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礼仪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礼仪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加强礼仪教育

篇1

(一)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程中

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一是使用中央教科所研制的6+1礼仪教材,每周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二是将礼仪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育活动中。例如:在组织语言活动《两个好朋友》时,首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哪个对”、“哪个错”,然后再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争辩,使幼儿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该怎样做,丰富了幼儿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三是进行国学经典《三字经》《新编弟子规》诵读活动,宏扬中华文明文化。

(二)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树立礼仪教育意识,持之以恒、养成礼仪习惯。幼儿园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 “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幼儿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

(三)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幼儿园有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的环境美化、教育化。一走进幼儿园,您就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排队洗手”“安静进餐”“入园问好”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及多幅画面布满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其次,我们在各个班级开设了“文明乖宝宝”“礼仪之星”等专栏同时,每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们都是好宝宝、“我会做”“文明我最棒 ”“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图书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兔找朋友》《孔融让梨》《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使幼儿在优美的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二、丰富生活实践,使幼儿知理用礼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由“行”到“情”,再由“情”到“知”的转化,然后将知、情、行合而为一的过程,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礼仪行为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1、建立礼仪值日制。

每天早上7:25--7:35,有领导带班的5位教师组成的礼仪值日小组,微笑着向教职工、家长、小朋友问好;7:40—8:00,有教师带队的8名幼儿礼仪值日组,身披“我是文明小公民”的礼仪绶带整齐的排在幼儿园大门口两侧,微笑着向家长、小朋友问好,以促进礼貌用语和仪容仪表的规范化。

2.布置适当的任务让让幼儿去完成。

通过布置任务,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文明礼仪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讲文明礼仪的乐趣,加深印象。例如:分饭时发现少了勺子或碗,请幼儿去向保育老师请求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有需要帮忙,让幼儿热心的去帮助他们等等。

3.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

为幼儿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经常创设情景让幼儿到邻近班级借物品,懂礼貌的好孩子才能借到所需物品,没有借到物品的,让大家讨论为什么没有借到?怎样才能顺利借到物品?并且让幼儿再实践一次,直到成功。使幼儿懂得有礼貌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4.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与交往。

我们在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幼儿去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的同时,也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组织社会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比如:

(1)组织大班幼儿佩戴“我是文明小公民”的绶带到周边社区公园、广场进行宣传,将文明礼仪送到每一个见到的人身边。

(2)节日教育。如“三八节”给妈妈洗脚,;“六一儿童节”分享美食活动 ;“教师节”给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中秋节”分享月饼,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重阳节”通过看望老人,进行尊老爱老活动等等。通过节日活动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3)超市购物。我们在组织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

(4)带孩子到银行、公交站观看1米线后排队,在银行内,小朋友们看到许多市民在1米线后有序地排着队等待办理业务,在公交站内,小朋友们看到乘客们自觉地站在1米线后排队等车,当车子到站的时候,排队依次上车既不会造成车门拥堵还节约了时间,小朋友们把这些看在眼里,体会到了遵守秩序所带来的好处。

从这些活动不难看出,要把一种文明礼仪行为转化为幼儿内在的品质,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5.开展“文明小明星”评比活动。一是在角色游戏中设置礼仪服务台,为幼儿“排忧解难”;三是在大舞台游戏中,评出观看演出懂礼貌、遵守公德的“文明观众”。四是在娃娃家、小邮局、小商店、小医院等活动中,评选文明家长、文明医生、文明顾客等。

三、注重家园沟通,使幼儿明礼多礼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因此,要求幼儿园、社会、家庭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1.以教师的示范性言行影响幼儿。

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有意无意的引发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礼仪教育,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假期中我们实验教师分批进行了礼仪培训。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以身作则,主动与幼儿、同事以及家长打招呼,言谈文明有礼;时时提醒自己不说粗话,与人交往中做到“礼”字在先。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的行为。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礼貌言行风气。

篇2

一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健康的身心、与时俱进的教育能力、渊博的经验学识及崇高的品德修养,而礼仪修养也不容忽视。

一、加强教师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时展要求重视教师的礼仪教育

教师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有必要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的发展。如果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无私奉献、表里如一,那么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进而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努力向教师看齐。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尽量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正面影响学生。

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强化教师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具备综合性、审美性与示范性的特征。从古自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非常注重礼仪的教化影响,人们一直以来都对教师寄以很高的期望,因此,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古语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这几句话就说出了礼仪是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就是校正礼仪,如果缺乏礼仪,人怎么校正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那么礼仪就没有标准。所以,我们要将教师的礼仪教育看作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必要步骤。

二、加强教师礼仪教育的相关措施

1.从思想上注重礼仪教育

教师的礼仪教育可从打造其个人形象着手,并结合教师的利益,让每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会直接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事业的发展,并且还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关乎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此一来,教师就会重视礼仪学习,并将其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一种习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礼仪举止,从而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修养。

2.开展相关专业的教师礼仪教育,教学方法与形式要随之变化

可将教师授课的行为举止录下来,再进行自我纠正;也可由请专家做评估与观看相关的录像等,反复地向教师灌输相关的礼仪知识,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礼仪。

3.构建良好的礼仪环境

目前,学校中有很多教师不注重自己的仪表,经常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或着奇装异服,出口成“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所以,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与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在校的形象与举止言行,使校园风气能够得到净化。学校也要将相关的硬件设施(垃圾箱等)配备完善,创造一个较好的育人环境。总而言之,礼仪就像“空气”,无所不在。如果每位教师都有良好的礼仪,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美的滋润与熏陶。

4.培养出高素质的礼仪教师团队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换而言之,教师礼仪亦是如此。礼仪教育牵涉到人际交往、体态、语言、形象、心理等各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影响。礼仪教师需要具有丰厚的专业功底与渊博的知识,熟悉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并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每位教师都形象优美,充满人格魅力,有风趣的语言和较强的审美能力,那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就更具有说服力与示范性。因此,礼仪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要创设一种文明优雅的氛围,让教师礼仪教育不再成为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秉福,叶海芹.关于加强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2]黄静,张文,童谦益.大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黄东昱.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篇3

品格就是有爱心、懂得尊重他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诚实、自律、勤奋、勇敢、宽容、节俭等。我们教孩子学礼仪学品格,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成为一个懂得自律、懂得尊重他人、具备一切美德的人,所以礼仪品格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为什么要在幼儿期开展礼仪品格教育(2岁半~6岁,是幼儿社会行为规范敏感期)?有一个著名的盲猫实验,是说在猫的视觉发展敏感期内将猫的眼睛蒙上,等过了视觉发展敏感期再把蒙眼睛的布去掉,猫的视力就永久不可恢复了。还有狼孩的故事,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和狼生活在一起,具备了狼的生活习性。8岁的时候人类发现了狼孩,狼孩回归人间,可是经过7年的时间,这个狼孩只学会了29个单词,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夜间嚎叫和爬行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太大的改善,最终这个狼孩抑郁而亡。与之相反的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事情,一个日本兵横井庄一迷失在一片大森林里,等若干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他,他重回人间之后仅用了82天的时间就完全恢复了人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并且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狼孩错过了几乎人类发展的所有敏感期,他已经很难完全恢复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横井庄一却在人类社会中完成了其发展的所有敏感期,回归人间之时非常容易就恢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可见敏感期对人的影响多么重大,抓住了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就是抓住了孩子幸福的一生。

二、在幼儿园开展礼仪品格教育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们在幼儿园工作,最担心的是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调和,而由此给幼儿园带来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也非常严重。这个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孩子的常规好了,孩子就变得彬彬有礼,他们会懂得用一种有礼貌的方式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互相争抢玩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反而会懂得在出现问题时主动并用合理的方式解决。学会了交往、懂礼仪、文明讲礼貌,那么事故率可能会大大降低。家园之间最大的矛盾点就会降到最低,而恶性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降低。

现在家长对教育孩子都十分头疼,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而是因为孩子不懂事。在家里像小皇帝一样,对父母呼来喊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家长进行和谐地沟通、友好地交流,见了别人爱搭不理,遇到困难只会号啕大哭。不懂得用勇气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只是在温室中、家长的庇佑下成长,不能够独立,无形中会有一种依赖。那么当我们的孩子由于接受了我们幼儿园的礼仪品格教育,变得尊敬父母了,变得会招呼客人了,变得落落大方了,朋友见面就夸自己的孩子懂礼貌,遇到困难会想到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家长肯定特别高兴,他们会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幼儿园特别好,这个老师特别好!成为我们的免费宣传员。

三、在幼儿园进行有效的礼仪品格教育

那么,如何让幼儿园的礼仪品格教育更有成效呢?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知礼、懂礼呢?

首先,教师要上好每一节礼仪品格课并注意延伸。那么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呢?可以尝试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1.故事启迪法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起到教育的作用。另外还要注意进行延伸活动:把讲故成演电影、画故事、创编、仿编、表演故事等等。

2.示范演示法

如,教孩子怎样递接物品,教孩子怎样敬茶等等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3.情景表演法

如,指导孩子表演慰问病人、让座、帮助别人、孝敬老人等等情景,因为情景表演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会很感兴趣。

4.童谣法

教给孩子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儿歌、童谣,让孩子从受益,把儿歌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5.活动竞赛法

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把学过的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整理出来,进行文明礼仪知识问答比赛,并设好奖项。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积极性,还可对所学知识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

篇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更形成了古老的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程门立雪”更是尊师的典范……但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破坏公共财物,满口脏话等等,传统的礼仪在相当多的孩子身上逐渐淡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小学生礼仪十条》,从“知礼”开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常抓不懈

文明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学校、班级建立文明礼仪监督岗、从出勤、出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量化,进行学生个人评比、班级评比,并张榜公示,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当然学生某些不文明现象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喜,此时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奇迹就会出现。

三、文明礼仪要在丰富的活动中

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载体,它既可以推进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又可让“学礼仪,用礼仪”的成果展示和升华。开学初,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的任务,规范学生礼仪行为,在活动指导和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三、八”妇女节,举办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了解、记住生日;为妈妈写祝语;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为妈妈捶捶背……让学生充分理解母亲,进而学会关爱家人,孝敬长辈等。在教师节,开展“感谢师恩”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情感。

利用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文明礼貌用语征集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文明礼仪习惯。

篇5

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服饰邂逅礼仪,自此有了厚重的升华,当新一代朝气蓬勃的高校学生理解美,热爱服饰,弘扬传统时,服饰礼仪就滋生出极其适宜的展现舞台,《弟子规》有言:“冠必正,纽必结;袢与履,俱紧切。”帽子要带端正,钮扣要扣好,袜子、鞋子要穿着整齐,鞋带要系紧。古人短短数语便简洁明了的强调了穿衣戴帽的基本要求。

在现代实际生活中,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年轻学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追求自由放松的着装方式,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着装打扮方式,据调查,在高校有男生夏天嫌太热,上身脱得精光做“膀爷”,女生穿低胸吊带、花里胡哨的打扮,有的学生穿名牌,有的学生穿着邋邋遢遢,上课时穿着拖鞋,发出拖沓响亮的啪啪声,还有的染发、纹身,钉鼻钉、打鼻洞,一副嬉皮士似的不修边幅模样,加上哈韩、哈日的风气,一些奇装异服在校园里出现,这都不符合大学生的着装礼仪。

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高校学子追求的多元化,在大学里张扬个性无可厚非,但却不适合表现在物质上和奇特的个人穿着上。大学生着装不能过分追求服装的品牌、服装的华丽、服装的时髦和着装的奇异。

大学校园是学习知识、展现礼仪的圣殿,必须保持严肃、静穆的气氛,大学生作为高学历者,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着装应适宜、大方自然,表达对知识的敬仰和对老师同学的尊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潮流现象与艺术的关系,理解学生的担当与责任,从而衣着端正,静心学习。纵观全局也不难判断,毕竟高校学子衣着特立独行者并不普遍,绝大多数学子着装都能符合自己年龄、身份、气质和社会角色的定位,只需在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方面加以熏陶,在服饰礼仪方面给予指导,在大学进行服饰礼仪的教育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发生积极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校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充满着对高品质、高格调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社会的希望,他(她)们应当为整个社会品位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当他们接受服饰礼仪的教育并借助服饰来表达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准则,自觉按照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装饰方法与技巧时,真实的自然美便油然而生。

现代服饰礼仪是最生动的自我介绍,在塑造高校学子服饰礼仪形象中我们应自省出相应的注意事项,教育引导他(她)们不仅应穿着起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形体条件,体现自己的气质,不失礼节,同时又能够让他人看起来舒服,也就是要符合整洁卫生、合体适宜,大方自然,有新意有个性的基本着装要求,同时对人彬彬有礼,以服饰充分体现礼仪,尽情表现出高校学生年轻、朝气、有活力的青春气质。

大学生走出校园代表了学校,所以着装符合身份,符合礼仪尤为重要。服饰礼仪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面试及就业,关系到高校学生是否能顺利地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的仪表以及内在的自身修养。在现阶段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服饰不仅是对一个人外在气质的体现,也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如果在应聘时我们的高校学生过分追求服饰的华丽,就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服饰过于脏乱,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做事草率不认真,对人不礼貌的印象。

高校学生着装一般以休闲、运动服为主,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要灵活对待,合理穿着,庄重、整洁、得体、大方,不邋遢、不褶皱,干净清洁勤换洗,完好无破损,可以穿得鲜艳活泼一些,避免老气横秋的打扮,以展现高校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

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的方式

1.以系列讲座形式将服饰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加强服饰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服饰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会学生如何着装,学会服饰的搭配以及懂得服饰的礼仪。高校可以把服饰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中或开设专门的《服饰礼仪修养》、《形象设计》、《整体搭配艺术》等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理论讲解和实操演示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服饰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场所为主要所在地,简单区别为公开场合和休闲场合,公开场合的着装要庄重、大方、相对比较传统,比如校服、运动服及便装,女生可以着套裙,连身裙等,并佩带少量饰品,“以少为佳”;休闲服饰要求宽松、方便、舒适,自然得体,如运动装、针织衫、牛仔服等。

2. 培养专业优质的服饰礼仪师资力量

将服饰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引进课堂, 既可以教会高校学子如何得体的着装,又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加强高校学子服饰礼仪教育应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服饰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自己的着装形象,做到得体大方、言行端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 不断进行服饰礼仪教育的渗透。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导向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服饰礼仪活动,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着装环境,展示出服饰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高校学子较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学习集体当中,每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都是从多角度、多渠道综合而构成的,服饰礼仪正常得体有助于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良好的、知性的深刻印象。

随着文化修养、知识层次的提高,现代高校学子越来越注重服饰搭配的仪表美,他们身着华装,谈吐高雅,挥洒自如间体现出良好的风度和高雅的气质,充满了自尊、自信和自强,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6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已占大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而高职教育模式专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园人文环境本身还比较薄弱。作为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生,它们的礼仪修养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是达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教育途径。

一、有效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能只是教给人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更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1]。实行良好的礼仪教育,是达成这些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是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身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强烈需求。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高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心理抗压力与承受力;有利于强化高职生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职院校面对现状必须适时“变”,在磨砺学生“技”的同时,必须为其修身养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深化礼仪教育教学,着力提升高职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这是我们教育者必须共同承担起来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礼仪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教育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对礼仪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从体现高职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出发,真正纳入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真正“学礼、懂礼、守礼、用礼”。

二、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

(一)深层次领悟教师礼仪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高职院校应该把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提高教育摆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礼仪方面的思想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教师与其职业特殊性,它比任何一个职业要求都高,教师的思想、语言、举止、服饰、形象、情绪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成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的教育,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一种道德境界的教育。

(二)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质培训

培训是高职院开展教师礼仪教育最集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操作时可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专题培训和行为实践训练。具体可分为:学习培训阶段、教育实践阶段、自我总结阶段和成果检验与展示阶段。实事求是地制订礼仪教育规划是开展礼仪的基础,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这是首要任务。培训内容应从教师个人形象礼仪到人际交往互动礼仪,从无声礼仪到有声礼仪,从校园礼仪到校外不同场合的礼仪。强化主要教育阵地――课堂的礼仪学习,课堂礼仪学习训练可以先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强调,然后是仪态、语言依次展开,力求以此为基点逐渐扩大至办公室礼仪、校园交往礼仪、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的学习。

三、全面完善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容,应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突出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特性,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专门的校本教材。所谓基础性在于礼仪教育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道德性,注重学生个人基本礼仪常识。专业性也就是在课程设计与内容编写中要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强调与职业相关的特定礼仪规范。礼仪课程内容可分为基础礼仪知识与专业礼仪知识两部分。基础礼仪知识由传统礼仪、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知识等内容组成。专业礼仪知识部分则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组成若干课程模块,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商务秘书专业后部分内容可由办公室礼仪、商务活动礼仪、文书礼仪等知识组成。铁路客运专业则可专门结合铁路旅客运输行业特点,设计售检票处服务礼仪、候车室服务礼仪、站台服务礼仪与车厢服务礼仪等多个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礼仪的道德内涵,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讲授。如果礼仪教育仅仅是注重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训练,而不注意礼仪深刻内涵的挖掘,这样的礼仪教育是不完整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规范,还要让学生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礼仪规范。如讲授男士和女士叠放手势时,在生活中一般男士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面,而女士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在正式场合,女士可把右手置于左手上面,便于指引和持物。学生除了了解这些,还应让学生明白从人体经脉养生的角度,这是最适合男女的叠放手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牢牢记住,并好好践行。同时,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后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倡导“教学做合一”,通过形象感知、师生共同示范、学生正确模仿、情景互动模拟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礼仪文化精神,掌握礼仪正确规范。各类的实践环节要精心设计,不能空谈,要多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具体内容。

结束语

篇7

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青年一代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所以说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传统礼学的理论体系中,礼包含礼仪和礼义。礼仪就是仪式,是礼的物质形式;礼义则是蕴藏于礼仪下面的思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礼仪自外作用于人心,约束人的“心”与“行”,使其摒弃“恶念”、“恶行”,一心向善。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之以礼”,就是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礼仪通过仪则的约束方式,使礼义成文化、具体化、制度化,从而让人们的心灵有明白的依托可以追随,使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所以,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篇8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谈阔论,破坏公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不懂得尊重别人;穿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等。在笔者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跟踪调查中,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文明礼仪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较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第一,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第二,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第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职业礼仪已经成为礼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职业礼仪教学

职业礼仪教学应该“学”“用”并重,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中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如让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灵活运用之前所学的礼仪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一直扮演着言传身教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行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改革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健全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检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礼仪规范的实际应用情况。要对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的运用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评,真正达到通过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打造有浓厚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在校园内,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倡文明言行。例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形式,呈现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用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感染他们。

篇9

一、对礼仪的认识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平等: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

二、高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1、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2、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3、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学生的培养、学校氛围的形成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良好校风的养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上,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素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使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风度、规范的言语行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互尊互爱,形成良好的校风。

2、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其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目前高职教育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上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培养要求。学生自由散漫,不注重细节,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

1、文明意识差:如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的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的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纸屑,宿舍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等。

2、不懂礼貌:调查显示,59.05%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13.96%的大学生不会尊重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3、卫生意识差:有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方便之后不冲水。

4、纪律性不强:很多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听MP3,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的通过手机短信、纸条、、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

5、不重仪表:很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

以上几种不符合礼仪素养标准的现象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这些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2、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3、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公德意识淡漠,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四、高职教育在礼仪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产生之初就存在入学门槛低、招生规模扩大的现象。并且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中在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受教育时长短。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更是一定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沉淀的过程。高职学生最多只有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还有的学生在校时间不足3年,甚至更短。学习时间之短令高职院校在需要时间沉淀的文明礼仪教育上有些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对于专业课来讲,一些学生认为礼仪课不重要,学习礼仪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觉得礼仪内容简单,无需花太大功夫就能掌握,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学得一知半解,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软件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就目前的礼仪教师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对礼仪内涵的研究比较肤浅,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做出标准的礼仪示范。许多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五)校园内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不浓。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途径、多渠道的礼仪教育方式。

五、高职教育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注重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使礼仪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行为。形成这种潜意识行为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实践,修养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项目教学、教学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训练习,可以逐渐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对其言行举止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榜样示范与校园文化渗透,激发兴趣

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为了避免文明礼仪教育只注重对文字的解读或者拘泥于形式,学校应在校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问好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在校内乃至校外,每当遇到同事、老师、同学都能做到根据时间段做到相应的问好,让全体师生能够感受到文明礼仪带给大家的精神风貌上的变化,并营造一种家的校园氛围;通过社团指导老师、社员在校内的推广带动,从维护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处理、节约粮食、孝敬父母等多个层面开展实际活动,加深全校师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就会造成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无法达到进行礼仪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对学生理论课程的检验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做到从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表现、岗位礼仪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真正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的育人、教化和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跟踪和教育宣导。尽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但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并未良好成型,学生实习期间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文明现象影响,造成文明礼仪习惯改变、文明礼仪素养下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学校应确保每一名实习学生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学校要求和指导下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思想动态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反馈,教师还通过飞信、QQ等及时通讯工具对实习学生进行持续的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爱琴 方年根 陈烈荣 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第1版。

篇10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是指教育主体要坚定文明礼仪教育的明确的方向,并始终坚持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只有坚持方向性,才能抓住文明礼仪教育的本质,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示范性。所谓示范性,是指在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明礼仪修养熏陶作用,感染受教育者在其文明礼仪的认识和觉悟上都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一个形象气质好、礼仪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的教师就等于是一本活生生的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践行中懂得什么是“文明礼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时刻注重自身文明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文明礼仪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并与各项工作相结合,融合各种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坚持渗透性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形成合力,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效能,适应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渗透作用,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内容的规范性作用

(一)扩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不应停留在表层的文明礼貌教育,而应加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文明礼仪素养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也是新时期人才必备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当代大学生不能一味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读好书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在传授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应不断的扩大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社交礼仪及各项专项礼仪的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技能,成功融入社会。

(二)倡导先进的文明礼仪教育理念,设置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相比,现代礼仪教育内容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和注重人本精神,尊重人是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因此,高校应把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交礼仪教育内容并重,互相补充,互相协调,这样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文明礼仪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高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符合大学生实际状况的文明礼仪课程,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不仅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且能使大学生掌握和学会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塑造良好形象的技巧。

(三)明确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拓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功能。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明确目标,从教育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出发,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及文明礼仪的知行统一。学校应立足于整体培养目标,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所从事岗位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进行必须的专项文明礼仪的培训,引导大学生知礼、守礼。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使得大学生自觉按照文明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实现全面的进步和完善。

三、拓展教育载体――发挥网络载体的阵地性作用

(一)开展校园精品活动,设置校园精品课程,深化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礼仪讲座等多样化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将活动进行优化,形成高校的精品活动。设置有关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精品课程,配置专业的课程教师进行讲授。将校园精品活动与校园精品课程相结合,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现上达到行与知统一的效应,深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及领域。

(二)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是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中优秀的文明礼仪文化。通过网络,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礼仪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抵制文化侵略,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的主旋律,使之在各种文化冲突中激流勇进、屹立不倒。二是造就一批既精通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技术的宣传工作者,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文明礼仪素质。培养既精通文明礼仪教育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新技术的双料人才,就是为了利用网络新阵地,更好的进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营造和谐氛围。要把网络在线教育和网络离线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网络世界里的消极信息的影响,时刻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重视自我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觉悟

篇11

[中图分类号] G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46-02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礼仪文化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礼仪在文化教育之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

社会各个阶层都感知到了缺乏礼仪方面的教育对人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知书达理”本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现在的状况却是,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学生不知道尊重老师,人和人之间普遍缺乏尊重。尊重是通过礼仪来表达的,尊重没有了,礼仪也就不存在了。行为失范和道德水准下降,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病。加强礼仪文明的重建和礼仪文化的教育已是十分迫切。

二、民办教育更要重视礼仪文化建设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重视学校礼仪文化教育,努力培养自主特色的礼仪文化课题,有着比公立学校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和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民办学校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这种教育市场的竞争不仅存在于民办教育学校之间,而且现在在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应付自如,不仅要很好地生存,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表面上看,学校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学校的经济实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成绩、学生生活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学生就业升学水平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一个学校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有没有创新特色的校园文化才是民办教育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而要走出一条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之路,礼仪文化建设这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民办学校的发展开始由规模效应转向品牌效应,并且慢慢地步入了理性、健康的发展之路,没有内涵的学校终究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我国民办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和客观,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也日趋规范和严格,特别是民办教育的承办者和管理者也日趋成熟和科学,民办教育已经度过了仅仅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漂亮的校园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甚至是违背事实的教育承诺来招揽学生的时期,如今的民办学校已进入了由规模效应向品牌效应转变的时期,学校必须走出一条有自主内涵的理性健康发展之路。而礼仪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很好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也能更好地展示个人魅力。

第三,虽然我国的民办教育仅有20多年的短暂历史,但是它却经历了许多风雨,一些民办学校倒闭了,一些民办学校艰难维持,而一批民办学校在风雨中经受住了考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对这一批学校的考察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总是能够着眼于未来,遵循科学教学规律,高度重视学校礼仪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那一些倒闭的民办学校往往是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违背科学的教学规律,不重视学校内在素质的提升,把学校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

三、民办教育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一)民办教育办学有其先天的优势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教育的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较少地受到办学历史、传统的限制和业已存在的师生消极关系的影响,所以民办学校有很强的主导性,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自己的办学理念来办学。在办学体制上也更为灵活,学校的管理者享有充分的自,无论在办学资金的有限调度上,还是在职工的任免上和部分课程的设置上,都有比较大的操控空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文化建设上,物质文化的建设、文化社团的组建及重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可以集中人、财、物等力量,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的突破。民办学校的生源范围比公办学校的要广,老师更是来自全国各地,这些老师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差异明显,天南地北的老师聚在一个学校,带来了全国各地背景不同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教育理念,多元文化的冲撞融合有利于形成一个民主、开放、现代的学校文化氛围。

(二)民办学校有其先天优势的同时也会具有一些先天的不足

短暂的办学时间导致缺乏深厚的底蕴和厚重感;生源的压力导致学校的文化建设急功近利;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高流动性也是学校没有一个稳定的文化建设团队的重要原因,所以作为民办学校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健康的用人机制和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

四、如何加强民办学校的礼仪文化教育

(一)老师教育应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以身示礼”,只有让老师懂得并遵循礼仪文化,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礼仪文化教育。这一点在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每一年欧柏泰克学校的管理者都会邀请专业的礼仪文化教师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只有老师们把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学生们才能把礼仪作为一种习惯。第二个方面,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内的礼仪教育,是学生系统接受礼仪知识教育和训练的良好途径。要加强礼仪课程教学必须要健全礼仪教师队伍,丰富礼仪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并且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入学的新生围绕个人仪容仪表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自律礼仪等方面进行;中年级的学生以礼仪实践、礼仪主题活动为主;毕业生以形象设计、面试礼仪、求职礼仪、入职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职业礼仪等为主。如果能够以这种分阶段的课程来进行礼仪文化学习,学生们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会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因此我们看到在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的课程里有一门专门的礼仪文化教育课程――职业导向训练课(简称COT课程),并且把这个课程按照年级来分阶段进行学习,学生在专业课程的教育和训练下,获得了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二)开展礼仪文化主题教育

礼仪不仅是塑“形”的工程更是塑“心”的工程,它需要滴水穿石的耐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培养,所以对于学校来讲需要架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全面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配合,进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教育。主要围绕感恩、诚信、公德、责任、尊重教育等方面进行教育。比如,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就经常开展感恩励志讲座、感恩作文比赛等活动,来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

(三)开展校园礼仪文化社团

校园文化的建设跟学生组织和社团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就要从学生自身做起。比如:以学生组织或者礼仪社团牵头开展文明礼貌评比、寝室文化评比、教室文化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校荣辱观。在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就成立了校园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通过优秀学生的带领使礼仪教育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四)引导学生参加礼仪实践

礼仪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要落到实处。在进行系统礼仪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因此,在礼仪行为规范训练时就要创设情境,比如进行“如何做客”的行为训练时就要要求学生准确用好“您好”、“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并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让座、开门,端正走姿、坐姿等,使学生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落落大方。欧柏泰克计算机学校在全校制定了一个早迎制度,早迎队伍由老师和学生会的干部组成,每天早上用“早上好”“老师好”等文明用语打招呼,让每天上班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礼仪文化的氛围,并且在学校成立了礼仪小组,让礼仪教育之风随着礼仪小组的步伐吹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在当今和谐的主题之下,礼仪文化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一种说法:进入新世纪必须要拿到四张通行证――会电脑、会外语、会驾驶、会礼仪,为了培养符合新世纪新型人才标准的学生,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使学校的发展更科学化、健康化。

[ 参 考 文 献 ]

篇12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77-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据国家旅游局消息称,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的843万人次,到2014年破亿,增长10.8倍。中国游客的强大消费力在给他国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与此产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相关安全及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名列前茅。

一、境外游不文明现象及其影响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出国游则代表了国家的“国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很多人慢慢淡忘了中国自古以来知礼、守礼、行礼的优良传统,不讲文明、不懂礼仪;举止轻率、满口粗言。有的人甚至把这一陋习带到国外,严重地影响到了国人的整体形象。部分中国游客所到之处,让当地民众对之望而生畏。

(一)公共场所缺乏礼仪与素质

丑态一:遇事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缺乏理性。法国的普罗旺斯,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观赏游玩。但是,有几个中国游客为了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拍照而在普罗旺斯上演了一副“全武行”。外国人表示不解:“置身那么美的地方,怎么还会有打架的念头?”熟不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现象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美好形象已经随着旁人的叹息埋葬在普罗旺斯的花田之下……丑态二:不注重个人形象,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不文明行为之一,在旅游景点、餐厅、商场,中国游客说话大声大气、猜拳拼酒、随意拍照、嬉笑怒骂,喝得烂醉如泥还丑态百出地又唱又跳的情况时常能看到。东西吃到哪里,垃圾就随便丢在哪里。不论场合、地点,随地吐痰、擤鼻涕、抽烟、打喷嚏不捂嘴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更有甚者,个别游客把喜欢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刻的坏毛病带出了国门,涂刻在城墙和树上的中文汉字成了嘲笑国人素质的最好印证。丑态三:喜欢贪小便宜某些中国游客喜欢占小便宜,如在自助餐厅偷偷打包带走食物、把酒店里面的非免费物品拿走,拿卫生间里的免费卫生纸、洗衣袋等,还没有付小费的习惯。又比如:在欧洲上公共厕所需要投币厕所门才能自动打开。喜欢大把花钱购买奢侈品的中国游客不舍得花一点点小钱投币上厕所,在这里却贪上了小便宜。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中国游客投一次币后不锁门,然后一个接着一个进去,对于自己耍小聪明而省下几元钱洋洋自得,却不知这种行为让不少外国人摇头。

(二)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某些中国游客在出境后完全忽视应有的礼仪和风俗,在泰国的寺庙、欧洲的大教堂,穿着毫不讲究,随意露肩、露膝盖等。很多中国游客以天气炎热为理由,到了寺庙、教堂仍然穿着短裤、拖鞋、背心,丝毫不尊重当地的风俗。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而当地人也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但不少中国游客却不能加以理解和尊重,只是凭自己的个人喜好去做事,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二、境外游文明礼仪缺失成因分析

(一)国人缺乏礼仪养成教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礼仪之邦的礼仪正在逐步地流失。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礼仪风俗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流失,如今的中国人在社会中约束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越来越差,故而直接导致了文明礼仪素养的缺失。我国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当今国人礼仪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归纳下来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1.社会变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经历了价值观的解构和再构,价值观中的传统成分与现代成分不时产生冲突和纠结,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引导着国人不同价值观念的形成。部分国人在道德上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这些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的选择时缺乏科学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与个人本位主义,这也是诱发国人不良习气的根本原因。2.学校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礼仪教育过于理论、形式化。学校教育重点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忽略了实质的操作和训练。学生只“知”而不“行”,而知道的部分也没有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实际上,学校书本层面上的教育已经与学生的实际行为脱节了。3.家庭教育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重成绩轻德育。只在乎子女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而根本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冷漠的自私性格。他们不珍惜家人的劳动果实,不关心理解他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付出。

(二)我国旅游业管理欠缺规范

近些年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旅游业的大好前景。但是,旅游行业管理仍然欠缺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协调与规范。部分游客在境外的表现实在让人唏嘘,但把原因完全归咎到游客头上是欠缺公允的。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旅游企业多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行业监管,如: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导游的职业道德素质等都将导致游客道德礼仪的缺失。

(三)国人缺乏自律能力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它依靠的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不带有任何强制。因为不具备法律约束,使部分中国人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淡漠了道德礼仪观念,变得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缺乏严格自律的精神,从而导致了礼仪行为的缺失。

三、加强国人境外游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力度对游客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1.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爱国主义是个人或者集体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积极的态度,是个人所具备的公民道德之一。同志曾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思想决定行动,有爱国之心才能报效祖国。反过来,行动也会指引思想,只有将爱国之心落实到平时的实际行动中,才能让国人爱国的种子生根发芽。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维护国家形象也同样是爱国。所以,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中,坚持渐进性,体现层次性和连续性,养成“讲文明、懂礼仪、有道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表现形式;凸显实践性,要求文明礼仪要做到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国人自主实践、自觉参与,把礼仪知识、礼仪实践和礼仪规范统一起来,做到行知合一。努力把文明礼仪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注重整体性,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到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国人崇尚文明、崇德向善,以实际行动爱国、护国。2.加强游客遵循文明礼仪的主人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游客文明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从整体上看来就显得参差不齐。游客的文明礼仪是一个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100个游客有99个游客的礼仪都到位了,其中有一个没做到位,那么,因为他的个别情况就会影响到整体的素质和印象。所以,每一个人在接受礼仪教育时都要有这种整体意识。出到国外,每一个中国人就是一面旗帜。国人在境外旅游应该具备文明礼仪的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破坏华夏文明的消极因素。3.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文明旅游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把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国家形象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力度宣传文明旅游。各大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广泛普及礼仪、礼貌道德知识,大力营造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旅游培训方面可引导游客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形成文明出游宣传引导的浓厚氛围。

(二)通过学习培训帮助游客了解境外礼仪习俗、禁忌

由于各国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多国风俗与人情。本着“”的国际交往准则,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部分人的习惯和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记》中说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格言都说明尊重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所以,完善旅游团行前教育、告知制度,制定文明出游手册和行前教育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导游领队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导游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对游客产生现身影响。强化导游领队在出境旅游过程中对游客文明行为的提示和提醒责任,要求游客自觉遵守和配合旅游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三)制定行业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游客的行为

按照《旅游法》的规定,加强游客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明确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鼓励游客互相提醒,共同遵守文明出游公约,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规劝和制止。建立有效机制对做出不文明行为的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曝光,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批评教育、警告、责令整改等相关的惩罚手段。另有,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与航空公司等,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建立游客文明礼仪诚信档案,进一步完善游客法律法规。

(四)游客文明礼仪教育要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游客礼仪素质的提高既离不开宣传和教育,也需要具有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作保证。中国一直注重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却没有完整及时地配套跟上。正是这样,才使得国民素质教育出现投入大、收效微的现象。只有把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管理机制同时作为“软”、“硬”两手抓,我国国民的整体礼仪文明素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如以交通规则和秩序为例,如果缺乏相应硬性规则管理,仅仅依靠市民自觉就能普遍遵守交通秩序显然是不成立的。结果证明,一般管理搞得好的城市,那里市民的礼仪水平普遍比较高,这已经成为一条潜在的规律。同样的,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或城市的社会文明秩序的成功管理经验都说明了,文明礼仪的产生,离开制度管理、文明秩序和文明民众是决不可形成的。

(五)游客将礼仪实践落到实处

要不断提高游客的礼仪修养就要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文明礼仪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去,避免纸上谈兵。从我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来潜心学习礼仪、实践礼仪,把我们学习到的礼仪常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从个人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因为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性的,要想把这种理论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真正内涵,逐步融会贯通,然后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一句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加深礼仪规范的领悟和理解。

四、结语

境外游的每一位游客都代表着我国的形象,言行举止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文化素养。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但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国人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中国软实力的具体象征。提升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需要每个人积极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遵守各项文明道德法规。将讲文明、知礼节纳入到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去,从自身做起,让文明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争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共同努力重塑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金丽娟.旅游礼仪[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

[2]舒伯阳,刘名俭.旅游实用礼貌礼仪[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篇13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 赵昆(1973―),男,汉族,山东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讲师,伦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频繁和深入,加强社会礼仪教育,已迫在眉睫。从空间上看,礼仪教育应包括学校礼仪教育、社区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从对象上看,应包括全日制学校的礼仪教育,更应包括正在走向繁荣的成人高校的礼仪教育。

一、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开展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成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公众沟通,从面对面地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不见面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地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地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人际沟通的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条件下,要进行有礼有节的交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和”的竟成界,就必须加强礼仪教育,学会和运用礼仪。试想,在一个开放的,处处都讲协作、讲合力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不懂得礼仪知识的专才将会遭遇怎样的尴尬,陷入怎样的困境。

(二)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学员自身发展、提升能力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一种提升教育。随着社会发展,成人教育已从解决学历层次问题,发展为解决学员在职业生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其它新问题,进而升华人的思想和灵魂。可以说成人教育的学习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模式的又一新阶段。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人的外型和有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提升人的内在品质,升华人的境界。礼仪教育正是学员提升内在品质,升华人生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员,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特别是对即将或已经走上社会的成人学员来讲,更是如此。

但目前礼仪教育却普遍空缺,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成人教育重要的是传授文、理科专业知识,让学员掌握一两项在社会上得以谋生的本领。再说礼仪之类的知识,大多数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可以无师自通。还有人认为,礼仪教育仅仅是酒店管理、旅游和公共关系等少数专业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完全没必要开设。其实礼仪学习可以从实践中来,但并不都可以无师自通。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真正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现代文明人。

(三)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学员事业成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礼仪是一封永久的推荐信,是走向成功殿堂的敲门砖。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常见有这样的报道:某经理在商务谈判中因不懂礼仪而失去大笔订单;某应聘者因不懂礼仪在面试中败下阵来还不知缘由。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细节决定命运,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成功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通过礼仪教育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从而具有譬如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以及恭谦礼让、尊师敬长、遵时守信等品质,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彼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基础。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也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礼仪修养,培养学员应对酬答的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人人讲礼仪,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有些矛盾冲突需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解决,但不少碰撞则更需要依托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和化解。礼仪教育就是这样一罐净化社会环境的清新剂。它倡导以修身养性律己,以宽容厚德待人,从而构建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人的礼仪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简单地靠一两次学习就能形成。它需要适当的环境氛围和多年的学习与培育。作为终生教育的机构,各类成人高校有义务承担起这个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优异专业技能知识,又懂礼仪、讲道德的有用之才。

(一)转换教育理念,课程专设、多头并进

目前,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不设礼仪课程。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对学生而言,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礼仪知识除了来自深浅不一的家庭教育外只能从学校其它学科中零星地获得一些,这种状况与社会的需要及发展极不相称。

因此在成人高校的高专高职阶段安排20―30学时,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礼仪教育入课堂,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员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礼仪教育应多头并进,不仅要设专业课程,还应结合其它相关学科进行。如推销学、谈判学、秘书学、组织行为学、公关关系学、电子商务学等学科,都应围绕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和研究。此外,外向型学校应注重学生国际礼仪的培养。这样既能形成良好氛围,又能通过不断重复,养成礼仪习惯,强化礼仪知识。

(二)强化师资培训,树立全员教育意识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还应从强化师资培训入手,树立全员教育意识。其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队伍总体上力量偏弱,专业工作者相对介入较少,要在扩大后者的队伍上多下工夫,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育和研究的水平。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其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每一个教职员工在校内、外任何一个场所一次得体或不得体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学员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教育没有课内和课外之分,没有专职教师和非专职教师之分。这就要求学校全体员工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管理人员树立全员教育意识,能够做到:在教学活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成为学习、应用礼仪的表率,不断地、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渗透。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成人院校也应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把学校建成学习、普及、应用礼仪知识的大课堂。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健康的育人环境会对学员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不断趋同,提升境界。加强礼仪教育需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个人的风范。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等。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礼仪修养教育实践

礼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即时性,加之本身的开放性,使得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学员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极大地拓展了学员的视野。网络环境下的礼仪教育能够贴近学员,贴近社会,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等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的“渗透”教育。由此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强化礼仪教育,健全学员人格。

当然,学员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礼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