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日趋严重,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引起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同时发展与环境又是对立的统一体,发展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又不能离开发展。环境管理与研究如果离开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开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离开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强环境管理必须对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方针政策,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控制和解决。
(一)环境管理要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服务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要充分发挥其相互促进的一面,同时还要限制其对立的另一面,做到既保护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做到自然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才会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还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引导、调控、推进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行环境经济综合决策这一环境管理的关键环节,运用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可持续发展,进而来大力推广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才能却保环境产业正常而有续的发展。
(二)从宏观、整体、规划上研究解决环境问题
1.环境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环保部门的事,而是地方政府乃至国家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只有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这个问题,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控制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局部地区、个别环境问题的治理是解决不了整个环境问题的。只有各地方、各部门步调一致,协同作战,才能做好环境保护
工作。
3.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必须采取综合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控制和解决。综合利用多学科研究成果,采取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教育等手段,加强环境管理,解决环境问题。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体系与制度
(一)环境标准的体系与制度
环境标准体系与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因为要保护和管理环境就必须对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作出统一的规定,环境标准的体系就是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身健康,而统一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出的量值规定。环境标准体系与制度则是关于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制定和实施的规定。
(二)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法,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影响范围及其后果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的活动。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环境监测实行日报、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的报告制度。
(三)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资源规划,是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资源规划制度是关于这种规划的编制、内容、执行等事项的法律规定。制定环境资源规划,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严格执行,是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措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保护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并把环境质量的好坏作为政绩的考核和干部的任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
(五)“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这是我国独创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衔接的,预防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这项制度的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三、环境保护的问题所在
(一)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有关能源、环境的各项法规制度名目繁多,研究结果政策建议更是林林总总,但是仍然不能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正是因为各项法规制度名目繁多才给污染户们钻了空子却无法予以惩治。
(二)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许多地方,往往因地方经济保护的干扰,一些排污大户同时是利税大户,轻易便能轻易避开法律追究。比起加速实现工业化,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显得不够重视,因此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环保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和环保发生冲突,往往是后者服从前者。
(三)缺乏技术支撑.
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部门是专业性要求很强的部门。可是我国地方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结构却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所以,即使有了法律作为武器,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基层环保部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加强和采取环境保护制度的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大量事实证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
(二)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通过环境信息的公开化,才会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
(四)建立环保投融资体系
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管理模式,已被广泛的适用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政府部门也不例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加剧,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大了专项资金的投入,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比较混乱,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绩效管理的应用,可以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进不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效率,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
一、绩效管理概述
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结果涵义。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管理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产出、结果和后果。这个过程中,产出主要是指专项资金投入具体的项目所产生的一些产品、服务,结果就是项目实施后产生的一些后果,讲述的是直接的影响效果;后果则是指项目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二,过程涵义。从过程方面来进行理解,和该项目结合,绩效主要是指在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中进行管理,包括个人绩效、组织绩效。第三,能力涵义。从绩效的定义可见,本身反应的也是一种能力。在项目中,主要是指进行资金规划和使用的能力,进行绩效管理,目的的为了对相关人员和组织进行督促,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绩效管理主要是一个多方位的督促,实现多重利益的统一。在环保专项资金的应用中,进行绩效管理,可以分为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等几个阶段,然后进入深入的探究,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环保部门在进行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具有的职能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可以对专项资金的流向进行选择和调整,明确资金使用的结构,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第二,承担环保部门在资金使用管理的基本耗费。其中,最明显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的配置方面,它是政府环保部分能力的表现,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基础,是资金使用的主管部门。
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项目申报不规范。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和严谨的监督制度、赏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的现象,加大了资金管理的难度。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信息透明度低,没有进行实时公开,不利于外部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第二,资金配置不科学。在资金的配置中,环保部门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决策时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没有科学的决策依据,主观色彩比较浓厚,配置比较随意。在使用中会出现违规使用的现象。而且在资金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资金没有全部应用到项目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花费。第三,使用过程监督不到位。在资金使用中,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不能从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督促,容易出现资金的浪费,应用效率低。第四,资金使用结果评估不到位。在评估中,只注重对项目的完工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结果也不科学。在评价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项目的实际经济效益、长远影响效果等。
三、绩效管理下的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体系思考
在实际的资金使用中,环保部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执行。首先,就是进行环保项目的选择和把关。对于申报上来的项目要进行科学的审核,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保证情况的真实性。如果申报项目比较多,在完成真实性审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环保问题的严重性进行决策。其次,进行资金的划分和配置。这个过程,需要环保部门根据项目的大小和项目的申报方式,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接下来需要对资金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和管理人员,进行环保项目的实时监督,定期评价项目绩效。最后按照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项目实施情况的验收,落实各方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细节方面做一些创新,提升资金管理的能力。
(一)管理变量的控制
第一,目标管理。在该项目的实施中,主要重视的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成本的控制,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做好公共服务,提高环保质量。
第二,产出管理。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一些阶段性的文本成果,例如国家的相关政策、项目评价结果、施工进度、成本控制等。
第三,结果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的实现程度,需要把长远影响、后期效益考虑在内。
(二)使用过程的控制
第一,前馈控制。简单的说,就是做好资金控制的前期准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模式,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造价成本控制管理,设定总额。然后根据数据,进行资金的划分,制定各个阶段的目标。
第二,配置控制。在进行项目申报的时候,要明确具体的绩效目标,根据国家相关的管理措施,确定详细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措施。因此要规范项目的制度,做好项目的有效评估,提高资源配置的能力。
第三,过程控制。主要指的是对资金的使用过程加强控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建设预期目标,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对每个环节进行资金的控制,使用结果要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明确和调整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第四,反馈控制。做好资金使用的最终评价和问责。在进行问责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问责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环保部门自身工作的监督和问责。建立以资金使用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反馈。
结语:绩效管理在当今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地方环境专项资金的使用中,要加强绩效管理,改进传统模式中的不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生态保效益。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环境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如何不断提升我省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体现环境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此背景下,环境信息化开始了探索的脚步,利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多元化作用,实现环境数据的集中管理、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再造、信息的挖掘与共享、数据资源的关联与整合,提高环境保护核心业务的工作效率,是环境信息能力建设需要完成的阶段目标,对促进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暂行)》文件要求,为了解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摸清我省环境信息化水平,省环境信息中心自2009年开始,就每年组织一次对省市县三级的环境信息化现状调研,通过几年的积累,基本掌握了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并得出如下结论:
1.1 环境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南强北弱的局势,核心业务系统多头建设情况严重我省环境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起步较早,管理体制和人员配置相对健全,环境核心业务系统功能相对完善,信息服务能力水平较高。反观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大部分地区受经济成本的制约对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足,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果总体巩固不够,机构、人员队伍不稳定,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较弱,信息化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省、市、县三级独立开发本级业务系统,对各自系统分散管理,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考虑、形成合力,致使业务系统散乱、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同一类系统,存在多级投入、重复建设的情况。基层的业务工作人员为满足上级的业务需求往往要使用三、四套同类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填报,大大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还导致环保系统内部数出多门、数据不规范、不科学,对环境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1.2 环境信息化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体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我省环境信息队伍非常薄弱,信息化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目前省市两级环保部门专职信息工作人员不到50人,很多本应专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被其他业务口子借调,导致在编人数众多,实际工作人数严重不足的现象。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人员数量应不少于40人,而我省环境信息中心实际在岗人员不足10人,地市级实际在岗人员则更少。随着环境信息化需求的快速发展,环境信息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已不能适应我省环境信息工作需要。
由于体制建设的缺失,造成了各地区业务系统长期 “重建设,轻运维,轻安全”的现象,大多数信息系统一次性投入建成后,系统的使用管理职责不清,没有专门的管理运维队伍,也缺乏相应的运维制度,造成系统运行保障和更新换代困难,难以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用,环境管理能力和决策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2 我省在推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提升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工作中的探索
为解决环境保护部门“多驾马车拉信息数据”的难题[1],解决好信息共享、平台共用,确保环境保护数据的准确性,我省从09年起就逐步加大了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力度,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分解为以下三步:
2.1 科学谋划,做好环境信息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先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环境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承担的重要支撑作用,研究制定一个高水平的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事关环境保护工作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我省以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环境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梳理,编制了江苏省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环境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确保信息化规划与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之间,上下级规划之间都能够有机衔接一致。同时,利用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契机,重新定位全省的信息能力建设发展方向,着重抓好全省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加强各级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配备,做好环境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对业务内容趋同的信息系统归口统建,有效地解决环境信息系统多头建设、无序管理、多系统之间无法衔接的问题。
2.2 优势共享,抓好环境数据服务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建设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就是贯穿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业务数据,许多环境管理工作直接受制于环境信息源,但实际业务工作中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用一句形象的顺口溜可以形容“上面千条线、线线连到县、表格五花脸、数据在其间、条线统数据、从来不见面”,为什么这些数据不能见面?因为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目的、统计口径不同,基层工作人员的上报过程中的数据偏差等,都有造成一源多数的可能性。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解决“一数多源、多源并用”的实际问题,使全省环保业务信息转变为“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实现环境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成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核心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省认清形势,着力抓好“两个中心”的建设,加强业务数据源头的梳理,对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建立一厂一档,追踪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运用环境监测、监察、自动监控等多种手段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应用服务中心向各类业务子系统进行推送,有效的为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多套业务数据并存的问题。
2.3 探索创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带动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数据和应用服务中心为抓手,将环境管理的核心――数据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后,如何让管理和决策者理得清、说得明当前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有效避免存在的环境风险问题、提高管理和执法效能,是我们信息化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省积极探索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利用GIS技术让多种环境质量数据在一张图上展示;利用模型技术模拟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动监控设施对河流、湖泊、排污口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舆情监控,及时发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热点信息,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调整业务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未来,我省还将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卫星遥感影像分析等先进技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现在,我省环境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控与预警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业务协同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智慧环保”的先进理念,环境信息化发展由此迈上崭新台阶,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是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认可、培训、注册等工作。
第四条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遵循自愿原则,任何组织都可提出申请。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部际协调机构,负责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指导委员会下设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具体负责IS014000系列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以下简称环认委)负责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及认可后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环注委)负责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的注册及对培训机构的认可。
第八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依据有关管理规定,负责对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的备案管理。
第三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要求
第九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须经环认委认可;从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咨询工作的人员及相关培训课程须经环注委注册;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须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十条拟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以下简称申请认证的组织)可以自主选择有资格的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分别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和认证。
第十一条申请认证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依据ISO14001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在进行现场审核前应运行三个月以上;
(2)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
第十二条申请认证的组织在申请认证审核时,应向认证机构提交如下证明材料:
(1)由具有法定资格的环境监测机构近一年内出具的该组织各项污染物监测结果;
(2)该组织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该组织在近一年内未因环境违法受到处罚的证明。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开具的证明应以日常执法监督情况为依据,不应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三条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咨询机构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咨询活动,应向申请认证的组织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其认可证书或备案资格证书,经验证、登记后方可开展认证或咨询活动。
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与有关组织签定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合同后,须将咨询项目名称抄送申请认证的组织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在与有关组织签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合同后、审核工作开始前,须将认证项目名称抄送申请认证的组织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结束后,认证机构应将审核报告,在10个工作日内抄送申请认证的组织所在地的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中国境内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的活动监督管理,并对环认委和环注委的工作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环认委负责对认证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并负责处理对认证机构的有关投诉。对于违反本规定或认证质量不合格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向环认委投诉,环认委将依据《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管理处罚规则》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环注委负责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及审核员培训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并负责处理对审核员及审核员培训机构的有关投诉。对有违法失职、、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审核员,由环注委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降低审核员级别直至注销注册,并予以公告。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高速公路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有效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参建各方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在高速公路环境管理中,可以通过运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来加强管理,预防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公路建设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并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各企业为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提高自我形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都在逐步运用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在我国很多行业也引入了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例如本人所在监理单位,在拥有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后,又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的建立完善,不仅提高了监理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单位的竞争力。下面根据本人工作经验,浅谈环境管理体系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运用。
首先要编制适合自身发展与需要的环境因素识别与控制程序,其目的明确,识别公路工程监理的活动和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以及相关方的环境因素,评价并确定哪些是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更新环境因素。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领导工作,审批《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各部门各项目负责组织识别各自部门、项目的环境因素并进行评价,建立各自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确定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在管理体系中很重要。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有固定场所(办公及日常生活环境、试验场所)、公路工程监理服务管理及服务过程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识别环境因素时,应按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从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种类型进行考虑。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环境因素的八种类型,向水体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向大气排放(粉尘、汽车尾气排放);向土地排放(油品、化学品的泄漏);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如纸张、水等);能源使用(如电、燃油等);释放的能量(如热、辐射、振动等);固体废弃物和副产品(含油抹布等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处置);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外观等)。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调查法、排查法、现场观察法、历史记录查询法、专家咨询法、现场监测和测量法等。
环境因素的评价。其依据是根据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发生频率;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要求;行业主管部门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和要求作为评价依据。我单位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采用是非判断法,以下情况的环境行为,可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已违反或接近违反法律及标准要求的环境因素;当地政府高度关注或强制监测的环境因素;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质;政府或法律有明文规定但无定量指标的环境因素;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预计产生严重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火灾、危险品泄露事故、环保设施故障或人为事故将造成严重环境影响及有较大环境影响的自然灾害。
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控制采取的处置方法有以下三种:(1)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运行控制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相关项目或部门应建立目标、指标,制定管理方案,经各部门相关人员集体讨论研究,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责任部门可以不定期去检查管理方案执行情况。环境管理方案内容应包括:规定实施管理方案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应实现的环境目标、指标、主要措施和方法以及完成时间安排。(2)对于重要环境因素(指未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重要环境因素或可能由于技术措施、资金、管理和运行等原因,不能制定目标和方案的环境因素),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制定具体控制程序或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进行监督检查等方式进行控制;(3)对紧急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对于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化学品大量泄漏等造成的环境影响)应按照《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进行控制。对于一般环境要素,要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
自考专业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限制的,有环境保护与管理专业。
1、环境保护与管理专业培养全面系统的掌握环境保护与管理方法,熟练地运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培养能够在乡镇企业、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从事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保护的技术、管理、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2、通过系统的学习,环境保护与管理专业学生将具有较强的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价、规划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也是体系实施的首要步骤。为鼓励和组织员工参与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工作,把环境管理渗透到日常的生产运作等活动中去,实现四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管理,有针对性地编写了《HSE作业指南》,要求在分公司进行的所有作业都必须先进行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根据相应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以及车间的作业指导书制定并落实预防措施后,才能开始作业,实现“三签”而行,即:现场作业会签单、作业HSE管理表、各种作业票(清罐、清油、动火等)。通过《HSE作业指南》,HSE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了管理体系与实际应用的统一。作业HSE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HSE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作为HSE管理体系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安全、健康的管理既存在关联性,又具有独特性,其环境绩效在体系整体运行中得到不断的持续改进。环境管理在保护对象、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与安全、健康管理有所不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ISO14001标准要求,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5个部分的17个要素内容融入到HSE管理体系的10个要素中。
在日常的环境管理中,通过系统的污染预防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在体系建立过程中,考虑了初始环境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获取和识别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了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等程序文件和14个环境方面的运行控制文件。
1. 初始环境评审
初始环境评审是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环境管理信息和状态进行全面的综合调查与分析,总结企业原有的环境管理经验及存在问题,从而为企业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作为HSE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其成果将直接决定体系建立的成败。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客观评价了广州分公司环境管理状况,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a.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按“三同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但在日常的环境管理方面并没有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估。
b.没有形成一套程序用来及时地识别、获取、更新、沟通与生产、运作、服务等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甚至对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状况并不清楚。
c.存在各种版本环境保护方面的文件,无法对现场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文件的时效性、适用性进行识别。
d.虽然有部分应急预案及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但不完善,没有针对性,应急措施也不够完善。
2. 获取和识别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
在体系建立的组织机构中专门设置了法律、法规识别小组,组织编写了《法律法规和标准识别控制程序》。通过上网、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系及其它途径收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经初步识别,适用于广州分公司的环保法律、法规有35部,标准有10个。
为使所识别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让各个部门能便于获取本部门适用的条款,进行学习和执行,对35个法律法规和10个标准条款逐条进行甄别,整理编写了《分公司适用的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各称一览表》,汇编了《分公司各部门适用的HSE法律法规及标准明细表》,并在HSE管理体系网站上公布,确定了法律法规的更新途径。组织各单位开展法律法规及标准符合性评估。
转贴于
3. 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是HSE管理体系实施污染预防管理的核心,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传统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能按国家、地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而大量的环境污染事故和扰民事件主要在日常工作中发生。因素,广州分公司在体系文件中着重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制定了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生产、装置、设备、产品、服务中环境因素。在识别过程中,考虑直接和间接、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将来等因素,并依据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同时考虑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公司商业形象、员工和周围人群、设备、产品、财产、水、大气、废物、土地、资源、社区和相关方的内容,从中判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加以控制。
为保证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广州分公司非常重视边建立边实践的工作,组织了《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程序》、《HSE作业指南》以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管理部门和生产作业管理人员100%多次接受培训,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生产操作人员用简单易行的工艺流程方法,对分公司的53套生产装置和4套辅助装置开展了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管理人员到现场辅导装置操作人员开展识别和评价工作,共收到各单位上交的100份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经筛选、归纳出126项重要环境因素,经现场确认、鉴别,确定了广州分公司35个重大环境因素,并对其逐一落实削减控制方案,实施目标管理最显著的成果是在臭气治理方面,识别了6个重大环境因素。为此,分公司专门成立了6个专项治理小组开展削减、控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个项目的治理工作。
在异常的生产过程(例如炼油西区大检修),我们组织大修装置所有作业部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对大修的34个重大项目的225个工作步骤进行了识别、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完善了大修的停、修、开的环境管理方案。历次大修都是事故多发期和臭气扰民投诉高峰期,而这次大修从2月20日开始到4月5日结束,历时45天,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臭气扰民事件。
4. 编制环境管理文件
有效的管理体系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文件来规范管理行为。为确保环境管理行为在体系文件中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描述,在HSE管理体系手册中涵盖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的要素,编写了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文件。在原有环保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编写了水污染管理、空气污染管理、有毒有害废物管理、噪声污染管理、土壤(地下水)污染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清洁生产审计管理、环保检查和考核管理、公共卫生及厂区绿化管理、环境污染应急处理管理、环境统计与报告管理等14个运行控制文件(SOP)。
环境保护专业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这样的一些环境专业比较强的学校都是可以选择的,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分数,还有个人的实际选择为准。
环境保护与管理专业培养全面系统的掌握环境保护与管理方法,熟练地运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培养能够在乡镇企业、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从事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保护的技术、管理、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考生将具有较强的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价、规划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从企业的角度看环境问题,它便不仅仅是治理污染排放,而是要在一个更宽的环境中,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企业污染的控制,从而这也要求企业在相应的环节上管理环境。本文从环境角度看待企业的管理问题,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以期实现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企业管理体系在环境保护上的不足
(一)完全以利益为导向的制度设计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鼓励企业追逐利益而忽略了在此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伤害,由于目前环境问题是由整个社会负责的,企业不用对自身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担负社会责任,因此企业也不会花费成本去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管理体系。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企业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责任。虽然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企业追逐经济利益是必然,但考虑到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这些经济利益则应该是包括了环境成本与费用的绿色利益,这也是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的应有要素之一。
(二)缺少追求环境利益的内驱力
企业管理体系从工业时代建立之初便是以机器生产为中心的,重视物质和生产资本,对环境资本较为轻视。因此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生产、质量以及物流等手段与工具都较为发达,而关于环境管理则稍有研究。一直以来,由于内驱力的缺乏,企业内部关于如何实现环境利益的管理机制较为落后。
(三)单维管理方式的片面性
线性设计的传统企业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单一的生产要素进行管理。而在处理各种管理行为时,考虑的往往只有自身以及上下游和协作方,极少从多维的管理角度在更宽的环境中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设计、研究,这也是造成环境因素极少被企业考虑到的重要原因。
(四)忽视企业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制度往往关注的是内部管理机制以及运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并不断推动企业在组织设计与治理上的进步,但对于企业的开放性以及自身与外部制度的融合性上还有较大差距。
企业管理体系以环境为导向的必然性
企业管理体系以环境为导向的驱动力量源于企业发展的新需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在企业管理中考虑环境成本是不符合企业理论的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的,但环保与绿色消费意识的兴起,国际社会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全球市场标准的设置,促使企业不得不考虑管理中的环境成本。
第一,环保与绿色消费意识的兴起。在企业发展之初,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第二,国际社会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为了约束企业逃避环境责任的行为,国际社会相继出台各种环境保护法规,通过限制企业行为与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来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产业与绿色产业。第三,进入国际市场的需求。面对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经济,国际市场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说越来越重要。但在国际市场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推进企业管理体系的环境导向。第四,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管理模式的日益变革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也是企业自身的需求。
建设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的企业内外部因素
(一)外部宏观因素
1.环境导向的国家政策、制度以及法律环境是转变企业管理方式的前提。建立一个倡导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可以为企业管理体系以环境为导向提供现实可行的环境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管理制度(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并且在议程上明确在各项经济分析、决策过程中计入环境成本,以期使传统发展中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对环境无偿使用的做法得到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试图引导、支持企业管理运营体系的环境导向。
2.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是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在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人们在为社会创造各类财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反映的只有社会财富,而对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缺乏合理的计量,既没有反映自然与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反映环境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绿色GDP是考虑环境成本的GDP,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退化纳入利润核算体系,从而为企业建立环境导向的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条件。
3.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提供发展基础。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在企业层面上的表现便是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它们为企业建立环境导向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在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基础上,通过物资的循环重复利用来进行经济发展,为企业管理方式变革提供了资源配置条件。而发展生态工业则通过实现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物质循环,以实现各类资源、能源与资本的最大化利用,为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面对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开始采取各类政治、经济手段来调整发展方式。而除了政治、经济方式外,社会文化意识也逐渐成为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道德已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在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的引导下,企业的管理方式会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生产经营体系也会越来越绿色化。
(二)企业内部微观因素
1.ISO14000环境管理制度提供了企业环境导向管理体系的运行规则。ISO14000旨在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约束的一个有效标准。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企业构建环境导向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并且对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要求都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企业可以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以环境为导向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2.组织生态化为企业环境导向管理体系提供了新型的组织结构。传统组织结构的运行依赖于较为稳定的环境,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要求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生态化组织应运而生。企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并适应外部环境要求的新型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交流与信息传递,可以极大地增强企业管理体系的环境适应性。这种生态化的组织为企业环境导向管理体系提供了新型的组织结构。
环境导向下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时展要求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建立的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应该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具有自我约束、适应以及发展的企业机制、体系。
如图1所示,企业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在企业以政府政策法规、绿色消费和标准以及环境道德为主的外部因素和包括利益相关方的要求、环境价值、绿色竞争力以及环境责任等的内部要素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管理体系的关键是从多维的角度构建企业目标,将环境利益纳入企业绿色利润目标的制定范围。而整个体系的运行,便是在根据企业绿色利益目标制定的企业环境导向战略的指导下,从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多个角度的绩效评估,以及在战略以及多维度评估体系下形成的环境管理制度与生态化组织平台上包括了清洁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循环管理等在内的企业管理运营体系。
从环境导向的企业目标来构建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多维的绿色利润目标
从经济、环境以及社会三个角度考虑,建立企业的多维目标,改变传统的单维的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目标。而现在的经济目标也要从过去的完全追求物质利益改为追求绿色利润,将企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成本纳入企业利益核算。当然,这种建立多维的绿色利润目标的压力主要源于企业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企业环境导向的企业文化与理念
要建立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要转变人们关于企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念,要使人们认同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导向的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制度体系。而企业的文化和理念便是重构人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新型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企业文化和理念为先导。
(三)建立环境导向的绿色战略
企业的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整体最终的总目标,而要行动的方向以及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总体规划。因此企业战略对于建立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体系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环境导向的企业战略,首先便是要在企业高管中引导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重视环境效益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环保不经济”的错误观念。此外,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从物质以及经济效率的角度进行衡量的方式,从多维的角度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投入以及产出所要考虑的因素范围。
(四)建立多维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运营体系
企业要建立环境导向的管理体系,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单维线性价值实现模式,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体系上考虑环境因素,重新构建企业的产――供――销体系的运营。具体来说,企业要从设立绿色供应链开始,将清洁生产作为核心,以绿色营销使产品与市场对接,最后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逆向物流形成企业的循环管理,建立多维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运营体系。
综上,面对日益增强的社会环保意识以及渐趋严格的国家环保法规,企业必须转变其生产管理方式,建立多维度、绿色化的新型管理结构体系,实现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企业创造绿色利润,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马洁.构建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的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
2.马洁.以环境为导向重构企业管理体系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6(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油田也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并且,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石油企业必须建立QHSE长期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Q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不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企业在生产运行中由于环境的因素造成员工健康受到损害事件不断。如2002年“5.7”大连空难,2002年“7.17”南丹矿特大安全事故、2003年重庆“12.23”重大井喷事故,石油天然气系统的“12.30”事故,不但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如何保障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始终是油田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大庆油田在投入开发以后就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大庆油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充分的认识到了必须全面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加大了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改革不断的得到深化。建立QHSE管理体系,搞好QHSE的有效运行,是全面实现石油企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石油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庆油田QHSE运行的现状
我国大庆油田在开发初期,就逐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从2002年开始逐步把质量管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健康(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认真总结各个单位的HSE的管理经验,充分借鉴国际上石油企业的先进经验,建立了较为统一、先进、实用的QHSE管理体系,并且在各个单位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QHSE管理体系。并且我们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了监督机制,使QHSE管理体系得到了很好的运行。同时由于大庆油田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下走入市场经济,在QHSE管理体系的运行上,还存在滞后的现象,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一定得问题。
1、QHSE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摆花架子,有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在我们企业中存在着对QHSE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QHSE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2、工程质量差、原材料质量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交付使用后的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生产。虽然近几年采取了招标采购等措施,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控制,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质量问题。
3、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三违”现象。一些干部员工对QHSE管理体系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特别是那些习惯性的“三违”现象更加严重,在油田生产实际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习惯性违章造成的,根据资料统计,在2008年以前发生的事故中,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80%,因此,在实际生产管理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违”,把安全工作切实的落到实处。
4、虽然建立了QHSE管理体系,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在硬件上投入不够,比如:虽然在安全设施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有一些安全设施还存在着老化严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完善QHSE管理体系的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充分说明我国大庆油田的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上已经向着现代化的企业迈进,但是,在石油企业开展Q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在同行业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巡,但是我们是有能力在我们石油企业中把QHSE管理体系在良好的机制下得到顺利有效的运行,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对干部员工的QHSE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使干部员工能够正确掌握QHSE管理体系的基本常识,明确QHSE管理体系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干部员工认真学习本行业、本岗位相关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健康、环保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违”,坚决杜绝在实际工作中的“三违”现象。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落实环境保护和健康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环保监督和生产建设过程的监督,确保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关注环境、关爱社会,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的现代化企业。
2、加强对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领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QHSE管理体系运行中,首先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个部门要做到分工协作,使QHSE管理体系运行在实际工作中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切实把QHSE管理体系运行运用到我们企业的管理实际当中去,切实使QHSE管理与QHSE监督分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
3、QHSE管理体系是在没有现成的经验的前提下制定的,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于实际不相适应的现象,我们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4、强化质量管理工作,切实搞好质量体系的体系运行,在实际工作中加大科技投入,并且逐步完善质量体系中的监督管理机制,使质量管理体系很好的为企业服务。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技术细则、奖惩细则、验收细则、考评细则等;工程监理、承包商根据工作内容建立内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这些管理文件形成一套完整详尽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管理文件体系,成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载体,保证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法可依”。
1.2管理工作制度
(1)会议制度。召开环境保护工作月例会,会上各参建单位汇报本月开展的环保工作、存在问题、下月工作计划等,环保中心通过影像资料直观通报本月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2)巡视检查制度。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突击巡查相结合等形式,经常性开展工地现场巡查。巡查人员记录现场情况并采集影像资料。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书面要求发至工程监理,由工程工程监理负责组织落实。(3)工作报告制度。通过工作报告全面、系统汇报环境保护工作。各参建单位向建设单位及时总结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报告并定期上报;建设单位根据有关要求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每季度)上报环境保护工作报告。(4)定期检查与考核制度。环保中心定期组织环保联合大检查,并结合检查结果对工程监理、承包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上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根据环保管理有关规定及考核结果做出奖励或处罚决定。(5)环保信息统计制度。环保中心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信息(工程量和投资)统计工作。环保中心制定具体的信息统计要求,承包商按规定格式、规定时间向工程监理提交统计报表,经工程监理审核后报环保中心,环保中心负责统计信息的分析、汇总及存档。
1.3环保问题处理流程
依据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的有关规定,发现并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发现的环保违规、违约行为。环保问题按照图2所示流程来处理。
1.4环保宣传与培训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参建单位与广大工程建设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有力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等。宣传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标语标牌、环境日纪念活动、专家讲座、宣传片等。
2环境保护管理效果
以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为指导文件,设置各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编制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文件,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制度,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在这套体系上顺畅运行,适时组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各参建单位的环保素质,环保措施按照“三同时”的要求逐条得到落实,有效的降低或消除了施工期环境的不利影响。
1.当前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于1996年10月将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在相关企业开始试行。1997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成立,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对我国的环境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企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落差较大,受管理经验不足以及技术水平弱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环境管理存在着诸如环境管理力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环境治理效果弱差、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的众多问题和弊端,导致我国很多工农业生产的环境管理滞涩不前,效率不高。当前我国环境应管理法律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环境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成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2.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特征分析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侧重于标准化管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集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于一体的环境管理模式,注重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属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来源于环境审计和全面质量管理这两个独立的管理手段,旨在指导并规范相关企业及其它组织结合其它管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落实自我约束机制和科学管理的行为标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进行实时监督,实现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组织内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为拟定与实施、评审和优化环境政策的组织机构、活动规划、程序过程和资源管理等方面以及相关环境方案、目标措施等管理内容,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方法。
相对于其他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来说,环境管理体系是自愿性的管理标准,对于推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
3.关于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
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在法律法规基础上注重以预防污染为主的全程控制,通过有针对性地管理相关个体环境行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着如下现实意义:3.1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增强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实力的必然需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经济实体作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当前开放的市场运行环境中,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与落实环保理念,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3.2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提高社会环境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当前经济发展的世界性接轨,打破了关税贸易壁垒的约束,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外向型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管理创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求和综合管理。
3.3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当前经济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新形势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调整优化经济资源结构,创新技术改革,转变传统经济反战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深化环保措施,提高环境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的策略
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
4.1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意识,转变环境管理观念
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要切实立足于实际,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明确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性及严重性,转变环境管理的观念意识,深化环境管理职能,构建环境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措施,做好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落实措施,促进环境管理的有效发展。
4.2 深化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动态性管理体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优化和发展,针对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管理措施及内容,要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制度改革,拓展和完善更为高效的环境管理措施,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果。
4.3 落实环境管理实践措施,加强管理技术创新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整合规划经济结构布局,倡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实施生产技术革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案,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无毒害原材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物少的工艺新设备,强化过程管理,控制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戴明模式(PDCA)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四个阶段的循环组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HSE管理体系循环链体现了多层次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概念。它是企业现有的多种健康、安全和环境要素按照上述标准和要求建立起来的动态体系,其有效管理是通过控制那些关键过程和活动实现的。在具体的企业生活中,HSE管理体系将健康、安全、环境融为一体,将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天性逐步变为保全生命质量、保护环境的持续利用与追逐利润并重,使企业的管理目标特别突出了人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现代石油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发展的现实环境下,石油行业与世界接轨、与行业同步是现实所需、当务之急。HSE管理体系是我国石油业与国际石油界缩小差距、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壁垒的有力武器。只有遵循同样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标准和规则,才会与国际同行站在同样的企业高度上,争取到业界的认可和尊重以及拥有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在世界市场上的国家利益和权威,也才能更多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吸纳更多的先进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建设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包括职工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和企业的安全、发展以及企业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和贡献等。HSE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职工的健康安全、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一道屏障,实现企业内部团结友爱、充满活力、诚实信用、健康安全、绿色环保、开拓创新的和谐发展。这对职工、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局部的和谐才会有社会整体的和谐。
(三)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HSE管理体系能够满足国家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要求,为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原材料、能源的绿色生产、消费提供一种路径。由于石油企业的行业特殊性使得它本身具有建设HSE管理体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石油行业在生产、储运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故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一个能够减少损失、控制灾害的HSE体系,它的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宏观来讲,只有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职工人身健康得到保障,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得到提高,才能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三、现代石油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系统的HSE管理方法和科学的HSE管理模式
目前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有了一套现行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制度,但是它们各管一方,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有时各行一套,尚未形成科学、系统、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使得统一标准的系统的HSE管理体系难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发挥。另外,HSE管理体系的思维模式与国外的管理思想存在较大差距,如普遍缺乏国外的高层承诺和“零事故”思维模式,所以科学的系统的统一的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仍旧是一种现实的期待。
(二)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HSE管理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更新换代加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以此为标准并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在现有的环境中具体地分析企业的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关键要素的变化发展并进行重点控制,实现HSE管理体系的动态循环和修复,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应变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