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生心理疏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心理疏导

篇1

中小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其学习、生活等造成消极影响,重者则会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1 学生本人是消极逆反心理的直接受害者。其一,逆反心理如果发展到多疑、偏执、冷漠,则会导致不合群、意志衰退、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后果,甚至还可能产生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极为不利,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其二,一旦被逆反心理所控制,学生总与教育者“对着干”,听不进任何教育和劝告,视野就会变得狭隘,成长就会严重受挫。

2 消极逆反心理是和谐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存在消极逆反心理的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同伴间沆瀣一气,形成一股暗流,与校园主流背道而驰,掣肘校园的健康、和谐、稳定。

3 消极逆反心理是社会安全的定时炸弹。严重消极逆反心理使学生不能调整好情绪,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突发事件和心理诱因的连环叠加,极有可能形成极端心理事件。时而发生的少年群殴、孩子杀父、学生弑师等恶讯就是明显的佐证。

二、建构机制 妥善应对

建立和完善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干扰防控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心康体健地学习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心理谈话机制。学生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逆反心理问题,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就会目渐加重,甚至诱发心理隐患或极端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师生心理谈话机制,对消极逆反心理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谈话疏导。尤其是在新生入校时、学生情绪变化波动时、违章违纪时、受到处分时,及时进行心理预防谈话,消除其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之能够调节好心态,积极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投身学习生活。

2 建立健全心理关怀机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教育者对学生的冷暖苦痛置若罔闻,那就极易导致或加重学生消极逆反心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学生心理关怀机制,适时做好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或生活困难时、生病住院时、环境适应不良时、家庭出现纷争或成员去世时、发生天灾人祸时,要对其进行脱困指导,走访慰问,排解矛盾,给予充分的关怀和温暖,使其增强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轻松愉悦地搞好学习。

3 建立健全心理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是治理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上策。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消极逆反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个案和共性的探讨研究,与同行、学生、家长一道,切实弄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真实原因(自因和他因),依据其来龙去脉,谋求提前介入医治未病之病的良方,就是要着力“研制”应对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疫苗”,扑灭致“病”之“菌”。

4 建立健全心理分析机制。教师不是“敲钟念经”的出家人,不是“放羊填鸭”的教书匠,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建构学生心理分析机制,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分清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轻重缓急和类型特点,从而对症下药。一要学会透过消极逆反心理现象分析致“病”机理,从学生脸上的疑云中找出其本人、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环境里的致逆因素,搞好源头治理。二要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防止因其他心理问题未解决而引发逆反心理。三要及时掌握学生成长中的各种新动向、新苗头和新问题,做到因人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培育学生成才。

5 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很强,特别反对家长和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当强化心理疏导机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将心理学方法寓教于乐地运用到学生管理和逆反心理治理工作中去,发挥心理疏导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心理转移、心理排解、心理发泄等心理知识和技巧,调节心理、缓解压力,从而防范和化解其逆反心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经常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疏导、培训,保障其心态健康。

篇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篇3

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折纸、剪纸、手工制作、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潜能,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二、信心是解决焦虑、厌学的有效方法

焦虑、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培树信心,改变评价方式:

1.以表扬激励为主,形成多元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埋怨和训斥,而是鼓励学生的表现或者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样可以放大学生的优点,减小或弱化学生的缺点。

2 . 对学生特长进行评价,主要是把学生最具有发展潜能方面进行放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

3.以成功教育为主,形成不竭动力。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手工制作比赛”,“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拿到成功的金钥匙。

三、分层作业,为焦虑、厌学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

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等次。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习题去完成。

2.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50%-60%,中等生完成70%-80%,优等生完成100%;

3.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5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4.对号选题。如总共8道题,后进学生做1、2题,中等学生做3、4、5题,优等学生做6、7、8题。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后进生,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判,并给他打上一百分或在他们的本子上贴个小奖章。评价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三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焦虑、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

3.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篇4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在现阶段发展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困扰,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反映是有着层次性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正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威胁。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比较重要。

1.心理疏导的作用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1.1心理疏导的作用分析

心理疏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来看主要有大学生生活及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在认知调节作用方面主要是帮助疏导对象全面和多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掌握生活的辩证法,从而改变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1]。还有就是心理支持作用,心理疏导老师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而在情绪宣泄作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启发及引导等方法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1.2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能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心理咨询及健康心理讲座等处理好大学生的交友和学习、就业等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针对一些新思潮思想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有助于消除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在大学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疏导能使其健康应对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不仅如此,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及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2.1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为心理疏导内容没有科学化,心理疏导内容缺少人文关怀,不仅对学生完整心理问题的阐述不利,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有着很大障碍。而在心理疏导内容上过于医学化,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忽视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要,以及缺少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问题的指导[2]。

另外就是心理疏导机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就是信息汇聚反应机制没有得到健全,缺乏和谐的师生交流机制,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机制等没有体系化呈现。心理疏导在队伍结构层面没有合理化,缺乏心理疏导经验,心理疏导方法没有针对性。

2.2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应用策略

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的应用策略实施要从多角度进行,首先重视自助式个体心理,构建自助支持尤为重要,心理健康理念构建是基础。这一系统构建主要是起到了解自我及接受他人和热爱生活等作用。还要能直面心理特征所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和生理发育是共同进行的,个体支持系统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动荡期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及普遍性,并不会因一时消极和抑郁怀疑自己心理失调。

再者就是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体现,从具体策略实施上对心理疏导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掌握多样化心理疏导途径和内容,对心理疏导老师采取鼓励措施使其参与到公益性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活动开展要有针对性,针对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应对,促进心理疏导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另外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内容多样化,心理疏导老师要能强化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心理疏导老师要能主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背景和形成原因等进讲述,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征。不仅如此,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进行有效健全,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平等交流是师生和谐交流的重要前提,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解决心理问题[3]。

最后就是从多个系统方面进行加强,从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及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和关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逐步实现。在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层面创建良好学校文化氛围,并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而在家庭心理支持系统方面则要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改善,构建家长委员会通过信息交流发挥家长教育的号召力及感染力;在社会支持系统层面主要就是从社会潮流及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逐渐了解这一系统的发展规律,最终得以适应。

总而言之,构建大学生心理疏导支持系统要能结合实际,从多种角度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强化大学生心理疏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适应社会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疏导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已成为校心理咨询部门承担的重要工作。从部门近年来所接待的需要咨询的学生结构来看,明显呈现出逆向增长的趋势。所谓“逆向增长”便是,寻求咨询的学生已从高年级逐步蔓延至低年级,甚至部分才入校的大一新生也有这种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机制刻不容缓。

那么建立这种疏导机制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首先需要明确导致学生因就业压力而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从笔者所获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中可知,学生这种情绪的形成主要来源于:(1)对家庭的愧疚;(2)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3)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这就表明,在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应采取分别应对的态势。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高职学生焦虑情绪形成的根源剖析

在本文的开篇之处已经提炼出三类来源,下面将围绕它们展开剖析,从而为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提供切入点。

1、对第一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从高职学生的来源区域来看,诸多都来自于农村。由这一点就不难知晓,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求学历程中,就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以及家庭对自己所赋予的期望。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受到农村传统意识和当前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家庭仍能坚持将她们送进高校,表明了父母对她们未来光明前途的期盼和对村社舆论环境的承受。这些活生生的家庭生活元素,便在无形中为这些学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个体难以独自消化的情况下,便能使他们形成焦虑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呈现出逆向增长的态势。

2、对第二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实践表明,由第二类因素所形成的焦虑情绪更为常见。在高职学生群体,非正式组织可以归纳为:(1)寝室组织;(2)在校老乡组织;(2)同一专业下的朋友组织等。在学院相对封闭和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诸多涉及就业的信息都将快速在非正式组织中蔓延开来;同时,在互联网进入学生寝室的当下,学校外部信息也将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传播。不难想象,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个体,将直接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从而形成焦虑情绪。

3、对第三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受第三类来源而产生的情绪焦虑者,主要以大三毕业班的学生为主体。在面临就业需求且在学院有限的就业关怀下,他们更多依靠主动寻找就业岗位来实现就业需求。可以肯定,在孤军奋战和缺少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毕业生会因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社会环境的不适而产生焦虑情绪。再包括上文提到的对家庭的愧疚因素,则显著强化了他们这种情绪的表象。

二、根源剖析下对就业导向模式的形式解构

对以上根源的剖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有情绪焦虑症状。由此,将这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都放置到校心理咨询部门来处理是不现实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群体意识影响个体意识的常识下,惟有建立全院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才能在舆论环境的改善下缓解个体的心理焦虑症状。

具体而言,形式解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突出辅导员岗位的功能

不难感知,目前因就业压力而出现的情绪焦虑症状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须寻找到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岗位人员来应对。从这一逻辑来看,辅导员教师便成为了首先群体。从近年来我校招收的辅导员中不乏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才,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便能履行教学管理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这样一来,在解决大面积心理疏导工作上便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实践表明,诸多高职院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组织和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增强就业辅导课程创新

根据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大学新生入校后都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来看,则主要体现为就业前景和就业心态方面。这里且不讨论该课程具体的效果如何,但从课程教学形式看则更像应试教育(课程结束需要考核)。因此,应改观这一教学形态,而以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风格和反馈机制来面对。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越发糊涂,同时还能在集体氛围下获得自我心理调节的自觉意识。

3、发挥心理咨询部门优势

毕竟,学院心理咨询部门的教师都是专业出身,并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这就意味着,应把他们的专业能力用在刀刃上。那么何谓刀刃呢。笔者认为,在一点带面和传帮带的机制下,可以组织对全院辅导员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根据学院需要针对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培养。这样的双管齐下,便能显著提升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解构下的心理疏导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心理疏导途径可分别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辅导员方面

应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学生的岗位优势。如,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以职业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得高职学生能在思想感情倾诉中释放心中的压力;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进而缓解心中的紧张感。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青年大学生能够置身于集体之中,通过争优创优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发挥集体互动活动的强大优势,通过增进班级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还增进了班级成员间形成抵御就业负面信息的凝聚力,这本身就远强于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效果。

2、课程创新方面

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且由上文可知:大学新生会因家庭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创新的价值取向上便应针对这一问题而展开。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广泛引入案例(最好是发生在本校的实例)。案例包括,本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以及本校毕业生在校时的家庭状况并不理想,但通过自立更生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这样一来,便能在同一起点上对新生产生一种激励和宽慰的心理作用。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回校现场讲述成长经历。实践表明,这种效果最为明显。

3、心理咨询部门方面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已经着手组织人员培训工作了,但在培训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心理学知识培训中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众所周知,引起高职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很多,如失恋、成绩不理想、专升本失利等。因此,在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难以使广大辅导员掌握对症下药的技能。因此,应围绕解决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症状开展培训;并在传帮带中,也应形成专项和侧重。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学生因就业压力而形成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家庭的愧疚;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因此,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须对症下药。在途径构建上应围绕着:辅导员、就业课程创新、心理咨询部门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参考文献:

[1]黄喜榜.危机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探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5).

篇6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篇7

我是中专一年级女生的班主任,她们16、17岁,花季少女,经过与她们一年的接触、观察,我发现40%的学生有明显的逆反心里。逆反心理是指一种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是以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同、与常态相对立的心理反应。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对中专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作为班主任要能及时的察觉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疏导,才能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下面是我工作中的两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篇8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篇9

关键词:健康;心理;青春期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分析

这一阶段,他们表现为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更甚;人格个性自尊但心理自卑;富有理智感又充斥着冲动性;求知欲强,但识别力低。

问题行为表现主要有:厌学、逃学、说谎、偷窃、打群架、抽烟、酗酒、泡网吧、谈恋爱、焦虑、恐惧……听课不认真,課后不复习,不做作业,缺乏学习动机;要么学习方法不当,非常用功努力,但成绩上不去,效率低下,知识断裂;伴随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有时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将一切过失和失败都归咎无能、愚笨,干任何事都没有精神,且贪图享受;怕与陌生人交谈,丧失自信,敏感多疑,与师长敌对,不信任教师,心胸狭窄,自己又无责任心;性格怪异,思维奇特,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等的个性缺陷。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不良的个性:看问题个人主义偏激,不能一分为二看他人和自己,固执、打肿脸充胖子,敏感多疑,别人的眼色言语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孤立在受众之外,妒忌他人成功,排挤超过自己的人,形成内心的不健康,导致周围的人看不起他,个性不良影响自我发展;加之贪图享受、无责任感,,赊帐分工消费,攀比之风,享乐之风,不讲后果,形成心理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固执己见,偏执型、不接受正面教育),如分裂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两面人;反社会型:埋怨社会,老师、同学、父母(把自己生得不好看);由精神病到杀人狂等等。

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的:未成年人有犯错误的权力,他们自己不断通过总结而成人,不允许其犯错是不明智的老师和家长。

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决定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引导,要严格不出格,采取激励手段,耐心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的导体作用、工具媒体知识的能量体作用,做到豫时孙摩(预防、及时、顺序不越级、观摩及取长补短)。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治理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躯体健康与否,正随着科学的发展,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予以比较准确、客观、具体的测定。而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宽容;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学校对策

学生群体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心理系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如此情况,我们各类学校是否可以:

1、设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

国际通行的21世纪学校标准,要打破教学一体制,要‘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双轨制,在我国即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共抓。随着老师良好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找到自信心,让其内心潜力迸发而奇效出;对于学校班主任,对班级每个学生要填写学生个人的个性、智力、心理的度量表,登记每人学生的心理档案,全程跟踪学生心理发展。

2、设立心理健康的课程

要有专门的师资,专门的专业教材而非政治课教育,这样才能受到重视。

3、开设心理咨询室

要有经培训的专业人员长期开办此项工作,通过面对面的关爱,为学生设计人生,解疑答惑,进行健康咨询,心理疏导。

4、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

学校课余生活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的重要场所之一。如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以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成就感;参加琴棋书画、体育锻炼、郊游等活动,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扩大交友范围,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释放紧张和多余能量。事实证明,多才多艺的学生极少出现心理障碍。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疏导

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多属于发展中、成长中,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科学干预和调节,可以消除或避免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的免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1、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记得上个世纪末国内有一家企业,在招聘时挂出的横幅上写着“北大清华学生免谈”,他们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知识好,优越的心理不尽健康,未必能很好适应当今复杂的工作环境。故此要求学生要要正确地认识现实,辩证地对待现实,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瞧不起自己;在行为上要承认现实,而不要逃避现实,要明白人生活在现实中,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认识、适应和改造客观现实,要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自身的成长中,有时身处逆境是难免的,要坦然接纳之。

2、强化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相信一句古语“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接受老师的指导、教导提升自己抗挫折能力,要经常接受磨难教育,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逃离出来,跟上当今时展的步伐。

3、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控制纯粹的私人欲望和非理性冲动,有集体观念;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保持开朗的性格、乐观的心境,忧不自毙,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爱;有自我成长、发展的意识,在自身特长的领域内实现较高水平的目标。要正确认识真诚与友谊,不要走入“派对”、“帮伙”的误区,在学校群体生活中形成制度化的活动规律,相互学习、相互参照、相互促进,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接纳他人,善待他人,要乐于与人交往,真诚地认可他人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他人以爱和友谊,善于合作,帮助他人,先人后己。不能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他人,也不要一味自我中心或一味利己主义而损害他人。作为学子离开父母来学校求学,要信赖老师,要讲诚信。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积极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群体之间彼此交往,以开阔眼界和心胸,增进了解,彼此信任,做到“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的良好品质。

5、优化自我意识水平

篇10

通过十几年的高中教学以及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长期观察,发现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考前心理恐慌症

考生在考前紧张得睡不着觉,总感觉还有很多知识不会,尤其是在月考中如果考得不理想,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面对这种情况,切忌给学生施加压力,我们要多与学生谈心,重点让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是为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为了明理。我们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在后期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如果你紧张得睡不着觉,可以试试这种方法: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在第一次吸气时,你默念数字“1”,呼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与此同时,试着想在你面前有一块黑板,你在黑板上写着“1”和“放松”这几个字。在下一次吸气时,默念数字“2”,呼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如此反复,直默念到数字“20”,每次深呼吸都要想象听到了并且看到了那些数字和“放松”这两个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反复地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绪激动的词语和景象来占据自己的思想。如果自己的思想能够保持着持续的听和看这一系列的单调词语,那么,考前焦虑和紧张思绪就不容易挤进你的大脑,自然你就能安然入睡啦。

二、考前胡思乱想症

有一部分学生在考前经常会想:“我如果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啊!”想着想着很容易就钻进了死胡同,想前想后,影响了自己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正面引导。我经常是这样引导的:“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我们现在努力了,即使以后考不上大学,我们也不会后悔。这个社会,考不上大学的人有很多,有很多商人都不是大学生,你能说他们不是成功人士吗?所以,夯实基础、打造实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即使心理素质再好,没有实力,那么考出好成绩还是一句空话,所以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埋头苦干。相信有了扎实的基础又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会梦想成真!”

建议学生平时复习完了之后多到户外散步,和朋友聊聊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听一些自己喜欢听的轻音乐,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只要保证自己好好学了就行了,其他的一概都不要去想。这样,胡思乱想症会慢慢缓解。

三、考试时脑海一片空白症

有一部分学生当坐到考场中时,脑海一片空白,好像把复习过的内容全部遗忘了,做题没有一点感觉,没有一点灵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把平时的限时训练就当作考试,把考试当作平时的限时训练。到考场后,先坐在凳子上闭上眼睛深呼吸,假想这就是平时的限时训练,当心情平静下来后,然后做题。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就按照试卷题号顺序作答。因为试卷一般都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设置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慢慢适应考试环境,慢慢在一些简单题中找到自信心。这样,你就会在做题的过程中找到灵感,从而游刃有余。

建议学生到考场上之后要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你一定行,你在考场上紧张,别人和你一样紧张。我们只要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四、由于月考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很无能,感觉愧对父母,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我们在引导时一定要提醒他们一次成败不足以论英雄,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自己,不要随意夸大别人的进步、打击自己的信心。要经常进行自我比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可在每天早上起床时对自己说:“我能行!”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提高自信心,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同时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制定恰当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

五、排解源自家庭的烦躁苦恼

现在高三的学生,有很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有很多没有上过大学,再加上目前就业困难,许多家庭都把上大学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高三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

篇11

通过对众多个案的分析,本人将极端个性心理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概括出了其表现特点。

暴躁型 这类学生性子急躁,争强好胜,遇到情况容易产生紧迫感,遇到强烈刺激的意外情况时,正常的思维就被打乱,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大幅度下降,是非观念、荣辱观念模糊,正义感丧失,不顾及自己行为将会带来的社会恶果,一瞬间做出错误的决定,企图以暴力摆脱“困境”,寻求“痛快”。

抑郁型 这类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苦思冥想,自问自答。他们不善于言语,对事情的了解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不能对问题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判断,只能凭借想象和猜测,因而心胸狭窄,见解多有偏颇。在“因”与“果” 的恶性循环中,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不愉快的心境中,个性更加内向,且过于敏感。当精神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意志力所能承担的限度时,有时就会采取以外部的过激行为清除自己精神负担的方式。这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德较好的学生在某种事情的打击下想不开、甚至走极端的主要原因。

虚荣型 这类学生动机不纯,对荣誉的需求大大超过常人,别人看来已满足的事情,他却不满足;对挫折的承受力大大低于常人,别人认为是一般性的批评,他们却受不了,有的觉得是奇耻大辱。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人,常常导致心理畸形。

这三种类型的极端个性心理,其暴露出来的或潜在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受到的挫折和歧视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要多得多,平时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相对而言要少得多,因此具有极端个性心理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而言要多得多。如何引导这些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不正常心理状态,这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般说,不同类型的个性致使不良行为出现的时机和条件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暴躁型学生在硬碰硬的时候,比较容易酿成恶性事件。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冷却法”平息行为者的“激情”。要避免他人围观,控制影响范围。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但不要引起行为者的反感。教师在与其谈话时要慢声细语,话语要委婉恳切、态度和善,努力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尽量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谈话应从多方面入手,如从学习、生活入手,渐入个人的优缺点,待气氛缓和后再分析问题,指出危害所在,引导他去认识错误,并指导今后避免这类事情发生的方法。

篇12

(1)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随处可见。其中,物质攀比表现为:首先是学习用具的攀比,有条件的孩子,许多用品都是进口、名牌。如铅笔芯,便宜的一盒不超过两元钱,而进口的则要几十块钱一盒。二是服饰攀比,一身名牌为荣。三是玩具攀比,智能化玩具动辄数百元。

案例1:2009年5月,学校安排我们去幼儿园实习。夏天烈日炎炎,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服穿得也越来越靓丽。尤其是女孩子,穿得像个花蝴蝶一样漂亮。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听到了这样的对话,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有了点小小的涟漪。小芳:你们看,我今天穿的新裙子,漂亮吗?小燕:挺漂亮的,但是没我的裙子漂亮。我的裙子是有牌子的。小芳:什么牌子呀,说不定是假的呢。我的裙子是我妈妈从外地带回来的呢,这里是买不到的。小燕:……我的裙子就是比你的好看,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去问问别的小朋友看他们怎么说。……女孩子之间,会比衣服穿得好看与否,男孩子之间会比玩具是不是最新的,这些都是物质上的攀比。幼儿之间会这样比,大多是因为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攀比之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比其他孩子漂亮。发生在幼儿园里的话,教师就可以正确引导。这样的对话,我正巧听到了。于是,我告诉他们:你们两个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老师都很喜欢,这样他们听了都很高兴,也没有再去比谁比谁漂亮了。在他们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老师可将信息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意识到你们的孩子会开始攀比了,要给予正确引导。

(2)幼儿荣誉感攀比的心理分析。幼儿的攀比除了物质攀比外,还存在荣誉感的攀比。主要表现为:一是其在班级成绩名次的攀比,总喜欢做第一。二是教师对其喜爱的程度的攀比。有些幼儿过分听老师的话,拼命要得到老师的喜欢,甚至有些幼儿会从自己家里送些东西给老师,讨好自己的老师。三是个人“地位”的攀比。争强好胜,希望自己是领导者、管理者,做班级的小班长来指挥别的小朋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案例2:S是我实习班上的班长,她很要强,人也很聪明,我们经常让她做小老师,也很喜欢说好听的话哄我们开心。一次,她和萍萍及几个女孩子在钢琴那边玩,我就凑近点,想看看她们在干什么。萍萍学钢琴有一年了,她在那儿弹《一闪一闪亮晶晶》。“你弹的不好听,我也会弹的,比你好听。”S在一边说。其他小朋友都觉得萍萍弹的不错,就想听听S弹的怎么样,嚷着让她弹。这时候,S吞吞吐吐说:“我的手弄疼了,这几天都不能碰钢琴。”其实,她也知道自己学了才一个星期,根本还不会弹。她在撒谎。

S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她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也是因为萍萍会弹钢琴,她最近才缠着妈妈带她去学的,她的好胜心非常强。这样的问题,通常我们会告诉家长,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要强这一点很好,但她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开始撒谎了,这一点就不对了。家长应告诉她,每个人都不一定是完美的,总有自己的优势。你要把时间花在练习钢琴上,而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么好。

二、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1)有利影响。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于现状,不甘比人家差,甚至要超越别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若将攀比的内容放在学习上,加之对象又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则会推动幼儿继续向好的一面发展。所以,攀比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常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攀比心理中包含着这种竞争意识。如果引导得当,有助于激励人们努力、进步。这是攀比心理的正面效应。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攀比,如学习、品行、技能等。

(2)不利影响。不当的攀比,会给幼儿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以己之长比同伴之短,什么事都想胜过别人,如果大部分幼儿都互相攀比,就会形成不良的风气,妨碍幼儿身心健康。不当的攀比,会引发幼儿不良心理品质。

三、教师应正确引导攀比心理

教师应正确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有意识转化幼儿攀比点,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在谁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讲卫生、懂礼貌等,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积极的“攀比”风尚。幼儿如幼苗,需要精心培育,水肥过多,幼苗疯长。因此,教师要适当疏导,如幼儿刚入园,可买与大家一样的书包。

篇13

心理学指出,抑郁是人的气质类型的反映,也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造成人的思维和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常常表现为行为孤僻,郁郁寡欢,思想自闭,反应迟顿,情感脆弱,易激动,也易消沉,多愁善感,多心好疑。抑郁情绪常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也严重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情绪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端正认识、调整心态、自我调适,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抑郁情绪的识别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通常情况是当人们受到各种心理打击产生抑郁情绪后,人们会自觉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够自行恢复心理平衡。由这些挫折和不如意引起的抑郁,是正常和短暂的,应对抑郁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因此,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应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及时诊断和治疗。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和人的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突发重大意外事件等有关。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主要依据本人的表述、心理老师的观察和一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在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前,必须首先鉴别学生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对有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其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的治疗;对有一般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高职学生抑郁情绪表现

1.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引发抑郁

升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较,自觉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失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经常用负面的语言描述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什么用呢?”“我从来没体会过成功。”“我非常失败,没有哪一点让我自己感到满意。”高中时期,高考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学习辛苦,但辛苦中也使生活充实快乐。但新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慢慢地也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

2.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和别人相处时常常心怀戒备、怀疑和嫉妒,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孤僻、好嫉妒等个性品质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心理因素。高职院校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时期更为复杂,往往是当事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直接原因。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会使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由此引发人际交往的困难。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恶劣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3.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的抑郁

就业期望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过高的就业期望可能会带来情绪问题。一些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一些职位不高、薪酬微薄的初级岗位做起,好高骛远,希望一就业就获得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职屡次受挫,又不能及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容易陷入恶劣情绪的困扰;长期处于不良心境,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疏导策略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正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才引发了抑郁的情绪。针对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是从认知上调整其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首先通过心理老师的疏导,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并学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无须看别人脸色。”“我很勇敢,我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我所遭遇的困难。”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其次,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让当事人明确对自我评价不合理而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过程。当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失利的意义,认为高考的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以偏概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抑郁情绪的根源。心理教师引导要当事人明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完全由客观环境的优劣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高考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高考的失利已经是过去,只有放下过去,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很强,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目标,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具体的人生规划。生活有了意义,抑郁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再次,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重建自信心,摆脱抑郁情绪。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过分地顾及别人,过分地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地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要教育学生改变认知,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重建自信,就会慢慢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

2.实施行为训练

针对人际关系敏感引发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教师在对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后,应帮助当事人制定行为目标。要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要指导当事人了解行为训练的基本原理。应当引导当事人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描述分析目标行为,指导当事人实施行为训练的方案。主要步骤有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人际关系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先学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放松。放松技术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的心理训练技术。可以用稳定的缓慢吸气、呼气的方法,达到松弛的目的。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让身体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会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身心松弛的乐趣。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布置相应的行为训练的作业。在行为训练中,要求当事人明确完成这些行为目标的目的是缓解人际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体会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乐趣。具体行为训练的内容有:

首先,养成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倾述内心的烦恼,不要把烦恼深藏在内心,可以经常给老朋友写信。朋友的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一剂良药。其次,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分享助人的快乐;关爱别人,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价值感,这是应对抑郁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再次,用行动来代替思虑。制订规律的生活计划,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3.进行健康择业教育

针对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抑郁的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择业教育,摆脱抑郁情绪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通过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心理分析。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心理疏导。根据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自觉抑御抵御情绪的侵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