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法研究方向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法研究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法研究方向

篇1

一、背景介绍

2009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要带动作用,促进旅游产业加快恢复振兴,加速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四川省兴文县推出一些列措施促进旅游经济恢复与发展。且随着成贵快铁于2010年12月31日正式开工,预计工期为3-5年,届时将以点串线连成四川的高速铁路网络,从成都出发到达兴文县的时间将从7个小时缩短至1小时30分钟。与此同时,成渝、成西、成贵、成兰铁路建成后,成都6小时可达北京、广州,8小时内可达上海、沈阳。这将成为解决兴文县旅游业发展交通不变,客源地狭窄的重大脱破口。

二、兴文县旅游业的基本概况

从自然资源方面看,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历史悠久,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兴文县已开发的旅游产品有石海洞乡风景区和王山风景区。其中以石海洞乡旅游区为主,且前者开发较早,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成熟。兴文石海景区面积70平方公里,以岩溶地貌为特色,以石林、溶洞为基础构景,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态地下溶洞交错,洞中有洞,如谜宫仙境,并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城西20公里的王山镇,植被葱翠,均海茫茫,清幽静雅;山门沟谷溪流、瀑布湖潭、洞穴奇石等自然景观字熔宙冶,浑然天成。主要有飞雾谷、道洞、黑帽顶、寿山湖等片区。王山自古即为名山。昔名石头大寨、轮缚大囤,又名南春山。自宋代起,这里便是都掌族(即族)的生息之地。至今,山上还保存着人所建大、小寨门、古城墙、古城堡等战场遗迹。2000年2月,王山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从人文领域看:兴文县作为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兴文有苗族同胞3.6万人,园区内苗族风情浓郁,到苗寒文化中心一游,穿一回艳丽的苗家服饰,喝过十二道拦路酒,和苗人一起配以芦笙、牛角号吹奏,一起载歌载舞,或过一过丰富多彩的苗家节目,让人留恋往返。景区苗寨文化中心每晚举办苗族风情表演篝火晚会,苗族每年民族活动有“踩山节”、“赶苗场”、“芦笙会”、跳花节、高桩戏;景区每年春节举办“川南苗族风情节”,三四月举行“苗族花山节”。此外兴文县还曾是族聚居地,族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距今已消失500余年。但公园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人的遗物遗迹。洞内外保存完好的岩画、七星灶、滤硝池、石城堡等遗迹,神奇独特,扑朔迷离,记录着一段段苗历史。人后裔每年农历9月初9前后9天举办盛大的“人赛神节”活动,以祀先祖。

三、兴文县旅游业发展的不足

由于交通制约等因素,以及缺乏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机制,缺乏与周边相关旅游产品的衔接,导致了兴文县旅游者规模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与兴文县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景区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根据资料显示,旅游者在兴文县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一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四川省和重庆市是兴文县的主要客源地,其中成都、重庆、宜宾、泸州、自贡、绵阳的旅游者占旅游总人数的68%以上。此外兴文县省外旅游者的比例与周边蜀南竹海等旅游景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远程市场及区域联动市场的潜力巨大。海外市场方面,兴文县近2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2000人次左右,多为港澳台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兴文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大力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在走访中发现,除了现有的石海风景区和王山风景区,具有开发价值的还有凌霄城和九丝城遗址等。特别是凌霄城海拔1001.1米,孤峰高耸、除有一陡峭的石梯与山下相通外,其余都是悬崖绝壁。南宋筑城抗元,明为都掌人据点,民国时川南革命军据守数月。主要景点有晕素井、凌霄城遗址,宋代石刻,山下有14个乳花洞,可与龙塘沟、飞虹沟组合开发。这里是川南游击纵队的根据地,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个红色革命纪念地。且2009年兴文县被批准给革命老区县,开发红色旅游对兴文县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第二,设立专项资金,对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同时开发新的旅游形式。如从2009年开始,兴文县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拨出200万作为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重大旅游发展项目,乡村旅游以及组合市场营销。

第三,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是一个很能创造经济价值的商品。游客在旅游地都很希望买到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小商品,以作纪念。在走访中发现,风景区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特别是与蜀南竹海的旅游小商品非常类似,替代性很强,很难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

篇2

一、引言

 

在当前经济法学领域当中,无论是从经济法学研究理论成果的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会发现研究方法的欠缺是经济法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中,尽管不乏有优秀成果的出现,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研究的内容很泛,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泛泛而谈、没有实践作用。将其他相关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无疑打开了另外一条“路径”,丰富了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和拓宽了经济法学研究思维。

 

二、经济法学研究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经济,那么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已然成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经济法、民商法、金融法、财税法等和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部门法当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在经济学方法中,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另外想静态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也有着非常广泛地运用[1]。比如说,在关于经济法总论的研究当中,有专家将“交易成本”、“利益多元”、“多重博弈”这些内容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另外,在金融法中有很多具体的法律内容和法律条款都直接“摘抄”于金融学当中,在财税法中经常需要通过财税法的调控对收入分配公平进行宏观调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有运用“信息偏在理论”作为参考依据。

 

三、经济法学研究中社会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其中很多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法学,而法学从归类上来说属于社会科学,法学的研究对象是面向于社会、面向于大众,在刑法、民法、社会法、经济法等法律当中,社会的概念被广泛涉及和被深度挖掘,所以说,在经济法学的研究当中大量运用了社会学。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方法总论、研究方式、技术方法,在方法总论中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块,在技术方法中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比如说,在经济法总论当中,有专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分析和研究经济法的创新,关注和强调经济法创新对于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2]。在经济法学研究当中,会运用到社会学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比如说,在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对象——消费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分析过程中,会有运用到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四、经济法学研究中政治学方法的运用

 

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社会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对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政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紧密结合,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集大成”。在政治学中,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组织理论、行为研究法、政策分析、博弈论、角色理论等,在经济法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例如,像经济法学中关于宏观调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运用政治学中的博弈论和行为研究法,对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行为和社会、企业、大众这些受体行为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比如说,在经济法学中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的内容当中,同样也需要运用到政治学中组织理论、角色理论、政策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国家政府所实施的行政手段、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外交政策(国事访问)等政治行为对于经济法学的影响。

 

五、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方法研究的作用

 

一方面,经济法学研究中相关学科方法的渗入,促进了交叉学科的产生。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的逐步深入和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像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政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交叉学科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法学内容的完善,推动了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发展。同时,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中的运用,扩大了经济法学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影响,并且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另一方面,从相关学科方法和经济法学的运用主体上来看,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将其他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经济法学研究的专业性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削弱作用[3]。而且,过分注重经济法学研究中和相关学科方法的结合,也不利于经济法学独立体系的构建,不利于经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篇3

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了表彰弗农·史密斯将实验作为经济分析的一种工具,对经济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于2002年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已经获得了理论界的认可,实验经济学成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同时显示了实验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在理论界的影响日渐增强,并且融入到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中。?

实验经济学,是指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可控环境下行动,借以分析人的行为,总结人的行为模式,验证和修改经济学的各种基本假设。如果这样,经济学家可以在设计好的可以控制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经济学的假设或者那些重大的发现做可重复性的实验,来验证其是否具有科学性。?

1 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实验经济学的产生,从历史上来看,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经济的相关问题,得从1738年的“彼得堡悖论”算起,距今已经有270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被后人认为是学科开端的是1948年张伯伦在课堂上进行的供给和需求的实验。弗农·史密斯在1962年发表了《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这篇文章不仅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此后实验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许多经济学家从事到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中来,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也让更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实验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三股思潮。?

第一股思潮是,1931年,萨斯通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拉开了实验经济学序幕,萨斯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个体的无差异曲线,大约20年后卢西斯和哈特在考虑了现实中的利益刺激后,重新进行了萨斯通的实验。1950年阿莱提出了对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下的选择进下行了实验,发现实验结果与期望效用理论的不一致,也就是著名的阿莱悖论,这是最早通过实验提出的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怀疑。?

第二股思潮是,1950年,决瑟尔和弗鲁德构造了著名的博弈问题“囚徒困境”,但早期的博弈实验都是围绕着重复的囚徒困境及其变型展开的,纳什曾经指出实验中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例如很难在零和博弈中将参与人的行为视作重复博弈,不同阶段的人的选择也不一致。?

第三股思潮是,1948年,张伯伦教授首次在课堂对市场进行了实验,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市场以检验竞争性市场均衡的条件,但是实验的结果却与竞争性市场均衡结果不一致,但是这也就启发了当时他的学生弗农·史密斯,史密斯到珀杜大学工作的第二年,在课堂上以他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竞争性均衡实验,与张伯伦教授的实验中一对一的交易方式不同,他使用了证券市场所采用的双向口头拍卖的集中交易方式,他发现即使在很少的信息及适度数量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市场也能很快地收敛到竞争性均衡。由此史密斯证明了大量的,具有完美信息的经济人不是市场效率的要求,这与人们习惯的经济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也就是在1962年,史密斯将多次的实验的结果组成论文即《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发表在了权威杂志《政治经济学》,也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2 实验经济学中的实例分析?

一个很著名的被称为“最后通牒博弈” 的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两人分一笔固定数额100元奖金,A首先提出分配方案,然后B来表决,即A提出的方案是给B一个数额x(0?x?100)元,那么A可以得(100-x)元,由B来决定是否接受该方案,如果B接受这一方案,则按照这种方案进行分配,如果B不接受此方案,那么两人将一无所得。?

在该游戏中,如果我们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只要让x>0,那么B就应该接受,即A提出x=1,A得99元,B得1元,B会接受,甚至x更小,只要x>0,B也会接受,否则两人得到的奖金将会是0,也就是说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得到1元的效用大于得到0元的效用,那么B就会同意A的方案。但是事实上不是如此,设想一下,在如此悬殊的比例下,如果换成你是B,你也会觉得太不公平了,A为什么可以拿走那么多的奖金,所以你会拒绝接受B提出的方案,假如将角色换一下,由你来提出方案,大部分会选择给B50元,这样的话,B会更容易接受,可这种想法不是所有人的想法,任何的推测就显得毫无意义,就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找寻其中的规律。?

为此,我做了这样一个关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我选择了45个人作为我的实验对象,事先不给他们任何限制,由他们自由选择可以分配的方案,即为B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实验的结果是31人选择将该笔奖金平分,即A和B各得50元,还有8人提出的方案是给B大于给自己的奖金,即x=51 得49元, 另有5人选择给与B更多的奖金,即使A得到的奖金更少,否则B会拒绝接受A提出的方案,在这次的实验中只有1人选择了给B最少的奖金,即x=1,A得99元。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那么我的这次实验结果完全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同,即x较小的时候,人们是会拒绝这种方案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由于我选择的实验对象的样本数量太少,也没有完全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支持我的看法,但是我们通过“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可以发现,现有经济理论的假设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正确,像“理性经济人”假设就不一定正确,说明人们在决策中考虑的除了利益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不是完全从本身利益出发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奖金的金额、公平性等因素会导致人们的选择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人们的选择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选择的分配方案是不同的,也就表明了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不同的。而我们可以利用更加规范化的实验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控性,所以在类似地条件下,不管谁参与的实验都可以得到相类似的结果。?

实验经济学涉及了很多的实验,涉足的领域有:个体决策实验、博弈实验、市场实验、拍卖实验、风洞实验等等,在实验经济学方面,需要更多的实验经济学家做出更多的实验,以验证经济学的合理性。?

3 实验经济学的意义?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是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已经逐渐进入到主流的经济学当中,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直以来,我们知道实证方法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的范式就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们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的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其实,这样的方法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缺陷,即理论的假设和数学的推导往往会排除掉人们行为中的非理和不确定因素,是以人们为“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假设的。实验经济学就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第一,实验经济学是以人们可以非理性、有偏好的行为人取代了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的与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的问题。?

第二,实验经济学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论证,同时可以操控实验条件和实验变量,排除那些非关键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也就克服了经验检验的不可控性的缺陷。?

第三,实验经济学可以重复实验来进一步论证,用现实的数据代替历史数据,那就克服了以往的经济检验的不可重复性,使得经济学理论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四,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把人们的决策行为当作了研究的对象,让人们参与到实验环境之中,使人们更具有机会分析他们亲身参与所产生的信息,把一些经济运行的过程纳入到了研究领域当中,以便于人们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

第五,实验经济学的文献增长迅速,在《经济学文献杂志》的分类体系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项目——实验经济学方法,催生出了新的经济学科。?

4 实验经济学的问题和局限?

实验经济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仅仅四十多年的时间,仍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尽管我们知道有部分的实验确实取得十分成功,但是实验经济学的局限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实验经济学家们不单单要掌握好经济学,还要系统的了解实验所要涉及到的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我们知道,实验经济学的目的是要研究现今的经济,揭示现今经济运行和人们行为的规律,但是即使实验也不可能完全地模拟现实的生活。如果与现实越接近,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实验的控制难度就会加大,使得实验会越来越难控制,使数据最后也更加难以处理,得不到实验想要得到的结果。?

实验经济学中,实验的参与者的主观性将会影响到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实验经济学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不能够完全排除个人的偏好和非理,那些实验参与者在实验时有可能会考虑设计实验方案的人,从而有意识地完成实验的期望,导致实验的不真实,这样的主观因素将是对实验的极大挑战,也就会造成许多相同的实验由不同的实验者设计或者不同的实验参与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因此,许多著名的实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相同的实验由不同的研究者设计或者由不同的实验参与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还没有好的系统和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5 总结?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较早地配备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是与其相应的实验检验却相对滞后,实验经济学一经产生,立即显示出它的蓬勃生命力,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实验经济学将会转而会解决更为实际的经济问题。实验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理论学派不同,它不是以相对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特征,而是对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革新。?

实验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行为的经济学,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其他的学科的共同发展,它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并且为此提出了经济学的前进方向,实验经济学是发展历史比较短的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知道,随着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会更加完善,一定会对主流经济学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成为经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淑敏.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4,(2).?

[2]高鸿桢.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蒋媛媛.实验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1).?

[4]约翰·海.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83-185.?

[5]肖信东.实验经济学:一种新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8.?

[6]弗农·史密斯.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篇4

石油测井是发现油气层和石油储备层并对油气藏进行动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用于石油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法国的斯伦贝谢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出了测井技术,而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正式在石油工业中运用了这项技术,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测井技术由初期的模拟测井发展成了数控测井、数字测井等。现阶段,这项技术与另外九项技术并列为石油十大学科,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全程的参与。此外,测井技术除了在油气田开采中应用的广泛以外,在金属、煤炭等资源的勘探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石油测井技术的现状

测井技术通常主要被用于勘探山前等复杂油气以及构造-岩性等隐蔽油藏,这种油藏的勘探难度比较大,需要测量精度和分辨率都很高的测井技术和仪器,而传统的测井技术直观性比较差,分辨率也比较低,因此无法满足勘探实际的需要。

1.随钻测井技术

将测井仪器直接安装在与钻头距离较近的位置,在钻井的同时测量地层多种信息的方法,就是随钻测井。随钻测井可以通过测量地层倾角及方位、钻头方向、扭矩等来对钻探方向进行定向的控制。可以通过测量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等刚钻开地层的各方面的参数,对井身和地层的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然后按照此信息评价地层,再以此评价为依据对地质目标和井眼轨迹作出调整和优化,实现对钻进方向的正确指导。

2.成像测井技术

利用计算机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将其表现为图像的形式,即为成像测井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对井下设备采集的数据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并且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和很高的分辨率。比如说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此项测井技术所属斯伦贝谢公司,可以对19cm薄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行定量的判断,可以对地层的非均质性进行辨别,在火层岩裂缝油藏的勘探中有很大的作用。再比如同样所属斯伦贝谢公司的阵列感应成像测井,有1ft的分辨率,可以对厚层内的非均质性进行有效的识别。

3.声波测井技术

声波测井可分为声速测井、声幅测井等,是通过测量环井眼地层的情况,再以其声学特点为根据来对井眼状况和地层性质作出判断的测井方法。声成像测井是由换能器先发出超声窄脉冲,对井壁进行扫描以后收到回波信号,然后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处理、数字化和预处理将此信号转变成像。斯伦贝谢的 Sonic Scanner 将井 BE-1 偿短源距与长源距相结合,在7英尺的接收器阵列上有14 个轴向接收点,在每个接收点的间隔绕仪器有46个,放置9个接收器,仪器总计有 105个传感器,在接收器阵列的两端各有一个单极发射器,另一个单极发射器和两个正交定向偶极发射器位置在和仪器下部比较远的地方,可对径向、周向和轴向上横波和纵波慢度进行接收。

二、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现阶段油气勘探开采的需要,新的测井技术和设备不断被研发出来,测量信息更大、精确度更高且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在油气勘探和油气储层的识别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我们就从测井资料、测井采集和和测井技术、装备这三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一下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1.测井采集方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油气勘探开采的规模,勘探要求的提高为测井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测井采集会越来越集成化和阵列化。一方面,某些油气储层非均质比较复杂,要求以阵列测量代替单点测量;另一方面,某些老井和探井的井况比较的复杂,对这些测井的评价要求不断完善套管井电阻率和随钻测井系列,并不断的增加其应用的范围;再一方面,现阶段的油气勘探要求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这就需要以高精度的组合测量来代替传统的分散项目的测量。

2.测井资料方面

在测井资料的应用方面,多井测井资料整合的分析对比代替了单井资料的处理解释,解释的符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动态的评价代替了静态的评价,实现了对地层信息的动态监测。发展的重点逐渐向测井和其他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及非均质、各向异性地层的评价转变。测井所用相关软件的处理、解释、采集等功能越来越一体化,满足了应用综合化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并实现了数据的共享。

3.测井技术和装备方面

当前油气勘探中所用的测井技术和装备可靠度、效率和精度越来越高,并越来越网络化,满足了新的工程环境和地质的要求。电源和电气线路的共用、多种传感器的集成,将仪器的长度进行了有效的缩短,测井的时效有了显著的提高,缩减了服务的成本费用;在测量参数上面,三维成像逐渐代替了二维成像,井眼的覆盖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地层非均质的测量变得更加的方便;在测量方法上面,多波、多接收器、多谱成为了其发展的方向;随钻测井数据的传输方式越来越多样,仪器可靠度也越来越高,有效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改进和完善了套管测井仪器系列,降低了老油田勘探开发的难度。

三、结束语

总之,石油的勘探开采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能源基础,而石油测井技术是应用于石油勘探开采中的重要的技术保障,因此,在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发展石油测井技术,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石油测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

篇5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投资、贸易、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经济行为融人国际性经济体系之中。

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经济国际化表现为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和金融同际化。其中,贸易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投资同际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中级阶段,而金融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贸易国际化带动生产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继而,这三者又催生出金融国际化。

从企业方面看,现代市场由无数企业所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国际化包括研发国际化、营销国际化、CI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

从生产要素方面看,其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以信息、制度规则、人才与思想观念为例来展开讨论。根据传统理论,信息和思想观念并不属于生产要素。可我们只要考虑到,信息和思想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能够起到指导、指挥等作用,就能够明白信息和思想观念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更何况,思想观念的国际化乃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说,生产要素国际化包括信息国际化、规则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思想观念国际化等。

广东经济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规范,将国内经济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在广东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观念更新、政治因素、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技术进步等几方面。

动力之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20世纪的最后10年,也是冷战结束后的10年,经济国际化初现端倪。进入21世纪后,经济国际化还将进一步显露峥嵘。究其原因,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就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关心战争转为关心和平,更加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不断扩大生产和贸易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值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和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国际化进程。

对于中国来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大解放的序幕。广东(尤其珠三角)更是得风气之先,充分发扬国际联系紧密的传统,认真学习各种国际惯例、国际法规与世贸组织规则,积极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信息联系,逐步确立与经济国际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广东学者卓炯先生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广东人也较早进行实践探索而不拘泥于理论上的论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国际化进程。

动力之二:经济改革与开放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力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进程,采取贸易、资本、技术等对外开放政策,使国内经济结构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其结果使得市场经济超越国境,发展为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由此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中国可谓是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制订和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置身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广东就占了三个,仅珠三角就拥有深圳、珠海两个特区。此外,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之自然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国际化的先驱。今天,中国尤其是广东珠三角的经济国际化进程已经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互动。中国的更加繁荣和更加开放,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大量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动力之三:政治和制度安排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各国或地区组合成有机联系的经济体,而且各经济体要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统一行动,各国政府间的政策也要进行协调,包括按照协议要求修改本国的法律、法规等。另外,还要建立超国家的监督机构,如欧洲25个国家建立的欧盟委员会,统管有关各国的政策协调与监督执行。其他区域化组织也有各自的监管方式,大多是通过政府间形成的一种合作磋商机制来对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在一国范围内来看,各种有关的制度安排如中国、越南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行政流程的再造,也能够大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经济市场化、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在这方面,广东仍然走在全国前列。设立第一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广东,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是在广东,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广东,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还是在广东。建设经济特区、落实华侨政策、率先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制订一系列促进外引内联的政策措施,为广东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地方政府还引进IS09000国际管理标准体系,把自身打造成“阳光”下的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民主政治、法制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对经济国际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动力之四: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国际化是市场机制推动的结果,反映了资本增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超越所有的障碍,开赴那些最有利可图的领域和地区。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潮流变化。许多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国内推进放松管制、实现投资自由化等各项经济改革的同时,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包括贸易、金融市场开放等)。其结果是人、财、物、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都能够自由地跨越国境,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共同市场。

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首先来自于经济市场化,来自于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企业均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各国经济也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与国际化。对于广东以至全中国来说,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务实政策使民营经济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各种企业要求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国际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动力之五:资源环境因素

自从16世纪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资源的国际化开发与利用就开始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和对他国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除了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控制,还伴随军事、政治等手段。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尤其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越来越需要全球采取统一和协调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同国家联合起来,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共同的环境。《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就说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对全球协同治理环境的共识。

广东海岸线较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更重要的是我国打开国门之后,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以其强烈的商品意识,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提出许多新观念和新做法,从而吸引来大量的港澳台、华侨乃至各国外商投资,以及内地各省区的廉价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才。广东充分利用比较利益理论的巨大威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包括其临近港澳台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把这些资源与环境要素汇集过来,并有机整合起来,创造出今日广东的经济奇迹和国际化成效。

动力之六:信息革命与科技进步

信息化大大改变了国际关系,也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国际化。国内外学者已达成共识,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在引发产业革命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代通信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尤其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的经济信息的交流)成本大为降低,有利于各种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说,个人电脑的出现以及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对加快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今天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信息媒体已经从报刊、广播、电视等迅速向手机、电脑和网络普及。信息产业的发达,带来所谓的IT革命、价格革命、1Y(金融技术)革命,使经济结构软件化、知识化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广东与其他省区乃至世界各国的“时间距离”几乎缩短到零,广东经济和广东企业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其效益和效率也日渐提高。金融交易、商品流通、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教育、科研、医疗、文化、政治和军事等各个社会层面。

动力之七:跨国公司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说,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趋势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而且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安放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对经济国际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004至2005年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9%的公司认为跨国研发活动的比重肯定会上升,只有2%的公司持相反观点,另有29%的公司认为研发国际化程度将保持不变。跨国公司扩大研发工作的首选对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目前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300多家在广东落户,广东企业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原料供应商、装配中心、生产基地、市场拓展前沿乃至研发中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以国际资本为背景的投资几十亿乃至几百亿元、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项目也纷纷到珠三角来落户。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广东引进外资在全国所占比例始终最高。尽管,近年来,由于其他省市进步很快,广东引进外资在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总量还是独占鳌头。外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广东的投资增长迅猛,使得广东的IT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国际市场中75%以,上的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等产品都来自广东东莞。以至产生了这样的说法:只要东莞到广州、深圳的交通出现问题,全球90%以上的电脑生产商及下游产业就会有麻烦。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益显耀的广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愈繁荣与发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着日愈重要的地位。

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广东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广东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广东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前些年人们说起广东货,无外乎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而今汽车船舶、石化医药、电子信息、机电装备等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已开始在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格局中唱主角、挑大梁。

1998年到2002年,广东重工业增长高出轻工业。至2003年,广东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0%。广东全省形成了轻、重工业合理布局的区域分工形势:珠三角东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西部的机械装备、家电产业集群,沿海地区(特别是广州、东莞、茂名、惠州、湛江、南沙开发区等)的重工业基地。全省呈现出轻重工业比翼齐飞、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如在石油化工方面,全省共有广州、茂名、惠州3个在建的8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能力预计达到240万吨,广东将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广东意欲打造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火车头。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惠州为重点,大力发展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信息家电产品等,把珠三角建设成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其次,广东经济社会已进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根据钱纳里理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期属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工业化中后期既是经济转型期,更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原来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所隐藏的利益矛盾,在工业化中后期将变得更加尖锐与复杂化。

2006年,广东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68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人均GDP为28077元,折合美金3509元,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这不仅意味着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而且意味着广东进入了一个必须更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广东必须更加积极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依靠汗水挣钱向依靠智慧创造财富的转变。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仍将继续扮演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广东

总书记曾经强调,“广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多年来,广东省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广东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4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8%,引进外资占全国的35%,税收占全国的1/7。以上四大项目均为全国第一。

多年来,以GDP领先全国的广东省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广东制造业能够先行一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改革开放后与香港、澳门结成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随着粤港澳经贸合作的发展与深化,“前厂后店”已逐步演变为“厂店合一”。通过引进港澳发达的服务业以改造和提升产业结构,广东将选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今后,粤港澳仍将是泛珠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随着广东经济进一步增长,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广东和泛珠三角经济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与东盟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已成世界经济竞争版图中重要基地的广东

尽管在中国地图上,广东属于边缘省份。但在世界地图上,广东却是中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它地处南海交通枢纽的位置,南可接东南亚以至澳大利亚,北可上日本、韩国与俄罗斯,西可往印度洋、非洲和欧洲,东可达南北美洲,由此形成全球性大循环。作为珠江文化中心和世界性商贸中心,广东的经济文化能够借助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而走向世界,已为历史和现状所验证。

梁启超的“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至今仍未过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更成为内地省区和港澳台乃至海外联系的桥头堡,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欧美国家联系的桥头堡。进入21世纪,广东省政府提出要“把广东放在世界地图上”的口号,努力拓展全省上下的国际视野。今天,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能够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广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版图中的重要基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日愈重要的地位。

广东经济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广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分享着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国际化经验,培养了一支富有国际经贸知识的人才队伍。此外,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大众,广东人向来拥有比较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广东提供的诸多机遇,CEPA协议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广东的优势条件更为明显。

然而,广东经济国际化也正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努力解决。

一是资源成本的制约问题。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在沿海地区一直呈上升趋势,使广东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同时,土地资源、能源的紧缺也削弱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人民币升值更使得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尤其是,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广东更低,甚至有些国家如越南给外商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与我国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加上,我国有些重要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源紧缺将会成为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是从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初期追求速度和规模是必要的,但现在广东的发展应当从注重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转向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并重,提高引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提倡和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的方向发展。

三是从“借牌”、“贴牌”生产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转变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引进投入比是1:0.06,即每引进1元资金,我们的创新投入只有6分钱。而该比例在韩国和日本分别是1:5和1:8。

广东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应率先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在财政上或者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加大培育自主品牌与创新能力的力度。输出品牌是实现经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走出去”的最高境界。当我们的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然要跨越“借牌”和“贴牌”阶段,创立自己的品牌,以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从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的问题。“走出去”就是要到境外开辟国际市场,主要是开辟资源性项目和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以摆脱资源与能源瓶颈的制约,推动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转移成熟技术和生产能力,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转移出去,实现“产品原产地转移”战略,以加快本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五是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如今世界上每七起贸易摩擦,便有一起针对中国,我国每年为此损失上百亿美元。此外,一些国际标准包括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等越来越严格和复杂,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很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在巩固、深化已签国际协定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和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工作。广东应密切关注我国已签订和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进展情况,跟踪研究拟参与和利用之对策,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经贸合作,把参与自贸区建设当作广东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广东经济国际化面临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在1972年提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尊重个人爱好的投票方案。将这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借用到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与不同特质的地区或企业相适应的国际化良策。一劳永逸的国际化法宝是没有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广东若想更好地推进经济国际化,必须更加坚定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篇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沿海经济区,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区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都给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更使其沿海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引导扶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水平、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到工业发展和布局是:要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改善环境,加快完善产业布局,在沿海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加工制造业体系,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但是应当看到:工业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不仅取决于正确政策的导向,而且必须与现实的客观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以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全国GDP比较而言,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合计为1327.44亿元,占全区的27.49%;四市人均GDP11080元/人,仅比全区平均水平的10232元/人高8.29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76%。再以第二产业构成对比为例: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平均占GDP的比重为48.9%,广西全区平均占GDP的比重为38.9%,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第二产业平均占GDP的比重只有36.9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5%,不但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比全区的平均水平低1.98个百分点。

再通过对比近20年来相关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尽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成的桂南特色经济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一样呈持续稳定的上升态势,但是第二产业上升的幅度并不大,仅相当于全国1969年的构成水平,换句话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产业尽管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而言,则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平均水平。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国家和广西目前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年自治区作出五大经济区决策时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市行政区划新增了五个县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许多的观念、政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的理念问题

该区域产业之所以有可能成为广西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龙头,基本原因是广西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西部唯一的出海通道全部集中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因此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通道建设理应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点。但是,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引导经济区的产业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的指导思想是大通道经济观。因为虽然广西在地理位置上拥有西部各省区唯一的海上通道,但是该通道并不一定就是最经济的通道,它还受到广东海路通道和云南陆路通道的挑战。因此,只有建立基于大通道经济(而不是经济大通道)的产业导向理念,才能正确看待本区域所拥有的区位优势,才能依托现有的区位优势来正确地选择和定位产业,并最终促使桂南经济的腾飞,进而带动整个广西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广西物流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出海大通道的地理优势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现实和未来广西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问题是怎样使这种优势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西南经济中的物流最主要集散地之一,其必须注意将吸引性物流的能力转换成吸纳性物流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整合本身及周边优势区域的资源,合理布局本区域内的产业,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行的长期稳定性。

(三)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综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区域都会形成一定的组织和指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这些核心一般是具有产业竞争的优势、信息扩散、物流调配、技术创新以及资金融通和管理能力的城市或城市卫星区。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吸引和辐射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宁应当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中发挥集聚规模效益高、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和具有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融资功能强等中心城市的优势作用。目前,南宁作为桂南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资金的创造力较弱;实际能够运用的资金与产业建设布局所需资金的缺口较大;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差;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密度小,缺少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值不高;城市环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如何提升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优先发展沿海城市产业经济问题

优先发展沿海城市产业经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关键是怎样理解和把握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选择和布局,既保证产业经济定位的正确性、效益性,又保证产业经济布局的合理性和发展的持续稳定性。本文认为这需要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然而这需要进行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

(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选择问题

产业布局的正确与否是关系本地区乃至整个广西经济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因为本区是广西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起示范窗口的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自然生态环境效益比较好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由于人口的过分膨胀而加剧的自然生态环境压力,使得该区域在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选择方面必须十分谨慎。否则,经济不仅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动力,而且会成为相反的桎梏。例如,目前正在拟订实施的沿海城市造纸工业项目和配套准备建设的桂南经济区1000万亩造纸用林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就是有必要认真对待和重新研究定位的产业选择问题。此外,是否应当将重化工作为本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与造纸工业一样属于高污染且很难进行环保处理和治理的工业项目。

(六)产业布局经济性和经济性产业布局的关系问题

产业布局经济性和经济性产业布局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的经济范畴。就产业布局的经济性而言,它是指产业布局必须讲求效益;而经济性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的布局都必须考虑其投入成本问题。不讲效益的产业布局和不讲成本的产业布局同样都是不可取的。在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导向和布局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恰恰是忽略了投入成本方面的问题,这是值得反省和注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隐性重复建设问题

隐性重复建设是指以牺牲现有产业优势为代价而搞所谓的新产业建设的问题。隐性重复建设给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浪费问题,比显性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加以对待。

(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缺乏先天资源禀赋

这里的资源是指水资源和矿藏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资源相当贫乏的地区,尤其是矿藏资源。先天资源禀赋的不足,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外部资源的供给。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效与合理配置所遵循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规律而非政府干预手段。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运行的结果将取决于其适应市场经营机制的能力和市场对其反应的灵敏度。

(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仍然需要完善

规划是经济运行的前提,没有规划经济运行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规划又不是经济运行本身,它作为经济运行的蓝图尽管对经济运行前景做出了描述,但是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便是已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本身,同样也存在着不合理或不实际的地方,比如说空间布局中三类地区用地的平衡问题、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定位问题、以火电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和污染防治手段的可行性问题等。上述问题并非如现在规划上讲的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开放的思想,更需要缜密的计划,依赖于积极的合作、利益的分配、多方的互动、产业的选择等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另外,其他有关的国际政治环境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所濒临的北部湾是一个国际性的海域,再往南是我国的南沙群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种国际性政治环境可能存在的潜在性影响在地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应当加以考虑。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区位、国家政策、地区国内GDP、科技水平、港口吞吐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工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区域合作虽然在过去对工业发展无显著的影响,但是从国家的政策和现在不断发展的对外合作上来看,无疑将会是以后经济区沿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为支撑,以港口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形成中国西南部国际贸易和运输中心以及商业、信息中心的目标,本文结合国内外发达地区沿海工业发展的经验以及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工业发展建设提出以下策略:

合理确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及时了解工业产品市场的变化;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合理定位及确定发展规模;加强港口的配套设施建设,多方面吸取货源;扩大对外贸易优惠范围,扩宽融资渠道;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监督管理,确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人们对于钻井的井眼轨迹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特别是水平井技术、大位移钻井技术、薄油层钻水平井的技术、水平分支井技术,这些技术要求钻井工具去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地层条件,同时还要为了暴露更多的储层,以期获得更大的产能。因此提出了越来越复杂的井眼轨迹要求。同时为了能提高钻井效率、降低昂贵的钻井成本和减少钻井井下作业的风险,旋转导向技术应运而生了,它的出现立刻在钻井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BakerHughes的AutoTrak系统、Schelumberger公司的PowerDrive系统、Hullibuton公司的Geopilot系统为代表的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给井眼轨迹的测量到控制掀起了一场革命,同时也在技术上和商业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围绕着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我国自“九五”以来就开始了研究,并且在国家“十五”期间研制出旋转导向的原理样机,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我们又开展了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工程化的研究,并且“十一五”期间在3个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①从井下工具测控原理到方法上取得了突破;②在定位总成的平台稳定性和控制方法上取得了突破;③在偏心稳定器的造斜能力上从原理到结构设计上取得突破。并且,该技术和工具在现场入井进行了钻井的实钻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掌握旋转导向钻井关键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系统总体方案

目前,改进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已实现两大功能:测量和轨迹控制。我们在“十五”期间的MWD井眼参数测量的基础上,在测量工具单元上增加了环空压力测量、钻井钻压和扭矩等参数的测量,这些测量的单元数据经过信号的通道来实现井下和地面的连通。

另一个重要的单元就是可控偏心稳定器,它是井眼轨迹参数控制的工具,目前用的是钻井液液压推动偏心稳定器翼肋的伸缩,以此来达到改变井斜和定位的目的。连接这两个单元的信息通道采用RS232总线连接,由地面计算机和编码解码器接收井下数据和下达控制工具指令,一方面实现井下上传的数据解码还原成井下地层参数测量数据(LWD)、井眼参数测量数据(MWD)、环空压力以及工程参数测量数据;另一方面地面发出的井眼轨迹控制指令编码也是通过数据总线传达给井下工具,由井下工具执行地面的指令实施轨迹控制和导向。井下―地面数据流方案(图1)。

2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系统构成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系统井下部分的主要结构主要由偏心稳定器的翼肋总成及传动部分、定位总成等5大部分构成(图2)。

3 结束语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研究经过了国家“十一五”期间的技术攻关与试验,在偏心稳定器的研制、工程参数测量、MWD和LWD信号传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针对目前旋转导向钻井的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

(1)旋转导向系统已经成功实现了地层参数测量、工程参数测量、定向井井眼轨迹测量和控制与信号脉冲反馈及收发等4个功能,研制的成果在油气田现场应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目前旋转导向工具的造斜能力已达到设计要求,但造斜能力与钻井参数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偏心稳定器的造斜能力受到了地层特性的影响,这是在工具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3)旋转导向的关键技术之一的偏心稳定器设计方案合理、结构与原理可行,现场单井试验最长时间只有24h,需要更多的试验检验其持久性和可靠性。

(4)渤海油田完善的实验井为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功能测试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备完备的工程化实验手段和设备是我们开展技术攻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程化的装备和工具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5)我国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研发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史,在基本原理的研究、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的研制过程中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在油气田现场应用中又进一步完善了旋转导向系统的功能和实际操作的可靠性,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研队伍和人才,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上推动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篇8

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发展适度连片种植,确保粮食计划总产的实现。推广丰产增效技术,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一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稻、超级稻、专用稻等水稻新品种,提高稻米品质,确保优质率达90%,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广优质稻2万hm2,杂交水稻1•11万hm2,超级稻0•23万hm2,旱育秧0•47万hm2;抓好杂粮生产,推广脱毒甘薯867hm2,脱毒马铃薯1667hm2。同时适当引进旱粮新品种,拓宽粮食增产渠道。二要全力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点建设,健全监测网络,重点防治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三要大力推广丰产增效新技术。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等关键增产新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种粮效益。

2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茶产业转型提升

2•1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构建绿色大生态体系

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1333hm2,其中示范片667hm2,一般片667hm2,推行“草、木、肥、水、路”协调发展生态模式,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技术。实施低效益茶园改造,开展退茶还林、退茶还果、退茶还粮,丰富县域整体大生态环境。

2•2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从农业投入品、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茶叶销售等方面入手,按照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思路,推动茶叶质量追溯从局域性追溯、环节性追溯向全程追溯、全面追溯转变。在农业投入品上,加强监督管理。在茶园管理上,逐步示范推广农事管理记录。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做好进货、加工、销售三本台账,推行加工全程清洁化生产,明确在茶叶制作过程茶青的详细产地、初加工原料提供者的详细资料和茶叶销售初步去向,构建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2•3加强茶业组织化生产,构建安溪茶业发展新模式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学习借鉴台湾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乌龙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引进茶叶深加工企业,完善和发展茶叶产业链。挖掘推广安溪内部优秀茶业发展模式,如华虹联作制管理模式等。

2•4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组织实施2010~2011年现代茶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用好中央扶持资金,加快打造现代茶业步伐。深入开展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依靠前期采集信息,开展田间肥效试验,指导茶农科学合理施肥。加快安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筹备检测实验室,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在做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强对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尽快促成新一批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2•5继续开展“茶业万人培训”工程

计划培训2万人次,其中茶商培训1万人次。通过聘请专家讲课、印发材料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茶农素质,促进增产增效。

3集中精力投入,落实农业重点项目

3•1认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计划完成1500个土壤样品常规五项的化验分析,开展茶树田间肥效试验工作。

3•2落实中央新增联户沼气工程建设

做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作,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13户,总池容达4956m3,年可产沼气20•7万m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61•9万元。

3•3加强福建省安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认真做好名优品种园的改植换种和园地管理工作;做好26•7hm2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做好双格村16•67hm2采穗母本园所设计的机耕路和蓄水池建设。

3•4认真实施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在5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树立标识牌,与各保护区的茶农签订后续管护协议,剔除保护区内不纯正品种。秋冬时对茶园进行翻耕,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提高保护区内茶园土壤肥力。

3•5认真做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根据茶叶、蔬菜、果树不同生产季节的工作重点,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员深入乡村、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工作。2011年计划专家下乡指导100多人次,技术指导员进村分户指导1000多户,农业科技下乡7200多人次。

4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1加强重大植物疫病防控

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完善茶叶、水稻病虫测报网络,及时将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和防治意见到各乡镇、村,指导农民做好防治。计划印发《病虫情报》10期共1500多份,发送“农信通”信息7•7百万条。继续落实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茶叶病虫专业化防治项目。

4•2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进一步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同时统筹做好其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4•3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设立3个固定监测点,重点对规模场、屠宰场、畜禽交易场所等畜禽饲养、经营活动场所和疫情易发地区实行监测,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疫病和易感动物品种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4•4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机制;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资市场;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和茶叶生产投入品安全监管工作。

5强化农业信息管理,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5•1加强农业服务热线的服务工作

及时解答来人来电咨询的问题,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及时协助工商部门处理涉农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5•2维护好“安溪农业信息网”

篇9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自1998年我国政府提出拉动内需,并提出将房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政府对房地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将其作为区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起着其他产业无可替代的作用,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房地产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 房地产影响区域价格弹性差异的形成。由于房地产业是房产与地产的集合,房产与地产形成一个固定的结合体即房地产。而在房地产中土地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价格的高低,作为空间载体的土地是固定不可移动的,房产又固定于土地上,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的固定性。房地产一旦形成就具有区位上的固定性,使房地产实体在空间上的流动性成为不可能,即在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其实体对象无法流动,使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价格与供求数量有着巨大的差异。某一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在短时期内无法将其他区域的房地产实体吸引过来,只能吸引一小部分房地产流动投资资金的进入,而这些资金要转化为房地产实体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这样就决定了房地产只可以就地开发利用而无法白区际交易中转移到相对有利的市场上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商品的供求范围,使相对有利的市场上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商品的供求范围,使房地产的经济运行具有了鲜明的区域性。房地产业的区域性最明显的表现在其价格区域差异性上,房地产业的空间固定性决定了房地产随着宏观区域的微观区位不同,其经济价值与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上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可以有不同的价格与价格弹性。

2 区域经济成熟度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房地产业的布局结构、规模,速度等产生巨大的地域性差别。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房地产商品属于高档次耐用性商品,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有高度发达的一二产业与高经济收入水平为后盾。与此相适应,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也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各地区经济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条件、管理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这种不平衡也决定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篇10

[中图分类号] TD16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74-1

为现代油气勘探开发而快速发展的复杂结构井是21 世纪国际石油工业的前沿与关键性技术。现代导向钻井技术正是适应复杂结构井的需要而在近10 年有了很大进展, 被誉为"钻井导弹与制导技术"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与技术, 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高新科技尖端技术。现代导向钻井技术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形成, 至今已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方面,我国与国际有10 多年的差距, 建议我国加大这个项目的研究力度, 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工程。

1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进展

1.1 转盘钻井经验预测定向钻井法

20 世纪20 年代末, 钻井工作人员开始用转盘钻井的经验预测定向钻井法钻出救灾灭火定向井。钻井者利用地层自然造斜选择地面井位, 而主要依靠钻井者的经验和下部钻具组合( BHA) 结构及变化钻压转速参数来预测钻头造斜效果, 即每钻进一段之后, 再改变BHA 结构和变更钻压、转速; 再钻进一段, 再起钻测斜, 乃至多次凭经验来预测造斜定向效果。

1.2 井底动力钻井经验预测定向钻井法

1873 年就有了第一个涡轮钻具专利。到20世纪40至50年代,应用涡轮钻具钻出定向斜井, 随着磁性单(多)点测斜仪和有线陀螺测斜仪的发展及定向下钻技术的进步, 钻定向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井身轨迹的信息仍然是钻后的信息, 所以称为井底动力钻井经验预测定向钻井法。

1.3 滑动导向钻井法

伴随着井底动力钻具的继续发展, 特别是1979 年无线随钻泥浆脉冲测量技术(MWD)的成功应用, 是钻井技术的一项重大革命。几乎与此同时, 前苏联在应用电动钻具的基础上也初步成功地实现了有线随钻测量技术。随钻测量系统能够随钻将描述井身几何轨迹的重要参数:井斜角、方位角等信息实时地传送到地面, 因而能供钻井人员调控钻头方向。至此, 产生并形成了导向钻井这一新概念,并随着导向马达调控导向能力的不断提高, 发展并形成了滑动导向钻井法。它从1980 年至今, 一直是导向钻井的主力技术。

1.4 旋转导向钻井法

旋转导向钻井法是在用转盘旋转钻柱钻进时, 随钻实时完成导向功能, 钻进时的摩阻与扭阻小、钻速高、钻头进尺多、钻井时效高、建井周期短、井身轨迹平滑易调控。极限井深可达15km、钻进成本低, 是现代导向钻井的发展方向。随着水平井、大位移井、多分支井等复杂结构井和"海油陆采"的迅速发展,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研究这项技术, 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 已有美、英、德、意、日5 个国家8 家大公司掌握并垄断了其工程应用和商业化技术服务市场。但这项技术总体上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它的先进性、优越性、方向性足以表明它是当今世界钻井技术的重大革命。我国在本领域起步较晚,近年已开始立项投资研究, 但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大, 这一关键技术在近期若干年内仍将由国外大公司垄断。我国必须迎接挑战, 加大投入力度, 加速发展。

2 现代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继续深化旋转导向钻井控制理论

发展现代导向钻井技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旋转导向矢量控制理论调控已钻井身与待钻井身之间的偏差矢量; 用旋转导向智能控制理论来解决不确定性因素、大滞后特征和超调等复杂性问题;用地面向井下发送下行控制指令的原理来设计控制指令, 使旋转导向工具按指令动作; 用自主制导理论来设计自主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研究旋转导向钻井时的钻柱力学理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特别是在复杂条件下, 钻柱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新课题。

2.2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高效开发复杂油藏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 那就是在必要的时候该钻井技术仍然需要采用弯壳体马达滑动钻进, 这样会造成轨迹过度扭曲。同时, 滑动钻进不利于井眼清洁和有效克服摩阻, 轨迹控制难度增加,井眼轨迹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难以继续向前延伸,使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现代钻井工业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而产生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取消滑动钻进工作方式、使钻具在旋转钻进的同时, 实现轨迹的控制, 在有效克服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一些缺陷、提高油藏开发的整体效益、有效避免钻井风险方面有重要意义。

2.3 旋转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篇11

中图分类号:TH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91-01

1 微型机械技术简述

1.1 定义。微型机械泛指尺寸范围为毫米、微米或纳米级,集微机构、微传感器、微驱动器、微执行器和微控制器为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微型机械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研究以及制造和设计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它融入了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将想象再次变成现实的神奇的力量。微型机械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高超的技术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必定会有着更大的飞跃。

1.2 发展梗概。微型机械的年龄可谓是历史悠久,从19世纪的光制造技术到20世纪中期的微加工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的微机械设想到如今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微型机械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科。1989年,我国对微型机械开始有了初步的研究,1993年确定MEMS技术为重点研究项目,这些年以来,我国在MEMS技术上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概念及应用

2.1 概念。微型机械加工技术,主要是为机械装置的微细加工技术。由于微型机械属于高科技领域,因此涉及到很多技术。微型机械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机械范畴,因此如果用解决传统机械的技术去解决微型机械的问题,将是一件很“碰钉子”的事。

传统机械微型之“微”,就代表着其系统的尺寸已经达到了肉眼看不见的境界,单位也由传统的计量单位变成了微米、纳米级,此时就要启动微系统尺度效应研究,方能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些新奇的事物产生的新的问题。

在MEMS技术中,微细加工技术是怎么回事呢?微细加工主要是对小型工件进行加工,而对于尺寸在微米到纳米级别的系统加工,需要非常精密的技术。微细加工完全有别于传统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的发展是源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标志着技术已经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2 应用。现代人非常重视微细加工技术,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其微细加工技术是遥遥领先的。日本积极利用国外技术并结合自身,因此是目前此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微细加工技术中最顶级的当属纳米级制造技术,并且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应用的微细加工的工艺产品主要有:中药精细加工、激光微细加工系统、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基因芯片技术等。

1)中药精细加工。由于传统的重要加工方式不能充分保证出粉率、有效成分等含量的稳定性,因此采用气流粉碎机可以对中药做精细加工,它具有多配管、流化床、卧式分级技术。

2)激光微细加工。其精确度可以达微米级,广泛用于半导体及微电子加工、生物医疗器械生产、计算机制造业、MEMS、等各个领域。

3)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此技术是目前的一个超前研究的技术领域,是其他激光技术无法相提并论的。飞秒激光不仅可以加工材料,还可以做更前沿、更尖端的技术,其加工的精密度和利用率都非常高。在未来的岁月里,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会有更大的作为和成绩。

4)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国内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的仪器主要是激光共聚焦生物芯片扫描仪和CCD生物芯片检测仪。这两种仪器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熠熠生辉的新星。

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微型机械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21世纪是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型机械加工技术将会以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此技术加工各种成本低、实用性极强的微型器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对于人们的工作、环境、医疗、信息等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3.1 半导体传感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了半导体传感器,当时人们对它是陌生的,因为集成电路还没有诞生。在此之后,半导体传感器逐渐得到发展。半导体材料是以硅为主和相关化合物组成,具有许多类似于人的感触功能,通常利用半导体开发集成电路的先进技术。半导体传感器的灵敏度很高,主要应用在工业自动化、遥测、工业机器人、家用电器、环境污染监测、医疗保健、医药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半导体传感器等微型传感器为微机械加工技术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3.2 微执行器。微执行器全称是微机械执行器,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伟大的作品一一多晶硅齿轮,由美国加州大学研发,其原理就是微机械加工技术与硅的特点相结合,于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很快变成了现实。而后,微机械多路绝压传感器的投入使用,再次标志着现代世界已经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微执行器将在微纳米技术的兴起之下更加蓬勃发展。

3.3 微型机械技术——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自从美国研发的静电微电机出炉后,标志着微机械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前沿、独立、潜力巨大的学科。世界从宏观向微观迅速过渡,从认识、了解到改造,人类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MEMS技术的势头强尽,这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技术早已成为国内外重点研究对象。与传统机械的迥然差异,造就了微机械的与众不同。从根本上讲,其尺寸的度量单位只能用微米和纳米级去衡量,所产生的变化也并不是宏观能够看到和解释的,在微观世界里,新的知识、新的起点、新的领域正在向全世界的人招手。微机械就是让本身的结构、材料、功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高超和尖端的技术。

3.4 世界各国积极研发微型机械技术。正是由于微型机械加工技术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美国、日本、欧洲等工业发达的国家也都在对其进行频繁、大规模、高投入的研究。据有关机构统计,MEMS技术研发活动最积极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法国、中国、韩国、英国、瑞典和中国台湾。

4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年轻化的新兴技术。微型机械加工技术年轻、前沿、高超,具有顽强而蓬勃的发展。大批量的制造微器件,大面积、低成本投入使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微型压力传感器、微细加速度计的使用,这些“大批培养,重点选拔”的高科技微型机械,一直占据着市场上重要的份额。因此微型机械和技术的未来会更加畅通无阻。

4.2 研究方向和工艺多样化。MEMS技术的研究正在日益多样化,比如对于硅的研发和制作加工要朝着更加精密和高超的技术发展。正在研究和使用的体硅加工工艺、表面牺牲层工艺、溶硅工艺、LIGA加工工艺、体硅工艺与表面牺牲层工艺相结合等。微型机械研究方向和加工工艺正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4.3 “微”时代的到来。除去陈旧机械技术的缺陷,由于微型机械加工的粘稠性和交叉性很强,与其相关的技术发展都会带动微型机械的发展,如微电子学、材料学、信息学等。其发展势头备受各行各业的重视,由于对其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在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微型机械技术会具备更多的新功能、新结构的微系统。“微”时代已经到来,未来会开启一个智能操作的新时代。

5 结束语

微机械将人类的想象和现实完美的相结合,从开发到研究,无论是作为一门高科技学科,还是微器件大批生产使用,亦或者各国不惜血本研究相关仪器,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如微器件,以其价格低廉、方便实用的特点快速赢得了市场份额,并继续拥有无限的商业潜力。各种微机械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人们的工作、医疗等生活方面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令人们不断追求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欲望更加强烈,令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篇12

中图分类号:TM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80-01

国内光伏行业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从整个产品制作过程分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组件环节下又可细分为焊接、敷设、层压、装框、测试等主要工序,焊接技术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由最初的手工焊,发展到当前的自动焊接,焊接技术正朝着多样化发展,选择不同的焊接技术,设备性能及维修成本方面各不相同,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热风焊接、二是电磁焊接、三是红外焊接、四是软接触焊接,另外区别此类焊接还有导电胶带焊接技术。这几种焊接技术在市场上均占据一定的份额。

一、热风焊接

此焊接技术,加热单元采用的压缩空气给热风管通气体,利用加热管给压缩空气加热,将热量传递给焊带,使焊带与电池片进行焊接。

热风管结构:(1)往不锈钢筒中注入干燥空气;(2)通过安装在玻璃管内的加热器加热空气;(3)放出加热后的空气;(4)通过加热器出口端的温度测定部的K热电偶对温度进行测量;(5)由于测定部的热电偶是位于玻璃管内部的,所以不会受到外部空气的影响。

控制方法:通过三菱制造的PLC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以1秒为周期对热电偶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PID(注1)控制,为使其与设定温度保持一致不出误差,自动进行SSR的输出调整。

注1:PID控制;PID动作即为比例动作、积分动作和微分动作相互结合的动作方式,可以使控制对象得到最精准优秀的控制效果。因为此控制方式可以通过比例动作防止发生逆向现象,通过积分动作自动进行OFF-SET的修正,并通过微分动作加快对外部问题的响应时间。

异常处理:1秒周期的控制中,管理对热电偶断线、加热器断线、温度异常的检测功能,有异常情况的话可以强制关闭加热器。

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异:与一般的加热器那种通过加热铁或者铝制材料,测量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控制状态不同,这里是通过直接放出加热后的空气,在出口处通过热电偶进行温度管理的。热电偶的检测温度直接显示在触摸屏上,在一秒周期内,若检测出热电偶的断线、加热器的断线等异常情况,立即强制关闭加热器。因此,触摸屏上显示的温度应该不会与热电偶的实际温度有差异。此焊接技术焊接质量可靠,操作方便,碎片率低,唯一的缺陷就是焊接产生的助焊剂粉尘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到室外,影响了市区环境,这是后期待改进的地方。

二、电磁焊接

电磁焊接部分由传输带,加热板、焊台、焊带加紧机构,除烟装置组成。

此焊接技术原理采用低温闭环电池焊接技术,完全系统控制焊接温度,静态电磁场内的正反面焊带同时感应到磁场产生涡电流,从而使正面和背面焊带熔化焊接,通常焊接时焊带和电池片的焊接温度只有180-200度;电磁焊接方式可以基本达到激光焊接的效果。采用快速响应温度传感器,配合智能化的PID控制焊接程序和反馈控制。精准的PID读温和在焊接过程中,利用红外非接触式温度计读取电池片和焊带连接处的焊接真实温度,温度变化被模拟成温度变化曲线,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模式)的控制,使系统自动调整控制温度,焊接材料的温度实际控制在±2℃。电磁焊接将焊带、电池置于感应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由此产生的感应电流将其加热。从高频焊接电源主电路的结构特点来看,电源周围分布着不同频率的电磁场,有工频的电磁场以及不同逆变频率的电磁场,在高频变压器的原边,电压值较小,而变压器的次级电压值较大。其中,工频交流来自于电网,但是由于焊接电源内开关器件对电流的调制作用,此交流信号的高次谐波分量较大,严重时谐波分量的幅值甚至高于基波分量,所以在焊接电源周围会产生工频电场并带有谐波。此焊接技术采用低温焊接,碎片率低,焊接质量可靠,能把能量集中在焊带焊接上,相比于热风焊接或红外焊接等大面积散布热量的方式,减少了许多能量浪费。

三、红外焊接

此焊接技术焊接装置由两个预热单元和加热单元组成。每个预热单元包括8个短波红外灯,下部装有高温计的温度控制,焊接过程产生的废气,经排放管道排出。

预热区温度设定范围,从50℃到200℃之间,焊接单元加热区控制并可调到250℃,加热区终结段,用于冷却电池串,控制并可调范围从50℃到200℃。先进的预加热功能设计,电池片、焊带、助焊剂在加热平台上加热,通过电池片温度控制,确保工艺的可重复性。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当助焊剂喷涂在电池片上后,电池片先被预加热,然后进行红外焊接,焊接温度由温度控制器精确的控制焊接循环,焊接完成后,自控冷却系统,已最大程度的降低电池片的热应力。

红外焊接技术优点是非接触式焊接,六段独立温控的加热平台,使电池片的温度稳步上升到焊接温度。焊接后,控制温度缓慢下降,从而避免电池片因温度激变造成破碎,实践证明,碎片率较低,焊接稳定可靠且设备维护低。

四、软接触焊接

软接触焊接技术是将多个焊接烙铁头,有序并联在一起,通过PID控制程序,分别对每个焊接头进行温度控制。在焊接时,烙铁头下压接触焊带,焊锡熔化后,焊头抬起,背面通过热传导使背面焊锡熔化,完成焊接。此焊接技术维护简单,备件成本较低,焊接稳定。

五、导电胶带焊接

此焊接技术不同于传统焊接,传统焊接均采用助焊剂作为辅助材料,完成焊接。而此焊接技术,是通过机械手将导电胶带贴附在电池主栅上,在焊接单元通过焊接压头温度及压头压力完成焊接。

此焊接优势是不会产生异味,对环境不会造成影响。能够焊接薄片电池片且碎片率低。目前市场上应用还很少,随着技术进步,薄片电池片在将来会是一个发展趋势,此焊接技术会应用越来越广。

六、总结

市场上应用的焊接技术,品种繁多,我这里仅是列举了一些占有一定市场的技术。置于哪个焊接技术,能够被各组件厂认可,还需市场来证明,每种焊接技术的存在都会有的优势和缺点。大家在选择的时候,既要考虑技术是否先进,是否满足现有需求及未来升级的空间,能否引导行业发展,同时也要关注电池的发展方向,原材料的投入,综合成本在设备运行中是否是最优的等一系列的问题。

篇13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11-02

一、引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早是由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的,但研究者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是在十七大报告之后才正式开始。因此,专门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还很少见。如:曾培炎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中系统全面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特别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 “三个转变”[1]。周叔莲在《深刻领会和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中对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给出了定义及其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定义以及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作了阐述,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以及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范畴的辩证关系未作具体论述[2]。本文拟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学的角度对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内涵进行论述,并与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对应范畴进行全方位的辨析。

二、发展的内涵及其与增长关系的辨析

发展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有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等,最终体现在人的发展。但对发展内涵的表述并不统一,有代表性的表述,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M.P)认为,“发展既是一种物质现实,又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社会的、经济的和制度过程的某些综合,社会取得了美好生活的手段。”[3]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交社会发展世界高峰会议的文件中则指出:“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目前这已被国际社会承认。经济增长是一种动力,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除经济增长之外,发展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还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环境以及左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可见,发展比增长的内涵更为广泛和丰富。因此,要正确认识发展的内涵,必须正确区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从统计学角度观察的“发展”与“增长”,即仅仅从二者的数量计算关系上来测定“发展”与“增长”。有以绝对量表示的“发展水平”与“增长量”,“发展水平”是计算“增长量”基础性指标;还有以相对量表示的“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从经济学角度观察的“发展”与“增长”,不是简单的观察二者的数量关系,即不是把“发展”与“增长”简单地用数量计算关系来表达。即“增长”主要是指GDP的提高,是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的;“发展”则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包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劳动就业充分、社会保障完善、卫生发达、教育普及、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秩序井然等方面。可见,增长强调的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从更大的视野更大的范围研究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进化。因此,增长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增长只需回答“涨多少”,而发展既要回答“涨多少”,还要回答“涨得有多好”,这正是我们十七大指出的“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具体体现。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观察的“发展”与“增长”则认为,“发展”与“增长”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在有的场合还可以互相替换,但它们的含义又是有区别的。并认为发展是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以至文化结构的变化[3] 。

我们从现代意义上出发,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将发展的内涵表述为:是改变传统的发展观(主要是以眼前GDP增长论英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持续、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其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转化为多层次发展目标,增长只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结构目标、资源环境发展目标、社会生活目标等;发展政策调整为重视速度、规模、数量转变为强调效益、结构、质量;发展模式需培育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辨析

对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观察,即从经济运行过程来看,经济发展是经济运行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有效健康运转,只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发展都会是跛脚的发展、不协调的发展。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生产的发展,过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应该是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社会安定局面。从科学发展观来看,经济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中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过程[4]。早期发展经济学是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后来,发展经济学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 Clark)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结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主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数量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偏重数量的概念,对增长的速度与数量有明确的要求。而经济发展主要反映经济活动质量关系的变化,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对增长的速度与数量仍有明确的要求,但更注重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故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两者之间一般来说不应当相互矛盾。但在现实中也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一个社会可以有经济增长,但却不一定有发展或者发展起来十分缓慢。俄罗斯便是如此。俄一直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辨析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既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一个大系统的共同协调发展,也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的程度不同,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发展,是跛脚的发展状态)和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传统发展观(主要是以眼前GDP增长论英雄)的指导下,只注重生产环节创造的物质成果,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发展,是跛脚的发展状态。其主要特征有:发展的观念陈旧;发展目标单一;发展模式陈旧――农业经济发展、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不平衡(结构、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质量不高等。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科学发展观(持续、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既注重生产环节创造的物质成果,又考虑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共同协调发展创造的各类成果,主要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征有:发展的观念更新;发展目标多层次(经济增长只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结构目标、资源环境发展目标、社会生活目标等);发展模式创新――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平衡、协调高质量的发展等。可见,经济增长方式只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大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分支。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辨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转变传统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跛脚的发展(即 “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另一条腿短”)――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除了包括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三个转变”外(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还应包括五大转变:发展观念的转变――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目标的转变――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变;发展环境的转变――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向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发展政策的转变――从重视速度、规模、数量转变为强调效益、结构、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曾培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改革CHINA REFORM,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