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的抚育就没有人类社会。伴随着历史从农业社会演变到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影响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土壤荒漠化、水污染等。当前,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当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是指通过人们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间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从根本上支配着人的行为,制约着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它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共识:第一,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三,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环保口号喊得比较多,行动比较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淡漠
高校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很多还停留在概念和认识上。知道环境保护的大体内涵,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诸如每年世界环境保护的主题、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等具体问题,不知晓的大有人在。基于环境保护基础认识的缺失,许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价值观念淡漠,处于待建立的状态。有些人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态价值观,但是认识不深,价值评判不甚明了,对于日常行为的指导不强,导致大学生整体表现出来的环境保护素质不高,体现在行动上主要是浪费资源和高消费。
2.环保行为功利化,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环保行动大多出现在各种宣传活动上。比如,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为了活动而环保,而在生活中仍然出手阔绰地使用资源。比如,大量使用纸张、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垃圾袋等一次性用品,长流水的水龙头,寝室内的长明灯等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环境保护理念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指导实践。
3.部分大学生浪费行为突出
大学校园内,部分大学生浪费行为突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浪费现象:第一类,饮食上的浪费。食堂里随处可见没有吃完的餐食,宿舍里堆积如山的零食,舌尖上的浪费令人瞠目。第二类,个人生活用品的浪费。在日常用品例如牙膏、牙刷、纸巾、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的使用中,不注意节约,牙膏还有半只就扔掉,牙刷用了1个月就换掉,上洗手间时超过正常需要额度地使用卫生纸,草稿纸写了几个字就扔掉等等。在穿戴用品的使用上不注意节约,鞋子坏了不拿去修,而是直接买新的。衣服穿几次旧了、褪色了,就要换新的。第三类,消费活动中的浪费。在部分大学生中,超前消费、名牌消费、攀比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比比皆是。鞋子要穿耐克,衣服要穿阿迪,手机要用iPhone 等等,让收入不高的家长苦不堪言。第四类是人际交往中的浪费行为。大学是小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增加感情,偶尔互赠礼品,或者请同学吃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同学显然超过了限度。部分大学生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花掉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为和女朋友煲电话粥,每月手机话费超100元。第五类是对于公用资源的浪费。教室里的长明灯,盥洗间里长流水的水龙头,夏天教室里始终转着的风扇等。部分大学生主人公意识淡薄,认为公共资源的浪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经常采取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数额巨大的浪费。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成因分析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价值观念淡漠、环境保护行为功利化、浪费突出等现象,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教育原因以及家庭原因。
1.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并未形成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虽然对国家、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作出了界定,但针对普通公民如何保护环境、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只做了笼统的要求。“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行为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普通公民由于其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差异,对保护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高有低。每个公民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国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并未形成。
2.学校教育中系统生态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熏陶,惟独缺少系统的生态知识学习。生态教育的内容零星散落于思想品德教育、两课、国情和省情教育中,内容少、知识点分散。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钻研考试科目才是王道,生态教育不受重视。同时,有别于其他基础性、意识领域的学科,生态教育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点散落于其他学科之中,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渠道不一,或从书本,或从宣传活动,或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所接受的生态教育的质量良莠不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停留在了解一些基础常识的浅层次,难以内化为价值观,外化输出为环境保护行为。
3.家庭环保教育的“弱视”不可小觑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舒适的环境、方便的设施、随手可取的物质给予我们极大的满足,但对水的无节制使用、长明灯长开不关、随意倒掉的食物等,这些随之而来的浪费随处可见。据统计,城区人口每人每天制造的垃圾约1.2公斤,一家按3口人计算,一个家庭每天制造垃圾约3.6公斤,一年约3.6×365=1314公斤。现代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家庭对子女在物质上的满足是不遗余力的。不断购买的新衣服,堆积如山的玩具和电子产品,各种昂贵的“营养食品”等等,家长给予子女在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不仅造成过度消费,同时也让轻易得到物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和节约。由于自小养成的阔绰的生活习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坚持节俭、环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如何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环保宣传深入人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完善环境保护各专门领域的立法;增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约束公众的行为。一位先哲曾经说过:道德的本质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道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类在经历了温室效应、沙尘暴、水资源短缺、雾霾天气等生态危机后,逐渐认识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通过政策、教科书和报纸、广电、杂志、网络等媒体,深入浅出、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脑髓,植入心田,才有可能促使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学校教育中生态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主阵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加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教育,使其认识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二,在大学公共课程设置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比重。让在校大学生接受更加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升生态教育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第三,在传统“德智体美劳”考评体系中加入对“环境保护”素养的考量,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从制度上引导大学生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3.在家庭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环保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是于细微处见神奇。通过上述法律、制度、道德、媒体、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平,引导家人尤其是大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在身边的小事中践行环保誓言,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减少白色垃圾污染,节约食物,节俭衣着,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践行者。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法律、制度、宣传、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自觉践行环保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6679.htm.
[2]程国斌,张延红,李松田.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6):187-189.
[3]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JaHh4SWYYMDlDgfUEYzbWbzU343ywVqogmNwU9lMkNDwvKOGgfeCdfik1Cw5JFLfKFuVmEuuGT1UOhuKeqorDK.
[4]梅宏.论我国生态保护立法及其完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9-55.
[5]杨平.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09-116.
[6]孙芬,曹杰.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思路[J].学习与探索,2011(6):151-153.
[7]察凤娥.生态文明呼唤生态道德文化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0(18).
[8]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renyushengtaihuanjing/docc/wenmingbrow.asp-id=1522&classid=59.html.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强化环保工作,以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素质的不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差异很大,环境保护仍然很困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现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未来发展中,大学生是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为了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怎样对大学生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是高校环保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必然性
(一)现实环境问题要求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演愈烈。如今,大气污染、河流污染、自然灾害频繁,这都是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1]。要想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这也是改善现实环境条件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好环境保护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能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人们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意识总体水平还较低,片面追求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其环保理论与实践,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努力影响改变其他人的片面发展思想,从而带动全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这也是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教育行业中长远发展。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环境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加到环保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能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面对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以求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关系着人民福祉,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大学生是主力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环境保护能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都会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2017年3月养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3]。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首先,高校要在专业学习中注重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发展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例如,在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回收站”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愿出资购买储存袋及储存箱。回收物品主要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瓶,废纸,废弃塑料制品等,进行分类回收。自主编写环保回收宣传单,面向全校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待回收活动结束,将收集到的物品出售给相关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捐助给山区贫困儿童。通过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不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二)环境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4]。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有利于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思想,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环境保护学习,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自觉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一思想政治课程中,在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联系与发展的哲学理论与思想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接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社会发展、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所学到的思想政治原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资料,结合所学的哲学道理,能够把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同时,能够结合哲学道理,用联系的观点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把环保理论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环境保护与高校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涉及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其中有很多高校专门设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还有一些环境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等。这就使环境保护教育更加专业化、正规化和明确化[5]。在专业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以求与环境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例如:在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中,学生要学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性。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竞赛,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收集资料,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学生自主拟题,教师给出适当指导意见。教师规定出具体设计时间,学生自主确定设计方案,对于疑难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完成设计后,进行阐述与汇报,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设计作品进行适当奖赏。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更能够把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实践活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助于学生切实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环保能力得到提升。
(四)注重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时刻注意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置身于环保氛围中,有助于提高环保教育的效果[6]。首先,高校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如张贴环境保护教育画报,展示环保成果,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等。其次,利用环境保护相关节假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种草活动,环境保护讲座与竞赛,环境保护义务宣传,垃圾分类处理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时刻都能够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从爱护校园环境上升到爱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动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环保教育中,高校要结合专业知识,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真正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布署.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提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1.
[3]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许志刚,周岩,刘智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13(4):127-12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
1.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逐渐兴起,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名称被确定下来。这次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对普及和发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也逐渐达成共识。1975年10月,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环境教育专题研讨会,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对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了规定。1977年10月,在第比利斯举行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该宣言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此后,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组织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这次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环境教育,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兴起的过程,环境教育在世界各国不断普及和深化。
2.环境教育的内容。环境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专业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①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掌握关于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②环境法律法规。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形成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认识,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减少和制止对环境产生的破坏。③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的理论。环境伦理学是建立环境伦理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大学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每一个公民来讲,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教育过程,应根据人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认知特点,对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而大学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对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环境教育是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环境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目的是培养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覆盖所有专业、跨学科的普及式环境教育,教育内容以环境伦理学为主。在校大学生将来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行为习惯对整个社会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实施大学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给大学生保护环境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这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中学环境教育相比,大学环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我国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因此持续开展和普及高校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目前我国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知识肤浅。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不够。
2.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环境保护目的是不断深入研究环境系统,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途径和方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3.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对环境恶化的严峻性还没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需要通过普遍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
4.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以及日常行为习惯不文明的现象在高校中还较为普遍。
5.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参与环保活动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
三、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对策措施
1.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在大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环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够满足他们对环境科学知识的需求。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必选课,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其设置要兼顾各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是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二是专业必选课,如“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选修课要结合各专业本身的特点,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能力。
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生态环保活动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一是以展览、讲座、座谈等形式为主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参与型生态环保活动,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环保事业的自觉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三是利用多种校内宣传媒介定期向学生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在全校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动员学生建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也可以在学生中成立环保协会等,开展环保活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目前高校中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高消费、追求享受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除了要结合环境保护宣传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译.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在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不仅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活,还影响着经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对社会的知识阶层起着决定性的发展方向,其彼此之间的观念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要给予特别的重视,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那么一定要让大学生的具有高度的环保责任感。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大到全球环境,小到区域环境中,存在对人类生存或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干旱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原生环境问题,还有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遭到的破坏。根据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工业废水、废气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种环境保护观念。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有限的资源无法达到人类的要求,所以地球环境遭到了并不和善的破坏。所以,人类要加强环保意识,对于环境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环保意识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一种环保的倾向,其可以另人的行为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觉性和目的性,能够让个体自动的对环境予以保护,自觉的控制个人的行为,以遵守环境规范与符合道德标准。所以,环境保护意识是环保行为的核心基础,同时环保行为也会巩固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环保行为
环保行为是提人们在环保意识的无形支配下对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正确、有利的活动。比如在我们用水时,随时将水龙头关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建立在环保意识之上,环保意识的强烈与薄弱就会呈现出环保行为较多与较少的明显区别。所以,要想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努力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增进环境保护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对策
在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会比较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具有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参与到环保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不过,大学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环境现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能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教学中对于环境教育还达不到现实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便将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打开全新的局面。此外,社会还应该主不断进行引导与促进。
(一)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平台,虽然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一,不过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自然、知识与思维的规律反应。从培养素质的角度来说,所以课程的内容,都需要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各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各专业的特征融入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出台了多条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破坏者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些学校比较看重环保教育,在学校开设了《环境道德》等课程,还有的学校自行创设了示范性环境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了养成式的习惯性练习,加大了环保教育的力度,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也说明了学校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
高等院校对于环境教育除了其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以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从多个方面汲取没有系统的环境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整合和梳理,从而对环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校不仅在环境类业开设课程,还可以在其它专业中开设环境类的通修课或者是选修课。大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教育下,使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识得到正确性的引导,并且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节约与循环再利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环境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以及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深入性。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且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环境教育宣传,这样环境文化无形之中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可以根据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国际上保护环境的一些节日开展组织活动,比如征文、展览、电影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对环境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还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小组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让大学生亲自体验保护环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凤.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6:30-35.
[2]范天森,陈昌春,赵巧华.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6-17+19.
对“假如你是某一落后地区招商引资负责人,面对一项大型投资,可以大力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严重污染,你将如何处理”的回答,分别有42%和31%的学生选择“马上引资,但把工厂建立在远离居民的地方”和“为了环境,不同意引资”,表明各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较为强烈。
三、讨论
(一)影响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大学生的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受社会环境、心理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在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方面存在功利主义,导致了大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与法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此外,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大学生在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方面存在依赖心理,调查中发现48%的学生认为政府在环保中起主要作用,缺乏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还得出,部分大学生虽能够认识和界定环境保护行为和非环境保护行为,但在行动上并没有养成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自身规范和知行关系的统一性。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