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

篇1

破解应试教育顽疾,推进素质教育,从“指挥棒”的核心要素“录取依据”变革发力,是触及教育内涵改革的有效精准举措。“录取依据”的改革,贵在坚定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教育步入育人轨道,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使学校教育达成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统一,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选拔人才的统一。

落实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必须抓住高校录取依据改革的实质内容,坚定录取依据改革服务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首先,国家统考科目应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把住服务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国务院“意见”指出:试点地区高考,不实行文理分科,普通高校录取以国家统一考试(语、数、外)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中三科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这就意味着国家统考科目的成绩,在录取中起着重要的区分作用。因此,国家统考科目命题的引领担当至为重要。

以往高考由于突出强调了选拔功能,认为高考首先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对基础教育引领功能有所忽视,从而将教育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出现了“学生在中小学拼命学,考上大学拼命玩”的现象,违反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已经呈现了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因此,我国的高考的区分功能,不应是区分人才的工具,而应是筛选愿意接受、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统考命题应“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何为素质教育?那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国家当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还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宗旨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为宗旨。当前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点呈现较为突出,客观分析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日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素质教育在当前90后大学生中的现状

(1)缺乏基层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基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与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与低的金标准,学生的固步自封,思维简单,创新能力低下,最终影响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传统模式阻碍了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而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还是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向。还有,90后大学生的基层经验非常缺乏,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处事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2)综合素质较弱,尤以思想素质更为薄弱。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还有较少数的大学生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无道德认知或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所做之事严重违背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而出现了不少的拼“干爹”现象。其次,目前在高校里,思想教育是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主,情感教育为辅。思想教育内容只局限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情感关心相对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说教及行为的约束,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加强对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化和完善相关体制改革

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人才基地,首先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把单一以“教和学”的模式,变成“教、学、用”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方式上把过去的以“课堂说教”模式的方式,改变成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2.2 努力构建90后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

90后大学生,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较好的环境中成长和培养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个人表现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但相比70后、80后,这一代人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明显薄弱,当前各大高校应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因为这是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个重大难题。高校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要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及生活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院活动及校级活动,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新时期人才。

篇3

近年来,国家相关的部门以及各个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提高了重视和关注度。在高校建设良好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塑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荐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人们的说法不易,在素质教育中同时包括了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力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是进行道德素质各方面的教育;智力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的教育;体力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和各项的体育的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素质教育不是单一的进行某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各个方面进行结合教育的,德育是基础,智育是重点,体育是保障。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开展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为依托进行开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进步的促进。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不能进行单一的理论的教学,要综合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以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的目的。人才的竞争是所有形式竞争的核心内容,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创新能力、奉献精神,这些素养的形成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工作重心。所以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3、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高校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优雅的校园环境,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教学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当下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很鲜明,这些方面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 加大学生素质培养投入力度

学生素质的培养,仅依靠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归结为以下几点: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②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艺术。时刻保持自身先进性,研究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推向职业化与专业化。

2、 改进学生素质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经验式培养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改进培养模式,具体如下:①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②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学生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不同层级、不用类别的学生素质培养项目。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之外,给予学生足够空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个性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但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因此,高校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最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一体化,以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在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期。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课业繁重、突击补习班、升学压力大等现象依旧严峻,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注重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对国民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关系着国家的整个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措施建议供大家参考。

篇4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篇5

尽管国家提出进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很长时间,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并没有预想的场面,总体来说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摩擦,不能很快的融合在一起,这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表现尤为显著。如何正确的实行素质教育,促进素质教育作用的发挥,值得我们的刍议和探讨。

一、我国中专化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素质教育在我国中专学校的开展不是很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导,综合来看,其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老师教学思路和模式的滞后性。老师在化学课上,注重要求学生对化学元素或者是公式的记忆,只寄希望于通过讲解达到目的。同时老师的教学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化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验的重要作用。有的老师上课时很少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或者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化学器材,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最后,教师的讲课主要侧重于考试的重点章节或者是重点知识,忽视了对课本的整体性把握,导致学生化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某年某省的中专化学考试中,考察了焓变的概念、方程式及应用问题,这是选修课上的知识,由于老师没有讲解,导致该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不能正确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成才深造不利。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何为素质教育,我们国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

根据素质教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全面性的特点,素质教育不再只考察队学生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其它类方面,例如思想品德或者是身体健康都有所涉及。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保证学生符合新时期人才的要求。

2.范围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并不是某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所有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适应新形势下的种种变化,做新世纪的新人才。

3.发展性

素质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未来的成长,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基于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更具有优越性,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根基性

素质教育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方面的技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偏离既定的人生轨道。

三、中专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要想正常的发展下去,首先就是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思路。老师应积极的贯彻新课标改革的有关规定,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破除原来应试教育的桎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例如有的老师将我国古代的一些化学制品制作成卡片或者是其他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历史,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还要讲清楚现阶段我国的化学发展现状,通过与日本、美国或者是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对比,查找不足,从而实事求是的学习。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好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有的老师化学实验完成之后,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随身带走的行为值得大家的肯定。

2.注重实验教学

传统的只注重课本知识而忽略实验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因此必须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实验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实际的了解课本中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既能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又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课的比重。老师应该给学生具体的讲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并由老师进行评价,将学习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意志力的磨练和对自身要求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钠元素的课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钠元素的活泼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对于化学知识的了解也就更深入。因此,实验教学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无可厚非。

3.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围绕重点章节或者是重点知识点,必须保证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全面性。首先,教学上改变过去传授制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在化学知识上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或者是实验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例如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时要认真仔细的倾听,并且耐心的讲解,在实验过程中,不注重单一模式的实验方式,鼓励学生仔细的研究,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全新的实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其创造性或者是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锻炼。

四、结束语

新课标的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于学校或者是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加强对于实验课的关注力度,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保证素质教育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曹发根.化学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3).

篇6

关键词 专项训练 业余训练 业余体校 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同时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

业余体校专项训练特别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体校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中专)都从事专项训练,在校训练时间长,各方面素质基本定型,不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就不能和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相配合。二是各级各类体育人材的比例犹如“金字塔”,业余体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筑基的沙子要被淘汰,如果没有好的综合素质就应付不了以后面临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而金字塔顶层的高水平运动员,没有全面素质做基础也不可能炼到塔顶。何况他们在结束比赛生涯后还要步入社会,没有好的综合素质,一样难以胜任退役后的工作!

一、专项训练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专项训练中,德育起着核心和先导作用。从训练目的讲,我们培养的是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勇敢开拓精神,为组织为国家创先争优的人。从做人的标准上来讲,我们培养的是品德高尚、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对学生要经常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心里要装着祖国和人民,培养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从思想作风着眼,我们要灌输的是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辨证唯物。在以往的比赛和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也要时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他人取得好成绩,我欣慰,向他祝贺,向他学习;反之,也要爱护和帮助弱小的队友,多鼓励,不歧视。久而久之,队伍的凝聚力就会得到提高,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求实的作风日趋浓厚。由于发挥了德育的核心和先导作用,也将会迎来了训练成绩的大幅提高。

二、专项训练要配合智育教育

智育教育的任务是学习文化课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是出不了好成绩的,出好成绩的运动员需要一个聪明的头脑来完成技战术的配合。所以专项训练必须配合智育,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作为体校文化课教学的老师或者教练员,要时常关注和登记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及时分析评比,发现成绩下滑、违反纪律又屡教不改者,必须停训示警。另外在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练习中还要注意启发智力,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将运动力学知识,生理生化知识也应用到平时的文化课教学和运动技术训练中去。通过专项训练与智育的默契配合,既能够促进学生的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又能够提高单招考试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使学生尽量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三、专项训练要立足体育

体育是五育之本,它的任务除了增强体质、发展身体能力,更重要的是懂得锻炼身体的意义和方法。专项训练是体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只能充实体育,不能取代体育。我校在专项训练的基础上,还在普通体育课上开设了“一(健美)操、一(游)泳、一(武)术”的体育达标课程。使学生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专项身体素质,让学生理解各种训练和体育手段的教法和意义,这样做既增强训练的自觉性,又学会了锻炼身体的方法。

专项训练要立足体育,还要正确对待“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1.从难要求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如教动作从分解到配合,学技术从易到难。2.从严要求必须恰如其分。技术要求可大同小异,运动负荷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防止过度训练,适得其反。3.从实践出发,不单从当年比赛的实际出发,更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长远打算来训练,只顾专项不管全面素质的作法是不可取的。4.大运动量训练的问题要面对现实。有的学生参加了文化辅导班,还需要面对单招考试的文化课学习,专项训练时间、运动负荷等要重新考虑。

四、专项训练要结合美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审美观和创美能力。评定美与丑的标准称为审美观,而做出优美姿势的本领称为创美能力。专项训练中要教育学生识别动作的对与错,培养其审美观。还要告诉学生如何掌握正确动作要领,练出优美姿势,培养其创美能力。除此之外,还有道德美、追求智的美、创造健康美和寻求劳动美等。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后,队员才能取长补短,和谐相处,促进训练。

五、专项训练要服务于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也是综合素质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劳动观点、劳动能力和习惯。我们在专项训练中促进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为劳动教育创造了先决条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后,懂得了比赛是为国争光,训练除了针对竞技比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为人类创造幸福的劳动本领。我校从今年开始在中专二年级开设了劳动实训课,让学生到各个办公室、科室实训,还负责教学楼、寝室楼道的卫生等,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到体力和脑力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贵贱之分,从而使同学关系融洽,正气上升。

篇7

说到警察,给人更多的印象是电影中抓捕坏人,机智神勇的镜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的职能和面对的社会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不断更新,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警察系统内部违规和犯罪行为也在悄然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们警察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警察综合素质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当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目前,在我国为提高警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培训,一般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体能拓展训练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合理且有效的体系,用一套宏观的思维来对其引导,所以相应的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那么从警察的职业特点考虑,要想提高综合素养,应该从下几点着手:

1、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素养的高低,是法治社会下警察素质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警察行事的标准往往是“自身的所谓正义感”而不是法律。警察若缺乏法律素养,克制力便会受到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件时,容易打草惊蛇或是发泄私愤,最终给自身和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王某是四川某地刑警,因长期和当地黑恶势力抗争遭到当地黑恶势力头目刘某报复,将其儿子殴打致残,后在以故意伤人罪对刘某实施抓捕时,王某在并无需要的情况下开枪,刘某中枪死亡,王某最终也因故意伤人致死遭到了法律和组织的严厉处置,由此可见,法律素质的不足将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法律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且持续地开展普法活动,在警察心中牢牢树立“依法执法”的观念,同时也要大量宣传因不懂法而执法不当的案例,让警察在对比和总结之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

2、科技素质教育

目前,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层出不穷,这一趋势使得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因为唯有此我们才能以更快捷、精准、有效的方式来打击犯罪。首先,我们应该在警察系统大规模地开展科普教育,在系统内部引进或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开设诸如外语、IT、网络等基础科技知识的教育,其次,还应根据警察的分类,如经警、刑警、民警等,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再次,我们应该和国外先进国家、组织、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设备,充实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装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从高技术人才中选拔出专门应对高科技犯罪的人员担任警察。最后,还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开展大规模的交流和轮岗,以“培养一个精英,带动一群精英”为指导精神,唯有从些方面入手才能快速且有效的提升我国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

3、心理素质教育

警察这一职业的危险性和事情的突发性都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若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势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工作。在面对坏人时,我们希望警察能快速出动,迅速制服,而法律又要求他们三思而行,这使得我们警察在很多工作中常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大力宣传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警察赢得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同时,应定期在警察系统内部展开调查,摸清警察的心理动向,再以此为依据,邀请心理专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建立“发泄室”等心理释压场所,以供时刻处于高压状态的警察缓释心理压力。

4、业务素质教育

业务素质教育有两层要求,一是要针对各警种展开职能培训,包括射击、耐力、谈判、驾驶、修理等等,从多个层面提高警察的综合办案能力,缩短我们的办案周期。第二,则是要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警察进行培训,在办案的时候除了从破案的角度思考,还更应该从社会影响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警察队伍才能从单纯的立案破案过渡到兼顾个人与社会的新型警察。

新时代警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唯有在把握警察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综合型素质教育,我们的警察才能完成由传统警察到新型警察的转变。只要我们根据警察的职业特征合理规划,有的放矢,我们整个警察系统的综合素质推进工作必将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参考文献:

篇8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从2007年起,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规范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完善素质教育手段、试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入手,逐步形成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申报了学校《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设计了《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调查问卷》,分别对在校生、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开展抽样调查。本文对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从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视角,对中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进行评价,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1抽样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总人数为1000人,其中顶岗实习生占70%,毕业生占30%,问卷回收率73%。

顶岗实习生即为中职校三年级学生。所谓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安排在企业的某一实际工作岗位上,由企业人员指导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生产任务,实现企业效益;同时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完成学校的实习教学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综合考核,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检验。顶岗实习生调查实际回收问卷数为443份。

毕业生的调查对象,我们抽取了工作年限满一年及以上者,工作相对稳定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287人。

1.2问卷调查

由于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工作地点比较分散,我们着重在成都市及周边城市选择了几个点开展调查。其地域环境相差不大,参与调查学生的工作环境、收入状况、生活环境、继续教育环境等都比较近似,使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进行对比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调查,对问卷的归类整理分析,形成如下总体评价。

2.1中职生对学校实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有较高的认同,对掌握专业技能和学习理论知识,认为二者同等重要。

(1)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实际工作是否合适”的选项,“适合”与“不合适”各占40% ,20%的学生选择了“无影响”。这说明,学校开设的课程对学生工作有帮助,但与实际工作也有脱节。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只能学习一些很基本的专业技能,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学习和掌握,所以有较高比例的学生选择了“不合适”。

(2)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注重什么”选项的选择,有57%的学生选择“理实结合理论偏轻”,33%的学生选择“理实结合理论偏重”,只有10%的学生选择“只注重动手”,对于“只注重理论”选项无学生选择。我们经常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很有必要。

(3)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必要性”的选择,“很有必要”占73% ,“没有必要”7%,“无所谓”20%。这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

(4)对“开展形势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很有必要”70%,“没有必要”10 %,“无所谓”20%。这反映出中职生的心智成熟,关心时事政治,具有政治信仰和理想。

(5)在“音乐、美术课对中职生有用吗”的调查中,有57%的学生认为“很有用”,认为“无所谓”30%,有13%认为“没有必要”。

我们通常认为,中职教育应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教学应重实践轻理论。但从上述五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毕业生和顶岗实习生看来,理实同等重要。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仅要开设专业课程,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形势教育等课程仍很必要。

2.2中职生普遍认为,学校的人文环境、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成长有较大影响。

(1)在“职校学习对你工作帮助较大的是什么”的选项中,43%的学生选择“好习惯”,“好品格”23%,“专业技能”27%,“文化知识”7%。这说明学校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是他们一生都受用的一笔财富。

(2)对“课外活动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选择结果:“各类文体活动”70%,“各类兴趣小组”13%,“上网”12%,“上图书馆”5%。这说明大多数中职生比较活跃,喜欢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学校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很有必要。

(3)对“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对你参加工作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方面”的回答,43%是“参加技能训练”,有27%“参加社团活动”, “担任学生干部”的有20%,也有10%愿意参加“班主任等的思想教育”。说明学生希望在校期间的活动以提高能力为主。

(4)对“在校期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的回答,43%的学生认为是“环境”,30%认为是“班主任”,回答是“同学”的占17% ,是“任课老师”的占10% 。这说明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5)在“如果重新入学,你有什么样的希望”的选项中,67%认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17%认为“尽力使自己思想成熟”,16%认为“珍惜在校时光”,没有学生愿意“和以前一样”。

(6)对“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看法,认为应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占43%,应该实行“军事化管理”占33% ,对“封闭式管理”模式只有13% 认同,有11%认为可实行“开放式管理”。 这个选项结果,应当引起我们对我校目前正实施的封闭式学生管理模式的重新思考。

(7)对“在校生应培养什么素质”的回答,“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57%,“社会适应能力”27%,“动手能力”7%,“吃苦耐劳精神”9%,还有2%的选择了“其他,如待人接物、礼仪,自理、自制、自控、自强意识,身体素质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仍然是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8)对“中职教育应偏重课堂学习还是素质拓展”的回答,“两者并重”80%,“重素质、轻学习”17%,没有学生选择“重学习、轻素质”,应偏重“其他”方面的占3%。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思考问题还是很理性的。

(9)对“在校期间最值得怀念的是什么”的回答,“同学情谊” 43%,“师生友谊”47%,也就是说90%的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较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10%选择“学校环境”。

中职生的年龄大多数处在15-18岁,正值青春期,是他们身体成长、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中职校的教育管理,对其习惯养成、性格形成、生活态度、职业思想等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校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以拓展素质为主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人性化的师生交流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毕业后仍然对学校充满无限怀念。

2.3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中职生有清醒的认识;但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还有些模糊。

(1)对“中职生应具备哪些竞争优势”的调查,“吃苦耐劳” 为47%,“较好的动手能力”30%,“较高的综合素质”13%,“优秀的成绩”10%。毕业生和顶岗实习生,在工作岗位上受到职业岗位要求的约束和职业环境的熏陶,认为职业能力中吃苦耐劳和动手能力是关键能力。

(2)对“当前就业形势难易”的判断,认为“困难”有50 %,“容易”23%,认为“不好说”有27%。目前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生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

(3)对“在校生开展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的调查,60%认为“非常重要”,有33%的认为“重要”,认为“不重要”的占7%。

(4)对“用人单位看重学生哪些素质”的调查中,选“为人品质”的37% ,另外,“专业技术能力”33%,“能说会道”20%,“写作能力”3%,“仪态仪表”3%,“计算机操作能力”7%。品质和专业能力仍是首要。

(5)“对中职生的社会发展前景的评价”看法的调查,有37%认为是“好”,有30%为“一般”,也有33%认为“不好说”。可以看出,大致各占约30%,也就是说,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还看不清晰。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中职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渐被企业接纳,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4%以上。但到了工作岗位后,多数中职生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线的技术工作,处在最基层。虽然顶岗实习了一年或工作了一两年,学生仍看不到发展前景。

3.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3.1问题分析

通过对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我校目前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理实并重的问题。目前,学校在教学中推行重实践轻理论的要求。这个教学要求是基于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理论知识难度大的基本判断而作出的。而在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应“两者并重”,这说明中职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需求。

(2)课堂内外并重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占学生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课外素质拓展是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发展特长、适应环境的重要形式。但二者并重,学校难以兼顾。

(3)眼前与长远并重的问题。一般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中职教育,取得中专学历,大多数就业,少数继续深造。中专学历和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3.2对策建议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或建议。

3.2.1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实结合。

“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三年,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和技能,后一年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三年中各有侧重。第一学年,学校可加重基础课程的安排,以夯实基础为主;第二学年,学生主要在专业技能学习站学习专业课程,以夯实专业技能为主;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培养实践技能,以实现校企“零距离”的目标为主,最终实现理实结合。

3.2.2课内课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不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课堂。对于较薄弱的第二课堂,学校可通过设立讲坛、开设专题讲座、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开设素质教育课、主题活动等形式,将课外素质教育阵地建立起来,使第二课堂进入一日常规。用常规教育的手段丰富素质教育内容,使课内课外统筹协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2.3多学制并存的学习模式,可提高中职生的学历层次。

多学制并存,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完成中职学习教学计划的同时,可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学习同专业专科层次的课程。只要专业相同,学习内容有很多是相近的,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树立学习信心。

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61-01

1、素质教育的涵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德智体全面培养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并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从而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将外部的教育影响主动转化为自身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在应试教育前提下,老师是为应试而教,学生是为应试而学,偏离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老师将目标投放在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而弃多数学生置之不理,让老师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即使能够使部分学生的某方面素质得到浅层次的发展,也只是很片面性的,而且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是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要求,是我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教育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阶段,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仍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升学率上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一部分老师主观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开设一些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应体现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特长上,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一部分老师认为既然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那就针对所有学生定好各项达标指数,向着让学生全面达标的目标进行培养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2 教学方法传统陈旧,评价机制跟不上教育机制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即使作了一定的改革,也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的提问都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学生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同时。就现代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率仍旧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从而导致老师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一切都以学业成绩为重要依据,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甚至思想道德败坏的学生。即使一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但到头来还是转回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来,一切的优秀评比仍旧是以升学率与分数为前提,评价机制根本就无法跟上教育机制改革的步伐。

2.3 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篇10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一是用来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并依据成绩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二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未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三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后,不再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学业考试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学业考试成绩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采用等级和实际分数进行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对学校、学生排队或排名。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建立和完善命题工作机制,落实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试题征集制度、命题与审题分离制度、阅卷质量过程监测制度、试题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试题质量。

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由学生在校期间各年度成绩和毕业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成绩组成,其他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六三”学制学校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学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五四”学制学校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生物、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初四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

学业考试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县(市、区)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二)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特长等8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作为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学生每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评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报指标生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必须达到B级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示、公布,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公示时间应在5天以上,公示无异议方可记录。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要严格限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结果等),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四)实施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止学生辍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既能横向分析学校现实的工作情况,又能纵向分析工作进展。要加大重点指标的评估权重,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初中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成绩,作为分配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后,取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中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新生的限定条件。

(二)将普通高中半数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从2010年起,将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60%(不含指标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指标生的分配数额,根据该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确定。

为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初中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荐。招收指标生的高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初中选送指标生的质量做出评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此增加或削减初中学校的分配指标。

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调减其指标生分配名额,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给予学校负责人以必要处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除采用指标生审核录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招生录取。一是统一招生录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由高中学校根据初中毕业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集中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初中学校可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推荐,至少两名教师写出推荐信,由高中学校通过调查、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核后,予以录取。三是特长录取。特长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考核。对有特殊才能或潜能但无实证性材料的学生,高中学校应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四是划片招生录取。鼓励高中教育资源和普职比例相对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区域内划片招生办法,合理划分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服务片区,促进生源平衡,搭建竞争平台,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册录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可采取注册招生的方式,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对办学水平高、有特色、在当地能起示范作用的优质高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其招生自,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学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应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不高于招生计划的30%。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本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诚信、监督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

篇11

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当然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它们远远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一句到家的话――它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这是属素质教育提倡的范畴: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

Q: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要义:第一,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人整个的内在的生命体的能量的释放;第二,应该是有个性的发展――人与人是不同的,十个手指头都是不一样齐,我们要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培育;第三,对孩子的发展道路的选择,要尊重规律,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Q: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

第一,我们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之后,教育结构开始两条腿走路,也就是说,参加高考的人数下降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发生变化了。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们带来一个契机,就是调整高等教育价值观。考上大学的人多了,就业结构就发生重大变化。如果说还是按照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告诉家长,大学毕业后孩子能找到“坐办公室的工作”,家长就会对高等教育不满。

第三,现在,山东高考独立命题,独立划分数线。这就意味着,国家给山东50万招生计划,你山东的孩子考满分,还是只有50万个孩子能上大学;考80分,还是50万个孩子上大学。山东成为独立的高考单元给了教育改革的空间。

Q:素质教育能“解放”山东的孩子吗? 怎么“解放”?

过去考生多,能考上的机会少,所以大家拼命朝着分数使劲。很多学校就把提升素质的课程减掉,高考考什么我就开什么,本来节假日该让孩子休息,学校一个月才让孩子回一次家。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得不全面,发展得不主动,社会实践能力没有,社会适应性差。

我们山东素质教育的主要的价值主张是:三个“还给”.

第一,把时间还给孩子。就是该上课上课,该玩玩,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该在学校生活就在学校生活,该回家生活就回家生活。

第二,把健康还给孩子。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牺牲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近20年来,山东的孩子和全国一样,但是山东更严重一点――我们的孩子的身体素质比如肺活量、爆发力、耐力素质,包括眼睛的健康水平,是持续下降的。这样下去,对整个国民素质影响甚大。另外一个是心理健康的素质不高。

第三,把能力还给孩子。我们希望孩子的能力强,希望山东的孩子不单拿着学历证书,还拿着我们的能力去闯世界,用综合的素质去闯世界。山东人吃苦耐劳、忠诚,有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还希望山东的孩子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这样我们山东的整个综合素质,包括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综合竞争力就会往前走。

Q:提倡素质教育,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素质教育和考试不是对立的关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他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和方法强,考试成绩肯定是高的。没有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因为搞了素质教育,成绩下来了,升学率下来了。

Q:推行素质教育这些年,有效果吗?

山东的素质教育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很多指标比五年前得到了改善。我们国家有个五年一次的学生体质状况的监测,孩子们的暴发力,包括肺活量开始恢复。另外,我们的高中校长们都有一个体会,孩子不怕考试了,心理状况比过去好了。

放假的时间比过去多了,这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家长开始有些误解,放假放那么多干什么?很多家长只认为在教室里上课是学习,考试是学习,做作业是学习,他不知道学生自主读书也是学习,社会实践也是学习。孩子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反过来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家长并不大了解。

Q:高考试题能做到向素质考察倾斜吗?

第一,高考的命题和30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题对于能力考察、综合性的考察,已经发生了巨变。很多孩子丢分是在哪里?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丢在生活经验和知识面。孩子必须有社会实践才有真正的生活。高考命题已经不单单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考试”。

第二,现在的高考录取除了分数之外,要看其他的综合素质,包括面试。

第三点非常关键,考高分的孩子具备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是兴趣,厌学的孩子没有学习好的;第二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的,没有学习好的;第三个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差的孩子,真正学习好的很少。

Q:有什么特别奉送给家长们有关“素质教育”的建议吗?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72 -03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虽然也经常出现某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等乐观报道,但对整个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统计却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6月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本科就业排名前50位专业的平均就业率才91.2%,相应的高职高专的就业率只有88.1%。这还是数据优化后的结果,比如数据中不包含招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也不包含继续深造的学生,更不包括很多民办院校。也就是说,每年从高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将近有100万人没有工作,累计往年无法正常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大学生就业状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着很多原因,这包括一定的社会原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录取率逐年增长,导致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其次新生劳动力增长速度过快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

众多调查发现: 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欠缺,工作责任感、职业操守素质不足,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 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与此相对应, 越来越多的岗位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达不到所招聘企业的要求。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对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缺乏系统性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造成“就业鸿沟”的形成。因此,对高校而言,如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如何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 在构成要素上包括诸多方面。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AST D)指出就业能力涵盖了16 项技能, 包括5 个类别: 基本胜任力( 阅读、写作、计算) , 沟通能力( 说和听) , 适应能力( 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 , 群体效果( 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 和影响能力( 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 等。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实践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 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 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 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目前众说纷纭。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主要有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身体素质是成为合格员工的基础,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可以达到,审美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精神追求。素质的“关键”是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不断地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一种理解是“素质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继续发展的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及时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根本,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使他们顺利就业,并使其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全面地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学校只有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也才能建立起学校的信誉,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真正提高就业率。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素质的培养往往由于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或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道德素质教育,把体育课等同于体育素质的培养、把一些选修课作为审美素质的培养,这不仅片面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体的综合素质割裂,把无法用分值量化的素质强行分值化,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的指导思想

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人的教育,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归宿就是学会做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素质教育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诠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而人格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也不能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来完成综合素质的教育。高度统一、重视的指导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的主客体对受教者的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上下统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开展起来。

(二)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除了高度重视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外,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基本纲领,它不仅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更要结合专业和岗位需求,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严谨、客观的态度,更要结合高校的专业以及就业岗位、企业需求来商讨制定。企业在用人方面除了对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外,对综合素质要求也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每种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引导学生往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方向发展。探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合格基础上,选修一门以上的特长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需求合拍,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三)适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 其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没文化 ,有技术无人文的大学生。以高职教育为例,教育部在2006年先后出台了14号、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尽管在人才模式的内涵中有“高素质”的表述,然而,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模块通常是最容易被淡化的一块。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技能证书考试、从业资格训练等实践课程,占据着核心地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和课时却总量锐减。

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深化素质教育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要构建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 包括基本能力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瞄准市场需求的素质,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由于高职年限较短, 技能实训任务较重, 不可能开设太多的素质教育专门课程,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因此, 我们在进行专业教育时,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内化和升华。

其三,加大公选课的开设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理工科学生修读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 文科专业学生则增加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通过跨专业选修的方式, 实现学科渗透和文理兼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有效的交际能力。

(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既然难以量化,就应该贯彻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实质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学校,教师往往是学生的镜子和榜样,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在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上,更体现在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治学态度上。一个道德修养高尚、治学态度严谨、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客观、积极的人生观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起到的作用往往胜过一门课程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能结合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体质以及娴熟的学习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使社会能更好地接纳学生,切实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金生,唐小红.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创新教育,2009,(04).

[4]吴玉静.如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1,(23).

[5]肖云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 高教探索,2007,(06).

[6]张进.提升就业能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篇13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快、普及面广。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都可以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在职业教育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文化素质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那么,中职英语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呢?第一,学生要正确掌握课本上的单词、语法、语句结构等;第二,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第三,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和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道德品质方面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英语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其中渗透素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具备哪些素质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二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审美能力;四是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心理素质方面众所周知,一个人成功与否,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二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观察力、理解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三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动机;四是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自信。

二、如何在职业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1]。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对当前社会经济的看法、自然环境的看法、对人文精神的理解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因而,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职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途径,引导学生对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鉴于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促使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运用课堂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渗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新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2]。此外,要想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职业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在现代职业教学的发展中,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如果此时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就会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十分不利。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方面,严格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3]。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严格约束学生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和关爱学生,在学生学习困难或者生活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帮助。教师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激励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在职业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职业教育中,课堂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汲取英语知识[4]。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为了保证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落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要将素质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国家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魅力,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英语环境和氛围中感受英语文化,接受环境的熏陶,从而提升英语水平。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创新教学方式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素质教育融入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主动进行探索,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