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慢病的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结果:进行1年的健康管理后,了解健康知识的人数由126升至420人,其中吸烟、饮酒的人数显著降低,而健身活动以及低盐饮食的人数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慢性病的出现了患者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水平等息息相关,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及有效的行为干预等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健康管理高血脂慢性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55-02
健康管理经过最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的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主要的作用是指对人体有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有效的利用周围的物力资源,控制疾病的进展。健康管理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对个体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指导患者积极的到医院就诊[1]。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时指出慢性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死于慢性疾病患者的数量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为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我院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450例被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了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450例被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其中270例为男性,180例为女性,年龄在38-63岁之间,平均为46.3岁。所选的450例患者中,有146例患者为高血脂,194例患者为高血压,110例患者为糖尿病,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健康教育以及有效的行为干预。
1.2健康管理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史选择以下的干预措施:①健康知识教育:有专业向所选患者讲解不良方式对人体的危害,同时积极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同时告知其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高血脂等疾病的损害、监测、以及用药预防等等[2]。②运动指导:教患者每天自行做预防保健操,坚持每天做1-2次,每次不低于30min的保健操。③严格要求戒烟、戒酒,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心情保持舒畅等。④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用药。⑤定期检查:对血压、血脂、血糖等水平定期进行测量。
1.3评价指标。询问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生活习惯改变程度,同时对其血脂、血压和血糖等水平进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选用SPSS13.0系统软件,运用X2来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来进行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生活习惯改变。经过1年的健康管理后,除了4例患者由于个人原因中途放弃,其余的446例患者在经过一年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中发现有了很大的改变,见表1。
1.2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理指标改善情况:健康管理后,空腹血糖患者的改善率高达95.3%,总胆固醇患者的改善率为89.3%,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59.8%、87.5%、60.9%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及显著改善的患者数均高于无变化者,两者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主要生理指标:管理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是体重明显降低,体重指数下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等各项指标也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2.3运动指标对150名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后,患者的总运动量和有效运动量均明显增加,有效运动量在总运动量中所占比例也显著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7-01
电子健康档案和慢性疾病的管理,是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所要管理的两个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不规律现象越来越多,慢性病的增长率也越来越多[1]。目前,政府对于慢性疾病的防范主要以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档案,此外还致力于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于电子健康档案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热点之一,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得到完整记录,能让医院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从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我国健康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 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 慢性疾病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有序的跟踪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对慢性疾病的良好管理,档案管理者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目标,并将自身的利益目标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对于目前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讲,治疗非常重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及时的监督,然而对医生和护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起档案管理机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内均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因此也无法确定慢性疾病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无法对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评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慢性疾病管理存在的困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元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为23%左右,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57%以上。此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估计在2025年,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增加至4600万左右。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心脏病均具有长期、渐进等特点,且对慢性疾病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对慢性疾病管理不完善。
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加大健康体检的覆盖率。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并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工作,并记录健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档案,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若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第二,尽力要求所有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体检的人士来讲,应该积极进行事后约定,并积极为患者提供补查服务,提高体检的覆盖面。
2.2 不断完善体检项目。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体检前要建立好电子档案,并进行打印,让受检人员核对检查项目和个人信息。在检查完之后,档案管理人员要查看检查项目是否完整,如无遗漏,则需要进行信息的录入。
第二,体检项目应该在年轻人当中开展,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从年轻人方面入手。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检查档案的项目是否齐全,从而有助于对慢性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
2.3 改变档案的运行方式。目前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卫生资源效率,电子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收集以及利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档案的运作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目标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程度。
2.4 改变以往档案的采集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健康档案开始建设,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由传统的纸质档案演变成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因此也有效改变了当初纸质档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文档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一旦更新,旧有的档案就必须作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此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慢性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加利于医生的治疗和对患者疾病的控制。
3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电子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目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与社区医生工作站相联系,医生通过档案的检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认识[3]。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定相关责任人,当患者进行复诊的时候,要督促医生对该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资料,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患者疾病的数据和病情,分析患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就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不断改进治疗方式,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
举个例子,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该社区通过建立动态的记录资料,对患者个体进行全程的心理和生理等健康信息记录,让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由于电子信息化的特点,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新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记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正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方便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大大地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
3.2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可以对慢性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推算出医生在不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体所使用的平均成本。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确定不同慢性病患者药物维持所需要的成本,并与医生治疗的成本制成坐标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分析医生治疗成本是否合理,并合理控制医生治疗的行为,让医生的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治疗与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卫生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除了能够控制好医生的行为以外,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够指导患者就诊的方向,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不断完善居民慢性病健康体系。
3.3 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慢性病患者数量和达标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治疗慢性病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对医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医生的责任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划,从而为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4 结束语
慢性病能给人们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有效利用资源,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问题,并有利于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的六位一体标准,要求服务站必须将居民的健康作为服务的中心,以家庭作为单位,在社区范围之内,把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导向,因此,针对社区居民的家庭、身体状况等构建出科学健康档案至关重要。本卫生院主要以孕期妇女、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以及残疾人等居民作为重点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并逐步往建立全社区人员档案的方向发展,档案由各个科室人员进行构建与管理,如孕期妇女的档案由妇科进行管理,儿童的档案则交由预防保健科室管理,慢病患者档案由慢病科室管理等[1]。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方式比较多样化,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六位一体服务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例如,在预防、医疗门诊服务中,对老年人的保健指导、残疾人的康复指导以及其他的健康教育中,在对社区慢性病进行筛查、于社区内进行义诊以及开展社区宣教活动时,都可以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收集居民的信息资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实现筛查、义诊、建档、健康教育以及指导等多种服务同时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2]。
2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慢病防控对策
2.1构建社区居民健康电子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市卫生局统一使用的系统软件,把社区居民原有的纸质档案输入到标准的电脑健康档案表格中,构建出完整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制出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卡片,要求社区居民每一次到院就诊时,都必须携带健康信息卡、医疗保险卡以及身份证等,以便提取居民的电子档案,让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对该次就诊中出现的问题与实际的处理效果进行记录[3]。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可以使用双向转诊系统平台,通过平台与上级医院进行患者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为患者的远程医疗创造条件,达到医患双赢的目的,并以此实现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动态性监控与管理。
2.2科学管理社区居民纸质健康档案
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构建完成之后,社区服务站应该对纸质档案的书写和记录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将档案资料保存于专室、专柜中,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完善、补充以及归类。正常情况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不同类型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如普通的健康居民档案,无颜色;老年居民的健康档案,以绿色标记;高血压患者档案,以红色标记;糖尿病患者的档案,以黄色标记;高血压与糖尿病合并患者的档案以红色与黄色标记;老年高血压伴随糖尿病患者的档案,则以红、黄以及绿三种颜色标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该将社区健康居民与慢性病患者的档案分开存放,并依据档案号上面标注的顺序,放置于对应的档案柜里,以便日后查找[4]。
3构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3.1提高社区慢病管理的人数与管理率
本中心卫生院社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在10874人左右,医务工作人员共有3个服务队,主要是由责任医生与护理人员构成,以分片方式进行管理,每个星期入户建档与随访,且定期进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从2014年至今,本卫生院共建档约9839份,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人数累计为936人,发现的高血压患者1048人,糖尿病患者372人,健康档案的完成率为90.4%,明显高于2013年的83.2%。
3.2提高社区慢病的防控效率
0 概述
不管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政府工作部门,档案是各个单位都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档案中包含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企业各项工作的资料管理都是通过档案的形式来实现的,并以档案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是依靠工作人员手工地完成档案的记录与管理,通常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保存。在对慢性肾脏病人档案的方式上,本单位工作人员只是机械地将档案资料的内容整理、录入到计算机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方式并未对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明显的提升效果,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了便于档案信息得到安全可靠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错误,因此,开发一套符合单位实际现状的慢性肾脏病人档案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1 系统分析
本单在对慢性肾脏病人的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清楚的掌握每个病人的情况,为每个慢性肾脏病人进行建立档案,并且不断的更新档案,以掌握病人的最新情况。
在β性肾脏病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确定建档的对象,一般要求对所有的慢性肾脏病人建立档案,无论他的性别和年龄。本单位会定期对这些慢性肾脏病人进行走访,到他们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病情。同时,还会开展定期的免费身体检查工作,这样能够掌握慢性肾脏病人的身体的整体情况。对所开展的这些工作都需要通过系统来进行处理,例如进行体检之后,需要将体检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并保存,再由专门的医生对其身体的健康情况作出一定的判断。
在确定要建档的慢性肾脏病人之后,需要对他们进行建立档案,档案中需要包括两大类信息,一类是居民的基本信息,另一类是居民的健康状况信息包括所患慢性肾脏病的情况。
用户最主要的业务是对慢性肾脏病人健康档案进行管理,除此本单位还组织一些针对慢性肾脏病人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 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在软件架构自上而下分为表现层、业务层以及持久层。表现层主要是由HTML、页面等组成。而业务层主要是由通过接口来完成用户发送的访问请求,系统中所有的控制类和实体类都被存储在该层中。持久层由各种框架以及数据库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各种操作。系统的软件架构如图1所示。
3 功能设计
本文根据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将系统功能划分为档案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慢性肾脏病管理,健康教育活动管理模块、查询统计分析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1)档案基本信息管理,设计对慢性肾脏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基本情况进行管理,掌握每个慢性肾脏病人的具体情况。
2)慢性肾脏病管理,对患慢性肾脏病人的病情建立详细的档案信息。包括慢性肾脏病人每次看病的诊断信息、检查信息和诊断信息。对本单位为病人所开展的病人随访情况进行维护管理。
3)体检管理,登记并维护对慢性肾脏病人开展的定期体检的基本信息以及每个参加健康体检的病人的检查结果。
4)健康教育活动管理,对本单位针对患有慢性肾脏病的并所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记录慢性肾脏病人对每次所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和建议。
5)查询统计分析,对慢性肾脏病人的信息及健康信息进行统计查询和统计分析
6)系统管理,对使用系统的用户及其角色信息进行管理,对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
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中的核心环节,其设计质量将直接对软件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数据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要处理的现实世界与数据库原理知识相结合完成设计,本系统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为:
1)处理的原始单据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为数据库建立实体联系模型是,要将现实中处理的实际单据与实体之间进行对应,为系统建立实体并分析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就是现实中分析出来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多。
2)主键与外键
对每个实体都必须要有一个实体标识符,该实体标识符又来唯一识别每个实体,不同的实体之间要通过外键来发生联系。不仅如此,主键与外键还能够分别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3)基本表需满足原子性、原始性、演绎性和稳定性的性质。
4)范式标准
基本表中字段的相互依赖关系,应至少满足第三范式,最好能达到BCNF。更高一级别的范式可以更好的避免数据库中数据的冗余、插入异常、删除异常。
5)正确处理实体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
在将实体转换为表时,要注意必须为其联系也建立一张独立的表。该表中的主键是由两个实体的实体标识符共同组成,再加上联系本身的属性构成表的所有字段。
6)完整性约束的三个方面
数据库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分析并设计表之间如何联系,表中字段需要满足的条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慢性病是目前严重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一种主要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承担机构,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也就成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要的科研任务。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被选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远期效果评估研究监测点,在试点中,对慢性病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了认真探索与实践,并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慢性病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有关慢性病管理的所有资料记录,包括慢性病筛查资料、登记资料、管理效果资料等。
1.2 研究方法 2008-2010年,在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设备设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单人管理模式、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等三种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现场研究,从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管理效果等方面对不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
1.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
1.3.1 单人管理模式(2008年及之前) 由1名全科医师兼职管理慢性病患者,包括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等;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进行管理,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1.3.2 专科团队管理模式(2009年)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名全科医师、1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号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2010年及之后) 将疾病诊疗中的“首诊负责制”原理引入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其定义为: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简单讲,就是谁发现,谁管理,谁负责。
1.3.3.1 组建工作团队 组建6个慢性病管理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全科医师和1名全科护士组成。首诊医师对慢性病患者的筛查、管理、随访、转诊等所有环节负责,团队里的护士协助全科医师共同做好本团队的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2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设 为了使“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得到有效落实,我们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以及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融合的角度考虑,对各服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制度设计,如全科医师首诊测血压血糖制度、首诊建档制度、团队交接班制度、基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相融合的首诊医师负责制、医疗安全重点环节管理制度、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制度、双向转诊重点人群追踪管理制度、全科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中承担的任务以及重点人群管理规定及注意事项等,依据这些规定和制度规范各团队的工作。
1.3.3.3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的绩效考核办法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配合“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模式。(1)以团队形式进行考核,将团队工作量纳入整个团队的绩效考核中,使团队目标与个人绩效挂钩;(2)初期考核以“数量”为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再注重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平衡;(3)考核注重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结合。核心在于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按单位工作时间赋予分值,如高血压筛查登记赋值为8分,儿童体检赋值为16分,从而使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比较能够转化成客观的评价标准,促进二次分配方案的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筛查情况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筛查数量远高于单人管理模式和专科团队管理模式下的筛查数量,见表1。
2.2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数量 在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及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下,慢性病患者管理数量明显多于单人管理模式下的数量,特别是实施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后,高血压患者管理数量比单人管理模式下增长971.19%,糖尿病增长了752.63%,见表2。
2.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 三种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的规范治疗率、控制满意率、档案资料完整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发现,2008年实施的单人管理模式,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最少、管理效果也最差,其管理对象只针对社区户籍居民,对外来劳务工慢性病患者几乎没有进行管理,由于只有1名全科医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其精力有限,所以管理数量与效果不可能会好。
2009年实施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后,由于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医务人员数量增多,并且实施社区慢性病专科化的团队管理,无论从技术力量还是从时间精力方面都要优于单人管理模式,因此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管理效果明显要好,管理质量也比较高。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专科团队管理模式有许多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慢性病筛查与管理脱节。全科门诊医师只筛查不管理,慢性病管理团队医师主要负责管理,参与慢性病筛查比较少。(2)筛查病例数量少。全科门诊医师不直接管理,无责任无压力,筛查工作量与全科门诊医师收入不挂钩,导致全科门诊医师落实筛查的积极I生不高。(3)管理患者数量有限。当病例增加到200例以上时,管理团队感觉力不从心。(4)慢性病管理医师与全科门诊医师互不认同。慢性病管理医师认为慢性病管理工作繁琐、压力大,而全科诊疗相对简单。全科医师认为慢性病管理医师工作比较轻松,只需为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录入资料、随访,还可以拿到平均绩效奖金。(5)慢性病管理与全科诊疗分离,不符合全科医学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19-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早期计划生育的施行,人口比例发生了极大改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好多疾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健康体检应该引起我国公民的足够重视,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及调理药物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身医学理论来推广慢性病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从而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1.心身医学的含义
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由于人类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各种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堆积,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首次就诊的患者中,大约3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表现为躯体上的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所以往往患者接受的是躯体上的治疗。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关。于是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虽确立尚不足百年,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其中“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观点同时彰显出当时祖国医学对心身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广大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其深入的研究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所谓心身相关疾病,用中医学术语表达,是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各种脏腑气血病变,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中医历来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内因”,而引起情志变化的原因大致源于对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把人体的形和神、躯体与心理视作统一的整体,故对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应该形神兼治。可以用中药、推拿、针灸等疗法治形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用心理疗法治神指以调节精神活动及心身和谐。而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相互促进,能够“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在预防方面,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兼养,养神为上,“四气调神”“呼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通过顺应节气的的生息规律、通过有意念的活动,通过节欲等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平衡。
北京中医医院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专科(是重点专科还是建设单位)。目前科室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针刺、电针治疗抑郁焦虑;走罐治疗实证型抑郁;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等。治疗方案也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电针、走罐、中药、西药、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
3.心身医学的建立
德国精神科医师Helnroth于1818年首先提出“二身的”(psycho-somatik)一词。1922年,Deutseh首次使用“心身医学”(psych-somaticmedlclne)概念。在20世纪初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身医学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出版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将某些疾病的发生归因于特异性的人格因素;1939年Dunbar领导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944年美国成立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此后,象Pavlov、Canonon等众多的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心身医学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导致其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使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获得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它既具有医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它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对患者进行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并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心身相关理论是医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心身医学的研究范围有交叉和重叠,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外延相同。有学者认为141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的把心身疾病的防治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作为己任,纳人工作日程。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医学工作者缺乏,心理医学的任务也主要由精神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来承担。人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成员。人的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与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提示,有害的器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5.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及死亡谱的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而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新世纪医学的重心将会有所偏移,医学关注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展,医学审视健康和疾病的视角也将多元化,将从单纯注重生物性异常(疾病),扩大到同时关注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方式优化、生物机能调整等多角度,即使生物学检测没发现异象,而诸如患者自觉不适、虚弱等,都将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是具体的“人”,具有特定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患者本身。有学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模式的演变、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疾病的诊疗原则等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新发展。采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这是医学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6.我国健康管理研究状况
健康管理最早风行于欧美,在中国健康管理则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是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其负面的危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断地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且逐渐低龄化,过早地出现在中青年中,欧美专家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出与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契合的结论:绝大部分临床疾病如果提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7.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等使其患病率迅速上升。
目前高血压全国患病人数大概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患病率上升31%,且农村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均上升明显。糖尿病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2千多万,另有2千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由于超重基数大,如不加以控制,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之一,该疾病的高发群体以老年人最为常见,且该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效果,文章选取了我社区120例高血压患者并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管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社区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20例(男64例,女5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年龄62~84岁,平均(74.3±2.3)岁。高血压分期:一期高血压48例,二期高血压46例,三期高血压36例。合并症情况: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冠心病14例,无合并症84例。文化水平:未接受过教育0例,小学文化程度34例,初中文化程度48例,高中文化程度22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0例。选取标准:①所选对象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均符合临床上对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差异不具有特异性,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1.2.1.1 书面宣教 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宣传手册的内容应包括高血压的形成机制、诱发因素、预防保健知识、控制措施等[2]。
1.2.1.2 口头宣教 定期对患者开展口头健康宣教,宣教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当患者及其家属有疑问时应耐心解答直至其完全理解和掌握。口头宣教的形式可选择定期开展社区学术讲座、面谈式交流、电话随访等。
1.2.1.3 示范宣教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家用血压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亲身示范来加强患者的印象,使其充分掌握血压的测量方法和时间。
1.2.2 慢性病管理护理
1.2.2.1 血压的监测 根据患者的血压分期情况及其血压波动情况对患者进行定时血压测量,对血压波动轻微的患者可每周测量一次,对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患者应测量1~2次/d[3]。对部分有经济条件的患者可告知其家庭电子血压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其自行测量和记录。
1.2.2.2 用药护理 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用药治疗和护理,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在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其用药反应,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应急处理。
1.2.2.3 饮食管理 告知患者饮食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对于高热量、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的饮食如鱼卵、甜食、肉类、动物内脏等要尽量避免使用,同时,要告知患者戒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严格控制其每天摄入的盐量在2g以下[4]。
1.2.2.4 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并严格执行,运动的内容应以规律性、舒缓的运动方式为主,告知患者在锻炼过程中若发现身体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停止运动并就医。
1.2.2.5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血压分期及心理情绪特点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要,为患者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和正确对待高血压的观念。
2 结果
通过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及其家属对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宣教前相比明显提升,患者能基本掌握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控制因素、血压正常值等。同时,通过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慢性病管理护理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均比护理前更稳定,且患者均能坚持科学合理用药和治疗。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的范畴,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管理护理干预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饮食与运动要求、高血压诱发因素、生活习惯的指导、药物服用的依从性、高血压的预防和监测等[5]。开展的方式通常可采取示范训练、图文宣传以及集体或个人宣教等方式,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和社区慢性病管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较干预前更为稳定,且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掌握情况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开展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管理护理是有效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燕,刘盼盼,薛泽刚.健康教育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1,12(10):283-285.
[2]邓秋兰,李小明,庞玲玲.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9(25):336-33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1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是冠心病临床常见并发症,其不仅需要及时正确的临床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才能增强患者病情的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能够让患者的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几率,降低再入院率。本文对我院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37例患者,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均为冠心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为48-73岁,平均为61.2±6.3岁。给予患者强心、利尿等治疗,并可给予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
1.2 护理方法 ①药物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观察,心衰患者所应用的洋地黄药物虽然对改善心功能具有明显疗效,但其还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另外,患者所应用的扩张血管类药物和利尿剂类药物,也要对其血压进行密切观察;②基础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让患者多多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对于口唇出现紫绀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补充患者心肌组织血氧,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③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④饮食护理指导,心衰患者应该坚持低脂低盐饮食,同时要多摄入水果、蔬菜,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每餐不可吃过饱,以免对心脏造成负担。
1.3 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介绍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并向患者讲解哪些事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并教给患者如何预防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了解坚持用药治疗对于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指导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回医院复诊一次,以便医生为其调整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讲解适量运动对增强心功能的作用,指导患者在运动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逐渐增强运动强度,避免对心脏造成过重的负担。
2 结 果
本组37例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后均达到出院标准,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达到完全依从标准的患者有31例,其治疗依从率达到了83.78%。1年内37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复发在入院进行治疗,其再入院率为8.11%。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其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心理状态上的改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2],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不良的饮食习惯、活动习惯等又是慢性心衰的高危险因素,因而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应该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再入院率入手。本文主要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37例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均达到出院标准,患者治疗依从率达到了83.78%,再入院率为8.11%,这说明综合护理措施对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状况,防止病情恶化[3]。而健康教育的实施则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达到完全依从的患者有31例,说明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认同性提高,能够遵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用治疗药物,并且注意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而饮食的控制和适量运动则使患者心衰的复发率大大降低,一年内患者复发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患者仅有3例,这说明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复发率,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该采取恰当全面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临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发病者约15%~40%可进展为肝硬化,若未获得及时、有效诊治,预后多较差,部分患者可并发腹水等严重并发 症[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乙肝防治,因制度缺陷、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乙肝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于乙肝的健康宣教等工作落实不到位情况较普遍,许多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长期随访,生命质量较差[2]。为此,某院试对乙肝患者开展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5月~2015年5月,医院感染科收治的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对象80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25~74岁、平均(44±10)岁,初次就诊66例。患者均以急性黄疸型入院,影像学或病理性检查确诊肝硬化24例。合并酒精性脂肪肝17例。患者以食欲不振、乏力、尿黄、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及中专60例、大专及以上5例。家庭经济收入:毛收入≤5万/年51例,毛收入≥5万/年29例。主要探视对象:子女17例、配偶30例、子女与配偶29例、其它4例。据入院时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方案用药,给予抗病毒治疗,联合保肝药物辅助治疗,落实感染防护。对照组护理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治疗护理、基本的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如下。
1.2.1院内健康教育
1.2.1.1急性期 ①做好行为健康教育,重症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非重症者,注重劳逸结合,一般2~3 w,黄疸得到有效控制,可在隔离区自由活动;②疾病认知健康教育,因住院期间需严格的隔离,家属探望被限制,患者可能有较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乙肝概念,乙肝并非绝症,可获得有效控制;③急性期并发症自我鉴别管理,急性期可见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若有鼻腔出血、恶心加重、食欲减退、腹胀等异常,及时通报医护人员。
1.2.1.2康复期 ①做好饮食管理,隔离期间,饮食由医院提供,可能口感较差,患者又因身体不适厌食,适量减少,反复强调保证营养供应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除脂肪外,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热量供应,以利于肝脏自我修复,若有神经功能障碍需多摄入氨基酸,但不应过量;患者自身若有饥饿感,也不应过饱,减轻肝脏负荷,若食欲减退,可进食清淡饮食,调理肠胃,增强食欲;②注重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以有轻微劳累感为宜;③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传授患者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患者信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康复期治疗。
1.2.2院外健康教育
1.2.2.1档案登记 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住址、个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用药治疗方案等信息,以及病毒检测随访表。
1.2.2.2个人道德培养 乙肝传染性强,出院后患者也许进行自我隔离,需努力培养患者个人道德觉悟,以避免患者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他人。
1.2.2.3疾病管理督导 ①出院后头2个月,1次/w电话随访,针对患者疾病管理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情绪不稳定、出现便秘,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康复期生活;②出院后3个月,在规定时间内通知患者复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出院后12个月,患者ALT、AST、TB、HBV-DNA。
1.4统计学方法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包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1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TB、HBV-DNA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ALT、AST、HBV-DNA、IV型胶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被WHO认为是投入与获益比最高的卫生工作,慢性乙肝病程长,院内隔离时间长,初次治疗疗效直接影响预后,患者承担的护理任务较多,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管理、遵医用药、排泄物收集处理、个人用品消毒卫生与清洁等,此外患者因常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需有一定的心理情绪调节能力[3]。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通过自我学习掌握以上疾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过去对于乙肝患者健康教育内容不够深入,细节关注度不足,持续性差,健康教育质量差强人意。为此,某院对乙肝患者开展系统性、阶段性健康教育,注重提高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4],结果显示12个月后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且优于对照组,乙肝、脂肪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1-15.
2010年1~12月收治分娩产妇2000例,其中在普通病区分娩1000例,在VIP病区分娩1000例;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年龄20~45岁,平均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对入院的所有患者在入院当天和分娩前后均进行分阶段多次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入院介绍、检查治疗相关的解释、母乳喂养、护理新生儿的能力、饮食指导和出院宣教,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满意度情况。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P
结果
按两组产妇满意度,见表1。
两组对健康教育项目不满意情况的比较,见表2。
讨论
妊娠作为女性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怀孕和和分娩中哪种分娩方式都会让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复杂的变化,如恐惧、失落、无助,有的产妇甚至出现精神上的异常表现,如产后抑郁症等。由研究报道有16.4%的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症1。
由于对分娩的恐惧,许多孕妇选择无指征的剖宫产,导致剖宫产率升高,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增多,以及产后产妇泌乳推迟,导致新生儿喂养不当致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增多。由于同样的恐惧心理,选择阴道分娩的妇女容易过分紧张而导致体力透支,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甚至导致难产。因此,对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她们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的正确认识,引导她们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和健康的新生儿喂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减少阴道分娩过程中难产的发生,从而有效地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提高分娩质量2。从健康教育满意度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产妇对健康教育项目中的对检查治疗的解释和护理新生儿这两个项目不满意度最高,间接反映了在分娩前后孕产妇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分娩安全和新生儿健康。同时产科纠纷和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也是产科纠纷的主要来源。在健康教育6个项目中,两组对入院介绍、检查治疗解释和护理新生儿三个项目宣教不满意的例数最多,但研究组不满意例数少于对照组。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①VIP病区良好的休息环境能让产妇在产后得到充分的休息,使其体能得到尽快的恢复。②家庭式的病区可以让产妇独享家人的关怀,便于感情交流,有效地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③单独的病区便于沟通和护理,护患关系比较融洽也有利于保护患者隐私。可见VIP病区良好的住院环境和认真细致个性化的护理及治疗条件,能使患者在主观上有与护士宣教工作主动配合的愿望。VIP病区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产科的护理质量,有利于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分析全国多起医疗纠纷后不难发现避免医疗纠纷的根本主要在于患者本人及其亲属,做好这些人的健康教育工作,要让她(他)们认识到分娩过程中孕产妇面临的潜在危险以及一些非人为因素对孕产妇、新生儿造成的意外伤害,在思想上建立一种分娩有危险的观念,这样在出现意外后才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谅解和积极配合,以减少各种并发症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影响。因此,在提高病房档次、为分娩产妇提供更好的分娩条件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根据护士的学历、年资、职称、能力把护士分为责任护士、执行护士、助理护士等多个层次,让每个层次的护士都明白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明白学习的重点。提高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3,是做好孕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并减少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工作不光要在分娩期进行,而且要贯穿到孕产妇的整个孕期及产褥期。
参考文献
慢性病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重要职责。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承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
1现状分析
1.1制度和人员配备不足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首先要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完善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指导下,方可取得较好的健康管理效果[2]。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其慢性病管理的制度虽然也较为丰富,但制度的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人才本身的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一些经培训合格、具有一定慢性病健康管理经验的临床医生往往流动性较大,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开展。
1.2慢性病的发现不科学 及早的发现慢性病患者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目前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不能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多数患者待确诊时即已有多年慢性病病程[3]。此外,众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确诊不科学,部分患者仅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值偏高便被误诊为高血压或糖尿病,不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另外,35岁以上首诊免费测量血压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但血糖的免费监控尚未普遍开展。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未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如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开展。
1.3慢性病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防治慢性病的基本医学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能够做到为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如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和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几乎随处可见相关宣传内容。但宣传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均以宣传单、宣传册的形式发放给慢性病患者,而未能对其进行相关解说;缺乏足够的多媒体宣传和教育,且部分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导致患者难以理解。
1.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是指对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每年4次以上的随访、用药指导、生活质量评估及一次以上的免费体检[4]。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没有做到上述要求。还有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无法接受完整的随访;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也不能如期进行随访,导致随访仅为电话随访形式,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直观掌握,导致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够规范。
2对策
2.1加强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国家相关卫生政策得以落实;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约束相关医护人员,促使其树立更强的责任心。其次,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多的专业医生创造更好的深造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其能够留在基层发展提供平台。
2.2加强慢性病的筛查。慢性病的筛查对于慢性病的确诊十分重要,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并非仅凭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异常,需按照标准的慢性病诊疗规范,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给予综合判断。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工作首先要摸清患者的基础资料,随后对其开展定期的、针对性的监测,如对35岁以上的人群实行首诊血压、血糖制度,为慢性病的筛查提供参考[5]。
2.3充实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的慢性病患者,应结合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医学常识宣教。健康教育内容应浅显易懂,最好为科普性读物,避免专业性词汇,同时内容应生动,并具有可读性。此外,还应定期为患者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广大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
2.4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慢病的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探索适合自我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制定更加切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和流程。
3讨论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前文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综合全文,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实人才队伍,加强慢病筛查,并规范慢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韦明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健康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 19(6):105-106,111.
[2] 景玉芝,樊立坤,张兴平,等.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