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篇1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口语传播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时期,其自身的传播媒介也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以及电子媒介等各个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鲜明特点。在现今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传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媒介

我们都知道,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多维的。媒介的变化不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同一时期的科技、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每个时代文学的精神与面貌在媒介的作用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传播媒介是口语。文学与口语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都非常悠久。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媒介研究中,由于口语是依赖人身体的发声功能、口语随说随逝,其传播的过程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很大限制,导致其传播的过程出现了传播范围小、传播信息数量少及传播内容变化大等问题。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结合相关的材料,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及其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分析中,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形式。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表现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吟唱以及群众有组织的进行的演唱两个方面。大多数时候,吟唱是由歌者随意表达内心情感而产生的,而演唱则是根据具体的曲目及场合进行的。《诗经》《楚辞》中的部分曲目都是人们演唱的重要内容。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中,这两种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之一。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分为讲学和辩论两种。在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讲学是通过发表言论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周围听讲的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辩论则是指一种积极的思想交流活动,其内在构成是一种具有文学性质的交流活动。这两种方式,都为传播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发展中,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一种相对正式的传播媒介形式。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也分为吟诵和朗读两种。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大多是在传播古代文学的音乐特征。通过吟诵和朗读的方式,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口语宣传活动。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四)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传播媒介形式。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分为谈话和说书。谈话是创造文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式。通过谈话,可以创造和传承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汉书》《论语》等作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说书是古代贵族子弟能够享受的一种欣赏和传播文化的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研究,对于传播古代文学的发展及进行现代文学的创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研究,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内容及特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表现。综合研究工作表明,口语媒介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8(05):13-18.

[2]郑艳玲.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J].当代传播,2010,(05):42-45.

篇2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先贤圣哲心灵历程的形象化历史,又是塑造炎黄子孙人生观、价值观的珍贵教科书,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古人关注民生的人本思想。勤政爱民的民本意识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狐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认同,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财富。中国古代文学还体现了古人人生不朽的价值追求。早在先秦时期,先贤就已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了。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肉体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思考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来提高生命的价值,以达到精神的不朽。中国古代文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古代文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甚至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家对天地自然的精微体悟以及天、地、人之间圆融统一的和谐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人文精神的宝藏,如何将其挖掘出来,传播给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在文明社会中传递正能量,是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并完成的课题。

二、互动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变教师主导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还是采用单一讲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事实上,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视之为流动的人生课堂。教师要合理地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主动探求文学知识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学律动、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点评现代作家的创作和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积极互动,深入研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还古代文学课堂以温情脉脉和生机勃勃。

(二)变知识灌输为情感体悟和审美,增强学生和古人之间的精神对话与互动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简单讲解,轻视甚至忽视作品的朗读、分析和体悟。戴建业通过对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31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认为目前大学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和常识的灌输,相对忽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和体悟。这个结论值得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多年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古代文学教学舍本逐末,将原本富有哲理意蕴内容的理解和体悟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默写、文句简单翻译及层次结构分析。这种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学习文学的真正意义,导致的结果就是青年学生兴趣的萎缩、心灵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芜。我们认为,古代文学教学应摒弃泛泛谈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的讲述模式,而应更多地关注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存状况及其思想形成,深刻体悟作家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思想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作家、感受作品,通过作品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再现一段段形象的历史,接受各种富有认识价值的思想与观念,实现从文学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飞跃。

(三)变就事论事为紧密结合现实,古为今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双向循环、互动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就事论事、割裂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学蕴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可以超越时空,照亮当代人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论事式的,它要求通过对某事、某物的认知上升到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关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体悟这些崇高精神并能够运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贫富也很悬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教化。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贡满足于贫而无馅,富而无骄的态度,并提出了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生追求。这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自己对待人生和贫富的态度:贫困病患,不忘安贫乐道;富贵安康,仍能温、良、恭、俭、让。这样,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能不抛弃,不放弃,用平和之心坚定地走向预定的目标。

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篇3

“经由思维对话,学生得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得以转化为智慧,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以生发,基本的道德素养得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逐步实现”[1]。大学课堂教学的对话既有深层的,也有显在的,思维对话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交往与心与心的默契,而当其表现为有声语言时,则在师生平等与自由的话语活动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应有宏观的如文学史规律、文体研究视角的观照,也应有微观的作家作品的细研微察,并注意宏观与微观的交融并进,从而既帮助学生形成大气浑厚的思维风格,又使学生对知识有很好的经纬缜密的掌握”,其丰富的蕴涵、文本的多义和理解的不确定性等,使其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远非教师主导课堂就能圆满完成,而应有师生充分而灵活的互动,因此引进对话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呼唤。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是经过时代淘洗和读者选择之后的文化精品,饱含丰富的社会、人生底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生成性还是生命个体的体验性,都无法脱离课堂内的多维对话与沟通而单独实现。正是在对话中,学生不断达成动态的逐步递进的学习目标,既以此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也是能力培养的生成过程。

(2)改变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从学科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里最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够,缺少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和时代感。传统意义上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乏味,正在于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参与度不够,对各种课堂因素特别是文本内容缺乏适当而有力的激活,没有生动的知识信息传播过程作为支撑。

(3)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对话,在经验共享、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引进对话教学策略,确立共同的目标和话题,平等参与,真诚交流,充分调动各种课堂传播因素,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通过教师、学生、书本之间的对话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3],提升审美体验,生成文化感悟,促进知识建构的逐步完善和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提升。

二、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篇4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教材、讲课艺术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精选教材取长补短古代文学的教材主要分为两大块: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由于它的历史跨度大,作家和作品数量多,因而内容相当纷繁复杂。要在本科院校近300个学时内将绵延近三千年的古代文学讲得全面系统,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结合当下,把握前沿、精选教材成为关键。首先,先来看文学史。现行古代文学史教材很不统一,大约有三十多种本子。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就运用了游国恩本、郭预衡本、章培恒本、社科院本、袁行霈本等多种版本。那么如何选取一本合适的文学史呢?答案是遵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是对人的生命及其意义的探寻,是属于情感的领域,相对而言,在人文学科中文学是最不能完全“学问化”的。文学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的感知参与到阅读对象中,去体验作家的丰富情感,自觉地与生活在那个久远年代中的个人碰撞。

篇5

这个就是在爱情观念上的一种古今对比。作为教师,你怎样给学生讲授呢?就是一个古代文学过程如何贯通古今的问题。需要教师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思考过程甚至加入了你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我们文化中形成的女情价值观念。在失恋比感冒病好得还快的今天,学生甚至普通人群的爱情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强调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饱含的深邃的爱情,给学生讲“两情若是久长时”是指一些类似与终极关怀之类的东西,牵手的这个人是你希望与之偕老的伴侣,是那个可以慢慢陪你变老的人,既然最终的目标已定,那么自然就多了一份坦荡与宽心

。而“又岂在朝朝暮暮”则是两个彼此已然认定此生相伴的人儿,彼此间又不丧失与放弃那份难得的自立与自强,他们并不是象藤蔓与树一般依附与寄生,而是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相互之间保有的一种难得的独立,指向精神层面的爱情价值。另一方面舒婷爱情诗《神女峰》中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上痛哭一晚.”这个和你说的精神之恋又怎么讲呢?学生已经听惯了“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甚至很多学生是听着这个歌曲长大的,作为教师你怎么去讲?这个例子是不是内在就冲突?是不是古今爱情观念的冲突?在大众层面上讲——注意不是经典爱情,经典爱情发生在你身上是疼痛的——爱情是个舒服的东西,是个让人期待的情感,你老是让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老是谈柏拉图的精神之恋,高雅是高雅了,日常生活可不是这样的。经典爱情可遇不可求,遇上了你还有心理准备,有文化修养准备。两情相爱,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