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__县环保局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立足当前工作,结合环保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积极主动、认真扎实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认识上水平、工作出特色、践行见实效”的阶段性成果,全局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展示了新活力,开创了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3月28日,县委召开了全县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__县环保局行动快、安排早、抓得实,3月30日前就相继召开了党组会、局务会和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综合服务组、督查协调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建立了领导分片包干联系制度,编发了学习资料和辅导报告,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地顺利开展,掀起了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服务的热潮。从干部职工的心得体会、班子成员的调研报告和专题讨论的意见建议中,集中体现了全局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入的理解。一是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情况,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把我国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环保工作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肩负历史的使命,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环保事业才能健康的全面进步,只有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环保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环保工作者应该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这一目标,环保工作被推上了发展的前沿和时代的舞台,赋予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环保工作者更应该当仁不让、做识时务、顾大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更应该尽职尽责、活学活用,勇当推动科学发展的促进派。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共同体,环保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的金钥匙来处理它们的关系,既要在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的服务上做文章,也要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功夫,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同向和同赢。
二、讲求工作方法,丰富活动内容
县环保局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要求,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做到了履行程序到位,方法灵活机动,内容特色突出。一是学科学理论与学业务知识相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县环保局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上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地将每周的业务知识学习与学习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环保业务知识的集中学习融入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行动中去,加深了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通俗易懂地理解,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作指导,促进干部职工对环保业务知识的深刻领会与掌握,使学习实践活动达到了两融合、两促进、两提高的效果。二是专题调研与综合调研相结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环保局结合工作实际,具体确定了“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我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强化环保监管职能,实现我县节能减排目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服务,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等四个课题,每个局领导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带着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积极开展了“力促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对促进我县环保工作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经过专题调研成果交流、相互探讨后,对事关我县环保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深入展开了综合调研。综合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坪、三星、延寿、马桥、外沙等23个乡镇,走访了大坪镇五桂村,三星镇西黄村、秀溪村,延寿乡留观村,马桥乡金宝村、石泉村,外沙乡外沙村等20余个乡村,调查走访人员达100余人,走访人员有乡镇党政领导、村支两委成员、县乡人
教师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包括教学效果在内的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环保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因此,需要提升教师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能够合理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有序融入环境保护教育,这是基本能力要求;二是能够高效总结和审视已经完成的高中地理教学,并借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同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元素,借助生活案例或者新闻事实,引出教材中的环保元素,并紧密结合知识点,开展教学。
如,我在讲授《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这一课文时,较好践行了上述策略。这一章节旨在通过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进一步阐释和明晰可持续发展观,并基于此形成并不断完善新环境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环境观、环境问题、人与自然思想发展等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释,并通过生活化例子引出这些知识点,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环境保护教育与本章节教学的融合。讲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进行再审视,以弥补、反思、总结不足,在后续教学中予以完善。
二、引介课题模式,借力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课题模式,较为注重研讨式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的指导,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课题模式,可有效促进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讲,教师要将“环保”作为课题,为学生提供资料,或交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环保”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解决问题。其与研讨式教学不同在于,课题模式更为注重学生自主性、共鸣性,而研讨式教学则注重合作性。同时,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力量,尤其是多媒体设备,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营造较为真实的环保场景,以供学生认知和体验。
本部分以《我们周围的环境》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借助信息技术,引介了课题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了四幅图片,前两幅为风景绮丽的九寨沟、西湖,后两幅为漂浮着垃圾的九寨沟和西湖,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为学生营造了一定场景,学生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引出了“环境保护”这一课题主题,让学生各自发表其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或观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十分热烈,涌现出了诸多观点。最后,我引导着学生进行观点辨析,促成了观点认同。最终,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环境”的概念、人与环境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强化学科地位,实施开放教学
受诸多因素影响,高中地理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受重视程度仍旧存在提升空间,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提升和强化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学科地位的强化,最基本的前提是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科应用。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学生的密切配合、学校的鼎力支持。同时,要善于实施开放性教学,将开放性材料充实到教学中。
如,我在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践行了上述措施。我结合具体实例,对淡水紧缺、耕地保护、土地退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地理知识,从一定角度来讲,这一章节内容有利于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科价值。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此方面的材料,材料内容不局限于,只要符合要求即可,这些开放性资料的融入,有效提升了地理教学的环保教育意味。
四、善用环境主题,开辟第二课堂
20XX年是龙川县建县2222年纪念,一直以来,龙川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龙川的形象。 20XX年,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同志提出了河源作为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龙川成功申办20XX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
自秦汉赵佗开发龙川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龙川这块热土,并通过龙川向南迁徙,使得龙川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20XX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龙川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河源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河源打造客家古邑的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龙川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在龙川佗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越王井、越王南庙、正相塔等。
我们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龙川县乃至河源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为广东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河源市20XX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龙川县陀城于20XX年1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是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为河源市成功申办20XX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
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龙川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陀城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我们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龙川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们的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河源市打造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河源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河源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龙川乃至河源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广东。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河源市龙川县为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前期信息收集充分。如我们查找大量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在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我们的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队伍搭配科学,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们的报告初稿,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我们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总结并分析前人得到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们的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运用问卷调查检验、筛选指标体系初稿,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龙川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们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XX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拟在龙川县选取相关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教授专家、与政府业务发生关联的人士为调查对象,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效果认知和误差控制等。拟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素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等筛选指标、确定权重,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龙川县为例》
我们团队会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的资料和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到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们的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我们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
在期刊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人们在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了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制定并细化调查问卷,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构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做简单的电话访谈,了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们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确定工作的进度。
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准备申报材料。
在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我们团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期间完成的任务、详细计划安排(略)
六月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二】一、活动指导思想:
以环境保护卫生、名人风学习、家乡支柱经济、自然实践操作为主题,在初二年级实行,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钱清镇中办学特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综合素质,自觉推进素质教育。
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通过学习名人,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主要措施
1、内容框架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的目标要求及自身特点,结合我校的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设计课题方案,开展富有实效的实践探究活动。
2、学生负责人配备情况
在落实学生负责人时,实行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每次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人负责,同时班干部队伍发挥好团体作用,在具体活动中实施互帮互助,另有指导老师一名。
负责班干部:徐凯 指导教师: 吴志军
3、课时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一般在每周二下午,每周安排2课时,课内以辅导讨论为主,课外实践以共同探究、每生参与为主。 4、实施策略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前
①组织负责班干部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理论的书籍,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涵。
②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校本班及所在社区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研讨并制订实施研究方案。
③根据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学生,可以家校联系。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①根据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进行。
②举行大扫除,参观社区环境,制止河道污染等环保卫生行动。
④学习《名人风》教育读本,撰写名人心得,读后感。
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自然。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①写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
②召开班干部和部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
5、课程研究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准备从环境保护,名人风学习,自然实践操作这几方面选取课题,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
(1)环境保护
我校位于镇中心,周围毗邻好几家大型企业,这里的空气、水质等环境问题都是倍受人们关心的话题。另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看看家乡的环境变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建立起全新的人与环境的观念,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2)名人风学习
名人是人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名人的事迹感召人,以名人的品德陶治人,以名人的精神鼓励人,名人是引领学生驶向理想彼岸的灯塔。
(3)了解家乡经济
参观钱清原料市场、柯桥轻纺市场及钱清各大超市,了解家乡的支柱产业,开始了解社会实际。
(4)自然实践操作
结合中考的自然实践操作考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方面来探究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安排
时 间 主题 具体内容
9月至XX月 环境保护卫生 1、观察家乡的环境现状;2、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
3、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XX月至11月 名人风学习 1、学习《名人风》教育读本;2、讨论名人的各种精神;
3、撰写名人心得,读后感。
11月至12月 家乡支柱经济 1、钱清原料市场2、柯桥轻纺市场3、钱清各家超市
第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环境保护不是限制经济发展,而是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整改落实中,为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局紧扣“促增长、惠民生和保稳定”,转变观念,统筹谋划,主动与企业“抱团作战”共同度过“寒冬”。如创新审批机制,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和涉及民生的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包括国家确定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减免行政及事业收费,在监测、评估、放射性废物收贮等收费方面普遍下浮10-25%,并对进入城市管网的中小餐饮等服务业一年内免征排污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做好库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服务工作。转变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环境执法上做到“三个最大化”,即支持企业发展最大化、维护环境安全最大化和保障民生最大化。
飞驰的动车组,窗外一块块规划齐整、高标准基础设施的工业用地,正是遍布苏南大地、连绵成片的工业园。时光回转到六年前。那时候,长三角凭借县域经济的十年高速发展超过珠三角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面对着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战略,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摆在江苏等地方政府面前的新问题。
以学术参与实践之志
这一年是2002年。毕军作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他决定从美国回国发展。“我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也为自己国家的环保事业做点事情。”他后来解释说。高速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中国,的确需要人才,需要大量有识之士参与建设。投身到中国的发展事业中去,同时开创自己的事业,成为很多留学归国人员的梦想。毕军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位于长三角的南京大学。他希望成为一名好教授,做好学问,培养学生。但是,作为一名环境管理与政策的研究者,他不愿意仅仅埋首于高校象牙塔,决心以学识参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践。
作为一名归国学者,他坚信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学校及外部环境提供的所谓优越条件,而是在于自己的理念和付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带领着一个博士生、两个硕士生、一个本科生组成的四人课题组,毕军开始了他实现梦想的征程。十分幸运的是,在中国循环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应用自己在国外掌握的研究动态及经验,回国仅仅2个月,就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合作投标获得江苏省循环经济规划项目。以此为起点,在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领域,毕军迅速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他领衔编制的苏州工业园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规划得到了包括6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苏州工业园也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示范园区。从2003年起,他的课题组先后完成了近10个生态工业园、生态市、循环经济的规划,有力地参与并支持了科学发展观在各地的具体实践。更为重要的是,2006年,作为一名理工科院系的教授,毕军获得了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科最高级别研究课题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在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课题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将进一步探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以学术参与实践是毕军的梦想。然而,梦想与现实有多远?课题组的“元老”们回忆起当年刚刚创业的情形。五个成员,挤在南京大学科学楼8楼朝北的一个小小办公室里。冬天天冷,窗户却关不严,没有空调,唯一用作取暖的物品是一个小油町。但是回忆起来那时候却非常幸福,因为大家能忘记一切外界的纷扰,共同讨论每个项目的细节。知识和技能、对实践的认识,都在迅速地积累与提高。每忆及此,大家都会有所感念。
不坐办公室的大学教授
过去六年,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毕军一直紧紧围绕自己的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和社会实践,在这三个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学者。除了循环经济研究,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一直是他钟爱的领域,早在十五年前就开始了环境风险的研究。遗憾的是,该领域的研究在中国长期不被重视。2005年11月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的风险预防和应急措施都无济于事,他感到无比的遗憾和焦虑,因为他十多年前在博士论文里提出的思想即使只有三分之一得到应用,整个事件也会减少很多的损失。因此,当科技部及时启动863重大项目研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的时候,他全身心投入到项目设计中。如今,南京大学是该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办公室的所在地,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毕军的梦想是,三年后在全国各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如果再有类似松花江事件出现,我们的政府和专家不再束手无策。
除了“循环经济”和“环境风险”这两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毕军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环境政策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在资源有偿使用、排污交易等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由他负责设计的研究方案成为我国国家批准的第一个水污染物排污交易试点项目。2008年11月,在毕军的领衔组织下,“排污交易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办,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该领域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
制度的创新非常重要,但是制度要获得有效率的创新并非易事。单纯将国外的环境政策移植到中国并非最佳选择。毕军充分利用他在国外工作取得的经验,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时,特别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的积累。以长三角为研究基地,回国6年来,他深入到苏南等地区进行考察调研,从环境保护最基层的乡镇环保办到县区市环保局,再到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及高新区,与第一线环保工作人员、不同类型的污染主体及公众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取第一手的研究素材,这些实实在在的调研为毕军参与具有操作性的宏观政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那些长期坐在高校的办公室里,做各种精细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的教授们不同,毕军长期积累的大量基层调研经验,使他具有高度的政策敏感性,能准确判断新举措或新型环境政策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理论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正是他以学识参与实践的准则。
作为一名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人员,他时刻不忘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咨询意见。他利用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以及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为省市两级政府献计献策。同时,他也以一名致公党员和政协委员的身份,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撰写各种调研报告和政协提案,“关于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面临的环境风险和潜在对策的建议”被评为2006年度致公党江苏省优秀调研报告。他还参与“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南京宣言”的起草,围绕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生态现代化、环境良治、环境风险管理等主题为各级各类人士开设讲座50余次。
随时工作
是种快乐
毕军每一天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10点,他来到了江苏省环保厅的6楼会议室,参加由厅长主持的长三角两省一市环境合作平台协议的修改协调会。在进行了两年多大量调研工作后,他拟定了可供两省一市领导签署的区域环境合作协议的草稿。在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毕军深深地认识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的必要性。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因素,因此,他一直尽最大的努力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以及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资源。
下午1点,毕军一边吃饭一边与课题组的两名博士讨论论文的修改。每到这时,是他最高兴的时候,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讨论中,他从不刻意以老师身份自居,他喜欢学生与他争论,争论出真知。学生也喜欢在与他的争论中找到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毕军的身后,有一个高速运转的课题组,成员来自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等不同背景学科。他们的共同努力,支撑着各种创新的学术观点转化为科研成果,项目设想变为现实。而他本人,更在与年轻学者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擦出源源不断的学术火花。为了发展好自己的课题组,他将在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工作时获得的项目管理经验充分运用到课题组管理上。他本人的工作态度与风格也对课题组工作人员产生巨大影响。六年来,年轻的课题组形成了宽松而严格,活泼而严谨的风格,逐步形成的学术梯队更为其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其中的繁重与艰辛不言而喻。
“我们的导师不睡觉”,这是毕军课题组流传的一句话。某一天,当大家凑巧将导师发给自已邮件的时间比对了一下,发现他又一次工作了一夜。论文、工作报告、项目申请……从晚上11点开始,他使用邮件与不同的老师、同学沟通了10次,时间持续到清晨3点。
下午4点,毕军在自己的办公室与美国来的Dan Guttman教授交换关于加里福利亚州政府与江苏省政府及学术界开展“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论坛的意见。从美国回来以后,毕军一直非常重视国际合作。每年他利用去美国出差甚至探亲的机会,与美国高校的学者、政府部门、咨询部门展开沟通。几年来,他的课题组通过研究项目、论坛等合作方式,分别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等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他还通过合作培训、让研究组成员出国进修访问与接纳国外访问学者等多种方法促进课题组国际化视野的形成。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课题“绿色大学理念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王蕾(1982―),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生态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202
1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对大学生的绿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BP(]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可见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BP)]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1]。
大学生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也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观的人才,进而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因子,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选择的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范围覆盖“985”、“211”、省属、市属普通高校及高职类院校。2015年5月进行了预调研,认定调查对象对问卷理解的有效度,随后于2015年6月进行了正式调研。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等的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用于大学生绿色认知调研问卷的设计。
2.2.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从主客观两方面相对应地设计了21个封闭性问题,半封闭性问题3题,开放性问题1题。其中,13个问题涉及到大学生绿色认知的调研。
(2)问卷发放与回收: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为96.5 %,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4.25 %
(3)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内容结构设计的评价效度为86.3 %,大于80 %,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
(4)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间隔15 d后,随机抽取了20名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重新回答同一份调查问卷,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821,说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0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主因子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主因子的确定
根据大学生绿色认知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测度进行了因子分析,获得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差百分数、累计方差百分数(累计贡献率)等数据,如表1所示,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0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4.679 %,根据认知方面主因子统计规律,累积贡献率达到60 %为理想结果,说明分析结果较为理想。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1分析结果可知,经过主因子分析后13个测度被归纳为4个相互独立的主因子。为了进一步命名和阐述各个主因子的含义,调整每个主因子在总体信息量中的贡献率,进行因子矩阵旋转,使因子的含义清晰化,调整后的主因子与13个测度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由表2可知,每个主因子对原始变量信息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根据统计学规律,贡献率大的初始变量对主因子性质的影响也较大。因子矩阵旋转后,根据贡献率的大小,各个主因子被重新排序,性质相近的参数相互聚类。各个主因子的信息如表3所示。
3.2学生绿色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要因素有绿色意识、绿色宣传、绿色实践、绿色课程等四个主因子。
3.2.1学生的绿色意识
学生的绿色意识是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第一主因子,增强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绿色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态危机的紧迫性、资源匮乏的严峻性,从而自发、自觉、自愿地采取环境保护的行为。
3.2.2学校的绿色宣传
学校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绿色科研等方面的宣传成为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第二主因子,绿色宣传渗透在高校教育教学及科研的方方面面,包括广泛传播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环境宜人的校园环境;营造绿色环境下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科研等诸多方面,在处处彰显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氛围下,学生的绿色认知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3学生的绿色实践
除绿色意识及学校的绿色宣传外,学生的绿色实践也是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要主因子,大学生接触和习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渠道较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但仅仅具有绿色知识和绿色意识却没有付诸实践是不够的。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修正,才能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知内化为价值理念,并逐渐拓展到行为模式。
3.2.4学校的绿色课程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高校开展绿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素养的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核心途径是构建绿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在内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掌握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对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13个测度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确定了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4大主因子,分别为绿色意识因子、绿色宣传因子、绿色实践因子、绿色课程因子。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保护素养,高校应适应时代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营造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把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强调知识与行动的双重引领[2],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绿色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一、征收环境保护税是保护环境状况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征收环境保护税是我国基本环境状况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中,由于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生产者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导致对森林、草地资源的过度采伐和放牧,使森林、草场等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草场的退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以煤为主要燃料,加之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骤增,对我国的大气、陆地和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污染总体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60年代水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损失每年达2000多亿元。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它不仅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
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早在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为了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不仅需要采取法律、科技、计划、宣传、教育等手段,而且应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手段。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一柄“双刃剑”。征收环境保护税,不但可以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对纳税企业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调节,矫正其经济行为,迫使其减轻甚至消除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或者从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制止环境污染鼓励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征收环境保护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一)可抑制污染环境企业的不良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主要靠市场进行调节。但市场调节有着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个经济主体完全自主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常常只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而那些消耗大、污染重、个别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因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而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消除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就要求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取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加重那些污染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因降低利润水平而直接抑制其生产的发展,或者因推动其销售价格上涨而抑制消费,最终导致生产的萎缩,以减轻或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交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
三、征收环境保护税比采用其他经济手段更具优越性
世界各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直接管制、发售污染券、财政补贴以及征收环境保护税,每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适合应用的一面,然而与征收环境保护税相比,环境保护税比其他手段具有较多的优越性。
(一)比较环境保护税与直接管制
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刚刚的《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12)》显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称《条例》)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逐步改善。年度报告的情况最为明显,经对2011年年度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只有极少数部门不能按时。
据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蓝皮书调研组负责人田禾研究员透露,调研组共对59个国务院部门、26个省级政府、43个较大的市政府的信息公开度进行了测评。测评实施百分制,围绕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公报、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工作信息、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信息、食品安全信息、行政审批信息的公开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测评;分析了当前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建议。
地方政府、部委透明度参差不齐
从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看,各部门依申请公开受理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2012年,国务院部门测评结果排在前列的有:商务部、国家质监总局、水利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中国银监会、环境保护部等。2011年排名进入前十的中国保监会、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在2012年被挤出前十,而环保部则从去年的第三掉落至第十位。
省级政府中排在前列的有:海南省、四川省、上海市、天津市、江西省、浙江省、北京市、福建省、安徽省、陕西省等。而2011年排在前三甲的是北京、天津、江苏,信息透明度大幅提高首次进入前十位的有海南省、浙江省、安微省。
较大的市中排在前列的有:宁波、成都、南京、贵阳、广州、合肥、青岛、无锡、福州、杭州等。其中成都、南京、贵阳、合肥都是首度入围前十。
但是,调研显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开意识参差不齐,不少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视为负担,信息公开意识不足,并多方面限制公众依法申请信息公开。且基于信息公开目的设置的机构亦不理想,相关系统建设情况很不平衡,更遑论个别政府机关不能很好履行主动公开义务。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政府公报的配置情况值得关注。在课题组的相关调查中,政府公报的配置情况普遍比较完善。但在政府公报信息公开领域,亦存在滞后、检索不便以及阅读软件限制等问题,影响了公众对政府公报的关注度与信任度。在总分为5分的政府公报的相关测评中,2012年,山东、广东、云南、北京、四川、辽宁、安徽以及浙江诸省份以4.5的分值排在前列,相比来讲,吉林、青海、河南、海南、黑龙江得分较低,仅为3分。
在工作信息公开领域,调研结果显示,国务院各部门都能对其基本工作情况进行网上公开,方便公众查询了解。大部分部门能够提供诸如正副职部门领导信息、本部门职责、内设机构与下属单位的基本信息。但也有1家国务院部门未提供本部门正副职领导的全部名单,5家未提供部门领导的个人简历,4家仅提供了部分简历,30家未提供部门领导的分工情况,11家仅提供部分部门领导的分工情况。
另有6家国务院部门未能发现其网站提供本部门的职责信息,分别是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文物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
在2012年国务院部门信息公开情况分析中,以总分20分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化部、水利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得分都在12分以上(含12分)。
信息公开的“黑洞”与“漏洞”
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不断进步的同时,在公开信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流于形式,有不少地方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大多数地方政府网站配置了目录,目录中的信息更加丰富。其中,较大的市的政府网站全部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且均配备有目录信息链接。但也有某些地方政府法制部门的网站运行状况差。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政府法制部门网站运行速度慢、不稳定或间歇性无法访问,且法制部门无网站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如鞍山、大同、福州等即未发现政府法制部门网站。
相对而言,作为行政管理中对法律、法规、规章相关规定的具体适用,规范性文件的公开情况总体上就显得参差不齐。从测评结果上看,在是否设置规范性文件栏目情况、规范性文件的更新情况、规范性文件链接的有效性和针对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信息情况等几个方面,各级政府做得相对较好。
但亦有一些规范性文件的公开信息获取便利性较差、信息不统一,且普遍缺乏对重要规范性文件的后续解读信息。
在环保信息公开领域,以空气质量信息、水质量信息、固体废弃物监管信息、辐射安全信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和环境行政处罚结果的公开情况为参照,省级和较大的市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整体情况差别巨大。省级政府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情况较为理想,较大的市政府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情况普遍较差。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持续性不够理想。在43家较大的市环境保护部门中仅有14家提供下辖区域调研当天和之前连续不间断的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只有3家提供调研当月之前连续半年的重点流域水质量月报信息,仅有8家提供调研当月之前连续半年的饮用水质量月报信息。
在近些年大众尤为关注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领域,调研显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方面相对比较注重政策法规的公布,注重公开食品安全相关监管信息,注重信息的便利性,表现不俗。
目前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领域,仍有3家国务院部门网站(国家旅游局、铁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1家省级政府网站(山东省)没有提供本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目录。1家省级政府未提供所属部门目录,2家未提供下级地方政府的目录,仅有2家设置了公用事业单位的目录。较大的市中1家未提供所属部门目录,3家未提供下级地方政府目录,仅有19家提供了公用事业单位的目录。仍有个别政府机关仅提供了目录列表,列表内的信息未配置链接,导致目录流于形式,无法发挥集中信息、方便公众在线查询的功能。
此外,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是行政审批信息的公开。
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网站或者专门的行政审批网站、政府在线办事网站,行政审批信息,是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行政审批的信息公开仍然存在诸如服务意识不足、反馈时效性差等问题,与行政审批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透明型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中,一个基本可查的载体是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在国家部委及省市政府部门的相关报告中,2011年年度报告整体调研情况好于2010年。绝大多数政府机关根据《条例》认真编制了本级政府的年度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
但是,不少年度报告的和编写还存在规范化程度不高,相关标准缺失等问题。极个别部门在年度报告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随意更改年度报告的时间。亦有一些部门的年度报告栏目设置情况不理想。据统计,有3家国务院部门(国家旅游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文物局)网站无年度报告栏目,这使得年度报告无法集中查找获取。
法治蓝皮书调研组还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机关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本机关上一年度投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和经费情况,也没有列出2012年拟投入经费和人员信息。
政府采购需要加大监督力度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10倍,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占GDP的2.4% ,其中货物类采购规模为3829.6亿元,占33.9% ,而且未来还将不断增加,有望达到GDP的15%~20%,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采购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2012年对中央机关以及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政府采购情况进行了调研,依据公开数据,比照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提供的供货价格,调研组对计算机、平板电脑、传真机、扫描仪、录音笔、碎纸机等29类办公用品的采购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研发现,调研样本中总采购件数79.86%和占总支出85.79%的协议供货商品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这一批商品实际多支出了20743897.5元。(统计发现,有3830件商品价格低于或等于市场平均价,实际支出合计13257519.1元人民币,占全部商品总件数的20.14%,占全部商品总支出的14.32%。有15190件商品高于市场平均价,实际支出合计79348742.2,占全部商品总件数的79.86%,占全部商品支出的85.68%。
政府采购并没有做到物美价廉,特别是协议采购的价格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不仅没有价格优势,甚至比市场平均价更高,“豪华采购”和“天价采购”层出不穷。
社科院《法治蓝皮书》调研组建议从管理体制入手,统一政府采购平台是必须要采取的手段,这样有利于让政府采购活动真正在统一的平台上开展有序竞争,尽快整合政府采购监管力量,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并强化统一办公用品标准,提升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是提高其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1.2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具有保护功能的民间习惯法研究不够,表现在地方性法规中民间习惯并未以法律的样态出现在条文之中。青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对自己生存环境独特的见解”各种禁忌,有些民族习惯上的各种禁忌多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在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立法中,对少数民族的生态保护习惯的研究应当深化并逐步纳入地方立法实践进行要探索。
1.3地方立法中未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控制工,然而在地方立法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职责与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主管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一致。容易造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
2完善地方环保法制建设的建议
目前,以加强执法、完善地方立法、促进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法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资源出发和加工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给环保法制建设提出了更多新课题、新任务。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强青海省环保法制建设进行思考和讨论。
2.1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应充分考虑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较高的特点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各级环境法制工作机构。省级环保机构应重点加强法制建设人才引进,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相关政策研究、立法规划调研和重点立法计划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支持地方行政规章和规范的制定、依法、科学、高效进行;确保环保依法行政的监督和推动工作循序渐进。在民族自治州,应根据当地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重点完善环保执法机构建立,充实专业人才,完善工作制度和绩效管理措施,强化普法培训,确保辖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全力推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2.2加强地方立法工作,逐步完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青海省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重地,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示范区,也是资源开发和民生改善的重点扶持地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地方立法十分必要,特别除要加快制定国家重要环保法律的《实施办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细则》以外,还要加强本省地方特色的立法工作。这些地方法规在环保法制建设和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关于青海三江源地区、柴达木盆地等重要地理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立法。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周边环境保护立法,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工业污染防治同步发展。
2.3深入开展环保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法制观念。以全民普法教育为载体,制定环保法制宣传教育计划,与全民普法活动有机结合,与各级干部普法教育活动相衔接,突出当前环保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和难点,解决学法、用法问题。在目前干部普法教育活动中,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有关部门的专项活动中,制定计划,组织专业人员编纂宣讲资料,围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重点释疑、解惑。在公众普法教育中,应更好地结合各种新闻媒体,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组织针对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环保法制小知识、短片、故事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环保法制观念。在各类普法教育活动中,还应特别突出中小学在校学生第二课堂的环保法制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在校学生环保法制观念,奠定依法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培养“公民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88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Rural Residents on the Health of the Body
――Take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City Songjiang Town as an example
PENG Yuning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waste of resource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ural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the key to protect the rural environment, 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interview found: first, the rural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relatively weak, in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ilities do not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ffects its health. Second, the low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rural residents is a major cause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ird, the rural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mediati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we must first improve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o solve the basic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 of water, traffic and so on, can we truly achieve the effective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Keywords rural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ealth of body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30多年中就已经集中爆发,这对于中国经济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个很大的挑战,是抑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对于中国人民的生存更是一个严重威胁。①
大约54.2%的人对环境问题只是了解一点,只有11.7%的人特别关注环境问题。②然而,当危害到自身健康状况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远离污染。据调查,大约54.4%的人反对在其附近建造污染企业,仅有15%左右的人会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环境。③有研究发现53.9%的农民迫切需求大量的环境信息,仅有10.6%的人认为根本不需要获得环境信息 。④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赵瑞琴在《农村环境及农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中提到,政府及环保部门对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有着很大的影响,⑤政府和环保部门扶持力度小,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确立。⑥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够,纵容污染企业,⑦企业大多工艺简陋,管理粗放,“三废”排放超标,致使农村环境遭受极大破坏,有些甚至还造成局部区域生态严重失衡。⑧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深入了解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松江镇地区农村的环境现状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以及政府的环境政策,探索环境与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从农民对当地环境的评价,来反映当地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从对政府的访谈以及调研人员的亲身走访,反映农村真实的环境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宣传环境保护观念,以期更好实现农村环境和谐化,农村居民生存放心化的和谐中国梦,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 调查对象
松江镇中高村、泉水村、群力村长期居住的农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共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法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关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对其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调查问卷对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开展定量研究。
2.2 文献法
本文从课题提出的必要性、价值和意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2.3 个案访谈法
本次调研经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政府访谈和卫生所访谈。政府访谈方面,主要是深入了解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内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现状;卫生所访谈主要是了解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3 研究工具
3.1 问卷的编制
为了能完整地体现农民各方面的环境意识水平和个人身体健康情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农民的个人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对当地环境的认识、日常环保行为和对待环保事件的态度五个方面自行设计、编制问卷。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被访者的基本状况,主要涉及到被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二是对被调研者的身体状况通过一些简单的的指标进行自我评估。三是被调研者对本地的环境情况,从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四是对被调研者本身的日常行为进行调研。五是通过面对一些案例的选择,了解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
3.2 SPSS19.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助SPSS19.0软件统计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数据分析
4.1 出现身体不适的原因
据调查统计(表1),超过一半的被调查的人们认为平时身体出现不适的原因是环境因素,其中出现身体不适的原因中“不注意卫生”,排在第二位。这说明被调查的农村居民已经意识到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体健康的质量,对当地的环境有一定的关注度。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的好坏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意识越高,其身体健康状况越好,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关注其环境卫生。
4.2 生活用水处理方式
在生活用水方面(图1),从总体来说,农村居民的节水意识较薄弱。40%的男性在平时的用水中没有循环使用,而女性所占的比例也接近36%。在村民的意识里,生活用水充足,无需节约用水,缺少长远能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3 垃圾分类
垃圾池的修建,给村民提供了堆放垃圾的地方,但是村民倾倒垃圾时一般是全部倒入,不进行垃圾分类。而村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中“不知道怎么分类”所占的比例为23.6%,“太忙没有时间分类”所占的比例为15.5%,嫌麻烦所占的比例为13.6%,其他原因所占比例为45.5%。表明村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意识薄弱,垃圾随便乱倒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见表2、图2)。
4.4 对污染企业的态度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方面,村民首先选择的是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已经意识到环境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严重破坏环境的工厂,表示以坚决否定的态度建立在自己的村庄。表3可看出,对青山绿水感情的多少与学历并无直接关系。即使是未受教育的群体,选择坚决不同意工厂驻扎也占了绝大多数。而拥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人群选择“坚决不同意工厂驻扎”的和选择“可以考虑”的人数相差不远。
4.5 空气质量和水质自评
有关衡阳农村地区调查的数据显示(图3),40.9%的村民认为当地的空气质量比较好,清新。22.7%的村民认为当地的空气很好,超过10.9%的村民认为当地空气质量很差。
根据调查(图4),被调查的村民中39.09%认为当地的水资源污染严重,整体水质较差,28.18%的村民认为当地的水资源的水质较好,32.73%的村民认为当地的水流只是下游水质较差,污染严重。
4.6 村民对当地公共设施的了解程度
如表4所示,衡阳地区对当地环保设施不了解所占的比例为60.9%,了解程度在基本了解程度以上的所占比例为38.2%。衡阳地区农村居民对当地政府为环保而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了解”所占的比例较高。
4.7 环境变化与污染(表5)
被调查的衡阳地区的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仍不可观,当地村民认为当地环境受到污染所占的比例为72.7%。
4.8 环保行为(表6)
被调查的衡阳农村居民处理垃圾的方式中随便乱倒所占的比例高达48.2%,成为当地主演处理垃圾的方式。其次是直接焚烧,所占比例为38.2%。说明在当地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地方,村民都依照自己传统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垃圾。
5政府访谈分析
(1)农民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大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反映当地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农民的环境意识没有与经济发展速度齐头并进,即使比从前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居民们提高了对自身卫生的重视,每家每户都很重视家庭卫生问题。但是农民对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公共场所乱扔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尤其是赶集或者其他人流量较大的时候。
(2)大部分政府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专门机构,多是由工作小组进行环境整治工作。松江镇政府建立了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工作小组,组织进行“公益沿河整治湘江流域”活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电视台也会进行相关的宣传,引导群众关注湘江的生态情况。但大多数基层的乡镇政府没有专门的环境整治机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多是由其他官员兼任所有环境工作。
(3)工业管理受限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难以协调。衡南县松江镇受水口山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发展的工业,部分政府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废气管理体系和专门回收污染物厂,对部分污染物进行回收处理加工再利用。衡南县政府人员提到,以前,大概有60~70个化工冶炼、炼焦铁的厂子,从2011年开始清理,关闭了大量的乡村小厂子。而且当地开始建设“十大环保工程”、加大水渠建设的投入,衡阳市设有衡阳危废处理中心,衡南县当地里也成立了整理污染领导小组。
但是乡镇政府人员少,资金少,而污染治理的预防都需要资金投入,这也使得乡镇政府在治理环境过程中,对重污染企业起到的约束力很有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工作岗位,很多政府都选择了对重污染企业“从宽处理”。在发展农村经济的保护农村环境之间,政府选择了保护环境。部分政府认为环境破坏了就很难治理,但是工业却可以随时引进,不必过多受限于重污染企业。他们认为在引进工业的时候应当注意该工厂所使用的是否是目前最先进的工业设备,能否达到环境指标,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程度等。
(4)基层政府环境整治工作困难重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环境整治宣传的接受能力有限,展开调研当地年青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程度有限,所以问卷调查出的结果可能与实际会有一些偏差;本文根据整个调研实施的过程客观地做出评判是当地农村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低,村干部也表示由于年龄分布的特殊性,环境意识宣传工作较难进行。
根据调查发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和他们的环保观念强弱有着直接关系,与当地政府的政策执行和领导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基层政府是保护农村环境的领头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政府从思想上政策上引导好农民,做好宣传工作,并且身体力行对农村居民的行为进行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环境保护的重任。同时,要做好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农村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双向配合,提高农村的环保观念,只有观念改变才能改变行动,能够更好地接受政府的引导,进而改善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顺利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得到了保障。
注释
① 李小燕.环保观念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② 赵磊.太湖流域农村公众环境意识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
③ 周丹.大连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
④ 谭丽荣,刘志刚.广东省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环境保护,2008(4):47-51.
⑤ 赵瑞琴.农村环境及农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
一、引言
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一样,备受世人关注。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的宜昌、兴山、秭归巴东和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州、涪陵、武隆、长寿、江北等20个市区县,总幅员面积为54061.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为186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4%。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个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直接关系到半个中国的用水安全问题。保护三峡库区,用好库区水资源,对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湖北境内部分三峡库区的经济依赖类型和上游(重庆等地区)的经济依赖类型进行分析,分析三峡库区书污染现状和特点,探讨如何对库区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对水资源治理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三峡工程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库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二、实证分析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我们从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对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而在后期,我们主要从一些潜在的原因对三峡污染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例如经济的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所以我们主要从宜昌对各产业经济的依赖性,以及三峡库区周边的经济发达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后期的实证分析。
宜昌市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三峡水库和葛洲坝水库对宜昌的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的课题主要研究湖北境内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情况,而在实证分析中,将以宜昌市为侧重点,分析其经济数据,试图从中窥出三峡水库对宜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知道,三峡水库于2012年投入使用,移民工作则也已进行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三峡库区对三峡相关地带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量化这种影响,我们从宜昌市统计信息网获取了宜昌2007年~2011年的国民经济指标的主要数据,并整理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数据(表一),对宜昌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做出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相当程度上依赖第二产业。用Excel作出表格如图一。
从图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最小,而且历年保持最平稳。第一产业以较小的速率增长。而第二产业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率,而且2010年~2011年的增长有突增。可以看出,宜昌市的经济相当部分依赖于工业,而这就不可避免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宜昌市的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依赖第二产业,而且是趋于递增状态。于是我们找到宜昌市2007年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通过对年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第二产业的重要性。以下是数据分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初步看到,宜昌市的工业增加值每年都有所增加,进一步图形分析:
从上折线图可以看到,宜昌市年工业增加值逐年增加,说明宜昌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第二产业。而工业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所以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三峡库区的污染与宜昌市的工业增加有一定的联系。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完善三峡水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建立惩奖分明的问责机制。
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种制度安排使得保护环境的行为成本过高,而污染环境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本应在公平基础上的博弈变得不公平,使得环境保护难以取得成效。正是这种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性,奖惩机制的不明朗性,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利益权衡以后,选择了成本较小的排污方式。只有完善法制建设,对污染行为予以重罚,并积极接受库区周边居民的监督,通过有效的问责机制对相关个人进行严惩,才能从制度上根治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检测污染和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
在政府部门的法制和监管力度跟进的背景下,技术部门也要研发投入更先进精确的检测和治理仪器,使环境治理有数据可依,并且提高效率。只有及时发现并治理污染事件,才能让相关法制发挥最大作用,提高三峡库区环境水平。
(三)做好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
1.欠发达地区矿山开发利用现状。
1.1矿山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年都要从地表和地下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矿场要占用土地,采矿中产生的大量矿渣和尾矿堆放要占用大量土地,矿业人员的生活废弃物也要占用土地,导致了原有地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再加上一些矿业主只顾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重视或不对环境进行保护,更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如在我国西部赤水河流域内的遵义县,据调查统计,引发地质灾害情况的矿山企业有143个,发生地质灾害95起,地质灾害为中小型,影响户数630户,影响人数3150个;污染影响水源92起,潜在经济损失4800万元[1]。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1.2矿山环境破坏引起的纠纷问题。
在矿山开采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会引起矿山与矿山之间,矿山与村民之间,以及矿山与政府之间的纠纷。以遵义县为例,从全县矿山环境抽样调查看,矿山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矿山企业和周边群众矛盾加剧,这些矛盾主要是矿山开采造成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泉眼消失、人畜饮水困难。如遵义县乌江麻窝煤矿与小高坡、木江山村民组水资源纠纷;息烽安黔煤矿与养龙村苗田组水源纠纷;枫香祝家煤厂、永辉煤厂采煤导致水源枯竭,几百名群众到煤厂要求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泮水宏发煤厂开采煤造成马蹄镇堰田村民组15户人家房屋拉裂、地面塌陷、水资源枯竭;团溪213矿、尚嵇采点、三岔矿产经营部等因挖铝土矿,矿山环境严重遭到破坏,治理非常困难,植被栽种成活率低,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1.3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相关政府部门严把矿山审批关,但由于矿山地域分布广泛,矿山建设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不能及时在建设过程中提出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各种措施。管理不到位使得部分矿山的开采废弃平台未能及时回填或复垦;部分矿山存在防渗设施未完善、挡土墙偏低、雨水收集沟未建设和固体废弃物堆放不规范等问题。
2.矿山开采产生的环境污染。
2.1矿业领导和矿业人员环境意识薄弱。
一些矿业领导及职工对环境价值认识不够,只顾短期的矿业利润,不重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因为要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就要加大矿山开采的成本,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意心甘情愿地治理矿山环境,甚至抱着侥幸的心理和政策对着干,先污染再说,使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矿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2矿山环境保护监管督查难度大。
我国环境保护起步较晚,欠发达地区更加滞后,加上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向纵深发展操作不利。地方环保部门人手不够,群众参与矿山环境环保的氛围不浓或者机制不健全,矿山分布又广而分散,导致矿山环境监管督查不能及时到位,使矿山环境进一步恶化。
2.3恢复矿山环境的资金不足。
对矿山开采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或者在开采中采取的预防相关环境问题的措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资金。由于矿业领导或者矿业主环保意识薄弱,在规划中用于环境预防和治理的专项资金占比较小,更有的小矿老板根本就没有考虑这笔费用,致使矿山环境治理资金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
3.增强矿山开采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促进矿山环境的治理。
3.1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在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大众的吃饭问题,在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教育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98年底,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分析数据[2],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我国1998年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比9年前的欧共体国家相差21倍,比8年前的美国相差33.5倍。1992年至1997年的6年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2],这与我国这段时期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太不相称。由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对环境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环保意识不够,因此出现了在矿业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低治理”[3]的普遍现象,部分矿业人员消极对待政府关于矿山开采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规定,心存侥幸,和政策对着干,想蒙混过关,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现象应当广泛深入地对矿业人员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1.1加强对矿业领导和职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
对矿业人员加强《环境保护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使他们懂法、用法和执法。
3.1.2通过一级培训提高领导或个体矿主的环保意识
由政府或者环保部门举办环保培训班的形式,强制要求矿业领导包括个体矿主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采矿业领导保护环境的意识。
3.1.3通过二级培训提高矿业职工的环保意识
矿业领导或者个体矿主接受一级培训后,又对其职工进行二级培训,和职工一起探讨在矿山开采中保护环境与恢复生态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他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使矿业领导能在矿山开采中严格执行“三同时”[4]制度,把矿山开采和相关的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5],使矿业工人能够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自觉地保护好环境。
3.2健全矿山环境环保的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矿山环境的治理,对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缺乏系统的矿山管理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的矿山环境管理法制定具体的规章管理制度,使矿山环境保护落实到实处,促进矿山环境的治理。
3.3加强地方环保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矿山环境保护监管督查力度。
据调查了解,欠发达地方环保队伍编制不够,如遵义市环保局的人手严重缺乏,据部门领导说:“就是全体人员常加班加点都难以应付当地的投诉、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要加大矿山开采中环境环保的监管督查力度,必须增加环保部门的编制,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矿业秩序整顿,对滥挖滥采和未按开采方案进行开采坚决依法打击,对只顾采矿,无视矿山环境并使之遭到破坏的矿业,给予停产整顿。
针对环保部门人手不够的问题,可以发动当地群众参与矿山环境的保护。可先通过培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同样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深刻领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子孙后代。这样不但可以暂时缓解环保局人手不够的问题,而且群众的监督比较广泛,还可以协助环保部门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管督查力度。
3.4当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收取矿山环境保护防治基金。
尽管矿山环境治理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但实际上常常会因为资金不落实、考核评估体系不够健全、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够强而落空。所以建议以当地政府文件的形式制定预先收取一定数额的环境保护防治基金管理办法,对于在采矿中已经对其影响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的矿业,待矿山开采完后,通过验收合格后退还其预收的环境保护防治基金,还可以退还一定的利息,甚至对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较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政府就用预收的基金来恢复治理其破坏的环境,并对其进行罚款,罚款用于矿山环境治理。
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既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要保护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开发、矿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如果因矿山开采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但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为避免矿山开采时对环境造成影响,必须坚持开采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对废弃矿渣和可能因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强对矿业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建立长效机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遵义市矿山整治调研资料(2006年)[Z].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6.
[3]陈甲斌.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其治理探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2).
[4]黄德林,汪琳.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VOL18,(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环境学科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是在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我院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属于新建的学科专业,由于时间短,基础薄弱,党支部积极倡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全力支持全体教工“走出去”,借鉴重点大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教学成果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科研成果,提高环境学科的整体素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涵,把握重点、难点,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努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强调党员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广泛的探讨、创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本学期先后有4名教工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环境学科教改会议,并发表教改论文。
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增强,代表着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的匮乏,已严重影响我校对外形象。为了更好地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环境党支部从本学期开始,先后5次组织带领学生到保定市区和各县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1)完成了保定市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环境污染源普查工作,掌握了污染源的分类、源强核算等;(2)到保定市废水处理优秀企业——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实习;(3)到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废水处理工艺(生物滤池)——清苑县污水处理厂实习;(4)到保定市最大的银锭庄污水处理厂实习,(5)到河北省最大的湿地保护区——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区进行调研。通过实习与社会调查,提高了师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增强解决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科研方向,强化技术转让和横向课题的落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研发明的前沿,是成果转化的基地,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科研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我们环境学科专业多年的夙愿。环境党支部积极支持,帮助完成我院最大的技术转化项目“离子交换纤维长丝连续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帮助完成保定市南市区部分铸造企业的废气治理工程和部分企业的废水治理工程,更好地促进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提高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
以环境党支部为主要力量,今年7月我校获得环保部颁发的环评资质证书,成立了“河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并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定州市、清苑县、涞水县等5家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