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

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

篇1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69-02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出于保护及管理因素的考虑,很多文物必须在博物馆的保护下才能与公众见面,从而使我们能够学习知识、了解历史、品味文化。

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的馆藏文物都处于宏观的静止状态与微观的运动状态之中,且运动是无时无刻在进行。在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如潮湿环境、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影响下,文物的微观内环境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日久天长,文物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从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自然因素导致文物逐渐损毁、衰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文物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所以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变得极其重要。

一、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影响因素

影响馆藏文物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相对湿度、空气质量(气态污染物和悬浮物)等。不同的因素对于馆藏文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主要影响馆藏文物的几种因素作着重分析。

(一)光化学反应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内的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由于其波粒二象性,可以使各种质地的文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引起文物劣化,而且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产生内应力,使文物表面出现翘曲、龟裂现象。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文献、档案、书籍、拓片、图片、皮革、皮毛、羽毛、丝毛棉麻纺织品、绘画、木漆器等有机质地藏品尤甚。

光化学反应致害文物的机理主要是化学变质反应,由光与文物材料分子相互撞击,致使老化并产生热量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表面出现色泽暗淡,甚至脱色等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光裂解和光氧化两种反应类型。在强度同等的条件下,光对文物的损害,按波长的不同依次为紫外光、紫光、蓝光、黄光。因此,在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应考虑如何过滤去除紫外光,对文物形成有效的保护。

(二)温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温度高不仅会加速纤维质地文物的老化,降低它的强度,而且能够加快化学纸浆的分解和木质素的变化。温度忽高忽低、剧烈变化会引起不同材质的文物热胀冷缩,从而导致文物衰变。

温度致害文物主要是通过文物分子之间相互转变和化学反应活化能改变,致使文物的状态改变,发生无法预知的损伤,缩短文物寿命。

(三)湿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湿度过大不但会使纤维类及有机类文物霉变生虫,而且湿度忽高忽低也会引起纤维湿胀干缩,大大缩短藏品寿命。相比较而言,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伤害远大于温度的影响。

湿度致害文物是指各种吸湿性文物当相对湿度升高时都会膨胀,反之亦然,从而造成弯曲、错位、纤维断裂等。湿度过高容易产生益菌环境,导致霉菌等有害菌滋生,从而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四)空气污染物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由于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是很难避免的。如二氧化硫可使金属锈蚀,纺织品、纸张酥碎,绘画、彩塑变色,皮革、皮毛断裂脱毛等;酸雨侵蚀着博物馆室外的古建筑、石刻、雕塑等文化遗存;绘画颜料中含铅的物质与硫化氢发生作用,可使绘画色彩改变;银器受硫化氢污染,会失去光泽变得灰暗;氯氢化物和空气中的水反应,能使纺织品、纸张、皮革的纤维断裂,金属腐蚀矿化,有色材料变色、褪色;灰尘与微生物的传播有密切联系,微生物会造成霉变和虫蛀,从而损伤文物。

空气污染物致害文物是因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氯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对文物的危害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方法

(一)光的防控

由于光化学反应对文物的破坏性,库房应该尽可能少用自然光,绝对禁止阳光直射;窗户要小、要少、要高,甚至不要窗户更好;要选用光线柔和的灯具,光照度要低,光源与藏品距离要适当;库房建筑的屋顶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屋顶吸收太阳辐射能;为了减缓文物材料老化,在光源上应使用不含紫外线的荧光灯管、光纤灯和LED灯等。

(二)低温保存

低温利于文物永久保存,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博物馆推荐的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温度标准为15~25℃,日波动小于2~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文物都是适宜的。博物馆可安装空调系统,保证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空气温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三)调控湿度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的相对湿度为45%~65%,以日波动小于5% RH为宜,但也要根据文物质地和长期所处环境做综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如北方干燥,自然环境中相对湿度只有20%~30%,文物已适应了这一湿度,若一定要求相对湿度在50%以上则反而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反之亦然。一般要求金属类的文物相对湿度要低于50%,其他文物55%■5%。控制藏品保存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文物库房、陈列柜内放置具有吸湿放湿功能的调湿剂。

(四)小环境处理

小环境处理是指储藏小型文物的囊盒和橱柜中的内环境处理。囊盒和橱柜能有效缓冲外界温、湿度的较大变化。在温度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中,铁质橱柜能使柜内湿度恒定,而木质囊盒和橱柜在调控小环境的温湿度方面则更具优势,对于不同文物的保存,应选择适宜的小环境。

(五)大环境处理

大环境处理一般是指博物馆内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对于文物库房空气应采用净化和过滤措施;在博物馆入口处,有清除观众鞋上尘土的设备;文物库房人员要更换干净鞋入库;库房、陈列室门窗要紧严,加密封条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从缝隙进入;密封文物柜、陈列柜,防止污染物进入;慎重选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藏品贮存设备材料,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博物馆室内环境。

三、馆藏文物包装、运输中的保护

在全球文化共享、文物展览交流活动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保证馆藏文物在运输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无恙,逐渐成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文物的内包装保护

对大型文物来说,一般的内包装大多采用硬纸板制作外壳。内絮经消毒处理的棉花做囊的囊匣,并根据文物情况和种类选择软囊与硬囊。也有的用较好的木制板作外壳,里面根据收藏品的形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对文物能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的内囊。囊匣存放文物是一种传统保护方式,能起到屏蔽隔断外界有害气体的直接危害,避免光对文物的分解破坏,防止尘埃落到文物上。

(二)文物的外包装保护

文物的外包装保护是指将配有内包装的文物根据装箱的规格,集合在适合运输的大木箱或铝合金箱、铁箱或混合材料的箱中。外包装箱应根据所装文物的特殊要求,如防潮、防水、防震、防摩擦、防挤压和防温、湿度变化等,选择适宜的包装方法和材料。总之,文物的外包装箱要求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拆卸方便、整齐简洁,适于长途运输。

(三)馆藏文物运输中的保护

运输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路途遥远、颠簸、天气等一系列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特别是公路或水路运输,应该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对文物包装进行防雨、防潮处理,并采取合理的防震动、防颠簸的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同时,要对运输路线,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了解沿途桥梁、弯道、上下坡道等情况,并做出突发事件预案。

四、结语

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广泛性。在目前博物馆普遍存在业务经费紧张、基层博物馆软硬件条件制约的情况下,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尽量使保护方法简便、易行、节约成本,尽可能多方面对文物加以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知识,并且随时关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经常开展专题性保护技术的科学实践与研讨,不断提高文物科学保护的水平。

只有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好它们,使其在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国内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兴,尹慧道主编.文物保护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陈淑英,赵作勇.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J].文物世界,2011,(2).

篇2

保护环境作文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们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必须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是的,我们的世界是庞大的正是这一难题把我们困绕------怎样节能环保我们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经过五十九亿年的演变原本有的石油木材天然气等等的大地赋予我们的财富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

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当你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想吐痰,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选择了吐在地上,那么你想过没有,你在害自己吗?一口痰含有大量的病菌,当太阳着时就会繁殖、传染。同样,当你砍伐一棵树,当你挖掉一片草,当你把脏物倒进河流,难道你没有觉得这是在破坏环境,“伤害”自己吗?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给了我们大片大片的森林,绿地,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是光秃秃的荒漠,还是茂密的树林,你肯定选择的是茂密的树林。那还有什么犹豫的,让我们大家一起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爱护环境,自觉绿化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的未来!

保护环境作文2睡了一觉起来,发现身边的垃圾又堆积如山。唉,这讨厌的人呐!一趁我不注意,就开始偷懒,把垃圾丢在我的身旁。没办法,只有等清洁工来清理了。

我真是想不通,你们人为什么不可以爱护爱护环境呢?我现在是明白了:为是么天空会变得灰蒙蒙的?为什么全球会变暖?为什么……原来这些为什么,都是你们人造出来的呀!你们为什么还不知道保护环境?我真为你们感到无比的悲愤呐!

“叮铃铃”学校里又传出了这熟悉又悦耳的铃声。我知道,同学们有放学回家了。我真希望他们能帮我把我旁边的垃圾给塞进我的肚子里。这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把从前多么美丽的我,多么受人欢迎的我,弄得脏兮兮的,使我不像从前那么光彩耀人。就在这时,有两个小朋友改变了我刚才的想法。我身旁的垃圾的恶臭向他们扑去,他们马上捂着鼻子走开了,我沮丧的想:“唉,指望他们是没希望了!”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又回来了。原来,他们之前是去拿工具。我非常感激他们俩。

篇3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篇4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课本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那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四、读、议、讲、练是有机联系,步步深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等活动为主,使学生活跃在主动猎取知识、转变思想、锻炼能力的各个步骤上,而各个步骤又呈递进关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断扩张、丰富和深化。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学生自学。

此步骤关键在于学生的“读”。即由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拟定好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巡回查看学生看书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此步骤约10分钟)

2、学生讨论。

此步骤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议”。即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分析提纲中所提问题。讨论在同桌、前后学生中进行,教师鼓励关于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回避现实问题,并不时地引导同学注意分析和讨论,纠正错误,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此步骤用15分钟)

3、教师精讲。

讲,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先针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模糊观点进行讲解。然后梳理体系及知识点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内容。最后,教师可利用诱导式提问,形象化比喻,富于哲理性的图画、成语故事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通过展示,比较、归纳,让学生深化理解理论,并与实践紧密联系。(此步骤用10分钟)

4、学生演练。

篇5

从古至今,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许多都用脍炙人口的俗语概括,对后人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警示作用。有些俗语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道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合理地加以运用,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本人近几年来收集和整理的与中学生物教学相关的俗语列举如下。

1.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俗语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遗传和变异”一章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更是难点内容,又是高中生物中“遗传和变异”模块的基础。而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奠基石。

以往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和资料、对比自己和双亲的特征等形式,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把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适时地运用到新课导入中,则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听说过吗?学生立刻很兴奋,教师马上说出这两句都反映的是自然规律,学生便能很快指出是“遗传”。紧接着再带着学生分析出俗语中包含的深层含义是生物的物种会在上下代之间遗传,还包括生理特征上也具备遗传的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再乘机提问:还有无这样的俗语了?学生很快说出:“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这时教师加以恰当地引导,不仅能帮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就是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还能进一步明白遗传不仅限于物种遗传,还有性别、形态、生理特征、结构特征等性状的遗传。

再用到“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样的俗语则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变异是亲子间及子代之间的差异,还对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这一本质做深入理解。

2.与生物体结构有关的俗语

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生物圈中各类生物的结构特点的内容较多,可以适时用一些俗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植物体“开花和结果”内容的学习时,学生虽然对果实的各部分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但总是理不清位置关系及子房发育时由外到内各部分对应的果实各部分,这时插入老百姓经常用于启迪智慧的俗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学生一下就能猜出这是描述花生果实的,并能依次指出“麻屋子”指的是花生的果皮,“红帐子”指的是种皮,“白胖子”则是花生的胚,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当植物在开花之后,经历了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雌蕊中的子房会发育成果实,那么子房的各个部分发育为果实的哪些部分呢?”学生只需要把子房由外到内的构成与果实的构成一一对照,便能顺理成章地整理出对应的发育关系,既避免教师过多的讲解和引导,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真可谓事半功倍。

“红花还需绿叶配”是生活中经常用来调侃的俗语,当学习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突然想起,这句话中不也包含着生物学道理吗,绿叶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是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之一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其理解,效果非常好。

在以家鸽为例学习“鸟类的结构”内容时,有部分学生会误以为只有会飞的鸟类才具备相应的结构,教师很快说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俗语,其实是简单明了地涵盖了所有鸟类的共同之处。

3.与生物体生理活动有关的俗语

关于植物体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的教学内容,可用这样的俗语:“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植物体对水和矿质元素的需求及二者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分析得比较透彻。

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可以推动和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方向就不是平常人们说的“水往低处流”,而是“水往高处流”,把常用俗语稍加修改,既引起学生兴趣,又对蒸腾作用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预防传染病的俗语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但是在具体操做时有很多方法,但根本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在生产和劳动安全教育中常说的,“要防患于未然”,而“饭前便后要洗手”和“便前饭后要洗手”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知识时常用到的俗语。

5.在生物与环境关系教学中的俗语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巧妙利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俗语,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又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有所帮助。

“鱼儿离不开水”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好说明,但同时也要辩证分析出在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俗语的应用既透彻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又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了延伸教育。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中,讲到生物之间关系时可以用俗语列举很多例子:“一山不容二虎”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用于突破难点知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则形象地指出了种内斗争的结果。

在种间关系的学习时,用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由学生讨论得出: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可谓一举多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用于指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准确分析可以说恰到好处。

6.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俗语

生物学的很多知识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方面大有裨益。

如在讲到消化系统的知识时,“食不言,寝不语”,“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通过提问其中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然后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和分析,最终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提醒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学习到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时,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列举了一些实例之后,引入这样的俗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再引用“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中重点强调的就是多次反复的条件刺激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学习中只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让学生从科学角度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俗语

篇6

作为一名女教师,要把农村初中的品德思想课上好,并非易事,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等等。充分与学生沟通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品德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品德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也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关爱,在授课中抒发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我深信品德教师只要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设计好新课的引入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品德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有些品德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品德课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我想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 我结合湘教版教材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那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篇7

关键词:初中;综合性学习;语文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的论述:“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还是与生活的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实效上来,也就是说要凸显语文本色,体现“语文味”,让课堂充满语文气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语文本色,营造“语文味”,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语文的氛围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每天生活在语文的气息之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甚至是店名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借助综合性学习,营造大语文氛围,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感受语文的气息。

例如,在《主题探究学习:新闻》的活动中,设计以下的探究内容:(1)对一周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择要分类概括,用口头交流的方式彼此补充,综合叙述。(2)以校园学习、生活为内容,采写一则300―400字左右的短消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而学生在学写新闻前,先去找身边的新闻,了解新闻最基本的特点,然后采访记者,领悟新闻采写要旨,再来写新闻。学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没有语言的积累,哪来的语文运用能力?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语言贫瘠,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才能凸显语文本色,体现“语文味”。

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活动中,顺便让学生积累在图书馆内张贴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后抛砖引玉,让他们积累更多关于书或读书的名言,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等。在《主题探究学习:桥》的活动中,让学生搜集资料,积累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格言、名言、诗歌、故事等。如: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谚语: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与桥有关的诗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三、加强能力的整合

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让其有机统一,能提高语文素养。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和结果,如采访调查、办手抄报、主体演讲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其“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

在《文学采风》的活动中,可将全班同学按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五项内容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进行一项内容。然后制定实施计划,让学生采访南安本地年岁较大、阅历较丰富的人,或自己熟悉的人。采访的过程,有学生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提问,如“我们南安有什么歇后语?”等;有学生的倾听及倾听后的重点记录;也有学生在展示课课堂上的介绍;还有学生采访后的调查报告。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四、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布鲁姆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综合性学习要凸显语文本色,使其充满“语文味”,就必须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教师作为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内涵,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之间形成共鸣,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环保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要让学生在点滴的小事中,如随地扔纸、随手摘花,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可耻。因此,《环保小课题研究》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反思自己,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保护环境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本色,充满“语文味”,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园地。当然,要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仅能享受共同参与的乐趣,能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更能享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能积淀厚重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凸显语文本色,充满“语文味”,散发出浓厚的语文气息。

参考文献:

篇8

二、以简单隐喻复杂

在招贴设计中,设计篇幅和形式对设计内容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既要求简明,又要求能让受众看得懂、看得明白,否则便不能称之为一幅成功的招贴设计作品。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求简律也认为一般的思维都比较倾向于在复杂的事物中看见简单的格式塔,即“倾向于简单的形状”,这一定律也揭示出了“以简单隐喻复杂”的图形的表现形式。“以简单隐喻复杂”的认知模式能让人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简单的道理联想到另外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也能将抽象、繁琐的事物转化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新的视觉形象,有利于招贴设计中信息的传达。例如,在保护北冰洋的海报宣传展中,一幅获奖作品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整幅作品十分简洁,画面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文字,而是采用淡蓝色作为设计的底色,然后用白色组成了一个北极熊的形状。整幅画面简洁明了,喻体也很明确,它向我们传递出人类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过量排放二氧化碳,那么气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北极熊就会因此而失去其生存的家园的讯息。在这种以简单隐喻复杂的表现手法下,设计师没有用一个字,仅靠一个简单的图形就把原本复杂深刻的问题表达了出来,并获得了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三、以通俗隐喻深邃

这里所说的“通俗”比较倾向于通俗文化层面,它是比较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和趣味的。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只有用具有通俗语言形式的图形作为载体的招贴设计才可以被广大的受众接受,其所蕴含的语义科学也才能得到普及。尤其是现在许多的招贴设计都蕴含着很深邃、难懂而又高雅的意义,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通俗的表现手法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架起了受众和作品相互沟通的桥梁。美国著名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在这方面的运用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卡通、漫画等通俗易懂的文化符号来表达美国社会中所沉积的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消除口臭》就是一幅典型的以通俗隐喻深邃的以“反战”为主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切瓦斯特创作于1968年用来宣传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反战海报。该海报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海报中男子的嘴大张着,口中描绘的是飞机狂轰烂炸的场面;海报的标语“EndBadBreath”则是用通俗的“BadBreath(口臭)”来映射出战争的残酷,表达出对和平的期冀。此外,该海报还以夸张的美国星条旗作为整体背景,对美国民众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总之,切瓦斯特用这种通俗的漫画形式反映出了深邃的社会思想和深刻的社会主题,同时也传递出了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文主义情怀。

四、以具象隐喻抽象

篇9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历史教学是完成教育方针中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涉及中外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通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历史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从古今中外劳动人民身上,从中外英雄、伟人的成长过程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有对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培养。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环境适应的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珍爱生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的时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自然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 让历史教育超越传统,成为生命教育的守望者

教育始终要面对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生命的价值。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次机会来到地球。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做损害生命的事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时,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识情况,同学们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充分交流发言中明白这样的道理:外国侵略者向我国大量输入鸦片固然可恶、可恨,但作为中国的国民自愿去吸食鸦片,导致手不能丢枪,脚不能走路,也是自己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是我们自己的弱点。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历史中明白软弱就会被,使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

2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对绿色生活的倡导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讲授“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我除了讲清这一概念外,还举了一个关于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据统计,全国有3.66亿个家庭,一年需要消费44亿个电池,如果把一只纽扣电池丢入水中能污染600立方米的水;如果把一只一号电池的金属物质渗透到土壤中,将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利用价值;如果人长期喝了受废旧电池污染的水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造血功能降低,损害我们的肾脏、骨骼,甚至会导致癌症。同学们听了这一例子后,都很惊讶,都表示以后要把自己家用过的电池收集起来,而不乱丢废旧电池,而且把这一观念告诉家人,告诉朋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人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3 以史为鉴,从学习生活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让“爱”的教育不断升华为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二、以已知隐喻未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的时候主要是借用已知领域的知识来认识未知世界的。而受众在欣赏招贴设计作品的时候存在相同的心理,他们常常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寻找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并借此来理解图形在该作品中的创新语义。在招贴设计中,设计师同样用已知来隐喻未知,这样能方便受众接受和理解,最终准确求得该图形的内涵。以《保护水资源》海报为例,画面中是一只背上带有驼峰的狗。众所周知,驼峰里边贮存着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经过代谢之后可以为骆驼提供水分,而这只带有驼峰的狗向世人展示了在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生物的进化过程,向大家敲响了“保护水资源”的警钟。在这一设计中,设计师正是利用大家都知道的这些知识来帮助人们展开推理想象,并得出关于图形的正确解释的。尽管未来的世界是未知的,但是我们可以依靠已知的经验和现状来推断未来世界,这就是现代招贴设计中以已知隐喻未知的典型的图形处理模式。

三、以简单隐喻复杂

在招贴设计中,设计篇幅和形式对设计内容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既要求简明,又要求能让受众看得懂、看得明白,否则便不能称之为一幅成功的招贴设计作品。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求简律也认为一般的思维都比较倾向于在复杂的事物中看见简单的格式塔,即“倾向于简单的形状”,这一定律也揭示出了“以简单隐喻复杂”的图形的表现形式。“以简单隐喻复杂”的认知模式能让人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简单的道理联想到另外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也能将抽象、繁琐的事物转化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新的视觉形象,有利于招贴设计中信息的传达。例如,在保护北冰洋的海报宣传展中,一幅获奖作品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整幅作品十分简洁,画面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文字,而是采用淡蓝色作为设计的底色,然后用白色组成了一个北极熊的形状。整幅画面简洁明了,喻体也很明确,它向我们传递出人类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过量排放二氧化碳,那么气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北极熊就会因此而失去其生存的家园的讯息。在这种以简单隐喻复杂的表现手法下,设计师没有用一个字,仅靠一个简单的图形就把原本复杂深刻的问题表达了出来,并获得了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四、以通俗隐喻深邃

这里所说的“通俗”比较倾向于通俗文化层面,它是比较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和趣味的。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只有用具有通俗语言形式的图形作为载体的招贴设计才可以被广大的受众接受,其所蕴含的语义科学也才能得到普及。尤其是现在许多的招贴设计都蕴含着很深邃、难懂而又高雅的意义,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通俗的表现手法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架起了受众和作品相互沟通的桥梁。美国著名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在这方面的运用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卡通、漫画等通俗易懂的文化符号来表达美国社会中所沉积的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消除口臭》就是一幅典型的以通俗隐喻深邃的以“反战”为主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切瓦斯特创作于1968年用来宣传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反战海报。该海报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海报中男子的嘴大张着,口中描绘的是飞机狂轰烂炸的场面;海报的标语“EndBadBreath”则是用通俗的“BadBreath(口臭)”来映射出战争的残酷,表达出对和平的期冀。此外,该海报还以夸张的美国星条旗作为整体背景,对美国民众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总之,切瓦斯特用这种通俗的漫画形式反映出了深邃的社会思想和深刻的社会主题,同时也传递出了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文主义情怀。

五、以具象隐喻抽象

在招贴设计中,有时设计师所要传达的理念和精神都是较为抽象的,此时就需要借助一些具象的东西作为传播的媒介来沟通设计师和受众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而这就是以具象隐喻抽象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方式。因此,在图形的创意中,设计师要灵活运用这种用具象来隐喻抽象的图形隐喻方式,以提升受众的感知度及设计作品的认知度。以海报设计作品《空洞的人生》为例,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大大小小的竹笛一字排开面向受众,且每一支笛子中的每一个音孔都正面朝上,看似是一个个的空洞,但是只要吹奏者去吹响,它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设计师设计这幅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向我们传递一个人生道理,即每一个人的人生看上去好像都是空白的、迷茫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努力拼搏奋斗,就一定能获得精彩的生活。

篇11

具有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做“现代人”的需要。

为了便于大家具体地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先看一道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学作品试题,探讨其中的阅读答题规律(限于篇幅,试题文本有删节)。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

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的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城,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肃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15.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16.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7.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题误区】

回答这样的试题,不少考生的得分很低。其主要原因,一是答题缺乏科学思路,“跟着感觉走”;二是理解句子不懂得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去把握句子内涵。如上述第15题,有考生的答案是,等到回去时,太阳下山了;有的答案则是,说明大家都很疲劳了。这样作答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不得要领,内容不完整,自然得分就很低了。

第16题,我们看到了考生这样一些答案:①比喻做事很艰难;②用针挑土,比喻方法不对;③表现了这里的人做事效率很低。

除了第一个答案还有些靠谱,第二、三个答案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样的答案都是考生不懂得阅读规律,“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答题思路】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上述第15题这样的“句子”理解题,答题基本要点是:第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第二,分析该句子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第三,指出该句子与文章主旨意义的联系。

第16题是一道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题。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词义”决不是词典意义,也不是像一些考生所理解的脱离文本的所谓“深刻含义”。回答这样的试题,就要“以本为本”,“以旨为据”。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把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明确词语的情感意义。

我们以上述高考试题为例,解说如何运用我们所述的答题思路。

按照上述答题思路,第15题句子理解题,我们首先容易抓住其关键词是“倦容”,其意义为“疲倦的样子”,其次,太阳“疲倦”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作者的目的则是借此表现人物(黑妮)为了湘西旅游发展而奔忙的辛劳。

我们若将这样的理解整理好写成连贯的句子,就可以得到该题的完整答案。高考评卷参考答案: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同样,根据我们的答题思路,回答第16题,首先明确“针挑土”的基本意义是指做事情的过程漫长而艰难,而在文中几处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意义又有差异,在文章开头引用的意义则是指的是“针挑土”的基本意义,而在记叙了黑妮工作的难度及其坚持精神后,再度引用其俗语,显然是指“援湘游”工作进行的难度和黑妮工作的坚持不懈(语境意义),表现黑妮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主旨意义)。这样,我们将这一分析整理后,就可以得到该题的比较完整准确的答案了。高考评卷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生存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20.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回答这种试题,我们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明确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二是指出运用这一手法的作用;三是概括运用这一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意义。

这样,我们容易回答该问题:首先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用小船比喻地球,把因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比喻成小船触礁;其次,理解到这样的比喻明确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责任,人类应该将自己破坏的“小船”(地球)修补好,而不是实行抛弃小船(地球)的逃跑主义;第三,其情感意义上强调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责任性。高考评卷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修辞分析要求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在文章中结合内容详细分析,不可泛泛而谈。答案要素包括修辞名称、表现形式、作用三部分。

可见,回答文学作品类的试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容易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当然,文学作品讲究“涵咏”和“意会”,很多“情味”不是通过“科学”分析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但高考答题却是要求有“科学评价”的,而文学既有艺术的复杂意蕴,也体现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掌握并运用科学规律回答高考试题,是获得文学类阅读试题高分的有效“法宝”。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拾豆子

刘庆邦

下过一场秋雨,天放晴了。午后我和妻子在京郊的田野里闲走。霜降的节气过了,杂树的树叶已经有所变化,有黄有红有紫,呈现的是斑斓之色。田里的玉米棒子都收走了,玉米棵子有的被放倒,有的还在田里站立着。躺在地里的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田边的牵牛花儿正在开放,越是到了秋天,它们的喇叭花儿开得越密,色彩愈加艳丽。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

来到一块割过豆子的地边,我提出到地里看一看,看能不能拾到豆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年秋天都到地里拾豆子。

豆子收割得很干净,乍一看只见豆茬,还有聚集在垄沟里的一些豆叶。但不管豆子收割得再干净,总会有一些豆粒在事先炸开的豆荚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并埋在浮土里。妻子先发现了一粒豆子,捏在手上给我看,很欣喜的样子。我发现的豆子比她还多,我一下子拾到了三粒豆子。我从随身挎着的背包里翻出一个塑料口袋,把我们拾到的豆子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若不是下雨,这些小小的黄豆粒是很难被发现的。黄豆粒大概也不愿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拨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很快便以又白又胖的姿态呈现出来。被雨水淋湿的豆叶巴巴地贴在地上,散发的是一股股糟香。用手搂开垄沟里的豆叶,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禁不住叫出好来。因为豆叶下面往往藏着一窝白胖喜人的豆粒。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里的把戏是豆粒。

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拾豆子的事。夜里下了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和两个姐姐喊起来,让我们到西南地里去拾豆子。

拾豆子的小孩子太多,我那天拾的豆子并不多,该回家吃早饭时,我拾到的豆粒只有半茶缸。而我的两个姐姐提的是竹篮子,她们拾到的豆子都比我多得多。母亲看到了,会不会嫌我拾得少呢?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我拾到的豆粒,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交换了一些豆荚子。我把占地方的豆荚子垫在茶缸子下面,把豆粒盖在上面,这样一来,从表面看,豆粒几乎是一茶缸,就显得多了。湿豆子需要晾,两个姐姐一回到家,就把拾到的豆子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了。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很生气,认为我做下了一件错事,还是严重的错事。母亲说我从小就这么不诚实,长大了不知怎么哄人呢。为了让我记住这次教训,母亲不仅严厉地骂了我,还对我作了处罚,不许我吃早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只要一看到豆子,或只要一提到豆子,我都会联想起这件事。

我和妻子心里都清楚,我们踩着湿地在地里拾豆子,并不是因为我们家缺豆子。人家送给我们挺好的豆子,我们拿回家就放下了,老也想不起吃。我们不在意豆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

(选自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 文章最后说,“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如何理解这里的“宝贵”一词的内涵?

2. 请你理解句子“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的意义。

3. 文章第二段里有“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宝贵”包括过去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体验和记忆,少年时期获得的诚实做人的品质。

2.“甜丝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农田气息带来的美好愉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篇12

筷箸起源于中国,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明。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后,筷箸在民俗文化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当前许多学者开始从理论方面研究筷箸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王胜鹏[1]从文化角度对中国筷箸重新进行阐释;陈胜鋆[2]从教育研究角度探讨筷箸使用与人手脑协作能力间的关系;黄江平等民俗学者通过研究筷子民俗文化的社会组织对筷箸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3];秦耕[4]就筷箸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近年来,筷箸的艺术价值失去了继承与发展的空间,用毕即弃的使用观念也对资源和社会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现如今,大众对筷箸文化的认识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提升、解决。基于此,本文探讨传统筷箸的艺术价值,以达到发展传统筷箸的目的。

一、传统筷箸的艺术价值

(一)传统筷箸的装饰特征

传统筷箸装饰纹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运用,最早出现在骨箸上。伴随筷箸的发展,装饰纹样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石器时期主要是简单地刻划短线纹之类的装饰,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盛行,箸面的装饰主要以青铜器的装饰为主,类似小圆圈纹、中间加点纹等。隋唐五代时期,更注重在箸顶端或箸首部进行装饰,装饰手法以鎏金为主,侧面展现了唐代经济繁荣的景象。宋元时期,箸面装饰工艺极为流行,或古朴雅致,或精美华丽。整体来说,凹凸弦纹和竹节纹偏多,也篆刻诗词、吉祥语等(图一)。明代盛行的镶接工艺促使更多典雅精致的箸产生,如金镶玉、银镶牙等材质的箸。清朝时期,镶接工艺的精致化使箸的工艺性、审美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图二)。明清时期箸体的装饰,有在箸面刻画,如四季图等,或是饰以文字,多为吉祥语、诗词等,极富趣味,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二)传统筷箸的用材之广

古人在造物的材料选择上十分广泛,并且有较高的要求。《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表明材料精美和“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同等地位。可见选用合适的材料对于中国传统造物的重要性[2]。中国传统筷箸的常见材料为木或竹。《考工记》中的要求:“一者,以为媺(音美)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意思是要求木头的表面要均匀,不能凹凸不平;讲究木头的质地,以保证制作出来的产品经久耐用;材料之间的连接要紧密,要将两者打磨滑润。简言之,用于制作筷箸的材质要均匀,无明显损伤;质地优良,坚固耐用;材料光滑,便于搭配制成的配件。筷箸,兼具木的深沉雅致与石的厚重凝实,在造型上纤巧精致,搭配金银丝线等装饰,有着极高的艺术装饰价值,此外,木头与竹子方便工匠制作加工,更容易达到光滑、不伤人的使用诉求,表面的保护层具有隔离、防护的作用,适合加工与长期使用。传统筷箸取材十分广泛,除了木或竹,也使用金属、石材等,还有动物的牙、骨、角。金属类筷箸种类繁多,以金、银、铜、铁材质为主,此类筷箸不易受侵蚀、变旧,更加耐用(图三);石制的筷箸有白玉、黄玉、大理石、水晶和翡翠等十余种,此类筷箸由于制作材料较脆,故成品形状多粗而短。此外,常有金属与石材等多种材料镶嵌而制的筷箸。牙、骨、角类筷箸多见于象牙箸、犀角箸、牛角箸、牛骨箸、鹿骨箸等,古人认为其有辟邪之效。

(三)传统筷箸的样式之美

筷箸之形多种多样,这和古人对天地的认知有关。并且筷箸造型十分考究,每一个细节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远古时期,筷箸只是吃饭夹菜的工具而已,两根竖直的木棒都可以成为夹取食物的工具,所以早期筷箸有长有短,样式简陋。随着古代文明的发展,古人逐渐用方顶圆身制作筷箸,即首粗足细的圆柱体,还有首方足圆的形态。一头为圆,一头为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传递着古老的天圆地方、地久天长的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整体扁方的竹箸,还有首部为六边形、圆足的铜箸,至隋唐时期,箸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出现了首足细而中间粗的形态,整体近似“枣核状”。如今,筷箸的形态千变万化,也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和民族的生活饮食习惯,形成了特有的造型(图四)。筷箸的标准尺寸为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2]。除此之外,筷子要两根同时使用,这蕴含着古代阴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筷箸在使用时,必须成双成对、长短一致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在民间文化中,筷箸也成为人类抓取食物的延长工具,只需要灵活使用小小的两根木棍,便可将天下美食尽收口中。

(四)传统筷箸的功效之巧

筷箸看似两根普通的木棍,其设计和使用却利用了费力杠杆原理。人们在夹取时,要先将筷子张开到一定角度,以拇指摁住的地方为支点,上面的筷子在食指压力下围绕支点转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筷箸设计工匠的智慧,巧妙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结合,为筷箸在不同领域发挥多种多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1.用餐工具世界上的进食方式主要有三大类。刀叉作为西方人的主要进食工具,方便古代欧洲牧民宰割食物,刀叉看似方便,但是实际功能十分有限;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人们更习惯于直接用手抓取食物,手抓的进食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食物本身的质感,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避免烫伤口腔[6]。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筷箸为主要的进食工具。筷箸之间没有机械结构进行关联,在使用筷箸时需要以手指执筷完成夹、挑、挖、插,分离食物,包裹食物等动作。由于箸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灵活,也促进了我国传统饮食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2.民乐工具筷箸因使用的灵活性也被当作民间乐器使用,以筷箸敲击盘盏作为伴奏在词之间、句之行出现。由于食具材质不同,敲击轻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音阶,伴唱小调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白居易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有“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王安石在《送吴显道五首·其二》中有“少壮几时奈老何,与君把箸击盘歌”的即兴抒怀。将作为食具的筷箸应用于音乐,无论是在筷箸的发展过程,还是在乐器发展历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3.医疗工具在民间有一句关于筷箸的俗语:“饭前搓筷子,百病难近身。”在传统中医领域,筷箸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通过按揉一些穴位,能够起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等作用。人体手掌、手指末端和手背上布满了穴位,按摩双手就如同按摩全身。有角的筷箸是绝佳的手部穴位按摩器之一。筷箸按摩可以准确、持续地刺激和按摩手部穴位相关的病理反射点,使内脏不断受到良性刺激,而逐渐强化其功能。坚持搓筷动作,可以使得双手穴位得到充分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

二、传统筷箸设计新发展途径

(一)重视筷箸的艺术传承

传统筷箸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财富,做好筷箸传承发展工作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做好筷箸的传承仅依靠企业和个人是不够的,一方面,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完善筷箸艺术传承发展保护机制,通过承办筷箸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借助博物馆、展览馆进行筷箸的展出,以鼓励和支持传统筷箸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构建精神文明的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从思想层面出发,加强对传统筷箸的传承和发展。学校可以组织有关筷箸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传统筷箸文化的认同感。

(二)利用互联网扩大筷箸的广传性

增强中国传统筷箸文化的传播,在全网形成健康的传播圈。利用网络直播、自媒体等扩大筷箸在民众间的广传性,鼓励传统工匠艺人不仅做设计制造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吸引更多人来认识、了解、传播筷箸文化。同时,针对国外的用户,要变被动为主动,研发出更能体现民族特色的筷箸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鲜的血液,让中国传统筷箸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谱写新篇章。

(三)加强筷箸的可持续设计

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带动外卖行业高速发展,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激增,这违背了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物品在发挥基本的功用后,作为设计者可以从其他途径拓展其价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5]。比如,咖啡渣是咖啡馆里最常见的“垃圾”,绝大部分咖啡渣通常被直接丢弃,易造成环境污染。但引入可生物降解的“渣渣管”,可以将萃取后的咖啡粉回收再利用。提倡物尽其用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筷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三、结语

筷箸的产生和发展伴随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蕴含丰富的功能属性和艺术性。筷箸设计的造型、材料、装饰和功能共同展现了伟大的中华文明,筷箸承载的吉祥寓意、高尚品质和道德思想也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本文通过探讨筷箸的艺术价值明确筷箸的重要性,提出传统筷箸的创新发展途径,阐明了筷箸的传承、传播方式以及长远发展筷箸的必要条件,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胜鹏.中国筷箸的文化阐释[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2-14.

[2]陈圣鋆.中国传统筷箸设计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9(3):67-71.

[3]张裕.“第三届中国筷子文化研讨会”综述[J].上海文化,2016(10):121-123.

[4]秦耕.筷箸起源于中国[J].吕梁学院学报,2015(1):9-10.

篇1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request of city work, life, liv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greening work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mprove landscaping urban construction, public dem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ee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1 园林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低价中标,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园林建设工程的招标过程有无底价竞标法(最低价竞标),有标底竞标法等形式,几年前大量采用有标底竞标或邀请招标法,都因招标执行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过程而告终。目前的招标方法普遍采用最低价竞标法。所谓低价中标,其最根本目的是追求价廉物美,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是参照世行贷款项目及国际上通行的低价中标原则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许多项目均采用“经过评审,选择投标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的方式。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对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对招标过程中人为操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随之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多。

(1)较难保证工程质量。园林绿化工程艺术性强,对植物材料的规格和形态要求较高。在现实中,植物材料的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即使相同的植物规格但形态不同,价格也差很多。最低价中标,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往往用的是低价的劣质苗,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2)助长腐败现象的滋生。从表面上看,最低价中标,投资方少花钱了,但是一些企业以超低价中标后,为保证一定的利润,想办法找关系更改设计方案,增加现场签证,反而增加了建设费用。

(3)不利于企业发展。绿化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做大做强,需要一定的利润进行资本积累。而最低价中标,企业为得到工程,往往不惜成本进行低价投标,企业利润不断减少,阻碍了企业发展。

1.2 绿化队伍缺乏专业知识,管理相对落后

由于近年国家大搞园林绿化建设,绿化施工队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但正规专业素质人才齐全的队伍少,施工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施工队伍素质低,不能正确领会和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甚至根本看不懂图纸,不认识植物,也不懂栽培技术。 对于一个普通的自然式植物种植设计,都难以按要求完成,常出现植物配置错位、搭配不合理等现象。从施工现场来看,管理较为落后,主要反映在施工组织计划性不强;操作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工程项目的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不求进步等问题。

1.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工序安排缺乏科学性

首先,施工单位对景观绿化工程的设计思想缺乏深入了解,缺乏和设计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因此不能很好的表达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其次,施工单位未根据施工情况编制详实的栽植计划,并未对人员、材料进行合理组织调配,没有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质量标准。另外,绿化工程是一项集绿化、土方、建筑小品、管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如果各分类工程安排不周会导致整个工程运作困难,这不仅给各施工方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拖延了交工的时间还严重损害了施工单位的信誉。

1.4缺乏专业的绿化监理公司

绿化施工监理很多都是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不管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不管树坑大不大,栽下就行;不管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放样、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从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1.5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相对滞后

俗语说:“三分建七分养”,园林绿化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现今的园林绿化工程注重栽培而忽视养护的现象突出,为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必须加强对树木、花草的养护管理。大多数绿地刚完工时效果好,由于缺乏后期管理,草坪逐渐杂草丛生,树木杂乱无章,病虫侵蚀现象严重,观赏效果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有关绿化的养护专业人员较少,养护队伍中大多是农民工,专业知识少,素质低,技术差。

2 方法及对策

2.1关于低价中标

《招标投标法》明确提出“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合理低价中标法是国际上普遍认可和通行的工程招标方法,但要在我国真正实行起来还应具备相应的配套政策,才能使我国的工程招标工作规范化。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规范业主在招标活动中不合理的行为。在这方面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从而杜绝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工程的质量。在评标过程中,建立中标人低价风险保证金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完善评标专家管理制度,提高评标的公正性,杜绝腐败行为。

2.2加强绿化技术工人的培训

目前大城市的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主要由农民工具体负责,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苗木培育管理、绿化工程施工等基本知识,操作不规范。因此园林施工企业要大力培训绿化工人,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和观赏价值。

2.3施工前准备工作

园林工程既然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园林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项目要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园林工程的实际特点,园林工程较为合理的施工组织还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精心准备、合理计划

在取得工程施工项目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开工做好施工场地、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队伍等方面的准备。根据对施工工期的要求,组织材料、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计划好工程进度,保证能连续施工。

(2)科学的施工管理是施工质量的关键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础,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施工现场要作好以下工作:

①落实分包协作单位和施工条件和主要物资苗木的订购;具体落实施工任务。

②组织综合施工;落实各项技术组织措施;跟踪检查计划的实施,及时反馈;加强组织平衡,保证供应;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施工安全,做到文明施工等。

③预检、隐检及签证工作;整理和审定交工验收资料,组织办理工程交工验收;负责编写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总结资料;做好工程的养护前技术交底,编写保养计划,落实养护任务。

④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降低工程造价,也就是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能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2.4规范园林绿化企业

规范绿化企业是搞好园林绿化的前提。现在园林绿化企业非常多,良莠不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园林工程项目大量增加,二是园林工程在技术性、安全性方面相对土建工程要小得多,比较容易施工,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资质审批机关也应该逐步严把审批关,包括对企业的注册资金,经营经历、内部骨干人员的数量和职称情况,企业专业技术工种配套情况,各种施工设备,企业固定资产等严格审查。重视企业资质的年检,坚决杜绝施工企业有“挂靠”或转包等现象。

2.5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工作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长期性、繁杂性等特点。抓好养护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养护队伍建设。建立业务强、技术好的养护专职队伍,签订养护责任书,分片、定人、定岗、定标准、定任务、定奖罚的管理办法,通过竞争创优的手段促进养护质量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