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篇1

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12月11日和12日,这支170人的超庞大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与北京观众见面。

管弦版“国歌”别具魅力

演出开始前,每一位进入音乐厅的观众都被舞台上的景象吓了一跳,平时看起来非常宽敞的舞台此时却拥挤不堪,密密麻麻的椅子和谱架塞满了台上的每个角落。乐手们足足花了好几分钟才全部落座,舞台上黑压压的一大片颇为壮观。一头爆炸卷发的杜达梅尔小心翼翼地从狭窄的空隙中侧身而过登上指挥台,当人们还在为眼前的情景啧啧称奇时,杜达梅尔手臂一挥,《义勇军进行曲》开头那嘹亮的小号已然响起,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与平时听到的管乐版国歌不同,加入了弦乐的国歌给人感觉音色更加饱满,层次更加丰富。170人的庞大乐团气势雄浑,庄严肃穆之余增加了几分温暖和包容,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一位跑音乐的女记者表示,平时看过这

么多演出,听过无数次国歌,但是这一次当国歌奏响的那一瞬间,真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改变21世纪音乐史的人

当晚除了演奏中、委两国国歌之外,音乐会的正式曲目包括拉威尔《达芙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卡斯特拉诺斯的《帕卡依里瓜的圣十字架》交响组曲以及观众熟悉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这群年轻人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华,27岁的杜达梅尔和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乐团为这三部风格不同的作品注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杜达梅尔像一位绘画大师,他手中的指挥棒像一支画笔,随着乐曲的起伏上下飞舞,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画卷。

出生于1981年的古斯塔夫・杜达梅尔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才华横溢的青年指挥家之一,无数的溢美之词都曾用在他的身上,而看过他现场的音乐会后,就会觉得这次赞美都不过分。西蒙・拉特盛赞杜达梅尔“是我遇到的最令人惊讶的天才指挥家”,巴伦波伊姆兴奋地说:“他的指挥是那样的超凡,是我近些年听到的最棒的演奏”,而洛杉矶爱乐乐团的行政总监博达更是将杜达梅尔称为是“改写21世纪音乐历史的人”。

“魔幻兵团”引发教育反思

篇2

日常中,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而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领会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根本无法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的随意说笑感到失望,当我们听到学生在唱国歌时那松散无力的声音而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持之以恒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学习,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它雄壮、高昂、振奋人心,以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催人奋进,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队的队伍;“小伙伴,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的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结合每周一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来,学生们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举那稚嫩的小手,显得那么庄严肃穆,民族自信心和时代责任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通过优秀音乐作品学习,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加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以曲动人,美化心灵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歌词的语言、演唱的情感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领略音乐宝库中的大量音乐财富,让美好的旋律在孩子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篇3

我在盲校担任1至9年级义务教育段音乐课教学,下面就选用中小学两个班级的两节音乐课的片段来表述。

红河谷

选自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北美略影第1课时)。

盲校初中三年级学生通过九年的音乐课学习、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与培养,已形成一定的音乐技能与审美能力,他们对音乐充满自信及自我参与的渴望。通过听觉效果的作用来弥补视障不足,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与渗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

听学二声部歌曲《红河谷》(加拿大民歌);学生要以自然、流畅、和谐的声音来背唱歌曲。

【教学难点】

要求初中三年级学生掌握好歌曲中的弱起节拍;体会《红河谷》单声部与多声部合唱的不同意境;二声部旋律学习时,采用听记旋律的方法学习,这是音乐课堂中“视唱练耳”训练的一个深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老师制作演唱的歌曲《红河谷》,并随着歌曲给学生介绍这首著名的世界民歌。

……

三、教学扩展

课堂扩展学习:

1.听记并模唱《红河谷》二声部旋律及歌词。

2.通过听赏与演唱歌曲,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从这首歌曲中所获得了怎样的体会?用如同朗诵诗歌般的音调、和谐的声音,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表达这首歌曲,从而体现集体合作创造音乐之美的快乐,充分调动音乐作品的流动感与生命力,享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和声之美。

音乐在空中回荡

选自盲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

五年级共有12名学生,三名女生,九名男生(其中有两位学生五音不全)。这个班级的学生很喜爱音乐;音乐感觉比较好;能进行两个、三个声部的演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学唱美国歌曲《音乐在空中回荡》;结合本课内容介绍音乐知识“弱起小节、见强渐弱”;听记二声部旋律,提高“练耳”的深度。

2.情感认知: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体验自然纯朴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美国歌曲《音乐在空中回荡》。

【教学难点】

在学习演唱中要留意弱起小节、渐强与渐弱旋律线的表现;大音程跳进时音准的把握;两个声部音准、节奏与和谐的把握。

【教学过程】

……

(三)课堂扩展

1.听记二声部旋律;形成二声部合唱,使歌曲更加丰满美好。

2.音乐扩展联想:(根据学生的回忆,演唱一两首这类风格的歌曲)

【案例反思】

一、两课后记

1.《红河谷》

这是一节为长三角特教老师开的一堂展示课。初中三年级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颇有兴趣,听到老师的范唱开始,那种自我表现音乐的情绪就一触即发。两个声部的速记令听课老师竟然不敢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音乐的和声之美表现得令人交口称赞。

2.《音乐在空中回荡》

通过二声部的听记学唱,将《音乐在空中回荡》这首歌曲表现地比较完美丰富了。同时,在和谐美好的音乐氛围中,心灵得到了进化与提升。

二、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准及专业技能,给学生更高更美的范例

通过案例反思,深深感到要想做一名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具备先进教学手法的优秀特教音乐老师,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中提取更多的养分,充分阅读教育家的专著,用老师的知识与专业能力,培育出有独特芬芳的花朵。

三、给盲生更多的扩展空间,让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

我们的盲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音乐之梦:希望将来长大成为一位“演奏家”、“歌唱家”。作为一名特教音乐老师,要从技能与素质方面给他们提升的空间,给他们创造机会,帮他们搭建各种舞台,让他们在“音乐之梦”中找到快乐与尊严。

四、注重整合,促使提高综合素养

学生从小学大学都可能在一个学校读书成长。因此,我们有时间通过课堂、课外辅导、各类舞台来提高整合他们的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给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

五、始终贯穿柯达伊音乐教学方法,使盲校的音乐教学得到进一步提升

篇4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43-02

一、课程设置的自然生长状态

普通音乐教育:本文指非音乐专业的高校音乐教育。其课程设置,是指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过程(程序)的设定。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式课程

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既不属于专业音乐教育,又区别于本土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传播中国文化的艺术类课程。目前,这一课程尚无具体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等资料也一概全无。“中国歌曲”的课程建设只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教学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过程的安排完全由教师主宰。为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本着民歌优先、流行为辅的原则,笔者精心选用了一些中国典型民歌作为课程主要内容,辅之以少部分当代流行歌曲。但实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留学生文化差异、年龄差距等因素,在个别歌曲教授中竟出现了学生不合作的现象,更由于外国学生天性自由、勇于表达的性格特点,课堂上一度表现出了与中国学生的沉闷、消极应付截然相反的喧嚣场面。

比如,教师精心选用最具中国元素的典型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唱前先介绍歌曲的文化背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告知其代表了中国的形象等,先为这首歌的文化价值定位,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演出视频时,留学生们竞嬉笑吵闹,乱作一团。究其原因,竟然是他们无法接受中国的民族唱法,认为这种发声方法极为怪异,产生了心灵距离感。学生们勉强跟着哼唱,但显然效果欠佳。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顺应式课程

显然,抛开学生主体,“以师为本”的课程实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经历了民歌教学的挫折后,教师决定采取民主方式,请留学生们说出自己喜爱的中国歌曲,经过整理后纳入课程。完全以生为本也存在很多问题。

1.歌曲的内容、思想良莠不齐。留学生们喜欢的大多为流行歌曲,但因为对中文的掌握不够纯熟,他们不能充分了解歌曲含义,结果有些歌曲思想性差,内涵浅薄庸俗,既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更不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故不宜在课堂中组织教学。

2.学生选用各自喜欢的歌曲,众口难调。留学生因国别、族别、性别、兴趣等不同,喜欢的歌曲也千差万别。而相同之处在于,他们会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纷纷提出听、学某个歌曲。教师无法厚此薄彼,结果往往是众口难调。

3.教学形式单一,仅仅为歌曲教唱。各国留学生由于语言差异,英语成为课堂上的主要交流工具,但师生双方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彼此仍不能做深层次的交流。一旦涉及音乐术语或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结果是师生间手势、中文、英文交织,情急下学生们又操起本国语言,乱成一团。最后“中国歌曲”课程仅仅是唱“中国歌曲”,只保留了课程的外壳,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教学目标都不能得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经历了上述的课程自然生长状态后,笔者意识到“中国歌曲”课程的建构势在必行。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建构者”,教学生涯中应该一直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普通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课程构建正是大有用武之地。

(一)课程总体设计分析——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留学生的音乐教育属于选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可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执行。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吸收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一为课程教学目标;二为教育接受者的特点、特质。其原则为: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定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益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以其通俗的曲风、浅显易懂的歌词,总是容易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广泛青睐,所以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利用受众的心理期待,因势利导,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比如,周华健的《朋友》,歌词内容励志,温馨感人,可安排在第一节课教授,借此表达来自不同国家的师生也会成为朋友的意愿;并且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好与温情,加之该曲旋律简洁流畅,音域适中,歌词精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极好,课堂上多次出现了留学生们争先恐后冲到台前举起麦克演唱的场面。再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歌曲《北京欢迎你》。该曲有着民谣式的曲风,轻快飘逸,朗朗上口,歌词内容信息量大,饱含中国式的问候与交流,在教唱时笔者利用NTV中不同明星轮番登场旋律多次反复的特点,始终让学生们抱以浓厚的兴趣,当时就有同学说“老师,我们可以唱‘新疆欢迎你’吗?”,随即又有其他同学说“老师,‘新疆大学欢迎我’!”欢快的声音、热烈的情绪充满了整个教室。

2.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民歌。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粹,在“中国歌曲”课程中不可或缺。要让留学生乐学、学好中国民歌,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学中应认识到,高校留学生普通音乐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音乐传播,更是文化传播。教授时应介绍歌曲背景、描绘歌曲意境、引导鉴赏歌词等,多管齐下,多维度立体化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同样是《茉莉花》的教学,笔者在第一次教学受挫后,反复揣摩留学生心理并查找了更多的影像资料,如含有茉莉花图像、能体现江南风情的视频等,以此来解读中国人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内涵;还采用了美国著名的合唱团用美声加通俗唱法演绎的《茉莉花》,以及歌剧《图兰朵》中包含《茉莉花》旋律的片段,告知留学生们选用此歌不是中国人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而是因为它的确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为方便理解歌词内容及意境,教师还专门配注汉语拼音,注释英文翻译,并再次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唱实况。由于每个青年都有崇尚高雅艺术的内心欲求,教师利用这一普遍心理追求,在几个层次的逐层深入引导下,再引导学生用通俗方式演唱,结果学生们欣然接受,笔者终于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3.留学生引以为豪的本土音乐。每个人都有对本民族、本国文化艺术的自豪感。教师可利用这种情感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介绍传播本民族的音乐,充实课程内容。比如,笔者与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学生交流,引导他们说出本国的经典歌曲,同时告知其在中国也有哈萨克族的优秀歌曲传唱,如《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并播放著名歌唱家戴玉强的演唱,以及文化部晚会上大型舞蹈的演出,由此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事实证明,留学生们因此建立了新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平台,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三)能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此过程包括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定等。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理念设计教学程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教唱形式。可让学生走向讲台成为教者(如不同国度留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介绍);另外,还要和舞蹈、戏剧、播音主持、舞美等专业融合,变传统的师一生的单向、单一性学习为师—生、生一生、生一师之间的多向、多元互动性学习。

1.模拟舞台。笔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卡拉OK”环节,用事先准备好的伴奏音乐吸引学生走上讲台,并进行录音、摄像,再与学生们共同欣赏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唱的兴趣与积极性。

2.实地观摩。新疆是歌舞之乡。笔者在进行维吾尔族歌曲教学时,随时普及基础音乐知识,如维吾尔族特有的游移音及切分节奏等,再要求留学生们多观摩、多参与,更深层次地体会当地音乐文化的魅力,留学生们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对于自己学习生活的土地由衷地产生了喜爱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诉求都可以在综合音乐活动中得到统一。

篇6

终于有机会,我参加了“国培计划”--农村音乐课远程网络培训。

那天,农村音乐课程远程网络培训的脚步,如约而至。我忐忑不安又急不可耐的进入页面,选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从此便和广大音乐教师们一起孜孜不倦的深入学习,按部就班的加入他们的行列。本以为网络培训会跟以往的培训一样枯燥无味,但学了一段时间,慢慢对此产生了兴趣。各位专家的讲座深入浅出,寓专业知识于真实的案例之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的讲座更是贴近培训者的实际教学情况。班级教学论坛更是给了我们互帮互学的平台,与学友的交流更是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新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解析,更是让我有不少收获。以前我在教学中总是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而忽略了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实际主题--音乐本位价值和功能,通过本次国培培训,我知道了要上好音乐课的关键要以音乐为本,关注音乐要素,关注音乐教学中的技能点的落实,体验“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从音乐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感受音乐的魅力,使他们真正从音乐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美的熏陶。

篇7

《承诺》是一首以赈灾为主题的歌曲,每次听到它,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作为音乐教师的我经常不断地为之而感动,心灵为之而洗礼。是啊,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德育教育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二、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流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德育教育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

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我也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四、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音乐老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在这次四川的地震中,我们为许多80、90后少年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使我们教师有信心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8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洪涝灾害、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篇9

二、 怎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

案例背景:

这天,我准备给六(1)班的学生欣赏一首经典的影视音乐作品,可当大屏幕出现画面的时候,由于电路问题音响却“罢工”了。有影无音的影视画面无异于一场“哑剧”。顿时全班出现闹哄哄的情形,不论画面出现多么抒情甚至是感人的情景,同学们也好像不能进入情境。

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音乐对影视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平时的欣赏中学生们更关注的是影片的画面和内容,同学们虽“乘坐”在音乐这艘“游船”上享受着它的美妙,但却不知道是音乐在起作用,看来,很有必要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影视音乐”这个话题了,于是便形成了《影视音乐欣赏》一课的构想。

时间:2005年4月28日

地点:信息技术教室

对象:六年级(1)班

案例描述:

课前我将一段《春姑娘》的影片交给A小组的同学,请他们将影片中的音乐删除,形成一段无声影片,时间3分钟。A组同学迅速行动(导入影片――运用Adobe Audition软件删除声音――形成无声影片――保存),很快同学们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课前准备。

从课前准备到学生们从互联网上下载影视歌曲来学习“影视歌曲的分类”等等这一“搜集处理信息阶段”,在这节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里显得十分自然,课堂继续进行着……

“影视音乐的功能”是本课的重点。课堂进入了“学习主体内容阶段”。

而“表达情感”这一功能又是重中之重。我选择了影片《国歌》中在国家民族面临沦亡之际写下《义勇军进行曲》的片段,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影片,聆听着音乐,思考着问题……终于杨颖同学第一个举手了:“虽然他一句话也没说,但是我们看得出他的心情非常悲愤”。接着李家伟同学也发表了他的意见:“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年代,我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此情此景当中”。

“我觉得,这段影视音乐就是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很快就总结出音乐在影片中“表达情感”这一作用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带来的非凡效果,我请同学们在电影原声音乐的伴奏下朗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体会词作家当时的心情。在音乐的烘托之下学生们声情并貌地朗诵着,体味着情感的变化和起伏。课堂至此掀起了小小的。

这时我的电脑主机上出现了几位学生发来的短信,道出了此时孩子们真正的内心感受。

郑侬:程老师,从小到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我读过无数次,以前是嘴巴在读它,而今天我感觉到是用心在读它,我的心跟着音乐起伏。

张伟欣:今天我才真正体会这歌词的含义。

王西连:音乐真是太伟大了,它居然能完全调动我的情绪!!

……

为了巩固知识,我请学生们自己上网查找其他符合影视音乐“表达情感”这种功能的影片片段。在掌握了知识,又拥有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前提之下,这个功课对于学生们来说就十分简单了。

最后我播放了一段“杭州西湖风光”的影片,请学生在自己电脑的音乐资源库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为影视画面配乐,指出属于哪种影视音乐功能,并谈谈理由。

让我们来看看在“表现与创作阶段”学生是如何展示自我的:

学生们打开自己的音乐资源库,带上耳机仔细地听辨起来:有的边敲节奏边欣赏,有的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看似寂静的教室,其实思海沸腾。

曹德龙:“请大家欣赏我选择的乐曲。”边说边移动鼠标点击了自己的电脑。教室里缭绕着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旋律“我觉得幽雅的竹笛声与西湖宁静的风格特别匹配,它起到了‘创设意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成小芬:“我也选择《姑苏行》,听到这段音乐,心情特别舒畅,再看到这样优美的画面,便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仿佛自己就置身于优美的风景之中,表达了游者畅快、悠然的心情。这段音乐也可以‘表达情感’”。

笛曲奏罢,筝曲续弹,一首《渔舟唱晚》将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韩朝喜同学的身上,只见她调整了一下电脑的音量便娓娓道来:“我选择这段古筝曲除了有‘创设意境’、‘表达情感’的功能外,还有‘剧情过渡’的作用,你们看,随着音乐,风景由水面到山涧,时间由白天到晚上,一会儿从飞机上俯视,一会儿好像坐在游船上观赏……让我们领略了各种风光。景观、时间、方位在音乐声中过渡得非常自然。”

……

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课堂,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这两首乐曲都非常适合影片的主题。大家分析的影视音乐功能也非常准确,而且在同一段影视中,音乐的功能并不局限一种,它可以同时兼备两种甚至是几种作用,所以同学们的发言真可谓精彩!”

至此本节课应该要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可学生们似乎还未尽兴,这时曹德龙同学举手了:“老师我家有摄像机,我们能不能自己当导演完成一段影视音乐作品,然后来个大评比,看谁的作品最棒?”

“好!!”班上立马有很多同学呼应,“我的音乐资源库里还有很多很棒的音乐,一定能编配得很好!”

没想到在最后的“评价与拓展阶段”,学生站在了一个完全主动的位置上。孩子们从原先对影视音乐的不关注,到现在主动要求探索影视音乐,这样的转变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是让我惊喜的。我欣然应允了孩子们的要求。就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非常圆满地完成并延伸了这节网络环境下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

反思与研究:

本课是学校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的子课题《网络环境下电脑与艺术教学研究》下的一节课题研究课。那么,处理好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是我一直追求的。

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几件单纯的教具或图片有时是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的,因此本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为“搜集处理信息阶段”,首先是安排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影视音乐片段,然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知识,处理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编辑音乐资源库。同学们将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之中,实践性与实效性双突出的特点十分明显。

篇10

新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小学音乐教师也切实地将新课标的要求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并将音乐文化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纳入了音乐教学的目标。但是,对于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却没有看到其技巧对于学生形体的帮助,对其技能训练的目标没有明确规定。相对于传统的重视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的目标,现阶段对于歌唱教学目标的确立过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游戏乐园,没有达到音乐教学应有的效果。

例如,教师确定一年级教材《两只小象》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感受朋友的真谛。教师的这一目标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确实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受低年级小朋友年龄特征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该如何唱这首歌,课堂过于注重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目标,忽视实际音乐技能是很难保证歌唱教学质量的。

二、唱歌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唱歌课教学,在唱歌课选曲方面主要是儿歌或童谣,内容方面比较单一、片面。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普遍喜欢本国的比较流行的歌曲,对于外国歌曲则不感兴趣,教师在选取歌唱教学的内容时也往往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爱好,少选或不选外国歌曲,对于流行的网络歌曲等也全都排除在课堂之外。这样的唱歌课往往让学生缺少兴趣,局限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美感。

例如,小学四年级音乐教师在唱歌课上准备教学生唱《小螺号》,刚一开头,就有学生反映:这首歌在他们上幼儿园时就会唱了。学生都反对再学唱这首歌,教师就问学生想学什么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小苹果》《伤不起》《魔法的城堡》等,整个课堂一下子失去了控制,乱哄哄的,最后这节课以学生自习结束。尽管网络歌曲不一定是优秀的,但是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设计上过于单调,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学生会唱这首歌曲的情况,就可以欣赏外国名曲,还可以利用自己的音乐能力与素养在课堂上演唱等,都不会导致音乐课变成自习课,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还是应该选取丰富的教学内容的。

三、唱歌教学方式不当

小学音乐教师在唱歌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发声练习,在教学中往往直接教歌曲,导致学生不能区分音的高、低、长、短,把握不住歌曲的节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划分歌曲的重难点,让学生分段学习,促使学生只会唱歌曲的部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导致学生只会唱歌但是没有感情流露。在唱歌教学中教师经常是教学生唱歌,忽视了让学生欣赏与演奏,教师讲授的音乐文化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效用,校方组织的音乐演唱活动较少,导致唱歌教学缺少特色,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聆听在唱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是教学生唱歌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然而许多音乐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聆听。教师在教学中通常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跟着学习唱歌,不注重自己的范唱,不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效用。

例如,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唱《小雨沙沙沙》时,将歌词想当然地分成小段,以便学生的记忆,歌词中“我要发芽”本是个整体,教师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将歌词拆为两个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整体感知春天小雨带来的美感,并且教师教学生唱的是歌词,没有音乐的伴奏,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干吼”,这样的唱歌教学是无法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的。

四、唱歌教学评价缺乏

篇11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被西方称为“Chinaopera”;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1]

一、关于中国歌剧的简介

(一)歌剧的含义

歌剧是一门源于音乐发展而来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舞台美术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在今天,人们说到的歌剧,指的是原文为Opera的西洋歌剧。西洋歌剧自文艺复兴末期开始发展以来,至今已成为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声乐表演形式之一。

(二)歌剧的演唱形式

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类似于普通的朗诵的宣叙调、独唱或重唱的乐段的咏叹调。比较短小的唱段有时也被称为咏叙调,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交响乐队)的伴奏。歌剧既然是一门融合了音乐、戏剧、美术以及舞蹈的综合艺术,对于这么一种舞台综合表演艺术,只有我们能够亲临剧院观赏,才能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满足。因为在歌剧的各种组成要素中,音乐占有了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即使我们单独将它从舞台抽离出来欣赏,它感动人心的力量也并不会因此而减低。[2]

(三)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1941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3]40年代中期到5O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它是一块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白毛女》解决了通过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形象问题,成功地吸收民族音调(包括民歌、说唱、戏曲和器乐等),作为创作剧中各类人物主题的音调基础,并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剧情发展的需要,给予创造性的改造和发展,使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戏剧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目。如《小二黑结婚》(1953年,马可作曲)、《洪湖赤卫队》(1958年,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1956年,羊鸣、姜春阳作曲),从目前看,这类作品仍是中国歌剧的主流;第二类是强调和重视歌剧的音乐性,如《草原之歌》(1958年,罗宗贤作曲)、《望夫云》(1954年,郑律成作曲),这些作品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尽可能减少说白;第三类是向戏曲或向地方戏借鉴,如《刘三姐》、《窦娥冤》、《红珊瑚》、《柯山红日》等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我国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又吸纳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方法,成为融合歌唱、舞蹈、说白于一体的歌舞剧形式。[4]

可以看出,中国歌剧的发展,有过辉煌的年代,产生了多种风格的歌剧作品。但我国当代歌剧创作却存在诸多问题。歌剧虽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但戏剧品格依然是歌剧的本质。当前绝大多数中国歌剧剧本戏剧内涵单薄,情节贫弱,人物无个性,戏剧行动无根据,形象干瘪苍白,冲突组织悬念设置和营造无逻辑,剧本缺乏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在一些歌剧中,音乐应是戏剧的音乐,戏剧应是音乐的戏剧。戏剧为基础,音乐是主导。但一些剧作家不懂音乐和音乐的戏剧性为何物,一些作曲家不懂戏剧和戏剧的音乐性为何物。许多人一致认为“一唱到底”,用音乐将全剧铺满便是严肃大歌剧,却对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以及用音乐展开戏剧的功能、方式、手段诸因素在认识上一知半解,在实际写作中又把握不住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以及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的功能区别和不同声部组合,不同的重唱、合唱的色彩性区别,以及它们彼此连接、相互转换的技巧。因此既不能驾驭不同功能和色彩的大结构,更无法用音乐组织起一个像样的冲突性场面,从而导致结构失衡、详略错位,戏剧功能紊乱。

由此我们知道,要想中国歌剧走出低谷的源头在于是否存在名族性。

二、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现状

创新,英文叫innovation,意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叫革新,或者是指技术和经济领域里所采用和出现的一些新方法、新制度和新事物等,因此,创新最重要的表征就是新颖和独特,以体现“首创”和“前所未有”的特点。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歌剧的创新化就是:中国歌剧艺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与短缺中寻找机会。

(一)中国歌剧创新化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

创新一直是中国歌剧创作、宣传、表演所追求的方向,中国歌剧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被广泛关注,中国各界人士也对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中国歌剧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中国歌剧院在创新指导下表演取得的成就

今天,北京有中央歌剧院、总政歌剧院;上海有“上海歌剧院”,在江苏有“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院”,辽宁有辽宁歌舞剧院,几乎全国各省都有省级歌舞剧院。无论哪个歌剧院团的工作者们都在为中国歌剧的振兴繁荣而努力着,也纷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海歌剧院的《白毛女》是在进行戏剧艺术创新过程中出品的,为了该剧的成功,上海歌剧院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首先,对《白毛女》的宣传进行了创新,摆脱了以往平面的宣传模式,进行了电视、广播和平面广告三位合一的立体式宣传;其次,对《白毛女》的资助进行了创新,其摆脱了过分依靠政府的缺陷,面向市场联系企业进行赞助,并且获得了大笔赞助资金;最后,对《白毛女》的演出也进行了创新,在舞台表演上应用了大量的特技效果,使得场面更加华丽好看,而且《白毛女》还进行了世界巡演的大胆尝试,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使其在“世界歌剧评比”中获三项大奖。

2.中国歌剧创新在电影、电视方面取得的成就

除了在歌剧艺术演出方面,中国歌剧工作人员还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电视、电影等宣传方式的介入,使得中国歌剧工作人员有了更多创新的手段来宣传中国歌剧。

许多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也被搬上了电视屏幕。中国歌剧的传统戏《江姐》、《洪湖赤卫队》就是是中国歌剧界最早搬上电影银幕的歌剧作品[2]。

不仅如此,中国歌剧工作人员还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专门的戏曲频道内播放中国歌剧,打破了中国歌剧舞台演出的屏障,非常具有创新精神。

3.中国歌剧创新在网络传播上取得的成就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互动传播媒体,是目前覆盖面最大的媒体。网上传播必然会影响剧种在现实中的传播。因此,中国歌剧要进行创新推广,就必须占有网络资源,积极利用网络来宣传中国歌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使传统戏剧与当代社会的距离更多变化。继以纸张为媒介的报刊、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以电视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之后,网络成为传播领域的第四媒体。而在现实生活中,喜欢中国歌剧的观众多为社会上流人士,网上大量的戏曲资源,对于许多中国歌剧爱好者来讲不能利用,今后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中国歌剧的网络传播规模也将逐渐扩大。因此,中国歌剧创新未来有很大的市场在网络资源中。

中国歌剧工作人员看到了这一潜力市场,于是通过创新思维,注册了中国歌剧的专门网站,对中国歌剧进行宣传发展,保护了中国歌剧的专属版权,并且还可以为中国歌剧发展储备更多资金。

(二)中国歌剧创新剧目建设现状

歌剧《雷雨》从2001年全音乐会版出台,到歌剧版正式亮相舞台,历经5年的创作、试验、研讨、修整、再创作、再实践、再研讨和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创作创新题材的歌剧不是没有希望。

中国的民族歌剧要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剧目。创作歌剧是每一个作曲家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尽管很多作曲家都很想创作歌剧,但因为没有演出机会,所以就放弃了。也有很多作曲家花费了几年的经历创作出了第一部歌剧,但这第一部肯定是不成熟的。如果第一次不成功,很可能就永远剥夺了他再次创作歌剧的机会。所以,应该给作曲家不断尝试歌剧创作的机会,去探索、去积累。这里还有一个投入的问题。一个成熟的民族歌剧创作运营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这一版歌剧《雷雨》,从结构设计、剧情的理解、中心思想的理解、音乐人物的塑造,都较之以前的音乐会版本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是中国歌剧剧目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前进情景。但是,这毕竟是作曲家莫凡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你不可能要求这部作品成为一部传世之作。我相信,如果给作曲家创作第二部歌剧的机会,一定会比第一部好。没有五、六部歌剧创作经验的积累,是不可能有一部成熟歌剧的出台。因此说,我们对于民族歌剧的创作,首先要有一个客观、端正的态度和耐心。

(三)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资金状况

据悉,中国一场歌剧演出资金投入不到百万,而西方国家制作一部歌剧的成本至少都在上千万。可以说,中国的歌剧制作状况是在用最小的成本,面临最大的苦难,获得最小的利润。

与国外歌剧院运营的机制所不同的是,国外的艺术生产是歌剧院和剧院共同承担着歌剧的制作和演出,而中国的歌剧院一方面要以低成本自行完成艺术创作,同时还要支付剧院的场租费用。

据了解,上海大剧院一天的租金是10万元。如果上海歌剧院要上演一部歌剧,除去演出的票房、场租的压力,歌剧院还要支付人头费、演出费、制作费、创作委约费等等。说白了,在中国演出歌剧完全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看不见短期效应但却利在千秋的长远投资计划;文化环境的建设,犹如植树造林一般,最终收益的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因此,中国歌剧创新发展还未有充分足够的资金支撑其前进,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资金扶持,也需要国内各大歌剧院转变发展观念,紧贴市场,进行更多大胆创新,为中国歌剧发展带来更多来自市场的支持。

(四)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人才状况

人才是任何一项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国歌剧要实现其创新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人才储备,这不仅包括中国歌剧创作、编导以及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还包括对中国歌剧进行创新化宣传以及制定和实施创新化发展战略的开创性人才。

随着一批中国歌剧编、导、演人员相继老化和退休,各大高校停止对中国歌剧专业的招生,中国歌剧艺术人才队伍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和青黄不接的现象。[5]

根据我对各地歌剧院的调查了解,现在许多歌剧院都很难招到优秀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而歌剧院内部的人才储备却远远不够,即使许多优秀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家愿意教授他们的表演方法,但是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

而歌剧的创新化推广人才也严重不足。许多优秀的宣传、策划、经营方面的人才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放到推广中国歌剧艺术方面来。

中国歌剧创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才储备,但是现今实际优秀人才的数量却远远不能够达到将中国歌剧做强做大的要求。

三、中国歌剧创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创新也是实际面临的问题,当编、演、看、评一出戏的时候,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思考或审视戏有没有新意?创新一直是着重强调的主题,把“艺术贵在于新”作为衡量一出戏的标尺之一。

但是,现今中国歌剧的创新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下四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中国歌剧创新发展只是一种空谈,永远难以达到推广中国歌剧发展的目的。。

(一)中国歌剧创新脱离时代需求

中国歌剧的时代性表现在新的时代呼唤着中国歌剧的创新。中国歌剧是时代的反映、生活的镜子,也是人生的再现。每一部戏无不打上某个历史时期和生活的印记。

就上海而言,四年前出现的名人歌剧《雷雨》,受到业内和观众的青睐而轰动一时。因为它是上海第一部由当今许多一线影视明星所共同倾力演出的中国歌剧。许多细节、语言、音乐和舞台表现形式十分时尚新颖,给人们以时代和艺术的新鲜感,能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相呼应,满足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新的戏剧内容和艺术样式的欣赏要求。它是一次对中国歌剧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创新实验,打开了中国歌剧新样式的一条新路,取得了编演者和观赏者的双赢效果。

但是,这只是中国歌剧创新成功结合时代的少数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并不能结合时代的需求。

今天,时代要求的中国歌剧创新,决不仅仅局限于内容,而是整个舞台艺术。观众的审美情趣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他们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观赏要求,满足人们对戏剧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也是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面。但是,现今许多歌剧院进行中国歌剧创新都仅仅在内容方面大动文章,而其他方面却很少涉及。而且,中国歌剧创新必须结合市场、结合观众,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许多歌剧院在推出中国歌剧创新作品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们用固化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发展,因此其创新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二)中国歌剧创新缺乏多元性

中国歌剧的创新必然是多元化、多样性。世界的多元和生活的多样,决定反映生活的中国歌剧艺术必定是多元、多样的,创新也必然是多元和多样的,这是文艺反映生活的原理。中国歌剧创新从诸多实践情况来看可以是创作理念、戏剧本体、综合艺术、内容与形式上整体的创新,也可以是舞台艺术某一方面、某一门类包括运用现代科技于舞台的创新。我以为创新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中国歌剧整体乃至剧种创新的多样;而且也体现在戏剧综合艺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创新的多样。

今天,中国歌剧创新,决不仅仅局限于内容,而是从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创新。中国歌剧的宣传需要创新;中国歌剧的表演需要创新;中国歌剧的资金筹集需要创新。而且中国歌剧创新甚至可以尝试打破其原本许多的条条框框,吸收其他优秀剧种的优秀元素。但是,现今中国歌剧的创新还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中国歌剧工作人员只知道从中国歌剧的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却忘了中国歌剧的创新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方式。

(三)中国歌剧创新作曲家大多未深入生活、深入民间

在中国歌剧音乐创作队伍中,中青年作曲家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是中国歌剧的骨干和主力军,是中国歌剧本来的希望,他们无论是对古典的还是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法掌握得十分娴熟,但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民间音乐、民歌积累、研究和提炼认识不足。

音乐创作技法通过学习和严格规范的训练可以掌握,而雅俗共赏、流传几个时代的永恒的音乐旋律是学不到的。伟大的乐旋律的诞生并没有先兆,它产生于冥冥之中,并且永远垂青于那些伟大的,善于挖掘创造的音乐天才。[7]

中国歌剧中能流传几个时代的伟大旋律是作曲家从精湛技法、灵感、中国民间音乐、民歌中大量积累提炼的产物。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国第一次、第二次歌剧中出现的那些人人传唱的优美唱段和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国歌剧当时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人们为什么对中国歌剧情有独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年的作曲家深入现实生活、深入民间,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挖掘、加工、提炼,创造出既有原声性又具有时代感,又能反映人民心声的可演、可唱、可传的伟大旋律。

(四)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缺乏优秀剧本

剧本,一剧之本,这是一个人们熟知的老话,它清楚地说明了歌剧艺术总要以一定的歌剧文学剧本为基础、为中心。好的歌剧剧本是有自身独立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较好地体现歌剧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剧本,有鲜明突出的文学形象和准确生动、琅琅上口的语言,有较强的动作性、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有典型性、集中尖锐的冲突情节,有曲折、悬念、充满戏剧性的剧情。总之,好的歌剧剧本给我们的作曲家留下了较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它在引起和激活创作和冲动的同时,也构成了歌剧艺术整体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为中国歌剧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

但是中国歌剧现状之所以令人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有新意的歌剧剧本。中国歌剧创作的一个优秀传统就是:歌剧创作围绕剧本这个基础,这个中心,从《白毛女》到《江姐》、《洪湖赤卫队》,再到《原野》,剧中所提供的曲折、复杂、感人的故事和典型错综的人物关系;经过作曲家精心的设计、布局和艺术创造,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大放光彩,异常动人,使得故事中的悲与喜的对比更加强烈震撼人心;因此,观众被剧中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为一个戏剧性场面而喝彩,为优美且如歌的旋律而陶醉,更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动情。观众对歌剧作品的真实反映正说明了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它们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从另一侧面也为当代中国歌剧的创作提出有力的佐证: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歌剧创作的某些优秀的创作经验时,不能忘记自己优秀的创作传统。[8]保持优秀的创作传统才能为中国歌剧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

四、中国歌剧创新发展对策

总体来讲,中国歌剧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起至今,经历了探索、发展、成熟、不断探索的过程。大批优秀的歌剧作品经受了时间的检验。然而近年的歌剧缺少广泛传唱的雅俗共赏之作,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歌剧举步维艰。然而,痴情于艺术创造的作家们仍然在忘我地倾心在歌剧发展事业中。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歌剧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喜的是近几年歌剧事业有了新的起色。新世纪之初,中国歌剧舞台上便出现了几部代表性新歌剧作品《悲怆的黎明》、《司马迁》、《赌命》。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2005年相继上演了《八女投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优秀剧目,此外还有历史题材的《秦始皇与万里长城》等。[9]

中国歌剧舞台出现了新的曙光。这些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执着努力。但这还远远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为使我国歌剧事业走向繁荣和兴旺,我们认为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以下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振兴我国歌剧事业应采取的措施。中国歌剧事业发展到今天,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已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增强社会各界对歌剧艺术的理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歌剧艺术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中国歌剧事业的辉煌指日可待。

(一)加强音乐教育的力度,培养观众、培育市场

音乐要有积极的社会导向,要追求中华民族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要始终严谨地坚持自己的民族风格,关注具有社会效益性的民族歌剧,因而观众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应巩固现有观众(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关注歌剧发展动态的人),争取潜在观众(受过良好教育,渴望在民族文化的吸收中提升自我的人),培养未来观众(对歌剧知识知之甚少,但承袭了民族性的审美心理,有待于进一步启发者),尤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音乐素质教育,因为他们才是歌剧市场上的主宰,能否争取他们的喜爱至关重要,关系到民族歌剧的发展前景。[10]

因此,从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刻不容缓。因为民族歌剧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主要部分,精英文化、传统文化需要用社会力量去引导去培育。在此,学校教育和传播媒体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媒体的作用有时超出我们的想象,歌星一夜成名的现象靠的是媒体.超级女声在短期内红遍大江南北靠的也是媒体。民族歌剧要想走进大众离开媒体将不可想象。如果在媒体上广泛宣传那将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媒体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鼓励和支持歌剧工作者开拓创新,打造精品,创作出与时代相符的好作品

文化部出台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评审办法中指出:精品剧目应当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要求形象鲜活,内涵丰厚。能够代表当前本艺术品种的最高水平;二是在继承本艺术品种的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作品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推陈出新意义,有助于推动本艺术品种发展;三是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四是作品要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1]

要鼓励和扶持剧作家、作曲家潜心创作,不断挖掘和创造出符合我国人民大众审美需求、弘扬优良民族传统、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专心创作。同时,作者必须要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推出好看、好听、时代感强的好作品。找回市场,使民族歌剧重振雄风。

(三)要解决歌剧名族性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歌剧题材、音乐等问题。民族歌剧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哲理和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对其进行深人研究,并要和戏曲、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语音学、宗教学等各种人文艺术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脱离了这一创作土壤,也就无所谓中国的民族歌剧了。在与民族音乐相接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民族音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不是简单地把某些民歌、戏曲的旋律直接拿来使用,重要的是领会民族音乐的精髓,熟练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在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应遵循著名音乐家马可先生说的一段话:“继承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发展必须继承,真正的继承也必须发展、突破”。[12]

其次,要解决好与西方歌剧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民族歌剧体裁、声乐唱腔等问题。在歌剧界有一种思想认为歌剧是西方艺术,因此应向其全方位靠拢。越“洋”,越能与世界接轨,殊不知老跟着别人走是永远走不出来的。有一句老话: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因此一定要强调民族特性。我们可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在声乐唱腔上,我们应把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合理成分与民族唱法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但又不失我国民族唱法的风格特色,走出一条中西结合的成功之路:在宣叙调的创作上,民族歌剧可以多向戏曲的“自”学习,形成既有别于戏曲的“自”又有别于西方歌剧的宣叙。同时又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宣叙调。总之,要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特点。[13]

(四)贴近观众,创新发展

中国歌剧,要中国民众喜欢听,这是一个不变的原则。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文化,如果忽视了广大听众或一味追求所谓的个性,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是情感艺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歌剧的创作人员,必须以优秀的民族音乐语言与时代意识相结合,并以此抒发出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动人,才能真正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使歌剧艺术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歌剧艺术必须依据现代生活的节奏及审美的要求,去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提炼精华,以此来沟通歌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些优秀歌剧的创作经验为有志于献身中国歌剧事业的人们开创了一条即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与国外歌剧艺术相衔接、相沟通的中国歌剧道路提供了契机。通过对这些优秀歌剧创作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在困惑中求索的中国歌剧正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必定是世界艺术交响中的一个突出旋律。

我国正处在一个急速转变的时期,社会在转型,传统的文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种观念都必须转变,这一点勿庸置疑。这种转变使中国歌剧整体战略规划的制定、创作水平的提高、市场培育和观众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直面现状,正视挑战,不回避目前歌剧面临的许多困难,敢于承认中国歌剧处于发展的低谷区。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悲观,要意识到新的机遇所在。

结语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艺术宝库是中国歌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歌剧经过几代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优秀的中青年作曲家以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法创作出许多优秀剧目,以自己的实力昭示中国歌剧美好的前景。

民族性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在不断发展之中,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文化转型时期。新旧的交替筛选、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民族性格的自我更新和塑造等等,决定了我们以本民族现代生活和发展方向为动力,以高远的视界来对待继承并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在富于开拓创造精神的引领下实现继承。

立足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不遗余力地从民族戏曲音乐的丰富遗产中汲取营养并消化之,以建设和发展中国歌剧,这是确立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地位中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镇苑.中国歌剧艺术之望—苍原的艺术成就[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1).

[2]张觅.中国歌剧自我品质确立的途径[J].文化评论,1996(6).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7.

[4]罗辛.音乐剧一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J].戏剧,1996(4).

[5]钱茸.古国乐魂一中国音乐文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2.

[6]郭建民.2D世纪20—60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J].音乐研究,2002(3).

[7]徐平.中国歌剧事业如何走出低谷的几点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1997(1).

[8]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居其宏.回首百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56.

[10]焦国标.艺术的刁民[N].北京青年报,2007-7-12.

[1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4.

[1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歌剧的审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篇12

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的初中音乐教师的素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对中学音乐教师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挑战,中学音乐教师加强自身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综合素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类新理念的出现?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本文就中

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作简单地探讨。

一、政治素质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中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中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一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篇13

新课程的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最核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音乐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调整和角色的转换,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新的升华[1]。成功地上好一节课,上好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这是每位教师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节优质的、能够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呢?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艺术类学科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评判一堂优质课,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案设计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作一个科学的评价。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因此笔者认为,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四种价值中,“音乐的审美价值”是摆在第一位的,十种基本理论中,“以审美为核心”也是摆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2]。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第一条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视和培养为标准。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通过培养其审美兴趣,培养其感觉音乐的能力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时创设审美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去发现美、品味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3]。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有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人情不自禁地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供学生实践、参与,巧妙地将技、情、趣融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还音乐于本体,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

其次,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创新氛围的创设,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幻想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运用丰富的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发展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三、德育功能的渗透

“诸育德为先”,音乐有着特独的、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振奋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又可开拓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4]。

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教学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溶为一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变得更高尚。比如,教师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著名诗人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刻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可着重讲解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在演唱实践时,特别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情景想象能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