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破解应试教育顽疾,推进素质教育,从“指挥棒”的核心要素“录取依据”变革发力,是触及教育内涵改革的有效精准举措。“录取依据”的改革,贵在坚定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教育步入育人轨道,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使学校教育达成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统一,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选拔人才的统一。
落实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必须抓住高校录取依据改革的实质内容,坚定录取依据改革服务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首先,国家统考科目应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把住服务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国务院“意见”指出:试点地区高考,不实行文理分科,普通高校录取以国家统一考试(语、数、外)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中三科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这就意味着国家统考科目的成绩,在录取中起着重要的区分作用。因此,国家统考科目命题的引领担当至为重要。
以往高考由于突出强调了选拔功能,认为高考首先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对基础教育引领功能有所忽视,从而将教育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出现了“学生在中小学拼命学,考上大学拼命玩”的现象,违反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已经呈现了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因此,我国的高考的区分功能,不应是区分人才的工具,而应是筛选愿意接受、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统考命题应“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何为素质教育?那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国家当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还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宗旨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为宗旨。当前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点呈现较为突出,客观分析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日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素质教育在当前90后大学生中的现状
(1)缺乏基层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基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与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与低的金标准,学生的固步自封,思维简单,创新能力低下,最终影响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传统模式阻碍了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而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还是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向。还有,90后大学生的基层经验非常缺乏,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处事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2)综合素质较弱,尤以思想素质更为薄弱。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还有较少数的大学生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无道德认知或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所做之事严重违背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而出现了不少的拼“干爹”现象。其次,目前在高校里,思想教育是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主,情感教育为辅。思想教育内容只局限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情感关心相对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说教及行为的约束,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加强对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化和完善相关体制改革
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人才基地,首先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把单一以“教和学”的模式,变成“教、学、用”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方式上把过去的以“课堂说教”模式的方式,改变成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2.2 努力构建90后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
90后大学生,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较好的环境中成长和培养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个人表现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但相比70后、80后,这一代人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明显薄弱,当前各大高校应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因为这是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个重大难题。高校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要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及生活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院活动及校级活动,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新时期人才。
近年来,国家相关的部门以及各个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提高了重视和关注度。在高校建设良好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塑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荐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人们的说法不易,在素质教育中同时包括了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力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是进行道德素质各方面的教育;智力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的教育;体力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和各项的体育的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素质教育不是单一的进行某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各个方面进行结合教育的,德育是基础,智育是重点,体育是保障。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开展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为依托进行开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进步的促进。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不能进行单一的理论的教学,要综合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以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的目的。人才的竞争是所有形式竞争的核心内容,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创新能力、奉献精神,这些素养的形成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工作重心。所以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3、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高校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优雅的校园环境,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教学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当下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很鲜明,这些方面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 加大学生素质培养投入力度
学生素质的培养,仅依靠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归结为以下几点: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②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艺术。时刻保持自身先进性,研究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推向职业化与专业化。
2、 改进学生素质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经验式培养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改进培养模式,具体如下:①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②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学生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不同层级、不用类别的学生素质培养项目。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之外,给予学生足够空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个性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但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因此,高校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最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一体化,以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在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期。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课业繁重、突击补习班、升学压力大等现象依旧严峻,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注重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对国民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关系着国家的整个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措施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尽管国家提出进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很长时间,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并没有预想的场面,总体来说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摩擦,不能很快的融合在一起,这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表现尤为显著。如何正确的实行素质教育,促进素质教育作用的发挥,值得我们的刍议和探讨。
一、我国中专化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素质教育在我国中专学校的开展不是很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导,综合来看,其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老师教学思路和模式的滞后性。老师在化学课上,注重要求学生对化学元素或者是公式的记忆,只寄希望于通过讲解达到目的。同时老师的教学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化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验的重要作用。有的老师上课时很少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或者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化学器材,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最后,教师的讲课主要侧重于考试的重点章节或者是重点知识,忽视了对课本的整体性把握,导致学生化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某年某省的中专化学考试中,考察了焓变的概念、方程式及应用问题,这是选修课上的知识,由于老师没有讲解,导致该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不能正确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成才深造不利。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何为素质教育,我们国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
根据素质教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全面性的特点,素质教育不再只考察队学生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其它类方面,例如思想品德或者是身体健康都有所涉及。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保证学生符合新时期人才的要求。
2.范围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并不是某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所有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适应新形势下的种种变化,做新世纪的新人才。
3.发展性
素质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未来的成长,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基于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更具有优越性,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根基性
素质教育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方面的技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偏离既定的人生轨道。
三、中专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要想正常的发展下去,首先就是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思路。老师应积极的贯彻新课标改革的有关规定,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破除原来应试教育的桎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例如有的老师将我国古代的一些化学制品制作成卡片或者是其他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历史,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还要讲清楚现阶段我国的化学发展现状,通过与日本、美国或者是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对比,查找不足,从而实事求是的学习。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好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有的老师化学实验完成之后,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随身带走的行为值得大家的肯定。
2.注重实验教学
传统的只注重课本知识而忽略实验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因此必须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实验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实际的了解课本中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既能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又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课的比重。老师应该给学生具体的讲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并由老师进行评价,将学习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意志力的磨练和对自身要求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钠元素的课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钠元素的活泼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对于化学知识的了解也就更深入。因此,实验教学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无可厚非。
3.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围绕重点章节或者是重点知识点,必须保证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全面性。首先,教学上改变过去传授制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在化学知识上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或者是实验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例如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时要认真仔细的倾听,并且耐心的讲解,在实验过程中,不注重单一模式的实验方式,鼓励学生仔细的研究,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全新的实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其创造性或者是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锻炼。
四、结束语
新课标的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于学校或者是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加强对于实验课的关注力度,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保证素质教育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曹发根.化学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