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篇1

6、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我台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在今年我人事制度改革后,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为配合人改的不断完善,按中心及所属地的相关要求,我台在人员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职工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我们为每一名职工设立了各项基金账户,做到人员基础资料详实、基数提取核对准确,按不同业务设立备查账,做到存款准确、对账及时。

5、 积极参加中心及省里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6、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7、 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8、 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财务人员在中心举办的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

户的核算管理、政府采购、财务工作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2、认真完成省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的学习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在为经济基础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财务信息。

篇2

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材为依托,以方法教学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注重对教材的运用,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传递,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 以教材为依托,探索《审计实务》教材编写模式

中职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要将理论型教材编写模式转变为中职教育技能型教材编写模式。从根本上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弊病。在编写《审计实务》教材,重点阐述“是什么”和“如何做”。“是什么”解决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如何做”解决不同专业技能课具体技能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技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淡化“为什么”,这样缩减了教材内容,改变了教材越编字数越多,越编理论性越强、实践性越差的趋势。同时加大实训的力度,在实训的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尤其是加强专业的综合实训的研究,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教材的定位应更加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以行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以方法教学为主线,探索《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根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够用为度”探索《审计实务》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审计实务》教学目标。

2.1 归纳总结法 《审计实务》课程设计内容广泛,比较零散。故而,课堂讲述理论部分内容完成后,应该再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审计理论体系构成,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审计实务部分内容,每个审计项目均包含有多个审计环节或审计程序,因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就应该用归纳总结法,对重点程序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2.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审计科目实践性特点最为突出,学生到企业、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直接实战的机会并不充裕,故而案例教学法应是审计课程的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研习的重点并非理论本身,而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升华。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形象地获取知识,更能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以案例教学环节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使系统性增强。

2.3 比较分析法 在审计课实务部分教学中,比较分析法在此中是较好方法,实际运用中效果良好。审计实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盘点法、分析性复核、函证法、检查等,基本上每个项目的实质性测试都是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在不同对象的审计上,这些方法的具体使用偏向还是有侧重点和区别。如果区别和侧重点没有加以把握,就可能引起审计方法使用上的偏差,以致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挖掘出其异同点,加深对审计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

3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审计实务》教学模式

3.1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有关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国际热点、国内焦点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也能够置身于社会的环境中,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3.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创设情境,讲授中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独特的、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3.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尽可能改革创新,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引导创新精神的逐步建立。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更多地了解社会,开拓视野,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有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老师可先创设问题,把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查阅资料,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再经课堂汇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全面提高。(上接第248页)参考文献:

[1]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今年,我镇强化计生财务管理,明确了计生财务分管领导,由财政所会计兼任计生财务会计,设立了计生出纳,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认真参加省、市、区计生委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户的核算管理、财务工作基础知识。我们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二、加强日常财务管理。

篇4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篇5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篇6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篇7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在专项经费的支出上,认真领会计生委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预算,不挤占、不挪用,保正专款专用。每月底定时做帐,编制上报专项经费决算报表,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及时提供了财务信息。

四、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认真、及时完成了县计生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录入从年到现在的社会抚养费信息五百多条,上价社会抚养费46万。与去年同期比较节约资金近20万。

篇8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在专项经费的支出上,认真领会计生委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预算,不挤占、不挪用,保正专款专用。每月底定时做帐,编制上报专项经费决算报表,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及时提供了财务信息。

四、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认真、及时完成了县计生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录入从**年到现在的社会抚养费信息五百多条,上价社会抚养费46万。与去年同期比较节约资金近20万。

篇9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篇10

一、不断提高财会管理者的会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对于财会管理者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管理者除了应具有比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政策水平以及组织领导能力以外,还应树立起新型的会计、财务观念,具备一定的会计、财务知识,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以及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会计报表审核,内部审计和控制的必要性,财务管理的方法等等。从基础知识的范围上来看,会计、财务观念不但包含管理者在财会工作方面的重视和认识,以及普通职工对财会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而且还包括财会工作人员在财会工作方面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进行财务会计知识的普及,其主要目的为了让管理者对财务加以重视、了解、运用、宣传,并以此渲染到整个企业中,在内部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财会文化,以便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不断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1.重视加强会计人员的财会管理工作

对会计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使得会计人员能力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是内控体制健全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为经济工作的基础环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服务和支持的重要作用。因此,应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出发,对强化会计人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以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将这项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确保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够落实到处,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2.对会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进行建立健全

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再教育以及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在业务培训的过程中,一是应对教育培训的原则和目标进行明确;二是对教育培训内容加以确定;三是应对教育培训重点进行明确;四是对教育培训形式进行优化;五是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保证。通过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其会计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3.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在对财会人员职业进行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强化其政治的学习,努力提高财会人员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认识,教育财会人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应创建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评估的科学系统,针对道德评估成果进行科学的奖罚、通过道德榜样展示、大众交流等方式,确保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能够一直接受群众的督导;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体制、内部审计制度等财务管理体系,避免损失会计诚信,通过对会计行为环境加以净化,为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三、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加以强化

1.积极推进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促进会计信息基础工作,优化会计管理的信息水准,确保软件和计算机在会计资料形成、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方面与手工编制会计资料具有相同的效果,就应在会计的处理依据、原则、成效、方法、档案保管方面严格遵守相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的规定。在采用软件和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单位,在处理业务、设置岗位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以及内部制约的要求,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是决定的因素,只有财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这项工作才能得到落实和推进。

2.创建协作体制促进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要求权责明确,不断强化协作,以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应规定好计划,对指导监管加以强化;大型的会计师事务应积极采用信息化的办法来对财务报告加以审计,并向财政部门进行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及时反馈,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高等院校应将会计信息化的培育纳入发展计划中,实现人才共建的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财务会计管理的科学化,不能离开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贯彻着内部控制的内容,只要存在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就需要有一定的控制。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运行,不但能够起到错误预防的作用,而且能及时发现错误和舞弊,对漏洞加以堵塞,从而清除内患,确保会计、财务信息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同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内部控制主要由会计系统、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上的重视态度进行科学反映;而会计系统的核心为结合公认会计来处理交易;控制程序则主要包括责任划分、交易授权、记录和凭证的控制、记录使用和资产接触、独立稽核等方面。当前企业应对控制程序进行大力完善,坚持量力而为、注意逐步展开、轻重缓急的原则,在以下方面进行基础工作:组织一定的机构控制,主要包括确保机构设置具有科学合理性;实现人员素质的控制盒岗位责任制等;对职务进行控制,比如稽核和出纳应由一人兼任,将物、钱财进行分管等。

五、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1.实现会计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归纳,会计是从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国家等方面的要求出发,提出可靠的会计信息。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更是体现出了可靠性和统一性的原则,符合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只有确保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才能实现有法可依,以对会计信息进行更好的规范。

2.对于会计治理体制应进行逐级的完善,以企业会计整治为中心的现代企业治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的治理基础和前提,其同时又是现代企业整治的根本方法和重要工具。采用与其他治理有机结合的模式,使得会计职责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确保会计整治作为企业整治的核心和关键。

3.对于综合部门的监督作用应予以强化,对会计在社会督导各级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的功能进行调和,依据财政法的相关规定发挥其督导、整治的作用,同时严格执行《会计法》,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应对企业整治制度加以完善,从宏观层面对企业进行调控,其中主要是管理企业在财经体制执行和缴税方面的状况,完全转变原先的以销售和产值收入为规划指标对企业进行考察的直接整治方法。

六、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进行强化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对会计的监督属于一种再监督,此外也是验证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和是否一贯遵守规章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内部控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就算是最完备的内部控制也会因为管理者的不重视、粗心大意、执行者对控制指令错误理解、串通舞弊、内外勾结等原因而失去效力。而进行内部审计能够成功弥补这种缺陷,它能够通过协助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程序的监管来实现良好控制环境的成功建立,对于内部控制中的失控点和薄弱环节能够及时发现,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及时进行体制的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在本质上属于经济效益的审计,其具体要求是审核企业以及各部门的财务收支状况。此外,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部门相互独立,并且能够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会计、财务信息,以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直接报告。

加强企业财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财会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财会管理者的基础会计知识;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强化会计信息建设;确保内部控制机制得到有效运行;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以此来确保财会基础工作得到执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培珍.浅谈加强高校财会档案管理工作[J].上海档案,2009.8

[2]韩秀华.财会人员电算化素质的提高与财会工作关系探析[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8.1

篇11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作业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已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审计事业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国际经验表明,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审计的发展规律,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审计的经验和做法,跟上世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对此,李金华审计长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必然选择。首先,计算机审计既突出了审计重点,又丰富了审计手段。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过去手工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为可靠。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其次,计算机审计拓展了审计空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把社会经济各方信息汇集起来,及时地进行综合和分析,完整地把握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为国家审计在拓展审计空间、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构筑有利的作业基础和信息平台。

(三)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时效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并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跟踪检查,同时也使得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加实时有效。此外,对审计人员收集的各种电子数据,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审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审计技术和手段的一场深刻变革。但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正阻碍和制约着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作业方式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二)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机关信息化程度与被审计对象不对称,造成计算机审计的“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一方面,在金融、税务、社保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领域,由于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这些部门相比开发较晚,以及其他原因,使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难于满足对这些行业的审计需要;另一方面,在涉及农业、基本建设等领域又由于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审计还存在不少误区,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首先,计算机审计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制定的审计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其次,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当前,个别地方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推广、重数据库构建轻加载更新、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此外,计算机审计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方面,尚未对分散的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从而造成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有的审计机关局域网与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还没有为联网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审计工作的理念和行为。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

(一)要克服两种倾向,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通过审计机关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审计人员已初步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但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少同志还存在两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二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性太强,高不可攀,离自己很远,只要由计算机辅助审计处室和专业人员完成即可,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计算机审计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全面准确地理解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全员培训,为计算机审计储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计算机审计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思路结合的能力。因此,地方审计机关首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以应用导向,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力争学用结合,提高培训实效。其次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再次要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让更多的审计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三)要营造一种“以结果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激励机制,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根本目的,也是关键所在。转变观念、强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充分调动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做到“二个提前、两个结合”。

一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在当年审计项目确定之后,根据审计重点、方向及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确定计算机审计的重点项目,保证人力、物力、时间到位;

篇12

随着电网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建成了国家电网企业集团级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数据资源共享,支撑集团化运作,促进集约化发展,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了“人财物”集约化、精益化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同时,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对象和审计思维面临着重新定义,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控制重要性更加突出。这也给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日益成为信息化建设中关注的重点课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及时适应日益高技术化、高信息化的审计环境的变化,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

一、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遇到的问题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信息的收集、内部审计信息的加工整理、内部审计信息的输出、审计信息的反馈四个环节。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审计人员可直接登录会计信息系统和导出数据,通过查询、审阅、核对、分析和函证会计数据等,确定审计重点,调查取证,作出审计确认、评价。在ERP系统下,企业实现了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流控制的集成,将制度安排、内控程序植入到信息系统中。然而,ERP系统并未完全本土化,专用术语多且生涩,系统结构复杂,技术门槛高,操作界面复杂。审计人员对ERP的思想、理念、原理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缺乏对报表、账册数据来源的深刻理解。这些给审计人员在面对ERP众多模块及海量数据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审计环境数字化

国网公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主要经营业务的日常开展均依托信息系统实现,审计面临全新的数字化环境。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业务的处理流程,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

(二)审计对象电子化、线索隐蔽化

审计对象的载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大量信息以电子介质存储,不使用专门的信息化审计技术打不开数据库系统,特别是在ERP系统下,审计人员不经过专门培训,将看不懂相关资料。业务数据处理均集成在信息系统中,审计线索更加隐蔽,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特别是通过后台修改相关配置所产生的舞弊风险,识别难度更大。由于信息系统高度集成,要求审计人员跨领域对高度集成的海量数据进行查证、分析,熟悉并掌握系统中多个业务模块功能,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审计思维方式的影响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显著特征,电力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在传统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一般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在海量数据中很难做到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打破了传统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为核心,要系统把握审计对象,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评价。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采集、筛选和整理审计数据表,分析各数据表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审计分析模型,把握总体、锁定重点、发现线索、延伸取证。

(四)内部控制授权化、集约化

大量内部控制措施采用系统权限控制、口令管理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等方式固化在系统中自动执行,审计人员需要适应这一深刻变化。核心资源通过集中运作能够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标,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同时集约化管控也要求各项权限上移总部,基层单位在业务执行中的责任难以界定,有时突破了审计的范围。

(五)审计风险多样化

ERP系统下的内部审计会引发新的审计风险。首先,高度集中的控制流程使许多不相容的职责在系统中相对集中,增加了舞弊的风险。其次,由于纵向跨越层级多,审计取证的难度大。再次,由于ERP系统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能会受到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入侵,从而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泄密,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信息化环境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信息化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主流,既是内部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实现现代化的重点标志。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审计方式,逐步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网络审计等技术,实现审计手段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联网审计的转型,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传统审计相比,信息化内部审计具有审计时空更为广阔,审计方式更加灵活,审计过程更加隐密,审计工作更加准确高效等优势。审计信息化使审计工作发生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又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加强审计资源集约化

国网公司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化,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了职能条块分割,管理层级大大减少,组织呈扁平化,管理数据向总部和省级公司集中,“人财物”省级公司一本账。基层单位自主权大大降低,企业内控体系及其实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审计重点发生转移。审计资源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升集约化水平。公司总部及分公司已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一体化运作要求,不断完善了总部分部审计一体化管理机制,深化审计工作计划执行、质量控制、业绩考核等管理。省级公司应选调部分业务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审计人员或业务人员充实力量,承担信息系统审计、数据分析、审计建模、审计预警等工作,加强审计资源集约化管理。

(二)应用好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国网公司为适应信息化发展,根据ERP系统整体技术架构,以企业的业务、应用、数据、技术架构模型为基础,搭建了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建立了审计综合管理、作业实施、监控预警“三位一体”的审计信息系统。完成了财务管控业务审计系统的设计开发,实现了ERP业务审计系统优化和升级,开展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门户应用考核,推动了系统的深化应用。公司基层单位,应以审计信息化深化应用为契机,积极应用ERP业务审计系统各功能模块开展审计项目作业、在线审计,有效克服审计信息化手段缺乏,审计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困境。在审计项目规划与计划、审计项目与作业、成果应用等审计日常管理中,加大审计门户和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要求全员操作,加大工作协同,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标准化;通过实践,改变审计人员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通过实践,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为审计信息系统再优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三)转变内部审计方式

充分发挥ERP业务审计系统“实时反映、实时分析、实时监控”的特点,加强各项业务在线监督和非现场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预防、预警、预控作用,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促进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这为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提供了可能。ERP系统中,数据都是从最原始的业务中产生,数据来源实现了唯一性、及时性,为实现事中审计、实时审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以往审计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具有重要风险提示作用的一些关键指标,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预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效果。

(四)拓展审前调查工作

在审前现场调查工作开展前,审计人员可以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取得相应的ERP系统权限或利用ERP审计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取得大量的审计数据和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职责分工,利用筛选、分类、分组、排序等技术手段,对审计对象进行初步判断,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以便在进行现场审计时,理清审计思路,突出重点,调查取证能够有的放矢,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五)实时管控审计项目质量

审计组长可以利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每个审计小组、每位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展和成效。通过查阅、审核系统中审计工作记录和底稿,掌握审计现场的情况,指导和帮助现场审计人员把握审计重点,及时纠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差和误判,确保审计进度和质量。企业要加大对原始数据的实质性审计程序,保证信息系统中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系统程序的正确性和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减少人为舞弊的机会。实际工作中,为了完成有关考核指标,输入ERP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与实物流有一定差距。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系统原始数据准确性的审核,特别是对账实符合性的审核,是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基础。

篇13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科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不仅是会计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审计学却是人们普遍认为既难教也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笔者从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入手,系统地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审计学的以下特点,内在要求审计学教学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来帮助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

(一)审计学内容多,审计术语、理论晦涩,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对于本科生来讲,审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证、认定等单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很拗口。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重要但难以理解的术语、理论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浅显易懂地揭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真正含义。

(二)审计学内容多是说理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传统的审计学教材内容枯燥,多是说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绍审计准则条文、审计程序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审计学紧扣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引发审计理论更新快

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22项准则,并对2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随着审计准则的变化,审计理论更新快,对于准则变化前后以及审计理论沿革的脉络,学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实时,就无法理解其变化,也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发展。

(四)审计学本身具备较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

审计学本身属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开展审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如何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老师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理论和程序,辅之以提问和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等传递具体知识、原理和方法,其特点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务操作;重老师讲解,轻学生互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轻综合能力培养。

而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方式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更为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角色,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主动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理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审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审计学案例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培养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审计学案例教学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受到什么训练,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来锻炼学生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过程,提升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调个性化学习

审计学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其面对的现实要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强化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容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此学生不仅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鸣或警惕,这样,学生一旦通过案例分析而掌握了相关知识,就比来自听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四)锻炼沟通能力

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聆听、争辩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审计学的案例背景材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科学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

(一)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的局限性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审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审计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存在以下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审计学案例教学并不很成功。

1.审计学内容多,导致一旦安排案例讨论,审计课时紧张,案例讨论与系统审计知识的传授在时间安排上必然产生冲突。

2.审计学知识点琐碎,而一些案例往往是综合性的,难以对应地运用在相关的审计知识讲授当中。

3.审计案例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一个案例可能与不同的审计理论和观念对应,也体现在审计案例往往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分析审计案例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这需要学生相应的系统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会计、管理等学科知识体系掌握要求水平较高,当学生缺乏相应知识的储备时,审计学教学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为了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在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时,必须明确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给审计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生动、逼真的情景或令人回味的历史事件穿插到审计学课堂教学中,会促使学生从晦涩难懂的审计学概念中走出来,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学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和事件,增进学生的求知和思考的愿望。

2.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使之升华。与审计学知识点结合紧密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案例过程和事件,引起学生对审计学产生共鸣,而且可以激发不断探究审计学相关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哲理,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和理论的思考,并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3.使知识系统化、感性化,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所学的众多知识点和理论,也使学习能够互动起来,运用自身对知识掌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审计学知识系统化、感性化,真正实践一下知识如何转为能力。

4.教书育人。审计学的案例大多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生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把真、善、美的为人之道以及独立、客观、诚信的职业道德贯彻到每个学生头脑中,不仅是他们接受到审计相关知识,也使他们悟出做人和作为一个审计专业人士的基本素质和道理。

(三)审计学案例的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在设计审计学案例时精心做出如下安排。

1.课前设计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教师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一事一议,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设计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具有针对性。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3.课后设计大型的、典型的案例,要具备综合性、深刻性。这种案例不仅涉及到众多的审计知识点,也涉及到会计、税务、事务所管理、法律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种案例运用的主要作用不仅要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加以系统和理顺,进而提升到审计学科整体的层面上综合认识问题,而且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这些原则,在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方面的构想如表1所示。

四、合理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活动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设计是关键环节,但如何在审计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用心实践的一件事情。

(一)融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科教学具有其固有的规律,学生在规定的审计学课时内要系统、全面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融合起来,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首先,教师要重点突出,清晰传授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缩短“填鸭式”灌输讲解时间,腾出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精心选择与之相配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领悟新知识的具体运用,每一个案例讨论后老师都要总结评析,以便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师导演和学生主演的创造性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其主要任务是选择设计适当的案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而学生是主演,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

1.教师要熟练和深化理解案例。审计学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由于每个案例设计教学目标不同、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同,人们对案例的感受也不同,只有教师熟悉并深化理解案例本身,才能引导和掌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通过学生们活跃的思想来丰富和完善案例。

2.教师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学生敷衍应付,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3.安排好学生对案例讨论预备知识的准备。每次案例讨论涉及到的会计、内部控制、政策等知识,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事先主动收集资料、复习和熟悉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减少案例讨论中的“跑题”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例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深化教学主题

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利用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要求学生到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上把案例下载下来,分组在课余时间讨论,并制作ppt,推举一名演讲者在课堂上把案例小组谈论的情况以及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对此案例可以向演讲小组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老师点评;二是课堂上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呈现出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分析,然后要求持不同观点的进行课堂辩论,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其中的道理和所反映的审计知识和理论;三是让学生课堂上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演示案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

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要注意掌控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力争做到案例讨论中学生“听、看、写、想、笑”的有机结合,使得案例讨论不面面俱到、不跑题、不钻“牛角尖”,制造一个氛围,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华.审计治理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4).

[2] 刘淑芬.对审计实践教学得思考[J].会计之友,2007(02).

[3] 罗洪霞.设疑探究、巩固延伸――审计案例研究引探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