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期货博弈本质

期货博弈本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期货博弈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期货博弈本质

篇1

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指数作为买卖基础的期货,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同意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协定。股票指数交易和其他种类期货交易原理是一样的,即利用进出差价来获利。它具有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共同特点。例如,股指期货没有真实的资产标的;交易成本较低;市场及流动性较高,以现金方式进行结算等。市场引入股指期货主要是为了规范证券市场,使得证券市场的交易具有“有效性”。即希望在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可以正确的反映其内在价值,从而使市场投资者可以从公共信息中获取更多有利于自己判断行情的信息,获得尽量高的利益。

从严格意义上讲期货市场并不是“零和博弈”市场,零和博弈只是期货市场中的一个特例状态。期货市场中的大小投机者都希望获得最大利益,而政府参与期货市场的博弈只是为了监管市场,抑制市场中违规的交易。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分析研究了期货市场中的一些博弈关系,包括期货市场中的风险研究。如龙梅、吉余峰(2007)提出了股指期货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措施,证明了贝叶斯网络是识别和预测估值期货风险的有效工具。田祥新(2003)提出政府为规范证券市场推出了股指期货制度,建立了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贝叶斯博弈模型,理论上证明了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张惠茹、李海东(2005)探讨了如何运用股指期货规避股市系统风险。张杰(2008)提出政府推出股指期货制度对我国股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文献只从文字叙述上描述和探讨问题,或只是针对一种成本的投资商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本文建立了政府与两种成本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别考虑新旧制度对不同成本类型的投资者的影响,并求得均衡解。

模型描述

假设一:我国期货市场采取噪声交易策略的投资者比例已超出其合理范围。

假设二: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并且调控是正面的、积极的。

假设三:政府调控需要付出成本。

假设四:投资者的成本有高低之分。

参数说明:

α1(α1∈[0,∞]):投资者投入市场的资金数额。

α2(α2∈[0,∞]):政府股指期货对市场调控的影响力度因子。

CH:投资者属于高成本;CL:投资者属于低成本。

CN;市场引入新制度后的成本;CO:市场引入新制度前的成本。

pb:买入价;ps:卖出价。

u(α1,α2,CH):高成本投资者的效用函数;u(α1,α2,CL):低成本投资者的效用函数。

u(α1,α2,CN):政府引入股指期货制度的效用函数;u(α1,α2,CO):政府未引入股指期货制度的效用函数。

模型分析

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只考虑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段dT内证券市场只存在一只股票的情况。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政府希望股票价格波动幅度尽量小,这样证券价格可以正确的反映其内在价值,市场才是有效的。而投资者希望通过买入和卖出的差价来获取利润,力求利润最大化。

(一)投资者的效用函数

投资者通过买入和卖出的差价来获取利润,故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

⒈投资者是高成本的前提下:

⒉投资者是低成本的前提下:

其中在时间段dT内pb、ps可以近似看做常数;α2α1是新制度带给投资者的损失。

(二)政府的效用函数

政府只是不希望投资者从投机中获取高额利润,故政府的效用函数为:

⒈新制度下的效用函数:

⒉旧制度下的效用函数:

其中b>1,政府希望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回归价值理性,不要遭受太大损失,所以将上面效用函数中新制度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α2α1中的影响因子指数化为α2b。

(三)利益最大化

⒈ 在以上模型中,投资者应选择α1*(CH)、α1*(CO)使期望利润最大化。

如果投资者是高成本,则α1*(CH)应满足:

其中描述给定投资者是高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新制度的概率,描述给定投资者是高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旧制度的概率。

如果投资者是低成本,则α1*(CO)应满足:

其中描述给定投资者是低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新制度的概率,描述给定投资者是低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旧制度的概率。

⒉ 政府的期望利润。

如果政府取成本CN,则α*2N(CN)应满足:

如果政府取成本CO,则α*2O(CO)应满足:

模型求解

在不影响问题本质的前提下,为了讨论方便,在以上模型中,本文取b=2;CH=kHα1;CL=kLα1;CN=kNα2;CO=kOα2;其中kH>kL,kN>kO,0<kH<1,0<kL<1,kN,kO均大于0;P(CN/CH)=θ(0<θ<1);P(CO/CH)=1-θ;P(CN/CL)=λ(0<λ<1) ;P(CO/CL)=1-λ。

则有:

投资者效用函数:

政府的效用函数:

于是高成本投资者选择α*1(CH)使得期望利润最大化:

(1)

低成本投资者选择α*1(CO)使得期望利润最大化:

(2)

如果政府取成本CN,则α*2N(CN)应满足:

(3)

如果政府取成本CO,则α*2O(CO)应满足:

(4)

上述四个最优化问题的解为:

均衡分析

第一,当CH=CL=C1=k1α1,CN=CO= C2=k2α2(k1≠k2)时,即投资者只有一种成本,政府只有一种成本(不采取新制度),此时的模型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由上式产生的纳什均衡为:

,。

第二,当0<θ<1,当0<λ<1,即出现不完全信息时,依假设kH>kL,kN>kO,所以有α*2NH>α*2OH,α*2NL>α*2OL成立。这说明政府引入股指期货,对市场调控是有效的。

第三,当θ=λ时,也就是不论投资商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政府在采取与不采取新制度之间无差异。此时α*1H>α*1L,这意味着此种情况下,高成本投资者比低成本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证券市场中。

第四, 从均衡解可以看出,随着|ps-pb|的增大α*1逐渐减小,说明随着政府调控的影响力度因子的增大,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投入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政府的调控是有效的,在较短时间段内保障了市场的相对稳定。同理,随着|ps-pb|的增大α*2逐渐增大,说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越大,投机行为越严重,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影响力度因子越大。这些结论是符合现实的。

第五,当θ=0时,;当θ=1时,我们有。同理可以得到。这说明投资商不论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均在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后,在市场中投入更大金额。这说明政府调控的有效性。

结论

股票价格的升跌会对投资者带来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种股价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如采取投资组合的方法得以分散和减少,但对于非系统性风险,采取投资组合的方法就显得软弱无力了,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价格风险转移,套期保值等功能较好地防止或减少这种风险。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实际上是把股票指数按点数换算成现金进行交易,最终以现金结算,而不是用股票进行交割,这就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

规避系统风险需要运用投资组合理论,这里的组合是指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投资组合,主要是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来达到避险的目的。股指期货就是应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系统风险的需要而被设计出来的。所以为规避风险,规范证券市场中的不合理投机行为,政府采取股指期货对市场进行调控。

本文就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政府在证券市场中引入股指期货对投资者的影响做出了理论分析,分别讨论了政府采取和不采取新制度对高成本和低成本投资者的影响力度,得出一些符合现实情况的结论,对政府进行市场调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凯,史红亮.股指期货推出的博弈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

2.李清.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现实条件及深远意义[J].现代商业,2008

3.刘培杰.博弈论精粹[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龙梅,吉余峰.博弈论视角: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风险的形成[J].山东潍坊经济,2007

5.田祥新.运用股指期货规避股市系统风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6.臧玉卫,王萍,吴育华.贝叶斯网络在股指期货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7.张惠茹,李海东.金融期货[M].科学出版社,2005

8.张杰.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市发展的积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朱国华.奇妙的期货[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相对于股票市场的载沉载浮,期货市场的惊涛骇浪更让人倍感惊险与刺激。对于投机者而言,期货市场就像一盘赌局,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就一定有人输得血本无归,这是一个完全的零和博弈游戏。事实上,期货交易远远不止作为一种“赌具”那样简单。

被拉下水的实业家

许多实业家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养猪、造罐头多费力气,风险却一点也不小。不如去炒生猪期货,赌对了赚到的钱远远胜过辛辛苦苦干实业。于是,为数可观的实业家被拉下水。其中几个典型的案例大家已经熟知。远些的是中航油的陈久霖,做石油期货亏掉5亿美元而锒铛入狱。近些的有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因澳元期货失算亏损百亿港币,荣氏家族痛失好局。还有深南电到高盛对赌国际油价。

从2003年起,陈久霖却在高盛新加坡杰润公司的“指导”下,大量卖出原油的看涨期权。国际投资机构慷慨地把钱借给陈久霖当“赌本”,然后在最要紧的关头收紧钱袋,使中航油被平仓,损失掉数亿美元。而按照理智的期货交易规则,作为消费者中航油应买进期权,通过对冲来固定成本。

如果说陈久霖多少有些嫩,比他老到许多的荣智健也跌进陷阱。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投资额高达数十亿澳元的磁铁矿项目,建成后每年还需投入不下10亿澳元,汇率波动的风险的确很大。于是,中信泰富在国际投行“悉心指导”下参与澳元兑美元的杠杆交易。随着澳元的暴跌,中信泰富面临最高147亿港元的亏损,中信集团被迫出手援救,荣氏家族黯然退出自己一手打造的实业王国。

更莫名其妙的是深南电,作为一家“足不出户”的A股上市公司,竟然想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主要玩家高盛“对赌”油价来赚钱。双方约定,2008年3到12月期间,每月未结算时国际油价高于63.5美元时,哪怕涨得再高深南电每月仅可获得30万美元;而结算时国际油价比62美元每低1美元,深南电就要赔40万美元。从理论上看,这份有效期十个月的合约带给深南电的最高收益为300万美元,最高亏损为2.48亿美元!这就是高盛向深南电等中国企业兜售的“无风险套利产品”。好在深南电金蝉脱壳,摆脱“催命合约”,连同更阴险的第二份合约也被终止了。2009年岁末,恼羞成怒的高盛以5.46亿元的天价索赔,而深南电近三年的利润总和还不到2亿元。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之外,中远、国航、东航、南航等均在海外期货交易中连续发生巨额损失。其中东航仅在2008年前六个月就以62美元至150美元购入上千成桶原油期货。2008年,东航在燃油交易中损失62亿,使全年亏损达到128亿元,国资委不得不紧急注入70亿。

其实,资本的神奇与风险不仅仅体现在期货交易中。股权投资、房地产等光怪陆离的“资本游戏”都在时时刻刻地侵蚀着企业家的实业精神。例如中国衬衫第一品牌雅戈尔,2007年末持有中信证券等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约240亿元。在A股随后的大起大落中,雅戈尔的服装业务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重仓股”的一次联手涨停可带来上十亿的账面收益,卖多少件衬衫才能赚到这些钱呀?

期货等“游戏”如同精神鸦片,实业中一年的拼搏不如期货市场里一天的“好运”。谁还有心思去压成本、搞研发、打品牌?商君说“利出一孔,其国无乱”,意思是利益只应从一个孔洞流出,才能让给大家正确的导向。

事实上,期货诞生之初,它本身并不是一种“赌具”,反而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那么,让我们回归期货的本质,来看看期货交易究竟该怎么玩。

期货市场交易的是风险

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越来越多,从大豆、玉米、白糖、棉花、棕榈油到股指。实际上真正被交易的品种只有一个,那就是风险。大豆、原油等商品不过是风险的载体而已。

初级商品由于自身的天然因素,一直存在生产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的特性。以大豆为例,生产期为五个月。1972年10月,芝加哥现货价格为每英斗3.33美元;1973年6月暴涨为10.87美元;2个月以后又剧降至5.62美元。这样的剧烈波动,使大豆种植者无法预期来年的损益,为了规避过大的风险可能就放弃种植。如果生产者可以按每英斗6美元的价格提前卖出自己的产品,扣除生产成本稳赚2美元,就可以将过高的风险转嫁出去。

玉米、棉花、白糖的情况也是这样。还以大豆为例,种植者只需到交易所去赌大豆价格下跌。大豆价格上涨,他的所得就是卖豆金额的增量减去输掉的赌本;大豆价格下跌,赌赢的钱可以弥补豆农的损失。这种行为叫做“衡抵”。

由于社会的需求,期货交易所获得发展迅速。美国有十个期货交易所,品种早已不限于农产品,政府债券、外币指数等都可以拿来“赌”。不仅是美国,世界上主要国家,包括中国,都设立了期货交易所。

在期货市场上被出售风险要有人买进才能成交,他们就是投机者。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绝对的零和游戏,赢家赚的每一分钱都来自输家。股票市场则不同,如果宏观经济向好,或者个股业绩增长神速,参加者有可能共同赢利。比如,微软、惠普或苹果的股票投资者们进行的就不是零和博弈。

大家一般对期货市场里出售风险的一方表示同情和理解,但对购入风险的投机者却嗤之以鼻。其实在道义上,双方是平等的,缺少买家的市场是不会有交易的。不仅是期货市场,社会经济中任何投机者都首先是风险的承担者。比如说,炒股、炒房、炒大蒜、炒绿豆的人,都是有风险的。

力量不均的三方博弈

我们知道,期货市场是一个分配、分担风险的地方,实业家(比如肉类加工企业和生猪养殖场)在这里“出售风险”,而投机者在这里“购买风险”。

实际上,期货应该是实业企业规避风险的工具。实业企业在商品期货市场上,买入(卖出)现货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控制未来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的行为叫套期保值。

前面举了大豆种值者的例子,其实初级产品的需求方也需要风险的对冲。假设一个面粉厂,当小麦价格在每公斤1元时有30%的毛利润率。尽管当小麦价格走高时可以提面粉出厂价,但市场能否接受?你提价竞争对手不提怎么办?

所以,面粉厂可以每公斤1元的单价买进小麦(相当于多头),如果小麦价格上涨,可以抛出合约,以期货市场的赢利补偿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而当小麦价格下跌期货赔钱时,面粉厂的进货成本降低,增加的利润胜过赔在期货的钱。

面粉厂与小麦种植者刚好是一对,前者进与需求相当的合约,后者卖出与产量相当的合约。但是供求双方要交易的数量不可能在每个时点都匹配,这个空白还是需要投机者来填补。而且,投机者是不甘寂寞的,他们发明了“套利交易”。

套利是人类的普遍行为。在高工资的一线城市上班,回老家消费或买房本质上也属于套利行为。期货交易中的套利也与此类似,不论行情涨跌,投机者们都能利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差距来进行获利。总之,期货交易的参与都可以分为商品生产者、商品需求者和投机者三个大类,它们之间的博弈错综复杂。

前面举了大豆种植者的例子很有意思,作为供应商他们应当“心忧炭贱愿天寒”,希望现货市场越贵越好。但为了衡抵价格波动的风险,种植者却要在期货市场充当空方,赌大豆价格下跌。但空方势力越强大,期货价格就越下行,必然会拖累现货行情。

篇3

石油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全球石油资源失衡,各主要石油消费大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瓶颈”。为此,这些国家都在产油区和国际石油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新兴的石油消费大国,我国石油消费逐年加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由于海外石油投资规模小、份额油进口量小,我国石油进口基本依赖于一般贸易方式,而进口油源地却与西方传统石油消费大国高度重叠。海外石油贸易面临多重冲突,石油贸易摩擦风险大,石油安全形势严峻。

一、全球石油资源失衡与资源争夺

石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全球石油消费需求迅猛增长。然而,全球石油的储产分布和消费极不均衡,并且探明可采储量、产量增长低于消费量增长,尤其是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需求增长。这使各石油消费大国都高度关注石油资源的供给和价格波动以及进口渠道的顺畅与否。同时,由于控制了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将促进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在国际政治掌握决定性的话语权,故占有石油资源、控制运输渠道和价格就是各国博弈的焦点。石油贸易摩擦也频繁出现。

(一)全球石油资源失衡

所谓世界石油资源失衡主要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球石油资源的储存、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不相匹配。

在石油储量方面:已探明的可采储量中中东地区占61.0%;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了全球储量的绝大部分。

在石油产量方面:尽管全球石油的产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且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中东地区以占全球产量30.8%的比例在全球石油供应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石油消费方面:全球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需求增速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速;同时,石油消费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2007年,经济合作组织的石油消费量为22.49亿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7.0%,而石油消费量过亿吨的8个国家的消费量总和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53.6%。

国际石油贸易随着消费发展而快速发展;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大致平衡,但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俄罗斯、非洲等产油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石油消费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石油资源争夺

通过历史演进,国际石油巨头逐渐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取代了国家,成为争夺石油资源的具体代表。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石油巨头依赖资本运作手段,强势整合石油产业链,通过大规模兼并,积极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同时依赖石油炼制技术强势扩张油品贸易和贸易渠道。当前,国际石油巨头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表现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已经由国际石油巨头转向了产油国,产油国在资源控制权上占据着主导;国际石油巨头的油气资源储备增加有限,生产略有下降。“目前石油产业链战略环节所处阶段是油气资源为中心,油气资源国的市场势力是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王炜瀚,2008)。

其二,国际石油巨头对国际石油市场仍发挥着重要影响。2003年,即便在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影响力不断削弱的情况下,西方五大跨国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仍然达63.17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38.13%。

其三,产油国拥有资源优势而国际石油巨头拥有技术和渠道优势,因而两者都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控制者。但是,国际石油巨头依赖资本、技术和销售渠道优势,在炼油能力和油品销售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据此控制着全球的油气资源流向,左右着国际石油市场的资源和利益分配。

二、石油贸易摩擦及其成因

受强权政治影响,在石油资源争夺过程中,各国为了最大化本国利益,因而在石油贸易中摩擦不断。

(一)石油贸易摩擦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经济利益冲突,如“亚洲溢价”以及美国和加拿大软木贸易争端中加方威胁将把软木贸易与对美国的石油出口挂钩。贸易各方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石油贸易争端或以石油贸易作威胁。二是政治利益冲突,即在经济利益之外,各方出于本国战略发展需求、意识形态差异、遏制竞争他方的目的以及谋求地缘政治和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甚至是为了国内某个集团的利益而展开激烈地争夺。其典型事件有“安大线”改道、俄罗斯和乌克兰天然气贸易纠纷。三是石油战争,各方因严重的分歧、对立而利用外交渗透或武力干预国际石油市场,利用石油贸易打击敌对国,甚至是军事占领石油生产国。两次石油危机催生了“石油武器”――以石油供给作威胁的危险开端,而两次海湾战争使大国武装夺取并控制石油资源的战略目的从隐晦走向公开。

(二)石油贸易摩擦的本质是石油战略冲突

国际石油市场的博弈仅是各国石油战略冲突的具体表现。石油战略冲突包括产油国和进口国及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对立。

首先,由于石油的供给和需求都极度缺乏弹性,生产国和进口国的战略冲突就是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矛盾的两个方面。产油国的战略核心是在确保独立、自由的条件下,利用资源禀赋,左右国际石油市场以便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进口国石油战略的核心则是石油安全。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石油的可获得性,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获取必要的石油资源;二是石油价格的稳定性,即无论石油价格如何波动都不致威胁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是冲突的焦点。当然,石油霸权战略则要求以最低代价无限获取石油资源,因而国际石油市场更加动荡。动荡又加深了对立和冲突。

其次,产油国间石油战略的协调。因为资源禀赋,产油国在短期内能够通过产量操纵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并借机改善国内经济环境和提升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这是产油国的一致战略目标。但是,正是价格波动而使产油国的战略很难协调一致。因为,当油价上涨时,成员国都希望增产以获得高收益;当油价下跌时,成员国也都希望增产以获取同等石油收益,故产量控制很难在产油国之间实现长久的一致。产油国间的摩擦很难在短期内消除。

石油进口国之间的战略冲突的实质是排他性需求(垄断性需求)的矛盾。全球石油失衡使各石油进口大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石油紧缺的压力,因而都力图遏制他国的石油进口需求而最大化本国石油进口量。因此,中东就成为各国战略的核心焦点,而核心焦点的高度重叠又进一步加剧了进口国之间的战略冲突,最终使各国间的摩擦不断。

(三)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石油消费和进口量迅猛增长

最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增长已经超越了全球石油产量增长。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1.97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升至58%;石油进口量比上年增长8.2%,比世界石油贸易增长比例高3.9%。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石油贸易,并且进口油源地与传统石油消费国的高度重叠,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

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能源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能源结构不可能有本质变化,石油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在石油勘探、开采技术没有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情况下,能源对经济的制约愈发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进口需求也必将继续急剧增长,从而促进我国海外石油战略的发展。这必将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并使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被削弱,最终威胁美国石油霸权战略。那么,美欧出于地缘政治利益和霸权的需要必然(现实也是)对中国加以遏制,而控制石油、干扰中国的石油进口则是其最经济、最有效、必然的对外政策选择。事实上,美国自始至终都把我国作为其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在不同层面对我国的海外石油战略进行遏制和干扰。

三、我国石油安全战略

在WTO框架下,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因而一般商品贸易摩擦在短时期内将难以减少。因此,很难保证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不会出现石油贸易摩擦和一般商品贸易摩擦相互纠合的情况。当前,全球各国都因金融危机而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障措施;对原已处在贸易摩擦多发的环境之中的我国来说,则更应当审慎地处理各种石油关系,谨防这一情况出现,乃至威胁国家安全。

(一)发展对外石油合作

通过重复博弈,各国、地区石油战略将实现一个动态均衡的选择。现实是,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这一状态下实现了一种次优的选择――消费国以较高成本维持相对低价的石油需求,生产国以较高成本维持相对较高价格的石油供给,即:为了维持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消费国增加了资金、技术和军事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军事投入;生产国则增加了卡特尔组织的维护成本和限产损失。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大经济体的石油安全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对外石油合作是促进全球经济安全的最佳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立足国内,发展对外能源合作的基本方针;随着海外战略的发展,与国际能源市场和各产油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主要石油消费国合作也正逐步加强和改善。这将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有所改观。

(二)把握当前有利时机,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扩大海外资源、国内石油储备

金融危机为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全球协同应对危机和国际金融秩序重建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尤其是能源、矿产、金融资产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将是我国实现扩大海外资源、国内石油储备以及实现进口油源地、进口方式和渠道多元化的关键。

(三)建立并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加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话语权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掌握了价格的话语权实质上是掌握了国家间利益重新分配的主动权,而石油期货价格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在上海成品油期货交易中心基础上,建设并完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有效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这将促进国内油价机制与国际油价形成机制的相互融合,扩大国内油价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四)发展军力,保持必要的军事力量威慑

自从石油成为战略物资时起,军事威慑就一直伴随着石油贸易,甚至一战以来的历次战争都与石油资源密切相关。产油区和石油运输关键通道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际石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和对立使各国都在石油贸易中或多或少地运用军事力量,特别是美国的军事布置随着石油版图扩张。因此,发展军事力量,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是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全球石油资源失衡导致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激烈博弈,石油贸易冲突不断。石油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国家间石油战略对决,因而任何微小的误判都可能引起国家间的对立,甚至对抗。石油贸易摩擦严重威胁着国家石油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引发了我国与全球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家之间的竞争,石油贸易摩擦的风险加大。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才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可能的风险。当然,贸易强国建设、石油技术进步和石油产业链的重组等方面也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M].时事出版社,2005.

[2] 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 蔡希有.国际石油贸易摩擦及我国石油贸易对策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1).

[4] 汪利锬,胡国松.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与我国的“大国”战略研究[J].天府新论,2007(1).

[5] 管清友.加入预期因素的多重均衡模型:市场结构与权力结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

[6] 隋舵.国际石油资源博弈与中国的石油外交战略[J].学习与探索,2005(3).

篇4

国债期货的投资策略有很多,多数适合具有大资金的机构参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主要是趋势易。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利率走势往往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比如在刚进入降息通道后,央行不会短期又进行升息操作,可以预期一段时间内的债市牛市行情。

套利:攫取无风险收益

期现套利对于融券有优势的机构而言是非常好的策略。

跨期套利交易是国债期货套利交易中最常见的,它是指交易者利用标的物相同但到期月份不同的期货合约之间价差的变化,买进近期合约,卖出远期合约(或卖出近期合约,买进远期合约),待价格关系恢复正常时,再分别对冲以获利的交易方式。从国外市场经验看,跨期套利主要有两种:临近交割时的跨期套利和统计套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种套利方式本质上都不是一种“无风险套利”,属于经验和统计意义上的套利,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国债期货的跨品种套利,是指投资者买进或卖出一个国债期货合约,同时卖出或买进另外一个不同品种的国债期货,利用这两个不同品种国债期货合约价差变化获取利润的交易方式。套利者进行跨品种套利交易时,着眼点不在于债券现货市场上涨或下跌的整体运动方向上,而是相对于另一种国债期货合约而言,某种国债期货合约在多头市场上是否上涨幅度较大或在空头市场中下跌幅度较小,由此确定该种国债期货合约是否为相对强势合约。

套保:机构投资者首选

在没有国债期货之前,基金公司等机构在预期收益率上涨时只能通过卖出长久期的债券买入低久期的债券实现组合久期的下降,成本高周期长,但是有了国债期货之后可以直接通过卖空国债期货来实现保值。另外,有了国债期货之后,预期未来收益率会下降,可以提前通过买入国债期货来实现套期保值。这样一种灵活的多空工具,给了机构投资者灵活的管理组合的方法,必将引起机构投资者的共鸣。

投机:考验三大因素判断力

国债期货作为一种期货,同样具有投机功能,如长期的趋势交易和短期的波段交易。如果预计未来国债期货价格将上涨,可以在当前价格低位时建立多头仓位,等价格上涨之后通过平仓获利;同理,如果预计价格将下跌,可以建立空头仓位,等价格下跌之后平仓获利。

影响国债期货价格走势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前景(GDP、工业增加值)、通胀(CPI)和资金面的松紧(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Shibor利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收益率就是“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上升,必须让对方卖得便宜些,否则就得卖贵些,即收益率和价格是一一对应的反向关系。另外,收益率往往是提前反应的,投资者需要提前判断。

A股市场影响

对于A股而言,国债期货的正式上市,对市场本身不会带来太大的所谓资金分流的影响,但肯定会对未来股指博弈的方向带来一定的引导或影响作用。正如股指期货对市场带来的冲击类似,不一定要去把握,但必须要懂得去分析看待明白其对市场的影响,国债期货上市可能会对以下上市公司产生影响,见附表。

个人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准备工作

申请开户时保证金账户可用资金余额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具有累计10个交易日、20笔以上的金融期货仿真交易成交记录,或者最近3年内具有10笔以上的期货交易记录等;具备金融期货基础知识,通过相关测试;到开办了相关业务的期货公司网点办理国债期货开户手续,如果已有股指期货开户,可直接用于国债期货交易;下载期货公司软件,择机购买合约,开始投资。开仓后需有足够时间盯盘,若不在规定时限内补足保证金,将面临被强行平仓的风险。

交易要素

首批上市合约 2013年12月(TF1312)、2014年3月(TF1403)和6月(TF1406)

一手费用 按期货公司4%的最低保证金算,4万元可买卖一手合约。

保证金 暂时定为3%~5%,期货公司可能会再追加1%以上的保证金

涨跌停板幅度 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上市首日涨跌停板为4%

手续费 5年期合约暂定为每手3元,交割标准为每手5元

篇5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74-02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在双边寡头垄断格局下,铁矿石谈判价格需双方博弈确定。中国有70%以上的世界铁矿石贸易量,但在往年铁矿石谈判中,与之贸易地位不符的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屡次被动接受他国需方代表的协议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铁矿石作为钢铁业原材料,经济地位更加重要。研究季度定价对中国铁矿石价格博弈的影响有利于话语权争夺,具实际意义。

同时,季度定价于今年5月首次实行,目前关于定价模式的博弈研究多集中在年度定价机制下的双边寡头垄断格局博弈,对季度定价和其可能博弈模式的研究较少。为此该研究具理论意义。

1.2 研究理论介绍

1.2.1 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古典经济的供需定价理论中,开放经济条件下铁矿石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即需求等于供给时有市场均衡价格,使边际效用最大化。封闭条件下铁矿石供给曲线和资源约束线重合且垂直于数量横轴,对应的铁矿石贸易量Qo表示国内铁矿石刚好自给自足,该约束线左边代表国内市场,右边代表国际市场。钢铁业随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带动了铁矿石需求量上涨,可认为铁矿石需求曲线为一条斜率为负、逐步右移的下降曲线D,供给曲线为一条斜率为正的上升曲线S。D与S交于E,得均衡价格P和均衡贸易量Q。国际市场均衡价格对应的贸易量Qe减去Qo后为铁矿石进口量。

1.2.2 定价机制简介

世界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定价机制一般有两种方式:由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标准期货合同的价格决定,如石油、煤;由市场主要买卖双方每年谈判商定的价格决定,如铁矿石。季度定价出现之前,铁矿石定价方式有谈判首发价和卖方垄断定价两种形式。前者指在年度定价机制中,只要谈判双方代表中任一方与对方达成协议价格,就取得谈判定价。后者指作为谈判供方的三大矿山利用其占世界海上贸易量70%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铁矿石的供应量来决定价格,迫使势力相对分散的买方接受垄断定价。卖方垄断定价模型中,生产边际成本曲线MC即铁矿石供给曲线S,平均收益曲线AR即需求曲线D。当边际收益曲线MR=MC时有垄断定价P*,当D=S时有市场定价Pc,P*-Pc即为垄断利润。

季度定价机制则是以到中国港口口岸的现货价为基准,采用到岸价格为最后指标,每季度协定铁矿石价格作为下季度协议价。目前中国部分钢企暂用普氏指数做定价标准。

1.2.3 价格博弈模式形成原理

在铁矿石贸易双边寡头垄断格局下,古典经济的供需定价有效性减弱,需用博弈中谈判双方议价能力强弱为根据来定谈判价格。目前已形成卖方垄断下的买方博弈“囚徒困境”。若以三大矿山为“警察”,中日做“囚徒”,则有图3的四种谈判策略组合:中日都涨价,因整个市场价格上涨和供应量增加而同时获利为4;日本同意而中国拒绝涨价,或相反,则同意方获利为7,拒绝方获利为3,目前后者不太可能;中日都拒绝涨价,因市场价格降低而同时获利为6。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无论中方接受或拒绝涨价,日本最优策略都是涨价,与现实中双方无合作反而相争斗的情况相符。

1.3 研究思路

本文从背景和理论现状分析入手,得出季度定价下铁矿石谈判的中国困境,再分析季度定价对铁矿石市场相关价格和贸易参与者的影响,进而从博弈的周期、格局和信息三方面入手,研究对价格博弈模式的影响,最终给出中国提升话语权的建议。

2 季度定价分析

2.1 季度定价实质

三大矿山推行季度定价主要因为它实质上采用指数定价,价格接近现货价,却把海运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买方,并徒增国际资本炒作的潜在风险,使得在古典经济的供需定价理论模型中,买方在铁矿石由国内自给向国际进口的转折点上,直接增加了以海运费为主的交易成本,使资源约束线右边的国际市场供给曲线向上平移,提高了进口方钢企的成本压力。

2.2 价格影响现状与分析

受季度定价影响的相关价格主要是海运费、铁矿石价格和钢材价格,对应受影响主体分别是贸易中间商、矿企和钢企。

首先,铁矿石需求本质是钢铁业的派生需求,利用2007年5月到2010年间的铁矿石进口现货矿价与上海地区螺纹钢HRB400价格的统计分析可得两者相关系数为0.829,存在较高正相关性,与文雯、郑传钧(2007)通过简单回归分析得出的每增加一万吨铁矿石会导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上升0.896美元的结论相近。其次,季度定价给矿企提供更多涨价机会,上涨趋势不可避免。按照2010年部分钢企同意的96.4%涨幅加上海运费,铁矿石CIF价将超过140美元/吨,直逼现货价。而成本上升又使钢企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今年第二季度已出现沙钢等钢企暂停进口铁矿石而靠库存矿支撑生产的现象。同时,截止2007年底,中国的铁矿石海运主力船数量比例只占世界总量的4.2%,海运力薄弱的现状使季度定价提高了中国市场海运费的波动频率和幅度,加剧了贸易投机。

2.3 价格博弈模式变化分析

2.3.1 博弈周期

博弈周期由一年缩为一季。若以一年为谈判标准周期,则季度定价使博弈从年度定价的一次性非完全合作博弈转变为类似于重复博弈的形式,双方可根据上一季的博弈结果做出策略调整,为下一次博弈进行目标修正以获最优定价。周期缩短也使铁矿石价格向现货价靠拢,加大了价格波动频率和钢铁业风险,易受制于卖方垄断而被动接受成本和风险转嫁,进一步压缩钢企利润。

2.3.2 博弈格局

季度定价造成的海运费波动加剧、指数定价产品推广等情况,使贸易中间商和金融财团大大提高铁矿石贸易的参与积极性,可能形成第三方势力加入谈判,或通过与三大矿山构成贸易联盟、提供定制的指数定价产品、推出铁矿石期货市场等方式间接参与谈判,使双边博弈变成三方博弈。或者第三方与矿企或钢企构成联合阵营,控制对应的产业链环节以提升供需单边议价能力,造成供方势力提升下“囚徒困境”的进一步加深,或需方势力提升下困境的破除。

2.3.3 博弈信息

买方联盟下博弈信息质量的提升将使其获博弈主动权,并有机会制造卖方市场信息迷雾而间接提升需方议价能力。需方将尽力破除垄断定价,谋求市场均衡价格甚至是买方垄断定价,其前提是买方市场信息的对称与完全性,而非“囚徒困境”中不对称的信息状况。

3 对策与建议

3.1 针对博弈周期变化的建议

中国应继续加快落实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矿源多元化战略、加强国内矿开发勘探与海外矿山投资力度、实施规范的铁矿石制以维持市场秩序等方案,减少谈判的国情劣势。其次,利用中非贸易合作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有利条件,加快资源战略步伐,寻求铁矿石资源合作新伙伴。最后,发挥中国铁矿石贸易地位的作用,主动制定季度定价国际标准,争取在中国设立定价中心以获主动权,实现“中国模式”。

3.2 针对博弈格局变化的建议

深入学习日本经验,通过海外矿山投资参股获得产业链供需环节的双边控制,实现铁矿石和钢材的内部利益动态分配,通过整理利益的调节而间接避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成本负担和利润损失,获得谈判格局的“日本情形”。其次,构建与主要需方市场的买方联盟,提升买方垄断势力以实现双边寡头垄断定价,甚至是通过控制需求量来制定价格的买方垄断定价。卖方垄断定价中,需方平均支出曲线AE即铁矿石供给曲线S,边际价值曲线MV即铁矿石需求曲线D,当需方边际效用曲线ME等于边际成本时,需方效用最大化,取得平衡点E1,获得买方垄断定价P*和购买量Q*,相比于市场供需平衡定价Pc,可获买方垄断利润Pc-P*。这与卖方垄断下的价格情形差别很大。

3.3 针对博弈信息变化的建议

中日买方联盟或者中印、中国与海外海运商的贸易联盟将改变对应的博弈决策组合。在中日买方联盟下,双方共享买方市场完全且对称的信息,易达成在图1“囚徒困境”中的(6;6)策略选择。此外,通过降低供方所掌握的铁矿石实际需求量信息而造成需求不足或者至少不超过市场实际需求量的情况,买方可拥有比上述决策更优的方案,如图2。

图中A和B公司为铁矿石供应方,中国和日本为铁矿石需求方,分别需要铁矿石为1500和500。在未构成买方联盟时,中日需求市场信息彼此不完全不对称,相互没有合作,各自分别向A和B公司进行需求量报告,使A和B公司分别获得铁矿石市场需求量信息为1500+500=2000。因目前矿企基本构成卖方垄断,A和B获得供给市场的完全对称信息,综合得出铁矿石市场需求量为2000+2000=4000,使其无形增加了2000。因铁矿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与钢铁业的高度相关性,使得供小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扩大,促使其价格进一步攀升,给需方带来价格压力。但在买方联盟下,中日拥有较完全的需求市场信息,彼此达成购买量内部再分配共识,商定分别向A和B报出合理需求量750和250,使供给市场铁矿石需求信息与需求市场的实际需求量相符,利于买方获得卖方合理报价。可见,买方联盟对谈判价格的合理制定具一定的有效性,特别利于买方在完全市场信息下进行价格博弈,避免“囚徒困境”。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铁矿石谈判首现季度定价之际,及时有效地对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铁矿石贸易市场相关价格变化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季度定价对价格博弈模式的影响,针对中国市场给出相应建议以提升价格博弈能力,获得定价权。在相关研究成果不多的情况下,本文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有助于相关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莫玩对赌游戏

许多人都觉得金融行业赚钱最快,而不愿进入工业、服务行业工作,他们宁愿炒棉花,也不去工厂生产衬衫,认为炒棉花钱来得轻松,且数目会远远高于辛辛苦苦做实业。假如去问一个年轻人,若给他300万元该怎么处理?他会说拿多少炒股票,拿多少炒房等。但需注意,金融资本诱惑大,风险也大。客观地说,投资者或企业在签订买进商品单的同时,签一个反方向的期货合约就可完全做到套期保值,没有必要直接进入商品期权这种不需实物交割的品种及领域,这只不过是铤而走险地与国际金融大鳄玩对赌游戏。

资本力量的神奇与风险不仅仅体现在期货交易中,股票、房地产等资本游戏都在侵蚀着投资者的精神。胡润首富榜中有谁没有参与房地产?创业板的上市就催生了至少500位亿万富翁。如果是一家生产罐头的企业,那需卖多少才能获得亿万元的财富呢?事实上,期市的产生是为了避免因价格波动过大而导致农业生产者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发展至今,连政府债券、股票指数等都可拿来赌,它本身的常规避险功能却无法“发扬光大”。

投资投机有区别

期市的主要参与者是做套期保值的企业和投机者。他们不仅利用价格短期波动进行投机。而且还利用同种商品或同类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交易所间的差价变动来进行套利交易,这使得不同品种间和不同市场间的价格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

当然,投资与投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在证券市场和实业投资的比较中会更明显,比如股票投资是通过持有股票来获得财富,是通过企业的新增社会财富和价值来分享财富。股票投机通过卖出股票来获得利润,是通过股票价差来获得利润。但在中国,很少有人真正会在意或相信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红获得财富,期市上的投资与投机更不容易区分,它们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二者都需冒险,动机一样(都想获得财富),并且结果都不确定。但其思想观念、市场思考角度却不一样。

投机者更注重市场变化,关注商品的供求关系将引起市场的变化情况,市场跌了该怎么办,今天跳空低走了该如何应对等。投资者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考虑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将引起市场变化,市场目前的状态是否会发生性质方面的变化。如购买上证指数基金,关注的不是今天上证涨跌了多少,而是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健康发展等,只要主因不变就将继续持有多头。

可在期指推出后,由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的割裂较大,使得套期保值的初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投机者的大量涌入,也导致对期货的认识更加错位(认为期货十有九赔,甚至认为期货是骗人的)。笔者认为世上有3种人,一种人能够发现并把握社会趋势率先改变,一种人能感知并顺应变化迅速跟进,一种人茫然跟风,被变化所淘汰。为什么高盛屡次在中国得手,就是因为它能发现问题,在别人没有发现时便采取行动,等别人跟进时已悄然离去。

篇7

研究表明,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更愿意去花钱买票。如果是票丢了,买两张票时,我们很容易感到是花了60元看一场电影:而掉了30元和买一张票时,掉的30元我们并不算作是看电影花的(另外单独做账了)。我们只不过是将丢失的现金归结为倒霉,仅仅使我们感到没有原来那么富有,而不会直接与看电影相关联。

显然,同样花60元钱,但是我们的决策不同。左口袋的钱和右口袋的钱是不同的。

在期货投资过程中,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从大豆期货中赚得的钱和从铜期货中赚得的钱是不同的,期货市场盈亏和生活中的财富的得失是不同的。很多投资者坚持某个亏损头寸,而不愿意止损,重新选择投资机会。这是为什么?

现代行为金融学用心理账户来解释,一般,心理会计可以在以下三个层次上进行:

一是“最小账目(minimalaccount)”式:这时人们在内心对各种决策进行比较时考虑的因素仅仅限于每项决策本身,如买或卖某支股票。

二是“局部账目(toplcalaccount)”式:这时人们对决策的评价将考虑某个特定参照水平,也就是说不仅仅考虑某项决策本身。

三是“综合账目(comprehensiveaccount)”式,顾名思义即将所有相关因素全部加以评估的决策分析方法。

塞勒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假设人们利用“综合账目”进行“心理会计”。而实际上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效应:非替代性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交易效用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账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篇8

测试当天市场反应良好,三只合约全线上涨。参与首批仿真测试的光大期货内部人士表示,“从测试当天的市场反应来看,参与仿真交易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群体是非常活跃的,大家都比较踊跃”。

重启条件均成熟

17年间,国内金融市场空前发展,国债期货却迟迟不见回归,似乎327事件的阴影并未退尽。近年来,证监会多次强调要加快金融创新,希望证券市场加大创新力度,国债期货终于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备重出江湖。

重启国债期货的条件是否成熟?当年“327”国债事件的亲历者、现海通证券副总裁李迅雷表示现在正是推出国债期货比较合适的时机。“第一,现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了,这个时候国债期货对市场的冲击就比较小了。第二,当初国债期货暂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风控机制不健全,但现在已经比较健全了。第三,由于当时国债期货的现货规模比较小,而现在的现货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当被问到327事件是否会重演,是否仍然对现在的金融市场残存负面影响时,李迅雷认为应该已经没有遗留的负面影响了,“首先,327事件已经过去17年,当时的国债期货市场非常小。此外,我们已经有过股指期货的试点了。股指期货也是属于金融期货,运行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过重大金融事故,可以说给国债期货的顺利重启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则认为,重启国债期货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债期货本身只是一个金融工具,金融工具要放在大背景,包括经济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制度背景下才能论证它是不是合适或者时间点有没有成熟。”

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中国的资本和企业自然要面临一个“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宏观的风险、金融的风险,同时面临“历史上的大机遇”和“历史上的大挑战”。金融衍生品市场从宏观来讲,对于对冲和管理外部和内部的宏观金融风险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认知理解,包括参与的积极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有专家分析表示,当年国债期货市场混乱的关键原因是在于:包括国债在内的所有利率都没有实现市场化,而且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建立,CPI的稳定机制根本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利率期货,它基本上不具备发现价格功能。而现在的市场跟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监管方面也累积了大量经验。

“此外,国债期货的推出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即股指期货的成功上市。与9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创时期相比,现在监管层、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在制度、管理风险,包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很多方面的准备都是非常充分的。”叶燕武称。

风险与机遇并存

“如果说股指期货上市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是‘破冰’的话,那么国债期货可能会使整个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品市场发生质的飞跃。”叶燕武这样评价国债期货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

尽管只是仿真交易,但首批获准参与的机构仍然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市场各方面也将之视为今后涉足国债期货的参考。以光大期货为例,该机构参考股指期货上市准备的经验,成立了一个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工作小组。成员包括结算部,风控部,交易客服部,技术部,研究所等。同时建立了激励制度吸引大家来进行测试和学习。

据悉,本次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合约大小适中,五六万元能做一手,仅为股指期货的一半,与铜、黄金的水平相当。因此大多数期货投资者符合入市条件。

中融期货研发部总经理田锋认为,“国债期货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毕竟30多倍的杠杆,远高于股指期货5倍的杠杆率。3%的最低保证金比例,涨跌幅3%盈亏就100%了”。

值得一提的是,国债现货市场的投资氛围已今非昔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国债期货对于A股的分流作用已经很小,不会像17年前引发巨变。田锋解释,“投资主体已经不一样了,过去大部分普通投资者会购买国债,而现在基本上都是机构。老一辈人对于投资国债还是很有感情的,而现在70后、80后却不是很感兴趣。让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国债的其他投资渠道是需要做的工作”。

即便如此,国债期货还是受到各大机构热捧。

篇9

对中国来说,这是个一致认可的严峻挑战。分析预测,未来10年内,原油供给将有40%左右依赖进口。持续的高油价将直接推动中国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用于石油的外汇支付增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一般来说,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运用期货等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但这又不由令人想起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暴涨下,中航油石油期货合约爆仓事件,导致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国有资产损失惨重。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需要更为积极主动、更有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我们的利益。

争夺定价权

我国的石油进口很大部分都被动地参照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等原油合约价格。这是非常致命的。

其实,从世界原油供应的总体形势来看,原油供求关系总体上始终维持着供求平衡的格局,甚至供给略微大于需求,并不存在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成因除国际政治形势及宏观经济发展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资本集团的交易行为所致。

除现货商外,主要的国际资本集团,例如高盛、摩根斯坦利、法国兴业银行等都有强大的能源投资部门参与石油期货市场。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已经取代政治、战争、经济增长、各国限产等因素,成为主导全球石油价格的主导力量。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近期公布的原油期货持仓报告显示,对冲基金的交易量现在已占到世界石油市场的60%以上,所持有的原油期货总头寸,最高时达32.9%,最低也有24.5%,因此它们的任何动作都会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

这种被动直接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亚洲升水”问题。据有关专家统计,从1993~2001 年,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洲的价格平均每桶高1美元,与销往美国市场的价差有时高达每桶3美元,这种现象在国际上叫“亚洲升水”(Asia Premium)。按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 9112 万吨计算,仅此一项就增加进口成本7 亿~15 亿美元。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亚洲地区目前没有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只有现货市场,因此原油价格不能通过期货市场公开透明的竞价机制形成。而中东销往欧洲的原油与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油价联动,销往美国的原油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萨斯油价联动;而销往亚洲的原油采用新加坡普氏价格,因为普氏价格是一个现货价格,较易纵,导致中东销往东北亚地区的原油价格普遍偏高。

从短期来看,利用期货交易锁定油价成本,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石油价格定价过程,尽力消除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提高我国国际石油定价能力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只有26家企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资格。而众多中小企业尚不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油品套期保值交易,只能被动接受油价波动。

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盘上市,我国终于在国际油市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燃料油期货上市以来表现看,总体上与国际走势一致,联动特征明显,短期波动上并不盲目跟随国际油价走势,已经开始反映国内油市现货供需情况,总体水平价格低于新加坡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由“依赖”转变为“影响”。

由于我国石油消耗量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形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价格。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交易品种还单一,交易量较小,国际影响力较弱,还不能够满足增加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中的权重。

参与石油投机

尽管去年发生了中航油兵败狮城的事件,但是对于那些在海外石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大型国企来说,除了运用保值业务规避油价剧烈波动的风险外,还应该适当参与国际石油期货的投机交易。

石油投机交易虽然风险巨大,但是如果操作专业得当,控险制度健全,获利机会颇多,对于一个以获利为最高目标的市场主体来说,参与投机交易就是一个最优选择,这也是海外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屡禁不止的原因,正所谓治水宜疏不宜堵。而且参与石油投机交易有利于发挥我国国有垄断企业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增强石油定价发言权。

中航油事件的本质原因不在于从事了投机交易,而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不是个人的权力太大,如果不是执行政策的人对规则极端漠视,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大的亏损。

博弈美国“一高一低”

小布什成为美国总统后,推行所谓“一高一低”的经济政策,即高油价和美元贬值政策。因为美元贬值可以有效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打击其他国家对美出口能力。而促使美元贬值的有效手段就是推高市场的原油价格,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带动美元下跌。

2004年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和国际垄断资本在石油市场上进行了有效“合作”。对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来说,美国能源署(EIA)的石油库存报告,已成为国际油价行情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充分“认可”这些信息,并充分利用它来进行价格炒作,而美国政府却“出人意料”地对此保持“中立”,没有利用其战略石油储备对市场进行干预。

本轮油价突破60美元,其根本原因是对冲基金介入石油交易做空美元――打压美元的最好办法是用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炒高石油价格。对冲基金将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30美元/桶被一路炒高并突破55美元/桶大关。2004年年底,在油价大涨之前的10天,美国花旗银行曾在一夜间通过欧洲离岸金融市场卖空110亿美元的国债,大约有110亿美元的空方头寸押在美元身上,在押出之后的7天时间里,国际石油价格从40美元连续向上猛攻,一直到55美元附近。

从实际效果来看,美国明显受益于“一高一低”的经济政策。据统计,原油从40美元/桶涨到50美元/桶,其中10元的涨幅利润有90%流入了美国生产企业和交易商的口袋里,只有10%,也就是1美元被石油生产国所拿到。而由于经济结构向高科技产业调整,减少了对石油的直接依赖,以及原油供应多元化和战略储备系统完善,美国经济本身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但是美元贬值的直接结果是,以美元为外汇储备的国家如中国的外汇资产贬值,同时又不得不以高价进口亟需的石油。

因此,中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全球油价博弈。中国现阶段高达近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系统的时候了。

石油战略储备机构首先解决了石油战略储备的“产权虚化”问题。但是这种管理并不是建几个库、把油放进去就万事大吉。而要灵活地利用库存增减,不断引导和调节市场需求和油价涨跌。

同时,还具有金融投资功能,采取合理对策,介入国际石油市场的投机性运作,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外汇组合,通过外汇资产与石油期货的适时互换,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规避外汇市场和石油市场的风险,减少石油价格因素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冲击。

如果参与得法,凭借雄厚的石油战略储备,在投机市场上和对冲基金一较高下,不仅能够稳定石油价格,还有获利空间,从而有效破除美国“一高一低”经济政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直接动因是1973年中东战争及阿拉伯产油国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

篇10

首先,我国资管行业空前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了20年,积极探索、励志图强,各类资管机构蓬勃发展,行业规模,特别是私募基金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5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的资产管理总规模约42.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05%。其中,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7.73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管理的专户业务规模14.93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3.92万亿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1570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2707亿元。

近两年来,私募基金增速尤其显著。截至2016年5月1日,已经在协会登记并开展业务的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投等私募基金管理人8834家,备案私募基金28534只,认缴规模6.07万亿元,实缴规模5.02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资产管理规模超百亿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01家,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今天,我国资管行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行业结构不断完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竞相发展,公私募产品不断丰富,专业化分工的链条不断完善,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层次投资管理工具体系已经形成,为不同财富水平、风险偏好、期限偏好、收益目标的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特别是跨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配置服务已经开始起步。

二是市场功能日益显现。公募基金作为门槛最低的大众理财工具,已经成为中小投资者除了银行外第一大投资渠道,是A股市场最主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引领资管行业标杆。而证券公司与基金子公司的私募资管业务和私募基金,从居民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出发,从实体经济创新、产业结构的需要出发,在社会财富管理中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有效的作用,正在成为资本形成的重要通道、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

三是公募私募出现趋向“融汇”的迹象。当前,我国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优质资产却越发匮乏。投资者的本性往往是既希望获得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又希望享受公募基金分散缓释风险、流动性强、费率低的益处。当证券市场因经济的螺旋式发展而波动上行时,居民理财资金可以通过长期投资公募基金获取市场更好的回报。但是当证券市场进入“心电图”或横盘状态,个人投资者更加倾向选择私募基金投资机会。

美国市场近期大量涌现出对冲型的公募基金、公募化的对冲基金,以及公募与对冲基金并行管理的情况,让个人投资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就是这一需求的印证。我国市场数据也显示类似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规模下降6700万元,但是私募基金却流入了1.92万亿元的大众理财资金。这个改变对我国资管行业的格局和自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新要求

第二,大资管时代对我国资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贸易增长的趋势性下行轨道,由技术创新带领的新一波增长浪潮还未到来。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进而引领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必须依靠资本的助推。

技术创新是一个演变融合的过程,创新型企业从小微走向大V,从试错纠错走向最终成功,从个体成功走向群体成功,需要长期资本融资输血。受限于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传统的银行信贷资金已经不适于实体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创新、竞争的大资管时代,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资本形成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的攻坚时刻,要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对于全体行业同仁而言,加快建设一个强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管理行业,发挥买方优势,将社会财富与实体经济有效配置,为最有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的部门提供资本支持,让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经济的价值成长,这既是机遇所在,也是使命所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里,我特别期待公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投基金,坚守各自的功能定位,坚持真正将资金转化为资本,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节点的资本需要进行介入,避免只追求价差获利,不考虑价值增值的短期化、投机,避免违背基金本质、信托本质或产生利益冲突的“业务兼营”,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和企业破土而出,形成突破,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让资本配置资源逐步从行政机制走向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规则和市场价格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肩此重任,各类资产管理机构都必须始终坚守“投资者利益第一”原则,坚持公平和公正的交易准则。投资者是投资收益的最终受益人,更是投资风险的最终承担人。

硅谷的经验显示,只有确保投资者利益永远优先,所有投资者知悉全部风险,并且受到公平对待,他们才能放心地为初创企业和新兴市场提供资金。因此,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运作,虽然是基于对概率的计算,但绝不是赌博,要坚持组合投资。

上市公司融资在信息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治理方面需要遵守的部分准则,也应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融资。

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的职责就是引导基金管理人建立良好的职业操守,锻造卓越的专业能力,并且通过有效机制帮助基金管理人不断积累信誉,赢得投资者信任,形成良性循环。协会已经开始探索建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信用档案,不断记录诚信,让真正具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涌现出来。 保护投资者权益

正是基于此,我想谈的第三点是,我国资管行业自律管理的出发点必须是保护投资者权益,核心是三个博弈。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有关规定由民政部报国务院批准成立,依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授权和证监会、民政部正式批准的章程,对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私募基金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自律管理。

《证券投资基金法》关于协会职责规定的第一条就是,教育和组织会员遵守有关证券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协会通过明确的行业行为准则,有效的事中事后监测检查,有力的违律违纪行为处分,引导市场回归应有的博弈环境和博弈秩序,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坚定不移地维护、累积自身信誉,维护投资者利益,夯实投资者和资管机构间的双向信任。

一是市场主体间的博弈。协会今年尝试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中引入外部律师和法律意见书制度,这是市场化信用制衡机制的一次尝试,希望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服务机构在相互博弈中相互增信,引导和敦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后坚持合规建设,履行法律责任和对投资者的受托义务。

二是资管机构和投资者间的博弈。面对资产管理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因此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和基金合同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是为投资者提供法律保障的重要举措。

三是资本市场买方卖方间的博弈。资产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行使买方定价权和投票权,促进上市公司、指导非上市融资企业不断优化基本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使优秀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不断涌现,促成行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激发上市公司和融资企业长期创造持续稳定的价值增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配置资源。 自律管理下一步

最后,我谈谈协会关于加快完善私募基金行业自律管理的各项工作安排。

协会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编办相关通知要求,受权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两年来,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迅猛增长,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部分私募机构滥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误导投资者,不少私募机构不具备实际运营基本条件,从业人员不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登记备案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有的机构长期“失联”。在经营运作中,不少私募机构存在公开宣传推介基金、非法承诺保本保收益、甚至借私募基金名义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底,协会共收到投诉事项及线索814件,私募基金相关投诉765件,占比高达94%,其中私募证券占34%,私募股权占53%,创投占7%。我们对投诉事项进行分析归因后发现,私募证券投诉主要因为基金管理人信息披露不到位,投资运作不规范,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时无法作出有效判断、采取合理措施,让账面损失成为事实损失。私募股权投诉主要涉及违规募集、延期兑付和非法集资行为,一旦发生问题,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

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发挥行业自律的基础性作用,协会2月5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并根据公告要求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进行逐一梳理,按规定注销190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下一步,协会将围绕鼓励私募行业信用建设、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开拓行业长期发展空间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自律管理,积极推进有关改革。

一是将企业信用纳入登记备案工作相关标准,针对企业信用好的协会普通会员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对其旗下已设立的多个管理人或新设管理人在法律意见书环节适当予以豁免或简化。

二是针对工商注册环节无法对名称或经营范围进行修改的现状,在申请机构符合其他登记条件并履行相应承诺程序下准予登记,为企业修改工商登记留足时间,回应行业关切。这些承诺包括:1.仅从事创投、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咨询,或2.仅从事二级市场投资管理、投资顾问,或3.仅从事投资于投资工具的FOF。协会正在与部分地区的金融和工商部门协调完善相关工商注册事项。

三是针对有真实展业意愿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强行注销,给予其一定宽限期。

四是问答九,细化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完善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五是推进养老金等长期基金入市,将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管理人纳入可选投资管理人队伍。

六是积极推进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税制改革方案研究,加快税制改革,将在协会登记机构和产品备案投资者信息与财政部、税务总局进行共享,按照税收中性原则,落实投资者的纳税主体地位,对契约型、公司型基金与合伙型基金的基金层面不重复征税。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04-02

股指期货,全称为“股票指数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股指期货目前是世界上交易量和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也是公认的股市上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1]。2007年3月份总理签署第489号国务院令,公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条例自2007年4月l5日起施行。据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条例将适用范围从原来的商品期货交易扩大到商品、金融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009年1月8日表示,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股指期货推出后,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防范。

一、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积极影响

1.降低交易成本,增大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在证券市场的多种交易工具中,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是最低的,而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高度的正相关性,也使得股指期货市场巨大的交易量带动现货市场交易量的提升,从而增加整个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推出股指期货后,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大盘蓝筹股。大盘蓝筹股由于流通盘较大、价格波动小,以获取短期价差为目的的资金不愿意购买,造成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较弱。但是,由于大盘蓝筹股对指数的影响权重大,投资者为了在两个市场间套利,就必然更加关注大盘蓝筹股,大资金如社保、保险资金等就必然更多的流入大盘蓝筹股,从而拓宽股市资金来源,提高股市的社会参与度,增强市场的流动性[2]。

2.有效规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股市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但与国际股市相比仍是新兴的不成熟市场,股价涨跌不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股市价格受政策性、经济形势和舆论面的影响颇大。股价和大盘走势震荡激烈,股指波动幅度较大,系统风险相对较高,并且这种风险无法通过分散投资进行回避,如何规避高比重的系统性风险,已成为阻碍我国股市发展的一大难题。股指期货具有的套期保值功能,能够使投资者通过期货和现货的组合投资来对冲无法分散的系统风险,改变了过去只能以卖出现货股票来规避风险的方式[3]。

3.促进价值投资,抑制投机行为

目前,我国股市投机气氛较浓,很少有投资者长期持股,有行情时就一拥而上走短线,没有行情则纷纷离场。投资行为的短期化,使投资环境和上市公司的筹资环境趋于恶化,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之一是长线投资者无法在市场上规避股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因而匆匆出市。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后,长线投资者可利用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其持股成本,规避股价下跌的风险,这将有助于降低市场换手率,鼓励中长期投资,延长市场波动周期,收敛波幅,从而促使中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最终对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

4.优化投资者结构,强化机构投资人优势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投资基金应成为市场的主力,但在我国,投资者以中小散户为主,市场的非理比较严重。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在可以做空的前提下,机构投资人显然具有散户难以比拟的优势,机构之间的博弈也将成为市场的主旋律。由于股指期货投资专业性强,风险程度高,其投资理念与股票现货市场有着本质区别,而中小投资者往往缺乏必要的投资技能,抗风险能力低。另外,股指期货投资门槛较高,初步要求投资者资金量要在50万元以上,而根据最新统计,A股市场投资者资金量在30万元以下的占投资者总数的89%,50万元以下的占95%。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投资股指期货来进行套利和保值将主要是大机构之间的博弈 [5]。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更多地强化机构投资者的交易优势,为这一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5.促进证券市场国际化

近年来,以股指期货为核心的衍生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股市的国际化、现代化不仅要看其市场规模、上市公司的质量,还要看他在交易品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成就。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推出了股指期货,我国要加快国际化的进程与国际接轨,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股市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二、股指期货推出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

1.股票市场波动范围加大

当前,我国的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由于资金流动“翘翘板”效应产生的,股指期货推出后,这两种市场的变化原因不单是资金流动,更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对冲套利”策略。例如,机构采用“先买后卖”股票指数套利时,开始资金从股票市场向期货市场流动的原因不只是机构在期货市场上需要资金,更是为了打压股票指数而抛售股票;而他们后来卖出股指合约时,资金从期货市场返回股票市场的原因也不只是购买股票需要资金,更是为了拉升股指。对套利者来说,拉升股指套取股指合约差价甚至比炒股赚钱更重要。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资金将融为一体,两个市场涨跌波动互相影响,因果连动,导致股票市场波动范围加大。

2.股票市场行情分析难度增大

股指期货推出前,广大投资者主要利用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股市行情,但股指期货推出后,投资者不能只研究某只股票情况以及大机构在该股票上持仓与趋向,而应审视全局,分析大机构在多个市场上的持仓状况与行为趋向,要注重审视期市和股市等整个金融市场状况。例如,大机构在买入股指合约阶段他们控盘的指标股即使价位已经很低,它将来可能还会继续下跌,打压该股就是为了压低股指,从而配合在期市中买入股指合约的活动。股票市场起落波动将明显依附于期货市场中股指合约交割月份的分布状况。股价曲线的波峰或波谷将常落在股指合约的各交割月的相应时点上,在这些时点上一般都会留下期市多空激烈争夺的痕迹[6]。

3.容易产生不公平交易及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由于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联动关系,就会使得一些机构投资者可能在交易中不顾中小投资者利益,运用股指期货交易来操纵市场,牟取暴利。此外,由于股指期货的交易者通常也是股票现货的经纪商或自营商,这就使得其可能在经营自营业务时,因其客户即将在某一市场上从事交易而抢在客户前在另一个市场下单,为其自营账户牟取利润,从而在现货或期货市场产生不公平行为。

4.导致监管成本加大

近些年来,尽管证监会在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监管指导思想未能完全落实、多层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对投资者持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缺乏制度保障等。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缺乏一个较好的政策环境基础;另外,股指期货的引入是对原有交易机制的一大创新,在交割方式及运行规律方面都不同于商品期货品种,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对市场的不良影响,必然要求管理层在监管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三、应对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严密的法规和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股指期货交易安全运作,必须建立严密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在成熟的市场,股票的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美国有《商品交易所法》、《商品交易委员会法》、《商品期货交易法》。它还成立了具有独立监管权的CFTC。香港也有成熟的法律约束《商品期货交易条例》。在金融期货监管机构上,由立法局设立了香港商品事物监察委员会。目前,我国《期货法》还不完善,因此,要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对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监管制度,通过立法加强保证金制度、价格限制制度、限仓制度、强行平仓和减仓制度、结算担保制度和风险警示制度,约束各个层次投资者的行为[7]。我国在期货交易方面已形成了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级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但还不够,应该加强专业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由于股指期货的涉及面较广,证券公司、各种投资基金、银行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因此,应加强央行、银监会、保监会三方的沟通和协调,定期召开会议,相互交流信息,实现联合监管。

2.科学合理地设计股指期货合约

要确保股指期货合约的功能发挥与不纵,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股指期货标的指数。当前我国现有股票指数的设计存在严重不合理之处。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在指数中占据了过多的权重,一两只股票的异动就能对股指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投资者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对其操纵。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惯例,由权威机构编制能综合反映中国股市整体状况的统一股票成份指数,作为股指期货合约的标的。从中国股市特征来看,成份指数的流通市值应占中国股票A股总市值的50%以上,以确保股指期货交易的不纵[8]。其次,在合约其他条款如交易单位、涨跌停板、头寸限制、结算价、保证金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既有利于股指期货流动性又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原则进行设计。

3.重视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

目前,国内股市只能单向做多,缺乏做空机制。在期货市场,投资者可以同时进行多空双向交易,这样就产生了市场不对称问题。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做多的参与者可以通过买入股票达到推高指数的目的,实现在期货和股票持仓上双赢,会使现货市场产生大规模震荡,不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所以,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股票现货市场的沽空机制[9]。另外,为了提高股指期货的风险监控与运作效率,必须打破证券市场间的壁垒,加强两个市场间头寸的统一管理,建立风险管理的联合机构,应尽快建立一种约束制度使现货与期货市场相互制约,避免一个市场的波动在两者之间循环而导致的放大效应。

4.注重对投资者的培养和教育

股指期货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广大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其并不十分熟悉,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与投资技巧。对于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与投资技巧。要通过对广大投资者的广泛深入教育,让他们尽早熟悉股指期货的基础知识和交易规则,能够对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客观、冷静地分析,充分了解交易风险以及防范措施,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从而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可以通过较高的保证金要求、较大比例的交易基数来提高进入门槛,将投资者锁定为机构投资者。待将他们培育成熟后,再逐渐向中小投资者开放,用机构投资者成熟的投资手段去引导中小投资者。

参考文献:

[1] 刘仲元.股指期货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2-14.

[2] 刘凤根,王晓芳.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波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3):45-57.

[3] 王菁菁.当前开展股票指数期货的条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23):119-120.

[4] 俞帆,向光荣,李东.浅析股指期货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积极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1):376.

[5] 刘考场,李树丞,舒杨.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7):52-53.

[6] 俞帆,邹维勇.浅析股指期货推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消极影响[J].经营管理者,2008,(14):66-68.

篇12

在看清融资融券是块馅饼的同时,我们还得看清它所隐藏的陷阱。第一,融资融券具有助涨助跌的功能,使市场波动幅度加大。因为杠杆投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证券市场的风险。当下跌时有可能造成投资者集体做空;同时,在上涨过程中,融资能使市场更加进一步疯狂。第二,融资融券有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券商给投资者提供融资,要承担市场和信用的双重风险,如果市场出现较大的恶化。使投资者出现信用风险时,那么券商的风险则不可避免地要传导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使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大。第三,融资融券将使投资者的投资难度和风险加大。对于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不仅要承担股价波动带来的风险,还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所买的股票和质押的股票同时下跌的话。那么投资者将面临保证金不足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追加保证金,则有被平仓的风险。一旦被平仓,投资者则就完全失去了股价重新上升所带来的挽回损失的机会。

融资融券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一种更具刺激的博弈。那么我们投资者如何来防范融资融券的风险呢?

1 刻苦钻研,谨慎适量参与。融资融券属于专业性非常强,杠杆化比较高,风险非常大的一种投资操作方式。这就对于参与者有较高的要求。既要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说,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是不适宜参与融资融券的。当然确有投资者经反复权衡,自认为可以参与融资融券的话,那么就要去认真研究融资融券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规则,要深刻了解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然后,投资者可以谨慎地适量参与。

2 自我评估,最大限度控制风险。融资融券是财务杠杆放大证券投资的盈亏比例,也就是保证金比例越低,折算率就越高,财务杠杆就放得越大。如果投资者是盈利的话,那么就赚得很多,如果是亏损的话,也就会亏得越大。因此,投资者要参与融资融券前,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尽量将亏损控制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融资融券授信额度申请,或者是作用时,不完全使用授信额度。

3 如实申报,依法操作。融资融券业务的参与有一个投资者资格评估和确认的程序。因而,投资者在申报各种材料时,要如实申报,并接受征信和风险测评。虽然投资者资格是通过一定的评估的,但这并不等于能够确保投资者赢利,投资者同样要与普通的证券买卖一样适用“买卖自负”的原则,投资者要独立承担履约责任。在具体的交易操作中,投资者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正当的途径获取收益,不得损害国家和他人合法利益。9000只“狼’’为1,2亿头“羊"管理风险?高煜娟殷,指期货不管被说成多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它启动的时候,开户的人数还只有9000来户。如果说股指期货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有着1,2亿投资者账户的股市来说,靠9000来户的股指期货保证金账户就足以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了吗?

尽管股指期货目前作为交易标的的沪深300指数四个合约品种的权重几乎覆盖了沪深股指,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非但沪深股指整体上并未出现大多数成熟市场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所曾经出现过的助涨现象,就是沪深300指数权重成分股也大多处于按兵不动甚至不涨反跌的状态。与此同时,和股指期货一起获批的融资融券试点已于股指期货启动前先行启动,人们想象中的“抢筹”场景亦没有发生。市场的反应冷淡充分表明,过高的参与门槛以及过于谨慎的风险控制明显降低了股指期货的杠杆力度。

相比香港和海外市场,中金所目前公布的股指期货保证金门槛为15%,具体到不同的品种或不同的交易所,这一比例还将提升到18%甚至更高。而在香港,保证金要求仅仅为5%,相比而言,我们的股指期货杠杆效应要小得多。这在制度的设计上,也许不无控制风险的故意,不过,股指期货初期交易即使暂时表现出“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平稳态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假象,并不利于人们真实地认识和了解充分市场化形态下的杠杆效应本质。从长远来看。这显然将有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篇13

一、股指期货的特点

1.股指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股票指数,不是具体的实物

商品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有形的实物,例如铜期货的标的物是铜、大豆期货的标的物是大豆等,而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是无形的股票价格指数。投资者根据自己对股市走向的预期,报出不同的价格指数进行交易,如果认为指数会涨,便买进股指期货,反之则卖出。

2.股指期货的价格是以股票指数来表示

股指期货的价格是股票指数乘以一个确定的数值金额。所以,即使股市大盘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也能通过股指期货来盈利,而避免行情不好,全线损失的局面。也可避免投资个股时“赚了指数赔了钱”的尴尬局面。

3.股指期货实行现金交割

股票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实物,因此采用现金交割。在合约到期需要交割时,依照最后结算价(由交易所公布)计算出交割金额,交易者通过交易账户的资金划转完成交割。

4.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指令执行速度快

投资者倾向于在收到市场新信息后,优先在期货市场调整头寸,这将导致短期来看期货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超前股市价格。但是,期、现价格之间顺逆差的异常变动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套利活动,从而确保了现货价格不会偏离期货价格太远。因此,从长期来看,本质上仍然是各种宏微观因素基本面决定的股市价格,主导了期市价格的变化。

二、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只占30%左右,由于各种原因,中小投资者大多以投机心态参与股市,显然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说股指期货本身是一种更加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的品种。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除了会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之外,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各种套期保值和套利行为将趋于活跃,中小投资者难以参与,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大大加速机构化进程,使机构博弈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我国也将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近二三年来,境外股市对沪深股市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此条件下,投资者需要全新的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股指期货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工具。一旦有了股指期货,投资者买进股票后为防止股价下跌,可利用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对冲机制,在股指期货上做空;相反,在抛出股票后,为防踏空,也可买进股指期货,从而做到减少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

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企业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散户投资者如果只投资少数个股,则指数期货的避险效果将打折扣。为了充分利用期货作为避险工具,散户投资者将逐渐加入投资基金以增加持股的种类及数目,从而有助于投资基金的发展和投资机构化趋势的兴起。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推动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交易量同时上升。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股指期货带来的新增交易量,将会促使两个市场的活跃度得到共同提高,形成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在我国,投资者只能在牛市状况下才能盈利,在熊市状况下将亏损严重。之前五年的漫漫熊市中,投资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对冲产品,在股指一落千丈时,大量被套,损失惨重。开展股指期货,使得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有机会获利,这将有利于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进入,有利于推动那些注重长期投资的保险基金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最终有利于证券市场成熟理性投资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三、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

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新兴市场开办股指期货的初期,由于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保证金比例低、杠杆倍数高等一系列特点,往往会产生交易转移效应,即吸引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向股指期货市场,从而使股票市场的交易大为减少,流动性大为降低,形成“资金挤出效应”。日本当初推出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

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这种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应,只要在股票市场上有一点点的波动,在期货市场的资金账户上就会有巨大的波动,因此这是一个极大的具有诱惑性的投机机会,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这样只要股票市场上有激烈的价格波动,他们可能无力支付巨额亏损而发生违约,而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但是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主要是一些中小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是区别于其他投资工具的主要标志,也是股指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

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并可能导致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套利有效性的下降,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互动越来越明显,如何防范市场操纵(包括期货市场的操纵,现货期货套作操纵,海内外市场现货期货套作操纵等)香港和新加坡都有以国内市场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其间就可能出现大量套利的机会,就存在操纵的可能,使得其风险性很大。监管部门对于一个新交易工具缺乏管理经验,会使得难以控制其风险。

总之,股指期货对于我国期货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每一位市场人士都对股指期货寄予了厚望,企盼着股指期货的推出能给我国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带来质的飞跃。在大家眼里,股指期货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期货品种,而是中国金融期货的象征,是我国期货市场从商品期货的初级形式向金融衍生品领域发展的突破口。的确,随着股指期货在我国的推出,我国期货、证券市场势必将在观念、体制、法规和运行等方面引发一系列的深层次变革,从而实现我国期货、证券市场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群.关于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8,(08).

[2]卢磊.浅谈股指期货在中国的推出[J].消费导刊,2008,(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