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69-02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出于保护及管理因素的考虑,很多文物必须在博物馆的保护下才能与公众见面,从而使我们能够学习知识、了解历史、品味文化。
实际上,世界上一切的馆藏文物都处于宏观的静止状态与微观的运动状态之中,且运动是无时无刻在进行。在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如潮湿环境、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影响下,文物的微观内环境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日久天长,文物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从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自然因素导致文物逐渐损毁、衰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文物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所以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变得极其重要。
一、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影响因素
影响馆藏文物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相对湿度、空气质量(气态污染物和悬浮物)等。不同的因素对于馆藏文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主要影响馆藏文物的几种因素作着重分析。
(一)光化学反应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内的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由于其波粒二象性,可以使各种质地的文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引起文物劣化,而且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产生内应力,使文物表面出现翘曲、龟裂现象。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文献、档案、书籍、拓片、图片、皮革、皮毛、羽毛、丝毛棉麻纺织品、绘画、木漆器等有机质地藏品尤甚。
光化学反应致害文物的机理主要是化学变质反应,由光与文物材料分子相互撞击,致使老化并产生热量与空气中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表面出现色泽暗淡,甚至脱色等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光裂解和光氧化两种反应类型。在强度同等的条件下,光对文物的损害,按波长的不同依次为紫外光、紫光、蓝光、黄光。因此,在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应考虑如何过滤去除紫外光,对文物形成有效的保护。
(二)温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温度高不仅会加速纤维质地文物的老化,降低它的强度,而且能够加快化学纸浆的分解和木质素的变化。温度忽高忽低、剧烈变化会引起不同材质的文物热胀冷缩,从而导致文物衰变。
温度致害文物主要是通过文物分子之间相互转变和化学反应活化能改变,致使文物的状态改变,发生无法预知的损伤,缩短文物寿命。
(三)湿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湿度过大不但会使纤维类及有机类文物霉变生虫,而且湿度忽高忽低也会引起纤维湿胀干缩,大大缩短藏品寿命。相比较而言,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伤害远大于温度的影响。
湿度致害文物是指各种吸湿性文物当相对湿度升高时都会膨胀,反之亦然,从而造成弯曲、错位、纤维断裂等。湿度过高容易产生益菌环境,导致霉菌等有害菌滋生,从而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
(四)空气污染物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由于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是很难避免的。如二氧化硫可使金属锈蚀,纺织品、纸张酥碎,绘画、彩塑变色,皮革、皮毛断裂脱毛等;酸雨侵蚀着博物馆室外的古建筑、石刻、雕塑等文化遗存;绘画颜料中含铅的物质与硫化氢发生作用,可使绘画色彩改变;银器受硫化氢污染,会失去光泽变得灰暗;氯氢化物和空气中的水反应,能使纺织品、纸张、皮革的纤维断裂,金属腐蚀矿化,有色材料变色、褪色;灰尘与微生物的传播有密切联系,微生物会造成霉变和虫蛀,从而损伤文物。
空气污染物致害文物是因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氯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对文物的危害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方法
(一)光的防控
由于光化学反应对文物的破坏性,库房应该尽可能少用自然光,绝对禁止阳光直射;窗户要小、要少、要高,甚至不要窗户更好;要选用光线柔和的灯具,光照度要低,光源与藏品距离要适当;库房建筑的屋顶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屋顶吸收太阳辐射能;为了减缓文物材料老化,在光源上应使用不含紫外线的荧光灯管、光纤灯和LED灯等。
(二)低温保存
低温利于文物永久保存,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博物馆推荐的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温度标准为15~25℃,日波动小于2~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文物都是适宜的。博物馆可安装空调系统,保证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的空气温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三)调控湿度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的相对湿度为45%~65%,以日波动小于5% RH为宜,但也要根据文物质地和长期所处环境做综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如北方干燥,自然环境中相对湿度只有20%~30%,文物已适应了这一湿度,若一定要求相对湿度在50%以上则反而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反之亦然。一般要求金属类的文物相对湿度要低于50%,其他文物55%■5%。控制藏品保存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文物库房、陈列柜内放置具有吸湿放湿功能的调湿剂。
(四)小环境处理
小环境处理是指储藏小型文物的囊盒和橱柜中的内环境处理。囊盒和橱柜能有效缓冲外界温、湿度的较大变化。在温度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中,铁质橱柜能使柜内湿度恒定,而木质囊盒和橱柜在调控小环境的温湿度方面则更具优势,对于不同文物的保存,应选择适宜的小环境。
(五)大环境处理
大环境处理一般是指博物馆内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对于文物库房空气应采用净化和过滤措施;在博物馆入口处,有清除观众鞋上尘土的设备;文物库房人员要更换干净鞋入库;库房、陈列室门窗要紧严,加密封条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从缝隙进入;密封文物柜、陈列柜,防止污染物进入;慎重选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藏品贮存设备材料,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博物馆室内环境。
三、馆藏文物包装、运输中的保护
在全球文化共享、文物展览交流活动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保证馆藏文物在运输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无恙,逐渐成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文物的内包装保护
对大型文物来说,一般的内包装大多采用硬纸板制作外壳。内絮经消毒处理的棉花做囊的囊匣,并根据文物情况和种类选择软囊与硬囊。也有的用较好的木制板作外壳,里面根据收藏品的形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对文物能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的内囊。囊匣存放文物是一种传统保护方式,能起到屏蔽隔断外界有害气体的直接危害,避免光对文物的分解破坏,防止尘埃落到文物上。
(二)文物的外包装保护
文物的外包装保护是指将配有内包装的文物根据装箱的规格,集合在适合运输的大木箱或铝合金箱、铁箱或混合材料的箱中。外包装箱应根据所装文物的特殊要求,如防潮、防水、防震、防摩擦、防挤压和防温、湿度变化等,选择适宜的包装方法和材料。总之,文物的外包装箱要求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拆卸方便、整齐简洁,适于长途运输。
(三)馆藏文物运输中的保护
运输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路途遥远、颠簸、天气等一系列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特别是公路或水路运输,应该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对文物包装进行防雨、防潮处理,并采取合理的防震动、防颠簸的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同时,要对运输路线,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了解沿途桥梁、弯道、上下坡道等情况,并做出突发事件预案。
四、结语
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广泛性。在目前博物馆普遍存在业务经费紧张、基层博物馆软硬件条件制约的情况下,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尽量使保护方法简便、易行、节约成本,尽可能多方面对文物加以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知识,并且随时关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经常开展专题性保护技术的科学实践与研讨,不断提高文物科学保护的水平。
只有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好它们,使其在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国内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兴,尹慧道主编.文物保护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陈淑英,赵作勇.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J].文物世界,2011,(2).
保护环境作文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们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必须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是的,我们的世界是庞大的正是这一难题把我们困绕------怎样节能环保我们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经过五十九亿年的演变原本有的石油木材天然气等等的大地赋予我们的财富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
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当你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想吐痰,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选择了吐在地上,那么你想过没有,你在害自己吗?一口痰含有大量的病菌,当太阳着时就会繁殖、传染。同样,当你砍伐一棵树,当你挖掉一片草,当你把脏物倒进河流,难道你没有觉得这是在破坏环境,“伤害”自己吗?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给了我们大片大片的森林,绿地,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是光秃秃的荒漠,还是茂密的树林,你肯定选择的是茂密的树林。那还有什么犹豫的,让我们大家一起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爱护环境,自觉绿化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的未来!
保护环境作文2睡了一觉起来,发现身边的垃圾又堆积如山。唉,这讨厌的人呐!一趁我不注意,就开始偷懒,把垃圾丢在我的身旁。没办法,只有等清洁工来清理了。
我真是想不通,你们人为什么不可以爱护爱护环境呢?我现在是明白了:为是么天空会变得灰蒙蒙的?为什么全球会变暖?为什么……原来这些为什么,都是你们人造出来的呀!你们为什么还不知道保护环境?我真为你们感到无比的悲愤呐!
“叮铃铃”学校里又传出了这熟悉又悦耳的铃声。我知道,同学们有放学回家了。我真希望他们能帮我把我旁边的垃圾给塞进我的肚子里。这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把从前多么美丽的我,多么受人欢迎的我,弄得脏兮兮的,使我不像从前那么光彩耀人。就在这时,有两个小朋友改变了我刚才的想法。我身旁的垃圾的恶臭向他们扑去,他们马上捂着鼻子走开了,我沮丧的想:“唉,指望他们是没希望了!”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又回来了。原来,他们之前是去拿工具。我非常感激他们俩。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课本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那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四、读、议、讲、练是有机联系,步步深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等活动为主,使学生活跃在主动猎取知识、转变思想、锻炼能力的各个步骤上,而各个步骤又呈递进关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断扩张、丰富和深化。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学生自学。
此步骤关键在于学生的“读”。即由学生阅读教材前先拟定好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巡回查看学生看书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此步骤约10分钟)
2、学生讨论。
此步骤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议”。即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分析提纲中所提问题。讨论在同桌、前后学生中进行,教师鼓励关于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回避现实问题,并不时地引导同学注意分析和讨论,纠正错误,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此步骤用15分钟)
3、教师精讲。
讲,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先针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模糊观点进行讲解。然后梳理体系及知识点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内容。最后,教师可利用诱导式提问,形象化比喻,富于哲理性的图画、成语故事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通过展示,比较、归纳,让学生深化理解理论,并与实践紧密联系。(此步骤用10分钟)
4、学生演练。
从古至今,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许多都用脍炙人口的俗语概括,对后人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警示作用。有些俗语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道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合理地加以运用,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本人近几年来收集和整理的与中学生物教学相关的俗语列举如下。
1.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俗语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遗传和变异”一章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更是难点内容,又是高中生物中“遗传和变异”模块的基础。而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奠基石。
以往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和资料、对比自己和双亲的特征等形式,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把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适时地运用到新课导入中,则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听说过吗?学生立刻很兴奋,教师马上说出这两句都反映的是自然规律,学生便能很快指出是“遗传”。紧接着再带着学生分析出俗语中包含的深层含义是生物的物种会在上下代之间遗传,还包括生理特征上也具备遗传的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再乘机提问:还有无这样的俗语了?学生很快说出:“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这时教师加以恰当地引导,不仅能帮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就是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还能进一步明白遗传不仅限于物种遗传,还有性别、形态、生理特征、结构特征等性状的遗传。
再用到“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样的俗语则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变异是亲子间及子代之间的差异,还对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这一本质做深入理解。
2.与生物体结构有关的俗语
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生物圈中各类生物的结构特点的内容较多,可以适时用一些俗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植物体“开花和结果”内容的学习时,学生虽然对果实的各部分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但总是理不清位置关系及子房发育时由外到内各部分对应的果实各部分,这时插入老百姓经常用于启迪智慧的俗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学生一下就能猜出这是描述花生果实的,并能依次指出“麻屋子”指的是花生的果皮,“红帐子”指的是种皮,“白胖子”则是花生的胚,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当植物在开花之后,经历了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雌蕊中的子房会发育成果实,那么子房的各个部分发育为果实的哪些部分呢?”学生只需要把子房由外到内的构成与果实的构成一一对照,便能顺理成章地整理出对应的发育关系,既避免教师过多的讲解和引导,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真可谓事半功倍。
“红花还需绿叶配”是生活中经常用来调侃的俗语,当学习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突然想起,这句话中不也包含着生物学道理吗,绿叶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是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之一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其理解,效果非常好。
在以家鸽为例学习“鸟类的结构”内容时,有部分学生会误以为只有会飞的鸟类才具备相应的结构,教师很快说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俗语,其实是简单明了地涵盖了所有鸟类的共同之处。
3.与生物体生理活动有关的俗语
关于植物体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的教学内容,可用这样的俗语:“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植物体对水和矿质元素的需求及二者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分析得比较透彻。
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可以推动和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方向就不是平常人们说的“水往低处流”,而是“水往高处流”,把常用俗语稍加修改,既引起学生兴趣,又对蒸腾作用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预防传染病的俗语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但是在具体操做时有很多方法,但根本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在生产和劳动安全教育中常说的,“要防患于未然”,而“饭前便后要洗手”和“便前饭后要洗手”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知识时常用到的俗语。
5.在生物与环境关系教学中的俗语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巧妙利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俗语,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又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有所帮助。
“鱼儿离不开水”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好说明,但同时也要辩证分析出在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俗语的应用既透彻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又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了延伸教育。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中,讲到生物之间关系时可以用俗语列举很多例子:“一山不容二虎”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用于突破难点知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则形象地指出了种内斗争的结果。
在种间关系的学习时,用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由学生讨论得出: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可谓一举多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用于指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准确分析可以说恰到好处。
6.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俗语
生物学的很多知识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方面大有裨益。
如在讲到消化系统的知识时,“食不言,寝不语”,“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通过提问其中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然后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和分析,最终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提醒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学习到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时,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列举了一些实例之后,引入这样的俗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再引用“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中重点强调的就是多次反复的条件刺激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学习中只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让学生从科学角度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