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设计

保护环境的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护环境的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护环境的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介绍

(一)园林景观的相关介绍

园林的定义,在我国范围内为: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水体、植物、建筑、地形等事物的综合布置,提供给人们观赏的环境综合体。园林景观主要是利用土地及其上面的建筑物、植被等构成具有一定艺术特色、形态、环境艺术的综合体。我国园林景观类型按其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软质景观。其构成元素为软质物质,例如:植被、水体、风雨、阳光、天空等。第二、硬质景观。其构成元素为硬质物质,例如:栏杆、墙体、地面、景观构建物等。软质景观一般具有自然特性,硬质景观一般具有人造特色。城市园林景观是给城市增添一道风景和特色的美好事物,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气息、实现对生态的有好保护。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介绍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地形一般为陆地和水体两类。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特征、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设计等,以及保护环境功能的大小,都与园林景观设计有关。其设计原则如下:(1)因地制宜。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协调地形与环境的关系。在能够和分析地形、给排水、种植植被之间的关系,使得设计出的园林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2)因景得宜。地形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很大,是设计的基础。需要对地形进行综合规划。将不同的地点与环境条件进行灵活组合,充分利用自然美景,合理规划,使得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3)随势生机。在同一块土地上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就需要合理改造地形,规划和组织空间景域,创造出不同的效果。(4)具有人文和艺术特色。园林景观是人为的艺术加工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美,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园林美原则,使得其人文气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园林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的共融

(一)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对环境保护

现阶段全球环境日益恶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园林景观设计是应对环境恶劣问题的一项举措,它建设的目的就是改善环境质量、制止环境破坏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对环境保护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园林景观设计必然是基于对我国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优化基础而落实的策略。之所以引入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就是为了更好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所以,在实施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植被、水源,通过一定的设计元素,综合人文理念、环境保护思想、艺术元素等,实施现代化艺术景观设计,以此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在大量植被被人们栽种、培育和养护的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形效益就是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园林景观设计完成之后,居民、游客等不忍心破坏植被,由此也可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关注的展开。所以,只有在加大力度投入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管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园林景观设计能改善环境质量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植被,包括花草树木等。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的呼吸作用能够带来新鲜的氧气,同时对吸收粉尘也有帮助。实施植物造景措施可以对当地水土保持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涵养水源、预防洪灾也有一定作用。如果在坡地土地上种上花草,那么就会减少大雨过后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基于水土保持作用为前提,应该选择那些生长比较稳定、具有较强储雨能力、枝干高粗、根系深广、溪水能力较好的落叶层种类的树木。由于它们具有固定土、石的作用,所以能够提升该地区的渗水性,植被能够很好地 保持水分。根系深广的主要有这些植物:水杉、枫树、柳树等。这些植被能够很好的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也能有效减少对河流、湖海地表径流的污染。

(三)园林景观设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园林景观设计中含有大量的植被,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氧气,呼吸二氧化碳,而起到改善城市空气的作用。对于城市粉尘也有一定吸附作用,提升空气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够起到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辐射的作用。生态园林设计的原则下,模拟群落结构,保护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各种群落能够利用资源、时空条件等进行相互补充,使得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园林景观设计将景观、生态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运用和谐的节奏、统一的韵律进行美学协调,给人以丰富的美学感受。

三、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园林景观设计能很好的促进人们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身设计、施工与养护能够实现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也能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园林景观设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能够更好的展现一个城市的特殊魅力,具有美化环境、加强视觉审美,实现人文性、景观性与观赏性作用,对于改善环境,保护环境资源有积极推动作用。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合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关键举措,我们要不断加强深入研究和改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篇2

    保护环境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发扬传唱的热门主题。为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公路施工带来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国已提高了对公路环保的重视,并且在环保理念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我国在交通设计中环保理念的应用起步较晚,早期的公路设计中,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放在首要位置,而环境保护方面一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发生,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渐渐地,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对环境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环保理念在建设事业中开始受到关注。交通部先后颁布了一些关于环境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而促进公路建设中的环保工作。近年来,环保理念在我国的公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例如智能交通技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绿色生态技术等一系列的环保节能措施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基本达到了公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给人们呈现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绿色环境图。

    2.公路中的环境保护

    2.1公路环保的意义

    公路中的环境保护是以实施可持续发展为基准战略,决策与开发公路建设活动的一种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公路中的环境保护是指人类自觉地、有公共意识地去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防止周边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公路中的环境保护是以建设中的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着手点,根据各有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让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2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所谓环境影响问题是指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势必会伴随环境污染,环境遭受到破坏,人们的生存空间就得不到保障。在公路建设中如何会产生环境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施期会对附近的工作单位、居民造成噪声污染,尽可能的相互协商,安排和调整合理的施工时间;2周边的山区公路要谨慎考虑地理环境与安全环保因素的影响;3风景观光区、自然保护区应特别注重对稀有野生动植物地带、自然景观的环境造成的影响;4含有油类物质、化学成分的建筑材料、沥青等在堆放或排放的处理上对河流或民用水井带来的影响;5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及时设置排水设备,防止发生滑坡、冲塌等现象;6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及行人对公路沿线造成的环境影响。

    2.3公路的环境保护工作

    2.3.1对空气的保护工作

    (1) 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灰状材料要加以遮盖,避免造成粉尘、扬尘污染。

    (2) 公路施工的拌和站、堆料场不应集中在居民区、学校等人多的公共场地,应设在空旷地区。

    (3) 铺设沥青路面时,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学校、居民区、医院等环境敏感地带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符合环保要求。

    2.3.2对声音的保护工作

    (1)公路施工商主动与附近的工作单位、居民进行协商,安排和调整施工进行时间,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2)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施工人员,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安排人员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噪声的接触时间;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在最低声级的水平。

    (3)在居民住宅区附近道路施工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3.3对生态的保护工作

    (1)在清理现场,便道建设时, 要考虑周边沿线的自然文物景观是否受到影响,尤其是公路穿过旅游区域或旅游景点的情况,会对交通安全、对司机、乘客的旅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办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 在平原地带筑路时,会出现占用农田、取土挖毁耕地等问题,对农民生活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要采取边开挖、边平整的方式,施工完毕后要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的路段,要及时设置排水设施,避免边坡产生崩塌、滑坡等现象。

    2.3.4对水的保护工作

    (1) 对那些施工机械、车辆要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漏油现象发生。严禁将施工垃圾、废油等随意扔入水体。

    (2)工程施工场地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粪便等应集中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

    (3) 含油类物质、化学物品,沥青等不得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3.公路建设中建立环保意识

    3.1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通过制定法规条例、举行大型会议的形式,大力宣传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推行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舆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推进,广泛听取好而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范围,让全民都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量,为了国家的美好形象,也为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增添一份光彩、一抹绿色。

篇3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开始大量进行公路建设,公路的建设有利于人们的出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在公路的设计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如何去减少或者免除公路设计中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恢复道路周边地区的生态原貌,是需要广大公路设计者们慎重对待的问题,而且也是他们需要长期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公路的设计阶段考虑到可能的环境影响及尽量减少由于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公路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公路建设的成本以及公路的质量和后期的维修费用作为设计的重心。而对环境的影响却忽略了,这就造成了公路建设完成后,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一些车流量大的地方还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等等。

公路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名胜景区的破坏。一些公路的修建需要对修建的地方要进行清理,如果是在一些名胜景区就可能会破坏名胜景区的自然环境。而这种损害是无法修复的,这对于国家的文化产业是巨大的损失。

第二,水土流失。因为公路修建一般是利用混凝土或沥青结构,而这种化学物质就可能会破坏水土的原始结构,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大量的化工产品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污染,如果破坏了水源,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干涸;

第三,破坏生态平衡,公路的大量修建会造成植被破坏,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附近的动植物的生态体系失衡,一些化学污染会导致物种的变异,也可能会引来其他区域的物种,如果将原来的食物链打乱了,就会使大量的动植物的死亡,甚至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第四,破坏环境的协调性。在公路的设计方面,有时候建设方为了节省资金,要求设计采取不合理的线形或护坡形式等,使得公路与周围环境整体布局显得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公路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性。

(2)公路设计中的环境问题

在国内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技术水平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从实践来看,环境问题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成为当今公路设计中的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从交通功能的发挥和施工建设方面着手,而且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当前国内多数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做的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高价的土地资源规划占用与规划不合理,规划设计时多占用农业、森林以及野生植物的保护用地,导致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浪费非常的严重;第二,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生态自然环境、植被破坏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公路设计沿线的植物所受到的威胁更大。第三,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很多公路工程会穿越风景区和生态保护区,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人文景观的完整性,甚至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此外,国内部分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现象非常的普遍,水污染非常的严重,这对公共工程项目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桎梏。

2、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公路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公路的整体设计

在工程设计中,公路工程设计是其中系统性以及综合性比较强的工程,尤其在路线选线等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平、横、纵等各项技术指标,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现状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设计中还需要考虑路基处理方式、边坡防护、排水形式、路面结构以及公路建成后的养管维护等问题,使得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机结合。

公路周边沿线的绿化工程设计

公路沿线的绿化工程设计能够使修建的公路工程有效的对公路与沿线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还能够有效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对沿线环境造成的污染,以此提高沿线公路的环境质量。在进行公路沿线的绿化工程设计的时候,首先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公路施工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来设计苗木的选取,于此同时还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对于当地的苗木应该有效考虑。对于公路沿线两侧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这样的设计不仅使修建的公路能够有效的对视线进行了诱导,还能够对公路两侧出现的不协调以及不利行车的构造物进行遮蔽。

水土与环保保持方案设计

公路建设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农田,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环,还因为在公路施工中要进行大量的填挖改造,从而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与此同时在施工的阶段,由于施工机械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以及施工中所产生的噪音,都对人与自然造成危害与污染。因此在进行公路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公路施工与公路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进行水土与环保保持工作的设计,以便于在公路施工阶段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回收利用废弃物

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因为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需要非常多的土,并且在取土的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针对这个情况公路施工方在进行取土阶段可以对火电厂所产生的粉灰进行使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耕地,还减少了因为粉灰所给国家带来的负担以及粉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的众多行业都会产大量的废渣,这些废渣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该对于此类废弃物应该进行回收利用,以此来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对于旧路不能予以废弃,应该在旧路的基础上进行热再生或者冷再生的施工,这样不仅变废为宝,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优化防护设计工作

优化防护设计主要是对防水排水工程进行设计。在公路工程防护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浆砌片石公路护坡,虽然这种防护形式时常被利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防护形式在审美角度以及环保角度上来看与自然已经极不协调了,因为,这种防护形式给人一种乏味以及单调的感觉,与此同时,这种防护形式对于土地的水分涵养能力进行了破环。公路设计时可以考虑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拱形防护或者植物防护来替代之前的浆砌片石防护,这样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还能够对公路沿线的环境进行了美化。

参考文献:

[1] 闫兴山,李新蕾.浅析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2] 张文武,薛志超,吴世泉,陈宝强,赵秋宇.高速公路设计中节地技术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8).

篇4

1.材料的选择对环保的意义

我们的工业产品是各种材料的集合体,有制造加工材料、核心材料、包装材料等等,如何从完成定稿之初就加以帅选和辨别是工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最能体现产品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产品都是工业设计的产物,产品本身的每一个零部件、材料都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使用本身就代表着环保指标.因此,在设计产品的环节中,如何使用对人、环境有利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可回收循环利用,都是这门学科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具备的现实意义。

2.工业设计具有强烈的方法导向,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

如何参与节能环保中来.例如,我们在设计一款水龙头或者马桶等产品的时候,从使用者习惯方面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很多的细节问题,龙头出水大小,马桶的水量容积率等都是可再设计的,而设计的目标在人的使用习惯,我们可以改变产品的结构、功能,从而更好的促使人们改变使用习惯,从而自觉养成环保意识。因此,工业设计不仅是制造某一个产品,更重要的是指向某种生活方式,通过使用产品本身,人们将养成一种环保的习惯,这需要设计者从一开始就具备环保意识,把整个设计贯穿在产品设计中,使其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它的环保价值和意义。

3.工业设计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还在于企业及社会的关注层面

工业设计的生产主体是企业,包括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种环保设计氛围的倡导,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许多人关心的是生活的质量与品质。企业在设计产品中更多的将产品及商品引导到环保的理念上来,久而久之,环保意识成为一种企业习惯和文化,习惯使用环保产品,习惯产品中的节能功效,习惯使用环保的方法,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必将带动各个产业链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的环保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4.设计师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主体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体现在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也体现在其设计的作品和作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面。设计师通常是一种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设计作品表达给用户与大众。要做到学会在浮躁中寻找灵感,大的方面作对人类负责任的设计,小的方面作对得起自己的设计。使设计朝着所谓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健康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方向发展。

5.新技术的运用也是设计的创新

工业设计的物质基础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比如逆向工程技术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就有着巨大的贡献。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要想方设法转化为工业设计的要素,从而提高设计的科技含量及效率。

篇5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的壮大,其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甚至有些公路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了严重后果。因此在公路设计中,如何将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建设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公路,促进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要点

2.1生态环境

首先,勘察公路沿线情况。主要对公路沿线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种类、植被覆盖率等进行有效勘察。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设计理念,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限度地破坏、最强力度地恢复,使本项目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正确处理公路与区域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严格控制填挖高度,做好路基防护、取弃土场、水土保持等设计工作。使公路建设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特征、地形地貌完美结合。公路排水工程遵循防、排、疏结合,兼顾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的处治措施,保护环境并与原始排灌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尽量融入自然排水系统,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土流失。其次,公路用地绿化。若公路建设需经过林地,要求设计者必须遵循少砍伐设计原则来选择线路,同时做好用地绿化工作。若公路建设需经过草原,则需对草原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尤其是取土场与弃土场植被生长环境较差,必须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若公路建设经过湿地,则需将路线设置在湿地边缘,或者设置高架桥,禁止将施工废料倒入湿地中。再者,保护水资源。公路路面径流不能进入到居住地养殖水体或者饮用水体,若公路路基与居住地养殖水体或饮用水体较为接近,则需设置隔离带或者拦水带进行防护。

2.2社会环境

公路社会环境设计要点主要有:其一,土地利用方面。在公路选线前,需对沿线地区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并以节约土地作为设计原则,布设路线,尽可能少占用果园或耕地,多占用滩地或荒坡。同时在工程结束后,要做好清场复耕、植被恢复、水土防护等工作。其二,农田水利方面。公路设计应与地区农田水利进行协调,即对公路建设地区蓄防洪系统、农田水利系统进行调查,与公路工程排水系统进行有效结合与协调;若调整或者转移农田水利系统时,要确保农田水利系统排灌功能不受影响。其三,建筑拆迁方面。在制定选线与拆迁方案时,必须遵循靠村而不入村,便民而不扰民的原则,避免路线通过村镇建筑物,以减少拆迁面积。若路线需经过村镇建筑物,则应做好拆迁安置及安全防护工作。其四,居民出入方面。通过对公路周边地区人流量、出入量等进行调查,并适当设置出入道路、涵洞及桥梁等,减少居民日常出入阻隔,为沿线居民提供方便。

2.3污染防治

公路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要求在公路设计中,必须做好污染防治设计工作。首先,水污染。当公路经过居民养殖水体或者饮用水体时,必须设置相应的排水沟、边沟或者净化池,同时对水泥、油料及沥青等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其进入到附近水流中,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公路沿线加油站、服务区、洗车场等地方,必须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以避免水环境受到污染。其次,噪声污染。可以通过对公路路线进行调整,或者设置噪声屏障、隔声设施、绿化带等。再者,空气污染。在污染防治设计中,应与景观绿化进行有效结合,选择净化、吸附能力较强,且与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应的植被,并注重绿化带的层次性。拌和场地应与环境敏感路段保持一定距离,并位于地区下风向,而粉煤灰或石灰等施工材料必须采取有效的遮盖措施,并集中进行拌和,以减轻其对农田和空气的污染程度。同时定期对施工路段、通道洒水,以使扬尘污染有所减少。

3.公路景观设计

3.1 路肩

路肩有两种,即硬路肩与土路肩,而低等公路大部分采用的则是土路肩。土路肩应栽植耐贫瘠、形态适宜、观赏期长及耐旱的植被,如矮灌木、矮草本等,其景观绿化设计要点:其一,土路肩应栽植矮植被,不仅能够对车辆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同时使车辆行驶安全度得到有效提高。其二,在公路转弯路段栽植稀疏的矮灌木,不仅能够对公路线形起到良好的告知作用,同时能够引导车辆顺利行驶。其三,土路肩在栽植矮灌木、矮草本等植物时,可适当添加花卉植物,以提高公路景观的美观度。

3.2路侧

路侧绿化作为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公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其景观绿化设计要点:其一,路侧景观必须与其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并将自然景观充分露出来。其二,若公路远处景观较好,则应栽植矮灌木植被,以将公路远处景观有效透出来。其三,如果路侧景观较好,可采用“露”或者“透”景观设计原则,若公路路侧景观观赏度较低,在景观设计中则应采取“封”的绿化方式,栽植密度大且较高的灌木、花卉或者乔木进行遮挡。 若路侧景观较为生硬,则可设置疏密树木,引导车辆行驶。若公路路侧景观绿化范围较大,则应遵循从近到远的设计原则,在公路路侧近处栽植花卉或者矮草本,中间则栽植适宜高度的灌木,而路侧远处则栽植高大的乔木。这种景观绿化设计形式,不仅能够让公路观景层次感得到增强,同时能够使公路景观系统更加的完善。

3.3碎落台

碎落台主要是路堑坡脚至边沟外部区域,其宽度较为窄小,却是公路路堑至路面的过渡地带,对其进行景观设计,一方面能够稳定路堑坡脚,另一方面能够使路堑能够平缓过度到路面,且景观系统较为完整。在碎落台景观设计中,应选用耐贫瘠较好的藤类或者灌木类植被,若沿线地区地质状况良好,且土壤肥沃,则选用与地区环境相符合的花卉,不仅能够使路堑景观变得丰富,同时能够使驾驶者压抑感得到缓解。

3.4护坡道

护坡道主要是路堤坡脚至取土坑的一个区域平台,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为了使边坡更加稳定,很多护坡道都采取了硬化防护措施,未设有绿化空间,但是土护坡道预留有绿化空间,可对其进行景观绿化设计。在护坡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选择与路堤高度相符合的植被,若路堤较高,则选用高乔木,若路堤较低,则选用矮灌木。同时护坡道可选用耐贫瘠及耐旱性良好的植被,并与矮灌木协调栽植。山区公路挖方边坡可栽植耐旱性或者阳性较强的攀缘植被,而边沟外部则可栽植适宜的花卉。

3.5中央分隔带

在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中,应栽植枝叶茂密、形态适宜、观赏期长及生命力强等植被,其景观绿化设计要点:其一,中央分隔带栽植的绿化植被必须具有防眩晕作用,并对栽植密度进行有效控制;若栽植密度过低,将无法得到防眩晕效果,若密度过低,则会使其他植被生长受到限制。其二,驾驶员对中央分隔带关注度最高,因此在景观色彩搭配方面,在满足防眩晕要求上,可栽植适宜的花卉,以缓解驾驶者疲劳感。其三,确保中央分隔带栽植植被高度的合理性,若植被过高将会影响到公路景观完整性,同时阻挡到驾驶者视野,导致驾驶者出现疲劳感;若植被过低,将无法对较高的车灯进行遮挡,无法达到防眩晕的效果。其四,车辆在下坡时,其车灯容易对上坡车辆造成影响,因此上、下坡处的中央分隔带绿化应栽植高植被。

4.结语

公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涉及到环境保护、园林设计及美学理论等知识。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公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当地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进行充分勘察,并与地区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公路环境保护效果,创造良好的公路景观。

篇6

1 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建筑设计的主体脱离不了环境,它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进入了环境,带给环境新的生气,建筑艺术需要环境来升华,环境需要建筑来渲染,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建筑设计只有遵从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二者才能可持续发展。

2 环保思想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不是使用了某种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一个建筑就可以称为绿色建筑了,绿色建筑的界定原则是看建筑物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建筑是否考虑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二,在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使用功能上,建筑是否考虑了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只有满足了这两个原则的建筑体系,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可循环率大,才能称的上是节约型、低消耗、少排放、低污染、重复利用、可再生的绿色建筑。因此,我们可以说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绿色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减少或消除建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公认的绿色建筑,如被世人称为“生态之塔”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以及低成本的荷兰林业与自然研究院办公楼(IBN-DLO)。我国的第一栋绿色生态建筑也已经在上海莘庄建成了。经过十余年的探讨与实践,对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各种评估标准已经制定了。评估标准的制定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综合考虑气候、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的原则认可生态建筑,不能一味的进行商业炒作。国际上,生态建筑的主要评价体系有: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法国的ESCALE,加拿大的GB Tool,荷兰的Eco-Quantum以及挪威的Eco Profile等。国际绿色建筑评价目标一般包三个方面:括环境、健康、经济。环境主要考虑建筑消耗的自然资源和破坏的自然环境,其中涉及能源、水、材料、土地,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健康主要考虑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室内环境质量等;经济主要涉及的评价项目是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投资和回报等,对于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现有的评估标准有两种:《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奥运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会逐渐受到建筑师和开发商的关注。实际上,评估的建立与发展是人们对生态建筑的理性认识。生态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国家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绿色生态建筑可以达到节能、节水、减少废弃物和减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建筑设计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而且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在住宅建筑过度商业化的今天,建筑设计成为了鼓动人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在这种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建筑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作为建筑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他们有义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建筑设计师更应该尊重环境,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建筑设计师在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生态环境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其承载和支撑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利用和破坏自然环境,迟早会遭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人类生于自然,源于自然,人类的建筑同样应该回归自然,所以说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应有高度的谐调共融,而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基础来达到建筑的奢华目标。因此,建筑设计师应该保护环境,尊重环境,在环境保护的思想下进行建筑设计。

(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浓烈的文化观

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对众多矛盾分析基础之上的逻辑过程,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师只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更好的保护环境,服务社会。建筑艺术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建筑设计工程师应该具备浓烈的文化观。建筑设计应该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内涵,表现出艺术美学的形态,具有教育启迪之功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才能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三)具有扎实的科技知识

建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物理、艺术、历史等等。但是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才是建筑发展的永恒动力,在科技的推动下,诞生了诸多新的材料,这些新材料用到建筑上使得建筑的外形和功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建筑都体现了当时背景下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建筑必将迈入一个更新的领域。因此,建筑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时刻关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用于创新,才能够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今天创造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建筑杰作。

4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策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必须有节制的利用自然环境,开发自然资源。我们的建筑活动应该基于环境保护思想,坚持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4.1 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有害物和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一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环境的退化与恶化,严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和污染物进入环境。

4.2 基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策略

对人类历史有重大贡献的自然资源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因此我们的建筑活动必须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建筑材料、能量和环境系统都应该为循环状态,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合理审慎地利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4.3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内涵

篇7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01-01

引言

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对促进村镇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修订和完善,对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政策和规定,进一步加强存在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

1 新时期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正确把握环境及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落实各项要求,推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步。具体来说,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工作,为村镇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常村镇煤电行业的技术含量高、技术需求大。煤、电、油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村镇循环经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背景下,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让节能和环保责任制得到强化、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将降低村镇企业的能耗,节能与村镇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1.2 存在的不足。例如,污染严重问题,近年来,乡镇企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它们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此外,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也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2 新时期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 保持村镇的景观特色。不同村镇地区的乡村景观,都有着自身特色,有着鲜明个性。在存在景观设计时,要保持这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对其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对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在村镇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将这些有民族特色的景观与村镇景观有机结合。此外,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时,要适当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考虑当地居民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防止破坏当地具有特色乡土文化,保持乡村景观特色,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镇景观,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2.2 注重村镇建设的生态与节能。生态节能也是村镇建设必须树立的理念,这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不仅在设计时需要树立生态节能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建设时更需要采取措施,做好村镇房屋建设、采光、供水、供电等工作,在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做到生态节能。 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它们对村镇建设效果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村镇建设中,必须落实环境保护理念,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2.3 提高村镇建设的艺术化设计水平。村镇建设中,需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运用人性化设计方法,加强对存在环境的保护工作,在促进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中要运用人性化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模式,有利于村镇景观的生态化,也有利于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2.4 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尽管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在能源和环境政策出现新变化,新动向的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的节能和环保水平,今后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例如,推行村镇企业负责人环境保护制度,乡镇煤矿企业、电厂粉煤灰以及产业延伸环节中废弃物,应该采取循环与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村镇提供技术支撑。此外随着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脆弱性愈加显现,低工资、低成本、高投入、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也是造成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相关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村镇建设发展较快,对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和农业技术较往年并没有较快增长,由此引起供求不对称,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受到制约现象,必须采取完善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2.5 重村镇建设的环境保护及创新工作。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村镇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落实能源和环保法律政策要求,加大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村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乡镇企业所有员工水平和综合素质。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在能源领域,主要是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节能水平,促进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对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完善相应措施,把握好环境及能源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以更好落实这些规定,提高村镇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水平。

3 结束语

总之,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关注国家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变化发展情况,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加强科研,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村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提高村镇建设的环境效益,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蒋世昌.现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3(7),22

篇8

【摘要】公路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引发一些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分析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高速公路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高速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方法

Basedonthedesignofmountainoushighwa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LvHong-hong

(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ofChangAn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75)

【Abstract】Highwayconstruc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butitwillcauseacertainimpactontheenvironmentalongthelineandcausesomeenvironmental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process.Inthispaper,combiningwithth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ousexpressway,Theauthoranalyzestheinfluencefactorsofthehighwaybetweendesig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proposestheprinciplesintheprocessofdesign,andputsforwardspecificmeasurescombinedwithhighwaydesig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soas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highway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Keywords】Expressway;Designmetho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1.引言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因而山区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受纵、平、横三向的限制,这就需要对山体大挖大填,从而引起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另外,在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维修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当地的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的生产活动。山区高速公路环境问题,不但与我国环境状况密切相关,还与当地的旅游业有一定联系。因此必须将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结合起来[1]。本文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分析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结合方法,以实现保护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的目的,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高速公路设计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

2.1土地及耕地的占用。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及地质条件,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大都建设在经济发达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这样才能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公路的建设还受当地的地质、地形、水文及投资金额等因素的限制,所以,高速公路大多建设在排水条件良好且地势平坦的土地上,而这部分土地通常用于种植业,例如农田、果园及林地等等。要想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占用部分农林用地不可避免,这就会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稀少,修建山区高速公路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农林用地的占有率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山区水土保持。

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如果选线设计不当,就会产生大量的挖填方,这不仅会破坏地表植被,还会造成土体移动、变形及破坏,导致边坡及路基不稳定。在雨季极易使坡面土壤受到侵蚀,造成山体坍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及水污染等等。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主要包括纵面、平面及横断面的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要能够从减少挖填方的角度来设计方案,这样才能够将周围天然植被及地形地貌的破坏减少到最低。

2.3生态敏感地区。

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应该避开珍稀动物及植物资源密集的地区,例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与使用都会对这些区域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占用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一定的破坏。高速公路会破坏动物栖息地的整体性,缩小动物的活动范围[2]。因此,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必须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纳入考虑范围,尽可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3.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结合的基本原则

要想有机地结合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及环境保护,必须充分把握好两点:第一是工程造价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是技术标准与地形环境相协调。

3.1增加环境保护的费用。

随着社会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公路周边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目前来看,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关系,公路建设设计长期受经济思想的影响,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大填大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阻碍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山区的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如果在建设山区高速公路时,仍以“经济思维”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对环境造成的弊端将会逐渐显现:例如高填深挖造成的地质病害、引发水土流失等等,这都会对公路的正常使用及使用周期造成严重影响。

3.2促进技术标准与地形环境相协调。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与通畅,实现公路路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必须要以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环境为原则,合理设计公路的路线走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公路设计的影响,从而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例如可以通过穿越、绕避等方法来克服地形、地质上的障碍;在确保路线连续性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桥梁隧道来代替路基,从而减少路基填挖,降低其边坡高度。通常情况下,需要确保路基边坡高度低于20m,尤其要避免设置长距离的路堑高边坡及高填方。据实践结果分析,当路基边坡高度大于20m时,路基填挖土石方量及防护排水工程量的造价与采用顺沟设桥方法所用的费用相接近,且大量开挖山体会造成山坡失衡,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病害。

4.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4.1地质选线。

(1)由于山区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都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在高速公路设计时,要以系统综合、整体最优为原则。山区高速公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控制与工程地质选线,这样才能够避开地质较差的地带。由于地质问题大多是隐蔽性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并在施工中暴露出来。地质选线要对施工地质及运营地质提高重视,要能够熟练动态的思维观念。在山区地形及地质较为复杂的地段,高速公路往往要跨越两条河流直接的分水岭,因此,山区高速公路选线主要包括越岭选线及河谷选线,在选线时还需要考虑越岭垭口的位置、高程及隧道长度等。

(2)山区河谷纵向坡度较平缓,有利于农业发展且具备良好的公路运营条件。山区河谷选线需要结合当地水文及地质条件,综合对比分析两岸的地质条件,首先需要做好左、右岸的比选,在确定线路在同岸后,可以再对比局部换边。其次在对比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不良地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岭顶的长隧道、沿分水岭两侧河谷向下游的引线及谷底桥梁共同组成越岭线路。在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中,合理确定越岭标高是关键,越岭标高与隧道长度等密切相关,这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比选。越岭路线的选线的方法主要有实地选线法与航测选线法,前者较为原始,后者主要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来进行公路选线设计[3]。

4.2科学的选线设计。

(1)选线设计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中,必须要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综合对比方案。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线路评选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保护山区脆弱生态环境,有效防灾减灾的根本途径。要想有效结合高速公路设计及环境保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高速公路设计需要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在线路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循环境治理与评价程序,从而做好公路选线设计工作。第二,在环境保护工程方面,例如净化池、绿化工程及勘测设计等,都要能够综合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将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横断面设计使用缩距法:路堑、路堤的填挖高度与路基边线宽度相关,因此纵坡拟定可参考横向边沿的最佳宽度;第二,平面设计使用避让法:除了考虑工程造价与技术标准,还需要避开动植物资源密集地;第三,纵断面设计使用设置变坡点法:如果纵断面变坡点设置不合理,就会造成大量挖填方,不但破坏植被,还会影响边坡与路基的稳定,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尽量减少填挖方量,是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交通建设、经济发展、国土开发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设计工作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促进山区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公路建设单位需要做好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来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山区高速公路的综合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0.引言

公路和经济是两个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为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撑,而路的发展有利于地区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1]。因而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积累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地区的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公路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公路路线设计考虑不全,公路建设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尤其是公路建设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如公路修建时需要开山辟地,改变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公路建成后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问题。在我国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优化公路路线设计,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路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1破坏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必然会改变路线周边的生态环境,虽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动的范围较小,但是一些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有特殊的要求,生存环境发生细小的变化,也会影响这些生物种群的生存,使生物种群的活动和生存范围发生迁移。此外,公路路线是对动物占领区域的重新认为划分,使动物已有活动区域缩小。不仅会造成区域的物种种群数量变小,而且种群之间的交流的难度更大,种群间的交流变少[2]。例如高速公路500m以内不会有兔子和鸟生活、蝴蝶难以飞跃宽阔的高速公路。再如由于高速公路有灯光,公路周边存在种类和数量更多的吸光昆虫,造成公路周边生态不平衡。

1.2水土流失严重

多数公路并非在原有地貌上修建,而是先对原有地貌进行休整,将原有地貌改变为适合修建公路的地貌,而对原有地貌的休整必然会破坏原有动植物栖息和生存的环境,破坏土体形态,影响土体的自然环境不平衡,公路路线周边的斜坡不稳定,从而引起水土流失。尤其是取土、弃土场和暴露的工作面,这三个施工地点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也是引起水土流失的根源。在公路建设阶段没有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造成以该地区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公路安全。

1.3污染环境

首先是噪声和振动污染,公路施工阶段,各种机械设备运行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周边动物的生存。公路投入使用后,经过的车辆也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和振动,对动物的生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各种废气物造成的污染。如废水、废渣。随意排放和丢弃建设公路产生的废水和废渣会严重污染公路周边的土壤、水体和大气。而且公路竣工投入使用后会吸引周边地区的交通量,车流量的增加也会增加排放废水和废渣的数量,加重公路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2.公路路线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粗放型设计

公路是一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资源占有型基础设施,在公路建设中,不仅是公路的主干道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公路施工阶段,建设的临时工程设施、临时道路、取土和弃土场等设施也需要占用许多土地资源[3]。因而在公路建设阶段被占用或毁坏面积巨大的耕地或其它土地资源。据科学统计,仅2003年,有近60万亩的耕地因公路建设而减少。虽然建设公路必然会占用或损坏一定的耕地,但是在因公路建设而减少的耕地多有公路粗放设计导致,造土地浪费严重。虽然公路建设占用耕地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偿,但是土地补偿标较低,造成以耕地为路基的公路设计方案的造价低于建造桥梁的造价,因此许多公路在设计也更加倾向于以耕地作为公路的路基。

2.2规划不合理

规划不合理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重复建设,不合理规划主要表现在公路如果需要改建或扩建利用前期工程的少以及走廊带选择不合理。例如在同一区域内可能出现多条不同级别的公路。如两个地区之间可能存在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并行的情况,低效率重复建设造成公路建设过多占用土地资源。虽然公路建设技术是造成公路重复建设的原因之一,但是规划不合理导致规划缺少前瞻性是造成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

2.3公路设计不完善

我国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西部地区的地质条件更是如此,西部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地貌特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比中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脆弱。如果在西部地区建设公路,设计人员没有做好地质勘测工作或者在施工阶段完全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设计,而不根据施工现场的体制条件更行公路设计,必然会照成不必要的施工。如超挖山体,而过多的挖掘山体不仅破坏山体的环境,也增加了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同时也给未来公路养护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增加养护成本。此外,某些细节上的处理也存在问题。如一些设计人员刻意为公路设计一些装饰,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加重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3.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路线设计

3.1完善环境评估

在公路初步设计阶段就要及时进行环境评估工作,并制定环境评估报告,将评估报告作为设计公路路线的考虑范围,以保证在公路设计和施工实现对环境的可控性。在选取设计路现阶段要根据公路路线周边实际地形和地貌等因素,合理布局公路路线,尽量避开人类活动区域以及林地,协调直线和平曲线的比例[4],实现线路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

3.2优化线路布设方案

线路布设方案直接影响施工阶段对环境的改变或破坏程度。路线布设设计要结合地形环境、区域人文文化景观等多个因素综合设计布设方案。线路布设方案应尽量避免高填和深挖,综合考虑填挖和桥梁隧道设计方案,同时满足公路路线设计和对环境破坏小的双重要求。

3.3增设路侧净区

在公路路侧增设净区可以实现生态防护,公路路侧的生态环境对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会引起驾驶员操作失误,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路侧净区设计应考虑路基边坡的高度,放缓坡度。同时做好排水工作,预防水土流失。路边设置的挡墙要要符合路线线形特点。边坡设计尽量采用曲面设计,并加强绿化建设[5]。

3.4路线周边景观和绿化设计

绿线周边的景观和绿化设计可以起到保持水土、提高形成安全的双重作用。中央分隔带要选择耐修剪和抗逆性强的植物,路基土质边坡种植草类植物或灌木。公路线路周边景观和绿化设计要结合地形地貌、自然和人文文化特点、建筑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景观和绿化设计方案。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景观和绿化设计要遵循交通优先和工程安全原则、彰显生态和人文文化原则、经济性原则。

4.结语

总而言之,公路路线设计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在设计路线前对路线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现场勘察,并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来设计和建设公路,路线设计中主动避开生态敏感的区域,施工阶段也注意各种施工操作和行为,降低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程度。公路竣工后也要开展各种绿化活动或工程,保护和美化公路周边的环境,将公路和自然“融为一体”,实现公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王峰娟.环保视角下的公路路线设计问题探讨[J].交通科技,2014,(02).

[2]彭秋影.浅析基于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

篇10

近十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人类物质的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条件。但是,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平衡。因此,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我国公路建设概况及其特点

1.1 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在运输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实现了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到2006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193.05万公里。在公路建设事业中,高速公路建设意义重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到2006年初,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到2010年,将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5万公里,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全部建成。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另外,继续做好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和管护工作,精心实施好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逐步实现“村村通”的目标。

1.2 特点

第一,线形巨大工程,生态影响广泛而深远。很多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以大量废物排入环境为特征,治理措施也多以污染物末端治理为主。公路建设不同于此类项目,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平面功能的线形构筑物,其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形成大量的边坡,特别是通过森林茂密的山区时,自然景观的破坏程度很大且难以恢复,由此可见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强烈而深远,涉及水、土、动物、植物甚至微气候。第二,公路建设生态影响范围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公路建设一般路线很长,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千公里;二是影响面积大,公路沿线的各种生态系统、生态因子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公路建设涉及生态影响类型多。这一特点是由公路建设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公路贯穿长度大,影响范围广,其沿线及受影响区域内必将包括多种生态类型,有时还会涉及一些生态敏感点。所谓生态敏感点是指与人类关系密切,其破坏会造成重大或不可弥补损失的重要生境、区域或生命个体等。最后,公路建设工程量巨大。公路工程量涉及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开山劈坡、拆除建筑物、填土弃方、挡土墙、护坡和桥梁建设等,所有这些工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1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研究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土壤污染、动植物生活环境的破坏,导致更大的生态压力,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交通干线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地下水水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呈增多趋势,路域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和重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受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高等级公路所经过的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土地I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挖填方,一方面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增加了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植被和表土损失,自然植被恢复困难。据调查,即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在公路路域环境下,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因此,如对这些边坡不作及时处理,由于特殊的立地条件,在边坡为降水汇流的形成提供特定边界条件和动力来源的同时,也使边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质松散,易风化。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据典型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由于公路建设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5000万t以上,同时在营运期间因边坡坍塌、下陷,不仅带来交通中断,维护困难;也使汽车运行速度下降到设计速度的70%~90%,严重影响公路的运行效率。另外,在当前高等级公路大建设时期,由于过多地重视发展速度和数量,正常工程设计时间和施工期被大大压缩,以及施工阶段对环境管理的忽视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功能与内容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降至最小。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第二,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第三,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第四,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第五,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3 公路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公路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对沿线一定区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也大量凸显出来。因此,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

引起人们的重视。

3.1 对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影响

公路建成后,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公路建成后会增大沿线地区的交通量,增加该地区的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附近居民的出行,割裂了村庄间的原有联系。其次,公路建成后,使沿线各地区的土地功能发生变化,将单一的农业用地、开发用地或商业用地转变成为多行业提供服务的特殊用地,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土地资源的开发。

3.2 废气污染的影响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开动时会产生废气和固体微粒,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铅颗粒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渗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渐积累,会对沿线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使其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这种污染的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3.3 噪声污染的影响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拌和机以及各种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这些噪声较强,对施工人员影响严重。二是在公路运营过程中,汽车车体的振动、发动机运转、鸣喇叭以及公路沿线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设备均会产生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这些噪声会对沿线的居民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

3.4 地质水文方面的影响

公路施工时,由于填方和挖方对地表扰动较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尤其是隧道的进出口及仰面坡的开挖,对局部山体稳定不利,可能会引发塌方、滑坡、软土层滑移等不良地质病害。临时施工用地在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下,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时期内土壤的肥沃难以恢复。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又因汽车排出的某些污染物进入当地水源,造成水质变差。另外,由于桥梁的修建减少了河床的过水断面,造成桥前局部壅土,水流速度减慢,泥砂下沉淤泥,阻塞河道,从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4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4.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必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来考虑。既要充分考虑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空气、噪声、水土的污染和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还要考虑公路交通对动植物、水文环境及社会的影响。

4.2 注重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是线状分布,往往可能涉及多个地区。因此,公路建设项目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侧的土壤资源,公路占用范围的土地资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侧动、植物资源分布,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生理生态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法律明文规定建设项目应当避让的保护区作认真、科学的调查;同时要对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观名胜区等敏感区域作详细调查。

4.3 重视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

篇11

中图分类号: TE32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Jiangsu Oilfield, Jiangsu major oil energy base, at the same time crea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but also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affected. Sources of pollution generated by oil field development, the typ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also crucial.

Key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江苏油田位于油田的主要工区在江苏北部,主力油田则在扬州地区。江苏省地处长江和淮河下游,全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江苏经济、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居于全国前列。随着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油田的年产量在稳步增加。江苏油田的滚动开发不但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逐步成为江苏重要 的石油能源基地。该地区温和湿润,植被主要以稻、麦、棉等农作物为主。境内同时是花木之乡,农田林网控制率在90%以上,植被覆盖率高,河网密布。随着江苏油田的石油资源的滚动勘探和开发,对扬州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准确的认识油田开发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实现“增产减污,节能减排”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对油田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油田开发产生的污染物类型

油田开发主要包括早期的油田开发建设、后期的油田开采、配套建设运营的油气处理、输送工程等几部分,根据运行时段分为油田建设期、运营期(服役期)、退役期不同时段产生的污染物类型不尽相同[1]。

1.1 油田建设期

油田勘探开发初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钻探过程产生的钻井废液。地表开挖和建设道路是产生的扬尘、钻井时柴油机等设备排放的燃烧废气、钻井和试油时泄漏的伴生气以及生产废液挥发的恶臭物质;机械设备的噪声和车辆噪声影响;钻井过程产生的岩屑、废弃泥浆、井场产生的落地油,这些污染基本属于临时污染源,产生的环境影响周期较短,在钻井开发工程结束后,临时污染源全部撤离施工场所,对环境的影响也会随之消失。 [ 赵云,男,汉族,1973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工程师,现工作于扬州市江都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扬州市江都区舜天路180号,邮编225200,邮箱:]

1.2油田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

油田运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井下作业废水、原油脱出水、生活废水;油田运行期间各井场加热炉、生产装置区的加热炉、放空火炬等排放的燃烧废气、油气输送、油品装卸过程以及装置区的各类油气储罐、生产装置运行等可产生无组织排放废气;装置区的各类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和火炬放空时的空气动力性噪声以及落地原油、含油污泥、油砂、生活垃圾、装置区设备更换的废旧分子筛、脱硫剂等各类固废。运营期的各类污染物均属于连续性污染源,其显著特点在于排污过程持续且长久,产生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污染物排放量大,对环境的影响长期存在,同时由于涉及排污环节多、工艺复杂,对污染物治理有一定的难度,连续性污染源是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排污类型。

油田开发建设产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污染物类型 时段 污染来源 主要污染物

废水 建设期 钻井废水、生活废水 pH、COD、SS、NH3-N、TOC、石油类、挥发酚

运营期 井下作业废水、原油脱出水、生活废水

废气 建设期 地表开挖和道路建设;设备排放的燃烧废气、泄露的伴生气以及生产废液的挥发 烟(粉)尘、SO2、NOX、CO、硫醇、H2S、烃类物质

运营期 加热设备、放空火炬产生的燃烧废气;油井开采、油气输送、油品装卸过程以及各类油气储罐、生产装置运行等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废气

噪声 建设期 钻井过程中的各种设备 机械噪声

运营期 装置区内各类设备、火炬放空、运输车辆 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交通噪声

固废 建设期 钻井过程 岩屑、废气泥浆、井场产生的落地原油

运营期 生产设备、污水处理设施

落地原油、含油污泥、油砂、金属废料

2 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江苏油田开发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井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以生态影响为主。

2.1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油田开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局部大气环境的影响,如钻井过程中柴油机烟气排放,采油过程中火炬放空等产生的燃烧废气;另一种是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站场燃烧烟气的排放除造成局部影响外,由于是连续排放,还会造成区域的大气污染。此外,烃类的无组织泄漏也会对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开发的早期,随着钻井工作量的增多,区域SO2水平将有所提高,但随着钻井工程的结束,水平将逐步降低。烃类的挥发与原油产量成一定的正相关,随着开发建设的进行,区域内的总烃水平将有所提高,但后期随着原油产量的下降,烃的挥发量也将减少,加之项目为平原地区,稀释扩散能力强,区域的总烃水平将逐步好转。

2.2 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江苏油田开发产生的含油污水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废水、原油脱出水、生活废水等,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石油类、CODCr等污染因子浓度高,如不能妥善处理或达标排放,会因渗透污染土壤、地下水等,或形成漫流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质污染,尤其江苏油田的开发项目位于河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又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钻井废液等含油污水极易在汛期污染地表水。目前江苏油田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和真武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对生活区生活污水、装置区、井下作业产生的含油废水进行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现状见表2

监测点 监测项目 废水排放去向

pH 挥发酚(mg/ml) COD(mg/ml) 石油类(mg/ml)

污水处理厂 邵伯污水处理厂 进口 5.75-5.87 0.037-0.043 387-400 424-817 用于回注

出口 5.54-5.59 0.016-0.020 221-233 3.71-7.20

真武污水处理厂 进口 5.92-6.22 0.029-0.056 178-180 147-153

出口 6.04-6.52 0.021-0.022 153-169 0.78-1.08

(GB8978-1996)二级标准限值 6~9 0.5 150 10 /

根据监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江苏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水中各项污染物成分复杂、浓度高,尤其特征污染物石油类进口浓度高达817 mg/ml,导致处理较为困难,虽然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浓度有所降低,但部分污染因子仍有超标情况存在,不能全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新污染源二级标准。

根据《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94)中的标准要求,回注污水征污染物石油类排放浓度必须≤10mg/l,目前江苏油田处理后的污水中石油类含量基本能满足回注要求,含油污水目前均进行回注处置,有效解决了含油污水的出路问题,但是如果出现事故排放或不能及时全部回注,外排的污水极有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3油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油田在建设施工时期由于机械、运输车辆碾压、人员践踏、材料占地、土体翻出、埋放地表等活动占用的土地面积将超过工程本身。这些占地虽属暂时性影响,但在影响期内,农作物、树木和天然植被遭砍伐、被铲除,农田被掩覆,野生动物受惊吓和驱赶,原有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运营期影响较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用土地、改变土地的利用性质、扰动土层、破坏植被。而钻井、地面站场建设、埋设输油管线、新建各钻井的进场道路等,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3.1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油田开发所在的区域以农业种植为主,又是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较高。类型主要为耕地、农村居住点和城镇等。由于临时占地和各项永久占地会对土地现有利用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2.3.2对土壤环境影响

工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土壤质地性状的影响;工程建设期钻井、管道敷设和地面工程建设的开挖、填埋行为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挖掘、碾压、践踏、堆积物品等均会使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生产力下降。

钻井过程中的占地会改变土壤结构,而且钻井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还会对临时占地范围内的土壤质地和性质造成影响;管道敷设、道路和地面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占地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各种地面建设活动中对土壤的扰动会影响土壤的结构、质地和物理性质,因此,应分段进行施工,并严格执行分层堆放、分层覆土,尽量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工程产生的落地油应及时清理回收[2]。

2.3.3对植被的影响

油田开发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地对农作物的影响。工程的临时占地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为当季影响,施工结束后,第二年即可复种。根据其他油田的类比调查,复垦地2-3年可恢复到原产量。由于管线永久占地仍可继续供农作物生长,影响不是很多。突发性事故导致油、水泄漏,将会使受影响的植物枯萎或死亡,但突发性事故的发生概率小,一般限制于小范围内,可通过对原油的及时清理而减轻影响,不会对整个区域植被产生明显影响。

2.3.4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油田属农业生态区,区域内景观单元异质性程度高,工程的开展可使区域内景观异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引起局部生态景观的变化。工程新修建部分道路、敷设一定长度的管线,会对地表产生分割效应。管线一般长度短,一般管线上面都将复种,其对地表产生的分割效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管线道路的分割不足以造成生态系统的本质变化。

2.4油田开发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运输、贮存过程中均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油气田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由于钻井密封不严、操作、管理不当,发生泥浆在井下漏失或废弃的油气井套管腐蚀破坏,其渗漏的污染物可直接污染地下水;在钻井和井下作业过程中,泥浆池的防渗效果差,落地原油和钻井废水渗漏,均可对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在石油生产过程中,油田注水开发和压裂酸化作业施工时,因压力过高而引起注水井套管破裂,或因注水井的固井质量差,井壁出现裂缝时,回注水套为上返进入地下水层,将会产生污染地下水事故;在石油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由于发生输油管线或油罐漏油事故,也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污染[3]。

3 油田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油田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长期存在、不容忽视的,保护环境就是要对油田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对油气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且采用有效、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加强石油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3.1油田开发单位必须依法进行环境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对策,树立资源开发环保优先的理念,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

3.2贯彻执行环评制度,对油田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制定合理、科学的污染防治对策及生态恢复措施,项目开发建设中坚持污染物治理设施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采用可行的污染治理工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3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环境管理问责制度,定岗定责,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深化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深入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药减少扰动范围,严格控制砍伐数量,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油田开发建设的具体工作之中。

3.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强化石油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工作,确保石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

3.5施工期结束要及时对施工迹地进行恢复,服役期满要及时拆除各种构筑物、管线,对站场、营地灯硬化后的地面进行恢复及必要的绿化,对防洪堤坝进行拆除、平整,将分割破碎的生态环境重新连通,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恢复。

3.6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各项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同时加大对油田伴生气的利用,减少天然气的放空量。污水达标处理后作为油井回注,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4]。

4小结

在石油资源开发建设中,实施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既要对石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也要加强石油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选用先进的开发、生产工艺,采取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影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春润. 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问题[J]. 新疆环境保护, 1997, 19(4): 3-6.

篇12

2公路景观设计理念

公路景观设计理念依托于当今公路的设计理念“三适”,即“适地、适物、适量”。“适地”是指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公路线形组合形式、地形地质条件等,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景观绿化。“适物”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不同地区选择适合的植物物种。公路景观绿化的植物物种选择很重要,合理的植物物种应该满足存活能力强,可融入周围生态体系,观赏期和生长形态合适的要求。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物种不仅可以美观优化公路景观,而且可以避免重复的绿化工程造成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适量”是指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不一定是越密集越能营造优美的景观,结合不同地区和周围景观特点,在绿化上满足景观绿化植被数量即可,高密度、大面积的人工培植不一定有利于公路景观。

3公路景观设计和植被选择要点

3.1公路景观设计要点

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中视觉原理、色彩心理反应原理和美学原理,及景观与安全在公路景观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应注意以下要点:1)根据眼睛对色彩捕捉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色差越接近反应时间越长,色差越大反应时间越快。在公路景观设计时在需要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地方可以选择色差较大的进行组合搭配,特别是在交通标识处,但在快速行驶的路段上,景观色差不宜频繁变换,否则会引起驾驶员紧张与疲劳。2)行车速度和驾驶员视野有着密切关系,据分析行车速度越快公路两侧景观在视野中比例逐渐下降,所以低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可以丰富公路两侧景观,使景观变化多,而高等级公路景观应逐渐变化,给驾驶者一个过渡的路段。3)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感觉,色彩可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在公路景观设计时,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理色彩的植物,丰富衬托公路景观。例如当公路驶入风景区时,可以多采用暖色调植物使人有兴奋的感觉;当公路穿越炎热或寒冷的地区时,可以分别选择冷色调和暖色调植物。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美学在公路景观中最好的应用。优美的公路景观应是自然的,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但特殊地段精细的人工雕琢也会展现另一番独特人文景象。公路景观中的动体现在景观线条转变、明暗变幻和色彩变化,景观变化的动感引起驾驶者心中的“静”,使驾驶者心里平静,缓解驾驶疲劳。

3.2公路景观植被选择要点

公路景观的植被选择应根据地区气候、地形地质、土壤贫瘠程度等特征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满足公路防护功能及景观功能角度出发,研究公路绿化中植物选择的要点问题。公路景观绿化植物选择是一个满足多目标的综合选取过程。绿化植物的选择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指公路路域范围内能否实施绿化,是否存在绿化空间,是否满足栽植条件;其次要满足栽植的目的,公路景观绿化不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的,而且要满足一定的防护条件,例如中央分隔带绿化就要满足防对面车灯导致的眩晕,土路肩绿化还有增强路基稳定性作用,路侧景观绿化可诱导驾驶者还可提高公路安全性;然后需要考虑植物本身生存能力、观赏期等优势特性。

4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实例

4.1中央分隔带设计

中央分隔带一般宽在1~4m之间,当分隔带宽度越窄时越不利于使用植被绿化的方式,当中央分隔带在2m以上时,选用植被绿化形式是较为合理的。中央分隔带宜栽植生存能力强。植物枝叶密实度高、高度适当、植物形态合适(枝杈不宜过度舒展)、观赏期尽可能长(败谢期较短)、适应大风强风天气的植物。中央分隔绿化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中央分隔带植被绿化首先应满足防眩晕,植被注重密度适当,密度过低起不到良好的防眩晕作用,密度过高植被间形成竞争限制了植被的生长。2)中央分隔带植物绿化高度应合理。过高的植被不仅割裂了公路的整体景观,而且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容易产生疲劳;车辆高度不同车灯相应高度也不同,植被过低遮挡不了大型车的车灯,起不到防眩晕的作用。合理的植物高度应既可满足防眩晕的作用,又不影响整体公路景观,如图1所示。3)在公路上下坡时,往往下坡车辆灯光会影响上坡车辆行驶,在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时,可在上下坡时适当选择高度相对较高的植物。4)中央分隔带是驾驶员注意最多的地方,在绿化色彩搭配上,尽可能在做好防眩晕的基础上,选择气候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区点缀以花朵,有利于驾驶者心情愉悦,有效缓解疲劳。如图2所示。

4.2土路肩绿化设计

路肩一般分为土路肩和硬路肩。硬路肩多应用在高等级公路上,作为应急车道或临时停车道。对公路结构稳定要求较低可使用土路肩,在低等级公路应用较为广泛。土路肩可以进行景观绿化,丰富公路景观。土路肩宜栽植低矮草本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灌木植物具有观赏周期长,形态优美等特点。土路肩绿化设计应重点从以下几点考虑:1)土路肩绿化一般采取低矮草本植物绿化,土路肩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利于行车安全,如图3所示。2)低等级公路土路肩也可采取灌木的绿化方式,但灌木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在公路转弯处稀疏地设置灌木可对线形起预告作用,诱导车辆行驶。3)土路肩景观可以采用草本植物加稀疏的灌木点缀以花朵,营造优美的公路景观效果。如图4所示。

4.3护坡道绿化设计

护坡道是路堤边坡坡脚与取土坑之间设置的一定宽度的平台,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为了边坡的稳定性大多护坡道已进行了硬化处理防护,无绿化空间,但在土护坡道上可以采用绿化防护方式。护坡道绿化设计应根据路堤高度合理选择植物,高路堤可采用高大乔木,低路堤可采用高度相对较小的灌木。此外,护坡道宜栽植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与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山区石质挖方边坡宜选用阳性、耐旱的攀缘植物;边沟外侧绿化应兼具防护与美化功能,可以采用浅根性花卉植物。

4.4碎落台绿化设计要点

碎落台是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之间的区域。虽然碎落台宽度较窄,但碎落台是公路路面与路堑过度的重要地带,此处合理的景观绿化处理,不仅有利于坡脚的稳定性,而且在景观上使公路与路堑过度平缓,形成一个完整的公路景观系统。碎落台景观设计是公路景观设计的补充。碎落台绿化宜选用耐贫瘠的小型灌木或藤类植物,在地质条件较好和土壤较为肥沃的地区,可选择颜色适合地区特点的花卉。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缓解单调乏味的路堑防护设计,缓解地形给驾驶者带来的压抑感。如图5和图6所示。

4.5路侧景观设计

公路路侧绿化是公路景观绿化最主要的部分,是营造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和公路景观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路侧景观设计应充分结合路侧的原有景观特点,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和驾驶者的实际感受,总结路侧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要点:1)充分利用路侧优美景观,展现自然之美。路侧近景好的要“露”,展示公路两侧良好的自然风景。这是自然景观最好的利用方式。2)当公路远景较好的时候,不应使用高大的乔木植物,低矮的灌木植物可以充分透出良好的远景。如图7所示。图7远景好的要透,展现远方好的景致3)好的景观要“露”和“透”,而公路沿线绝大多数都是令人乏味、观赏度不高的景观,那么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就要充分利用"封",采用高大乔木、灌木及花卉等较高密度种植以遮挡不宜人之处,如图8所示。在景观生硬的地区,可以采用路侧设置疏密的行道树诱导行车。图8利用灌木和花卉遮挡不宜人的挖方路基4)当路侧可绿化面积较大时,公路景观设计应可按照从近及远进行层次设计,在靠近公路区域采用低矮草本和花卉植物,中间地带采用灌木植物,较远区域采取乔木等树木进行分层绿化,如图9所示。这种景观设计方式,不仅使公路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层次性,而且丰富了公路路域生态系统。5)花卉的色彩合理应用,不仅为公路增添了色彩,而且可以利用路侧色彩差异引导驾驶者对公路线形变换的注意。如图10所示。

篇1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55-0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自然环境而言,在众多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是非常高的,旅游就是将美丽的自然“环境”卖给游客的一个过程。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二者本质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国外旅游环境保护的经验

(一)埃及:严格制订法规,注重环保教育

为避免埃及红海沿岸的旅游度假区自然环境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埃及政府及时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提出了打造“大红海海洋公园”的宏伟目标,以保证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83年,埃及政府颁布了第102号法令,划定了亚喀巴湾国家旅游保护区的范围,并赋予埃及环境事务局按该法就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时,与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协调的权力。法律还特别规定禁止任何可能导致保护区物种灭绝、受到破坏或生物及海洋和陆地的生物环境受到改变的情况发生。1994年,埃及政府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第4号法令,规定旅游开发项目实施之前,开发商必须获得当局环境影响评估的许可证。1999年,为了保护红海地区的旅游业,埃及旅游开发局制订了红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计划。与此同时,埃及政府专门设立了一项亚喀巴湾国家旅游保护区基金,经费来自保护区的门票收入和对违反保护区的有关规定的罚没收入以及来自外国的捐助。这些收入不仅足够亚喀巴湾保护区的环保费用的支出,而且还有节余,成为埃及第一个自给自足的环保项目。

对旅游景点的管理和保护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为此,埃及旅游部门特别重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自1989年起,亚喀巴湾旅游保护区就开始对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环保培训,使他们具备专业环保知识,以便能够胜任工作。埃及旅游部门还十分注意对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并加强财政支持,使人们成为保护区的主要信息来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主力军。埃及旅游开发局鼓励开发和营运商在旅馆内部和通往旅馆的沿途设置有关环保标志的提示牌,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

(二)法国:设立保护区,形成保护屏障

法国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为数众多,枫丹白露便是其中一个历久不衰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总人口为6000万的法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7000万人次。作为自然风景区的枫丹白露林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在春季的高峰期有时一天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面对滚滚而来的游客潮,对产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问题,法国旅游界专家人士在旅游业方面提出了“不伤害环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等新的理念。有关当局已经对枫丹白露风景区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枫丹白露风景区从1930年5月即已注册;对枫丹白露城堡和其他古迹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枫丹白露林区为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枫丹白露树林被列入“被保护树林”。这些措施把对枫丹白露林区的保护和向旅游者开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法国人将枫丹白露风景区长盛不衰地继续保持下去。

(三)澳大利亚:齐抓共管,保护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大利亚对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合作管理方法,被世界旅游业引为范例。大堡礁是澳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同德国面积相当,拥有旅游、渔业、科研和土著文化等多种资源。每年游人达160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75年成立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负责该地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管理工作。管理局最主要的管理措施是把该地区按四个保护等级划分开,以便从松到严限制人类活动。例如法律禁止船只在当地胡乱停泊,以避免抛锚损害海底的珊瑚,很好地解决了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合作管理”的思路在2000年1月还促成了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会员分别来自与大堡礁资源有联系的方方面面。会员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评估大堡礁环保状况,提出各自对资源的使用要求,向管理局提出政策建议。大堡礁的“合作管理”不仅献计献策,还包括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各旅行社都反复叮嘱自己的游客: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得采集珊瑚,不能捉热带鱼作纪念等。另外,旅行社的导游同时也是当地的环境监测员,如果发现某处水域的水质变差,找到了新的海底生物,或看到某个景区的游人过多,他们都有责任及时向管理当局报告,管理局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1]

二、海南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差距

据统计,2007年海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和21.2%。其中,外国游客达59.31万人次,同比增长27.36%;旅游外汇收入达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3%。两位数的增长率也透射出海南开始迈入“大产业”、“大市场”、“大营销”的时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问题

1.垃圾公害。由于游客流量过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可以说游人到哪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大量游人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一次性餐具等,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目前,在三亚市内只有部分酒店对垃圾分类处理。

2.水污染。它主要是由于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环境意识,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学物质的废水。万宁市兴隆温泉旅游休闲区是海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有大小宾馆酒店50多家,洗床单、洗碗碟大量使用洗衣粉、洗涤剂,但污水处理工艺上竟未设计除磷这一环节,导致下游市区十多万人口的万宁市城市饮水源地总磷超出3类水质标准,市民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还包括部分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等造成的污染等。这些污染都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2]

3.噪音污染。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商贩的大喊大叫,景区内保龄球的滚动声,某些娱乐场所的高分贝声响等都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4.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和开发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景区内超容量的游人活动造成的破坏。调查显示,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的板结化,加快了古树名木的死亡速度,少数游客的蓄意破坏也不容忽视。另外,旅游房地产发展过猛,对海南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如:海口市的滨海大道,从海口市区穿过海口湾直接横贯于黄金西海岸的沿线,长达38公里。由于旅游房地产发展过猛,按道路面积测算,滨海大道至少破坏了190万平方米的海岸原生态植被。专家人士分析认为,基本丧失了防风功能。三亚市为把三亚湾建成度假型房地产基地时也同样发生了生态破坏的问题,对原有的基岩、沙岸、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生态进行了大规模清除。此举却导致了三亚湾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明显。自2002年以来,三亚湾海岸线以平均1-2米/年的速度向近岸推移。

(二)法律问题

1.立法缺位。法律缺位是指应该有的法律或法律条款缺乏。我国的旅游立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海南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法规,执行的是传统旅游中的相关规定,而且一些领域存在法律真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不少行为依然无法可依。例如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有所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显得越来越不适宜,对相关部门、行业的规范和约束逐渐失去法律效力。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目前为止已出台的全国性旅游法律文件大都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但其中国务院制定的旅游行政法规并不多,大多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行政规章。由于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时,往往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制定的法规、规章缺乏与其他部门法律以及通用法律的协调,使得法律条文中的一些规定难以得到落实。旅游立法的低规格使旅游法律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法规,还属于一些“内部规定”,只是由有关主管机构执行,并未对公众公开,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旅游执法活动增加了困难。目前我国旅游法律中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既然是暂行,那么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说明法律显得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有些方面的规定适应性不强。这就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3]

3.执法不到位。旅游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法出多门,互不衔接,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旅游执法不到位。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以及普及性大众教育中,生态保护尤其是生态旅游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客观上造成海南省一部分生态旅游执法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先天不足。《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虽然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作了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而在其它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规范中,则往往是就某一个部门,或者少数密切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权做出规定。法律规范本身的缺陷至使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到位。[4]

三、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目前,海南省制定的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已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国家同意海南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那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1.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污水防治法”,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加强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

2.建立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评估;对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等。选择评估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准思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使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管理保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开发新的旅游区和在旅游区内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接待设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严格执行限期治理制度。旅游区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建设其他设施或项目,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现有的上述项目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法关闭、搬迁;对进行违法违章建设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多种渠道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海南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一是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三是要争取国债环保投资、利用外资、环境保护企业上市融资、“BOT(建设―运营―交付)”等多样化融资运作方式,实现污染治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设立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四是实施与环保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信贷优惠的金融政策,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推行试点排污权交易等,铸造多渠道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格局。

(三)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瓶颈,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加大培养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的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旅游职业教育方面的作用,坚持院校培养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二是鼓励海外著名旅游人才培训机构进入海南,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旅游职业或管理培训中心;三是要引进高水平、熟悉国际规则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市场营销和涉外旅游等专门人才,引进掌握世界先进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生物技术、仿真技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四是积极实施借脑工程,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搞好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拓展、酒店管理和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五是旅行社要开展国际旅游业务对接,根据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语言、国学修养和个人环保意识,培养储备专业旅游人才。[5]

(四)严格立法,增强环境执法监管

1.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海南省旅游环境实况,制定出台生态旅游等地方性法规,主要针对海南省现有海洋、海岸线和各种公园、森林、特别保护区、野生鸟兽、古建筑和文物以及在城市绿化、防治污染等方面,积极推动以生活型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发展。

2.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严格执法。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景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景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另外,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贯彻执行。

3.合理配备执法监管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执法人员配备上,要选择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作为执法监管的专业人员。同时在林业、农业、环保、景区、景点等部门和地区聘任一批兼职旅游执法监管员。在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管上,不单是旅游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过程前和过程后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文同爱,郑荷花.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J].时代法学,2005,(1).

[2]石长波,赵炎,吕洁华.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宏观规划[J].商业研究,2004,(3).

[3]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

[5]谭立.中国环保投融资机制的新格局[J].环境保护,2002,(8).

Experience of Foreign Touris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for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XU Dao-shun1;XU Xinyin2

(1.Haikou Central Sub-Branch,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Haikou 570105,Chin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