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通信方面的技术

通信方面的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通信方面的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通信方面的技术

篇1

    二、配电网络通信模式的应用形式

    通过对无线公网通信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县级企业的相关通信系统的建立健全,实现相关设备的有效应用,为其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通信服务。公共通信网在运作过程中,其通信质量是比较高的,也与它比较成熟的应用技术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该公共通信方式的应用,可以确保数据信息自动化模式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语音系统的健全。在无线公网通信系统运作过程中,3G模式、GPRS模式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配电网络应用技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体系的健全,3G应用模式不断得到优化,目前3G在我国商用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当中,但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尚处于萌芽阶段。自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正式开始商用后,其网络覆盖范围包括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大部分大中城市。作为移动数据业务最主要的承载方式,与其他通讯方式相比,GPRS业务具有实时传输、网络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基于GPRS数据传输业务在配网自动化终端得到了广泛应用。载波通信模式就是通过对现有电力线的应用,实现数字信号的传播,来满足日常通信的需要。这种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优势,对通信实时性没有高标准的要求,即使在一些因为断电而导致的通信中断的情境中,也可以进行应用,非常方面日常配电网自动化的某些应用场景、模式。在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针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条件,展开相关应用模式的优化,实现其自动化系统模式、实施模式、配电模式等的协调,以满足当下的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这是配电网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应用程序。

    三、县级企业配电通信技术之下的自动化模式的优化

    1在县级企业配电自动化模式的进展过程中,要针对其主站系统展开设计,确保其设计思想的优化,实现其设计模式的模块化发展,确保其层次性的提升。在优化过程中,要展开软件层次的划分。比如基础应用平台,其他应用模块等。进行功能的有效开拓,促进其有效修改。这样可以方便日常基础平台层的应用,实现整体系统的可靠性的提升。在基础平台的应用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功能的模块化的发展,确保其功能的延伸。网络结构设计的配置优化,网络结构设计分为硬件上和软件上。硬件上应设计为双网平衡,分流互为并用的模式,以增加带宽与通信的可靠性。软件上设计为C/S模式和B/S模式。凡属于运行管理和维护的工作站全采用C/S模式,可以授权进行控制操作和修改各类数据库;凡属于仅浏览查询性质的工作站全采用B/S模式,工作站仅使用IE浏览器,就可以访问配电自动化的各类数据和画面,但不能修改。

篇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54-01

前言

软交换技术是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其交换系统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取代电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作为下一代网络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1],在技术上和经济性上逐步具备广泛开发应用的可行性。

1.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概念

1.1 软交换技术的定义

软交换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交换技术是一种呼叫控制软件,它以PC服务器为基础控制的部分进行呼叫控制,实现呼叫和控制的分离。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数据、语音和视讯的综合服务,能够同时实现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2]。

1.2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是高效灵活、接口支持广泛、业务功能全面等,其特点鲜明,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运营商使用软交换技术已经在通信领域有了很多应用。软交换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服务,呼叫和接通记录明细,还可以提供各种视讯服务,实现多网统一,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软交换技术使用统一的IP底层网络,将通信业务中单独工作的语音业务、数据业务、视讯业务实现统一,达到高效、灵活、安全利用通信网络的目的。

1.3 软交换技术的结构系统

软交换体系结构分为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层。接入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网络及终端设备的接入,接入层可能包括以下几种设备:中继网关(TG)、信令网关(SG)、网络存储器(NAS)、接入网关(AG)、无线接入网关(WAG)、综合接入设备(IAD)等;传输层是指信息传输的通道,传输层是否通畅决定了用户的网速快慢;控制层是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的设备,其向上链接传输层,将传输层的数据流进行整合,向下链接业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功能,如呼叫控制、语音服务、资源管理等;业务层包括三大服务器即功能服务器、业务服务器、策略服务器。

2.通信网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效率低,维护工作量大

通信网络的使用量巨大,用户群也非常的多,这就使得通信网络发生故障的现象有一个庞大的基数。通常,这些故障都要求专门的业务员或者是技术人员到达现场维修,维护软交换设备的工作量巨大,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现阶段需要时时维护交换设备的需要。外加一些语音服务需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通信网络的瘫痪。

2.2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是现在通信网络的重要问题。软交换技术是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不间断地管理和维护的,但是现在我国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修人员专业素质整体上有待提高,管理质量水平较差、效率较低,不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快速地传达指令,指导各个分局的运营状态。技术管理者应该能制定一套符合软技术发展和维护的管理方法,使得技术人才各司其职,很好的完成其本身的任务。管理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更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这样才能对新业务的整合有效地管理和引领。

2.3 功能较少

在软交换技术没有应用到通信网络上时,大多数的通信网络仅能提供单一的语音业务服务,能够提供视讯、数据业务服务的则很少。即使有提供多种业务服务的,通常每种业务也是采用单独的通信网络。以电力通信网为例,该通信网虽然通过独立网络实现了语音和数据两类业务,但各项业务之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导致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难以互通,难以实现良好的融合。

3.软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3.1 实现多个网统一

软交换体系将多种业务功能融合在一起,可实现多网统一。软交换系统采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提高了网络通信业务应用的范围,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无论是移动通信还是其他的通信业务,实现多网统一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层按标准接口和标准协议相连接,可实现通信网络业务的一致性。

3.2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软交换系统采用一个公共的网络传输平台,工作人员只需定期维护软交换机和应用服务器,保证该公共传输平台畅通无阻即可。使用同一个公共维护平台处理故障比较简单,能够大大提高客户人群各种通信业务的办理效率。业务在一个可共享的平台上进行操作,为快速灵活地提供各种新业务提供了可能。

4.软交换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发展前景

4.1 软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案

软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案可大体分为网络建设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网络建设的初期是公共的网络传输平台,将各个网络得以连接,实现与电话交换网络的互通。网络建设的中期是连接各省电力公司和电话交换网,实现远距离的信号连接和覆盖,将各省的信号传输相连接,建立信号在空间上的全面覆盖。网络建设的末期是将路由器植入各个用户使用环境之中,使第三方的客户终端得以很好地连接。

4.2 软交换技术应用展望

软交换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移动通信领域,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将提高4G 网络的功能性和稳定性。另一个需要开发的就是降低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网络的风险,保障通信网络的通畅,保证通信网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要加快软交换技术省市之间的互通技术,扩大区域的覆盖面,提高通信网络业务的新技术引进。

5.结语

目前,软技术作为即将引领互联网技术革新的新型技术,将逐步引领和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通信网络系统。本文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概念、软交换技术的特点、软交换技术的分层体系结构、通信网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随着相关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结合软交换技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相信软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一定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 防逃费 双向通信技术

在高速公路防逃费管理中,采取双向通信技术,强化防逃费管理,切实保障高速公路业主收费经营权益,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 当前高速公路发展的阶段及防逃费管理问题

1.1 当前高速公路发展的阶段及所面临的挑战或压力

我国高速公路经过约20年时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形成完善的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网,在高速公路网日趋完善的同时,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即偷逃漏通行费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以同一品牌多辆车随机交换通行卡、套牌车辆交换通行卡、单车独自倒卡达到跑长买短的目的;假冒军警车牌;计重模式下利用液压泵、增加虚轴、跳称、走S线达到减少车辆称重的目的等逃费方式,诸如此类的行为进一步增加了高速公路防逃费管理的难度。

1.2 防逃费的管理问题

我国大多的高速公路建设模式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即使用未来的收益建设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但一些不法人员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漏洞和技术局限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逃费,导致高速公路通行费的大量流失,继而达到满足个人利益,却损害了业主或国家的利益。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单车单次通行费的上升,仅通过现有的管理手段(比对分析等)和单系统的方式进行稽核,已不能完全应对全省、甚至是全国性联网所产生的数据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之间较为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速公路防逃费管理中,应用双向通信技术,利用路侧标识单元和复合通行卡之间的相互通信功能,不仅能实现路径标识,而且能对异常复合通行卡进行识别,达到从源头上缩小数据分析的范围,有效解决了高速公路联网情况下需要对产生的大量繁而杂的的流水先进行分类,再进行海量分析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2 双向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优势

2.1 双向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

双向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应用指的是复合通行卡和标识站相互发送有关标识信息,标识站再将信息上传至分中心数据库系统,供收费现场或后台查询使用,具体交互图如图1所示。

2.2 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首先,它不仅复合通行卡的精细化和 智能化管理,而且可以通过复合通行卡上的时间戳对车辆的通过时间进行标记,防止丢卡或倒卡,有效分离出通过复合通行卡进行逃费的车辆,如此在数据源头即极大地缩小了数据分析的范围,进一步减少了后期大数据分析的工作量,并能进一步区分逃费车辆的种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双向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流量调查,流量对账、拥堵预警、出行指导等领域也具备相应的功能;再者,双向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在心理上对逃费行为威慑,使其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时改善高速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与使用效果发挥实际管理价值。双向通信技术不仅能实现接收高速公路主线标识站发出的信号进行路径标识,而且能自动向附近标识站发出信号,使高速公路管理者能较容易掌握逃费车辆的动向和实现复合通行卡的精细化管理。

3 高速公路中应用双向通信技术的策略

根据国内某条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和收费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货车占各种通行车辆的比例仅达20%左右,而收费额却达到50%左右,而客车则恰恰相反。这足以揭示了劳动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并且近年来高速公路偷逃费的车辆大多是货车,原因就在于通行费的额度较大。因此,如何能利用现有的管理手段或技术更好地打击逃费行为,且针对逃费的货运车辆的打逃行动更是迫在眉睫,以下从基础保障、立体式稽核、联动分析处理等方面对双向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防逃费方面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3.1 基础保障

涵盖思想认识和技术管理保障两层含义。首先要在业内取得打击逃费的共识,上下齐心。力保收费秩序正常化。其次是技术管理保障,一方面是发卡规则,对客货车实行区分发卡,即客车发放单向复合通行卡,货车发放双向复合通行卡;另一方面是设备选型,尽量选择市场上主流设备,确保设备的成熟稳定、技术的先进可靠性。再者是设备和合理安装位置,在出入口安装路侧标识单元,用以接收或发送信号,采集相关车辆信息;最后是避免其他客观存在的电磁干扰行为。众所周知,433MHZ段频率属于民用的,其很容易受到已存在的电磁信号的干扰,致使结果不理想。因此,信号覆盖范围和发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受到环境是否恶劣的影响。

3.2 建立全网全时段的稽核机制

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网全时段的稽核可以有效遏制日益猖獗的偷逃费行为,进一步净化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秩序,为司乘人员营造安全、高效、有序的行车环境。事前的稽核是利用具备双向通信的复合通行卡和路侧标识单元可以相互通信的优势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实现对货车的提前预检,如果发现其存在多余的复合通行卡,提示司乘人员上缴,并产生相应的藏匿记录,形成车辆黑名单;事中的跟踪稽核,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车辆侥幸规避检查之后,可以应用沿线路侧标识单元与复合通行卡进行通信,通过路侧标识单元上传的流水数据对车辆实时跟踪,实现实时的打击;事后的全网的稽核,即对事前和事中检查发现的逃费车辆可以进一步形成车辆黑名单,则可在高速公路网任何一个收费站打击逃费车辆,并辅以合法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迫使其遵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收费管理条例和规定。

3.3 建立收费数据分析联动处理机制

在国家相关公路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对高速公路上偷逃费车辆进行打击、惩罚,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开展的打击行动,可同步和地方公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使该类高速逃费车辆无所遁形,增加其逃费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加强媒体的宣传,最大程度的取得社会和民众的广泛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省内、甚至是全国性联网的逐渐实施,利益驱使下的高速公路逃费行为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而且呈现更隐蔽性。因此,当前如何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类似双向通信等相对成熟的现代通信技术为高速公路打逃工作保驾护航,将成为我们高速公路从业人员重点考虑的工作之一,也希望藉次机会,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泗良,黄宇.高速公路路径查询系统的防逃费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2 (06):71-73.

[2]杨迁迁.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制作,2014(08):181-183.

篇4

近年来国内外纺纱工艺手段和设备技术水平不断的进步,对精梳工序梳理度标准也不断提高,当梳理主体设备不断向高速、高效方向研发的同时,对精梳棉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选择正确的给棉方式对提高成纱质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1 精梳机不同给棉工艺的对比

给棉罗拉做间歇回转运动,由连在上钳板处的棘爪带动给棉罗拉上的棘轮运行,棘轮每转过一个给棉长度,给棉罗拉就给出一定长度的棉层。给棉罗拉喂给机构的传动分为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两种形式。钳板机构后退运动中,即上钳板闭合过程中的给棉,称为后退给棉;钳板机构前进运动中,即上钳板开启过程中的给棉,称为前进给棉。给棉的开始时间是由给棉长度的大小决定的。采用后退给棉的给棉结束时间是在钳板咬合时;采用前进给棉的给棉结束时间是在钳板运行到最前的位置,也就是钳板开口最大时。因此如果给棉量确定后,给棉时间就已经确定了。

1.1 后退给棉的工艺过程

后退给棉过程中,钳板开始由最前位置后退时,上钳板逐渐闭合迫使棉层退出顶梳,当钳板向后运动到一定位置时,给棉开始。钳板继续向后退,直至钳板完全咬合,给棉结束。钳板继续后退,此时锡林开始对钳板握持的棉层进行梳理直到钳板退至最后位置时锡林梳理结束。然后钳板向前逐渐开启,当棉层到达分离罗拉钳口时分离结合开始,此时顶梳插入棉层。当钳板运行至最前位置时,分离结合结束,钳板开口最大,钳板开启也就结束了。

从以上工艺可以看出采用后退给棉,每一钳次中各工艺过程相对独立,不会产生干扰现象,因而棉层不会受到顶梳插入的影响,不会出现涌皱问题。

1.2 前进退给棉的工艺过程

前进给棉过程中,当钳板由最前端位置后退时,钳板逐渐闭合,运动到一定位置时,钳板上下钳口完全咬合。钳板继续向后运动到相应位置时,锡林开始对钳板握持的棉层进行梳理直到钳板退至最后位置时锡林梳理结束钳板运动转而变为前进,钳板向前运动上下钳口逐渐开启。钳板向前运动到一定位置时,给棉开始。当棉层到达分离罗拉钳口时分离结合开始,顶梳插入棉层,此时给出的棉层因受到顶梳的阻挡,而被涌皱在顶梳后面,直到顶梳离开棉层,涌皱的棉层再因弹性而挺直。

从以上工艺过程可以看出,采用前进给棉时,由于给棉与分离结合在一定时间段内同时进行,因而给棉开始的迟早和顶梳插入的迟早都会影响到涌皱程度,以及棉层的梳理质量和落棉率。

2 精梳机不同给棉工艺落棉率的对比

精梳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排除梳棉生条中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提高纤维的整条度,从而提高成纱的条干水平和强力水平,并改善棉条强力不均的情况。而且制定精梳落棉率,还影响到合理用棉和成本的高低。

2.1 精梳机落棉率的工艺分析

精梳落棉率与给棉量的关系:当分离隔距为L时,重叠L+a到L-a处于不稳定的棉纤维可能成为落棉也有可能成为精梳棉纤维(a为每钳次喂给量)。假设棉纤维平均分配,则有一半纤维会被锡林梳理掉成为落棉,而另一半被分离后进入棉网。进入棉网的纤维长度 或 。根据经验可以得出,前进给棉是落棉隔距减去喂给量,而后退给棉是落棉隔距加上喂给量。因此在原料落棉隔距给棉量相同的情况下,两种给棉方式的落棉率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2.2 精梳机落棉率计算

前进给棉:落棉率

后退给棉:落棉率

下面就以实例来说明落棉率和喂给量间的关系

(1)前进给棉时:

假设F=45mm,a=5.2mm。由经验公式得:当分离隔距L=15时,K=7.6%;当分离隔距L=17时,K=10.2%。

假设F=45mm,a=5.9mm。当分离隔距L=15时,K=7.2%;当分离隔距L=17时,K=9.7%。

(2)后退给棉时:

假设F=45mm,a=5.2mm。由经验公式得:当分离隔距L=15时,K=15.3%;当分离隔距L=17时,K=18.9%。

假设F=45mm,a=5.9mm。当分离隔距L=15时,K=15.9%;当分离隔距L=17时,K=19.7%。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以下两点:1)分离隔距对落棉率的改变很大。2)前进给棉时,每钳次喂给量越大,则落棉率越低。而后退给棉每钳次喂给量越大,落棉率越高。

结语:通过对两种不同给棉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前进给棉时,给出的棉层部分通过顶梳时产生涌皱,使纤维梳理的长度减小,从而降低了落棉率。因此在原料落棉隔距给棉量相同的情况下,要获得较高质量的精梳棉时,应采用后退给棉方式。

[参考文献]

篇5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大发展出现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更新,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逐渐的深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为社会的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信息化时代下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社会到方方面面,如: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网络设备配置中出现的漏洞以及恶意代码病毒的袭击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危害了社会的信息安全以及公民的隐私安全。因此,本文就当前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由于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产生的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中,黑客对网络安全造成的损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黑客的存在,我们社会的信息安全,公民的隐私安全以及等等方面都遭受着其潜在的威胁。计算机网络高手如果站在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上就能够为我们社会的系统安全,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但是,如果这种技术被心术不正的人掌握,那我们的全体社会都将处在一种“透明”的状态之下,毫无安全和隐私可言。近年来出现的各种事件门就是因此而出现的。

1.2由于网络设备的配置不全而导致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仅仅是需要软件上的更新,同时也需要我们硬件设施上的同步更新才能保证我们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位。但是,当今很多信息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中软硬件同步发展才能保证安全,导致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配置出现或多或少的缺陷,无法正常的满足信息系统安全所需要具备的配置条件,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我们信息系统安全收到威胁的机率。

1.3由于恶意代码病毒的袭击造成的问题

纵观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历次大规模的网络信息安全遭受攻击的事件,都是由于恶意代码的肆意传播导致的。这种恶意代码具有相当高的隐蔽性,能够通过邮件、网页、信息以及各种可以想像的途径进行传播。这种危害有时会是全球性的,有时会是区域性的,这也就足以看出其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危害程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网络信息系统维护安全师的存在来保证安全,同时运用具有高效杀毒软件进行深度清理,解决隐藏在电脑中的威胁。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解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应用

2.1IP技术的出现让不安全因素的游踪可循

IP技术就是每一个计算机用户所使用的对应设备电子地址。在IP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每一位用户设备都具有唯一的不可变更的IP地址,实现所有用户设备相对独立,实现个人的相对控制,保证信息系统的自检功能良好实现;其次,IP技术需要采用QoS协议和实时性协议,只有采用这种协议才能保证信息通讯过程的顺畅;最后,IP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的应用必须就要让用户设备的数据的上传和下载形成一定的点封,保证数据流量是通过数据包的形式实现的,这样有助于信息和数据的管理。

2.2密钥技术让病毒或其他形式的攻击无法破门而入

当今,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可以说是由很多密钥组成的信息网,一种密钥只能打开一种信息。密钥技术的存在使得信息系统中的不同用户的信息得以独立,让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传送,资料保存得以准确无误。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保证了用户信息被非本人破取的低可能性。当前信息系统中普遍使用的是量子密钥技术,这种技术是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保密技术,其准确的保证了信息数据流量的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使攻击者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准确攻破。

2.3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让个人信息更加的“忠诚于他的主人”

防火墙技术是当前计算机技术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主要通过过滤作用以及信息的筛选作用把没有的到防火墙认证的用户排除在外,只保留认证后的用户信息,同时,也就是只允许认证过的用户可以顺畅的进入到系统信息界面获取数据资源。防火墙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仅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还保证了网络的相对洁净,为安全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创造出一个安全、畅通的运行环境。

3结论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多方面的保护,即需要在软件上下足功夫,同时,还需要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设备上下足功夫,保证软件和硬件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因此,本文倡导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来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具有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