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生理学

临床医学生理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医学生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新学期开始时(2016年8月),选取我院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60名学生,其中研究组60名学生中,男33名,女27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20.3)岁;参照组60名学生中,男29名,女31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40.5)岁,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显示结果为P>0.05,不具有意义。

1.2 方法

对两组学生开展生理学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对参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学生按照老师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并以传统课本作业的方式对所学生理学知识进行巩固。而对研究组学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使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明确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任务,老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磨,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并将之公布在班级QQ、微信群中,并且以设置疑问的方式,凸?@教学重难点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自主学习的框架结构进行创设,也为后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制作微视频,这些微视频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也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对此进行应用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通过手机、电脑等直接下载和观看,可以达到加深认识,巩固知识的作用;(3)针对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留足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老师也可以运用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学生之间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最后由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突出疑问,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找寻答案,老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1]。

1.3 评价标准

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翻转课堂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分,其中包含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践能力、生理学学习兴趣这四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分数为25分,20分判断为有兴趣和具备这项能力,总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对出现的计数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以(%)表示,对计量资料运用检验,最终结果显示为P

表1 研究组和参照组学生学习兴趣和各项能力对比分析(%)

2 结果

对研究组和参照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学习兴趣和各项能力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临床医学学习兴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均高于参照组学生,并且两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2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30-01

在临床上大多数会应用到生理学的知识,通过应用生理学知识,可以对临床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向病人介绍一些生理学知识,可以使病人更加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利用一些生理学知识,也可以为一些个体提供专门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对人群基础的一些病理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需要病人全程的配合,并且掌握一定的病理指标,引导以临床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生理学家并不会将生理学教学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向,因为大多数临床医生也需要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习生理学是为了更好地给医学教育做基础。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对于医学治疗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达到非常有效的学习效果。

一、生理学重点与难点知识

在学习生理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临床知识逐渐加入到课堂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生理学的学习目标。简单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对红细胞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贫血的症状,在更深一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当贫血相应的症状发生时,结合细胞的功能进行讲解。当心脏活动出现紊乱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电解质紊乱,其次就是总结心律失常的次数,对于肺泡的通气量也要进行及时的收集,记录心肺复苏中的人工呼吸频率。在讲解肾小球滤过功能时,将肾小球容易发生的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讲解,比如说水肿、蛋白尿和血尿的原因。在医学讲解的过程中渗透临床知识,可以对其中具有难度的内容进行逐一突破,对于生理学中的一些难点内容要进行更加细化的理解。在对胸膜腔内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介绍产生气胸的原因,并且在对胸模内腔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要脱离临床的基本治疗原则。

二、适当采用基于问题的学教学法

PBL医学教育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δ谌萁行讲解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与此同时还会有其他辅导教师参与,对于学生所开设的医学专题和一些具体的治疗病例,会提出具有专业性的指导,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医学教育整个环节的授课过程中,首先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整体上调动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积极性。采用PBL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通过生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在每一次的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都要把实验对象当做是真正的病人,在对实验对象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充满爱心,每个治疗细节都要按照正规的流程去操作。对于治疗的每一个结果都要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工作作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会安排一些人体实验,比如说要对人体进行实际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量以及心电图描记。对这些临床知识要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才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有的时候还需要在动物的身上进行实验,在这个时候作为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手术刀和手术剪进行规范操作。其次教学方面也要逐步规划。

四、将生理学发展史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医学技术在不断快速发展,现代临床技术对于临床医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为了使临床医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要在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理学知识。在临床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医学科学家,通过掌握医学生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去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病人的临床诊治,需要逐渐向临床科研发展。每一个科研课题都要有专门的负责医生,结合临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组织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进行解决和探讨。这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临床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学科学家,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揭开人体生理功能的奥秘,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从而知道怎样维持身体的健康。

五、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PBL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科研思维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在医学讲解的过程中渗透临床知识,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对临床知识要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工作作风,从整体上提高医学水平,更好地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进行融合,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要逐渐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和临床医生进行多次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临床常见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篇3

1、引言

诊断学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基本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对疾病实施诊断的医学分支,是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桥梁学科。该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症状与体征判断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等多个方面,其教学成效的优良特性对临床医学生养成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诊断水平具重大现实意义。基于此,广大医学院教师需进一步深化该学科教学之内涵,并以此不断提升医学生之未来临床创新能力。本文即是针对此方面问题,从发掘当前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为医学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2、当前诊断学教学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诊断学是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诊断实践的过度性学科,因此要确保在该学科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具备更高多学科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学科比如包括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当然更高的要求还应当对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能力,这也是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最客观才保障。比如我们在进行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教学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组织解剖学知识,就不可能准确掌握心脏瓣膜的位置;如果不能从生理学方面理解心脏的搏动规律与血液运行顺序,自然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心脏听诊主要内容之含义。总体来看,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情况下,实际中始终有部分学生难以全面综合性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可在一定程度对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诊断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医学生如果未能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相关知识,势必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然而,排除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客观因素。而就当前多数医学院对诊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该门课程太少的课时与较多的课程内容愈发显得矛盾突出,以至于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有部分有选择性地授课,进而导致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说大学生应鼓励和肠道自学,但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是不容忽视的。

2.3诊断学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有与临床教学脱节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诊断学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做到基础与临床两方面的学习并重,进而在大号基础知识根基的同时帮助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在显示的诊断学教学中普遍还存在重基础而轻实践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的授课中完成,而相对欠缺了实验室与临床见习的实践内容,很难做到课本知识的临床转化,未能完全达到诊断学教学最理想的目的。

2.4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仍比较传统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时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是所谓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容易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倦怠感,其创新能力便更是无从谈起,被动地学习仅仅成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需要。然而就考试的情况来看,起模式也是比较陈旧的,仍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这样的考试往往又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成绩,其辨析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基于此改革教学与考试的模式均应成为诊断学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诊断学知识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复习,以此不断对旧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适时巩固,其中需特别主要加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温,如此才能为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诊断学知识打下见识的基础。如在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心脏各个瓣膜的位置、血液循环的路线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2科学设置诊断学课程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存有非常密切之联系。而科学安排诊断学课程是学好该门学科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医学学科的内部分支也会更加地细化,但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基础课程的授课课时,在课时严重减少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均是在匆匆忙忙中完成授课程序,进而会对授课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时候,其目的变成了为了完成课程讲授任务,而不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说,适当的增加学时,合理设置诊断学的课程是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

3.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我们重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出实验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和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分析报告。比如,在实验诊断学中,除了学生必须动手完成血尿便常规检查的训练外,我们给学生一份病人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为诊断提供依据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预测会出现哪几种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诊断结论。这样,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逐步施行基础知识考试与床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诊断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与基础知识的笔试,只有将其与临床操作考核较好地结合,才能更切实地达到考察教学成效的目的。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我们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医疗诊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看待一个疾病,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症状中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准确的诊断。诊断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可以作为笔试的重点部分。但是,诊断学的一些临床技能操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部分、穿刺术等内容都是偏重于临床操作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合格是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而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学科,我们必须看到诊断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认真对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不断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学生未来临床诊断工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 版: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dicine has a strict logical structure, clinical thinking is a science, but also a skill, clinical practice relies on clinical thinking a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continuously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first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rrent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ability of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o provide their own thinking.

Key words clinical think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现阶段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医学生临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与医学有关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医学生临床医疗的思考能力,提升医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水平。

1 临床思维能力概述

临床思维是指以病人为中心,运用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进而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类比、综合、分析、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个性化方案,对这些方案的进行反思和修正,并予以执行和整合的思维活动过程。①

正确的临床思维在临床实践中意义重大。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理论和经验在具体病人身上的结合,临床思维是诊治疾病的核心。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诊断无误,其虽然与操作技巧有关,但手术方案得当,手术适应症准确更加重要,要做到这些,就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就是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存在问题。医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据有关资料统计,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无不需要临床思维去分析、决断与运筹,临床医生思维方法不当造成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大约占到误诊原因的65%以上。②

2 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由于理论或者实践方面的原因,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临床思维欠缺,这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思维的片面性。一些医学生不能全面细致地对病人的体格检查、病史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是部分医学生在分析病例时的首要问题,考虑问题过于局限狭窄,对继发病、伴发病则很少思考,在诊断疾病中满足于原发疾病的诊断,以偏概全。有的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或者一味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去得到结果,忽视了整体的分析判断,导致对病人的诊治结果出现不准确的现象频发。③

其次,临床思维的被动性。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习惯处于被动状态中,不注重主动意识的培养,在长期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下,这种被动性更是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医学生每天都是在带教教师的指示下工作,由于不够主动,所以多数人只是做写抄抄写写的工作。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只是被动地执行,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在临床病例的处理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少自己去思考背后的原理。④

再次,临床思维的混乱性。部分医学生思考问题缺乏条理逻辑性,仅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层次性不够,进而显得杂乱无章。询问病史时要么东一下西一下,要么只会照本宣科,极易遗漏,没有条理性。在对某个诊断时觉得很多种疾病都有可能,稍为困难病人考虑什么病诊断可能性大时干脆以“某某待查”作为诊断了事,临床思维极为紊乱。造成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是医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也和医学院不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关。⑤

2.2 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医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⑥

首先,医学生自身的原因。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医学生临床思维问题的根本原因。部分医学生片面认为疾病的诊治只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就够了,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影响了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由于缺乏分析问题的方法,虽已完成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医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是被动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总是等待老师的指导。不善于培养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只是被动听从带教老师的安排。同时,很多医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实习,在实习中不加于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对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些课程含有丰富的辩证逻辑思想,但很多医学生对此类课程不重视,成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障碍。⑦

其次,医学教育的原因。医学教育方面,当前医学生缺乏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学习训练,因为我国大多数医科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临床思维课程,同时,医学生临床思维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医学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科从病因到症状、从基础到临床进行的,所以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是从原因到结果即正向的,而临床医生接受病人知识是非条理和综合的,造成了一部分医学生思维转换方面的障碍。

3 解决当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激发学生灵活的、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临床思维在医学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针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激发学生临床思维的积极性

知识是一门科学,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思维方式求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富有针对性、质疑性、一环扣一环的课堂提问,思维总是从渴望解决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教师不仅要从不同角度、层次和要求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教材重点、难点,更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急切想得到答案,从而使学生以积极思维状态中进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运用思维发现、理解、吸收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临床思维的积极性。授课后,留下临床前沿的技术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巩固学习的效果。⑧

3.2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对临床变化的灵活性,局限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病因、诊断、治疗的理论框架中,给未来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摒弃旧的思维习惯,根据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及时用新的思维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如果缺乏综合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灵活性,只是照搬课本知识,则会在临床医疗中造成很多困扰。病例教学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模拟临床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单一到综合、由典型到不典型、由简单到复杂的病例的分析,使学生从同一病例的信息源产生不同联想,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进而从不同病例的信息源产生相同联想,变角度、变途径、变方向、灵活思考,提升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有效性。⑨

3.3 开拓学生临床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思维的人,不仅能思考与问题相关因素,还能思考问题本身,不仅能思考问题的细节,还能思考问题的整体,思维的广阔性,指细致、全面地思考问题。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再共同讨论其正确性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使学生养成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向思考临床问题的习惯。⑩

3.4 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实施创造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考主要要求训练求异思维,临床见习能使学生从患者实际与理论知识的差异中产生求异思维,使学生由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飞跃,为其将来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打好基础。临床见习时,可让学生找出与教材理论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对比资料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分析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为何不同的原因。学生能跳出教材的框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设想,反复思维,理论联系实际,验证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寻求首创性的认识,提升自己临床思维的创造性。

注释

① 范玲,邹丽颖.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② 陈壮桂,李鸣,纪经智,陈昕,陈岩峰,唐宗玲,陈奋华,陈虹.临床见习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9(2).

③ 陈自强,孙梯业,颜伟,徐迪雄,刘刚,郭海涛.我院急诊外科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2005(2).

④ 杨春红,黄小燕,廖唐洪,姬广林.构建医院临床教学动态管理体系,提高实习生培养质量[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5).

⑤ 刘尚清,蔡容,佘永华,康健,吴双全.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4).

⑥ 朱卫民,黄文祥.谈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2(8).

⑦ 张健,青文婕,陈悦,侯倩男,赖婷,郄明蓉.浅议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9).

篇5

关键词:循证医学;心脑电;临床诊断;教学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传授知识,提高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是临床带教工作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尝试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探讨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循证医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教育的内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的倚重,强调科学证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倡临床医师将实践经验和的事实证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好的临床决策和处理方案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在《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将循证医学模式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教育是将循证医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带教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引导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提出临床问题

在带教过程中向医学生讲解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病史、病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的分析提出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及预防等方面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2.2寻找文献资料和检索方法

对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循证医学操作演示,通过纸质或网络数据库检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批判性地评价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2.3利用文献资料解决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团队行为,根据已有检索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大胆探索,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此过程当中活跃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3、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心脑电联合检测技术是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根据心脑电检测分析结果提出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应用到心脑电检测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得到科学的诊断建议,对各种不同的疾病选择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或心脑电图联合检查技术。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心脑电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加强心脑电检测特性的阐述,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临床问题。

3.2寻找相关问题的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根据心脑电检测结果分析中的相关临床问题,结合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查阅最新的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网站以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

3.3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

在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文献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带教老师或高年资医生引导医学生对获得的的证据进行鉴别,包括证据的质量、实用性、涉及范围、强度、指标及情景等6个方面,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完善的文献资料和准确的评估意见是全面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诊基础。在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时要注意分析何种证据可以应用到心脑电诊断中,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的区别,无效证据产生的具体原因等。在这一评估过程中,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增强,实践经验得到逐步积累,科研意识得到启发,而这些都是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需要提高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

循证医学教育是对传统带教方法的丰富和补充。目前我国结合循证医学模式进行的循证医学教育研究已经起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循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经过循证医学模式的教育,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循证医学教育应既重视丰富医学生的个人经验,又强调采用最好的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缺一不可。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对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玉珊,.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临床教学[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23~2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