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低碳经济研究背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影响的理论分析 反倾销会计发展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同时对经济环境有反制作用。低碳经济模式下,反倾销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企业均具有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高新技术,开发新型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由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转变的动机,以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放松对环境的保护,注重低碳会计相关问题会计信息的举证。会计环境的变化影响会计信息的需求,影响会计的处理程序与方法,乃至影响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意愿及信息质量等。会计环境变化对反倾销会计的新要求,将客观促进反倾销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影响的作用机理 由于低碳经济是供给型经济,其发展路径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即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制度框架的确立将促使经济的低碳转型。而会计准则作为制度层面的规范,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依赖,即低碳经济理念可以通过会计准则予以践行。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其中,利用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这一特性,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对反倾销会计活动进行规范。此外,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以及达到其预期的经济后果,还必需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依赖制度。应该注意的是,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作用是基于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循环作用。利用会计准则对低碳经济理念进行践行,可以推进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反倾销会计具有反作用,将促进反倾销会计的发展;而反倾销会计的发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理念的践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现状 目前,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予以践行的,在现行会计准则中融入了低碳经济理念。在反倾销应对中,针对低碳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会计举证时,主要是从体现低碳经济理念的会计准则的五个主要方面着手:(1)会计目标的定位。会计目标采用了受托责任观,且将受托责任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层面,企业需对整个社会履行环保责任。(2)会计要素确认条件。在资产确认时,兼顾考虑了经济资源创造价值的非直接性。即允许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却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减少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的经济资源确认为资产。比如,允许不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保设备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企业需在附注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4)固定资产预计处置费用。企业应将为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发生的支出确认为预计处置费用,同时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企业承担矿区废弃处置义务。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将企业承担矿区的废弃处置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 包括:(1)未充分意识到通过利用会计准则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应对反倾销的有效性。目前,无论是会计准则制定者还是执行者均未充分认识到通过利用会计准则践行低碳理念以应对反倾销的有效性,未在反倾销会计中充分体现这种理念,因而未能通过使用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进行会计举证及应对反倾销的能力。(2)低碳经济理念在反倾销会计中的涉入范围较小。目前,低碳经济理念只是在会计准则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体现,而且是一种附带产物。即为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必要性而进行的会计准则的某些相关规定,附带体现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理念只是较浅程度的涉入到反倾销会计系统,尚不全面和深入,未使得低碳经济理念在反倾销会计系统里面得以充分践行,未能通过更好的践行低碳经济理念而增强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3)低碳经济背景下基于反倾销应对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不完善。低碳经济理念的有效践行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基于反倾销应对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尚不完善,并没有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专设一些基于反倾销应对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应对反倾销能力的提升。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理论结构与实务问题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理论结构 包括:(1)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与其相关的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势必需要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经济发展模式、会计核算范围的变化,势必会对反倾销会计的目标造成影响。目前,现行反倾销会计目标同时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应注重“受托责任观”,受托者不仅需对资源或资产的所有者履行受托责任,还需要履行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因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除了需实现传统的目标外,还需增加一具体目标。即提供与低碳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受托者低碳责任履行情况,以满足反倾销应对时会计举证的需要。(2)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假设。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反倾销会计假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这两个假设上。一是会计主体假设。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催生一些新的会计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在确定会计主体时,也应将新生的低碳会计问题纳入其核算范围,而且还应当考虑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联系的低碳会计事项。二是货币计量假设。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需将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事项纳入其核算范围,作为进行会计举证的信息来源。然而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问题的计量可能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其计量结果的可靠性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做到可靠地计量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事项将是反倾销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3)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反倾销会计除了具有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外,还具有合法性和预警性两大特殊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变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修正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由于低碳经济具有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该经济模式发展需要法律规制,将低碳经济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进行调整。因此,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提供反倾销会计相关信息时也应处于低碳相关的法律框架的约束之中。除了提供反倾销预警信息外,还需要提供关于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预警信息。在日常提供反倾销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适时提供特定主体碳排放情况、产品碳含量情况、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能源消耗情况等相关的指标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从而从防范碳壁垒的角度规避反倾销。二是新增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专门性。利用碳壁垒发起反倾销是利用反倾销进行贸易保护的手段之一,反倾销会计中提供低碳会计相关的会计信息,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专门性信息,主要是用于进行反倾销应对的会计举证。在提供碳会计信息时,要统筹考虑特定主体内外部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围绕反倾销会计的目标,提供专门性的会计信息。(4)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职能。反倾销会计的目的是为反倾销诉讼提供会计支持。传统的反倾销会计的职能是会计调查、会计监测、会计规避、会计提起及诉讼协助等。即从会计方面为反倾销诉讼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提供胜诉的会计环境。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还具有从低碳会计信息角度进行会计监测、会计规避的功能。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职能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只是会计监测职能、会计规避职能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牵涉到了低碳经济层面。(5)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财务报告。传统的反倾销会计主要披露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外国产品在进口国倾销情况、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倾销幅度的估算、损害与倾销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低碳会计问题也是反倾销会计的核算内容之一,也需要对低碳会计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基于应对反倾销的目的,需要披露的低碳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低碳会计核算信息的披露。即通过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会计问题的财务信息。比如环保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含碳产品的价值;含碳产品的销售收入;含碳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环保设备的维护费用;环保研发支出等。二是关于低碳会计监督信息的披露。即可以通过会计监督方法进行监督的信息的披露。比如碳排放情况、存货的含碳比、环保法规执行情况、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企业对环保做出的环保承诺、低碳绩效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三是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进出口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基于服务于反倾销应对的目的,对一些相关的、真实的内容进行披露。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实务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关于反倾销会计的一些会计实务问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好坏对反倾销应对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倾销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是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中的最关键环节。传统的反倾销会计主要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协调方面来进行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环境会计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会计手段,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已成为一种必需。事实上,我国频频遭受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涉案产品未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范围。由于涉案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未考虑环境成本,没有将污水处理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环保设备支出等记入相关的产品成本中去,这样就造成了出口产品成本较低,出口价格也较低,进而增加了被发起反倾销的可能性。因此,科学的量化环境污染成本,合理的分配至出口产品成本中去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反倾销应对的重要会计工作。(2)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固定资产折旧一直是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时所提的缘由之一。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弃置费用的金额较大时,应当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这一规定不仅践行了低碳经济理念,而且有利于正确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避免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偏低,从而保证避免我国产品成本偏低,增强了我国产品成本资料的举证价值。但是,在确定预计处置费用,需要用到现值计量属性,而现值计量属性的缺陷是主观性强,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可靠性,而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则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成本,并最终影响到企业产品成本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也可能成为国外发起反倾销的借口。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可靠的计量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在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前提下,更好的增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的举证价值。(3)职工薪酬业务核算。我国现行《职工薪酬》准则的国际等效趋同对反倾销应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此只从低碳经济背景角度分析职工薪酬业务对反倾销会计相关实务问题的影响。原会计准则将研发人员的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即研发人员的薪酬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当期利润,基于目标利润目的的考虑,可能会制约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现行《职工薪酬》准则允许研发人员职工薪酬在符合相应条件下可予以资本化,该规定可有效解决研发人员薪酬与企业利润目标之间的矛盾,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由于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研发支出的可予以资本化为企业引进和激励技术创新人才减少财务障碍,这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若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因此,职工薪酬通过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无形资产再通过摊销计入产品成本,职工薪酬从该角度对产品成本的核算造成了影响。对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职工薪酬的正确确认和计量,会使产品成本相关财务资料更具可比性,成本数据举证价值得到提高。但是,职工薪酬是否计入无形资产成本需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观性极强。若不能对此进行准确计量,可能会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的举证价值。(4)低碳会计问题核算。为了有效的应对反倾销,增加反倾销会计举证能力以及会计证据的可信度及说服力,还需要对一些纳入反倾销会计的低碳会计问题进行核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碳素燃料消耗量、碳排放量的反映。可以设置“碳消耗——燃料、动力”、“碳排放”等账户来加以核算;对于半成品、产成品,在进行价值货币计量的同时,做好碳含量的反映。这样既可以及时反映特定主体的碳消耗、碳排放等情况,又可以据此及时的判断其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予以规避防范。二是设置备查账簿。通过备查账簿把一些无法在分类账中记录,但可用于反倾销应对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登记,以备查用。比如对原材料的碳含量、低碳资金投入量、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预算等信息进行登记。三是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低碳会计信息。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含碳存货和未含碳存货,分别列示环保设备和非环保设备的账面价值;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环保维护费用等,在附注中披露各个减碳项目的投入支出、各种产品的含碳比等信息。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一)低碳理念培养制度 准则制定方和企业均应当树立低碳理念。准则制定方应认识到通过会计准则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性,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增强低碳经济理念在会计系统中的涉入度,为更好的在反倾销会计中践行低碳理念做好制度准备。企业管理当局应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培养员工主动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意识,注重技术创新,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对内部单位和个人低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激励。我国不少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行业,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了低成本优势,但却成为国外发起反倾销的攻击对象。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倒逼的作用,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反倾销应对问题,企业必须践行低碳理念,转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反倾销会计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利用会计应对反倾销。
(二)低碳预警管理制度 企业应搭建预警信息平台,对自身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碳排放情况、环境损害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连续性的监测,以便及时了解企业低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尤其是对出口产品,还应该关注其碳含量、该产品对环境成本分担情况、生产该出口产品的固定资产预计费用的预计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应对相关岗位进行分工,可通过生产、销售、财务以及专门的分析人员对信息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到的这些信息进行适时分析,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在我国对该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之前,做好事先的规避工作。
(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控制制度 企业应对整个生命周期链条上的碳排放量进行控制。从最初的产品开发,到产品生产、销售、客户使用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应该注重碳排放量的控制。而且,除了注意产品的直接碳排放量,还应该考虑该产品的间接碳排放量,比如包括使用该产品需增加的配套设备、零部件等在其他企业生产时的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及碳量,使用该产品在运输等新增加环节中的能耗、碳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通过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控制,才能提供更详细、更完整的涉案产品的成本核算信息、成本构成信息,增强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举证能力。
(四)低碳评价制度 通过设计企业低碳责任履行情况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低碳经济理念践行、反倾销会计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反倾销会计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局限性及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保证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有效执行,实现企业有效应对反倾销的目标。企业可采用低碳评价指标包括:低碳资金投入率(年度企业低碳资金投入/企业资金年度总投入)、碳消耗费用利润率(息税前利润/年度碳消耗费用)、低碳资金周转率(营业收入/低碳资金的平均余额)、低碳项目净现值、低碳项目内部收益率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会计视角下河南省进出口企业的反倾销应对研究》(编号2011-ZX-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0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研究日益兴起。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化成为学者的关注热点。我国也对低碳经济做了多项研究,但广告领域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将低碳经济与之结合考虑,广告商只一味追求收益的多寡,造成资源的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而广告盈利模式作为广告收益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使广告商们绞尽脑汁。但当今广告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创新点不多,各家广告公司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不顾发展模式是否科学,一意孤行。若能够将广告盈利模式结合低碳经济加以研究,势必会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1 南京市现有广告盈利模式
1.1 资源占有型广告盈利模式 这类广告公司往往利用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大型LED彩屏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等资源抢占广告市场,这里典型的是“商务楼宇广告”。在南京奥体名座这座写字楼里就设置了“商务楼宇广告”。这家广告公司是上海兰媒传媒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我观察到这栋写字楼总共为17层,人们在等待电梯的时候会经常盯着液晶电视打发时间,这其中有公益广告也有商业广告。例如前段时间热议的关于“取熊胆药企拟上市”的问题,液晶电视就播放了活取熊胆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公益广告。除此之外,它时常会播放一些商场打折促销的活动,如化妆品、服装之类的商业广告。另外还有创建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它覆盖着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媒体、户外LED、网络广告媒体等。在2007年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几乎垄断了南京所有的楼宇广告市场,液晶电视多达近3800台。分众传媒正是通过楼宇广告锁定中高收入人群,使广告主能精准地抓住受众目标,增加了实际销售水平。
1.2 资源整合型广告盈利模式 单一的广告公司往往资源有限,如今有很多广告公司都通过和可利用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南京会购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肯德基豆浆节省1元,汉堡节省4元,豆捞坊抵用券50元……”一年前,当这种按钮上印着一个个商家LOGO的“电子折扣”服务终端出现在南京地铁一号线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用途,但仿佛一夜之间,这种新兴购物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遍及全城。会购先后在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商场、新城市广场等主要商圈,江宁、仙林、浦口等三个大学城共铺设60多台会购优惠服务终端,几乎每一个地铁站都可以见到“会购”打印终端的身影。它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地铁一族”身上,实现了最大化覆盖。
1.3 资源依赖型广告盈利模式 广告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为资源依赖型,它们通常依靠媒体资源或者是企业盈利。2010年12月16日,户外广告公司德高集团宣布,其子公司德高上海有限公司与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将拓展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的广告媒体资源,并启动南京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延伸广告媒体的经营。如今,德高在南京地区地铁线路广告运营已覆盖两条线路,共服务57个地铁站[1]。德高集团的总裁表示它们非常有幸能和南京地下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并相信他们的合作是德高集团的专业经营能力在中国地铁乃至全球地铁运营商中的再一次肯定。可见德高集团正是通过抢占地铁这一新兴的、稀有的媒体资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盈利来源单一化,经营风险高 如今大多数的企业广告盈利模式都较为单一,如发传单、树广告牌等。这就等同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极大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时候尚可,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容易被同行中实力较大的企业所排挤,从而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合理的盈利模式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尽量增加产品或业务量,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2.2 顾客群体广泛,管理复杂,成本较高 如今的广告公司面临的客户群体较为广泛,为了盈利,广告公司往往想做到面面俱到,却忽视了最简单的盈利模式就是擅于发现和牢牢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无论客户大小,盈利和持久合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要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呢?首先是领导要善于在沟通中发现企业的不足,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资源和资金的重复消耗和浪费。三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过去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利用科学技术可以由一个完成。四是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使责任落实到部门,从而使管理科学简化,成本控制规范有效。
2.3 高度依赖资源,而资源的引进、培养易遭破坏 广告盈利大多数都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特别是人才资源。而真正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不断的、持续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领导应该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上,而不应该舍近求远。同时,企业能否留下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企业自身是否优秀的关键。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避免人才资源的损失。
2.4 盈利理念陈旧,缺乏时代先进性 目前大多数盈利模式都缺乏创新性,只将眼光放在短期如何盈利上,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想法,这样的盈利模式可谓是“瞎猫捉到死耗子”,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广告行业和现代经营模式是在满足合作方需求的运营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只有首先从考虑对方利益出发,让合作者真正获得价值体验,自身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泉。其次是品牌依托。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产品品牌认识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认可产品。广告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品牌,人们一样可以通过某种服务来认可企业。因此创建企业服务品牌,用品牌作依托,是广告企业将来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客户对品牌选择的自主行为空间越大,企业在服务体系上下的功夫也要更细、更深,尽可能从服务质量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方面迎合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方式,而不是以固有化模式来等待市场适合自己。
3 低碳经济背景下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创新
低碳经济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消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更好、更持续的发展。随着社会及自然资源日趋紧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应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如何节约资源是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另外,企业的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并且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用最大化,树立共赢思想。
3.1 低碳科技运用于广告制作中,降低顾客成本 广告公司应当采用节约型科技能源应用于日常经营活动,在广告内容上多运用低碳理念,杜绝为了获利而对广告产品做出不实的估算,造成产品积压,浪费能源资源。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该对设计的图纸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广告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因为有时候一个任务安排下来,广告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会苦思冥想,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另外公司办公场所应大力引进节能灯、太阳能等环保能源,力争从每一个细节上降低顾客成本。
3.2 高效创新广告投放形式,提高顾客价值 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2]。因此,广告投放如何做到把钱用到刀刃上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广告投放形式能否得到消费者的响应,找准有效的受众。有的广告投放后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问题。例如:凤凰卫视每周三晚上的“军情观察室”很多年轻人爱看,如果插播越野摩托车、游戏软件之类的广告,肯定效果奇佳,但如果插播“椰岛鹿龟酒”“钙中钙”之类的保健品广告,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广告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广告伞、广告包之外,还可以推出“坐椅广告、广场地砖广告”等等,在其产业链上不断寻找突破点和空白点,开发创新更多的广告发行模式。如广告公司可以把一些广告用新颖的生产工艺刻在坐椅和地砖上,使人们在休闲或等待过程中了解到商品信息或公益广告内容。在电视广告制作中,形象是展示广告主题的有效办法,所以有的广告公司喜欢找名人代言;有人公司喜欢加入搞笑的动漫形象。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是就深让受众过目不忘。
第三是广告投放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所、人群和时段来决定和调整广告投放量。例如电视广告晚上七八点是黄金时段,报纸广告每周四周五效果最佳,选择版面也有讲究,头版是最吸引人的位置,即使是在其他版面上,也要做到在其周围尽量不出现比自己产品地位高、内容形式好的其他广告,以免冲淡自身广告,损害产品形象。
最后我们应多加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提高在网络上的广告投放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主动浏览网络广告的比率是21.1%,被动浏览为26.3%,两者相加达到52.6%,而且经过调查研究网民对网络广告也是充满了信任[3]。因此广告公司可以根据视频内容锁定目标消费人群,同时公司也能制作精美的广告屏保,吸引人们使用。甚至鼠标指针、书签、工具栏都可以成为广告的载体。广告公司还可以为客户制作微电影,通过一个短片,可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这种方式很是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样的微电影可以在电视广告播放时选取几个镜头,就可以成为一个15秒的广告,并且可以演化出一系列的广告,减少了重新制作的运营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3.3 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首先,广告公司应该全方面的衡量企业自身资源的类型、数量,在其基础上评估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弥补不足。同时租赁资源或出售闲置(也可以是利用不充分)资源,促使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广告公司业务量较少时,可以面向广大市场,对需要打印、制作海报、名片的受众提供服务,同时将自己广告公司的名字附在印刷产品上,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若一些广告公司通过联盟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更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2005年由于WTO的缘故,外商独资企业正式进入我国。面临兵临城下的状况,沈阳户外广告协会应运而生,平时都是竞争对手的30家户外广告企业老总坐到一起,共商发展大计[4]。这样一种结盟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资源的利用,并且结束了各家公司因为“单打独斗”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状况,这对于不正当竞争与非规范运作给予了严厉的打击,相信广告公司的结盟会对自身有个更长远与绿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元.德高集团拓展中国南京地铁广告资源.中华广告网,2010-
12-16.
[2]全光.King of Merchants.团结出版社.2011-02-01.
{3}2014年衡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2015年展望[2015-02-12] http:///finance/2015/02/12/162530yyfh_all.shtml
{4}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23-26.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9,8(3):79-87.
{7}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46-49.
{8}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24-28
由于大量使用燃料矿物等能源,地球上的碳排放不断增加,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水源枯竭、空气污染、物种减少等严重环境问题。人类的高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自然生产力有走向衰竭的危险。面对残酷的局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的变化成为了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当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文明国家是政府的追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与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学校是进行低碳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利用学科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意识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低碳意识意义重大。地理学科是一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课程,应该在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大量渗透节能减排的知识。在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低碳意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根据职高地理教学的特点,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低碳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整合有关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低碳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学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篇章,强调自然大气环境、陆地水和海洋环境、岩石圈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受到相关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通过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学习“人口、城市与环境”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低碳消费、低碳文化、低碳城市、低碳生活方式等概念,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如介绍到水资源时,可以介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非常突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江河水体污染日益恶化,很多河流污水熏天,鱼虾绝迹,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等。
(三)在学习“人地协调发展”内容时,进一步强调低碳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深刻理解低碳意识形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教师要用身边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四)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区域开发的经验加以学习,如荷兰虽然地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但该国通过发动“清洁和能效项目”,提出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6%的目标,整治环境,国家有效治理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该措施成为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的典型范例。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地理教学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低碳意识培养需要以学生参与为基本前提,民主的、开放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受教育过程。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讲授气候、水、土壤、生物、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还要充分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活动中渗透低碳经济意识。
(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低碳经济知识,组织以低碳经济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二)组织学生参与以低碳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等时,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了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
(三)学校每年可举办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辩论会”和“手抄报”比赛等以全校性的低碳环保为主题的活动。并成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的课外实验小组和宣传小组,向公众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条文、法律法规,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善,让节约、绿色、环保等理念入心入脑,树立“低碳”意识,进而打造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绿色社会。
三、交叉学科的渗透与借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深挖和借鉴哲学、语文、化学、语文、政治的知识,积极渗透节能减排的技能和“低碳”观念。
(一)哲学学科上的“物质决定意识”知识点,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识点要求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化学学科中如对大气中各种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等)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学习,会使学生从人体健康的角度认识到“减排”的重要性。
(三)高中语文课文《天山景物记》、《让藏羚羊续说“生命”的神奇》和《长江三峡》等课文都蕴含着很强的环保意识。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体味诗人宁愿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从而让学生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在政治学科中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消费观念,科学发展,经济全球化”等知识点的学习说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存在着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重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交叉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并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我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四、学生日常的参与与体验
(一)引导师生建立新经济发展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号召学生开展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可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少喝一瓶饮料,少用一个塑料袋等日常行为做起。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体验,通过小故事、小窍门、小发明、金点子或者以全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宣传低碳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如通过交换、捐赠、改造多余废旧品,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少用一次性餐具等一次性用具,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出行方式等实际行动参与低碳生活。
(二)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学校可利用课堂教学和家长学校,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让广大师生把低碳意识引入生活。
(三)结合各类环境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并落实到行动中。
(四)结合污染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具体的环境时政新闻,师生共同讨论空气污染的危害,分析原因,探寻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环境现状,充分意识到树立低碳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座谈和采访,进一步认识到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环保清洁生产过程,才能从源头杜绝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共创资源节约型社会。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文根据职高地理教学的特点,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提出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善、交叉学科的渗透与借鉴、学生日常的参与与体验等四个方面实现创新教学的教学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low carbon economy situation, then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the necessity, finally, mainly introduced how our country should be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eal estate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我们在没有环境意识的情况下发展经济的时候,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而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不用多久基本上所有人都响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世界碳排量放大国,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技术问题,因此必须尽早而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碳的排放量。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下,房地产业也必然面临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考验。如何发展低碳房地产业?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境况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它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可以降低耗能,可以减轻全球温室效应,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上升到国际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关乎整个世界的命运,也关乎每个国家的经济效益,更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国应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率的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一)房地产业是高耗能产业之一
房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每一年都有高楼大厦的兴起,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建筑材料的应用。然而,在这些建筑过程中,很多高耗能的建筑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处理好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也就处理了一大部分环保问题。我国现有建筑已经超过400多亿平方米,并且每年以近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着,这其中基本上都是高耗能的建筑,采取了节能措施的建筑还是十分罕见的。如果,将节能、低碳发挥到房地产业经济中,那么,将会带来很大的低碳经济效益。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整个国民经济
房地产业是我国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量的产业,这也使得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也是高耗能的材料。但如果房地产业能改变这种现状,发展低碳经济,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主动寻找低碳材料方面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整个产业链条都处在良性循环中。房地产业的低碳策略,会使其上游产业相应采取发展新思路,同时也会带动下游的消费者走向低碳消费的领域。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房地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关乎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房地产低碳经济会影响房价波动
在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要满足两个要求,一个是低碳经济仍然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另一个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生活环境更美好。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既不能有浪费、高耗能的情况,又要不降低人们的精致生活标准。这就需要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而目前我国科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然会导致房价的上升,但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会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从而使房价降低。所以,房地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调节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三、房地产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制定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经济的发展原本就具有不确定性,国际经济更是复杂难辨。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仍然处于不稳定阶段,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性的。房地产业在此时引进低碳经济模式,是缺少法律政策的规范的,这就会导致很多低碳地产违法行为的出现。而且低碳地产的犯罪成本是不高的,所以就会造成犯罪率的提高,同时,因为低碳地产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是相对丰厚的,所以,在没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价格虚假和产业泡沫产生。因此,制定相关的低碳地产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绿色环保取代高耗能
房地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还是从建筑原料和科学技术上下功夫。用新型的绿色材料取代高耗能的材料,从而从根本上达到节能的效果。住宅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房屋的保温和隔热。如果能找到一种新型的绿色材料,既可以有保温的效果,又可以有隔热的效果,那么就会减少对煤炭发热和空调降温的需要,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环保材料已经不是不可能。比如,北京奥运村就采用了新技术控制房屋的保暖和隔热,对能源的依赖明显减少了。这一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升级和推广。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的应用,增加环保可持续能源的使用,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能源的使用。这是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根本措施。
(三)提高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国家的号召,同时也需要全民的响应,所以,应该让所有人都有一种低碳环保的意识,自觉使用节能减排的家具,不接受高耗能的建筑群,养成一个良好的环保意识,从思想上响应低碳发展的要求。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就致使经济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加强低碳环保的宣传,加大节能减排的教育力度,用一种绿色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生活,从而,保证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绿色的,都是健康的,经济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总结:
经济的发展是要与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的,低碳经济是为了保护环境,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房地产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所以,更应该发展低碳经济。房地产业的低碳经济不仅能做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而且也能辅助整个国家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所以,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发展房地产业的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2;F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能源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方式,也代表了社会的生产途径。能源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能源,到集约性的经济能源再到当今的低碳式经济。它的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先进理念的变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目前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它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产生的,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制度和产业的变革作为主要目的的能源开发方式。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我们力求生产效益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将利益获取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以达到二者的双赢。另外,低碳经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清洁性”放在一切发展的首位,以打造绿色化的核心技术为宗旨,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转变人类的相关理念。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是在资源日益变少,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在增加,全球也在不断的回暖,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它甚至威胁到了我们每一个的生命。前苏联的核泄漏事件就是环境对人类最大的警示,为了使这种现象消失,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一理念也在我国范围内进行了阐述与推广,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十七大会议中指出,要将低碳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将此理论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构建和谐化、节约化社会。
二、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必经之路。根据世界能源的数据统计,各国的有效资源都在不断的下降,利用率也远远不如从前。其中以煤炭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实际的预估条件下,煤炭资源仅仅足够未来一百年内开采。其次是石油资源,它也仅仅在能够保障人们四十年的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开采使用量都大大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我们每一天都在超支和透支。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致力于新能源的开采,挖掘能够替代传统能源,使社会长期发展的途径[1]。
(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各个国家在当前都倡导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也导致生态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危险。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无法做到将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的有效资源上。例如:水资源、电能源、煤气资源等等。浪费的现状到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行为,如何会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呢?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温度也在持续性的上升,每年都在二到三度的涨幅之间进行变化。并且有专家预测,至少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还会继续增加。这种气候的不稳定使粮食作物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灾害天气不断增加,河南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活基础已经受到了危害。另外,中国天气的两级分化也很明显,可能某一个冬天会产生极其暖和的情况,也可能在某个夏天产生温度骤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令国家、令人民的生活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迫在眉睫[2]。
三、清洁能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清洁能源的机遇
清洁能源包括很多种,它是指气体排放量小、对环境有利无害的物质。我国现代最常用的清洁能源有核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这几种能源也是当前利用途径最多的应用方式。在我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决定了清洁能源的储备也是非常多的。清洁能源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市,有着非常可观的挖掘性。例如:
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沿海地区一带,总数可达到8亿千瓦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另外,青海的一些岛屿上也有着丰富的电伏能源。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变成资源进行利用,既优化了环境,又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3]。
(二)我国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清洁能源主要的存在场所,在西部以南,水电的应用量非常广泛。在甘肃、新藏、内蒙古地区,风能都呈现出区域性集中的发展规律。但我们也知道,西部的路途比较遥远,其中以山地为主,走势也不是那么的平坦。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难将清洁能源运输出去的。运输条件的阻碍使能源的依托性变少。所以,国家要对运输的路径进行改善,建立统一的运输系统,使清洁能源得到更好的利用[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仍然受到了一些阻碍。我们要在精神上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弘扬,运用合理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阶段性调整,对新型能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战略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189-192.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研究如何从“人”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实践走向管理走向“绿色、和谐、以人为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 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祷蜃橹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 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M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
4 结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否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而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绿色化,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非绿色”“非和谐”的弊病,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转型,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谐”发展。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毕竟时间尚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物流过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物流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端服务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物流业的支撑。这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物流业是碳排放大户;另一方面,低碳物流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方向的转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低碳物流的标准概念,本文认为,低碳物流是在绿色物流理论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中,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的最优化。
我国物流领域碳排放情况至今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物流领域的能耗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速度。通过对物流业的改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物流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低碳物流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对于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向可持续化发展模式转型。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高度重视低碳物流的发展。
1、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气温、大气环流异常的气候变化以及哥本哈根环境大会的官方倡导下兴起的。据预测,如果不改变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超过380亿吨。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向全世界人民郑重承诺将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现代物流是一种高耗能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也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物流业低碳经济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低碳减排目标能否得到落实。
2、低碳理念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物流费用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物流成本的高昂是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不断增加的高昂的物流费用成为摆在许多物流企业面前的难题,如何降低在运输、保管和管理领域的费用支出,成为物流企业“做好、做大、做强”必须攻克的难关。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理念的普及,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降低物流企业成本费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管理方面,低碳物流理念的指导下,物流企业管理更加理性和科学;在运输方面,在优化线路、降低空载率、加强多式联运合作等措施的引导下,低碳物流成本会大幅降低;在保管方面,低碳理念所带来的信息平台将会有效降低货物积压率,降低仓储费用。
3、降低能源消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低碳物流在资源层次上强调经济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对清洁能源急增的庞大需求和现实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依赖性达到70%,低碳物流的发展对于节约煤炭能源使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低碳物流作业能够整合物流运输车辆,减少空载率,减少交通排放与噪音,减少物流过程中的垃圾与废弃物等,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形象,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物流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结合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根据分析计算结果和所得结论,本文认为,在加快低碳物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高效详细的物流相关规划,协调各规划之间的关系。注重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放开物流市场,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化水平高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通过税收手段鼓励物流业发展,建设完善的供应链网络。Tompkins Associates 咨询公司在“提升供应链,增加股东价值”报告中提到,税收因素是影响企业供应链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制定税收额度时,应坚持税收中性的原则,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我国政府应采取一些财政措施来鼓励低碳物流的发展,其中,税收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措施,利用税收手段鼓励现代物流发展,从而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行业间的物流需求不断提升,并对物流运输业在速度、便利、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政府应积极鼓励高科技在物流业的应用。例如:ITS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对运输车辆进行监控和调度,及时有效地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路网运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现象,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扩大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
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物流费用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比重为发达国家的二倍。关于如何降低物流费用的问题,本文根据对2005至2011年我国物流费用和物流总额的数据研究,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立足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国情,得出相应政策结论。
通常,对经济现象的预测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运用趋势预测法,可以分析物流费用同物流总额的动态变化关系,常见的趋势分析法有以下五种:
利用SPSS分析软件可以绘制出以物流总额为横轴,以物流总费用为纵轴的散点图,如下图:
根据图中样本点的分布规律,曲线呈次二次抛物线,可以假设因变量物流费用与自变量物流总额之间建立了多项式曲线模型,定为三次抛物线模型:Y=a+bt+ct2。由SPSS分析软件可以得到a=-83.382,b=0.075,c=-1.405E-8,模型公式为:Y=0.075t-(1.405E-8)t2-83.382。
根据经验,物流总额的扩大必然导致物流费用的增加,模型可以看出物流总额与物流费用成正向关系,符合经验和常识。由SPSS的分析结果得判定系数R2=0.996,拟合度很好,F的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好。因此,由模型及图形得知,边际社会物流费用呈现边际递减规律,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物流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是说每单位物流负担的平均物流费用在降低。所以,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来降低我国居高不下的物流费用,从而更加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现代物流的进步。
扩大规模效应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经积极鼓励具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进行重组和兼并,从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品牌;其次,要对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扶植,包括财政支持和人才支持,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形成,同时,要建设物流园区,提高物流集中度;最后,我国应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手段,提高物流运营效率。
3、积极发展城市物流
城市物流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针对城市问题而形成的物流解决方案。城市物流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物流体系,实现有效减少城市交通流量、解决城市拥堵和减少碳排放。目前,世界部分城市和国家如波恩、迪拜、墨西哥,均已实施了城市物流项目,着手建立城市物流体系,打造物流都市。根据德国邮政DHL对城市物流试验项目测试的结果,在迪拜珍珠区建立的城市物流项目,使城市配送车辆数量降低了53%、物流配送空间节约了12%、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9%。从技术手段上,如波恩实施的智能卡车(smart trunk)项目,通过RFID和GPS技术和智能线路规划软件,能够针对城市交通状况和车辆配载的目的地要求,实时更新城市配送线路,有效避免城市交通拥堵,降低车辆行驶的时间,减少了城市碳排放量。
4、重视流通过程,实现低碳运输
(1)实现共同配送。针对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共同配送,可以有效解决多批次、小批量的客户的配送问题。它主要是应对某一地区的客户由于物品需求量较小而导致的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效率低等情况,使得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共同配送可以有效节约企业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空驶率和多余运输,从而缓解交通压力,实现低碳环保的社会效益。
(2)采取多式联合、偏重铁路的运输方式。我国物流运输方式仍以高耗能、高成本的公路运输为主,高效而成本较低的铁路运输比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认识铁路、汽车、轮船、飞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联合的高效运输。同时,要充分利用铁路这一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如未来500公里以上的货物运输尽可能使用铁路,以实现低碳物流。我国应重视铁路运输的发展,其优势在于:能有效克服单个运输方式的固有缺陷,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保证运输过程的高效化和最优化;另一方面,它解决了物流渠道在地理、气候、基础设施等市场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商品在产销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能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的运作效率。多式联运型产业“大企业、大物流、大品牌”的发展战略所形成的潜在压力,将带动我国整体物流业来自成本、效率、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稳步提高。我国传统多式联运企业必须进行彻底改革,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分割、零散、重复、浪费、低效的现状,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综合物流体系,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3)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近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得到发展,以远洋、中邮等为代表的一批物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整合物流资源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灵活的运行机制作用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对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自由物流所引起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下、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重以及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会极大的减少运输车流量,从而改善路面交通状况,缓解物流对于城市污染的压力。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对运输工具的集体更新换代,以及对运输工具的整体改良,实现知识化、信息化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效益最大化。
煤炭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从事煤炭生产、施工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均把投资、工期、质量作为基本建设的三件大事来抓,往往把降低投资的重要性放在后面考虑。而且,对生产单位来说,不存在经济效益好坏的问题,完成生产计划才是最高准则。对生产设备的购置,只要上级同意和条件许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洋越好。由于生产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盲目购置、超量购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只能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如今,在设备投资方面,一些企业渐渐明白,购进设备不再是企业投资的最好办法。要改变煤炭企业设备投资不注重效益的状况,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设备合理的配套、调剂、租赁设备,使企业内部设备闲置率降低,合理配套后对永久或暂时闲置的设备实行设备租赁制,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煤炭企业设备成本的压力。本文根据神东煤炭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大型矿区统一调剂配套使用设备及煤炭设备有偿托管和租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神东内、对外设备租赁服务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大型煤炭企业如何更科学、经济、高效的使用设备。
1 矿井及产量概述
神东公司现拥有高产高效矿井17座(18个井),其中年产1 000万吨以上的矿井有10个。神东矿区的历年总产量及矿井情况见表1。
表1 神东矿区的历史总产量及矿井情况
年 度 1998 1999 2004 2005 2007 2009 2013
总产量/万吨 704 1068 7819 9659 10661 17800 23498
矿井数量 4 5 8 9 10 16 21
>10Mt矿井数量 0 0 4 6 6 9 11
2 资产及分类整体情况
神东公司资产按照非有偿使用资产和有偿使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全公司机电类设备资产62938台,原值362.66亿元,净值141.85亿元,其中:
有偿使用设备共计21144台,原值284.66亿元、净值116.55亿元,占机电设备资产总原值的78.5%;
非有偿使用设备共计41794台,原值78.00亿元、净值25.3亿元,占机电设备总原值的21.5%。
2.1 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有偿使用设备包括综采设备、连采设备、特种车辆、垛式支架、辅助车辆、国产其他设备5大类,共计21144台套,资产原值284.66亿元,资产净值116.55亿元,详见表2。
表2 有偿使用设备资产情况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别 资产原值(亿元) 资产净值(亿元) 设备数量 备注
1 综采设备 208.5 86.02 14632
2 连采设备 27.86 10.92 405
3 特种车辆 15.51 7.38 242
4 垛式支架 7.46 2.47 1987
5 辅助车辆 11.68 4.51 3342
6 国产其他 13.65 5.25 536
合计 284.66 116.55 21144
2.2 非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煤炭集团非有偿使用设备包括:洗选运销设备、维修中心设备、地质测量设备、供电中心设备以及各生产矿井和生产辅助单位小型设备,共计41794台,资产原值78.00亿元,资产净值25.31亿元,详见表3。
表3 神东公司非有偿设备汇总表
序号 设备类别 原值(亿元) 净值(亿元) 数量(台/套) 备注
1 洗选运销设备 25.06 9.05 7287
2 维修中心设备 4.85 2.34 3199
3 地质测量设备 0.97 0.34 372
4 供电中心设备 4.01 1.64 2490
5 各矿其它设备 43.12 11.94 28446
合计 78.00 25.31 41794
3 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3.1 管理模式
神东煤炭集团将凡构成公司固定资产的设备,划分为有偿使用设备和非有偿使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集中管理财务账也在设备管理中心,非有偿使用设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财务账在各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中心监管。各生产矿井和地面生产单位以及生产服务中心、生产准备处的设备实行有偿使用管理;其余单位的设备实行非有偿使用管理。
3.2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多权分离管理模式,集团是设备产权单位,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帐物管理,并负责购置计划编制、新设备及修复设备验收、统一配套发放、现场运行和设备报废鉴定,各生产单位对有偿使用设备进行有偿使用,缴纳有偿使用费用,同时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3.3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另外设备管理中心负责非有偿设备的购置计划的审核和统一提报,科学购置,合理内部调剂。
4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模式
有偿使用设备主要是采掘移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的管理以设备管理中心为核心,从采购计划,到货验收、调剂配套、维修计划,最后到报废处置,实行全寿命管理。
4.1 管理流程
设备管理中心通过生产管理系统接收生产接续计划形成设备配套计划,根据系统对设备的需求,对购置设备选型,编制下一年度设备需求计划(本年度设备购置计划);设备到货后建立资产账目,验收入库归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根据各矿地质条件和产量的不同计划,对设备进行统一调剂配套,矿方使用时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用,使用完毕后设备回收至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完后根据设备状态,参考过煤量等参数,需维修的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委托设备维修中心进行检修,检修完毕后移交设备管理中心入库,继续进入下一循环,根据各矿不同的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剂配套使用。
4.2 技术改造及报废处置
(1)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2)设备使用的过煤量等指标达到设备报废标准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设备进行评估,评估完毕后,如果设备的实际状态可以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或者设备状态具有重新修复的价值,即使设备使用已经达到设备报废的相关指标,设备仍可继续使用,进行核销财务账目,实物继续使用;确实不能继续使用时进行报废处置;若设备状态确实无修复价值时,由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报废处置。
5 设备调剂配套管理
5.1 综、连采设备调剂
根据各矿对综、连采设备的不同需求,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综、连采设备进行统一配套和调剂。神东矿区原煤年生产量可达2.3亿t,现有综采机械化设备70套,连采机械化设备368台(套),2013年全年安排工作面搬家倒面81安76撤,月平均安排搬家倒面7安7撤,搬家倒面高峰期安排9安9撤。2004―2013年神东矿区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见表4。
设备管理中心现有综、连采设备配套人员6名,调剂验收人员17名,平均每1名配套人员管理3.7个矿井的设备配套工作,平均每1名调剂验收人员管理1.3个矿井。
表4 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年度 工作面安装次数 工作面回撤次数 调剂设备数量(台套) 总产量(万吨)
2004 20 16 8964 7819
2005 24 23 11703 9659
2006 33 32 16185 10889
2007 36 34 17430 10661
2008 42 37 19671 11533
2009 48 41 22161 17800
2010 58 53 27639 20500
2011 58 50 27320 20180
2012 50 48 24500 21650
2013 56 53 27250 23498
5.2 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调剂
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设备管理中心在监管的同时,针对各基层单位提报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购置计划进行审核,汇总后统一提报,对已经购置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负责全面协调工作,及时梳理各矿井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数量,及时补充和周转调剂,充分发挥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的使用效率。
5.3 设备对外调剂
随着煤炭开采导致的煤层和地质条件变化和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安全要求的提高,部分已购置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神东矿区生产安全的需求,不能继续使用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对不能满足任何矿井安全生产需求的设备,及时进行处置。因此神东设备管理中心专门成立对外调剂部,主要负责闲置设备对外拍卖及租赁业务。
6 取得的效益
6.1 统一调剂配套取得的效益
相比单独矿井公司的煤炭企业,为满足矿井生产往往需要为一个采高工作面准备2套替换维修和生产的设备,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调剂配套管理模式,针对同采掘调剂的矿井及工作进行设备的统一调剂后,可以极大地节约设备采购数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将神东现有各矿井采掘工作面按照独立各矿井采掘设备自己管理和周转,不同采掘条件的工作面使用和备用检修不同的采掘设备,至少需要92套综采设备,但是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配套管理模式整体调剂配套设备,共计需要设备约64套,可节约28套综采设备的采购,每套综采设备按照3.5亿元计算,共计可节约设备采购资金约98亿元,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详见表5。
表5 神东现有设备矿井单独循环与大循环理论对比分析表
采高分类 现有采高矿井 同期在采面 矿井内循环所需量 大循环所需量 现有数量 备注
7.0m 大柳塔矿 2 3 7 5 5
补连塔矿 1 2
上湾煤矿 1 2
6.3m 上湾煤矿 1 2 6 4 4
哈拉沟矿 1 2
补连塔矿 1 2
5.5m 哈拉沟矿 1 2 8 7 8 富余小阻力5.5m支架可对外调剂
补连塔矿 1 2
柳塔煤矿 1 2
万利一矿 1 2
5.0m 大矿活井 2 3 15 12 12
上湾煤矿 1 2
石圪台矿 1 2
乌兰木伦 1 2
补连塔矿 1 2
榆家梁矿 1 2
万利一矿 1 2
4.5m 石圪台矿 2 3 3 2 5
4.0m 上湾煤矿 1 2 16 8 8
榆家梁矿 2 3
乌兰木伦 1 2
布尔台矿 1 2
寸二煤矿 1 2
柳塔煤矿 1 2
锦界煤矿 2 3
3.5m 锦界煤矿 1 2 15 13 14 富余小阻力3.5m液压支架,可以对外调剂使用。
布尔台矿 2 3
大矿活井 1 2
石圪台矿 1 2
乌兰木伦 1 2
柳塔煤矿 1 2
寸一煤矿 1 2
2.8m 布尔台矿 1 2 6 3 3
寸二煤矿 1 2
石圪台矿 1 2
2.4m 榆家梁矿 1 2 4 3 3
三道沟矿 1 2
2.2m 哈拉沟矿 1 2 4 2 2
石圪台矿 1 2
4.2mF 保德煤矿 1 2 6 3 3
上榆泉矿 1 2
大矿活井 1 2
3.9mF 布尔台矿 1 2 2 2 3
合计 49 92 92 64 70
6.2 减少购置新设备
经过合理优化采掘设备的调剂配套,节约设备购置资金共计35.48亿元,其中2012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6.7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2〕346号),2013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8.78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3〕379号)。极大的减少了设备的购置资金。
6.3 集团内部统一调剂取得的效益
通过诸多手段和措施,大力提升了对外调剂业务的处置力度,2012年,通过给神新能源公司调剂闲置4.2米放顶煤液压支架等业务,盘活闲置设备86台、随机备件1807件,调剂金额5171.98万元。2013年已对外调剂闲置设备186台、备件444件,调剂金额共计11386.65万元,较2012年全年增长120.16%,其中:调剂闲置设备10361.79万元、备件(材料)1024.86万元。
通过加强与集团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理顺闲置设备在神华集团内部调剂的通道。先后给神华包头矿业李家壕煤矿调剂一整套闲置5.5米采高综采设备及掘锚机、采煤机备件285件,给宁煤集团调剂闲置JOY三机备件121件,盘活闲置资产11173.68万元,既提高了闲置物资设备利用率,又为集团节约了采购资金。
6.4 神东内部小型设备统一管理
合理调剂小型设备,减少了资产购置,2012年公司内部周转调剂小型移动设备220台(套),原值3364.00万元。核对各单位第三批专资金购置小型设备需求情况,经核实可调剂使用的小型设备41台,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815.4万元。2013年矿井之间调剂使用小型移动设备共计244台/套,节约购置资金约1358万元。
7设备有偿托管及租赁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神东矿区煤层开采不断延伸,大部分矿井已进入深层开采,加之综采工作面上覆预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前期采购的工作阻力小于10000KN的液压支架无法满足深度开采需求,需逐步替换为大阻力液压支架,导致前期采购的部分小阻力液压支架闲置。
随着神东矿区采场条件变化,2006年榆家梁煤矿、上湾煤矿、补连塔煤矿开始使用6.3m综采设备,目前榆家梁煤矿、补连塔煤矿6.3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6.3m综采设备闲置量增加;2009年大柳塔煤矿、补连塔煤矿、上湾煤矿开始使用7.0m综采设备,目前上湾煤矿7.0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7.0m综采设备闲置。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70-02
一、引言
当前,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获得更优的资源分配、在征收碳关税的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寻求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强调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不对等这样的背景下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践的挑战。要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转让、创新资金的运行机制、适应与减缓能力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实质性的基础。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献[1]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文献[2]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1);文献[3]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就中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和措施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合作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二氧化碳减排与GDP持续增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途径。
二、GDP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
2007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了63.44亿t,是1953年的43.93倍,而GDP则为1953年的60.51倍。1979~2002年,碳排放增长率总体较为稳定,平均碳排放增长率为4%,其中1997和1998年的增长率为负;这期间我国实施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7%。2003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加速上升,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我国实际GDP10%的增长率。2002~200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0.56%,由于我国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费的高增长,碳排放平均增长率为12.15%。
从1953~2007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变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GDP迅速增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增长,这必然导致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就间接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由GDP的迅速增长导致的。同时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有着的大幅度差异,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相差约8.3%,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上的提高,导致单位GDP的能耗(能源强度)和单位GDP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降低。
三、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所以说碳排放强度是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衡量减排效果的最好指标。GDP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图1为1953~2007年我国阶段性碳排放强度比较,从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前(1953~1978年),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相当低,碳排放强度较高。计划经济形成初期(1953年~1957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21.54tCO2/万元;而在计划经济运行阶段(1958~1978),在“”计划的指示下重点发展重工业,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使得使这一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39.93tCO2/万元,比计划经济形成阶段上升了85%。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该阶段改革尚未从农业领域全面开展,国有企业仍处于“放权让利”时期,这一时期的碳排放强度仍很高,为37.05tCO2/万元,但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明显的;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5~2007年),随着生产资料商品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强度为19.94tCO2/万元,与改革的初始阶段相比降低了46%,显示了较高的碳排放效率;与计划经济的运行阶段相比,单位排放量降低了50%。据测算,1985~2007年,假定经济增长速度不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共减少了11467851t。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碳排放强度越来越低。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这一机制使得市场的作用扩大化,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市场化一方面推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得到了缓减。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排放系数是指每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一般在使用过程中,根据IPCC的假定,可以认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变的。由表1可见,在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碳排放系数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等属于无碳能源。
煤炭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1992年我国进行了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煤炭消费由于价格上升的因素而大幅度下降,而其他能源的消费则有所增加。在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69.4%,其他能源的比重由29.3%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类无碳能源的比重由3.4%提高到7.2%。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比从1978年的2.5减少到了2006年的2.4,碳排放强度也由1978年的44.2tCO2/万元下降到了2006年的13.81tCO2/万元,说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降低能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碳的排放,有利于减排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199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0.2%下降到19.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1.6%上升到33.7%,第二产业的份额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之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的碳排放强度由1978年的40.14tCO2/万元下降到1993年的22.32tCO2/万元。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平缓,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增长,到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1%、48.5%、40.4%,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其碳排放强度已下降到13.36tCO2/万元,这充分说明大力发展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第三产业可以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进行的关键在于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先发展、后减排;先高碳,后低碳”的低碳经济道路不同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途径,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索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道路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主张的低碳经济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比较强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足的基础上的,而且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进程尚未过半、城市化水平显著偏低、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基础之上,而且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加快能源配置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的提高,降低碳排放强度,走出一条“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道路。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大的主要原因,优化一次能源供应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努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有利于尽快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因此,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技术,改进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35、0.0104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中国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具体分析我国的国情,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步伐,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均衡,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结论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2006(5)
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4.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基本国策,低碳环保理念已为人们所认可,低碳建筑设计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式建筑主要是指在保证满足相关使用要求的前提之下,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内,将先进的节能减排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建筑设计中,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降低建筑的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实现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
一、低碳建筑设计概述
简单来说,一项能从根本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必须是建筑师对建筑在空间上进行分布的决策合理的建筑。低碳理念下成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的初始阶段,必须将低碳的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始终。尽量减少因开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为建筑的下一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中,设计人员的思想对设计的品质以及风格等有很大的影响。身为设计人员,要形成低碳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低碳环保思想能够落到实处,进而才可以切实的带动建筑业的高速前进。尤其是在目前的规划活动中,要将非扩张思想当成是开发的关键思想,要将低碳思想融汇到设计的总体步骤之中。要将保护生态当成是关键的意义,合理的发挥自然的效益,要通过多种措施来切实的提升土地的使用性。进而将开发导致的环境干扰变的最少,为项目的发展创造一种非常优秀的环境,进而保证设计思想能够落到实处。
传统的建筑设计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是隔离的,外部气候环境与室内环境是封闭的,因此,这对于室内的空气是不健康的。而低碳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气候的四季变化,能够促进室内环境的自然的调整。
二、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整个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 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当然,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贯穿该理念也是不够的,还要在废弃处理等环节实施低碳节能的理念,将能耗最大程度的降低,降低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在建筑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按照降低资源浪费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对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1. 建筑的环境属性
在低碳理念贯穿始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所处的环境或者说建筑成型之后所带来的环境,都是评价一个建筑是否符合低碳理念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建筑除具有属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外,又要与传统的建筑有所不同。低碳建筑在完成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之后,还要让建筑本身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构成体,或者在低碳理念下完成建筑建设。其本身要与自然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使其不仅不会对自然环境到来破坏,相反还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建筑充分的融入到自然的怀抱中。
2. 建筑的空间属性
在建筑设计时,要对其空间的利用率最大程度的提高,这就可以使建筑总面积降低。对于建筑集群及需要建筑空间较大的建筑工程而言,就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其空间使用率,此外对住房面积的标价要合理的控制,有利将建筑能耗的降低。因此,建筑空间使用率的提高可以使总面积降低,这也是低碳节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利用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对建筑空间利用率进行提高,这是使建筑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对于建筑户型的设计,要考虑灵活性和可变性,及其功能改变的可能性,不但可以使建筑寿命得到延长,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因此可以看做是减低建筑成本及降低能耗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建筑的材料选取
在低碳理念下的建筑,无论是从其装修材料以及相应的施工设备,还是其施工的设计甚至具体的工作环节来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现代的建筑材料多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人造的地板或者橱柜会挥发出一定量的甲醛等。在建筑材料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水泥。可以说在我国的现代化建筑中,水泥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但水泥从根本上来讲,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而且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高,甚至会对后期的拆除造成很多问题,不符合低碳建筑的理念。这又从某一角度说明,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
4. 建筑的材料利用
进行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时,要注重节约材料资源的设计,满足节能的理念,要从降低建筑垃圾排放入手,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保持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设计,尽量减少建筑结构的要素,降低材料的损耗和建筑的能耗;其次,对材料的各种特性饿性能进行掌握和了解,这样就能对其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建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第三,选择耐久性强的低碳、节能建材,如钢结构构件,这种材料便于搭接,施工简单,施工周期交单,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有效的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三、 节能系统的选择
完成建筑的低碳化发展,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有效支持。在强调节能建筑的同时,如何完成资源的再利用、优化能源的利用方式,也是完成低碳建筑的关键所在。由于地区性差异的存在,就注定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在不同的区域必然呈现出一定差异。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特点,采取与该地区特点相适应的能源利用方式。比如,在北方的城市中,由于其冬天较为寒冷,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采暖能耗在总能耗的比重中要有所加大。而且在煤炭资源的运用中,一方面要做到大量的减排,另一方面则要寻找相应的新能源进行代替,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而在南方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对于其电能的使用消耗,就要纳入到总体的考虑之中。应在设计中,尽量采用低电耗的电气设备,以此实现当前建筑的低碳设计理念。
四、 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相关要点
1.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低碳节能管理
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首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的低碳节能管理上。所谓低碳节能管理,是指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体现出管理的低碳节能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贯穿于始终。这种低碳节能的管理理念包括组织管理、评价管理、实施管理、规划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和健康管理等。这种低碳节能的施工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顺利实施。并且从始至终将这一理念关注在建筑之中,让建筑时刻都能凸显出绿色建筑这一理念。
2. 加强施工过程中环保技术的运用
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还体现在环保技术的运用上。可以说,施工过程所引发的扬尘、噪音、光污染等相关环境问题,已经直接成为在施工过程中所引发的破坏环境的重要“凶手”。建筑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某些程度上对人的健康造成了伤害。这就要求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对扬尘进行洒水、覆盖等。希望通过相应的措施,能做到最大限度的防治污染的产生。让建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享受,而不是造成身体的损伤。
3. 在施工过程中提高能源高效利用率
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同样体现在提高能源利用率上。由于体制漏洞和管理不当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施工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可谓屡见不鲜,称得上是十分严重。为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大力发展对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对建筑材料的用途做合理的分配。并从浪费的资源中找到可再次利用的资源,使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说,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点就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以此来创造更高的价值。
五、结语
低碳节能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化的建筑住宅,在其施工的过程中,会强调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及本地材料使用,因地制宜,充分的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因此,建筑的设计和材料使用充分的结合了当地的风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使建筑的使用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5
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三五”期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自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借助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推动经济发展,2015年其人均GDP达到了54737元,是2008年的2.86倍,超过2015年全国人均GDP水平(49351元);2015年其城镇化率也提高到约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43元,正逐渐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区域。当前,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包括钢铁、化工等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点的传统产业,其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因此造成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已不利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合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改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借助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运用低碳技术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本文拟从2008-201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项污染指标分析入手,对比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对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展开论述,以期助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与长远发展。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成效及现状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结构的“资源化”和“重型化”现象对其节能减排目标的按期完成造成一定影响,经济区需要从工业治污、建筑节能、交通运输等方面寻求突破口,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转变,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在我国的海湾中,北部湾水质优,与2014年相比,2015年北部湾水质不断好转,一、二类水质占比达98%;2015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5%;2016年防城港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区排名第一,连续两年居全区首位,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同比提高5.3%;2016年1-11月,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南宁蓝”成为常态。
1.1“三废”排放状况
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也从2008年的26850万吨降至2014年的16055万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也增至72%,但是也要看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仍普遍不高。同时,北海主城区原有的191个雨污合流排放口,目前已消除135个,但仍有56个雨污合流排放口没有消除;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为100%,水质为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150多公里,生活污水日处理量达7.38万吨;南宁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升至85万立方米/日,市区生活污水处理量在今年1至9月已达2.0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21%,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6%,提前实现自治区要求的95%以上的考核目标。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由2008年的126404吨升至2014年的130079吨,用液化气人口也从2008年的4229000人降至2014年的2038800人,供气总量(人工、天然气)由2008年的2688万立方米升至2014年的12562万立方米,用气人口也从2008年的373300人升至1290100人,从占比率上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用气方式已经发生大幅转变,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8年的133600吨降至2014年的8138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下降,为低碳城市的建设贡献很大力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4年的工业固w废物综合利用率也大幅增至98%,较2008年上涨了26%,对工业废物利用率普遍较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增至93.12%,北海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几乎达到100%的无污处理,钦州在生活垃圾无害化还没达到90%,防城港生活垃圾无害化也才刚达90%。
1.2建筑节能改造状况
“十二五”期间,广西重点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新建居住建筑节能178.6万吨标煤,新建公共建筑节能169.4万吨标煤,既有公共建筑建造节能17万吨标煤,节能型照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70万吨标煤,相当于节电130.3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4万吨;新建绿色建筑146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示范项目112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64.9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值,但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69万平方米,较规划目标值还差11万平方米,其他民用建筑改造12.1万平方米,刚完成规划的60%。“十二五”期末,广西21个设市城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均完成了“限粘”任务(“限粘”是指限制使用粘土制品的墙体材料),有68个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完成了“禁实”任务(“禁实”是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提前完成了国家要求的任务,全区共关停淘汰762家落后烧结类墙材生产企业、25家蒸压灰砂实心砖生产企业、52家年单机单班在2.5万立方米及以下的混凝土砌块生产企业,折算共淘汰117.5亿块标准砖,实现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能耗下降20%的目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墙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1.3植被绿化状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绿地面积由2008年的37899公顷升至2014年的6838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2008年的10477公顷增至2014年的21202公顷,占广西整体的绿化覆盖面积比也由2008年的42%升至2014年的49%,平均每公顷绿地日可以吸收1.767吨二氧化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4年植被绿化每日吸收二氧化碳量达到3.75万吨左右,年固碳能力为1349万吨二氧化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至39.26%,较2008年增长率增幅超过10%,2015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森林覆盖率年超过50%,自然碳汇作用明显,但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其中防城港不断压缩围填海总量,增加生态保护空间,扩增红树林和海草床修复恢复工程,两年来红树林面积增加了26公顷,红树林面积共达3000多公顷,海草床面积扩大至70多公顷。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驱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2.1新材料、新能源推动和环境污染压力
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值占比依旧很大,其比重从高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防城港(73.1%)、钦州(51.9%)、北海(50%)、南宁(39.46%)。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脉,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是影响城市实现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地理特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直处于能源不足状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对钢铁、水泥、矿产、电力等高耗能、高排污工业部门进行能源技术创新改造,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产业,进而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在眉睫。同时要积极推动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逐步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与供应量,改变传统以燃煤为核心的产业链,使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建设增添新动力,并成为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推动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都较大,其中,南宁39.46%、钦州51.9%、防城港73.1%、北海50%;且较2008年,J州、防城港的第二产业占比还大幅上升,而北海虽有下降但依旧很高。需要将城市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经济效益差、占地大、密度低的工业企业转移至符合规划的工业聚集区,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出发,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发挥技术创新、加强管理、更新改良生产设备等途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能耗,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需要
一个生态绿色宜居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资金等,更好地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而低碳城市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生态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发展条件、经济基础等积极打造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如2016年南宁市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其坚持“生态立市”,全面建设生态南宁、中国绿城,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水城”;北海市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区域性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打造“美丽北海・生态乡村”;钦州市定位于建设枢纽港,发展国际贸易;防城港主打工业发展,但防城港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零容忍”,对违规排放企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依规罚款,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积极打造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更好地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
3结论及启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在“三废”排放、建筑节能改造、植被绿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同时由于受到新材料、新能源推动,环境污染压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
发展需要,构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更具急迫性。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首先,应最大化发挥各城市自身优势,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集中人才、技术和资金,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二,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对外平台,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加大投资力度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第三,要加强废弃资源的回收开发利用力度,继续推广绿色出行、绿色交通,改变出行方式,加大对新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普及低碳思想,对家庭新建节能建筑给予适当的节能补贴,推广太阳能的使用。第四,企业要创新生产技术,升级技术装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设备,在工业垃圾、污水排放处理上,严格要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董友涛.创建低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研究[J].经济论坛,2013,(1):5862.
[2]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20160408.
[3]南宁:“南宁蓝”成为常态[EB/OL].http://,20170207.
[4]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海市主城区雨污合流排放口整治细化方案的通知[EB/OL].http://,20160809.
[5]防城港空气质量两年连居全区之首[EB/OL].http://,20170208.
问题的提出
随着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世界主题。到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5.3亿吨,占世界的21.5%(石红莲、张子杰,2011),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这就意味着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和限排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至2011年3月,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累计核证减排量已经突破3亿吨,成为全世界最有潜力的碳排放权供应方。然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及相应的定价机制,使得我国所参与的碳交易活动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对于碳排放权交易问题,我国一直未能予以充分重视,制度上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理论研究上的不足。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研究虽然不断增多,但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案、市场探索等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尤其缺乏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框架研究。因此,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在借鉴发达国家制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框架式分析和讨论。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市场中各经济主体对二氧化碳排放权进行自由买卖,通过提供经济激励,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取的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可以追溯至哈丁在《公地悲剧》一文中所提出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市场的负外部性而产生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分析社会净产品与私人净产品之间的差异时指出市场的外部性(高利红、余耀军,2003)。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通常是指企业)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补偿,从而出现了外部性。它又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两种,外部经济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仅给自身带来收益,也为他人增加额外收益的情况;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为自身带来成本时,也增加了他人额外成本的情况,亦称为负外部性。
环境问题是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例子,环境容量使用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就是环境污染。环境容量使用者在由其经济活动受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然而并未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治理,使本应由其承担的治污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和他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要将环境容量使用者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其中,科斯(Ronald Coase)提出“非干预主义”的方案,他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在产权界定明确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前提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法律如何判决最初产权属谁都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将达到最优。此为科斯第一定理。在存在交易费用即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 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此为科斯第二定理”(黄桂琴,2003)。换而言之,如果交易成本过于高昂以致于经济主体不能谈判时,产权的配置情况决定着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率地使用。由此可见,科斯特别强调产权明晰的重要性,主张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源于科斯定理,通过明晰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使其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我国促进碳气体的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而言具有必要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是现实存在的。
(一)应对严峻气候形势,缓解碳减排压力的基本要求
当前,整个国际社会的气候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5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供的证据显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06-2005年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0.74℃,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共同行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由UNFCCC各成员国签订并正式生效,它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以期实现抑制全球变暖的目标。《京都议定书》中将签约国分为附件Ⅰ(Annex I)国家和非附件Ⅰ(non-Annex I)国家,为附件Ⅰ国家制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任务,即在 2008-2012 年的第一阶段将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年平均排放量降低到 1990年水平的 5.2%,而非附件Ⅰ国家则没有减排任务(任捷、鲁炜,2009)。由于中国不属于议定书附件Ⅰ所包含的国家,在第一阶段不承担减排义务。但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明确的减排承诺或开展减排行动,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后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
上述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不承担减排限排义务这一待遇在后京都时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压力。因此,构建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实施碳减排,为下一阶段可能承担的强制减排义务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中国于2002年8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并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45%。我国应根据承诺制定相关政策及法律,指导碳排放权交易实践,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人类社会的绿色贡献。
(二)发展低碳经济,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举措
气候变化问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改变当前粗放式、高碳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走向绿色发展。然而,在当今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低碳经济基础制度之一,其市场及价格制定权仍掌握在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手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碳排放权交易初级产品,即:经核准的减排量(CER)的最大供应国。我国通过CDM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易,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减排项目和指标,却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当前,国内企业由于找不到专门的人员和信息平台直接到国际市场交易,只能低价将碳排放权卖给国外中介机构。来自发达国家的买家在中国低价收购后,开发成高价的碳金融产品在国外CDM二级市场上流转,国内企业低价出售的损失就变成了他们的高额利润。这相当于中国为发达国家低成本实现了碳减排目标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巨额经济补贴。从长期来看,如果将来中国被迫承担较大的减排额度,碳排放权在国内将成为稀缺资源,其价格也将水涨船高,CDM参与企业将面临着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高价回购碳排放权的情况,从而使国家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尽快建立普遍为世界各国接受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碳排放权实践,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碳容量配置,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无疑是当务之急。
欧美相关制度经验及启示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
2003年,为更好地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欧盟与国际环境委员会达成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以下简称《指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拘束力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即EU ETS)。2004年,欧盟对《指令》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京都议定书》的灵活机制连接的内容,因此,该修改指令被形象地称为“连接指令”(付璐,2009)。2008年,欧洲委员会提出了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的修改提案,其目的是完善和扩大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机制。2009年4月颁布了“2009年交易指令”,确定了排放上限的规则,设计了公开拍卖排放份额的基本分配原则,并将一些新型产业(如铝和氨等)及氧化亚氮和全氟化碳两种气体涵盖在排放权交易体制之内。
EU ETS覆盖27个成员国,《指令》不能直接对成员国产生效力,成员国须根据该指令的内容制定相关的国内法使之生效。根据指令的规定,每个成员国必须按照附件三的规定,提交国家分配计划(National Allocation plan,简称 NAP),规定排放权的分配数量与方式(韩良,2010)。分配计划包括该国在某一阶段内所需分配的配额总量及分配额在该国境内的分配方法等。分配计划通过审核后,各成员国的相关企业会得到相应的碳排放配额。每个企业在分得排放配额后,或者通过技术改进等减少排放量,出售多余的排放配额;或者以从市场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的方式增加排放量。在规定期间内,企业只能排放与所拥有排放配额相等的碳气体量。EU ETS还设计出严格的超标惩罚制度,如果企业实际排放的碳气体超过排放配额,企业将受到严厉惩罚。
(二)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美国是最早创立排放交易制度的国家,发展较为全面,在排污权交易中进行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美国通过的《1963年清洁空气法》及其修正案(1900年)是一部直接涉及排放权交易的法案。该法案通过采取鼓励企业参与市场买卖二氧化硫排放权的方式,初步建立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从而达到有效防止酸雨的目的。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采用的一些基于市场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的交易机制,甚至包括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以及补充性灵活机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虽然《清洁空气法》并未将二氧化碳归入污染物范围,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法律颁布、政策实施等多个层面都有所突破。2007年4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马萨诸塞州等诉环境保护署”一案做出最终判决,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应受到美国《清洁空气法》的规范,这对于具有判例法传统的美国来说,意义深远。2009年12月,美国环境保护署进一步做出裁定:把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纳入《清净空气法案》管制,这无疑奠定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源基础 。在立法方面,仅2007年美国国会引入的涉及气候变化法案就有七项之多。之后较为重要的提案有:《利伯曼-沃纳气候安全法案》、《丁格尔-布歇尔法案》、《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2010年美国能源法》、《美国电力法案》。这些法案表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迈向联邦立法。
同时,美国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一个由企业发起,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合法交易平台,即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CX交易的气体包括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 6 种气体。CCX要求所注册的会员自愿做出减排承诺,并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实现减排目标,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6年),每年在基准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 1%的排放量;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基准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6%的排放量。会员的排放基准线是基于其过往排放量的平均值等所制定。同时,允许那些已经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会员国,将自己多余的减排份额有偿地转让给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国家。CCX用市场经济模式推动全球碳减排,对我国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欧盟和美国相继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加快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以期实现碳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但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争夺世界经济控制权和国际规则主导权。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框架构建
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国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框架构建:
(一)碳排放总量控制
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模式主要有绝对控制与相对控制两种。我国应当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采取绝对控制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首先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区域大气质量的考虑,通过科学分析,设定一个时期全国性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调控范围内所有企业在规定期间内的最大排放量应控制在该排放总量内。然后各省级环境主管部门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碳排放量分派到县市,直至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从制度上来说,现有的环境法律及制度体系中没有统一的关于总量控制的规定,仅仅是在一些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应当在相关法律中对碳排放总量进行原则规定,为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的总量限制的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
为实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国家对其拥有的碳容量资源在各碳排放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就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在解决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问题后,交易制度运行的核心就成为如何公平地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目前世界各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主要有无偿分配与拍卖分配两种类型,而选择何种分配方式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偿分配的标准是基于企业的历史排放量或者其他历史参数,采用此种分配方式可以减少行业和企业的反对,大大增强碳减排实施的可行性。但无偿取得方式也存在很大弊端,由于无偿取得碳排放权的成本极低,企业用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实际上是零成本获利。同时,无偿取得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使其他生产者和碳排放人在同等条件下失去无偿获得这一资源的机会,有失公平。而拍卖分配利用市场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更为公平、高效,不仅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也奖励了那些提前实施减排措施的企业。其弊端是可能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囤积居奇,损害小企业的利益。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运行之初采取无偿分配方式为主,逐步过渡至拍卖取得。这样既推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又体现了资源有价的市场经济观念,最终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有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才能激活碳交易市场体系,提高碳容量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想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真正发挥功效,必须制定相关规定,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CDM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构建碳排放权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作用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依托,实现具有权威性、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只有建立有地区代表性的区域易平台和统一的国家易平台,才能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市场交易机制的最大作用。
第二,选择建立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由于碳排放量具有信息透明度低、地域分散性强等特点,导致现货价格变动频繁,不能形成真实有效地反映某一时期的碳排放份额的供求关系。而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所特有的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功能则有利于弥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因此,我国可以在碳排放权现货市场不断发展并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建立以碳排放权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主的交易体系。
第三,完善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的金融服务产业,即《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到的“碳金融”。。“碳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活跃了整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且有效减少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增加其实际收益。
(四)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机制
市场机制虽然通过利益刺激、竞争激励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仍摆脱不了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决不能离开政府的有效监督和适度的行政管理,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应当肩负起以下职责:
第一,建立全面的申报登记制度。需要取得可转让排放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首先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自己所拥有的温室气体排放设施、处理手段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气体的数量和浓度,并提供有关技术资料(白洋,2010)。申报登记为环保部门对该地区碳交易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二,健全政府监督机制。在碳排放权交易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碳排放权交易双方履约的真实性、持续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后操纵;同时要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处罚并且要进行信息公开,以期对相关企业和个人起到警示作用;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巡回抽查交易企业的环保设施与碳排放情况,监督交易合同履行。
参考文献:
1.石红莲,张子杰.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2.高利红,余耀军.论排污权的法律性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黄桂琴.论排污权交易制度[J].河北学刊,2003(3)
4.任捷,鲁炜.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付璐.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之立法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
6.2008欧盟委员会建议案.改善和扩展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