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的抚育就没有人类社会。伴随着历史从农业社会演变到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影响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土壤荒漠化、水污染等。当前,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当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是指通过人们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间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从根本上支配着人的行为,制约着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它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共识:第一,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三,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环保口号喊得比较多,行动比较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淡漠

高校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很多还停留在概念和认识上。知道环境保护的大体内涵,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诸如每年世界环境保护的主题、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等具体问题,不知晓的大有人在。基于环境保护基础认识的缺失,许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价值观念淡漠,处于待建立的状态。有些人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态价值观,但是认识不深,价值评判不甚明了,对于日常行为的指导不强,导致大学生整体表现出来的环境保护素质不高,体现在行动上主要是浪费资源和高消费。

2.环保行为功利化,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环保行动大多出现在各种宣传活动上。比如,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为了活动而环保,而在生活中仍然出手阔绰地使用资源。比如,大量使用纸张、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垃圾袋等一次性用品,长流水的水龙头,寝室内的长明灯等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环境保护理念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指导实践。

3.部分大学生浪费行为突出

大学校园内,部分大学生浪费行为突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浪费现象:第一类,饮食上的浪费。食堂里随处可见没有吃完的餐食,宿舍里堆积如山的零食,舌尖上的浪费令人瞠目。第二类,个人生活用品的浪费。在日常用品例如牙膏、牙刷、纸巾、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的使用中,不注意节约,牙膏还有半只就扔掉,牙刷用了1个月就换掉,上洗手间时超过正常需要额度地使用卫生纸,草稿纸写了几个字就扔掉等等。在穿戴用品的使用上不注意节约,鞋子坏了不拿去修,而是直接买新的。衣服穿几次旧了、褪色了,就要换新的。第三类,消费活动中的浪费。在部分大学生中,超前消费、名牌消费、攀比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比比皆是。鞋子要穿耐克,衣服要穿阿迪,手机要用iPhone 等等,让收入不高的家长苦不堪言。第四类是人际交往中的浪费行为。大学是小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增加感情,偶尔互赠礼品,或者请同学吃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同学显然超过了限度。部分大学生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花掉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为和女朋友煲电话粥,每月手机话费超100元。第五类是对于公用资源的浪费。教室里的长明灯,盥洗间里长流水的水龙头,夏天教室里始终转着的风扇等。部分大学生主人公意识淡薄,认为公共资源的浪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经常采取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数额巨大的浪费。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成因分析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价值观念淡漠、环境保护行为功利化、浪费突出等现象,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教育原因以及家庭原因。

1.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并未形成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虽然对国家、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作出了界定,但针对普通公民如何保护环境、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只做了笼统的要求。“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行为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普通公民由于其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差异,对保护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高有低。每个公民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国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并未形成。

2.学校教育中系统生态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熏陶,惟独缺少系统的生态知识学习。生态教育的内容零星散落于思想品德教育、两课、国情和省情教育中,内容少、知识点分散。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钻研考试科目才是王道,生态教育不受重视。同时,有别于其他基础性、意识领域的学科,生态教育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点散落于其他学科之中,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渠道不一,或从书本,或从宣传活动,或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所接受的生态教育的质量良莠不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停留在了解一些基础常识的浅层次,难以内化为价值观,外化输出为环境保护行为。

3.家庭环保教育的“弱视”不可小觑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舒适的环境、方便的设施、随手可取的物质给予我们极大的满足,但对水的无节制使用、长明灯长开不关、随意倒掉的食物等,这些随之而来的浪费随处可见。据统计,城区人口每人每天制造的垃圾约1.2公斤,一家按3口人计算,一个家庭每天制造垃圾约3.6公斤,一年约3.6×365=1314公斤。现代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家庭对子女在物质上的满足是不遗余力的。不断购买的新衣服,堆积如山的玩具和电子产品,各种昂贵的“营养食品”等等,家长给予子女在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不仅造成过度消费,同时也让轻易得到物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和节约。由于自小养成的阔绰的生活习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坚持节俭、环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如何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环保宣传深入人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完善环境保护各专门领域的立法;增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约束公众的行为。一位先哲曾经说过:道德的本质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道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类在经历了温室效应、沙尘暴、水资源短缺、雾霾天气等生态危机后,逐渐认识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通过政策、教科书和报纸、广电、杂志、网络等媒体,深入浅出、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脑髓,植入心田,才有可能促使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学校教育中生态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主阵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加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教育,使其认识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二,在大学公共课程设置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比重。让在校大学生接受更加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升生态教育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第三,在传统“德智体美劳”考评体系中加入对“环境保护”素养的考量,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从制度上引导大学生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3.在家庭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环保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是于细微处见神奇。通过上述法律、制度、道德、媒体、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平,引导家人尤其是大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在身边的小事中践行环保誓言,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减少白色垃圾污染,节约食物,节俭衣着,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践行者。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法律、制度、宣传、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自觉践行环保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6679.htm.

[2]程国斌,张延红,李松田.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6):187-189.

[3]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JaHh4SWYYMDlDgfUEYzbWbzU343ywVqogmNwU9lMkNDwvKOGgfeCdfik1Cw5JFLfKFuVmEuuGT1UOhuKeqorDK.

[4]梅宏.论我国生态保护立法及其完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9-55.

[5]杨平.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09-116.

[6]孙芬,曹杰.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思路[J].学习与探索,2011(6):151-153.

[7]察凤娥.生态文明呼唤生态道德文化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0(18).

[8]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renyushengtaihuanjing/docc/wenmingbrow.asp-id=1522&classid=59.html.

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强化环保工作,以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素质的不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差异很大,环境保护仍然很困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现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未来发展中,大学生是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为了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怎样对大学生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是高校环保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必然性

(一)现实环境问题要求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演愈烈。如今,大气污染、河流污染、自然灾害频繁,这都是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1]。要想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这也是改善现实环境条件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好环境保护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能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人们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意识总体水平还较低,片面追求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其环保理论与实践,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努力影响改变其他人的片面发展思想,从而带动全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这也是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教育行业中长远发展。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环境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加到环保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能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面对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以求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关系着人民福祉,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大学生是主力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环境保护能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都会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2017年3月养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3]。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首先,高校要在专业学习中注重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发展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例如,在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回收站”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愿出资购买储存袋及储存箱。回收物品主要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瓶,废纸,废弃塑料制品等,进行分类回收。自主编写环保回收宣传单,面向全校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待回收活动结束,将收集到的物品出售给相关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捐助给山区贫困儿童。通过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不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二)环境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4]。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有利于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思想,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环境保护学习,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自觉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一思想政治课程中,在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联系与发展的哲学理论与思想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接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社会发展、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所学到的思想政治原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资料,结合所学的哲学道理,能够把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同时,能够结合哲学道理,用联系的观点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把环保理论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环境保护与高校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涉及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其中有很多高校专门设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还有一些环境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等。这就使环境保护教育更加专业化、正规化和明确化[5]。在专业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以求与环境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例如:在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中,学生要学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性。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竞赛,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收集资料,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学生自主拟题,教师给出适当指导意见。教师规定出具体设计时间,学生自主确定设计方案,对于疑难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完成设计后,进行阐述与汇报,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设计作品进行适当奖赏。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更能够把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实践活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助于学生切实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环保能力得到提升。

(四)注重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时刻注意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置身于环保氛围中,有助于提高环保教育的效果[6]。首先,高校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如张贴环境保护教育画报,展示环保成果,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等。其次,利用环境保护相关节假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种草活动,环境保护讲座与竞赛,环境保护义务宣传,垃圾分类处理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时刻都能够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从爱护校园环境上升到爱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动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环保教育中,高校要结合专业知识,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真正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布署.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提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1.

[3]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许志刚,周岩,刘智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13(4):127-128.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

1.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逐渐兴起,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名称被确定下来。这次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对普及和发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也逐渐达成共识。1975年10月,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环境教育专题研讨会,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对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了规定。1977年10月,在第比利斯举行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该宣言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此后,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组织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这次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环境教育,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兴起的过程,环境教育在世界各国不断普及和深化。

2.环境教育的内容。环境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专业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①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掌握关于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②环境法律法规。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形成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认识,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减少和制止对环境产生的破坏。③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的理论。环境伦理学是建立环境伦理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大学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每一个公民来讲,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教育过程,应根据人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认知特点,对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而大学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对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环境教育是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环境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目的是培养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覆盖所有专业、跨学科的普及式环境教育,教育内容以环境伦理学为主。在校大学生将来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行为习惯对整个社会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实施大学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给大学生保护环境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这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中学环境教育相比,大学环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我国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因此持续开展和普及高校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目前我国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知识肤浅。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不够。

2.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环境保护目的是不断深入研究环境系统,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途径和方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3.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对环境恶化的严峻性还没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需要通过普遍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

4.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以及日常行为习惯不文明的现象在高校中还较为普遍。

5.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参与环保活动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

三、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对策措施

1.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在大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环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够满足他们对环境科学知识的需求。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必选课,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其设置要兼顾各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是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二是专业必选课,如“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选修课要结合各专业本身的特点,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能力。

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生态环保活动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一是以展览、讲座、座谈等形式为主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参与型生态环保活动,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环保事业的自觉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三是利用多种校内宣传媒介定期向学生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在全校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动员学生建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也可以在学生中成立环保协会等,开展环保活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目前高校中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高消费、追求享受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除了要结合环境保护宣传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译.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在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不仅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活,还影响着经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对社会的知识阶层起着决定性的发展方向,其彼此之间的观念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要给予特别的重视,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那么一定要让大学生的具有高度的环保责任感。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大到全球环境,小到区域环境中,存在对人类生存或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干旱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原生环境问题,还有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遭到的破坏。根据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工业废水、废气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种环境保护观念。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有限的资源无法达到人类的要求,所以地球环境遭到了并不和善的破坏。所以,人类要加强环保意识,对于环境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环保意识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一种环保的倾向,其可以另人的行为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觉性和目的性,能够让个体自动的对环境予以保护,自觉的控制个人的行为,以遵守环境规范与符合道德标准。所以,环境保护意识是环保行为的核心基础,同时环保行为也会巩固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环保行为

环保行为是提人们在环保意识的无形支配下对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正确、有利的活动。比如在我们用水时,随时将水龙头关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建立在环保意识之上,环保意识的强烈与薄弱就会呈现出环保行为较多与较少的明显区别。所以,要想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努力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增进环境保护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对策

在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会比较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具有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参与到环保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不过,大学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环境现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能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教学中对于环境教育还达不到现实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便将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打开全新的局面。此外,社会还应该主不断进行引导与促进。

(一)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平台,虽然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一,不过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自然、知识与思维的规律反应。从培养素质的角度来说,所以课程的内容,都需要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各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各专业的特征融入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出台了多条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破坏者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些学校比较看重环保教育,在学校开设了《环境道德》等课程,还有的学校自行创设了示范性环境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了养成式的习惯性练习,加大了环保教育的力度,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也说明了学校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

高等院校对于环境教育除了其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以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从多个方面汲取没有系统的环境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整合和梳理,从而对环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校不仅在环境类业开设课程,还可以在其它专业中开设环境类的通修课或者是选修课。大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教育下,使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识得到正确性的引导,并且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节约与循环再利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环境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以及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深入性。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且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环境教育宣传,这样环境文化无形之中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可以根据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国际上保护环境的一些节日开展组织活动,比如征文、展览、电影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对环境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还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小组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让大学生亲自体验保护环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凤.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6:30-35.

[2]范天森,陈昌春,赵巧华.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6-17+19.

篇5

对“假如你是某一落后地区招商引资负责人,面对一项大型投资,可以大力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严重污染,你将如何处理”的回答,分别有42%和31%的学生选择“马上引资,但把工厂建立在远离居民的地方”和“为了环境,不同意引资”,表明各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较为强烈。

三、讨论    

(一)影响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大学生的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受社会环境、心理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在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方面存在功利主义,导致了大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与法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此外,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大学生在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方面存在依赖心理,调查中发现48%的学生认为政府在环保中起主要作用,缺乏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还得出,部分大学生虽能够认识和界定环境保护行为和非环境保护行为,但在行动上并没有养成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自身规范和知行关系的统一性。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要途径    

篇6

关键词 :环境意识;个人利益;环保行为;环境成本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力。对环保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公民来说,既是依法维护自身在环境问题上应当享有的权益的需要,也是环保运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基础。同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促进个体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方法,从而有利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与环保行为的实施,同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途径。

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在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展开,有三种基本理论。第一种是德国学者Diekmann和Prei?sendorfer(1992)提出的“低成本理论”。第二种是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In?glehart)提出的“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1977)。第三种是施瓦茨(Schwartz)的“规范—行动”模型,认为人们的认知方式即对环境问题的归因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

国外早期的研究都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环境意识或环境态度的重要维度。但是国内由于关于环境行为或环境意识的测量争议较多,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比较零散,但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已具备一定规模。国内关于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资料对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综合文献发现,研究者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证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关于利益价值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应当进一步研究。

一、概念界定

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就是说,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环境保护行为也称“环境友好行为”或“环境适宜行为”。简而言之,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本文所指的环境保护行为是指个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的有利于环境的各种行为,比如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处理等,简称为日常型环境保护行为。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个行为领域: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是指个人在私人领域内,无需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的环境行为,如清洗餐具时的节水习惯、购买环保型洗衣粉、废旧电池放到回收处等。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有他人在场,并需要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环境行为,如与他人讨论环保话题、参与环保社团或环保活动、为了环境问题进行上访、投诉等。

本文中个人利益表示在有环境行为产生时,个体在此类行为上要付出的总代价和总收益。其中按来源分类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按利益本身的性质分类则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而我们本次研究的主导在于探讨大学生个人直接利益对于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二、调查与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与修改

问卷总共包括4 部分,人口学资料(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7方面)、环保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态度)、利益成本。问卷的题目类型为封闭式问题,环保行为部分的回答方式:经常如此、偶尔如此、从不如此,分别赋值3分、2 分、1 分,而环境意识(参考NEP 量表)、环境成本(André Hansla,2011)部分的回答方式为Likert 5点量表式。

问卷初步编制完成之后,先发给了6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在预测问卷回收时请求被试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针对回收的问卷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信度为0.569偏低。随后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对问卷进行调整修改,最终确定环境行为部分包括7题、环境意识包括16题、利益成本包括5题。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经过修改之后,重新选取被试进行第二次问卷的发放。本次被试为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200 份,有效回收问卷194份,有效率97%。

3.结果分析

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平均分(2.465)明显高于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得分(2.146),且通过T检验显示大学生在公私不同领域中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差异(p=0.000)。即大学生更多地在私人领域中从事环境友好行为,较少从事公众参与意识的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可见,目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

表2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直接成本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价值观有较好的负相关(-0.629)和环境态度有较好的正相关(0.642),但是直接成本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系数不显著,结构效度一般。在环境意识的问卷中,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高,即在除了行为外,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的认识和评估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在日常生活中,数据表明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比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发生的频繁。虽然从其平均值无法直接看出,但从其标准差可以看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大都集中在“经常如此”和“偶尔如此”之间。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几乎成一条直线分布,行为发生分散。

在环境意识的测试中,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高,即在除却行为外,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的认识和评估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

在最后一栏中,数据表明面对直接的利益损失时,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向“无意见”靠拢。

表3 为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所处的层次对环境行为与直接成本的影响方差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所处的层次对环境行为与直接成本的影响,对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影响较大(sig=0.040),同时对公共领域的影响却几乎没有。回归系数为-3.583,说明经济特征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反而比来自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由此我们推论,对于家庭环境相对贫困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注重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避免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家庭相对较好的大学生有可能存在对资源不重视的情况。

三、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原因

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的原因有三点:(1)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相对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而言,花费的代价会更少。比如时间代价,在私人领域,大多数的环境行为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的。而在公共领域,则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其所具有的团体性间接地说明了此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秩序性。甚至上访、投诉这些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可能还会牵扯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2)由于我国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在比如像公益环保、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中,大部分公民都不能对其有正确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甚至鄙视和嘲笑从事这种行为的人,从而导致了小部分有心进行环境行为的人产生迟疑,影响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发生。(3)在此次调查的人群中,大部分被试家庭条件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自身家庭的状况,使得其更多地倾向于花费时间从事其他的事情,从而为以后的创造物质利益打下基础。

四、大学生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

由于此问卷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故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偏高没有面对直接的利益损失时,他们对于环境行为和环境政策的看法赞成度提高。在面对利益损失时,大学生也会更多地去考虑成本问题。虽然,环境状态的提升是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种间接价值,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现状下,人们更多地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即“后物质主义”人群。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我们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现状,以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人们也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和不破坏环境,讲究文明生活,保持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意识和行为却遭到了个人利益的无限限制,当经济利益产生时,行为就将发生改变。就像前人的研究一样,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环保意识的高低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个人的利益与环保行动需要付出的个人成本却真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现在社会重视的,现代的教育在不断加强意识层面的教学上也应该加强对行为的直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André Hansla, Tommy G?rling, Anders Biel (2011),Attitude toward environmental policy measures related tovalue orientation[J]. 美国:New Environmental Theories,11-15.

[2]Diekmann, Andreas,Preisendorfer, Peter(2001),Umweltsoziologie.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M].

[3]Ronald FInglehart (1997), The Silent Rev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任莉颖.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杨明,主编.环境问题和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9-113 .

[5]吴祖强.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7):13-16.

[6]刘计峰,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当代青年研究,2008:8-17.

篇7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学院

篇8

高校举例

在浙江财经大学,今年的公选课开出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科技概论》等环保教育课程,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几乎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其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公选课的主讲老师是学校思政部李秋华副教授。与别的课不同,李秋华从不在课前点名,只要到时间,她就和往常一样开始讲课。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等是李秋华课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她会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和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述环保知识,她的课堂,专题展示环节总是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我会布置十个专题,你们可以用小品、演讲、PPT演示等方式来展示。”李秋华布置的这10个专题,包括了关注家乡的河流、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还可以组团制作课件。展示结束后,李秋华会根据学生制作的专题进行交流,大家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李秋华说,虽然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但还是提倡学生将环保用到实践中去。因为理论知识了解的多只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南昌航空大学早在2003年就开设“环境保护”的公选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他们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认识,同时有助于今后工作中解决所碰到的环境问题,目前累计选修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由于选课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课时只有20学时,因此学校把该课程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即根据教学大纲与受教育学生的背景,将“环境保护”课程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改为系列讲座形式,讲座的主题与各章内容相吻合,系列讲座的主讲教师分派学校环境工程各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精英承担;要求授课教师的研究与教学背景与该章节主题方向相同或接近,做到各尽其能。该课程受到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稳定在90分以上。

此外,十堰职院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该校于2012年开设的48门特色选修课之一,也受到该校学生的青睐。该课程旨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并学习科学操作技能,使其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对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深远意义。

篇9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xx年x月x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最新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二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小吃街路旁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小学学校门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4、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篇10

现阶段,人们享受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他们也在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以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概念为契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当下环境教育的问题。众所周知,环境治理的关键和难点之一,就是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责任认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下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是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理应成为绿色消费的楷模、环保的先锋[1]。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现阶段许多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环保知识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

2.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

一直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一方面,“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的呼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3%左右,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将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有责任顺应时代的呼声,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而当前情况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欠缺、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2]。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也有以下三点:首先,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乃至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环保观念;其次,由于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未接受过专门有效的环保训练,大学生环保教育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再次,大学生的环保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力远远不够。

3.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根据笔者对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的调查走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3.1善用媒体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利用手机、电脑、阅览室等途径来获取课外知识是许多大学生不二选择,并且媒体一直是对他们进行号召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但目前我们社会媒体的绿色报道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一是有关媒体有必要效仿《南方周末》,通过每期推出的“绿色”刊面等一些固定版面和节目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二是媒体有意识对学生减少某些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以奢侈浪费和资源消耗为主题的话题,避免他们一方面喊着“环保”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浪费行为。

3.2 善用课堂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如果高校能够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现在高校教育中,除了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的学生,能够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很少。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来普及环保是很有必要的:一是高校可适当把环保列为必修的课程,规定学分、配备师资力量,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在高校中普及开来,让“环保进课堂”落到实处;二是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环保课程列入教育计划,制定措施,增加投入,加强监督反馈;三是教师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善于发现和结合,把环保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到各类教学中。总之,环保教育进课堂,可作为高校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最主要的途径。

3.3善用社团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里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且一些环保社团正在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组织,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活动来推动环保事业。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认知[2]。首先,可对这些环保社团进行较为专业化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成长期遭遇枯萎;其次,鼓励环保社团利用自己小、巧、智、精等特点展开操作性强、容易成功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建立环保网站、开通环保微博,在校园里组织绿植领养等活动;另外,要特别加强高校环保社团与民间环保社团的沟通,学习,与交流,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3.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环保队伍建设还体现在志愿者组织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80后,90后志愿者们的笑容,“利他、自愿、不为报酬”的志愿者逐渐成为了一流行的团体,而在全国8000万的环保志愿者中,青年大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要加快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的步伐。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因势引导地加强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们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大学生们热情投入,具体可借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一定的回报作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成类似的奖励机制。

4.结语

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尤为重要。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环保教育策略,能为培养大学生成为我国甚至全人类环保事业的中间和骨干力量建言献策。(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99-02

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将是国家未来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与作用

1.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

目前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环境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环境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的教育活动。高校环境教育往往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之中,较之专业教育覆盖面更广。

2.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

首先,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1]。因此,高校加强环境教育能够影响和增强高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实践,进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其次,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按照环境规律行为,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能仅靠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还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来实现。虽然高校学生都比较关心环境,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中贯彻低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引领者。因此,需要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其法制观念,通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领军者,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状况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体系,以及个体对待自然界和环境的明确态度[2]。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决定了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环境价值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还是生物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抑或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孔子曾提出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其意为克制自我,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高校环境教育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学生形成利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既能自律又能他律,以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宋悦华在《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中也得出结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由是,对大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而且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环境行为是个体从事的有关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对环境影响如何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它与环境意识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行为;其次,它往往要受到客观环境、自我需求等的影响。所以,环境教育不但要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要密切关注客观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等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三、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

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环境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环境知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环境伦理的教育、环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环境行为和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基本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附、相互支撑的。

1.环境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目前学界流行的各种环境价值观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进行辨别,进而形成自己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第一,要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相联系而非孤立地看待环境价值观问题;第二,要关注环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把环境价值观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社会整体的分工和配合;第三,可以把环境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成为常态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状况调研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走入环境,让学生在与自然联系密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水平;第二,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贴近生活,倡导科学、健康、适度、节俭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巩固和提升。

3.环境行为教育

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一种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实施对环境有益的行为,抵制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内容丰富,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从日常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使用环保餐具、垃圾分类收集、节约用水、适度消费、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也可以大众媒体宣传教育的手段向学生明确列举出哪些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尽量避免该类行为。

四、高校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1.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中

环境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之初就应该有统一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第一,高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二,高校环境教育欲达成的目标;第三,高校环境教育采用的具体形式、实施途径;第四,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预算。通过这样的计划,有的放矢地把握和实施环境教育。

2.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被美国和加拿大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入高校的日常文、理、工科等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让其关注环境保护。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渗透式教学的显著特点[3]。既然强调的是渗透,就必须注意教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放下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去搞环境教育。

3.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西班牙的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在环境中的活动、关于环境的活动和为了环境的活动”[3]。可以设立丰富的环境教育场所,包括各种野外活动中心、课外活动基地,如农场学校、生态教室等,让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和参与实践中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提高环境意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要保证高校环境教育资金的充足,必须想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社会融资。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具体可以由政府拨款、环保团体投入、社会公众捐款、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愿支持等部分构成。为了让高校环境教育资金能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机制措施,确保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教育的实施上。

5.建设师资队伍

据调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已有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成功进行高校环境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由大学本身和专门教师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未来从事高校环境教育者必须在高校接受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且应当获有学位,方可从事专业环境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高校应当定期组织由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估体系,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师德。这些举措如果应用得当,必将会为高校培育出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通、师德高尚的优秀的环境教育队伍,保障环境教育的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简介]闾振华(1965- ),男,四川郫县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喻晴(1980- ),女,湖南宁乡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77-02

电影是一门视觉化的艺术,表达了人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信仰、礼仪、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的东西;其中蕴涵了许多关于家庭、爱情、和平、自然以及人性等方面的哲理。电影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观念,也在改变这个社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批美国电影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规划未来人生及塑造良好品格阶段的大学生,其影响更为强烈。如何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美国电影,遏制其消极因素,从人生、情感、社会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挖掘其积极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一、美国电影中反映出的美国文化

美国电影反映出的文化有很多,如反映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超人》,带有忧患意识且引起人类思考的《2012》,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宣扬环境保护重要性的《阿凡达》等。美国电影以影像为手段反映出国家社会民众的人文价值观、生死观以及自然观等。

1.富有英雄情结的个人价值观。英雄情结是人类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它给人类的精神上带来了巨大激励与希望。英雄情结展现了理想人格的真善美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使现实生活中感到沮丧与失落的人勇敢地相信自己,追寻自我的超越。《超人》主人公就是被赋予强烈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他坚强勇敢、善良坚韧,而且神通广大,不仅能力挽狂澜,更能够慰藉并鼓励那些受过伤害的人,是一位美丽的心灵使者。他人生价值观明确,又拥有完美的品格。超人形象的成功塑造让我们了解到,美国人推崇的独立自由的个人价值观中带有强烈的英雄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式的人物可以挽救人类与社会于危难。像《超人》这种反映英雄情结的个人价值观的美国电影还有很多,比如《独立日》《爱国者》等。

2.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个人超越了自身的利害、荣辱和成败,将社会和国家的前途萦系于心,对社会国家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2012》公认为是一部灾难片,它是美国人对未来可能性自然灾害的担忧。故事背景为一段玛雅文明的记载,2012年将是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候,12月21日世界末日将会到来。片中运用了大量特效做出了许多世界毁灭的逼真场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和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痛苦与挣扎;最终那些历尽磨难、登上方舟的人远离了灾难,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对未来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像世界大战、冷战和911事件等,在经历了众多战争与灾难后,美国人想象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他们想象出了战胜危机的办法和勇气。像《2012》反映美国人忧患意识的电影还有《后天》《天地大撞击》等。

3.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认识、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许多的天然自然变成了人为自然,但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均衡状态,而且程度愈加严重。《阿凡达》虽是一部融入诸多3D特效的科幻电影,其主题思想却在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纳美人与自然界平等相处,相知相依,共生共荣;而地球人却在开采那里的矿藏,破坏纳美人的家园,最终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影片警示我们:人类必须像纳美人那样爱护自然,才能真正拥有并利用自然,从而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像《阿凡达》宣扬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影片还有《人猿泰山》《南极大冒险》等。

二、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面对社会的转型,社会现象纷繁芜杂,高校学生也受之影响。21世纪头十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考。我们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更要发现学生思想状况所反映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1.个人价值观的缺失。我国当下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这必然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无法科学客观地对待分析问题,心无远大志向,造成了个人价值观的丢失;有的学生即使有理想,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极具狭隘性。加之近些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包括情感、就业、经济等多方面,这必然会使学生遭遇不同的心理问题,从而在人格形成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2.对国家与自身的未来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大学生对国家与自身的未来发展普遍感到担忧,但对潜在的危机情况认识不足。如国家的腐败问题、人际关系冷漠、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生产力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等。比如大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开采利用资源也应是有限制的,但他们不会去过多考虑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及制止措施与保护手段。再比如,学生看到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而在学校接受的却是许多积极的教育观点,于是便有了对自己未来的忧虑,但却不会因为忧虑去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规划。

3.高校环保素质教育的忽视。当下我国许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环保类课程,而且大部分专业很少提到环境保护。高校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偶尔会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但很零散表面化且不成体系,仅有些校园、宿舍的卫生管理或垃圾清理的义务劳动还有点实际意义。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环境保护的概念,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他们以为环境保护就是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以及保持校园宿舍环境的整洁,从此可见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极不深入,过于肤浅,这是很多高校忽视对学生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结果。

三、美国电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

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讲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利用电影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凡是带有英雄情结的美国电影无疑都在给我们透露出一个讯息,就是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 它表现为,利用自己的智慧判断力、个人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及创造性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决心、坚持和努力以实现个人目标;而在这过程中优秀人格也会被充分塑造出来:诚实、忠诚、有正义感、责任感、敢担当并且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正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

首先,教师要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知识和信息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对未来对社会有客观的认识与判断;并且要利用自己创新性思维并结合社会的需求,树立自己的个人目标,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培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如果要持续发展,要能够培养出造就出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命运具有终极关怀的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增强我国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很多美国灾难片都充分表现出美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忧患意识,这是由美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这些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虽然在观众面前呈现了许多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但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人类在面临灾难时的智慧与勇气。这是我国高校工作者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国高校学生缺乏对国家对个人未来的危机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充其量是对未来可能危害或灾难的一种担忧,表现得很肤浅,缺少实际意义。

作为高校老师应当采取一些策略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设置一些挫折和困难,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无忧无虑,学习环境比中学宽松得多,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我们必须为他们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磨砺他们的意志。比如,用一些历史典故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没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没有灭吴复国的事迹;没有西方炮轰古国大门,就没有从腐朽的封建制度下觉醒的中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与贫穷,就不会有、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生。在教育学生时,要利用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我们如果缺乏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的忧患意识,沉醉在以往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必将会陷入困境。

3.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环保素质的教育。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电影在美国是很受关注的。影片告诉我们,只有建立了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观,引导科学技术向环境保护方向发展,才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危机,便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以香港为例,高校采用跨课程教学法来推广环境教育,由此使环境科学知识在学生中间传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并使其转变了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为了方便物品回收再利用,学校里放置了许多垃圾分类箱,可供废旧电池、光盘、硒鼓等废品的回收;学生社团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讲座、环保信息展览、旧物回收推广计划及售卖有机食品等。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可以借鉴香港高校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措施,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以此推动高校环保素质教育的进程。

美国电影中反映出的各种文化,如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对国家及个人未来的强烈忧患意识、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这些思想都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与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观的缺失、危机意识不强以及高校对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缺失,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借鉴美国电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理应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阿拉坦其其格.高校环保教育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25).

[2]陈德社,汪学玲. 高校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9).

[3]秦宁.浅议美国电影中英雄情结的现实特征[J].大众文艺,2009(5).

篇1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是加强环境保护,而加强环境保护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们的环境素质。

一、影响大学生环境素质提升的障碍因素

当前,受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环境素质水平的现状与社会所期望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环境知识不足、环境道德水平偏低、环境认知程度不够和环境法制观念滞后等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已有的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影响大学生环境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于:

1.教师队伍的环境素质水平偏低。随着高校环境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环境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这为提升大学生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师资队伍不应仅是规模的扩大,还应有质量的提高。当前,广大高校教师对提升自身环境素质水平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很多教师未能对环境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甚至很多环境专业教师也只是为应付工作而教学,严重影响到向大学生传授环境知识。

2.环保实践活动缺乏。实践是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广大高校为响应国家关于环保的方针政策,定期举办如春季植树,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等环保活动,这对提升大学生环保认知程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财政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更多有利于大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感受环境破坏的相关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3.监督保障制度不完善。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应的监督、保障制度并未能随之得到健全,典型的如高校针对非环境专业没有确定的环境素质考核制度,缺乏固定的环境素质考核标准,对于大学生提升环境素质缺乏相关的奖惩机制等。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素质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把建立健全环境素质教育的监督、保障制度作为重点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环境素质的对策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更加重视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质,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环境素质提升的各种因素,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1.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教师队伍作为传授环境知识的主力军,是将环境知识传达给大学生的有力推动者,不断提升教师的环境素质,有利于向大学生有效传达环境知识。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提升教师的环境素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对环境知识的重视程度,促进其对环境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学习。在日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间和不同专业间的教师相互听课学习,使环境类课程的教师不断重视课堂教学,保障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有效接收。在学院教学工作的业绩考核中,要提升环境类课程教学的考核标准,对环境类课程教学的先进教师应给予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提升他们的环境素质。高校应通过与社会积极合作,广泛建立大学生环境保护实践基地,有效拓宽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平台。通过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和环保宣传活动中去,促使他们把自身所具有的环境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环境认知程度。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讲卫生、爱公物、节约水的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环境道德意识。

3.建立环境素质教育制度体系。制度是使行动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切实提升大学生环境素质,实现环境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保障制度。在教学考核中,要建立定期的环境知识考核制度,使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重视程度,又能增加任课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程度。在日常教学中,要严格出勤制度,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出勤管理,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量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对教师的环境素质培训制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的提高。在对大学生提升环境素质的激励方面,应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如将环境素质水平列入到发展党员的考核中,确立环保模范和环保标兵评选标准等,不断激励大学生提升自身环境素质的积极性。

按照十精神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不断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进而推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