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育,是人们通过审美的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及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美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学生的情感(美感)产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学生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移到音乐艺术中,使学生的情感设身处地,达到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例如: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哀伤、痛苦、愤怒等不同的情绪,激发他们对黑暗旧社会的憎恨,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
音乐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教育能以乐辅德。如通过欣赏《翻身的日子》和《我的祖国》后,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旧社会和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通过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要以促进智育的发展
音乐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促进听觉、记忆、语言、想象及形象思维、创造、情感、个性的发展。如多听音乐,听辨能力会提高。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时不仅要听,而且要记,他们通过要记住所学歌曲的歌词、曲调,记住律动的动作;舞蹈动作的顺序;欣赏过的音乐作品和打击乐中的节奏型等等一系列活动得到音乐记忆的发展。在具有音乐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音乐想象。经常唱歌能使学生对语言的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等,加强掌握与理解。音乐离不开想象、形象思维与创造。首先,作曲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想象才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切的体验,通过运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音乐的语言向人们倾诉、表达。其次,演唱、演奏者也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感情,经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采用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力求完美地表现,传达给听众。而听众,欣赏者,要真正与创作者其鸣,领会作品的意境,还要运用想象。谁都承认,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音乐能触动人们的感情,一切美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列宁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激动,认为这是人间奇迹。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音乐及其它方面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为日后良好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琴演奏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艺术活动,这项艺术活动需要长期的磨练.然而同其他音乐表演艺术相比,钢琴演奏对表演者的要求更高,演奏者必须要把多年磨练的成果在演奏时一瞬间完美地表现出来。但是在考试或演奏会中突然出现的“抛锚”现象往往使演奏者水平大打折扣、功亏一篑,有时会影响到艺术学生的升学考试。然而这些问题大都属于背谱问题。背谱是学生掌握作品的第一步,这一步走不好,就谈不上处理乐曲和攻技术难度了。如果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就把背谱的任务完成了,那么这首乐曲大概的音乐效果就会在他头脑里形成初步的概念,也就有利于更好地演绎作品。
一、背谱是钢琴演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观摩,考级,考试,比赛以及演奏会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经常“忘谱”“错误多”“毫无音乐表现”等,这些都影响着演奏水平的发挥,忘谱现象在钢琴演奏中是比较严重的错误。造成演奏中忘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紧张,有舞台经验不足,有上台没自信等,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背谱不够完整。
所谓的背谱就是记住曲子里的每一个音符,节奏,曲式结构,音乐的处理方法。背谱与背诵不同,背谱是需要大脑不断地思考,手指反复的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弹奏。要科学的,正确的,严格的背谱否则演出或考试就会出现忘谱现象。科学的背谱练习能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上台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培养演奏者头脑清晰,防止演奏出错。并能在演奏时,挥洒自如的弹奏,不会为忘了某一个音符而提心吊胆,反而会因为音乐的流动把谱子上固定的音符变成活的音乐,使人们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流动从而打动听众。
二、背谱的基本方法
1.认真读谱——背谱的前提
读谱与背谱是每个钢琴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弹了很多年钢琴后,在读谱和背谱问题上还是无从下手,既耽误许多练琴时间,又在考试和演奏中频频出现失误。所以学习钢琴的学生在练琴中必须重视读谱与背谱的训练。
读谱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就是要把音都弹对。每个人都想把音弹对,可是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比如读谱时把每小节内的临时升降,还原记号忘掉,这种现象很常见,这只能归结于粗心大意。为了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先听实际音响效果在看谱,接着边看谱边听实际音响,并找出比较难的地方记住并弄清楚,进行重点练习。
正确读谱的第二步是把握正确的速度、力度。而事实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对乐曲的理解、表现以及乐曲风格的处理。比如有音乐术语:包括乐曲情绪、表情、音乐的性质、速度,力度等等。这些术语提示学生,乐曲是欢快的,抒情的、是快板还是行板或慢板,这直接关系整个作品的风格把握。
2.分阶段背谱——背谱的步骤
背谱时问题经常出在左手和慢乐段,一般右手有旋律容易记住,而左手低音及和声的进行平日不注意,因此针对性地分手背谱非常重要。
分手背可以正确的掌握乐曲的节奏,速度,技巧并且可以在分手背时认真仔细地琢磨每一个音符及乐谱上的所有标记。在分手背的过程中把自己老是出错的地方单独挑出来,反复琢磨,重点练习,同时不要忽略掉乐曲中较容易的地方,因为越是容易的地方,也是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熟练到准确、细致时就可以脱离乐谱弹奏.在分手背谱练到一定的准确,熟练程度时开始合手背谱.
为了检验自己的背铺是否成功,可以把自己演奏的录下来听,有时候速度的不稳定,音量的对比,或是小地方的错音,自己在练习的时候都不容易发现,但是录下来听,什么缺点都跑不掉。并且和实际演奏的音响效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在准确、细致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快练。
同时集中注意力是心灵的门户,对读谱、背谱,想谱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背谱的过程中。因此,在背谱时,要尽力做到集中注意力。
3.加深对作品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背谱
加深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是为了尽可能得心应手地表达音乐的感觉,离开这一点,演奏便不能够达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光靠背谱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艺术价值。想要更好的演奏,这就需要演奏者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必需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唯有如此,才能够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情感。
演奏是需要带有内心情感的活动,在背谱演奏中,要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自己合理地运用各种表情姿态与动作。认真仔细的读谱、耐心的练习、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和处理手法、培养和训练心理素质,是背谱应涵盖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你在台上完美的演奏。这实际是对背谱全过程的综合考验。 三、结语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背谱就是把谱子上的音乐变成自己情感的表达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弹奏。如果没有自己内心音乐思维的引导,说明音乐还不是自己的心声,光靠看谱弹奏会分散注意力并且还会影响弹奏时的音乐表现力,所以背谱在钢琴演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记忆力不进则退,就会听完、弹完、忘完,既便多弹几首乐曲,对提高音乐素质也没什么帮助,充其量只能是手指技能的提高。要过背谱这一关,并且能在演奏时不发生记忆错误或混乱,只有从平时练习做起。
关键词:器乐;小学阶段;音乐教育;重要性
一、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的表现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器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部分,它理应成为普通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往未被普遍采用。欧美各国自本世纪初、日本从50年代初在中小学增加了器乐教学,现在不仅普及面广,而且课内外乐器演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器乐教学的试验早有进行,课外器乐活动也有长久历史,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器乐教学的地位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器乐教学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儿童从小就表现出对乐器的浓厚兴趣,他们对学习乐器的渴望和热情,以及在学习和演奏乐器是所获得的欢乐常超出我们的意料。课堂器乐教学,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了课堂面貌,大大地增强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
儿童对能发响声的器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爱好,用打击乐器开始入门教学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很有益的。但开始他们根本不知如何敲,对大多数器乐特别是打击乐器使教学过程能充满声响,这样就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要把技术的困难减小到最低限度,使他们没有任何负担和困难,能尽早、尽快地进入到音乐中,去享受音乐及长早的乐趣。打击乐器的特点就体现了这个原理,通常包括有皮革类(鼓类)、木质类(竹木制作)、金属类(铜等金属)、散响类等。
(二)器乐教学促进小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器乐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创造能力。通过学习演奏乐器和合奏训练,使学生较好地获得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等音乐能力,并体验到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风格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刻、准确地感受和表现音乐艺术。器乐教学在这方面的教育价值比之唱歌教学是毫不逊色的。
利用乐器创造一个引导学生通过即兴演奏,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数十人即兴合奏的精彩表演,每一个奏乐者全无乐谱,只是根据乐器基本配制原理即兴演奏,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即可产生一部“新的”作品。原来创造性教学并不是神秘莫测的。
(三)器乐教学提高了小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效果
器乐教学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乐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在培养识谱能力方面作用更为显著。实践证明,由于进行了器乐教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感到困难的识谱问题能够较为顺利地获得解决。
奥尔夫由于创造简易乐器,使学生无需经过冗长枯燥的技术练习,便可通过乐器作出反应。由于打击乐器是所有乐器组(弦乐、管乐等)中音色最独特、最丰富的,加上音条乐器设计得充满情趣和幻想,对于诱发学生的即兴创作的欲望,会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一个儿童拿着一件小敲击乐器,从最简单的节奏即兴表演,就开始进入了充满神奇、幻想的创造天地。
(四)器乐教学有效地发挥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应地也促进了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器乐教学中眼、耳、口、手等器官协调并用,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从而使大脑和手指,以及各种感觉和运动器官更加敏锐、灵活,使学生们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在器乐演奏(合奏、齐奏)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而集体主义、群体意识的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演奏,一般讲是属于集体性的活动,是一种集体的体验。在一个合奏整体中,每个声部、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合奏活动中,即使天赋差的学生,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一定的活动。三角铁与旋律的木琴一样在音乐中有同样的重要性,在合奏中,每件乐器都有可能在音乐的某一部分中充任“主角”,而它随时也要让位给别的乐器,而充当“配角”,通过这种音乐上角色转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观念、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每个人既是集体(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也必须为集体(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器乐教学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学会演奏乐器,参加课内外的合奏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休息和娱乐。吸引他们投入有益的文娱活动,有效地抵制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侵袭,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在这个演奏集体中学生们学习着自己管理自己,因为你的演奏不能每个音符、每个节奏都要靠提示,每个人是自觉地参与。每个学生必须注意指挥,养成数拍子记小节和服从的习惯,而这种服从又是充分发挥个性的投入的服从,即在指挥的“领导”下充满了主动精神地去表现自己的那部分内容。他在这里学习了有条不紊地工作,这些经历将对他终生产生影响。
由于器乐教学有如此重要的教育价值,最近数十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发展。我国的普通学校器乐教学虽起步较晚,且当前还存在不沙困难,但近年来的迅猛发展,说明了它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课堂进行器乐教学的方法
器乐教学的方法包括乐器演奏教学法和器乐合奏的教学法。
(一)每种乐器都有各自的演奏方法要领
传授各乐器演奏方法时需注意:指明基本要领,要求简单、明确:多用形象化的比喻,引导克服难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度要慢,不可过快过急;引导体会乐曲的美感,避免机械枯燥练习;启发学习积极性,发动学得好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器乐合奏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根据年级和乐器的具体隋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在训练中应注意;要养成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练习规则的习惯,要有严格的要求,并切实加以督促实行;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合奏的整体效果,追求整体的协调、统一。善于体会自己和本声部在合奏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分部练习与合奏练习要恰当配合;分部练习时要让学生唱一唱,把唱与奏结合起来。
教学班的合奏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到严格要求、富有情感、反应敏捷、热情、耐心和必要的风趣,当然最需要的是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小学器乐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器乐教学要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器乐教学的民族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乐曲要多民歌和民间音乐。另一方面是尽可能采用民族乐器。
(二)器乐教学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小学音乐课上进行器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乐器演奏,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表达音乐的情感,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三)器乐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器乐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坚持下去。要求过高,过急,进度过快会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吃力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基本要领掌握不好,影响进一步发展,效果也难以提高,甚至导致失败。
(四)器乐教学要因地制宜
要考虑到我们的国情和各地、各校的不同条件,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发动学生自制乐器,采用一些“代用品”是一个极好的方法。
(五)普及器乐教学要从试点入手
音乐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科目,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都有着较大作用。音乐又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门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时,音乐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视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有助于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校育人的特殊途径。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心胸宽广,心地善良的品德。同时他也指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这进一步提到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感化人的内心。
著名钢琴家帕莱夫斯基说:“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震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乐。”音乐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心与心的沟通,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作曲家通过音乐表达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情感,音乐又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修养。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反映了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精神,在今天重新歌唱,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能提示人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同命运做斗争,这种精神现在乃至将来,都会同那铿锵有力的音响一样,在人们的心头久久回旋。
音乐教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健康的音乐作品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能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进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促进个性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
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文字、数字和音符”。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音乐艺术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演奏或演唱作品时,会努力表现作品意境,从而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应变力和创造力等都会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所以,通过音乐教育,能激发人的灵感、开发潜能,促进智能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音乐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能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具有其它任何表达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列宁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每次听到这首乐曲,他都会热情沸腾,他常说:是音乐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是音乐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所以在音乐实践中,有助于自信心、自制力、毅力、耐心、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通过聆听或表演,达到情感的体会和抒发,不仅具有消除疲劳、调节精神的功效。还有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可进行自我调节,这也就是盛行的音乐疗法。
四、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作品向学生讲述结构的形式美、旋律和声的和谐美、乐器的声音美、内容的思想美、环境的意境美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民歌欣赏,就有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当代大学生就严重存在着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对我们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往往在他们耳边环绕的都是流行音乐。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所以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也更好地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
总之,音乐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娜.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初探.社会科学论坛,2008.
[2]邓辉.素质教育视域内的音乐育价值的实现问题.大学时代,2006,(6).
[3]章佩君.试论学校音乐教育对德育的渗透作用.育人,2006,(4).
[3]常云昆.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民族音乐.2006,(1).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鲜明特色,这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界达成的共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我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因此,在新的音乐课程评价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增设情感因素的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情感因素评价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少年儿童个性发展中起核心的作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属于情感的范畴。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上一层楼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为此,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可操作性原则,特拟定兴趣、自信心、自我表现欲望等三个方面作为情感评价因素。
(一)兴趣是一切能力和才能的增长点
有人说:“兴趣是智力之母”。事实也是如此,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没有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就缺乏进攻性(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发现新事物的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中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感性占主导地位,理性是次要的,培养音乐兴趣,基础教育不要只在技能技巧上花工夫。中学生的感情和情绪逐渐丰富,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初中学生对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出学习兴趣;对音乐的爱好,也出现了热衷于流行音乐的情况;在音乐爱好与音乐能力发展上再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总之,中学生应通过直接参与音乐活动,从中获取经验。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这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正如美国作家爱默森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力”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话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老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
(三)自我表现欲望是人的天性
欲望起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欲望。少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自我表现欲望,就是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是得到了自我肯定以后,进一步要求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是自信心强的表现。通过他人的肯定评价,进一步确认自我评价,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内在动力。少年期由于性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性意识的觉醒,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想表现与怕羞,想动与不敢等矛盾心理时,反应在行为上是手足无措、躲躲闪闪。教师如能掌握他们内心的秘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的表现艺术才能,激起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欲望,就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情感因素评价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客观、全面,同时要以激励为主。情感因素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定性评价等手段。
(一)学生自评
是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的总结。学生自评可通过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和艺术活动的满意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应注意出题的艺术性,不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检测他的成绩单,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试卷问答,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情况。如:检测学生兴趣方面的试题有:在家里,我常常放声歌唱;我买了一些音乐光盘,并常常欣赏它们等。检测学生自信心方面的有: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有音乐才能等。检测学生表现欲望的有:我想在联欢上表演……节目:我参加联欢会既兴奋又紧张等。
(二)同学之间互评
既是互相学习,也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极好办法。通过问卷调查,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艺术表现情况给予评价,但教师必须注意出题的巧妙。如:我们班的小歌手、小乐手、小舞星是……;我们班联欢会组织者、策划人、主持人是……等。教师可采用以文艺委员牵头,组成一个评价小组,也可直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同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在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就有了第一手材料,为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定性评价
即对学生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评语。用现代教育的新观念,重在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教师要关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定性评价中以肯定为主。如:你的歌声使我们陶醉……;伴随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进入了美的境界等。以上自评和互评方式中,均采用等级评定: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自评、互评都是优,等级评定为优+;一个优则评为优-。其他类推。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性的和谐和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而不是分数与分数的准确性。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积极功能是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导向。当评价的功能发生转变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角色――教师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以往的“执法者”,更多地成为评价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发展的扶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扮演好自身角色,将新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倡导的积极功能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02、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YANG Xianying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emotional educations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usic at the beauty of music and experiences the wonderful music, it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good feelings and noble sentiments of the mold,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has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music teaching; importance
1 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哪些审美教育的原则
1.1 在教学中注重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即在此过程中,首先在一个良好的教育气息和艺术氛围之下,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参与性原则对教师是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将教学设计成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如进行音乐鉴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渗透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一边体验音乐的美,一边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主角,而不是成为配角和观众,教师不是裁判,而是一个引导者。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些良好的环境,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不要只做观众,而是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充分调动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主动积极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
1.2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原则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现代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它更能够直接捕获人的情感,直接进入内心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心理因素,是最活跃的,能够促进人对美的感受和感知。在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够准确把握情感原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其心灵的窗户,让他们在参与和学习中,体验美感,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1.3 在教学中注重愉悦原则
愉悦性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它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学生感到愉悦、感到快乐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兴奋,他们不会觉得学习很苦,而是感觉很快乐,乐于去学习。这就把苦学变成了乐学,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审美兴趣进行培养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努力对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开发,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障。在进行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此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都承载着创作者深深的情感。音乐的教学和学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乐谱创造;第二阶段是对音乐作品进行表现;第三阶段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悟和体会。由于音乐在表达方式上不一样,比较独特,因此它在感悟和体验的时候方式也比较特殊,首先要达到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例行分析。它不同于文学,用文字进行直接表达,它也不同于美术,直接用图画描绘,它是用特殊的言语和特殊的声音来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有力的表达,对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在教学中要得到审美的体验
如达尔克罗兹这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所言,音乐的根本是反映一种情感,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时候,它需要一定的智力,但它更需要一种情感,需要一种审美的体验。在聆听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蕴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和其中的美,能够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要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如播放录像、放映幻灯片等,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体验。
4 引入“律动教学法”达到审美体验
“律动教学法”不仅能在课堂上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还能极大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因而,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此,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律动教学法"对教学的意义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4.1 在教学中增加律动,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尚年幼,对于很多东西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纯理论或者抽象性很强的事物,若在音乐课程教学之始,教师便开始大讲理论或者直接开始让学生接触线谱,学生会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也无法促使教学成效的实现。 若在教学之始,穿插一些旋律,并带领学生伴随着这些旋律做出自己想做的动作,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肢体语言逐渐带到课堂上,带动学生逐步进入课堂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旋律,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味地让学生唱歌或者听音乐,让学生处于一种机械的状态,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会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律动和解说,让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旋律进行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将感受到的律动表现出来,则会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加入课堂话题的主动性。
4.2 律动教学法让抽象的音乐更形象,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事物是很难进行理解的,他们接触到的事物一般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物,而音乐却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一般意义上来讲,音乐只能靠“听”才能感受得到。而“好动”是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他们的特点,采用律动教学法,将抽象的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能更加愉悦地接受这种知识的学习,乐于参与音乐的课堂教学,并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同时,由于很多歌曲配上一定的律动能让学生对这些抽象思维理解更深,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4.3 律动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律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改变一成不变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状况,鼓励并带动学生跟着音乐“起舞”,在逐渐的锻炼和培养中,形成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能根据旋律及节奏的特点创作“律动”,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开朗、大方、善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音乐是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它学科相比,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占优势的,而审美教育在音乐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来启迪心灵、净化性情、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它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力。
音乐教育史上的每一种理论和实践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目标,说明了音乐教育目标的客观存在。
1.1亚里士多德
音乐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中,是用来“改变灵魂的品质”,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为正确享受闲暇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对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肯定,强调课程内容的筛选,以及对单纯培养取悦听众的演奏家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否定,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顺应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的次序展开,最终上升到神(人)的境界这一目标。
1.2卡斯蒂辽纳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528年出版的意大利卡斯蒂辽纳的名著《宫廷人物》重引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观。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实施办法做了详细的描绘。认为音乐更能提高闲暇时间的价值,并规定了宫廷朝臣的日事必须包括由鲁特琴伴奏的独唱或重唱;淑女不应学习打击乐和管乐,以保持柔弱恬静的女性娇媚感等等。
1.3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现代音乐论文》中,他提倡他所发明的简谱。他认为音名是多余的东西,倡导首调唱名法,主张用“儿童感兴趣,与儿童思想相适应的简单歌曲”作为儿童音乐教材。他指责说,“在出版最佳音乐书刊的法国,学习音乐却成了如此困难的事这岂非咄咄怪事。”卢梭在音乐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和主张绝非偶然的技术问题,这些都是一切顺应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培养脱离腐朽社会的新人这一目标的必然产物。
以上提到的几种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他们都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产生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和地位怎样?选编课程的依据是什么?一种特定的教学法赖以产生的本质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最终将归咎于特定的教育目标。
2现代音乐教育关于音乐教育目标的研究。
2.1詹姆斯・默赛尔的理论
音乐教育目标的系统研究,是到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后才开始。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誉为“20世纪颇具影响”的詹姆斯・默赛尔。他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量音乐教育理论著作标志着包括有关音乐教育目标系统研究的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在他的《美国的学校音乐》中,音乐教育目标被表达为“真正的、全面的音乐发展”。这个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培养对音乐的热情。
2.掌握必要的技能。
3.掌握必要的知识。
4.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简短的四个方面的可取之处是,它们覆盖了布鲁姆(美国教育学家)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和情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属认知领域;掌握必要的技能领域;培养对音乐的热情和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属情感领域。我们知道,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刻、强烈的情绪状态,它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向和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人的活动这一功能,而愿望又是对需要的清晰认识,它表现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的积极活动中。这两者都是维持和继续学习不可缺少的情感状态和动力系统。就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提出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否定了音乐教育实践中只重“易量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忽视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积极影响,以及创造性音乐活动必备的情感这一最重要的因素的错误倾向。
2.2《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体系
在默赛尔之后,他的一些追随者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一书中又提出另一个音乐教育目标体系。这体系分大目标和小目标两部分。所谓大目标包括歌唱、合唱、欣赏及背景知识、器乐、理论以及音乐表演艺术在心里、生理方面的一些要求共七部分。小目标则是对这七部分的具体解释和要求。这个庞杂的目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学科课程内容分类下的具体教学任务的罗列与陈述。应当肯定,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目标是整个音乐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过程中,教育目标总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依托在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实现总的目标的渐进过程中,教育目标必然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任务。但是,用微观的音乐课堂教学任务来代替宏观的教育目标显然不妥。理由是,这种所谓的目标体系不能反映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以及民族传统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样,它也不能对课堂的编制产生应有的影响。
3音乐教育目标的着眼点
3.1完整的音乐目标体系包含的主要问题
完整的一音乐目标体系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和民族传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2.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什么?
3.音乐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怎样?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应该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以说是高度赞赏了音乐的作用,使之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结晶之一。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的生活,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音乐的作用可谓比较多,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娱乐、教化。音乐可以娱人,也可以是自我娱乐。如劳动人民在长期单调、重复的劳动中唱歌、唱小调,就是为了自我娱乐;人们在寂寞的时候或者走在路上的时候唱歌,是为了驱赶寂寞,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可以说,大多数人欣赏音乐的目的是在娱乐,但音乐本身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具有教化的作用,因此在欣赏音乐进行娱乐的过程中,音乐的教化功能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教育了学生,使学生既得到了享受,又陶冶了情操。可以说,音乐的教化功能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得以完成。
二、音乐可以培养人类的美好情感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因素。比如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歌唱现在的美好生活,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讴歌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题材。从《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到《黄河船夫曲》《三峡情》《长江之歌》《太湖岛上》,在这些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心中装满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眷恋,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理解能力渐渐地增强,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比较典雅、意境深邃的古典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雨打芭蕉》的轻柔明快。在这些古典乐曲中,优美的旋律,诗情画意的内涵,都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民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等,都让学生为之倾倒,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前,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音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和风俗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就可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领悟人生的哲理,也能帮助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可以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能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要想真正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就应该系统地学习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的学习来充实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对初中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种独特且非常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实践已经证明,音乐对人类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它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人的肌体健康发展。悦耳的音乐经过大脑皮层的听觉器官,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变化,心情变得愉快,情绪也变得振奋,有效地改善了人的心情,缓解了疲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将环境和音乐交融在一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休息一下聆听动听的音乐,一下子就可以使紧绷的大脑神经得到放松,注意力集中地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校园中,利用一切时机播放一些民族歌曲,不仅可以使校园充满音乐文化氛围,而且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精神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中学进行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营造音乐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放松身心。此外,唱歌时的腹式呼吸运动,不仅能锻炼肺活量,还能做到心肺的保健按摩。
四、有机地论证音乐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音乐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音乐和音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统一的目的,为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前提。音乐课是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一定要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并且把道德教育和音乐教育一起抓,效果会更好。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困难和障碍,并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和社会。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旅游文化和经济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良好的政治大背景下,汉语现快与国际接轨,新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新疆各个教育部门做了不断的改革,以各种模式推进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汉语水平。为了顺应现今新课改的要求,在新疆小学双语教学中,音乐课对于帮助孩子掌握汉语,具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就笔者所在新疆木垒县博斯坦学校支教的双语音乐课堂教学,谈谈笔者自身对新疆小学双语音乐课的感受。
一、新疆木垒县及博斯坦学校双语教学现状
木垒县博斯坦乡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2005年,是在木垒县典型的一所“民汉合校”。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维语小学班6个,哈语小学班6个,汉语小学班6个。近年来,该县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抓学前、抓师资、抓管理”的“双语”教育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大胆实践,注重实效,各所学校“双语”教育稳步推进。从2010年起对各校幼儿园也实施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从抓好学前教学做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音乐课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授课模式。[3]
二、“双语音乐”教学结构探索
双语音乐课一般分为三种课型:欣赏课、歌曲教学和表演课。笔者结合这三种授课形式,谈谈自己在实习时双语音乐课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1.欣赏课
在新疆音乐教学实践中,欣赏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汉族音乐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笔者在双语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种将“看、听、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等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1]通过对经典的汉语歌曲的欣赏,理解感受音乐的情感之外,能明显感受到汉语语音的特点,同时也对不同民族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歌曲教学
歌曲教学是我们双语音乐课中最为重要的的课型。对于新疆双语音乐课,解决汉语词语及语句,是课堂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说―唱―说”的环节来授课。由于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好多学生都是通过笔者口传心授来完成歌曲的学习。在此过程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的语言天赋。打个比方,在小学一年级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的学习中,笔者会让孩子们先读句子;当时,就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语音和语调受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影响,所有的字都是在顺着一条线上走,没有汉语的婉转和律动。接着就给孩子们教唱这首歌,等到他们唱的很熟练时,再让他们读句子,很明显的就听出他们的进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能唱好就能说好”。
3.表演课
表演课其实也是一种拓展课,主要涉及音乐剧和戏剧等内容。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双语音乐课演变为汉语音乐剧,音乐教室转变为生活舞台,使学生参与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们有可能展示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才能鼓舞每个人开发潜能的信心与勇气,同时培养学生汉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充分运用学生的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一年级上册《火车来了》一课中,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前提之下,让他们接成火车边唱歌边表演,他们在快乐中很轻松的学习歌唱,充分的调动并提高了孩子的表演能力。
三、双语音乐课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因素
1.双语音乐课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学习的动机可以使学习者从对学习厌烦感转为感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激励学生的最佳方法是用音乐教学的手段,首先要保护和利用好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其次是教师所教的东西对学生学习汉语要有帮助,如果教师所教歌曲内容对学生不适宜,就会降低、挫伤学生动机。[2]
2.双语音乐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
汉语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汉语学习上的倾向。音乐课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表现,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师认真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教学用具,按歌曲的节奏或旋律的起伏来做引导,从而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积极地去感受音乐的律动。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一定要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3.双语音乐课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智力水平能够很好地预言一个语言学习者能取得何种程度的成功。研究成果表明,智力与正式的语言学习中使用的第二语言技能,即阅读、语言解析、词汇学习等,有较大的关系,但对口语交流技能发展的影响小得多。由此看来,在正式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智力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因素,而智力是有潜力的,是可以挖掘开发的。所以,在音乐课中教师可根据音乐本身具有的性能,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和乐曲的欣赏,来提高学生的智力,进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汉语。[2]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多与学生们交流并教导学习方法,就要设法创造一切条件去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学好汉语。
4.双语音乐课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实践证明,多数汉语学习者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汉语学习者的成绩好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者的成绩。而音乐就具有陶冶情操,震撼人类心灵的作用,从而影响孩子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也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出学生敢于张扬的个性,这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交流,在交流中促进汉语的提高。因此,音乐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总之,新疆双语教学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和引起一些争议是不足为怪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由实践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的层次和品位。它将成为教学园地中最丰富的一片花丛。当然在音乐课中贯穿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的汉语学习。笔者认为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新疆双语教学的路会越走越广阔,越走越顺利![1]
参考文献:
[1]蒋南梅.小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M].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400700.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存在着轻视伴奏的现象,把伴奏课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是严重的误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学生们今后要面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然而,在我们的实习和应聘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尴尬,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会弹奏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巴赫,却为一个小学生的儿歌伴奏犯难了,令用人单位大为疑惑的是为何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钢琴学生却不会弹奏简单的儿歌。可见,高师教育对伴奏课程的轻视。有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欠缺的原因,有来自教师和学生心理的原因,还有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分工不明确的原因等等。笔者根据学习和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如下几点: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欠缺
纵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见的部分院校在伴奏课这一块的空白。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有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伴奏课程少而又少,多数学校在伴奏课这一块还是一种“三无”状态:无伴奏课设置、无专门伴奏教师、无权威统编伴奏教材1。这种状态实际上是把伴奏课程抛在了音乐教育的一边,对伴奏课没有具体要求,虽然有些同学在校期间也承担一些伴奏任务,但大多数是课余时间在没有辅导的情况下来完成,甚至连这样一些课余学伴奏的机会,很多同学也会浪费掉。很自然,因为这既不属于考察课又不属于考试课,于是就让大家觉得练习伴奏是负担。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将教学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主专业技术的培养上,也忽视了伴奏技能的教学。这样,伴奏课程就被摆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伴奏的不重视
教师不爱教伴奏,因为课时不够、教材要自编、教学成果不明显、进度艰难、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不爱上伴奏课,在他们心中大多数思想是:只要学好主专业,伴奏会不会都无所谓。在我参阅的部分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发现,方案规定前两年为基础课程(也称必修课程),后两年为选修课程。一般情况下前两年的必修课,是学习和掌握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主专业基本技能。后两年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方案分为三个方向的选修,即声乐条件好的学生选修声乐,钢琴不学了;钢琴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选修钢琴,声乐不学了;钢琴和声乐条件都差一些的学生选修理论,钢琴和声乐都不学了。这样,毕业后就大致分为三种“专业”:钢琴好―唱歌不行、唱歌好―弹琴不行;理论好―弹唱都不行。这三种毕业生都是高师音乐教育产物下的畸形。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室毕竟不是音乐厅,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真正独奏钢琴、独唱歌曲、作一首好曲子的机会并不多,最需要的技能还是为歌曲进行编配伴奏,特别是为学生的演唱进行伴奏。所以这种无视伴奏的高师教学课堂很难适应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严重轻视伴奏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要从思想上铲除等级观念,科学地认识伴奏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
认识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
⑴伴奏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伴奏课作为交叉在钢琴和理论专业中的一门学科,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容、逻辑、规律和特点,同时它也属于钢琴技术教学的范畴。一般概念中伴奏有两种形式:一是,正谱伴奏;二是,即兴伴奏,对于高师毕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会主专业,也要求会正谱和即兴的两种伴奏。这就是要使伴奏交叉于钢琴和作曲专业,并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了解这个特点、适应这个特点。所以,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唱、独奏、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具有弹奏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⑵伴奏课是学生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课程。从现在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是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即,能独唱、独奏、懂得一些作曲技法、会弹奏正谱和即兴伴奏,会指挥的学生。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独唱、独奏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伴奏在教学中运用的机会时无处不在的,社会需求就是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使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围绕伴奏课开设的相关课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钢琴、和声、即兴配弹课等等,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是科学的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老师教学思路、考试思想、学习内容上容易走专业院校的路子,只重视主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技术知识及技巧的课程。
⑶从伴奏的作用来看,伴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合作过程,不可轻视。伴奏是表现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奏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协奏曲还是包括伴奏的器乐曲和声乐曲,都是演奏者、演唱者、伴奏者共同完成的。在合作中伴奏可以与器乐、声乐一起完成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伴奏的魅力就在与合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⑷重新挖掘伴奏的含义,提高伴奏的社会地位。伴奏的定义给伴奏课程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认识误区,有的学校不重视、有的老师不重视、有的学生不重视。然而伴奏在世界各国的音乐环境中是备受重视的。在国外,独唱、独奏者从不称伴奏者为“伴奏”,而是尊称为“艺术指导”或者是“合作者”。
二、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伴奏技能
正谱伴奏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相对较容易。只要求音乐表演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及对作品风格形式的把握。即兴伴奏则一直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想法,供参考:
⑴伴奏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充分利用。
伴奏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声、乐理、试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相当水平的即兴发挥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例如: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分析歌曲、听辨应用各类不同和弦,培养即兴伴奏的基本能力,如:视奏能力、伴奏乐感、配合能力等等。对于高师钢琴伴奏和和声课的应用,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课多半在学生刚开设和声课时加入就相对科学些,不能让和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让学生对它的音响概念形成听觉上的思维,然后运用到键盘上。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衔接在一块,伴奏课就可以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自如的掌握伴奏知识。
⑵提高伴奏的实用性和即兴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伴奏本身就是“实用性”的产物,这时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一味的教条化,有些教科书有各种“变和弦”、“复合和弦”等比较高深的和声技法和过于“严格”、“深奥”的理论说教,3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全扼杀,使原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处于被动,这样最终只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望琴兴叹”,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高师伴奏课程教育应该从实用性角度去多做思考。
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有的同学钢琴弹得不错、基础和声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在即兴伴奏上去显得很吃力,主要是被和声技法所局限,他们考虑得更多的不适“即兴性”,而是有关和弦使用与连接等理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伴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键盘和声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在强调和声基础理论与钢琴伴奏技巧的学习同时,加强综合音乐能力培养才能完成的。
⑶加强伴奏乐感的培养
伴奏与独奏不同,它需要有伴奏的乐感,它强调合作精神。对于这方面的训练,笔者认为钢琴集体课有很多的优势,在群体的上课形式中,课堂提供了联系配合能力的机会,并由老师对配合进行协调,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对方要求,达到音乐的统一。此外,对伴奏乐感的培养需要的是多听、多与集体合作。当然,作为一个好的伴奏,除了要有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还应具有一种对歌唱者的个人临时发挥、失误的情况进行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补救,很明显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积累才能形成。
⑷强调听觉教学。
笔者认为在伴奏的学习中对和声色彩、伴奏织体的理解,不应停留在理论的教条上,更多的应该从听觉上来训练和掌握。通过课堂的弹奏练习,让学生听辨和声、织体、色彩的变化,体会新的音响效果。培养学生这种对自己弹奏音响的聆听习惯,增强对声音色彩的记忆力。
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座谈会上说:“师范院校培养的不是钢琴演奏家,而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伴奏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非常重要,决不应是附属、可有可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高师音乐教学中,片面注重了钢琴弹奏水平的难、大、深,而忽略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当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的伴奏课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大型音乐教育专业比赛已经有了专门的伴奏科目比赛;各大音乐院校也已经设立了钢琴伴奏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些都说明未来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调整将更加完善。
注释
平常我们生活中一提起音乐,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某些乐器弹奏出来的或歌喉里唱出来的一段优美的旋律,实际上旋律是由不同高低长短的音组成的。节奏是音乐的精髓,它才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
二、音乐教学中,节奏感是一切音乐运动感觉的基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广义的节奏概念,包含了音乐的所以要素,例如:旋律起伏、和声张驰、调式转换、动机发展,曲式结构等。节奏是音乐的骨干。它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
三、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能强化学生聆听音乐的自觉性
律动是指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节奏作各种简单的、有规律的动作。体态律动是近代形成的一门美育学科,它通过人体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来提高人们的音乐素质、智慧的档次以及本身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如记忆力、理想力、分析力、鉴赏力、注意力等。而音乐作为一种听觉音响的艺术,是一种最具有感情的艺术,在人心理能力机制中属于“知、意、情”的“情”这部分。
四、在音乐教学中,律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节奏感
体态律动教学强调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方式训练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理解、表现音乐。律动是真实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表现行为。心理学上记载,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体态律动)更直接、更有利地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这里节律学理解为儿童易做到的运动)。由于上面的一些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将体态律动灵活运用与节奏教学中。如在教学生认识和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符点二分音符为三拍,那么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我采用律动与节奏教学,先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自己走步动作中,理解音符的时值和时值的组合。
五、在音乐教学中,律动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体态律动是对音乐作十分概括的机体反应,还可以说体态律动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式,犹如一个指挥家用细腻而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整部交响乐,下面看一个例子,如《铃、板、锣、鼓》歌曲中的这几句:
1=Ci65353 212-12315- 6616
铃板、锣鼓、敲起真好听,鼓儿咚咚咚,锣儿嗵嗵
5-1 16 65 53 35 32 31-
嗵,敲呀敲呀,敲呀敲呀,越敲越高兴。
如果让学生创造用双手敲击的多种方式,如按顺序数拍数为双数时手在脑袋左边敲,按顺序数拍数为单数时手在脑袋右边敲击。或者采用配乐的几种敲击法,如:
当然我们也可适着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种敲击方法,从而使学生聆听感受音乐那种欢快的情绪上提高了很大的自由和想象空间。
因此,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必须把节奏训练放在首位。
一、让学生在常规训练中感受节奏。音乐课堂有许多常规性训练,例如上课前师生之间问好,及一些简单口令都是用音乐的形式来体现的,那么节奏就身在其中。在课堂上对表现好的同学也可以用2/4xxxxxxxxxxxxx节奏来表示鼓励和赞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节奏感训练贯穿始终,让学生感觉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无处不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尤为重要。
前言:音乐教育是我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每年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行高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探索能力,提高审美评价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职音乐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历经千年艺术积淀而形成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人文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独特写照。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开设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更是在接触历史不同时期,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领域、艺术群体。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在音乐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针对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应该加大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大学生去感触中外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形式,作品、作家在音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断的拓展学生的个人视野、事业观、人生观,以达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感受艺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有现实艺术的美。它是真实社会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心理需求。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比现实美更高深、高激烈、更耐人寻味。因此,音乐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现实美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与艺术亲近的机会。在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逐步的分析,使学生在足够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调性、力度、曲式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心声、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以达到引起精神层次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认知,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高职音乐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健康的情感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高职音乐教育正是大学生人格、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老师通过讲述、播放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的乐曲,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运动,从而调节大学生个人情感、情绪的本能反应。而当大学生真正沉醉于音乐时,势必可以做到与音乐所释放的语言、旋律共同悲伤、消沉、振奋、开心、愉悦,真正做到调节心理、机体平衡,经历多种感觉的体现,健康大学生的情感健康,从而健康大学生的个人人格。
正如,我国古典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乐曲中大学生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悲、愁、喜等等所有人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教育的积极指导,将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感受中来,以多种情感的灌输,提高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说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的体魄、耐力,那音乐教育则是强健学生的心理、情感。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品质、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综合导师,在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性。
四、高职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完善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技术呈现高端综合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全面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从而实现高端人才化。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综合能力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关键素质之一。创新能力不仅仅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更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开发,是创造终极目标的追求。而音乐教育恰恰包括了创新能力,它具有极大包容能力,和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所讲,他的成功除了要感谢他的科研团队,家人的理解支持外,还特别提出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性,在囊括百川的音乐世界里,带给钱学森丰富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思维方式,在脱离了机械的唯物主义论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去感受自然、科学的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又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左脑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则具有审美、情绪等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思考。在目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是面对左脑进行开发的应试教育,而对右脑开发极少,造成大脑发展不均匀,大大的降低了大脑的利用率,无法充分的发挥大脑的功能。而音乐教育恰恰正是右脑进行操作、使用的。在进行音乐赏析、音乐学习的时候,正好是对右脑进行全面使用、练习。长久下去,势必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的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的说明了高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呈现出高知识化、高素质化的综合人才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以使用音乐教育手段,达到文化与素质相融合,着手于现在,利于未来,从学生的整体人文知识和艺术底蕴上加大培养,以适应新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