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篇1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篇2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新晨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篇3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概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它由保税物流区、国内物流区、集装箱作业区、国际贸易拓展区、国家应急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湿地景观区、综合配套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组成。作为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服务业为龙头的专业化园,西安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两大平台,采用公、铁、航、海多式联运,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将迅速形成商贸、物流、加工、服务等产业聚集。成为西北地区连接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门户和桥梁,成为服务陕西、覆盖西北、辐射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物流体系的平台。

二、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是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区位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术、资源约束不同,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也即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抉择、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区位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

区位选择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和韦伯认为区位选择应该符合三个标准即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集聚效应最高。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投资环境。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指出三条区位法则即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三、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区位分析

(一)位于西安发展的战略要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物流企业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周围应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物流中心及工业企业发展留有余地,它以效益为宗旨,地价的高低对其区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园区西沿灞河,北抵渭河,东接临潼,是西安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要地,南衔绕城高速和城市三环线,距西安市行政中心五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此处风景优美,地阔人少,地价适宜,完全具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可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泾渭灞四水聚港,丰厚的文化积淀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园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它的建成将对拉大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西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内陆最大的铁路交通通信中心之一。西安国际港务区靠近货物转运枢纽,铁路、公路、航空能够保证货畅其流。通过多种实体交通方式的组合,可最终实现西安国际港务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集疏运系统。

公路方面,西安地区拥有西北地区最为发达和繁忙的公路交通体系,西安处于“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网的中心,是中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之一。

铁路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北部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供应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铁路输运系统和集装箱中心站确立了西安物流中心的地位。它将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新筑铁路散货场以及周边便利的铁路运输网络,实现与沿海港口有效连接,形成中国西北最大的转运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

航空方面,西安市同样具有突出的优势。咸阳国际机场可以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日常航空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窑村机场可承担应急物流的运输。

(三)具有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

西安市高效云集,科研机构众多,有着较强的物流教育与科研实力,这是西北地区其他省市所无法相比的。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都设有物流专业和科研机构,具备培养物流学科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各个层次专业人才的资质和能力,能够为西安现代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良好的智力支持。

(四)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

西安市的科技优势及其依托西安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是十分突出的,陕西电信的发展一直都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其电信网络已实现模拟网向数学网、人工交换向程控交换重大转变,基础传输网在全国处于网络枢纽地位,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化起到很高的带动作用。

(五)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的内陆港,解决了陕西地区对外贸易和承接外向型产业的硬件环境,将为各界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也为跨国企业开拓西北内陆市场、中亚市场甚至欧洲市场打开了通途。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负责研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负责相应落实、监督,解释、咨询;这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软环境。

四、结束语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区位优势独特,它不仅是西安的,更是中国的,甚至是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纽带。在陕西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的形势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成将对西安市、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及城市价值的兑现都起到重要作用。它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带的物流枢纽和辐射中心,它将会以其优惠的税收政策、快捷的集疏运体系、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最新的市场信息流、方便的融资渠道、强大的保税物流功能、高效的行政服务架构等,在构建起完善、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地为西安“四区两基地”强大的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辐射西北和黄河中上游地区,使西安真正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拉长产业链条的平台、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区,将为西北内陆地区与国际、国内搭建一个物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姜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选址与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篇4

分析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文综试卷中有关“区位分析试题”命题素材丰富,设问角度灵活,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6.图1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合理。图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6.Y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50年代后,在老城区以西10余千米处建设了以机械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区。(如图2所示)

说明图中A工业区布置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交通便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与文化生活区之间建有绿化防护带。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36.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图3中的A、B、C、D、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据此并读图3,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印染厂宜选址于 ① ,理由是 ② ;

(2)水厂宜选址于 ③ ,理由是 ④ ;

(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 ⑤ ,理由是⑥ ;

(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 ⑦ ,理由是 ⑧ ;

(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 ⑨ ,理由是 ⑩ ;

参考答案:(1)①B ②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2)③E ④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3)⑤A ⑥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 (4)⑦D ⑧靠近高等院校 (5)⑨C ⑩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

(2007年高考文综重庆卷)图4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4及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4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 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地建休闲度假地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环境承载量大,旅游配套设施好

B.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好

C.环境承载量大,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3)最适宜在b城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建材工业 B.仪表工业 C.造纸工业 D.森林工业

参考答案:(1)D (2)D (3)B

(2007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图5位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城镇与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建筑材料厂 B.化肥厂 C.冶炼厂 D.电镀厂

参考答案:A

类型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9.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参考答案: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2007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7.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接近原材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等措施。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示: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参考答案:b地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C地有利:通过填海修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类型三:分析某类最佳工业区位的选择

(2007年高考文综四川卷)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5年10月2日13时30分(当地区时),“和平之旅”使者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于图8中A港启航,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于2006年8月29日10时30分(抵达地区时)抵达图9中B港。

甲区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试用你所学地理知识对上述工业特点的成因分别给予合理解释。

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

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较多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区内市场狭小;对外经济联系方便(临海)。

油气开采和化工:临近北海油田;邻近世界重要油产地。

机械设备:近钢铁产地(鲁尔工业区);科技力量雄厚

食品工业:乳畜业发达;消费市场广阔。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城市密集(有城市群);海运条件便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

类型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从动态角度观察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例如,钢铁工业布局就依次走过了煤产地接近铁矿接近交通便利地的演变。行业的兴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将使区位布局随之发生变化。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6.图10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两厂都属于污染(大气)较重的工厂,仅次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类型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6.图11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措施。

(2007年高考文综江苏卷)31.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础。表1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图12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结合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13,回答(1)~(2)小题。

(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运(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蚀。(2)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过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二、高考地理试题中区位分析试题的复习策略

1.掌握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某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采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措施,以绿色GDP为依据,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区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要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要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其区域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3)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很大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4)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又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前期为煤铁复合体型,后期为临海型。再如,劳动密集型工业,大约每十年变化一次,在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在亚洲“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20世纪90年代主要在中国沿海省份,21世纪初主要在中国的中部省份(即中部的崛起)。

2.理解区位分析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中地理必修(1)下册,我们要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每一个案例,通过相似知识的整合、核心知识的辐散,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构建高质量的区位分析知识结构,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城市发展的区位分析

①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选择――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大比例尺的平面图上)。例如分析浦东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是什么?――应从上海市的城市发展需求出发来分析,上海城市在扩张、“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成服务型、信息化、国际化大都市,故扩大其中心商务区的功能是关键。因此可答为:①紧邻外滩老商务区,历史基础好;②与老城隔江相望,易发展成一个整体;③地势低平,水源方便;④老城区人口、工业、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环境问题严重,急需减压;⑤濒江临海,交通方便。

②城市“点状”的区位分析(小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多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形成多与自然条件相关――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运发达、水源充足、矿产丰富。发展多与经济壮大有关,如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科技与旅游的发展有关,如重庆市的形成和发展区位:①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②直辖市;③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

(2)某工业部门设置地理位置的选择

①国内两地或多地(小比例尺图上)的比较区位优势――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A.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水源。B.经济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C.社会因素: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个人爱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D.环境因素。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同时注意: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分析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九个方面。同时要注意:A.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B.分析时应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例如,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A.位置优越,交通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炭,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B.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C.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D.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而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②工业类(大比例尺图上――城市平面布置)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A.“风”――应保证有污染的气体不吹向居民区,注意图中风向条件。B.“水”――应保证有污染的水体不流向居民区,把它放在下游,注意河流的流向。C.“宝”――有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需求,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接近科研中心等。D.“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3)农产品生产的区位选择

①小比例尺平面图上,从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A.米袋子问题。从商品粮(余粮)多来分析。例如:试分析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条件?――余粮多、稻米生产的特殊需求来分析。可答为:地势平坦,易机耕;气候优越,水热丰富,单产高;劳动力充足而廉价;国家政策扶持。B.菜蓝子问题。例如珠江三角洲(市郊地区)花卉、蔬菜生产区位分析――花卉、蔬菜的生产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析回答为:市场广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面向港澳、东南亚;交通方便;水源方便;劳动力廉价;保鲜技术先进;地势低平,土地肥沃。D.钱袋子问题。例如分析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苹果是非主食,是辅助食品――市场要好;质地要求“脆”――水分适中、“甜”――昼夜温差大、“色丽”――光照充足。种植苹果的过程中,施肥、整枝、护果――耕劳动力多;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栽培有中长期的效益。故答为:品质优良,市场广阔;地处我国平原向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中,品质甜、脆、粉红、个大;劳动力廉价,土地低廉,成本低;土壤疏松肥沃;符合“退耕还林”工程需求,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有利于水土保持。

②大比例尺平面图上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去分析。自然条件有: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同时注意: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种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就社会经济因素而言: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如乳畜业,一为对市场的需求,二为对牧草的需求;茶叶生产,一为对多云雾的需求,二为对酸性土壤的需求;旅游休闲业,一为对环境的需求,二为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地域”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分析。从“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在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①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A、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要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B、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C、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D、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②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A、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B、经济:经济发展――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C、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D、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密集区,最大限度受益。E、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F、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巩固国防等。G、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同时要注意: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a、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b、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c、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从微观上考虑是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3.重视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

(1)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某个区域的区位和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例如“简述上海港在我国水运中的区位优势”属于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简述东北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属于某个区域的区位。

篇5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必须妥善组织安排。空运主要是运输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公路主要是运输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铁路主要是运输远程、量大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水运主要是运输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3)综合考虑确定运输方式

经济性、快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客、货运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来确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路的基础因素,其影响逐步减弱。

4水运的区位条件(以莱茵河为例)

(1)自然条件:莱茵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船只航行;该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该区域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可以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

(2)社会经济条件:莱茵河主要流经德国,其中鲁尔工业区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河运是其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二)交通运输选择的思维方式

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思维模型

(1)求同――交通运输线和站点的区位选择都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存异――根据交通运输点、线区位选择的不同要求,构建相应的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港口区位分析应重点考虑航运条件(港阔水深)、停泊条件(风浪较小)、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腹地广阔而经济发达)、城市依托。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如下表所示:

2交通运输布局区位分析的思路方法

(1)观图知地,整合区位信息

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解决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判断分析,因此要按照区位因素结构从图表中充分提取有用信息。以交通运输线为例:从区域图中提取地形、地质、河流等区位信息,分析比较自然条件对线路选择的影响。从图中整合资源、人口、城镇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区位信息,对区域运输需求做出综合分析,说明交通运输建设的必要性。

(2)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方案

交通运输建设方案的比较,既要看到自然条件的不同,又要重视社会经济效益的差异,以“低成本、高效益”为最佳选择。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四)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1分析城市地价高低: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在次高峰,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2分析城市路网密度:城市路网密度大的地区,人流、物流大,商业网点密集。

3分析城市道路网格局:城市干道与市区环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员流动和商品货物集散,成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

4分析建筑的密度: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区地价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5分析车流量:白天车流量大、停车频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业密集地区。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车速快慢、事故次数多少、监测点多少、人口昼夜差别大小等方法判断商业网点区位。

(五)交通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除了对聚落和商业影响较大之外,对人类其他生产、生活,诸如人口迁移、农业、工业、旅游等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1交通运输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一方面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较大。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没有人不想和你同坐一辆豪华轿车,但你需要的,却是轿车坏了还会和你一起搭巴士的人。――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

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莫言

2交通运输对农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品农业的区位影响突出,而对自给农业的区位影响较小。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要运往市场,实现其商品化和社会化,靠的就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交通运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沿江、沿海港口和铁路、公路沿线、枢纽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美国芝加哥、底特律的冶金工业,就是利用五大湖的廉价水运,将附近的煤、铁矿石运来建成的。

不同社会阶段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工业走向分散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工厂对原料、燃料地的依赖性减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布局加工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工业生产原料、燃料的来源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使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工业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

4交通运输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日益改善,使世界各地距离日趋“缩小”,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对一地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较大。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旅游者的经济距离和游览心情来影响其开发价值。

篇6

一、研究都市圈城市功能分布的重要意义

首都圈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单独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承担其居民和各企业、机构所需要的全部的城市功能,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城市功能需求。但是通过区域内的城市相互组合、功能互补,以都市圈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社会独立体,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个城市的发展瓶颈和功能局限。

自然地理区位要素是城市功能发展的要素禀赋基础。.第一,具有自然地理区位优势的地区往往地理条件优越,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为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劳动力保证。第二,自然地理区位要素为城市的功能确定了物质基础,为都市圈的发展贡献所需的资源禀赋。第三,地理区位条件优势的地区成为实行开放经济的先行区,由于政策引导而成为经济增长极,发挥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交通区位要素与都市圈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交通区位优势是城市间互动的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同时缩短了都市圈城市间距离,缩短运输时间,扩张了重点城市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圈的发展,各个城市都发展其主导产业,彼此之间的产业关联互动也需要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城市功能的发展也会促进交通条件的优化。

二、日本首都圈的区位要素与城市功能分析

日本首都圈有三个层次:一是东京都;第二层次为东京圈,指一都三县,即东京都、崎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第三层次即首都圈,指的是一都七县,即在东京圈基础上再加上山梨县、群马县、枥木县和茨城县。

(一)地理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条件

日本首都圈的地理区位优势奠定了其作为日本最大都市圈的强大基础。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使东京都市群聚集了占日本总人口的26%的人口数量,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中心城市东京的城市功能以第三产业为主,发挥着政治、行政、金融、生产服务等中枢职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交通区位条件促进都市圈成型

日本首都圈由“一极集中”变为“三环九射”的分散化的网络格局,利用环形道路的各个交通节点形成交通枢纽。交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都市圈城市间的功能互动,例如依赖便捷的交通条件,茨城县筑波科研城市与东京的科研相关联,树立其高科技城市的功能定位。发达的交通条件使都市圈内距离相近的城市进一步发连接成为工业区,发展成为产业聚集带,东京和横滨市相距25公里,被称作京滨工业区,这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

交通的建设是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关键。日本城市群产业呈现出圈层化的逆序分布形态。以东京城市群为例,城市群核心主要是第三产业,中间环状地带主要是第二产业,外圈层则主要是第一产业。产业布局的优化依赖于交通轨道的建设。

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新城的形成。日本政府对交通轨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加为东京周边的新城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人口流动提供便利。相比之如何建设北京周边卫星城,分散北京的人口与资源压力,这些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三)集聚效应与新城的发展

东京以优惠政策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向新城转移。开发建设筑波新城时,在筑波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工作和居住条件以发挥集聚效应。琦玉的政府部门和筑波的科研院所都是在政府行政主导下的迁移,并且不断调整吸引政策,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首都圈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是有着多方面的条件的。1、自然地理区位条件:任何一个城市功能的形成以自身的要素禀赋为基础,通过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便于各种资源的集中与扩散,形成具备一定经济形态城市格局。2、交通和通讯条件:东京是陆地交通网络、通讯网络、海航和航空港的集聚分散中心,充分发挥了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与溢出效应。3、要素流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便利的轨道交通与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要素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总部聚集,发挥核心城市功能。

三、日本首都圈合理布局的相关对我国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布局

京西北新区要建设服务型生态经济功能区:要包括承德、张家口两市,怀来县打造葡萄酒产业,赤城、溧平是北京水源地之一,丰宁是清洁能源产业和矿产资源的开采基地,承德打造打造皇家文化旅游胜地。

京东新区主要建设京津唐新兴产业基地、京津冀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家具生产贸易中心:京东新区主要包括廊坊境内的三河、大厂、香河。燕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香河家具城在中国北方独树一、闻名于海内外,香河市立足区位优势,将建成中国国际家具生产贸易中心。

天津港口与河北港口之间的整合。目前天津港与河北港口之间成竞争状态,统筹规划利用港口资源及航运要素,增强港口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及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天津、河北两地港口的共同转型升级。

(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交通先行

廊坊和保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由于便利的交通在京津冀城市圈发展中占据优势,应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中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激活新城的关键因素,而这其中将伴随大量的投资产生。与北京地理上相接壤的地区属于产业对接扩散的关键地区,应充分利用北京在资本、人才、信息、科研成果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和带动消费的开放型产业链。

(三)新城的建设与临空经济的发展

京南新城固安工业园区距离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东南距天津市120公里,西南距保定市120公里,固安是距北京市区最近的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地热资源,富饶的农产品,环城的多条北京公交,距离在大兴修建的新机场也仅仅20公里,首都第二机场的建成更令固安有明显的临空优势,无疑成为北京生态卫星城,一个新型临空经济区,融合机场的轨道交通,促进城南地区形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的实现了各区域功能之间的协同发展、混合生长。

尽管北京和日本首都圈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是都是在政府的行政措施的推动下的发展,其中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激活新城的关键,新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定位,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各个城市找到自身的城市布局。在一体化建设中借鉴日本首都圈建设的经验,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北京,而是找到区位共生的结合点,在为北京地区承接更多的城市化人口,缓解北京的资源压力同时,结合自身的区位要素,合理定位各个城市的功能,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实现共赢。(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郁.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55.

[2] 刘贵清.日本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3-03

地理高考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块: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并且与数学、物理联系较多(如球面距离、线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区域地理的内容又太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再加上我们浙江省初中没有开设地理课,有许多学生是高中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地理,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识记许多区域特征,识记起来难度较大,有许多人把区域地理称之为地理学科试题的“瓶颈”,可见其难度的大小;人文地理的难度应该是最小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点少且条理性强,比较容易把握。

区位分析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这些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区位问题的考核能有效地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我发现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题中的信息及已有的信息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下面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见下表)

对于这个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区位因素,学生一定要下工夫把它记住, 这是我们做题的基础,知道了最基本的区位因素,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有可能答对题,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其它诸如“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分析涉及较少。由此可见,我们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时,一定要全面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了解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

(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

例1:〔2012年课标全国卷,37题第(3)小题〕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

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2)影响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例2:〔2013年浙江文综,36题第(1)小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某类主导区位的选择;

例3:〔2010年全国文综〕 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例4:〔2012年浙江湖州联考〕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回答问题。

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制糖工业

B、普通服装

C、钢铁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例5:〔2011年全国文综,36题第(4)小题,14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例6:〔2012年全国文综,36题第(3)小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说明该区域棉花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2、针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

(1)全面性: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只抓重点,要全面把握基本知识。既要关注到自然因素,也要把握好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例如: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省”之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矿、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如: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武汉市。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武汉市与十堰对比,从地形、交通、原料、政治、科技、市场等角度来表述武汉市的区位优势。

(2)主导性:我们知道了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评价,但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例如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

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热量

云贵高原的梯田农业――地形

再例如:德国鲁尔区主导因素是煤炭;美国“硅谷”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等。

注意:在回答区位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因素,主导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采分点。

(3)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如:简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参考答案:省内煤炭资源枯竭,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发展,工业发展有了很大机遇。

分析: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中有部分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主要是交通、科技、政策、旅游、信息通信网络等。例如扬州和济宁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和京沪铁路的修建而衰落;深圳由于政策因素而崛起。

(4)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一区位都会存在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下雪量大,使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冬季气温低,冻死很多害虫。不利因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受到寒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三、学会知识迁移,注意答题技巧

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区位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大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是解题的基础。若是工业区位的分析,应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加以认真提取与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例如:

左表是三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最适宜发展的指向型工业是

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根据乙的区位特点,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汽车工业 B.生物制药 C.钢铁工业 D.纺织工业

3、影响丙地高科技工业发展最不利的区位因素可能是

A.劳动力素质低 B.原材料缺乏 C.距市场远 D.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1)A (2)B (3)A

简析:第一小题就要根据题中信息来判断,表中表明甲地发展工业的三要素中原料的优势最为突出,应该选择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小题要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来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乙地最突出的优势是市场区位,且对原料、工资的需求不多,再根据已有知识,生物制药对市场的要求较高,对原料及工资的要求不多;第三小题根据已有知识,高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即可选出答案。

2、主次清楚,条理分明;具体规范,表达到位

篇8

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1第一章 人口

1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2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2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方面

①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2、社会经济方面

①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②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③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3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②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③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3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4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5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

①产品轻、小、价格贵,

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6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

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

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

④发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

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

②生产过程分散。

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

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

①位置优越。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有高等院校。

④交通便利。

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7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

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

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8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9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篇9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08-02

城市化是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有关专家通过相关指标估计,中国城市化增长速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运行中诸多矛盾的关键,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成为2l世纪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还有巨大潜能可以释放。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的城市化水平更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所谓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实践过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定格局和形态,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制约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城市化模式与所在国家和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等息息相关,因而展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征。城市化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城市化模式的分类有多种依据,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可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根据城市化的空间聚集关系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规模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小城镇化模式、大城市主体模式、中等城市主体模式、多元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城乡双轨制模式及分区域选择模式,这也是中国选择城市化模式时探讨最多的分类方法。

二、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区位因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城市的集聚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每一地区的区位因素不可能与其他地区完全相同,不同的区位条件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城市化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区位因素。从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区位条件好的地区一般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城市带或城市群,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位条件恶劣的地带一般只是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以点状发展为主。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数量与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力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拉力双重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数量不断增加是以农业和二、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基础的。城市中二、三产业的增加和聚集是城市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扩大自身规模的前提,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又有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在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城市都存在着由特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城市规模和承载力限度。

(三)城市功能定位

由于城市自身不同的条件会形成城市不同的职能,这些职能构成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规模。通常我们将城市职能分为综合型职能和专业型职能两大类。综合型职能由于其职能的多样化,有利于发展成较大规模的城市。而专业职能型城市,由于城市职能单一,产业发展单一,难以多方面拓展,从而城市规模一般不会很大,以中小城市为主。当然许多单一职能型城市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发展成为综合职能型的城市,这与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聚集能力、辐射范围等都有着必然联系。

三、云南省城市化现状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 云南省城市化进程

上表为2001-2010年全国城市化率和云南省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增速基本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两年来,低于全国水平。

(二)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地区比较

上表数据为部分省市2010年城市化率,可以看出,云南省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有极大差距,当然,这也是经济水平所决定的;与西南省份比较,只略高于贵州,低于四川、重庆和广西。

四、云南省实行“城镇上山”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篇10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当我们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或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把潜在的土地资源生产力合理地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十分广泛,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的区位条件这个主要特性做重点分析。

1.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不仅指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多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客观反映。

1.1.自然区位

土地的自然区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自然区位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经济区位

土地的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主要指不同区域土地在经营、社交、工作、娱乐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3.交通区位

土地的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及设施的相互关系。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此外,它的优劣还影响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场演变、结节点产生及扩大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核心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与交通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2.区位论与土地分区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更是着眼于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一定区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寥什的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个起点。近年来,区位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解决生产布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区位理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区位论的技术要求、技术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学工作方法,力求减少失误,因为生产布局工作的失误,会造成巨大浪费。

土地区位利用理论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考虑区域内动态利用问题,以确定城市体系及各部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是融合全部社会经济细胞的综合理论。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土地区位利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总结

土地区位的差异与各项用地特定的区位要求是土地资源的自然空间结构和人类社会经济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知道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稀缺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所有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长春,巴特尔.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 经济地理,2004,03:294-298+317.

[3]杨勇,郎永建. 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9-26.

篇11

关键词:批发市场;微区位;临沂市

区位是指某一行为主体进行其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地点或分布的地区[1]。不同的研究平台,不同的区位主体,其区位研究的空间尺度存在差异。以城市或城镇的街区为研究平台,则属微观层次上的区位研究,即“微区位”。批发市场的微区位就是具体的某一个批发市场在城市街区中的具置。

一、临沂批发市场微区位特点

临沂地处苏鲁交界地,交通条件便利,已形成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相衔接的立体网络,区位条件优越。临沂批发市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经过25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闻名遐迩的商品集散地和现代商贸城[2]。现阶段,临沂批发市场正处于外向型、展销型市场发展时期,其在城市街区的微区位布局具有显著的交通区位指向、消费地指向特征。

(一)中心集聚趋向性

对于商业中心而言,其区位特征就是通达性高的区位。临沂批发商城以西郊批发市场为中心,依托临沂客运总站,围绕西郊批发市场,先后建立了华丰批发市场、兰田批发市场、汽配摩配城、灯具城、厨具市场等一大批综合性、专业性批发商城,批发市场中心集聚倾向显著。现有各种经营摊位2万多个,50多个专业批发区[3]。该地段成为临沂市的主要的商业地段,是临沂市批发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临沂市批发市场的集聚分布区。

(二)交通枢纽趋向性

交通枢纽历来成为物流与人流集散的窗口与门户,交通节点是人流的集散点,人流量最大。鉴于临沂批发商城正处于外向型、展销型市场发展阶段,临沂市批发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与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分不开的。在利于商品与人员集散的要求下,临沂批发商场围绕临沂汽车总站、水田车站、华丰车站、火车站为节点,各批发商城呈据点式网状、多核心式发展。

例如成衣、纺织品、鞋帽批发市场,文体用品市场,电动工具市场,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等都集聚于临沂长途汽车站周围。桃源科技广场、灯具城、家具城、家电批发区、自行车市场、鲁南汽车城等批发市场也集中布局于山东省最大的个体客运站——水田站附近。

(三)交通干道趋向性

城市中彼此连接成网的干道交通系统连通性很好,可以为城市内的某一区域带来大量的出于各种目的的来往人流,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且通达的干道还保证了区域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源源不断的货源,保证市场供应。因此,干道交通以畅通人流和货流为主要功能,是保证批发业规模不断扩大,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4]。临沂批发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围绕通达路、蒙山大道、北园路、解放路为主体通道,形成从沂蒙路到工业大道的呈带状、圈层环状批发商城密集带。

二、临沂批发市场微区位布局缺陷

临沂批发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临沂市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平台,以及扩大区际交流发展等。同时,其批发市场微区位的现状布置,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引发了市区的交通阻塞、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形象损害等问题。

(一)加重交通拥挤

车站是对外联系的纽带,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一个城市的完美形象的塑造,得益于建筑的设计、社会成员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有序的交通。临沂市批发业发展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但同时也引发了不良的影响,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居民普遍反映日常生活深受每天大量的客、货运交通流的干扰,出行存在耗时、费力等问题。

临沂市批发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车流和资金流。在批发市场区内,每天的人流量达30多万人,车辆众多,道路狭窄,堵车现象经常发生,同时也加重了城区的交通负担[5],交通设施超负荷运转,部分道路破坏严重,并存在反复现象。

(二)恶化城市环境

硬件方面,批发商城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市场硬件建设档次偏低,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客货运公司集散分布于各大批发市场周边,每日的人流、物流和车流的密度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加上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入,以及大量流动小吃店、水果摊,生活垃圾污染也比较严重。另外,由于规划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市场内绿化用地也严重不足,且原有绿地破坏严重,对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脏、乱、差”现象日益凸现。

(三)损害城市形象

目前临沂批发市场大部分市场是柜台式、大棚式,有的还是露天市场,精品房、楼房式结构等档次较高的市场较少,市场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健全,基本为“集贸型”市场。致使车流、人流和物流混乱,交通拥挤,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

由于批发市场管理条块分割,治安、管理、服务措施不到位,行政、工商、市场等管理体制不顺,规章制度不健全。市场重复建设严重,交叉经营,无序竞争,乱收费、多头收费现象严重,敲诈勒索、扒窃抢劫现象时有发生,以及满街张贴各种野广告、乱发宣传单等,杂乱无序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临沂市的城市形象。

(四)社会成本高昂

从空间区位上来看,批发市场的核心区域为以长途汽车站、华丰汽车站、水田车站为节点的批发市场群,其地处临沂市CBD区域或其附近。从土地地租竞标理论来看,其经济地租应高昂。同时批发业从产业利润链条上来看,属于微利产业,利润率低下。又因该区批发市场建筑密度较低,多为柜台式、大棚式,有的还是露天市场等。由此来看,集多方面因素来分析,临沂批发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临沂整个社会付出了较高昂的成本代价,产业发展了而社会成本、机会成本代价高昂。

三、临沂批发市场微区位优化对策

(一)分散化布局

由于临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先西郊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成了城市中心,临沂批发市场原有布局微区位的弊病问题日益突出,人多、车多、流动人口多及居住混乱等诸多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打造滨水宜局生态城市,根据临沂市城市规划,现有长途汽车站、水田车站、华丰汽车站等已经逐步外迁。在此大背景下,应适时对批发市场布局展开调整,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以新汽车站、火车站等为节点,合并小专业市场,组建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建材和农副产品四大商业区域,打造第六代批发物流市场,分散化布局。这样既塑造专业批发市场,又能适当利用集聚经济效应,适度规模化经营,以解决或缓解市区交通压力,降低社会损耗。

(二)城郊化布局

篇12

Abstract:Thanks to the favorabl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inyi has made the local wholesale markets bustling and itself a famous city of trade and business. These markets do not only boost Linyi′s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promote the regional exchange.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proposals of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se wholesale market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wholesale market;micro-position;Linyi

区位是指某一行为主体进行其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地点或分布的地区[1]。不同的研究平台,不同的区位主体,其区位研究的空间尺度存在差异。以城市或城镇的街区为研究平台,则属微观层次上的区位研究,即“微区位”。批发市场的微区位就是具体的某一个批发市场在城市街区中的具置。

一、临沂批发市场微区位特点

临沂地处苏鲁交界地,交通条件便利,已形成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相衔接的立体网络,区位条件优越。临沂批发市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经过25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闻名遐迩的商品集散地和现代商贸城[2]。现阶段,临沂批发市场正处于外向型、展销型市场发展时期,其在城市街区的微区位布局具有显著的交通区位指向、消费地指向特征。

(一)中心集聚趋向性

对于商业中心而言,其区位特征就是通达性高的区位。临沂批发商城以西郊批发市场为中心,依托临沂客运总站,围绕西郊批发市场,先后建立了华丰批发市场、兰田批发市场、汽配摩配城、灯具城、厨具市场等一大批综合性、专业性批发商城,批发市场中心集聚倾向显著。现有各种经营摊位2万多个,50多个专业批发区[3]。该地段成为临沂市的主要的商业地段,是临沂市批发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临沂市批发市场的集聚分布区。

(二)交通枢纽趋向性

交通枢纽历来成为物流与人流集散的窗口与门户,交通节点是人流的集散点,人流量最大。鉴于临沂批发商城正处于外向型、展销型市场发展阶段,临沂市批发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与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分不开的。在利于商品与人员集散的要求下,临沂批发商场围绕临沂汽车总站、水田车站、华丰车站、火车站为节点,各批发商城呈据点式网状、多核心式发展。

例如成衣、纺织品、鞋帽批发市场,文体用品市场,电动工具市场,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等都集聚于临沂长途汽车站周围。桃源科技广场、灯具城、家具城、家电批发区、自行车市场、鲁南汽车城等批发市场也集中布局于山东省最大的个体客运站——水田站附近。

(三)交通干道趋向性

城市中彼此连接成网的干道交通系统连通性很好,可以为城市内的某一区域带来大量的出于各种目的的来往人流,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且通达的干道还保证了区域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源源不断的货源,保证市场供应。因此,干道交通以畅通人流和货流为主要功能,是保证批发业规模不断扩大,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4]。临沂批发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围绕通达路、蒙山大道、北园路、解放路为主体通道,形成从沂蒙路到工业大道的呈带状、圈层环状批发商城密集带。

二、临沂批发市场微区位布局缺陷

临沂批发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临沂市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平台,以及扩大区际交流发展等。同时,其批发市场微区位的现状布置,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引发了市区的交通阻塞、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形象损害等问题。

(一)加重交通拥挤

车站是对外联系的纽带,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一个城市的完美形象的塑造,得益于建筑的设计、社会成员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有序的交通。临沂市批发业发展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但同时也引发了不良的影响,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居民普遍反映日常生活深受每天大量的客、货运交通流的干扰,出行存在耗时、费力等问题。

临沂市批发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车流和资金流。在批发市场区内,每天的人流量达30多万人,车辆众多,道路狭窄,堵车现象经常发生,同时也加重了城区的交通负担[5],交通设施超负荷运转,部分道路破坏严重,并存在反复现象。

(二)恶化城市环境

硬件方面,批发商城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市场硬件建设档次偏低,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客货运公司集散分布于各大批发市场周边,每日的人流、物流和车流的密度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加上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入,以及大量流动小吃店、水果摊,生活垃圾污染也比较严重。另外,由于规划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市场内绿化用地也严重不足,且原有绿地破坏严重,对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脏、乱、差”现象日益凸现。

(三)损害城市形象

目前临沂批发市场大部分市场是柜台式、大棚式,有的还是露天市场,精品房、楼房式结构等档次较高的市场较少,市场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健全,基本为“集贸型”市场。致使车流、人流和物流混乱,交通拥挤,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

由于批发市场管理条块分割,治安、管理、服务措施不到位,行政、工商、市场等管理体制不顺,规章制度不健全。市场重复建设严重,交叉经营,无序竞争,乱收费、多头收费现象严重,敲诈勒索、扒窃抢劫现象时有发生,以及满街张贴各种野广告、乱发宣传单等,杂乱无序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临沂市的城市形象。

(四)社会成本高昂

从空间区位上来看,批发市场的核心区域为以长途汽车站、华丰汽车站、水田车站为节点的批发市场群,其地处临沂市CBD区域或其附近。从土地地租竞标理论来看,其经济地租应高昂。同时批发业从产业利润链条上来看,属于微利产业,利润率低下。又因该区批发市场建筑密度较低,多为柜台式、大棚式,有的还是露天市场等。由此来看,集多方面因素来分析,临沂批发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临沂整个社会付出了较高昂的成本代价,产业发展了而社会成本、机会成本代价高昂。  三、临沂批发市场微区位优化对策

(一)分散化布局

由于临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先西郊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成了城市中心,临沂批发市场原有布局微区位的弊病问题日益突出,人多、车多、流动人口多及居住混乱等诸多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打造滨水宜局生态城市,根据临沂市城市规划,现有长途汽车站、水田车站、华丰汽车站等已经逐步外迁。在此大背景下,应适时对批发市场布局展开调整,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以新汽车站、火车站等为节点,合并小专业市场,组建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建材和农副产品四大商业区域,打造第六代批发物流市场,分散化布局。这样既塑造专业批发市场,又能适当利用集聚经济效应,适度规模化经营,以解决或缓解市区交通压力,降低社会损耗。

(二)城郊化布局

伴随着各种新兴零售业态不断涌现,如大型超市、连锁商店、便民店的推广普及,对批发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批发业面临产业内外的激烈竞争,批发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鉴于临沂批发市场正处于外向型、展销型市场发展时期,批发仓储占地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以及市区繁华地段地租上涨、公交线路不断向郊区延展等机遇。为批发业健康持续发展,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建议借助交通枢纽的外迁和郊区化,将批发市场随交通枢纽城郊化布局,逐步形成“市场连基地、基地连企业、企业连市场”的“前店后厂”、贸工一体、工贸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小城镇化布局

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客源市场主体的乡村化;以及大型超市、连锁商店、便民店的乡村化战略仍将险阻重重。就目前来看,批发物流业仍然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批发市场可以向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通畅快捷,区位优越的小城镇转移,以便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中转成本。同时,通过与乡镇企业、个体农户合作建立订单式生产分销一体化举措,建立地方特色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地方特色小商品批发市场等,提升临沂批发市场特色和竞争能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光润. 地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121.

[2] 朱孔山.临沂市国际商贸批发中心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06(5):201-203.

篇13

1.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且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同学们应抓住人文地理“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人文地理考查的核心主题包括人口(增长、迁移、分布、容量)、城市(城市化、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商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区位选择)等(形散),而其中区位分析与评价是贯穿人文地理始终的灵魂(神聚)。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主题构建知识网络:

此外,复习中还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链。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例:

2.,建立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答题所用的知识、原理还是教材中的。对于“切入容易深入难”的人文地理而言,建立思维模型是提高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的有效策略。以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例:

(1)求同――构建区位因素结构

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多受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和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存异――形成区位分析方法

根据区位分析与评价的不同要求,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动态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综合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辩证分析(从有利、不利或优势条件、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发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模型是经典的、抽象的、简化的形式。因地制宜是区位选择的“魂”,因此区位分析与评价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3.抓住联系,学会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多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现象,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人文地理复习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自然地理恋爱,与区域地理联姻。

以农业变迁为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其水稻种植面积却逐渐减少。长江三角洲作为“鱼米之乡”的区位因素,既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也要考虑劳动力、种植历史等人文条件,而这些自然、人文条件恰恰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组成部分,且相应的自然条件往往都是图中“应有之义”。要从发展变化的视角找出“水稻种植减少”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以上两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将解答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巧妙地隐藏在图表中,对图中自然要素、区域特征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往往是组织答案的落脚点。

4.以图为本,强化图表技能

图表是地理的特色,尤其是在表达人文地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规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新颖的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所选用的214幅图表中,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图表接近2/3。

在复习中要加强图表技能的训练,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要从“读会图”向“会读图”转变。首先,要根据图名确定图表所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符号、数据中找出“有什么”;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认清图中各要素的特征,明确“怎么样”;最后,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要注重地图信息的叠加和图文转换,提高图表阅读的深度。

以地理统计图为例,解读地理统计图表要正确理解图表所表述的地理信息,判读其表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并以这些显性信息为基础找出隐性规律与变化趋势,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其解读方法、技巧为:抓双重联系(图内信息;图外知识)、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数量特征;定性分析趋势;对比分析找差异)、归纳总结(综合评价得结论)。

5.关注现实,用地理视角看世界

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现实是复杂的、具体的。复习中我们要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要特别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在具体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人文地理解题指导

人文地理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强,切入容易深入难,答题往往词不达意,甚至离题甚远。不少同学感觉人文地理答准、答全很难。现以两道经典试题为例窥斑见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例1】(2011年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请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解题思路】 第1题,该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化进程,重在考查图表信息的判断与推理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乙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都逐渐上升。甲城市各地段人口密度与楼高都比乙城市高,且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远,因此甲城市人口规模、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第2题,该题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和楼高统计判断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从楼高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M处的,N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比周边地区高,为甲城市的卫星城;乙城市P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最大,为中心商务区;由1982~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可以推断,乙城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卫星城。

【参考答案】 1. D2. B

【规律总结】 统计图的判读,首先要读图名,接着要根据图例弄清图中线、条的含义,把握统计图表达的内容,然后是找出线、条发展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原理对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与阐释。

【例2】(2011年江苏单科卷)下图为北非简图,右下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