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前景发展趋势

音乐教育前景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音乐教育前景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音乐教育前景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化时代,这不仅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其他的学科以及相关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从而突破了文化交流的瓶颈,使其各族文化逐渐的对外开放。目前,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自觉理论也成为了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而音乐教育则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传承之一,人们在对音乐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将文化自觉理论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文化自觉理论下的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音乐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意义

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与“文化自觉”这一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也不一样。其中我国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文化自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一定的文化内容有着相应的了解,对其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认识。可见文化自觉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们在生活中对自身问题有着一定的认识,对其历史进程和发展确实有着一定的理解。这不仅加强了人们对文化转型的自主控制能力,还为新时代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前提条件;其二,在社会活动中,不同文化氛围的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了解,还要对他人的文化进行尊重和理解,从而明确两种或者多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在一起。其三,其当前全球化的社会背景当中,对文化的创新和构件,也是我国文化交流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就使得世界文化主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创新精神。

在音乐教育中,人们可以通过文化自觉来充分的发挥出音乐自身的价值,并且通过创新和创造的方法,来有效的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自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唤醒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得在学生在音乐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音乐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也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在音乐教育中,人们也可以通过文化自觉理论,来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美,进而提高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3、有效的促进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使其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创新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还大幅度的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文化自觉的音乐教育发展路向

由于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教育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上,面对文化自觉的缺失,面对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音乐教育所担当的文化传承功能日益显得重要,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意识,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理解——走向文化自觉的音乐教育的前提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深受西方技术理性的影响,技术成为主宰音乐教育的一切,如作曲技术、声乐演唱技术(美声唱法)、器乐演奏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把技术从文化中剥离出来,而被赋予一种具有“普适性”真理的意义,这些音乐技术可以主宰音乐学习的一切内容,它指导和规范着音乐的教与学。在这种技术理性的影响下,音乐教育中的文化意义被遮蔽了。

近年来,关于音乐的界定已成为音乐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音乐的界定将决定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共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音乐和音乐教育已是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重大转向。譬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世界音乐文化的政策中所言:“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文化都拥有音乐,每个社会都有一种与他社会原则地联系的音乐体系,社会的其他文化,社会的多阶层,各种年龄群体和其他社会支系也拥有他们支系的音乐。”“当音乐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对一种文化的适当理解需要对其音乐有所理解,而正确评价一种音乐则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的某些知识。”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理解实际上彰显了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理解,我们才能明白其文化传统,从而做到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

2.民族音乐教育——走向文化自觉的音乐教育的关键

民族音乐教育需要以其独特的特征显现出来,真正摆脱“民族附加模式”。因为民族音乐教育是建立在民族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由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等都应以民族音乐自身的文化传统为基础。例如,我们不能用学校音乐教育中那种西方音乐的视唱练耳学习方式去训练少数民族音乐的“耳朵”,否则会遮蔽少数民族音乐的“真实面目”,这就需要从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律制等方面去训练其“音乐耳朵”。因此,建构民族音乐自身特色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其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

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走向文化自觉的音乐教育的保障

无论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理解,还是加强民族音乐教育,都是为了树立一种对本民族音乐的文化自觉意识,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当前的音乐教育还需要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各民族的文化都将被带人全面的交往之中,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局面,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越频繁,人与生俱来的家园意识和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越强烈。

当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我国21世纪的音乐新课程中也提出了“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学校的音乐教材中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音乐,这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多元文化的学习并非仅仅是知道一些地区的典型音乐而已,我们应该明白这些音乐的文化内涵,并从比较的角度进行认知,以此做到既要具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又要博采众长,批判性地吸收和建构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这就需要音乐教育中培养人们的跨文化能力。

三、结束语

目前,人们在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化自觉理论也成为了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还为创新型音乐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不过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因此我们还要对其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篇3

1艺术类高校在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艺术类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要求,一对一的面授小课是专业学习的基本条件[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我们要从人才输出的角度着眼,在传统的一对一技术型小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在线教育的高清教学影音视频的实时传输,可以实现教学立体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1传统模式的“教”和“学”

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例如钢琴教育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授课过程中主要以乐曲演奏要领的讲解和演奏教学示范为主,对教育输出,就业导向并不明确,存在轻素质、重技艺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下降,依赖性强,缺乏个性化见解,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明确。传统模式的“教”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学,学生们不能选择上哪个老师的专业课,导致学生不能博览众长,教学形式固定单一。艺术类高校传统模式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模式的“学”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由固定的老师上课,必须按照课程设置的固定教学周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才能拿到学分或者成绩。

1.2在线教育的“教”和“学”

在线教育的“教”和“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5],在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更胜一筹,只要在每学期前学生将相应的课程根据学分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修完规定学时,随时考试获得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重新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重修。学生能够主动规划自己的时间,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共享的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可反复观看学习,相同教学内容的比较性、可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其巩固性学习效果更胜一筹。特别是“名师”效应的在线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专业性的学习机会。共享的在线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成本,但缺少讨论环节,不能及时反馈线上的专业信息。在线教育平台后台维护的客服人员并不是教课的教师,不能代表教师反馈学员的提问。

2核心素养下的在线音乐教育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调民族性,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而在线音乐教育正是在常规性教育的基础上,面对问题,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行为表现。核心素养下的在线音乐教育是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在培养方面要运用现代技术及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高校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给学生传授相关的钢琴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的方向着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老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驾驭教学的能力。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在传统优秀基础教材的基础上,研发适应时展的教材,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分享,从而优化教学内容[6-8]。

3在线教育创新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在线教育的师资质量经过审查报备后方可经营,不能任凭其自主发展。要明确在线教育行业的职责,加大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准入门槛。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定期进行监督管理和行业考核,完善线上教育制度评价机制,提高线上教育的质量和管理。

3.2与高校合作

明确在线教育行业的定位,促进在线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首先,在线教育行业要优化行业内的教师资源,提高对师资质量审核的门槛,明确在线教育师资职称等级制度或制定在线教师满意度量化标准,开放在线信息反馈机制以及在线评论。其次,加强相关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让各行业的教育专家加入到监管体系中。最后,在线教育行业要与高校合作,高校要为在线教育行业平台提供稳定的师资力量。

3.3与媒体合作

要扩大音乐教育的受众群体,将线下音乐教育向多屏互动受众端发展,例如可以与新媒体、网络、电视等教育平台合作,将艺术展演、艺术作品、音乐教育课程等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线上传播,展开全方位的长期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开发、推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线上融合业务及产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支撑体系,确保在线业务的售后维护、服务保障。

3.4增加国际化语言功能

纵观目前在线教育行业的教育内容,从语言的国际化应用方面并未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在线教育平台只是将教育眼光放在国内的基础教育环节,虽然线上的基础教育内容足以让在线教育短时间内增加访问量和经济效益,但对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的多元化方向来说,在校大学生、政府企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同样需要在线教育,有的需要出国深造、有的需要语言培训,有的为了出国旅游更方便沟通。由此可见,线上教育的多语言使用功能比线下教育有更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在线平台进行深造,既节约时间,又节约成本。增加国际化语言功能,能够将本民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国际化、多元化、立体化。

篇4

无论在综合性高校还是在艺术类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是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既具有艺术生的青春与活力,又具有师范生渴望学好本领准备为人师表的热情。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个性较强、情感丰富,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但由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着自我设计能力弱、职业价值观模糊等问题。作为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主力军,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所带来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面对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面对着自身未来的发展,如何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①根据职业生涯的理论,职业生涯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接受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的关键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步骤。因此,根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和任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爱“音乐人”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是相符的。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能力、个性特点、兴趣以及职业理想都不完全相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认知,通过分析、评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确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和计划,将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身体潜力与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气质,他们富于幻想、容易感动、非常敏感,多数学生性格活泼外向、热情健谈、适应力强,但同时许多学生也存在着容易冲动、缺乏耐心与恒心的缺点。尊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关爱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社会人”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接受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从事社区、群众性或企业艺术教育与实践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定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发展趋势,逐步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明确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主动做好职业准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实现个体能力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唤醒学生职业意识并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一课,是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育者”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并不是以学生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促使每一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能够得到与自身特质相符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价值的最大化。

(一)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急需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重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否胜任学校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否真的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等不仅是对其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也将直接关系到基础音乐教育是否能更好的发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发现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意识,增进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做各种准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个性较强、情感丰富,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但由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其社会经验、认识水平还未能达到独立、正确的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情绪与感情具有不稳定因素,常处于波动、迷惘、起伏和抉择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个性化能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面对学习与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随着对自身、职业、社会认识的加深,自信心也会随之建立。而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适应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

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周期缩短的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除了要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外,还应当为学生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分解的自我提升计划,可以增强学习的有序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一) 职业自我意识

职业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二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是自己与未来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三是自信心,即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相匹配的是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备较强的音乐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学习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虽然每位学生的性格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适合音乐教育职业,但是却可以根据音乐教育工作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和发展相关的性格。

(二) 职业生涯认知

“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念。”③

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为花很多时间学好音乐专业技能后,如果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发展空间有限,难有成就,因此优先考虑其他的职业,如从事大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工作或者其它行业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工作,而把中小学音乐教师当作最后的选择。还有的学生认为反正都要到中小学当老师,不需要学这么多。这些想法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结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认真厘清与音乐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的诸多问题,在深层次认识职业发展与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职业生涯产生认同的态度。

(三)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指导者的帮助下,在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大学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④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性较强,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从笔者了解的多所高校历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居多。因此,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参考职业指导师、家长、专业课导师以及往届毕业生意见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措施,并采取逐层分解的办法,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一落实,逐步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习生活的理想蓝图,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现在最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和开始执行后又出现的新的困难和障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规划内容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是相当必要的。学生可以结合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教学考核、教育实践考评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多角度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反馈与修正。

四、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全程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且以针对毕业班学生为主,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入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专家讲座、专业测试软件、专业机构指导、专业课导师指导、建立相关网站等方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中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并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够得到所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所扮演角色的转变。

(二) 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以各门课程教学为基础

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其它专业。作为将来的音乐教师,应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与基本的音乐教学技能,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组建与指导小型乐队、舞蹈编排、音乐基础理论和其它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教师职业所需的课堂教学能力及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与素质是需要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与形成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把各门课程教学与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互相结合起来,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

2.专业课导师参与

音乐类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特殊性,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如钢琴、声乐都是以小班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而且这种教学关系相对较稳定,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因此,专业课导师对学生的个性与专业能力有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专业课导师一般也比较依赖。充分发挥专业课导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让专业课导师参与所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成为学生的职业指导师,将学生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与将来的职业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能比苍白的说教更具有针对性以及说服力。

(三)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

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功就业的途径之一。据笔者了解,用人单位在考核招聘时,他们所希望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歌、善舞、能奏、善讲,还必须能胜任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因此,即将成为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多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培养与社会需求想适应的专业技能。

音乐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公共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根据个人的特长及兴趣选择适合的形式内容,通过个别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第三,音乐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学生将书本与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除了训练掌握、选择及运用音乐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讲课、评课”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板书的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制作音乐课件的能力、制作音乐教具的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之外,还要训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第二课堂)或文艺汇演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习,使音乐教育学生充分掌握音乐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现状,同时也对自身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五、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理论的认识与掌握仍处于较低水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如何加深自我认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关注自身潜能的开发,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提出一些对策及观点,以期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让学生通过规划认识自己,努力学习从而丰满自己的羽翼,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做好全面准备,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自由翱翔。

注释:

①邹放鸣,赵跃民主编.《大学生涯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第123页

②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教育现代

化,2006年第八期

③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④邹放鸣,赵跃民主编.《大学生涯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第145页

参考文献:

[1]王海山,王续琨著.《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当代社会

的大教育观》,河南出版社,1991年

[2]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3]刘燕华,钟福祖,马莉.《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研

究――以西北民族大学职业指导调查为例》《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4]张立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教育研究》,2006年第八期

[5]李军,费剑南,董承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

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

23卷第2期

[6]盛宾.《论师范教育转型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7期

[7]赵慧娟.《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高教论坛》,2006年4月第2期

[8]赵金秀,王晓莹,吴弘萍.《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模式的构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年第5期

[9]于立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篇5

民歌教学是当前高等音乐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了音乐领域歌曲的主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歌曲反映了当今时展的趋势以及文化特点,在音乐领域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需要认识到,对于当今时代文化过于重视必定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歌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一项工作。

2 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现状

当前,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从整体上看,民歌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被解决,主要体现在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较少以及教学创新性有待提高三个方面,以下文章分别针对上述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

对本地民歌重视程度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兴趣必定不会非常高,而学习兴趣的不足对于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从本地民歌的教学入手,逐步深入,去实现民歌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高等学校在民歌教学中并没有通过这一步骤来实现,而是直接开始了对各民族民歌的教学过程,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过渡,因此也就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2.2 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了解较少

在民歌教学中,各民族民歌的教学都非常重要,不同民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以及所体现的文化也存在差别,在教学之前,必须要针对所要学习的民歌所在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向学生普及,这样才能使民歌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之前,学生对于各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了解还不够清楚,这会极大程度地阻碍民歌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教学创新性有待提高

创新性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于各个领域的创新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领域的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这一领域发展前景的一个主要标准。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学还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特点。要知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歌原有的特点以及底蕴非常重要,但想要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加符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创新性更是显得尤为必要。

3 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策略

从上述文章的阐述与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效果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水平以及民族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3.1 注重对本地民歌的教育

对本地民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民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本地民歌的教育。例如,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在民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鄂伦春族民歌的教学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其学习兴趣能够提高。《鄂伦春族小唱》是鄂伦春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在过去,鄂伦春族一直都是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在狩猎归来时,人们都会通过歌舞的形式去庆祝,而《鄂伦春族小唱》便是这一民族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歌颂的一个民歌。

3.2 了解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对于民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在民歌教学过程中,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础。例如,蒙古族的民歌与新疆的民歌便具有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但体现的均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以及文化特点。相对而言,新疆民歌体现的则是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如《玛依拉》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新疆人民幽默、活泼的特点。

3.3 提高教学的创新性

篇6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独断性、“领合式”或“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多元互动教学设想的提出与实践无疑顺应了当今高等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历史潮流,互动是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互动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而多元互动教学正是互动教学的升华。多元互动教学的实施与开展,在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策略和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教学的现状

随着连年的教育扩招,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发展与挑战。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拓展,也是发展进程一直存在的困惑。弹唱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与必备课程,教授与学习的程度制约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能力拓展,甚至影响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实践。现如今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弹唱课程,学生人数众多,课程需求大,教师教育压力大,不能满足技能问题中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弹唱专业作为新形势的产物,专业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教师教学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学内容上,往往是简单的几首曲子感受学习,脱离了实际应用;再之,学生钢琴基础能力差距较大,教学进程缓慢。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只作技能训练的部分,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加之对学生的实践考核形式单一。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一教、学生单一接受”,角色互动与转换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也没有给师生、生生教学情感交流的互动时间与空间。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指引下,首先,强调高等院校自弹自唱课程应随着时展而变革,使高师自弹自唱课程主动适应地域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时代需要;其次,注意增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再次,初步转变了“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专业的师范性教育灵活掌握基础教育教师需要的能力与专业素养,这就要求培养机制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需求,建立健全与完善课程机制、考核与评价模式,给予互动交流的空间。在弹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对弹唱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合作互动学习交流、就业前景的需求关注。帮助学生清楚的认知弹唱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目的,制定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坚持因材施教,做好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建立线上讨论反馈与线下实践学习的双效互动模式。营造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良好环境,师生都要转变以往的思维定式,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给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的有效迁移。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结合理论技法学习、实践观摩,课下给学生布置弹唱拓展练习,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现旋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艺术活动,或设计中期“弹唱大赛”,创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更多的是激励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课程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与课程考评机制。规范和完善考核机制,将日常课堂、中期检验、实践锻炼、期末创新,相互结合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定。引导学生对弹唱教学、学习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利用评价与反思相结合,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与不足,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建立学生合作意识,调整自己的弹唱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多元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的教学不仅更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沉闷局面,更拓展了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使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快乐无限的音乐享受。教师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弹唱课程教学与学习中的认知与体验,融入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情感转换与实践拓展,逐渐达成教学与学习双向成长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课题成果,项目名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K04。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1.1 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组织落实教育教学的重要根据是明确培养目标,其也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比起来,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普通高等院校是音乐家、高级理论人才、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教育家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将符合如下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出来:同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具,可以承担文艺团体、群众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基层文艺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是要将“实用型”人才培养起来,并非培养学术性和理论型的人才。可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高职音乐教育并未将自身的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地考虑在内,也不能够根据市场所需的音乐人才作为基本向导,只是简单地应用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的教育模式,特色不够明显,缺少系统性和职业性,这致使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毕业生普遍没有很高的质量,这些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根本不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这就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限制。

1.2 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不明确

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才,高职院校身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必然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之内。可以高职教育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根据本身特点,积极培养应用型和实践性的人才,不可以对本科教育的音乐教育模式一味地模仿。如此一来,很多人就会不明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所在,进而导致人们误解了职业教育。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就是因为没有清晰定位音乐教育专业,造成其教育出来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职业性,最终致使在高校教育中其不能够获得应有的重视。

1.3 缺乏层次,忽视个性

(1)层次不清。通常音乐教育被分为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提升欣赏能力、形成综合素质这四个层次。要想完成这四个层次的教学就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少高职院校都不够重视该问题,对不同层次对应的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往往是在接受了前两个层次的教学之后才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一层次的鉴赏和体验,进而让学生能够对作品的美感和意蕴加以领悟,获得审美上的认同感。(2)无法因材施教。高职院校通常仅仅设置音乐欣赏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重视的仅仅是理论性的欣赏。不同层次和基础的学生需求根本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满足的,更不用说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不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教学特点。

2 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及建议

2.1 明确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办学宗旨,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该改革其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就应该将合理的办学宗旨先建立起来,同时将对应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来。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自己学校的特色所在,和自己的特色相结合对本科教育进行借鉴,将专业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高职培养学生的目标所在,因此,改革高职音乐教育应该以文化市场的需要以及发展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专业音乐人才进行培养。

2.2 调整课程设置 ,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对于课程设置的调整,调整课程首先应该强化有关专业知识的整合,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比如说将技能实践同音乐理论结合起来,将音乐赏析同中外音乐史结合起来等。其次,将学生未来身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所教授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为人,比如说强化教育学、心理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想要将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出来,就应该调整课程,这为学生成为中小学教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实施多元化教育

(1)走跨学科发展道路。除了在本专业开展音乐课程外,还在其他专业也开设音乐相关课程就是所谓的跨学科发展。音乐教育凭借其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娱乐性的特点,在高校的学分选修和双学历培训两方面都具有很特别的优势。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基本上都是应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学生不仅需要在必修课方面获得充足的学分,还应该在选修课方面获得必需的学分,这样学生才可以顺利的毕业。音乐教育在选修门类上,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开设独唱辅导、合唱队训练、键盘乐、民族器乐、电声乐等课程,用音乐教育特有的娱乐性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众多的选修课中脱颖而出。这些都有助于高职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

(2)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学生推销自己、得到效益、走向社会的有效渠道就是社会培训。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水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之后,就开始进军对艺术的追求。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经不再能够使人们日益增长的音乐素养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学校应该抓住新时代的这个机遇,设置相应的舞蹈班、器乐培训班等,并定期举办些合唱团以及音乐普及讲座等,将教学以及后勤服务提供给社会音乐生活。如此一来,学校既可以增加收入,贡献学校的经济建设;还能够拓宽专业的发展渠道,将社会知名度提高,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4 为学生提供个性空间

(1)开设视听练耳课程。音乐艺术也被叫做听觉艺术。听觉艺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凭借耳朵进行聆听。可是耳朵会听但是未必能够审美。只有经过听觉基础训练的学生才能够自发地去感受美,听觉的敏锐性也更强,进而这些受过听力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对音乐的意境理解和欣赏的更到位,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2)组建兴趣小组。学校可以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来安排音乐学习。可以将有着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成立成兴趣小组,经常性地举行活动,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练习,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以进行单一辅导,将学生对乐器的熟练程度提高。同时也可组建组件舞蹈队、合唱团、乐队等,开展三下乡慰问演出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高职音乐教育再21世纪的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突破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将高职院校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的高职音乐人才。

篇8

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师范教育布局的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才面向基础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一时期,高师得到空前发展,音乐专业持续火爆、不断扩招,如:贵师大2010年招生人数已达400人,在校生1600多人(含成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近二十倍。这种持续火爆的发展态势给声乐教学带来巨大挑战,转变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期的动力与阻力

(一)改革的动力

1.回顾历史,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核心。要提高民族的素质,首先要重视教师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说明国家对教师教育高度重视。1997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通知精神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是国家对高师的硬性要求,是高师改革潜在动力。

2.高师音乐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美育功能,进而提高国民素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的责任也就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音乐人才。这是来自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3.全国师范院校布局调整后,高师肩负着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师资教育历史重任,比如贵州省过去27所师范学校所承担的小学教师任务就落在高师的肩上。如果高师再用过去旧的专业模式培养小学教师,便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研究多层次的师资教育新格局,探索新模式,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型的多层次教育模式。这是来自高师内部自身改革的动力。

4.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奇缺的问题,逐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迫使高师放弃困扰音乐规模发展的,声乐、钢琴技术类等课程独有的,一对一“师徒式”个别课模式。只有打破制约发展瓶颈,用“小组课”、“集体课”取代“个别课”,才能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改革的阻力

1.传统思想就认师徒模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乐者,是艺人,他的技艺是从师傅口传心授得来,几千年来中国音乐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仍然是众多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不二法门,不可取代。其原因我认为专业技术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经验。对这些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问题的解决,只能凭借经验判断,经验需要积累。徒对师就心生依赖,并希望师傅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从中也积累自身的经验成为师傅。传统思想就认这种师徒模式。

在音乐专业教学领域,钢琴、器乐、声乐(人声)都是一种乐器,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活动才能表]出来,这些技术能力要经过漫长练习才能形成,对他们的教育也只能在练习的动态中加以指导,也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发现并纠正问题。

2.固有的成熟模式排斥改革

钢琴、器乐、声乐的教学方法,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近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若干音乐人才,他们都活跃在中国音乐表]的舞台上,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保守者坚守这种模式和信念,他们排斥改革,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要在短短一节课内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他们认为声乐教学中,男声、女声,高音、中音没办法一起练声,没办法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

3.意识形态抵制改革

改革初期,高师的教师都是通过一对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音乐人才只能这样教,不能改。在他们看来,高师音乐教育当前模式是从建国到现在探索出来的成功的成熟模式,培养了不少成功音乐教育人才。现在用“小组课”代替“个别课”违背音乐教育规律。在他们的观念形态中抵制改革。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以来的成绩与问题

(一)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在教育部2005、2006年先后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和音乐发展的规律,对声乐模式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和探讨。改革尽管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1.声乐教学的定位,为转变教学模式指明方向。教育工作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音乐师资,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人员。过去高师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这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师必须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未来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用性、复合性、综合性,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需要。

2.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扩大办学带来契机。过去声乐“个别课”个性化较强,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探索个别课、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课型按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来划分,课时则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通过个别“还课”纠正学生歌唱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集体课学习声乐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课中的共性问题,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省去了教师不断重复的内容,为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有效空间。

3.多层次办学,为声乐教学提供全方位探索的舞台。90年代初,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这时期专科层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较快发展,只有本科专业的大学也增设二年制或三年制专科,还为解决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增设函授、夜大等成人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声乐教学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学生进行“小组课”、“集体课”对比、探索、实践,现如今已经总结出声乐“小组课”、“集体课”的诸多成功经验。由于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90年代后,音乐师资缺乏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4.扩大招生规模,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2000年后,由于声乐“小组课”得到高师广泛认同和采用,音乐系大量扩招得以实现,因此才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空前发展的机遇。近些年来音乐专业术科考试持续火爆,很多大学的音乐系从在校生人数看,已经成为最大的系。从这种发展趋势看,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恢复办学到升格发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辉煌成绩,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的问题,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应该对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爆进行理性分析,冷静思考。

1.扩大办学规模如何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多年来音乐艺术类招生持续火热,因此高师也不断扩招,年年创下新纪录,对音乐教育来说这是件可喜的事,但是如何科学地配置师生比,而不是一味扩招,需要决策者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2.扩招后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猛增,给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如:遵义师范学院在校生743人,声乐教师10人,声乐课从4人增加到8人。贵师大在校生1600多人,声乐教师18人,声乐课从4人跃升至30人的“小班课”。在如此情况下,如何能保证声乐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保证未来音乐教师的素质,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学生就业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断递增,就业压力加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继续探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占领就业市场?是改革高师的办学模式多渠道就业?还是控制招生规模减轻就业压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4.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目前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热,因为就业压力因素能坚持多久?会不会有一天从一个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如何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当前困惑与希望

(一)当前的困惑

1.如何从本质上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当前,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没有从本质上突破,能不能突破?我认为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困惑。因为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2―4人或4―8人的“小组课”在教学性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与“个别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缩短了个体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随着时间缩短而降低。因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发现和纠正,所以给教师提意见的学生不在少数。“小班课”更是如此,教师没有时间一个个听学生唱,只能十几个学生齐唱,并给予总体指导,就跟排合唱效果一样。如果突破又如何突破呢?留给大家思考。

2.现有的“小组课”有无科学程序和标准?这些探索是否可行?

我们在“小组课”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探索,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音色类型、表]类型进行分组,有通俗表]组合、民歌表]组合、美声表]组合等,学生可以自由命名和组合,教学以训练学生组合的综合表]为主线,强调学生声音统一,动作协调,表]完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找到自我,在失败中找到差距,在获奖中找到自信,最终锻炼他们逐渐成长。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学生喜欢,热情高,动力足。但是否符合国家要求,这种探索是否可行?

3.“集体课”或“小班课”有无固定程序和方法?这个探索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我过去工作过的师范学校,一位老师硬是在47人的中师音乐班,用每周二节声乐集体课排了三年的合唱,最后用一次毕业合唱音乐会,结束三年声乐教学,这种合唱教学形式的声乐“集体课”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是否值得探索总结?

(二)改革的希望

1.从硬件投入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有了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近10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投入,再加上国家进行师范布局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一级师范过渡时期,高师音乐系从硬件投入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是对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以物质保障。

篇9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Strategy of Music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Rui

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生力军,是联系高等音乐教育和未来全面人才的纽带和桥梁,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多年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为国家有计划地培养了大批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面对“要求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当今社会,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不适应当代和未来教育发展的缺陷。本文就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探讨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顺应时代改革潮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面对高度信息化时代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当今社会,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全面素质培养。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主要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近年来虽有一些改观,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轻视全面素质培养的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与传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音乐教育还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专业量较多而知识面狭窄,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课程结构专业性特点过于突出,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知识,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人文素质较差。音乐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极少便是最现实的例证。第二,传统的音乐教学,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理论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技能知识的均衡性和通用性。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影响的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没有把教师的个人品质、人格力量在内的综合因素和作用贯穿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状况,导致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没有能够很好地内化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

2、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学双方的角色固定不变,教师是当然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当然的知识接收者;教师按教材、大纲主动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按规定被动接收知识,共同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在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面前显然会暴露出僵化、落后的一面。一方面,一些一成不变的内容和方法显得过于陈旧,过死,过时;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3、重理论讲授,轻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教师角色的体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传统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截然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这个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

4、重传统,轻当代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还是几乎把内容和注意力放在传统和过去,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对于中西方几千年音乐文化的阐释与演绎,却忽视了当代音乐及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向,使得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脱节。

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们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大教育观念,以能力为基础,以人为本,加强通识教育,以适应当代和未来教育的发展。

1、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大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在传统专业观念支配下,将视野囿于自身的领域和范畴,较少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领域发生联系,不注意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去分析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教学谈教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音乐艺术不断突破传统表现领域、形式和意义,向电子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拓展,出现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和前景。因此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大教育教学理念。自觉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去认识和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社会文化思潮变化和发展变化,及其与音乐艺术、音乐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作用和意义,同时深化音乐教育功能观念,使其超越一般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成为民族交往和世界交往的重要手段,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只有具备现代化大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2、以能力为先,改革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适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基本目标,进行以能力为先,以通识教育为特征的改革。

(1)能力的培养可分四个方面:1)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中,不仅仅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更主要的是深化强化和内化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体验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真正体现在实处。2)打破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课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教师更多地是以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从而加强师范能力的培养。3)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使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通过学习,真正在思想上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具备应有的教学能力。4)改革仅有一次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在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见习的机会。可以安排一周时间见习。有计划的让学生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观摩有深度的音乐教改探索课、实践课和竞赛课,取人之长,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且要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将原有的五周扩大为六周,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杜绝超前实习(安排在四年级二学期),这样一利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学生完成专业教育的全部课程;二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教学适应能力和从教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因素,遵循人类知识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所提出的音乐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原则,改革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素质,加强通识教育。

1)减少必修课,搞好音乐学科内各专业科目的综合,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如乐理与视唱练耳内容整合;曲式作品分析、和声、歌曲作法整合;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整合;音乐综合技能技巧训练与开展综合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等。

2)增加选修课,开设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如增设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生理学、音响物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马列名著选读、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赏析、社会科学理论、人类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科目。

3)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如加强合唱实践与教学、指挥实践与教学、电脑音乐制作、多媒体辅助技能课教学、管弦乐配器等课程。

3、改革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能力。

篇10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种多样的音乐选修课、艺术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高校中不断涌现,所有这些不但促进了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也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要开设音乐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这种现状更加符合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校的公共音乐课是真正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最佳体现。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且很多大学生又对艺术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作为大学素质教育之一的公共音乐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高尚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趣味,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从而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素质和竞争力。那么,什么是公共音乐课?它是指承担非艺术专业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任务的课程。而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在大学校园里开设音乐课,实践证明其影响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古今中外在大学期间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有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家等。例如,俄国的化学家鲍罗丁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在音乐方面也很有研究。

高校公共音乐课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大学生们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和陶醉,与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其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为其面对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开设公共音乐课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因为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学校应不断开展各类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可以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动,适当增设声乐、器乐、舞蹈等专项选修课,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社团的活动形式可以为音乐课所借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而且能够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到每个校园文化主体之中,实现对人的心灵、精神、性格的塑造。同时,丰富多彩的艺术团队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大学音乐课应注重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歌舞剧等中外优秀作品,达到增长知识、加强修养的效果,并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音乐专业教学相比,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在于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在于通过简单实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学会在音乐中体验情感。如果公共音乐课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深奥的音乐理论,反而会消磨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所以,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是上好公共音乐课的前提条件。

课堂是学生学习艺术的重要场所,因此,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课堂环境,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在潜意识方面给学生一些艺术的提示,是上好公共音乐课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设计可以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枯燥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对公共音乐课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要增加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也可以运用音乐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作品,如《茉莉花》《乌苏里船歌》《绣荷包》等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曲调优美、语言生动朴实、富有生活气息、地方色彩浓郁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选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富有时代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亲吻祖国》这一类歌曲,通过欣赏这类歌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有选择地介绍欧洲音乐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及作品,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除了热爱自己祖国的音乐宝藏,对西洋音乐风格也有初步认识,对音乐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力。如歌曲的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不仅仅运用了声音来表现,还运用了肢体语言、服装道具等来更好地诠释作品,这也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在高校中开设公共音乐课,是以培养有水平的欣赏者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创作者为目的。所以,开设的公共音乐课课堂形式主要以欣赏和学生参与为主。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和艺术的积极性,还可以真正使艺术走进学生的心中,零距离接触艺术,也可以发掘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思维更加开阔。

此外,还应该让公共音乐课走出课堂,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多元化特征。目前的公共音乐课由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介入,已具备可听、可看的特点,但是在课堂上欣赏再好的音频、视频,其效果往往也无法代替现场观赏给予内心的震撼和冲击。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音乐课走进音乐厅,让学生细细地聆听音乐大师、优秀乐团演绎的经典名作,或是最新的时代力作。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仅靠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

近年来,一些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多方面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锻炼人的语言功能。如果让大学生真正爱上音乐,那只有让他们进入音乐的海洋里,唱起来、跳起来,让他们体味到表演和创作的快乐,他们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艺术。所以,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也是大学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之一。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更注重发展人的全方面素质。每个人都有审美需求、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这是人类进步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让大学公共音乐课在高校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佘远富,刘超.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陈金江,许晓东.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高宝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J].教育研究,2003(7).

篇11

二、引入原生态音乐对高校声乐教育的意义

高校声乐教育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保护而言,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原生态音乐的起源地多在偏远的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却没有文字,因而,生长在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凭借口口相传的形式广为流传。现今的原生态音乐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社会中愈加被重视,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继承传扬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所在。高校声乐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的音乐人才,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积极融入,可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背景和科研优势,依靠专业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是培养多元型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声乐教育将原生态音乐引入其中,用原生态的方法和视角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和分析,用声乐的艺术视野对原生态文化进行体证,可以使高校声乐与原生态音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沟通,二者相互推进,相得益彰。再者原生态音乐历史文化丰厚,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等相关学科的文化内容。因此,原生态文化的引入对于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声乐教育的学科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音乐素养,为高校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元素,使高等声乐教育更加丰富和多元,培养的人才相对素质较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篇12

一、电子管风琴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一)在社会音乐普及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键盘乐器开始引入我国,单排键电子琴在我国曾经风靡一时,由于在教学理念上向技能技巧训练严重倾斜,轻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虽然有单排键电子琴热,但中国却没有电子键盘音乐。

电子管风琴虽源自美国, 但日本却一直走在电子管风琴领域的最前沿。后经我国台湾地区盛行随后引入大陆,虽然专业艺术院校均开始使用日本YAMAHA电子管风琴,但由于价格原因难以进入普通家庭,成为电子管风琴普及教育的瓶颈。随着国产电子管风琴与YAMAHA普及型的问世,这一难题将迎刃而解。它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电子管风琴在国内的发展被业界专业人士看好。

近年来随着电视选秀节目中玖月奇迹的一炮而红,全国各地电子管风琴的学习热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电子管风琴丰富的音响效果引导孩子欣赏音乐,进而尝试去演奏音乐最终热爱音乐,已经成为音乐教育者的一种可能。

(二)在专业院校的发展状况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YAMAHA公司通过培训班的方式进行专家授课,并通过国际考级认证。为我国电子管风琴的发展培养了众多具有国际资格的教师,为电子键盘事业的发展与专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1990年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了电子管风琴的本科专业,这在中国电子琴专业教育上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现如今全国已有53所高等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学科及专业选修课,中国进入了一个电子管风琴事业高速发展的时代。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国内院校片面追求华丽的音响效果,从注重创编的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注重表演的填充式教学,片面强调丰富多样的音色、极具震撼力的节奏,只突出其演奏性,却忽视了应侧重于学生创编、即兴能力的培养。只有尝试自编自创音乐作品,演奏者才可以从中学习例如缩谱、配器、和声等音乐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使演奏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只有优秀创编作品地不断涌现,才能带来双排键电子琴事业的真正繁荣。

二、电子管风琴专业在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管风琴专业的目标指向了将来的音乐和教育,沿着具有时代的特性,并随着时展而发展。

(一)与音乐制作接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进步的时代,人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爆炸,未来的互联网将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并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电子管风琴正是一个能够连接网络并带有计算机功能的乐器,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实现软件的更新与共享;更能将作品通过互联网公布出去,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让远在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共同完成一首乐曲的演奏。

电子管风琴虽然无法与电脑音乐浩如烟海的音源、节奏相提并论。但电子管风琴通过与电脑相接轨,就可以借用电脑音乐庞大的音色库、节奏库,最大程度的发掘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潜力。

(二)再现管弦乐队

是指电子管风琴的声音与原声乐器的声音,通过电子放大声音乐器的再现演出,表现了非常强的融合性和逼真音响效果,让所有的观众为之震撼,同时能够节省很大的开支和人力,音乐的形式变化更加地宽广,变化丰富。

目前,在国内的专业艺术院校中,由于众多原因的限制,在培养指挥人才方面,弊端是显而易见。电子管风琴的出现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用它演奏总谱可以尽可能接近交响乐作品的音响效果,培养学生对交响乐队中各乐器的敏锐听觉。

电子管风琴作为“一个人的乐队”,灵活机动,用途广泛,方便排练与演出,它不仅能够为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节的演出担任伴奏,还能为协奏曲完成伴奏任务,觉不失其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也同样能完成独奏任务,用途更加广泛成为双排键电子琴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三)教育的综合化

由于传统乐器专业主要培养演奏家、教师、研究阐释者,而电子管风琴专业要培养的应是集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技巧开发者、技术研究改进者多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键盘乐器的训练、管弦打击乐的奏法、作编曲、合唱指挥等这些全部由一个人来完成,这是电子管风琴本身赋予的使命。

三、结语

电子管风琴的产生与发展基础的动力是现代技术和反映当代思潮的流行音乐,但是应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它应该是反映时代的特点并与时展共同进步的乐器,它将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创建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为当今的音乐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继勇.演奏同创作结合艺术与科技并重──关于培养双排键电子琴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

篇13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融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其成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音乐类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高校音乐类社团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需要,使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成为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一股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力量。另外,还可以利用高校音乐类社团这个平台,在提高高校音乐类社团群众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保证包括高校音乐类社团在内的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创造其健康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高校音乐类社团在构建先进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1 全面开展,增强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的广泛性

高校音乐类社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吸引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参与,成员具有广泛性,在学生中拥有极强的影响力。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求知欲强,而通过参加音乐类社团活动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欲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高校音乐类社团成员具有广泛的基础。

鼓励大学生创建各种各样的先进的音乐类社团,音乐类社团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名族歌曲的音乐社团、红色歌曲的音乐社团、声乐系列音乐社团、器乐类音乐社团等。民族系列的音乐社团可以团结各个民族,顺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节奏,红色歌曲类的音乐社团可以鼓励大家唱响红歌,培养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操,终于党,忠于人民。

高校音乐类社团能加强校际联系、社会联系等。音乐类社团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作为高校应该鼓励高校类音乐社团与各个高校及国内外著名音乐团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请进来”指的是,音乐类社团要创造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取得学校有关领导的指示,把国内外著名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类社团或音乐专业团体请到高校进行演出并进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从而为高校类社团发展树立风向标,拓展其视野,提升其建设品位。“走出去”指的是,鼓励各高校音乐类社团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品味,然后与其他高校音乐类社团及国内外知名音乐社团或专业团体之间进行联系和沟通,在此期间,通过各个专业之间的、个人与个人的,或整台文艺演出的交流,可以就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更进一步地共同排练一些精品的节目在高校及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

2 综合利用,发挥在构建先进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2.1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当前形势教育相结合

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铺就了广阔的前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着新型的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培养通才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作为高校音乐类社团,要紧跟时代改革步伐,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营造全面人才营造良好氛围,就必须提高水准,适应潮流。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要内向和外向结合,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内容,去广泛地、积极地开展活动。今天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信息交换、文化交流,打破了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局限,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具世界性和开放性,在这种新形势下,音乐类社团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打开校门、多开渠道,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横向联系,把活动置于更加广阔的领域,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和信息交流,形成理想的人才锻炼和成长环境,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要密切注视社会发展趋势,掌握人才培养信息要求,根据学校教育结构的改革变化,时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当今世界既然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就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因此,高等教育应把眼睛紧盯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盯着市场和经济,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做贡献。

2.2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音乐类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社团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效应。一方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塑造、引导、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社团文化。另一方面,高校音乐类社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与情景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隐性效应,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通过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互动效应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

高校音乐类社团,它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高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以及高校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音乐类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长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类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会组织共同构建了学生活动的两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