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责任和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否高质高效地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新的形势下,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认清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偏年轻化,对工作认识不够深刻,流失现象严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年龄结构来看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轻队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工作职责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因此,思想负担较重,一部分人就时刻准备有机会转岗到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岗位上,一批本科毕业生则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之路,致使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2.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高职院校部分思政教师由于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使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思政教师甚至利用学校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校外从事兼职,这不仅不利于思政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钻研课堂教学,更没有办法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各项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受到影响,这样必然损害高校思政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其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3.思政专业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小,职称结构明显失衡。在高职院校里,有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他们所学的专业有的和思政能靠上边,有的则完全不是。这样,教师的理论素养明显感觉到不足,课堂效果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而对于高职院校,多数人会认为学生只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是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不重要的,了解一二就行,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他们都忽略了素质教育所坚持的方针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即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比较强,思想敏锐、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思想方法比较片面的特点,而高职的教育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就是都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从以上分析来看,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与思想政治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高职思政教师队伍就尤为重要。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明确职责、准确定位,以事业凝聚队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将相关职能的合理分化,制定内容清晰、范围恰当、目标较为明确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岗位职责,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科学定位。要根据思政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明确相关政策,逐步完善机制,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事业凝聚人,以制度促进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政教师队伍。
2.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学习,提高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对口的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专业性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密切关注所教授专业群的动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好能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政知识和高职专业群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继续坚持严格的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教师的学历、从教资格都应该以较高标准和严格要求进行选拔和聘用。在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进行培训过程中,要使他们关心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学科发展动态,以便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教育、培训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申报、参与课题研究,更好的从理论上把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更有效的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切实建立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深造、继续教育,在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滚动式的培养,才能彻底改变老教师退休后出现“断层”的尴尬局面。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座各位要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堂均为主渠道的转变。”
二、创新工作,力求打造示范区“课程思政”特色
各学校要以此次“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发挥本校优势,努力培养“课程思政”专业化教师队伍,创建“课程思政”示范学科、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求打造我区“课程思政”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69-01
1 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改革继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1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提出新要求。国际经济文化形式瞬息万变,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文化优势,推进世界“西方化”进程,这就对思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提出新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由此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化,使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冲击着思政教师。由此可见,正确处理经济与政治、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1.2构建开放高职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高职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发展方向日渐大众化,办学方式日益多元化,办学模式逐渐市场化,办学途径趋于国际化,办学手段更加信息化。一言概之,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全面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状况尚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其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1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被重视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注重教学科研、轻视思想政教育,认为思政工作空洞虚无、华而不实,对思政工作科学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以至于思政教师职责不清、不被重视。主要有:既是教师,又是干部,事物性工作职能是第一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的不够充分;受专业限制,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成果不多,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相对落后。
2.2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多数以本科、专科学历为主,学历相对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更是屈指可数,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上岗前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匮乏,因而不能很好地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作相对滞后;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知识储备较少,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欠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不透彻,面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遇到的问题,不能把道理讲清楚,使得其影响力和说服力弱化。
2.3思政教师队伍流失较严重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匮乏,对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热情,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集中表现为:不少教师承担思政教育工作往往是组织安排,并非心甘情愿,他们把思政工作当作跳板,不能长期安心于思政教学研究;面对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思政教师担心今后转岗困难,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思政教学工作中;受其他从事直接显现经济效益工作教师的影响,不热心做思想政治教学,而等待时机跳槽到行政岗位或其他行业。
3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3.1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政教师队伍建纳入高职院校考核体系,改变当下忽视思政教师的现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恰当的照顾。高职院校党委书记要主抓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承担起责任,深入工作和生活实际,了解思政教师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去。
3.2调整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
思政教师的选聘必须坚持“高标准”原则,这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工作适应性的本质要求。一要遵循德才兼备、专兼职结合、年轻精干的标准,以大学生和思政教师人数最低限度200:1的比例,从优配备思政教师。二要从本校、外校思政专业优秀毕业生中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加注重其组织管理、分析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确保队伍结构合理化。
3.3构建稳定思政教师队伍长效机制
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因此,我们要构建长效机制,以此来保障思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要根据思政教师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明确相关政策,构建思政教师工作、干事、发展平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制度促建设。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庞芳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浅析[J].群文天地,2013,(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使其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如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观看法庭公审、参观考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体现在:第一,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认识、分析、解决的能力;在体验实际生活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排在首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实施有主题、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过硬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的、受企业欢迎专业人才。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紧密,二者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和支撑,而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关系
课堂理论教学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反过来又促进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政课程体系,共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二者也有区别。实践教学并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简单补充或延伸,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独立环节,它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高职学生自身信念与修养,以及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它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高职学生生活与发展规律以实践的形式整合起来,将学习、传递、建设先进文化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在高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体验中理解如何做人做事,理解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增强对科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适应、沟通、协调等各种核心竞争力,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消化、升华,同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从而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牢牢把握高职院校这一背景,根据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更注重操作与实践,容易被调动和参与到由教师引导的具有一定目标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学校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一目标,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技能第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这些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实践导向的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效利用专业教学的平台,从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途径、实践目标的定位等方面实现与专业教学的融通。
(三)处理好思政实践教学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思政课反馈机制研究的背景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表现不尽人意,每当毕业季到来“就业难”和“招工难”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究其原因往往在于人才培养难得到企业认可,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深思的问题。学界一直来都有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开展研究,但从“建立思政课教学反馈机制”的途经审视提高W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探讨甚少。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职业素质重视不断提升,作为必修课之一,结合高职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新确立课程融“思政政治理论教育及服务人才培养”的内涵,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培养和储备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
借鉴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反馈机制的定义为:高职院校学生素养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与学生本人和家长和用人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构建的沟通交流反馈监控机制。
二、目前思政课反馈机制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院校在持续推进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联系方面开展了多项有效探索,使得师生、校企沟通渠道有所增加,各项事业取得很多成效,但在思政课反馈渠道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当前各方对反馈机制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思政教师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提问,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被聘请为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学生提交作业批改,课外交流等。提出问题到得到反馈相对困难,其中存在诸多原因:1.学生对思政教师给出及时反馈的迫切性远不如对专业教师来的强烈,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待遇”差别明显;2.思政教师尽管已经逐渐重视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但认识程度依旧不够,多采用口头或者简单书面化交流,效果不甚理想;3.学校在反馈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其中积极性不高;4.企业对“未来职员”职业素养教育要求高却重视不足,导致思政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合作难度大,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脱离企业现实需求,针对性不强。
(二)当前各方使用的反馈机制严重滞后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前,在思政课教学反馈过程中,相关机制建设更显滞后。1.思政教师与学生常用的反馈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批改学生作业后意见与建议不能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即使事后学生得到反馈,由于实效性和针对性等原因效果大打折扣;2.思政教师与学生家长虽都有“共同利益追求”――让学生在校能有更多益于自身发展的收获,但无奈思政教师自身承担教学任务及其他教科研工作较为繁重,加之建立与家长沟通渠道“成本高昂”,由思政教师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反馈机制困难重重;3.虽然当前校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但受到思政教师自身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不能很好参与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价值有限”,思政教师“下企业”极易被专业教师和企业生产任务边缘化。而学生利用企业实践,希望在“做中学”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目的也主要集中于专业技能,同时多向反馈机制的缺乏,本就需要聚沙成塔才能显现出效果的却成为鸡肋。
(三)当前各方对反馈机制功能的要求复杂
一个涉及多方同期使用的反馈沟通平台,师生、学校、家长、企业甚至是政府管理部门都有可能成为使用者,其中功能架构较为复杂,是目前本研究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1.各方需求不同:师生、学校及家长,较为关注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环节中各角色所需关注的问题和调整内容;企业和政府分别又是从用人单位和监管部门的角色出发,需要涉及多角度、多层面的功能架构,而且多部门沟通协调,难度较大;2.各方反馈惯用方式存在问题:就目前流行度较广泛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各有客户群,交点分散,不合适多方同时使用,加上自建反馈平台难度大,成为反馈机制建设长期困扰的不利因素;3.各方对反馈机制建设期待不同:就接受口头访谈调查的学生、家长和企业,非常明显反应出不同的需求――一般、非常好、看使用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半开放式的反馈平台将会对他们的校园生活隐私将造成威胁以表示拒绝。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的各种问题显现出“积重难返”的倾向,甚至被认为是无用功,部分学生不能接受,甚至有些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也没能更多投入财力、精力去破解遇到困难,这直接导致围绕“机会成本vs预期效果”争论不断,担忧难以得到落实。
三、改进反馈机制建设的探索
加深认知,探索渠道、厘清目的,不断建设、完善思政课与其他多方的反馈机制,完善现有思政教学中关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反馈渠道不健全、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构建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之间关于职业素养多向反馈机制,突破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脱离现实的困境。
(一)提高多方对反馈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教师、学校、家长和企业等多方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让其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主动在职业素养习得中成长。1.完善学生经历工程激励制度,鼓励思政教师通过课堂引导、课外辅导、参与学生社团和活动等形式,将职业素养融入教学改革,重设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对其自身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提高带来的好处,提升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易接受职业素养熏陶;2.思政教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机制,让家长能够掌握学生更多在校信息,主动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各环节,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3.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企业经历工程制度,鼓励思政教师下企业时“带着问题沉下去,托着成果浮上来”,帮助思政教师更好融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让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过程得到企业师父、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等多方的综合化职业素养教育。
(二)加强多方联系和探索反馈机制建设
利用和完善现有思政教师教学反馈机制建设为主,通过聚沙成塔效应推广反馈机制。就目前经费有限情况下,传统的QQ、微信仍然是沟通学生和家长的主要渠道,更多还需要企业、学校甚至政府管理部T的投入;另外目前也在尝试联系如智联招聘、58同城,希望能引起此类人力资源型公司对人才培养过程延生至大学阶段的关注兴趣,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建立教师、学校、家长和企业等多方互动信息反馈机制,甚至建成集教师教学意见和建议反馈,家长对子女在校信息跟踪和意见反馈,行业企业反馈当前用人需求变化和把关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求职信息,提升自我职业素养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以此弥补目前我校在推进小班化教学和现代学徒制中师资力量不足,社会需求变化迅速,家长、学校、学生、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等问题,为我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社会影响力,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新途径。
(三)理清多方在反馈机制建设中的真实需求
通过完善思政教学在“师生”、“家校”、“校企”间的有效反馈机制,搭建起高效的反馈平台。1.师生能对作业、实践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讨论,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时间久了,遗忘了,甚至沟通不便不了了之”的尴尬局面;2.家长通过得到学校反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工作情况,避免“报到来一次,再来毕业了”、“孩子在学校到底学些什么,学得怎么样,除了一张成绩单,其他什么都没有”,“家校”联合推动学生成才;3.企业用人需求的明确,有助于大学生一进校园就成为“定制班”人选,利用良好沟通反馈机制,掌握学校培养学生情况;4.学校则及时调整教学,优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思政教学成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以化解思政在高职院校中面对专业“围追堵截”的尴尬,为破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难局进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72-173
“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是高校思政课努力追求的效果,其中,学生喜爱是关键要素。然而,在高职院校,就课程而言是必修课,在某些学生心里却不太重视。这种情况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有力地纠正某些学生思政课厌学之风,才有可能实现思政课让学生受益的目标。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状
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厌学,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这种情绪反映的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主观、片面的认识问题,也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欲拔不能”的、负面情感问题,更是某些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听之任之”的惯性、持续的意志问题。
(二)思想逃课。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在课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课上,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严格,所以公开逃课的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这里的逃课是指某些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思想逃课,即人到心不到,甚至眼、耳、口、脑都不到的现象。
(三)行为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最终反映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上,如果抛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逃课行为,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活动应付,学生对思政课安排的课堂活动,往往以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主动参与。二是作业应付,对于完成思政课的作业可谓是自有招数,一部分网上下载,一部分抄袭别人,一部分自我乱造,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脚踏实地地高质量地完成;三是考试应付,某些高职学生仍抱“60分万岁”的心态和“临时磨枪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成因
(一)起点低,认识缺位。
起点低,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课,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客观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政课往往沦为“豆芽课”,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形成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因此,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政课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长期的“审美疲劳”,导致某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厌学思政课,到了高职阶段,这种厌学之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而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某些高职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较低,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上是欠缺于本科学生的。尤其,对于思政课,他们的知识储备十分欠缺,而大学思政课是全国材,既有理论性,又有深度,很多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
认识缺位,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实原因。在问卷调查中,某些高职学生在课程认识上普遍呈现出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相较本科学生,某些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要考级的公共课,比如计算机、英语等。因为,一方面,他们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可能比本科生大,更应该把专业学好,另一方面,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对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基于某些高职学生如此主观、片面、肤浅的对思政课的认识,厌学就自然生发。
(二)高职院校不重视,建设缺位。
思政课在某些高职院校中,不被重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作为的。主要从两个层面说,一是,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专业学科的发展,对于公共学科并非同等对待,尤其对于思政课,就学校层面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二是,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影响到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发展,因为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强势群体。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不少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政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政课,他们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上挤占思政课,使之始终较为弱势。
由于种种原因,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自然使得对思政课的相关建设缺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限制了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潜力挖掘。具体而言:一是,部门建设欠缺。虽然各高职院校应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机构,但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往往没用于此;二是队伍建设欠缺。一则师资队伍弱小,教学任务繁重,难获得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机会,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小;二则人才引进乏力,学校往往以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外聘教师的大量兼课替代对思政课新人的招纳。三是课程建设欠缺。由于前两者的欠缺,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领域没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带头人,更难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程,往往照搬别人或者得过且过。
(三)一些高职教师有倦怠,教学缺位。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内外两重原因。从内因来看,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缺少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学思政课教师比,他们没有升学率对他们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本科思政课教师比,他们感受不到同为高校教师的尊严和待遇。从外因来看,高职院校普遍的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职称评定都把科研成绩放在了第一位,但是高职思想课教师与同校的专业课教师比,在科研项目、科研成绩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当科研上难以突出而教学上又得不到学校的认同,高职思想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缺位具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样实现“选课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同时,师生比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不得不上更多的课,出现“上好上不好一个样,上多上少却大不一样”的局面。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了量,却难提高质。主观因素,由于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原因的限制,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缺乏积极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对课程的认识度并不高,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深入,使得教学没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对策
(一)学校强化——德育为先,整顿学风。
学生厌学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但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从学校层面涉及校风,从班级层面涉及班风。笔者认为,只有校风班风正学风才能正。因此,要端正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学风,必须首要从端正校风班风入手,由校及班及个体,真正做到从理念到行动的“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要做到这些,根本的是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思政课,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帮助思政课提高在师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学校要始终在全新师生中贯彻和强化“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发动全员参与,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的学德学风建设放在首位。第二,学校要坚持把“德”放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位,在评优评干、毕业推荐、入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学生的“德”的科学评价机制,以遏制学生中“重才轻德”的思想。第三,学校要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消除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对思政学科的歧视和偏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政课与其他必修课的同等重要性。第四,学校要督促各院、系部进行学生学风建设,以长效性的正学风、促学习的机制扭转高职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教师细化——以生为本,激发兴趣。
学生厌学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情感状况,但学生的课程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不厌学首先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爱这门课程,而这不是课程自身能达到的,必须通过任课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养。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高职学生情感的细腻处入手,把以生为本落实到实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第一,职学生群体,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构成参差不齐,文科理科也不一样,甚至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细分学生类型,深入到任课的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在教学中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为切入点。比如,主动兼任一个班级的辅导员,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以女学生居多,女生的感性认识偏强,情感更丰富一些,所以在教学上多以案例入手、进行情景模拟更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细化自身教案课件,精细施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课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课件的细化和美化上加强备课。一是课件形式要新颖,注意简洁。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课件风格,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样,避免“以一敌十”、一劳永逸的做法。二是课件内容要生动,力求丰富。不能简单地进行材料的堆砌,要十分注意在适合的位置采用最适合的材料阐释教材内容。三是课件讲解要活泼,善于启发。要改变“灌讲”的粗放,善于在“设问—归纳推理—质疑—总结”诸环节中进行精细的“互论”。
(三)教学优化——践行为主,增强互动。
学生厌学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手段欠缺,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论教学上而是欠缺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思政课教学无论形式和内容怎么创新,都最终归结在理论如何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思政课教学的优化,应积极围绕理论有效联系实际展开。
第一,优化教学路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是指让高职学生在课外、在校外、在书本之外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内的学生活动中,增强学生思政课相关内容的设置,如辩论赛、读书会等,最近的“中国梦”活动中就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学习情况。二是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安排参观体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等多形式的学生践行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思政课组织大一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使他们亲身见到了“江姐”的狱中生活,效果远比书本和教师介绍来得直接和深入心灵。“引进来”,是指让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学生楷模、先进人物进思想课堂,增强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会,对学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是笔者学校早年毕业生,虽然她的事例思政课教师早已进课堂、进教材,但要进学生头脑远不及邀请她到学校做的一场“杰出校友”报告会。
第二,优化教学模式,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推动”。所谓教学的“双向推动”,是指思政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从而推动教与学的良性相长,实现双向受益。这种师生的“双向推动”形式是多样的,有讨论式、活动式、问答式、情景式等,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创新。总之,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比如,笔者讲爱国主义时,在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时,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活动,由于学生以川渝两地的居多,所以课堂以川渝之外的学生介绍为主,而笔者也给他们介绍了重庆。学生积极性很高,也使得“爱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一内容更为具体和亲切。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推动”,学生介绍、老师也介绍;学生介绍时老师想知要提问,老师介绍时学生也好奇也要提问;学生和老师都会反思家乡可不可爱,祖国可不可爱?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改变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是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二、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欠缺,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教学优质人才的需求与现有教学状况不相适应,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四是思政课教学效果欠佳。特别是小学思政课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兼任,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明显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趣味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职的思政课教师,有时干脆将思政课变成自习课或者电影课。二是缺乏专业培训。小学思政教师大多数为语数兼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保证思政课任课教师教学质量、优化改进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目前,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虽然有过相应培训,仍有困惑,仍然需要系统专业培训。三是自我提升机会不多。由于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短板”,任课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保障高水平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安排,在客观上制约了学习、科研活动的有效展开,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滞后于现实教学需要。特别是小学思政课教师获得参加高级别培训机会的比例较低,缺少专家专业引领,获取最新教学、科研成果的渠道和平台仍有所欠缺,想进一步学习提升,缺少指导。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大多都是参照国有本科院校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办高校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又由于思政课现场教学还没有成熟的范本,所以在现场教学的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一)学校对现场教学不够重视
民办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快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没有认识到现场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现场教学一般情况下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现场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学生对现场教学不适应
学生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现场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互动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是搞形式,应多留点时间给其他课程。一些学生简单地把现场教学当作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现象比较普遍。"[1]
(三)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由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2]开展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现场教学效果的取得。
2 抓好现场教学,加强民办高校育人主阵地建设
(一)转观念,促改革
民办高校的直属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督导,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现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应建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为组长,社科部(学院)、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由社科部(学院)牵头制定现场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配备、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学经费的划拨及使用、安全保卫、学生社团活动与现场教学的学分制认定制度等,为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提供组织保障,从形成现场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立规矩,保效果
在实施现场教学前,思政课教师应将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考核细则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明确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和意义。辅导员要配合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消除学生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误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务处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现场教学组织情况、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促进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体作用,确保现场教学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三)建团队,提水平
一、调查目的、内容、方法及对象
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解当前榆林学院思政课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基本认知及满意程度,思政部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状况;二是当前开设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三是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程度。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榆林学院2010级学号为奇数的851名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问卷838份),其中有效问卷681份,有效回收率为80.02%,之后采用相关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进而对思政课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二、调查数据的呈现与分析
(一)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
为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知,调查组围绕学生喜不喜欢思政课(其中又特别追问了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学生对思政课课本内容的基本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
1.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基本态度不容乐观。以问卷中设计的“请问你喜不喜欢上思政课”一题来看,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上思政课。在对为什么不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的进一步追问中,学生反映出的原因也体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具体而言,62%的被调查学生承认自己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是思政课内容太枯燥,自己不感兴趣;26.5%的学生则表明不喜欢上思政课是因为在课上学不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只有不到5%的学生将自己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归于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强调自己不喜欢其讲课。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政课上课效果不理想,课程受欢迎程度有限的部分客观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或者上课学不到实际有用的东西(不可否认,这两个原因都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相较于这部分同学,另有49%的同学则表示自己喜欢上思政课。就这一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可以说截然不同,喜欢上课或不喜欢上课的学生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
2.学生对思政课课本内容的认知
为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知状况,尤其是客观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本次问卷设计了一道可多选的关于思政课课本内容的题目。整体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课本内容的认知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较强(70.9%的学生选择该项)、二是枯燥无趣(47.4%的学生选择该项)、三是抽象难懂(28.5%的学生选择该项)。这三大特点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一般认知。尽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有部分课程贴近时事(如形势与政策)或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总体上,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现出了更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尤其是基本原理概论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实际也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带有一定的排斥、质疑乃至反感、否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尽管思政领域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相较于大学生思想的变化之快、获取信息渠道之多,思政课的改革(特别是课本内容的改革)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整体认知在符合实际的同时,总是带有一定的“前见”。而这一现状也应该成为以后思政课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调查的第二个主要方面围绕目前榆林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展开。包括:第一,思政教师如何讲授思政课的;第二,思政课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情况等。
1.思政课教师授课情况
本次调查对于教师如何授课进行了可多选的提问。被调查的学生中,66.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29.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比较传统,围绕课本内容,主要依据课本和教案,比较枯燥;37.9%的学生则强调授课教师讲课经验丰富,资料引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另有17.8%的学生在作答时,表明自己的教师在授课时善于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作为可多选的题目,有23.8%的学生选择了“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与“讲课经验丰富,资料引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12.6%的学生则选择了“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与“善于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两项;另有8.5%的学生选择“围绕课本内容,主要依据课本和教案,比较枯燥”与“能够联系实际,比较贴近时事、生活”。以上数据真实地反映出目前榆林学院思政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目前思政教师队伍的一些组成特点)。整体来看,目前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师授课情况令人满意,近70%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时事、生活入手讲授思政课,不仅弱化了思政课理论性强而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纯粹理论内容的矛盾,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课和学习的兴趣。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凭着多年的学识魅力、讲课技巧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理想。调查中约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时以课本内容为主,紧紧围绕课本或教案,比较枯燥这一现象与目前榆林学院思政队伍的组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了解,榆林学院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达到65%以上,而作为新进的或者从教时间很短的青年教师,真正的授课中多以教材内容为根本,围绕课本进行备课、授课,故而受到教材的束缚。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以课本为主的授课实际上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在积极地拓展上课思路,提升专业素养、讲课技巧等。
2.思政课的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良好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目的顺利实现的保障之一。思政课作为有名的“大堂课”,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针对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的提问,反映了榆林学院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一些困难。调查中45.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上的思政课很有秩序,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良好;29%的学生表示思政课上课堂组织与管理一般,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上经验欠缺;17.6%的学生则指出思政课课堂秩序较差,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另有1.2%的学生认为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无法掌握。数据显示,思政课课堂组织与管理现状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由不同专业学生所组成的大合堂班,既不利于教师的授课(例如部分坐在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到教师的声音),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与互动(例如课堂提问次数有限,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回答问题)。②部分年轻教师,从教时间短,课堂组织与管理经验欠缺,存在着不知如何组织与管理、压不住堂的困难。③部分学生不重视思政课,不认真听讲,上课聊天、看闲书、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思政课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度分析
无论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及整体认识的调查,还是思政课教学基本情况的研究,归根结底,思政课开设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使思政课成为帮助学生,让学生满意的课程。因此,本次调查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针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程度两个问题而展开。
1.思政课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解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本次问卷调查以“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帮助和作用”为维度进行了考察。调查的学生中52.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34.8%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思政课,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成才;27.3%的学生则承认思政课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精神;25.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提高了学生理论思考的能力;另有2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从以上数据来看,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对于学生的帮助,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帮助较为突出。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素养的提高,抑或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及个人成才意识的培养,又或是理论思考能力、实践精神都有显著作用。这其中对于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的提高最明显。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思政课,自己对于个人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国家大事、国际关系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自己的理论思辨能力,力图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2.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满意度分析
本次问卷最后一项是关于学生对于目前开设的思政课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3%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表示满意,其中6.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4.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另有15.4%的学生表示对当前开设的思政课不满意,其中5.4%的学生承认自己对思政课很不满意;最后33.3%的学生强调自己对思政课的开设态度一般,无所谓满不满意。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对目前开设的思政课的满意度一般,仅有50%左右的学生表示满意。尽管不满意的比例只占15%左右,但是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面对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所谓的态度。这一部分学生在思政课上既可能成为喜欢思政课的学生,也可能成为不喜欢甚至否定思政课教学的学生。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使思政课成为让学生满意的课程,应该成为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与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关于思政课改革与提升的几点思考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榆林学院思政课教学及教学效果的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基于此,针对上述分析中出现及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试图对以后榆林学院思政课水平的提升及教学的改革给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从思想上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正向情感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树立科学、理性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寻找到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从大学生的思想及思维特点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真正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
2.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提高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思政课各项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面。针对榆林学院思政部教师队伍构成偏年轻化,青年教师在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技巧等各环节经验欠缺的特点,思政部形成了一套专门提升青年教师各方面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制度,确保每一位新任课教师在政治方向、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达到任课要求。本次调查结果也证明,青年教师在教学点很突出,他们一方面积极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各项技巧,累积经验,表现在教学中是“中规中矩”;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努力运用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丰富课堂。这看似矛盾的两极,恰恰反映出榆林学院思政部在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中制度建设和教师培养的科学性与前进性。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9%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的上课方式有点陈旧,需要改革创新,尤其是新任课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掌握相对有限,在课堂授课中无论是理论的阐释、案例的选择,还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要真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别人用什么,自己就用什么,什么先进就用什么。而是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教学的长处,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思政理论课从其课程性质来看,理论的特质更明显,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纯粹理论学习这一实际,要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大学生把理论转化成自己切实理解、认同的东西便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实践来深刻理解理论,最终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本次问卷调查针对以上情况特设了关于实践教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0.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应该开设实践课,尤其是部分与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榆林学院思政部自成立以来,就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依托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优质的红色革命资源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经济资源,思政部先后建立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榆林市展览馆、榆林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榆神煤炭公司等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定期的参观、考察与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切实了解榆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已成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以上途径不仅巩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明确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途径,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1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1.1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成人”又“成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高校的思政课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在面临各种诱惑的时候,可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从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说,必须重视思政课的作用。
1.2思政课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教育品质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从提升高校教育品质的目标出发,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应该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把思政课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学习“共赢”的局面。
1.3思政课教学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以来,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志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谆谆嘱托,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们国家对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课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一,因此说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的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2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只有真正地做到“教师爱讲、学生爱听”,思政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大多仍是在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是“大班授课”为主的方式,那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一方面,可以在课下的时候,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握他们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共性,满足学生的共同需求。这种“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能够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2.2夯实思政教师的基本功
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形象。
(1)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高尚的师德,不仅能受到学生的爱戴,而且学生也会受到熏陶和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只有自己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
(2)要具有渊博的学识。“给学生一本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注重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关联度。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只有当老师讲的内容是自己关注的或是和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才会用心去听去想。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出发,将所要讲的理论和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3)要具有娴熟的技能。新时期下的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冲动好强、个性差异大。面对这样的群体,思政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技能的熟练程度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2.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转变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坚持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每学期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相关实践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并鼓励大学生根据思政课拟定的调研题目开展各项调研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思政课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实践报告,了解到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思政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从多种途径入手,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79-01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我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围绕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把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总体的把握与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方法探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教育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备课、参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参与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法、共同编写教案,参与教学,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教授的3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共计200人,专业分为:护理、临床等两个专业,高职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就参与情况、考试成绩、践行情况方面各不相同,就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情况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庞大系统中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阶段,高中思政课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而大学思政课则是对高中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和高中思政课在教学中往往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重任,也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高职与高中思政课衔接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重地,高校防范渗透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思政课堂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抓好高职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迷惑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按照“05方案”,高职院校思政课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程,使用与本科生相同的教材。这两门课程和高中思政课相比,在各自领域里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但也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体现知识的衔接和递进关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等内容在高中均有体现。高职、高中教材衔接的不配套,教材内容的重复,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觉得很多内容高中学过,现在是炒冷饭,从而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特别是文科生,因为高考的压力,教师已经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又做了大量习题,而现在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吸引力减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高职思政课教师如果能重视与高中思政课做好衔接,了解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思想、政治、道德和纪律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进行取舍,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重复,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两难”境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高中生在身心上,主要表现为依附性,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处事上需要依赖父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依赖教师,虽然这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往往以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为主,学校和家庭都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育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多是浮于形式,是为了增加考分而已,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无从谈起。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高中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但高职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普遍强于高中生,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热衷于对时事热点按照自我的思维进行评价。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良社会风气对他们原有的认知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部分学生出现道德低下和思想滑坡的现象。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需要我们重视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像高中一样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的教育,更要引导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国家大事,在此过程中使高职学生潜移默化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认同、行动中有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搞好高职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得到体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文,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J】
青年与社会,2014(15)
[2]王璐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ffectivess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WU Yanni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of Wuhan Colleg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Independent colleg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als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olitical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education. This paper,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not good causes, from the ideas, method, teachers, management four levels try to analy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path.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s; ideological theory; teaching effect; construction path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放眼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难以一切尽如人意。
1 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好的成因
从学生视角来看,90后大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物欲横流大环境的影响,学习目的普遍趋于功利性,对自身经后发展有没有实际功效成为其学习行为的重要推动力。许多学生仅仅热衷于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例如: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格证书,他们认为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是今后就业、立世之本;部分学生特别注重交朋友、学生干部竞选、做兼职,他们持有要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累积人脉与经验;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积极性与自觉性,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睡觉、听耳机、聊天、看课外书籍、吃东西。学生思想上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秉持着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毫无关联,学习好坏与否对于未来发展作用不大,此门课程实属可有可无,只要考试时不挂科就好。
从教师视角来看,不论院领导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持有轻视态度,资金投入较少、硬件设备较差、大课堂的设置、压缩实践课时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门课不受重视也造成它难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让院领导完全认可,又要让学生喜闻乐见,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独立学院思政课基本上教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一边一味儿讲,一边一劲儿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存在着选用案例陈旧,较少联系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给予入情入理的分析;理论论证力度不够充分,不能够使学生心服口服;没有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难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难以深刻理解,部分同学注意力势必难以集中。
2 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建设的路径
2.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压力日益增加。一方面,国外良莠混杂的思想文化涌入,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有组织、有计划西化与分化思想,这种挑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匹配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国内经济体制已经改革,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人心并切实指导人们行为。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必然反映到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尤其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信仰模糊、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深。
独立学院需要端正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尤为重要,否则相关课程只是应付评估检查、肆意压缩课时、教师走走过场、学生随便学学、忽视其教学效果,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关系着当代大学生成人教育、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稳定。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认识金钱的功能、艰苦奋斗作风、节约人力物力的生活习惯、集体主义价值;纠正重成才、轻成人的育人观点,践行成人与成才并重的教育理念。学生对于思政课思想观念转变,落实到授课过程中表现为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受教育者的表现能够增强课程教学实效。
2.2 尝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关键在于教育者,针对90后大学生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接受被动说教,思政课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断尝试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觉从“你要学”向“我要学”转变。
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理论与时事政治相结合,选取发生在身边的时事来论证教科书中的理论。学生私下常常会就社会时事、热点、焦点议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发生身边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言、有理有据地分析学生观点、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认识与理解。其次,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不要扼杀了思政课中的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取活动主持人、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整个流程。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学生表现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特别注意肯定参与了活动的学生。实践课程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主持能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特长,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兴趣。最后,思政课程教学手段可以从黑板粉笔变为PPT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入图片、音像、动画、色彩等元素,牢牢抓住学生眼睛与耳朵,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知,吸引学生对其理论思考。这样,思政课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授课过程之中,思政课堂能够从枯燥变生动、有趣、有味。
2.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体现在具有先进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思政课教师是理论的宣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引者。作为思政课教师自身应当是坚定的者,对于自己的授课内容深信不疑,以坚守的政治信念、高昂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正人先正己,自身需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秉持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言传身教过程中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才能真正亲其师、信其教、乐其教。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体现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较强的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主动熟读经典原著书籍、广泛涉列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积极探索学术的前沿成果、时时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开拓自己视野、课堂上引经据典、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枯燥理论不会乏味,引学生入胜。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科研是教学的支撑。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探索科研难题、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科研能够带动教学,教师搞好了科研工作,将会加深教师学术理论功底。教师科研成果会反映到授课内容之中,整堂课理论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自然而然提高,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彰显。
2.4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系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宏观上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微观上要尽职尽责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在宏观上,作为投资方需要转变认识,一视同仁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不肆意压缩思政课课时、不随意变换上课时间、不设置超过100人大课堂、不刻意留差教室给思政课、不删减思政课教学实践经费。高层的思想观念转变影响深远,关系着整个独立学院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势气、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风,宏观上就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微观上,独立学院要将思政课教学效果监督切实落实到位,依赖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这项制度可细分为三个层面,执行好了能够保障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个是聘请的专职教学督导员,负责日常教学活动检查,规定教师课堂教学;第二个是选取的学生教学评议员,及时反馈教与学中的问题,并开展期中全体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第三个聘请资深思政课教师听课,专门负责听本专业教师讲课,每周至少听一至二次思政课,课后给予教师建议与意见。同时,思政课开课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每个月开一两次教学工作会议,讨论与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建立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颁布教学管理评估文件、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健全教案、课件课前检查制度,每个学期开课前,每位教师应把这个学期所上课程的备课资料拿出来进行核查,确认做好了上课前准备工作。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从上至下在思想上达到共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思政课也可以入脑入心、有品有味、喜闻乐见的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