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学基础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 郭霞珍,金光亮
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赵宜军,张保春
论中医学研究方法之改进 王泓午,何裕民,严世芸
自由基与中医学的气、血、精 刘劲,曲长江
玉米苞叶对动物高血脂及AS影响的实验研究 甄彦君
复圣散对高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
去卵巢雌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生化特点 莫新民,曾英,洪净
宣发膜原法对关节炎大鼠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吕爱平
中研Ⅱ号调解SIVmac感染猴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李平,关崇芬
超声促透对洋金花膜中东莨菪碱过量的影响研究 杨中林,邢桂兰
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鲜动物药蛇毒制剂疗效的初步观察 刘玉琴
维奥欣片对糖尿病患者TXB2、6-Keto-PGF1a及血流变的影响 张波,牛建海,高大伟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张晨,黄世林
阳痿病中医证候学规律新探 秦国政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王德惠,施阳,郗美华
中药葛根、吴茱萸对双氢埃托啡耐受小鼠的影响 李其松,马鸿建,沈煜
从十则医案看亡阳证的辨证论证思路 程东旗
电针刺激大鼠“肾俞”穴对下丘脑室旁核功能状态的影响 陈泽斌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许能贵
脉象变异性研究 李凌,王志中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 武晓冬,王沛
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卢金玉
论治标、治本皆须求本 刘家义
试论“环境毒” 姜良铎
辨证论治新解 胡欣,葛秀梅
五脏疾病与掌相关系初探 郭教礼,郑怀林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孙天胜,李艳梅,兰少敏
提高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疗效的思路 陈纪藩,沈晓燕,刘晓玲
试论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 孙益平,孟景春
脑络通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XB2、PGI2及TNF含量的影响 李净,王键,许冠荪
补肾益气中药对肾阳虚大鼠垂体-甲状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宋春风
肾衰91冲剂对不同慢性肾衰大鼠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杨爱东
冬虫夏草多糖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马雄
论无症状疾病的辨证施治 李秀玉
神经症的证候和病因病机 陈光敏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初探 高中祖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姚静
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中医辨证关系的初步研究 程滨珠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衰 王慧珍
通心络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董明霞
经眼电刺激建立慢性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 张丽蓓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 王新陆,田思胜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严灿,邓中炎,潘毅
日本古都平城京遗址出土的医药木简残片考 肖永芝
论中医养生理论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 程汉桥,朱冬莉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 黄政德
人类遗传学与中医学 丁维俊,王米渠
癌的基因治疗概况与展望 常志遂,石兵,王笑民
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 郭利平,张军平,杨洪涛
人参皂甙与川芎嗪合用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明向,丁旵东,周宜轩
白术、霍香等中药对胃排空、肠推进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金照
健脾理气中药对肝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孟志强
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的研究及在中医药抗肿瘤中的应用 李海燕,方肇勤,梁尚华
补肾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高博,尹桂山
中研Ⅱ号对猴感染SIVmac251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徐淑玲,王慧,关崇芬
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明中,高承梅,张宇洋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陈松盛
“胆病从肝论治”浅析 章学林,朱培庭,张静喆
葛根素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及TXB2、6-K-PGF1α含量的影响 罗伟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的研究 王杰超
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 孙彦书,林勉生,赵磊
面神经损伤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牙祖蒙
中医脉象模拟系统研究 汤伟昌,孙汉钧,徐建国,李斌芳
医学需要评论 刘艳骄
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 中国科协
洋茴香提取液与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丁剑冰,高丽,王亚男
温补肾阳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鞠大宏,张春英,徐世杰
补肾益气法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张雅琳
补肾法在男性不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海松,李曰庆
细辛用量研究 董良杰,王树明
肝炎后综合症见肝著证1例 王永军,王平
试论经气沿经络内外循环系统的闭式循行 陈重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唐照亮,宋小鸽,袁静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相关指标回顾 李广曦
量子波动信息与中医学 金永三,李欣荣,刘燕南
吴楚温补学术经验初探 张玉才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高尔鑫,廖圣宝,董昌武
坤宁安丸对更年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雅萍,王秀霞,张丽
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薛红丽,王文健,陈剑秋,陈伟华
络通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仝小林,周水平,朴信映,张志远
平肝熄风法治疗肝阳化风证的临床研究 李家邦,喻长远,易振佳,梁清华
头风病组方规律刍议 沈欣,杨洪军,庄严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 孟德青,张道云,陈书增,孟勤,刘顺海
金龙胶囊在重症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举隅 朱琬华,朱建平,朱良春,蒋熙
试论《伤寒论》清、下、滋三法对温病治法的影响 陈卫平
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 穆祥,段惠琴,陈武,高立云,杨佐君
针刺配合美沙酮对吗啡戒断大鼠β-内啡肽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宋小鸽,唐照亮,章复清,陈全珠,侯正明
胶原酶Ⅳ预处理对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胃电的影响 周爱玲,邵政一,罗琳,何敏
武维屏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崔红生,常佩芬,杨勇
周平安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 王丽华,李华
八正散临床新用 姚立新,姚淑华
用药“中病辄止”琐言 舒灯红
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 冯艳
防治并举,建立糖尿病系统服务工程 吴以岭
多糖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 吴雄志,陈丹,艾青,曾升平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将现代科技指标纳入辨证体系 孙志
200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索引 黄晓华
化瘀解毒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晏子友,皮持衡,高书亮,徐友妹,陈人骏
清肝利湿汤对兔胆囊炎胆石症模型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喻长远,李家邦,田永立
湿热环境对内毒素诱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吴智兵,彭胜权,林培政,钟嘉熙,沈强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 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于向东,王永炎,沈绍功,周文泉,王安民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张燕生,刘仍海,李微,薛雾松,高晓光
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观察 齐京,关幼波
补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0例 周志昆,朱学强,曾小香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比较研究 ,郭振球,杨正望,黄献平
活血调脂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王桂生,谭凤森
麻黄应用举隅 吕宜民,李晓绿
中医治疗大量血性胸水一例 陈伯青
脑梗死痰瘀证63例左心功能分析 张页,林秋,王泳,黄基荣
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 彭胜权,刘亚敏,徐秋英,曾征伦
针刺不同穴位对高尿道压型FUS尿道压改善的临床研究 申鹏飞,孔莉
参麦注射液抢救42例心原性休克、重度心衰的临床观察 唐喜玉,查名宝,武翔,周明林
医院药房的饮片管理初探 徐文萍,徐文海
"琥珀四苓强肾汤”简介 赵文远,王春霞
朱丹溪的痿痹分论 施仁潮
长期激怒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研制 樊蔚虹,岳广欣,李素香,任小巧,卢跃卿,郭小玉,张明利
2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教学新模式
中医基础课程文辞古奥,内容精深、抽象难懂,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形象、直观和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经络理论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进行了图像、动画和仿真人体经络循行来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很快就领会和掌握了经络的相关理论。
3建立开放实验室采用过程性实验评价
当前高校的的实验中心大多采用封闭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是实验室利用率低、仪器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对此,我们针对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较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开放: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内实验没有完成或者失败,在重新设计并经指导老师审核批准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②积极鼓励创新性实验活动:如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在提交完整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③配合一年一度的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报实验中心批准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巩固了对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实验评价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评价模式多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全面的实验素养,单凭实验结果无法完整反映。为此,我们记录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了实验考核的错判、漏判、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做到了打分时胸中有数。过程性实验评价的学生成绩组成如表1所示。
4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隶属于各教研室管理,实验教学由各教研室单独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①各实验课程间界限分明,难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③经费投入分散和出现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下,又成立中医基础实验教学分中心,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师资人员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