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流课程的建设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流课程的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流课程的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赖明勇校长指出按照“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行业特点转化为学科特色,专注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全国“百强”。

长沙理工大学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发展形势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方向,瞄准国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工作,创办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过6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贡献如下7个方面: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专业评估验收,人才培养取得圆满成功。该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研究成果对我省风电领域人才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建成实验室有:“风力机叶片振动实验台”、“新能源材料疲劳特性试验台”、“风电机组运行与控制实验台”、“风光互补实验台”、“小型风力机拆装实验台”、“风电场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综合实验系统”等,“风力发电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国家级“电力生产与控制”仿真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6位在编教师中主持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承担20余项省部项目;多位教师发表在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多位教师获发明专利授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带入教学课堂,从而使同学们了解新能源领域科技前沿知识和学术思维。

四、发展了双一流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近年来,我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本项目结合“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能源领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2011计划”,在湖南省和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探索了新形势下新能源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等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五、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

除了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仿真以为,创造性把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场设计引入风电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多功能、全过程的风电仿真实验室,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一个创新。2014年,风电场设计与运行仿真实验室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已成功获批为“电力生产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将在仿真教学、科技服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模式。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第一、二学年在本校就读,且学习成绩不低于评分标准70%(平均绩点2.0以上)、无不及格课程的学生,可申请诺森比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本科第三、四学年课程,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诺森比亚大学学士学位,经长沙理工大学认证,并能获得长沙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

七、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专业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建设了高水平的风力发电综合实验室,建立了多环节多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建设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风力发电场实践基地给每一位学员分配一个岗位,并配备一位指导师傅,实习3周。结合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探索形成了校内外实习相结合、风电场实习和校内仿真运行相结合的模式。

在A电仰天湖风电场、大唐南山风电场、湘电风能公司、南车时代公司风电事业部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八、总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2009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成为我校以风电为特色的专业,也是能动学院新的人才培养增长点,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就业单位的高度评价。

篇2

0 引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于2012年在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增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继华北电力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正处在创立摸索向定位发展转变阶段。2016年我国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国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能源革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这些发展部署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列入重点任务,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 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 200~300 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以及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的创新离开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给新能源专业人才带来就业的利好,同时,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势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办学模式也需适应新情况,进行教学“革命”。

2 供o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但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人才供给结构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专业同质化非常严重,部分专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却无法供给。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刚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而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配套储能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增强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对高校新能源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如何精准定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因此作为新能源人才供给方,高校新能源专业面临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的挑战,相应的教师队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新能源专业建设提出新目标

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学科是众多高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建设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学科建设微观实施。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专业的建设。之前,国家评价专业建设水平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方式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新能源专业建设应以建设“一流专业”为新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新能源专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新专业,教育部2010年设置的专业;新技术,新能源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多数属于新技术;新教师,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为主;新行业,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缺乏专业历史沉淀、缺乏系统性专业资源、缺乏传统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3)缺乏合理的实践和实训体系。

这些不足将影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建设,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建设一流专业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 我校新能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专业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3)我校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相关学科实力调查分析;(4)结合我校办学特色、能源类专业办学优势,研究我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太阳能方向的优势和特点。

建议二,“一流专业”建设:(1)师资专业方向缺口分析与一流师资打造;(2)科研学术成果反哺新能源专业教学的途径分析;(3)专业实验设备增设与专业实验开设研究;(4)基于“一流专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研究。

建议三,教学课程体系:(1)高质量新能源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2)一流新能源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3)一流新能源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4)一流新能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建议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新能源专业实验课程的更新;(2)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调整;(3)仿真、认识、生产、毕业等实习基地的建设;(4)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及建设。

6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时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适应新能源产业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报,2016-04-18.

[2] 田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校力量.湖南日报,2016-03-13.

篇3

海河流域中蓟北三河的潮白河流域承德段,是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的集水流域,该流域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该流域水体总氮超标严重,4个常规监测断面(丰宁上游、天桥、营盘、古北口)均超标,其中2012年6月古北口断面总氮浓度最高,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值的14.9倍,直接影响下游北京市居民饮用水的安全。长期以来,人们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到了点源污染上,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如严禁在潮河流域设置排污口等),但其地表水氮污染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并有加重趋势,究其原因,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因素。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环保、水利和农业等多个学科,涵括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各个方面。与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非点源的污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机理的)复杂、(来源的)模糊性、(发生的)随机性、(时间的)潜伏性、(流失的)分散性、(分布的)差异性等。上述特征造成了污染来源识别难、污染负荷监测难、污染管理难和污染控制难。由于诸多条件限制,目前我们无法明确潮白河流域承德段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及对水体的影响程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建立潮白河流域承德段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方面,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具有生态补偿性质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达7000多亿元,其中用于各种补质的支出为3000多亿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对于农民采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等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生产措施方面却缺乏相关补偿政策,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承德市(本次研究流域)地处京津上游,是京津的水源地,通过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和引滦工程向京津供水,为保证京津有充足水源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造成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短缺;在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做出贡献的是上游地区、农业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受益的是下游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做出贡献的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不仅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方之间的和谐。因此,调整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确有必要,这就需要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实行以奖促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调动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制定和推行潮白河流域承德段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扯许多部门,包括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多方面。

1)明确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的界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确定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环境外部成本,履行生态环境恢复和赔偿责任。对于河流污染,要推行流域界面水质目标考核和生态补偿措施。潮白河流域承德段有众多省级级和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国家是这些“保护区”的受益主体,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使得这些地区失去了的发展机会,经济相对落后,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果国家承担其补偿责任,就有利于激励当地政府和民众加强功能区保护的积极性;

2)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对生态服务提供者的补偿标准和对受益者的征收标准是生态补偿的两个关键指标。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既要充分考虑受偿方的需求,又要兼顾支付方的意愿,要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供需平衡。以下四方面的价值核算是科学制定补偿标准的前提:(1)生态保护者的投入和机会成本的损失;(2)生态受益者的获利,(3)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4)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制定补偿标准不能搞“一刀切”,遵循“以产定补”、“似失定补”的原则,分类补偿;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由财政部门具体管理,并会同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负责基金的筹措和发放。政府补偿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足额到位,当年土地拍卖收入的一定比例要用来充实农业生态补偿基金。社会补偿采取自愿捐赠与罚款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动员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自愿捐款;另一方面由环保部门将环保罚没收入充实到农业生态补偿基金。农业生态补偿基金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民进行生态补贴,申请者必须满足生态农业补偿的条件,如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一定百分比或低于限定标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达到一定标准;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不使用饲料添加剂;畜禽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等。

4 政府配套实施的管理机制

1)重点控制畜禽养殖污染;2)区域合理布局,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3)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机制;4)发展生态畜牧业,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5)发展生态养殖业,鼓励当地农民发展立体养殖、放归自然和活菌制剂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6)粪便资源化利用,实现整个区域内的资源循环平衡;7)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监管和强化社会监督;8)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9)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把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集成放大,形成合力,使之农村非电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10)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1)建立物业化服务机制,建立农村废弃物处理物业管理服务站或物业管理服务机构;12)建立标准化技术规范使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篇4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进入我国大学学习,使留学生教学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宁夏医科大学自2004 年开始招收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留学生,医学类课程均采用全英文教学。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加上留学生在教育和文化背景及传统思维观念上与中国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进一步增加了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难度。因此,以建设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体系为契机,探索适合我校留学生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全英文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1.授课教师与留学生交流存在障碍我校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这些学生所在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他们对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存在民族和地域的差异,留学生英语发音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虽然留学生能够理解授课教师的意思,但教师对留学生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进行回应。2.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课堂上存在差异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氛围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留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个性相对独立,喜欢在课堂提问,乐于与教师沟通,随时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对于没有理解的问题,往往都是紧追不舍,有的甚至走到讲台上与老师一起探讨或辩论,直到自己完全明白才会停止。和中国学生不同,留学生的自律性大多都较差,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普遍存在,如果这堂课的内容和讲授吸引他们,他们就会非常认真、投入地听课,反之,则会缺席或者提前离开。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加强备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增加自己的授课魅力,以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3.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作为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其理论性强,知识体系复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推理性,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留学生今后要进入临床并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耳缘静脉穿刺、血管插管等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学生都不易掌握,对留学生就难上加难了。

二、提高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1.提升授课教师的语言功底我校留学生上课方式是全英文教学,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先过语言关。首先,授课教师自己在平时要多读、多看、多说,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其次,为了克服留学生上课过程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况,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做到充分的知识和语言的准备,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用合适的语言进行阐述和拓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次,在教研室集体备课和相互交流时,争取外请外语教研室的老师进行指导;最后,在管理层面上,我校近年加大了留学生授课教师的对外交流,到国内甚至国外知名学校进行学习,以期提高教学质量。2.初步构建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体系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留学生教学的全英文的《病理生理学》教材,我们选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Textbook of Pathophysiology》作为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材,该教材条理清晰,重点明确,适合大多数留学生学习,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讲稿,同时建立一套用于留学生考试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的对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进行评价。3.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病理生理学课程本身属于机能学的范畴,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不容易理解,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水钠代谢紊乱》时,用板书的形式形象的画出液体(水分)转移的方向,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将正常的红细胞分别放入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不仅生动,而且一目了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4.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针对留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主动性强、问题多的情况,授课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PBL教学),循序渐进,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发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当学生知道生理性体温升高不在发热的范畴后,再提出问题“中暑是否属于发热?”让留学生自己先讨论分析,最后再由授课教师分别解释和比较体温升高的类型和特点,循序善诱,以加深印象。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一定程度的弱化了医学知识的枯燥和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留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留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在建设病理生理学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虽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点经验,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和其他授课教师共同探索和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篇5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是“五个一流”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

一、高校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前提系统工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而进行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在“五个一流”中,只有“一流的教师”是主体,而“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都是客体。

1.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有了主体意识,才能调动教师的主体潜能,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就要明确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即把“五个一流”中的客体:“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二、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快速增加,高校的类别也自然分化。继续坚持精英教育的老牌大学,注重精英培养的质量,成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专升本”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定位,以教学带动研究,成为教学型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大发展,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

1.教师的差距。教学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同研究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2.学生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的一般本科院校,所录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3.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科的基础和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4.办学经费、设备、教学条件以及知名度与研究型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搞好这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学校应着力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效应用;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

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中的主体作用

“一流教师”内涵丰富,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等。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仅靠常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树立“教师发展”的理念。“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是把教师作为客体,要求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则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达到某种目标,并逐渐向教师的终身教育方向发展。

强调“教师发展”,就是要在教师中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发展动机,把争创一流教师看作自己从教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原动力。

四、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材”、完善“一流的教学内容”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是培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范本,又是体现教学内容、传播现代科技与知识的载体。它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因此,“一流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一流教材”,为“一流的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一流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教材内容要保证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内容”的需要。(2)教材体系要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教材质量要与教学型院校定位吻合,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教师在创建“一流的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他是否是学者、专家,都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一流教学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

“一流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启发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与课程内容和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当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学科教学,探索适应本学科教学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服务。

六、教师在推行“一流的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提到“管理”,一般会认为是校系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事。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从学校层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打造精品课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培养造就一流的教师。同时,教师把实践探索的经验成果化,形成科研论文,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篇6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从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入手,在探讨教学团队同其他几个“一流”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这“五个一流”,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教师团队。并在探讨教学团队同其他几个“一流”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突出教师团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建设教师团队的几点建议,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上海图书馆、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对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检索,查阅有关于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走访有关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管理方面的领导、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普通体育教师,为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 分析与讨论

2.1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建设是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以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为课程内容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建设也要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专业或者某运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者。教师要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选取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以满足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选取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2.2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生动而丰富的形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特色源于创新,只有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时期教师团队,才能创新特效的教学方法。

2.3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是教材的编著者和实施者

琳琅满目的各种运动项目作为教材资源,对丰富教学内容有关键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而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的人是教师,或者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是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编著出高质量特色教材的保证。

2.4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方法、教材都要与时俱进。一流教师团队培养发展,也要因课程建设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高。教师团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更是教学管理的主体。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团队的配备、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综上所述,教师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团队建设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特色教材的编撰并运用,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3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3.1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需要分工合作明确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团队成员不同的分工和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团队需要由团队的决策者、业务能力骨干、充满激情和斗志的新鲜血液组成。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团队间也要相互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进行整理整合,使团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教师团队的影响和声望、科研成果、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这些特色都需要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团队合作长久的发展和积淀。

3.2 要重视梯队建设

建设可持续性教师团队一定要着力培养后备师资团队,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教师梯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保证高层、中层、新生代合理的搭配和比例,使得教师团队建设得以薪火相传。

3.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团队中各个岗位和分工的积极性,满足团队成员的发展需要,给予其发展机会,特别是各个高校高层管理者、体育主管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有利于课程发展的政策倾斜。

3.4 增加团队成员业务培训机会

篇7

一、引文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建筑CAD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

建筑CAD就是传统建筑制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绘图软件AutoCAD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

CAD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新技术,自得到运用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主要的设计及企业部门,普及CAD技术,实现产品设计现代化已经成为了现实。相对应的,我国各类CAD人才却供不应求,建筑行业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一线的技术人员能掌握建筑CAD,因此对于承担主要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来说,CAD基础教育已刻不容缓,建筑CAD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的相关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建设建筑CAD精品课程也被包含在内。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水平建筑CAD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建筑CAD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对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

1.摆正建筑CAD课程的位置,重视建筑CAD精品课程的建设

建筑CAD是每个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应开设的必修课程,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建筑CAD教学的各方面的必要投入和重视是保证建筑CAD教学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的必需。各级对精品课程的评审不仅包括名牌专业、院系的课程,也包括专业基础课,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把建筑CAD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深刻理解建筑CAD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保证必要的投入,根据具体情况,把建筑CAD课程放入不同层次精品课程申报计划之列(精品课程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2.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CAD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

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也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建筑CAD教师是建筑CAD精品课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CAD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CAD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CAD教学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授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采取多媒体高科技的直观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鼓励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网上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于建筑CAD,可以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条教学主线,课程的实践环节辅以整套建筑施工图绘制过程的多媒体配音课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互动功能,搭建了以BBS和课程满意度信息收集的教学互动平台,为教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和在线答疑解惑提供了交流的渠道。

“一流的教材”要求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应倡导精品意识,即用精品、出精品。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建筑类高职人才对实际绘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求,强调“实用”与“精通”,大力发展校本教材。

篇8

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中国高校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新挑战

key words: Global economic crisis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Challenges newly

作者简介:蒋玉婷(1982-),女,汉族,上海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处科员

中国高校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难以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交流是一个的瓶颈问题。从2008年开始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和巨大潜力,也给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机遇。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不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采取积极主动地态度,纷纷来中国设立办事处、联络点,在中国高校中寻求合作伙伴,探讨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对中国高校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机遇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我们准备好了吗?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这决定了他们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也是一流的。因此,如何能牢牢地把握住这次机遇,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将高校国际化推向崭新的春天,是中国高校目前面临的新挑战。笔者结合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角度出发,对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 新挑战一:课程建设不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通过学生互换、海外学习等国际合作项目,把学生送往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开阔其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一直是世界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因此,在开展学生互换等合作项目之前,双方对对方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生源质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其中决定性指标之一就是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然而,在这方面我们距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下面主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思考:

1、 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大学课程的国际化不仅指课程体系具有国际性倾向或包含若干门具有国际性特征的课程,而且也包括有些课程使用国际学术界比较通用的语言 教学,尤其是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1]但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1)课程设置上有一些英语授课课程,但数量远不能满足国外交换学生选课的需要;2)英语授课课程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很零散,不成体系,没有达到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3)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与国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结合不是很紧密,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一是由点到面推进英语授课课程体系建设。从国际化较强的学科、专业入手,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再逐步推广到各个专业、学科,最终形成较完善的英语授课课程体系;二是选用国际上先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武装课堂教学,既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又能使国外学生有课可选,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三是吸引外国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以吸取前沿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术成果,力争学科建设与世界同步发展;四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建设的民族化

“要参加国际交流,学校本身要有交流的资本。交流是双向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会满足于单项输出,形成办学特色是我们立足和发展的关键。”[2] 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以笔者工作的学校为例,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但财经、金融类的基础课程已不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中国的GDP仍保持增长,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外大学希望学生来中国能学到有关中国经济的课程,增进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了解。因此我们亟待利用特色资源,“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3]开发出有民族特色的课程。

二、 新挑战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有待加强

上海财经大学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每年由校长带队到美国物色名牌大学优秀人才来校任教。目前学校约有80名教师在世界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洪堡等,约占师资总数12%。学校还聘请来自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30余名学者为特聘教师。此外,还设立各种项目,如双语教师培训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把教师送到国外访问学习。尽管如此,我们仍面临挑战:

1、 课程建设国际化要求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就要求教师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国外生活经历和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中介。”[1]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国际化的知识水平、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即使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原版材料,也无法讲授国际水准的课程。

2、 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呼唤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教师在学术知识、科研课题、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成果。这样才能与外国专家和同行交流,才能向世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才能共同完成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因此,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意识、提高国际化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争取做到:1、邀请更多的外国专家前来交流访问,以不断激励、督促教师自觉培养国际化意识。2、创造更多条件,让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3、继续完善人事制度,吸引更多全球高层次人才来校任教;4、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外语培训。

三、 新挑战三:管理队伍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够

“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国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得到加强。但相比之下,管理队伍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4]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国际化的一个瓶颈,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校管理队伍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是解决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客观要求。

1、 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想迎头赶上,首先必须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加快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建设的步伐,进而适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国际化得发展趋势。“所谓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主要指管理者在整个管理专业生涯中,以高校管理为基础,通过终生的管理专业训练,习得教育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管理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校管理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5]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学历,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1)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培训;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培训,包括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教育管理与经营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3)专业服务意识培训。

2、 管理队伍的国际化

除了专业化之外,还需提高管理人员国际化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缺乏、外语语言能力不足。高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管理人员充分流动起来,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共同探索更先进的工作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和外语沟通能力,为国际合作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唯有如此,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才能整整站在世界和时代的高度,满足高水平国际合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永强,罗云,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3月

[2] 王忠安,王述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校学科组织国际化《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 体育课程建设 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专业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二)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一)课程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二)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三)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三、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议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可以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达到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中应保证“精品课程”的开课率和保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选中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队伍师资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学生向往和喜爱的课程,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认同度,是学校的最热门课程之一,是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通过不断的测评和改进,以取得公认的阶段成果,但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仍是一个重要并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探索中不断促进多种特色的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Upgrading the Teachers' Skil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sior Course

MA Lunjiao, LI Dongsheng, WANG Hua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5)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key to building the excelsior cours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ust be continuing to grow and to enhance their own overall qualities from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kills, knowledge structure, research ability, and even instruments of their own style and so on.

Key wordsexcelsior cours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kills

在高校招生规模迅猛增长的情况下,为了继续保持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2003年决定实施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并于2003年启动了“质量工程”的先期具体项目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其目标要求建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我院“统计学”课程是2010年度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教师要不断成长,从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甚至仪表风范等方面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水平素质。

1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指挥棒。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一总体目标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一是要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摒弃“教师本位”观念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应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教学活动应是教学互动的“双边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学生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

二是要合理定位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服务思想。传统的思想观点是高校教育的产出是人才,或高等教育的产品是人。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是教育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对象。①为此,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学生服务。要调查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要研究怎么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时代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是形成“生成性教学”理念。精品课程是示范性课程,应该在创新型开拓型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起着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辐射性作用。因此,其教学理念要体现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精品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学设计不能只是闭门造车,不能只是想当然或凭自己的“权威”设计出来的,而应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由学生需要来确定,即由学生在学习现场生成,这是唯一正确的教学起点和学习起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轨道,而可以根据现场“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引导课堂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生成性资源很多,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②“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预成性教学”的,是对“预成性教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预成性教学”的修正和补充,执行有力则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 掌握超群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技能水平状况是精品课程是否“精品”的最生动、最直接体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根据实际需要,应从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以及教学研究技能等五个直接方面,以及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辅助方面来全面提升教学技能。

篇11

教育部2003年4月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即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全国各高校以此为始相继开始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实践略谈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精品课程

1.1 所谓“课程”:①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③某学科的教学进程;④广义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和“课程”其意义是不同的。“课”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形象的说“课”是建筑用砖,那么“课程”就是用砖砌之建筑,“精品课程”则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建筑。

1.2 精品课程的内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有什么要求;评价标准是什么;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哪些材料。并召开精品课程探讨会,印发学习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评价标准等相关资料。其次,了解同类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专业相对优势,明细精品课程建设差距。再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具体实施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制定建设精品课程计划并逐级分步骤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谋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评价标准、监督考评机制。

3 精品课程建设“三关键”认识

笔者认为建设精品课程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要有优秀的人才,二是要有特色专业的支撑,三是要有机制的保障。

3.1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一:依托优秀专业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批严于教学、精于教学并且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研究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的深入和广泛参与。大多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是专业不强,人才不专,校企合作经验匮乏,这样就使得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不牢,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规范的教学流程、以及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弱项,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研究,凝聚专业人才队伍。以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为导向,以探究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方面来。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外引内培”力度,增加人才培养投入。系部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要定期沟通本系部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时间路线图,各系部每学年要至少建成一到两门“优质课程”(关于优质课程后面再述)。以上措施在于逐渐培养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强化责任意识,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服务。

3.2 精品课程的建设关键之二:需要特色专业的支撑。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和选择。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被企业所用,为市场所需要,或者更直接的是否能够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是检验专业生存壮大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也将成为培育精品课程的沃土。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应该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区域特色明显(或者目标市场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实习实训条件优越、专业教学内容技术性含量高,毕业学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专业。

选择建设特色专业的特色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三: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是适量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人员培训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备条件。其次是筹划精品课程专门网站建设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就是规范严谨的教学秩序,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保障条件之一。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组建及高效运作。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从组建专业团队、研讨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建设课程、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建设思路、制定建设规划、实施实践教学、整理完善相关材料、制作课程网页、上传网络课程等具体事务做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院校决策层充分重视和政策的鼎力支持。

4 精品课程建设“三步走”过程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通过科学的论证评价,逐步建设、筛选出一批“达标课程”,进而提炼“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开展专业教学研究,启动“达标课程”建设活动。规范专业教学行为,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建议在系部学期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此活动在于为精品课程建设“造势”,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吸引到学科研究上来。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完整的电子教案、完成的教学课件、最新的校企合作案例,是评价达标课程的主要指标。第二步,开展遴选“优质课程”活动。在深入研究专业教学、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建议在系部年度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优质课程的标准应该是介于“达标课程”和“精品课程”之间。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电子教案、系统的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试题库)等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第三步,选择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教务处规划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各系部(专业教师、学科负责人)利用一到二学年时间至少建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参加校级精品课程评审。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相关指导精神组织专家论证评审。最后,集全校之力,申报建设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5 建设精品课程程序

①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②开展预选建设课程的研讨、评估;③遴选建设课程,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作用等;④组建专业团队,确定负责人、带头人;⑤明细建设任务,明确个人责任;⑥制定建设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培养目标,细化教学内容;⑦结合就业和学生实际,确定相应高职教材或自编教材;⑧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⑨实施理论、实践教学:a准备格式规范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完整的电子教案、课件。b进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研究。c编制习题库、测试案例或实践考核项目等。习题库、案例等要有参考答案或评价标准等。d录制视频教学。e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⑩实施精品课程上网工程;■综合评估。

6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把握“三关键”思想,实施“三步走”的过程。把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引导到课堂上,引导到专业教学研究上,形成系部专业教学研究长效机制,开展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努力实现精品课程“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洪山,于雷.以深化改革为基础强化高职精品课程建设[J].课程改革,2006.

篇12

从教二十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体制的转变与改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单一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等等。特别是2003年推出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涵义。

一、精品课程的涵义

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近10年来,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国家、省、市、校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众多,有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医学等。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条件和课程管理等方面。所谓的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围绕课程建设标准,2010年我校《基础会计与实训》申报市级精品课程成功,近几年《出纳实务》等几门课程陆续申报成功。建设过程中成效体现在:

1.根据市场调研,课程定位科学合理。

专业老师通过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区域市场对各会计岗位需求状况与发展趋势,行业、企业专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及对课程开设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根据调研结合苏州区域性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人才培养方案。

2.重视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内容

如精品课程《基础会计与实训》的建设,有李建红老师主编,学校部分专业老师和其他兄弟学校教师参编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等自编教材,教学内容也做了合理的增删。

3.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如精品课程《出纳实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讲座,校外实践教学等,学生思考积极,乐于实践,教学效果有提升。

4.强化教师梯队,做好三项工程

青年教师系统培养工程,骨干教师优化提升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现在这三项工程正在有效持续的发展中,向着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积极进取、业务精湛、善于创新的高素质、“双师型”会计“名师”队伍努力。

5.不断完备实训基地,保障实践教学

学校建有实训楼,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设备总值419万元。目前已建立的实训基地有苏州德福信会计事务所,苏州市航海绳网厂,苏州毅诚记账公司等30多个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良性发展。

6.规范相关制度,优化课程管理

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每个班级有“教师教学情况记载”;每学期进行二次教学“七认真”检查;每周做好“教与学巡查”等;从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保障了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总而言之,会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推进课程改革、课程特色上已初显成效。不过在此同时也看到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困惑

困惑一:重形式,轻内涵

1.精品不精,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申报材料上,轻视课程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有限,缺少课程内涵。

教材是培养人最直接、最关键的要素。各精品课程在申报时都建有自编教材、

电子教案、习题、实践指导书、课件、录像、软件程序平台等,但往往没有足够

的精品意识,没有考虑具体课程的特征、校本教材内容与书本内容基本雷同,胡乱堆砌,并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更新;教学策略多却难尽人意,缺乏激情等等,结果是精品课程只是“有”而实际意义不大。

2.网页设计制作缺乏规划和特色

精品课程的展示有赖于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我校网页设计有计算机专业老师制作设计,但由于缺乏对会计专业认知,故只是侧重于界面设计而忽视了栏目本身所要呈现的具体内容。而课程团队教师虽有各种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教师组成,但对于网站的后台操作能力有限,导致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从而影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困惑二:重评审,轻评价

1.精品课程的申报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缺少对精品课程持续有效的交流、监控评估;

2.我校专业教学评价采用的是校外专家、校内督导、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是收效甚微。该评价只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缺乏对学习者自身和同伴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性评价。

困惑三:重产权,轻共享

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但是无论是我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还是其他院校的网站,课程教师往往为保护自己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申报成功后就会立刻删除某些原创性或精彩的电子资料,学习者点击进入看到的只是一些常见的、没有特色创新的,甚至是过时的资源,再有就是点击进入后显示“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正在建设中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使得精品课程成为名义上的精品,无法访问到有价值的内容。

困惑四:重理论,轻实践

1.校内实践教学中,通过仿真教学资源和会计软件方式进行实践训练,但由于老师有时难以掌控上课进度和处理电脑技术上的问题,有些“望而生畏”于是乎会被“理论实践”课所替代,软件使用率不是很高。

2.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一般不愿意拿出账本,实训资料难以收集,经典案例较少。拿《成本会计和实训》课程来说吧,每个企业的成本核算环节都有所不同,有些资料还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能公开,虽有企业专家开讲座,做辅导,却往往集中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企业用工素质的层面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能实训锻炼等方面交流偏少,实践渗透不足。

3.会计岗位实践的局限性,企业实践时不可能大批量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家企业,多数单位只需要2-3名的顶岗实践学生,故人人参与对口的顶岗实践有一定的难度。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精“宜”求精

精品课程之所以为精品,在于其内涵,在于课程的示范性作用,在于精品课程所传递的知识及内容。我们不是为了精品而建“精品”,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完善自编教材、习题和实践案例库、课件等教学资源,若再加以精彩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方便地获取参考资料和素材,加深对课程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更能激发成为教师创新性施教的平台,把精品课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益求精。

(二)审而有“价”

1.申报成功后,对各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和质量的监控不能放松,评审部门要出台相关的监控评价体系。致使课程建设不得不进行维护、更新、革新。如师生交互平台只在评审期间启用,评审结束后基本无人问津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

2.要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特点,有所侧重,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如在教学

评价中,既要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更要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从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著”享其成

在精品建设中的课程资源花费了教师团队成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长期的知识收集、积累和整合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著作”。如何解决“著”“享”问题呢?

1.教育部曾出台了相关文件,但仍需科学合理完善方案。可多方采集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精品课程成功推出后维护知识产权同时提供资源免费共享作出规

定或指示;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或奖惩制度。

2.我个人觉得江苏省教育厅与凤凰传媒旗下的创壹软件公司共建的江苏省国示范中职校课程资源库的做法不免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它把学校精品课程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教师就可以在已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精心做好属于自己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或多校联动,共建共享。从而保证精品课程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教育资源质量。

(四)内外“践”修

教学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1.校内教学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进一步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方面会计仿真实践教学尝试结合ERP沙盘教学,另一方面在校内注册、设立记账公司,进行会计全真模拟训练,弥补现有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不足,不断优化会计专业实训功能。

2.校外实训

把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通过实际工作过程的参观,切身感受制造企业的财务核算过程。接受企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老师的实地指导,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课程发展没有止境,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后坐享其成,相反建设与发展将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其整个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 号)

篇13

一、建立基于专业认证导向的桥梁工程测量实践课程体系

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桥梁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本科招生,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点,为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等培养了大批桥梁工程技术人才。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分支,工作内容为解决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计算能力,也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随着江西省出台“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通过加快建成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路径。在此背景下,我校土木建筑学院桥梁工程专业进入双一流建设体系内,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但课程体系构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完善,使得当前桥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建立基于专业认证导向的桥梁工程测量实践课程体系尤为重要。首先,我校结合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前沿性和实践性进行论证,对2018级后本科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调整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其次,我校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突出该课程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计算)教学特点;在实验实习环节,通过分级设置实验实习,分层指导,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最后,我校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双语教学,逐步开设“桥梁施工”“桥梁工程测量”等双语课程。

二、紧密结合中铁国际班培养模式,完善应用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