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学基础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 郭霞珍,金光亮
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赵宜军,张保春
论中医学研究方法之改进 王泓午,何裕民,严世芸
自由基与中医学的气、血、精 刘劲,曲长江
玉米苞叶对动物高血脂及AS影响的实验研究 甄彦君
复圣散对高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
去卵巢雌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生化特点 莫新民,曾英,洪净
宣发膜原法对关节炎大鼠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吕爱平
中研Ⅱ号调解SIVmac感染猴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李平,关崇芬
超声促透对洋金花膜中东莨菪碱过量的影响研究 杨中林,邢桂兰
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鲜动物药蛇毒制剂疗效的初步观察 刘玉琴
维奥欣片对糖尿病患者TXB2、6-Keto-PGF1a及血流变的影响 张波,牛建海,高大伟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张晨,黄世林
阳痿病中医证候学规律新探 秦国政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王德惠,施阳,郗美华
中药葛根、吴茱萸对双氢埃托啡耐受小鼠的影响 李其松,马鸿建,沈煜
从十则医案看亡阳证的辨证论证思路 程东旗
电针刺激大鼠“肾俞”穴对下丘脑室旁核功能状态的影响 陈泽斌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许能贵
脉象变异性研究 李凌,王志中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 武晓冬,王沛
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卢金玉
论治标、治本皆须求本 刘家义
试论“环境毒” 姜良铎
辨证论治新解 胡欣,葛秀梅
五脏疾病与掌相关系初探 郭教礼,郑怀林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孙天胜,李艳梅,兰少敏
提高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疗效的思路 陈纪藩,沈晓燕,刘晓玲
试论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 孙益平,孟景春
脑络通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XB2、PGI2及TNF含量的影响 李净,王键,许冠荪
补肾益气中药对肾阳虚大鼠垂体-甲状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宋春风
肾衰91冲剂对不同慢性肾衰大鼠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杨爱东
冬虫夏草多糖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马雄
论无症状疾病的辨证施治 李秀玉
神经症的证候和病因病机 陈光敏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初探 高中祖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姚静
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中医辨证关系的初步研究 程滨珠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衰 王慧珍
通心络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董明霞
经眼电刺激建立慢性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 张丽蓓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 王新陆,田思胜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严灿,邓中炎,潘毅
日本古都平城京遗址出土的医药木简残片考 肖永芝
论中医养生理论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 程汉桥,朱冬莉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 黄政德
人类遗传学与中医学 丁维俊,王米渠
癌的基因治疗概况与展望 常志遂,石兵,王笑民
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 郭利平,张军平,杨洪涛
人参皂甙与川芎嗪合用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明向,丁旵东,周宜轩
白术、霍香等中药对胃排空、肠推进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金照
健脾理气中药对肝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孟志强
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的研究及在中医药抗肿瘤中的应用 李海燕,方肇勤,梁尚华
补肾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高博,尹桂山
中研Ⅱ号对猴感染SIVmac251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徐淑玲,王慧,关崇芬
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明中,高承梅,张宇洋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陈松盛
“胆病从肝论治”浅析 章学林,朱培庭,张静喆
葛根素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及TXB2、6-K-PGF1α含量的影响 罗伟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的研究 王杰超
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 孙彦书,林勉生,赵磊
面神经损伤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牙祖蒙
中医脉象模拟系统研究 汤伟昌,孙汉钧,徐建国,李斌芳
医学需要评论 刘艳骄
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 中国科协
洋茴香提取液与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丁剑冰,高丽,王亚男
温补肾阳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鞠大宏,张春英,徐世杰
补肾益气法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张雅琳
补肾法在男性不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海松,李曰庆
细辛用量研究 董良杰,王树明
肝炎后综合症见肝著证1例 王永军,王平
试论经气沿经络内外循环系统的闭式循行 陈重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唐照亮,宋小鸽,袁静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相关指标回顾 李广曦
量子波动信息与中医学 金永三,李欣荣,刘燕南
吴楚温补学术经验初探 张玉才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高尔鑫,廖圣宝,董昌武
坤宁安丸对更年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雅萍,王秀霞,张丽
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薛红丽,王文健,陈剑秋,陈伟华
络通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仝小林,周水平,朴信映,张志远
平肝熄风法治疗肝阳化风证的临床研究 李家邦,喻长远,易振佳,梁清华
头风病组方规律刍议 沈欣,杨洪军,庄严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 孟德青,张道云,陈书增,孟勤,刘顺海
金龙胶囊在重症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举隅 朱琬华,朱建平,朱良春,蒋熙
试论《伤寒论》清、下、滋三法对温病治法的影响 陈卫平
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 穆祥,段惠琴,陈武,高立云,杨佐君
针刺配合美沙酮对吗啡戒断大鼠β-内啡肽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宋小鸽,唐照亮,章复清,陈全珠,侯正明
胶原酶Ⅳ预处理对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胃电的影响 周爱玲,邵政一,罗琳,何敏
武维屏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崔红生,常佩芬,杨勇
周平安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 王丽华,李华
八正散临床新用 姚立新,姚淑华
用药“中病辄止”琐言 舒灯红
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 冯艳
防治并举,建立糖尿病系统服务工程 吴以岭
多糖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 吴雄志,陈丹,艾青,曾升平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将现代科技指标纳入辨证体系 孙志
200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索引 黄晓华
化瘀解毒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晏子友,皮持衡,高书亮,徐友妹,陈人骏
清肝利湿汤对兔胆囊炎胆石症模型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喻长远,李家邦,田永立
湿热环境对内毒素诱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吴智兵,彭胜权,林培政,钟嘉熙,沈强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 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于向东,王永炎,沈绍功,周文泉,王安民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张燕生,刘仍海,李微,薛雾松,高晓光
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观察 齐京,关幼波
补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0例 周志昆,朱学强,曾小香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比较研究 ,郭振球,杨正望,黄献平
活血调脂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王桂生,谭凤森
麻黄应用举隅 吕宜民,李晓绿
中医治疗大量血性胸水一例 陈伯青
脑梗死痰瘀证63例左心功能分析 张页,林秋,王泳,黄基荣
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 彭胜权,刘亚敏,徐秋英,曾征伦
针刺不同穴位对高尿道压型FUS尿道压改善的临床研究 申鹏飞,孔莉
参麦注射液抢救42例心原性休克、重度心衰的临床观察 唐喜玉,查名宝,武翔,周明林
医院药房的饮片管理初探 徐文萍,徐文海
"琥珀四苓强肾汤”简介 赵文远,王春霞
朱丹溪的痿痹分论 施仁潮
长期激怒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研制 樊蔚虹,岳广欣,李素香,任小巧,卢跃卿,郭小玉,张明利
2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教学新模式
中医基础课程文辞古奥,内容精深、抽象难懂,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形象、直观和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经络理论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进行了图像、动画和仿真人体经络循行来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很快就领会和掌握了经络的相关理论。
3建立开放实验室采用过程性实验评价
当前高校的的实验中心大多采用封闭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是实验室利用率低、仪器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对此,我们针对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较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开放: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内实验没有完成或者失败,在重新设计并经指导老师审核批准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②积极鼓励创新性实验活动:如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在提交完整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③配合一年一度的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报实验中心批准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巩固了对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实验评价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评价模式多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全面的实验素养,单凭实验结果无法完整反映。为此,我们记录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了实验考核的错判、漏判、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做到了打分时胸中有数。过程性实验评价的学生成绩组成如表1所示。
4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隶属于各教研室管理,实验教学由各教研室单独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①各实验课程间界限分明,难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③经费投入分散和出现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下,又成立中医基础实验教学分中心,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师资人员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69-02
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高等院校逐渐将实验室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大学生课堂实践和拓展训练的开展,成为中医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发表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逐步建立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以笔者学校为例,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于2013年6月获批湖南省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主要负责各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探索实验室开放对中医高等教育的意义。
1 医学基础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与意义
1.1 基本操作训练实验开放
基本操作训练主要针对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每年期末实验中心开放组胚模型室、寄生虫标本室、病理标本室等,组织学生开展组织学、病理学等基础实验项目的复习,便于学生在完成必修的实验课基础上,不断熟悉和熟练实验基本操作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操作,不仅增加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而且M一步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
1.2 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全面开放
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主要面向对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学生填写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预约申请表,并附上详细的实验计划,经批准后进入实验室。近年来,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设计大赛,逐渐增大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影响力;且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多次进入实验室备战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系列科学技术大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都载誉而归。如2013―2015年,笔者学校学生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获得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23项,切实引导和激励该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2]。在具体实施时,实验选题与方案一般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定,指导老师把关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研态度,从而提高该校学生整体的科研水平。同时,因为学生科研项目增多,对实验中心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学校不断调整实验中心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并增加教师数量,从而有利于实验中心的发展[3]。
1.3 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开放
主要针对参加导师科研课题工作的学生,实验中心可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每年度都有许多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相关开放实验室中完成的。这样做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1.4 对内、对外培训开放
实验室既对内培训大学生、老师,也对外培训企业人员、其他学校的教师。近年来,累计开展的培训和讲座有:分子生物学PCR技术培训项目、Western-blot技术高级培训班、细胞培养技术与无菌室操作、病毒培养、分子病理学技术高级培训班、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数码互动系统的操作演示、消防知识讲座等,不仅增加了该校实验中心的影响力,也加强了同其他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2 实验室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1 学生参与时间不够
中医院校的学生课程多且学习压力大,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白天课余时间很少。实验室开放时间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否则部分学生就会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参与开放实验。因此,实验室开放时间调整为工作日8:00~21:00,周六8:00~17:00。另:节假日需提前预约。实验室时间延长,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
2.2 实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够
实验室开放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除了开放实验延长增加了实验教师上班时间外,还加大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用房调度、实验试剂耗材管理压力,导致实验教师负担加重而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为了保证开放性实验的良性发展态势,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方面,实验中心通过引进学生管理模式减轻实验教师负担。挑选高年级具有一定科研实验经验的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和仪器设备维护,可以拓宽实验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出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开放性实验管理办法》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开放性实验室具体实施方案(试行)》,并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开放工作量核算和奖励制度,来鼓励参与实验室开放指导和管理的教师,从而保证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4]。
2.3 开放实验室安全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
学生大多会利用课余时间,如中午、晚上和周末进行实验,在涉及一些有毒有害试剂和大型贵重仪器操作等情况时,需要指导老师进一步保障操作安全。因此,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需提前预约,实验中心根据相关情况,指派相关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学生安全和实验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并建立实验中心安全值班制度,每天均有专人逐一检查开放实验室,加强组织管理,排查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转。
2.4 实验室开支增大
自实行实验室开放以后,该校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项目逐年增多,参与开放性实验研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的试剂、耗材等消耗逐年增多,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维持实验室开放和保证正常教学不受影响,学校建立了专项开放基金,增加对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维护的维护,从而保证了开放性实验室的正常发展。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开放实验室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刻苦钻研能力及锲而不舍的科学素质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都获得了较好成绩,取得一定成果。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鉴于医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对中医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将继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增加资金投入,搭建更好的师资队伍,建立更加优秀的实验平台,从而实现实验室在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开放模式,为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搭建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玉瑭,杜亭亭,王伟,等.基础医学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及管理[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2-933,93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无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应对方法。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严重欠缺课堂笔记和归纳教学重点的能力,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输入往往不会留给学生体会或者领悟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太好。当前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取得了成功,不断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教学进度快,没时间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虽然授课内容被不断丰富,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杂、速度快,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医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知识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此作用相较板书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若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避免教学中的很多缺点,相信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灯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过分扩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明白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最好以口述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视频或者是动画提高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综合采用语言、文字以及图像等将重点知识或者是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灯片论述,而在对临床密切知识点的讲述中就需要借助录像以及视频等。在多媒体使用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性。例如,感冒的症状,可以联系抽象概念,阐述相关病机肺气上逆等内容进行解释。
2.2 采用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
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方法,是仿真显示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使用中,如在中医的舌诊、阴虚以及脉诊等的教学中,采用抽象症状和体征等能更加生动地体现知识,定格分析瞬间的症状和体征,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仿真人体血液循环,这样更方便教学。
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创造以及自身语言的使用,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阴阳学的讲述中,这些知识非常的抽象,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世界起源图等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学中,如针对生理功能的讲解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引导学生采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逐渐说明心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
2.3 PLB应用改进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知识,避免出现信息技术的引进造成学生知识点难以掌握,所以设计部分知识点采用PLB教学方法,把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还需要注意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仪器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经过讨论,精心设计课程,突出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观察综合性的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分析、整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参考文献: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1次(4学时)技能训练课,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2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医生”,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余台心电图机、4O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建议
5.1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3250
国内刊号:11-3554/R
邮发代号:80-33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医学应是人类的医学。它离不开人类,只能由人类在现实中创造。
远古人类为了生存,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维护着自己的生存繁延。但大自然的洪水寒暑,雷电火山,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必然给人类造成疾病伤害。这就是说,人类的生存中出现了痛苦,存在着疾病。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侧然遇到一些能减轻、消除疾病的条件和几种能减轻伤痛的物质,渐渐能辨别出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什么能减轻痛苦,什么能增加痛苦。逐渐形成了痛苦、疾病、医学的概念,掌握了更多的物质和技能。经过漫长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把环境、疾病、药物结合起来,形成最初的医学。
在我国有一部分被文字记载而传下来的称为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鲜明代表。这种医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人类用自身的自然器官作为工具,去直接观察接触大自然的外露现象;直接利用大自然的现成现有物质;把疾病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其开成、存在、发展受地域方位的限制,这个水平上的医学,笔者称其为第一医学。
中医学挑战大自然的工具,方式和程度
在没有先进工具的年代里,在千万年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中,人类只能用自身的器官加上勇气去挑战大自然。凭着目、耳、鼻、口舌等肉体器官,人类认识了大自然的外层面貌。靠这些基本工具开掘利用大自然。中医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大自然的结果。看到了风寒暑湿燥火对人类造成威胁。看到了七情六欲,饮食劳倦对人类造成伤害。发现不同的季节时令,方位高低对人类不同影响。木痛痒、昏花眩晕。总之用自然感官和自身体验,去认识、描述病因的痛苦。这是一种直接体验的方式。其当时的认识水平只能达到这个极限。
阴阳造天地
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只需要有两件东西就能组成。一是实体、一个是空间。中医学的阴阳,就是两种物质的存在形成。
这是中医学的第一块基石。
天地造人
阴阳的物质基础就是实体和空间,它们以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造成了人类的出现。对于生命的形成,物种的起源,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思考推测。中医学认为,生命来源于大自然,是天地精气所化,其气通于天。
这个假说,地之表一实体粒子。天之气一空间力量。阴阳齐备、阳动阴静,相互作用,造就了生命,造就了人类。
这是中医学的第二块基石。
万物化通
阴阳的抽象规律,是表示两个性质不同的物体,相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为探索阴阳更深的规律,中医学提出一个五行学说,用自然现象来喻意、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所谓五行:高山岩石以金代之;流动液体以水代之;气体显形见于火,以火代之;生命密集于林以木代之;万物着落之处,以土代之。
发病原理
疾病本来是没有的。疾病的形成,也只有两类,一是实体的形成或增减,二是空间的残缺和紊乱。一切灾难均来自体外,必先有外部失衡,才会引起体内的波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体
战而降, 或相对量超过体内最大抵抗力--退而降。体内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发生。所谓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疾病是大自然的产物。外贼遇上软家丁,灾祸顿然生。这是发病原理。
药性原理
中医学用于治病的材料也是对应三种病因而得:一是无生界中的矿物金石,二是有生界中的动植物体三是人体自身的组织。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能弥补纠正人体失衡状态的自然物质,形成了中草药体系。把药物与疾病对应起来,就描出了药性。中药学以他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这是大自然平衡规律的具体应用。这是药性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中医学调整阴阳平衡的精髓含义,实为调整实体和空间的平衡关系。
中草药不仅含有实体的偏性,还含有空间的偏性。正是这一生物本质,奠定了它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扶正祛病方面应用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草药进军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况,多种综合症备足了军火。正是这一药性原理,一旦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化,将震撼山岳。
中西医的区别
前文已论述了中医的四大特点:一、工具特点。人类挑战大自然,靠工具。工具是人体功能延伸,决定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力量,决定对大自然开垦的量度。中医学靠人类的五官四肢去直接挑战大自然,对大自然的认识,必定局限在工具所能及到的范围内。凭肉体凡胎,只能触及大自然的表层。二、对象特点。大自然是个多维立体结构。它有多层次、区域性。它首先映入人类眼帘的是外表风貌,是显性规律。人类的手足,只能获取大自然的表层物质。三、把疾病与自然统一为一体认为一切生物和疾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重在整体,从大自然中寻得感官病因和宏观疗法。四、地域特点。中医学来源于大自然。物质上、环境上、认识上必然受当时当地的限制。同样,西医也有四大特点:一、工具特点,所用工具,已不是人类的自然感官,而是大大延伸了的器官一仪器、器械。用这些工具去间接的挑战大自然。能到达肉体器官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二、对象特点,这时的大自然表现给人类的面貌,已不是表层,而是更深一层的景观了。细胞、通道、细菌、病毒、分子、原子、离子都上台表演。三、把疾病个体化,病因单纯化,重显微镜看不到那个两米大汉的风采。只能看到一些细胞。四、地域特点。西医是工业化生产,人工合成制造。它的取材不受地域限制,所以易为全人类拥有。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中西医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是在相联续的两个不同阶段,对大自然的两个不同层面,用不同工具方法,所获得的不同成果。从中医学到西医学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梯,是人类历史的两个步骤。是两个层次、两个范围、两个水平,遵循着自然规律的程序。
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医学的过去已成定形。仁者见二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必须澄清中医学的本质。首先它是中国人创造的,民族性、地域性医学。其次,它是用肉体器官为工具,尽最大能力描成的一幅医学作品。再次,它画尽了大自然和社会关于健康的全部外露风貌,凝结成一颗精美至真的科学化石。因而,中医学在人体的感官自然功能和大自然的地表外貌这一层次上,完成了它的一段历史使命。
中医学还有发展,提高的希望和必要吗?
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二、具体实施方法
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作业设计要优化、科学合理。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适当调节教学设计中的作业。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多采用书面作业形式;作业内容注意适当控制作业的量度、梯度和深度,既要抓基础又要有所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收获和提高;作业项目分为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必做题”和“有信心吗?试试看”的“选作题”。教师绝不主观臆断哪些学生做哪道题,但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学习兴趣也浓了,数学作业也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2. 作业当堂做。如果时间允许,作业的完成最好是在课堂上。这样能够更好地反馈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更能有效地防止作业抄袭现象的发生。
3. 作业批改要及时、多些人文关怀。作业批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沟通的重要机会,甚至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一次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加以合理评价及指导。教师每天要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如果需要,可以对部分学生当面批改,进行个别辅导。我认为,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要局限于用分数,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以简单的“√”或“×”来完成,而是要全面细致、到位,富有感情,不仅仔细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化,对推导精彩的地方作出标记并加以文字肯定,有时也可以画个简易“笑脸”以示赞扬;对有问题的错处用“?”代替“×”,配上“再想一想”、“再尝试一下”、“要仔细哦”等鼓励性的语言;发现学生有抄袭嫌疑时,提醒时注意和学生私下交流,既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又维护其人格尊严。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学生更重视,也更愿意接受。运用一些恰如其分的语言评价,不但能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还能活跃气氛,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亲近你,乐于学习你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4. 作业讲评要及时,全方位。作业批改之后,教师要对作业情况优劣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和作业进行总结反思,以利于接下来的学习。教师积极参与作业的发放,在学生拿到作业的第一时间和学生进行作业情况交流。教师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重点进行分析讲评,也可邀请本道题做得好的学生上讲台给同学讲解,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请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认识和今后应该注意的细节。教师还可采用优秀作业展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
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
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
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三、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三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