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学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会因为害怕出错误,而不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的个人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影响。
2.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程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却也很精彩,涉及到过去很多的人和事,包括历史演变、战争条约、英雄人物等等,这些事情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讲解历史事件前,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如今,各大电视台宫廷剧、穿越剧愈演愈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讨论和交流,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比如问学生,你喜欢的穿越剧是什么?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什么朝代?以及这个历史的演变过程等等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最初的有效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切入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引子开篇讲解,明显可以有效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课堂质量。
3.巧妙设计,巩固兴趣
巧妙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堂学习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也可以说是妙趣横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历史课堂教学,维持好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只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不停的讲,而没有将所有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肯定是乏味的;但是若是教师设计到课堂教学,利用或风趣幽默的语言,自然能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并将这种热情持续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3.1.加强知识储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需要教师包括历史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本专业知识及最新成果。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讲课的时候能做到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仰慕之情,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科学,教师对学生的学科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2.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所任教历史学科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历史教学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系统而全面的历史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如中外历史专著及教材,阅读通史、专门史及国别史,从横的方面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纵的方面加深对社会历史的理解。
3.3.开展多元化思维。历史教师的思维多元化,形象思维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没有形象思维,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固有的生气和乐趣;逻辑思维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没有逻辑思维,就很难形成历史概念,不能认识历史规律;直觉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三种思维成了中学历史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科研素质,当然,这些素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导学生。
图表学习法,即通过由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的图表,使知识形成结构、体系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图表相较于文字而言更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对于其发生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根本和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二、讲故事法
历史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首相、国王和议员,理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等,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四、记笔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加深记忆。历史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记笔记,他们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不能一记了事,课下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温故知新。
五、提问法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听课、认真温习、认真做作业,许多知识点已熟记在心,但还会有一些难点仍未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不耻下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去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阅读课本法
要学好历史,就要会快速、科学地阅读课本,取得学习历史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恩,什么内容可粗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并设计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疑激学、以疑促学。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阶级分析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意图,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时,要先确定其阶级立场,看清其反映、维护的阶级利益,再给其定性。在利用阶级分析法学习历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条化。历史是发展的,人是会变化的,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方式 有效转变
一、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1、教师要敢于“放权”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原则,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学会学,大胆“放权”,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通过导学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学生有了主体意识,才能师生配合共建新的学习方式。
2、学生要敢于“接权”
如何有效完成这一交接过程?最重要的是创设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教育乐趣。因此,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原则;必须创设教学情景;必须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讨论和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五不”(《创新学习论》龚春燕、何云山主编):“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 打消学生的依赖思想,帮助学生自立自强。
3、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掌权”
善于“掌权”是还课堂于学生的目的,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历史学习方法,授学生以“渔”。一是学会梳理好知识结构,魏书生老师能以知识结构为学生自学切入口,让学生自学自评,历史学习也可借鉴此法。二是帮助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理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三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历史记忆法”,巩固和积累基础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正迁移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点是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1、重视“学案”的教学设计
学案侧重于激活学生创新学习思维、培养创新学习方法、提升创新学习能力。重视“学案”的教学设计,一是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目标、知识结构、思考的主要问题,二是设计好有操作性的学习过程、步骤、情境、方式、学习手段,三是设计好学习中的启发引导方式、学生可能出现的偏离教学目标的应急引导措施、学习闪光点出现时的及时点评彰显、教学活动的点评等。四是设计好符合学情、有学习针对性的教学点,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教室”变为“学室”。能否变为“学室”,取决于教师的“导”
一是 “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学法基础。“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示阅读目标,要督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归纳批注,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养成探究习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或交谈等方式完成阅读。二是“导”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是教师设计问题再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新学法鼓励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甄别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导”创新思维,这是一种“发展型”或“提高型”的导,是就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问,问原因、性质、目的、作用、意义、影响、人物功过是非等,引起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室”的学法要适合课文内容的需要,或阅读、或讨论、或辨析、或演讲、或演唱、或鉴赏、或观看多媒体音像资料等,要营造历史学习环境,引发历史学习情调,善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趣事、新闻中珍贵的历史镜头巧妙插叙,调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乐学善思。
3、建立“大学习”观
除课堂学习外,还要重视在活动中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一是讲历史故事、举行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强化历史知识,提升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接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二是指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历史思辩能力和小论文写作能力。三是参观考察历史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让学生在“历史环境”中感悟历史,既学习了历史知识,也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操。四是历史器物小制作,这也是一种直接感受特定历史生活情景的直观的教学活动,不但学习了历史知识,还培养了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活动与美术课的美术制作相结合,则相得益彰。五是历史与学习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讨论分析思辩,“古为今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的难点是善于反思和勇于纠错
1、自我摈弃违背新课标精神的做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历史课改的深入,必须从历史学习的评价着手。因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原有的评价体系却难于胜任课改的精神和要求。
原有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用量化的形式作为唯一的评价根据,它过于注重纸笔测验的成绩与教师依据课本内容的统一评价。显而易见,它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给新课程改革以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老师们取得共识后,开始就目前的历史教学评价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一、确立丰富多彩的评价内容,以多维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作为人文学科核心课程的历史教育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能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满足不同爱好,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论日益被认可的今天,以多维标准评价学生,实际上是在承认人的差异的基础上对人的尊重,是“人本主义”的充分体现,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是对课改理念的最好实施。
1、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第一步是从完成布置的作业开始。
我们把整学期的历史课分为几个大单元,按新课标的要求,布置可供选择的开放性作业,给学生一定自由的选择权,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完成。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各种描述和化装表演渗透着幼稚,错误的表达和令人发笑的语句比比皆是,但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对每一位学生点滴的出彩之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欣赏的喜悦。
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第二步是考试方式的改革。
习惯于书面闭卷式的考试的老师对开放考试总是不放心,他们担心这样一来,学生对书本就不肯读不肯背,到头来什么也没掌握。其实,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评价体系改革的一种。所谓的开放式考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拿出课本,照考试题目抄取答案,它是一种较灵活的考试方式,在内容选取与表现方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凡是能反映学生质疑求真探究精神的,能反映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能反映学生思维能力、表现他们动手和动口能力的各种小论文、读后感、幻灯片制作、历史小制作、历史图表,历史漫画以及历史剧编演、成语故事演讲等活动都可以作为考试形式,这样就把简单单一的笔试演化为生动活泼的多样性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以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进步创造必要的背景和空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发展动力为目的的开放式考试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它通过激活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潜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总之,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改革旧的作业布置方式、考试方式,并把人的能力考察、情感、关爱等诸多的人文因素贯穿评价的始终。
二、寻求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客观全面的呈现学生的学习历程
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与短处,传统教学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点价。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坚持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几种评价方法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强调:
1.注重过程性评价。
(1)课堂要创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舞台。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检验教学质量高低和对学生能力的观察、评价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开展“历史课堂学习擂台”活动。办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激励机制,把个人在课堂的学习成绩累积起来计算为小组的学习成绩,以此作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同时也评定出小组全体同学学习成绩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踊跃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个人参与教学的表现记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参照依据,这样即体现学生的全过程,又能较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创设贴近现实,聚焦热点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探讨的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方面表现自己的学习才能。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且能够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全面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历程。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中说:“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中学生应养成下列学习历史的习惯。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所有的内容,如课题、子目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这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总要求。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因小而大,把局部的知识投入到某章、某单元的大范围内联想和梳理。
要略读就是在全读之后,在笼统地游览一遍教材内容,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粗线条的知识体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和记教材中的目录、章题、节题和子目。要精读就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进行字斟句酌地推敲和理解,明确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这些观点的失事,了解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要异读就是在阅读时要把相近、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历史知识的目的。要做记就是在阅读教材时,要做好读书笔记,把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调动各种器官的能动性,使大脑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是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中学生应查阅《历史词典》《历史成语词典》等。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好比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了链子,才能共同发生作用,车才会不停地前进。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革命老人徐特立非常推崇这种学习习惯。“动笔墨”在这里或指做笔记,或对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画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的观点。这种习惯对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先复习后做作业,先仔细审题后作解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要工整规范。
七、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在复习是要注意:
1.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尽量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是发现了自己的薄落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
2.重视阶段复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考卷拿到手后,常常见到一些同学,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数,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得了低分则闷闷不乐,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纸团。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考题是以前考过的题,或者略作引申,相差无几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学生应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注意作好考后记,
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①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因其灵活多变,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27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更多学科的学习,其中历史就是一门新增的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对历史教材里面的知识点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历史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文就几种有效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展开论述。
一、课前预习十分必要
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课前预习并没有必要。实际上虽然历史知识点较之于数学这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少的思S障碍,但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因此不管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有效性方面,还是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为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奠定基础。
二、掌握历史朗诵技巧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朗诵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加有效的记忆语文知识点,但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朗诵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也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响应该教学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点,本人发现仅仅依靠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其中适当的朗诵对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点就有很大的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点。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早读时间花费一段时间朗读历史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刺激,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朗诵历史教材,大声的朗诵会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环节着手,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事件的重要程度、考试的要求及学生掌握事件的难度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依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其中做好课堂笔记就为学生区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笔记,也为学生课后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基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做笔记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机械的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做笔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历史教材没有任何标注,结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变得毫无方向,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笔记,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做笔记。
四、在掌握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练习题目
我们说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不为过,翻开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密密麻麻的全是知识点,但是,并不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新时期学生不仅要能够扎实的掌握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应用知识点,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学生的记忆。
(一)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
为了通过做历史题目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的目的,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问题。例如:本人在讲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会引入一些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作答,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题目,对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课后让学生做练习题目
为了发挥历史题目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知识点,而且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做相应的练习。当然,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练习题目的题量不能过大,同时练习题目也应该有较大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作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方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练习题目引起重视,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
想要推进教学改革,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对教师为主体,课本为中心的课堂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必须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质的变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无疑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满足这种学习的需要,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能够把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带进历史课堂,指导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形式的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手段,并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展开合作,发挥其小组群体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呢?它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即使在没有老师师的直接的、即时的管理情况下,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负责地学习,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
二、目前初中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使得课堂学习充满了生机、活力,改变了课堂“一潭死水”的状况。但是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实施,又存在着摆空架子没有实效性等问题。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误区,使得小组合作表演化、形式化,往往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热闹非凡。仔细一看,根本就没有组织,不是科学的讨论。其中优秀者滔滔不绝,差生甚至整一节课一言不发,只充当听众,即使提出不同一件也不会受到重视。长期如此就会造成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状况。而且合作学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效率低下,已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独立思考和自己在学习中探索,并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结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才有必要小组讨论,而很多老师违背了这一原则: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而且学生热热闹闹讨论后又给出固定的答案。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到秦始皇这一位君王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大家去讨论秦始皇有什么功过,这样就太过表面化,因为这种问题书上已经给了很多答案,学生在讨论时,只是读了书上的东西,并没有学到什么其他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去讨论,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的朝廷之所以短暂的原因又是什么,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形成小组学习形式。再如,在讨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对闭关锁国的结果。这种结果要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三、怎样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制定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知识(图书馆、教科书、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等);能够通过与小组其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叉综合(对历史知识的时机、分析、评价、诠释和应用)。
能力目标:在小组中的组织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历史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间互相关爱的情怀,形成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
表达目标: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2.创建科学学习方法
明确老师的作用:确定课程目标,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告诉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时时提供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指定教学目标:在课前,老师要明确两类教学目标。专业目标必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而定,并且与教学任务和教学水平相符;社会目标主要是社会技巧,要求老师适当讲解需要加强锻炼的人际交往技巧。
具体做法:将全班每5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和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和不强的学生个一名。另外,三名中等学生,让各小组间情况均衡。对小组学习的内容,老师应改对课本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带有一定思想和辩证的问题。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能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和有激情地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平等成功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这种教学模式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常常会有不同、各种差异便形成了宝贵的资源。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之间也必须经常讨论,不断反思、改进方法。使得小组学习方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国琴.历史学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他们对历史学科会有什么看法?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什么要求和期望?笔者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多年,却是第一次任教初一年级,很想了解初一新生的想法。于是在开学的第二周,笔者对初一年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问卷选项可多选,收回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97.75%。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历史科目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评价和对教师的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学生的主观倾向,但从问卷的情况大致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这些看法有助于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意图。
一、正确认识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基础有助于把握历史教学的任务
“切实估量儿童原有的发展水平,依靠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规律,是实现发展的立足点。”小学阶段没有历史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历史不了解。笔者通过调查发现,46%的学生表示上过与历史有关的课程,72.4%的学生通过历史电影、电视剧了解历史,59.4%的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历史。这些情况提醒教师要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合理延伸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一年级学习的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历史成语故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适当引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故事的深意。还有一些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的历史传说,晏子使楚、昭君出塞、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也都是学生已熟知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传说或故事所体现的历史内涵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有趣的故事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任务。小学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一鳞半爪。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毕竟不可能全面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调查中,有85.8%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他来说“可以增长知识”,27.5%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成长的借鉴”,3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升学和学习其他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得到升华。所以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或知识思维训练课,不能只是追求学生的热闹参与,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需要关注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准确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58.6%的学生认为历史很有趣,35.2%的学生认为历史很有用;75.5%的学生认为历史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一样重要,只有16.1%的学生认为历史科比较不重要。这说明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并不是像有些教师想象的那样不感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地位。相反,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历史科还是有积极学习愿望的,教师通过教学是把他们培养成学习成功者还是厌学的失败者?这需要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调查发现,52.5%的学生希望历史课中老师多讲故事,55.2%的学生希望多看历史影片,17.2%的学生认为要多组织学生参与课堂,31%的学生认为要采用多种方式。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性思维占主导,他们希望学习生动形象的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到富有生气,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作为,教师则需要费一番心思。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教师要有效地领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自己首先对教学过程要有一个设计方案,即进行有效的备课。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侧重考虑教师意愿的实现,忽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要求,结果常常会发现教师预设方案难于如意实施。如果你上的历史课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愿望,让他有所得,有所期待,相信你的课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愿望与要求放在心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师生在共同的互动和激励中都有所收获。
调查显示:51.3%的学生表示上历史课时最喜欢听老师讲,53.3%的学生最喜欢师生活动结合,22.6%的学生最喜欢自己阅读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讲授式的教学不一定不好,活动式的教学也不一定最佳。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多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目前多采用大班化教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必须加以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调查中51.3%的学生希望历史老师学识渊博,46%的学生希望老师平易近人,87.7%的学生希望老师风趣幽默,只有17%的学生希望教师严格。“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和利用教学评价手段有助于加强历史教学效果
一提起“教学评价”,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考试”。长期以来,我们惯用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化的考试评价,反而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评价思想僵化使得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的作用窄化。调查表明,64.4%的学生认为评价学习成绩时应该看“综合评价”。只有26.4%的学生认为应该看考试,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看平时作业,26.1%的学生认为要看课堂表现。对于考试的方式,58.6%的学生认为考试方式要采用全部开卷 ,18%的学生支持半开卷半闭卷,5.7%的学生赞成全部闭卷,21.8%的学生为以上方式都可以。由此看来,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是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愿望。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目前,教师们也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作用,同时也在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由于操作手段烦琐,如评价项目细化需要大量的数据记录与统计,教师担心浪费时间,不愿尝试。粗层次的评价如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平时的阶段检测纳入评分项目,发挥的作用有限。一些有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也难以衡量,所以教师较少在评价方面做出有成效研究。许多家长、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只认考试成绩, 这也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可能要探索一种易于操作又能较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正确了解和教育部分学习消极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整体水平
调查发现,刚进入初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有3.8%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什么用。对于历史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重要性问题,1.1%的学生认为一样不重要,9.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他影响不大。初中阶段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很大程度上是小学阶段留下的病根,但也不排除他们在成长中的变化。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改观势必影响历史教学的质量。
如何教育学习消极的学生对于本来任教班级数较多的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单枪匹马有些势力难支,而且他们每个人的问题又各不相同,教师经常不能很好地正视和解决这个问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常说:“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因此,教师首先要立足于自身想办法解决问题,多找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找出教育学生的突破点。同时要争取班主任、家长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如果缺乏教育的责任心,缺乏耐心,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结果问题会积重难返,使这部分学习消极学生的成长受到影响。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正视这一问题,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抓好起始年段,从新阶段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才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
“切实估量儿童原有的发展水平,依靠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规律,是实现发展的立足点。”小学阶段没有历史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历史不了解。笔者通过调查发现,46%的学生表示上过与历史有关的课程,72.4%的学生通过历史电影、电视剧了解历史,59.4%的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历史。这些情况提醒教师要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合理延伸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一年级学习的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历史成语故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适当引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故事的深意。还有一些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的历史传说,晏子使楚、昭君出塞、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也都是学生已熟知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传说或故事所体现的历史内涵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有趣的故事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任务。小学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一鳞半爪。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毕竟不可能全面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调查中,有85.8%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他来说“可以增长知识”,27.5%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成长的借鉴”,3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升学和学习其他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得到升华。所以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或知识思维训练课,不能只是追求学生的热闹参与,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需要关注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准确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58.6%的学生认为历史很有趣,35.2%的学生认为历史很有用;75.5%的学生认为历史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一样重要,只有16.1%的学生认为历史科比较不重要。这说明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并不是像有些教师想象的那样不感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地位。相反,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历史科还是有积极学习愿望的,教师通过教学是把他们培养成学习成功者还是厌学的失败者?这需要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调查发现,52.5%的学生希望历史课中老师多讲故事,55.2%的学生希望多看历史影片,17.2%的学生认为要多组织学生参与课堂,31%的学生认为要采用多种方式。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性思维占主导,他们希望学习生动形象的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到富有生气,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作为,教师则需要费一番心思。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教师要有效地领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自己首先对教学过程要有一个设计方案,即进行有效的备课。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侧重考虑教师意愿的实现,忽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要求,结果常常会发现教师预设方案难于如意实施。如果你上的历史课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愿望,让他有所得,有所期待,相信你的课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愿望与要求放在心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师生在共同的互动和激励中都有所收获。
调查显示:51.3%的学生表示上历史课时最喜欢听老师讲,53.3%的学生最喜欢师生活动结合,22.6%的学生最喜欢自己阅读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讲授式的教学不一定不好,活动式的教学也不一定最佳。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多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目前多采用大班化教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必须加以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调查中51.3%的学生希望历史老师学识渊博,46%的学生希望老师平易近人,87.7%的学生希望老师风趣幽默,只有17%的学生希望教师严格。“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和利用教学评价手段有助于加强历史教学效果
一提起“教学评价”,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考试”。长期以来,我们惯用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化的考试评价,反而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评价思想僵化使得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的作用窄化。调查表明,64.4%的学生认为评价学习成绩时应该看“综合评价”。只有26.4%的学生认为应该看考试,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看平时作业,26.1%的学生认为要看课堂表现。对于考试的方式,58.6%的学生认为考试方式要采用全部开卷,18%的学生支持半开卷半闭卷,5.7%的学生赞成全部闭卷,21.8%的学生为以上方式都可以。由此看来,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是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愿望。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目前,教师们也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作用,同时也在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由于操作手段烦琐,如评价项目细化需要大量的数据记录与统计,教师担心浪费时间,不愿尝试。粗层次的评价如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平时的阶段检测纳入评分项目,发挥的作用有限。一些有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也难以衡量,所以教师较少在评价方面做出有成效研究。许多家长、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只认考试成绩, 这也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可能要探索一种易于操作又能较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正确了解和教育部分学习消极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整体水平
调查发现,刚进入初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有3.8%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什么用。对于历史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重要性问题,1.1%的学生认为一样不重要,9.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他影响不大。初中阶段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很大程度上是小学阶段留下的病根,但也不排除他们在成长中的变化。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改观势必影响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预习及研究的目的
关于预习的研究是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最初,我对预习环节的安排是在课后,自从我开始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再加上课后学生预习不够自觉有效,堂上预习更能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我将预习任务排在课课内 ,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对预习环节的研究不是刚刚开始的,而是一个经过研究、实践、调整方案、再修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再研究,最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科任老师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也随着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从方法、时间安排和目标等方面做准备,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学会看懂教材,包括正文、异体字、图片等材料、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栏目。学生掌握了方法,学会预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预习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三支笔:红笔用来自己批改作业,黑笔用来写作业和考试,2B铅笔用作考试涂卡或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另外要准备一个小夹子,用来整理和收集复习资料。因为各科下来的资料很多,一科一个夹子,每单元装订一次,到了期末就是一本完整的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还有必备“老三样”,即教材、练习册和讲学稿,每节课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要准备好上课必备“老三样,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一个草稿本。这样,就可以边听课边练习生僻的地名、人名,重要的名词等。比如讲秦朝时,我就让学生在堂上将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两个字,在草稿本上写三遍,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这种方法。
同时我还让学生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生僻的字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讲课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逼”他们自己去查,这次没查下次一定当成作业来提问。就算我偶尔直接说出某个字词的读音,我也经常会说“不要相信我哦,自己去查,字典会告诉你答案的”。只有学生肯自己动手去做了,才是学习的关键。
做好以上准备,才是预习工作的开始,更关键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具体的预习方法,具体为预习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预习时间的安排。
(二)预习素材的整合与时间分配
在预习中我主要针对教材、练习册《导学与训练》和导学案三样来进行整合。其中以教材为主,先读再练。而且要告诉学生,辅导资料再多也不能脱离课本,要以课本为主; 同时,我会在每课导学案第一部分编印“预习建议”,建议学生按几大步骤来进行自主预习。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
俄国向何处去(导学案)
预习建议:
预习时,阅读教材的方法分为通读、查疑、笔记三步骤。
通读教材,即泛泛而读,包括课文的正文、引文、思考题、图片等,用铅笔标出不懂得地方;查疑,即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等,自己先初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略微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联系;笔记,即学生自己先作初步的预习笔记。可参照“学评”填空题和大事年表做预习笔记,把课文内容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思考课文标题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的落实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语文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到现在为止落实得并不是太好。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书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尝试作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逐渐掌握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的学习。
在“学评”的使用中,我主要把“学习指导”中的材料题和“知识梳理”填空题当成预习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而“学习评价”中的12道选择题和最后一道大题当成课后作业。同时,预习作业还有备课组编印的讲学稿,讲学稿一般为少量选择题和趣味连线题等,尽量和练习册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本着内容能少则少,越精越好的原则,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因为每周课时少,只有两天有课,我就会把作业分开布置,上完一节课的当天会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布置预习作业,以合理安排和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目标的设定
要根据学情和进度来设定预习目标,也就是分层水平。
根据预习达到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水平:第一层,看完一段或一目再做预习题,边看边做;第二层,看完整篇课文,一边参考课文一边完成题目;第三层:看完书后合上书,独立完成题目,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做的是传达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择方案,进行规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高层水平。
这一项如果要落实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的跟进,也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根本是单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所以才翻书找答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其它的目标设定,比如: 限时训练。即, 让学生无论做题还是看书都要紧张起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内容;还有,正答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做题做题要有标准,以此为目标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学评每课有12道题,以过关为标准就要作对至少9-10题,错题少于2题即为优秀。
总的来说,设定这样的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精彩导语,激发求知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 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祖国的日子,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以歌导趣。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引用凤阳花鼓,探究在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前后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在学习文化时可以借用图表进行归类,减轻记忆负担,明确要学习和掌握的要点。搜集图片或视频,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如在讲到古建筑《故宫》时,可以多搜集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体会古建筑的雄伟,君主的威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
二、换位思考,体谅学生
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习惯的养成也不一样。家长和老师期望与孩子的现有水平多数是不能达到的,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还是严厉都要把握好度,让他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完善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要适当的安慰,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然的话,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些都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了解学生,就谈不上关心学生,培养学生了。
三、营造氛围,使之乐学
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
四、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这种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情境创设,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六、语言生动,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通常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于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愿望等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呼应,出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心灵上的交流。
七、良好习惯,高效课堂
“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处着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思考:
1、借用一些典故、历史人物或朝代的兴衰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明确学史可以明志,知史做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可以学会从失败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前人成功的过程中学习到为我所用的许多东西,可以找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可以找到不断激励自己前行的原动力。一旦学生想学习历史了,那历史课堂的高效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2、搞好课前预习,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明确学习中的一些困惑的知识点,从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有目标地听,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3、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学习就应该有记录,不用刻意的去记笔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听边记是必要的。将教材变成笔记,把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标记进行梳理,在课本相关内容的旁边作一些必要的记录,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