等方面都尽可能和片中人物讲话时的神情还有口吻一致。如果只是简单翻译原文的意思,然后生搬硬套,极容易造成低水平的口不对音的情况,而这样明显的破绽只会令观众感觉很不自然对影片评价大打折扣,可以看到在影片《2012》中科幻结合的同时人物情感上的宣泄力度充足,可以说归功于其把口型话的技巧性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情感对话自然流畅,甚至把破口大骂、极力压抑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尽可能保全人物说话的语气动态,在字幕表达不从充分的时候,观众可以从配音上得到情感上的填充补偿。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壮大,21世纪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各国文化交流的频繁紧密,影视必将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科幻灾难大片《2012》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后期翻译处理上都可以说是一部制作极其优秀的作品,从它的翻译技巧可以体悟出,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时,需介入本土语言拉近距离又该吸纳外来文化的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片名要深刻形象易记,字幕翻译则必须讲求简洁生动、清晰易懂,在形式取舍上必须结合原文中的语境、对语义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通过意译、直译等翻译手法再创造,后期配音上更要注重对字幕的搭配性还有情绪以及画面上的统一,只有不断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翻译水平和准确度,才可能尽量将影视作品最香最淳的一面尽善尽美地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叶长缨.电影对白配音翻译最佳关联的实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王莹.从观众因素看影视翻译的标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6).

[3] 龚瑜行.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4] 何甫权.翻译应尽量保持原作风格――兼谈影视剧字幕翻译[J].科技信息,2009(24).

篇8

1.考虑到该公司参训的学员特点――专科毕业,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较好的学习能力,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较长时间没有接触英文,故本方案着重于培养学员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先行,读写跟进。

2.“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四个月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所学知识更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培训中单词、句型、文章的选择,都应考虑到学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争取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始终注重兴趣培养和激励机制,避免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二、培训目的

采取自助和激励的形式,而不是通过死板的课程去强迫员工学习,毕竟每个员工的英语应用能力和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本英语培训计划不是定位于职场英语临时救急,而是带动英语学习以及除英语以外其他知识的学习热潮,营造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培训目标

1.能掌握基本的工作和社交词汇,熟悉和了解日常商务社交技巧、礼仪、礼貌用语;进行简单应用文写作和基本的商务交流。

2.增强口语能力,能够用英语描述某些事、某件东西,对一些日常的场景进行简单的对话,对某件事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讨论某件事并进行辩论。

3.能够阅读一些基础难度的英文文件,理解其大意。比如最常见的说明书等。

4.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员工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包括问候技能、沟通技能、阅读能力、读写报告的能力、接待技巧、翻译能力等。

四、培训程序

1.前期准备:对目标学员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评;设计并做好培训需求问卷调查。

2.培训过程中,主要针对以下几项具体技能进行培训和提高:问候技能、沟通技能、阅读能力、读写报告的能力、接待技巧、翻译能力等,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全方位提升职工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3.阶段性考查和反馈:每周进行阶段性考查,围绕所学的内容书面或口头考试。

4.全面系统的结业考核和总结。

五、培训时间

共80课时,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晚,每次2课时,学程四个月左右。

六、培训内容

包括通用英语、商务英语、电子专业英语、娱乐时尚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活动、看原声电影、地道美剧,听歌学英语、VOA、BBC,引导员工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

七、培训日程安排

第一阶段:水平测验和评估及问卷调查(2课时)

第二阶段:话题口语(30课时)

第三阶段:商务英语(20课时)

第四阶段:电子行业英语(20课时)

第五阶段:结业考试(2课时)

机动课时(6课时)

八、师资力量

授课教师持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剑桥商务英语中级证书,具备职业院校10年教学经验,英语口语流利,发音标准,责任心强,有亲和力。

九、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举例

1.注重词汇教学。着重抓好每次上课的效率,将词汇运用到课文对话当中来帮助他们记忆;另外,可以简单地复习国际音标,便于他们纠正发音及预习和记忆单词;用词根词缀法确保单词记忆的准确度,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设计单词接龙等游戏环节巩固单词、激发兴趣等。争取每堂课都当堂熟练掌握单词及课文的80%。

2.注重口语教学。通过视听说课程,让学员听、读、模仿、纠音,再要求学员根据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将所学内容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更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可以引入当前流行的英语配音软件、配音秀等,对英文原声电影片段进行配音练习或比赛,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并且鼓励学员尽量课后多讲英语。

3.采用激励机制。通过提问加奖励的形式,鼓励员工开口说英语。可从描述东西开始,再过渡到日常场景的对话练习。

4.运用小组教学的方法。把参训员工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6人,在预习、竞赛、问答、复习、提问、作业等各个学习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给每次活动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小组加分,采取激励机制,进行定期总结和物质奖励。

5.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增强大家对于英语的兴趣,同时让大家的听说能力得到巩固。具体形式如下:

(1)热身游戏(Warming Up)会根据每篇课文的选材话题灵活设计,例如,连词接龙、自我介绍或描述他人(性别,年龄,喜好,穿着,外表)或描述办公室场景等。

篇9

我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有摄像和写电视稿,参与编辑,后期配音制作成电视新闻,也写些通讯在网站上。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几次监狱党委召开的重大会议拍摄与编辑,学会了怎样处理政治类新闻的基本能力,和拍摄也写稿之间的协调。拍写政治新闻,一定要牢记各位领导的姓名与职务,在编写时要注意排名和称号不能有错。同时在拍摄时要注意摄像的角度和时长,以便在后期编辑时方便采集和处理,变化角度是为了防止视觉疲劳,在遇到一些领导发言较长时,就需要摄像时间长些和转化角度多拍些镜头。我在编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拍摄的画面不够长,以至于配音时没有相应的镜头来说明,拍些空镜头放在其中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也不能过多使用,这提醒我,下次再拍摄时需先构思好画外音,再根据报道内容来采集需要的镜头,以免一些镜头不够用,而另外一些镜头太多了造成浪费,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我还参与拍摄了一次防盗防暴演习,拍摄银行被盗,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出动,派出特警若干名,在紧张有序的部署后,制服了挟持人质的歹徒。这次拍摄的感触是记者要有点勇气,看着“歹徒”拿刀嚣张的模样,自己吓得要死,但为了采集画面,还得往前冲,另一个很大的感触是,要有敏感的触觉和一种新闻意识,在你不知道下一秒哪里会发生状况的时候,你往往要凭着本能去操纵摄像机,有些精彩的画面,不是你看到了想到了才拍下来的,而往往是本能驱使你把镜头往那里扫,在拍摄的时候除了勇气和新闻本能之外还需要一些果断,犹疑不定的画面除了有特殊用意外,在编辑时往往做废镜头,不能使用。

篇10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 培养学生掌握DV拍摄方法,推、拉、摇、移、升、降、甩、跟,以孩子的视角详实地洞察并记录科学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

5 DV拍摄完成后。进入后期的剪辑制作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脑软件的使用、画面编辑与衔接、音乐字幕及配音合成。这是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的过程。

6 培养学生的文学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为DV作品撰写解说词。学习普通话配音。着意锻炼学生的视听审美能力,以求精益求精。

7 在选择拍摄题材上,关注社会、人文、环境、能源、资源、生态、健康、安全、教育、发现、探究、创新等,抓住社会上的热点、焦点进行拍摄。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地成长。

二、活动内容

辅导员指导学生用DV拍摄记录的科学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运用电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制作、录音合成。最终完成一部过程清楚、内容详实的科学DV影片。

三、活动重点

拍摄科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掌握拍摄方法。剪辑合成技术的灵活应用。

四、活动难点

科学DV选题,运用电脑编辑软件对影片资料进行剪辑、配音、音乐合成、技术掌握。

五、活动过程

1 第一季:大家一起――玩中学

(1)兴趣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拍摄技巧

以年级为单位。成立科学DV兴趣小组,可根据各年级特点确定拍摄课题,制定拍摄任务。如二年级的拍摄任务:在学校的植物角选一种植物进行观察、要求定期拍摄出所选植物在一定时间段里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选好植物,选定拍摄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拍摄,然后大家一起观看拍摄的画面,比比谁的拍摄画面稳定,看谁的构思、取景、画面好,相互交流经验。结合语文、计算机、音乐、劳动、科学课等,把拍摄内容与课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玩中学,熟练拍摄技巧,使课堂学习增加乐趣。

(2)提高兴趣,选题拍摄,关注社会问题

以少先队、政教处的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记录拍摄,要求拍出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拍摄《升旗》,每周一早上为什么要升国旗,升旗仪式中要注意的礼仪和教育目的等。提示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如五星红旗的来历。国歌的诞生等,把科学性、思想性、历史性相结合。片子完成后。要使拍摄和观看的学生同时受到教育。这种题材拍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在拍摄前就做好前期的调查、访问、观察、搜集资料,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分工合作,在拍摄过程中有重点的取景、学习运用推、拉、摇、移分镜头组合画面。注意事项:①制定出自己的拍摄计划。②画面平稳,不要闪得太快。③把人的面部表情拍清楚。④避免逆光,少用侧光。⑤要采用多角度拍摄,反复摸索,总结拍摄经验。如:画面定5秒后再移动镜头,掌握移动速度,用两手来稳定摄像机,以稳定拍摄画面等。熟练掌握拍摄技巧,使科学DV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 第二季:精英携手――学中玩

在第一季的活动中,呈现一批技术能力强、合作意识浓、成绩突出、家长支持的精英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他们进行全面训练,提高强化技巧能力,使科学DV活动更进一步。具体实施以“确定选题、制订方案、实地拍摄、撰写讲稿、录音剪辑、文字处理、编辑合成”分阶段开展活动。

如:我们组织拍摄《塑料袋的发现之旅》一片,就是根据南阳城区白色垃圾污染的社会问题,跟踪拍摄从塑料袋原料一生产一加工一使用一丢弃一污染的过程,给人们以警示。

第一步,指定拍摄计划,组织12名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到塑料厂,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完成采访拍摄。采用四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详细记录了塑料薄膜生产过程,到郊区垃圾处理厂、农田、大棚采访工人和农户。观察塑料袋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的严重性,使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充满自豪与使命感。

第二步,将拍摄的资料剪辑合成,在具有视频采集功能的计算机上,将DY磁带里的内容下载到计算机硬盘中,运用Pre,miere、会声会影、Studio DY等影片剪辑软件对影片进行编辑。这一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要求学生在辅导员和微机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校开设编辑软件的培训课,让熟练电脑操作的学生首先学习,再去教其他学生,以强带弱。让剪辑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件“大玩具”,人人都会玩。

第三步,根据拍摄计划,要求学生们根据画面撰写自己的讲解词,由辅导员修改定稿,让普通话好的学生进行配音。然后编辑合成。

篇11

一、播音主持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播音语言是一种面向大众化的传媒语言,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种对语言美的表达。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兴趣从而提高播音创作的地位,更好的和大众进行沟通交流,使听众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从听众的观点出发,站在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从多个角度来展示语言的魅力。播音员所进行的播音节目越来越生动形象,接地气的口语表达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要注意这里的口语指的并非是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一字不落的说出一句话或者是流利的将一段话进行表达,而是说要字正腔圆,注重每个字的发音和吐字清晰的表达每一个字。这是播音员在播音中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功[1]。在这里所说的口语化是指运用手势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进行表达,这与只是呆板的去告知观众一段新闻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更能够让群众产生亲切感从而贴近了群众的生活。虽然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掌握着一定的播音知识。但是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播音员更依赖于对文本的使用,要求他们准确无误的进行播音工作。而主持人则更加重视对于节目的参与。不是很依赖文本,而是借助于播音将自己融入于节目之中。这两者之间播音员更专业一点,其他的专业都无法替代播音员。播音员将播音口语化是一种对于世俗美的诠释,和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享受播音逐渐成为被很多人接受的生活方式。播音语言口语化的重要基础是进行语言表达所必需的基本功。无论是对于主持人还是播音员来讲,都要遵照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注重对口腔状态和气体运动的掌控。合理的运用内外部的发音技巧进行翻译。内部技巧包括重复语气节奏和停顿等,外部技巧则包括情感、情景再现。播音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主要注重一个人对于语言情感的掌握能力,通过自身规范化具有感染力来让群众产生心理认同感。播音人员的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实现。

二、播音语言要融合时尚元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风格出现了变化。越来越与时俱进,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标准化的官方腔调,还有欧美腔和中国台湾腔等等。很多主持人都把这些语言当做一种时尚应用于播音主持的工作之中。一些专家认为这样工作是不专业的,但是主持人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就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是有兼容性的,可以不断的融合发展,虽然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的限制,但是仍然阻碍不了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2]。在经济全球化、中国世界化的背景下,很多的外来语言开始进入中国。比如一些地方方言、网络语言、粤语等等。各种语言进行夹杂,主持人运用自己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节目主持,但是仍偶然会对这些语言进行运用,以此来表达主持人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观众认为对这些语言进行运用,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新鲜感,不会让人感觉到节目是枯燥乏味的,让很多人喜欢上这个节目,记住这个主持人。

三、多元化的进行节目的配音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发的高涨。给影视业进行配音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电视剧和动漫进行配音能够展示出一个更好的视听效果。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电视剧和动漫所展现出的魅力。所以说,配音也是一种艺术,使语言具有可塑性。例如说《动物世界》是由赵忠祥进行解说的,时至今日仍然被很多人所喜爱。已经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节目的一种独特标志。配音语言分工更加的精细化。播音专业由台前转变为幕后人员来进行配音[3]。在这个背景下。大众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对于审美有了新的标准。有些节目将原本记者的发言转变成为播音员去进行配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能够让语言进行本体的回归。而我个人认为作为纪实性的新闻而言应该让记者去配音。这样能够让事情更加的真实,表现出节目的及时性来增加节目的真情实感,增强观众的心理认同感。这是任何播音人员都无法去替代的。所以说现在的很多节目例如消息类新闻等,都开始运用记者来进行配音。对广告的配音也更加的多元化,通过广告所有的特殊性来对产品进行宣传,诱导人们花钱去购买,所以在配音中是有着不同的重点的。但是他们也是有共同点的,在总体上给人一种生动活泼、感染力十足的感觉。所以在对于广告进行的配音之中,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注意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喜好。有的人喜欢比较活泼的,有人喜欢比较沉稳的,而有的人则喜欢动漫化的。在进行广告设计中要注意产品所面向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去设计。

四、播音主持要给人以亲切感

篇12

1概论中国现代网络配音

广播剧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早在半导体收音机在中国大陆普及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种大众传媒艺术。而自从电视机的普及到现在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其走向没落,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视觉艺术早已占领人们的娱乐时间的时代,广播剧这种只凭借声音来传达情感,表现故事的艺术手段真的应该被淘汰么?不,他将以更加适应现今的传播和制作的方式存活下来并走入中兴。

(1)中国现代网络配音的起源。网络配音,简称网配,2010年度新文化类词语,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它是配音公司或录音棚与配音员合作,为各地配音需求者提供配音服务,并以互联网为桥梁开展业务。网络配音,特指参与网络广播剧配音的网友(以年轻的学生群体为主),绝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仅仅凭着一股对用声音讲故事的热情而参与配音,其中制作成品以影视剧重配,自制视频配音,以及广播剧为主。其中又以广播剧最为普遍。由于社团数量众多、规模庞大而形成了“网配圈”,为更多网友参与配音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催生了日后众多杰出的网配作品。

(2)传统广播剧的没落与新生。进入互联网时代,声音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正在进行着一场产业化的竞争和革新,在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声音的革命”中,电台等传统媒体正面临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和冲击。

《刑警803》是上海台经典的广播剧品牌节目,2009年,依托该剧的社会影响力整合资源发展起来的广播剧场《迷案剧场》,成为全国第一档以悬疑推理风格为主的类型化日播剧场,推出至今,收听率虽然有涨有跌。《刑警803》虽然广受欢迎,其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生产数量,每年只能推出六十集左右。

(3)现代广播剧将以怎样的形式走进都市生活。1934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在美国诞生。如今在美国,大约有8000万人利用上下班的开车时间欣赏有声读物,平均每周“听”书时间达三四个小时。据统计,美国每年有声读物的市场份额达到25亿美元。约有35%的美国人每年至少收听一部有声读物。时代华纳有声读物出版公司副总裁托马斯曾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1亿年轻人喜欢收听有声读物,这个数字是美国的一倍。”而广播剧和其他有声读物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可以互相融合,创造出一种适合网络播出、受到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新的“有声剧”模式。其实,这种融合和尝试已经开始了,小说剧是其中一种,微广播剧又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新样式涌现出来。

2传统广播剧与网络配音的区分

目前我国国内专业的广播剧制作团队与网配相比制作产量较低,在广播剧选材上比较单一,目前英模题材扎堆现象明显;娱乐性较为薄弱。在商业推广方面相较于日本也略显薄弱,我国的配音演员一般隐于幕后,而日本近年则趋向于配音演员偶像化,产业化,商业化;从单一的销售声音,发展到全方位的立体营销;在剧目的选择方面也是对观众投其所好。网络配音目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性,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制作目的更为纯粹,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使得剧目完成后具有灵魂。

(1)制作团队。传统广播剧有着专业的编剧,策划,配音演员,后期制作和严格的制作周期。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剧本的创作上,在制作形式上更接近于影视剧配音,专业的策划及配音演员,专业的录音棚,专业的后期制作设备和制作人员,以上一切都需要高额的成本。网络配音从形成至今,其发展的基础建立在普通人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热爱上,没有经济利益的制约。编剧,策划,配音演员,后期,美工,这些人组成一个小剧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相互之间没有见过面,通过网络团队语音通信平台来完成对剧目的理解完善与修改,最后制作出来的成品仅在相应的专门论坛上,仅供交流,不做商用。

(2)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所有演职人员进行创作的凭据和依托。网络配音广播剧和传统广播剧的剧本有很大的区别:

1)作为传统广播剧的代表,在《刑警803》中,开篇的第一段:【狗叫声,村民轻声议论】;【老妇人】:大兄弟啊!【老头】:唉!【老妇人】:出什么事了?这半夜三更的?【老头】:听说老李头出事了。【老妇人】:什么?【老头】:让人给杀了……【老妇人】:老李头?【老头】:额……【老妇人】:让人给杀了? 【老头】:是啊!【老妇人】:谁干的这事啊……

2)网配剧《Crossing》――15章:【潘多拉】:(推门进来)你醒了……睡了那么久,饿不饿?【卢平】:(习惯性地去握她的手,温和地笑了)我这次睡到黄昏才醒?昨天晚上,我有没有……【潘多拉】:(在床沿坐下,戒指闪光)你很安静。他的狼毒药剂非常有效。【卢平】:(宽慰地松了口气,然后很认真地说)我饿了。【潘多拉】:(把手抽回来)那我去热一下炖汤给你…… 【卢平】:(看到潘多拉把手抽走,起身离开房间,顿时心里一寒)潘多拉……

从以上两个剧本可以看出,因为网络配音的录音、收音形式的特殊性,他的剧本更加详细,每一句对白,编剧都会给出相应的情感、场景以及动作提示从而方便配音演员理解剧本,更好的表达情感。

(3)职能分工。在传统广播电台的广播剧节目中,剧本的选择主要是靠导演来完成。导演作为全剧组的统帅者要充分地、深刻地理解剧本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传统广播剧的导演在广播电台文艺部门应该是专职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生产供播出用的广播剧节目。导演要关心剧本的思想内容如何,剧本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明确,主题是否深刻,对当前现实生活有无推动的意义,对广大听众能否产生一定的审美愉悦,等等。在网络广播剧的制作剧组中,往往由策划来担任这一角色,而导演只负责督导。网络配音的策划只做自己喜欢的剧目,带着对剧本的热爱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享受整个制作过程和制作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招募工作人员的帖子,会有同样喜欢这个剧本的配音演员和剧组其他成员和他组成临时的剧组,而这种模式称为个人剧;另一种模式是社团内部制作,一个大的社团内部会有固定的导演,后期和配音演员,他们会制作社团内部讨论后集体决定要制作的剧目。

(4)听众。一部广播剧的录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电台播出和供听众欣赏。听众在收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益,获得美的享受。我国收听受众相对单一,一般是司机或者视力有障碍人士,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地加快,都市白领对于业余时间的运用也出现局限,很多时候只能使用耳机,但是这些人普遍没有收听广播的习惯。这使得传统广播剧的传播受到局限。都市白领在上班时间以及回到家里大多都对着电脑,造成眼部疲劳。很多人对影视剧的观看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听觉方面相对空白,许多人的选择仅仅只是音乐和新闻,广播剧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可以更加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3网络配音团队核心人员的个人修养

(1)策划。在录制广播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最艰难的、最劳心费力的是策划。他必须带着极强的责任心,全程协调整个制作过程,他必须与剧作者、演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工作。策划要站在听众的立场来对成品进行全面的考核,一旦发现有不合理与不和谐的地方,要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

(2)配音演员。著名配音演员陈浩说:首先,普通话得说的好,第二就是你有很好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最后还要具备一个技巧,就是能对的上所配人物的口型。在配角色的时候,会把很多情绪放进去,还包括很多很激烈的动作,对于这些情绪的表达,配音技巧就是看到他哭我就哭,看到他笑我就笑,只不过你语言的能力能不能左右你的声带,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日本配音已经形成一个从教育培训到衍生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在缺乏良好土壤的中国,只有坚持自己的专业,并不断吸取国内外优秀配音员的经验,才能创造出这么多风格迥异的音色来塑造人物。

(3)后期音效师。广播剧也是音响艺术,要创作一部较完美的广播剧,必须有一个总体艺术音响的设计蓝图。按照广播剧主题思想的要求和人物个性的矛盾发展需要,编排戏剧情节的音响方案。音响效果直接影响到广播剧的品质和艺术效果,不能完全靠剧本的提示加些音响效果,要有自己的创意,要根据剧情,创作出编剧没有写出来的音响效果来。

(4)海报与宣传。目前的网络广播剧制作环境中,有极大一部分剧组对剧目时使用的海报和网页编辑不太重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海报相当于是一部广播剧的外包装,优秀的海报和剧贴编辑会使不熟悉剧组和剧本的听众对剧有一个良好的初步的认识,据调查显示,90%的听众对于不熟悉的故事是否下载收听的重要依据就是海报,多数听众表示优秀的海报会成为他们下载收听剧目的动力。

4网络配音制作中呈现出的问题

目前为止,网络配音广播剧剧本多以小说改编为主,少有原创。改编方式多数都以原小说为基础,将对话摘出,使故事情节流畅即可,甚少出现在故事结构上大刀阔斧式的改编。当然,这与原小说作者的授权范围也有关系。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网络广播剧制作完成后,听众表示听不懂或者听不下去。编剧太过于依赖小说原本,导致失去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听众的能力。如何竭尽所能制造悬念成为了编剧要攻克的重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电影、电视剧乃至新闻专题片的叙事方式,使普通的故事也悬念层出,引人入胜。

现在网络剧配音演员的录音形式其实并不利于相互切磋演技,更有的配音演员完全不听剧,他们只享受这个平台带给他们的高人气和虚荣感,玩票性质大于专业性质,作为一个前期工作人员,我特别希望可以把剧组的演员约在一起讨论一下个人对剧本的理解,并且达成共识,但是就这样一个基本的愿望在目前这个以兴趣为联系的工作组中也是极难实现的,网络既给了我们便利,也带给了我们麻烦,缺失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法律合约的约束,网络中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脆弱,这就要求策划有极强的协调能力,不厌其烦的去联系多方相关人员,尽量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闭门造车。而剧组成员没有经济的约束,使得一些没有责任心的人无法坚持完成剧目,所以网配圈里未完成的作品也数不胜数。因为主要创作人员的年龄普遍偏低,使得作品的种类多为言情,不能给作品以精神层面上的高于情爱的社会意义,立意较浅薄,娱乐大于反思。如何引导成为目前最大的问题。

5总结

总而言之,网络配音发展至今,已呈现与商配交融之势,不乏专业的配音演员隐于其中,每天都会有四五部作品,其中不乏精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文化思潮欣欣向荣,信息传递如飞,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每天都有新人加入,逢年过节更是井喷一般,从制作团队、制作模式到后期技术都可以说已成熟。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除了少数突破之作仍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大多数还是原地打转,自娱自乐,整个圈子良莠不齐,提升动力不足。网络是自由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于是一批又一批自身品位提高却得不到满足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新人进来,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永远朝气蓬勃的画面,永远在喷涌,却没有人去挤这个瓶颈。

参考文献:

[1] 庞井君.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R].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2:35.

[2] 汪流.电影编剧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8.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89—01

近几年来,全面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对话的涵义;能听懂日常情景对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事件因果关系。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增强学生听力信心,大幅度提高听力水平大有好处。

在英语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的技能被认为是被动接受性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听力训练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相反,“听”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需要听者积极地、主动地去倾听、理解和内化所接受的语言材料,还需要听者运用知识经验在听力训练前去预测判断将要听到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去验证这些判断和预测。因此,听力教学既是单项技能训练过程,又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运用灵活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产生“听”的愿望,达到通过“听”来实现语言创造性产出的效果。

一、听力训练的策略运用—学生要做到的

初中听力教学要让学生过听力训练的三关,即单词、句子和语篇。针对这三关并结合我平时个人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觉得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要求学生。

1、平时要注重积累词汇并把他们记牢。

2、平时要注重积累一些常见的情景用语。

3、平时要学生多多地读或背诵一些好的课文和语句。

4、平时要多听录音磁带,要跟读、模仿说者的语音、语调及语速。

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上面只是我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所总结的练好听力学生要具备的基本功。下面我就听力训练方法和技巧进行一些个人观点的介绍。

二、听力训练的策略运用—老师要努力做到的

1、强化课堂教学的听力训练,用多种方法提高听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方法越巧妙、精湛,学生掌握的就越好越快。听力也是同样的,教师的听力、口语技能好并且教学生的方法得当,学生的听力口语一定也是很不错的。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教师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在课堂上应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2、多想一些有助于提高听力的课内活动。

3、教师要重视听力技巧的传授。

4、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弥补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总而言之,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不是单项能力,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由辩音能力,确定背景,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认定各信息之间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概括、归纳、综合分析能力构成。听力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十分注意这些方法的协同效应,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加强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听力水平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2、开辟课外练习听力的天地及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曾对我的每一届学生都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比如:“①你喜欢学英语吗?”“②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老师?”“③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课?”“④你喜欢上听力课吗?”学生的回答我大概总结之后是这样“①不太喜欢,因为要记忆的东西太多”“②喜欢活泼的、口语流利的老师”“③喜欢活泼有趣的英语课。”“④不喜欢上听力课,主要原因是听不懂的太多。”这些学生的回答足以证明,我们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引导学生爱上英语。对这个调查结果,我在我的课内外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英语的且他们能接触到的活动。2、歌曲和音乐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早为老师们所熟知。3、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视听配音:让学生看从电影录像中选取的对话片段,先视听,再关掉声音,让学生看画面尝试配音,要求学生先要听懂,再关注语音语调,再尝试配音。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